CN102215414B - 图像处理装置和图像处理方法 - Google Patents

图像处理装置和图像处理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215414B
CN102215414B CN201110084446.3A CN201110084446A CN102215414B CN 102215414 B CN102215414 B CN 102215414B CN 201110084446 A CN201110084446 A CN 201110084446A CN 102215414 B CN102215414 B CN 10221541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ideo
parallax
depth
degree
video sour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084446.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215414A (zh
Inventor
藤田晋一
中村泉三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ony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ony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0088464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11223183A/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0088463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11223182A/ja
Application filed by Sony Corp filed Critical Sony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221541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21541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21541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215414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7/00Editing; Indexing; Addressing; Timing or synchronising; Monitoring; Measuring tape travel
    • G11B27/02Editing, e.g. varying the order of information signals recorded on, or reproduced from, record carriers
    • G11B27/031Electronic editing of digitised analogue information signals, e.g. audio or video signals
    • G11B27/034Electronic editing of digitised analogue information signals, e.g. audio or video signals on disc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3/00Stereoscopic video systems; Multi-view video systems; Details thereof
    • H04N13/10Processing, recording or transmission of stereoscopic or multi-view image signals
    • H04N13/106Processing image signals
    • H04N13/156Mixing image signal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7/00Editing; Indexing; Addressing; Timing or synchronising; Monitoring; Measuring tape travel
    • G11B27/02Editing, e.g. varying the order of information signals recorded on, or reproduced from, record carriers
    • G11B27/031Electronic editing of digitised analogue information signals, e.g. audio or video signals
    • G11B27/038Cross-faders therefo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3/00Stereoscopic video systems; Multi-view video systems; Details thereof
    • H04N13/10Processing, recording or transmission of stereoscopic or multi-view image signals
    • H04N13/106Processing image sign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3/00Stereoscopic video systems; Multi-view video systems; Details thereof
    • H04N13/10Processing, recording or transmission of stereoscopic or multi-view image signals
    • H04N13/106Processing image signals
    • H04N13/128Adjusting depth or disparit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Testing, Inspecting, Measuring Of Stereoscopic Televisions And Televisions (AREA)
  • Studio Circui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图像处理装置和图像处理方法。这里公开了一种用于编辑三维视频的图像处理装置,包括:切换部件,被配置为通过多种切换方法中的任何一种把要被用作编辑结果的视频从第一三维视频切换到第二三维视频;视差测量部件,被配置为测量三维视频中的视差以基于测量到的视差来计算三维视频的深度;比较部件,被配置为把对第一三维视频计算的第一深度与对不同于第一三维视频的第二三维视频计算的第二深度之间的差异与预定阈值相比较;以及限制部件,被配置为根据由比较部件获得的比较结果来限制切换部件的操作。

Description

图像处理装置和图像处理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图像处理装置和图像处理方法,更具体而言涉及被配置为适用于切换允许立体观看的三维运动图像的图像处理装置、图像处理方法和程序。
背景技术
随着能够显示允许立体观看的三维运动图像(以下称为3D视频)电视接收机的出现,预期3D视频图像将不仅被用于诸如电影之类的特别种类的内容,而且也将被用于诸如电视节目之类的各种其他种类的内容。
例如,在制作电视节目的过程中,从视频A切换到视频B的编辑任务被频繁地执行。对于创建基于3D视频的内容的过程也是如此,并且例如已经提出了适用于在三维图像之间进行切换的切换器(编辑指示装置)(例如,参考以下的日本专利早期公开No.平8-321992)。
