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204066B - 线圈制造方法和线圈制造装置 - Google Patents
线圈制造方法和线圈制造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2204066B CN102204066B CN2010800031071A CN201080003107A CN102204066B CN 102204066 B CN102204066 B CN 102204066B CN 2010800031071 A CN2010800031071 A CN 2010800031071A CN 201080003107 A CN201080003107 A CN 201080003107A CN 102204066 B CN102204066 B CN 102204066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entioned
- bending
- connecting portion
- bobbin
- side connect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5/00—Method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5/04—Method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of windings, prior to mounting into machines
- H02K15/0435—Wound windings
- H02K15/0478—Wave windings, undulated winding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41/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ssembling magnets, inductances or transformer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41/02—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ssembling magnets, inductances or transformer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for manufacturing cores, coils, or magnets
- H01F41/04—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ssembling magnets, inductances or transformer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for manufacturing cores, coils, or magnets for manufacturing coils
- H01F41/06—Coil winding
- H01F41/071—Winding coils of special form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41/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ssembling magnets, inductances or transformer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41/02—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ssembling magnets, inductances or transformer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for manufacturing cores, coils, or magnets
- H01F41/04—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ssembling magnets, inductances or transformer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for manufacturing cores, coils, or magnets for manufacturing coils
- H01F41/06—Coil winding
- H01F41/098—Mandrels; Former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29/00—Metal working
- Y10T29/49—Method of mechanical manufacture
- Y10T29/49002—Electrical device making
- Y10T29/49009—Dynamoelectric machine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29/00—Metal working
- Y10T29/49—Method of mechanical manufacture
- Y10T29/49002—Electrical device making
- Y10T29/4902—Electromagnet, transformer or inductor
- Y10T29/49071—Electromagnet, transformer or inductor by winding or coiling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29/00—Metal working
- Y10T29/49—Method of mechanical manufacture
- Y10T29/49002—Electrical device making
- Y10T29/4902—Electromagnet, transformer or inductor
- Y10T29/49073—Electromagnet, transformer or inductor by assembling coil and core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29/00—Metal working
- Y10T29/53—Means to assemble or disassemble
- Y10T29/5313—Means to assemble electrical device
- Y10T29/53143—Motor or generator
- Y10T29/53161—Motor or generator including deforming mea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Manufacture Of Motors, Generators (AREA)
- Coil Winding Methods And Apparatuses (AREA)
Abstract
对断面形状具有方向性的线状导体进行成形来制造大致圆筒状的波卷线圈的线圈制造方法,包括:搬送线状导体的搬送工序(Pf),该线状导体形成为大致矩形波状,具有在波幅方向延伸的直线状的多个边部、以及在波幅方向上的一方侧和另一方侧分别每隔两个边部而顺次连接两个边部间的一方侧连接部和另一方侧连接部;以多个上述边部沿着线圈周向配列并且上述边部的断面形状的朝向相对于线圈径向成为一定的朝向的方式弯曲一方侧连接部和另一方侧连接部的第一弯曲工序(P5)和第二弯曲工序(P6);将通过这些工序进行了弯曲加工的上述波形导体卷绕于绕线管的卷绕工序(P7)。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对断面形状具有方向性的线状导体进行成形来制造大致圆筒状的波卷线圈的线圈制造方法和线圈制造装置。
背景技术
关于制造大致圆筒状的波卷线圈的线圈制造方法,公知有将没有方向性的圆形断面的线状导体集束为多圈量环(ring)状后折弯制成规定的星形卷线组件,将该星形卷线组件成形为圆筒形来制造波卷线圈的技术(例如参照下述的专利文献1)。这里,星形卷线组件是将相邻的直线状的槽收纳部(slot-housed portions)的端部通过コ字状(C-shaped)的线圈端部在内周侧和外周侧交替(alternately)连结的星形图案多级重叠构成的平面的卷线组件(planar winding unit)。在该技术中,将构成星形卷线组件的槽收纳部的各线状导体安置于加压成形机(pressforming machine),进行使圆形断面的各线状导体变形成为断面跑道状(racetrack-shaped)的断面扁平化工序(cross section flattening process)。并且,在该断面扁平化工序后,将星形卷线组件成形为圆筒形而获得波卷线圈。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04/062065号小册子
发明内容
在上述线圈制造方法中,将多圈量的线状导体对齐配置而成的星形卷线组件折弯而成形为圆筒状时,必须进行将多圈量的线状导体的束扭转并折弯的工序。这种加工工序降低作业性,并且也难以在成形为圆筒状的状态下使多圈量的线状导体对齐配置。特别是,在使用断面形状跨线材长度方向整体具有方向性的线状导体时,该具有方向性的线状导体的一部分处于扭转状态,因而难以使构成大致圆筒状的波卷线圈的线状导体对齐配置。因此,上述的线圈制造方法不适于作为对断面形状具有方向性的线状导体进行成形来制造大致圆筒状的波卷线圈,采用这种方法难以量产大致圆筒状的波卷线圈。
本发明针对上述课题做出,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线圈制造方法和线圈制造装置,能够顺次对断面形状具有方向性的线状导体进行成形而适当地制造线状导体对齐配置的大致圆筒状的波卷线圈。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线圈制造方法,对断面形状具有方向性的线状导体进行成形来制造大致圆筒状的波卷线圈,其特征在于,包括:对波形导体进行搬送的搬送工序,该波形导体是形成为大致矩形波状的线状导体,且该波形导体具有:在波幅方向延伸的直线状的多个边部、在波幅方向一方侧端部每隔两个邻接的边部顺次地连接邻接的两个边部间的一方侧连接部、以及在波幅方向另一方侧端部顺次地连接没有通过上述一方侧连接部连接的邻接的两个边部间的另一方侧连接部;以多个上述边部沿着线圈周向配列并且上述边部的断面形状的朝向相对于线圈径向成为一定的朝向的方式对上述一方侧连接部和上述另一方侧连接部进行弯曲的工序,即弯曲上述一方侧连接部的第一弯曲工序和弯曲上述另一方侧连接部的第二弯曲工序;将通过上述第一弯曲工序和上述第二弯曲工序进行了弯曲加工的上述波形导体卷绕于绕线管的卷绕工序。
并且,在本案中“波幅方向”是指大致矩形波状的波形导体的波形振幅方向,是在波形导体最终成形为大致圆筒状的波卷线圈的状态下与线圈轴向大致平行的方向。并且,本申请中的“线圈周向”是指大致圆筒状的波卷线圈的周向,“线圈径向”是指大致圆筒状的波卷线圈的径向。
根据该特征构成,对于断面形状具有方向性的线状导体且是形成为大致矩形波状的波形导体,对构成该波形导体的一方侧连接部和另一方侧连接部分别适当地进行弯曲加工并卷绕,从而能够制造以多个边部为适当的配置和朝向的方式对齐配置的大致圆筒状的波卷线圈。并且,此时,能够将1根连续的线状导体从一方的端部侧顺次成形而成形为大致圆筒状的波卷线圈。因此,该线圈制造方法作业性良好而适于量产化。
这里优选,在上述搬送工序中,对上述波形导体进行间歇搬送,对该间歇搬送的上述波形导体的上述一方侧连接部进行上述第一弯曲工序,在上述第一弯曲工序的后续工序中进行上述第二弯曲工序。
根据该构成,能够对波形导体进行间歇搬送并顺次对一方侧连接部和另一方侧连接部进行弯曲加工。因此,能够从一方的端部侧起顺次成形波形导体而成形为大致圆筒状的波卷线圈。
并且优选,在上述卷绕工序中,与上述第二弯曲工序同步地使上述绕线管进行旋转和移动而将上述波形导体卷绕于上述绕线管。
根据该构成,在第一弯曲工序的后续工序中进行第二弯曲工序时,在与第二弯曲工序同步地将波形导体卷绕于绕线管时使绕线管进行旋转和移动,因此能够抑制对波形导体作用较大应力而导致波形导体塑性变形的情况,适当地将波形导体卷绕于绕线管。并且,与第二弯曲工序同步地进行卷绕工序,因此也能够缩短波卷线圈的制造时间。
并且优选,与上述搬送工序中进行的对上述波形导体的间歇搬送同步,以与上述第一弯曲工序的加工前的上述波形导体的搬送方向平行的方向的移动量为与上述间歇搬送的搬送量对应的移动量的方式,使上述绕线管移动。
并且,在本申请中波形导体的“搬送方向”是指沿着对也包含卷绕于绕线管的部分搬送波形导体的路径的方向。
根据该构成,在搬送工序中进行的对波形导体的间歇搬送时,能够抑制在已经卷绕于绕线管的波形导体的部分与进行间歇搬送的波形导体的部分之间产生变形的情况。因此,能够抑制对波形导体作用较大应力而导致波形导体塑性变形的情况。
并且优选,上述搬送工序中进行的对上述波形导体的间歇搬送,与上述第二弯曲工序同步进行。
根据该构成,将波形导体的间歇搬送与第二弯曲工序同步进行,因此也能够缩短波卷线圈的制造时间。
并且优选,在同步进行上述第二弯曲工序、上述卷绕工序和上述搬送工序时,在同时进行上述卷绕工序中的上述绕线管的移动和上述搬送工序中的上述绕线管的移动时与上述绕线管的中心轴的移动轨迹近似的直线上,使上述绕线管的中心轴移动。
根据该构成,能够沿着与同步进行第二弯曲工序、卷绕工序和搬送工序时必要的绕线管的移动轨迹近似的轨迹使绕线管移动,因此能够抑制对波形导体作用较大应力而导致波形导体塑性变形的情况,适当地进行第二弯曲工序、卷绕工序和搬送工序。并且,由于此时绕线管的移动轨迹近似为直线状,因此能够简化用于使绕线管移动的移动机构。
并且优选,在上述第一弯曲工序中,以上述第一弯曲工序的加工位置为中心使上述波形导体的搬送方向下游侧的部分旋转来进行加工,并且与该搬送方向下游侧的部分上的卷挂于上述绕线管的部分的移动轨迹对应地使上述绕线管的中心轴移动。
根据该构成,在第一弯曲工序时以相对于该加工位置处于搬送方向下游侧的部分旋转的方式进行加工,从而能够抑制相对于第一弯曲工序的加工位置处于搬送方向上游侧的波形导体移动的情况,抑制对该搬送方向上游侧的工序造成影响。并且,能够与在进行这种第一弯曲工序的加工时较大程度地移动的波形导体的搬送方向下游侧的部分的移动轨迹配合地使绕线管移动,从而抑制对波形导体作用较大应力而导致波形导体塑性变形的情况,适当地进行第一弯曲工序。
并且优选,在上述第一弯曲工序中,在与上述波形导体上的卷挂于上述绕线管的部分的移动轨迹近似的直线上,使上述绕线管的中心轴移动。
根据该构成,由于使进行第一弯曲工序时必要的绕线管的移动轨迹近似为直线状,因此能够简化用于使绕线管移动的移动机构。
并且优选,在沿着上述波形导体的搬送方向而相对于上述第一弯曲工序的加工位置在且朝向下游侧远离上述波形导体的1波形周期量以上的位置进行上述第二弯曲工序。
根据该构成,能够相对于第一弯曲工序的加工位置空出一定程度的间隔进行第二弯曲工序的加工,因此能够比较容易地确保用于进行第二弯曲工序的空间。
并且优选,上述绕线管相对于上述第一弯曲工序的加工位置配置于下方,在沿着上述波形导体的搬送方向而相对于上述绕线管的最下端位置靠上游侧的位置进行上述第二弯曲工序。
根据该构成,在绕线管相对于第一弯曲工序的加工位置配置于下方时,能够在沿着波形导体的搬送方向而相对于绕线管的最下端位置靠上游侧的位置进行伴随第二弯曲工序的卷绕工序。因此,在将波形导体卷绕于绕线管时,能够抑制由于重力影响导致波形导体向下方垂下而难以向绕线管卷绕的情况,易于将波形导体适当地卷绕于绕线管。
并且优选,在上述绕线管的外周面上,沿着该绕线管的周向设有多个保持上述波形导体的上述边部的边部保持机构,在沿着卷绕于上述绕线管的上述波形导体的搬送方向而相对于上述第二弯曲工序的加工位置处于搬送方向下游侧的上述边部被上述边部保持机构保持的状态下进行上述第二弯曲工序,在上述卷绕工序中,与上述第二弯曲工序同步地使上述绕线管进行旋转和移动,从而相对于上述第二弯曲工序的加工位置处于搬送方向上游侧所邻接的上述边部被上述边部保持机构保持。
根据该构成,在顺序进行第一弯曲工序和第二弯曲工序,将进行了这些工序的弯曲加工的波形导体逐渐向绕线管卷绕时,能够可靠保持卷绕的波形导体而避免因回弹等而从绕线管脱落的情况。并且,在保持相对于第二弯曲工序的加工位置处于搬送方向下游侧的边部的状态下进行第二弯曲工序,将相对于该第二弯曲工序的加工位置处于搬送方向上游侧所邻接的边部保持于边部保持机构,从而能够将进行了利用第二弯曲工序的弯曲加工的波形导体顺序卷绕于绕线管。
并且优选,在上述卷绕工序中,将上述波形导体在上述绕线管上卷绕多圈,在完成该多圈的卷绕后,上述波形导体的不同圈的上述边部在线圈径向上配列有多个。
根据该构成,能够适当地制造2层卷以上的多层卷的波卷线圈。此时,将进行了第一弯曲工序和第二弯曲工序的弯曲加工的波形导体按顺序逐渐卷绕于绕线管,因此即使在增加圈数(层数)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基本相同的方法适当地制造多层卷的波卷线圈。
