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203843A - 驱动装置、显示屏模块、显示装置以及驱动装置的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驱动装置、显示屏模块、显示装置以及驱动装置的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203843A
CN102203843A CN2010800030030A CN201080003003A CN102203843A CN 102203843 A CN102203843 A CN 102203843A CN 2010800030030 A CN2010800030030 A CN 2010800030030A CN 201080003003 A CN201080003003 A CN 201080003003A CN 102203843 A CN102203843 A CN 10220384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ilm
drive unit
wiring
film section
s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80003003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小川宗彦
北山裕己
石川智也
小岛宽
西和义
须山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Holding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20384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20384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45Conductors connecting electrodes to cell terminals
    • G02F1/13452Conductors connecting driver circuitry and terminals of panel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45Conductors connecting electrodes to cell terminal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45Conductors connecting electrodes to cell terminals
    • G02F1/13456Cell terminals located on one side of the display only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29/00Metal working
    • Y10T29/49Method of mechanical manufacture
    • Y10T29/49002Electrical device making
    • Y10T29/49117Conductor or circuit manufacturing
    • Y10T29/49124On flat or curved insulated base, e.g., printed circuit, etc.
    • Y10T29/4913Assembling to base an electrical component, e.g., capacitor, etc.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驱动装置、显示屏模块、显示装置以及驱动装置的制造方法,在不减少可利用显示屏的数量,且不增加薄膜的布线区域的基础上,能够减少驱动电路元件的个数。本发明的驱动装置,驱动显示屏,且包括安装有布线(4)和电路元件(2)的薄膜(1);包括通过对薄膜(1)进行切割(9)而被划分的第一薄膜部(1a)和第二薄膜部(1b),第一薄膜部(1a)以及第二薄膜部(1b)的每一个被弯折至少一次,从而与显示屏连接。

Description

驱动装置、显示屏模块、显示装置以及驱动装置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被安装在液晶屏、有机电致发光屏等显示屏的驱动装置(显示屏驱动装置)、利用了驱动装置的显示屏模块和显示装置以及驱动装置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近些年,对于搭载在显示装置的显示设备,逐渐从使用了阴极射线管的装置转移到利用了液晶屏(显示屏)的装置,该利用了液晶屏(显示屏)的装置具有消耗电力低且节省空间等各种优点。
然而,目前,液晶屏的价格是阴极射线管的几倍左右,为了进一步扩大液晶屏的市场,降低液晶屏以及周边设备的成本是必不可少的。
随着显示屏的大型化的进展,在图15A示出的显示装置中,半导体装置54的使用数量增加,据此,与各个半导体装置54的输入端子部接合的布线衬底61的尺寸变得非常大。在布线衬底61变大的情况下,布线衬底61的重量增加,在与各个半导体装置54接合的部位施加过大的压力,因此存在产生断线等的故障的可能性。并且,由于具备布线衬底61,从而液晶屏模块(显示屏模块)的尺寸变大,导致与最近的轻薄短小化的趋向相反。
进而,由于TCP(Tape Carrier Package:带载封装)、COF(Chip OnFilm:覆晶薄膜)等的作为半导体装置的基材的载带(薄膜)的价格非常高,因此,在安装的电路元件数量多的情况下,成本必然提高,为了试图使更成本降低,降低基材的成本、电路元件数量、载带等的成本是必不可少的。
以往,为了降低这些成本,提出了各种对半导体装置进行改善的发明。
在第一以往的例子中,使半导体装置之间直接连接,从而试图减少用于固定半导体装置的衬底。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对此进行了说明,以下进行详细说明。
图15B示出专利文献1的液晶屏模块的平面图,图15C放大示出在该液晶屏模块中被安装在液晶屏201的相邻的两个半导体装置200。
在图15B的液晶屏模块,在液晶屏201的上下的外缘,以TCP方式安装有多个半导体装置200。在各个半导体装置200,安装有作为构成液晶驱动器等的驱动电路元件的、略呈矩形的半导体芯片(半导体元件)202,并且,形成有输出侧的外引线203、输入端子侧(输入侧)的外引线204。半导体芯片202被树脂封闭。
而且,如图15C示出,在半导体装置200的形成有输入侧的外引线204的部分的基材设置有狭缝205,通过延伸于半导体元件202的长度方向的外引线204,各个半导体装置200分别与相邻的半导体装置200相互连接。在此,各个半导体装置200与液晶屏201的连接是,像以往的技术那样通过输出侧的外引线203来进行的,但是,相邻的半导体装置200之间的连接是,重叠双方的狭缝205,使外引线204相互连接来进行的。
如此,在各个半导体装置200的半导体元件202的两侧分别设置外引线204,由该外引线204接合相邻的半导体装置200,从而不需要在图15A中记载为布线衬底61的用于连接各个半导体装置间的布线衬底,能够实现液晶屏模块尺寸的缩小化、成本降低。
进而,在第二以往的例子中提出,使搭载半导体元件的载带的形状变小,从而试图使成本降低的方案。例如,在专利文献2中对此进行了说明,以下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16示出,专利文献2的半导体装置401是在一个载带上安装有多个半导体元件403的半导体装置,该载带是在绝缘性的薄膜基材上形成布线层而构成的。对于各个半导体元件403,略呈矩形,各个长度方向与载带的长度方向一致,并且被配置为沿着该载带的长度方向,而且,在相邻的半导体元件403间存在所述薄膜基材,通过形成在该薄膜基材上的布线层,相邻的半导体元件403间以布线而连接。
据此,首先,通过将多个半导体元件403一并搭载在一个载带,从而获得下列效果。
·通过减少价格高的载带的个数,从而能够使成本降低,并且,使半导体装置与显示屏连接的安装工序以一个工序来完成,因此工序数减少,从而也能够使成本降低。
·不像安装将半导体元件分别封装化而构成的多个半导体装置的情况那样,不需要用于连接各个半导体装置间的布线衬底,因此能够适应成本降低以及显示屏模块尺寸的缩小化。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5-297394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3-330041号公报