现在,参考图1A至1C,示出了从视频A切换到视频B的三种方法。更具体而言,图1A示出了从视频A瞬时切换到视频B的方法(瞬时切换)。图1B示出了从视频A的一端顺序切换到视频B的方法(擦除(wiping))。图1C示出了通过逐渐降低视频A的亮度并逐渐提高视频B的亮度来从视频A切换到视频B的方法(混合,淡入或淡出)。
发明内容
在切换3D视频图像时,可以使用图1A至1C所示的方法中的任何一种。然而,这可能导致在二维视频图像的情况中从来没有出现过的问题。
具体而言,在要通过图1B所示的擦除处理将3D视频A切换到3D视频B的情况下,如果3D视频A的区域和3D视频B的区域共存,则可能出现切换到半途的视频,就像图1B所示的中央视频那样。
图2示出了从该画面的纵轴的延长上看到切换到半途的视频的状态。应当注意,在图2中,画面上的带阴影的五角形之间的距离指示的是3D视频A的视差,并且画面上三角形之间的距离指示的是3D视频B的视差。例如,如图2所示,把占据图2右侧的3D视频A的视差所获得深度设定成从画面朝着观看者并且把占据图2左侧的3D视频B的视差所获得的深度设定成从观看者朝着画面中,则可以增大画面上存在的对象的深度之间的差异。如果发生这种情况,则增大的差异不仅会使看着该视频的观看者有违和感,而且还会使观看者的眼睛疲劳,最终导致3D视频难以观看。
应当注意,已知图1A所示的瞬时切换和图1C所示的混合切换与图1B所示的擦除切换相比将提供不难以观看的视频。
因此,本发明针对与现有技术方法和装置相关联的上述和其他问题并且通过提供被配置为在不使观看者对视频有违和感且不加重观看者眼睛的负担的情况下切换3D视频图像的图像处理装置和图像处理方法来解决所针对的问题。
在实现本发明时,根据其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于编辑3D(三维)视频的图像处理装置。该图像处理装置具有:切换装置,用于通过多种切换方法中的任何一种把要被用作编辑结果的视频从第一3D视频切换到第二3D视频;视差测量装置,用于测量3D视频中的视差以基于测量到的视差来计算3D视频的深度;比较装置,用于把对第一3D视频计算的第一深度与对不同于第一3D视频的第二3D视频计算的第二深度之间的差异与预定阈值相比较;以及限制装置,用于根据由比较装置获得的比较结果来限制切换装置的操作。
这两种或更多种切换方法至少包括擦除,并且如果发现第一深度与第二深度之间的差异等于或高于预定阈值,则限制装置控制切换装置来限制通过擦除从第一3D视频向第二3D视频的切换。
上述图像处理装置还可包括保存装置,用于将第一3D视频和第二3D视频保存为静止图像,其中
切换装置在第一3D视频被切换到第二3D视频的时段期间把保存装置中保存的静止图像用于要被用作编辑结果的视频。
上述两种或更多种切换方法至少包括擦除、瞬时切换和混合。
如果发现第一深度与第二深度之间的差异等于或高于预定阈值,则限制装置控制切换装置以通过不是擦除的切换方法来执行从第一3D视频到第二3D视频的切换。
在实现本发明时,根据其另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于编辑3D视频的图像处理装置的图像处理方法。此方法包括以下步骤:通过多种切换方法中的任何一种把要被用作编辑结果的视频从第一3D视频切换到第二3D视频;测量3D视频中的视差以基于测量到的视差来计算3D视频的深度;把对第一3D视频计算的第一深度与对不同于第一3D视频的第二3D视频计算的第二深度之间的差异与预定阈值相比较;以及根据在比较步骤中获得的比较结果来限制切换步骤的操作。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测量3D视频的视差。基于测量到的视差,计算3D视频的深度。然后,把计算出的第一3D视频和第二3D视频的深度之间的差异与预定阈值相比较。根据所获得的比较结果,限制把要用于编辑结果的视频从第一3D视频切换到第二3D视频的操作。
在实现本发明时,根据其另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于编辑3D(三维)视频的图像处理装置。此图像处理装置具有:切换装置,用于通过多种切换方法中的任何一种把要被用作编辑结果的视频从第一3D视频切换到第二3D视频;视差测量装置,用于测量第一3D视频和第二3D视频之间的视差以基于测量到的视差来计算深度;获取装置,用于获取淡变器值(fader value),该淡变器值指示出用于将第一3D视频切换到第二3D视频的处理操作的序列的进展程度;以及视差调整装置,用于根据所获取的淡变器值来调整第一3D视频和第二3D视频的视差;其中,如果擦除被选择为切换方法,则切换装置在视差被调整以使第一3D视频的深度与第二3D视频的深度相匹配的状态中通过擦除将第一3D视频切换到第二3D视频。
上述图像处理装置还可包括保存装置,用于保存视差调整区间参数,该视差调整区间参数指示出构成处理操作的序列的第一调整区间、切换区间和第二调整区间之间的分隔,其中切换装置在视差被调整以使第一3D视频的深度与第二3D视频的深度相匹配的状态中通过擦除将第一3D视频切换到第二3D视频。
上述图像处理装置还可具有视差调整装置,其中视差调整装置响应于所获取的淡变器值的进展,在第一调整区间中调整第一3D视频和第二3D视频中至少一个的视差以使得第一3D视频的深度和第二3D视频的深度相互匹配,并且在第二调整区间中调整第二3D视频的视差以使其返回到其原始值。
在上述具有视差调整装置的图像处理装置中,视差调整装置响应于所获取的淡变器值的进展,在第一调整区间中调整第一3D视频和第二3D视频中至少一个的视差以使得第一3D视频和第二3D视频的深度的距离中的至少一个被压缩以使深度的距离相匹配,并且在第二调整区间中调整第二3D视频的视差以使其返回到其原始值。
在上述具有切换装置的图像处理装置中,如果混合被选择为切换方法,则切换装置在视差被调整以使第一3D视频的深度接近第二3D视频的深度的状态中将第一3D视频切换到第二3D视频。
上述图像处理装置还包括:
操作输入装置,供用户控制淡变器值。
在实现本发明时,根据其另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于编辑3D视频的图像处理装置的图像处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测量第一3D视频和第二3D视频之间的视差以基于测量到的视差来计算3D视频的深度;获取淡变器值,该淡变器值指示出用于将第一3D视频切换到第二3D视频的处理操作的序列的进展程度;以及根据所获取的淡变器值来调整第一3D视频和第二3D视频的视差;并且如果擦除被选择为切换方法,则在视差被调整以使得第一3D视频和第二3D视频的深度相互匹配的状态中通过擦除将第一3D视频切换到第二3D视频。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可以在不使观看者有违和感并且不加重其眼睛的负担的情况下实现3D视频切换。
附图说明
图1A至1C是示出视频切换的三种方法的示图;
图2是示出基于擦除的3D视频切换的过程的示意图;
图3是示出作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实现的3D视频编辑装置的示例性配置的框图;
图4是示出图3所示的操作输入块的示例性配置的外部视图;
图5是示出图3所示的切换器的示例性配置的框图;
图6是示出图3所示的3D视频处理块的示例性配置的框图;
图7是指示出许可判决处理的流程图;
图8是与视差调整区间参数的第一示例相对应的示图;
图9是与视差调整区间参数的第二示例相对应的示图;
图10是与视差调整区间参数的第三示例相对应的示图;
图11是与视差调整区间参数的第四示例相对应的示图;
图12是与视差调整区间参数的第五示例相对应的示图;
图13是与视差调整区间参数的第六示例相对应的示图;
图14是与视差调整区间参数的第七示例相对应的示图;
图15是指示出切换处理的流程图;
图16是与执行深度上的压缩的情况相对应的示图;
图17是与不执行深度上的压缩的情况相对应的示图;
图18是与通过混合执行切换的情况相对应的示图;
图19是示出计算机的示例性配置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将参考附图经由本发明的最佳模式(以下称为实施例)来更详细描述本发明。
<1.实施例>
[3D视频编辑装置的示例性配置]
参考图3,其中示出了作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实现的3D视频编辑装置的示例性配置。此3D视频编辑装置10是由操作输入块11、控制块12、切换器13L和13R以及3D视频处理块14构成的。
操作输入块11生成与所进行的用户操作相对应的操作信号并且将所生成的操作信号输出到控制块12。控制块12基于所提供的操作信号来输出控制信号以控制3D视频编辑装置10的每个组件块。