并且优选,在上述第一弯曲工序和上述第二弯曲工序的一方或双方中,以每圈呈不同形状的方式将上述一方侧连接部或上述另一方侧连接部弯曲,从而将上述波形导体的不同圈的上述一方侧连接部或上述另一方侧连接部以在线圈径向上并列配置多个的方式成形。
根据该构成,通过使第一弯曲工序和第二弯曲工序的一方或双方中的弯曲形状成为每圈呈不同形状这样简易的工序变更,能够以一方侧连接部和另一方侧连接部的一方或双方适当地在线圈径向上并列配置多个的方式成形。
并且优选,还具有调整折弯工序作为相对于上述第二弯曲工序的前置工序,在该调整折弯工序中,在利用上述卷绕工序卷绕多圈之后,以上述另一方侧连接部处于每圈呈不同的线圈径向位置的方式,对上述波形导体的上述另一方侧连接部附近进行每圈呈不同形状的折弯成形。
根据该构成,能够在进行第二弯曲工序之前,以另一方侧连接部处于每圈呈不同的线圈径向位置的方式预先进行折弯成形。因此,能够在进行第一弯曲工序和第二弯曲工序而在绕线管上卷绕时,以另一方侧连接部配置在每圈呈不同的径向位置而该另一方侧连接部适当地在线圈径向并列配置多个的方式成形。
并且优选,还具有使包含上述另一方侧连接部的上述波形导体的波幅方向另一方侧的一部分向线圈径向内侧折弯的另一方侧折弯工序。
根据该构成,能够使大致圆筒状的波卷线圈的波幅方向另一方侧上的一部分,向线圈径向内侧折弯而作成形成波卷线圈的另一方侧端面的另一方侧端面形成部位。并且,根据该构成,另一方侧连接部相对于边部位于线圈径向内侧。因此,能够成为例如在将波卷线圈插入在圆筒状的电枢铁心的内周面设置的槽中构成电枢时,容易插入在该电枢铁心的轴向上延伸的沟状的槽中的形状。
并且优选,还具有将直线状的线状导体成形为大致矩形波状而形成上述波形导体的波形导体形成工序。
根据该构成,能够从直线状的线状导体成形大致矩形波状的线状导体而向第一弯曲工序和第二弯曲工序供给。因此,能够从直线状的线状导体制造大致圆筒状的波卷线圈。
并且优选,上述第一弯曲工序是将上述一方侧连接部的大致整体成形为大致圆弧状的工序,上述第二弯曲工序是将上述另一方侧连接部的一部位折弯成形为大致V字状的工序。
根据该构成,能够对于一方侧连接部,以使大致整体为大致圆弧状而成为沿着波卷线圈的外周配置的形状的方式进行弯曲加工。另一方面,能够对于另一方侧连接部,通过将一部位折弯成形为大致V字状这样简易的工序进行适当的弯曲加工。这种另一方侧连接部的弯曲加工,能够以较小的成形载荷进行加工,并且能够将加工所需空间抑制为比较小。因此,例如在另一方侧连接部相对于边部位于线圈径向内侧等、另一方侧连接部的线材长度比较短,而难以确保弯曲加工所需较大空间的情况下,也能够适当进行弯曲加工。
并且优选,关于上述边部的断面形状的朝向,是将与形成大致圆筒状前的上述波形导体的面大致正交的方向作为基准方向,在上述第一弯曲工序和上述第二弯曲工序中,以上述基准方向为沿着上述线圈径向的朝向的方式弯曲上述一方侧连接部和上述另一方侧连接部。
根据该构成,在使用断面形状具有方向性的线状导体时,以与形成大致圆筒状前的波形导体的面大致正交的方向为基准,以在成形大致圆筒状的波卷线圈后在线圈周向配列多个的多个边部全部相对于线圈径向为相同朝向的方式适当地进行弯曲加工。
并且,作为断面形状具有方向性的线状导体,例如可以使用断面形状为矩形状的线状导体。这种线状导体例如在使该线状导体对齐配置于电枢铁心上形成的槽内时,能够使槽内的空隙部分减少而使线圈的占空因数提高。
本发明的线圈制造装置,对断面形状具有方向性的线状导体进行成形来制造大致圆筒状的波卷线圈,其特征构成在于,具有:对波形导体进行间歇搬送的搬送机构,该波形导体是形成为大致矩形波状的线状导体,且该波形导体具有:在波幅方向延伸的直线状的多个边部、在波幅方向一方侧端部每隔两个邻接的边部顺次地连接邻接的两个边部间的一方侧连接部、以及在波幅方向另一方侧端部顺次地连接没有通过上述一方侧连接部连接的邻接的两个边部间的另一方侧连接部;以多个上述边部沿着线圈周向配列并且上述边部的断面形状的朝向相对于线圈径向成为一定的朝向的方式对上述一方侧连接部和上述另一方侧连接部进行弯曲的机构,即弯曲上述一方侧连接部的第一弯曲机构和弯曲上述另一方侧连接部的第二弯曲机构;绕线管,其卷绕通过上述第一弯曲机构和上述第二弯曲机构进行了弯曲加工的上述波形导体;绕线管旋转机构,其使上述绕线管能够绕中心轴旋转;绕线管移动机构,其使上述绕线管的中心轴能够沿着规定的移动轨迹移动。
根据该特征构成,能够对断面形状具有方向性的线状导体且是形成大致矩形波状的波形导体进行间歇搬送,并且对构成该波形导体的一方侧连接部和另一方侧连接部分别按顺序通过第一弯曲机构和第二弯曲机构适当地进行弯曲加工。并且,能够一边使绕线管进行旋转和移动,一边在绕线管上适当地卷绕通过第一弯曲机构和第二弯曲机构进行了弯曲加工的波形导体。由此,能够制造以多个边部为适当的配置和朝向的方式对齐配置的大致圆筒状的波卷线圈。并且,此时,能够将1根连续的线状导体从一方的端部侧顺次成形而成形为大致圆筒状的波卷线圈。
并且优选,在上述绕线管的外周面,沿着该绕线管的周向设有多个保持上述波形导体的边部的边部保持机构。
根据该构成,在顺序进行第一弯曲机构和第二弯曲机构的弯曲加工并且将进行了这些弯曲加工的波形导体在绕线管上逐渐卷绕时,能够将卷绕的波形导体可靠保持而避免因回弹等从绕线管脱落的情况。因此,能够将进行了弯曲加工后的波形导体可靠地卷绕在绕线管上来制造波卷线圈。
并且优选,上述边部保持机构采用具有在上述绕线管的外周面上形成而供上述波形导体的边部插入的插入沟和对插入该插入沟中的上述边部进行卡止的卡止部件的构成。
根据该构成,能够在绕线管的外周面上形成的插入沟中插入波形导体的边部,并且通过卡止部件进行卡止。因此,能够可靠保持边部而将波形导体适当地卷绕在绕线管上。
并且优选,上述绕线管移动机构为下述构成:能够沿着同步进行利用上述第二弯曲机构对上述另一方侧连接部的弯曲加工、上述波形导体向上述绕线管的卷绕和利用上述搬送机构进行的间歇搬送时所必要的上述绕线管的中心轴的移动轨迹近似的直线使上述绕线管的中心轴移动。
根据该构成,能够沿着与在同步进行第二弯曲机构对另一方侧连接部的弯曲加工、波形导体向绕线管的卷绕和搬送机构的间歇搬送时所必要的绕线管的移动轨迹近似的轨迹使绕线管移动,因此能够抑制对波形导体作用较大应力而导致波形导体塑性变形的情况,适当地进行弯曲加工、卷绕和间歇搬送。并且,该绕线管移动机构成为使绕线管的中心轴直线状移动的机构,因此能够简化移动机构而将制造装置的成本抑制为较低。
并且优选,上述绕线管构成为可将上述波形导体卷绕多圈,上述第一弯曲机构和上述第二弯曲机构的一方或双方,具有以不同形状弯曲上述一方侧连接部或上述另一方侧连接部的多个成形模,该多个成形模针对每圈可交换。
根据该构成,能够适当地制造2层卷以上的多层卷的波卷线圈。此时,第一弯曲机构和上述第二弯曲机构的一方或双方,针对每圈可交换地具有多个成形模,因此能够对一方侧连接部和另一方侧连接部的一方或双方以每圈不同的形状适当地进行弯曲加工。因此,即使在圈数(层数)为多个时也易于制造一方侧连接部和另一方侧连接部的一方或双方适当配列的波卷线圈。
并且优选,上述第二弯曲机构配置在,沿着上述波形导体的搬送方向而相对于上述第一弯曲机构且朝向搬送方向下游侧远离上述波形导体的1波形周期量以上的位置。
根据该构成,相对于第一弯曲机构的加工位置空出一定程度的间隔来配置第二弯曲机构,因此比较容易确保用于进行第二弯曲机构的加工的空间。
并且优选,上述绕线管相对于上述第一弯曲机构配置于下方,上述第二弯曲机构配置在沿着上述波形导体的搬送方向而相对于上述绕线管的最下端位置靠搬送方向上游侧的位置。
根据该构成,在绕线管相对于第一弯曲机构配置于下方时,能够在沿着该波形导体的搬送方向相对于绕线管的最下端位置靠上游侧的位置进行伴随第二弯曲机构的弯曲加工的波形导体向绕线管的卷绕。因此可以构成为,在将波形导体向绕线管卷绕时,能够抑制由于重力影响导致波形导体向下方垂下而难以向绕线管卷绕的情况,易于将波形导体卷绕于绕线管。
并且优选,关于上述边部的断面形状的朝向,是将与形成大致圆筒状前的上述波形导体的面大致正交的方向作为基准方向,上述第一弯曲机构和上述第二弯曲机构,以上述基准方向为沿着上述线圈径向的朝向的方式弯曲上述一方侧连接部和上述另一方侧连接部的构成。
根据该构成,在使用断面形状具有方向性的线状导体的情况下,能够以与形成大致圆筒状前的波形导体的面大致正交的方向为基准,以在成形为大致圆筒状的波卷线圈后在线圈周向上多个配列的多个边部全部相对于线圈径向为相同朝向的方式适当地进行弯曲加工。
附图说明
图1为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线圈制造方法的工序顺序的说明图。
图2为阶段地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波形导体的加工工序的立体图。
图3为阶段地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波形导体的加工工序的立体图。
图4为阶段地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波形导体的加工工序的立体图。
图5为阶段地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波形导体的加工工序的立体图。
图6为阶段地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波形导体的加工工序的立体图。
图7为阶段地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波形导体的加工工序的立体图。
图8为阶段地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波形导体的加工工序的立体图。
图9为阶段地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波形导体的加工工序的立体图。
图10为阶段地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波形导体的加工工序的立体图。
图11为阶段地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波形导体的加工工序的立体图。
图12为图10的局部放大图。
图13为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线圈制造装置的整体构成的立体图。
图14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波形导体形成工序和波形导体形成机构的说明图。
图15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波形导体形成工序和波形导体形成机构的说明图。
图16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波形导体形成工序和波形导体形成机构的说明图。
图17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另一方侧调整折弯工序和另一方侧调整折弯机构的说明图。
图18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另一方侧调整折弯工序和另一方侧调整折弯机构的说明图。
图19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台阶加工工序和台阶加工机构的说明图。
图20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台阶加工工序和台阶加工机构的说明图。
图21为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第一弯曲机构、第二弯曲机构和卷绕机构的位置关系的正面图。
图22为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第一弯曲机构、第二弯曲机构和卷绕机构的位置关系的俯视图。
图23为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第一弯曲机构的构成的正面图。
图24为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第一弯曲机构的构成的纵断面图。
图25为阶段地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第一弯曲工序的动作的说明图。
图26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第一弯曲工序的加工前后的绕线管动作。
图27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第二弯曲工序的说明图。
图28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对第二卷绕部的第二弯曲工序的说明图。
图29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第二弯曲工序的加工前后的绕线管动作。
图30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对第二卷绕部的第一弯曲工序的加工前后的绕线管动作。
图31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对第二卷绕部的第二弯曲工序的加工前后的绕线管动作。
图32为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边部保持机构的构成的正面图。
图33为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边部保持机构的构成的侧面图。
图34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波卷线圈的局部断面俯视图。
图35为阶段地表示本发明其它实施方式的第一弯曲工序的动作的说明图。
图36为例示本发明其它实施方式的第二弯曲工序的加工位置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对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线圈制造方法和线圈制造装置1(参照图13)进行说明。该线圈制造方法和线圈制造装置1,是用于对断面形状具有方向性的线状导体3L(参照图2)进行成形来制造大致圆筒状的波卷线圈3C(参照图11)的制造方法和制造装置。在本实施方式中,将1根连续的线状导体3L从一方的端部侧起顺次成形来制造大致圆筒状的波卷线圈3C。这种大致圆筒状的波卷线圈3C,例如适用于旋转电机的电枢用线圈。这里,“旋转电机”的概念包括电动机、发电机以及可以根据需要用作电动机或发电机的电动发电机。以下,首先对本实施方式的线圈制造方法进行概略说明,其后对线圈制造装置1的构成和使用该线圈制造装置1进行的各制造工序按照顺序进行具体说明。
1.线圈制造方法的概略
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线圈制造方法,如图1所示,具有波形导体形成工序P1、调整折弯工序P2、另一方侧折弯工序P3、台阶加工工序P4、第一弯曲工序P5、第二弯曲工序P6和卷绕工序P7。并且,该线圈制造方法,还具有在各工序之间或与各工序的执行同时地对形成大致矩形波状的线状导体3L即波形导体3进行搬送的搬送工序Pf。在图2至图11中阶段地示出了:通过波形导体形成工序P1形成大致矩形波状的线状导体3L即波形导体3,经过从调整折弯工序P2到卷绕工序P7的各工序,最终成为大致圆筒状的波绕线圈3C的加工工序。并且,在以下说明中,线圈周向CC是指最终形成的大致圆筒状的波绕线圈3C的周向,线圈径向CR是指该波绕线圈3C的径向。
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断面形状具有方向性的线状导体3L,使用断面形状为矩形状的形式。具体而言,该线状导体3L是断面形状为长方形或正方形而在线材长度方向LL上具有同样断面形状的线状导体。该线状导体3L由铜或铝等能够进行塑性加工的导电性材料构成,表面形成有树脂或陶瓷等构成的绝缘皮膜。并且,将大致直线状的线状导体3L向波形导体形成工序P1供给。
波形导体形成工序P1,如图2所示,是将大致直线状的线状导体3L形成为大致矩形波状的工序。这里,将成形为大致矩形波状的线状导体3L称为波形导体3。波形导体3具有在波幅方向W延伸的直线状的多个边部31、在该边部31的波幅方向一方侧Wa的端部顺次地每隔两个邻接的边部31地连接相邻的两个边部31间的一方侧连接部33、在波幅方向另一方侧Wb的端部顺次地连接没有通过一方侧连接部33连接的邻接的2个边部31间的另一方侧连接部35。在本实施方式中,进行了该波形导体形成工序P1后的一方侧连接部33和另一方侧连接部35,分别形成为在相对于边部31大致正交的方向上延伸的大致直线状。这里,波幅方向W是指大致矩形波状的波形导体3的振幅方向。该波幅方向W是在波形导体3最终成形为大致圆筒状的波卷线圈3C的状态下与线圈轴向大致平行的方向。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1次波形导体形成工序P1,使大致直线状的线状导体3L折弯而形成1波形周期PT(one wave cycle PT)量的波形导体3。即,在波形导体形成工序P1中,在1次工序中将大致直线状的线状导体3L的4个部位折弯为大致直角而成形为大致S字状,从而形成1波形周期PT量的波形导体3。在1波形周期PT量的波形导体3中含有2条边部31和各1个的一方侧连接部33和另一方侧连接部35。如后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波形导体3成为在绕线管71(参照图13)上2圈卷绕的构成。因此,如图4和图5所示,在波形导体形成工序P1中,在卷绕于绕线管71的状态下处于径向内侧的波形导体3的第一卷绕部3f、处于径向外侧的波形导体3的第二卷绕部3s以成为彼此不同形状的方式折弯。这里特别地是,另一方侧连接部35的形状不同。具体而言,在第一卷绕部3f上,另一方侧连接部35(第一周另一方侧连接部35F)相对于边部31仅折弯为大致直角地形成。另一方面,在第二卷绕部3s上,另一方侧连接部35(第二周另一方侧连接部35S)在2次折弯为曲柄状后相对于边部31折弯为大致直角地形成。由此,在另一方侧连接部35的线材长度方向LL的两端部的与边部31连接的部分上,形成有向波幅方向一方侧Wa凹陷的凹部35a。
