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165466B - 无线识别卡 - Google Patents

无线识别卡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165466B
CN102165466B CN200980137429.2A CN200980137429A CN102165466B CN 102165466 B CN102165466 B CN 102165466B CN 200980137429 A CN200980137429 A CN 200980137429A CN 102165466 B CN102165466 B CN 10216546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olar cell
identification tag
wireless identification
mentioned
indication mechanis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80137429.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165466A (zh
Inventor
关口隆史
神户伸吾
山木健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Holding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8232680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149746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8232679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10067006A/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8233892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149747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9009193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204676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16546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16546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16546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165466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KGRAPHICAL DATA READING; PRESENTATION OF DATA; RECORD CARRIERS; HANDLING RECORD CARRIERS
    • G06K19/00Record carriers for use with machines and with at least a part designed to carry digital markings
    • G06K19/06Record carriers for use with machines and with at least a part designed to carry digital mark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kind of the digital marking, e.g. shape, nature, code
    • G06K19/067Record carriers with conductive marks, printed circuits or semiconductor circuit elements, e.g. credit or identity cards also with resonating or responding marks without active components
    • G06K19/07Record carriers with conductive marks, printed circuits or semiconductor circuit elements, e.g. credit or identity cards also with resonating or responding marks without active components with integrated circuit chips
    • G06K19/0701Record carriers with conductive marks, printed circuits or semiconductor circuit elements, e.g. credit or identity cards also with resonating or responding marks without active components with integrated circuit chips at least one of the integrated circuit chips comprising an arrangement for power management
    • G06K19/0702Record carriers with conductive marks, printed circuits or semiconductor circuit elements, e.g. credit or identity cards also with resonating or responding marks without active components with integrated circuit chips at least one of the integrated circuit chips comprising an arrangement for power management the arrangement including a battery
    • G06K19/0704Record carriers with conductive marks, printed circuits or semiconductor circuit elements, e.g. credit or identity cards also with resonating or responding marks without active components with integrated circuit chips at least one of the integrated circuit chips comprising an arrangement for power management the arrangement including a battery the battery being rechargeable, e.g. solar batterie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KGRAPHICAL DATA READING; PRESENTATION OF DATA; RECORD CARRIERS; HANDLING RECORD CARRIERS
    • G06K19/00Record carriers for use with machines and with at least a part designed to carry digital markings
    • G06K19/06Record carriers for use with machines and with at least a part designed to carry digital mark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kind of the digital marking, e.g. shape, nature, code
    • G06K19/067Record carriers with conductive marks, printed circuits or semiconductor circuit elements, e.g. credit or identity cards also with resonating or responding marks without active components
    • G06K19/07Record carriers with conductive marks, printed circuits or semiconductor circuit elements, e.g. credit or identity cards also with resonating or responding marks without active components with integrated circuit chips
    • G06K19/077Constructional details, e.g. mounting of circuits in the carrier
    • G06K19/07701Constructional details, e.g. mounting of circuits in the carrier the record carrier comprising an interface suitable for human interaction
    • G06K19/07703Constructional details, e.g. mounting of circuits in the carrier the record carrier comprising an interface suitable for human interaction the interface being visual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KGRAPHICAL DATA READING; PRESENTATION OF DATA; RECORD CARRIERS; HANDLING RECORD CARRIERS
    • G06K19/00Record carriers for use with machines and with at least a part designed to carry digital markings
    • G06K19/06Record carriers for use with machines and with at least a part designed to carry digital mark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kind of the digital marking, e.g. shape, nature, code
    • G06K19/067Record carriers with conductive marks, printed circuits or semiconductor circuit elements, e.g. credit or identity cards also with resonating or responding marks without active components
    • G06K19/07Record carriers with conductive marks, printed circuits or semiconductor circuit elements, e.g. credit or identity cards also with resonating or responding marks without active components with integrated circuit chips
    • G06K19/077Constructional details, e.g. mounting of circuits in the carrier
    • G06K19/07701Constructional details, e.g. mounting of circuits in the carrier the record carrier comprising an interface suitable for human interaction
    • G06K19/07703Constructional details, e.g. mounting of circuits in the carrier the record carrier comprising an interface suitable for human interaction the interface being visual
    • G06K19/07707Constructional details, e.g. mounting of circuits in the carrier the record carrier comprising an interface suitable for human interaction the interface being visual the visual interface being a display, e.g. LCD or electronic ink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KGRAPHICAL DATA READING; PRESENTATION OF DATA; RECORD CARRIERS; HANDLING RECORD CARRIERS