在基于用户的选择操作从控制块12提供来的控制信号的控制下,切换器13L和13R从输入的M个类型(例如9个类型)的视频源(可以不仅包括3D视频源而且还包括2D视频源)中选择最多两个视频源,并且把所选择的视频源输出给3D视频处理块14。另外,切换器13L和13R选择M个输入的视频源之一,选择两个或更多个类型以合成所选的视频源,并且在选择之间切换,从而将由此得到的视频作为经编辑的内容输出到后级。应当注意,视频源的左眼用视频是在切换器13L中输入的,并且与在切换器13L中输入的左眼视频相对应的右眼用视频是在切换器13R中输入的。
3D视频处理块14测量从切换器13L输入的左眼视频和从切换器13R输入的相应右眼视频的视差,并且基于由此得到的测量结果,调整左眼视频和右眼视频的视差。另外,3D视频处理块14保存用于左眼和右眼的视频并将这些视频作为静止图像输出。然后,3D视频处理块14输出经处理的视频来作为要在切换器13L或切换器13R中输入的视频源。
图4示出了操作输入块11的示例性外部配置。操作输入块11被布置有矩阵开关21、切换方法选择开关22、淡变器控制杆23以及自动淡变开关24。
矩阵开关21由布置成矩阵的水平M个×垂直N个开关构成。在图4所示的示例中,M=9并且N=5,达到总共45个开关。
矩阵开关21的水平方向与在切换器13L和切换器13R中输入的M类视频源相关。在此图中,从左侧起,按顺序是VTR1视频源、VTR2视频源、CAM1视频源、CAM2视频源、Main视频源、Sub视频源、Fig视频源、3DBOX1视频源和3DBOX2视频源。
矩阵开关21的垂直方向与N类图像选择相关。在图4中,按顺序与作为Key1的选择、作为Key2的选择、作为Out1的选择、作为Out2的t选择和作为Out3的选择相关。在下文中,将在内容切换前的视频(第一视频)为Out1并且切换后的视频(第二视频)为Out2的情况下进行描述。
应当注意,每一行(水平方向上)的M个开关每次只能被接通一个。例如,当最上方一行的从左端起第二个开关被接通时,VTR2的视频源被选择为第一关键视频(Key1)。例如,当从最上方起第三行的从左端起第三个开关被接通时,CAM1的视频源被选择为第一输出视频(Out1)。另外,例如,当从最上方起第四行的从左端起第四个开关被选择时,CAM2的视频源被选择为第二输出视频(Out2)。
切换方法选择开关22用于选择例如用于将显示中的第一输出视频切换到第二输出视频的切换方法。例如,每次切换方法选择开关22被接通时,切换方法就从瞬时切换改变到擦除再改变到混合再改变到瞬时切换,依此类推。应当注意,切换方法选择开关22可由被指派以瞬时切换、擦除和混合的三个开关构成。或者,可以布置擦除的两个或更多个变体(例如数字特殊效果擦除)。
淡变器控制杆23控制将显示中的第一输出视频切换到第二输出视频的切换定时,并且被上下滑动以便进行控制。淡变器控制杆23被设定到最顶部位置的状态代表切换开始时间(淡变器值=0%)。淡变器控制杆23被设定到底部位置的状态代表切换结束时间(淡变器值=100%)。通过以期望的速度滑动淡变器控制杆23,用户可以根据需要控制切换速度。应当注意,可以布置各种控件来允许用户控制切换操作的细节。
自动淡变开关24用于自动以预定速度滑动淡变器控制杆23。接通自动淡变开关24使得显示中的第一输出视频可被以预定的速度自动切换到第二输出视频,而无需用户操作淡变器控制杆23。
图5示出了切换器13L的示例性配置。切换器13L由辅助输出块31和输入选择块32构成。应当注意,切换器13R的配置方式与切换器13L的基本相同,因此省略对切换器13R的描述。
辅助输出块31由M类(以下描述为M=9)SDI输入线41-1至41-9、辅助输出选择总线42-1和42-2以及视频操纵单元(V Proc)43-1和43-2构成。
SDI输入线41-1至41-9分别被输入以图4所示的视频源VTR1、VTR2、CAM1、CAM2、Main、Sub、Fig、3DBOX1和3DBOX2。应当注意,SDI输入线41-8和41-9被输入以通过3D视频处理块14对在SDI输入线41-1至41-7中输入的视频源之中的两类视频源进行处理而获得的结果。
辅助输出选择总线42-1在控制块12的控制下把在SDI输入线41-1至41-7中输入的(用于左眼的)七类视频源之一输出到视频操纵单元43-1。辅助输出选择总线42-2在控制块12的控制下把在SDI输入线41-1至41-7中输入的(用于左眼)的七类视频源之一输出到视频操纵单元43-2。视频操纵单元43-1对来自辅助输出选择总线42-1的视频源执行预定的视频操纵处理并且将经处理的视频源输出到3D视频处理块14。视频操纵单元43-2对来自辅助输出选择总线42-2的视频源执行预定的视频操纵处理并且将经处理的视频源输出到3D视频处理块14。
输入选择块32由操纵总线44-1和44-2、输入总线45-1和45-2、预留输入总线46、关键图像操纵单元47、视频操纵单元48-1至48-3以及合成单元49构成。
操纵总线44-1和44-2在控制块12的控制下把在SDI输入线41-1至41-9中输入的九类视频源之一输出到关键图像操纵单元47。输入总线45-1把在SDI输入线41-1至41-9中输入的九类视频源之一作为在切换由于3D视频编辑装置10进行的编辑而输出的内容之前的第一视频输出到视频操纵单元48-1。输入总线45-2把在SDI输入线41-1至41-9中输入的九类视频源之一作为在切换由于3D视频编辑装置10进行的编辑而输出的内容之前的第二视频输出到视频操纵单元48-2。预留输入总线46把在SDI输入线41-1至41-9中输入的九类视频源之一作为预留的第三视频输出到视频操纵单元48-3。
关键图像操纵单元47以从操纵总线44-1和44-2输入的视频源作为关键图像来执行预定的操纵处理,并且将由此得到的视频输出到辅助输出选择总线42-1和42-2和合成单元49。
视频操纵单元48-1至48-3对输入的视频源执行预定的操作处理,并将由此得到的视频输出到合成单元49。
在控制块12的控制下,合成单元49选择从关键图像操纵单元47和视频操纵单元48-1至48-3输入的视频并且合成所选的视频,从而生成作为编辑结果从输出线输出的内容的视频。此外,合成单元49执行切换处理,用于从输入自操纵总线44-1的第一视频切换到输入自操纵总线44-2的第二视频,来作为要作为编辑结果从输出线输出的内容的视频。稍后将参考图7来描述此处理的细节。
图6示出了3D视频处理块14的示例性配置。3D视频处理块14由视差测量单元51、比较单元52、帧存储器53-1至53-4以及图像处理单元54构成。
视差测量单元51测量经由输入线INL1从切换器13L输入的左眼视频源和经由输入线INR1从切换器13R输入的右眼视频源的视差。此外,视差测量单元51计算根据所测量到的视差而获得的深度(第一深度),并且将所获得的深度输出到比较单元52。应当注意,为了区分深度在画面前方(朝着观看者)的情况和深度在画面后方的情况,例如,画面前方的深度由负值指示,而画面后方的画面由正值指示。因为视差和深度在整个画面上不是明显统一的,所以对于视差和深度值使用最大值、最小值或模式值。
视差测量单元51还测量经由输入线INL2从切换器13L输入的左眼视频源和经由输入线INR2从切换器13R输入的与该左眼视频源相对应的右眼视频源的视差。此外,视差测量单元51计算通过测量到的视差而获得的深度(第二深度)并将所获得的深度输出到比较单元52。应当注意,视差的测量和深度的计算可通过应用现有技术来执行。
另外,视差测量单元51把测量了视差的视频源输出到帧存储器53-1至53-4。
比较单元52把从视差测量单元51输入的第一深度与第二深度之间的差异与预定阈值相比较,并且把比较结果通知给控制块12。
帧存储器53-1在顺序地保存帧的同时把经由输入线INL1从切换器13L输入的测量了视差的左眼视频源的帧输出到图像处理单元54。帧存储器53-2在顺序地保存帧的同时把经由输入线INL2从切换器13L输入的测量了视差的左眼视频源的帧输出到图像处理单元54。帧存储器53-3在顺序地保存帧的同时把经由输入线INR1从切换器13R输入的测量了视差的右眼视频源的帧输出到图像处理单元54。帧存储器53-4在顺序地保存帧的同时把经由输入线INR2从切换器13R输入的测量了视差的右眼视频源的帧输出到图像处理单元54。
图像处理单元54调整来自帧存储器53-1的左眼视频源和来自帧存储器53-3的相应右眼视频源的视差并且分别经由OUTL1和OUTR1把由此得到的左眼视频源和右眼视频源输出到切换器13L和切换器13R。此外,图像处理单元54调整来自帧存储器53-2的左眼视频源和来自帧存储器53-4的相应右眼视频源的视差并且分别经由OUTL2和OUTR2把由此得到的左眼视频源和右眼视频源输出到切换器13L和切换器13R。应当注意,来自帧存储器53-1至53-4的视频源可被直接输出到切换器13L和切换器13R,而无需图像处理单元54调整视差。
