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630814B - 用於產生中間視圖影像之系統 - Google Patents

用於產生中間視圖影像之系統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630814B
TWI630814B TW102142868A TW102142868A TWI630814B TW I630814 B TWI630814 B TW I630814B TW 102142868 A TW102142868 A TW 102142868A TW 102142868 A TW102142868 A TW 102142868A TW I630814 B TWI630814 B TW I630814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image
view
intermediate image
mixing
data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214286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433142A (zh
Inventor
威和莫司 漢卓克司 愛芬瑟司 布爾斯
曼德特 歐諾 威德伯爾
Original Assignee
皇家飛利浦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Family has litigation
First worldwide family litigation filed litigation Critical https://patents.darts-ip.com/?family=47845714&utm_source=google_patent&utm_medium=platform_link&utm_campaign=public_patent_search&patent=TWI630814(B) "Global patent litigation dataset” by Darts-ip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
Application filed by 皇家飛利浦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皇家飛利浦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43314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43314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3081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30814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3/00Stereoscopic video systems; Multi-view video systems; Details thereof
    • H04N13/10Processing, recording or transmission of stereoscopic or multi-view image signals
    • H04N13/106Processing image signals
    • H04N13/111Transformation of image signals corresponding to virtual viewpoints, e.g. spatial image interpol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3/00Stereoscopic video systems; Multi-view video systems; Details thereof
    • H04N13/10Processing, recording or transmission of stereoscopic or multi-view image signals
    • H04N13/106Processing image signals
    • H04N13/156Mixing image signa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Testing, Inspecting, Measuring Of Stereoscopic Televisions And Televisions (AREA)
  • Image Processing (AREA)

Abstract

自立體資料(105)產生一中間影像(161),該立體資料包括一左影像(101)、一左像差資料(111)、一右影像(102)及一右像差資料(112)。該中間影像(161)對應於一中間視圖(155)。基於該中間影像(161)之一預測影像品質而判定一混合原則(156)。當該所判定混合原則(156)如此需要時,針對該中間視圖(155)自左資料(103)產生一左中間影像(131)。當該判定混合原則(156)如此需要時,針對該中間視圖(155)自右資料(104)產生一右中間影像(141)。藉由根據該混合原則(156)混合(180)該左中間影像(131)與該右中間影像(141)來產生該中間影像(161)。

Description

用於產生中間視圖影像之系統
本發明係關於自立體資料產生一中間影像。
立體影像係三維(3D)影像資料之一共同表示。一立體影像包括對應於一左視圖之一左影像及對應於一右視圖之一右影像。使用用於觀看立體影像之一立體顯示構件,一觀看者之左眼看見左影像且觀看者之右眼看見右影像,從而造成觀看者之一3D感知。
為了在不同於立體影像之左視圖及右視圖之一中間視圖處觀看一3D影像,需要產生一中間影像。存在用於自一立體影像產生一中間影像之各種方法。
US2011/00268009 A1闡述一種用以自用於在一多視圖顯示器上觀看之一立體影像計算在一中間視圖處之一中間影像之方法。該中間視圖係指在包括左視圖及右視圖之視圖之範圍內之相對位置處之一視圖。該方法自立體影像計算左像差資料及右像差資料,該立體影像包括一左影像及一右影像。該方法針對中間視圖使用左影像及左像差資料產生一左中間影像。該方法針對中間視圖使用右影像及右像差資料產生一右中間影像。然後藉由融和左中間影像與右中間影像產生最終中間影像。
先前技術方法之一缺陷係,其亦在中間影像中產生可見影像假影,最顯著影像假影為影像細節模糊及閉塞假影。假影之可見性隨著 中間視圖且隨著立體影像之內容而變化。細節模糊通常針對含有較多細節之一立體影像且在左視圖與右視圖之間的視圖處係最可見的。細節模糊之一原因在於所產生左中間影像與右中間影像之不完美混合。閉塞假影針對含有大深度轉變之一立體影像,最顯著地在橫向視圖處,因此在左視圖之左側處及右視圖之右側處係最可見的。閉塞假影之一原因在於左影像或右影像之不完美外插。
在先前技術方法中,影像品質係次佳的,此乃因中間影像遭受隨著中間視圖且隨著立體影像之內容而變化之影像假影。期望中間影像之影像品質之改良。
本發明之一目的係提供一種用於自立體資料產生一中間影像之方法,其中該中間影像具有經改良之影像品質。
本發明揭示一種用於針對一中間視圖自立體資料產生一中間影像之方法。該方法根據一混合原則使用一左中間影像與一右中間影像之一混合。該混合原則依據該中間視圖定義該左中間影像及右中間影像在該混合中之相對貢獻。該立體資料包括一左資料及一右資料。該左資料對應於一左視圖且該左資料包括一左影像及一左像差資料。該右資料對應於一右視圖且該右資料包括一右影像及一右像差資料。該中間影像對應於一中間視圖。針對該中間視圖自該左資料產生該左中間影像。針對該中間視圖自該右資料產生該右中間影像。該方法包括:針對複數個混合原則中之每一者基於該立體資料之一影像特性而預測該中間影像之影像品質;藉由基於該中間影像之一預測影像品質而自該複數個混合原則選擇一混合原則來判定該混合原則;且當該所判定混合原則如此需要時,針對該中間視圖自該左資料產生該左中間影像;且當該判定混合原則如此需要時,針對該中間視圖自該右資料產生一右中間影像;且藉由根據該所判定混合原則使用該等相對貢獻 混合該左中間影像與該右中間影像來產生該中間影像。
本發明以此方式提供靈活性,從而允許將純粹基於該左中間影像、純粹基於該右中間影像且亦(亦即,當該混合原則如此指示時)如所主張基於該左中間影像及該右中間影像兩者來產生該中間影像。
該方法之輸入係包括一左資料及一右資料之立體資料。該左資料對應於一左視圖且該右資料對應於一右視圖。該左視圖及該右視圖定義一觀看者自其觀看一3D影像之兩個視圖點。該左資料包括一左影像及一左像差資料。該右資料包括一右影像及一右像差資料。該方法之輸出係針對不同於該左視圖及該右視圖之一中間視圖之一中間影像。
藉由根據一混合原則之一左中間視圖與一右中間視圖之一混合來產生該中間影像。該混合原則程序定義該混合如何取決於該中間視圖。在一般情形中,該混合原則定義該左中間影像在該混合中之一左相對貢獻且定義該右中間影像在該混合中之一右相對貢獻。然後藉由根據該等相對貢獻使用權數混合該左中間影像與該右中間影像來產生該中間影像。在一第一特殊情形中,其中該混合原則僅需要產生該左中間影像,該混合將該左中間影像有效地複製至該中間影像。在一第二特殊情形中,其中該混合原則僅需要產生該右中間影像,該混合將該右中間影像有效地複製至該中間影像。
使用該左像差產生該左中間影像:一翹曲程序使用該左像差資料將該左影像「翹曲」至該中間視圖,但僅當該混合原則如此需要時。使用該右像差程序:一翹曲程序使用該右像差資料將該右影像翹曲至該中間視圖,但僅當該混合原則如此需要時。
該混合係不固定的而受由一原則判定程序所判定之該混合原則控制。該混合原則經判定以使得該中間資料之該影像品質係基於人類感知或使用一(組)品質度量為最佳的。為此,該原則判定程序基於將 使用該混合原則產生之該中間影像之該預測影像品質來判定該混合原則。
