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141749A - 驱动力传输机构和图像形成设备 - Google Patents

驱动力传输机构和图像形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141749A
CN102141749A CN201110038647XA CN201110038647A CN102141749A CN 102141749 A CN102141749 A CN 102141749A CN 201110038647X A CN201110038647X A CN 201110038647XA CN 201110038647 A CN201110038647 A CN 201110038647A CN 102141749 A CN102141749 A CN 10214174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riving force
rotation
conveying member
recess
rotating driveshaf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038647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141749B (zh
Inventor
户松义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rother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Brother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rother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Brother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14174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14174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14174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14174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8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using a processing cartridge, whereby the process cartridge comprises at least two image processing means in a single unit
    • G03G21/1839Means for handling the process cartridge in the apparatus body
    • G03G21/1857Means for handling the process cartridge in the apparatus body for transmitting mechanical drive power to the process cartridge, drive mechanisms, gears, couplings, braking mechanisms
    • G03G21/186Axial coupling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75Details relating to xerographic drum, band or plate, e.g. replacing, testing
    • G03G15/757Drive mechanisms for photosensitive medium, e.g. gear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642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for connecting the different parts of the apparatus
    • G03G21/1647Mechanical connection mea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21/00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 G03G2215/00, e.g. cleaning or residual charge elimination
    • G03G22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and complete machine concepts
    • G03G2221/1651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and complete machine concepts for connecting the different parts
    • G03G2221/1657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and complete machine concepts for connecting the different parts transmitting mechanical drive power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Vision & Pattern Recognition (AREA)
  • Electrophotography Configuration And Component (AREA)
  • Discharging, Photosensitive Material Shape In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Transmission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驱动力传输机构。所述驱动力传输机构包括:具有凹部的输入构件;旋转驱动轴;以及驱动力传输构件,该驱动力传输构件构成为在所述旋转驱动轴的旋转方向上与该旋转驱动轴一起旋转。突起部形成在所述驱动力传输构件的末端部的表面上,该表面与所述凹部相对,所述突起部构成为,当所述末端部与所述凹部的边缘接触而倾斜时,该突起部从内侧与所述凹部的边缘接合。

Description

驱动力传输机构和图像形成设备
相关申请的交互引用
本发明要求在2010年1月28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No.2010-017312作为优先权,该在先申请的全部内容通过引用结合在本文中。 
技术领域
本发明的设备与装置涉及一种驱动力传输机构,该驱动力传输机构将来自具有驱动源的驱动力供应构件的驱动力传送到驱动力接收构件,此驱动力接收构件相对于驱动力供应构件可装拆。以及一种图像形成设备,该图像形成设备具有上述驱动力传输机构。
背景技术
存在一种相关技术的图像形成设备,该图像形成设备包括:具有感光鼓的处理盒,该显影鼓旋转并且其上附着有显影剂图像;设备主体,处理盒附着于该设备主体或者从该设备主体拆卸;以及驱动力传输机构,该驱动力传输机构将来自设置在设备主体中的驱动源的驱动力传送至处理盒。具体来讲,在相关技术领域中的驱动力传输构件包括:输入构件,该输入构件可旋转地附接在处理盒中;旋转驱动轴,该旋转驱动轴可旋转地附接在设备主体中;以及驱动力传输构件,该驱动力传输构件与旋转驱动轴一起旋转,且能够在与旋转驱动轴的旋转轴平行的方向上相对于处理盒前后移动。
又,在相关技术中,旋转驱动轴的末端直径小于此旋转驱动轴的后端直径。由此,当驱动力传输构件向前移动时,在该驱动力传输构件和旋转驱动轴的末端之间会存在间隔。因而使得驱动力传输构件可以相对于其后端摆动。因此,即使旋转驱动轴的中心轴和输入构件的中心轴相互有些偏离,该旋转驱动轴和输入构件也会可靠地相互结合,从而将驱动力传送到处理盒。
