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207763A - 微型液体冷却系统 - Google Patents

微型液体冷却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207763A
CN102207763A CN 201010157990 CN201010157990A CN102207763A CN 102207763 A CN102207763 A CN 102207763A CN 201010157990 CN201010157990 CN 201010157990 CN 201010157990 A CN201010157990 A CN 201010157990A CN 102207763 A CN102207763 A CN 10220776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luid
liquid cooling
valve block
conveying device
val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1010157990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207763B (zh
Inventor
莫皓然
薛达伟
张英伦
余荣侯
陈世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crojet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croje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crojet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croje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 201010157990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2207763B/zh
Publication of CN10220776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20776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20776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20776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是一种微型液体冷却系统,用以对多个电子元件进行散热,至少包含:一液体冷却装置;一储液单元,储存一流体;多个吸热单元,其与该多个电子元件接触,用以吸收该多个电子元件所产生的热量;一第一流体输送装置及一第二流体输送装置,分别具有一阀体座、一阀体盖体、一阀体薄膜以及一致动装置组构而成;以及一传输管路,用以将该储液单元、多个吸热单元、该第一流体输送装置、该第二流体输送装置以及该液体冷却装置串接形成一流体回路。

Description

微型液体冷却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关于一种冷却系统,尤指一种微型液体冷却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计算机产业的迅速发展,CPU追求高速度化、高功能化及小型化所衍生的散热问题越来越严重,这在笔记本计算机等内部空间狭小的电子装置中更为突出。如果无法将笔记本计算机内CPU等电子元件所产生的热量实时有效的散发出去,将会影响电子元件的工作性能,同时还会减少电子元件的使用寿命,因此业者通常采用一冷却装置来对电子元件散热。
在众多的冷却技术中,液体冷却是一种极为有效的冷却方式。传统的液体冷却系统主要由吸热体、散热体、机械泵、及传输管构成一回路,该回路中填充冷却液,冷却液在该吸热体处吸收电子元件所产生的热量,经传输管传至散热体后放出热量。在该机械泵的驱动作用下,该冷却液在回路中不断循环,进而源源不断地带走该电子元件所产生的热量。
由于现有的液体冷却系统的机械泵需占用较大的空间,随着电子产品朝小型化发展的趋势的情况下,现有的液体冷却系统很难应用于笔记本计算机等内部空间狭小的电子装置中对电子元件进行冷却散热。
因此,如何发展一种可改善上述现有的技术缺失的微型液体冷却系统,实为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微型液体冷却系统,以解决现有的液体冷却系统中机械泵需占用较大的空间,使得现有的液体冷却系统很难应用于笔记本计算机等内部空间狭小的电子装置中对电子元件进行冷却散热等缺点。
为达上述目的,本发明的一较广义实施态样为提供一种微型液体冷却系统,用以对多个电子元件进行散热,至少包含:液体冷却装置;储液单元,储存流体;多个吸热单元,其与多个电子元件接触,用以吸收多个电子元件所产生的热量;第一流体输送装置及第二流体输送装置,分别具有阀体座、阀体盖体、阀体薄膜以及致动装置组构而成,其中该阀体薄膜设置于该阀体座及该阀体盖体之间,而该阀体座及该阀体盖体之间设有至少一入口暂存腔、至少一出口暂存腔,以及该阀体盖体与一致动装置构成一压力腔室,且该至少一入口暂存腔通过该压力腔室与至少一出口暂存腔连通,又该阀体薄膜对应该至少一入口暂存腔具有一入口阀门结构,及该阀体薄膜对应该至少一出口暂存腔具有一出口阀门结构,以及该阀体座对应于该入口阀门结构连通有入口通道,该阀体座对应于该出口阀门结构也连通有出口通道;以及传输管路,用以将储液单元、多个吸热单元、第一流体输送装置、第二流体输送装置以及液体冷却装置串接形成一流体回路。
本发明的构想,其中该第一流体输送装置的阀体座及一第二流体输送装置的阀体座分别具有多个入口通道及多个出口通道。