    • G06K19/00Record carriers for use with machines and with at least a part designed to carry digital markings
    • G06K19/06Record carriers for use with machines and with at least a part designed to carry digital mark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kind of the digital marking, e.g. shape, nature, code
    • G06K19/067Record carriers with conductive marks, printed circuits or semiconductor circuit elements, e.g. credit or identity cards also with resonating or responding marks without active components
    • G06K19/07Record carriers with conductive marks, printed circuits or semiconductor circuit elements, e.g. credit or identity cards also with resonating or responding marks without active components with integrated circuit chips
    • G06K19/077Constructional details, e.g. mounting of circuits in the carrier
    • G06K19/07749Constructional details, e.g. mounting of circuits in the carrier the record carrier being capable of non-contact communication, e.g.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the antenna of a non-contact smart card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GCAPACITORS;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OF THE ELECTROLYTIC TYPE
    • H01G9/00Electrolytic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Processes of their manufacture
    • H01G9/20Light-sensitive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GCAPACITORS;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OF THE ELECTROLYTIC TYPE
    • H01G9/00Electrolytic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Processes of their manufacture
    • H01G9/20Light-sensitive devices
    • H01G9/2004Light-sensitive devices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olyte, e.g. comprising an organic electrolyt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GCAPACITORS;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OF THE ELECTROLYTIC TYPE
    • H01G9/00Electrolytic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Processes of their manufacture
    • H01G9/20Light-sensitive devices
    • H01G9/2027Light-sensitive devices comprising an oxide semiconductor electrode
    • H01G9/2031Light-sensitive devices comprising an oxide semiconductor electrode comprising titanium oxide, e.g. TiO2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SGENERATION OF ELECTRIC POWER BY CONVERSION OF INFRARED RADIATION, VISIBLE LIGHT OR ULTRAVIOLET LIGHT, e.g. USING PHOTOVOLTAIC [PV] MODULES
    • H02S40/00Components or accessories in combination with PV module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H02S10/00 - H02S30/00
    • H02S40/30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2S40/38Energy storage means, e.g. batteries,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PV modul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42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rvicing or maintenance of secondary cells or secondary half-cells
    • H01M10/46Accumulators structurally combined with charging apparatus
    • H01M10/465Accumulators structurally combined with charging apparatus with solar battery as charging system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50Photovoltaic [PV] energy
    • Y02E10/542Dye sensitized solar cell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70/00Other energy conversion or management systems reducing GHG emissions
    • Y02E70/30Systems combining energy storage with energy generation of non-fossil origin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50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nal manufactured produc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Sustainable Energy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Photovoltaic Devices (AREA)
  • Hybrid Cells (AREA)

Abstract

无线识别卡(10)具备:存储识别信息的识别信息存储装置(11)、和利用无线信号向读取装置(90)发送识别信息存储装置(11)中存储的识别信息的通信装置(12)。而且,无线识别卡(10)具有向通信装置(12)供给电力的太阳能电池(15)。太阳能电池(15)具备:具有敏化作用的敏化物质、成为电子输送部的半导体层(1513)、和成为空穴输送部的电解质层(1514)。

Description

无线识别卡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无线识别卡,尤其涉及内置有无线通信用电源的无线识别卡。
背景技术
近年来,具备用户可携带的薄型无线识别卡、和与无线识别卡进行无线通信来从无线识别卡取得识别信息的读取装置(读出器)的非接触识别系统正得以普及。非接触识别系统利用从无线识别卡取得的识别信息,对可否通行自动检票机、闸门进行判断。
无线识别卡有如被动型RF标签(无源标签)那样没有内置用于进行无线通信的电源的无源型无线识别卡、和如能动型RF标签(有源标签)那样内置有用于进行无线通信的电源的有源型无线识别卡。
由于无源型无线识别卡能与读取装置进行通信的距离比较短,所以,被要求使无源型无线识别卡接近读取装置的行为。
与此相对,有源型无线识别卡与无源型无线识别卡相比,能够和读取装置进行通信的距离长,例如与读取装置的距离即便是10m也可以通信。因此,如果使用有源型无线识别卡,则不需要使无线识别卡接近读取装置的行为,只要使用户接近读取装置即可。
但是,在有源型无线识别卡的电源是一次电池的情况下,需要电池更换等定期的维护。
日本公开专利公报2004-24551中公开了一种为了不需要更换电池而利用太阳能电池的技术。
日本公开专利公报2002-32728、日本公开专利公报10-240873中公开了一种具备液晶显示面板作为显示机构的无源型无线识别卡。该无线识别卡具备用于向液晶显示面板供电的太阳能电池。
为了克服有源型无线识别卡的缺点,本发明人等考虑了使有源型无线识别卡的电源采用一般的结晶硅太阳能电池、多晶硅太阳能电池、或化合物半导体太阳能电池。
但是,公知通过上述的太阳能电池,难以供应无线识别卡的电力。
其主要原因在于,如上所述的太阳能电池在无线识别卡的使用环境中不具有产生足够电力的光电转换能力。
即,无线识别卡在屋内(室内)使用的机会多。因此,向太阳能电池入射的光不是太阳光,多是来自照度比太阳光低的荧光灯等的室内光。但是,一般的结晶硅太阳能电池、多晶硅太阳能电池、化合物半导体太阳能电池可以在太阳光下发挥足够的发电能力(即光电转换能力),但无法在室内光下发挥足够的发电能力。因此,结果有可能无法得到无线识别卡的动作所必需的电力。
另外,也考虑通过使太阳能电池大型化来增加发电量。但是,无线识别卡的大小优选为便于用户携带的大小。这样,由于在考虑无线识别卡的携带性时,无线识别卡的大小受到限制,所以太阳能电池的大小也受到限制。因此,难以通过将太阳能电池大型化来使发电量增加。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上述事由而提出。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尽管使用大小受限的太阳能电池,也能在屋内等低照度环境下仅通过太阳能电池来供应电力的无线识别卡。
本发明涉及的无线识别卡具备:对识别信息进行存储的识别信息存储装置、发送包含上述识别信息存储装置中存储的上述识别信息的无线信号的发送装置、和向上述发送装置供给电力的太阳能电池。上述太阳能电池具有:具备敏化作用的敏化物质、电子输送部、和空穴输送部。
根据该发明,与使用一般的结晶硅太阳能电池作为上述太阳能电池的情况相比,屋内等低照度环境下的发电量增加。因此,即便是上述无线识别卡在屋内使用的机会多的情况下,也能使用大小受限的太阳能电池,仅通过上述太阳能电池供应电力。而且,可以降低上述太阳能电池的制造成本。
优选无线识别卡具备:形成为板状并对规定的信息进行显示的显示机构、以及对上述识别信息存储装置和上述发送装置进行保持的卡状主体。上述敏化物质是受光时产生电子和空穴的色素。上述太阳能电池具备:由半导体层构成并担承上述敏化物质的电子输送部、设置在上述电子输送部的厚度方向的一面并从上述敏化物质接受电子的作用电极、设置在上述电子输送部的厚度方向的另一面的对置电极、和夹设于上述电子输送部与上述对置电极之间并从上述敏化物质接受空穴的由电解质层构成的空穴输送部,该太阳能电池形成为板状。上述太阳能电池和上述显示机构的任意一方具有透光性,上述太阳能电池和上述显示机构的任意一方隔着另一方被配置在上述主体的前面侧。
根据该构成,与以往例那样将上述太阳能电池和上述显示机构排列在同一平面内进行配置的情况相比,可以增大上述太阳能电池和上述显示机构各自的表面积。因此,可以使上述太阳能电池的发电量提高,并改善上述显示机构的辨识性。而且,由于从上述太阳能电池向上述通信装置、上述显示机构供给电力,所不需要电池更换等维护。并且,如果使上述显示机构显示用户的姓名等,则可以将无线识别卡用作姓名卡。
更优选上述显示机构具有透光性,隔着上述太阳能电池被配置在上述主体的前面。在上述显示机构和上述太阳能电池之间夹设有扩散透过体。上述扩散透过体构成为使入射到上述扩散透过体的光中用于上述显示机构的显示的光扩散,使入射到上述扩散透过体的光中用于上述太阳能电池的发电的光透过。
根据该构成,由于透过上述显示机构后的光的一部分被上述扩散透过体扩散,所以能够使上述显示机构的显示的辨识性提高。而且,上述太阳能电池使用透过上述扩散透过体后的光进行发电。因此,仅通过来自一个方向的入射光,就可以实现上述显示机构的显示和上述太阳能电池的发电双方。
或者,更优选上述太阳能电池相对于可见光具有透光性,隔着上述显示机构被配置在上述主体的前面。
根据该构成,与上述太阳能电池位于上述显示机构的后方的情况相比,上述太阳能电池变得容易受光。因此,可以增加上述太阳能电池的发电量。
进一步优选上述显示机构具有透光性。在上述显示机构的后面配置有使上述显示机构的显示的辨识性提高的背景板。
