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198816B - 一种军用运输平台车 - Google Patents

一种军用运输平台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198816B
CN102198816B CN201010135825A CN201010135825A CN102198816B CN 102198816 B CN102198816 B CN 102198816B CN 201010135825 A CN201010135825 A CN 201010135825A CN 201010135825 A CN201010135825 A CN 201010135825A CN 102198816 B CN102198816 B CN 10219881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inged
pair
underframe
transmission platform
ba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1013582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198816A (zh
Inventor
汪绪谦
沈鸿生
张琼
周远大
段辉
蒋国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Qianhai Zhongji Qi Valley Invest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International Marine Containers Group Co Ltd
Shenzhen CIMC Tianda Airport Support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International Marine Containers Group Co Ltd, Shenzhen CIMC Tianda Airport Support Ltd filed Critical China International Marine Containers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01013582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2198816B/zh
Publication of CN10219881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19881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19881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198816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Warehouses Or Storage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军用运输平台车,包括一底架;一传输平台,设置在所述底架上方;一升降装置,连接在所述底架和所述传输平台之间;一驾驶室,安装在所述底架上;以及一起吊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起吊装置包括有:一伸缩门架,安装在所述底架上,其包括有:第一纵梁和第二纵梁,分别位于该军用运输平台车的左右两侧;第一横梁和第二横梁,分别位于该军用运输平台车的首尾两端;至少一套吊臂装置,安装在所述伸缩门架的上方,用于从所述军用运输平台车的尾部自行吊装货物;以及四个支腿,安装在所述伸缩门架的下方。根据本发明,不仅能实现对货物进行自由吊装,同时也能保证传输平台上货物的正常传输,有效提高了工作效率。