本发明的构想,其中该第一流体输送装置的阀体座具有多个入口通道及多个出口通道,该第二流体输送装置的阀体座是具有多个入口通道及一出口通道。
本发明的构想,其中该第一流体输送装置的阀体座具有一入口通道及多个出口通道,该第二流体输送装置的该阀体座是具有多个入口通道及一出口通道。
本发明的构想,其中该第一流体输送装置的阀体座具有一入口通道及多个出口通道,该第二流体输送装置的阀体座具有多个入口通道及多个出口通道。
本发明的有益技术效果是:本发明的微型液体冷却系统通过与储液单元连接的第一流体输送装置来传送流体至吸热单元中,使流体吸收吸热单元的热量,并通过第一流体输送装置汇集流经吸热单元的流体,以传送至液体冷却装置中,以降低该流体的温度并传送至该储液单元中,且本发明的第一流体输送装置可为一进多出或是多进多出的形式,第二流体输送装置则可为多进一出或是多进多出的形式,使得本发明的微型液体冷却系统可适用于笔记本计算机等内部空间狭小的电子装置中。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第一较佳实施例的微型液体冷却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A是图1所示的第一流体输送装置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2B是图2A所示的阀体座的背面结构示意图。
图2C是图2A所示的阀体盖体的背面结构示意图。
图2D是图2A所示的阀体薄膜的结构示意图。
图3A是图2A的组装完成的结构示意图。
图3B是图3A所示的第一流体输送装置的压力腔室膨胀状态的A-A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C是图3A所示的第一流体输送装置的压力腔室膨胀状态的B-B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D是图3A所示的第一流体输送装置的压力腔室压缩状态的C-C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E是图3A所示的第一流体输送装置的压力腔室压缩状态的B-B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A是图1所示的第二流体输送装置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4B是图4A所示的阀体座的背面结构示意图。
图5A是图1所示的第一吸热单元及第二吸热单元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B是图5A的G-G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5C是图5A的H-H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第二较佳实施例的微型液体冷却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7A是图6所示的第一流体输送装置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7B是图7A所示的阀体座的背面结构示意图。
图8A是图6所示的第二流体输送装置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8B是图8A所示的阀体座的背面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第三较佳实施例的微型液体冷却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发明另一流体输送装置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体现本发明特征与优点的一些典型实施例将在后段的说明中详细叙述。应理解的是本发明能够在不同的态样上具有各种的变化,其皆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且其中的说明及图标在本质上是当作说明之用,而非用以限制本发明。
本发明的微型液体冷却系统可适用于一电子装置,例如:笔记本计算机的主机壳体内部,主要对主机壳体的电子元件进行散热,请参阅图1,其是本发明第一较佳实施例的微型液体冷却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本实施例的微型液体冷却系统1可包含储液单元11、第一流体输送装置12、第二流体输送装置13、多个吸热单元14、液体冷却装置15以及传输管路16,其中储液单元11储存一流体,且该液体冷却装置15包含热交换器151以及风扇152。
至于,本发明的第一流体输送装置12可为一进多出的形式,即具有单一入口通道以及多个出口通道,或是可为多进多出的形式,即具有多个入口通道以及多个出口通道。本发明的第二流体输送装置13则可为多进一出的形式,即具有多个入口通道以及单一出口通道,或是可为多进多出的形式,即具有多个入口通道以及多个出口通道。当然本发明的第一流体输送装置12及第二流体输送装置13所包含的入口通道及出口通道的设置方向及数量可以依需要弹性调整。
于本实施例中,第一流体输送装置12是一进二出的形式,第二流体输送装置13可为二进一出的形式。
请再参阅图1,本实施可包含第一吸热单元141以及第二吸热单元142,其中第一吸热单元141是与一电子元件(未图标,例如:中央处理芯片)接触,以热传导的方式吸收该电子元件所产生的热量,第二吸热单元142则与另一电子元件(未图标,例如:显示芯片)接触,同样以热传导的方式吸收另一该电子元件所产生的热量,其中,第一吸热单元141以及第二吸热单元142可为金属材质。