通过波形导体形成工序P1形成为大致矩形波状的波形导体3,通过搬送工序Pf被间歇搬送。在本实施方式中,将该波形导体3的1波形周期PT作为1节距进行间歇搬送。在该搬送工序Pf中,波形导体3将包含多个边部31的面内的与波幅方向W大致正交的方向作为搬送方向F进行搬送。在本实施方式中,交替执行搬送工序Pf的波形导体3的间歇搬送和波形导体形成工序P1。即,通过波形导体形成工序P1形成的1波形周期PT量的波形导体3,在每进行1次波形导体形成工序P1时向搬送方向F搬送。
在波形导体形成工序P1的后续工序中,进行调整折弯工序P2。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调整折弯工序P2相对于波形导体形成工序P1在以3节距(3波形周期)量处于搬送方向下游侧Fb的位置进行。图3示出相对于图2进行了2节距间歇搬送的状态。在本实施方式中,调整折弯工序P2具有一方侧调整折弯工序P2a和另一方侧调整折弯工序P2b。在本实施方式中,一方侧调整折弯工序P2a与另一方侧调整折弯工序P2b,分别相对于在搬送方向F彼此邻接的一方侧连接部33与另一方侧连接部35大致同时进行。一方侧调整折弯工序P2a,是对一方侧连接部33附近进行折弯成形的工序,另一方侧调整折弯工序P2b,是对另一方侧连接部35附近进行折弯成形的工序。该调整折弯工序P2,是以在波形导体3最终成形为圆筒状的波绕线圈3C的状态下,一方侧连接部33和另一方侧连接部35的线圈径向CR的位置处于适当位置的方式,进行一方侧连接部33附近或另一方侧连接部35附近的折弯成形的工序。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为,如后所述,波形导体3在绕线管71(参照图13)上卷绕2圈。因此,特别是在另一方侧调整折弯工序P2b中,以另一方侧连接部35处于每圈呈不同的线圈径向CR位置的方式,对波形导体3的另一方侧连接部35附近进行每圈呈不同形状的折弯成形。
具体而言,在一方侧调整折弯工序P2a中,以使一方侧连接部33相对于边部31向线圈径向CR外侧偏移的方式进行折弯成形。在本实施方式中,相对于后述的第一弯曲工序P5的加工位置在搬送方向上游侧Fa,以在成形为波绕线圈3C的状态下的线圈径向CR外侧处于铅直上方的朝向搬送波形导体3。因此,在该一方侧调整折弯工序P2a中,以将一方侧连接部33相对于边部31向铅直上方提升的方式进行折弯成形。这里,通过将一方侧连接部33附近的边部31进行2次折弯为曲柄状而形成台阶部,使一方侧连接部33相对于边部31向铅直上方偏移。另外,在图2~图11中,图中的上方与铅直上方一致。在该一方侧调整折弯工序P2a中,在波形导体3的不同圈的第一卷绕部3f和第二卷绕部3s上以共通形状进行折弯成形。
另一方面,在另一方侧调整折弯工序P2b中,对波形导体3的另一方侧连接部35附近进行每圈呈不同形状的折弯成形。在本实施方式中,不对构成第二卷绕部3s的另一方侧连接部35(以下称为“第二周另一方侧连接部35S”)进行折弯成形,仅对构成第一卷绕部3f的另一方侧连接部35(以下称为“第一周另一方侧连接部35F”)进行折弯成形。具体而言,以使第一周另一方侧连接部35F相对于边部31向线圈径向CR外侧偏移的方式进行折弯成形。即,在该另一方侧调整折弯工序P2b中,以将另一方侧连接部35相对于边部31向铅直上方提升的方式进行折弯成形。此时的另一方侧连接部35相对于边部31的偏移量,是与构成波形导体3的线状导体3L的线材宽度相等的量。另外,这里的线状导体3L的线材宽度,是指构成线状导体3L的线材的线圈径向CR的尺寸(厚度)。这里,将另一方侧连接部35附近的边部31以曲柄状进行2次折弯而形成台阶部,使另一方侧连接部35相对于边部31向铅直上方偏移。
在调整折弯工序P2的后续工序中,进行另一方侧折弯工序P3。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4所示,另一方侧折弯工序P3,在相对于另一方侧调整折弯工序P2b以2节距(2波形周期)量处于搬送方向下游侧Fb的位置进行。图4示出相对于图3进行了2节距间歇搬送的状态。另一方侧折弯工序P3,是使包含另一方侧连接部35的波形导体3的波幅方向另一方侧Wb的一部分向线圈径向CR内侧(这里为铅直下方)折弯的工序。这里,将通过该另一方侧折弯工序P3折弯的波形导体3的波幅方向另一方侧Wb的一部分的部位作为另一方侧端面形成部位37。另一方侧端面形成部位37构成为,包含另一方侧连接部35全部,并且包含与该另一方侧连接部35接近的边部31的一部分。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另一方侧端面形成部位37上也包含通过另一方侧调整折弯工序P2b将边部31折弯为曲柄状而成的台阶部。并且,在该另一方侧折弯工序P3中,将另一方侧端面形成部位37以与该另一方侧端面形成部位37相比相对于波幅方向一方侧Wa的边部31成规定的折弯角度的方式折弯。在本实施方式中,该折弯角度作成大致直角,在第卷绕部3f和第二卷绕部3s上作成相同角度。
在另一方侧折弯工序P3的后续工序中,进行台阶加工工序P4。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5所示,台阶加工工序P4,相对于另一方侧折弯工序P3在以1节距(1波形周期PT)量位于搬送方向下游侧Fb的位置进行。图5示出相对于图4进行了2节距间歇搬送的状态。台阶加工工序P4,是在另一方侧连接部35的线材长度方向LL(搬送方向F)上的一部位形成台阶部35b的工序。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另一方侧连接部35形成波幅方向W(线圈轴向)的台阶部35b。具体而言,相对于另一方侧连接部35上的台阶部35b位于搬送方向下游侧Fb的部分,以与较之位于搬送方向上游侧Fa的部分相比位于波幅方向另一方侧Wb的方式形成台阶部35b。如图9所示,该台阶部35b在第一周另一方侧连接部35F和第二周另一方侧连接部35S双方上形成。
在台阶加工工序P4的后续工序中,进行第一弯曲工序P5和第二弯曲工序P6。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5所示,第一弯曲工序P5,相对于一方侧调整折弯工序P2a在以4节距(4波形周期)量处于搬送方向下游侧Fb的位置进行。另一方面,如图6所示,第二弯曲工序P6,相对于另一方侧折弯工序P3在以3节距(3波形周期)量处于搬送方向下游侧Fb的位置进行。与第一弯曲工序P5进行比较,第二弯曲工序P6,相对于第一弯曲工序P5在以1.5节距(1.5波形周期)量处于搬送方向下游侧Fb的位置进行。
第一弯曲工序P5和第二弯曲工序P6,如图34等所示,是以多个边部31沿着线圈周向CC配列并且边部31的断面形状的朝向为相对于线圈径向CR一定的朝向的方式对一方侧连接部33和另一方侧连接部35进行弯曲的工序。由此,如图9至图11等所示,在结束了该第一弯曲工序P5和第二弯曲工序P6的波形导体3的部分上,多个边部31沿着最终形成的波绕线圈3C的大致圆筒形状的外周面在线圈周向CC上配列。并且在该状态下,各边部31的断面形状以处于沿着该波绕线圈3C的大致圆筒形状的径向的朝向的方式形成。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边部31的断面形状为矩形状,因此将该矩形断面上彼此平行的2条边与线圈径向CR大致平行的朝向作为沿着线圈径向CR的朝向。这里,弯曲一方侧连接部33的工序是第一弯曲工序P5,弯曲另一方侧连接部35的工序是第二弯曲工序P6。第一弯曲工序P5和第二弯曲工序P6,均为将一方侧连接部33或另一方侧连接部35以朝向线圈径向CR外侧成为突状的方式弯曲的工序。在第一弯曲工序P5的后续工序中进行第二弯曲工序P6。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弯曲工序P5,如图5所示,是将一方侧连接部33的大致整体成形为大致圆弧状的工序。在该第一弯曲工序P5中,一方侧连接部33成形为以朝向线圈径向CR外侧成为突状的方式弯曲而成的大致圆弧状。通过该第一弯曲工序P5进行成形后的大致圆弧状的一方侧连接部33的曲率半径,成形为与最终形成的大致圆筒状的波绕线圈3C上的、通过一方侧连接部33构成的外周面的半径相等。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该第一弯曲工序P5进行成形后的一方侧连接部33,在该一方侧连接部33的线材长度方向LL(搬送方向F)上的一部位具有台阶部33a。该台阶部33a是线圈径向CR的台阶部。具体而言,一方侧连接部33上的相对于台阶部33a处于搬送方向下游侧Fb的部分,与较之处于搬送方向上游侧Fa的部分相比以位于线圈径向CR外侧的方式形成台阶部33a。该台阶部33a在构成第一卷绕部3f的一方侧连接部33(以下称为“第一周一方侧连接部33F”)和构成第二卷绕部3s的一方侧连接部33(以下称为“第二周一方侧连接部33S”)双方上形成。但是,在第一卷绕部3f与第二卷绕部3s上,一方侧连接部33的线材长度方向LL(搬送方向F)上的台阶部33a的位置不同。具体而言,在第二周一方侧连接部33S上形成的台阶部33a,以相对于在第一周一方侧连接部33F上形成的台阶部33a位于搬送方向上游侧Fa的方式形成。这样,在第一弯曲工序P5中,将一方侧连接部33以成为每圈呈不同形状的方式成形,从而如图10和图11,将波形导体3的不同圈的一方侧连接部33,适当地在线圈径向CR上并列配置多个。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弯曲工序P6,如图6所示,是将另一方侧连接部35的一部位折弯而成形为大致V字状的工序。在该第二弯曲工序P6中,另一方侧连接部35成形为以朝向线圈径向CR外侧成为突状的方式折弯而成的大致V字状。又如图34所示,通过该第二弯曲工序P6进行成形后的另一方侧连接部35,以构成大致V字状的直线部分的线材长度方向LL成为与线圈径向CR大致正交的方向的方式成形。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另一方侧连接部35上的与台阶部35b基本相同的位置,设定利用第二弯曲工序P6做出的折弯部35c。如图10所示,通过该第二弯曲工序P6,将第一周另一方侧连接部35F和第二周另一方侧连接部35S双方成形为大致V字状。但是,在第一卷绕部3f和第二卷绕部3s上,另一方侧连接部35的折弯形状不同。
具体而言,如图10和图11所示,在最终形成的大致圆筒状的波绕线圈3C的状态下,第一周另一方侧连接部35F与第二周另一方侧连接部35S,在线圈径向CR上相互邻接配置。这种配置构成,如图10的局部放大图即图12所示,通过波形导体形成工序P1在第二周另一方侧连接部35S上形成凹部35a,并且通过另一方侧调整折弯工序P2b将第一周另一方侧连接部35F以相对于边部31向波幅方向另一方侧Wb偏移的方式进行折弯成形来实现。即,使向第一周另一方侧连接部35F的波幅方向另一方侧Wb偏移的部分进入在第二周另一方侧连接部35S的凹部35a中,从而以第一周另一方侧连接部35F与第二周另一方侧连接部35S在波幅方向W(线圈轴向)处于相同位置的方式配置。在该状态下,第二周另一方侧连接部35S,相对于第一周另一方侧连接部35F在线圈径向CR外侧邻接配置。另外,通过第二弯曲工序P6进行的第二周另一方侧连接部35S的折弯成形,在该第二周另一方侧连接部35S相对于已经折弯成形为大致V字状的第一周另一方侧连接部35F在线圈径向CR外侧配置的状态下进行。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第二周另一方侧连接部35S,沿着已经折弯的第一周另一方侧连接部35F在一部位折弯,从而以成为沿着第一周另一方侧连接部35F的大致V字状的方式成形。这样,在第二弯曲工序P6中,将另一方侧连接部35以成为每圈呈不同形状的方式成形,从而如图10至图12所示,将波形导体3的不同圈的另一方侧连接部35,适当地在线圈径向CR上并列配置多个。
卷绕工序P7,是将通过第一弯曲工序P5和第二弯曲工序P6进行了弯曲加工的波形导体3卷绕于绕线管71(参照图13)的工序。虽然在图2至图12中省略了绕线管71,但是如图6至图11所示,完成了第一弯曲工序P5和第二弯曲工序P6双方的波形导体3的部分,形成为最终形成的波绕线圈3C的大致圆筒形状。在卷绕工序P7中,将这样成形为大致圆筒状的波形导体3的部分逐渐卷绕于绕线管71。具体而言,在图6所示状态下,对于搬送方向F上最下游侧的另一方侧连接部35和一方侧连接部33双方结束第一弯曲工序P5和第二弯曲工序P6,包含与该另一方侧连接部35和一方侧连接部33的两端连接的3条边部31的波形导体3的部分形成为大致圆筒状,卷绕于绕线管71。其后,经过图7所示第一弯曲工序P5如图8所示进行第二弯曲工序P6时,将下一1波形周期PT量的波形导体3通过卷绕工序P7卷绕于绕线管71。以后同样地,通过进行第一弯曲工序P5和第二弯曲工序P6,在卷绕工序P7中,将每一个1波形周期PT量的波形导体3逐渐卷绕于绕线管71。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弯曲工序P6成为第一弯曲工序P5的后续工序,在第二弯曲工序P6完成的时点,该第二弯曲工序P6的相对于加工位置处于搬送方向下游侧Fb的波形导体3,形成最终的波绕线圈3C的大致圆筒状。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卷绕工序P7与第二弯曲工序P6同步进行,与第二弯曲工序P6的结束同时地也结束1波形周期PT量的波形导体3的卷绕工序P7。后面将对同时进行该第二弯曲工序P6和卷绕工序P7时的波形导体3和绕线管71的动作进行具体说明。如图9至图11所示,在该卷绕工序P7中,最终在绕线管71上将波形导体3卷绕2圈,在该2圈的卷绕后,将波形导体3的不同圈的边部31在线圈径向CR上配列2条。
2.线圈制造装置的整体构成
接着,对用于执行本实施方式的线圈制造方法的线圈制造装置1的整体构成进行概略说明。本实施方式的线圈制造装置1,如图13所示,具有:用于执行波形导体形成工序P1的波形导体形成机构11、用于执行一方侧调整折弯工序P2a的一方侧调整折弯机构12、用于执行另一方侧调整折弯工序P2b的另一方侧调整折弯机构13、用于执行另一方侧折弯工序P3的另一方侧折弯机构14、用于执行台阶加工工序P4的台阶加工机构15、用于执行第一弯曲工序P5的第一弯曲机构5、用于执行第二弯曲工序P6的第二弯曲机构6、用于执行卷绕工序P7的卷绕机构7和用于执行搬送工序Pf的搬送机构4。
在本实施方式中,各机构沿着波形导体3的搬送方向F按照以下顺序配置。即,如图13所示,在搬送方向F的最上游侧配置波形导体形成机构11。并且,从该波形导体形成机构11朝向搬送方向下游侧Fb,按照一方侧调整折弯机构12、另一方侧调整折弯机构13、另一方侧折弯机构14、台阶加工机构15的次序进行配置。并且,相对于台阶加工机构15在搬送方向下游侧Fb,配置第一弯曲机构5、第二弯曲机构6和卷绕机构7。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弯曲机构5以使波形导体3向下方弯曲的方式进行弯曲加工。因此,如图6至图10所示,相对于第一弯曲机构5的加工位置在搬送方向下游侧Fb,波形导体3的搬送方向F成为逐渐向下方弯曲的方向。第二弯曲机构6,沿着这样逐渐向下方弯曲的波形导体3的搬送方向F,相对于第一弯曲机构5的加工位置在搬送方向下游侧Fb配置。具体而言,第二弯曲机构6配置在,相对于第一弯曲机构5的加工位置,在搬送方向下游侧Fb远离波形导体3的1波形周期PT量以上(这里为1.5波形周期量)的位置。并且,第二弯曲机构6,为了将波形导体3成形为大致圆筒状,而对波形导体3进行向与第一弯曲机构5相同方向的弯曲加工。由此,波形导体3以向线圈径向CR内侧卷入的方式弯曲,波形导体3的相对于第二弯曲机构6的加工位置处于搬送方向下游侧Fb的部分成形为大致圆筒形状。构成卷绕机构7的绕线管71,相对于第一弯曲机构5的加工位置配置于下方,并且构成为能够将通过第一弯曲机构5和第二弯曲机构6进行弯曲而成形为大致圆筒状的波形导体3适当地卷绕。因此,相对于第二弯曲机构6的加工位置在搬送方向下游侧Fb,波形导体3的搬送方向F成为波形导体3沿着在绕线管71上卷绕的方向(绕线管71的旋转方向)弯曲的方向。
搬送机构4,是用于执行搬送波形导体3的搬送工序Pf的机构。因此,搬送机构4具有输送器41和驱动该输送器41的搬送驱动机构42。输送器41在其搬送面上载置波形导体3,将该波形导体3向搬送方向下游侧Fb搬送。这里,输送器41进行从波形导体形成机构11到第一弯曲机构5之间的波形导体3的搬送。搬送驱动机构42是驱动输送器41的机构。在本实施方式中,搬送机构4将波形导体3的1波形周期PT作为1节距进行间歇搬送。因此,搬送驱动机构42以规定的时间间隔反复进行与波形导体3的1波形周期PT量相当的移动量的输送器41的驱动和停止。以下对构成该线圈制造装置1的各机构的构成和通过各机构执行的各制造工序进行具体说明。
3.波形导体形成工序和波形导体形成机构