視情況,該判定係基於取決於該中間影像之影像細節之量之一預測影像品質。若影像細節之該量係大的,則該混合將產生假影,諸如模糊及重影(若使用了使用該左中間影像與該右中間影像兩者定義一混合之一混合原則)。若已偵測到大量影像細節,則一混合原則經判定以使得該中間影像中之該所產生影像細節具有一經改良之影像品質(基於人類感知或使用一(組)品質度量)。
視情況,藉由自耦合至該立體資料之後設資料擷取該混合原則來執行該判定。該原則判定程序離線判定該混合原則且將其儲存於耦合至該立體資料之後設資料中。此工作方式允許用於分析之更複雜且昂貴硬體之使用。此外,其允許產生將在受內容編者支配之編製工具中整合之後設資料。
視情況,產生該中間影像包括自一立體視圖視訊序列之各別後續圖框(該各別後續圖框中之每一者包括立體資料)產生後續中間影像。因此自一立體視圖視訊圖框產生一中間影像。
視情況,該判定包括判定用於在一第一時間點處自一第一圖框產生一第一中間影像之一第一混合原則且判定用於在一第二時間點處自一第二圖框產生一第二中間影像之一第二混合原則。當在該混合中使用該第一混合原則時,自該第一圖框產生之該等中間影像具有一最佳影像品質(根據一(組)度量及/或人類感知)。此外,當在該混合中使用該第二混合原則時,自該第二圖框產生之中間影像具有一最佳影像品質。因此使用各別不同混合原則自不同立體視圖視訊圖框產生中間影像。
視情況,該判定包括判定用於在一第三時間點處自一第三圖框產生一第三中間影像之一第三混合原則,其中該第三時間點在該第一 時間點之後且在該第二時間點之前發生,且由該第三混合原則定義之一第三混合因數位於由該第一混合原則定義之一第一混合因數與由該第二混合原則定義之一第二混合因數之間。該混合原則因此隨時間逐漸改變,其意義在於該等時間點排序為第一、第三、第二,且混合因數亦排序為第一、第三及第二。
視情況,產生該中間影像包括自該立體資料產生一系列中間影像,該系列對應於一系列中間視圖,該系列中間視圖為空間連續視圖。因此,(舉例而言)對於一多視圖顯示器而言,針對一系列各別視圖自該立體資料產生一系列中間影像,而非針對一個視圖自該立體資料產生一個中間影像。
視情況,產生一第一系列中間影像包括使該系列中間視圖在一第一中心中間視圖處居中、基於針對該第一中心中間視圖之該系列中間影像之一預測影像品質選擇該中心中間視圖。使該系列中間視圖在該中心中間視圖處居中意指向左或向右改變該系列中間視圖以使得該中心中間視圖現處於觀看者之正前方。應注意,若該系列中之視圖之數目係奇數,則居中對應於將該系列中心視圖放置於該第一中心中間視圖處,亦即,在觀看者之正前方。在存在該系列中之視圖之一偶數數目之事件中,居中暗示該兩個中心視圖將圍繞該第一中心中間視圖等距居中。使用一混合原則,中間影像之影像品質可(在視圖範圍中整體上)針對接近該中心中間視圖之視圖經改良。該系列視圖因此在該中心中間視圖處居中。
視情況,產生該中間影像包括在一第一時間點處自一第一圖框產生在一第一中心中間視圖處居中之一第一系列中間視圖,且在一第二時間點處自一第二圖框產生在一第二中心中間視圖處居中之一第二系列中間視圖。針對該第一圖框及該第二圖框使用一(相同)混合原則,自該第一圖框產生之中間影像之影像品質可針對接近該第一中間 視圖之視圖經改良,而該第二圖框之中間影像之影像品質可針對接近該第二中間視圖之視圖經改良。該系列視圖因此針對該第一圖框在該第一視圖處居中,且針對該第二圖框在該第二視圖處居中。因此,對於該第一圖框以及對於該第二圖框而言,接近該第一系列中間視圖之該第一中心中間視圖處之所得影像品質係最佳的。
視情況,產生該中間影像包括在一第三時間點處自一第三圖框產生在一第三中心中間視圖處居中之一第三系列中間視圖,且其中該第三時間點在該第一時間點之後且在該第二時間點之前發生,且其中該第三視圖位於該第一視圖與該第二視圖之間。其中該系列中間視圖係居中的之該中心中間視圖自在該第一圖框處之該第一視圖逐漸移位至在下一圖框處之下一視圖(亦即,在該第三圖框處之該第三視圖)、至在該第二圖框處之該第二視圖。隨時間逐漸執行該系列中間視圖之移位,其意義在於該等時間點排序為第一、第三、第二,且該等空間中心視圖亦排序為第一、第三及第二。
視情況,針對一中間視圖範圍,該混合原則定義該左中間影像在該混合中之一左相對貢獻且定義該右中間影像在該混合中之一右相對貢獻,該左相對貢獻及該右相對貢獻中之一者跨域該範圍超出該左相對貢獻及該右相對貢獻中之另一者。該混合原則定義其中該左相對貢獻及該右相對貢獻中之一者在該中間視圖範圍中係整體較大的之一混合。此一混合原則亦稱作一不對稱混合原則。
視情況,產生該中間影像包括自與一立體資料視訊序列不同之靜態立體資料產生該中間影像。
視情況,自該左影像及該右影像計算該左像差資料,且自該左影像及該右影像計算該右像差資料。該像差資料未藉助該立體資料提供,而是自該左影像及該右影像計算而得。
本發明揭示一種經配置以用於根據一混合原則使用一左中間影 像與一右中間影像之一混合針對一中間視圖自立體資料產生一中間影像之系統。該混合原則依據該中間視圖定義該左及右中間影像在該混合中之相對貢獻。該立體資料包括一左資料及一右資料,其中該左資料對應於一左視圖且該左資料包括一左影像及一左像差資料,且該右資料對應於一右視圖且該右資料包括一右影像及一右像差資料。該中間影像對應於一中間視圖。針對該中間視圖自該左資料產生該左中間影像。針對該中間視圖自該右資料產生該右中間影像。該系統包括經配置以用於執行以下操作之一產生單元:一預測功能,其用於針對複數個混合原則中之每一者基於該立體資料之一影像特性而預測該中間影像之影像品質;及一混合原則功能,其用於藉由基於該中間影像之一預測影像品質而自該複數個混合原則選擇一混合原則來判定該混合原則;及一左翹曲功能,其用於當該所判定混合原則如此需要時,針對該中間視圖自該左資料產生一左中間影像;及一右翹曲功能,其用於當該判定混合原則如此需要時,針對該中間視圖自該右資料產生一右中間影像;及一混合功能,其用於藉由根據該所判定混合原則使用該等相對貢獻混合該左中間影像與該右中間影像來產生該中間影像。該系統包括執行上文所闡述之方法之程序之功能。
視情況,在驅動一多視圖顯示器時使用該中間影像。該多視圖顯示器在多個方向上輸出多個視圖,藉此允許一觀看者在相對於該多視圖顯示器正確地定位時用其左眼看見一左影像且用其右眼看見一右影像。
本發明之效應係該中間影像資料之影像品質可經改良,此乃因該混合原則取決於該影像內容而制定。
100‧‧‧方法
101‧‧‧左影像
102‧‧‧右影像
103‧‧‧左資料
104‧‧‧右資料
105‧‧‧立體資料/補充原始立體資料/原始輸入立體資料
111‧‧‧左像差資料
112‧‧‧右像差資料
130‧‧‧翹曲程序
131‧‧‧左中間影像
140‧‧‧翹曲程序
141‧‧‧右中間影像
150‧‧‧因數計算程序
155‧‧‧中間視圖
156‧‧‧混合原則/所判定混合原則
160‧‧‧融合程序
161‧‧‧中間影像
170‧‧‧原則判定程序/預測影像品質判定/判定
171‧‧‧第一混合原則/混合原則
172‧‧‧第二混合原則/混合原則
173‧‧‧第一中間影像
174‧‧‧第二中間影像
175‧‧‧產生方法/產生程序
176‧‧‧產生方法/產生程序
177‧‧‧判斷程序
179‧‧‧混合原則判定程序/原則判定程序/判定混合程序
180‧‧‧混合/混合程序
181‧‧‧程序
182‧‧‧品質預測程序/預測
183‧‧‧品質預測程序
184‧‧‧影像細節/影像特性
185‧‧‧預測影像品質
186‧‧‧預測影像品質
187‧‧‧程序
189‧‧‧原則判定程序/混合原則判定程序/判定混合程序
201‧‧‧編號/左視圖/視圖
202‧‧‧編號/右視圖
210‧‧‧編號/視圖/中心立體視圖
211‧‧‧視圖/左橫向視圖範圍/左橫向中間視圖
212‧‧‧視圖/右橫向視圖範圍
213‧‧‧編號/視圖
220‧‧‧中心視圖範圍
221‧‧‧左橫向視圖範圍/橫向視圖範圍
222‧‧‧右橫向視圖範圍/橫向視圖範圍
230‧‧‧視圖範圍/中心視圖範圍/觀看者
231‧‧‧左眼/眼
232‧‧‧右眼/眼
240‧‧‧觀看者
241‧‧‧左眼
242‧‧‧右眼
301‧‧‧曲線/線性曲線
302‧‧‧曲線/線性曲線
303‧‧‧中間視圖
304‧‧‧混合因數
311‧‧‧刻度標記
312‧‧‧刻度標記
313‧‧‧刻度標記
351‧‧‧曲線/非線性曲線
352‧‧‧曲線/非線性曲線
361‧‧‧非線性不對稱曲線/曲線
362‧‧‧非線性不對稱曲線
400‧‧‧立體視圖視訊序列
401‧‧‧時間點/時間點
402‧‧‧時間點/時間點
403‧‧‧時間點/時間點
404‧‧‧時間點
410‧‧‧連續場景/區段
420‧‧‧連續場景/區段
430‧‧‧連續場景/區段
501‧‧‧原始立體視圖
502‧‧‧原始立體視圖
503‧‧‧中心立體視圖
504‧‧‧中心中間視圖
510‧‧‧子圖
520‧‧‧子圖
550‧‧‧子圖
560‧‧‧子圖
600‧‧‧系統
603‧‧‧中間視圖
604‧‧‧混合原則
610‧‧‧系統
611‧‧‧中間影像/左像差
612‧‧‧右像差
620‧‧‧系統
630‧‧‧產生單元/程序/單元
640‧‧‧產生單元/單元
650‧‧‧產生單元
666‧‧‧顯示器單元/多視圖顯示器
A‧‧‧混合因數
ACOMP‧‧‧因數計算程序
AL‧‧‧曲線/混合因數
AR‧‧‧曲線/混合因數
B‧‧‧中間視圖/視圖
BLEND‧‧‧融合程序
CI‧‧‧中心中間視圖/中心系列視圖
CS‧‧‧中心立體視圖/中心立體視圖
DISP‧‧‧顯示器單元/顯示器
DL‧‧‧左像差/左像差資料/像差資料/左資料
DR‧‧‧右像差資料/像差資料/右資料/右像差
DTL‧‧‧所偵測影像細節/影像細節
DTLDET‧‧‧程序
GEN‧‧‧產生方法/產生程序
GU‧‧‧產生單元/程序/單元
IB‧‧‧中間影像/對應中間影像/輸出
IB1‧‧‧第一中間影像/中間影像
IB2‧‧‧第二中間影像/中間影像
IBL‧‧‧左中間影像/中間影像/中間左影像/輸出/中間影像資料/輸入
IBR‧‧‧右中間影像/中間影像/中間右影像/輸出/中間影像資料/輸入
IL‧‧‧左影像/左原始影像/輸入/原始左影像/左影像/立體影像/左資料
IR‧‧‧右影像/右原始影像/輸入/原始影像/原始右影像/立體影像/右資料
JDG‧‧‧判斷程序
L‧‧‧左視圖/視圖/原始視圖/原始左視圖/原始視圖/原始立體視圖
MIX‧‧‧混合程序
POL‧‧‧混合原則/輸入
POL1‧‧‧第一混合原則/混合原則/原則
POL2‧‧‧第二混合原則/混合原則/原則
POLDET‧‧‧原則判定程序/處理/原則判定處理/混合原則程序
Q1‧‧‧預測影像品質
Q2‧‧‧預測影像品質
QPRED‧‧‧品質預測程序
R‧‧‧右視圖/視圖/原始視圖/原始右視圖/原始立體視圖