传输管路16被应用在储液单元11与第一流体输送装置12之间的连接、第一流体输送装置12与第一吸热单元141之间的连接、第一流体输送装置12与第二吸热单元142之间的连接、第一吸热单元141与第二流体输送装置13之间的连接、第二吸热单元142与第二流体输送装置13之间的连接、第二流体输送装置13与热交换器151之间的连接、以及热交换器151与储液单元11之间的连接,使得储液单元11、第一流体输送装置12、第二流体输送装置13、第一吸热单元141、第二吸热单元142以及热交换器151串接形成一封闭的流体回路,使流体可在封闭的流体回路中循环流动。
而第一流体输送装置12将流体由储液单元11分两路同时引导至第一吸热单元141以及第二吸热单元142,以对流的方式将第一吸热单元141及第二吸热单元142上的热量带走,第二流体输送装置13则将流经第一吸热单元141及第二吸热单元142的流体汇集至热交换器151中,通过设置第二流体输送装置13可确保流体于流体回路中可顺畅流动,而热交换器151可为金属材质,可利用金属吸收流体中的热量,使流体的温度降低,至于因吸收流体的热量而升温的热交换器151则可通过风扇152达到加速冷却的效果。
请参阅图2A,其是图1所示的第一流体输送装置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本实施例的第一流体输送装置12是由阀体座121、阀体盖体122、阀体薄膜123、致动装置124及盖体125所组成,其中致动装置124是由一致动薄膜1241以及一致动器1242组装而成,用以驱动第一流体输送装置12的作动。本实施例的第一流体输送装置12主要通过依序将阀体座121、阀体薄膜123、阀体盖体122、致动装置124及盖体125相对应堆叠设置,以完成组装(如图3A所示)。
其中,阀体座121及阀体盖体122是第一流体输送装置12中导引流体进出的主要结构,请再参阅图2B并配合图2A,其中图2B是图2A所示的阀体座的背面结构示意图,如图2A所示,阀体座121具有入口通道1211a及出口通道1212a、1212b,但并不以此为限。流体是通过入口流道1211a分别传送至阀体座121的开口1213a、1213b,并且,于阀体薄膜123及阀体座121之间形成图中所示的出口暂存腔1215a、1215b,其是由阀体座121与出口流道1212a、1212b相对应的位置产生部分凹陷而形成,并分别与出口流道1212a、1212b相连通,该出口暂存腔1215a、1215b用以暂时储存流体,并使流体由出口暂存腔1215a、1215b通过开口1214a、1214b而输送至出口通道1212a、1212b流出。
以及,在阀体座121上更具有多个凹槽结构,用以供一密封环126(如图3B、图3C、图3D、图3E所示)设置于其上,于本实施例中,阀体座121具有环绕开口1213a、1213b外围的凹槽1216a、1216b,及环绕于出口暂存腔1215a、1215b外围的凹槽1217a、1217b。另外,于阀体座121的开口1213a及1213b的边缘环绕设置一微凸结构1218a、1218b,其包含一水平接触面12181a、12181b。
请参阅图2C并配合图2A,其中图2C是图2A所示的阀体盖体的背面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阀体盖座122具有一上表面1220及一下表面1221,以及在阀体盖座122上亦具有贯穿上表面1220至下表面1221的入口阀门通道1222a、1222b及出口阀门通道1223a、1223b,且该入口阀门通道1222a、1222b分别设置于与阀体座121的开口1213a、1213b相对应的位置,而出口阀门通道1223a、1223b则分别设置于与阀体座21的出口暂存腔1215a、1215b内的开口1214a、214b相对应的位置,并且,于本实施例中,阀体薄膜123及阀体盖体122之间形成入口暂存腔1224a、1224b,且不以此为限,其是由阀体盖体122的下表面1221于与入口阀门通道1222a、1222b相对应的位置产生部份凹陷而形成,且其连通于入口阀门通道1222a、1222b。
请再参阅图2C,如图所示,阀体盖体122的上表面1220是部份凹陷,以形成一压力腔室1225,其是与致动装置124的致动器1242相对应设置,压力腔室1225是通过入口阀门通道1222a、1222b分别连通于入口暂存腔1224a、1224b,并同时与出口阀门通道1223a、1223b相连通。
另外,阀体盖体122上同样具有多个凹槽结构,以本实施例为例,在阀体盖座122的上表面1220具有环绕压力腔室1225而设置的凹槽1226,其是供一密封环128(如图3B-图3E所示)设置于其中,而在下表面1221上则具有环绕设置于入口暂存腔1224a、1224b的凹槽1227a、1227b,以及环绕设置于出口阀门通道1223a、1223b的凹槽1228a、1228b,同样地,上述凹槽结构用以供一密封环127(如图3B-图3E所示)设置于其中。
请参阅图2D并配合图2A,其中图2D是图2A所示的阀体薄膜的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阀体薄膜123主要是以传统加工、或冲印(lithography)蚀刻、或激光加工、或电镀加工、或放电加工等方式制出,且为一厚度实质上相同的薄片结构,其上具有多个镂空阀开关,包含第一阀门结构以及第二阀门结构,于本实施例中,第一阀门结构是入口阀门结构1231a、1231b,而第二阀门结构是出口阀门结构1232a、1232b,其中,入口阀门结构1231a、1231b是分别具有入口阀片12313a、12313b以及多个环绕入口阀片12313a、12313b外围而设置的镂空孔12312a、12312b,另外,在孔12312a、12312b之间还分别具有与入口阀片12313a、12313b相连接的延伸部12311a、12311b,同样地,位于同一阀体薄膜123上与入口阀门结构1231a、1231b具有相同结构的出口阀门结构1232a、1232b也分别具有出口阀片12323a、12323b、延伸部12321a、12321b以及孔12322a、12322b,因此,当入口阀门结构1231a、1231b的入口阀片12313a、12313b及出口阀门结构1232a、1232b的出口阀片12323a、12323b受推力不作封盖时(参图3B及图3D所示),此时入口阀片12313a、12313b及出口阀片12323a、12323b凸起呈开启状态,开口1213a、1213b及出口阀门通道1223a、1223b所流经流体即可分别通过孔12312a、12312b及孔12322a、12322b连通到达入口阀门通道1222a、1222b及出口暂存腔1215a、1215b。
