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147526A - 光扫描装置的制造方法及支撑装置 - Google Patents

光扫描装置的制造方法及支撑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147526A
CN102147526A CN201010555988XA CN201010555988A CN102147526A CN 102147526 A CN102147526 A CN 102147526A CN 201010555988X A CN201010555988X A CN 201010555988XA CN 201010555988 A CN201010555988 A CN 201010555988A CN 102147526 A CN102147526 A CN 10214752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ousing
bracing
strutting arrangement
supporter
intermediate memb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10555988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147526B (zh
Inventor
吉田安夫
山下正裕
本乡玲门
长田礼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film Business Innovati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Fuji Xerox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 Xerox Co Ltd filed Critical Fuji Xerox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14752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14752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14752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147526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echanical Optical Scanning Systems (AREA)
  • Laser Beam Printer (AREA)
  • Facsimile Scanning Arrangements (AREA)

Abstract

提供光扫描装置的制造方法和支撑装置,其中,该光扫描装置的制造方法具有:支撑工序,在能够将来自光源侧的光引导至被扫描面的相对位置上,使单一的支撑装置支撑多个光学元件;定位工序,将在所述支撑工序中支撑所述多个光学元件的支撑装置对要固定所述多个光学元件的壳体定位;固定工序,在进行了利用所述定位工序的所述支撑装置的定位的状态下,并且在维了在所述支撑工序中被支撑的所述多个光学元件的所述相对位置的状态下,将所述多个光学元件固定到所述壳体上;以及拆卸工序,从在所述固定工序中被固定的所述多个光学元件拆卸所述支撑装置。

Description

光扫描装置的制造方法及支撑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光扫描装置的制造方法及支撑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光扫描装置,公知有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扫描设备和专利文献2所公开的光扫描装置。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扫描设备沿上下方向对安装有激光二极管的LD(Laser Diode)保持架270进行位置调整,以使激光束可靠通过扫描透镜,并且在设备框200上,在与固定有多面反射镜110的基台部220表面隔开间隔的状态下通过粘接剂粘接LD保持架270的下端部,由此固定LD保持架270和设备框200之间的位置关系。
专利文献2所公开的光扫描装置为以下的光扫描装置:经由设置在外罩中的至少一个光学元件,使从光源放出的光对对象照明,用该光扫描该对象,该光扫描装置包含与该光学元件的至少一个及该外罩双方粘接的中间部件。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47822号公报(图7)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8-225231号公报(图6)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在能够将来自光源侧的光引导至被扫描面的相对位置上固定多个光学元件时,使找正光学元件的位置的作业变得容易。
第1方面的发明是一种光扫描装置的制造方法,其中,该光扫描装置的制造方法具有:支撑工序,在能够将来自光源侧的光引导至被扫描面的相对位置上,使单一的支撑装置支撑多个光学元件;定位工序,将在所述支撑工序中支撑所述多个光学元件的支撑装置对要固定所述多个光学元件的壳体定位;固定工序,在进行了利用所述定位工序的所述支撑装置的定位的状态下,并且在维了在所述支撑工序中被支撑的所述多个光学元件的所述相对位置的状态下,将所述多个光学元件固定到所述壳体上;以及拆卸工序,从在所述固定工序中被固定的所述多个光学元件拆卸所述支撑装置。
第2方面的发明在第1方面所述的光扫描装置的制造方法中,在所述定位工序中,在各所述光学元件和所述壳体之间配置了中间部件的状态下定位所述支撑装置,所述中间部件允许各所述光学元件相对于所述壳体的移动,在所述固定工序中,通过硬化手段使提供给所述中间部件的硬化剂硬化,由此将所述光学元件固定到所述壳体上。
第3方面的发明在第1方面或第2方面所述的光扫描装置的制造方法中,在所述支撑工序中,通过吸引使所述支撑装置支撑所述光学元件。
第4方面的发明为一种支撑装置,其中,该支撑装置具有:支撑体,其在能够将来自光源侧的光引导至被扫描面的相对位置上,能拆卸地支撑多个光学元件;以及基体,其设置有所述支撑体,并形成为开放状态,以使被所述支撑体支撑的状态下的所述光学元件的向所述壳体固定的被固定部位露出。
根据本发明的第1方面的结构,与利用按照每个光扫描装置而设置在其壳体上的调整机构来调整光学元件的位置的情况相比,在能够将来自光源侧的光引导至被扫描面的相对位置上固定多个光学元件时,能够使找正光学元件的位置的作业变得容易。
根据本发明的第2方面的结构,与不使用中间部件的情况相比,在能够将来自光源侧的光引导至被扫描面的相对位置上固定多个光学元件时,能够使找正光学元件的位置的作业变得容易。
根据本发明的第3方面的结构,与不通过吸引进行支撑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对光学元件的负荷。
根据本发明的第4方面的结构,与利用按照每个光扫描装置而设置在其壳体上的调整机构调整光学元件的位置的情况相比,在能够将来自光源侧的光引导至被扫描面的相对位置上固定多个光学元件时,能够使找正光学元件的位置的作业变得容易。
附图说明
将参照附图详细地描述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其中:
图1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结构的概略图。
图2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光扫描装置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3是示出在第1实施方式的光扫描装置中,将覆盖部件(盖)安装到壳体上以后的情况的外观图。
图4是示出针对fθ透镜设置的中间部件的结构的概略图。
图5是示出针对球柱面透镜设置的中间部件的结构的概略图。
图6是示出通过第1实施方式的支撑装置支撑的固定部件的立体图。
图7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支撑装置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8是示出在第1实施方式的支撑装置中支撑固定部件后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9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支撑装置的上部侧的结构及固定固定部件前的光扫描装置的壳体结构的立体图。
图10是示出在图7所示的结构中,不具有调整光源位置的调整机构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11是示出在图7所示的支撑装置中,对支撑反射镜的支撑体进行变形后的变形例的立体图。
图12是示出使用图11所示的结构时的光扫描装置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13是示出经由中间部件在壳体上固定fθ透镜前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4是示出经由中间部件在壳体上固定fθ透镜后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5是用于说明经由中间部件在壳体上固定fθ透镜的过程的说明图。
图16是示出第2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结构的概略图。
图17是示出第2实施方式的光扫描装置的结构的侧剖视图。
图18是示出第2实施方式的光扫描装置的结构的俯视图。
图19是示出在第2实施方式的第1支撑装置和第2支撑装置中支撑固定部件后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20是用于说明第2实施方式的制造方法的制造工序的说明图。