Description

一种军用运输平台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装卸运输平台车,特别是涉及一种军用运输平台车。
背景技术
运输平台车在装卸和运输货物中已得到应用,例如中国专利CN2384864公开了一种航空装卸运输平台车,该装卸运输平台车1包括一能够自行驶的底盘11、一由升降装置支撑的传输平台12、一对主梁14、驾驶室18和四个保持车身平稳的支腿装置130。该装卸运输平台车1的升降装置采用半叉架装置15与折弯架装置17的组合形式。其中,半叉架装置15位于该运输平台车的首端,其包括有连接在传输平台12和底盘11之间的第一臂部151;和上端与第一臂部151相连、下端与底盘11相连的第二臂部152;以及用于驱动半叉架装置15的顶升油缸16。弯折架装置17位于该运输平台车1的尾端,其包括有第三臂部171和第四臂部172,其中第四臂部172的下端部连接在底盘11上,第三臂部171的两个端部分别连接在第四臂部172的上端部和传输平台12的下端部;以及用于驱动折弯架装置17的顶升油缸16,连接在第三臂部171和底盘11之间。
同时,传输平台12还包括有第一平台121和第二平台122,其两者通过枢轴13连接在一起,传输平台12能够实现前仰或后仰较大角度;运用油马达同轴联接的同步装置,保证了第一平台121和第二平台122能同步升降;用于支撑传输平台12的四个支腿130还可用作平台左右横滚。
现有技术中的运输平台车的驾驶室18,可随传输平台12一起升降,同时也可沿着传输平台12横向移动,以便其在公路上行驶时不超宽,同时在工作时又不占用传输平台12的有效宽度。
然而,当运输平台车需要装卸货物时,该运输平台车需要借助外部的机吊、绞盘甚至人工施加一定的外力将货物装卸在平台车上,这样使得运输平台车的装卸过程费时和费力,同时在装卸货物的同时也会影响运输平台车上货物的正常地传输,从而使得运输平台车的工作效率降低。
故使用现有的运输平台车在装卸货物时,一方面耗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使得劳动强度较大,另一方面由于货物的装卸和货物的运送过程不能同时进行,并且互相影响,也使得装卸效率不佳,降低了经济效益。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军用运输平台车,能够实现将货物从军用运输平台车的尾部进行吊装,在货物吊装的同时,并使得传输平台上的货物能够正常传输。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军用运输平台车,包括一底架;一传输平台,设置在所述底架上方,用于承载和传输货物,所述传输平台包括有传输平台骨架、和安装在所述传输平台骨架上的传输平台框架;一升降装置,连接在所述底架和所述传输平台之间,用于驱动所述传输平台以调整其高度;一驾驶室,安装在所述底架上,并置于所述传输平台的其中一侧;以及一起吊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起吊装置包括有:一伸缩门架,安装在所述底架上,其包括有:第一纵梁和第二纵梁,分别位于该军用运输平台车的左右两侧;第一横梁和第二横梁,分别位于该军用运输平台车的首尾两端;至少一套吊臂装置,安装在所述伸缩门架的上方,用于从所述军用运输平台车的尾部自行吊装货物;以及四个支腿,安装在所述伸缩门架的下方。
进一步地,所述吊臂装置为两套,且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和第二纵梁上,其中每一吊臂装置还包括有第一杆,其首端铰接连接在所述第一或第二纵梁的尾端的上部;第二杆,其首端与所述第一杆的尾端铰接;以及第三杆,其首端与所述第二杆的尾端铰接,其尾端还设有吊装杆。
进一步地,所述每一吊臂装置还设有一套动力装置,用于控制所述每一吊臂装置自由升降。
进一步地,所述每一套动力装置还包括有:第一动力元件,其首端铰接在所述第一或第二纵梁的中部,其尾端铰接在所述第一杆的中部;第二动力元件,其首端铰接在所述第一杆的首端,其尾端铰接在第二杆的首端;第三动力元件,其首端铰接在所述第二杆的首端,其尾端铰接在所述第三杆的首端。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二、三杆分别包括有第一板和第二板,所述第一和第二板之间还连接有加强板;所述第一和第二板之间还预留有一定的存储空间,用于分别存放所述第一、二、三动力元件。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和/或第二横梁还分别包括有一固定管、和分别连接在所述固定管的左右两侧的第一伸缩管和第二伸缩管。
进一步地,所述升降装置包括有:一前叉架,设置在所述底架的首端,其中包括有一对摇杆架,其下端分别铰接在所述底架的左右两侧;一对半叉架,其下端铰接在所述一对摇杆架的上端,其上端与所述传输平台铰接;至少一个第一横梁,连接在所述一对半叉架之间;一对第一动力元件,其上端分别对称地铰接在所述至少一个第一横梁上,其下端分别铰接在所述底架上;以及一对拉杆件,其上端分别铰接在所述一对半叉架上,其下端铰接在所述底架上;一后叉架,设置在所述底架的尾端,其中包括有一对连杆架,其下端分别铰接在所述底架的左右两侧;一对折弯架,其下端分别铰接在所述一对连杆架的上端,其上端与所述传输平台铰接;至少一个第二横梁,连接在所述一对折弯架之间;以及一对第二动力元件,其上端分别对称地铰接在所述至少一个第二横梁上,其下端分别铰接在所述底架上。
进一步地,所述每一半叉架和/或所述每一折弯架的中部的宽度大于其两个端部的宽度。
进一步地,所述传输平台框架上还设置有:至少四列辊道,分别对置于所述传输平台框架的左右两侧;横向微动调整装置,包括至少四列滚轮组件,其中每列滚轮组件相对应地安装在所述每列辊道内;加宽板,设置在所述传输平台框架的两个侧部上;翻板,设置在所述传输平台框架其中一侧部上开有的缺口处;升降挡板,分别设置所述传输平台框架的端部上;以及传动系统,用于驱动所述横向微动调整装置。
进一步地,所述驾驶室包括有:一对第一连接管,以一定的预定间隔互相平行地固定连接在所述底架的其中一侧部的外侧上;一对第二连接管,其中一端部分别套接在所述一对第一连接管的内部,所述一对第二连接管的其中一端部可沿所述第一连接管的内壁向外伸出或向内缩回;一驾驶室底架,连接在所述一对第二连接管的另一端部;一升降装置,连接在所述驾驶室底架的上方;以及一驾驶室壳体部分,连接在所述升降装置的上方,用于作为驾驶员的活动空间,并被所述升降装置驱动以调整高度。
根据本发明的一方面,起吊装置通过吊臂装置和动力元件的驱动作用能够自由实现对货物的吊装作业,伸缩门架能够横向伸展,从而使得第一纵梁和第二纵梁置于运输平台车的传输平台的外侧,以便吊臂装置在吊装货物的同时,不会对传输平台上货物的传输产生影响,从而有效提高了运输平台车的工作效率。
根据本发明的再一方面,由于一对摇杆架和一对连杆架的下端分别与底架铰接连接在一起,从而有效避免了升降装置在升降过程中一对摇杆架和一对连杆架沿着底架进行滑动,由于减少了升降装置对底架的占用空间,以便底架能够布置其他部件,进而提高底架的空间利用率;升降装置能够实现完全折叠,升降装置的结构更为紧凑,进一步增加了底架的可利用空间。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通过设置在传输平台上的横向微动调整装置,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对货物进行微动调整,以摆正货物的传输方向,以此来提高传输平台的传输效率。