因此,请同时参阅图3B、图3C、图3D、图3E,其中图3B是图3A所示的第一流体输送装置的压力腔室膨胀状态的A-A剖面结构示意图,图3C是图3A所示的第一流体输送装置的压力腔室膨胀状态的B-B剖面结构示意图,图3D是图3A所示的第一流体输送装置的压力腔室压缩状态的C-C剖面结构示意图,图3E是图3A所示的第一流体输送装置的压力腔室压缩状态的B-B剖面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当盖体125、致动装置124、阀体盖体122、阀体薄膜123、密封环126、127、128以及阀体座121彼此对应组装设置后,阀体座121上的开口1213a、1213b分别与阀体薄膜123上的入口阀门结构1231a、1231b以及阀体盖体122上的入口阀门通道1222a、1222b相对应,且阀体座121上的开口1214a、1214b则与阀体薄膜123上的出口阀片结构1232a、1232b以及阀体盖体122上的出口阀门通道1223a、1223b相对应,并且,由于微凸结构1218a、1218b设置于阀体座121的开口1213a、1213b边缘,使得阀体薄膜123的入口阀门结构1231a、1231b微凸起于阀体座121之上,并通过微凸结构1218a、1218b顶触阀体薄膜123而产生一预力作用,使得入口阀门结构1231a、1231b在未作动时则与阀体座121的表面形成一间隙,同样地,出口阀门结构1232a、1232b亦通过将微凸结构1229a、1229b设置于阀体盖体122上的方式,使出口阀门结构1232a、1232b与阀体盖体122的表面形成一间隙。
当以一电压驱动致动器1242时,致动装置124产生弯曲变形,如图3B及图3C所示,致动装置124是朝箭号b所指的方向向下弯曲变形,使得压力腔室1225的体积增加,因而产生一吸力,使阀体薄膜123的入口阀门结构1231a、1231b、出口阀门结构1232a均承受一向下的拉力,并使已具有一预力的入口阀门结构1231a的入口阀片12313a迅速开启,使流体体可大量地自阀体座121上的入口通道1211a被吸取进来,并流经阀体座121上的开口1213a、阀体薄膜123上的入口阀门结构1231a、1231b、阀体盖体122上的入口暂存腔1224a、1224b、以及入口阀片通道1222a、1222b而流入压力腔室1225的内,此时,由于阀体薄膜123的入口阀门结构1231a、1231b、出口阀门结构1232a承受该向下拉力,故位于入口阀门结构1231a、1231b另一端的出口阀门结构1232a因该向下拉力使得位于阀体薄膜123上的出口阀片12323a密封住出口阀门通道1223a,而使得出口阀门结构1232a关闭(如图3C所示)。
再加上微凸结构1229a与出口阀门结构1232a接触的表面为一水平接触面12291a型态,一旦入口阀门结构1231a开启而使流体流入阀体座121内部时,阀体薄膜123的出口阀门结构1232a仍能与微凸结构1229a形成一段封闭面的接触,能产生更大更佳的预盖紧防止逆流的效果,在此实施例中,该出口阀门结构1232b与出口阀门结构1232a是相同结构与作动方式,于此就不赘述。
反之,当致动装置124因电场方向改变而如图3D及图3E所示的箭号a向上弯曲变形时,则会压缩压力腔室1225的体积,使得压力腔室1225对内部的流体产生一推力,并使阀体薄膜123的入口阀门结构1231a、出口阀门结构1232a、1232b承受一向上推力,
此时,设置于微凸结构1229a、1229b上的出口阀门结构1232a、1232b的出口阀片12323a、12323b其可迅速开启,并使流体瞬间大量宣泄,由压力腔室1225通过阀体盖体122上的出口阀门通道1223a、1223b、阀体薄膜123上的出口阀门结构1232a、1232b、阀体座121上的出口暂存腔1215a、1215b、开口1214a、1214b及出口通道1212a、1212b而流出第一流体输送装置12之外,因而完成流体的传输过程。
同样地,此时由于入口阀门结构1231a是承受该向上的推力,因而使得入口阀片12313a密封住开口1213a,因而关闭入口阀门结构1231a,使得流体不逆流。
再加上微凸结构1218a与入口阀门结构1231a接触的表面为一水平接触面12181a型态的设计,一旦出口阀门结构1232a、1232b开启而使流体释出时,阀体薄膜123的入口阀门结构1231a仍能与微凸结构1218a形成一段封闭面的接触,能产生更大更佳的预盖紧防止逆流的效果,因此,通过入口阀门结构1231a及出口阀门结构1232a、1232b配合设置于阀体座121及阀体盖体122上的微凸结构1218a及1229a、1229b的设计,可使流体于传送过程中不会产生回流的情形,达到高效率的传输,再此实施例中,该入口阀门结构1231b与入口阀门结构1231a是相同结构与作动方式,于此就不赘述。
请参阅图4A及图4B,其中图4A是图1所示的第二流体输送装置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4B是图4A所示的阀体座的背面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本实施例的第二流体输送装置13同样是由阀体座131、阀体盖体122、阀体薄膜123、致动装置124及盖体125所组成。
第二流体输送装置13与第一流体输送装置12相异处在于第二流体输送装置13的阀体座131具有两个入口通道1211a、1211b,以及单一出口通道1212a,通过入口通道1211a、1211b接收流经第一吸热单元141及第二吸热单元142的流体,经过第二流体输送装置13的作动使流体由单一出口通道1212a输出至热交换器151中,除此之外,本实施例的阀体座131与第一流体输送装置12的阀体座121其余的结构相同。