发明内容
然而,在本领域的相关技术中,在安装处理盒时,由于制造误差,旋转驱动轴的中心 轴和输入构件的中心轴彼此偏离超出允许范围,向前移动的驱动力传输构件的末端的旋转中心点会与输入构件的凹部的边缘接触,因而会出现驱动力传输构件的一端进入凹部中而保持在歪斜状态的问题。而且,当向前移动并且因此其末端的旋转中心点与输入构件的凹部边缘接触时,驱动力传输构件可能会摆动,并且因此可能会出现驱动力传输构件保持在歪斜状态且其一部分进入凹部的问题。
当驱动力传输构件保持在偏斜状态时,驱动力有可能不会被传送到处理盒。这是由于,尽管驱动力可以被传输至驱动力传输构件,该驱动力传输构件相对于其末端的旋转中心保持旋转,此旋转中心与凹部的边缘接触,且末端的全部并没有进入凹部中。
因此,根据以往技术,处理盒和该设备本体的定位部必须高精度地制造。或者,必须使处理盒的输入构件、旋转驱动轴和驱动力传输构件以高位置精度配合。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驱动力传输机构,该驱动力传输机构使旋转驱动轴的中心轴和输入构件的中心轴之间的偏离可允许范围扩大。还提供一种具有该驱动力传输机构的图像形成设备。
根据本发明的一方面,提供了一种驱动力传输机构,该驱动力传输机构设置在具有驱动源的驱动力供应构件和驱动力接收构件之间,该驱动力接收构件构造成可拆卸地设置在驱动力供应构件中,驱动力传输机构构造成将来自驱动力供应构件的驱动力传输到驱动力接收构件,该驱动力传输机构包括:输入构件,该输入构件可旋转地设置在驱动力接收构件中,该输入构件包括接收来自驱动力供应构件的驱动力的凹部;旋转驱动轴,该旋转驱动轴可旋转地设置在驱动力供应构件中;以及驱动力传输构件,该驱动力传输构件构造成在旋转驱动轴的旋转方向上与该旋转驱动轴一起旋转,所述驱动力传输构件构造成可以相对于驱动力接收构件在与旋转驱动轴和的旋转轴线平行的方向上前后移动,该驱动力传输构件由旋转驱动轴支撑,以使驱动力传输构件的靠近所述驱动力接收构件的末端部在垂直于旋转驱动轴的旋转轴线的方向上摆动。驱动力传输构件构造成,当该末端部进入凹部且与该凹部接合时,驱动力传输构件与输入构件一起旋转,当驱动力接收构件被安装在驱动力供应构件中时,输入构件具有与旋转驱动轴的旋转轴线大致平行的旋转轴线,当末端部没有进入凹部时,从驱动轴的旋转轴线的方向看去,凹部的至少一部分与末端部重叠;且在末端部的一部分表面上形成有突起部,该表面与凹部相对,突起部构成为当末端部与凹部的边缘接触且偏斜时,该突起部从内侧与凹部的边缘接合,突起部形成在沿直径方向偏离旋转驱动轴的旋转轴线与输入构件的旋转轴线的部分上。
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图像形成设备,该图像形成设备包括:上述方面的驱动力传输机构,其中,驱动力供应构件为设备主体,驱动力接收构件为盒,该盒构成为可拆卸地配置在设备主体中。
采用本发明,所述驱动力传输构件的末端部的表面与输入构件的凹部的边缘接触而使驱动力传输构件保持为歪斜状态,在该表面上的突起部通过驱动力传输构件围绕旋转轴线的旋转而从内侧与凹部的边缘接合。在这种接合状态下,驱动力传输构件接着围绕此接合点旋转,因而会使位于凹部外的驱动力传输构件朝向凹部的内侧旋转。因此使驱动力传输构件的末端部可靠地进入输入构件的凹部中。
采用本发明,即使所述驱动力传输构件的末端部表面与输入构件的凹部边缘接触,所述驱动力传输构件的末端部也可以可靠地进入输入构件的凹部中。因此,本发明可以使所述旋转驱动轴的中心轴与所述输入构件的中心轴的允许偏离范围扩大。
附图说明
参考以下附图对本发明的说明范围进行详细叙述: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彩色激光打印机的剖面图;
图2是该彩色激光打印机在抽屉被拉离装置本体时的剖面图;
图3是驱动力传输机构的俯视图;
图4是该驱动力传输机构在具有接合突起的剖面的剖面图;
图5A是该驱动力传输机构在具有突起部的剖面的剖面图;图5B显示从该驱动力传输机构的末端看去时驱动力传输机构的末端;并且图5C显示从凹部的开口处看去时的凹部;
图6A、图6B和图6C是驱动力传输机构在向前移动时以及旋转驱动轴和输入构件的旋转轴线彼此偏离时进行摆动操作的剖面图;
图7A和图7B表示突起部从凹部之外的位置进入到凹部内为止的驱动力传输构件的操作;