根据本发明的又一方面,在升降装置的作用下,能够实现驾驶室壳体部分的竖直升降;通过第一连接管、第二连接管的位移变化,能够实现驾驶室壳体部分的水平横移,由于本发明的驾驶室壳体部分能够根据自身需要独立地升降和横移,从而有效地提高了驾驶室使用的灵活性。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其中:
图1为现有技术的运输平台车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根据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军用运输平台车的示意图;
图3示出了根据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起吊装置的立体图;
图4为根据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起吊装置的主视图;
图5为图4中所示的起吊装置的侧视图;
图6为图4中所示的起吊装置的俯视图;
图7为图4中的A部放大图;
图8为本发明起吊装置的工作状态示意图,其中起吊装置处于待起吊状态;
图9为本发明起吊装置的工作状态示意图,其中起吊装置处于正在起吊状态;
图10为本发明起吊装置的工作状态示意图,其中起吊装置处于完成起吊状态;
图11为本发明起吊装置处于折叠状态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的起吊装置的伸缩门架处于缩回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13示出了根据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升降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图13中所示的升降装置的主视图;
图15为图13中所示的升降装置的侧视图;
图16为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升降装置处于折叠状态的示意图;
图17示出了根据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传输平台的立体图;
图18示出了根据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传输平台骨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19示出了根据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传输平台框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20为本发明的滚轮组件的位置示意图;
图21示出了本发明的链圈和链轮的位置示意图;
图22示出了根据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传输平台框架的断面示意图;
图23为本发明加宽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4为本发明翻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5为本发明翻板的侧视图,其中翻板的第二部分翻起;
图26为本发明翻板的侧视图,其中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处于平铺位置;
图27示出了本发明的升降挡板的位置变换示意图;
图28示出了本发明的横向微动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9示出了根据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驾驶室的主视图;
图30为图29中所示的驾驶室的侧视图;
图31为图31中所示本发明驾驶室的军用运输平台车的俯视图;
图32示出了本发明驾驶室横向移动的示意图,其中示出了横向走线装置的位置变化图;
图33为孔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34示出了本发明驾驶室纵向移动的示意图,其中示出了纵向走线装置的位置变化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示例性的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具体描述。然而应当理解,在没有进一步叙述的情况下,一个实施方式中的元件、结构和特征也可以有益地结合到其它实施方式中。
如图2所示的为根据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军用运输平台车2,其中包括有一底架21;一传输平台5,设置在所述底架21上方,用于承载和传输货物;一升降装置4,连接在所述底架和所述传输平台之间,用于驱动所述传输平台以调整其高度;一驾驶室5,安装在所述底架上,并置于所述传输平台的其中一侧;以及一起吊装置3。
参见图3,下面将详细叙述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起吊装置3,包括有一伸缩门架31、吊臂装置34、以及支腿35。其中,伸缩门架31安装在军用运输平台车2上;吊臂装置34设置在该伸缩门架31的上方,用于从军用运输平台车的尾端自由吊装货物;支腿35的个数为四个,且分别安装在该伸缩门架31的下方。
值得指出的是,该伸缩门架31还包括有:第一纵梁311和第二纵梁312、第一横梁321和第二横梁322、以及四个竖杆331、332、333、334。其中,第一纵梁311和第二纵梁312,分别设置在该军用运输平台车2的左右两侧;第一横梁321和第二横梁322,分别设置在军用运输平台车2的首尾两端。特别地,为了使得第一横梁321和第二横梁322能够横向自由伸缩,同时每一横梁还分别包括有一固定管331a、以及第一伸缩管331b和第二伸缩管331c,其中第一伸缩管331b位于该固定管331a的一侧,第二伸缩管331c位于该固定管331a的另一侧。
与此同时,四个竖杆331、332、333、334,分别连接在第一纵梁311和第二纵梁312的首尾两端的下方,其中每一竖杆的下端相对应地与第一伸缩管331b或第二伸缩管331c相连接在一起。
结合图4、5和图6所示,为了较好地控制该伸缩门架31能够自由地横向伸缩,优选地是,第一横梁321和/或第二横梁322还分别设有第四动力元件361和/或第五动力元件362。值得指出的是,为了使得第一横梁321和第二横梁322的横向伸缩安全可靠,第四动力元件361的个数为一对,为了避免占用不必要的工作空间,较佳地是,将一对第四动力元件361分别安装在第一横梁321的前侧的左右两侧。具体来说,其中一个第四动力元件361’的一端与第一横梁321的固定管331a相连,另一端与第一横梁321的第一伸缩管331c相连;与此同时,另一个第四动力元件361”的一端与第一横梁321的固定管331a相连,另一端与第一横梁321的第二伸缩管331b相连。