[对操作1的描述]
以下描述3D视频编辑装置10的操作,其中,例如,在要输入到3D视频编辑装置10中的视频源之中,CAM1的视频源被用于要输出的内容,然后CAM1视频源被切换到CAM2视频源。
首先,为了将CAM1视频源设定成切换前的视频(第一视频),用户接通操作输入块11的矩阵开关21的从最上方起第三行的左端起第三个开关。另外,为了预先将CAM2视频源指定为切换后的视频(第二视频),用户接通矩阵开关21的从最上方起第四行的左端起第四个开关。另外,用户通过对操作输入块11的切换方法选择开关22进行操作来选择切换方法之一。
在响应于对矩阵开关21进行的用户操作的控制块12的控制下,在SDI输入线41-3中输入的CAM1的左眼视频源在切换器13L的输入总线45-1上被选择来经由视频操纵单元48-1输入到合成单元49中。另外,在SDI输入线41-4中输入的CAM2的左眼视频源在输入总线45-2上被选择并且所选择的视频源被经由视频操纵单元48-2输入到合成单元49中。然后,因为当前是在视频切换之前,所以CAM1的左眼视频源被从合成单元49输出。类似地,对于切换器13R,CAM1的右眼视频源被从输出线输出。
另外,在响应于对矩阵开关21进行的用户操作的控制块12的控制下,在SDI输入线41-3中输入的CAM1的左眼视频源在辅助输出选择总线42-1上被选择并且所选择的视频源被经由输入线INL1输入到3D视频处理块14的视差测量单元51中。在SDI输入线41-4中输入的CAM2的左眼视频源被辅助输出选择总线42-2选择并且所选择的视频源被经由输入线INL2输入到3D视频处理块14的视差测量单元51中。
另一方面,对于切换器13R,CAM1的右眼视频源被选择并且所选择的视频源被经由输入线INR1输入到3D视频处理块14的视差测量单元51中,并且CAM2的右眼视频源被选择并且所选择的视频源被经由输入线INR2输入到3D视频处理块14的视差测量单元51中。
视差测量单元51计算基于CAM1视频源的视差的第一深度和基于CAM2视频源的视差的第二深度,并且把计算出的深度输出到比较单元52。比较单元52把第一深度与第二深度之间的差异与预定阈值相比较并且把比较结果通知给控制块12。
基于通知来的比较结果和通过切换方法选择开关22所做的选择,控制块12判定是否要使能对所选择的切换方法的执行。
接下来,仅当所选切换方法的执行被使能时,才会在用户滑动淡变器控制杆23时或者用户按压自动淡变开关24时由合成单元49通过所选的切换方法将CAM1视频切换到CAM2视频。然而,在切换时段(从淡变器值0%到100%的时段)中,在SDI输入线41-8中输入的、经过3D视频处理块14的CAM1的左眼视频源在切换器13L的输入总线45-1上被选择,并且在SDI输入线41-9中输入的、经过3D视频处理块14的左眼视频源在输入总线45-2上被选择。对于切换器13R也是如此。因此,在切换时段期间,使用经过3D视频处理块14的视频。
应当注意,根据上述操作,视频在切换时段中也是运动图像;切换时段中的视频是静止图像也是可行的。在此情况下,3D视频处理块14可被配置为输出在包含的帧存储器53中保存的静止图像。在运动图像的情况下,深度不时地变化,从而在该时段期间情形可能有很大变化。然而,在切换时段期间使用静止图像防止了切换期间的视频使观看者有违和感或者加重观看者眼睛的负担。
另外,也可以在切换时段期间输出静止图像,并且在继续开始使用之后输入的运动图像时,对存储在帧存储器53中的静止图像以及随后预定持续时间中的运动图像(例如30个帧)执行混合效果(淡入和淡出),从而执行进一步减轻观看者的违和感的切换。
图7示出了指示出在上述操作中判定是否使能对所选切换方法的执行的处理(以下称为许可判决处理)的流程图。
在步骤S1中,控制块12获得由用户通过操作输入块11的切换方法选择开关22选择的切换方法亦即瞬时切换、擦除和混合之一。在步骤S2中,控制块12判定所选切换方法是否是擦除。如果发现所选切换方法是擦除,则过程转到步骤S3。
在步骤S3中,3D视频处理块14的视差测量单元51测量第一视频(在此示例中是CAM1的视频源)的视差以计算基于所获得的视差的第一深度,并将计算出的深度输出到比较单元52。在步骤S4中,视差测量单元51测量第二视频(在此示例中是CAM2的视频源)的视差以计算基于所获得的视差的第二深度,并将计算出的深度输出到比较单元52。
在步骤S5中,比较单元52计算第一深度与第二深度之间的差异并将所获得的差异与预定阈值相比较,并将比较结果通知给控制块12。基于通知来的比较结果,控制块12判定第一深度与第二深度之间的差异是否等于或高于该预定阈值。如果发现此差异不是等于或高于该预定阈值(或者说小于该预定阈值),则过程进到步骤S6。
在步骤S6中,控制块12把对用户选择的切换方法(在此示例中是擦除)的许可通知给合成单元49。因此,合成单元49在用户滑动淡变器控制杆23时或者在用户按压自动淡变开关24时通过所选切换方法把内容的视频从提供自输入总线45-1的第一视频源切换到提供自输入总线45-2的视频源。
应当注意,如果发现第一视频深度与第二视频深度之间的差异等于或高于该预定阈值,则过程进到步骤S7。在步骤S7中,控制块12把不使能用户选择的切换方法(在此示例中是擦除)通知给合成单元49。因此,合成单元49在用户滑动淡变器控制杆23或者按压自动淡变开关24时不会执行切换。即,基于擦除的切换被禁止。然而,也可以通过不是擦除的另一种切换方法(例如瞬时切换)来执行切换,而不是禁止切换本身。
在此情况下,可以提供一种手段,以便通过把切换方法的改变反映到操作输入块11的切换方法选择开关22的状态上,来使得用户可以认识到当前设定的切换方法。更具体而言,每种切换方法例如由操作输入块11的切换方法选择开关22的闪烁来指示,以便认识到每种切换方法。另外,如果切换到不是擦除的另一种切换方法,则可以例如通过单独布置的蜂鸣器或指示器利用警报来将该改变通知给用户。
应当注意,如果切换已经开始并且在切换时段期间切换仍在进行,则最好抑制新的切换操作。如果在上次切换仍在进行的同时进行新的切换,则可以例如通过指示器利用警报来将这种情形通知给用户。
如果在步骤S2中发现所选切换方法不是擦除(即发现是瞬时切换或混合),则过程进到步骤S6。
在步骤S6中,控制块12把使能由用户选择的切换方法(在此情况下是瞬时切换或混合)通知给合成单元49。因此,合成单元49在用户滑动淡变器控制杆23时或按压自动淡变开关24时通过所选切换方法把内容的视频从提供自输入总线45-1的第一视频源切换到提供自输入总线45-2的第二视频源。从而,对许可判决处理的描述已完成。
如上所述,根据3D视频编辑装置10,可以通过瞬时切换、擦除或混合来实现3D视频切换,从而能够增强要输出的内容的表现力和附加价值。然而,应当注意,如果用户选择了擦除作为切换方法,但是第一视频深度与第二视频深度之间的差异等于或高于预定阈值,则基于擦除的切换被禁止,从而能够减轻看到切换中的视频的观看者的违和感和眼睛的负担。
应当注意,在上述示例中,擦除被用于切换方法;在两个视频的区域在画面中彼此分开的特殊效果的情况下,应用与上述基本相同的处理。对于数字特殊效果装置的使用也是如此。
因为能够始终执行对视差的测量,所以可以始终在布置于操作装置上的指示器上指示出是否始终使能擦除。
可通过软件也可通过硬件来执行上述处理操作序列。当通过软件来执行上述处理操作序列时,构成软件的程序被安装在内置于专用硬件设备的计算机中,或者被从网络或记录介质安装到例如通用个人计算机中,在该通用个人计算机中可以安装各种程序以用于执行各种功能。
图6示出了另一种3D视频处理块14的示例性配置。此3D视频处理块14由视差测量单元51、视差调整单元(或图像处理单元)54和存储器53构成。
视差测量单元51测量经由输入线INL1从切换器13L输入的左眼视频源(第一视频源)和经由输入线INR1从切换器13R输入的与该左眼视频源相对应的右眼视频源(第一视频源)的视差。此外,视差测量单元51计算通过所测量到的视差而获得的深度(第一深度),并且将所获得的深度输出到视差调整单元54。应当注意,为了区分在画面前方朝着观看者的深度和在画面后方的深度,例如,前者由正值指示,而后者由负值指示。因为视差和深度在整个画面上不是明显统一的,所以对于视差和深度值使用最大值、最小值或模式值。
视差测量单元51还测量经由输入线INL2从切换器13L输入的左眼视频源(第二视频源)和经由输入线INR2从切换器13R输入的与该左眼视频源相对应的右眼视频源(第二视频源)的视差。此外,视差测量单元51计算通过测量到的视差获得的深度(第二深度)并将所获得的深度输出到视差调整单元54。应当注意,视差的测量和深度的计算可通过应用现有技术来执行。
另外,视差测量单元51把测量了视差的第一和第二视频源输出到视差调整单元54。