根据该构成,可以使上述显示机构的显示的辨识性提高。因此,即使从远处也容易辨认上述显示机构的显示。
或者,进一步优选上述显示机构具有透光性。在上述显示机构的后面配置有使透过上述显示机构后的光反射的反射板。
根据该构成,除了直接入射到上述太阳能电池的光之外,还能够通过被上述反射板反射的光进行光电转换。结果,上述太阳能电池的发电量提高。
或者,更优选具备:接收装置,其接收包含对上述显示机构显示的内容进行表示的显示信息的无线信号;和显示信息存储装置,其存储上述接收装置接收到的上述显示信息。上述显示机构构成为根据上述显示信息存储装置中存储的上述显示信息进行显示。上述太阳能电池构成为向上述接收装置和上述显示机构供电。
根据该构成,可以使上述显示机构进行所希望的显示。
进一步优选具备将上述显示信息存储装置中存储的上述显示信息的内容更新为上述接收装置接收到的上述显示信息的内容的更新装置。
根据该构成,可以对上述显示机构的显示进行更新。
或者,更优选上述显示机构隔着上述太阳能电池被配置在上述主体的前面。上述太阳能电池由共用基材、与具有上述作用电极、上述半导体层、上述电解质层和上述对置电极并形成在上述共用基材上的光电转换体规定。上述发送装置由上述共用基材、在上述共用基材上形成的天线、和形成在上述共用基材上并利用上述天线发送无线信号的通信电路规定。
根据该构成,可以减薄上述无线识别卡的厚度。
更优选上述光电转换体、上述天线、与上述通信电路形成在上述共用基材的厚度方向的一面。
根据该构成,与上述光电转换体和上述天线以及上述通信电路形成在上述共用基材的不同面的情况相比,可以减薄上述无线识别卡的厚度。
或者,更优选上述光电转换体形成在上述共用基材的厚度方向的一面。上述天线和上述通信电路形成在上述共用基材的厚度方向的另一面。
根据该构成,上述光电转换体和上述天线以及上述通信电路形成在上述共用基材的同一面的情况相比,可以减小上述无线识别卡的尺寸。
或者,更优选无线识别卡具备对来自上述太阳能电池的电力进行蓄积的蓄电池。上述蓄电池由上述共用基材、和在上述共用基材上形成的蓄电池体规定。
根据该构成,即便在入射到上述太阳能电池的光量减少而无法仅通过上述太阳能电池向上述通信电路供给足够电力的情况下,也可以通过上述蓄电池的电力来驱动上述通信电路。
或者,更优选上述显示机构隔着上述太阳能电池被配置在上述主体的前面。上述太阳能电池由被上述作用电极、上述半导体层、上述电解质层和上述对置电极规定的光电转换体、和对透过上述光电转换体后的光进行反射的反射器规定。上述发送装置由基材、在上述基材上形成的天线、和形成在上述基材上并利用上述天线发送无线信号的通信电路规定。上述反射器是上述基材或上述天线。
根据该构成,可以增加上述太阳能电池的发电量,进而可以减薄上述无线识别卡的厚度。
或者,更优选无线识别卡具备对来自上述太阳能电池的电力进行蓄积的蓄电池。上述显示机构被配置在上述太阳能电池的前面。上述太阳能电池由共用基材、与具有上述作用电极、上述半导体层、上述电解质层和上述对置电极并形成在上述共用基材上的光电转换体规定。上述蓄电池由上述共用基材、与在上述共用基材上形成的蓄电池体规定。
根据该构成,可以将上述无线识别卡小型化。而且,即便在入射到上述太阳能电池的光的量减少而无法仅通过上述太阳能电池向上述通信电路供给足够电力的情况下,也可以通过上述蓄电池的电力来驱动上述通信电路。并且,可以将上述太阳能电池和上述蓄电池作为一个部件加以处理,能够削减部件数量。
附图说明
图1(a)是实施方式1的无线识别卡的框图,(b)是实施方式1的太阳能电池的简要截面图。
图2是表示使用了实施方式1的无线识别卡的非接触识别系统的框图。
图3表示实施方式1的无线识别卡,(a)是立体图,(b)是分解立体图。
图4表示实施方式1的太阳能电池中使用的色素的化学式,(a)是色素(K19)的化学式,(b)是色素(K77)的化学式,(c)是色素(Z907)的化学式。
图5是实施方式1的太阳能电池所使用的其他色素的化学式。
图6是实施方式1的无线识别卡的使用例的说明图。
图7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无线识别卡的变形例的分解立体图。
图8(a)是实施方式1的无线识别卡的其他变形例的分解立体图,(b)是上述无线识别卡的使用例的说明图。
图9是实施方式1的无线识别卡的又一其他变形例的立体图。
图10表示实施方式2的无线识别卡,(a)是分解立体图,(b)是简要截面图。
图11是实施方式3的无线识别卡的省略了一部分的简要截面图。
图12表示实施方式3的参考例,(a)是通信装置的简要截面图,(b)是太阳能电池的简要截面图,(c)是无线识别卡的省略了一部分的简要截面图。
图13是实施方式3的无线识别卡的变形例的省略了一部分的简要截面图。
图14表示实施方式3的参考例,(a)是通信装置的简要截面图,(b)是太阳能电池的简要截面图,(c)是无线识别卡的省略了一部分的简要截面图。
图15是实施方式4的无线识别卡的省略了一部分的简要截面图。
图16表示实施方式4的参考例,(a)是太阳能电池的简要截面图,(b)是蓄电池的简要截面图,(c)是无线识别卡的省略了一部分的简要截面图。
图17是实施方式4的无线识别卡的变形例的省略了一部分的简要截面图。
图18(a)是实施方式5的无线识别卡的分解立体图,(b)是实施方式5的无线识别卡的变形例的分解立体图。
图19实施方式5的参考例的分解立体图。
图20(a)是实施方式6的无线识别卡的框图,(b)是与实施方式6的无线识别卡一起构建入场出场管理系统的认证装置的框图。
图21是表示使用了实施方式6的无线识别卡的入场出场管理系统的应用例的简要图。
图22是表示实施方式6的模式控制装置的动作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图2表示使用了本实施方式的无线识别卡10的非接触识别系统。非接触识别系统具备:无线识别卡10、和与无线识别卡10进行非接触通信(无线通信)的专用读取装置(读出器)90。非接触识别系统被用于例如在建造物等的出入口门、自动门、自动检票机等通过无线识别卡10和读取装置90之间的非接触通信来进行个人的认证。根据该非接触识别系统,只需使用户持有无线识别卡10,便可以进行房间的入室出室管理等。
本实施方式的无线识别卡10如图1(a)所示,是具备:识别信息存储装置11、通信装置12、电源装置13、和显示装置14的薄型非接触识别器件。
识别信息存储装置11例如是存储器,对识别信息进行存储。识别信息例如是用于对持有无线识别卡10的个人进行识别的信息。另外,识别信息可以是用于识别无线识别卡10自身的信息。需要说明的是,识别信息存储装置11不限于存储器,例如页可以是双列直插开关、或其他的存储装置。
如图2所示,通信装置12具备:LF天线121、和利用LF天线121与读取装置90以LF带(长波带:30~300kHz)的第一通信方式(LF)进行通信用的作为通信电路的LF接收电路122。而且,通信装置12具备:RF天线123、和利用RF天线123以UHF带(极超短波带:300MHz~3GHz)的第二通信方式(UHF)与读取装置90进行通信用的作为通信电路的RF通信电路124。并且,通信装置12具备对LF接收电路122和RF通信电路124进行控制的通信控制电路125。这里,LF天线121例如是在被用作通信装置12的基材的主体20的安装基板上形成的环形天线。RF天线123例如是在主体20的安装基板上形成的贴片天线(patch antenna)。
通信装置12作为将含有识别信息存储部11中存储的识别信息的无线信号发送给外部装置(例如读取装置90)的发送装置发挥功能。而且,通信装置12作为从外部装置(例如重写装置)接收含有对显示装置14上显示的内容进行表示的显示信息的无线信号的接收装置发挥功能。其中,每当重写装置与无线识别卡10进行通信时,可以使用无线识别卡10的识别信息来进行认证。
显示装置14是显示规定信息的显示机构(用于视觉性传递信息的信息传递机构)。显示装置14形成为板状。这样的显示装置14例如是反射型的液晶显示器,具有透光性。显示装置14具备形成为板状且具有透光性的显示画面141。显示画面141例如是液晶面板。显示画面141也可以是使用了电致色变材料的显示面板、使用了光致色变材料的显示面板。显示装置14具备对作为接收装置的通信装置12所接收到的显示信息进行存储的显示信息存储装置142。显示信息存储装置142例如是存储器。而且,显示装置14具备使显示信息存储装置142中存储的显示信息所表示的内容显示于显示画面141的显示控制电路143。即,显示控制电路143对显示画面141上显示的内容(显示画面141的显示内容)进行控制。另外,显示装置14具备将显示信息存储装置142中存储的显示信息的内容更新为通信装置12接收到的显示信息的内容的更新装置144。
这样,显示装置14根据在显示信息存储装置142中存储的显示信息进行显示。而且,当从外部装置(例如重写装置)接收到显示信息时,显示装置14将显示画面141中显示的内容更新为接收到的显示信息所表示的内容。
这里,读取装置90例如被设置在房间的出入口。读取装置90具备:LF天线901、LF发送电路902、RF天线903、RF通信电路904、控制电路905、作为液晶显示装置的显示装置906、和蜂鸣器907。LF天线901和LF发送电路902构成为以LF带(长波带:30~300kHz)的第一通信方式(LF)与无线识别卡10进行通信。RF天线903和RF通信电路904构成为以UHF带(极超短波带:300MHz~3GHz)的第二通信方式(UHF)与无线识别卡10进行通信。控制电路905构成为对LF发送电路902和RF通信电路904进行控制。
接着,对图2所示的非接触识别系统的动作进行说明。
在读取装置90中,控制电路905生成用于启动无线识别卡10的作为无线信号的启动信号S11。启动信号S11通过LF发送电路902与感应磁场的信号成分叠加而被放大。然后,启动信号S11被从LF天线901发送。启动信号S11以一定周期、即间歇性被发送。通过读取装置90发送启动信号S11,在读取装置90的周围(例如房间的出入口附近)形成认证区域(无线识别卡10能够接收启动信号S11的区域)。
当持有无线识别卡10的用户进入到认证区域内时,无线识别卡10通过LF天线121接收启动信号S11。当通过LF天线121接收到启动信号S11时,LF接收电路122对此作出应答,启动通信控制电路125。通信控制电路125生成含有在识别信息存储装置11中存储的识别信息的作为无线信号的识别信号S12。识别信号S12通过RF通信电路124和RF天线125以第二通信方式被发送给读取装置90。
这里,无线识别卡10以低消耗电力模式进行动作直至接收到启动信号S11,当接收到启动信号S11时,以普通模式进行动作。在低消耗电力模式中,从电源装置13仅向通信装置12中的LF接收电路122供给电力。在普通模式中,从电源装置13还向LF接收电路122以外的RF通信电路124、通信控制电路125供给电力。
在读取装置90中,通过RF天线903及RF通信电路904接收识别信号S12。接收到的识别信号S12从控制电路905被传送给未图示的上位装置(例如认证装置)。上位装置进行识别信号S12中所含的识别信息的核对。如果核对的结果被判断为是标准的识别信息而使得认证正常完成,则上位装置向读取装置90通知认证已正常完成。该情况下,在读取装置90中,控制电路905生成含有在识别信号S12中包括的识别信息的确认信号(ACK信号)S13。确认信号S13通过RF通信电路904及RF天线903被发送给无线识别卡10。另外,控制电路905对显示装置906、蜂鸣器907进行控制,将认证已正常完成报告给用户。进而,控制电路905对房间的出入口门进行开锁。另一方面,在上位装置对识别信息的认征失败的情况下,控制电路905控制显示装置906、蜂鸣器907,进行警告。该情况下,房间的出入口门维持上锁的状态。
当通过通信电路124接收到确认信号S13RF时,无线识别卡10结束识别信号S12的发送。
另外,读取装置90也可以发送包含由上位装置认证后的识别信息的启动信号S11,来代替确认信号S13。该情况下,当通过LF接收电路122接收到包含自己的识别信息的启动信号S11时,无线识别卡10结束识别信号S12的发送。
在图2所示的非接触识别系统中,无线识别卡10以LF带的启动信号S11启动,发送UHF带的识别信号S12。因此,可以将认证区域的范围准确规定为例如1.5~2m的范围。另外,进行UHF带的无线通信的RF通信电路124的消耗电力为10~20mA、比较大,但进行LF带的无线通信的LF接收电路122以数μA程度的微弱电力启动。因此,通过采用上述的低消耗电力模式,可以降低无线识别卡10的待机电力。
另一方面,当通信装置12与未图示的外部设备(重写装置)之间进行通信,从外部设备接收到显示信息时,接收到的显示信息被存储到显示信息存储装置142中。显示控制电路143使显示信息存储装置142中存储的显示信息所表示的显示内容(例如图3的“abcde”)显示在显示画面141上。然后,当通信装置12从外部设备接收到新的显示信息时,更新装置144将显示信息存储装置142中存储的显示信息的内容更新为通信装置12接收到的显示信息的内容。结果,显示控制电路143将迄今为止的显示内容更新为新的显示内容,并使显示画面141对其加以显示。
在本实施方式的无线识别卡10中,向通信装置12和显示装置14供给电力的电源装置13具有太阳能电池15和蓄电池16。
太阳能电池15具备:将光能转换为电能的作为光电转换元件的太阳能电池面板(太阳能电池模块)151、和将太阳能电池面板151的输出电压调整为规定值(适于驱动通信装置12、显示装置14的电压值)的调整电路152。太阳能电池模块151形成为板状。太阳能电池模块151的尺寸与显示画面141的尺寸为同等程度。调整电路152例如进行最大输出随动控制(MPPT控制)。如果使用太阳能电池15,则与一次电池不同,不需要进行电池更换、充电等维护,能够长时间供给稳定的电力。
蓄电池16是二次电池或电容器等。蓄电池16在光不入射到太阳能电池15的环境下,被用于向通信装置12、显示装置14供给电力。
电源装置13例如具备在入射到太阳能电池15的光多的白天,以来自太阳能电池15的电力对蓄电池16进行充电的充电电路(未图示)。即,蓄电池16利用太阳能电池15所生成的电力中除去由通信装置12、显示装置14消耗的电力之外的残余电力(剩余电力)进行充电。而且,电源装置13具备在太阳能电池15的发电量下降时,从蓄电池16向通信装置12、显示装置14供给电力的放电电路(未图示)。因此,在入射到太阳能电池15的光少的夜间,可向通信装置12、显示装置14供给电力。如果使用蓄电池16,则由于可将白天由太阳能电池15生成的电力在夜间利用,所以可以有效利用太阳能电池15的电力。
在本实施方式中,按照即便在屋内(室内)也能由太阳能电池15生成足够电力的方式,使用了具有有敏化作用的物质、和对电荷进行输送的电子输送部及空穴输送部的太阳能电池15。