然而,例如,对于专利文献1的结构,能够减少图15A示出的布线衬底61,能够避免因断线而导致的故障、或液晶屏模块尺寸的增加,但是,半导体装置200的基材(载带)的使用量与目前的使用量相同,需要按照半导体元件202的数量来使用基材,导致不能试图通过减少基材的个数来使成本降低的问题。
并且,对于专利文献2的结构,即使因最近的显示屏的大型化而将半导体装置401设置在液晶屏400的中央部分,也存在下列问题。
(1)在不变更载带的大小而要适应大型化或高分辨率化的情况下,需要使液晶屏400上的布线402的布线区域变大,从半导体元件403引出与液晶屏400连接的布线。
也就是说,可利用液晶屏400的数量减少,从而导致液晶屏400的成本提高的问题。
(2)并且,在不变更液晶屏400上的布线402的区域而要适应大型化或高分辨率化的情况下,需要使载带的布线区域变大,从半导体元件403引出与液晶屏400连接的布线。
也就是说,针对小型显示屏,能够获得成本降低的效果,但是,针对大型屏或高分辨率屏,由于从半导体元件的用于驱动显示屏的控制信号的布线变多,因此需要增加载带的使用量,其结果为,导致成本提高、不能获得成本降低的效果的问题。
发明内容
于是,鉴于上述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驱动装置、显示屏模块、显示装置以及驱动装置的制造方法,即,即使不减少可利用显示屏的数量,且不增加薄膜的布线区域,也能够减少驱动电路元件的个数。
本发明的实施方案之一涉及的驱动装置,其中,该驱动装置,驱动显示屏,且包括安装有布线和电路元件的薄膜,在所述驱动装置中,包括通过对所述薄膜进行第一切割而被划分的第一薄膜部和第二薄膜部,所述第一薄膜部以及所述第二薄膜部的每一个被弯折至少一次,从而与显示屏连接。
根据这些结构,能够有效地使用用于连接电路元件与显示屏的衬底上布线的薄膜上的布线的布线区域。其结果为,即使在用于大型的显示屏的情况下,也能够在不减少可利用显示屏的数量,且不增加薄膜的布线区域的基础上,实现减少驱动电路元件的个数的驱动装置,因此,能够获得低成本化的效果。
并且,本发明的实施方案之一涉及的驱动装置,也可以是,所述第一切割的形状是直线状。
根据这些结构,能够由没有曲折的切割来划分为两个以上的薄膜部,因此,通过追加少的工序,也能够获得可以实现要适应大型的显示屏的驱动装置的效果。
并且,本发明的实施方案之一涉及的驱动装置,也可以是,还对所述第一薄膜部以及所述第二薄膜部的每一个进行第二切割,该第二切割是曲折形状。
根据这些结构,通过设置曲折的切割,从而能够由曲折的切割弯折第一薄膜部以及第二薄膜部的每一个,来使与显示屏的衬底上布线连接的薄膜的布线变长,因此,能够获得可以实现要适应更大型的显示屏的驱动装置的效果。
并且,本发明的实施方案之一涉及的驱动装置,也可以是,还在所述薄膜的所述第一切割以及所述第二切割的至少一方的终点包括龟裂防止部。
根据这些结构,在将驱动装置安装到显示屏而构成的显示屏模块中,能够获得防止因显示屏的震动或左右摇晃等而导致薄膜上进行了的切割再次发生龟裂,以及防止薄膜的龟裂和因该龟裂而造成的布线断线的效果。
并且,本发明的实施方案之一涉及的驱动装置,也可以是,所述第一薄膜部以及所述第二薄膜部的每一个被弯折偶数次,从而与所述显示屏连接。
根据这些结构,不使电路元件和薄膜上的布线上下反转,而使驱动装置的形状发生变化,从而能够获得可以实现要适应大型的显示屏的驱动装置的效果。
并且,本发明的实施方案之一涉及的驱动装置,也可以是,所述第一薄膜部以及所述第二薄膜部的每一个被弯折奇数次,从而与所述显示屏连接。
根据这些结构,能够构成为使电路元件和薄膜上的布线上下反转的驱动装置。
并且,本发明的实施方案之一涉及的驱动装置,也可以是,所述薄膜的弯折位置的所述布线的线宽宽。
根据这些结构,能够获得降低弯折位置的薄膜上的布线的断线不良率的效果。
并且,本发明的实施方案之一涉及的驱动装置,也可以是,在所述薄膜中弯折两次以上的重叠的弯折位置上不配置所述布线。
根据这些结构,能够获得降低驱动装置的布线的断线不良率的效果。
并且,本发明的实施方案之一涉及的驱动装置,也可以是,所述第一薄膜部以及所述第二薄膜部以与所述第一切割的角度是45度的线为弯折位置而被弯折。
根据这些结构,在将第一薄膜部以及第二薄膜部分别成为向左右弯折安装时的形状的驱动装置中,能够使弯折后的第一薄膜部以及第二薄膜的最左端至最右端的距离成为最大,能够以少的薄膜材料实现要适应大型的显示屏的驱动装置,能够获得成本降低的效果。
并且,本发明的实施方案之一涉及的驱动装置,也可以是,所述第一薄膜部以及所述第二薄膜部以与所述第一切割的角度不足45度的线为弯折位置而被弯折。
根据这些结构,在将第一薄膜部以及第二薄膜部分别成为向左右弯折安装时的形状的驱动装置中,能够形成可以将同一部位弯折两次以上的区域。因此,在需要将同一部位弯折两次以上的情况下,也可以不进行布线的断线不良率的降低处置,因此,能够以最小限度的布线区域实现驱动装置。也就是说,由于能够将膜的使用量抑制到最小限度,因此能够获得成本降低的效果。
并且,本发明的实施方案之一涉及的驱动装置,也可以是,以一定的曲率弯折所述第一薄膜部以及所述第二薄膜部。
根据这些结构,在将驱动装置安装到显示屏而构成的显示屏模块中,在震动或左右摇晃等施加到显示屏时,维持了的一定的曲率发生变化。其结果为,吸收震动或冲击,能够获得降低在驱动装置的弯折位置存在的布线的断线不良率、或连接显示屏的衬底上布线与驱动装置的布线的断线不良率的效果。
并且,本发明的实施方案之一涉及的驱动装置,也可以是,还包括曲率固定部,该曲率固定部用于维持所述一定的曲率。
根据这些结构,在将驱动装置安装到显示屏而构成的显示屏模块中,在震动或左右摇晃等施加到显示屏时,能够使维持了的一定的曲率发生变化,并且在曲率发生变化后能够由曲率固定部回复为一定的曲率。因此,施加震动或冲击后,也能够维持一定的曲率。
也就是说,能够获得降低在驱动装置的弯折位置存在的布线的断线不良率、或连接显示屏的衬底上布线与驱动装置的布线的断线不良率的效果。
并且,本发明的实施方案之一涉及的驱动装置,也可以是,所述薄膜中的弯折后的部分与没有弯折的部分以粘着材料来粘贴。
根据这些结构,驱动装置的形状被固定,因此,在将驱动装置安装到显示屏而构成的显示屏模块中,在震动或左右摇晃等施加到显示屏时,在弯折位置存在的布线的形状不易发生变化,从而能够获得降低驱动装置的布线的断线不良率的效果。
并且,本发明的实施方案之一涉及的驱动装置,也可以是,所述第一薄膜部具有通过对所述第一薄膜部进行第三切割而被划分的第三薄膜部以及第四薄膜部,所述第二薄膜部具有通过对所述第二薄膜部进行第四切割而被划分的第五薄膜部以及第六薄膜部,所述第三薄膜部,被弯折并被插入到所述第三切割,所述第五薄膜部,被弯折并被插入到所述第四切割。
根据这些结构,驱动装置的形状被固定,因此,在将驱动装置安装到显示屏而构成的显示屏模块中,在震动或左右摇晃等施加到显示屏时,在弯折位置存在的布线的形状不易发生变化,从而能够获得降低驱动装置的布线的断线不良率的效果。
并且,本发明的实施方案之一涉及的驱动装置,也可以是,还包括弯曲防止材料,该弯曲防止材料被设置在所述第四薄膜部以及所述第六薄膜部,且与所述第四薄膜部以及所述第六薄膜部相比不易弯曲。
根据这些结构,进一步,驱动装置的形状被固定,因此,在将驱动装置安装到显示屏而构成的显示屏模块中,在震动或左右摇晃等施加到显示屏时,在弯折位置存在的布线的形状不易发生变化,从而能够获得降低驱动装置的布线的断线不良率的效果。
并且,本发明的实施方案之一涉及的驱动装置,也可以是,在所述第三薄膜部设置有,能够使所述第四薄膜部插入的缝隙,在所述第五薄膜部设置有,能够使所述第六薄膜部插入的缝隙。
根据这些结构,进一步,驱动装置的形状被固定,因此,在将驱动装置安装到显示屏而构成的显示屏模块中,在震动或左右摇晃等施加到显示屏时,在弯折位置存在的布线的形状不易发生变化,从而能够获得降低驱动装置的布线的断线不良率的效果。
并且,本发明的实施方案之一涉及的显示屏模块,其中,包括:显示屏;以及被安装在所述显示屏的外缘的所述驱动装置。
根据这些结构,能够获得具有针对所述驱动装置记载的效果的显示屏模块。
并且,本发明的实施方案之一涉及的显示装置,其中,显示屏;所述驱动装置;以及固定框,在所述固定框的内侧设置有所述显示屏以及所述驱动装置,由所述固定框固定所述显示屏以及所述驱动装置的位置。
根据这些结构,能够获得具有针对所述驱动装置记载的效果的电视机或监视器等的显示装置,尤其能够获得具有高散热效果的显示装置。
并且,本发明的实施方案之一涉及的显示装置,也可以是,所述电路元件与所述固定框直接接触。
根据这些结构,在将驱动装置安装到电视机或监视器等的显示装置时,能够将电路元件直接压接到固定框,能够获得高散热效果。
并且,本发明的实施方案之一涉及的显示装置,也可以是,所述电路元件通过热传导性高的材料而与所述固定框接触。
根据这些结构,由于构成为将热传导性高的热材料位于电路元件与固定框之间,因此能够获得更高的散热效果。
并且,本发明的实施方案之一涉及的驱动装置的制造方法,其中,该驱动装置,驱动显示屏,且包括安装有布线和电路元件的薄膜,所述制造方法包括以下的工序:通过对所述薄膜进行第一切割,从而将所述薄膜的一部分划分为第一薄膜部和第二薄膜部的工序;以及将所述第一薄膜部以及所述第二薄膜部的每一个弯折至少一次,从而与显示屏连接的工序。
根据这些结构,能够获得具有针对所述驱动装置记载的效果的驱动装置的制造方法。