首先,对波形导体形成工序P1和波形导体形成机构11进行说明。波形导体形成机构11,作为用于执行波形导体形成工序P1的机构,是进行用于将大致直线状的线状导体3L成形为大致矩形波状的折弯加工的机构。如图14至图16所示,波形导体形成机构11构成为具有用于保持线状导体3L的各部的第一保持体11a至第五保持体11e的5个保持体。这5个保持体11a~11e分别具有将直线状的线状导体3L嵌入并进行保持的直线状的沟部11f,并且从第一保持体11a至第五保持体11e按照该次序串联连结。邻接的2个保持体间经由回旋转11g以可相对旋转的状态连结。
这5个保持体11a~11e,如图14所示,全部保持体的沟部11f构成为可直线状配列。在2个保持体间连结的旋转轴11g的中心,都沿着该直线状配列的沟部11f配置。并且如图15和图16所示,5个保持体11a~11e,将旋转轴11g作为旋转中心在规定的方向上相对旋转,将沟部11f内保持的线状导体3L在2个保持部间折弯成形。此时,2个保持部间构成为能够在规定的方向上大致直角地折弯。这里,如图14至图16所示的俯视图,第一保持体11a-第二保持体11b间和第二保持体11b-第三保持体11c间顺时针地被折弯,第三保持体11c-第四保持体11d间和第四保持体11d-第五保持体11e间逆时针地被折弯。并且在该2个保持部间,在相对于旋转轴11g的折弯方向内侧,设有圆柱状的折弯模11h(折弯销)。因此,如图15和16所示,由于邻接的2个保持部间被折弯,各保持部11a~11e的沟部11f所保持的线状导体3L,在各保持部间沿着折弯模11h的外周面被折弯。另外,如图4等所示,在第二周另一方侧连接部35S上,在与边部31连接的部分上形成凹部35a,使用与在各旋转轴11g的周边配置的折弯模11h的配置等与图示形式不同的第二卷绕部3s用的波形导体形成机构11。
在波形导体形成工序P1中,使用这种波形导体形成机构11,将直线状的线状导体3L在线材长度方向LL上的4个部位大致直角地折弯而成形大致S字状的1波形周期PT量的波形导体3。此时,线状导体3L沿着圆柱状的折弯模11h的外周面被折弯,因此波形导体3的各折弯部的形状成形为大致圆弧状。另外,折弯模11h的形状不限于圆柱状,只要是至少在与线状导体3L相接的部分上具有圆弧面的形状的模即可适用。因此,例如也可以将仅使与线状导体3L相接的部分为圆弧面而其它部分具有由一或二个以上的平面组合而成的外表面的部件作为折弯模11h。
4.调整折弯工序和调整弯曲机构、另一方侧折弯工序和另一方侧弯曲机构
接着,对一方侧调整折弯工序P2a、另一方侧调整折弯工序P2b、和另一方侧折弯工序P3以及用于执行这些工序的一方侧调整弯曲机构12、另一方侧调整折弯机构13和另一方侧弯曲机构14进行说明。
一方侧调整折弯机构12,作为用于执行一方侧调整折弯工序P2a的机构,是以一方侧连接部33的线圈径向CR的位置处于适当位置的方式,进行一方侧连接部33附近的边部31的折弯加工的机构。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的一方侧调整折弯工序P2a的加工位置上的波形导体3的形状所示,一方侧调整折弯机构12通过将一方侧连接部33附近的边部31以曲柄状进行2次折弯而形成台阶部,进行使一方侧连接部33相对于边部31向铅直上方(线圈径向CR外侧)偏移的折弯加工。
另一方侧调整折弯机构13,作为用于执行另一方侧调整折弯工序P2b的机构,是以另一方侧连接部35的线圈径向CR的位置处于适当位置的方式,进行另一方侧连接部35附近的边部31的折弯加工的机构。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的另一方侧调整折弯工序P2b的加工位置上的波形导体3的形状所示,另一方侧调整折弯机构13将另一方侧连接部35附近的边部31以曲柄状进行2次折弯而形成台阶部,进行使另一方侧连接部35相对于边部31向铅直上方(线圈径向CR外侧)偏移的折弯加工。
另一方侧折弯机构14,作为用于执行另一方侧折弯工序P3的机构,是进行使包含另一方侧连接部35的另一方侧端面形成部位37向线圈径向CR内侧折弯的折弯加工的机构。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4的另一方侧折弯工序P3的加工位置上的波形导体3的形状所示,另一方侧折弯机构14进行折弯加工,使另一方侧端面形成部位37以相对于比该另一方侧端面形成部位37靠波幅方向一方侧Wa的边部31成为规定的折弯角度(这里为大致直角)的方式折弯。
一方侧调整折弯机构12、另一方侧调整折弯机构13和另一方侧折弯机构14,均为进行使边部31向线圈径向CR折弯的折弯加工的机构,由于仅折弯方向或折弯角度不同而可以使用同样的机构来构成各折弯机构12~14。因此,对这种折弯机构12~14的具体构成例,以图17和图18所示的另一方侧调整折弯机构13为例进行说明,而省略一方侧调整折弯机构12和另一方侧折弯机构14的说明。
如图17和图18所示,另一方侧调整折弯机构13具有折弯工具13a,在该折弯工具13a中,圆柱状的内周模13b(内周销)与外周模13c(外周销)相对配置并且能够使外周模13c以内周模13b的轴心为旋转中心摆动。在本实施方式中,外周模13c朝向波幅方向W的端部侧(这里为波幅方向另一方侧Wb)摆动。并且,另一方侧调整折弯机构13还具有支承部件13d,该支承部件13d相对于外周模13c在波幅方向W的中央侧(这里为波幅方向一方侧Wa)配置并且在折弯时支承边部31以使得边部31在线材宽度方向LW上不移动。这里,支承部件13d由夹持边部31相对配置的2根圆柱状部件(支承销)构成。
并且如图18所示,在将边部31插入内周模13b与外周模13c之间和构成支承部件13d的2根圆柱状部件之间的状态下,使折弯工具13a摆动而使外周模13c以内周模13b的轴心为旋转中心摆动,边部31的一部位沿着内周模13b的外周面被折弯。由此,边部31的线材长度方向LL的一部分折弯成形为大致圆弧状。支承部件13d,相对于外周模13c在与该外周模13c的摆动方向的相反侧的波幅方向W的中央侧(波幅方向一方侧Wa)夹持边部31,以避免边部31在线材宽度方向LW的外周模13c侧移动的方式进行支承。由此,支承部件13d进行支承来发挥作用,利用在折弯加工时作用于边部31的旋转力矩避免边部31的相对于折弯加工位置处于波幅方向W的中央侧(波幅方向一方侧Wa)的部分旋转的方式进行支承。另外,内周模13b和外周模13c的形状不限于圆柱状,只要是至少在与边部31相接的部分上具有圆弧面的形状的模即可适用。因此,例如也可以将仅与边部31相接的部分为圆弧面而其它部分具有一或二个以上的平面组合而成的外表面的部件作为内周模13b或外周模13c。并且,支承部件13d不限于圆柱状部件,可以使用长方体形状等各种形状的部件。
并且,折弯工具13a和支承部件13d构成为,能够在相对于加工对象的边部31接近或远离的方向、这里为与内周模13b和外周模13c的中心轴平行的方向上移动。并且构成为,在折弯工具13a和支承部件13d向边部31侧移动的状态下,能够在内周模13b与外周模13c之间和构成支承部件13d的2根圆柱状部件之间插入边部31。在本实施方式中,折弯工具13a和支承部件13d通过共通的基座部件13e在波形导体3的搬送面的高度上支承。这里,支承部件13d固定于基座部件13e,而折弯工具13a可旋转地支承于基座部件13e。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为,折弯工具13a和支承部件13d与基座部件13e一起,能够在相对于加工对象的边部31接近或远离的方向上移动。并且构成为,基座部件13e也能够在波幅方向W上移动。由此,另一方侧调整折弯机构13,使折弯工具13a和支承部件13d在边部31的线材长度方向LL上移动,能够使边部31的适宜位置折弯,并且在波形导体3的间歇搬送时在波幅方向W上移动于从波形导体3远离的方向而易于搬送波形导体3。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同时折弯与另一方侧连接部35的两端连接的彼此平行的2条边部31,2个另一方侧调整折弯机构13相对配置。这2个另一方侧调整折弯机构13,彼此镜像对称地配置而镜像对称地动作。
在另一方侧调整折弯工序P2b中,使用这种另一方侧调整折弯机构13,如图3所示,将另一方侧连接部35附近的边部31以曲柄状进行2次折弯而形成台阶部,使另一方侧连接部35相对于边部31向铅直上方偏移。同样地,在一方侧调整折弯工序P2a中,使用与上述另一方侧调整折弯机构13同样构成的一方侧调整折弯机构12,如图3所示,将一方侧连接部33附近的边部31以曲柄状进行2次弯曲而形成台阶部,使一方侧连接部33相对于边部31向铅直上方偏移。在另一方侧折弯工序P3中,使用与上述另一方侧调整折弯机构13同样构成的另一方侧折弯机构14,如图4所示,使包含另一方侧连接部35的另一方侧端面形成部位37,以相对于比该另一方侧端面形成部位37靠波幅方向一方侧Wa的边部31成为规定的折弯角度(这里为大致直角)的方式进行1次折弯。
5.台阶加工工序和台阶加工机构
接着,对台阶加工工序P4和台阶加工机构15进行说明。台阶加工机构15,作为用于执行台阶加工工序P4的机构,是进行用于在另一方侧连接部35的线材长度方向LL(搬送方向F)上的一部位形成台阶部35b的折弯加工的机构。如图19和图20所示,台阶加工机构15具备折弯工具15a,在该折弯工具15a中,圆柱状的内周模15b(内周销)与外周模15c(外周销)相对配置,并且使外周模15c能够以内周模15b的轴心为旋转中心摆动。在本实施方式中,外周模15c朝向另一方侧连接部35的线材长度方向LL一方侧(这里为搬送方向下游侧Fb)摆动。并且,台阶加工机构15还具有支承部件15d,该支承部件15d相对于外周模15c配置在与该外周模15c的摆动方向的相反侧(这里为搬送方向上游侧Fa)并在折弯时以避免另一方侧连接部35的在线材宽度方向LW上移动的方式对另一方侧连接部35进行支承。这里,支承部件15d,由相对于另一方侧连接部35在该另一方侧连接部35的线材宽度方向LW上的外周模15c侧配置的1根圆柱状部件(支承销)构成。另外,台阶加工机构15还具有抵接模15e,该抵接模15e相对于外周模15c配置在该外周模15c的摆动方向侧(这里为搬送方向下游侧Fb),与另一方侧连接部35抵接并对该另一方侧连接部35进行支承,以使得折弯时另一方侧连接部35上的外周模15c的摆动方向侧的部分与折弯前的另一方侧连接部35的线材长度方向LL平行。这里,抵接模15e,由相对于另一方侧连接部35在该另一方侧连接部35的线材宽度方向LW上的内周模15b侧配置的1根方柱状部件构成。
并且如图20所示,在将另一方侧连接部35插入内周模15b与外周模15c之间的状态下,使折弯工具15a摆动而使外周模15c以内周模15b的轴心为旋转中心摆动,另一方侧连接部35的一部位沿着内周模15b的外周面折弯。此时,虽然另一方侧连接部35上的外周模15c的摆动方向侧的部分具有向内周模15b侧旋回的趋势,但是通过该部分与抵接模15e抵接而能够抑制该部分的旋回。由此,另一方侧连接部35上的外接模15c的摆动方向侧的部分,与折弯前的另一方侧连接部35的线材长度方向LL平行地保持,在另一方侧连接部35的线材长度方向LL(搬送方向F)上的一部位形成台阶部35b。具体而言,另一方侧连接部35上的相对于台阶部35b处于搬送方向下游侧Fb的部分,与较之处于搬送方向上游侧Fa的部分相比,以位于波幅方向另一方侧Wb(内周模15b侧)的方式形成台阶部35b。支承部件15d,相对于外周模15c在与该外周模15c的摆动方向的相反侧(这里为搬送方向上游侧Fa),以避免另一方侧连接部35向线材宽度方向LW的外周模15c侧移动的方式支承。由此,支承部件15d进行支承来发挥作用,利用折弯加工时作用于另一方侧连接部35的旋转力矩,来避免相对于另一方侧连接部35的折弯加工位置处于与外周模15c的摆动方向相反侧的部分旋转。另外,内周模15b和外周模15c的形状不限于圆柱状,只要是至少在与另一方侧连接部35相接的部分上具有圆弧面的形状的模即可适用。因此,例如也可以将仅与另一方侧连接部35相接的部分为圆弧面而其它部分具有一或二个以上的平面组合而成的外表面的部件作为内周模15b或外周模15c。并且,支承部件15d和抵接模15e的形状也不限于上述例,而可以使用各种形状的部件。
并且,折弯工具15a、支承部件15d和抵接模15e构成为,能够在相对于加工对象的另一方侧连接部35接近或远离的方向、这里为与内周模15b和外周模15c的中心轴平行的方向上移动。并且构成为,在折弯工具15a、支承部件15d和抵接模15e向另一方侧连接部35侧移动的状态下,能够在内周模15b与外周模15c之间插入另一方侧连接部35。在本实施方式中、折弯工具15a、支承部件15d和抵接模15e,通过共通的基座部件15f进行支承。这里,支承部件15d和抵接模15e固定于基座部件15f,折弯工具15a可旋转地支承于基座部件15f。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为,折弯工具15a、支承部件15d和抵接模15e与基座部件15f一起,能够在相对于加工对象的另一方侧连接部35接近或远离的方向上移动。
6.第一弯曲工序和第一弯曲机构
接着,对第一弯曲工序P5和第一弯曲机构5进行说明。第一弯曲机构5,作为用于执行第一弯曲工序P5的机构,是进行将一方侧连接部33朝向线圈径向CR外侧成为突状的方式弯曲的加工的机构。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5的第一弯曲工序P5的加工位置上的波形导体3的形状所示,第一弯曲机构5进行将一方侧连接部33的大致整体弯曲成形为大致圆弧状的弯曲加工。
如图21至图24所示,第一弯曲机构5包括:具有大致圆弧状的固定成形面55的固定模51以及可动模52,该可动模52具有与固定成形面55相对的大致圆弧状的可动成形面56,并且该可动模52构成为能够以规定的摆动支点53为中心摆动。并且,通过搬送机构4(参照图13),将波形导体3的一方侧连接部33向固定成形面55与可动成形面56之间搬送供给。这里,搬送机构4成为沿着以与固定成形面55的搬送方向上游侧端部55a的切线大致一致的方式设定的搬送线57对波形导体3的一方侧连接部33进行搬送的构成。并且,可动模52的摆动支点53,相对于搬送线57在可动模52侧,相对于固定成形面55的搬送方向上游侧端部55a在搬送方向上游侧Fa配置。固定模51和可动模52在固定成形面55与可动成形面56之间对一方侧连接部33进行加压而成形为沿着线圈周向CC(参照图11)弯曲的大致圆弧状。在该第一弯曲工序P5和第一弯曲机构5中,波形导体3的一方侧连接部33是成为弯曲加工对象的对象连接部。并且,包含作为该对象连接部的一方侧连接部33的波形导体3(线状导体3L)是线材,如果以用于将线材成形为大致圆弧状的装置为线材成形装置2,则由第一弯曲机构5和搬送机构4构成线材成形装置2。
固定模51为固定于基座部件59的模,具有大致圆弧状的固定成形面55。该固定模51,在固定成形面55的搬送方向上游侧端部55a的切线与搬送波形导体3的一方侧连接部33的搬送线57大致一致的位置上配置。固定成形面55,成为朝向可动模52(可动成形面56)侧成为突状的大致圆弧状。固定成形面55的曲率半径设定为,与最终形成的大致圆筒状的波绕线圈3C上的、由一方侧连接部33构成的外周面的半径基本相等。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固定成形面55在该面的延伸方向上具有台阶部55b。因此,这里如上所述那样地设定固定成形面55的台阶部55b以外的圆弧状面的曲率半径。另外,台阶部55b以搬送方向下游侧Fb的部分与较之处于搬送方向上游侧Fa的部分相比位于径向外侧的方式进行设定。
第一弯曲机构5,在固定成形面55的搬送方向上游侧端部55a附近,具有保持波形导体3的保持机构54。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为,保持机构54具有在与搬送线57侧相对的面上形成的凹沟54a,由在固定模51上一体固定的柱状的保持部件构成。并且,通过在凹沟54a内插入波形导体3的边部31,能够将波形导体3的该边部31以避免在搬送方向F上移动的方式进行保持。由此,在通过第一弯曲机构5对一方侧连接部33进行加工时,能够防止相对于保持机构54处于搬送方向上游侧Fa的波形导体3被拉入第一弯曲机构5侧(搬送方向下游侧Fb),能够有效地抑制第一弯曲工序P5对搬送方向上游侧Fa的各工序造成影响。
可动模52,是构成为能够以在基座部件59上支承的摆动支点53为中心摆动的模,具有与固定成形面55相对的大致圆弧状的可动成形面56。可动成形面56成为与固定成形面55的形状对应的形状、具体而言为在可动模52向固定模51侧摆动的状态下在与固定成形面55之间具有与一方侧连接部33的线材宽度相同程度的一定的间隙而与固定成形面55相对的形状。因此,可动成形面56成为朝向固定模51(固定成形面55)侧成为凹状的大致圆弧状。可动成形面56的曲率半径设定为,与和上述的固定成形面55同样地最终形成的大致圆筒状的波绕线圈3C上的、由一方侧连接部33构成的外周面的半径基本相等。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可动成形面56在该面的延伸方向上具有台阶部56b。因此,这里如上所述那样地设定可动成形面56的台阶部56b以外的圆弧状面的曲率半径。另外,台阶部56b设定为使搬送方向下游侧Fb的部分与较之处于搬送方向上游侧Fa的部分相比位于径向外侧。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可动模52上的与基座部件59相接的一侧的相反侧的侧面上设有引导部58。该引导部58,如图24所示,具有随着朝向固定模51侧而向从可动模52远离的一侧倾斜的倾斜引导面58a。由此,引导部58作用在于,在一方侧连接部33从固定成形面55向波幅方向另一方侧Wb突出的情况下,在可动模52向固定模51侧摆动时,倾斜引导面58a与一方侧连接部33相接而将该一方侧连接部33向固定成形面55侧推压。