具有敏化作用的物质具备如下的功能,即通过吸收光来将电子(负电荷)和空穴(正电荷)分成不同的物质的功能。该功能是体现光电转换效应的主要原因。电子输送部(电子输送层)通过具有敏化作用的物质接受电子,空穴输送部(空穴输送层)通过具有敏化作用的物质接受空穴。
作为具有敏化作用的物质,可以举出色素、量子点材料等。作为色素,可以举出RuL2(H2O)2类型的钌-顺式-二水合-联二吡啶基络合物(这里,L表示4,4’-二羧基-2,2’-联二吡啶),钌-三(RuL3)、钌-双(RuL2)、锇-三(OsL3)、锇-双(OsL2)等类型的过渡金属络合物。除此之外,作为色素,可以举出锌-四(4-羧苯基)卟啉、铁-六氰化物络合物、酞菁、9-苯基呫吨系色素、香豆素系色素、吖啶系色素、三苯基甲烷系色素、四苯基甲烷系色素、醌系色素、偶氮系色素、靛系色素、花青系色素、部花青系色素、呫吨系色素等。作为量子点材料,可以举出PbS、CdS。
作为电子输送部的材料,优选金属(Cd、Zn、In、Pb、Mo、W、Sb、Bi、Cu、Hg、Ti、Ag、Mn、Fe、V、Sn、Zr、Sr、Ga、Si、Cr等)的氧化物、钙钛矿(SrTiO3、CaTiO3等)、硫化物(CdS、ZnS、In2S3、PbS、Mo2S、WS2、Sb2S3、Bi2S3、ZnCdS2、Cu2S等)、金属硫属元素化物(CdSe、In2Se3、WSe2、HgSe、PbSe、CdTe等)。而且,作为电子输送部的材料,优选GaAs、Si、Se、Cd3P2、Zn3P2、InP、AgBr、PbI2、HgI2、BiI3等。并且,作为电子输送部的材料,优选含有从上述的半导体材料选择的至少1种以上的复合体,例如CdS/TiO2、CdS/AgI、Ag2S/AgI、CdS/ZnO、CdS/HgS、CdS/PbS、ZnO/ZnS、ZnO/ZnSe、CdS/HgS、CdSx/CdSe1-x、CdSx/Te1-x、CdSex/Te1-x、ZnS/CdSe、ZnSe/CdSe、CdS/ZnS、TiO2/Cd3P2、CdS/CdSeCdyZn1-yS、CdS/HgS/CdS等。需要说明的是,作为电子输送部的材料,也优选体现出电子输送功能的有机物、n型有机材料等。
关于空穴输送部,由于由氧化体和还原体构成的一对氧化还原系构成物质含于溶剂中即可,所以对其种类没有特别限制。上述的氧化还原系构成物质是指在氧化还原反应中,以氧化体及还原体的形式可逆地存在的一对物质。氧化体是指氧化状态的电解质(例如I3 -),还原体是指还原状态的电解质(例如I-)。作为空穴输送部的材料,可以举出碘化铜等p型半导体、三苯基胺等胺衍生物、聚乙炔、聚苯胺、聚噻吩等导电性高分子、p型有机材料等。
具有有敏化作用的物质和电荷输送部(电子输送部及空穴输送部)的太阳能电池,例如是色素敏化太阳能电池、量子点敏化太阳能电池、或色素敏化有机太阳能电池等。
本实施方式中的太阳能电池15是色素敏化太阳能电池。太阳能电池15的太阳能电池模块151如图1(b)所示,具备由玻璃基板形成的第一基板(作用电极基板)1511、和在第一基板的一个表面(后面)上形成的由透明导电体层(透明电极)构成的作用电极1512。而且,太阳能电池15的太阳能电池模块151具备:由玻璃基板形成的第二基板(对置电极基板)1516、和在第二基板的一个表面(前面)上形成的由透明导电体层(透明电极)构成的对置电极1515。第一基板1511和第二基板1516被配置成作用电极1512和对置电极1515相互对置。在作用电极1512上设置有由半导体构成的半导体层1513。半导体层1513对接收光时放射出电子的色素(未图示)进行担承。另外,半导体层1513作为电子输送部发挥功能。在作用电极1513和对置电极1515之间配置有包围半导体层1513的筒状密封部件1517。在该密封部件1517中填充有构成作为空穴输送部而发挥功能的电解质层154的电解液(参考文献1:グレッッエル(Gratzel)外1名、“Nature”、(英国)、1991年10月24日、第353卷、p.737-740)。
这样,太阳能电池15具备:对由在接收光时产生电子和空穴的色素构成的敏化物质进行担承的半导体层1513、设置在半导体层1513的厚度方向的一面并从敏化物质接受电子的作用电极1512、设置在半导体层1513的厚度方向的另一面的对置电极1515、和存在于半导体层1512与对置电极1515之间且从敏化物质接受空穴的电解质层1514。
根据该构成,入射到太阳能电池15的太阳能电池模块151的光(例如可见光区域的光),穿过第一基板1511和作用电极1512,被半导体层1513中的色素吸收。吸收了光的色素成为激发状态,放射出电子。从色素放射出的电子向半导体层1513移动,并通过半导体粒子间后到达作用电极1512。到达了作用电极1512的电子通过在作用电极1512与对置电极1515之间用导线等连接的负载(例如通信电路12)后,向对置电极1515移动。色素通过从电解质层1514中含有的还原状态的电解质(还原体)I-接受电子接受而从激发状态返回到基态。电解质(还原体)I-通过向色素提供电子而被氧化,成为电解质(氧化体)I3 -。被氧化的电解质(氧化体)I3 -从对置电极1515接受电子而恢复成还原体I-。结果,当光入射到太阳能电池15时,电流从太阳能电池15流向负载(通信装置12、显示装置14)。
其中,如果第一基板1511及第二基板1516由透明材料形成,则可以使太阳能电池15的太阳能电池模块151具有透光性。另外,如果第一基板1511及第二基板1516由具有可挠性的树脂膜等形成,则可以使太阳能电池模块151具有可挠性。而且,作用电极1512和对置电极1515的透光率越高越好,优选为50%以上,更优选为80%以上。对置电极1515例如可以使用掺杂有氟的氧化锡。半导体层1513例如可以使用由TiO2的微粒构成的多孔质膜。如果半导体层1513使用TiO2,则可以防止光向电解质层1514中的溶解,而且可以提高光电转换特性。
在太阳能电池15中,作为色素,优选使用Ru络合物。特别优选使用图4(a)所示的K19、图4(b)所示的K77、图4(c)所示的Z907等疏水性高的色素。如果使用疏水性高的色素,则可以阻碍水的接近,可以抑制水解所致的色素脱离。因此,可以使太阳能电池15的耐久性提高。
电解质层1514中含有的氧化体I3 -的浓度优选为0.02mol/dm3以下。其原因在于,当过度增高氧化体的浓度时,电解质层1514吸收可见光区域的光,由此导致太阳能电池15的发电效率降低。
优选氧化体I3 -的浓度的下限值为10×10-9mol/dm3。该浓度(10×10-9mol/dm3)等于利用吸光光度法对不将氧化体I3 -的供给源(例如碘I2)溶解于溶剂等中,而仅将还原体I-的供给源(例如碘化物盐)添加到溶剂等中而得到的电解质层1514进行测定时检测出的氧化体I3 -的浓度。与是否将氧化体I3 -的供给源添加到溶剂等中无关,认为氧化体I3 -的浓度为10×10-9mol/dm3左右的原因在于以下的2个方面。第一原因是碘化物盐中所含的杂质的存在导致氧化体I3 -的生成,第二原因是当将碘化物盐溶解于有机溶剂等时发生某平衡反应而生成氧化体I3 -
作为构成电解质层1514的溶剂,优选γ-丁内酯、聚乙二醇、甲氧基丙腈溶剂等。作为电解质层1514的溶剂,特别优选γ-丁内酯、聚乙二醇(分子量200)。
进而,将太阳能电池15的具体例表示为以下的实施例1~3。
(实施例1)
每当制作实施例1的太阳能电池15时,首先,使平均1次粒径为20nm的高纯度氧化钛粉末在乙基纤维素中分散,制作丝网印刷用的第一膏。另外,使平均1次粒径为20nm的高纯度氧化钛粉末和平均1次粒径为400nm的高纯度氧化钛粉末在乙基纤维素中分散,制作丝网印刷用的第二膏。
接着,在作为作用电极1512及第一基板1511而被使用的导电性玻璃基板(旭硝子公司制,一个表面通过以被掺杂氟的SnO2涂敷而被赋予了导电性的玻璃基板,表面电阻为10ω/sq,厚度为1mm,1.6cm×3.6cm)上,将上述的第一膏涂布1cm×3cm见方并进行干燥。然后,在空气中以500℃对干燥后的第一膏进行30分钟烧成。由此,在导电性玻璃基板上形成厚度为10μm的多孔氧化钛膜。进而,在多孔氧化钛膜上涂布第二膏并进行干燥。然后,在空气中以500℃对干燥后的第二膏进行30分钟的烧成。由此,在多孔氧化钛膜上形成厚度为4μm的氧化钛膜。由此得到受光面积为3cm2的半导体层1513。
接着,在将半导体层1513浸渍于含有色素(例如图4(a)所示的色素)的溶液之后,从上述溶液取出并在暗处室温下静置24小时。由此,色素被吸附到半导体层1513中。这里,上述溶液使用在以容积比50∶50混合乙腈和t-丁醇而得到的混合溶剂中,溶解上述色素而使其浓度为3×10-4mol/dm3的溶液。
另一方面,在第二基板1516用的其他导电性玻璃基板(旭硝子公司制,一个表面通过被涂敷掺杂氟的SnO2而被赋予了导电性的玻璃基板,表面电阻为10ω/sq、厚度为1mm、1.6cm×3.6cm)上以5×10-6l/cm2涂布5mmol/dm3的H2PtCl6溶液(溶剂异丙醇)之后,以450℃热处理15分钟。由此在第二基板1516上形成对置电极1515。
在第一基板1511和第二基板1516之间,按照包围半导体层1513的方式配置成为密封部件1517的基础的厚度为20μm的热塑性树脂(杜邦公司制“バィネル”)。然后,通过一边以250℃加热30秒,一边在厚度方向上对上述热塑性树脂加压,通过上述热塑性树脂将第一基板1511和第二基板1516接合。
这里,电解液向密封部1517内(第一基板1511和第二基板1516之间)的注入,从设置于密封部1517的宽为1mm的孔利用减压注入方式进行。在注入了电解液之后,上述孔被紫外线固化树脂堵塞。作为电解质层1514,使用在γ-丁内酯中分别溶解有甲基三丙基铵0.5mol/dm3、碘0.005mol/dm3、碘化锂0.05mol/dm3、N-甲基苯并咪唑0.5mol/dm3而得到的电解液。
(实施例2)
实施例2的太阳能电池15在使用溶解有碘0.05mol/dm3的电解液作为电解质层1514这一点上与实施例1的太阳能电池15不同,其他与实施例1的太阳能电池15相同。
(实施例3)
实施例3的太阳能电池15在使用图5(a)所示的色素这一点上与实施例1的太阳能电池15不同,其他与实施例1的太阳能电池15相同。其中,图5(a)中的“TBA”是指图5(b)所示的四丁基铵。
如果使用以上说明的各实施例的太阳能电池15,则除了在有太阳光照射的屋外(室外),即便在屋内(室内)也能生成足以驱动通信装置12、显示装置14的电力。因此,可以仅通过太阳能电池15供应与读取装置90的通信等所必需的电力。
不过,在前述的非接触识别系统中采用了使用锂电池CR2032(纽扣型电池)的有源型无线识别卡(不具备显示装置14)时,对于无线识别卡的电池寿命,报告说如果是通常的使用状况则为1年左右。这里,从电池容量和寿命的关系出发,每天的消耗电量为1.8mWh/日左右。将验证了是否能用各实施例的太阳能电池15供应该消耗电量的结果示于表1。在验证时,假设是在屋内(室内)使用,以荧光灯为光源,在照度为1000勒克司[lx]的环境下将太阳能电池15暴露6小时,将此时的太阳能电池的受光量定义为每天的受光量。而且,太阳能电池15的受光面积为10cm2。并且,作为比较例,对硅系太阳能电池(结晶硅太阳能电池)也进行了同样的验证。
表1
在比较例1中,无法供应每天的无线识别卡10的消耗电量1.8mWh。因此,需要并用一次电池,电池寿命仅延长0.09mWh/目的量。其原因在于,硅系太阳能电池在低照度环境下发电效率降低,而且,相对来自荧光灯的光那样的特定波段的光的灵敏度低。
与此相对,在实施例1~3中,均是1目的发电量高于每天的无线识别卡10的消耗电量1.8mWh。因此,仅用由太阳能电池15生成的电力就可以供应无线识别卡10的电力。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无线识别卡10,可以在不进行电池更换等维护的情况下继续使用。
并且,无线识别卡10如图3(a)、(b)所示,具备对识别信息存储装置11、通信装置12和蓄电池16进行保持的主体20。
主体20由具有绝缘性的树脂材料形成为适于用户携带的合适大小的卡状。主体20的大小是与太阳能电池模块151、显示画面141同等程度的大小。主体20中内置有可安装识别信息存储装置11、通信装置12和蓄电池16的安装基板(未图示)。而且,在该安装基板上还设置太阳能电池15的调整电路152、显示装置14的显示信息存储装置142、显示控制电路143和更新装置144。
在主体20的前面侧配置有显示装置14的显示画面141、和太阳能电池15的太阳能电池模块151。这里,显示画面141隔着太阳能电池模块151被配置在主体20的前面侧。即,显示装置14的显示画面141被配置在太阳能电池15的太阳能电池模块151的前面。
安装在主体20的安装基板上的太阳能电池15的调整电路152、与配置在主体20的前面侧的太阳能电池模块151,通过各种线缆(例如挠性线缆)、端子、导体图形等适当的布线(未图示)进行连接。而且,安装在主体20的安装基板上的显示信息存储装置142、显示控制电路143和更新装置144、与配置在主体20的前面侧的显示画面141,通过各种线缆(例如挠性线缆)、端子、导体图形等适当的布线(未图示)进行连接。另外,电源装置13与显示装置14通过各种线缆(例如挠性线缆)等适当的布线(未图示)进行连接,从电源装置13向显示装置14供给电力。
其中,在主体20的安装基板上没有必要一定安装太阳能电池15的调整电路152、显示装置14的显示信息存储装置142、显示控制电路143和更新装置144。调整电路152可以与太阳能电池模块151一体设置。另外,显示信息存储装置142、显示控制电路143和更新装置144也可以与显示画面141一体设置。
而且,本实施方式的无线识别卡10具备在显示装置14的显示画面141与太阳能电池15的太阳能电池模块151之间夹设的扩散透过体(扩散透过层)30。
扩散透过体30构成为使入射到扩散透过体30的光中显示装置14的显示(显示部分1411)所使用的光扩散,并使入射到扩散透过体30的光中太阳能电池15的发电所使用的光透过。扩散透过体30例如是由具有透光性的乳白色树脂材料形成为板状的面板(乳白色面板)。
这样,在无线识别卡10中,显示装置14(显示画面141)、扩散透过体30、太阳能电池15(太阳能电池模块151)和主体20,从前面侧起按照显示装置14、扩散透过体30、太阳能电池15、主体20的顺序层叠。
因此,从辨识侧(前面侧)入射到无线识别卡10的光,穿过具有透光性的显示装置14的显示画面141,到达扩散透过体30。到达扩散透过体30的光的一部分被扩散透过体30扩散,剩余的穿过扩散透过体30到达太阳能电池15的太阳能电池模块151。