本发明的实施方案之一涉及的驱动装置、显示屏模块、显示装置以及驱动装置的制造方法,通过将对驱动装置的薄膜进行切割而被划分的第一薄膜部和第二薄膜部分别弯折而与显示屏的衬底上布线连接,从而能够有效地使用用于连接电路元件与衬底上布线的布线的布线区域。其结果为,在将驱动装置利用于大型的显示屏的情况下,也能够实现即使不减少可利用显示屏的数量,且不增加薄膜的布线区域,而可以减少驱动电路元件的个数的驱动装置、显示屏模块、显示装置以及驱动装置的制造方法,因此,能够获得低成本化的效果。并且,能够获得低发热化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A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例1中的显示屏模块的构造的平面图。
图1B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例1中的驱动装置的安装到液晶屏之前的形状的平面图。
图2A是本发明的实施例1中的放大驱动装置的一部分的平面图。
图2B是本发明的实施例1中的放大驱动装置的一部分的平面图。
图3A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例1中的驱动装置的安装到液晶屏之前的形状的平面图。
图3B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例1中的驱动装置的安装到液晶屏时的形状的平面图。
图4A是本发明的实施例1中的显示装置的截面图。
图4B是本发明的实施例1中的显示装置的截面图。
图4C是本发明的实施例1中的显示装置的截面图。
图5A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变形例1中的驱动装置的安装到液晶屏之前的形状的平面图。
图5B是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变形例1中的放大驱动装置的一部分的平面图。
图6A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变形例1中的驱动装置的安装到液晶屏之前的形状的平面图。
图6B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变形例1中的驱动装置的安装到液晶屏时的形状的平面图。
图6C是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变形例1中的放大驱动装置的一部分的平面图。
图7A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例2中的显示屏模块的构造的平面图。
图7B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例2中的驱动装置的安装到液晶屏之前的形状的平面图。
图7C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例2中的驱动装置的安装到液晶屏时的形状的平面图。
图8A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例2的变形例2中的驱动装置的安装到液晶屏之前的形状的平面图。
图8B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例2的变形例2中的驱动装置的安装到液晶屏时的形状的平面图。
图8C是本发明的实施例2的变形例2中的放大驱动装置的一部分的平面图。
图9A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例3中的显示屏模块的构造的平面图。
图9B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例3中的驱动装置的安装到液晶屏之前的形状的平面图。
图9C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例3中的驱动装置的安装到液晶屏时的形状的平面图。
图10A(a)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例4中的显示屏模块的构造的平面图。
图10A(b)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例4中的驱动装置的安装到液晶屏时的形状的侧面图。
图10B(a)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例5中的显示屏模块的构造的平面图。
图10B(b)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例5中的驱动装置的安装到液晶屏时的形状的侧面图。
图11A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例6中的驱动装置的安装到液晶屏之前的形状的平面图。
图11B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例6中的驱动装置的安装到液晶屏之前的形状的平面图。
图11C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例6中的驱动装置的安装到液晶屏时的形状的平面图。
图12A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例6中的驱动装置的安装到液晶屏之前的形状的平面图。
图12B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例6中的驱动装置的安装到液晶屏之前的形状的平面图。
图12C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例6中的驱动装置的安装到液晶屏时的形状的平面图。
图13A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例6中的驱动装置的安装到液晶屏之前的形状的平面图。
图13B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例6中的驱动装置的安装到液晶屏之前的形状的平面图。
图13C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例6中的驱动装置的安装到液晶屏时的形状的平面图。
图14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变形例中的驱动装置的安装到液晶屏之前的形状的平面图。
图15A是示出一般的显示装置的构造的平面图。
图15B是专利文献1的液晶屏模块的平面图。
图15C是放大专利文献1的液晶屏模块的一部分的平面图。
图16是专利文献2的液晶屏模块的平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而且,对于实施例中附上相同符号的构成要素,由于进行同样的工作,因此会有省略重复说明的情况。
(实施例1)
图1A是示出本实施例中的显示屏模块300的构造的平面图。图1B是示出本实施例中的驱动装置102的安装到液晶屏101之前的形状的平面图。在图1A中,显示屏模块300由液晶屏101和驱动装置102构成,所述驱动装置102与液晶屏101中包含的衬底上布线6连接,且驱动液晶屏101。驱动装置102被安装在液晶屏101的外缘,且包括安装有布线4和电路元件2的薄膜1。
而且,在此,将显示屏作为液晶屏来进行说明,但是,在有机电致发光屏或等离子体显示器等的薄型显示器中也能够获得同样的效果。
如图1B示出,驱动装置102,将薄膜1作为基材来利用,在薄膜1上搭载有电路元件2,并且,在薄膜1的单面,以双层方式包括布线4,该布线4用于传输电路元件2的输出入信号。驱动装置102是,搭载有液晶屏101的驱动电路的显示电路用的半导体集成电路元件、控制液晶屏101的驱动电路的控制电路、以及用于生成电源的电源电路等。
在薄膜1,进行了没有曲折的直线状的切割(第一切割)9,在切割的终点,设置有用于防止因震动或左右摇晃而引起薄膜1的龟裂(以切割9为起点的龟裂)的龟裂防止部11。驱动装置102包括通过对薄膜1进行切割9而被划分的第一薄膜部1a和第二薄膜部1b,第一薄膜部1a以及第二薄膜部1b的每一个被弯折至少一次,从而与液晶屏101连接。例如,第一薄膜部1a以及第二薄膜部1b的每一个被弯折奇数次,从而与液晶屏101连接。
布线4包括多个第一布线4a和多个第二布线4b,所述第一布线4a与电路元件2连接,在薄膜1被弯折之前的状态下,所述第一布线4a延伸于第一方向A,所述第二布线4b与第一布线4a连接,在薄膜1被弯折之前的状态下,所述第二布线4b延伸于第二方向B,并且,在薄膜1被弯折之前的状态下,切割9延伸于第一方向A。在薄膜1被弯折之前的状态下,薄膜1的第一方向A的长度比第二方向B的长度长。此时,在薄膜1被弯折之前的状态下,薄膜1具有矩形的平面形状,因此,第一方向A成为薄膜1的长边方向,第二方向B成为薄膜1的短边方向,切割9被进行在薄膜1的短边。而且,在薄膜1的长边,在薄膜1被弯折之前的状态下,在长边方向上排列并设置有端子(电极)40,该端子(电极)40与第二布线4b连接,且与衬底上布线6连接。