可动模52的摆动支点53,相对于搬送线57在可动模52侧,在相对于固定成形面55的搬送方向上游侧端部55a处于搬送方向上游侧Fa的区域内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进而,摆动支点53相对于固定成形面55的搬送方向下游侧端部55c的切线即固定成形面下游侧切线55d在固定模51侧配置。即,这里,摆动支点53在搬送线57与固定成形面下游侧切线55d之间,在相对于固定成形面55的搬送方向上游侧端部55a处于搬送方向上游侧Fa的区域内配置。在图23中,将该区域作为支点配置可能区域5A表示。可动模52的摆动支点53,在该支点配置可能区域5A内的任意位置上配置。通过将摆动支点53配置在这种支点配置可能区域5A内,可动模52和可动成形面56相对于固定模51和固定成形面55,以图25的(a)至(e)所示的位置关系摆动。如上述各图所示,如果将摆动支点53配置在支点配置可能区域5A内,则可动成形面56与固定成形面55的距离D5设定为在搬送方向上游侧端部55a最短。因此,如图25的(c)和(d)所示,可动模52的摆动方向上的固定模51侧的终端位置之前的可动成形面56与固定成形面55的距离D5,也设定为在搬送方向上游侧端部55a最短。由此,在通过第一弯曲机构5对一方侧连接部33进行加工时,一方侧连接部33的搬送方向上游侧Fa的端部与较之处于搬送方向下游侧Fb的部分相比先成为在固定模51与可动模52之间夹持而难以移动的状态。因此,在执行第一弯曲工序P5时,能够防止相对于第一弯曲机构5处于搬送方向上游侧Fa的波形导体3被拉入第一弯曲机构5侧(搬送方向下游侧Fb),能够有效地抑制第一弯曲工序P5对搬送方向上游侧Fa的各工序造成影响。并且,如将摆动支点53配置在这种支点配置可能区域5A内,则能够将相对于一方侧连接部33的表面滑动的方向的可动成形面56的移动抑制为非常少,从而能够抑制对一方侧连接部33的表面上设置的绝缘皮膜的损伤等。
在第一弯曲工序P5中,如图25的(a)至(e)所示,通过可动模52向固定模51侧摆动,在固定成形面55与可动成形面56之间对向固定成形面55与可动成形面56之间搬送供给的波形导体3的一方侧连接部33进行加压,弯曲成形为沿着固定成形面55与可动成形面56之间的间隙的形状的大致圆弧状。此时,固定成形面55和可动成形面56,如上所述分别具有台阶部55b、56b。因此,在一方侧连接部33上,按照这些台阶部55b、56b的形状形成图5所示那样的台阶部33a。
第一弯曲机构5构成为,能够在与波形导体3的一方侧连接部33接近或远离的方向、这里为波幅方向W上移动而在向一方侧连接部33侧移动的状态下能够在固定模51与可动模52之间插入一方侧连接部33。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2所示,支承第一弯曲机构5的各部的基座部件59,相对于支承搬送机构4或绕线管71的支承框架77能够在波幅方向W上相对地移动。由此,构成第一弯曲机构5的固定模51、可动模52和保持机构54能够一体地在波幅方向W上移动。并且,第一弯曲机构5构成为,与搬送机构4的波形导体3的间歇搬送同步地,在该间歇搬送时向从波形导体3远离的方向(波幅方向一方侧Wa)移动,在间歇搬送后的波形导体3的停止时向与波形导体3接近的方向(波幅方向另一方侧Wb)移动。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一弯曲工序P5中,以成为每圈呈不同形状的方式成形一方侧连接部33。具体而言,如上所述,在构成第一卷绕部3f的第一周一方侧连接部33F和构成第二卷绕部3s的第二周一方侧连接部33S上,以一方侧连接部33的线材长度方向LL(搬送方向F)上的台阶部33a的位置不同的方式成形。这是由于,如图10和图11所示,波形导体3的不同圈的一方侧连接部33,适当地在线圈径向CR上并列配置多个。因此,虽然省略了图示,第一弯曲机构5成为针对每圈可交换地具有以不同的形状弯曲一方侧连接部33的多个成形模。具体而言构成为,具有多个固定模51和可动模52的组,能够针对每圈进行交换。例如,优选构成为,基座部件59绕与波形导体3的搬送面正交的轴可旋转地进行支承,在该基座部件59的多个面上分别具有包含固定模51和可动模52的第一弯曲机构5。
图26(a)示出第一弯曲工序P5的加工前的状态和加工中的绕线管71的移动轨迹,图26(b)示出第一弯曲工序P5的加工后的状态。如该图26所示,在第一弯曲工序P5中,以第一弯曲工序P5的加工位置为中心使波形导体3的搬送方向下游侧Fb的部分旋回地进行加工。这里,作为第一弯曲工序P5的加工位置,与通过第一弯曲工序P5进行加工的一方侧连接部33的实际弯曲的位置相当。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随着在固定成形面55与可动成形面56之间对一方侧连接部33加压,一方侧连接部33的各部逐渐弯曲而最终形成大致圆弧状。此时,第一弯曲工序P5的加工位置,根据固定成形面55和可动成形面56与一方侧连接部33的抵接状态向一方侧连接部33的线材长度方向LL移动。在第一弯曲工序P5中,以这样移动的第一弯曲工序P5的加工位置为中心,相对于该加工位置处于搬送方向下游侧Fb的波形导体3的部分向线圈径向CR内侧旋回。
另外,波形导体3相对于第一弯曲工序P5的加工位置在搬送方向下游侧Fb卷挂于绕线管71进行保持。具体而言,相对于第一弯曲工序P5的加工位置处于搬送方向下游侧Fb的一部分的边部31,插入到在绕线管71的外周面71C上设置的插入沟75中进行保持。因此,在执行第一弯曲工序P5时,根据这种卷挂于绕线管71的波形导体3的部分的移动轨迹使绕线管71的中心轴71A移动。在图26(a)中,将这种绕线管71的中心轴71A的理想的移动轨迹作为第一理想移动轨迹E1以单点划线表示。如果使绕线管71的中心轴71A按照该第一理想移动轨迹E1移动,则能够在相对于第一弯曲工序P5的加工位置处于搬送方向下游侧Fb的波形导体3几乎没有弹性变形的状态下进行第一弯曲工序P5。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简化绕线管移动机构73而使绕线管71的中心轴71A沿着直线状的移动轨迹即直线移动轨迹E4移动。该直线移动轨迹E4,是与第一理想移动轨迹E1近似设定的直线状的轨迹,这里作为将成为大致圆弧状的第一理想移动轨迹E1的始点与终点联结的直线状的轨迹设定。波形导体3具有比较大的弹性,直线移动轨迹E4相对于第一理想移动轨迹E1的偏移,收敛于在相对于第一弯曲工序P5的加工位置处于搬送方向下游侧Fb的波形导体3的弹性变形区域内。因此,即便使绕线管71的中心轴71A沿着这种直线移动轨迹E4移动,波形导体3也不会塑性变形。
7.第二弯曲工序和第二弯曲机构以及卷绕工序
接着,对第二弯曲工序P6和第二弯曲机构6进行说明。第二弯曲机构6,作为用于执行第二弯曲工序P6的机构,是进行将另一方侧连接部35以朝向线圈径向CR外侧成为突状的方式弯曲的加工的机构。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6的第二弯曲工序P6的加工位置上的波形导体3的形状所示,第二弯曲机构6进行将另一方侧连接部35的一部位折弯而折弯成形为大致V字状的折弯加工。在该第二弯曲工序P6和第二弯曲机构6中,波形导体3的另一方侧连接部35是成为弯曲加工的对象的对象连接部。并且,将作为该对象连接部的另一方侧连接部35折弯成形为大致V字状的第二弯曲工序P6是连接部弯曲工序,用于该工序的第二弯曲机构6为连接部弯曲机构。
如图21、图22和图27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弯曲机构6具备折弯工具61,在该折弯工具61中,圆柱状的内周模62(内周销)与外周模63(外周销)相对配置,并且外周模63能够以内周模62的轴心为旋转中心摆动。并且,在第二弯曲工序P6中,通过使另一方侧连接部35的一部位沿着内周模62折弯,从而进行将另一方侧连接部35的线材长度方向LL的一部分成形为大致圆弧状而使另一方侧连接部35整体为大致V字状的折弯成形。此时,使夹持另一方侧连接部35与内周模62相对配置的外周模63,以内周模62的轴心为旋转中心摆动而使另一方侧连接部35折弯。在本实施方式中,外周模63向搬送方向上游侧Fa(线材长度方向LL另一方侧)摆动。并且,第二弯曲机构6具有支承部件64,该支承部件64进行支承,以使得另一方侧连接部35上的相对于外周模63处于搬送方向下游侧Fb(线材长度方向LL一方侧)的部分至少不会向线材宽度方向LW的外周模63侧移动。即,该支承部件64被配置为支承在与线材长度方向LL上的外周模63的摆动方向相反的反对侧,且支承线材宽度方向LW上的外周模63侧。这里,支承部件64由以与另一方侧连接部35相接的方式配置的圆柱状部件(支承销)构成。
并且,如图27所示,在第二弯曲工序P6中,在将另一方侧连接部35插入内周模62与外周模63之间的状态下,使折弯工具61摆动,从而外周模63以内周模62的轴心为旋转中心摆动,使另一方侧连接部35的一部位沿着内周模62的外周面折弯。由此,另一方侧连接部35的线材长度方向LL的一部分折弯成形为大致圆弧状。支承部件64相对于外周模63在与该外周模63的摆动方向相反侧的搬送方向下游侧Fb,与另一方侧连接部35的外周模63侧的侧面抵接,以避免另一方侧连接部35向线材宽度方向LW的外周模63侧移动的方式进行支承。由此,支承部件64进行支承来发挥作用在,利用在折弯加工时作用于另一方侧连接部35的旋转力矩,避免相对于另一方侧连接部35的折弯加工位置处于搬送方向下游侧Fb的部分旋转。另外,内周模62和外周模63的形状不限于圆柱状,只要是至少在与另一方侧连接部35相接的部分上具有圆弧面的形状的模即可适用。因此,例如也可以将仅与另一方侧连接部35相接的部分为圆弧面而其它部分具有一或二个以上的平面组合而成的外表面的部件作为内周模62或外周模63。并且,支承部件64不限于圆柱状部件,而可以使用长方体形状等各种形状的部件。
并且构成为,折弯工具61和支承部件64,能够在相对于加工对象的另一方侧连接部35接近或远离的方向、这里为与内周模62和外周模63的中心轴平行的方向(这里为波幅方向W)上移动。并且构成为,在折弯工具61和支承部件64向另一方侧连接部35侧移动的状态下,在内周模62与外周模63之间插入另一方侧连接部35,并且支承部件64与另一方侧连接部35相接。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1和图22所示,折弯工具61和支承部件64,通过共通的基座部件65而被支承。在本实施方式中,基座部件65通过在绕线管71上支承的第二弯曲机构支承轴78进行支承。这里,支承部件64在基座部件65上,而折弯工具61在基座部件65上可旋转地被支承。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为,折弯工具61和支承部件64与基座部件65一起,能够在相对于加工对象的另一方侧连接部35接近或远离的方向、具体而言为波幅方向W上移动。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为,基座部件65能够沿着第二弯曲机构支承轴78在该第二弯曲机构支承轴78的轴向上移动。并且,第二弯曲机构6,与第一弯曲工序P5同步地,通过第一弯曲工序P5的弯曲加工,如图26(a)所示在绕线管71移动时向从波形导体3远离的方向(波幅方向另一方侧Wb)移动,在第一弯曲工序P5结束后向与波形导体3接近的方向(波幅方向一方侧Wa)移动。另外,如后所述,第二弯曲工序P6与搬送工序Pf的间歇搬送同步进行,因此该间歇搬送在第二弯曲机构6向与波形导体3接近的方向移动的状态下进行。第二弯曲机构6的基座部件65经由第二弯曲机构支承轴78被支承在绕线管71上,因此在任何情况下,第二弯曲机构6与绕线管71一起移动。
如图9至图12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绕线管71(参照图21)上将波形导体3卷绕2圈。因此,在第二弯曲工序P6中,以成为每圈呈不同形状的方式成形另一方侧连接部35。具体而言,如上所述,在构成第一卷绕部3f的第一周另一方侧连接部35F和构成第二卷绕部3s的第二周另一方侧连接部35S上,以弯曲为大致圆弧状的弯曲部35c的曲率半径不同的方式成形。这是由于,如图12等所示,波形导体3的不同圈的另一方侧连接部35,适当地在线圈径向CR上并列配置多个。因此,第二弯曲机构6,成为能够按照圈进行交换地具有对另一方侧连接部35进行第二弯曲工序P6的成形模的构成。具体而言构成为,具有多个折弯工具61和支承部件64的组而能够按照圈进行交换。虽然省略了图示,例如在基座部件65上设置2组折弯工具61和支承部件64,该基座部件65以第二弯曲机构支承轴78为中心旋转,从而构成为不同的折弯工具61和支承部件64的组能够移动到对另一方侧连接部35进行折弯加工的位置。
图28示出作为对第二周另一方侧连接部35S进行第二弯曲工序P6的成形模的折弯工具61和支承部件64的构成。该折弯工具61和支承部件64,使内周模62、外周模63和支承部件64的配置与图27所示的对第一周另一方侧连接部35F进行第二弯曲工序P6的成形模不同。即构成为,图28所示的折弯工具61,与图27所示的折弯工具61相比,内周模62与外周模63的间隔扩大为2倍,在内周模62与外周模63之间能够插入2个另一方侧连接部35。并且,支承部件64,在与相对于第一周另一方侧连接部35F在线圈径向CR外侧邻接配置的第二周另一方侧连接部35S的外周模63侧的侧面相接的位置配置。并且,在第二弯曲工序P6中的第二周另一方侧连接部35S的弯曲加工时,使夹持2圈量的另一方侧连接部35(第一周另一方侧连接部35F和第二周另一方侧连接部35S)与内周模62相对配置的外周模63,以内周模62的轴心为旋转中心摆动,从而沿着已经折弯的第一周另一方侧连接部35F使第二周另一方侧连接部35S的一部位折弯。由此,第一周另一方侧连接部35F与第二周另一方侧连接部35S,适当地在线圈径向CR上并列配置。
如图29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通过第二弯曲工序P6使另一方侧连接部35折弯成形时,也同步进行使绕线管71旋转和移动而将波形导体3卷绕于绕线管71的卷绕工序P7。此时,也与这些工序同步进行搬送工序Pf中进行的波形导体3的间歇搬送。图29(a)示出第二弯曲工序P6的加工前的状态和加工中的绕线管71的移动轨迹,图29(b)示出第二弯曲工序P6的加工后的状态、以及伴随第二弯曲工序P6和搬送工序Pf的间歇搬送的绕线管71的移动轨迹。如该图29所示,在第二弯曲工序P6中,使夹持另一方侧连接部35与内周模62相对配置的外周模63,以内周模62的轴心为旋转中心向搬送方向上游侧Fa摆动而进行使另一方侧连接部35折弯的加工。由此,在第二弯曲工序P6中,在将第二弯曲机构6的内周模62作为基准看时,另一方侧连接部35的搬送方向上游侧Fa的部分以该内周模62为中心向线圈径向CR内侧旋回。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9(a)所示,与第二弯曲工序P6同步使绕线管71进行旋转和移动,从而在以静止的第一弯曲机构5为基准看时,另一方侧连接部35的搬送方向下游侧Fb的部分以该内周模62为中心向线圈径向CR内侧旋回地移动。
另外,波形导体3相对于第二弯曲工序P6的加工位置在搬送方向下游侧Fb(另一方侧连接部35的线材长度方向LL一方侧)卷挂于绕线管71进行保持。具体而言,相对于第二弯曲工序P6的加工位置处于搬送方向下游侧Fb的边部31,插入在绕线管71的外周面71C上设置的插入沟75中进行保持。并且,与通过第二弯曲工序P6进行另一方侧连接部35的折弯加工同步地使绕线管71进行旋转和移动,从而将相对于第二弯曲工序P6的加工位置在搬送方向上游侧Fa(另一方侧连接部35的线材长度方向LL另一方侧)邻接的边部31插入到绕线管71的插入沟75中进行保持。由此进行将波形导体3卷绕于绕线管71的卷绕工序P7。
在图29(a)中,将进行第二弯曲工序P6的另一方侧连接部35的折弯加工和卷绕工序P7时的绕线管71的中心轴71A的理想的移动轨迹作为第二理想移动轨迹E2以单点划线表示。第二理想移动轨迹E2是在第二弯曲工序P6时以避免相对于该第二弯曲工序P6的加工位置处于搬送方向上游侧Fa的波形导体3的位置改变的方式使绕线管71的中心轴71A移动的轨迹。该第二理想移动轨迹E2,是以内周模62的轴心附近为中心的圆弧状的轨迹。如果使绕线管71的中心轴71A按照该第二理想移动轨迹E2移动,则能够在相对于第二弯曲工序P6的加工位置处于搬送方向上游侧Fb的波形导体3几乎没有弹性变形的状态下进行第二弯曲工序P6。并且,在第二弯曲工序P6时,也进行绕线管71的旋转。此时的绕线管71的旋转角度,与第二弯曲工序P6的另一方侧连接部35的折弯角度基本相等。通过这种绕线管71的旋转,如图29(a)和(b)所示,在相对于第二弯曲工序P6的加工位置处于搬送方向下游侧Fb的边部31在绕线管71的插入沟75中保持的状态下,将相对于第二弯曲工序P6的加工位置在搬送方向上游侧Fa邻接的边部31插入到绕线管71的插入沟75中进行保持。这里,相对于该加工对象的另一方侧连接部35在搬送方向上游侧Fa邻接的一方侧连接部33处于已经通过第一弯曲工序P5进行了弯曲加工的状态,因此通过进行第二弯曲工序P6,将相对于该第二弯曲工序P6的加工位置在搬送方向上游侧Fa邻接的2条边部31基本同时地插入到绕线管71的插入沟75中进行保持。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也与第二弯曲工序P6和卷绕工序P7同步地进行搬送工序Pf的波形导体3的间歇搬送。因此与该间歇搬送同步地,也进行该间歇搬送中的与波形导体3的移动量对应的绕线管71的移动。这里,绕线管71以与第一弯曲工序P5的加工前的波形导体3的搬送方向平行的方向的移动量成为与该间歇搬送的搬送量对应的移动量的方式移动。在图29(b)中,将与该间歇搬送对应地使绕线管71移动时的绕线管71的中心轴71A的理想的移动轨迹作为间歇搬送轨迹E3以单点划线表示。该间歇搬送轨迹E3,是与第一弯曲工序P5的加工前的波形导体3的搬送方向平行的直线状的轨迹。如果使绕线管71的中心轴71A按照该间歇搬送轨迹E3移动,则能够在波形导体3几乎没有弹性变形的状态下进行搬送工序Pf的波形导体3的间歇搬送。