至于,第二流体输送装置13的阀体座131、阀体盖体122、阀体薄膜123、致动装置124及盖体125的结构、组装及作动方式与第一流体输送装置12相同,于此不再赘述。
请参阅图5A,其是图1所示的第一吸热单元及第二吸热单元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本发明的吸热单元14是一中空的壳体结构,可以由具有导热性的金属材质所制成,且具有一入口流道1441以及一出口流道1442,入口流道1441接收由第一流体输出装置12所输出的流体,出口流道1442则将已吸收电子元件的热量的流体输出。
请参阅图5B,其是图5A的G-G剖面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本发明的吸热单元14内部除了包含入口流道1441以及一出口流道1442外还包含一分流区1443及一出口汇流区1444,其中,出口汇流区1444位于分流区1441及出口流道1442之间,而分流区1443为一平坦的表面,其是位于入口流道1441及出口汇流区1444之间,且其表面上凸设有多组隔板。
于本实施例中分流区1441中可包含四组隔板,分别为第一组隔板1445、第二组隔板1446、第三组隔板1447以及第四组隔板1448,当然吸热单元14内部的分流区1443中可包含的隔板组数并不以此为限,其中每一组隔板是由多个并列设置的隔板所构成,且每一隔板可为一长条状的矩型结构,但不已此为限,且多组隔板中的两相邻组别的隔板间是交错设置,即第一组隔板1445与第二组隔板1446所包含的隔板间是交错设置、第二组隔板1446与第三组隔板1447所包含的隔板间是交错设置、第三组隔板1447与第四组隔板1448所包含的隔板间是交错设置,以将分流区1443分隔成如图5B中虚线所示的多条非直线流动的分流流道1449,可使流体流速增加并产生紊流,可快速将吸热单元14中传导的热量通过对流方式由流体带走。
请参阅图5C并配合图5B,其中图5C是图5A的H-H剖面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本发明吸热单元14的出口汇流区1444是用以汇集流经分流流道1449的流体,再使流体经出口流道1442传送至第二流体输送装置13中(如图5B所示)。另外,如图5C所示,吸热单元14内的出口汇流区1444的流道横截面高度h2是较分流区1443的流道横截面高度h1大,使气泡浮在出口汇流区1444的上层区,可避免气泡集中于出口流道1442的出口区,而使流阻增加的问题发生。
请参阅图6,其是本发明第二较佳实施例的微型液体冷却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本实施例的微型液体冷却系统2可包含储液单元11、第一流体输送装置21、第二流体输送装置22、多个吸热单元、液体冷却装置15以及传输管路16,其中该液体冷却装置15同样由热交换器151以及风扇151所构成,本实施例同样包含第一吸热单元141以及第二吸热单元142。
于本实施例中,第一流体输送装置21可为二进二出的形式,第二流体输送装置22可同样为二进二出的形式。
至于,本实施例的微型液体冷却系统2的储液单元11、第一流体输送装置21、第二流体输送装置22、第一吸热单元141、第二吸热单元142、液体冷却装置15以及传输管路16之间的连接关系及运作原理及方式是如第一较佳实施例所述,于此不再赘述。
请参阅图7A及图7B,其中图7A是图6所示的第一流体输送装置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7B是图7A所示的阀体座的背面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本实施例的第一流体输送装置21是由阀体座211、阀体盖体122、阀体薄膜123、致动装置124及盖体125所组成。
本实施例的第一流体输送装置21与第一较佳实施例的第一流体输送装置12相异处在于本实施例的第一流体输送装置21的阀体座211具有两个入口通道1211a、1211b,以及两个出口通道1212a、1212b,通过入口通道1211a、1211b接收储液单元11内部的流体,经过第一流体输送装置21的作动使流体由出口通道1212a、1212b分别输出至第一吸热单元141及第二吸热单元142,除此之外,本实施例的阀体座211与第一较佳实施例的第一流体输送装置12的阀体座121其余的结构相同。
至于,本实施例的第一流体输送装置21的阀体座211、阀体盖体122、阀体薄膜123、致动装置124及盖体125的结构、组装及作动方式是与第一较佳实施例的第一流体输送装置12相同,于此不再赘述。
请参阅图8A及图8B,其中图8A是图6所示的第二流体输送装置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8B是图8A所示的阀体座的背面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本实施例的第二流体输送装置22同样是由阀体座221、阀体盖体122、阀体薄膜123、致动装置124及盖体125所组成。
本实施例的第二流体输送装置22与第一较佳实施例的第一流体输送装置12相异处在于第二流体输送装置22的阀体座221具有两个入口通道1211a、1211b,以及两个出口通道1212a、1212b,通过入口通道1211a、1211b接收流经第一吸热单元141及第二吸热单元142的流体,经过第二流体输送装置22的作动使流体分别由出口通道1212a、1212b输出至热交换器151中,除此之外,本实施例的阀体座221与第一较佳实施例的第一流体输送装置12的阀体座121其余的结构相同。
至于,本实施例的第二流体输送装置22的阀体座221、阀体盖体122、阀体薄膜123、致动装置124及盖体125的结构、组装及作动方式是与第一较佳实施例的第一流体输送装置12相同,于此不再赘述。