在驱动装置102的制造中,通过对薄膜1进行切割9,从而薄膜1的一部分被划分为第一薄膜部1a和第二薄膜部1b,并且,第一薄膜部1a以及第二薄膜部1b的每一个被弯折至少一次,从而与液晶屏101连接,从而被安装在液晶屏101。
对于龟裂防止部11,例如,可以是图2A所述的用于防止龟裂的圆形的孔25,也可以是图2B所述的为防止龟裂而设置在薄膜1的孔眼26等的、单纯地粘贴在薄膜1的胶带材料。
而且,在将不易产生龟裂的薄膜材料作为薄膜1来利用的情况下,或者,在安装上能够判断为不附加也不产生龟裂问题的情况下,可以不需要龟裂防止部11。
薄膜1在弯折位置8被弯折,例如,弯折位置8的弯折线与切割9的角度27为45度。换而言之,以与切割9的角度是45度的线为弯折位置8,第一薄膜部1a以及第二薄膜部1b被弯折。
而且,在以后的说明中,如图3A所述,以弯折位置8为基准来将薄膜1区别为两个部分,将薄膜1的上部称为薄膜部5,将下部称为薄膜部3。布线4以不同的方向被配置在薄膜部5和薄膜部3,并且在薄膜1上成为L字状的布线。由于布线4的尖端位于薄膜部5的侧边,因此,只要以切割9来弯折,就能够使薄膜部5的布线4的尖端与液晶屏101的衬底上布线6连接。
图3B是将图1B的驱动装置102成为安装到液晶屏101时的形状的平面图。
通过在与切割9的角度27为45度的弯折位置8弯折薄膜1,从而能够使图3B示出的薄膜部5的最左端至最右端的距离d2成为最大。据此,能够以少的薄膜材料实现要适应大型的液晶屏101的驱动装置102,以不减少可利用液晶屏101的数量,因此能够获得成本降低的效果。
在将驱动装置102安装到液晶屏101时,将由切割9分离的薄膜1的两个部分,以每一个的弯折位置8为基轴来弯折。在此情况下,为了防止弯折后的薄膜1以复原力从图3B所述的驱动装置102的形状复原为安装前的形状,在薄膜部3与薄膜部5重叠的部分,以粘着材料18来粘贴两者,从而固定驱动装置102的形状。也就是说,以粘着材料18来粘贴薄膜1中的弯折后的部分(薄膜部5)与没有弯折的部分(薄膜部3),从而固定驱动装置102的形状。
通过以粘着材料18来进行粘贴,从而驱动装置102的形状被固定,因此,在震动或左右摇晃等施加到液晶屏101时,位于弯折位置8的布线4的形状不易发生变化,从而能够获得降低驱动装置102中的布线4的断线概率的效果。
并且,在以薄膜1上的安装有电路元件2的面为表面、以其背侧为背面的情况下,通过将由切割9分离的左右的薄膜1分别弯折奇数次(在此为一次),从而薄膜1上的布线4朝向背面侧。
通过将朝向背面侧的布线4与液晶屏101的衬底上布线6连接,从而构成图1A的显示屏模块300。
进而,图4A以及图4B示出由显示屏模块300和电视机或监视器等的固定框15构成的本实施例涉及的显示装置的一个例子的截面图。图4C示出比较例涉及的液晶屏的截面图。在固定框15的内侧设置有液晶屏101以及驱动装置102,由固定框15固定液晶屏101以及驱动装置102的位置。
通过将由切割9分离的薄膜1的左右的薄膜分别弯折奇数次(在此为一次),从而能够构成为以薄膜1为基准来使电路元件2位于固定框15侧、使薄膜1的布线4位于液晶屏101侧的结构,因此,能够将电路元件2直接压接到固定框15的散热部12。在固定框15设置有作为向内侧凸出的凸部的散热部12,电路元件2与散热部12直接接触。
此时,为了不使薄膜1发生同一部位弯折两次位置(弯折两次的部位),而将用于配置在固定框15内的薄膜1的弯折位置24设定为位于薄膜部3。
而且,如图4B示出,构成为将能够进一步提高散热效果的硅系树脂等的热传导性高的热传导材料14位于散热部12与电路元件2之间,从而也能够获得进一步散热的效果。在固定框15设置有作为向内侧凸出的凸部的散热部12,电路元件2通过热传导材料14而与散热部12接触,即与固定框15接触。
通过将电路元件2直接压接或粘贴到散热部12,从而相对于薄膜1位于散热部12与电路元件2之间的图4C的结构而言,散热效果提高。据此,能够解决因发热的上限值而不能增加在作为发热的原因之一的电路元件2内设置的驱动液晶屏的驱动装置的问题,能够实现电路元件2的多输出化。其结果为,能够以需要了多个数量的电路元件2比以往的个数少的个数来构成显示屏模块300,能够实现模块价格的进一步的低成本化。
(变形例1)
利用图5A至图6C说明与在本实施例的驱动装置102中的薄膜1上的布线4的断线对策有关的变形例。
图5A是示出安装到液晶屏101之前的驱动装置102的形状的平面图,图5B示出放大驱动装置102的弯折位置8周围的图。
如图5B所述,通过在薄膜1上的布线4与弯折位置8的交点设置改变了布线4的宽度的布线强化部20,具体而言,通过使薄膜1的弯折位置8的布线4的线宽变宽,从而能够获得降低驱动装置102中的布线4的断线不良率的效果。
图6A是示出安装到液晶屏101之前的驱动装置102的形状的平面图,图6B是示出安装到液晶屏101时的驱动装置102的形状的平面图,图6C示出放大驱动装置102的弯折位置8周围的图。
在薄膜部5存在弯折位置8以及与弯折位置8一部分重叠的弯折位置24的情况下,在弯折位置8与弯折位置24的交点发生同一部位弯折两次位置。因此,在弯折位置8与弯折位置24的交点设置布线禁止部21,以作为不可设置布线4的区域。也就是说,在薄膜1中弯折两次以上的重叠的弯折位置上不配置布线4。
若在布线禁止部21配置布线4,则会有在薄膜1上的布线4断线的可能性。如图6C所述,通过在薄膜1上以回避布线禁止部21的方式配置布线4,从而能够获得降低驱动装置102中的布线4的断线不良率的效果。
而且,当然,图6C是多数存在的布线4的配置方法之中的一个例子,同样,图5B是多数存在的布线强化部20的形状之中的一个例子。
(实施例2)
图7A是示出本实施例中的显示屏模块301的构造的平面图。图7B是示出本实施例中的驱动装置103的安装到液晶屏101之前的形状的平面图。
在图7A中,显示屏模块301由液晶屏101和驱动装置103构成,所述驱动装置103与液晶屏101中包含的衬底上布线6连接,且驱动液晶屏101。驱动装置103被安装在液晶屏101的外缘,且包括安装有布线4和电路元件2的薄膜1。而且,本实施例的显示屏模块301也构成如图4A至图4C的显示装置。
如图7B示出,驱动装置103,将薄膜1作为基材来利用,在薄膜1上搭载有电路元件2,并且,包括用于传输电路元件2的输出入信号的布线4。布线4没有以不同的方向被配置在薄膜部5和薄膜部3,并且在薄膜1上成为直线状的布线,但是,由于薄膜部5的平面形状为三角形的形状,因此布线4的尖端位于薄膜部5的斜边。因此,只要以切割9来弯折,就能够使薄膜部5的布线4的尖端与液晶屏101的衬底上布线6连接。
在薄膜1,进行了没有曲折的直线状的切割9,在切割的终点,设置有用于防止因震动或左右摇晃而引起薄膜1的龟裂的龟裂防止部11。驱动装置103包括通过对薄膜1进行切割9而被划分的第一薄膜部1a和第二薄膜部1b,第一薄膜部1a以及第二薄膜部1b的每一个被弯折至少一次,从而与液晶屏101连接。例如,第一薄膜部1a以及第二薄膜部1b的每一个被弯折奇数次,从而与液晶屏101连接。
布线4包括多个第一布线4a,所述第一布线4a与电路元件2连接,在薄膜1被弯折之前的状态下,所述第一布线4a延伸于第一方向A,在薄膜1被弯折之前的状态下,切割9延伸于第一方向A。在薄膜1被弯折之前的状态下,薄膜1具有朝向第一方向A的端部宽度变窄的平面形状,从薄膜1的第一方向A的端部开始进行切割9。此时,第一布线4a延伸到薄膜1的端部,在薄膜1的第一方向A的端部设置有端子40,该端子40与第一布线4a连接,且与衬底上布线6连接。
在驱动装置103的制造中,通过对薄膜1进行切割9,从而薄膜1的一部分被划分为第一薄膜部1a和第二薄膜部1b,并且,第一薄膜部1a以及第二薄膜部1b的每一个被弯折至少一次,从而与液晶屏101连接,从而被安装在液晶屏101。
对于龟裂防止部11,例如,可以是图2A所述的用于防止龟裂的圆形的孔25,也可以是图2B所述的为防止龟裂而设置在薄膜1的孔眼26等的、单纯地粘贴在薄膜1的胶带材料。
而且,在将不易产生龟裂的薄膜材料作为薄膜1来利用的情况下,或者,在安装上能够判断为不附加也不产生龟裂问题的情况下,可以不需要龟裂防止部11。
薄膜1在弯折位置8被弯折,例如,弯折位置8的弯折线与切割9的角度27不足45度。换而言之,以与切割9的角度不足45度的线为弯折位置8,第一薄膜部1a以及第二薄膜部1b被弯折。
而且,删除了仅将薄膜1弯折不足45度而发生的、安装显示屏模块时不需要的薄膜部5的区域。
图7C是将图7B的驱动装置103成为安装时的形状的图。
通过使角度27不足45度,从而成为设置有不包含弯折区域的图7B以及图7C的区域d1的驱动装置103,因此,在因布线4会被断线而禁止同一部位弯折两次以作为薄膜1上的布线4的弯折限制的情况下,也能够弯折区域d1。也就是说,在区域d1,即使不施行断线对策也能够弯折并安装,因此,能够将薄膜1上的布线4的布线区域抑制到最小限度,据此,也能够将薄膜1的使用量抑制到最小限度,能够获得低成本化的效果。
并且,通过将在弯折位置8的弯折角度27变小,从而能够容易扩大区域d1。