SEL‧‧‧程序
SL‧‧‧左資料
SR‧‧‧右資料
WARP‧‧‧翹曲程序/左翹曲程序
本發明之此等及其他態樣根據後文中所闡述之實施例係顯而易見的並將參考該等實施例對其進行闡述。
在圖式中:圖1a圖解說明用於自立體資料產生一中間影像之一方法,圖1b圖解說明以一離線方式判定一混合原則之一原則判定程序,圖1c圖解說明使用影像細節之一偵測之一原則判定程序,圖2圖解說明一多視圖顯示器之多個視圖,圖3a圖解說明一線性混合原則,圖3b圖解說明兩個非線性混合原則,圖4圖解說明包括立體視訊圖框之一立體視圖視訊序列之三個連續場景,圖5以六個子圖中之每一者圖解說明包括圍繞一中心中間視圖居中之一系列中間視圖之一多視圖顯示器,且圖6以三個組態圖解說明用於自立體資料產生一中間影像之一系統及用於展示中間影像之一顯示器。
應注意,在不同圖中具有相同參考編號之物項具有相同結構特徵及相同功能或係相同信號。在已闡釋此一物項之功能及/或結構之情形下,不必在詳細說明中對其進行重複闡釋。
圖1a圖解說明用於自立體資料105產生一中間影像之一方法。該方法之輸出係對應於一中間視圖B 155之一中間影像IB 161。中間視圖B 155係指在視圖範圍中之相對位置處之一視圖,其中該範圍通常包括該左視圖及該右視圖,且至少包括該左視圖及該右視圖中之一者。該方法之輸入係包括一左資料SL 103及一右資料SR 104之立體資料。該左資料SL包括一左影像IL 101及左像差DL資料111。右資料SR包括一右影像IR 102及右像差資料DR 112。
如熟習此項技術者將明白,深度與像差成反比,然而在顯示器 裝置中深度至像差之實際映射經歷各種設計選擇,諸如可由該顯示器產生之像差之總量、將一特定深度值分配給零像差之選擇、所允許之交叉像差之量等。然而,藉助立體資料提供之及/或自輸入立體資料導出之深度資料用以以一深度相依方式翹曲影像。因此,此處將像差資料定性地解釋為深度資料。
一翹曲程序WARP 130自以下三個輸入產生一左中間影像IBL 131:(i)左影像IL、(ii)左像差資料DL及(iii)一中間視圖B 155。左翹曲程序WARP 130使用左像差資料DL有效地產生左中間影像IBL以將左影像IL「翹曲」至中間視圖B。類似地,一翹曲程序WARP 140自右影像IR、右像差資料DR及中間視圖B產生一右中間影像IBR 141。將深度/像差用於基於影像之再現之此一翹曲程序之一實例揭示於US 5,929,859中。翹曲之一更複雜實例呈現於US 7,689,031中。
一混合程序MIX 180執行左中間影像IBL與右中間影像IBR之一混合。混合取決於中間視圖B且取決於描述混合如何取決於中間視圖B之一混合原則POL 156。混合程序MIX之輸出係中間影像IB 161。一原則判定程序POLDET 170基於立體影像(亦即,基於左影像IL及右影像IR)判定混合原則POL。
視情況,該方法包括自左影像IL及右影像IR計算左像差資料DL及右像差資料DR之一像差計算程序。熟習3D視訊處理技術者已知深度/像差估算演算法之實例,此等演算法之實例提供於US6,625,304及US6,985,604中。視情況,翹曲程序WARP 130及WARP 140使用自一立體視圖視訊序列獲得之經預計算像差資料產生一中間影像,其中每一立體視圖視訊圖框包括一立體影像以及對應像差資料。
混合程序MIX由一因數計算程序ACOMP 150及由一融合程序BLEND 160組成,如圖1a中所繪示。因數計算程序ACOMP 150自中間視圖B及混合原則POL計算一混合因數A,其中混合原則POL描述混 合因數A如何取決於中間視圖B。因數計算程序ACOMP根據混合原則POL自中間視圖B計算一混合因數A。融合程序BLEND然後藉由使用混合因數A混合中間影像IBL與IBR來產生中間影像IB。視情況,融合程序BLEND包括常稱為「α融和」之一技術,此在下文進一步闡述。
混合原則POL描述中間影像IBL與IBR之混合如何取決於中間視圖B。原則判定程序POLDET判定一混合原則POL以使得混合程序MIX產生具有最佳影像品質之一中間影像IB。處理POLDET使用關於一混合原則對由混合產生之中間影像之影像品質之影響之知識預測一混合原則對中間影像IB之影像品質之影響。換言之,原則判定處理POLDET針對數個混合原則中之每一者及針對一給定立體影像內容預測中間影像之影像品質,且然後自數個混合原則判定哪個混合原則POL將產生具有最佳影像品質之一中間影像。
視情況,混合原則程序POLDET自包括該混合原則之後設資料判定一混合原則POL,其中該後設資料由立體資料包括。舉例而言,藉由一演算法離線產生該後設資料,該演算法:(1)使用各種混合原則使用圖1之方法自立體資料產生中間影像;(2)量測所產生中間影像之影像品質;(3)判定具有最佳影像品質之所產生中間影像;及(4)判定對應於具有最佳影像品質之所產生中間影像之混合原則。
圖1b圖解說明以一離線方式判定一混合原則之一原則判定程序。混合原則判定程序179接收立體影像作為輸入,亦即左影像IL 101及右影像IR 102。使用一第一混合原則POL1 171及立體影像藉由一產生方法GEN 175產生一第一中間影像IB1 173。類似地,使用一第二混合原則POL2 172及立體影像藉由一產生方法GEN 176產生一第二中間影像IB2 174。用於使用各別混合原則POL1、POL2產生一中間影像之產生方法GEN 175、176採用圖1a之方法。產生方法GEN 175、176選擇一中間視圖來產生待用於量測其影像品質之一中間影像。在 一判斷程序JDG 177中,一或多個觀看者判斷中間影像IB1、IB2之影像品質,且選擇具有判斷為最佳之一影像品質之中間影像IB1、IB2中之一者。然後將對應於具有最佳影像品質之中間影像之混合原則判定為混合原則POL 156。舉例而言,若中間影像IB1經判斷具有與第二中間影像IB2相比之一最佳影像品質,則將混合原則POL判定為第二混合原則POL2,因此POL=POL2。
視情況,判斷程序JDG不由觀看者執行,而是替代地由量化及判斷中間影像IB1及IB2之影像品質之一演算法自動地執行。
視情況,圖1b之原則判定程序179基於針對原則POL1及POL2中之每一者之多個中間影像之影像品質來判定混合原則156。產生程序GEN 175、176各自針對一各別多個視圖產生多個中間影像IB1及IB2。判斷程序JDG然後判斷多個中間影像IB1之一平均影像品質,且判斷多個中間影像IB2之一平均影像品質,且選擇具有判斷為最佳的一平均影像品質之多個中間影像。然後將對應於具有最佳平均影像品質之中間影像之混合原則判定為混合原則POL 156。
另一選擇係,原則判定程序POLDET包括立體影像中之影像細節之存在之一偵測,且使用該所偵測存在來判定一混合原則。當使用某些混合原則時,所產生中間影像中之影像細節之影像品質高於當使用其他混合原則時。像差資料DL、DR之不準確性導致各別中間影像IBL、IBLR中之不準確地產生之影像細節。來自中間影像IBL、IBR之不準確地產生之影像細節之混合因此導致由混合產生之中間影像IB中之假影。假影包括細節模糊(亦即,細節銳度之損失)及/或重影(亦即,影像細節之雙出現)。當根據主要使用中間影像中之一者定義一混合之一混合原則執行混合時,此等假影出現較少。然而,主要使用中間影像中之一者繼而導致閉塞假影。因此,僅在立體影像包括充分影像細節之情況下才判定主要使用中間影像中之一者定義一混合之混 合原則,以使得閉塞假影比細節模糊假影更少地影響影像品質。
圖1c圖解說明使用影像細節之一偵測之一原則判定程序。原則判定程序189圖解說明如何基於立體資料中之影像細節之一所偵測存在判定混合原則POL 156。混合原則判定程序189接收立體影像作為輸入,亦即左影像IL 101及右影像IR 102。一程序DTLDET 181包括偵測立體影像中之影像細節DTL 184之一細節偵測演算法。一品質預測程序QPRED 182接收所偵測影像細節DTL及一第一混合原則POL1 171,且判定將使用第一混合原則POL1產生之一中間影像之預測影像品質Q1 185。一品質預測程序QPRED 183接收所偵測影像細節DTL及一第二混合原則POL2 172,且判定將使用第二混合原則POL2產生之一中間影像之預測影像品質Q2 186。品質預測程序QPRED 182、183使用關於混合原則POL1、POL2對使用混合原則POL1、POL2所產生之中間影像之影像品質之影響之統計知識預測影像品質。一程序SEL 187將預測影像品質Q1、Q2中之一者判定為係最佳的,且將對應於最佳預測影像品質之混合原則判定為混合原則POL 156。舉例而言,若預測影像品質Q2與預測影像品質Q1相比係最佳的,則將混合原則POL判定為第二混合原則POL2,因此POL=POL2。預測影像品質Q1及Q2可各自由一單個值表示,而將兩個預測影像品質Q1、Q2中之最高者判定為係最佳的。
視情況,細節偵測演算法僅使用立體影像之左影像及右影像中之一者。
視情況,預測影像品質之判定係基於閉塞假影。舉例而言,以與使用一細節偵測演算法類似之一方式,程序判定程序使用接收像差資料DL、DR中之至少一者且偵測大像差轉變之一像差轉變偵測演算法。使用關於像差轉變對藉助各種混合原則所產生之中間影像之影像品質之影響之統計知識,原則判定程序判定一混合原則。注意,此實 例暗示原則判定程序接收像差資料DL、DR中之至少一者。
視情況,圖1b及圖1c之判定混合程序179、189自複數個混合原則判定混合原則,其中該複數個混合原則包括比兩個混合原則POL1、POL2多之混合原則。舉例而言,該複數個包括三個額外混合原則POL3、POL4及POL5。
在下文中,使用圖2闡述一混合原則對一中間影像之產生之就影像品質而言之影響。
圖2圖解說明一多視圖顯示器之多個視圖。多個視圖指示為形成一水平毗鄰系列視圖之垂直條帶。針對每一視圖,多視圖顯示器展示一對應中間影像IB。數個視圖由編號201、202及210至213指示。所有視圖處於一視圖範圍230中。立體影像之原始視圖指示為一左視圖L 201及一右視圖R 202。視圖範圍230劃分為三個部分:(i)一中心視圖範圍220、(ii)一左橫向視圖範圍221及(iii)一右橫向視圖範圍222。視圖210係位於左視圖L與右視圖R之間的中間之一中心立體視圖。相比而言,視圖211及212分別位於橫向視圖範圍221及222中。
如圖2中所展示之視圖組態表示可能由一基於透鏡或基於障壁之自動立體顯示器之使用產生之一實例性視圖組態。此一基於透鏡多視圖顯示器之一實例揭示於US6,064,424中。