图21是示出第2实施方式的光扫描装置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22是示出第2实施方式的中间部件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23是示出第2实施方式的支撑机构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24是示出第2实施方式的支撑机构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25是示出第2实施方式的支撑机构的支撑部结构的立体图。
图26是示出第2实施方式的支撑机构的支撑部结构的剖视图。
图27是示出固定第2实施方式的柱面反射镜后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28是示出对第2实施方式的中间部件进行变形后的变形例的立体图。
标号说明:
10:光扫描装置;12:壳体;14:光源;16:准直透镜(光学元件的一例);18:球柱面透镜(光学元件的一例);20:旋转多面镜(光学元件的一例);22:fθ透镜(光学元件的一例);24:反射镜(光学元件的一例);42C:海绵(保持件的一例);42A:压缩螺旋弹簧(支撑件的一例);42:中间部件;42B:硬化剂(固定件的一例);42:中间部件;43C:海绵(支撑件的一例、保持件的一例);43B:硬化剂(固定件的一例);43:中间部件;50:光扫描装置51:第1壳体(壳体的一例);52:第2壳体(壳体的一例);66Y、66M、66C、66K:准直透镜(光学元件的一例);67Y、67M、67C、67K:狭缝(光学元件的一例);68Y、68M、68C、68K:第1反射镜部(光学元件的一例);69:第1透镜系统(光学元件的一例);70:旋转多面镜(光学元件的一例);71:第2反射镜(光学元件的一例);72:第2透镜系统(光学元件的一例);73:扫描透镜(光学元件的一例);74:折返反射镜(光学元件的一例);80:分离多面镜(光学元件的一例);82:反射镜(光学元件的一例);84Y、84M、84C、84K:柱面反射镜(光学元件的一例);95:中间部件96:硬化剂(固定件的一例);100:图像形成装置;114:感光体116:带电装置;118:旋转显影装置(显影装置的一例);150:支撑装置(支撑机构的一例);152:基体;154:支撑体;156:支撑体;158:支撑体;160:支撑体;161:支撑体162:支撑体;163:支撑体;164:支撑体;165:支撑体;167:支撑体;169:支撑体;170:支撑体;172:支撑体;200:图像形成装置;224:带电装置;226:显影装置;251:第1支撑装置(支撑机构的一例)252:第2支撑装置(支撑机构的一例);253:基体;254:基体;270:支撑机构。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一例。
[第1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结构)
首先,说明第1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结构。图1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结构的概略图。
如图1所示,第1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00具有收纳各结构部件的装置壳体102。在该装置壳体102的内部,设置有以下部件:收纳纸张等记录介质P的记录介质收纳部104、在记录介质P上形成色调剂图像的图像形成部106、将记录介质P从记录介质收纳部104搬送到图像形成部106的搬送部108、以及将通过图像形成部106形成的色调剂图像定影到记录介质P上的定影装置110。此外,在装置壳体102的上部,设置有排出通过定影装置110定影了色调剂图像的记录介质P的记录介质排出部112。
图像形成部106具有:形成有色调剂图像的感光体114、转印形成在感光体114上的色调剂图像的中间转印体120、将感光体114的色调剂图像转印到中间转印体120的第1转印辊128、以及将通过第1转印辊128转印到中间转印体120上的色调剂图像转印到记录介质P的第2转印辊130。
感光体114构成为朝一个方向(图1中的顺时针方向)旋转。在感光体114的周围,从感光体114的旋转方向上游侧开始依次设置有以下部件:使感光体114带电的带电装置116、向通过带电装置116带电的感光体114扫描光线从而在感光体114上形成静电潜像的光扫描装置10、以及作为对形成在感光体114上的静电潜像进行显影从而形成色调剂图像的显影装置的一例的旋转显影装置118。此外,光扫描装置10的具体结构将后述。
旋转显影装置118具有以旋转支轴124为中心朝向一个方向(图1中的逆时针方向)进行旋转驱动的旋转体119。在该旋转体119上,收纳黄、品红、青和黑四个颜色的色调剂的色调剂收纳部122设置在旋转支轴124的周围。在各色调剂收纳部122中,设置有将收纳在各色调剂收纳部122中的色调剂提供给感光体114的显影辊126。
中间转印体120被卷绕在第1转印辊128、与第2转印辊130对置的对置辊132、以及多个(例如3个)卷绕辊134上。在中间转印体120,将对置辊132和第2转印辊130之间设为转印位置T,该转印位置T是转印到中间转印体120的色调剂图像转印到记录介质P上的位置。
搬送部108具有从记录介质收纳部104送出收纳在记录介质收纳部104中的记录介质P的送出辊136、和将通过送出辊136送出的记录介质P搬送到转印位置T的搬送辊140。
定影装置110相比转印位置T,配置在搬送方向的更下游侧,将在转印位置T被转印到记录介质P上的色调剂图像定影到记录介质P上。在相比定影装置110的搬送方向的更下游侧,配置有将记录介质P排出到记录介质排出部112的排出辊142。
接着,对第1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的图像形成动作进行说明。
在第1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00中,感光体114每进行一次旋转,就通过光扫描装置10在感光体114上形成静电潜像,通过旋转显影装置118的各显影辊126用各色的色调剂进行显影。通过该显影,感光体114每进行一次旋转,形成在感光体114上的各色的色调剂图像就以黄、品红、青和黑的顺序被转印到中间转印体120上来形成彩色图像。
另一方面,从记录介质收纳部104送出的记录介质P通过搬送辊140被送入到转印位置T。在转印位置T,将已转印到中间转印体120的彩色图像转印到该记录介质P上。
转印了色调剂图像的记录介质P被搬送到定影装置110,被转印的色调剂图像通过定影装置110被定影。定影了色调剂图像的记录介质P通过排出辊142被排出到记录介质排出部112。如上所述,进行一系列的图像形成动作。
此外,图像形成装置的结构不限于上述结构,只要是能够形成图像的装置即可。
(第1实施方式的光扫描装置10的结构)
接着,说明第1实施方式的光扫描装置10的结构。图2和图3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光扫描装置的结构的立体图。
以下,将图中的箭头F方向设为光扫描装置10的前方,将其相反侧(箭头B方向)设为光扫描装置10的后方,将图中的箭头R方向设为光扫描装置10的右方,将其相反侧(箭头L方向)设为光扫描装置10的左方,将图中的箭头U方向设为光扫描装置10的上方,将其相反侧(箭头D方向)设为光扫描装置10的下方来进行说明。此外,光扫描装置10中的这些方向是为了方便说明而确定的,因此光扫描装置10中的左右方向、前后方向及上下方向不限于该方向。
如图2所示,第1实施方式的光扫描装置10具有上部开放的塑料制的壳体12。在壳体12的侧面13F上,安装了具有发光部14A的光源14。光源14构成为通过形成在壳体12的侧壁上的开口12A,将根据图像信号调制过的光线K从发光部14A射出到壳体12的内部。
在壳体12的内部,作为将来自光源14侧的光引导至感光体114的外周面(被扫描面的一例)侧的多个光学元件的一例的准直透镜16/球柱面透镜18/旋转多面镜(多面反射镜)20依次沿着光线K的行进方向被配置。旋转多面镜20与对旋转多面镜20进行旋转驱动的驱动部20A一起,安装在安装板21上。
从光源14射出的光线K被准直透镜16转换为平行光。该被转换为平行光的光线K通过球柱面透镜18,在副扫描方向上成像在旋转多面镜20的反射面上。通过球柱面透镜18成像的光线K在通过驱动部20A旋转的旋转多面镜20的反射面上被反射偏转。
在旋转多面镜20的反射侧(光扫描装置10的前方侧),作为将来自光源14侧的光引导至感光体114的外周面(被扫描面的一例)侧的多个光学元件的一例的fθ透镜22/反射镜24依次沿着光线K的行进方向被配置。
被旋转多面镜20偏转的光线K通过fθ透镜22并且被反射镜24反射,由此成像在感光体114的外周面上,并且等速扫描感光体114的外周面。
此外,如图3所示,在壳体12的开放上部,设置有覆盖该开放部分的覆盖部件(盖)26。在该覆盖部件26上,安装有使被反射镜24反射的光线K通过至感光体114的外周面的透光板28。
此外,如图2所示,在壳体12上,设置有用于检测光线K的扫描开始定时的检测元件(SOS(start of scan:扫描开始)传感器)30。在fθ透镜22和反射镜24之间,在扫描开始侧(光扫描装置10的左方侧),设置有对透射过fθ透镜22的光线K的一部分进行反射并引导至检测元件30的检测用反射镜32。此外,检测元件30安装在块状的安装部件30A上。
此处,在光扫描装置10中,经由多个中间部件42将光源14固定在壳体12的侧面13F上。各中间部件42的一端部与光源14接合,另一端部与侧面13F接合。此外,旋转多面镜20的安装板21及fθ透镜22分别经由多个中间部件42被固定于壳体12的底板12B。各中间部件42的一端部与安装板21及fθ透镜22的底面接合,另一端部与底板12B的上表面接合。此外,中间部件42的具体结构将后述。
准直透镜16和球柱面透镜18分别经由中间部件43被固定在形成在底板12B的上表面上的固定部17、19上。此外,中间部件43的具体结构将后述。
检测用反射镜32的反射面的相反面及底面经由中间部件43固定于形成在底板12B的上表面上的固定部33上。检测元件30的安装部件30A的底面经由中间部件(省略图示)固定于形成在底板12B的上表面上的固定部(省略图示)上。
反射镜24经由中间部件43被固定于固定部23、25,固定部23、25分别形成在位于底板12B的上表面上的反射镜24的长度方向两端侧(光扫描装置10的左端侧和右端侧)。配置在固定部23上的中间部件43与位于反射镜24的长度方向一端部(右端部)的反射面的相反面、上端面及下端面接合。配置在固定部25上的中间部件43与位于反射镜24的长度方向另一端部(左端部)的反射面的相反面、上端面及下端面接合。