根据以上所述的本实施方式的无线识别卡10,与使用一般的结晶硅太阳能电池的情况相比,在屋内等低照度环境下的发电量增加。因此,在屋内使用无线识别卡10的机会多的情况下,即便使用大小受限的太阳能电池15,也能仅由太阳能电池15供应电力。而且,可以降低太阳能电池15的制造成本。这样,由于太阳能电池15向通信装置12和显示装置14供给电力,所以不需要电池更换等维护。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无线识别卡10中,将显示装置14和太阳能电池15以前后重叠的状态安装在主体20的前面。因此,与以往例那样将太阳能电池15和显示装置14排列在同一平面(主体20的前面)内而配置的情况相比,可以增大太阳能电池15和显示装置14各自的表面积。因此,不仅使太阳能电池15的发电量提高,而且还可以改善显示装置14的辨识性。并且,可以增加在显示画面141上一次能够显示的信息量。
而且,由于透过显示装置14后的光的一部分被扩散透过体30扩散,所以可以使显示装置14的显示的辨识性提高。另外,太阳能电池15使用透过了扩散透过体30后的光进行发电。因此,仅用来自一个方向(前侧)的入射光便能够实现显示装置14的显示和太阳能电池15的发电双方。
并且,由于从外部设备接收到的显示信息被存储在显示信息存储装置142中,所以在与外部设备的通信之后也可以继续显示。因此,没有必要为了显示相同内容而多次与外部设备进行通信。另外,当无线识别卡10接收到显示内容不同的显示信息时,根据接收到的显示信息进行显示。即,当接收到新的显示内容时,可以将当前保持的显示内容更新为新的显示内容。
不过,显示装置14也可以构成为通过显示画面141继续显示显示内容来保持显示内容。即,显示画面141可以构成为作为显示信息存储装置142发挥功能。作为这样的显示画面141,例如可以采用电子纸。电子纸即便被停止电力供给也可以继续显示。因此,如果显示画面141使用电子纸,则在与外部设备进行通信后也可以继续显示。因此,没有必要为了显示相同内容而多次与外部设备进行通信。另外,由于电子纸可以在停止电力供给后继续进行显示,所以可以实现低消耗电力化。另外,可以利用使用了胆甾醇型液晶等的存储器性液晶面板来代替电子纸。
而且,在上述的无线识别卡10中,作为显示机构,使用了可以变更显示内容的显示装置14。但是,显示机构也可以是显示板等。显示板是在纸、板状的树脂成型品的表面打印了文字、图案等应该传输的信息(例如“abcde”,)的打印物。在使用了显示板来代替显示装置14的情况下,不需要从太阳能电池15、蓄电池16供给电力。
不过,由于本实施方式的无线识别卡10使用太阳能电池15作为电源,所以为了使光照射到太阳能电池15,需要携带无线识别卡10。这是因为,在无线识别卡10被收纳于衣服的口袋、包、抽屉等中,光到不了无线识别卡10的状况下,无论使用什么样的太阳能电池15都无法生成足够的电力。但是,如果对用户要求使无线识别卡10的太阳能电池15被光照到的行为,则无需使无线识别卡10出示给读取装置90这一有源标签的便利性会大大受损。因此,为了有效利用无线识别卡10中搭载的太阳能电池15作为电源,优选在无线识别卡10通常的使用形态下使光照到太阳能电池15。
如果考虑这些方面,则优选本实施方式的无线识别卡10如图6所示那样,例如作为姓名卡40被使用。
在本实施方式的无线识别卡10中,显示装置14和太阳能电池15被配置在主体20的前面侧。因此,通过用户按照显示装置14的显示画面141容易被周围的人辨识的方式(将显示装置14向周围出示的方式)来持有无线识别卡10,由此入射到显示装置14的光通过显示装置14及扩散透过体30而照到太阳能电池15。因此,即便不特意使无线识别卡10的太阳能电池15被照到光,光也会自然地入射到太阳能电池15。
在作为姓名卡40而使用的情况下,显示画面141的显示内容例如是持有者的姓名、部门(工作岗位名)等。在持有者、持有者的部门改变时,只要从外部设备向无线识别卡10发送新的显示信息,更新显示画面141的显示内容即可。
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考虑携带性,则优选无线识别卡10的厚度为10mm以下。如果考虑佩戴在衣服上,则特别优选无线识别卡10的厚度为5mm以下。进而,在要求无线识别卡10与以往的姓名卡的名牌、信用卡的使用便捷性(携带性)一样时,优选无线识别卡10的厚度为2mm以下。另一方面,关于无线识别卡10的重量,如果设想长时间携带,则优选为200g以下,在佩戴于衣服时,优选为100g以下。
姓名卡40具备由透明材料形成并收纳无线识别卡10的平板状壳体41。在壳体41的上端形成有用于使从头佩戴壳体41的颈圈(软绳)42通过的透孔411。
因此,通过将颈圈42套到用户的脖子上而使无线识别卡10由脖子悬挂,可以使用户对其加以保持。此时,无线识别卡10位于用户所穿的衣服上。另外,无线识别卡10没有必要一定通过颈圈42由脖子进行悬挂。例如也可以通过针、扣、软绳将无线识别卡10安装到用户所穿的衣服上。另外,可以与衣服一体化,或贴在衣服上,或缝在衣服上,或将无线识别卡10固定在用户的衣服上。
这样,无线识别卡10例如可以通过由显示装置14显示例如用户的姓名、部门(工作岗位名)等来作为姓名卡而使用。另外,每当持有者、持有者的部门改变时,可以简单地变更显示装置14的显示内容。因此,与使用了纸的姓名卡相比,便利性更高。特别是在作为访客用的姓名卡而被使用的情况下,由于可以根据访客简单变更作为显示内容的“名字”,所以便利性更高。
其中,无线识别卡10除了用于姓名卡之外,还可以用于肩章、袖章、束衣袖的带子、徽章、标签等。
而且,无线识别卡10例如可以在美术馆、博物馆等对展示物的说明用终端中使用。
以往,展示物的说明被设置在展示物周边的壁面等,展示物的说明通过前面记载的说明用面板来进行。因此,入馆者为了阅读展示物的说明必须在说明用面板前进行。但是,当入馆者人多混杂时,难以来到说明用面板前阅读说明。
鉴于此,如果使用无线识别卡10作为展示物的说明用终端,则可以解决上述的问题。首先,入馆者在入馆时接受无线识别卡10。另一方面,在展示物的上方等设置对以对应的展示物的说明作为显示内容的显示信息进行发送的外部装置。因此,当入馆者接近馆内的展示物时,入馆者持有的无线识别卡10从外部装置接收显示信息,将接收到的显示信息所表示的显示内容(展示物的说明)显示于显示画面141。另外,当入馆者接近其他展示物时,无线识别卡10从其他外部装置接收显示信息,将接收到的显示信息所表示的显示内容(其他展示物的说明)显示于显示画面141。
因此,如果使用无线识别卡10,则与使用说明用面板的情况相比,入馆者可以容易地阅读展示物的说明。
上述的无线识别卡10也可以在汽车的引擎、计算机、各种机器设备启动时进行个人认证的非接触识别系统中使用。另外,例如通过在存在不确定的多数来访者的管理区域的出入口设置读取装置90,并预先向正规(有预约)的来访者交付无线识别卡10,可以与是否认识无关地识别正规的来访者而允许其进入上述管理区域。并且,在保育施设、看护施设、学校、公司、团体旅行等需要集体行动的状况下,通过使各个人携带无线识别卡10,即便不进行点名也可以进行各个人的存在确认。
图7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无线识别卡10的变形例。图7的变形例不具备扩散透过体30。即,在即使没有扩散透过体30也能充分确保显示装置14的辨识性的情况下,可以不设置扩散透过体30。
图8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无线识别卡10的其他变形例。在图8的变形例中,太阳能电池15和显示装置14在同一平面(主体20的前面)内排列配置。
图9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无线识别卡10的又一其他变形例。图9的变形例中,在主体20的前面配置有显示装置14的显示画面141,在主体20的后面配置有太阳能电池15的太阳能电池模块151。该变形例中,太阳能电池15通过来自无线识别卡10的背后的光进行发电。
(实施方式2)
如图10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无线识别卡10A在主体20的前面侧配置太阳能电池15、显示装置14和背景板50,这一点与实施方式1的无线识别卡10不同。其中,对于本实施方式的无线识别卡10A和实施方式1的无线识别卡10共同的构成,附加相同符号并省略其说明。
太阳能电池15(太阳能电池模块151)隔着显示装置14(显示画面141)被配置在主体20的前面侧。即,太阳能电池15被配置在显示装置14的前面。并且,在显示装置14与主体20之间夹设有背景板(背景层)50(在显示装置14的显示画面141的后面配置背景板50)。这样,在无线识别卡10A中,太阳能电池15、显示装置14、背景板50和主体20,从前面侧起按照太阳能电池15、显示装置14、背景板50、主体20的顺序进行层叠。
太阳能电池15如上所述,是色素敏化太阳能电池。色素敏化太阳能电池可以形成为相对于可见光具有透光性。在本实施方式中,太阳能电池15的太阳能电池模块151相对于可见光具有透光性(太阳能电池15的太阳能电池模块151是透明的)。这里,太阳能电池模块151只要具有能够通过太阳能电池15清楚辨识显示装置14的显示程度的透明度即可。太阳能电池模块151没有必要一定构成为完全不吸收可见光而使其透过。即,太阳能电池模块151只要构成为吸收可见光的一部分进行发电,且能隔着太阳能电池模块151充分辨识显示装置14的显示画面141的显示即可。因此,太阳能电池模块151可以不是无色透明而是有色透明的,可以具有若干的光扩散性。
背景板50例如是白色板。该背景板50使穿过太阳能电池15(太阳能电池模块151)和显示装置14(显示画面141)的光扩散。因此,背景板50还作为将穿过太阳能电池模块151和显示画面141的光向显示装置14侧反射的反射板(反射层)发挥功能。另外,背景板50决定显示装置14的背景的颜色,可以使显示装置14的显示的辨识性提高。
这里,显示装置14的显示画面141的显示部分1411与背景板50的对比度优选为0.1以上。这里,对比度C10用以下的式子(1)表示。
式1
C 10 = L 10 - L 11 L 10 . . . ( 1 )
L10是显示部分1411的亮度(cd/m2),L11是背景板50的亮度(cd/m2)。
从辨识侧(前面侧)入射到该无线识别卡10A的光,到达太阳能电池15。太阳能电池15将入射光所含的特定波长的光(色素吸收的波长的光)的能量转换为电能,进行发电。穿过了太阳能电池15的太阳能电池模块151的入射光,进而穿过显示装置14的显示画面141,到达背景板50。到达背景板50的光被背景板50反射,再次穿过显示装置14的显示画面141,到达太阳能电池15的太阳能电池模块151。太阳能电池15将被背景板50反射后的光的能量转换为电能,生成电力。
根据以上所述的本实施方式的无线识别卡10A,由于太阳能电池15被配置在显示装置14的前方,所以与太阳能电池15位于显示装置14的后方的情况相比,太阳能电池15变得容易受光。因此,可以增加太阳能电池15的发电量。而且,由背景板50使穿过太阳能电池15和显示装置14的光反射,再次入射到太阳能电池15中。因此,太阳能电池15不仅可以通过直接入射的光(入射光)进行光电转换,还可以通过被背景板(反射板)50反射的光(反射光)进行光电转换。结果,太阳能电池15的发电量增加。另外,可以使显示装置14的显示(显示画面141的显示部分1411)的辨识性提高。因此,即便从远处也容易辨认显示装置14的显示画面141的显示。
另外,背景板50可以不是白色板,而是表面涂成白色的板材。而且,背景板50的颜色不限于白色,只要是对比度C10为0.1以上的颜色即可。
例如,背景板50的颜色可以是显示画面141的显示部分1411的颜色的补色。例如,对于背景板50的颜色,如果显示部分1411的颜色是红色则为水色、如果是黄色则为蓝色等,只要选择色相环上完全是与显示部分1411的颜色正相反的位置的颜色即可。这样,如果显示部分1411的颜色和背景板50的颜色相互成为补色,则可以使显示画面141的显示部分1411的辨识性提高,显示装置14的显示即使从远处也容易辨认。另外,背景板50的颜色没有必要一定是色相环上完全与显示部分1411的颜色正相反的位置的颜色,也可以是看作色相环上大致正相反位置上的颜色。
背景板50可以是使入射的光向与光的入射方向相反的方向反射的回归反射板。这样的回归反射板可以通过在金属板的表面形成规定的凹凸形状而得到。
该情况下,穿过太阳能电池15和显示装置14而到达背景板50的光,被背景板50向与入射方向相反的方向反射。
因此,与利用背景板50使光扩散的情况相比,能使显示画面141变亮。由此,显示装置14的辨识性提高,显示画面141的显示即使从远处也容易辨认。
(实施方式3)
如图1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无线识别卡10B的特征在于通信装置12B与太阳能电池15B的构成。关于本实施方式的无线识别卡10B的其他构成,由于与实施方式1的无线识别卡10相同,所以附加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其说明。
图12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无线识别卡10B的参考例。
图12(a)所示的通信装置12由矩形板状的第一基材(基板)128、在第一基材128的一个表面(前面)上形成的天线126、和在第一基材128的一个表面上形成的通信电路127构成。天线126例如沿着第一基材128的外周形成为环状。天线126是上述的LF天线121、RF天线123。通信电路127是利用天线126与读取装置90通信的电路,是上述的LF接收电路122、RF通信电路124、通信控制电路125。
图12(b)所示的太阳能电池15由矩形板状的作为第二基材的对置电极基板1516、和光电转换体(光电转换层)1518构成。光电转换体1518由作用电极基板1511、作用电极1512、半导体层1513、电解质层1514、对置电极1515和密封部件1517规定。
在将太阳能电池15配置于通信装置12的前面侧的情况下,如图12(c)所示,使太阳能电池15的第二基材1516与通信装置12的第一基材128的一个表面接合。因此,与未设置太阳能电池15的情况相比,无线识别卡10变厚。其中,如图12(c)所示,如果在第一基材128的一个表面按照避开通信电路127和天线126的方式配置太阳能电池15的第二基材1516,则可以稍微抑制因太阳能电池15引起无线识别卡10的厚度的增加。但是,太阳能电池15和通信装置12的层叠体的厚度不会低于第一基材128、第二基材1516与光电转换体1518的厚度。