图8A、图8B、图8C和图8D表示突起部进入到凹部内之后的驱动力传输构件的操作;
图9显示了当旋转驱动轴和输入构件的旋转轴线相互一致时,驱动力传输构件的末端面与输入侧接合部接触而使该驱动力传输构件歪斜的状态;
图10显示了当所述旋转驱动轴和输入构件的旋转轴线相互一致时,驱动力传输构件的突起部与外壁部接触而使得驱动力传输构件歪斜的状态;以及
图11A和图11B表示在末端部上形成有两个突起部的形式。
具体实施方式
参考附图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进行详细叙述。在以下说明中,首先参考图1对于作为图像形成设备的一个例子的彩色激光打印机的整体构造进行简要说明,之后对本发明的特征进行详细叙述。
(彩色激光打印机的整体构造)
如图1所示,彩色激光打印机1包括:馈送单元30,该馈送单元30将记录片状物SH馈送到作为驱动力供应构件的一个例子的设备主体2中;图像形成单元40,该图像形成单元40在由馈送自馈送单元30的记录片状物SH上形成图像;以及片状物排出单元50,该片状物排出单元50从主体20排出记录片状物SH,该记录片状物SH上已经由图像形成单元40形成有图像。
同时,如图1中箭头所示的上、下、右、左、前、后方向是从站在该彩色激光打印机前侧的使用者观察所得的方向。在下述的说明中,除非特别指出,上、下、右、左、前、后方向均与图1中箭头所示方向一致。
开口2A形成在主体2的前侧壁上,从而通过该开口2A对后述的抽屉45进行拆卸。用于打开和关闭该开口2A的前盖21设置为相对于设置在其下端的轴摆动。
馈送单元30包括相对于主体2可附接/拆卸的片状物馈送盘31;片状物馈送机构32,将来自片状物馈送盘31的记录片状物SH传送至图像形成单元40。
图像形成单元40包括扫描单元41、处理单元42、转印单元43和定影单元44。
扫描单元41包括激光发射单元(未图示)、多角镜(未图示)、多个透镜(未图示)以及反射镜(未图示)。扫描单元41将对应于青色、红色、黄色和黑色的激光发射到处理单元42的各个光敏传感器47A上。
处理单元42布置在扫描单元和转印单元43之间,且具有相对于主体2可附接/拆卸地安装的抽屉45。当前盖21打开时,该抽屉45可以从主体2中的容纳位置(图1中的位置)到主体2外的拆卸位置(图1中的位置)或者从拆卸位置到容纳位置。在该抽屉45内,沿着记录片状物SH的传送方向上配置有多个(在图1中等于4)作为驱动力接收构件的例子的处理盒46。同时,每个处理盒46以相对于抽屉45可附接/拆卸的方式安装到抽屉45,或者与抽屉45安装成为一体。
每个处理盒46包括:配置在其下部分的鼓单元47;以可附接/拆卸的方式联接到鼓单元47的显影单元48;以及以可附接/拆卸的方式联接到显影单元48的显影剂盒49。
鼓单元47包括感光鼓47A和充电装置(未标示有标记符号)。该感光鼓47A可旋转地支撑在鼓单元47上。
显影单元48包括显影辊48B和供应辊48A。在显影剂盒49内,容纳了分别与青色、红色、黄色和黑色对应的非磁性物质的单一组分构成的显影剂。
在上述构成的处理单元42中,通过充电装置充电的感光鼓47A的表面被来自扫描单元41的激光曝光,之后曝光区域的电位变低,从而基于图像数据在感光鼓47A上形成静电潜像。又,通过使与感光鼓47A接触的显影辊48B向形成在感光鼓47A上的静电潜像供应显影剂,从而显影剂图像保持在感光鼓47A上。
转印单元43包括驱动辊43A、从动辊43B、传送带43C和转印辊43D。
传送带43C布置成为面向多个感光鼓47A。当驱动辊43A旋转时,传送带43C随着从动辊43B的旋转一起旋转。在传送带43C的内侧布置有转印辊43D,从而传送带43C夹持在转印辊43D和各个感光鼓47A之间。来自高压基板(未显示)的转印偏压被施加到转印辊43D上。
当传送带43C所传送的记录片状物SH被馈送到感光鼓47A和转印辊43D之间时,感光鼓47A上的显影剂图像被转印到记录片状物SH上。
定影单元44包括加压辊44B和加热辊44A。该定影单元44通过将保持在加压辊44B和加热辊44A之间的记录片状物SH送出而使得显影剂图像热定影在记录片状物SH上。
片状物排出单元50包括多个传送辊(未标示有标记符号),且将从定影单元44排出的记录片状物SH朝向定影单元44上方的片状物排出盘53传送。
(驱动力传输机构)
参考图3对驱动力传输机构60进行详细叙述,该驱动力传输机构60设置在主体2和处理盒46之间,并且将来自主体2的驱动力传输至处理盒46。