准直透镜16/球柱面透镜18/旋转多面镜20/fθ透镜22/反射镜24被固定在壳体12上的能够将来自光源14侧的光线K引导至感光体114的外周面的相对位置上,具体而言,被固定在能够将来自光源14侧的光线K扫描到感光体114的外周面的预定位置的相对位置(以下称作理想位置)上。具体而言,如后所述,准直透镜16/球柱面透镜18/旋转多面镜20/fθ透镜22/反射镜24在支撑装置150中被定位在理想位置上后,在维持该位置关系的状态下被固定于壳体12。此外,如后所述,在定位到支撑装置150中的理想位置上时,旋转多面镜20和fθ透镜22在对支撑装置150定位后不进行位置调整,而准直透镜16/球柱面透镜18/反射镜24在包含光源14在内对支撑装置150定位后,进行位置调整以定位到理想位置。
此外,在壳体12自身中,不具有调整机构和定位机构,调整机构对光源14/准直透镜16/球柱面透镜18/旋转多面镜20/fθ透镜22/反射镜24/检测元件30/检测用反射镜32的位置进行调整,定位机构将光源14/准直透镜16/球柱面透镜18/旋转多面镜20/fθ透镜22/反射镜24/检测元件30/检测用反射镜32定位到理想位置上。此外,也可以具有将光源14/准直透镜16/球柱面透镜18/旋转多面镜20/fθ透镜22/反射镜24/检测元件30/检测用反射镜32定位到包含理想位置的区域内、即比理想位置范围更宽的区域内的定位机构。该定位机构例如在作为固定到理想位置的前阶段的进行大致定位时使用。
(中间部件42及中间部件43的结构)
接着,对中间部件42及中间部件43的结构进行说明。图4是示出中间部件42的结构的概略图。图5是示出中间部件43的结构的概略图。
首先,说明针对fθ透镜22设置的中间部件42。此外,针对旋转多面镜20的安装板21及光源14设置的中间部件42与针对fθ透镜22设置的中间部件42同样地构成,因此省略说明。
如图4(A)所示,中间部件42配置在作为固定部件的一例的壳体12和作为被固定部件的一例的fθ透镜22之间,用于将fθ透镜22固定于壳体12。
如图4(B)所示,中间部件42具有作为支撑fθ透镜22的支撑件的一例的压缩螺旋弹簧42A、作为将fθ透镜22固定于壳体12的固定件的一例的硬化剂42B、以及作为保持硬化剂42B的保持件的一例的海绵42C。
压缩螺旋弹簧42A的沿成为伸缩方向的轴向的一端部配置在fθ透镜22侧,轴向另一端部配置在壳体12侧。压缩螺旋弹簧42A通过硬化剂42B的硬化而保持变形的状态、即压缩的状态。压缩螺旋弹簧42A在硬化剂42B硬化前的状态下,通过弹性变形,以使fθ透镜22可沿着压缩螺旋弹簧42A的轴向移动的方式支撑fθ透镜22。即,压缩螺旋弹簧42A允许fθ透镜22相对于壳体12的移动,能够调整fθ透镜22向壳体12的支撑位置。由此,通过压缩螺旋弹簧42A弹性变形,fθ透镜22能够位于理想位置上。
此外,作为支撑件,例如可以是如茶筅的前端部那样形成为球状的弹簧、和形成为其他形状的弹簧等,只要能够进行弹性变形且能够支撑fθ透镜22即可。
具体而言,硬化剂42B是通过紫外线而硬化的粘接剂,在照射紫外线以前,为液状(凝胶状)。即,硬化剂42B在硬化前,允许压缩螺旋弹簧42A和海绵42C的弹性变形。此外,硬化剂42B在硬化后,抵抗压缩螺旋弹簧42A和海绵42C的弹力来阻止压缩螺旋弹簧42A和海绵42C的变形,并且通过其粘接力将fθ透镜22固定于壳体12。具体而言,硬化剂42B在将基于压缩螺旋弹簧42A的fθ透镜22的支撑位置调整到理想位置后的状态下,将fθ透镜22和压缩螺旋弹簧42A固定于壳体12。
此外,作为使硬化剂硬化的硬化手段(刺激),可以是例如紫外线以外的电磁波、热、空气等,作为硬化剂42B,也可以使用通过紫外线以外的硬化手段(例如紫外线以外的电磁波、热、空气)硬化的硬化剂。
海绵42C配置在压缩螺旋弹簧42A的内周侧,被压缩螺旋弹簧42A所保持。海绵42C在形成在内部的多个孔(空隙)中,保持硬化前的液状(凝胶状)的硬化剂42B。
此外,作为保持件,也可以是例如发泡材料以外的其他多孔材质等,只要能够保持液状(凝胶状)的硬化剂42B即可。
接着,说明针对球柱面透镜18设置的中间部件43。
此外,针对准直透镜16、反射镜24、检测元件30以及检测用反射镜32设置的中间部件43与针对球柱面透镜18设置的中间部件43同样地构成,因此省略说明。
如图5(A)所示,中间部件43配置在固定部件19和作为被固定部件的一例的球柱面透镜18之间,用于将球柱面透镜18固定于壳体12。
如图5(B)所示,中间部件43具有作为将球柱面透镜18固定于壳体12的固定件的一例的硬化剂43B、和作为保持硬化剂43B的保持件的一例的海绵43C。
中间部件43与中间部件42不同,不具有压缩螺旋弹簧。即,在中间部件42中,压缩螺旋弹簧42A主要具有支撑fθ透镜22的支撑功能,海绵42C主要具有保持硬化剂43B的保持功能,与此相对,在中间部件43中,海绵43C具有支撑功能和保持功能两方。
具体而言,硬化剂43B与硬化剂42B同样,由通过紫外线硬化的粘接剂构成,具有与硬化剂42B同样的功能。此外,作为硬化剂43B,与硬化剂42B同样,也可以使用通过紫外线以外的硬化手段(例如紫外线以外的电磁波、热、空气)硬化的硬化剂。
海绵43C在形成在内部的多个孔(空隙)中,保持硬化前的液状(凝胶状)的硬化剂43B。海绵43C通过硬化剂43B的硬化而保持变形的状态、即压缩的状态。海绵43C在硬化剂43B硬化前的状态下,通过弹性变形,以可移动的方式支撑球柱面透镜18。
此外,作为保持件,也可以是例如发泡材料以外的其他多孔材质等,只要能够保持液状(凝胶状)的硬化剂43B即可。
如上所述,作为配置在固定部件和被固定部件之间的中间部件,期望如中间部件42、43那样,具有支撑被固定部件的支撑功能、和保持硬化剂等固定件的保持功能。
此外,可以如中间部件43那样,在单一部件中具有支撑功能和保持功能两方,也可以如中间部件42那样,采用分别由多个部件分担支撑功能和保持功能的结构。
作为具有支撑功能的支撑件、具有保持功能的保持件以及具有两个功能的部件,能够从例如弹簧、橡胶、海绵等多孔材质、由玻璃纤维或者金属纤维等形成的无纺布/棉状部件(例如玻璃丝或钢丝绒)/网孔状部件、蜂窝形状部件、波纹形状部件等中适当选择。
此外,中间部件42、43在光扫描装置10的制造前的部件状态下,分别由压缩螺旋弹簧42A及海绵42C、海绵43C构成,在制造过程中被提供硬化剂42B、43B。
由此,在中间部件42中,可以采用包含作为支撑件的一例的压缩螺旋弹簧42A、作为固定件的一例的硬化剂42B、作为保持件的一例的海绵42C的中间部件,也可以采用没有作为固定件的一例的硬化剂42B,而由作为支撑件的一例的压缩螺旋弹簧42A、作为保持件的一例的海绵42C构成的中间部件。
此外,在中间部件43中,可以采用包含作为固定件的一例的硬化剂43B、和作为保持件的一例的海绵43C的中间部件,也可以采用没有作为固定件的一例的硬化剂43B,而由作为保持件的一例的海绵43C构成的中间部件。
此外,期望中间部件(具体而言,构成硬化剂以外的结构部件)具有将硬化手段(刺激)传递给硬化剂的功能。例如,在中间部件中的硬化剂通过作为硬化手段的紫外线/紫外线以外的电磁波硬化的情况下,期望中间部件由紫外线/紫外线以外的电磁波能够透射的部件构成。尤其是,在如第2实施方式中的中间部件95那样,在结构部件的背面涂敷硬化剂的情况下,为了使该所涂敷的硬化剂硬化,需要使紫外线/紫外线以外的电磁波透射的透射性。此外,例如,在中间部件中的硬化剂通过作为硬化手段的热硬化的情况下,与紫外线/紫外线以外的电磁波的情况同样,期望中间部件由具有传导热的导热性的部件构成。
(第1实施方式的支撑装置150的结构)
接着,针对在光扫描装置10的后述的制造方法中使用的支撑装置150进行说明。图7是示出支撑装置150的结构的立体图。
以下,将图中的箭头F方向设为支撑装置150的前方,将其相反侧(箭头B方向)设为支撑装置150的后方,将图中的箭头R方向设为支撑装置150的右方,将其相反侧(箭头L方向)设为支撑装置150的左方,将图中的箭头U方向设为支撑装置150的上方,将其相反侧(箭头D方向)设为支撑装置150的下方来进行说明。此外,支撑装置150中的这些方向是为了方便说明而确定的,因此支撑装置150中的左右方向、前后方向及上下方向不限于该方向。
第1实施方式的支撑装置150是在将构成光扫描装置10的结构部件中的以下部件固定到壳体12之前用于支撑这些部件的装置:图6所示的光源14/准直透镜16/球柱面透镜18/旋转多面镜20/fθ透镜22/反射镜24/检测元件30/检测用反射镜32(以下,将这些结构部件称作固定部件14~32)。此外,支撑装置150是从光扫描装置10(具体而言,壳体12)独立的装置,是与光扫描装置10分体构成的装置。
如图7所示,支撑装置150具有:分别可拆卸地支撑固定部件14~32的支撑体154、156、158、160、162、164、170、172(以下示作154~172),以及形成有支撑体154~172的基体152。
如图9所示,基体152构成为以形成在壳体12的前方侧的两个基准孔15为基准,组合到壳体12上,被对壳体12定位。
具体而言,例如,在与两个基准孔15对应地形成在基体152的前方侧的两个定位用孔175的一方和壳体12的两个基准孔15的一方中,插入销等插入部件,并且在两个定位用孔175的另一方和两个基准孔15的另一方中,插入销等插入部件,由此将基体152的定位用孔175对壳体12的基准孔15定位,以两个基准孔15为基准将基体152对壳体12定位。
此外,在将基体152对壳体12定位时获得的位置精度比将固定部件14~32对基体152定位时获得的位置精度低。此外,以壳体12的两个基准孔15为基准,将光扫描装置10对感光体114定位。此外,作为将基体152对壳体12定位的结构,不限于以两个基准孔15为基准的结构。
基体152具有在对壳体12被定位了时,分别与壳体12的侧面13A/13B/13C/13D/13E/13F(参照图2)对置的对置壁(内壁)173A/173B/173C/173D/173E/173F(参照图7)。
此外,如图8所示,基体152朝下开放,以使得在被各支撑体154~172支撑的状态下的各固定部件14~32的对壳体12固定的被固定部位露出。具体而言,在准直透镜16、球柱面透镜18、旋转多面镜20的安装板21、fθ透镜22以及检测元件30(安装部件30A)中被固定部位为底面,在光源14中被固定部位为射出面(配置有发光部14A的配置面),在反射镜24中被固定部位为反射面的相反面、上端面及下端面,在检测用反射镜32中被固定部位为反射面的相反面及底面。
如图7所示,支撑光源14的支撑体154从基体152的对置壁173F沿水平方向突出,并且形成为长方体形状。用于吸引光源14的多个吸引孔154B的一端被开口于支撑体154的侧面154A。在吸引孔154B的另一端上,连接有吸引光源14的吸引装置(省略图示)。利用该吸引装置,通过吸引孔154B吸引光源14的配置发光部14A的配置面的相反面,由此通过支撑体154的侧面154A支撑光源14。
如图8所示,光源14在被支撑体154支撑的状态下,与侧面154A接触,相对于基体152(支撑装置150)的位置被规定,以进行定位。