相类似地,第五动力元件362的个数也为一对,为了避免占用不必要的工作空间,较佳地是,将一对第五动力元件362分别设置在第二横梁322的底部的左右两侧,具体来说,其中一个第五动力元件362’的一端与第二横梁322的固定管331a相连,另一端与第二横梁322的第一伸缩管331c相连;与此同时,另一个第五动力元件362”的一端与第二横梁322的固定管331a相连,另一端与第二横梁322的第二伸缩管331b相连。
应当指出,本发明中的固定管、以及第一和第二伸缩管的横截面的形状不是唯一的,可选地,其横截面可以设置为矩形、圆形、或者椭圆形。然而,考虑到大部分管件是由方钢焊接而成的,并且管件之间的连接关系大多采用焊接方式,为了保证焊接点位置的稳定性,较佳地是,本发明的固定管、第一和第二伸缩管都采用方管结构。
回到图4,为了保证该起吊装置34装卸货物时的稳定性,较佳地是,吊臂装置34设有两套,分别安装在所述第一纵梁311和第二纵梁312上。其中,每一吊臂装置还包括有:第一杆341、第二杆342、以及第三杆343。值得指出的是,第一杆341的首端铰接连接在第一或第二纵梁311、312的尾端的上部;第二杆342的首端与第一杆341的尾端铰接连接,第三杆343的首端与第二杆342的尾端铰接在一起,同时在第三杆343的尾端还设有吊装杆344,用于吊装待装卸的货物。
为了易于控制吊臂装置34对货物进行装卸作业,优选地是,每一吊臂装置还设置有一套动力装置,用于控制每一吊臂装置自由升降。具体来说,每一套动力装置还包括有第一动力元件363、第二动力元件364、以及第三动力元件365。
进一步地说,为了使得动力传递较为高效,优选地,将第一动力元件363的首端铰接在第一或第二纵梁311、312的中部,其尾端铰接在第一杆341的中部;第二动力元件364的首端铰接在第一杆341的首端,其尾端铰接在第二杆342的首端;第三动力元件365的首端铰接在第二杆342的首端,其尾端铰接在第三杆343的首端。
可选地,将第一杆341、第二杆342、以及第三杆343分别包括有第一板345和第二板346(参见图5和图6所示),且第一板345和第二板346之间还设有加强板347。
应当注意,考虑到连接强度的需要,在第一杆341与第一和/或第二纵梁311、312的铰接的附近设有多个加强板347,以此来增强杆件连接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较佳地是,第一板345和第二板346之间还形成有一定的预留存储空间,用于分别存放第一、二、三动力元件363、364、365,从而有效地节省了动力元件的占用空间,使得起吊装置折叠后的布置更为精简化,另外在第三杆343的第一板和第二板的外部表面还安装有一盖板,用于起到当吊臂装置折叠后能够封闭装置上表面的作用。
为了使得支腿35能够易于伸缩,在支腿35的内部还设有第六动力元件(图中未示出),用于根据实际需要控制支腿朝向地面伸出,或者朝向伸缩门架缩回。
考虑到起吊装置34的支承稳定性,较佳地是,本发明的支腿35包括有一对前支腿351和一对后支腿352,其中一对前支腿351安装在一对纵梁311、312的首端的下部,紧靠第一横梁321的位置;一对后支腿352安装在一对纵梁311、312尾端的下部,远离第二横梁322一定的预定距离。同时,支腿35上还设有外套管,值得指出的是,一对前支腿351具有设置在其上半部的外套管351a,一对后支腿352具有设置在其下半部的外套管352a。
较佳地是,如图7所示,在一对纵梁311、312的尾端的下部还设有左右对称布置的一对连杆37,其中每一连杆的一端铰接在第二横梁322的第一伸缩管331b或第二伸缩管331c的下部,另一端铰接在每一后支腿的外套管352a的上端。
下面结合图8至图10,更加具体地描述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起吊装置的操作过程。
当安装在军用运输平台车2上的起吊装置34需要起吊货物时,首先操控第四动力元件361和第五动力元件362,使得第一横梁321和第二横梁322能够横向伸展,进而使第一纵梁311和第二纵梁312在其带动作用下也向外延伸,接着控制第六动力元件使得一对前支腿351和一对后支腿352朝向地面伸开,由于支腿支撑在地面上,从而提高了起吊装置34的稳定性。接着将吊臂装置34展开,控制第一动力元件363、第二动力元件364、以及第三动力元件365使其伸出,从而使得第一杆341、第二杆342、以及第三杆343随之展开,将待装载货物系在位于第三杆343上部的吊装杆344上,准备开始起吊。在起吊的过程中,进一步控制第二动力元件364使其伸出更多,吊臂装置34逐渐举升待装载货物到更高的位置,直至其高出运输平台车的传输面一定高度。最后,控制第一动力元件363使其缩回,从而使待装载货物被放置到运输平台车的传输面上,吊装过程最终完成。
特别地是,参见图11,当军用运输平台车2不需要装卸货物时,本发明的吊臂装置34处于折叠状态,其距离地面的高度约为2780mm,使得吊臂装置34紧靠在该军用运输平台车2的后端并紧置于伸缩门架31的上部,故车身的高度和结构比较紧凑,这时第六动力元件缩回,四个支腿35处于收缩状态。
较佳地是,由于一对连杆37分别铰接在一对后支腿352和第二横梁之间,故当本发明的一对前支腿351和一对后支腿352在第六动力元件的动力作用下缩回时,一对后支腿352在与其相连的一对连杆37的作用力下,转向第二横梁322,从而避免了一对后支腿352与地面之间的占用空间,便于军用运输平台车2通过一定高度的坡度,从而进一步增强了该军用运输平台车2的通过性。
另外,结合图12所示,当起吊装置34吊装货物完成后,再次控制第四动力元件361和第五动力元件362,使得第一横梁321和第二横梁322缩回,进而带动第一纵梁311和第二纵梁312向内回位,并紧靠传输平台的后端,从而使得该军用运输平台车2的结构更为紧凑。
应当指出的是,当使用本发明的起吊装置3吊装货物时,通过控制第四动力元件和第五动力元件,使得第一横梁和第二横梁能够横向伸展,进而带动第一纵梁和第二纵梁也向外延伸,并位于运输平台车的传输平台的外侧,这样就使得运输平台车利用传输平台来传输货物和利用起吊装置装卸货物两个工作状态互不干扰,从而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运输平台车在吊装货物的同时,会影响传输平台上货物的传输的问题,使得具有本发明起吊装置的运输平台车的工作效率有效地提高。
如图13所示的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升降装置4,安装在军用运输平台车2的底架21上。该升降装置4包括有一前叉架41和一后叉架46,分别设置在底架21的首、尾两个端部上,用于承载设置在其上的传输平台22并根据传输平台22的需要对其进行升降作用。
具体来说,如图14所示,前叉架41还包括有一对摇杆架42、一对半叉架43、一对拉杆架44,其中在所述一对半叉架43之间还设有至少一个第一横梁431。然而,为了保证该一对半叉架43结构的稳定性,较佳地是,该第一横梁431的个数为三个,即在该一对半叉架43的中间位置处、以及首尾两个端部处分别设第一横梁431a、431b、431c(参见图16),以此来增强该半叉架43结构的强度和升降平稳性。
为了使得前叉架41能够自由地升降,本发明的升降装置4中还设有一对第七动力元件451,其上端分别对称地铰接在位于一对半叉架43中间位置处的第一横梁431b上,其下端分别铰接在所述底架21上。