在将驱动装置103安装到液晶屏101时,将由切割9分离的薄膜1的两个部分,以每一个的弯折位置8为基轴来弯折。在此情况下,为了防止弯折后的薄膜1以复原力从图7C所述的驱动装置1023的形状复原为安装前的形状,在薄膜部3与薄膜部5重叠的部分,以粘着材料18来粘贴两者,从而固定驱动装置103的形状。也就是说,以粘着材料18来粘贴薄膜1中的弯折后的部分(薄膜部5)与没有弯折的部分(薄膜部3),从而固定驱动装置103的形状。
并且,在以薄膜1上的安装有电路元件2的面为表面、以其背侧为背面的情况下,通过将薄膜1由切割9分离的左右的薄膜分别弯折奇数次(在此为一次),从而薄膜部5上的布线4朝向背面侧。
通过将朝向背面侧的布线4与液晶屏101的衬底上布线6连接,从而构成图7A的显示屏模块301。
对于由粘着材料18的效果,例如对散热的效果,能够获得实施例1所述的效果。
(变形例2)
利用图8A至图8C说明与在本实施例的驱动装置103中的薄膜1上的布线4的断线对策有关的变形例。
图8A是示出安装到液晶屏101之前的驱动装置103的形状的平面图,图8B是示出安装到液晶屏101时的驱动装置103的形状的平面图,图8C示出放大驱动装置103的弯折位置8周围的图。
在薄膜部5存在弯折位置8以及与弯折位置8一部分重叠的弯折位置24的情况下,在弯折位置8与弯折位置24的交点发生同一部位弯折两次位置。因此,在弯折位置8与弯折位置24的交点设置布线禁止部21,以作为不可设置布线4的区域。
若在布线禁止部21配置布线4,则会发生薄膜1上的布线4断线的情况。如图8C所述,通过在薄膜1上以回避布线禁止部21的方式配置布线4,从而能够获得降低驱动装置103中的布线4的断线不良率的效果。
而且,当然,图8C是多数存在的布线4的配置方法之中的一个例子。
(实施例3)
图9A是示出本实施例中的显示屏模块302的构造的平面图。图9B是示出本实施例中的驱动装置104的安装到液晶屏101之前的形状的平面图。
在图9A中,显示屏模块302由液晶屏101和驱动装置104构成,所述驱动装置104与液晶屏101中包含的衬底上布线6连接,且驱动液晶屏101。驱动装置104被安装在液晶屏101的外缘,且包括安装有布线4和电路元件2的薄膜1。而且,本实施例的显示屏模块302也构成如图4A至图4C的显示装置。
如图9B示出,驱动装置104,将薄膜1作为基材来利用,在薄膜1上搭载有电路元件2,并且,包括用于传输电路元件2的输出入信号的布线4。
在薄膜1,进行了没有曲折的直线状的切割9和曲折的切割(第二切割)10,在切割9以及10的终点,设置有用于防止因震动或左右摇晃而引起薄膜1的龟裂的龟裂防止部11。驱动装置104包括通过对薄膜1进行切割9而被划分的第一薄膜部1a和第二薄膜部1b,第一薄膜部1a以及第二薄膜部1b的每一个被弯折至少一次,从而与液晶屏101连接。对第一薄膜部1a以及第二薄膜部1b的每一个进行曲折的切割10。例如,第一薄膜部1a以及第二薄膜部1b的每一个被弯折偶数次,从而与液晶屏101连接。
布线4包括多个第一布线4a和多个第二布线4b,所述第一布线4a与电路元件2连接,在薄膜1被弯折之前的状态下,所述第一布线4a延伸于第一方向A,所述第二布线4b与第一布线4a连接,在薄膜1被弯折之前的状态下,所述第二布线4b延伸于第二方向B,并且,在薄膜1被弯折之前的状态下,切割9延伸于第一方向A。在薄膜1被弯折之前的状态下,薄膜1的第一方向A的长度比第二方向B的长度长。此时,在薄膜1被弯折之前的状态下,薄膜1具有矩形的平面形状,因此,第一方向A成为薄膜1的长边方向,第二方向B成为薄膜1的短边方向,切割9被进行在薄膜1的短边。而且,在薄膜1的长边,在薄膜1被弯折之前的状态下,在长边方向上排列并设置有端子40,该端子40与第二布线4b连接,且与衬底上布线6连接。
在驱动装置104的制造中,通过对薄膜1进行切割9,从而薄膜1的一部分被划分为第一薄膜部1a和第二薄膜部1b,并且,第一薄膜部1a以及第二薄膜部1b的每一个被弯折至少两次,从而与液晶屏101连接,从而被安装在液晶屏101。
对于龟裂防止部11,例如,可以是图2A所述的为防止龟裂而设置在薄膜1的圆形的孔25,也可以是图2B所述的为防止龟裂而设置在薄膜1的孔眼26等的、单纯地粘贴在薄膜1的胶带材料。
而且,在将不易产生龟裂的薄膜材料作为薄膜1来利用的情况下,或者,在安装上能够判断为不附加也不产生龟裂问题的情况下,可以不需要龟裂防止部11。
图9C是将图9B的驱动装置104成为安装到液晶屏101时的形状的图。
在将驱动装置104安装到液晶屏101时,将由切割9分离的薄膜1的两个部分,以每一个的弯折位置8为基轴来弯折,进一步,利用切割10,以弯折位置16为基轴来弯折每一个。
并且,在以薄膜1上的安装有电路元件2的面为表面、以其背侧为背面的情况下,通过将由切割9分离的左右的薄膜分别弯折偶数次(在此为两次),从而薄膜部5上的布线4朝向表面侧。
通过将朝向表面侧的布线4与液晶屏101的衬底上布线6连接,从而构成图6A的显示屏模块302。
在由驱动装置104的安装到液晶屏101时的切割9分离的左右的薄膜1的距离为距离d4,由图3B所述的驱动装置102的安装到液晶屏101时的切割9分离的左右的薄膜1间的距离为距离d2,由图7C所述的驱动装置103的安装到液晶屏101时的切割9分离的左右的薄膜部5的距离为距离d3的情况下,距离d4比距离d2以及距离d3长。
其结果为,针对更大型的液晶屏101,也不使薄膜1的尺寸变大,就能够使驱动装置104与液晶屏101连接,与随着液晶屏的尺寸而需要使薄膜的尺寸变大这以往技术相比,能够获得低成本化的效果。
进而,通过进行布线,以使弯折位置16垂直于薄膜1上的布线4,从而获得在图9C的区域d5不发生同一部位弯折两次的效果。
(实施例4)
图10A是示出本实施例中的显示屏模块303的构造的平面图。而且,在图10A中,(a)示出显示屏模块303的平面图,(b)示出驱动装置105的侧面图。而且,本实施例的显示屏模块303也构成如图4A至图4C的显示装置。
显示屏模块303由液晶屏101和驱动装置105构成,所述驱动装置105与液晶屏101中包含的衬底上布线6连接,且驱动液晶屏101。驱动装置105被安装在液晶屏101的外缘,且包括安装有布线4和电路元件2的薄膜1。驱动装置105包括通过对薄膜1进行切割9而被划分的第一薄膜部1a和第二薄膜部1b,第一薄膜部1a以及第二薄膜部1b的每一个被弯折至少一次,从而与液晶屏101连接。例如,第一薄膜部1a以及第二薄膜部1b的每一个被弯折奇数次,从而与液晶屏101连接。以一定的曲率弯折第一薄膜部1a以及第二薄膜部1b。
布线4包括多个第一布线4a和多个第二布线4b,所述第一布线4a与电路元件2连接,在薄膜1被弯折之前的状态下,所述第一布线4a延伸于第一方向A,所述第二布线4b与第一布线4a连接,在薄膜1被弯折之前的状态下,所述第二布线4b延伸于第二方向B,并且,在薄膜1被弯折之前的状态下,切割9延伸于第一方向A。在薄膜1被弯折之前的状态下,薄膜1的第一方向A的长度比第二方向B的长度长。此时,在薄膜1被弯折之前的状态下,薄膜1具有矩形的平面形状,因此,第一方向A成为薄膜1的长边方向,第二方向B成为薄膜1的短边方向,切割9被进行在薄膜1的短边。而且,在薄膜1的长边,在薄膜1被弯折之前的状态下,在长边方向上排列并设置有端子40,该端子40与第二布线4b连接,且与衬底上布线6连接。
在驱动装置105的制造中,通过对薄膜1进行切割9,从而薄膜1的一部分被划分为第一薄膜部1a和第二薄膜部1b,并且,第一薄膜部1a以及第二薄膜部1b的每一个被弯折至少一次,从而与液晶屏101连接,从而被安装在液晶屏101。
在驱动装置105中,在薄膜部3与薄膜部5重叠的部分,以粘着材料18来粘贴两者,从而固定驱动装置102的形状。对此,驱动装置105的特点是,将驱动装置105安装到液晶屏101,以在薄膜部3与薄膜部5重叠的部分成为两者维持一定的曲率30的状态,而不以粘贴材料18来进行粘贴。
根据这些结构,在震动或左右摇晃等施加到液晶屏101时,能够使维持了一定曲率的薄膜部3与薄膜部5之间的弯折的曲率30发生变化,因此吸收震动或冲击,能够获得降低在驱动装置105的弯折位置8存在的布线4的断线不良率、或液晶屏101的衬底上布线6与驱动装置105的连接的断线的效果。
(实施例5)
并且,图10B是示出本实施例中的显示屏模块304的构造的图。而且,在图10B中,(a)示出显示屏模块304的平面图,(b)示出驱动装置106的侧面图。而且,本实施例的显示屏模块304也构成如图4A至图4C的显示装置。
显示屏模块304由液晶屏101和驱动装置106构成,所述驱动装置106与液晶屏101中包含的衬底上布线6连接,且驱动液晶屏101。驱动装置106被安装在液晶屏101的外缘,且包括安装有布线4和电路元件2的薄膜1。驱动装置106包括通过对薄膜1进行切割9而被划分的第一薄膜部1a和第二薄膜部1b,第一薄膜部1a以及第二薄膜部1b的每一个被弯折至少一次,从而与液晶屏101连接。例如,第一薄膜部1a以及第二薄膜部1b的每一个被弯折奇数次,从而与液晶屏101连接。以一定的曲率弯折第一薄膜部1a以及第二薄膜部1b。