在本实施方式中,同步进行第二弯曲工序P6、卷绕工序P7和搬送工序Pf的波形导体3的间歇搬送。同时进行该各工序时的绕线管71的中心轴71A的理想的移动轨迹,是上述的第二理想移动轨迹E2与间歇搬送轨迹E3组合而成的轨迹。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简化绕线管移动机构73,而使绕线管71的中心轴71A沿着直线状的移动轨迹即直线移动轨迹E4移动。该直线移动轨迹E4,是与第二理想移动轨迹E2和间歇搬送轨迹E3组合而成的轨迹近似设定的直线状的轨迹,作为将第二理想移动轨迹E2的始点与间歇搬送轨迹E3的终点联结的直线状的轨迹设定。该轨迹与进行第一弯曲工序P5时的第一理想移动轨迹E1相近似的直线移动轨迹E4一致。波形导体3具有比较大的弹性,直线移动轨迹E4相对于组合第二理想移动轨迹E2与间歇搬送轨迹E3而成的轨迹的偏移,收敛于相对于第二弯曲工序P6的加工位置处于搬送方向上游侧Fa的波形导体3的弹性变形区域内。因此,即便使绕线管71的中心轴71A沿着这种直线移动轨迹E4移动,波形导体3也不会塑性变形。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波形导体3在绕线管71上卷绕2圈,在构成波形导体3的第二卷绕部3s的一方侧连接部33和另一方侧连接部35上,也与第一卷绕部3f同样地分别进行第一弯曲工序P5和第二弯曲工序P6。在图30中,将这种对第二卷绕部3s进行第一弯曲工序P5时的波形导体3的状态和绕线管71的移动轨迹,与第一卷绕部3f涉及的图26同样地表示。如图30(a)所示,在第一弯曲工序P5中,对于构成第二卷绕部3s的第二周一方侧连接部33s,也与构成第一卷绕部3f的第一周一方侧连接部33F同样地,以第一弯曲工序P5的加工位置为中心使波形导体3的搬送方向下游侧Fb的部分旋回地进行加工。此时,波形导体3的相对于第二弯曲工序P6的加工位置处于搬送方向下游侧Fb的边部31,在绕线管71的插入沟75中插入进行保持。在执行第一弯曲工序P5时,如上所述,使绕线管71的中心轴71A沿着与第一理想移动轨迹E1近似设定的直线移动轨迹E4移动。由此,如图30(b)所示,在构成第一卷绕部3f的第一周另一方侧连接部35F的线圈径向CR外侧,邻接配置构成第二卷绕部3s的第二周另一方侧连接部35S。此时,第一周另一方侧连接部35F具有已经通过第二弯曲工序P6进行了折弯成形的折弯部35c,但是第二周另一方侧连接部35S不具有折弯部35c而在绕线管轴向视时保持大致直线状。
在图31中,将同步进行对第二卷绕3s的第二弯曲工序P6、卷绕工序P7和搬送工序Pf的间歇搬送时的波形导体3的状态和绕线管71的移动轨迹,与第一卷绕部3f涉及的图29同样地表示。如该图31所示,在对第二卷绕部3s的第二弯曲工序P6中,在将已经折弯的第一周另一方侧连接部35F与大致直线状的第二周另一方侧连接部35S在内周模62与外周模63之间夹持的状态下,使外周模63以内周模62的轴心为旋转中心向搬送方向上游侧Fa摆动。由此,进行沿着已经折弯的第一周另一方侧连接部35F使第二周另一方侧连接部35S的一部位折弯的加工。通过与该第二弯曲工序P6同步使绕线管71进行旋转和移动,从而将相对于第二弯曲工序P6的加工位置在搬送方向上游侧Fa邻接的第二卷绕部3s的2个边部31插入到绕线管71的插入沟75中进行保持。由此进行将波形导体3卷绕于绕线管71的卷绕工序P7。通过该第二卷绕部3s的卷绕工序P7,将波形导体3在绕线管71上卷绕2圈,在绕线管71的插入沟75内将边部31在线圈径向CR上配列2条。
另外,如图29至图31所示,绕线管71相对于第一弯曲机构5配置于下方。第二弯曲机构6,沿着成为相对于第一弯曲机构5的加工位置在搬送方向下游侧Fb逐渐向下方弯曲的方向的波形导体3的搬送方向F,相对于第一弯曲机构5在搬送方向下游侧Fb远离波形导体3的1波形周期PT量以上的位置上配置。具体而言,第二弯曲机构6,在相对于第一弯曲机构5以1.5节距(1.5波形周期)量处于搬送方向下游侧Fb的位置上配置。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弯曲机构6,沿着波形导体3的搬送方向F在相对于绕线管71的最下端位置71L处于搬送方向上游侧Fa侧的位置上配置。
8.卷绕工序和卷绕机构
接着,对卷绕工序P7和卷绕机构7进行说明。卷绕机构7,作为用于执行卷绕工序P7的机构,是用于将通过上述的第一弯曲工序P5和第二弯曲工序P6进行了弯曲加工的波形导体3卷绕于绕线管71的机构。如上所述,绕线管71与第一弯曲工序P5、第二弯曲工序P6和搬送工序Pf同步地进行旋转和移动(参照图26和图29~图31)。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1和图22所示,卷绕机构7具有:卷绕通过第一弯曲工序P5和第二弯曲工序P6进行了弯曲加工的波形导体3的绕线管71、能够使绕线管71绕中心轴71A旋转的绕线管旋转机构72、能够使绕线管71的中心轴71A沿着规定的移动轨迹移动的绕线管移动机构73。在本实施方式中,绕线管71构成为将2枚圆板状部件以成为彼此同心且平行的位置关系的方式连结。
绕线管旋转机构72构成为具有:可旋转地支承绕线管71的绕线管支承轴79、用于与第一弯曲工序P5和第二弯曲工序P6同步使绕线管71以规定角度旋转的未图示的步进电机等旋转驱动机构。另外,绕线管支承轴79的轴心成为绕线管71的中心轴71A。绕线管支承轴79被支承在支承框架77上。这里,绕线管支承轴79以与波幅方向W平行的方式被支承在支承框架77上。绕线管移动机构73,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为,用于使绕线管71的中心轴71A能够沿着直线移动轨迹E4移动的机构。因此,绕线管移动机构73构成为具有:在支承框架77上设置的绕线管移动沟73a、用于沿着该绕线管移动沟73a使绕线管支承轴79移动的未图示的步进电机和滚珠丝杠组合而成的机构等直动驱动机构。绕线管移动沟73a与上述的直线移动轨迹E4平行地设置。如上所述构成为,在第一弯曲工序P5和第二弯曲机构6双方上沿着直线移动轨迹E4使绕线管71的中心轴71A移动,由此能够使在支承框架77上设置的绕线管移动沟73a为直线状而简化绕线管移动机构73。
如图32所示,在绕线管71的外周面71C上,沿着该绕线管71的周向设有多个保持波形导体3的边部31的边部保持机构74。边部保持机构74,具有在绕线管71的外周面71C上形成而能够将波形导体3的边部31插入的插入沟75、将插入到该插入沟75中的边部31卡止的卡止部件76。在绕线管71的外周面71C上沿着周向以一定间隔设置多个插入沟75(这里为8个)。各插入沟75中,在该沟的搬送方向下游侧Fb(绕线管71的卷绕方向侧)形成有倾斜引导面75a。该倾斜引导面75a,是在与第二弯曲工序P6同步进行卷绕工序P7时,用于使边部31容易插入到插入沟75中的引导用的倾斜面。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构成绕线管71的2枚圆板状部件各自的外周面71C上形成插入沟75。
在本实施方式中,卡止部件76,是将插入到插入沟75中的边部31从倾斜引导面75a侧(搬送方向下游侧Fb)推压进行卡止的部件。插入沟75的未设有倾斜引导面75a的一侧的面,成为与绕线管71的径向平行的面,因此卡止部件76在与该面之间夹持边部31进行卡止。这里,具有用于卡止构成第一卷绕部3f的边部31的第一卡止部件76F和用于卡止构成第二卷绕部3s的边部31的第二卡止部件76S。图32(a)示出第一卡止部件76F的构成,图32(b)示出第二卡止部件76S的构成。如图33所示,第一卡止部件76F与第二卡止部件76S,在绕线管71的轴向上并列配置。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为,第一卡止部件76F和第二卡止部件76S的组在绕线管71的轴向上配列2组,将各边部31在其线材长度方向LL上的两个部位卡止。第一卡止部件76F,具有与在插入沟75内的绕线管径向内侧(线圈径向CR内侧)配置的第一卷绕部3f的边部31的高度一致的高度的推压面,通过该推压面能够仅推压第一卷绕部3f的边部31。第二卡止部件76S,具有与在插入沟75内的绕线管径向外侧(线圈径向CR外侧)配置的第二卷绕部3s的边部31的高度一致的高度的推压面,通过该推压面能够仅推压第二卷绕部3s的边部31。并且,第二卡止部件76S,具有能够防止第二卷绕部3s的边部31向绕线管径向外侧脱落的防脱突部76a。
如图32所示,各卡止部件76(第一卡止部件76F和第二卡止部件76S分别)具有施力机构76b、卡止解除机构76c。并且,各卡止部件76以规定的支轴76d为中心可摆动地支承于绕线管71。施力机构76b是对各卡止部件76朝卡止方向施力的机构,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弹性部件(在图示例中为扭转线圈弹簧)构成。这里,卡止方向是指卡止部件76推压边部31的方向。卡止解除机构76c,是克服施力机构76b的加载力使各卡止部件76朝卡止解除方向移动(这里为摆动)的机构。在本实施方式中,卡止解除机构76c构成为具有:进行向使各卡止部件76朝卡止解除方向摆动的方向推压的动作的卡止解除轴和、使该卡止解除轴在轴向动作的未图示的空气缸等驱动机构。
如上所述,卷绕工序P7与第二弯曲工序P6同步进行。即,第二弯曲工序P6,在相对于该第二弯曲工序P6的加工位置处于搬送方向下游侧Fb的边部31被在绕线管71上设置的边部保持机构74保持的状态下进行。并且,与通过第二弯曲工序P6进行另一方侧连接部35的折弯加工同步地使绕线管71进行旋转和移动,从而将相对于第二弯曲工序P6的加工位置在搬送方向上游侧Fa邻接的2条边部31插入绕线管71的边部保持机构74进行保持,进行卷绕工序P7。因此,边部保持机构74,在将边部31插入到插入沟75中时使卡止部件76朝卡止解除方向移动,在将边部31插入到插入沟75中之后使卡止部件76朝卡止方向移动来保持边部31。这里,边部保持机构74,具有第一卡止部件76F和第二卡止部件76S这两个。因此,边部保持机构74,在将第一卷绕部3f的边部31插入到插入沟75中时将第一卡止部件76F和第二卡止部件76S双方置于卡止解除状态,在将该第一卷绕部3f的边部31插入到插入沟75中之后仅将第一卡止部件76F置于卡止状态。其后,在将第二卷绕部3s的边部31插入到插入沟75中之前将第二卡止部件76S维持在卡止解除状态,在将第二卷绕部3s的边部31插入到插入沟75中之后将第二卡止部件76S置于卡止状态。由此,在将第二卷绕部3s的边部31插入到插入沟75中时,能够限制已经插入的第一卷绕部3f边部31从插入沟75弹出。
9.波绕线圈的形状
通过对波形导体3整体进行以上说明的线圈制造方法的各工序,成为在绕线管71上卷绕将波形导体3成形为大致圆筒状而成的波绕线圈3C的状态。并且,通过取下绕线管71,能够得到图11和图34所示的规定形状的波绕线圈3C。该波绕线圈3C将断面形状具有方向性的(这里为断面矩形状的)线状导体3L成形为大致矩形波状并且成形为大致圆筒状。并且,该波绕线圈3C,具有:在线圈轴向延伸的直线状的多个边部31、在轴向一方侧(波幅方向一方侧Wa)的端部顺次地每隔一个线圈周向CC邻接的2个边部31而将线圈周向CC邻接的2个边部31之间连接起来的一方侧连接部33、在轴向另一方侧(波幅方向另一方侧Wb)的端部顺次地将没有通过一方侧连接部33连接的在线圈周向CC邻接的2个边部31间连接起来的另一方侧连接部35。
并且,通过进行上述的第一弯曲工序P5和第二弯曲工序P6,一方侧连接部33和另一方侧连接部35各自的线材长度方向LL的任意一方侧向线圈径向CR内侧弯曲,以朝向线圈径向CR外侧成为突状的方式形成。换言之,一方侧连接部33和另一方侧连接部35,形成为沿着大致圆筒状的波波绕线圈3C的线圈周向CC的弯曲形状或折弯形状。由此,如图34所示,波形导体3的多个边部31,在最终形成的波绕线圈3C的大致圆筒形状的线圈周向CC上配列,并且各边部31的断面形状的朝向相对于线圈径向CR是一定的朝向。这里,边部31的断面形状的朝向相对于线圈径向CR是一定的朝向的状态,是指在线圈周向CC上多个配列的波绕线圈3C的多个边部31全部相对于线圈径向CR在相同朝向上对齐的状态。换言之,相当于多个边部31的具有方向性的断面以波绕线圈3C的轴心为中心放射状配列的状态。在本实施方式中,关于边部31的断面形状的朝向,将与形成大致圆筒状前的大致平面状的波形导体3的面大致正交的方向作为基准方向,该基准方向成为沿着线圈径向CR的朝向。具体而言,构成边部31的矩形断面的外缘的4条边内、彼此平行的2条边是沿着线圈径向CR的朝向的方向即与线圈径向CR大致平行的朝向,剩余的2条边是与线圈径向CR大致正交的朝向。如上所述,在波绕线圈3C为旋转电机的电枢用线圈的情况下,通过第一弯曲工序P5和第二弯曲工序P6进行弯曲加工后的边部31的位置和断面形状的朝向,以各边部31插入电枢铁心的规定的槽中的状态为基准决定。图34所示的边部31的配置和断面形状的朝向,适于插入在圆筒状的电枢铁心的内周面上沿着周向以规定间隔多个配置的槽、特别是在该电枢铁心的轴向上延伸并且沿着径向放射状配置的沟状的槽。
在该波绕线圈3C上,一方侧连接部33成为以朝向线圈径向CR外侧成为突状的方式大致整体成形为大致圆弧状的圆弧状连接部。另一方面,另一方侧连接部35成为朝向线圈径向CR外侧成为突状的方式在一部位折弯而成形为大致V字状的V字状连接部。该另一方侧连接部35具有仅线材长度方向LL的一部分形成为大致圆弧状的折弯部35c。并且,在该折弯部35c的两侧分别具有直线状延伸的直线状部而整体成为大致V字状。该直线状部将与线圈径向CR大致正交的方向作为线材长度方向LL。并且,在该波绕线圈3C中,包含另一方侧连接部35的波形导体3的波幅方向另一方侧Wb的一部分,成为向线圈径向CR内侧折弯的另一方侧端面形成部位37。在本实施方式中,另一方侧端面形成部位37,以与垂直线圈轴向(波幅方向W)的面大致平行的方式向线圈径向CR内侧折弯。并且,将这种另一方侧端面形成部位37的线圈径向CR内侧端部构成另一方侧连接部35。即,另一方侧连接部35与一方侧连接部33相比配置在线圈径向CR内侧,因此另一方侧连接部35的线材长度与一方侧连接部33相比较短。在本实施方式的构成中,将这样在线圈径向CR内侧配置而线材长度也较短的另一方侧连接部35,作为容易加工且加工机构(第二弯曲机构6)也容易小型化的V字状连接部,能够提高制造性。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波绕线圈3C的波形导体3具有第一卷绕部3f和第二卷绕部3s,成为在绕线管71上卷绕2圈的构成。因此,波绕线圈3C以边部31、一方侧连接部33和另一方侧连接部35分别在线圈径向CR上两个两个地配列的方式卷绕2圈而构成。因此,波形导体3的不同圈的2条边部31在线圈径向CR上相互邻接地配列。对于一方侧连接部33和另一方侧连接部35也同样,波形导体3的不同圈的2个一方侧连接部33在线圈径向CR上相互邻接地配列,波形导体3不同圈的2个另一方侧连接部35在线圈径向CR上相互邻接地配列。
10.其它实施方式
(1)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边部31的断面形状为矩形状的情况下,以在将波形导体3形成为大致圆筒状的波绕线圈3C的状态下以边部31的矩形断面上相互平行的2条边处于沿着线圈径向CR的朝向的方式进行第一弯曲工序P5和第二弯曲工序P6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实施方式不限于此,在形成为大致圆筒状的波绕线圈3C的状态下,只要边部31的断面形状的朝向相对于线圈径向CR是一定的朝向即可。换言之,只要是在线圈周向CC上配列多个的波绕线圈3C的多个边部31全部相对于线圈径向CR以一定的朝向对齐的状态即可。因此,例如在边部31的断面形状为矩形状时,该矩形断面上彼此平行的2条边处于相对于线圈径向CR以规定角度倾斜的朝向的情况,也是本发明实施方式之一。
(2)并且,断面形状具有方向性的线状导体3L,不限于断面形状为矩形状的形式,而可以使用断面形状为圆形以外的各种断面形状的线状导体3L。因此,例如也可以使用断面形状为通过将多边形状、椭圆形状、圆形状的一部分直线状切除所得形状等轮廓由直线和曲线构成的形状等的线状导体。并且,使用断面形状具有彼此平行的2边而其它部分由圆弧面等曲面或多边形面构成的形状的线状导体的情况,也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之一。在该各种断面形状的线状导体3L中,关于各边部31使相对于线圈径向CR为一定朝向的断面形状的朝向为某个方向,优选根据波绕线圈3C的使用目的适宜设定。总之,在形成了最终的波绕线圈3C的状态下,波绕线圈3C的多个边部31全部相对于线圈径向CR处于相同朝向。另外特别优选构成为,在断面形状为具有彼此平行的2个边的形状的情况下,该平行的2个边成为与线圈径向CR正交的朝向。并且在这种情况下优选构成为,该平行的2个边成为与线圈径向CR平行的朝向、具体而言为平行的2个边的对称中心线与线圈径向CR一致的朝向。并且在这种情况下,平行的2个边也可以成为相对于线圈径向CR以规定角度倾斜的朝向。
(3)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在绕线管71上将波形导体3卷绕2圈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实施方式不限于此。因此,在绕线管71上仅将波形导体3卷绕1圈来制造1圈量的波绕线圈3C、或在绕线管71上将波形导体3卷绕3圈以上来制造3圈量以上的波绕线圈3C的构成,也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之一。在将波形导体3卷绕多圈的情况下,边部31、一方侧连接部33和另一方侧连接部35,分别在线圈径向CR上配列多个。