如图15所示,一对摇杆架42的下端分别铰接在底架21首端的左右两侧,一对半叉架43的下端铰接在一对摇杆架42的上端,且其上端与传输平台22的首端的下部铰接连接。一对拉杆架44的上端与一对半叉架43相铰接,其下端与底架21相铰接。考虑到前叉架41在工作过程中各个杆件间不会互相产生干扰,较佳地是,一对拉杆架44与底架21的铰接点为A、一对摇杆件42与底架21的铰接点为B、一对第七动力元件451与底架21的铰接点为C,在竖直方向上,各杆件与底架21的铰接点从高至低依次为A、B、C。在水平方向上,各杆件与底架21的铰接点从底架21的首至尾排列的顺序依次为C、A、B。
后叉架46包括有一对连杆架47、和一对折弯架48,其中在一对弯折架48之间还设有至少一个第二横梁481,相类似地,为了保证一对折弯架48结构的稳定性,较佳地是,该第二横梁481的个数为三个,即分别在该一对折弯架48的中间位置处、以及首尾两个端部处分别设第二横梁481a、481b、481c,以此来增强该折弯架48结构的强度和升降平稳性。
为了能够实现后叉架46的平稳升降,该后叉架46还设有一对第八动力元件452,其中该一对第八动力元件452的上端与位于折弯架48中间位置处的第二横梁481b铰接,其下端与底架21相铰接。
一对连杆架47的下端分别铰接在底架21尾端的左右两侧,一对折弯架48的下端分别铰接在一对连杆架47的上端,考虑到后叉架46在工作过程中各个杆件间的不会互相产生干扰,较佳地是,一对连杆架47与底架21的铰接点为D、一对第八动力元件452与底架21的铰接点为E,在竖直方向上,各杆件与底架21的铰接点从高至低依次为D、E。在水平方向上,各杆件与底架21的铰接点从底架21的首端至尾端排列的顺序依次为D、E。
图16示出的是本发明的升降装置的侧视图,其中示出了前叉架41中各杆件的位置关系。一对半叉架43位于最外端,一对拉杆架44和一对摇杆架42位于一对半叉架43的内侧,在横向位置上,由于一对摇杆架42和一对拉杆架44的位置相重叠,故一对摇杆架42被一对拉杆架44遮挡,图中只显示出了一对拉杆架44,一对第一动力元件451位于一对拉杆架44的内侧,较佳地是,位于前叉架41的正中间的位置。
值得指出的是,由于每一半叉架43和每一折弯架48的中部位置处设置有铰接点,为了保证连接的稳定性,优选地是,本发明的每一半叉架43和/或每一折弯架48的中间部分的宽度大于其首尾两端的宽度,以此来增加杆件的强度以及铰接连接的可靠性。
另外,由于前叉架41的各杆件较多,为了避免其在升降过程中产生不必要的干扰,较佳地是,将摇杆架42的上端,即与半叉架43铰接连接处的端部发置成具有一定的弧形结构421,该弧形结构朝向底架凸起,由于预留有一定的折叠间隙,使得该前叉架41能够折叠到位。
根据本发明,由于一对摇杆架42和一对连杆架47的下端分别与底架21铰接连接在一起,有效避免了升降装置在升降过程中,一对摇杆架42和一对连杆架47在底架21上进行滑动而占用一定的底架空间,当本发明的升降装置不被使用时,可以被折叠放置到传输平台22的下部,且处于紧靠底架21内侧的位置。特别地,当升降装置处于折叠状态时,一对半叉架43和一对折弯架48位于底架21的内侧,并且其高度与底架21互相平齐。这样就有效减少了其对底架产生不必要的占用空间,本发明的升降装置结构紧凑,便于底架上布置其他部件,使底架的空间利用率有效地提高。
结合图2和图17所示的是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传输平台5,安装在军用运输平台车2上,用于承载和传输货物,其中该传输平台5包括有传输平台骨架51、以及传输平台框架52,安装在该传输平台骨架51上,起到支撑安装在其上的各个部件的作用。
进一步地,参见图18所示,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传输平台骨架51是由第一方框511和第二方框512组成,其中第一方框511由两根槽钢511a焊接而成,第二方框512由四根槽钢512a焊接而成,第一方框511和第二方框512的中间位置处还设置有多根纵梁513a,以此保证传输平台骨架51的结构稳定性。
参见图19,传输平台框架52包括有八根槽钢521,其中每根槽钢521都是通过若干段独立的槽钢排焊而成的。八根槽钢分别背靠背的布置,以此来形成四列可以安装滚轮组件541a、541b、541c、541d的辊道53a、53b、53c、53d,分别对置在传输平台框架52的左右两侧。传输平台框架52靠近驾驶室的位置处开有缺口524,以便在运输平台车无货行驶以及转场运输时,驾驶室能够向内缩回。故靠近驾驶室的最外侧的一列辊道53d是断开的,其中部被框架上开有的缺口524间隔开来,形成不相衔接的两段辊道531d、532d。另外,位于最外侧的左右两侧的槽钢521a、521b上焊接有若干个第一方管522。
如图20所示,本发明的传输平台5还具有横向微动调整装置54,包括有四列滚轮组件541a、541b、541c、541d,其中每列滚轮组件相对应地安装在每列辊道内。值得指出的是,为了保证传输货物的可靠性,每列滚轮组件包括有间隔布置的动力滚轮542和无动力滚轮543。其中,动力滚轮通过带座轴承固定在传输平台框架的槽钢上,动力滚轴的轴端铣有键槽,通过平键与链轮固定。无动力滚轮则直接放在在槽钢铣出的缺口中,用折弯钢板固定,无动力滚轮内装有滚动轴承。
应当理解,槽钢的位置不是唯一的,根据本发明的传输平台,槽钢的位置是由滚轮组件的位置决定的,辊道和滚轮组件的位置与伊尔七六以及运八飞机仓内辊道横向位置相对应,以此来达到较好的传输关系。
为了驱动横向微动调整装置54,本发明还设置有传动系统55。参见图21和图22,传动系统55包括有液压马达551、马达安装板552、链条553以及链轮554。回到图5,位于正中间的两根槽钢521之间还焊接有十四块钢板525,用于安装马达安装板552,液压马达551通过马达安装板552固定在传输平台框架52上,可选地,马达轴端通过平键、固定板与链轮固定。链轮通过链条与滚轮轴上的滚轮形成联轴器,从而驱动滚轮组件转动。同时,链条上还设有张紧装置558,以此保证链传动的稳定性。
考虑到当传输货物量过大时,具有固定宽度的传输平台不能满足其传输需求,可以在传输平台框架52的两个侧部上,即靠近最外侧的辊道53a、53d的侧边上,还设置有加宽板56,如图8所示了加宽板56的两种工作状态,其中56a是处于伸出状态的加宽板,56b是处于缩回状态的加宽板,其中加宽板包括有多段小加宽板561,其上还设置有若干个无动力滚球,可选地,如万向输送滚球,通过滚动摩擦力来保证货物的正常传输。
为了防止在传输过程中货物从传输平台上掉落,在加宽板的外边缘处还设置有护栏562,如图23所示,在加宽板561的侧边上还焊接有两根钢管561a,护栏562可以通过焊接的方式与钢管561a固定在一起,在加宽板561的下端还焊接有第二方管561b,用于安装在第一方管522并可通过设置在第一方管内的滑块在横向位置上进行滑动,在其前后限位处由分度式弹性锁紧销固定。
参见图24,较佳地是,在传输平台框架52上的缺口524处还焊接有铰点,以便安装翻板57。翻板57包括有第一部分571和第二部分572,其中第一部分571和第二部分572通过合页573相铰接,靠近传输平台框架52内侧的第一部分571的一端可通过销轴与传输平台框架52相铰接。翻板57是由槽钢和等边角钢焊接而成,其中第一部分571安装有横向滚筒575,第二部分572上安装有输送滚球576。值得指出的是,第一部分571和第二部分572可根据实际需要翻转一定角度。