基于存储在存储器53中的视差调整区间参数,视差调整单元54对从视差测量单元51输入的第一视频源和第二视频源中至少一个的视差进行调整并且经由输出线OUTL1或OUTR1将经调整的视频源输出到切换器13L或切换器13R。
存储器53存储调整第一和第二视频源的视差的定时以及指示出淡变器值关系的视差调整区间参数。应当注意,存储器53可仅存储在图8至图14中示出的视差调整区间参数中的至少一个。
[对操作2的描述]
以下描述3D视频编辑装置10的操作,其中,在输入到3D视频编辑装置10中的视频源之中,CAM1视频源被用于要输出的内容的视频,然后此CAM1视频源通过擦除被切换到CAM2源。
首先,为了将CAM1视频源设定成切换前的视频(第一视频),用户接通操作输入块11的矩阵开关21的从最上方起第三行的左端起第三个开关。此外,为了将CAM2视频源指定为切换后的视频(第二视频),用户接通矩阵开关21的从最上方起第四行的左端起第四个开关。另外,用户通过操作输入块11的切换方法选择开关22来选择擦除作为切换方法。
在响应于对矩阵开关21进行的用户操作的控制块12的控制下,在SDI输入线41-3中输入的CAM1的左眼视频源在切换器13L的输入总线45-1上被选择并且所选择的视频源被通过视频操纵单元48-1输入到合成单元49中。在SDI输入线41-4中输入的CAM2的左眼视频源在切换器13L的输入总线45-2上被选择并且所选择的视频源被通过视频操纵单元48-2输入到合成单元49中。然后,因为现在是在视频切换之前,所以合成单元49输出CAM1的左眼视频源。对于切换器13R,CAM1的右眼视频源以与左眼视频源基本相同的方式被从输出线输出。
在响应于对矩阵开关21进行的用户操作的控制块12的控制下,在SDI输入线41-3中输入的CAM1的左眼视频源在切换器13L的辅助输出选择总线42-1上被选择并且所选择的视频源被经由输入线INL1输入到3D视频处理块14的视差测量单元51中。在SDI输入线41-4中输入的CAM2的左眼视频源在切换器13L的辅助输出选择总线42-2上被选择并且所选择的视频源被经由输入线INL2输入到3D视频处理块14的视差测量单元51中。
另一方面,对于切换器13R,CAM1的右眼视频源被选择并且所选择的视频源被经由输入线INR1输入到3D视频处理块14的视差测量单元51中,并且CAM2的右眼视频源被选择并且所选择的视频源被经由输入线INR2输入到3D视频处理块14的视差测量单元51中。
视差测量单元51基于CAM1视频源的视差计算第一深度并且基于CAM2视频源的视差计算第二深度,并把计算出的深度输出到视差调整单元54。基于存储在存储器53中的视差调整区间参数,视差调整单元54与淡变器值相对应地调整CAM1视频源和CAM2视频源中的至少一个的视差,并且经由输出线OUTL1至OUTR2将经调整的视差输出到切换器13L和切换器13R。
在切换时段(从淡变器值0%到100%的时段)中,在SDI输入线41-8中输入的、被3D视频处理块14调整了视差的CAM1的左眼视频源在切换器13L的输入总线45-1上被选择,并且在SDI输入线41-9中输入的、被3D视频处理块14调整了视差的CAM2的左眼视频源在输入总线45-2上被选择。对于切换器13R也是如此。因此,在切换时段期间,使用被3D视频处理块14调整了视差的视频。
[视差调整的具体示例]
下面具体描述当基于擦除从第一视频切换到第二视频时执行的视差调整。
图8示出了存储器53中保存的视差调整区间参数的第一示例的图线。在图8中,横轴表示淡变器值,而纵轴表示基于视差的深度。实线表示第一视频源,而虚线表示第二视频源。粗线表示擦除实际发生的时间段。右上方示出的值指示出作为淡变器值的视差调整区间参数的示例。对于后面的示图也是如此。
在图8中,第二视频源的视差不被调整。第一视频源的视差被调整,以使得基于第一视频源的视差的深度接近第二视频源的视差。具体而言,在淡变器值0%至45%的区间(第一调整区间)中,逐渐使第一视频源的视差与第二视频源的视差相匹配。在此区间中,只显示第一视频源。然后,在淡变器值45%至100%的区间(擦除区间)中,执行擦除以将第一视频源切换到第二视频源。
应当注意,这里的“匹配”除了完全匹配以外也包括第一和第二视频源的视差之间的差异低于预定阈值。
图9示出了存储器53中保存的视差调整区间参数的第二示例的图线。在图9中,第一视频源的视差不被调整。第二视频源的视差被调整,以使得基于第二视频源的视差的深度接近第一视频源的视差。具体而言,当淡变器值为0%时,第二视频源的视差立即与第一视频源的视差相匹配。然后,在淡变器值0%至70%的区间(擦除区间)中,执行擦除以将第一视频源切换到第二视频源,并且在淡变器值70%至100%的区间(第二调整区间)中,使第二视频源的视差逐渐返回到原始值。
图10示出了存储器53中保存的视差调整区间参数的第三示例的图线。在图10中,第一和第二视频源的视差被调整,以使得基于第一和第二视频源的视差的深度在其间的中间点上相互匹配。更具体而言,在获得中间值之后,在淡变器值0%至20%的区间(第一调整区间)中,使第一和第二视频源的视差逐渐达到该中间点,从而使两个视差相互匹配。在此区间中,只显示第一视频源。然后,在淡变器值20%至70%的区间(擦除区间)中,执行擦除以将第一视频源切换到第二视频源。接下来,在淡变器值70%至100%的区间(第二调整区间)中,使第二视频源的视差逐渐返回到原始值(被改变之前的输入值)。
图11示出了存储器53中保存的视差调整区间参数的第四示例的图线。在图11中,第一和第二视频源的视差被调整,以使得从第一和第二视频源的深度相互匹配的状态起,基于第一和第二视频源的视差的深度被在零处匹配。与以上所述的示例不同,考虑了深度的绝对值。具体而言,在淡变器值0%至30%的区间(第一调整区间)中,使第一和第二视频源的视差逐渐达到零以使两个视差相匹配。在此区间中,只显示第一视频源。然后,在淡变器值30%至70%的区间(擦除区间)中,执行擦除以将第一视频源切换到第二视频源。接下来,在淡变器值70%至100%的区间(第二调整区间)中,使第二视频源的视差逐渐返回到原始值。
图12示出了存储器53中保存的视差调整区间参数的第五示例的图线。在图12中,第一和第二视频源的视差被调整,以使得从第一和第二视频源的深度相互不匹配的状态起,基于第一和第二视频源的视差的深度被在零处匹配。更具体而言,在淡变器值0%至30%的区间(第一调整区间)中,使第一和第二视频源的视差逐渐达到零以使两个视差相互匹配。在此区间中,只显示第一视频源。然后,在淡变器值30%至70%的区间(擦除区间)中,执行擦除以将第一视频源切换到第二视频源。接下来,在淡变器值70%至100%的区间(第二调整区间)中,使第二视频源的视差逐渐返回到原始值。
图13示出了存储器53中保存的视差调整区间参数的第六示例的图线。在图13中,第一和第二视频源的视差被调整,以使得从第一和第二视频源的深度相互匹配的状态起,基于第一和第二视频源的视差的深度被在零处匹配。在此情况下,第一和第二调整区间是基于第一视频源的深度与第二视频源的深度之间的比率来确定的。例如,如果此比率是1∶4,则第一调整区间与第二调整区间之间的比率也是1∶4。即,在淡变器值0%至40%的区间(第一调整区间)中,使第一和第二视频源的视差逐渐达到零以使两个视差相互匹配。然后,在淡变器值40%至90%的区间(擦除区间)中,执行擦除以将第一视频源切换到第二视频源。接下来,在淡变器值90%至100%的区间(第二调整区间)中,使第二视频源的视差逐渐返回到原始值。
图14示出了存储器53中保存的视差调整区间参数的第七示例的图线。在图14中,第一和第二视频源的视差被调整,以在逐渐使基于第一和第二视频源的视差的深度相互接近从而相互匹配之后,在被擦除的同时视差线性变化。更具体而言,在淡变器值0%至30%的区间(第一调整区间)中,逐渐使第一和第二视频源的视差相互接近以相互匹配。在此区间中,只显示第一视频源。然后,在淡变器值30%至70%的区间(擦除区间和第二调整区间)中,在执行擦除的同时,在第一和第二视频源的视差相互匹配的情况下继续调整。在淡变器值70%至100%的区间(第二调整区间)中,使第二视频源的视差返回到原始值。
如果通过擦除将第一视频源切换到第二视频源,则如图8至14的任何一幅图中所示的那样执行视差调整。
[涉及视差调整的切换处理]
下面描述涉及视差调整的切换处理。图15是指示出此切换处理的流程图。应当注意,此切换处理假定用户已经选择了第一和第二视频源。图15所示的处理是针对每一帧或每一场执行的。
在步骤S1,控制块12开始获得与操作输入块11的淡变器控制杆23的位置相对应的淡变器值。在步骤S2中,控制块12获得关于用户通过操作输入块11的切换方法选择开关22选择的切换方法是瞬时切换、擦除还是混合的信息。在步骤S3中,控制块12判定所选择的切换方法是否是擦除。如果发现所选切换是擦除,则过程进到步骤S4。