图11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无线识别卡10B的通信装置12B和太阳能电池15B。无线识别卡10B具备太阳能电池15B和通信装置12B共用的基材(共用基材)60。共用基材60例如是基板(上述的主体20的安装基板)。通信装置12B由共用基材60、在共用基材60(共用基材60的前面)上形成的天线126、和在共用基材60(共用基材60的前面)上形成的通信电路127规定。太阳能电池15B由共用基材60、和在共用基材60(共用基材60的前面)上形成的光电转换体1518规定。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的无线识别卡10B中,共用基材60兼用作通信装置12的第一基材128和太阳能电池15的第二基材1516。因此,不需要太阳能电池15的第二基材1516。换言之,在图11所示的例子中,共用基材60被太阳能电池15B和通信装置12B共用。因此,太阳能电池15B和通信装置12B的层叠体(参照图11)与太阳能电池15和通信装置12的层叠体(参照图12(c))相比,变薄了太阳能电池15B的第二基材1516的厚度。
以上所述的本实施方式的无线识别卡10B具备兼用作太阳能电池15B的构成部件的一部分(第二基材1516)、和太阳能电池15以外的构成部件(通信装置12B)中的构成部件的一部分(第一基材128)的共用基材60。因此,可以使无线识别卡10B的厚度减薄。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光电转换体1518、天线126、和通信电路127形成在共用基材60的前面(共用基材60的厚度方向的一面)。因此,在共用基材60的后面(共用基材60的厚度方向的另一面)还可以形成其他部件(例如未图示的蓄电池16、识别信息存储装置12)。另外,与光电转换体1518、天线126及通信电路127形成在共用基材60的不同面的情况相比,可以使无线识别卡10B的厚度减薄。
图13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无线识别卡10B的变形例。在图13所示的变形例中,光电转换体1518形成在共用基材60的前面,天线126和通信电路127形成在共用基材60的后面。
根据图13所示的变形例,光电转换体1518和天线126以及通信电路127形成在共用基材60的不同面。因此,与光电转换体1518和天线126以及通信电路127形成在共用基材60的同一面的情况相比,可以减小无线识别卡10B的尺寸(共用基材60的尺寸)。即,由于没有必要一定在共用基材60中的形成天线126及通信电路127的面(后面)确保用于形成太阳能电池12B的光电转换体1518的空间,所以可以减小共用基材60的尺寸。结果,可以实现无线识别卡10B的小型化。另外,与如图14(a)~(c)所示,太阳能电池15和通信装置12分别使用个别的其他基材1516、128的情况相比,可以减薄太阳能电池15B与通信装置12B的层叠体的厚度。
另外,在无线识别卡10B中,可以兼用太阳能电池15的构成部件的一部分和识别信息存储装置11的构成部件的一部分。而且,也可以兼用太阳能电池15的构成部件的一部分、识别信息存储装置11的构成部件的一部分和通信装置12的构成部件的一部分。这样,可以减薄无线识别卡10B的厚度。
(实施方式4)
如图15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无线识别卡10C的特征在于太阳能电池15B和蓄电池16C的构成。对于本实施方式的无线识别卡10C和其他实施方式的无线识别卡10、10B共同的构成,附加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其说明。
图16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无线识别卡10C的参考例。
图16(a)所示的太阳能电池15由矩形板状的作为第二基材的相对基板1516、和光电转换体1518构成。
图16(b)所示的蓄电池16具备:矩形板状的正极基材(正极基板)161、和在正极基材161的一个表面形成的第一导电层(正极)162。而且,蓄电池16具备:矩形板状的负极基材(负极基板)163、和在负极基材163的一个表面形成的第二导电层(负极)164。正极基材161和负极基材163被配置成正极162和负极164相互对置。在正极基材161和负极基材163之间配置有包围正极162及负极164的筒状密封部件166。向该密封部件166中填充有电解液165。
这里,如图16(c)所示,在将太阳能电池15和蓄电池16简单重合的情况下,由太阳能电池15和蓄电池16构成的层叠体的厚度为太阳能电池15的厚度与蓄电池16的厚度之和。
图15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无线识别卡10C的太阳能电池15B、和蓄电池16C。无线识别卡10C具备太阳能电池15B与蓄电池16C共用的基材(共用基材)60。太阳能电池15B由共用基材60、和在共用基材60(共用基材60的前面)上形成的光电转换体1518规定。蓄电池16C由共用基材60、和在共用基材(共用基材60的后面)上形成的蓄电池体(蓄电池层)167规定。这里,蓄电池体167由第一导电层162、负极基材163、第二导电层164、电解液165、和密封部件166规定。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的无线识别卡10C中,共用基材60兼用作蓄电池16的正极基材161和太阳能电池15的第二基材1516。换言之,在图15所示的例子中,共用基材60被太阳能电池15B和蓄电池16C共用。因此,太阳能电池15B和蓄电池16C的层叠体(参照图15)与太阳能电池15和蓄电池16的层叠体(参照图16(c))相比变薄。
图17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图17中,在共用基材60的后面安装有天线126和通信电路127。由共用基材60、天线126和通信电路127来规定通信装置12B。即,共用基材60由太阳能电池15B、蓄电池16C和通信装置12B共用。因此,可以进一步减薄无线识别卡10C。
其中,共用基材60可以透明。
(实施方式5)
如图18(a)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无线识别卡10D的特征在于通信装置12D和太阳能电池15D的构成。对于本实施方式的无线识别卡10D和其他实施方式的无线识别卡10、10A~10C共同的构成,附加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其说明。
太阳能电池15D具备:具有透光性且将光能转换为电能的成为单体电池(cell)主体的光电转换体1518D。光电转换体1518D由第一基板1511、作用电极1512、半导体层1513、电解质层1514、对置电极1515、第二基板1516和密封部件1517规定。而且,光电转换体1518D形成为尺寸与通信装置12的基材128相同的矩形板状。
光电转换体1518D形成为相对于可见光具有透光性。该情况下,导致从光电转换体1518D的前面侧入射的光透过光电转换体1518D并向光电转换体1518D的后方漏掉。因此,优选如图19所示的参考例那样,在光电转换体1518D的后方设置将透过光电转换体1518D后的光向光电转换体1518D侧反射的反射器(反射层)1519。即,优选太阳能电池15D具有光电转换体1518D和反射器1519。
通过如此设置反射器1519,可以使暂时通过光电转换体1518D的光再次返回光电转换体1518D。由此,光向光电转换体1518D的照射效率提高,结果可以提高发电效率。反射器1519可以是将光扩散反射的白色板,也可以是将光单向反射的镜面板。
通信装置12D由基材128D、在基材128D上形成的天线126、和在基材128D上形成的通信电路127(未图示)规定。基材128D的厚度方向的一面(前面)成为将可见光反射的反射面。这样的反射面例如可以通过对基材128D的前面进行镀敷来形成。其中,在基材128D的前面,天线126沿着基材128D的外周形成为环形形状。因此,在基材128D的前面,除了形成有天线126的部位以外的部位(天线126的内侧及外侧)作为反射器发挥功能。通信装置12D按照基材128D的前面朝向光电转换体1518D的方式被配置在光电转换体1518D的后方。
在本实施方式的无线识别卡10D中,通信装置12D的基材128D被作为反射器1519而使用,由基材128D和光电转换体1518D来规定太阳能电池15D。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的无线识别卡10D中,作为通信装置12D的构成部件的一部分的基材128D兼用作反射器1519。即,基材128D被通信装置12D和太阳能电池15D共用。因此,可以省略反射器1519,能够减薄太阳能电池15D和通信装置12D的层叠体的厚度。
图18(b)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无线识别卡10E。在无线识别卡10E中,通信装置12E与无线识别卡10D不同。通信装置12E由基材128、在基材128上形成的天线126E、和在基材128D上形成的通信电路127(未图示)规定。
天线126E在基材128的厚度方向的一个面(前面)按照大致完全覆盖该面的方式形成。而且,天线126E构成为通过将天线126E的表面涂成白色,或施以镜面加工,或施以镀敷,来反射可见光。即,天线126E的表面被赋予光反射性。通信装置12E按照基材128的前面朝向光电转换体1518D的方式被配置在光电转换体1518D的后方。
在图18(b)所示的无线识别卡10E中,天线126E被用作反射器1519,由天线126E和光电转换体1518D来规定太阳能电池15D。
这样,在无线识别卡10E中,作为通信装置12E的构成部件的一部分的天线126E兼用作反射器1519。即,天线126E被通信装置12E和太阳能电池15D共用。因此,可以省略反射器1519,能够使太阳能电池15D和通信装置12E的层叠体的厚度减薄。
而且,本实施方式的无线识别卡10D的构成也可以用于实施方式3、4的无线识别卡10B、10C。该情况下,可以实现无线识别卡10B、10C的进一步薄型化。
(实施方式6)
如图20(a)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无线识别卡10F主要在具备模式控制装置17这一点上与实施方式1的无线识别卡10不同。对于本实施方式的无线识别卡10F和实施方式1的无线识别卡10共同的构成,附加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其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无线识别卡10F与图20(b)所示的作为读取装置的认证装置(识别信息接收装置)91构成入场出场管理系统。入场出场管理系统如图21所示,在作为对象空间的房间92的出入室管理中使用。认证装置91被设置在房间92的出入口的门93附近的墙壁上。无线识别卡10F由用户94携带。无线识别卡10F构成为与认证装置91进行无线通信。
在入场出场管理系统中,通过在无线识别卡10F和认证装置91之间进行以电磁波为介质的无线通信,来对持有无线识别卡10F的用户94进行认证。入场出场管理系统根据认证结果来决定是否允许向房间92入场出场。
无线识别卡10F具备:识别信息存储装置11、通信装置12F、电源装置13、显示装置14、和用于对通信装置12F的动作模式进行切换的模式控制装置17。
通信装置12F例如具备RF天线123、RF通信电路124、和通信控制电路125F。通信控制电路125F从电源装置13的蓄电池16接受电力供给,间歇性发送包含识别信息存储装置11中存储的识别信息的无线信号(即识别信号S12)。每当通信装置12F发送识别信号S12时,蓄电池16蓄积的电力便减少。由于在无线识别卡10F的通常使用方式中,对太阳能电池15照射足够的光,所以因通信装置12F发送识别信号S12而消耗的蓄电池16的电力,由太阳能电池15生成的电力(发电电力)补偿。结果,蓄电池16的剩余量几乎不减少。
认证装置91如图20(b)所示,具有无线通信装置911、认证处理装置912、通知装置913、锁控制装置914和存储装置915。
无线通信装置911构成为能够与无线识别卡10F的通信装置12F进行通信。无线通信装置911接收从无线识别卡10F发送的识别信号S12。
在认证装置91的周围(房间92的出入口附近)形成有无线识别卡10F与认证装置91之间的通信所使用的电波到达的范围、即认证区域95。因此,当持有无线识别卡10F的用户94(无线识别卡10F)进入到认证区域95内时,认证装置91可以接收到从无线识别卡10F发送的识别信号S12(即识别信息)。
存储装置915例如是存储器,存储有许可进入到房间92或离开房间92的识别信息(标准的识别)。
认证处理装置912进行由无线通信装置911接收到的识别信号S12中所含的识别信息的认证。具体而言,认证处置装置912将由无线通信装置911接收到的识别信息与存储装置915中存储的标准识别信息对照,由此进行识别信息的认证。认证处理装置912在由无线通信装置911接收到的识别信息为标准的识别信息的情况下,判断为认证正常完成。该情况下,认证处理装置912将包含认证正常完成的识别信息的确认信号(ACK信号)S13发送给无线通信装置911。而且,认证处理装置912在识别信息的认证正常完成时,向通知装置913、锁控制装置914输出认证完成信号。另一方面,认证处理装置912在由无线通信装置911接收到的识别信息不是标准的识别信息的情况下,判断为认证失败。该情况下,认证处理装置912不将确认信号S13发送给无线通信装置911,而向通知装置913和锁控制装置914输出认证失败信号。
通知装置913通过声音、光来报知认证处理装置912中的识别信息的认证结果。当通知装置913从认证处理装置912接收到认证完成信号时,通知认证成功,当从认证处理装置912接收到认证失败信号时,通知认证失败,进行警告。
锁控制装置914对在房间92的出入口的门93上设置的锁装置(未图示)进行控制。锁控制装置914在从认证处理装置912接收到认证完成信号时,控制门93的锁装置来进行开锁,当从认证处理装置912接收到认证失败信号时,维持认证门93的上锁。
另外,可以使与认证装置91连接的其他装置具有认证装置91的功能的一部分。例如,可以使上述其他装置具有认证处理装置912,利用上述其他装置进行识别信息的对照。
这样,在入场出场管理系统中,无线识别卡10F在与认证装置91进行通信时向认证装置91发送识别信息存储装置11中存储的识别信息。认证装置91对从无线识别卡10F接收到的识别信息和预先登记的数据(标准的识别信息)进行对照,如果成功认证,则将门93开锁,如果认证失败,则维持门93的上锁。因此,根据入场出场管理系统,可以仅通过用户94持有无线识别卡10F来进行用户94的出入室管理。