(4)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各工序的顺序仅为一例而能够适宜地变换。例如,一方侧调整折弯工序P2a、另一方侧调整折弯工序P2b、另一方侧折弯工序P3和台阶加工工序P4的顺序,可以适宜地变换。并且,线圈制造方法不具有该4个工序的一部或全部的构成,也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之一。并且,线圈制造方法不具有波形导体形成工序P1而供给预先形成为矩形波状的波形导体3并对该波形导体3进行规定的加工的构成,也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之一。并且,将第一弯曲工序P5与第二弯曲工序P6的顺序变换的方式,也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之一。这样,在对线圈制造方法的工序的内容或顺序进行了变更的情况下,用于执行线圈制造装置1的各工序的各机构的配置也适宜地被变更。
(5)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与第二弯曲工序P6和卷绕工序P7同步进行搬送工序Pf的间歇搬送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这些工序也可以分别单独进行,可以构成为在进行了第二弯曲工序P6和卷绕工序P7后进行搬送工序Pf,或在进行搬送工序Pf后进行第二弯曲工序P6和卷绕工序P7。
(6)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一方侧连接部33成为大致整体成形为大致圆弧状的圆弧状连接部,而另一方侧连接部35成为在一部位折弯而成形为大致V字状的V字状连接部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实施方式不限于此。因此,一方侧连接部33和另一方侧连接部35双方成为V字状连接部,或一方侧连接部33和另一方侧连接部35双方成为圆弧状连接部的构成,也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之一。并且,一方侧连接部33成为V字状连接部而另一方侧连接部35成为圆弧状连接部的构成,也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之一。并且也可以构成为,一方侧连接部33和另一方侧连接部35的至少一方,弯曲成形为大致圆弧状或大致V字状以外的形状。
(7)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第一弯曲机构5的可动模52的摆动支点53处于相对于固定模51固定的位置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实施方式不限于此。因此,如图35所示,在可动模52的可动成形面56相对于固定模51的固定成形面55接近或远离的方向上,还具有能够使摆动支点53往复移动的往复移动机构53A的构成,也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之一。在图示例中,往复移动机构53A,使摆动支点53在与一方侧连接部33的线材长度方向LL(这里为与搬送方向F大致平行的方向)交差的方向(这里为大致正交的方向)上往复移动。作为该往复移动机构53A,例如可以采用使摆动支点53往复移动的未图示的步进电机和滚珠丝杠组合而成的机构等直动驱动机构。由于具有这种往复移动机构53A,容易在可动模52从固定模51远离的位置上在固定成形面55与可动成形面56之间搬送供给一方侧连接部33。并且,能够确保这种搬送供给的容易性,并且在可动模52与固定模51接近的位置上,能够将搬送方向上游侧端部55a上的可动成形面56与固定成形面55的距离D5设定为较短。因此,与没有往复移动机构53A的情况相比具有如下的优点,即:在通过第一弯曲机构5对一方侧连接部33进行加工时,一方侧连接部33的搬送方向上游侧Fa的端部与较之位于搬送方向下游侧Fb的部分相比容易先夹持在固定模51与可动模52之间而成为难以移动的状态。另外优选构成为,在具有这种往复移动机构53A的情况下,至少在可动模52的可动成形面56向固定模51侧接近的状态下,摆动支点53配置在上述的支点配置可能区域5A内。
(8)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固定成形面55和可动成形面56在各自成形面的延伸方向上具有1个台阶部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实施方式不限于此。因此,固定成形面55和可动成形面56为在各自成形面的延伸方向没有台阶部的大致圆弧状面的构成,也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之一。此外,固定成形面55和可动成形面56在各自成形面的延伸方向具有多个台阶部的构成,也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之一。
(9)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第二弯曲工序P6(第二弯曲机构6)的加工位置,设定在相对于第一弯曲工序P5(第一弯曲机构5)的加工位置以1.5节距(1.5波形周期)量处于搬送方向下游侧Fb的位置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实施方式不限于此。但是优选,第二弯曲工序P6的加工位置,成为沿着波形导体3的搬送方向F相对于第一弯曲工序P5的加工位置在搬送方向下游侧Fb远离1波形周期PT量以上的位置。并且优选,在绕线管71相对于第一弯曲工序P5的加工位置配置于下方时,第二弯曲工序P6的加工位置,成为沿着波形导体3的搬送方向F相对于绕线管71的最下端位置71L处于搬送方向上游侧Fa的位置。在图36中示出了,作为这种第二弯曲工序P6的加工位置的一例,第二弯曲工序P6(第二弯曲机构6)的加工位置设定在相对于第一弯曲工序P5(第一弯曲机构5)的加工位置以2.5节距(2.5波形周期)量处于搬送方向下游侧Fb的位置时的各部的位置关系。
(10)第二弯曲工序P6的构成,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的构成,例如与第一弯曲工序P5同样地,使用分别具有大致V字状的成形面的固定模和可动模、在固定模与可动模之间对另一方侧连接部35加压而折弯成形为大致V字状的构成,也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之一。
(11)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在进行第一弯曲工序P5时以及进行第二弯曲工序P6、卷绕工序P7和搬送工序Pf时双方,使绕线管71沿着直线移动轨迹E4移动的构成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实施方式不限于此。因此,分别使绕线管71沿着上述的第一理想移动轨迹E1、第二理想移动轨迹E2和间歇搬送轨迹E3移动的构成,也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之一。在这种情况下优选绕线管移动机构73构成为,为了实现这种绕线管71的移动,例如使用能够使绕线管71移动到XY台等的平面状的任意位置的机构。
(12)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在搬送工序Pf中将波形导体3的1波形周期PT作为1节距进行间歇搬送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实施方式不限于此。因此,在搬送工序Pf中,例如将波形导体3的0.5波形周期量等1波形周期PT量以外的长度作为1节距进行间歇搬送的构成,也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之一。并且在搬送工序Pf中,也可以构成为将波形导体3以一定速度连续搬送。在这种情况下优选,各工序构成为能够在波形导体3的搬送方向移动。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适用于对断面形状具有方向性的线状导体进行成形来制造大致圆筒状的波卷线圈的线圈制造方法和线圈制造装置。
附图标记的说明
Pf:搬送工序;P1:波形导体形成工序;P2:调整折弯工序;P3:另一方侧折弯工序;P5:第一弯曲工序;P6:第二弯曲工序;P7:卷绕工序;PT:1波形周期;W:波幅方向;Wa:波幅方向一方侧;Wb:波幅方向另一方侧;F:搬送方向;Fa:搬送方向上游侧;Fb:搬送方向下游侧;CC:线圈周向;CR:线圈径向;1:线圈制造装置;3:波形导体;3L:线状导体;3C:波卷线圈;31:边部;33:一方侧连接部;35:另一方侧连接部;4:搬送机构;5:第一弯曲机构;6:第二弯曲机构;71:绕线管;71A:绕线管的中心轴;71L:绕线管的最下端位置;71C:绕线管的外周面;72:绕线管旋转机构;73:绕线管移动机构;74:边部保持机构;75:插入沟;76:卡止部件
Claims (28)
1.一种线圈制造方法,对断面形状具有方向性的线状导体进行成形来制造大致圆筒状的波卷线圈,其特征在于,包括:
对波形导体进行搬送的搬送工序,该波形导体是形成为大致矩形波状的线状导体,且该波形导体具有:在波幅方向延伸的直线状的多个边部、在波幅方向一方侧端部每隔两个邻接的边部顺次地连接邻接的两个边部间的一方侧连接部、以及在波幅方向另一方侧端部顺次地连接没有通过上述一方侧连接部连接的邻接的两个边部间的另一方侧连接部;
以多个上述边部沿着线圈周向配列并且多个上述边部的断面形状的朝向相对于线圈径向成为相同的朝向的方式对上述一方侧连接部和上述另一方侧连接部进行弯曲的工序,即弯曲上述一方侧连接部的第一弯曲工序和弯曲上述另一方侧连接部的第二弯曲工序;
将通过上述第一弯曲工序和上述第二弯曲工序进行了弯曲加工的上述波形导体卷绕于绕线管的卷绕工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圈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搬送工序中,对上述波形导体进行间歇搬送,对该间歇搬送的上述波形导体的上述一方侧连接部进行上述第一弯曲工序,在上述第一弯曲工序的后续工序中进行上述第二弯曲工序。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线圈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卷绕工序中,与上述第二弯曲工序同步地使上述绕线管进行旋转和移动而将上述波形导体卷绕于上述绕线管。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线圈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与上述搬送工序中进行的对上述波形导体的间歇搬送同步,以与上述第一弯曲工序的加工前的上述波形导体的搬送方向平行的方向的移动量为与上述间歇搬送的搬送量对应的移动量的方式,使上述绕线管移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线圈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上述搬送工序中进行的对上述波形导体的间歇搬送,与上述第二弯曲工序同步进行。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线圈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同步进行上述第二弯曲工序、上述卷绕工序和上述搬送工序时,在同时进行上述卷绕工序中的上述绕线管的移动和上述搬送工序中的上述绕线管的移动时与上述绕线管的中心轴的移动轨迹近似的直线上,使上述绕线管的中心轴移动。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意一项所述的线圈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第一弯曲工序中,以上述第一弯曲工序的加工位置为中心使上述波形导体的搬送方向下游侧的部分旋转来进行加工,并且与该搬送方向下游侧的部分上的卷挂于上述绕线管的部分的移动轨迹对应地使上述绕线管的中心轴移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线圈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第一弯曲工序中,在与上述波形导体上的卷挂于上述绕线管的部分的移动轨迹近似的直线上,使上述绕线管的中心轴移动。
9.根据权利要求1至6、8任意一项所述的线圈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沿着上述波形导体的搬送方向而相对于上述第一弯曲工序的加工位置在且朝向下游侧远离上述波形导体的1波形周期量以上的位置进行上述第二弯曲工序。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线圈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上述绕线管相对于上述第一弯曲工序的加工位置配置于下方,
在沿着上述波形导体的搬送方向而相对于上述绕线管的最下端位置靠上游侧的位置进行上述第二弯曲工序。
11.根据权利要求3至6任意一项所述的线圈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绕线管的外周面上,沿着该绕线管的周向设有多个保持上述波形导体的上述边部的边部保持机构,
在沿着卷绕于上述绕线管的上述波形导体的搬送方向而相对于上述第二弯曲工序的加工位置处于搬送方向下游侧的上述边部被上述边部保持机构保持的状态下进行上述第二弯曲工序,
在上述卷绕工序中,与上述第二弯曲工序同步地使上述绕线管进行旋转和移动,从而相对于上述第二弯曲工序的加工位置处于搬送方向上游侧所邻接的上述边部被上述边部保持机构保持。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6、8、10任意一项所述的线圈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卷绕工序中,将上述波形导体在上述绕线管上卷绕多圈,在完成该多圈的卷绕后,上述波形导体的不同圈的上述边部在线圈径向上配列有多个。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线圈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第一弯曲工序和上述第二弯曲工序的一方或双方中,以每圈呈不同形状的方式将上述一方侧连接部或上述另一方侧连接部弯曲,从而将上述波形导体的不同圈的上述一方侧连接部或上述另一方侧连接部以在线圈径向上并列配置多个的方式成形。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线圈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具有调整折弯工序作为相对于上述第二弯曲工序的前置工序,在该调整折弯工序中,在利用上述卷绕工序卷绕多圈之后,以上述另一方侧连接部处于每圈呈不同的线圈径向位置的方式,对上述波形导体的上述另一方侧连接部附近进行每圈呈不同形状的折弯成形。
15.根据权利要求1至6、8、10、13至14任意一项所述的线圈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具有:
使包含上述另一方侧连接部的上述波形导体的波幅方向另一方侧的一部分向线圈径向内侧折弯的另一方侧折弯工序。
16.根据权利要求1至6、8、10、13至14任意一项所述的线圈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具有:
将直线状的线状导体成形为大致矩形波状而形成上述波形导体的波形导体形成工序。
17.根据权利要求1至6、8、10、13至14任意一项所述的线圈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弯曲工序,是将上述一方侧连接部的大致整体成形为大致圆弧状的工序,
上述第二弯曲工序,是将上述另一方侧连接部的一部位折弯成形为大致V字状的工序。
18.根据权利要求1至6、8、10、13至14任意一项所述的线圈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关于上述边部的断面形状的朝向,是将与形成大致圆筒状前的上述波形导体的面大致正交的方向作为基准方向,
在上述第一弯曲工序和上述第二弯曲工序中,以上述基准方向为沿着上述线圈径向的朝向的方式弯曲上述一方侧连接部和上述另一方侧连接部。
19.根据权利要求1至6、8、10、13至14任意一项所述的线圈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上述线状导体的断面形状为矩形状。