如图3所示,驱动力传输机构60包括设置在主体2中的例如发动机的驱动源61、设置在设备主体2中的旋转驱动构件62、作为弹簧装置的一个例子的卷簧63、随着旋转驱动构件62的旋转一起旋转的驱动力传输构件64、以及可旋转地设置在处理盒46中的输入构件65。
驱动源61设置在设备主体2中,且将驱动力以直接方式或以非直接方式通过规定数 量的齿轮传输至旋转驱动构件62。
旋转驱动构件62可旋转地设置在主体2中,且包括:齿轮部62A,来自驱动源61的驱动力主要向该齿轮部62A传输;以及筒状旋转驱动轴62B,该旋转驱动轴62B从齿轮部62A的中心区域朝向所述驱动力传输构件64突出。同时,该旋转驱动轴62B布置为具有旋转轴线L2,在处理盒46被安装到主体2的状态下,该旋转轴线L2与输入构件65的旋转轴线L1大致平行。在此状态,在驱动力传输构件64的末端64C进入后述的输入构件65的凹部65A中之前,沿着旋转轴线L2方向看去,该驱动力传输构件64的末端64C与凹部65A至少存在部分重叠。又,“处理盒46被安装到主体2的状态”指的是在本实施例中:其上安装有处理盒46的抽屉45被安装到设备主体2中的规定位置。
卷簧63设置在旋转驱动构件62和驱动力传输构件64之间,以朝向输入构件65挤压驱动力传输构件64。
驱动力传输构件64构成为在与构件62相同的方向上随着旋转驱动构件62的旋转一起旋转,且可相对于输入构件65在旋转驱动轴62B的轴线方向上(平行于旋转轴线L2)前后移动。具体来讲,驱动力传输构件64包括:旋转驱动轴62B进入其中的圆筒部64A;壁64B,该壁64B构成为闭合以使得圆筒部64A的输入构件侧的端面闭合,壁64B面对输入构件65;以及末端64C,该末端64C从壁64B朝向输入构件65突出。
朝向圆筒部64A的直径内侧突出的接合突起64D形成在该圆筒部64A的后端(旋转驱动轴侧)。如图4所示,该接合突起64D包括两个相对的接合突起,该两个相对的接合突起彼此避开(face away)。该两个接合突起64D分别与形成在旋转驱动轴62B末端以朝向圆筒部64A的直径外侧突出的接合壁B1接合,从而防止从驱动力传输构件64上卸下或去除旋转驱动轴62。
在驱动力传输构件64的圆筒部64A的内周面上和沿着该内周面,肋A1形成在未形成有两个接合突起64D的区域内,并且朝向圆筒部64A的直径内侧突出。在与旋转轴线L2平行的方向上的肋条A1的端面在旋转方向上与旋转驱动轴62B的接合壁B1接合,从而使驱动力传输构件64在旋转方向上随着旋转驱动轴62B的旋转一起旋转。
如图5A所述,在圆筒部64A和旋转驱动轴62B之间存在间隙。由此,通过旋转驱动轴62B支撑驱动力传输构件64,以使其末端64C可以在垂直于旋转驱动轴62B的旋转轴线L2的方向上摆动。
朝向圆筒部64A的直径外侧延伸的环状凸缘64F形成在圆筒部64A的外周面上。该环 状凸缘64F通过卷簧63被朝向输入构件65挤压。同时,该环状凸缘64F被朝向旋转驱动构件62推动且通过随着前盖21的打开而向前移动的的已知凸轮件(未图示)抵抗卷簧63的挤压力。由此,当打开前盖21时,驱动力传输构件64回退且从输入构件65分离。反之,当关闭前盖21时,凸轮构件被回退且从环状凸缘64F分离,进而利用卷簧63的挤压力使驱动力传输构件64向前移动且与输入构件65接合。同时,不仅可以通过前盖21的开闭操作凸轮构件,也可以通过电动机、螺形管或其它驱动源来操作该凸轮构件。
如图5B和图5C所示,驱动力传输构件64的末端64C的形状呈这样的形式:进入到形成在输入构件65的端面上的凹部65A中,之后在旋转方向上与此凹部65A接合。因此,当驱动力传输构件64的末端64C与该凹部65A接合时,该输入构件随着驱动力传输构件64的旋转一起旋转。又,在末端64C的末端面F1上形成有可从其内侧与上述凹部65A的边缘接合的突起部64G,该突起部64G形成为在直径方向上从驱动力传输构件64的旋转轴线L3偏离。
具体来说,该末端64C包括:中心部64H,该中心部64H围绕驱动力传输构件64的旋转轴线L3形成为圆弧形状;以及一对传输侧接合部64J,该对传输侧接合部64J形成为在该对传输侧接合部64J之间夹持中心部64H(旋转轴线L3),且在直径外侧方向上和相互相反的方向上从中心部64H延伸。该对传输侧接合部64J的每一个分别在旋转方向上与输入构件65的一对输入侧接合部65C(稍后描述)中的一个接合。上述突起部64G形成在一对传输侧接合部64J的其中一个的端面上。上述突起部64G具有顶端在下方的大致半球形。