请参阅图9,其是本发明第三较佳实施例的微型液体冷却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本实施例的微型液体冷却系统3可包含储液单元11、第一流体输送装置31、第二流体输送装置32、多个吸热单元14、液体冷却装置15以及传输管路16,其中该液体冷却装置15同样由热交换器151以及风扇151所构成。
于本实施例中,第一流体输送装置31可为二进3出的形式,第二流体输送装置32可为3进2出的形式。
本实施例除了包含第一吸热单元141以及第二吸热单元142外,还包含一第三吸热单元143,其是与一电子元件(未图标)接触,以热传导的方式吸收该电子元件所产生的热量,并同样通过传输管路16与第一流体输送装置31以及第二流体输送装置32连接,以与微型液体冷却系统3的其它构件串接形成该封闭的流体回路。
至于,本实施例的微型液体冷却系统3的储液单元11、第一流体输送装置31、第二流体输送装置32、第一吸热单元141、第二吸热单元142、液体冷却装置15以及传输管路16之间的连接关系及运作原理及方式是如第一较佳实施例所述,于此不再赘述。
请参阅图10,其是本发明另一流体输送装置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本实施例的流体输送装置4可为四进四出的形式,即包含四个入口通道1211a、1211b、1211c、1211d,以及四个出口通道1212a、1212b、1212c、1212d,可作用本发明微型液体冷却系统的第一流体输送装置或是第二流体输送装置。
流体输送装置4是由阀体座41、阀体盖体122、阀体薄膜123、致动装置124及盖体125所组成,上述构件的结构、组装及作动方式是与第一较佳实施例的第一流体输送装置12相同,于此不再赘述。
综上所述,本发明的微型液体冷却系统通过与储液单元连接的第一流体输送装置来传送流体至吸热单元中,使流体吸收吸热单元的热量,并通过第一流体输送装置汇集流经吸热单元的流体,以传送至液体冷却装置中,以降低该流体的温度并传送至该储液单元中,且本发明的第一流体输送装置可为一进多出或是多进多出的形式,第二流体输送装置则可为多进一出或是多进多出的形式,使得本发明的微型液体冷却系统可适用于笔记本计算机等内部空间狭小的电子装置中。
本发明得由熟知此技术的人士根据本发明的精神作出种种等同的改变或替换,然而这些等同的改变或替换皆不脱离如附本申请权利要求所欲保护的范围。

Claims (12)

1.一种微型液体冷却系统,用以对多个电子元件进行散热,至少包含:
一液体冷却装置;
一储液单元,储存一流体;
多个吸热单元,其与该多个电子元件接触,用以吸收该多个电子元件所产生的热量;
一第一流体输送装置及一第二流体输送装置,分别具有一阀体座、一阀体盖体、一阀体薄膜以及一致动装置组构而成,其中该阀体薄膜设置于该阀体座及该阀体盖体之间,而该阀体座及该阀体盖体之间设有至少一入口暂存腔、至少一出口暂存腔,以及该阀体盖体与一致动装置构成一压力腔室,且该至少一入口暂存腔通过该压力腔室与至少一出口暂存腔连通,又该阀体薄膜对应该至少一入口暂存腔具有一入口阀门结构,及该阀体薄膜对应该至少一出口暂存腔具有一出口阀门结构,以及该阀体座对应于该入口阀门结构连通有入口通道,该阀体座对应于该出口阀门结构也连通有出口通道;以及
一传输管路,用以将该储液单元、多个吸热单元、该第一流体输送装置、该第二流体输送装置以及该液体冷却装置串接形成一流体回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型液体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该流体是由该第一流体输送装置传送至该多个吸热单元,以吸收该多个吸热单元上的热量,该第二流体输送装置是将流经该多个吸热单元的该流体汇集至该液体冷却装置,以降低该流体的温度并传送至该储液单元中。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微型液体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该液体冷却装置包含一热交换器及一风扇,该热交换器接收该第二流体输送装置所传送的该流体,以吸收该流体中的热量,该风扇产生气流加速冷却该热交换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型液体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流体输送装置的阀体座及一第二流体输送装置的阀体座分别具有多个入口通道及多个出口通道。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型液体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流体输送装置的阀体座具有多个入口通道及多个出口通道,该第二流体输送装置的阀体座是具有多个入口通道及一出口通道。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型液体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流体输送装置的阀体座具有一入口通道及多个出口通道,该第二流体输送装置的该阀体座是具有多个入口通道及一出口通道。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型液体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流体输送装置的阀体座具有一入口通道及多个出口通道,该第二流体输送装置的阀体座具有多个入口通道及多个出口通道。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型液体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流体输送装置及第二流体输送装置分别还包含多个微凸结构,其分别具有一水平接触面且分别设置于该阀体座及该阀体盖体上,用以施一预力于该阀体薄膜上,以及该多个微凸结构的该水平接触面与该阀体薄膜相抵顶。