此外,在支撑体154上,设置有调整光源14的位置的调整机构154C(参照图7)、调整机构154E(参照图9)。调整机构154C为以下结构:使支撑体154相对于基体152支撑光源14,通过对操作部154D进行旋转操作,使支撑体154移动,以使光源14在图7和图9的Y方向(光扫描装置10中的上下方向)上移动。
调整机构154E为以下结构:使支撑体154相对于基体152支撑光源14,通过对操作部154F进行旋转操作,使支撑体154移动,以使光源14在图7和图9的X方向(光扫描装置10中右斜前方及其相反方向(左斜后方))上移动,从而能够进行与准直透镜16的光轴/定心调整。
支撑准直透镜16的支撑体156从基体152朝下方突出,并且形成为长方体形状。在支撑体156的下表面上,形成有凹部156A。在处于该凹部156A内的里面的内表面上,用于吸引准直透镜16的吸引孔156B的一端被开口。在吸引孔156B的另一端上,连接有吸引准直透镜16的吸引装置(省略图示)。利用该吸引装置,通过吸引孔156B吸引准直透镜16,从而如图8所示,通过支撑体156的凹部156A支撑准直透镜16。
准直透镜16在被支撑体156支撑的状态下,与凹部156A内的内表面以及角度不同的多个侧面接触,从而规定其相对于基体152(支撑装置150)的位置来进行定位。
此外,如图9所示,在支撑体156上,设置有调整准直透镜16的位置的调整机构156C。调整机构156C为以下结构:使支撑体156相对于基体152支撑准直透镜16,通过对操作部156D进行旋转操作,使支撑体156移动,以使准直透镜16在光扫描装置10中的光线K的行进方向(相对旋转多面镜20接近或远离的方向)上移动。
如图7所示,支撑球柱面透镜18的支撑体158与支撑体156同样地构成,具有用于定位球柱面透镜18的凹部158A、和用于吸引球柱面透镜18的吸引孔158B。此外,如图9所示,在支撑体158上,与支撑体156同样地,设置有调整球柱面透镜18的位置的调整机构158C。调整机构158C为以下结构:使支撑体158相对于基体152支撑球柱面透镜18,通过对操作部158D进行旋转操作,使支撑体158移动,以使球柱面透镜18在光扫描装置10中的光线K的行进方向(相对旋转多面镜20接近或远离的方向)上移动。
如图7所示,支撑旋转多面镜20的支撑体160具有配置在基体152的后部侧的第1支撑体161、配置在支撑体161的前方侧的第2支撑体163以及配置在支撑体161的左方侧的第3支撑体165。
第1支撑体161、第2支撑体163以及第3支撑体165分别从基体152朝下方突出,并且形成为长方体形状。用于吸引安装有旋转多面镜20的安装板21的吸引孔161B、163B、165B的一端分别被开口在第1支撑体161、第2支撑体163以及第3支撑体165的下表面上。在吸引孔161B、163B、165B的另一端,连接有吸引安装板21的吸引装置(省略图示)。利用该吸引装置,通过吸引孔161B吸引安装板21的上表面的后部侧,通过吸引孔163B吸引安装板21的上表面的前部侧,通过吸引孔165B吸引安装板21的上表面的左部侧,从而如图8所示,通过支撑体161、163、165的下表面支撑旋转多面镜20。
在第1支撑体161和第3支撑体165上,分别设置有与安装板21的后方侧端面接触来规定旋转多面镜20的前后方向位置的规定部161C、以及与安装板21的左方侧端面接触来规定旋转多面镜20的左右方向位置的规定部165C。
旋转多面镜20与第1支撑体161、第2支撑体163以及第3支撑体165的下表面接触,从而上下方向的位置被规定,通过规定部161C从而前后方向的位置被规定,通过规定部165C从而左右方向的位置被规定,由此被向基体152定位。
如图7所示,支撑fθ透镜22的支撑体162从基体152朝下方突出,并且形成为块状。用于吸引fθ透镜22的吸引孔162A、162B、162C的一端被开口于支撑体162的下表面上。在吸引孔162A、162B、162C的另一端上,连接有吸引fθ透镜22的吸引装置(省略图示)。利用该吸引装置,通过吸引孔162A吸引fθ透镜22的上表面的右端部,通过吸引孔162B吸引fθ透镜22的上表面的右端部,通过吸引孔162C吸引fθ透镜22的上表面的前端部,从而如图8所示,通过支撑体162的下表面支撑fθ透镜22。
在fθ透镜22的吸引面(上表面)上,形成有嵌入到吸引孔162A、162B、162C的凸部22A、22B、22C(参照图13),在该凸部22A、22B、22C分别被嵌入到吸引孔162A、162B、162C中的状态下,通过吸引并支撑fθ透镜22,将fθ透镜22对基体152定位。
此外,支撑体162也可以为以下结构:与fθ透镜22的长度方向的一个端面(右端面)22R或fθ透镜22的长度方向的另一个端面(左端面)22L、fθ透镜22的长度方向的一端(右端)侧的前表面22FR、fθ透镜22的长度方向的另一端(左端)侧的前表面22FL这三个面接触,并通过形成在支撑体162上的限制部限制fθ透镜22的移动,从而对fθ透镜22进行定位。
如图7所示,支撑反射镜24的支撑体164具有配置在基体152的右方侧的第1支撑体167、和配置在基体152的左方侧的第2支撑体169。
第1支撑体167和第2支撑体169分别从基体152朝下方突出,并且具有相对于前后方向倾斜的下表面。用于吸引反射镜24的吸引孔167B、169B的一端分别被开口在第1支撑体167和第2支撑体169的下表面。在吸引孔167B、169B的另一端,连接有吸引反射镜24的吸引装置(省略图示)。利用该吸引装置,通过吸引孔167B吸引反射镜24的反射面的右端部,通过吸引孔169B吸引反射镜24的反射面的左端部,从而如图8所示,通过第1支撑体167和第2支撑体169的下表面支撑反射镜24。
在第1支撑体167和第2支撑体169上,分别设置有与反射镜24的右端面接触来规定反射镜24的左右方向位置的规定部167C、以及与反射镜24的左端面接触来规定反射镜24的左右方向位置的规定部169C。
反射镜24与第1支撑体167及第2支撑体169的下表面接触,从而其相对于该下表面的垂直方向的位置被规定,通过规定部167C、169C被规定左右方向的位置,由此被对基体152定位。
此外,在第1支撑体167和第2支撑体169上,分别设置有调整反射镜24的位置的调整机构(省略图示)。该调整机构为以下结构:分别使第1支撑体167和第2支撑体169支撑相对于基体152支撑反射镜24,通过操作操作部(省略图示),使第1支撑体167和第2支撑体169分别旋转移动,以使反射镜24的长度方向的一端部和另一端部在以反射镜24的长度方向(光扫描装置10中的左右方向)为旋转轴的旋转方向上旋转移动。由此,能够调整反射镜24的反射面的角度、反射镜24的长度方向的另一端相对于长度方向的一端的倾角。
支撑检测元件30的支撑体170形成为块状(参照图9)。如图7所示,用于吸引检测元件30的吸引孔170B的一端被开口于支撑体170的下表面。在吸引孔170B的另一端,连接有吸引检测元件30的吸引装置(省略图示)。利用该吸引装置,通过吸引孔170B吸引检测元件30,从而如图8所示,通过支撑体170支撑检测元件30。
在支撑体170上,设置有分别与检测元件30的右侧面及后表面接触来规定检测元件30的左右方向及前后方向的位置的规定部170C。检测元件30通过与支撑体170的规定部170C接触,从而左右方向及前后方向的位置被规定,由此被对基体152定位。
如图7所示,支撑检测用反射镜32的支撑体172从基体152朝下方突出,并且形成为长方体形状。用于吸引检测用反射镜32的多个吸引孔172B的一端被开口于支撑体172的侧面。在吸引孔172B的另一端,连接有吸引检测用反射镜32的吸引装置(省略图示)。利用该吸引装置,通过吸引孔172B吸引检测用反射镜32的处于反射面的里侧的内表面,从而如图7所示,通过支撑体172的下表面支撑检测用反射镜32。
在支撑体172上,设置有与检测用反射镜32的上端面接触来规定检测用反射镜32的上下方向的位置的规定部172C。检测用反射镜32与支撑体172的侧面接触,从而其相对于该侧面的垂直方向的位置被规定,通过规定部172C从而上下方向的位置被规定,由此被对基体152定位。
此外,针对各支撑体154~172配置的吸引装置可以是针对各支撑体154~172共同使用的单一的吸引装置,也可以由多个吸引装置构成。此外,也可以对各支撑体154~172的任意一个设置调整各固定部件14~32的相对位置的调整机构。此外,如图10所示,作为支撑装置150,也可以是在支撑光源14的支撑体154中不具有调整机构的结构。
此外,在支撑装置150的基体152上,在支撑体167和支撑体169之间形成有开口181。该开口181是用于使被反射镜24反射的光线射出的射出窗。具体而言,在将各固定部件14~32定位到理想位置时,一边用光检测装置(检测器)确认来自光源14的光线经由准直透镜16/球柱面透镜18/旋转多面镜20/fθ透镜22/反射镜24,从开口181射出的光线的位置,一边进行利用调整机构154C/154E/156C/158C的各固定部件14~32的位置调整。
此外,在支撑装置150的基体152上,在第1支撑体161、第2支撑体163以及第3支撑体165进行支撑的支撑状态下的旋转多面镜20的上方形成有开口182。该开口181在插入用于计测光入射到旋转多面镜20的入射角度和位置的计测器、或者在旋转多面镜20不旋转的状态下用手调整反射面的位置从而使光进入到光检测装置(检测器)中时使用。
此外,支撑装置150也可以如图11所示,具有第1支撑机构177和第2支撑机构179,来替代支撑反射镜24的第1支撑体167和第2支撑体169。第1支撑机构177和第2支撑机构179设置有分别通过吸引来支撑反射镜24的长度方向的端部的支撑部272。支撑部272与后述的第2实施方式的支撑部272同样地构成(参照图25和图26)。
即,如图26所示,在支撑部272上,形成有与反射镜24的长度方向的一个端面对置的对置面274。用于吸引反射镜24的吸引孔276的一端被开口于该对置面274。在吸引孔276的另一端,连接有吸引反射镜24的吸引装置(省略图示)。
在支撑部272的对置面274上,设置有如下的一对限制部275:其与反射镜24的反射面24A及其相反面24B接触,并限制与反射镜24的反射面24A交叉的方向的移动。一对限制部275从对置面274起在反射镜24的长度方向上延伸。
支撑部272A能够在以反射镜24的长度方向(光扫描装置10中的左右方向)为旋转轴的旋转方向上旋转移动,并且能够在沿着反射镜24的反射面的方向及与反射面正交的方向上移动。由此,能够调整与fθ透镜22的位置关系(距离)、反射镜24的反射面的角度以及反射镜24的长度方向的另一端相对于长度方向的一端的倾角。
此外,在具有第1支撑机构177和第2支撑机构179的结构中,优选在壳体12的侧壁上形成缺口部184(参照图12),该缺口部184用于在支撑了反射镜24状态下的支撑部272在壳体12内移动时,插入(放入)在前端部设置有支撑部272的臂177B、179B。
(第1实施方式的光扫描装置10的制造方法)