布线4包括多个第一布线4a和多个第二布线4b,所述第一布线4a与电路元件2连接,在薄膜1被弯折之前的状态下,所述第一布线4a延伸于第一方向A,所述第二布线4b与第一布线4a连接,在薄膜1被弯折之前的状态下,所述第二布线4b延伸于第二方向B,并且,在薄膜1被弯折之前的状态下,切割9延伸于第一方向A。在薄膜1被弯折之前的状态下,薄膜1的第一方向A的长度比第二方向B的长度长。此时,在薄膜1被弯折之前的状态下,薄膜1具有矩形的平面形状,因此,第一方向A成为薄膜1的长边方向,第二方向B成为薄膜1的短边方向,切割9被进行在薄膜1的短边。而且,在薄膜1的长边,在薄膜1被弯折之前的状态下,在长边方向上排列并设置有端子40,该端子40与第二布线4b连接,且与衬底上布线6连接。
在驱动装置106的制造中,通过对薄膜1进行切割9,从而薄膜1的一部分被划分为第一薄膜部1a和第二薄膜部1b,并且,第一薄膜部1a以及第二薄膜部1b的每一个被弯折至少一次,从而与液晶屏101连接,从而被安装在液晶屏101。
驱动装置106具有的构造是,在驱动装置105还包括曲率固定部17,该曲率固定部17用于固定(维持)第一薄膜部1a以及第二薄膜部1b的弯折的一定的曲率。
曲率固定部17,在薄膜部3与薄膜部5重叠的部分被插入到其之间,与薄膜部3以及薄膜部5的至少任一方粘贴,固定驱动装置105d的形状,即固定薄膜部3与薄膜部5之间的弯折的曲率30。对于曲率固定部17,例如使用塑料成型品。并且,也可以并不需要是固定物,像海绵那样的柔软的物体也能够获得同样的效果。
根据这些结构,在震动或左右摇晃等施加到液晶屏101时,能够使维持了一定曲率的薄膜部3与薄膜部5之间的弯折的曲率30发生变化。并且,在曲率30发生变化后,也能够通过曲率固定部17复原为变化前的一定的曲率30。因此,施加连续或断续的震动或冲击后,也能够使薄膜部3与薄膜部5之间的弯折的曲率30复原为一定的曲率,因此容易保持维持了薄膜部3与薄膜部5之间的弯折的一定的曲率30的形状,从而能够获得不易发生经年劣化等的效果。
(实施例6)
图11A以及图11B是示出本实施例中的驱动装置107的安装到液晶屏101之前的形状的平面图。
驱动装置107被安装在液晶屏101的外缘,且包括安装有布线4和电路元件2的薄膜1,且驱动液晶屏101。而且,本实施例的驱动装置107也构成如图1A的显示屏模块300,并构成如图4A至图4C的显示装置。
如图11A示出,驱动装置107,将薄膜1作为基材来利用,在薄膜1上搭载有电路元件2,并且,包括用于传输电路元件2的输出入信号的布线4。在薄膜1,进行了没有曲折的直线状的切割9,在切割的终点,设置有用于防止因震动或左右摇晃而引起薄膜1的龟裂的龟裂防止部11。而且,在对薄膜1利用不产生龟裂的薄膜材料的情况下,不需要龟裂防止部11。驱动装置107包括通过对薄膜1进行切割9而被划分的第一薄膜部1a和第二薄膜部1b,第一薄膜部1a以及第二薄膜部1b的每一个被弯折至少一次,从而与液晶屏101连接。例如,第一薄膜部1a以及第二薄膜部1b的每一个被弯折奇数次,从而与液晶屏101连接。
布线4包括多个第一布线4a和多个第二布线4b,所述第一布线4a与电路元件2连接,在薄膜1被弯折之前的状态下,所述第一布线4a延伸于第一方向A,所述第二布线4b与第一布线4a连接,在薄膜1被弯折之前的状态下,所述第二布线4b延伸于第二方向B,并且,在薄膜1被弯折之前的状态下,切割9延伸于第一方向A。在薄膜1被弯折之前的状态下,薄膜1的第一方向A的长度比第二方向B的长度长。此时,在薄膜1被弯折之前的状态下,薄膜1具有矩形的平面形状,因此,第一方向A成为薄膜1的长边方向,第二方向B成为薄膜1的短边方向,切割9被进行在薄膜1的短边。而且,在薄膜1的长边,在薄膜1被弯折之前的状态下,在长边方向上排列并设置有端子40,该端子40与第二布线4b连接,且与衬底上布线6连接。
并且,如图11A以及图11B示出,在薄膜部3形成有新的薄膜固定部19,在将薄膜1成为安装到液晶屏101时的形状的情况下,该薄膜固定部19用于固定薄膜部5。对薄膜部3进行切割31以及切割32,从而形成该薄膜固定部19。
换而言之,第一薄膜部1a具有通过对第一薄膜部1a进行切割(第三切割)31而被划分的第三薄膜部1c以及第四薄膜部1d。同样,第二薄膜部1b具有通过对第二薄膜部1b进行切割(第四切割)32而被划分的第五薄膜部1e以及第六薄膜部1e。第三薄膜部1c,在弯折位置8被弯折并被插入到切割31,第五薄膜部1e,在弯折位置8被弯折并被插入到切割32。
薄膜1在弯折位置8被弯折,例如,弯折位置8的弯折线与切割9的角度27为45度。
在图11C的驱动装置107的制造中,通过对薄膜1进行切割9,从而薄膜1的一部分被划分为第一薄膜部1a和第二薄膜部1b。而且,通过对第一薄膜部1a进行切割31,从而第一薄膜部1a被划分为第三薄膜部1c和第四薄膜部1d,第三薄膜部1c被弯折并插入到切割31即第四薄膜部1d的下方。进而,通过对第二薄膜部1b进行切割32,从而第二薄膜部1b被划分为第五薄膜部1e和第六薄膜部1f,第五薄膜部1e被弯折并插入到切割32即第六薄膜部1f的下方。最后,第三薄膜部1c以及第五薄膜部1e与液晶屏101连接,从而被安装在液晶屏101。
图11C是将图11A的驱动装置107成为安装到液晶屏101时的形状的图。
在将驱动装置107安装到液晶屏101时,将由切割9分离的薄膜1的两个部分,以每一个的弯折位置8为基轴来弯折。在此情况下,为了防止弯折后的薄膜1以复原力从图11C所述的驱动装置107的形状复原为安装前的形状,通过将薄膜部5位于薄膜固定部19与薄膜部3,从而固定驱动装置107的形状。
而且,在由图11A至图11C的结构也不能抑制薄膜部5的复原力的情况下,如图12A、图12B以及图12C示出,在薄膜固定部19包括抑制薄膜固定部19的弯曲的弯曲防止材料22,从而也可以抑制薄膜固定部19的复原。换而言之,通过包括被设置在第四薄膜部1d以及第六薄膜部1f的、由比第四薄膜部1d以及第六薄膜部1f不易弯曲的弯曲防止材料构成的弯曲防止材料22,从而也可以抑制薄膜固定部19的复原。薄膜固定部19是比薄膜1不易变形的金属板等的部件。
而且,如图13A以及图13B示出,在薄膜部5重新设置作为用于使薄膜固定部19贯穿的缝隙的薄膜固定用的缝隙23,如图13C示出,使薄膜固定部19贯穿薄膜固定用的缝隙23,从而也可以固定驱动装置107的形状。换而言之,在第三薄膜部1c设置使第四薄膜部1d插入的缝隙23,在第五薄膜部1e设置使第六薄膜部1f插入的缝隙23,从而也可以固定驱动装置107的形状。此时,可以在第三薄膜部1c以及第五薄膜部1e分别设置一个缝隙23,也可以在三薄膜部1c以及第五薄膜部1e分别设置多个缝隙23。
在图13C的驱动装置107的制造中,通过对薄膜1进行切割9,从而薄膜1的一部分被划分为第一薄膜部1a和第二薄膜部1b。而且,通过对第一薄膜部1a进行切割31,从而第一薄膜部1a被划分为第三薄膜部1c和第四薄膜部1d,第三薄膜部1c被弯折并插入到切割31即第四薄膜部1d的下方。进且,通过对第二薄膜部1b进行切割32,从而第二薄膜部1b被划分为第五薄膜部1e和第六薄膜部1f,第五薄膜部1e被弯折并插入到切割32即第六薄膜部1f的下方。最后,在第四薄膜部1d插入到第三薄膜部1c的缝隙23、第六薄膜部1f插入到第五薄膜部1e的缝隙23之后,第三薄膜部1c以及第五薄膜部1e与液晶屏101连接,从而被安装到液晶屏101。
根据这些结构,驱动装置107的形状被固定,因此,在震动或左右摇晃等施加到液晶屏101时,不易发生在弯折位置8存在的布线4的形状的变化,从而能够获得降低布线4的断线不良率的效果。
而且,对于在本发明的详细说明的项目中的具体实施方式,仅仅是为了使本发明的技术内容明确而描述的,不应该仅限定为这些具体例子来狭义理解,而能够执行在本发明的精神的范围内的各种变更。并且,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宗旨的范围内,能够任意组合多个实施例中的各个构成要素。
例如,在所述实施例中,驱动装置被设置在液晶屏的一边,但是,在针对三维显示装置等的需要高速工作的显示装置利用显示屏模块的情况下等,可以被设置在多个边。
并且,在所述实施例中,驱动装置的布线以双层方式包括在薄膜的单面。但也可以是,如图14所示,驱动装置的布线以单层方式包括在薄膜的单面,成为在第一方向的尖端向第二方向弯曲的L字状的布线。
本发明,有用于驱动装置、显示屏模块、显示装置以及驱动装置的制造方法,尤其有用于液晶电视机、液晶监视器、有机电致发光电视机、有机电致发光监视器等的显示装置。
符号说明
1薄膜
1a第一薄膜部
1b第二薄膜部
1c第三薄膜部
1d第四薄膜部
1e第五薄膜部
1f第六薄膜部
2电路元件
3、5薄膜部
4、402布线
4a第一布线
4b第二布线
6衬底上布线
8、16、24弯折位置
9、10、31、32切割
11龟裂防止部
12散热部
14热传导材料
15固定框
17曲率固定部
18粘贴材料
19薄膜固定部
20布线强化部
21布线禁止部
22弯曲防止材料
23缝隙
25孔
26孔眼
27角度
30曲率
40端子
54、200、401半导体装置
61布线衬底
101、400液晶屏
102、103、104、105、106、107驱动装置
201液晶屏
202半导体芯片
203、204外引线
205狭缝
300、301、302、303、304显示屏模块
403半导体元件
d1、d5区域
d2、d3、d4距离

Claims (28)