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型液体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该吸热单元是一中空的壳体结构,且由具有导热性的金属材质所制成。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型液体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该吸热单元具有一入口流道、一出口流道、一分流区及一出口汇流区,该分流区是位于该入口流道及该出口汇流区之间,该分流区表面上凸设有多组隔板,其中每一组隔板是由多个并列设置的隔板所构成,且该多组隔板中的两相邻组别的隔板间是交错设置,以将该分流区分隔成多条非直线流动的分流流道。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微型液体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该出口汇流区是位于该分流区及该出口流道之间,用以汇集流经该分流流道的该流体,使流体经该出口流道传送至该第二流体输送装置中。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微型液体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该出口汇流区的流道横截面高度是较该分流区的流道横截面高度大,使气泡浮在该出口汇流区的上层区,以减少流阻。
CN 201010157990 2010-03-29 2010-03-29 微型液体冷却系统 Active CN10220776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1010157990 CN102207763B (zh) 2010-03-29 2010-03-29 微型液体冷却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1010157990 CN102207763B (zh) 2010-03-29 2010-03-29 微型液体冷却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207763A true CN102207763A (zh) 2011-10-05
CN102207763B CN102207763B (zh) 2013-04-24

Family

ID=446966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1010157990 Active CN102207763B (zh) 2010-03-29 2010-03-29 微型液体冷却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2207763B (zh)

Cited B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105913A (zh) * 2011-11-14 2013-05-15 英业达股份有限公司 散热系统
CN104764291A (zh) * 2015-03-19 2015-07-08 西安理华节能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两相液冷式的冷却系统
CN106816803A (zh) * 2015-11-27 2017-06-09 讯凯国际股份有限公司 泵浦模块及其泵浦
CN108184305A (zh) * 2017-12-28 2018-06-19 安徽宏实光机电高科有限公司 印制电路板内嵌流道液冷换热装置
CN109257866A (zh) * 2018-09-04 2019-01-22 深圳市宝德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 一种主板
CN113074473A (zh) * 2021-03-17 2021-07-06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九研究所 一种消耗性蒸发制冷装置及使用方法
CN114868564A (zh) * 2022-06-23 2022-08-09 宁夏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自动蓄热的日光温室
WO2024174320A1 (zh) * 2023-02-21 2024-08-29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529360A (zh) * 2003-10-20 2004-09-15 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 微型高效自循环电子冷却器
US20050105273A1 (en) * 2003-11-18 2005-05-19 Toshiyuki Tanaka Cooling apparatus for electronic apparatus
CN101115373A (zh) * 2006-07-25 2008-01-30 富士通株式会社 包括液体冷却单元的电子设备
JP2010002084A (ja) * 2008-06-18 2010-01-07 Fujitsu Ltd ループ型ヒートパイプ、コンピュータ、および冷却装置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529360A (zh) * 2003-10-20 2004-09-15 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 微型高效自循环电子冷却器
US20050105273A1 (en) * 2003-11-18 2005-05-19 Toshiyuki Tanaka Cooling apparatus for electronic apparatus