在下文中在闡釋圖2時,使用一典型混合原則,該混合原則:(a)針對中心視圖範圍230中之視圖使用中間影像IBL、IBR兩者定義一混合,(b)針對左橫向視圖範圍211中之視圖僅使用左中間影像IBL定義一混合,及(c)針對右橫向視圖範圍212中之視圖僅使用右中間影像IBR定義一混合。一混合包括添加左中間影像IBL之一相對貢獻及右中間影像IBR之一相對貢獻。
針對中心視圖範圍230中之視圖,將中間影像IBL、IBR中之兩者混合成一中間影像IB,其中左中間影像IBL對混合之一相對貢獻對於 接近於視圖L之一視圖係大的且對於遠離視圖L之一視圖係低的,且其中因此右中間影像IBR對混合之一相對貢獻對於接近於視圖R之一視圖係大的且對於遠離視圖R之一視圖係低的。
在包含左視圖L之左橫向視圖範圍221處,左中間影像IBL之相對貢獻係100%且右中間影像IBR之相對貢獻係0%,以使得混合程序僅將中間左影像IBL複製至其輸出IB,因此IB=IBL。此暗示在左橫向視圖處之中間影像僅由翹曲程序WARP 130產生且因此有效地自左原始影像IL外插。在左視圖L之特定情形中,翹曲程序WARP 130僅將輸入IL複製至其輸出IBL,以使得IBL=IL且因此IB=IBL=IL,此暗示原始左影像IL展示於視圖L處。
在包含右視圖R之右橫向視圖範圍222處,右中間影像IBR之相對貢獻係100%且左中間影像IBL之相對貢獻係0%,以使得混合程序僅將中間右影像IBR複製至其輸出IB,因此IB=IBR。此暗示在右橫向視圖處之中間影像僅由翹曲程序WARP 140產生且因此有效地自右原始影像IR外插。在右視圖R之特定情形中,翹曲程序WARP 140僅將輸入IR複製至其輸出IBR,以使得IBR=IR且因此IB=IBR=IR,此暗示原始右影像IR展示於視圖R處。
圖2示意性地展示一觀看者230用一左眼231看見在視圖210處之一中間影像,且用一右眼232看見在視圖213處之一中間影像。視圖210及213坐落於中心視圖範圍220中,因此在原始視圖L與R之間,以使得觀看者之眼231及232中之每一者看見藉由中間影像IBL與IBR之混合所產生之一中間影像。針對中心視圖範圍220中之視圖,混合就中間影像之影像品質而言具有一益處及一缺陷。益處係閉塞假影未顯著地呈現於中間影像中,而缺陷係中間影像中之影像細節遭受模糊及重影。益處係由於混合有效地成為中間影像IBL與IBR之間的一內插,且因此(經內插)中間影像不包括顯著的閉塞假影。缺陷係由於像 差資料DL及DR之不準確性且闡釋如下。左像差資料DL之一單個資料值包括(1)原始左影像IL中之一影像細節之一像素位置與(2)原始影像IR中之相同影像細節之一對應像素位置之間的一像素距離。左像差資料DL由翹曲程序WARP 130用以自原始左影像IL產生在中間視圖B處之左中間影像IBL。右像差資料DR由翹曲程序WARP 140用以自原始右影像IR產生在視圖B處之右中間影像IBR。像差資料DL、DR之不準確性因此致使將在中間影像IBL、IBR之不正確像素位置處產生影像細節,且因此中間影像IBL、IBR之影像細節之混合通常導致包括遭受模糊或重影假影之影像細節之一中間影像IB之一產生。
圖2示意性地展示一觀看者240用一左眼241看見在視圖211處之一中間影像,且一右眼242看見在視圖201處之一中間影像。右眼242因此看見原始左影像,該原始左影像根據定義具有一最佳影像品質。相比而言,左眼241看見在左橫向中間視圖211處自原始左影像IL產生且自原始左影像有效地外插之一中間影像。在視圖211處之中間影像就影像品質而言具有一益處及一缺陷。益處係影像細節未遭受影像細節之模糊或重影。缺陷係由於僅自左影像外插而表現閉塞假影。相同益處及缺陷對一右橫向視圖(諸如視圖212)而言亦如此。
在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中,一中間影像之產生中所使用之混合原則適於原始立體資料之內容。針對包括較多細節之立體影像,原則判定程序POLDET判定僅使用中間影像IBL、IBR中之一者而非使用中間影像IBL、IBR中之兩者定義一混合之一混合原則。作為實施例之一第一實例,一混合原則定義針對視圖範圍230中之所有中間視圖僅將左中間影像IBL複製至中間影像IB之一混合。作為實施例之一第二實例,一混合原則定義針對視圖範圍230中之所有中間視圖僅將右中間影像IBR複製至中間影像IB之一混合。作為實施例之一第三實例,一混合原則定義(a)針對在中心立體視圖210之左側處之視圖自左中間影 像IBL及(b)針對在中心立體視圖210之右側處之視圖自右中間影像IBR複製中間影像IB之一混合。在原始立體影像包括小影像細節以使得影像細節之模糊不顯著地可見之情形中,判定定義使用中間影像IBL、IBR中之兩者之一混合之一混合原則。
在下文中,混合程序MIX 180包括一融合程序BLEND及因數計算程序ACOMP。圖3a及圖3b圖解說明定義用於兩個中間影像資料IBL與IBR之混合之混合因數之混合原則。
圖3a圖解說明一線性混合原則。兩個曲線AL 301及AR 302組合地表示一單個混合原則。曲線AL 301及AL 302描述一混合因數A 304如何取決於一中間視圖B 303。一曲線AL 301描述對應於左中間影像IBL之一混合因數,且一曲線AR 302描述對應於右中間影像IBR之一混合因數。曲線AL及AR之混合因數係互補的且加起來總計為1,亦即,AL+AR=1。混合因數AL及AR線性地取決於中間視圖B。注意,在值B=0處之一刻度標記311對應於原始左視圖L,在值B=1處之一刻度標記312對應於原始右視圖R,且在值B=0.5處之一刻度標記313對應於一中心立體視圖,例如,圖2中之視圖210。融合程序BLEND中之混合之一實例係根據α融和之一混合,如下執行該混合:IB=AL×IBL+AR×IBR,其中AL+AR=1。
在圖3a及圖3b中,在原始視圖L處之一中間影像IB等於在B=0處之原始左影像IL,因此IB=IBL=IL。在原始視圖R處之一中間影像IB等於在B=1處之原始右影像IR,因此IB=IBR=IR。因此,在中心視圖處之一中間影像IB等於在B=0.5處之中間影像IBR與IBL之平均,因此IB=0.5×IBL+0.5×IBR。
注意,混合因數AL表示左中間影像IBL在混合中之一相對貢獻,且混合因數AR表示右中間影像IBR在混合中之一相對貢獻。此上下文中之混合因數亦常稱為「融合因數」。
注意,針對橫向視圖範圍(因此針對B<0及針對B>1)之混合原則未指示於圖3a中。因此,特此暗指,針對左橫向視圖範圍中之視圖,因此針對B<0,AL=1,且針對右橫向視圖範圍中之視圖,因此針對B>1,AL=0。因此,針對左橫向視圖範圍中之視圖,AR=0,且針對右橫向視圖範圍中之視圖,AR=1。
圖3b圖解說明兩個非線性混合原則。曲線351及352類似於圖3a之各別曲線AL 301及AL 302,區別在於曲線351及352以一非線性方式取決於中間視圖B。曲線351及352呈現圖3a之線性曲線之一替代方案。使用曲線351、352之非線性混合原則之效應係,當與使用線性曲線301相比使用非線性曲線351時,左中間影像IBL在混合中之相對貢獻對於中心立體視圖之左側處之視圖係較大的。類似地,當與使用線性曲線302相比使用非線性曲線352時,右中間影像IBR在混合中之相對貢獻對於中心視圖之右側處之視圖係較大的。
圖3b亦展示一不對稱非線性混合原則。非線性不對稱曲線361、362在一非線性之意義上類似於各別曲線351、352,但在一不對稱性意義上係不同的。由於曲線362平均大於曲線361,則曲線361、362展示混合因數針對右中間影像IBR係平均較高的。因此,在中心立體視圖處(亦即,在B=0.5處),右中間影像IBR對中間影像IB之相對貢獻(曲線362)超出左中間影像IBL對中間影像IB之相對貢獻(曲線361)。換言之,右中間影像IBR在混合中之相對貢獻比左中間影像IBL在混合中之相對貢獻大。
圖3b之曲線之左右不對稱性由一不對稱性參數ParA控制,以使得可藉助於改變不對稱性參數ParA增大或減小曲線之不對稱性。
藉由進一步增大曲線361及362之不對稱性,曲線361及362之交叉處將甚至更朝向左(因此朝向B=0)移位,且因此曲線362將平均趨於甚至更朝向A=1。因此,對於增加數目之視圖,將使用右中間影像 IBR在混合中之一大相對貢獻產生中間影像IB,以使得中間影像IB愈來愈類似於右中間影像IBR且愈來愈不類似於左中間影像IBL。藉由將不對稱性參數ParA增大至其最大正值ParA=+1,右中間影像IBR對於所有中間視圖B之該相對貢獻變為1。換言之,每一中間影像IB變為右中間影像IBR之一複本,以使得僅使用右影像IR、右像差資料DR及中間視圖B產生中間影像IB。後一情形亦常稱為「自影像加深度再現」。
類似地,不對稱性參數ParA可用以在其他方向上移位不對稱性,從而朝向右(亦即因此朝向B=1.0)移動交叉處。類似於先前實例,將該交叉處愈來愈移位至右側,左中間影像IBL對中間影像IB之相對貢獻進一步增大。藉由將不對稱性參數ParA增大至其最大負值ParA=-1,左中間影像IBL對於介於B=0與B=1之間的所有中間視圖B之該相對貢獻變為1。換言之,中間影像IB變為左中間影像IBL之一複本,以使得僅使用左影像IL、左像差資料DL及中間視圖B產生中間影像IB。
針對採取較接近於零之一值之一不對稱性參數ParA,圖3b中之曲線變為不對稱性減小,此對應於其中中間影像IBL、IBR之該等相對貢獻變為更均等之一混合原則。針對不對稱性參數之一個特定值(其為ParA=0),曲線描述諸如由曲線351、352圖解說明之一對稱非線性混合原則。
不對稱性參數因此係有效地一「軟切換」,該「軟切換」可用以逐漸切換混合原則且藉此在(a)自左資料及右資料兩者產生一中間影像與(b)僅自左資料及右資料中之一者產生中間影像之間逐漸切換。將在本文件中下文進一步說明一混合原則之該逐漸切換。
視情況,自由一立體視圖靜態影像包括之立體資料產生中間影像。視情況,自由一立體視圖視訊序列之一立體視圖圖框包括之立體 資料產生中間影像。
視情況,產生兩個中間影像以形成一新立體影像之新左影像及新右影像,新左影像對應於一新左視圖,且新右影像對應於一新右視圖,其中新左視圖及新右視圖分別不同於原始左視圖及右視圖。兩個中間影像之此產生亦常稱為立體至立體轉換,且可應用於減小或放大立體資料之深度範圍。新立體影像可由一觀看者使用立體視圖眼鏡在一專用立體視圖顯示器上觀看。
視情況,產生用於在能夠同時顯示一系列中間影像中之影像之一多視圖自動立體顯示器上觀看之對應於一水平系列視圖之該系列中間影像。該系列通常包括兩個以上視圖。舉例而言,一多視圖自動立體顯示器包括9個視圖。