具体来说,结合图25和图26所示,当驾驶室被拉出2800mm时,第一部分571平铺在运输平台框架的缺口524处,第二部分572绕合页573向上翻转90度;当驾驶室被拉出3400mm时,第一部分571和第二部分572整体平铺在运输平台框架的缺口524处,以便能配合辊道进行货物传输。当驾驶室缩回时,第一部分571和第二部分572整体外翻180度并叠放到传输平台的框架52的内侧位置上,使得驾驶室停靠在框架的缺口524处,从而使传输平台的横向结构更为紧凑。
参见图27,为了防止传输平台上的货物在传输过程中落下,在传输平台框架52的上安装有升降挡板58,图中58a为处于放行状态的升降挡板,58b为处于阻挡状态的升降挡板。为了驱动该升降挡板58,还设有液压油缸和拉杆。通过液压油缸的伸缩动作,驱动升降挡板绕铰点旋转,从而实现其对货物的限位功能。
如图28所示,传输平台可利用左右两侧的滚轮组件541a、541b、541c、541d的正反转配合,实现横向微动调整,以摆正货物的传输方向,例如:滚轮组件541a、541b在液压马达551的驱动下沿箭头AB方向旋转,滚轮组件541c、541d沿箭头BA方向旋转来微动调整传输平台2上的货物。在传输平台的首尾两个端部还设置有触须开关591以及橡胶缓冲垫592,以防止在对接飞机的过程中损坏飞机机体。另外,传输平台的侧面挡板上开有一排圆孔,配合将货物快速系在传输平台上。考虑到安全性的问题,在传输平台的辊道中间还设有人员行走的通道,故其上还设有防滑装置,以保证传输过程中的可靠性。
结合图2和图29所示的是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驾驶室6,安装在军用运输平台车2的底架21上,并位于传输平台22的一侧。该驾驶室6包括有一对第一连接管61、一对第二连接管62、一驾驶室底架63、一升降装置64以及一驾驶室壳体部分65。
结合图30所示,具体来说,一对第一连接管61以一定的预定间隔互相平行地固定连接在底架21的其中一侧部的外侧上,一对第二连接管62的其中一个端部621分别套接在一对第一连接管61的内部,该第二连接管62被套接在一对第一连接管61的内部的其中一个端部621,能够沿着该一对第一连接管61的内壁向外伸出或向内缩回。驾驶室底架63连接在一对第二连接管62的另一个端部622的上方,同时,在该驾驶室底架63的上方还设有一升降装置64。驾驶室壳体部分65,作为驾驶员活动空间,被连接在升降装置64的上方,通过该升降装置64驱动以调整其竖直高度。
较佳的是,升降装置64还包括有一对剪叉机构641,对置在驾驶室底架63的两个侧部上,用于平稳地升降驾驶室壳体部分65。为了保持该剪叉机构641的结构稳定性,在剪叉机构641之间还设有第一连接件642。优选地是,剪叉机构641为一对双叉架,即包括有一对上叉架641a和一对下叉架641b,其中第一连接件642连接在该剪叉机构641的一对下叉架641b的中间铰接点的上方1/2处的位置。
为了较好地驱动该剪叉机构641,升降装置64还包括有第九动力元件643,为了保证较佳的驱动效果,该第九动力元件643的其中一端与第一连接件642相铰接,另一端与驾驶室底架63相铰接,用于控制驾驶室壳体部分65相对于驾驶室底架在竖直方向上的移动。当驾驶室壳体部分65需要升起时,首先控制第九动力元件643,使得剪叉机构641被打开,驾驶室壳体部分65在剪叉机构641的举升力作用下向上移动。当驾驶室壳体部分65需要降下时,再次控制第九动力元件643,使得剪叉机构641缩回,进而带动驾驶室壳体部分65向下移动。
与此同时,为了控制驾驶室壳体部分65相对于底架21在横向方向上的移动,在一对第一连接管61和一对第二连接管62之间还铰接有第十动力元件(图中未示出),用于驱动一对第二连接管62能够相对于一对第一连接管61向外伸出或者向内缩回。当驾驶室壳体部分65需要在水平位置上横向移动时,首先控制第十动力元件,使得一对第二连接管62在第十动力元件的推动力作用下,相对于一对第一连接管61向外延伸,从而推动连接在第二连接管62上方的驾驶室底架63横向移动,进而实现驾驶室壳体部分65朝向远离传输平台22的方向而向外伸出。当驾驶室壳体部分65需要朝向传输平台22的方向而向内缩回时,则再次控制第十动力元件,使得一对第二连接管62相对于一对第一连接管61向内缩回,进而带动驾驶室壳体部分65回位。
另外,本发明的第一连接管61和第二连接管62的截面形状不是唯一的,可选地,如采用圆形、椭圆形、长方形、正方形或其他形状。然而,由于市面上的连接用管件大部分为方管结构,出于原料采购方面的方便性考虑,故较佳地是,此处的第一连接管和第二连接管都采用截面为方形的方管结构,以此来提高管件安装和组合工作的便利性。
应当指出的是,本发明的驾驶室6还设置有一横向走线装置66和一纵向走线装置67,用于分别配合驾驶室壳体部分65相对于底架21在水平方向上的移动和竖直方向上的移动。
图31和图32示出了本发明的驾驶室壳体部分65在横向位置上处于伸出状态A和缩回状态B的位置示意图。较佳地是,横向走线装置66的一端与一对第一连接管61相连接,横向走线装置66的另一端与驾驶室底架63相连接。其中,为了支撑各种电缆走线,横向走线装置66还包括有第一线套661和第二线套662,为了保证横向走线装置66的稳定性,第一线套661和第二线套662内部还设有孔板663(参见图33),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孔板663,其上开有若干个半径不同的开孔663a,电缆走线分别从孔板663的开孔663a中穿出,具有预定间隔的多个开孔663a将单股电缆线互相间隔开,这样,就使得电缆走线更加顺畅和安全可靠。
相类似地,本发明的纵向走线装置67的一端与驾驶室底架63相连,另一端与驾驶室外壳部分65相连。如图34所示,为本发明的驾驶室壳体部分65分别处于高位C和低位D处的示意图。
根据本发明,由于横向走线装置66和纵向走线装置67的存在,一方面避免了驾驶室壳体部分65在移动的过程中,因电缆线过多而造成交错、缠绕或者碰接短路等安全隐患,另一方面也有效防止了电缆线遗留在外部空间下,由于电缆外漏可能产生拉扯并造成一定的线路损坏,进而造成不良后果。
回到图29,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驾驶室底架63上还安装有一脚踏装置68,以便于驾驶员能够安全的上下驾驶室壳体部分65,其中该脚踏装置68的结构与现有技术中的脚踏装置相类似。可选地,例如可以由踏板机构、控制系统、以及伸缩系统等构成,或者由其他形式构成,以此来保证本发明的脚踏装置具备一定的灵活性和稳定性。有关脚踏装置的具体结构和连接关系,在此不再赘述。
根据本发明的驾驶室,能够根据自身的需要通过第一连接管、二连接管,第二动力元件以及升降装置来实现驾驶室壳体部分能够相对于底架进行独立地升降或者横向移动,从而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驾驶室和传输平台必须共同升降或横移的局限性问题,有效地提高了驾驶室使用的灵活性。
应当理解的是,本发明中所涉及的动力元件的形式不是唯一的,即其可以有多种实施例,可选地,为液压缸、气压缸以及电动杆,或者其他能够实现上述功能的驱动装置。