接着,说明第1实施方式的光扫描装置10的制造方法。
在第1实施方式的制造方法中,首先,如图8所示,通过设置在支撑装置150中的吸引装置(省略图示)的吸引,使支撑装置150支撑各固定部件14~32(支撑工序)。
由此,在支撑装置150中,通过吸引来支撑各固定部件14~32,因此与例如从两侧夹住紧固各固定部件14~32的情况相比,不容易对各固定部件14~32施加负荷。由此,各固定部件14~32不易挠曲。
各固定部件14~32通过各支撑体154~172,从而被对基体152(支撑装置150)定位。此外,根据需要,通过调整机构154F/调整机构156C以及调整机构158C,调整光源14/准直透镜16以及球柱面透镜18的位置。由此,各固定部件14~32被定位在理想位置上。
接着,分别在两个基准孔15和两个定位用孔175中,插入销等插入部件并且将壳体12组合到支撑装置150,以形成在壳体12的前方侧的两个基准孔15为基准将支撑装置150对壳体12定位(定位工序)。
当将支撑装置150对壳体12进行了定位时,如图13和图15(A)所示,相对于中间部件42从上方装载fθ透镜22及旋转多面镜20的安装板21并向下方按压中间部件42,从而如图14和图15(B)所示,中间部件42被压缩。由此,中间部件42的压缩螺旋弹簧42A及海绵42C弹性变形。此外,相对于中间部件42光源14从侧方按压中间部件42,从而中间部件42被压缩。由此,中间部件42的压缩螺旋弹簧42A及海绵42C弹性变形。此外,在fθ透镜22及旋转多面镜20以外的固定部件14~32中,也同样相对于中间部件43配置,中间部件43成为弹性变形的状态。
由此,在各固定部件14~32和壳体12之间配置了允许各固定部件14~32相对于壳体12的移动的中间部件42、43的状态下,支撑装置150被对壳体12定位。
此外,如图9所示,中间部件42、43预先固定在固定各固定部件14~32的壳体12的侧面13F/底板12B以及固定部17/19/23/25/33上。
接着,在进行了利用所述定位工序进行的支撑装置150的相对于壳体12的定位的状态下,并且在维持在所述支撑工序中被支撑的固定部件14~32的理想位置的状态下,将固定部件14~32固定到壳体12上(固定工序)。
在该固定工序中,经由配置在壳体12和固定部件14~32之间的中间部件42和中间部件43,相对于壳体12固定固定部件14~32。
具体而言,如图14和图15(B)所示,在压缩螺旋弹簧42A和海绵42C弹性变形后的状态下,向保持在海绵42C中的硬化剂42B照射紫外线来使硬化剂42B硬化。由此,压缩螺旋弹簧42A和海绵42C在变形并且被阻止了复原(形状恢复)的状态下,固定在光源14、fθ透镜22以及旋转多面镜20的安装板21和壳体12之间。此外,通过硬化剂42B的粘接力,对壳体12固定fθ透镜22及安装板21。
此外,在中间部件43中,同样使硬化剂43B硬化,由此海绵43C在变形并且被阻止了复原(形状恢复)的状态下,固定在fθ透镜22以及旋转多面镜20以外的各固定部件14~32和壳体12之间。此外,向壳体12固定fθ透镜22及安装板21以外的各固定部件14~32。
由此,在维持了在支撑工序中被支撑的固定部件14~32的理想位置的状态下,将各固定部件14~32固定到壳体12上。
接着,停止吸引装置的吸引,如图15(C)所示,从在所述固定工序中被固定的固定部件14~32及壳体12拆卸支撑装置150(拆卸工序)。如上所述,通过将找位到理想位置的固定部件14~32从支撑装置150转印到壳体12,从而制造光扫描装置10。
例如,在制造多个光扫描装置10时,在利用按照每个光扫描装置10而设置在其壳体12上的调整机构调整各固定部件14~32的位置的比较例中,需要进行对应于壳体12的个体差异或各调整机构的特征等的调整,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针对各光扫描装置10共同使用单一的支撑装置150,由此通过预定的工序(程序),进行各固定部件14~32的定位等。
由此,将各固定部件14~32固定到能够将光线K扫描到感光体114的外周面的预定位置的位置上时的各固定部件14~32的位置调整(找位)变得容易。由此,能够减少制造工序的工序数和作业时间。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光扫描装置10的壳体12不具有调整机构,因此减少了部件个数。此外,在用设置在光扫描装置10的壳体12上的调整机构对各固定部件14~32进行位置调整来将它们定位固定到壳体12上的比较例中,各固定部件14~32在被施加了由调整机构施加的负荷的状态下被固定,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光扫描装置10的壳体12不具有调整机构,因此在各固定部件14~32固定在壳体12上的状态下,不会被施加由调整机构施加的负荷。此外,在壳体12中,不要求以往需要的针对固定部件14~32的定位资料等对于结构体的制作精度。由此不要求壳体12自身的制作精度,因此壳体12的形状自由度增大,作为壳体12,也可以使用1张标准材料的平板。此外,附言之,也可以采用将各固定部件14~32直接固定到图像形成装置的框(支撑各结构部件的支撑体)上的结构。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中间部件42、43对壳体12支撑并固定固定部件14~32,因此与不使用中间部件的情况相比,容易生成维持固定部件14~32的理想位置的状态,能够在维持了理想位置的状态下将固定部件14~32固定到壳体12上。
此外,由于使用中间部件42、43对壳体12支撑并固定固定部件14~32,因此与单独利用硬化剂42B、43B进行固定的情况相比,能够用硬化剂42B、43B以外的结构部件(压缩螺旋弹簧42A或海绵42C、43C)复合地支撑固定部件14~32,因此即使产生装置工作时的振动或周围温度的变动,也能够维持固定部件14~32的姿势。
[第2实施方式]
(第2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结构)
首先,说明第2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结构。图16是示出第2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结构的概略图。
如图16所示,第2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200具有收纳了各结构部件的装置壳体202。在该装置壳体202的内部,设置有以下部件:收纳纸张等记录介质P的记录介质收纳部204、在记录介质P上形成色调剂图像的图像形成部206、将记录介质P从记录介质收纳部204搬送到图像形成部206的搬送部208、以及将通过图像形成部206形成的色调剂图像定影到记录介质P上的定影装置210。此外,在装置壳体202的上部,设置有排出通过定影装置210定影了色调剂图像的记录介质P的记录介质排出部212。
图像形成部206具有:作为保持黄(Y)、品红(M)、青(C)和黑(K)的各色色调剂图像的像保持体的感光体214Y、214M、214C、214K(以下示作214Y~214K);转印在感光体214Y、214M上形成的色调剂图像的第1中间转印体216;转印在感光体214C、214K上形成的色调剂图像的第2中间转印体218;转印被转印到第1中间转印体216和第2中间转印体218的色调剂图像的第3中间转印体220;以及作为用于将转印到第3中间转印体220上的色调剂图像转印到记录介质P的转印部件的一例的转印辊222。
感光体214Y~214K构成为朝一个方向(图1中的顺时针方向)旋转。在各感光体214Y~214K的周围,从各感光体214Y~214K的旋转方向上游侧开始依次设置有以下部件:使各感光体214Y~214K带电的带电装置224、使从光扫描装置50向各感光体214Y~214K扫描的光线通过以在通过带电装置224带电的各感光体214Y~214K上形成静电潜像的空间S、以及对形成在感光体214Y~214K上的静电潜像进行显影从而形成色调剂图像的显影装置226。
光扫描装置50构成为针对4个感光体214Y~214K共同使用的光扫描装置,对各感光体214Y~214K扫描光线来形成静电潜像。此外,光扫描装置50的具体结构将后述。
转印辊222与第3中间转印体220对置,将转印辊222与第3中间转印体220之间设为转印位置T,在转印位置T,将转印到第3中间转印体220的色调剂图像转印到记录介质P上。
搬送部208具有从记录介质收纳部204送出收纳在记录介质收纳部204中的记录介质P的送出辊226、和将通过送出辊226送出的记录介质P搬送到转印位置T的搬送辊228。
定影装置210相比转印位置T,配置在搬送方向的更下游侧,将在转印位置T被转印到记录介质P上的色调剂图像定影到记录介质P上。在相比定影装置210的搬送方向的更下游侧,配置有将记录介质P排出到记录介质排出部212的排出辊230。
接着,对第2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的图像形成动作进行说明。
在第2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200中,通过由光扫描装置50对各感光体214Y~214K扫描光线,来在各感光体214Y~214K上形成静电潜像,并形成基于该静电潜像的色调剂图像。在感光体214Y、214M上形成的色调剂图像被转印到第1中间转印体216。在感光体214C、214K上形成的色调剂图像被转印到第2中间转印体218。被转印到第1中间转印体216和第2中间转印体218的色调剂图像被转印到第3中间转印体220,从而形成彩色图像。
另一方面,从记录介质收纳部204送出的记录介质P通过搬送辊224被送入到转印位置T。在转印位置T,将已转印到第3中间转印体220的彩色图像转印到该记录介质P上。
转印了色调剂图像的记录介质P被搬送到定影装置210,被转印的色调剂图像通过定影装置210被定影。定影了色调剂图像的记录介质P通过排出辊230被排出到记录介质排出部112。如上所述,进行一系列的图像形成动作。
此外,作为图像形成装置200,不限于上述结构,例如,可以是通过单一的中间转印体(例如中间转印鼓、中间转印带)将在各感光体214Y~214K上形成的色调剂图像转印到记录介质上的结构,也可以是能够通过上述以外的结构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装置。
(第2实施方式的光扫描装置50的结构)
接着,说明第2实施方式的光扫描装置50的结构。图17和图18是示出第2实施方式的光扫描装置的结构的立体图。