通信装置12F构成为以普通模式和省电模式中的任意一个动作模式进行动作。关于普通模式和省电模式,相互发送识别信息的频度不同。在普通模式中,通信控制电路125F以规定的第一周期(例如1秒)发送识别信号S12。另一方面,在省电模式中,通信控制电路125F以比第一周期长的第二周期(例如10秒)发送识别信号S12。这样,通信装置12F具有发送无线信号(识别信号S12)的频度不同的2个动作模式。发送识别信息的频度与一定时间的识别信息的发送次数对应。在省电模式中,只要与普通模式相比减少一定时间的识别信息的发送次数即可,例如可以使识别信息的发送次数为零(即可以停止识别信号S12的发送)。
由于通信装置12F每次发送识别信息时都消耗电力,所以发送识别信息的频度越高,一定时间的消耗电量越大。因此,在省电模式中,与普通模式相比,消耗电量(一定时间的消耗电力)减少。
模式控制装置17构成为使通信装置12F的动作模式在普通模式和省电模式之间切换。
模式控制装置17具备对太阳能电池15的发电电力进行计测的计测装置171。而且,模式控制装置17具备:基于计测装置171的计测结果来判断无线识别卡10F周围的亮度,并根据该亮度对通信装置12F的动作模式进行切换的切换装置172。模式控制装置17如图22所示,在初始状态下将通信装置12F的动作模式设成普通模式(S1)。
切换装置172在通信装置12F以普通模式进行动作期间,根据预先确定的第一判断基准判断为周围的亮度低于规定值时,将通信装置12F的动作模式从普通模式切换成省电模式。
若具体说明,则切换装置172将由计测装置171得到的太阳能电池15的发电电力与规定的第一阈值进行比较。切换装置172在发电电力低于第一阈值时,使计时器(未图示)工作。切换装置172在发电电力低于第一阈值期间使计时器持续工作。在利用计时器对第一规定时间进行计时时,切换装置172判断为无线识别卡10F周围的亮度低于规定值。即,第一判断基准是太阳能电池15的发电电力低于第一阈值的状态是否持续了一定时间。另外,在使计时器工作之后发电电力为第一阈值以上的情况下,切换装置172使计时器复位。这样,模式控制装置17在通信装置12F为普通模式的期间,当太阳能电池15的发电电力低于第一阈值的状态继续了一定时间时(S2:是),判断为周围的亮度低于规定值,将通信装置12F的动作模式切换成省电模式(S3)。
因此,仅在太阳能电池15的发电电力瞬间低于第一阈值时,通信装置12F的动作模式不被切换成省电模式。在过了一定时间以上发电电力低于第一阈值时,最初将通信装置12F的动作模式切换成省电模式。因此,在用户94将无线识别卡10F用于入场出场管理系统时,即便例如因用户94的手的影子等使入射到太阳能电池15的光强度暂时性降低而引起发电电力低于第一阈值,通信装置12F的动作模式也不会切换成省电模式。
切换装置172在通信装置12F以省电模式进行动作的期间,如果根据预先确定的第二判断基准判断为周围的亮度高于规定值,则将通信装置12F的动作模式从省电模式切换成普通模式。
若具体说明,则切换装置172在通信装置12F为省电模式的期间,也将由计测装置171得到的太阳能电池15的发电电力与规定的第一阈值进行比较。切换装置172在发电电力为第一阈值以上时,使计时器(未图示)进行工作。切换装置172在发电电力为第一阈值以上期间使计时器持续工作。在利用计时器对第二规定时间进行计时时,切换装置172判断为无线识别卡10F周围的亮度高于规定值。即,第二判断基准是太阳能电池15的发电电力高于第一阈值的状态是否继续了一定时间。另外,在使计时器工作之后发电电力低于第一阈值的情况下,切换装置172使计时器复位。这样,模式控制装置17在通信装置12F为省电模式的期间,当太阳能电池15的发电电力高于第一阈值的状态继续了一定时间时(S4:是),判断为周围的亮度高于规定值,将通信装置12F的动作模式切换成普通模式(S1)。
在各判断基准中,使用了第一阈值和时间(发电电力低于第一阈值或成为第一阈值以上的时间)这两个参数。第一判断基准中的第一规定时间比第二判断基准中的第二规定时间长。
若具体说明,则切换装置172在太阳能电池15的发电电力低于第一阈值的状态继续1分钟时,判断为周围的亮度低于规定值。第一阈值是与无线识别卡10F的周围照度为10勒克司时太阳能电池15的发电电力相当的值。因此,如果无线识别卡10F的周围照度低于10勒克司的状态继续1分钟,则通信装置12F的动作模式切换成省电模式。另一方面,切换装置172在太阳能电池15的发电电力为第一阈值以上的状态继续2秒时,判断为周围的亮度高于规定值。因此,如果无线识别卡10F的周围照度为10勒克司以上的状态继续2秒,则通信装置12F的动作模式切换成普通模式。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判断基准与第二判断基准相比,动作模式的切换基准被设定得低。因此,通信装置12F在省电模式时与在普通模式时相比,动作模式更容易切换。结果,可以防止在用户94使用无线识别卡10F时,通信装置12F不从省电模式切换成普通模式,而以省电模式直接使用无线识别卡10F的不良情况。
另外,第一规定时间及第二规定时间不限于上述的例子。例如,第一规定时间可以是10分钟。而且,第一判断基准中的第一阈值和第二判断基准中的第一阈值可以是不同的值。
模式控制装置17的计测装置171通过监视从太阳能电池15输出的电压、电流、电力,来对太阳能电池15的发电电力进行计测。例如,计测装置171以施加了任意电阻负载的状态对电压、电流、电力进行计测,或对开放状态下的电压、短路状态下的电流进行计测。
上述的入场出场管理系统具备:在房间92等对象区域的出入口配置的认证装置91、和由用户94所持有并能与认证装置91进行无线通信的作为识别器件的无线识别卡10F。在该入场出场管理系统中,当从无线识别卡10F向认证装置91发送识别信息时,认证装置91进行识别信息的认证,并根据该认证结果来决定是否允许用户94向上述对象区域入场出场。
无线识别卡10F具有:对识别信息进行存储的识别信息存储装置11;通过与认证装置91进行无线通信来将识别信息发送给认证装置91的通信装置12F;含有通过受光而生成电力的太阳能电池15及对太阳能电池15生成的电力进行蓄积的蓄电池16,并向通信装置12F供给电力的电源装置13;和模式控制装置17。通信装置12F可以按照以规定周期向认证装置91发送识别信息的普通模式、和与普通模式相比发送识别信息的频度低的省电模式这两个动作模式进行动作。模式控制装置17对太阳能电池15的发电电力进行计测,根据由该计测结果判断的周围亮度来切换通信装置12F的动作模式。特别是模式控制装置17在根据预先确定的判断基准判断为周围的亮度低于规定值时,将通信装置12F的动作模式切换成省电模式。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的无线识别卡10F中,当无线识别卡10F周围的亮度低于规定值时,通信装置12F的动作模式切换成省电模式。在省电模式中,由于识别信息的发送频度低于普通模式,所以通信装置12F中的消耗电量减少。因此,在用户94不使用无线识别卡10F的期间,即便在抽屉、包、所穿衣服的口袋、柜子、壁橱等不会有足够的光入射到太阳能电池15的暗处长时间保管无线识别卡10F,也可以抑制蓄电池16的剩余量的减少。结果,与通信装置12F始终以普通模式进行动作的情况相比,蓄电池16的剩余量难以减少。因此,可以防止因蓄电池16的剩余量不足而导致无线识别卡10F和认证装置91之间的通信不成立,能够防止入场出场管理系统不正常发挥功能(用户94无法出入室)。
例如,在将认证装置91被设置于公司的情况下,回家时用户94不使用无线识别卡10F,不需要从无线识别卡10F发送识别信息。因此,在用户94回家时因通信装置12F发送识别信息而消耗的电力变得很浪费。鉴于此,在本实施方式的无线识别卡10F中,降低不使用无线识别卡10F的期间的识别信息的发送频度,极力抑制电力消耗的浪费。因此,蓄电池16的剩余量减少(电力消耗)受到抑制。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的无线识别卡10F中,当无线识别卡10F的周围亮度高于规定值时,通信装置12F的动作模式从省电模式切换成普通模式。因此,在用户94使用无线识别卡10F时,识别信息的发送频度变高,到发送识别信息为止的等待时间缩短。
这样,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无线识别卡10F,由于在不使用无线识别卡10F时(没有必要与认证装置91进行通信时),通信装置12F以省电模式进行动作,所以与以普通模式进行动作时相比,可以抑制蓄电池16的消耗。另一方面,由于在使用无线识别卡10F时(有必要与认证装置91进行通信时),通信装置12F以普通模式进行动作,所以与以省电模式进行动作时相比,可以缩短从用户94靠近认证装置91到门93被开锁的等待时间。由此,可以避免入场出场管理系统的实用性恶化。
太阳能电池15的发电电力与向太阳能电池15入射的光强度、即无线识别卡10F周围的亮度有关。因此,在模式控制装置17中,利用太阳能电池15的发电电力的计测结果来判断无线识别卡10F周围的亮度。即,可以将太阳能电池15用作亮度传感器(亮度检测出用传感器)。因此,没有必要新设置亮度传感器,可以抑制无线识别卡10F的部件数量的增加。
不过,模式控制装置17可以构成为将太阳能电池15的发电电量(即一定时间的太阳能电池5的发电电力的累积值)和规定的阈值进行比较,在发电电量低于该规定的阈值时,判断为满足上述第一判断基准且周围的亮度低于规定值。另外,模式控制装置17可以构成为在太阳能电池15的发电电量高于上述规定的阈值时,判断为满足上述第二判断基准且周围的亮度高于规定值。该情况下,只要太阳能电池15的发电电量未超过上述规定的阈值,便判断为周围的亮度低于规定值。因此,例如即便在用户94将无线识别卡10F放入到口袋中的状态下,口袋内的太阳能电池15被瞬间照射强烈的光而使太阳能电池15的发电电力仅瞬间增大,通信装置12F的动作模式也维持省电模式。其中,当发电电量为上述规定的阈值以上时,通信装置12F被切换成普通模式。
另外,模式控制装置17的切换装置172构成为在太阳能电池15的发电电力低于第一阈值、且一定时间的发电电力的变动量低于规定的第二阈值时(在一定时间内发电电力没有变化第二阈值以上时),判断为周围的亮度低于规定值。另外,切换装置171构成为在太阳能电池15的发电电力为第一阈值以上、且一定时间的发电电力的变动量为第二阈值以上时(在一定时间内发电电力变化了第二阈值以上时),判断为周围的亮度高于规定值。
这里,第一阈值是与无线识别卡10F的周围照度为10勒克司时太阳能电池15的发电电力相当的值。第二阈值是与无线识别卡10F的周围照度为200勒克司时太阳能电池15的发电电力相当的值。因此,当无线识别卡10F的周围照度低于10勒克司、且在1分钟以内周围照度没有变化200勒克司以上时,通信装置12F的动作模式切换成省电模式。另一方面,当无线识别卡10F的周围照度为10勒克司以上、且在2秒以内周围照度变化了200勒克司以上时,通信装置12F的动作模式切换成普通模式。
根据该构成,当无线识别卡10F被保管在暗处时,通信装置12F的动作模式切换成省电模式。然后,在无线识别卡10F被从暗处取出时,随着无线识别卡10F的周围照度的变化,通信装置12F的动作模式切换成普通模式。这里,模式控制装置17不等待经过一定时间(例如2秒),而在发电电力的变化量为第二阈值以上的时刻将动作模式切换成普通模式。因此,如果用户94例如从所穿衣服的口袋取出无线识别卡10F,则通信装置12F的动作模式马上从省电模式切换成普通模式。因此,可以防止在省电模式情况下直接使用无线识别卡10F。
认证装置91可以构成为进行自动门、自动检票机等的开闭动作。另外,无线识别卡10F和认证装置91可以构成为利用电磁感应相互进行通信(无线通信)。

Claims (10)

1.一种无线识别卡,其特征在于,具备:
对识别信息进行存储的识别信息存储装置、
发送包含所述识别信息存储装置中存储的所述识别信息的无线信号的发送装置、和
向所述发送装置供给电力的太阳能电池,
所述太阳能电池具备:具有敏化作用的敏化物质、电子输送部、和空穴输送部,
所述无线识别卡具备所述太阳能电池的基材和所述发送装置的基材兼用的共用基材,
所述太阳能电池由所述共用基材和包含所述敏化物质、所述电子输送部和所述空穴输送部并形成在所述共用基材的厚度方向的一个表面的光电转换体构成,
所述发送装置由所述共用基材、在所述共用基材的厚度方向的另一个表面形成的天线、和形成在所述共用基材的厚度方向的另一个表面并利用所述天线来发送无线信号的通信电路构成。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识别卡,其特征在于,
该无线识别卡还具备形成为板状并对规定的信息进行显示的显示机构、以及对所述识别信息存储装置和所述发送装置进行保持的卡状主体,
所述敏化物质是受光时产生电子和空穴的色素,
所述太阳能电池具备:由半导体层构成并担承所述敏化物质的电子输送部、设置在所述电子输送部的厚度方向的一面并从所述敏化物质接受电子的作用电极、设置在所述电子输送部的厚度方向的另一面的对置电极、和夹设于所述电子输送部与所述对置电极之间并从所述敏化物质接受空穴的由电解质层构成的空穴输送部,该太阳能电池形成为板状,
所述太阳能电池和所述显示机构的任意一方具有透光性,所述太阳能电池和所述显示机构的任意一方隔着另一方被配置在所述主体的前面侧。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线识别卡,其特征在于,
所述显示机构具有透光性,隔着所述太阳能电池被配置在所述主体的前面,
在所述显示机构和所述太阳能电池之间夹设有扩散透过体,
所述扩散透过体构成为使入射到所述扩散透过体的光中用于所述显示机构的显示的光扩散,使入射到所述扩散透过体的光中用于所述太阳能电池的发电的光透过。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线识别卡,其特征在于,
所述太阳能电池相对于可见光具有透光性,隔着所述显示机构被配置在所述主体的前面。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无线识别卡,其特征在于,
所述显示机构具有透光性,
在所述显示机构的后面配置有使所述显示机构的显示的辨识性提高的背景板。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无线识别卡,其特征在于,
所述显示机构具有透光性,
在所述显示机构的后面配置有使透过所述显示机构后的光反射的反射板。
7.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线识别卡,其特征在于,具备:
接收装置,其接收包含对所述显示机构显示的内容进行表示的显示信息的无线信号;和