可以理解,本发明是通过一些实施例进行描述的,本领域技术人员知悉的,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特征和实施例进行各种改变或等效替换。另外,在本发明的教导下,可以对这些特征和实施例进行修改以适应具体的情况及材料而不会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因此,本发明不受此处所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所有落入本申请的权利要求范围内的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军用运输平台车,包括
一底架;
一传输平台,设置在所述底架上方,用于承载和传输货物,所述传输平台包括有传输平台骨架、和安装在所述传输平台骨架上的传输平台框架;
一升降装置,连接在所述底架和所述传输平台之间,用于驱动所述传输平台以调整其高度;
一驾驶室,安装在所述底架上,并置于所述传输平台的其中一侧;以及
一起吊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起吊装置包括有:
一伸缩门架,安装在所述底架上,其包括有:
第一纵梁和第二纵梁,分别位于该军用运输平台车的左右两侧;
第一横梁和第二横梁,分别位于该军用运输平台车的首尾两端;
至少一套吊臂装置,安装在所述伸缩门架的上方,用于从所述军用运输平台车的尾部自行吊装货物;以及
四个支腿,安装在所述伸缩门架的下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军用运输平台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吊臂装置为两套,且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和第二纵梁上,其中每一吊臂装置还包括有
第一杆,其首端铰接连接在所述第一或第二纵梁的尾端的上部;
第二杆,其首端与所述第一杆的尾端铰接;以及
第三杆,其首端与所述第二杆的尾端铰接,其尾端还设有吊装杆。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军用运输平台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每一吊臂装置还设有一套动力装置,用于控制所述每一吊臂装置自由升降。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军用运输平台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每一套动力装置还包括有:
第一动力元件,其首端铰接在所述第一或第二纵梁的中部,其尾端铰接在所述第一杆的中部;
第二动力元件,其首端铰接在所述第一杆的首端,其尾端铰接在第二杆的首端;
第三动力元件,其首端铰接在所述第二杆的首端,其尾端铰接在所述第三杆的首端。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军用运输平台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二、三杆分别包括有第一板和第二板,所述第一和第二板之间还连接有加强板;所述第一和第二板之间还预留有一定的存储空间,用于分别存放所述第一、二、三动力元件。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军用运输平台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和/或第二横梁还分别包括有一固定管、和分别连接在所述固定管的左右两侧的第一伸缩管和第二伸缩管。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军用运输平台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装置包括有:
一前叉架,设置在所述底架的首端,其中包括有
一对摇杆架,其下端分别铰接在所述底架的左右两侧;
一对半叉架,其下端铰接在所述一对摇杆架的上端,其上端与所述传输平台铰接;
至少一个第一横梁,连接在所述一对半叉架之间;
一对第一动力元件,其上端分别对称地铰接在所述至少一个第一横梁上,其下端分别铰接在所述底架上;以及
一对拉杆件,其上端分别铰接在所述一对半叉架上,其下端铰接在所述底架上;
一后叉架,设置在所述底架的尾端,其中包括有
一对连杆架,其下端分别铰接在所述底架的左右两侧;
一对折弯架,其下端分别铰接在所述一对连杆架的上端,其上端与所述传输平台铰接;
至少一个第二横梁,连接在所述一对折弯架之间;以及
一对第二动力元件,其上端分别对称地铰接在所述至少一个第二横梁上,其下端分别铰接在所述底架上。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军用运输平台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每一半叉架和/或所述每一折弯架的中部的宽度大于其两个端部的宽度。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军用运输平台车,其特征在于,所述传输平台框架上还设置有:
至少四列辊道,分别对置于所述传输平台框架的左右两侧;
横向微动调整装置,包括至少四列滚轮组件,其中每列滚轮组件相对应地安装在所述每列辊道内;
加宽板,设置在所述传输平台框架的两个侧部上;
翻板,设置在所述传输平台框架其中一侧部上开有的缺口处;
升降挡板,分别设置所述传输平台框架的端部上;以及
传动系统,用于驱动所述横向微动调整装置。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军用运输平台车,其特征在于,所述驾驶室包括有:
一对第一连接管,以一定的预定间隔互相平行地固定连接在所述底架的其中一侧部的外侧上;
一对第二连接管,其中一端部分别套接在所述一对第一连接管的内部,所述一对第二连接管的其中一端部可沿所述第一连接管的内壁向外伸出或向内缩回;
一驾驶室底架,连接在所述一对第二连接管的另一端部;
一升降装置,连接在所述驾驶室底架的上方;以及
一驾驶室壳体部分,连接在所述升降装置的上方,用于作为驾驶员的活动空间,并被所述升降装置驱动以调整高度。
CN201010135825A 2010-03-23 2010-03-23 一种军用运输平台车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19881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010135825A CN102198816B (zh) 2010-03-23 2010-03-23 一种军用运输平台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010135825A CN102198816B (zh) 2010-03-23 2010-03-23 一种军用运输平台车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198816A CN102198816A (zh) 2011-09-28
CN102198816B true CN102198816B (zh) 2012-10-10