CN101115373A (zh) * 2006-07-25 2008-01-30 富士通株式会社 包括液体冷却单元的电子设备
JP2010002084A (ja) * 2008-06-18 2010-01-07 Fujitsu Ltd ループ型ヒートパイプ、コンピュータ、および冷却装置

Cited B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105913A (zh) * 2011-11-14 2013-05-15 英业达股份有限公司 散热系统
CN104764291A (zh) * 2015-03-19 2015-07-08 西安理华节能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两相液冷式的冷却系统
CN106816803A (zh) * 2015-11-27 2017-06-09 讯凯国际股份有限公司 泵浦模块及其泵浦
CN106816803B (zh) * 2015-11-27 2019-06-18 讯凯国际股份有限公司 泵浦模块及其泵浦
CN108184305A (zh) * 2017-12-28 2018-06-19 安徽宏实光机电高科有限公司 印制电路板内嵌流道液冷换热装置
CN108184305B (zh) * 2017-12-28 2020-04-03 安徽宏实光机电高科有限公司 印制电路板内嵌流道液冷换热装置
CN109257866A (zh) * 2018-09-04 2019-01-22 深圳市宝德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 一种主板
CN113074473A (zh) * 2021-03-17 2021-07-06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九研究所 一种消耗性蒸发制冷装置及使用方法
CN113074473B (zh) * 2021-03-17 2022-06-28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九研究所 一种消耗性蒸发制冷装置及使用方法
CN114868564A (zh) * 2022-06-23 2022-08-09 宁夏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自动蓄热的日光温室
CN114868564B (zh) * 2022-06-23 2023-06-27 宁夏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自动蓄热的日光温室
WO2024174320A1 (zh) * 2023-02-21 2024-08-29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207763B (zh) 2013-04-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207763B (zh) 微型液体冷却系统
US7331378B2 (en) Microchannel heat sink
US9215832B2 (en) Liquid-cooling module and electronic device using the same
US7407000B2 (en) Liquid cooling device
US10473209B2 (en) Heat exchange device
US20080314559A1 (en) Heat exchange structure and heat dissipating apparatus having the same
US20070246204A1 (en) Liquid-cooling device
US20090046428A1 (en) Thermal module and fin assembly thereof
US20080128114A1 (en) Liquid cooling device
US10004159B2 (en) Water-cooling radiator unit and device thereof
CN105637632A (zh) 冷却器及使用该冷却器的半导体模块
CN107924898A (zh) 层叠型散热器
CN108141989A (zh) 用于冷却电气装置的热交换器
US20060266498A1 (en) Liquid cooling system suitable for removing heat from electronic components
CN102208379B (zh) 液体散热组件
JPH1194477A (ja) 熱交換器および筐体冷却装置
TWM246988U (en) Water-cooling apparatu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US20200235030A1 (en) Switching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cooling apparatus thereof
CN214316109U (zh) 一种分区散热片
JP2007212120A (ja) インナーフィン及びこのインナーフィンを備えたヒートシンク
WO2019176620A1 (ja) 冷却器、電力変換装置ユニット及び冷却システム
JP6563161B1 (ja) 冷却器、電力変換装置ユニット及び冷却システム
JP2010118497A (ja) ルーバー付きフィンを備えた熱交換器
EP2690388A1 (en) Heat exchanger
CN116234266A (zh) 散热组件及电子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