1.一种驱动装置,驱动显示屏,且该驱动装置包括安装有布线和电路元件的薄膜,
在所述驱动装置中,包括通过对所述薄膜进行第一切割而被划分的第一薄膜部和第二薄膜部,
所述第一薄膜部以及所述第二薄膜部的每一个被弯折至少一次,从而与显示屏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装置,
所述第一切割的形状是直线状。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驱动装置,
还对所述第一薄膜部以及所述第二薄膜部的每一个进行第二切割,该第二切割是曲折形状。
4.如权利要求1至3的任一项所述的驱动装置,
还在所述薄膜的所述第一切割以及所述第二切割的至少一方的终点包括龟裂防止部。
5.如权利要求1至4的任一项所述的驱动装置,
所述第一薄膜部以及所述第二薄膜部的每一个被弯折偶数次,从而与所述显示屏连接。
6.如权利要求1至4的任一项所述的驱动装置,
所述第一薄膜部以及所述第二薄膜部的每一个被弯折奇数次,从而与所述显示屏连接。
7.如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驱动装置,
所述薄膜的弯折位置的所述布线的线宽宽。
8.如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驱动装置,
在所述薄膜中弯折两次以上的重叠的弯折位置上不配置所述布线。
9.如权利要求5至8的任一项所述的驱动装置,
所述第一薄膜部以及所述第二薄膜部以与所述第一切割的角度是45度的线为弯折位置而被弯折。
10.如权利要求5至8的任一项所述的驱动装置,
所述第一薄膜部以及所述第二薄膜部以与所述第一切割的角度不足45度的线为弯折位置而被弯折。
11.如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驱动装置,
以一定的曲率弯折所述第一薄膜部以及所述第二薄膜部。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驱动装置,
还包括曲率固定部,该曲率固定部用于维持所述一定的曲率。
13.如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驱动装置,
所述薄膜中的弯折后的部分与没有弯折的部分以粘着材料来粘贴。
14.如权利要求9至11、13的任一项所述的驱动装置,
所述第一薄膜部具有通过对所述第一薄膜部进行第三切割而被划分的第三薄膜部以及第四薄膜部,
所述第二薄膜部具有通过对所述第二薄膜部进行第四切割而被划分的第五薄膜部以及第六薄膜部,
所述第三薄膜部,被弯折并被插入到所述第三切割,
所述第五薄膜部,被弯折并被插入到所述第四切割。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驱动装置,
还包括弯曲防止材料,该弯曲防止材料被设置在所述第四薄膜部以及所述第六薄膜部,且与所述第四薄膜部以及所述第六薄膜部相比不易弯曲。
16.如权利要求14或15所述的驱动装置,
在所述第三薄膜部设置有,能够使所述第四薄膜部插入的缝隙,
在所述第五薄膜部设置有,能够使所述第六薄膜部插入的缝隙。
17.如权利要求1至16的任一项所述的驱动装置,
所述布线包括多个第一布线,所述第一布线与所述电路元件连接,在所述薄膜被弯折之前的状态下,所述第一布线延伸于第一方向,
在所述薄膜被弯折之前的状态下,所述第一切割延伸于所述第一方向。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驱动装置,
所述布线包括多个第二布线,所述第二布线与所述第一布线连接,在所述薄膜被弯折之前的状态下,所述第二布线延伸于第二方向,
在所述薄膜被弯折之前的状态下,所述薄膜的所述第一方向的长度比所述第二方向的长度长。
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驱动装置,
在所述薄膜被弯折之前的状态下,所述薄膜具有矩形的平面形状,
所述第一方向是所述薄膜的长边方向,
所述第二方向是所述薄膜的短边方向,
所述第一切割被进行在所述薄膜的短边。
20.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驱动装置,
在所述薄膜的长边,在所述薄膜被弯折之前的状态下,在所述长边方向上排列并设置有端子,该端子与所述第二布线连接。
21.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驱动装置,
在所述薄膜被弯折之前的状态下,所述薄膜具有朝向所述第一方向的端部宽度变窄的平面形状,
从所述薄膜的所述第一方向的端部开始进行所述第一切割。
22.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驱动装置,
所述第一布线延伸到所述薄膜的端部,
在所述薄膜的所述第一方向的端部设置有端子,该端子与所述第一布线连接。
23.一种显示屏模块,包括:
显示屏;以及
被安装在所述显示屏的外缘的权利要求1至22的任一项所述的驱动装置。
24.一种显示装置,包括:
显示屏;
权利要求1至22的任一项所述的驱动装置;以及
固定框,在所述固定框的内侧设置有所述显示屏以及所述驱动装置,由所述固定框固定所述显示屏以及所述驱动装置的位置。
25.如权利要求24所述的显示装置,
所述电路元件与所述固定框直接接触。
26.如权利要求25所述的显示装置,
在所述固定框设置有向内侧凸出的凸部,
所述电路元件与所述凸部直接接触。
27.如权利要求24所述的显示装置,
所述电路元件通过热传导性高的材料而与所述固定框接触。
28.一种驱动装置的制造方法,该驱动装置,驱动显示屏,且包括安装有布线和电路元件的薄膜,所述驱动装置的制造方法包括以下的工序:
通过对所述薄膜进行第一切割,从而将所述薄膜的一部分划分为第一薄膜部和第二薄膜部的工序;以及
将所述第一薄膜部以及所述第二薄膜部的每一个弯折至少一次,从而与显示屏连接的工序。
CN2010800030030A 2009-12-10 2010-10-13 驱动装置、显示屏模块、显示装置以及驱动装置的制造方法 Pending CN102203843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280273 2009-12-10
JP2009280273 2009-12-10
PCT/JP2010/006079 WO2011070701A1 (ja) 2009-12-10 2010-10-13 駆動装置、表示パネルモジュール、表示装置および駆動装置の製造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203843A true CN102203843A (zh) 2011-09-28

Family

ID=4414527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800030030A Pending CN102203843A (zh) 2009-12-10 2010-10-13 驱动装置、显示屏模块、显示装置以及驱动装置的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110261541A1 (zh)
JP (1) JP4823394B2 (zh)
CN (1) CN102203843A (zh)
WO (1) WO2011070701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543533B2 (en) 2013-03-07 2017-01-10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Display device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106341B2 (ja) * 2008-10-02 2012-12-26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イースト 表示装置
CN102246218A (zh) * 2009-12-10 2011-11-16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显示屏模块以及显示装置
KR20130010637A (ko) * 2011-07-19 2013-01-29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터치패널
US20140063756A1 (en) * 2012-09-04 2014-03-06 Shenzhen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Printed circuit board (pcb), laminating method of the pcb and chip on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 board, and lcd device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207800A (ja) * 2002-01-16 2003-07-25 Alps Electric Co Ltd Lcd電極端子の接続構造