如图17所示,光扫描装置50具有作为防尘结构的光学箱53。该光学箱53具有第1壳体51和第2壳体52。即,用边界部54分隔光学箱53的内部空间,通过该边界部54,形成了具有独立空间的第1壳体51和第2壳体52。在边界部54,穿设有能够在第1壳体51和第2壳体52之间通过光的窗56。此外,如图18所示,第1壳体51具有侧壁55(侧壁55构成与记录介质P的搬送方向正交的宽度方向上的壁面)。
如图17所示,在第1壳体51中配置有第1光学系统61,在第2壳体52中配置有第2光学系统62。此外,能够将这些第1光学系统61和第2光学系统62称作成像光学系统。
该第1光学系统61具有激光光源64Y、64M、64C、64K。如图18所示,这些激光光源64Y、64M、64C、64K安装在安装部55A上,安装部55A形成在第1壳体51的侧壁55上。安装部55A形成为阶梯形状,以使分别由激光光源64Y、64M、64C、64K产生的光线KY、KM、KC、KK在相对于侧壁55倾斜的方向上行进,并且4束光线KY~KK一并行进。
激光光源64Y、64M、64C、64K分别通过黄(Y)、品红(M)、青(C)和黑(K)的各图像信号被驱动,从而射出成为发散光束的光线KY~KK。
如图18所示,在第1光学系统61中,按照由激光光源64Y、64M、64C、64K产生的光线KY~KK的行进方向的顺序,配置有作为将来自激光光源64Y、64M、64C、64K侧的光引导至感光体214Y~214K的外周面(被扫描面的一例)侧的多个光学元件的一例的准直透镜66Y、66M、66C、66K,狭缝67Y、67M、67C、67K,第1反射镜部68Y、68M、68C、68K,第1透镜系统69,第2反射镜71,第2透镜系统72,旋转多面镜70,扫描透镜73以及折返反射镜74。
此外,这些准直透镜66Y、66M、66C、66K,狭缝67Y、67M、67C、67K以及第1反射镜部68Y、68M、68C、68K与各色对应。
准直透镜66Y、66M、66C、66K使来自激光光源64Y、64M、64C、64K的光线KY~KK成为平行光。此外,狭缝67Y、67M、67C、67K用于规定感光体214Y、214M、214C、214K上的光线KY~KK的集束状态。第1反射镜部68Y、68M、68C、68K用于将来自激光光源64Y、64M、64C、64K的4束光线KY~KK朝各色共用的第2反射镜71进行反射。
如图18所示,被第1反射镜部68Y、68M、68C、68K反射的4束光线KY~KK在通过第1透镜系统69并被第2反射镜71反射后,通过第2透镜系统72,从而照射到旋转多面镜70上。旋转多面镜70通过未图示的驱动源以恒定速度旋转。因此,来自第2反射镜71的4束光线KY~KK在水平方向上被偏转扫描。
照射到旋转多面镜70的4束光线KY~KK在反射偏转面上进行反射偏转,通过2片的组的扫描透镜73从而入射到折返反射镜74。扫描透镜73校正通过旋转多面镜70被偏转扫描的4束光线KY~KK的扫描速度,并且使光线KY~KK在感光体214Y、214M、214C、214K的附近成像。折返反射镜74用于进行反射,以使4束光线KY~KK通过边界部54的窗56从而进入到第2光学系统62。
如图17所示,第2光学系统62具有作为将来自激光光源64Y、64M、64C、64K侧的光引导至感光体214Y~214K的外周面(被扫描面的一例)侧的多个光学元件的一例的分离多面镜80、反射镜82以及作为最终反射镜的柱面反射镜84Y、84M、84C、84K。来自第1光学系统61的4束光线KY~KK通过分离多面镜80被分离为与感光体214Y~214K的排列方向对应的方向。所分离的4束光线KY~KK分别在对应的反射镜82中被反射后,通过柱面反射镜84Y、84M、84C、84K,被引导至对应的感光体214Y、214M、214C、214K。
此外,在第2壳体52上,安装有透光板53A,透光板53A使光线KY、KM、KC、KK通过至感光体214Y、214M、214C、214K的外周面。
如图18所示,来自第2反射镜71的4束光线KY~KK入射到旋转多面镜70的反射面70a。此外,通过旋转多面镜70的反射面70a将光线KY~KK反射到扫描透镜73进行扫描。
此处,在光扫描装置50中,将准直透镜66Y、66M、66C、66K,狭缝67Y、67M、67C、67K,第1反射镜部68Y、68M、68C、68K,第1透镜系统69,第2反射镜71,第2透镜系统72,旋转多面镜70,扫描透镜73以及折返反射镜74(以下,将这些结构部件称作第1固定部件66~74)分别经由在第1实施方式中说明的中间部件43向设置在第1壳体51上的固定部81固定。
此外,将分离多面镜80,反射镜82,作为最终反射镜的柱面反射镜84Y、84M、84C、84K,以及透光板53A(以下,将这些结构部件称作第2固定部件80~53A)分别经由在第1实施方式中说明的中间部件43(参照图19)向设置在第2壳体52上的固定部83固定。此外,如图19所示,在第2壳体52的侧壁上,形成有使该侧壁有欠口的缺口部88,并且在缺口部88的边缘部分配置有中间部件43,从而第2壳体52的侧壁构成固定柱面反射镜84Y、84M、84C、84K的固定部83。此外,也可以为以下结构:在第2壳体52的侧壁上不形成缺口部88,而在第2壳体52的侧壁的内壁侧上设置固定柱面反射镜84Y、84M、84C、84K的固定部83。
此外,作为中间部件,不限于中间部件43,也可以使用例如第1实施方式中的中间部件42。
(第2实施方式的光扫描装置50的制造方法)
接着,说明第2实施方式的光扫描装置50的制造方法。
在第2实施方式的制造方法中,首先,如图19和图20(A)所示,通过设置在第1支撑装置251中的吸引装置251A(参照图20)的吸引,使第1支撑装置251支撑各第1固定部件66~74,并且通过设置在第2支撑装置252中的吸引装置252A(参照图20)的吸引,使第2支撑装置252支撑各第2固定部件80~53A(支撑工序)。
由此,在第1支撑装置251和第2支撑装置252中,分别通过吸引来支撑各第1固定部件66~74和各第2固定部件80~53A,因此与例如从两侧夹住紧固各第1固定部件66~74和各第2固定部件80~53A的情况相比,不容易对各第1固定部件66~74和各第2固定部件80~53A施加负荷。由此,各第1固定部件66~74和各第2固定部件80~53A不易挠曲。此外,第1支撑装置251和第2支撑装置252也可以为以下结构:分别通过吸引以外的方法,支撑各第1固定部件66~74和各第2固定部件80~53A。
此处,如图20所示,第1支撑装置251与第1实施方式的支撑装置150同样地,具有:分别通过吸引来可拆卸地支撑各第1固定部件66~74的多个支撑体255,以及形成有该多个支撑体255的基体253。此外,在图20中,图示了多个支撑体255中的一个支撑体255。
基体253与第1实施方式中的支撑装置150中的基体152同样地构成,构成为以形成在光学箱53的边界部54上的两个基准孔59(参照图19)为基准,组合到光学箱53的第1壳体51,被对第1壳体51定位。
具体而言,例如,在与两个基准孔59对应地形成在基体253上的两个定位用孔259(参照图19)的一方和光学箱53的2个基准孔59的一方中,插入销等插入部件,并且在两个定位用孔259的另一方和两个基准孔59的另一方中,插入销等插入部件,由此对光学箱53的基准孔59定位基体253的定位用孔259,以两个基准孔59为基准将基体253对第1壳体51定位。
此外,在将基体253对第1壳体51定位时获得的位置精度比将各第1固定部件66~74对基体253定位时获得的位置精度低。此外,以光学箱53的两个基准孔59为基准,将光扫描装置50对感光体214Y~214K定位。此外,作为针对第1壳体51定位基体253的结构,不限于以两个基准孔59为基准的结构。
此外,如图20(A)所示,基体253与基体152同样地进行开放,以使被各支撑体255支撑的状态下的各第1固定部件66~74对第1壳体51固定的被固定部位露出。此外,也可以与第1实施方式的支撑装置150中的支撑体154~172同样地,根据需要,如第1实施方式中的调整机构154C/154E/156C/158C那样,在支撑体255中设置调整各第1固定部件66~74的位置的调整机构。
第2支撑装置252与第1支撑装置251同样构成,具有:分别通过吸引来可拆卸地支撑各第2固定部件80~53A的多个支撑体256,以及形成有该多个支撑体256的基体254。此外,在图20中,图示了多个支撑体256中的一个支撑体256。
基体254与第1支撑装置251的基体253同样构成,构成为以形成在光学箱53的边界部54上的两个基准孔59为基准,组合到光学箱53的第2壳体52,被对第2壳体52定位。
具体而言,例如,在与两个基准孔59对应地形成在基体254上的两个定位用孔261(参照图19)的一方和光学箱53的2个基准孔59的一方中,插入销等插入部件,并且在两个定位用孔261的另一方和两个基准孔59的另一方中,插入销等插入部件,由此将基体254的定位用孔261对光学箱53的基准孔59定位,以两个基准孔59为基准将基体254对第2壳体52定位。
此外,在将基体254对第2壳体52定位时获得的位置精度比将各第2固定部件80~53A对基体254定位时获得的位置精度低。此外,作为将基体254对第2壳体52定位的结构,不限于以两个基准孔59为基准的结构。
此外,如图20(A)所示,基体254进行开放,以使被各支撑体256支撑的状态下的各第2固定部件80~53A的对第2壳体52固定的被固定部位露出。此外,也可以与第1实施方式的支撑装置150中的支撑体154~172同样地,根据需要,如第1实施方式中的调整机构154C/154E/156C/158C那样,在支撑体256中设置调整各第2固定部件80~53A的位置的调整机构。
通过上述支撑工序,通过第1支撑装置251的各支撑体255,将各第1固定部件66~74对基体253(第1支撑装置251)定位。此外,在第1支撑装置251的支撑体255上设置有调整机构的情况下,通过该调整机构调整第1固定部件66~74的位置。此外,通过第2支撑装置252的各支撑体256,将各第2固定部件80~53A对基体254(第2支撑装置252)定位。此外,在第2支撑装置252的支撑体256上设置有调整机构的情况下,通过该调整机构调整第2固定部件80~53A的位置。
由此,各第1固定部件66~74和第2固定部件80~53A被定位到理想位置,在该理想位置,能够将来自激光光源64Y~64K的光线K扫描到感光体214Y~214K的外周面的预定位置。
接着,在基体253的两个定位用孔259的一方、基体254的两个定位用孔261的一方以及光学箱53的两个基准孔59的一方中,插入销等插入部件,并且在两个定位用孔259的另一方、两个定位用孔261的另一方以及两个基准孔59的另一方中,插入销等插入部件,由此将第1支撑装置251组合到第1壳体51,并且将第2支撑装置252组合到第2壳体52。由此,如图20(B)所示,将第1支撑装置251对第1壳体51定位,并且将第2支撑装置252对第2壳体52定位(定位工序)。