視情況,針對一各別系列視圖自一立體視圖視訊序列之每一圖框產生一系列中間影像。該系列視圖包括連續中間視圖。(舉例而言)在一多視圖自動立體顯示器上觀看該系列中間影像。
視情況,一立體視圖視訊序列包括各種場景,且一單個混合原則用於一場景內。一場景包括多個連續立體視圖視訊圖框且在此情形中,在該場景內使用用於自每一立體視圖視訊圖框產生一中間影像之相同混合原則。用於該場景內之混合原則可不同於用於一後續場景內之一混合原則。藉由使用一場景改變偵測器,偵測下一場景之開始且在一新場景之第一圖框處判定下一混合原則。在下一場景內,使用下一混合原則。代替使用一場景改變偵測器,一場景改變可由包括場景改變指示符之後設資料指示,其中後設資料由立體視圖視訊序列包含。
在以下文獻中獲得當前技術水平場景偵測或鏡頭轉變偵測方法之一概述以及對其工作之一分析:Alan F.Smeaton,「Video shot boundary detection:Seven years of TRECVid activity」,Computer Vision and Image Understanding 114(2010)411-418,2010,該文獻特此以引用方式併入。圖4圖解說明包括立體視訊圖框之一立體視圖視訊序列400之三個連續場景410、420及430。立體視訊序列由包括一左影像及一右影像之立體視訊圖框組成。圖4中之水平軸表示一時間軸。區段410、420及430各自呈現立體視圖視訊序列之一區段,該等區段分別在時間點401、402及403處開始,而區段430在時間點404處結束。區段410、420及430表示場景,且時間點402及403表示場景改變。如在本上下文中所使用之術語「場景」係指如常由術語「鏡頭」指代之相同物質。
在以下實例中進一步闡釋其中在一場景內使用一單個混合原則之本文中上文所闡述之實施例。區段410含有包括較多細節之圖框,且因此判定僅使用左中間影像IBL定義一混合之一混合原則。區段420含有小細節且因此判定使用左中間影像IBL及右中間影像IBR兩者定義一混合之一混合原則,諸如由曲線圖3a描述之混合原則。與區段410一樣,區段430含有包括較多細節之圖框,且因此判定僅使用右中間影像IBR定義一混合之一混合原則。在時間點402及403處偵測場景改變且因此判定一新混合原則且在中間影像IB之產生中使用該原則。
作為添加至先前實例之一額外實例,自每一立體視訊圖框產生對應於一各別系列中間視圖之一系列中間影像且在一多視圖自動立體顯示器上觀看該系列中間影像。
視情況,一混合原則之判定在一立體視圖視訊序列之一場景內逐漸改變。此藉助使用不對稱性參數之一混合達成,如在上文圖3b之闡釋中所闡述。考量以下實例。針對自一場景之一早圖框產生,判定(使用ParA=-1)一第一混合原則、定義僅使用左中間影像IBL之一混合,因此僅自(原始)左資料有效地產生一中間影像IB。針對自場景之一晚圖框產生,判定(使用ParA=0)一第二混合原則、定義使用兩個中 間影像IBL、IBR中之兩者之一混合,因此自左資料及右資料兩者有效地產生一中間影像IB。然而,為防止中間影像IB中之銳轉變,對於早圖框與晚圖框之間的圖框,將混合原則自第一混合原則逐漸改變至第二混合原則。藉由逐漸改變兩個圖框之間的不對稱性參數,在混合原則中建立一逐漸改變,且因此中間影像亦逐漸改變。對於早圖框與晚圖框之間的圖框,不對稱性參數因此自針對早圖框之ParA=-1逐漸改變至針對晚圖框之ParA=0。
圖5以六個子圖中之每一者圖解說明包括在一中心中間視圖CI 504處居中之一系列中間視圖之一多視圖顯示器。子圖510至子圖550中之每一者圖解說明包括一系列顯示器視圖之一多視圖顯示器。在每一顯示器視圖處,顯示器展示對應於一中間視圖之一中間影像,且因此該系列顯示器視圖有效地展示一系列中間視圖。在所有子圖中,一中間視圖在該系列中間視圖內之相對位置保持為相同,因此中間視圖維持在該序列中之其相對次序及至其兩個鄰近中間視圖之其距離。原始立體視圖L 501及R 502指示左視圖及右視圖駐存於該系列中間視圖內的哪個地方。中心立體視圖CS 503指示位於視圖L及視圖R之中間之中間視圖。中心中間視圖CI(亦參見垂直虛線)根據定義駐存於該系列中間視圖之中心處,而中心中間視圖CI可對應於在原始視圖L與R之間的或接近原始視圖L及R之任何中間視圖。自視圖L、R及C推斷中心中間視圖CI對應於哪個中間視圖。子圖510至子圖550中之每一者對應於一不同中心中間視圖CI(除對應於相同中心中間視圖CI之子圖550及子圖560之外)。
舉例而言,在子圖510中,中心中間視圖CI對應於中心立體視圖CS。相比而言,在子圖550中,中心系列視圖CI對應於原始左視圖L。自每一子圖至下一子圖(例如,自510至520),中心中間視圖移位達一個視圖。因此,子圖510至子圖550之序列展示中心中間視圖CI之 一逐漸移位(亦即,自子圖510中之中心立體視圖至子圖550中之原始左視圖)移位達後續子圖之間的一個視圖。在子圖550與子圖560之間,然而中心中間視圖CI未進行移位,此將在下文一實例中使用。
視情況,圖1之方法用於自立體資料產生一系列中間影像,且中心中間視圖CI經判定以使得中間影像針對立體資料之一給定內容具有最佳影像品質。考量以下實例,其中立體資料由一立體視訊序列包括,且其中混合原則針對所有圖框定義相同混合。混合原則(諸如由圖3a描述之混合原則)判定使用中間影像IBL及IBR兩者之一混合。在此實例之上下文中,子圖510至子圖560對應於一立體視圖視訊序列之後續圖框。子圖510對應於其中多視圖顯示器展示自一立體視訊圖框(在此實例中稱為圖框1)產生一系列中間影像之一情況。類似地,子圖520至子圖560對應於各別圖框2至圖框6。原則偵測程序使用一細節偵測器來偵測影像細節之一存在且基於彼所偵測存在選擇一中心中間視圖CI。針對圖框1,系統使用一細節偵測器總結出,存在小細節以使得細節假影不可見,且因此將中心立體視圖CS選擇為中心中間視圖CI。因此,方法針對一系列中間視圖產生中間影像,其中該系列中心視圖對應於中心立體視圖CS。然而,針對圖框2,系統總結出,存在較多細節,且因此總結出藉由使用左視圖L作為中心中間視圖CI來產生最佳影像品質,此乃因,舉例而言,細節假影針對接近原始左視圖L之視圖比針對接近中心立體視圖CS之視圖係較不可見的。為防止中間影像中之一即時轉變(例如,以使得3D影像做出導致一令人不悅之觀看體驗之一突然「跳躍」),中心中間視圖CI在一單個步驟中不移位至用於自第二圖框產生該系列中間影像之左視圖L。而是,在圖框2至圖框5期間執行中心中間視圖CI朝向原始左視圖L之一逐漸移位,從而完成在圖框5處之逐漸移位。
視情況,舉例而言,當在一個圖框與其下一圖框之間偵測到一 場景改變時,系統執行一個圖框與其下一圖框之間的中心中間視圖CI之一即時移位(與執行一逐漸移位相反)。由於立體視訊圖框之內容在一場景改變處在一個圖框與其下一圖框之間整體上改變,因此中心中間視圖CI之一即時改變未由一觀看者注意到。
視情況,原則判定程序在完成中心中間視圖CI之一移位之後判定一新混合原則。舉例而言,考量如本文中上文所闡述之在圖框1至圖框5期間之逐漸移位。針對圖框6(參見子圖560),將混合原則改變至定義(舉例而言)僅使用左中間影像IBL(或換言之,有效地使用「影像加深度」)之一混合之一新混合原則。
視情況,以與先前段落類似之一方式,原則判定程序在起始中心中間視圖CI之一移位之前判定一新混合原則。新混合原則在逐漸移位期間不改變。
視情況,原則判定程序與逐漸移位同時地逐漸判定混合原則之改變。考量在圖框1至圖框5期間之逐漸移位,但其中混合原則係由不對稱性參數ParA(亦參見圖3b)控制之一非線性不對稱混合原則。在圖框1處,使用中間影像IBL及IBR兩者判定一混合,諸如由圖3b中之曲線351至曲線352所描述。在圖框5處,混合僅使用左中間影像IBL。分別藉由ParA=0.0、-0.25、-0.5、-0.75、-1.0定義在圖框1、2、3、4、5處之混合。
視情況,中心中間視圖CI在隔開達數個圖框之圖框處移位。舉例而言,每10個圖框一次地將中心中間視圖CI移位達一個視圖,從而使得逐漸移位與在每一圖框處移位達一個視圖相比較慢。視情況,將中心中間視圖CI移位達一視圖之一分率或達一個以上視圖。
圖6以三個組態圖解說明用於自立體資料產生一中間影像且用於在一顯示器上展示中間影像之一系統。系統經配置以用於在一顯示器上展示所產生之中間影像。<產生單元GU 630、640、650皆經配置以 產生一中間影像IB 611,且皆經配置以接收立體影像IL、IR及中間視圖B 603。顯示器單元DISP 666經配置以展示自產生單元GU 630、640、650中之一者所接收之中間影像IB。
圖6圖解說明用於自一立體影像產生中間影像IB 611且用於在顯示器DISP上展示中間影像IB 611之系統600。產生單元GU 630經組態以自立體影像IL、IR產生中間影像IB 611且在其輸入處接收原始左影像IL、右影像IR及中間視圖B 603。程序GU 630包括以下功能:(a)一左像差計算功能,其用以接收原始左影像IL及右影像IR以自左影像IL及右影像IR計算左像差資料DL,且將所計算左像差資料DL傳遞至一左翹曲功能;及(b)一右像差計算功能,其用以接收原始左影像IL及原始右影像IR以自左影像IL及右影像IR計算右像差資料DR,且將所計算右像差資料DR傳遞至一右翹曲功能;及(c)左翹曲功能,其用以接收中間視圖B 603、左影像IL及左像差資料DL,且用以產生左中間影像IBL,且將左中間影像IBL傳遞至一混合功能;及(d)右翹曲功能,其用以接收中間視圖B 603、右影像IR及右像差資料DR以產生右中間影像IBR,且將右中間影像IBR傳遞至混合功能;及(e)一原則判定功能,其用以接收原始左影像IL及原始右影像IR,且用以基於由系統使用彼混合原則產生之一中間影像之一預測影像品質來判定混合原則,且將混合原則傳遞至混合功能;及(f)混合功能,其用以自左翹曲功能接收左中間影像IBL,用以自右翹曲功能接收右中間影像IBR,用以接收中間視圖B 603,且用以自一原則判定功能接收一混合原則,且用以藉由使用中間視圖B 603及混合原則之中間影像IBL、IBR之一混合來產生中間影像IB 611。
視情況,產生單元係包括用以執行系統之函式之軟體之一般用途處理器。視情況,產生單元係包括用以執行系統之功能之專用應用邏輯之一ASIC。