JP2006030829A (ja) * 2004-07-21 2006-02-02 Seiko Epson Corp 電気光学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JP2006310447A (ja) * 2005-04-27 2006-11-09 Optrex Corp フレキシブル基板および同フレキシブル基板が接続された表示装置
JP2007010813A (ja) * 2005-06-29 2007-01-18 Hitachi Displays Ltd 表示装置
JP2008098548A (ja) * 2006-10-16 2008-04-24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フレキシブル基板
JP2009014900A (ja) * 2007-07-03 2009-01-22 Sharp Corp 半導体素子の放熱構造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表示装置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207800A (ja) * 2002-01-16 2003-07-25 Alps Electric Co Ltd Lcd電極端子の接続構造
JP2006030829A (ja) * 2004-07-21 2006-02-02 Seiko Epson Corp 電気光学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JP2006310447A (ja) * 2005-04-27 2006-11-09 Optrex Corp フレキシブル基板および同フレキシブル基板が接続された表示装置
JP2007010813A (ja) * 2005-06-29 2007-01-18 Hitachi Displays Ltd 表示装置
JP2008098548A (ja) * 2006-10-16 2008-04-24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フレキシブル基板
JP2009014900A (ja) * 2007-07-03 2009-01-22 Sharp Corp 半導体素子の放熱構造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表示装置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543533B2 (en) 2013-03-07 2017-01-10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Display device
US10096669B2 (en) 2013-03-07 2018-10-09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Display device
US10263063B2 (en) 2013-03-07 2019-04-16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Display device
US10680055B2 (en) 2013-03-07 2020-06-09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Display device
US11271070B2 (en) 2013-03-07 2022-03-08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Display device
US11678538B2 (en) 2013-03-07 2023-06-13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Display device
US11950474B2 (en) 2013-03-07 2024-04-02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Display devic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10261541A1 (en) 2011-10-27
JPWO2011070701A1 (ja) 2013-04-22
JP4823394B2 (ja) 2011-11-24
WO2011070701A1 (ja) 2011-06-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290239B2 (en) Foldable panel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reof
US9632381B2 (en)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CN109377890B (zh) 柔性显示装置
CN100399166C (zh) 电子连接器及其连接方法及电子模块
US20060268213A1 (en) Low-cost flexible film package modul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CN100426498C (zh) 用于封装驱动集成电路的显示器件的基板
US8199308B2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having a chip on film structure with a plurality of input pads comprising a thin extending portion that extends to a cutting edge
CN102203843A (zh) 驱动装置、显示屏模块、显示装置以及驱动装置的制造方法
US20050205888A1 (en) Semiconductor chip and display device using the same
CN111665654A (zh) 显示装置
JP2012164846A (ja) 半導体装置、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及び表示装置
CN100414364C (zh) 显示装置
TWI326373B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with cascade design and a circuit pattern thereon
US10527895B2 (en) Array substrate, liquid crystal panel,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WO2005067398A2 (en) Driver chip and display apparatus
JP2000206898A (ja) 表示装置
CN111354265B (zh) 显示面板和显示面板的制作方法
CN101359106A (zh) 显示面板及其应用
KR20070051619A (ko) 양방향 표시가 가능한 오엘이디 디스플레이 소자
US20060214894A1 (en) Power wiring structure and method for a plurality of driver chips on a display panel
US7983056B2 (en) Semiconductor device
US20020080314A1 (en) Liquid-crystal display unit having a third board having at least one of a signal-line drive circuit and a scanning-line drive circuit
CN210924144U (zh) 一种具有静电防护效果的显示面板
CN102508371A (zh) 液晶面板的软板上芯片构造的卷带基板
JP5343686B2 (ja) 液晶パネルおよび表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1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