在步骤S4中,3D视频处理块14的视差测量单元51测量第一视频源的视差以计算基于测量到的视差的第一深度,并将计算出的深度输出到视差调整单元54。同时,视差测量单元51测量第二视频源的视差以计算基于测量到的视差的第二深度,并将计算出的深度输出到视差调整单元54。视差调整单元54从存储器53中读取视差调整区间参数并将该参数提供给控制块12。
在步骤S5中,控制块12基于淡变器值和视差调整区间参数来判定当前是否在第一调整区间或第二调整区间中。如果发现当前在第一调整区间或第二调整区间中,则过程进到步骤S6。如果发现当前不在第一调整区间或第二调整区间中,即当前在擦除区间中,则过程进到步骤S10,跳过步骤S6至步骤S9。
在步骤S6中,控制块12基于当前淡变器值和视差调整区间参数来判定当前是否要调整第一视频源的视差。如果发现要调整第一视频源的视差,则过程进到步骤S7。在步骤S7中,控制块12基于当前淡变器值和视差调整区间参数来计算指示出第一视频源的调整量的视差调整值,从而将计算出的视差调整值提供给视差调整单元54。
如果在步骤S6中发现不调整第一视频源的视差,则过程进到步骤S8,跳过步骤S7。
在步骤S8中,控制块12基于当前淡变器值和视差调整区间参数来判定当前是否要调整第二视频源的视差。如果发现要调整第二视频源的视差,则过程进到步骤S9。在步骤S9中,控制块12基于当前淡变器值和视差调整区间参数来计算指示出第二视频源的调整量的视差调整值,从而将计算出的视差调整值提供给视差调整单元54。
如果在步骤S8中发现不调整第二视频源的视差,则过程进到步骤S10,跳过步骤S9。
在步骤S10中,视差调整单元54根据从控制块12提供的调整量来调整第一视频源的视差,并且将调整后的视差输出到后级。同时,视差调整单元54根据从控制块12提供的调整量来调整第二视频源的视差,并且将调整后的视差输出到后级。应当注意,如果经过步骤S6和步骤S8没有提供视差调整的量,则不调整视差。如果从步骤S5转移到步骤S10,即如果当前在擦除时段中,则通过维持到目前为止提供的视差调整量来调整视差。
在步骤S11中,控制块12基于通过视差调整区间参数获得的擦除区间和当前淡变器值来计算第一视频源与第二视频源之间的当前显示比率(占据画面的比率),并将计算出的显示比率提供给切换器13L和切换器13R的合成单元49。在步骤S12中,合成单元49根据提供的显示比率来合成第一视频和第二视频,并将合成的视频输出到后级。
在步骤S13中,控制块12基于当前淡变器值判定切换是否已完成(淡变器值是不是100%)。如果发现切换没有完成,则过程返回到步骤S1,以从该处起重复上述处理。如果在步骤S13中发现切换完成,则此切换处理结束。
应当注意,如果发现所选择的切换方法不是擦除,即所选择的切换是瞬时切换或混合,则过程进到步骤S14。在此情况下,不调整第一和第二视频源的视差。
在步骤S14中,控制块12基于当前淡变器值来计算第一视频源与第二视频源之间的当前混合比率,并将计算出的混合比率提供给切换器13L和切换器13R的合成单元49。合成单元49根据提供的混合比率来合成第一视频源和第二视频源,并将合成的视频输出到后级。
在步骤S15中,控制块12基于当前淡变器值判定切换是否已完成(淡变器值是不是100%)。如果发现切换没有完成,则过程返回到步骤S1,以从该处起重复上述处理,直到发现切换完成为止。如果发现切换完成,则此切换处理结束。
根据以上所述的切换处理,当通过擦除从第一视频源切换到第二视频源时,在第一视频和第二视频两者同时存在的擦除时段中,使第一视频源的视差和第二视频源的视差相互匹配。此配置减轻了看到被切换的视频的观看者的违和感或眼睛的负担。
此外,对第一和第二视频源的视差的调整是联系用户可控制的淡变器值来执行的,从而允许了与用户意图相符的切换。
[变体1]
对于第一和第二视频,在这些视频的画面上可存在各种对象,从而深度具有不同的距离。更具体而言,如果如上所述执行视差调整,则如图16所示在擦除区间中实际也导致了基于视差的深度的差异。
为了解决此问题,如图17所示,当调整第一和第二视频源的视差时,可以压缩第一和第二视频源中至少一个的深度的距离以使两个深度的距离相匹配。此压缩消除了观看者在视频切换时感到的违和感。
[变体2]
在上述切换处理中,仅对基于擦除的切换执行视差调整。也可以在基于混合的切换时执行视差调整。
图18示出了基于混合将第一视频源切换到第二视频源的视差调整的示例。
在混合的情况下,不必像图8至图14所示的擦除处理那样使第一视频源的深度与第二视频源的深度相匹配。更具体而言,如图18所示,在淡变器值的初始阶段中将第二视频源的深度维持恒定,使第一视频源的深度逐渐接近第二视频源的深度,并且在淡变器值的最终阶段中使第二视频源的深度逐渐返回到原始值。
在混合的情况下,上述视差调整进一步平滑了从第一视频源到第二视频源的切换。
应当注意,本发明的实施例可应用到在相机拍摄视频之后立即将所拍摄的视频实况广播的广播台的系统以及用于对例如存储在VTR中的视频进行编辑并将经编辑的视频作为完整的节目存储在VTR中的编辑系统。
可通过软件也可通过硬件来执行上述处理操作序列。当通过软件来执行上述处理操作序列时,构成软件的程序被安装在内置于专用硬件设备的计算机中,或者被从网络或记录介质安装到例如通用个人计算机中,在该通用个人计算机中可以安装各种程序以用于执行各种功能。
图19是示出通过计算机程序执行上述各种处理操作的计算机示例性硬件配置的框图。
在计算机100中,CPU(中央处理单元)101、ROM(只读存储器)102、RAM(随机访问存储器)103通过总线104互连。
总线104还连接到输入/输出接口105。输入/输出接口105连接到例如由键盘、鼠标和麦克风构成的输入块106、例如由显示监视器和扬声器构成的输出块107、例如基于硬盘和非易失性存储器的存储块108、例如基于网络接口的通信块109、以及用于驱动诸如磁盘、光盘、磁光盘或半导体存储器之类的可移除介质111的驱动器110。
在如上所述配置的计算机100中,CPU 101经由输入/输出接口105和总线104把程序从存储块108加载到RAM 103中以执行该程序,从而执行上述处理操作序列。
应当注意,计算机要执行的程序可以根据这里描述的序列以与时间有关的方式执行处理操作,或者以并行或按需的方式执行处理操作。
还应当注意,计算机要执行的程序可以由计算机的一个单元来处理,或者由计算机的两个或更多个单元以分布方式处理。此外,程序可被传送到远程计算机以便执行。
虽然已经利用具体术语描述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但是这种描述只是出于例示目的的,要理解在不脱离所附权利要求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做出改变和变化。
本申请包含与2010年4月7日向日本专利局提交的日本优先权专利申请JP 2010-088463和JP 2010-088464中公开的主题相关的主题,这里通过引用将这些申请的全部内容并入。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取决于设计要求和其他因素,可以进行各种修改、组合、子组合和变更,只要它们处于所附权利要求或其等同物的范围之内即可。

Claims (13)

1.一种用于编辑三维视频的图像处理装置,包括:
切换装置,用于通过多种切换方法中的任何一种把要被用作编辑结果的视频从第一三维视频切换到第二三维视频,其中,所述多种切换方法至少包括擦除;
视差测量装置,用于测量三维视频中的视差以基于测量到的视差来计算三维视频的深度;
比较装置,用于把对所述第一三维视频计算的第一深度与对不同于所述第一三维视频的所述第二三维视频计算的第二深度之间的差异与预定阈值相比较;以及
限制装置,用于根据由所述比较装置获得的比较结果来限制所述切换装置的操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处理装置,其中
如果发现所述第一深度与所述第二深度之间的差异等于或高于所述预定阈值,则所述限制装置控制所述切换装置来限制通过所述擦除从所述第一三维视频切换到所述第二三维视频。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图像处理装置,还包括:
保存装置,用于将所述第一三维视频和所述第二三维视频保存为静止图像,其中
所述切换装置在所述第一三维视频被切换到所述第二三维视频的时段期间把所述保存装置中保存的所述静止图像用于要被用作编辑结果的视频。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图像处理装置,其中,所述多种切换方法至少包括擦除、瞬时切换和混合。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图像处理装置,其中