20.一种线圈制造装置,对断面形状具有方向性的线状导体进行成形来制造大致圆筒状的波卷线圈,其特征在于,具有:
对波形导体进行间歇搬送的搬送机构,该波形导体是形成为大致矩形波状的线状导体,且该波形导体具有:在波幅方向延伸的直线状的多个边部、在波幅方向一方侧端部每隔两个邻接的边部顺次地连接邻接的两个边部间的一方侧连接部、以及在波幅方向另一方侧端部顺次地连接没有通过上述一方侧连接部连接的邻接的两个边部间的另一方侧连接部;
以多个上述边部沿着线圈周向配列并且多个上述边部的断面形状的朝向相对于线圈径向成为相同的朝向的方式对上述一方侧连接部和上述另一方侧连接部进行弯曲的机构,即弯曲上述一方侧连接部的第一弯曲机构和弯曲上述另一方侧连接部的第二弯曲机构;
绕线管,其卷绕通过上述第一弯曲机构和上述第二弯曲机构进行了弯曲加工的上述波形导体;
绕线管旋转机构,其使上述绕线管能够绕中心轴旋转;
绕线管移动机构,其使上述绕线管的中心轴能够沿着规定的移动轨迹移动。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线圈制造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绕线管的外周面,沿着该绕线管的周向设有多个保持上述波形导体的边部的边部保持机构。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线圈制造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边部保持机构具有:在上述绕线管的外周面上形成而供上述波形导体的边部插入的插入沟和对插入该插入沟中的上述边部进行卡止的卡止部件。
23.根据权利要求20至22任意一项所述的线圈制造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绕线管移动机构,能够沿着同步进行利用上述第二弯曲机构对上述另一方侧连接部的弯曲加工、上述波形导体向上述绕线管的卷绕和利用上述搬送机构进行的间歇搬送时所必要的上述绕线管的中心轴的移动轨迹近似的直线使上述绕线管的中心轴移动。
24.根据权利要求20至22任意一项所述的线圈制造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绕线管构成为能够卷绕多圈上述波形导体,
上述第一弯曲机构和上述第二弯曲机构的一方或双方,具有以不同形状弯曲上述一方侧连接部或上述另一方侧连接部的多个成形模,该多个成形模针对每圈可交换。
25.根据权利要求20至22任意一项所述的线圈制造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二弯曲机构配置在,沿着上述波形导体的搬送方向而相对于上述第一弯曲机构且朝向搬送方向下游侧远离上述波形导体的1波形周期量以上的位置。
26.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线圈制造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绕线管相对于上述第一弯曲机构配置于下方,
上述第二弯曲机构配置在,沿着上述波形导体的搬送方向而相对于上述绕线管的最下端位置靠搬送方向上游侧的位置。
27.根据权利要求20至22、26任意一项所述的线圈制造装置,其特征在于,
关于上述边部的断面形状的朝向,是将与形成大致圆筒状前的上述波形导体的面大致正交的方向作为基准方向,
上述第一弯曲机构和上述第二弯曲机构,以上述基准方向为沿着上述线圈径向的朝向的方式弯曲上述一方侧连接部和上述另一方侧连接部。
28.根据权利要求20至22、26任意一项所述的线圈制造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线状导体的断面形状为矩形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9061744A JP5131560B2 (ja) | 2009-03-13 | 2009-03-13 | コイル製造方法及びコイル製造装置 |
JP2009-061744 | 2009-03-13 | ||
PCT/JP2010/051040 WO2010103872A1 (ja) | 2009-03-13 | 2010-01-27 | コイル製造方法及びコイル製造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204066A CN102204066A (zh) | 2011-09-28 |
CN102204066B true CN102204066B (zh) | 2013-09-25 |
Family
ID=4272816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0800031071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204066B (zh) | 2009-03-13 | 2010-01-27 | 线圈制造方法和线圈制造装置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8225491B2 (zh) |
JP (1) | JP5131560B2 (zh) |
CN (1) | CN102204066B (zh) |
DE (1) | DE112010000033T5 (zh) |
WO (1) | WO2010103872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4600580B2 (ja) * | 2008-04-21 | 2010-12-15 |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 固定子コイルの製造方法 |
JP4831125B2 (ja) * | 2008-05-21 | 2011-12-07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巻線方法、巻線装置、及び固定子 |
CN102474168B (zh) * | 2009-09-30 | 2014-05-07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用于笼状分布卷绕线圈的扁平导线的成形方法以及成形装置 |
WO2012049759A1 (ja) | 2010-10-14 | 2012-04-19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モータ |
CN102664100B (zh) * | 2012-06-08 | 2013-07-03 | 深圳市泰顺友电机电有限公司 | 一种绕线机的上下料机构 |
CN102801261B (zh) * | 2012-08-21 | 2014-06-18 | 上海电气集团上海电机厂有限公司 | 一种条式定子线圈的一次成形、胶化模具及其方法 |
JP6022901B2 (ja) * | 2012-11-07 | 2016-11-09 | 東芝産業機器システム株式会社 | コイル及びその製造装置、並びにコイルの製造方法 |
WO2015083827A1 (ja) * | 2013-12-05 | 2015-06-11 | アイシン・エィ・ダブリュ株式会社 | コイルエンド成形装置および方法 |
FR3019948B1 (fr) | 2014-04-10 | 2017-12-22 | Moteurs Leroy-Somer | Rotor de machine electrique tournante. |
FR3020207B1 (fr) * | 2014-04-17 | 2018-03-02 | Valeo Equipements Electriques Moteur | Procede de realisation d'un bobinage d'un stator de machine electrique et stator correspondant |
CN103986287B (zh) * | 2014-06-04 | 2016-05-04 | 济南科亚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拉线模 |
JP6342518B2 (ja) * | 2014-12-26 | 2018-06-13 |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 コイル成形装置及び回転電機のコイル |
DE102017209792B4 (de) * | 2017-06-09 | 2023-10-05 | Fraunhofer-Gesellschaft zur Förderung der angewandten Forschung e.V. | Halbzeug für eine elektrotechnische Spule sowie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r Herstellung desselben |
CN113829033B (zh) * | 2021-10-26 | 2024-06-14 | 苏州科米隆机电有限公司 | 扭簧安装机构及其控制方法 |
DE102022204823A1 (de) | 2022-05-17 | 2023-11-23 | Zf Friedrichshafen Ag |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r Herstellung einer Wickelmatte für einen Stator oder einen Rotor eines elektrischen Motors |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8253063A (ja) * | 2007-03-30 | 2008-10-16 | Aisin Aw Co Ltd | モータ用ステータ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CN101335471A (zh) * | 2007-06-29 | 2008-12-31 |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 旋转电机、分布绕组定子以及它们的成形方法及成形装置 |
JP2009011152A (ja) * | 2007-05-30 | 2009-01-15 | Denso Corp | 回転電機の固定子 |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3561249B2 (ja) * | 2001-09-17 | 2004-09-02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交流発電機の固定子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KR100636490B1 (ko) | 2002-12-26 | 2006-10-18 | 미츠비시덴키 가부시키가이샤 | 회전 전기 기계의 고정자 및 그 고정자 코일의 제조 방법 |
US7472468B2 (en) * | 2007-04-03 | 2009-01-06 | Yeadon Energy Systems, Inc. | Method for winding brushless DC motors |
JP4600580B2 (ja) * | 2008-04-21 | 2010-12-15 |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 固定子コイルの製造方法 |
JP5131561B2 (ja) * | 2009-03-13 | 2013-01-30 | アイシン・エィ・ダブリュ株式会社 | コイル製造方法、コイル製造装置、及びコイル |
-
2009
- 2009-03-13 JP JP2009061744A patent/JP5131560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0
- 2010-01-27 DE DE112010000033T patent/DE112010000033T5/de not_active Withdrawn
- 2010-01-27 CN CN2010800031071A patent/CN102204066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0-01-27 WO PCT/JP2010/051040 patent/WO2010103872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0-03-09 US US12/720,293 patent/US8225491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Patent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8253063A (ja) * | 2007-03-30 | 2008-10-16 | Aisin Aw Co Ltd | モータ用ステータ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JP2009011152A (ja) * | 2007-05-30 | 2009-01-15 | Denso Corp | 回転電機の固定子 |
CN101335471A (zh) * | 2007-06-29 | 2008-12-31 |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 旋转电机、分布绕组定子以及它们的成形方法及成形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2010220314A (ja) | 2010-09-30 |
DE112010000033T5 (de) | 2012-07-26 |
US8225491B2 (en) | 2012-07-24 |
CN102204066A (zh) | 2011-09-28 |
JP5131560B2 (ja) | 2013-01-30 |
US20100229374A1 (en) | 2010-09-16 |
WO2010103872A1 (ja) | 2010-09-1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2204066B (zh) | 线圈制造方法和线圈制造装置 | |
CN102204067B (zh) | 线圈制造方法、线圈制造装置和线圈 | |
KR100982889B1 (ko) | 코일 형성 방법 및 코일 형성 장치 | |
CN101606302B (zh) | 矩形线材的沿边弯曲加工方法和弯曲加工设备 | |
CN104362783B (zh) | 旋转电机的定子、定子的制造方法、以及定子的线圈的制造方法 | |
CN104285362B (zh) | 扁立线圈绕线方法以及绕线装置 | |
US20140201979A1 (en) | Manufacturing devic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for stator of rotating electrical machine | |
KR101715991B1 (ko) | 자동 권선기, 공심 코일 및 그 권선 방법 | |
EP2782224A1 (en) | Coil manufacturing method | |
CN104662783A (zh) | 绕线装置以及绕线方法 | |
US10693355B2 (en) | Coil unit arrangement device | |
JP5146779B2 (ja) | コイル製造方法及びコイル製造装置 | |
CN1267942C (zh) | 用于电线圈的卷绕制造方法和设备 | |
JP2013183543A (ja) | 巻線装置および巻線方法 | |
JP5389522B2 (ja) | コイル成形方法及びコイル成形装置 | |
KR101948499B1 (ko) | 코일의 권선 방법 및 권선 장치 | |
US7467648B2 (en) | Coil forming and inserting device and coil forming and inserting method | |
JP5146778B2 (ja) | 線材成形装置及びコイル製造装置 | |
JP2017034081A (ja) | 巻線方法または巻線装置またはそれを用いて製造したコイル | |
JP2010220316A (ja) | コイル製造方法及びコイル製造装置 | |
JP2019057975A (ja) | コイル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コイルの製造装置 | |
JP5768305B1 (ja) | 固定子の製造方法および装置 | |
CN102859848B (zh) | 定子及其制造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0925 Termination date: 20200127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