在将第1支撑装置251对第1壳体51进行了定位,并且将第2支撑装置252对第2壳体52进行了定位时,设置在第1壳体51上的中间部件43及设置在第2壳体52上的中间部件43被各第1固定部件66~74和各第2固定部件80~53A按压而压缩,该各中间部件43成为弹性变形的状态。
由此,在各第1固定部件66~74和第1壳体51之间配置了允许各第1固定部件66~74的相对于第1壳体51的移动的中间部件43的状态下,将第1支撑装置251对第1壳体51定位。此外,在各第2固定部件80~53A和第2壳体52之间配置了允许各第2固定部件80~53A的相对于第2壳体52的移动的中间部件43的状态下,将第2支撑装置252对第2壳体52定位。
接着,在进行了利用所述定位工序的第1支撑装置251对第1壳体51的定位的状态下,并且在维持了在所述支撑工序中被支撑的第1固定部件66~74的理想位置的状态下,将第1固定部件66~74固定到第1壳体51上(固定工序)。
接着,在进行了利用所述定位工序的第2支撑装置252对第2壳体52的定位的状态下,并且在维持了在所述支撑工序中被支撑的第2固定部件80~53A的理想位置的状态下,将第2固定部件80~53A固定到第2壳体52上。
在该固定工序中,经由配置在第1壳体51和第1固定部件66~74之间的中间部件43,将第1固定部件66~74对第1壳体51固定。此外,经由配置在第2壳体52和第2固定部件80~53A之间的中间部件43,将第2固定部件80~53A对第2壳体52固定。
具体而言,在设置在第1壳体51上的中间部件43以及设置在第2壳体52上的中间部件43弹性变形的状态下,向保持在海绵43C(参照图5(B))中的硬化剂43B(参照图5(B))照射紫外线来使硬化剂43B硬化。由此,中间部件43在变形并且被阻止了复原(形状恢复)的状态下,被固定在第1固定部件66~74(第2固定部件80~53A)和第1壳体51(第2壳体52)之间。此外,通过硬化剂43B的粘接力,第1固定部件66~74及第2固定部件80~53A分别被固定于第1壳体51及第2壳体52固定。
由此,在维持了在支撑工序中被支撑的第1固定部件66~74的理想位置的状态下,将各第1固定部件66~74固定到第1壳体51。此外,在维持了在支撑工序中被支撑的第2固定部件80~53A的理想位置的状态下,将各第2固定部件80~53A固定到第2壳体52。
接着,停止设置在第1支撑装置251上的吸引装置251A的吸引,如图20(C)所示,从在所述固定工序中被固定的第1固定部件66~74及第1壳体51拆卸第1支撑装置251(拆卸工序)。停止设置在第2支撑装置252上的吸引装置252A的吸引,从在所述固定工序中被固定的第2固定部件80~53A及第2壳体52拆卸第2支撑装置252。如上所述,通过将找位到理想位置的第1固定部件66~74从第1支撑装置251转印到第1壳体51,将找位到理想位置的第2固定部件80~53A从第2支撑装置252转印到第2壳体52,由此制造光扫描装置10。
例如,在制造多个光扫描装置50时,在利用按照每个光扫描装置50而设置在其光学箱53上的调整机构来调整各第1固定部件66~74及各第2固定部件80~53A的位置的比较例中,需要进行对应于光学箱53的个体差异或各调整机构的特征等的调整,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针对各光扫描装置50共同使用单一的第1支撑装置251及第2支撑装置252,由此通过预定的工序(程序),进行各第1固定部件66~74及各第2固定部件80~53A的定位等。
由此,将各第1固定部件66~74及各第2固定部件80~53A固定到能够将光线K扫描到感光体214Y~214K的外周面的预定位置的位置上时的各第1固定部件66~74及各第2固定部件80~53A的位置调整(找位)变得容易。由此,能够减少制造工序的工序数和作业时间。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光扫描装置50的光学箱53不具有调整机构,因此减少了部件个数。此外,在用设置在光扫描装置50的光学箱53上的调整机构对各第1固定部件66~74及各第2固定部件80~53A进行位置调整来将它们定位固定到光学箱53上的比较例中,各第1固定部件66~74及各第2固定部件80~53A在被施加了由调整机构施加的负荷的状态下被固定,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光扫描装置50的光学箱53不具有调整机构,因此各第1固定部件66~74及各第2固定部件80~53A在固定在光学箱53上的状态下,不会被施加由调整机构施加的负荷。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中间部件42、43分别使第1壳体51和第2壳体52支撑各第1固定部件66~74及各第2固定部件80~53A并且进行固定,因此与不使用中间部件的情况相比,容易形成维持了各第1固定部件66~74及各第2固定部件80~53A的理想位置的状态。
此处,对于柱面反射镜84Y~84K,也可以不是在被第2支撑装置252支撑后再固定到第2壳体52上,而是在配置到第2壳体52上后进行位置调整后再固定到第2壳体52上。以下,针对该变形例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
在该变形例的制造方法中,首先,如图21所示,向第2壳体52上配置柱面反射镜84Y~84K(配置工序)。
在柱面反射镜84Y~84K被配置于第2壳体52上的状态下,其长度方向的两端部贯穿第2壳体52的侧壁57,柱面反射镜84Y~84K的长度方向的两端部向第2壳体52的外侧突出。
在柱面反射镜84Y~84K的长度方向的两端部上,设置有中间部件(支撑件)95。如图21及图22所示,中间部件95形成为板状,并且贯穿柱面反射镜84Y~84K的长度方向的端部而被固定在柱面反射镜84Y~84K上。中间部件95相对于第2壳体52没有被固定,而能相对于第2壳体52移动。由此,柱面反射镜84Y~84K和中间部件95相对于第2壳体52一体移动,能够进行中间部件95相对于第2壳体52的姿势移位。即,中间部件95以能够调整各柱面反射镜84Y~84K相对于第2壳体52的支撑位置的方式来支撑柱面反射镜84Y~84K。
由此,允许各柱面反射镜84Y~84K相对于第2壳体52的移动的中间部件95成为配置在各柱面反射镜84Y~84K和第2壳体52之间的状态。
具体而言,如图22所示,在中间部件95中形成有从第2壳体52的侧壁57突出的多个突出部57A(参照图21)所分别嵌入的多个凹部95A、从第2壳体52的侧壁57突出的突出部57B所插入的插入孔95B。
中间部件95与插入到插入孔95B中的突出部57B的凸缘57C抵接,从而不会从第2壳体52脱离。此外,突出部57B比插入孔95B的孔径小,突出部57A比凹部95A的直径小,中间部件95能够在预定的范围内,沿着侧壁57移动。
此外,对于柱面反射镜84Y~84K以外的第2固定部件80~53A,各第2固定部件80~53A在维持了各第2固定部件80~53A的理想位置的状态下被固定到第2壳体52(参照图21),并且如图23所示,第1固定部件66~74成为在维持了各第1固定部件66~74的理想位置的状态下被固定于第1壳体51的状态。
此外,如图24所示,在允许各柱面反射镜84Y~84K相对于第2壳体52的移动的中间部件95被配置在各柱面反射镜84Y~84K和第2壳体52之间的状态下,通过与光学箱53独立构成的支撑机构270,与光学箱53独立地支撑各柱面反射镜84Y~84K的长度方向两端部(支撑工序)。
在该支撑工序中,各柱面反射镜84Y~84K不与第2壳体52接触,而在从第2壳体52浮起的状态下被支撑。此外,在该支撑工序中,通过设置在支撑机构270中的吸引装置(省略图示)的吸引,各柱面反射镜84Y~84K被支撑机构270支撑。具体而言,如图25所示,在支撑机构270的前端部,设置有分别支撑各柱面反射镜84Y~84K的长度方向两端部的支撑部272。
如图26所示,在支撑部272,形成有与各柱面反射镜84Y~84K的长度方向的一个端面对置的对置面274。用于吸引各柱面反射镜84Y~84K的吸引孔276的一端被开口在该对置面274上。在吸引孔276的另一端,连接有吸引柱面反射镜84Y~84K的吸引装置(省略图示)。
在对置面274上,设置有如下的一对限制部275:其与柱面反射镜84Y~84K的反射面85A及其相反面85B接触,并限制与柱面反射镜84Y~84K的反射面85A交叉的方向的移动。一对限制部275从对置面274起在柱面反射镜84Y~84K的长度方向上延伸。
此外,通过各支撑部272,使各柱面反射镜84Y~84K在其长度方向为旋转轴的旋转方向上旋转移动,从而调整各柱面反射镜84Y~84K的反射面85A的角度以及各柱面反射镜84Y~84K的长度方向的另一端相对于长度方向的一端的倾角。此外,通过各支撑部272,能够使各柱面反射镜84Y~84K在沿着反射镜24的反射面85A的方向(图25中的A方向)以及与反射面85A正交的方向(图25中的B方向)上移动,调整反射镜82以及感光体214Y~214K的位置关系(距离)。由此,各柱面反射镜84Y~84K的位置被调整。
由此,各柱面反射镜84Y~84K被定位到能够将来自激光光源64Y~64K的光线K扫描到感光体214Y~214K的外周面的预定位置的位置上。
接着,在维持通过所述支撑工序被支撑机构270支撑并且被进行了位置调整的柱面反射镜84Y~84K的理想位置的状态下,将各柱面反射镜84Y~84K固定到第2壳体52上(固定工序)。
在该固定工序中,经由配置在第2壳体52和各柱面反射镜84Y~84K之间的中间部件95,向第2壳体52固定各柱面反射镜84Y~84K。
具体而言,如图27所示,在各柱面反射镜84Y~84K的位置调整前或位置调整后,在中间部件95的背面(与壳体57的接触面)与柱面反射镜84Y~84K与中间部件95的接触部涂敷硬化剂96(固定件的一例),并照射紫外线使硬化剂96硬化。由此,各中间部件95被固定在第2壳体52上,向第2壳体52固定各柱面反射镜84Y~84K。由此,在维持了各柱面反射镜84Y~84K的理想位置的状态下,将各柱面反射镜84Y~84K固定在第2壳体52上。
接着,停止吸引装置的吸引,从在所述固定工序中被固定的柱面反射镜84Y~84K拆卸支撑机构270(拆卸工序)。如上所述,制造光扫描装置50。
例如,在制造多个光扫描装置50时,在利用按照每个光扫描装置50而设置在其光学箱53上的调整机构来调整各柱面反射镜84Y~84K的位置的比较例中,需要进行对应于光学箱53的个体差异或各调整机构的特征等的调整,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针对各光扫描装置50共同使用单一的支撑机构270,由此通过预定的工序(程序),进行柱面反射镜84Y~84K的定位等。
由此,将各柱面反射镜84Y~84K固定到能够将光线K扫描到感光体214Y~214K的外周面的预定位置的位置上时的各柱面反射镜84Y~84K的位置调整(找位)变得容易。由此,能够减少制造工序的工序数和作业时间。