視情況,系統600代替左翹曲功能及右翹曲功能包括一單個翹曲功能。左翹曲功能及右翹曲功能係相同的且經組態以執行相同計算,且僅在其處理之輸入上不同。單個翹曲功能係與左翹曲功能或與右翹曲功能相同的。系統600包括用以依序計算中間影像IBL、IBR之單個翹曲功能。舉例而言,如下執行單個翹曲功能。單個翹曲功能首先接收左資料IL、DL、中間視圖B,且產生左中間影像IBL,且將左中間影像IBL傳遞至混合程序。單個翹曲功能然後接收右資料IR、DR及中間視圖B,且產生右中間影像IBR,且將右中間影像IBR傳遞至混合程序。系統600包括用以一旦其已接收所有四個輸入IBL、IBR、B、POL便執行混合之混合功能。視情況,單個翹曲功能以一時間順序方式首先產生右中間影像IBR且然後左中間影像IBL。
圖6圖解說明經組態以用於自一立體影像及混合原則產生一中間影像且在一顯示器上展示中間影像之一系統610。除以下差別之外,產生單元GU 640係與單元GU 630相同的。單元GU 640不包括一原則判定功能,且混合功能經組態以自GU 640之輸入接收混合原則POL 604。
圖6圖解說明經組態以用於自立體影像及自像差資料產生一中間影像且在一顯示器上展示中間影像之一系統620。除以下差別之外,產生單元GU 650係與單元GU 630相同的。產生單元GU 650不包括一像差處理功能。左翹曲功能經組態以直接自輸入接收左像差DL 611。類似地,右翹曲功能經組態以直接自輸入接收右像差DR 612。
視情況,顯示器單元DISP係在其顯示器視圖中之一或多者上展示中間影像IB之一多視圖顯示器。
視情況,顯示器單元DISP係一立體視圖顯示器,且一頭部追蹤裝置經配置以提供用以產生單元GU之一左中間視圖BL及一右中間視圖BR。產生單元GU經配置以使用各別中間視圖BL、BR產生一新左影像及一新右影像且將所產生立體影像提供至顯示器單元DISP。顯示器單元DISP經配置以展示由一觀看者使用經配置以能夠使得觀看者感知在顯示器單元DISP上之一3D影像之立體眼鏡觀看之立體影像。包括產生單元GU及顯示器單元DISP之所得系統經配置以用於一觀看者來在視覺上感知一3D影像且藉由做出主動頭部移動來向後看3D影像中之前景物件。
如本文中上文所闡述,混合原則可經預計算且提供至一再現系統或再現裝置作為補充原始立體資料(105)之後設資料。本發明因此有利地亦實現一種產生供在自立體資料105產生一中間影像161時使用之輸出立體資料之方法,立體資料105包括一左資料103及一右資料104,左資料103包括一左影像101及一左像差資料111,左資料103對應於一左視圖,右資料104包括一右影像102及一右像差資料112,右資料104對應於一右視圖,且中間影像161對應於一中間視圖155,該方法包括:基於中間影像161之一預測影像品質判定170一混合原則156;藉由組合立體資料105與所判定混合原則產生輸出立體資料。
如上文所闡述之輸出立體資料可用以實現中間影像161之與先前技術相比之一經改良之產生,此乃因其使得經配置以用於產生一中間影像161之一系統600能夠:當所判定混合原則156如此需要時,針對中間視圖155自左資料103產生一左中間影像131;且當所判定混合原則156如此需要時,針對中間視圖155自右資料104產生一右中間影像141;且當所判定混合原則156如此需要時,藉由根據混合原則156混合180左中間影像131與右中間影像141來產生中間影像161。
本發明亦實現一種用於產生供在自立體資料105產生一中間影像 161時使用之一輸出立體資料之系統,立體資料105包括一左資料103及一右資料104,左資料103包括一左影像101及一左像差資料111,左資料103對應於一左視圖,右資料104包括一右影像102及一右像差資料112,右資料104對應於一右視圖,且中間影像161對應於一中間視圖155,該系統包括經配置以用於執行以下操作之一產生單元:基於中間影像161之一預測影像品質判定170一混合原則156且藉由組合立體資料105與所判定混合原則產生輸出立體資料。
如本文中上文所闡述之輸出立體資料可用以實現中間影像161之與先前技術相比之一經改良之產生,此乃因其使得經配置以用於產生一中間影像161之一系統600能夠:當所判定混合原則156如此需要時,針對中間視圖155自左資料103產生一左中間影像131;且當所判定混合原則156如此需要時,針對中間視圖155自右資料104產生一右中間影像141;且當所判定混合原則156如此需要時,藉由根據混合原則156混合180左中間影像131與右中間影像141來產生中間影像161。
混合原則資訊或包含於輸出立體資料中之混合原則後設資料可包括以下範圍內之資訊:一混合因數或融和因數、一不對稱性參數、一中心立體視圖描述、供在驅動如上文所闡述之一多視圖顯示器時使用之一視圖位置分配。此資訊可以一每一圖框為基礎提供或較佳地呈每場景一查找表之形式,從而將參數連結至場景內之各別圖框;或呈一函數描述之形式,其使用例如一分段線性或基於曲線表示,該表示允許播放裝置自函數描述導出針對各圖框之恰當參數。
儘管輸出立體資料可包括一單數立體影像對,但後設資料之使用係對於立體視訊序列尤其有利的,此乃因其實現此等視訊序列在多視圖顯示器上之經改良之再現。根據上文方法所產生之輸出立體資料可進一步包含用於在一多視圖顯示器裝置上再現之其他後設資料及/或資訊。
輸出立體資料可作為用於廣播之一信號或作為用於經由一數位網路(諸如一區域網路、一公司內部網路或網際網路)傳送之一信號輸出。所得信號係用於自立體資料105產生一中間影像161之一信號,該信號包括立體資料105,立體資料105包括一左資料103及一右資料104,左資料103包括一左影像101及一左像差資料111,左資料103對應於一左視圖,右資料104包括一右影像102及一右像差資料112,右資料104對應於一右視圖,且中間影像161對應於一中間視圖155,且混合原則資料基於中間影像(161)之一預測影像品質判定一混合原則156。
如本文中上文所闡述之信號可用以實現中間影像161之與先前技術相比之一經改良之產生,此乃因其使得經配置以用於產生一中間影像161之一系統600能夠:當所判定混合原則156如此需要時,針對中間視圖155自左資料103產生一左中間影像131;且當所判定混合原則156如此需要時,針對中間視圖155自右資料104產生一右中間影像141;且當所判定混合原則156如此需要時,藉由根據混合原則156混合180左中間影像131與右中間影像141來產生中間影像161。
類似地,信號可記錄於一數位資料載體(諸如呈一藍光光碟形式之一光學資料載體或一等效光學資料載體)或於一電子非揮發性媒體(諸如一快閃或固態儲存裝置)上。關於藍光光碟格式之更多資訊可在此處找到:http://blu-raydisc.com/assets/Downloadablefile/BD-ROM-AV-WhitePaper_110712.pdf,該網址特此以引用方式併入。較佳地與視圖再現相關聯之後設資料根據作為解碼資訊之標準包含於以下項中之至少一者中:一使用者資料訊息;一傳訊基本流資訊[SEI]訊息;一登錄點表;或一基於XML描述。
使輸出立體資料分佈在原始輸入立體資料105上之優點係,在編者側處內容通常全部可用且因此更昂貴及/或耗時的演算法(或使用者 輔助之演算法)可用以判定一適合混合原則。
應注意,上文所提及之實施例圖解說明而非限制本發明,且熟習此項技術者將能夠在不背離附隨申請專利範圍之範疇之情況下設計諸多替代實施例。
在申請專利範圍中,置於括號之間的任何參考符號皆不應被解釋為限制該申請專利範圍。使用動詞「包括」及其變形並不排除存在除一請求項中所陳之彼等元件或步驟以外的元件或步驟。一元件前面的冠詞「一」或「一個」並不排除存在複數個此等元件。本發明可藉助於包括數個不同元件之硬體且藉助於一經適合程式化之電腦實施。在列舉數個構件之裝置請求項中,此等構件中之數者可由硬體之一個及相同物項體現。在互不相同之附屬請求項中敍述特定措施之單純事實並不指示不能有利地使用此等措施之一組合。

Claims (16)

  1. 一種用於針對一中間視圖(intermediate view)(155)自立體資料(105)產生一中間影像(161)之方法(100),其根據一混合原則(mixing policy)(156)使用一左中間影像(131)與一右中間影像(141)之一混合(180),該混合原則依據該中間視圖定義該左中間影像及該右中間影像在該混合中之相對貢獻,該立體資料包括一左資料(103)及一右資料(104),該左資料包括一左影像(101)及一左像差資料(111),該左資料對應於一左視圖,該右資料包括一右影像(102)及一右像差資料(112),該右資料對應於一右視圖,且該中間影像對應於一中間視圖,針對該中間視圖自該左資料產生該左中間影像,針對該中間視圖自該右資料產生該右中間影像,該方法包括:針對複數個混合原則(171、172)中之每一者基於該立體資料之一影像特性(184)而預測(182)該中間影像之影像品質;藉由基於該中間影像之一預測影像品質而自該複數個混合原則選擇一混合原則來判定(170)該混合原則;及當該所判定混合原則需要產生該左中間影像時,產生該左中間影像;當該所判定混合原則需要產生該右中間影像時,產生該右中間影像;及藉由根據該所判定混合原則使用該等相對貢獻混合該左中間影像與該右中間影像來產生該中間影像。
  2. 如請求項1之方法,其中藉由自耦合至該立體資料(105)之後設資料擷取該混合原則(156)來執行該判定(170)該混合原則。
  3. 如請求項1或2之方法,其中基於該立體資料之一影像特性預測該中間影像(161)之該影像品質包括:基於該立體資料之影像細節預測該中間影像(161)之影像細節之一量。
  4. 如請求項1或2之方法,其中該立體資料(105)係一視訊序列且其中產生該中間影像(161)進一步包括:自該立體資料(105)之各別後續圖框產生後續中間影像。
  5. 如請求項4之方法,其中判定(170)該混合原則包括:判定用於在一第一時間點處自一第一圖框產生一第一中間影像之一第一混合原則,及判定用於在一第二時間點處自一第二圖框產生一第二中間影像之一第二混合原則。
  6. 如請求項5之方法,其中判定(170)該混合原則進一步包括:判定用於在一第三時間點處自一第三圖框產生一第三中間影像之一第三混合原則,其中該第三時間點在該第一時間點之後且在該第二時間點之前發生,由該第三混合原則定義之一第三相對貢獻位於由該第一混合原則定義之一第一相對貢獻與由該第二混合原則定義之一第二相對貢獻之間,該第一相對貢獻、該第二相對貢獻及該第三相對貢獻皆對應於該左中間影像。
  7. 如請求項1或2之方法,其中產生該中間影像(161)包括:自該立體資料(105)產生一第一系列中間影像,該第一系列中間影像對應於一第一系列毗鄰中間視圖。