Family

ID=4465988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135825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198816B (zh) 2010-03-23 2010-03-23 一种军用运输平台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2198816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802714A (zh) * 2012-11-02 2014-05-21 深圳市达航工业有限公司 平台车前平台后挡板自动升降装置
CN104370123B (zh) * 2014-09-05 2016-05-04 燕山大学 一种货物快速装卸装置和方法
CN110001494B (zh) * 2019-04-28 2024-06-04 广东鑫泰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可实现自动展撤的装卸平台
CN110201316B (zh) * 2019-05-16 2021-07-27 上海电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舱体更换的装置
CN113683009A (zh) * 2021-08-12 2021-11-23 西安华欧精密机械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携行自卸装置
CN114670735B (zh) * 2021-12-09 2023-02-10 北京德信友和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适用于工业运输用的转运机器人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2113175A (en) * 1981-12-09 1983-08-03 Trepel Uk Limited A vehicle
CN2384864Y (zh) * 1999-04-30 2000-06-28 深圳中集天达空港设备有限公司 航空装卸运输平台车
US6622846B1 (en) * 1998-04-30 2003-09-23 Stewart & Stevenson Aircraft cargo loader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6841A (ja) * 1996-06-20 1998-01-13 Kitamura Seisakusho:Kk 車両用リフター
JPH11222067A (ja) * 1998-02-04 1999-08-17 Wako Kogyo Kk 車両用昇降装置におけるプラットホーム乗込用ステップ装置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2113175A (en) * 1981-12-09 1983-08-03 Trepel Uk Limited A vehicle
US6622846B1 (en) * 1998-04-30 2003-09-23 Stewart & Stevenson Aircraft cargo loader
CN2384864Y (zh) * 1999-04-30 2000-06-28 深圳中集天达空港设备有限公司 航空装卸运输平台车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P特开平10-6841A 1998.01.13
JP特开平11-222067A 1999.08.17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198816A (zh) 2011-09-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198816B (zh) 一种军用运输平台车
CN102198815B (zh) 一种军用运输平台车的传输平台
CN106927371B (zh) 液压门式起重机
US7377398B2 (en) Portable knockdown trolley hoist
CN103662076B (zh) 集装箱装载机
US9132999B2 (en) Method of connecting crane suspension assembly sections together and frame mounted assembly used therefore
US8820717B2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placing a tarpaulin over a load
KR101454843B1 (ko) 화물을 선박으로부터 그리고/또는 선박으로 운반하기 위한 플랜트
US20070110550A1 (en) Straddle carrier
CN107254815B (zh) 悬挂式架梁机
US4029218A (en) Two-storied parking apparatus for automobiles
CN102198913B (zh) 一种军用运输平台车的起吊装置
US4552250A (en) Lift truck
CN114249245A (zh) 一种集装箱侧面吊装转运系统
US4219122A (en) Vehicle-mounted crane assembly
US4645406A (en) Container loader and transport assembly
CN102295235B (zh) 运输平台车的起吊装置
JP6530674B2 (ja) 機械式駐車装置
CN114031004A (zh) 一种吊运机
CN110001494B (zh) 一种可实现自动展撤的装卸平台
CN102910413B (zh) 传输散装材料的传输装置
US4480757A (en) Collapsible frame support for pivotal boom on a portable crane
CN104444463A (zh) 铁路货车双层运输汽车专用车的商品车装卸工程车
US7798344B2 (en) Tarping system
CN102198847B (zh) 一种军用运输平台车的驾驶室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70905

Address after: No. 97, Changping Road, Shahe Town, Beijing, Changping District, 5

Co-patentee after: LANGFANG CIMC AIRPORT EQUIPMENT CO., LTD.

Patentee after: Xinfa Airport Equipment Ltd.

Address before: Four No. four industrial road, Shekou Industrial Zone, Guangdong, Shenzhen 518067, China

Co-patentee before: Chinese International Marine Container (Group) Co., Ltd.

Patentee before: Shenzhen CIMC-TianDa Airport Support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90203

Address after: 518000 Room 201, building A, No. 1, Qian Wan Road, Qianhai Shenzhen Hong Kong cooperation zone, Shenzhen, Guangdong (Shenzhen Qianhai business secretary Co., Ltd.)

Patentee after: Shenzhen Qianhai Zhongji Qi Valley Investment Co., Ltd.

Address before: No. 97 Changping Road, Shahe Town, Changping District, Beijing

Co-patentee before: LANGFANG CIMC AIRPORT EQUIPMENT CO., LTD.

Patentee before: Xinfa Airport Equipment Ltd.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1010

Termination date: 2020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