显示信息存储装置,其存储所述接收装置接收到的所述显示信息;
所述显示机构构成为根据所述显示信息存储装置中存储的所述显示信息进行显示,
所述太阳能电池构成为向所述接收装置和所述显示机构供电。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无线识别卡,其特征在于,具备:
将所述显示信息存储装置中存储的所述显示信息的内容更新为所述接收装置接收到的所述显示信息的内容的更新装置。
9.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线识别卡,其特征在于,
所述显示机构隔着所述太阳能电池被配置在所述主体的前面,
所述太阳能电池包含对透过所述光电转换体后的光进行反射的反射器,
所述反射器是所述基材或所述天线。
10.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线识别卡,其特征在于,
具备对来自所述太阳能电池的电力进行蓄积的蓄电池,
所述显示机构被配置在所述太阳能电池的前面,
所述蓄电池由所述共用基材、与在所述共用基材上形成的蓄电池体构成。
CN200980137429.2A 2008-09-10 2009-09-09 无线识别卡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16546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9)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8-232680 2008-09-10
JP2008232680A JP5149746B2 (ja) 2008-09-10 2008-09-10 薄型識別デバイス
JP2008-232679 2008-09-10
JP2008232679A JP2010067006A (ja) 2008-09-10 2008-09-10 表示デバイス
JP2008-233892 2008-09-11
JP2008233892A JP5149747B2 (ja) 2008-09-11 2008-09-11 非接触識別デバイス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非接触識別システム
JP2009009193A JP5204676B2 (ja) 2009-01-19 2009-01-19 入退場管理システム
JP2009-009193 2009-01-19
PCT/JP2009/065746 WO2010029943A1 (ja) 2008-09-10 2009-09-09 無線識別カード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165466A CN102165466A (zh) 2011-08-24
CN102165466B true CN102165466B (zh) 2015-03-04

Family

ID=4200519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80137429.2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165466B (zh) 2008-09-10 2009-09-09 无线识别卡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110221578A1 (zh)
EP (1) EP2330539A4 (zh)
CN (1) CN102165466B (zh)
WO (1) WO2010029943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287932B2 (en) * 2009-05-19 2016-03-15 Thomson Licensing Stand-by power mode for power line modem
EP2472438B1 (en) * 2009-08-26 2019-05-08 Toppan Printing Co., Ltd. Non-contact communication medium
CN103034885A (zh) * 2011-10-10 2013-04-10 航天信息股份有限公司 有源卡片及其制作方法
CN103238155B (zh) * 2011-11-15 2016-08-03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便携终端装置、认证系统、认证方法、程序以及集成电路
JP6321344B2 (ja) * 2013-09-12 2018-05-09 株式会社フジクラ 色素増感太陽電池素子
CN106373375A (zh) * 2015-07-20 2017-02-01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传感器及数据采集系统
US9798966B2 (en) * 2015-08-19 2017-10-24 Honeywell International Inc. Systems and methods of smart card based mobile pull stations
JP6609202B2 (ja) * 2016-03-08 2019-11-20 株式会社フジクラ 光電変換装置
US10716289B2 (en) 2016-04-21 2020-07-21 Sony Corporation Signal transmission device and management system
CN108963444B (zh) * 2017-05-27 2021-03-26 国基电子(上海)有限公司 天线、能量转换及通信系统
JP6340533B1 (ja) * 2017-12-27 2018-06-13 株式会社マーケテック 無線通信装着物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CN114944109B (zh) * 2022-05-16 2024-04-16 南京德朗克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带无源显示屏幕的超远距离胸章卡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5078370A (ja) * 2003-08-29 2005-03-24 Ngk Spark Plug Co Ltd 表示装置付icカード及びその使用方法
CN1811799A (zh) * 2006-01-10 2006-08-02 天津市易雷电子标签科技有限公司 太阳能电子标签
CN101110526A (zh) * 2006-07-21 2008-01-23 索尼株式会社 电磁感应型处理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0147719A (ja) * 1984-01-12 1985-08-03 Seikosha Co Ltd 太陽電池付き表示素子
JP3864208B2 (ja) * 1993-09-28 2006-12-27 スリーエム カンパニー 機密保護カード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US5590495A (en) * 1995-07-06 1997-01-07 Bressler Group Inc. Solar roofing system
JP3667920B2 (ja) * 1997-02-21 2005-07-06 ローム株式会社 Icカード
JP2002032728A (ja) 2000-07-18 2002-01-31 Toshiba Corp 無線カードシステム
AU2002233232A1 (en) * 2001-12-10 2003-06-23 Fractus, S.A. Contactless identification device
AU2003231536B2 (en) * 2002-05-20 2006-01-12 Ecole Polytechnique Federale De Lausanne (Epfl) Photoelectric conversion device
JP2004024551A (ja) * 2002-06-26 2004-01-29 Renesas Technology Corp センサシステム用半導体装置
US7294209B2 (en) * 2003-01-02 2007-11-13 Cymbet Corporatio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depositing material onto a substrate using a roll-to-roll mask
US7090935B2 (en) * 2003-02-28 2006-08-15 Dai Nippon Printing Co., Ltd. Magnetic card
US7270276B2 (en) * 2004-09-29 2007-09-18 Sap Ag Multi-application smartcard
JP4373454B2 (ja) * 2007-03-29 2009-11-25 Tdk株式会社 光電変換電極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色素増感型太陽電池
TWI379425B (en) * 2007-12-13 2012-12-11 Nexpower Technology Corp Translucent solar cell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5078370A (ja) * 2003-08-29 2005-03-24 Ngk Spark Plug Co Ltd 表示装置付icカード及びその使用方法
CN1811799A (zh) * 2006-01-10 2006-08-02 天津市易雷电子标签科技有限公司 太阳能电子标签
CN101110526A (zh) * 2006-07-21 2008-01-23 索尼株式会社 电磁感应型处理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10221578A1 (en) 2011-09-15
WO2010029943A1 (ja) 2010-03-18
CN102165466A (zh) 2011-08-24
EP2330539A1 (en) 2011-06-08
EP2330539A4 (en) 2014-09-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165466B (zh) 无线识别卡
US20240210782A1 (en) Self-contained ec igu
TWI729293B (zh) 用於控制光學可切換窗之設備、方法及非暫時性電腦可讀取媒體
CN101930142B (zh) 光电致变色元件及其制造方法
US5604626A (en) Photochromic devices
US11314139B2 (en) Self-contained EC IGU
US20060005876A1 (en) Mobile photovoltaic communication facilities
US20090160396A1 (en) Charging device receiving light from diverse sources
CN106125444A (zh) 控制光可切换器件的转换
CA2386194A1 (en) Self bleaching photoelectrochemical-electrochromic device
CN108604431A (zh) 用于控制光致变色暗化的电致变色系统和方法
US20220252953A1 (en) Smart widow system including energy storage unit and methods of using same
JP5149747B2 (ja) 非接触識別デバイス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非接触識別システム
KR101169978B1 (ko) 무선 식별 카드
TWI604178B (zh) 自供電感測裝置
US11531245B2 (en) Smart window, smart window system, method of operating smart window, and method of fabricating smart window
KR20120012413A (ko) 염료감응 태양전지 모듈을 이용한 실내외 전자제어 시스템
JP2004222225A (ja) 携帯型通信装置
CN206640380U (zh) 一种太阳能无线充电折叠包
JP2011022009A (ja) 紫外線測定装置
AU2016305495B2 (en) An enhanced power window assembly
CN208027437U (zh) 一种信息单元、智能锁、自行车、物流箱和物流托盘
CN101965538A (zh) 用于标签和卡的自供电显示器
WO2015006021A1 (en) Photovoltaic powered door lock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Effective date: 20120312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20312

Address after: Japan Osaka kamato City

Applicant after: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Address before: Osaka Japan

Applicant before: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304

Termination date: 20180909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