  8. 如請求項7之方法,其中產生該第一系列中間影像包括:使該第一系列中間視圖在一第一視圖處居中,該第一視圖係 在該左視圖與該右視圖之間的或接近該左視圖或該右視圖之一視圖,以使得該第一系列中間視圖之一中心中間視圖對應於該第一視圖,及基於該第一系列中間影像之一預測影像品質而選擇該第一視圖。
  9. 如請求項7之方法,其中該立體資料(105)係一視訊序列且自該視訊序列之一第一圖框產生該第一系列中間影像,該第一圖框對應於一第一時間點,且其中該產生該中間影像(161)進一步包括:自該視訊序列之一第二圖框產生一第二系列中間影像,該第二圖框對應於一第二時間點,且該第二系列中間影像對應於在該第二視圖處居中之一第二系列毗鄰中間視圖。
  10. 如請求項9之方法,其中該產生該中間影像(161)進一步包括:自該視訊序列之一第三圖框產生一第三系列中間影像,該第三圖框對應於一第三時間點處,且該第三系列中間影像對應於在該第三視圖處居中之一第三系列毗鄰中間視圖,且其中該第三時間點在該第一時間點之後且在該第二時間點之前發生,且其中該第三視圖位於該第一視圖與該第二視圖之間。
  11. 如請求項1或2之方法,其中該複數個混合原則包括兩個混合原則中之至少一個混合原則,該第一混合原則定義該左中間影像在該混合中之一左相對貢獻,及定義該右中間影像在該混合中之一右相對貢獻,該左相對貢獻及該右相對貢獻中之一者超出該左相對貢獻及該右相對貢獻中之另一者,且該第二混合原則 定義該左中間影像之該相對貢獻為零,對應於藉由將該右中間影像複製至該右中間影像而混合該左中間影像與該右中間影像。
  12. 如請求項1或2之方法,其中該立體資料(105)包括一靜態立體影像對。
  13. 如請求項1或2之方法,其中自該左影像(101)及該右影像(102)計算該左像差資料(111)及該右像差資料(112)兩者。
  14. 一種經配置以用於針對一中間視圖(155)自立體資料(105)產生一中間影像(161)之系統(600),其根據一混合原則(156)使用一左中間影像(131)與一右中間影像(141)之一混合(180),該混合原則依據該中間視圖定義該左中間影像及該右中間影像在該混合中之相對貢獻,該立體資料包括一左資料(103)及一右資料(104),該左資料包括一左影像(101)及一左像差資料(111),該左資料對應於一左視圖,該右資料包括一右影像(102)及一右像差資料(112),該右資料對應於一右視圖,且該中間影像對應於一中間視圖,針對該中間視圖自該左資料產生該左中間影像,針對該中間視圖自該右資料產生該右中間影像,該系統包括經配置以用於執行以下操作之一產生單元:一預測功能,其用於針對複數個混合原則(171、172)中之每一者基於該立體資料之一影像特性(184)預測(182)該中間影像之影像品質;及一混合原則功能,其用於藉由基於該中間影像之一預測影像品質而自該複數個混合原則選擇一混合原則來判定(170)該混合原則;及一左翹曲(warping)功能,其用於當該所判定混合原則需要產生該左中間影像時,產生該左中間影像;及 一右翹曲功能,其用於當該所判定混合原則需要產生該右中間影像時,產生該右中間影像;及一混合功能,其用於藉由根據該所判定混合原則使用該等相對貢獻混合該左中間影像與該右中間影像來產生該中間影像。
  15. 如請求項14之系統,其中藉由自耦合至該立體資料(105)之後設資料擷取該混合原則(156)來執行用於判定(170)該混合原則之該混合原則功能。
  16. 如請求項14或15之系統,其中該中間影像(161)用於驅動一多視圖顯示器(666)之至少一個視圖。
TW102142868A 2013-02-06 2013-11-25 用於產生中間視圖影像之系統 TWI63081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13154244.1 2013-02-06
EP13154244.1A EP2765774A1 (en) 2013-02-06 2013-02-06 System for generating an intermediate view image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433142A TW201433142A (zh) 2014-08-16
TWI630814B true TWI630814B (zh) 2018-07-21

Family

ID=4784571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2142868A TWI630814B (zh) 2013-02-06 2013-11-25 用於產生中間視圖影像之系統

Country Status (10)

Country Link
US (1) US9967537B2 (zh)
EP (2) EP2765774A1 (zh)
JP (1) JP6393278B2 (zh)
KR (1) KR20150115006A (zh)
CN (1) CN104969546B (zh)
BR (1) BR112015018548A2 (zh)
CA (1) CA2900144A1 (zh)
RU (1) RU2640645C2 (zh)
TW (1) TWI630814B (zh)
WO (1) WO2014121860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165258B2 (en) * 2016-04-06 2018-12-25 Facebook, Inc. Efficient determination of optical flow between images
CN107526948B (zh) * 2017-09-28 2023-08-25 同方威视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生成关联图像的方法和设备以及图像验证方法和设备
EP3509308A1 (en) * 2018-01-05 2019-07-10 Koninklijke Philips N.V.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generating an image data bitstream
EP3712843A1 (en) * 2019-03-19 2020-09-23 Koninklijke Philips N.V. Image signal representing a scene
EP4256782A1 (en) * 2020-12-07 2023-10-11 LEIA Inc. Real-time multiview video conversion method and system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067883A1 (en) * 1980-12-19 1982-12-29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iezo-electric relay
WO2009125988A2 (en) * 2008-04-10 2009-10-15 Postech Academy-Industry Foundation Fast multi-view three-dimensinonal image synthesis apparatus and method

Family Cites Families (2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530774A (en) * 1994-03-25 1996-06-25 Eastman Kodak Company Generation of depth image through interpolation and extrapolation of intermediate images derived from stereo image pair using disparity vector fields
US6327381B1 (en) 1994-12-29 2001-12-04 Worldscape, Llc Image transformation and synthesis methods
DE69621778T2 (de) 1995-12-19 2003-03-13 Koninkl Philips Electronics Nv Tiefenabhängige parallaktische pixelverschiebung
US6064424A (en) 1996-02-23 2000-05-16 U.S. Philips Corporation Autostereoscopic display apparatus
EP1082702B1 (en) 1999-03-31 2017-10-18 Koninklijke Philips N.V. Method of detecting displacement of a block of pixels from a first to a second image of a scene
KR100808395B1 (ko) 2000-05-19 2008-02-29 코닌클리케 필립스 일렉트로닉스 엔.브이. 방법, 시스템 및 장치
EP1437898A1 (en) 2002-12-30 2004-07-14 Koninklijke Philips Electronics N.V. Video filtering for stereo images
RU2298226C1 (ru) * 2005-10-28 2007-04-27 Самсунг Электроникс Ко., Лтд. Способ улучшения цифровых изображений
US8736672B2 (en) * 2006-08-24 2014-05-27 Reald Inc. Algorithmic interaxial reduction
GB0708676D0 (en) 2007-05-04 2007-06-13 Imec Inter Uni Micro Electr A Method for real-time/on-line performing of multi view multimedia applications