如果发现所述第一深度与所述第二深度之间的差异等于或高于所述预定阈值,则所述限制装置控制所述切换装置来通过不是所述擦除的切换方法来执行从所述第一三维视频到所述第二三维视频的切换。
6.一种用于编辑三维视频的图像处理装置的图像处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通过多种切换方法中的任何一种把要被用作编辑结果的视频从第一三维视频切换到第二三维视频,其中,所述多种切换方法至少包括擦除;
测量三维视频中的视差以基于测量到的视差来计算三维视频的深度;
把对所述第一三维视频计算的第一深度与对不同于所述第一三维视频的所述第二三维视频计算的第二深度之间的差异与预定阈值相比较;以及
根据在所述比较步骤中获得的比较结果来限制所述切换步骤的操作。
7.一种用于编辑三维视频的图像处理装置,包括:
切换装置,用于通过多种切换方法中的任何一种把要被用作编辑结果的视频从第一三维视频切换到第二三维视频,其中,所述多种切换方法至少包括擦除;
视差测量装置,用于测量所述第一三维视频和所述第二三维视频之间的视差以基于测量到的视差来计算深度;
获取装置,用于获取淡变器值,该淡变器值指示出用于将所述第一三维视频切换到所述第二三维视频的处理操作的序列的进展程度;以及
视差调整装置,用于根据所获取的淡变器值来调整所述第一三维视频和所述第二三维视频的视差;其中,
如果擦除被选择为所述切换方法,则所述切换装置在所述视差被调整以使所述第一三维视频的深度与所述第二三维视频的深度相匹配的状态中通过擦除将所述第一三维视频切换到所述第二三维视频。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图像处理装置,还包括:
保存装置,用于保存视差调整区间参数,该视差调整区间参数指示出构成所述处理操作的序列的第一调整区间、切换区间和第二调整区间之间的分隔,其中
所述切换装置在所述视差被调整以使所述第一三维视频的深度与所述第二三维视频的深度相匹配的状态中通过擦除将所述第一三维视频切换到所述第二三维视频。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图像处理装置,其中,
响应于所获取的淡变器值的进展,所述视差调整装置在所述第一调整区间中调整所述第一三维视频和所述第二三维视频中至少一个的视差,以使得所述第一三维视频的深度和所述第二三维视频的深度相互匹配,并且
在所述第二调整区间中调整所述第二三维视频的视差以使其返回到其原始值。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图像处理装置,其中,
响应于所获取的淡变器值的进展,所述视差调整装置在所述第一调整区间中调整所述第一三维视频和所述第二三维视频中至少一个的视差,以使得所述第一三维视频和所述第二三维视频的深度的距离中的至少一个被压缩以使所述深度的距离相匹配,并且
在所述第二调整区间中调整所述第二三维视频的视差以使其返回到其原始值。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图像处理装置,其中,
如果混合被选择为所述切换方法,则所述切换装置在所述视差被调整以使所述第一三维视频的深度达到所述第二三维视频的深度的状态中将所述第一三维视频切换到所述第二三维视频。
12.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图像处理装置,还包括:
操作输入装置,供用户控制所述淡变器值。
13.一种用于编辑三维视频的图像处理装置的图像处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测量第一三维视频和第二三维视频之间的视差以基于测量到的视差来计算三维视频的深度;
获取淡变器值,该淡变器值指示出用于将所述第一三维视频切换到所述第二三维视频的处理操作的序列的进展程度;以及
根据所获取的淡变器值来调整所述第一三维视频和所述第二三维视频的视差;并且
如果擦除被选择为切换方法,则在所述视差被调整以使得所述第一三维视频和所述第二三维视频的深度相互匹配的状态中通过擦除将所述第一三维视频切换到所述第二三维视频。
CN201110084446.3A 2010-04-07 2011-03-31 图像处理装置和图像处理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21541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088464 2010-04-07
JP2010088464A JP2011223183A (ja) 2010-04-07 2010-04-07 画像処理装置、画像処理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JP2010-088463 2010-04-07
JP2010088463A JP2011223182A (ja) 2010-04-07 2010-04-07 画像処理装置、画像処理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215414A CN102215414A (zh) 2011-10-12
CN102215414B true CN102215414B (zh) 2015-05-13

Family

ID=4420123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084446.3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215414B (zh) 2010-04-07 2011-03-31 图像处理装置和图像处理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8625969B2 (zh)
EP (1) EP2375763A2 (zh)
CN (1) CN10221541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597822A (zh) * 2011-06-06 2014-02-19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图像加工装置、复眼摄像装置、图像加工方法及程序
WO2012170984A1 (en) * 2011-06-09 2012-12-13 Cstereo3D, Llc Device and method for rendering and delivering 3-d content
JP6021063B2 (ja) * 2011-07-26 2016-11-02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動画編集装置、動画編集方法、プログラムおよび集積回路
JP5367031B2 (ja) * 2011-08-11 2013-12-11 株式会社ソニー・コンピュータエンタテインメント 情報処理方法、および情報処理装置
CN103389874B (zh) * 2012-05-07 2016-09-14 Lg电子株式会社 移动终端及其控制方法
US20160150209A1 (en) * 2013-06-19 2016-05-26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Depth Range Adjustment of a 3D Video to Match the Depth Range Permissible by a 3D Display Device
CN105359520B (zh) * 2013-07-15 2017-12-12 联发科技(新加坡)私人有限公司 在三维视频编码中的深度编码方法和装置
WO2015007159A1 (en) * 2013-07-15 2015-01-22 Mediatek Singapore Pte. Ltd. Method of disparity derived depth coding in 3d video coding
CN103607544B (zh) * 2013-11-25 2016-11-09 深圳市中帝威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大容量高清sdi无缝矩阵切换器