此外,为了在各柱面反射镜的位置调整中校正壳体的个体差异以及光学部件的制作精度的波动等偏差量,在利用产生螺纹紧固时的牵连的螺纹固定方式的位置调整中,需要高度熟练的技术以进行位置调整,但是根据不产生螺纹紧固时的牵连位置偏差的变形例的结构,包含YMCK4色的扫描中的相对位置偏差调整在内,与螺纹固定方式相比能够大幅缩短作业时间,并且有助于削减部件个数、降低制作原价。
此外,在支撑机构270中,通过吸引来支撑各柱面反射镜84Y~84K,因此与夹住柱面反射镜84Y~84K的反射面85A及其相反面85B来紧固柱面反射镜84Y~84K的情况相比,不容易对柱面反射镜84Y~84K施加负荷。由此,各柱面反射镜84Y~84K不易挠曲。
此外,具体而言,各柱面反射镜84Y~84K的长度方向的一个端面不形成为平面形状、而形成为弯曲的曲面,因此在与支撑部270的对置面274之间形成间隙,从而不紧贴对置面274。因此,与各柱面反射镜84Y~84K的长度方向的一个端面紧贴对置面274的情况相比,不容易对各柱面反射镜84Y~84K施加负荷。由此,各柱面反射镜84Y~84K不易挠曲。
此外,如图28所示,也可以替代中间部件95而使用中间部件99,中间部件99与中间部件43同样地,由作为对第2壳体52固定柱面反射镜84Y~84K的固定件的一例的硬化剂99B、和作为保持硬化剂99B的保持件的一例的海绵99C构成。
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够进行各种变形、变更和改良。上述本实施方式的制造方法也可以在制造图像形成装置时,针对图像形成装置的各部适用。例如,也可以在分别针对多个感光体的各个定位多个曝光装置(固定部件的一例),并将多个曝光装置固定到被固定部件时,使用第1实施方式的支撑装置150、第2实施方式的第1支撑装置251和第2支撑装置252、以及第2实施方式的支撑机构270,所述多个曝光装置沿着一个方向排列了LED或EL元件等多个发光元件。此时,作为被固定部件,具有在多个曝光装置中共用的单一的支撑体(框)、图像形成装置的装置主体、图像形成装置的壳体等。

Claims (4)

1.一种光扫描装置的制造方法,其中,该光扫描装置的制造方法具有:
支撑工序,在能够将来自光源侧的光引导至被扫描面的相对位置上,使单一的支撑装置支撑多个光学元件;
定位工序,将在所述支撑工序中支撑了所述多个光学元件的支撑装置对要固定所述多个光学元件的壳体进行定位;
固定工序,在进行了所述定位工序中的所述支撑装置的定位的状态下,并且在维持在所述支撑工序中被支撑的所述多个光学元件的所述相对位置的状态下,将所述多个光学元件固定到所述壳体上;以及
拆卸工序,从在所述固定工序中被固定的所述多个光学元件拆卸所述支撑装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扫描装置的制造方法,其中,
在所述定位工序中,在各所述光学元件和所述壳体之间配置了中间部件的状态下定位所述支撑装置,其中所述中间部件允许各所述光学元件相对于所述壳体的移动,
在所述固定工序中,通过硬化手段使提供给所述中间部件的硬化剂硬化,以此将所述光学元件固定到所述壳体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扫描装置的制造方法,其中,在所述支撑工序中,通过吸引使所述支撑装置支撑所述光学元件。
4.一种支撑装置,其中,该支撑装置具有:
支撑体,其在能够将来自光源侧的光引导至被扫描面的相对位置上,能拆卸地支撑多个光学元件;以及
基体,其设置有所述支撑体,并形成为开放状态,使得被所述支撑体支撑的状态下的所述光学元件的向所述壳体的被固定部位露出。
CN201010555988.XA 2010-02-05 2010-11-16 光扫描装置的制造方法及支撑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14752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024805 2010-02-05
JP2010024805A JP4582258B1 (ja) 2010-02-05 2010-02-05 光走査装置の製造方法及び支持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147526A true CN102147526A (zh) 2011-08-10
CN102147526B CN102147526B (zh) 2015-04-15

Family

ID=433651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555988.X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147526B (zh) 2010-02-05 2010-11-16 光扫描装置的制造方法及支撑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4582258B1 (zh)
CN (1) CN102147526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399314B2 (ja) * 2015-09-30 2018-10-03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光走査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980341A (ja) * 1995-07-12 1997-03-28 Canon Inc 偏向走査装置
JP2004240140A (ja) * 2003-02-05 2004-08-26 Olympus Corp 光学素子保持機構
JP2007079343A (ja) * 2005-09-16 2007-03-29 Ricoh Co Ltd レンズユニット及びその組立方法、光学ユニット及びその組立方法、画像読取ユニット、画像読取装置、画像形成装置
CN101261366A (zh) * 2007-03-09 2008-09-10 株式会社理光 光学扫描设备和使用所述光学扫描设备的图像形成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090951A (ja) * 2001-09-17 2003-03-28 Fuji Photo Optical Co Ltd 帯板状部材の取付機構
JP4647314B2 (ja) * 2005-01-11 2011-03-09 株式会社リコー 光源装置とその製造方法および記録装置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980341A (ja) * 1995-07-12 1997-03-28 Canon Inc 偏向走査装置
JP2004240140A (ja) * 2003-02-05 2004-08-26 Olympus Corp 光学素子保持機構
JP2007079343A (ja) * 2005-09-16 2007-03-29 Ricoh Co Ltd レンズユニット及びその組立方法、光学ユニット及びその組立方法、画像読取ユニット、画像読取装置、画像形成装置
CN101261366A (zh) * 2007-03-09 2008-09-10 株式会社理光 光学扫描设备和使用所述光学扫描设备的图像形成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147526B (zh) 2015-04-15
JP2011164221A (ja) 2011-08-25
JP4582258B1 (ja) 2010-11-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317245B1 (en) Multi-beam scanning optical system
JPH0799410B2 (ja) 偏向走査光学系
EP0324364B1 (en) A laser optical apparatus
CN101114052B (zh) 光扫描装置和成像装置
KR100593119B1 (ko) 주사 장치, 레이저 프로젝터 및 광학 장치
CN102298208A (zh) 成像装置
JPS63158578A (ja) 光学素子のズレ防止装置
US6014205A (en) Position sensor for transmission type optical deflector and apparatus for correcting scanning position of scanning optical system
CN102147528A (zh) 光扫描装置、中间部件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02147526A (zh) 光扫描装置的制造方法及支撑装置
CN102147527B (zh) 光扫描装置的制造方法及图像形成装置的制造方法
JP2002174785A (ja) マルチビーム走査装置における光ビーム調整方法およびマルチビーム走査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US4293184A (en) Scanning projection device
US4745417A (en) Self scanned recording element
JP3283217B2 (ja) 走査光学系の走査位置補正装置
JP2022018293A (ja) 光走査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5064420A (ja) 走査光学装置
JP2740958B2 (ja) 光走査装置
US6618071B2 (en) Exposure device including pre-deflection optical system
JP4075365B2 (ja) 光走査装置
JPS63102543A (ja) レ−ザ光走査装置の同期検知装置
JPS63118146A (ja) 等倍結像光学装置
JP2002287065A (ja) 光走査装置
JPH09258129A (ja) 光偏向走査装置
JP2002244058A (ja) レーザ光走査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415

Termination date: 2020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