FR2917845B1 (fr) * 2007-06-19 2011-08-19 Christophe Brossier Procede de visualisation d'une sequence d'images produisant une sensation de relief
US8106924B2 (en) * 2008-07-31 2012-01-31 Stmicroelectronics S.R.L. Method and system for video rendering, computer program product therefor
US20110157229A1 (en) 2008-08-29 2011-06-30 Zefeng Ni View synthesis with heuristic view blending
KR101468267B1 (ko) * 2008-10-02 2014-12-15 프라운호퍼-게젤샤프트 추르 푀르데룽 데어 안제반텐 포르슝 에 파우 중간 뷰 합성 및 멀티-뷰 데이터 신호 추출
WO2010050728A2 (ko) 2008-10-27 2010-05-06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가상 뷰 이미지 합성 방법 및 장치
KR101580284B1 (ko) * 2009-02-02 2015-12-24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중간 시점 영상 생성 장치 및 방법
US9445072B2 (en) * 2009-11-11 2016-09-13 Disney Enterprises, Inc. Synthesizing views based on image domain warping
TWI459796B (zh) 2009-12-29 2014-11-01 Ind Tech Res Inst 產生多視角三維立體影像的方法及其裝置
JP5033219B2 (ja) 2010-04-30 2012-09-26 株式会社バッファロー 中継装置、通信装置、通信システム、中継方法、フレーム受信方法、及びそのプログラム
EP2393298A1 (en) 2010-06-03 2011-12-07 Zoltan Korcsok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generating multiple image views for a multiview autostereoscopic display device
RU2010123652A (ru) 2010-06-10 2011-12-20 Корпорация "САМСУНГ ЭЛЕКТРОНИКС Ко., Лтд." (KR) Система и способ визуализации стереоизображений и многовидовых изображений для управления восприятием глубины стереоскопического изображения, создаваемого телевизионным приемником
JP5494283B2 (ja) * 2010-06-24 2014-05-14 ソニー株式会社 立体表示装置及び立体表示装置の制御方法
WO2012007867A1 (en) * 2010-07-12 2012-01-19 Koninklijke Philips Electronics N.V. Signaling for multiview 3d video
JP4939639B2 (ja) * 2010-09-28 2012-05-30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画像処理装置、画像処理方法、プログラム及び記録媒体
JP5879713B2 (ja) * 2010-12-09 2016-03-08 ソニー株式会社 画像処理装置、および画像処理方法、並びにプログラム
KR101798408B1 (ko) * 2011-01-03 2017-11-20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3d 디스플레이를 위한 고품질 멀티-뷰 영상의 생성 방법 및 장치
WO2012117462A1 (ja) * 2011-03-03 2012-09-07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立体映像処理装置および方法ならびに立体映像表示装置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067883A1 (en) * 1980-12-19 1982-12-29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iezo-electric relay
WO2009125988A2 (en) * 2008-04-10 2009-10-15 Postech Academy-Industry Foundation Fast multi-view three-dimensinonal image synthesis apparatus and method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A2900144A1 (en) 2014-08-14
RU2015137801A (ru) 2017-03-10
KR20150115006A (ko) 2015-10-13
TW201433142A (zh) 2014-08-16
JP6393278B2 (ja) 2018-09-19
CN104969546A (zh) 2015-10-07
WO2014121860A1 (en) 2014-08-14
BR112015018548A2 (pt) 2017-07-18
CN104969546B (zh) 2017-10-10
EP2954674B1 (en) 2017-03-08
RU2640645C2 (ru) 2018-01-10
US20150365646A1 (en) 2015-12-17
EP2765774A1 (en) 2014-08-13
EP2954674A1 (en) 2015-12-16
JP2016510562A (ja) 2016-04-07
US9967537B2 (en) 2018-05-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798160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djusting parallax in three-dimensional video
US9445071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generating multi-view images for three-dimensional display
TWI630814B (zh) 用於產生中間視圖影像之系統
TW201440489A (zh) 用於產生中間視圖影像之系統
US20120163701A1 (en) Image processing device, image processing method, and program
US8884951B2 (en) Depth estimation data generating apparatus, depth estimation data generating method, and depth estimation data generating program, and pseudo three-dimensional image generating apparatus, pseudo three-dimensional image generating method, and pseudo three-dimensional image generating program
US8976171B2 (en) Depth estimation data generating apparatus, depth estimation data generating method, and depth estimation data generating program, and pseudo three-dimensional image generating apparatus, pseudo three-dimensional image generating method, and pseudo three-dimensional image generating program
JP2006013851A (ja) 撮像表示装置および撮像表示方法
JP2013090129A (ja) 画像処理装置、および画像処理方法、並びにプログラム
US9113140B2 (en) Stereoscopic image processing device and method for generating interpolated frame with parallax and motion vector
WO2012117462A1 (ja) 立体映像処理装置および方法ならびに立体映像表示装置
JP5786807B2 (ja) 奥行き情報生成装置、奥行き情報生成方法、奥行き情報生成プログラム、擬似立体画像生成装置
JP5490252B2 (ja) 立体画像処理装置、立体画像表示装置及び立体画像処理方法
JP5888140B2 (ja) 奥行き推定データ生成装置、擬似立体画像生成装置、奥行き推定データ生成方法及び奥行き推定データ生成プログラム
Doyen et al. Towards a free viewpoint and 3D intensity adjustment on multi-view display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