US9905267B1 (en) 2016-07-13 2018-02-27 Gracenote, Inc. Computing system with DVE template selection and video content item generation feature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489857A1 (en) * 2002-03-27 2004-12-22 Sanyo Electric Co., Ltd. 3-dimensional image processing method and device
US7453489B2 (en) * 2003-03-24 2008-11-18 Sharp Kabushiki Kaisha Image processing apparatus, image pickup system, image display system, image pickup display system, image processing program, and computer-readable recording medium in which image processing program is recorded
CN101631257A (zh) * 2009-08-06 2010-01-20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实现二维视频码流立体播放的方法及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321992A (ja) 1995-05-24 1996-12-03 Sony Corp 画像処理装置
NZ505513A (en) * 2000-06-30 2002-05-31 Marc Dawson Anaglyphic 3-D colour imaging with selective colour filtering
US8369607B2 (en) * 2002-03-27 2013-02-05 Sanyo Electric Co.,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rocessing three-dimensional images
EP2315454B1 (en) * 2002-09-27 2012-07-25 Sharp Kabushiki Kaisha 3-D image display device
JP2010088464A (ja) 2008-10-03 2010-04-22 Sumitomo Bakelite Co Ltd カテーテル固定具
JP5239085B2 (ja) 2008-10-03 2013-07-17 株式会社大一商会 遊技機
WO2010108024A1 (en) * 2009-03-20 2010-09-23 Digimarc Coporation Improvements to 3d data representation, conveyance, and use
US8798160B2 (en) * 2009-11-06 2014-08-05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djusting parallax in three-dimensional video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489857A1 (en) * 2002-03-27 2004-12-22 Sanyo Electric Co., Ltd. 3-dimensional image processing method and device
US7453489B2 (en) * 2003-03-24 2008-11-18 Sharp Kabushiki Kaisha Image processing apparatus, image pickup system, image display system, image pickup display system, image processing program, and computer-readable recording medium in which image processing program is recorded
CN101631257A (zh) * 2009-08-06 2010-01-20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实现二维视频码流立体播放的方法及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10249958A1 (en) 2011-10-13
CN102215414A (zh) 2011-10-12
US8625969B2 (en) 2014-01-07
EP2375763A2 (en) 2011-10-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215414B (zh) 图像处理装置和图像处理方法
CN103024408B (zh) 立体图像转换装置和方法、立体图像输出装置
CN102223550B (zh) 图像处理设备、图像处理方法
EP2574065B1 (en) Image processing device, image-capturing device, reproduction device, and image processing method
JP2012015774A (ja) 立体視映像処理装置および立体視映像処理方法
JP5540746B2 (ja) 受信装置、送信装置、通信システム、受信装置の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WO2014155670A1 (ja) 立体視映像処理装置、立体視映像処理方法及び立体視映像処理用プログラム
KR20100137020A (ko) 삼차원 영상 변환 기록 장치, 삼차원 영상 변환 기록 방법, 기록 매체, 삼차원 영상 변환 장치, 및 삼차원 영상 전송 장치
KR20140119692A (ko) 3d 이미지 시퀀스의 처리
JP2011109294A (ja) 情報処理装置、情報処理方法、表示制御装置、表示制御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JP5486697B2 (ja) 立体動画再生装置、立体動画再生プログラムならびにその記録媒体、立体ディスプレイ装置、立体撮像装置及び立体動画再生方法
US8941718B2 (en) 3D video processing apparatus and 3D video processing method
JP2012070116A (ja) 情報処理装置、情報処理方法、再生装置、再生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TWI630814B (zh) 用於產生中間視圖影像之系統
US9621880B2 (en) Image processor for displaying images in a 2D mode and a 3D mode
JP5750457B2 (ja) 立体動画処理装置、立体動画処理プログラム及びその記録媒体、立体撮像装置並びに立体動画処理方法
JP2008225372A (ja) 画像表示装置、画質調整情報提供装置、画像表示方法および制御プログラム
US8855472B2 (en) Video editing apparatus, video editing method, program, and integrated circuit
US8730310B2 (en) Reproducing device, reproduction control method and program
JP6987567B2 (ja) 配信装置、受信装置及びプログラム
JP2011223183A (ja) 画像処理装置、画像処理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CN108174177A (zh) 用于优化立体视频及图像的显示器再现的前瞻性会聚的方法
JP5081316B1 (ja) 立体映像表示装置
US20120027376A1 (en) Reproducing apparatus, reproducing method, and program therefor
JP2013150103A (ja) 映像処理装置および映像処理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