如图5B和图5C所示,输入构件65以可旋转的方式设置在处理盒46中,且具有接收来自设备主体2的驱动力的凹部65A。凹部65A为具有闭合底部的筒状,且大致包括上述筒状的外壁部65B和一对输入侧接合部65C,该对输入侧接合部65C从外壁部65B朝向其内侧突出。虽然没有详细叙述,但在输入构件65中包括有轮齿部。该轮齿部直接或间接地与上述感光鼓47A和显影辊48B的驱动齿轮接合,以向其传输驱动力。
一对输入侧接合部65C中的每一个形成为在该对输入侧接合部65C之间夹持输入构件65的旋转轴线L1而彼此避开,且分别与驱动力传输构件64的末端64C的一对传输侧接合部64J中的一个接合。具体来讲,朝向旋转轴线L1延伸的输入侧接合部65C的末端边缘在旋转方向上分别与上述朝向中心部64H延伸的传输侧接合部64J的端面接触接合。同时,可以在末端64C中围绕旋转轴线L3呈非环状,因此,上述凹部65A可以具有能够在旋转方向上与非环状接合的形状。
半球形的凸出部65E(参见图5A)在上述凹部65A的底部65D的旋转中心处形成为在驱动力传输构件64和输入构件65相互接合时与上述驱动力传输构件64的末端面F1接触。此时,在本实施例中,在凹部65A的底部65D的中心部分,形成有朝向驱动力传输构件64的突起,该突起为半球形的凸出部65E。通过这样的方式,当旋转驱动轴62B的旋转轴线L2和输入构件65的旋转轴线L1相互偏离并且因此驱动力传输构件64在旋转驱动轴62B和输入构件65之间偏斜(例如,在上述的凹部65A中),由于驱动力传输构件64的末端面F1与凸出部65E接触,因此驱动力传输构件64的末端面F1可以不与底部65D干涉地将旋转驱动轴62B的驱动力传送到输入构件65。
驱动力传输构件64的突起部64G形成为具有高度,从而使进入凹部65A的末端面F1在相对于凸出部65E的接触点摆动到最大角度时不会干涉突起部64G。由此,当驱动力传输构件64和输入构件65相互接合而在两者间传输驱动力时,可防止突起部64G受到驱动力传输构件64旋转的干涉。
参考图6和图8对驱动力传输机构60的操作进行描述,例如旋转驱动轴62B的旋转轴线L2和输入构件65的旋转轴线L1因制造误差而相互偏离。在这种情况下,当上述驱动力传输构件64随着上述前盖21的闭合而朝向输入构件65前移时,当驱动力传输构件64摆动时,末端面F1的中心区域(旋转轴线L3)与的凹部65A的边缘接触,如图6B和6C所示。
由此,末端面F1的中心区域(旋转轴线L3)可与凹部65A的边缘接触,旋转驱动构件62可以随着来自主体2的驱动源61的驱动力旋转而将此驱动力传送至驱动力传输构件64。此时,如果突起部64G没有形成在驱动力传输构件64的末端面F1上,驱动力传输构件64的末端面F1就无法与输入构件65的任何部分接合。因而,存在驱动力传输构件64有可能围绕旋转轴线L3空转的问题,也就是说,驱动力传输构件64的旋转没有被传送到输入构件。
反之,在本实施例中,上述突起部64G形成在驱动力传输构件64的末端面F1上。同时,如图6所示,旋转驱动轴62B的旋转轴线L2和输入构件65的旋转轴线L1可能由于制造误差而相互偏离。因此,如上所述,如图6所示,末端面F1的中心区域(旋转轴线L3)可以与上述凹部65A的边缘接触。在此状态中,当驱动力传输构件64可能摆动时,驱动力传输构件64的部分(严格来讲指末端64C)偏斜以进入上述凹部65A中。如图7A和图7B所示,例如,当驱动力传输构件64和输入构件65相互接触时,如果突起部64G 位于凹部65A之外,驱动力传输构件64就会偏斜而使得其上未形成有突起部64G的一个传输侧接合部64J进入凹部65A内。在此状态下,驱动力传输构件64在图7的箭头方向上围绕旋转轴线L3旋转,因此突起部64G以环绕方式相对于输入构件65的端面F2和环绕该输入构件65的筒部46A的端面F3(参考图6C)移动。结果,突起部64G变成从外侧与端面F2、F3相邻。这里,筒部46A与处理盒46为一体,且其端面F3大致与输入构件65的端面F2齐平。当突起部64G即将要与端面F2、F3接触时,驱动力传输构件64旋转,以使其上未形成有突起部64G的一个传输侧接合部64J从内侧与端面F2、F3相邻。之后,突起部64G从外侧与端面F2、F3接触,且在端面F2、F3上滑动而进入凹部65A中。
同时,此时,在突起部64G与筒部46A的外周面(外壁部65B的外周侧)接触并且接合的情况下,驱动力传输构件64与输入构件65接触的部分会偏斜以进入凹部65A中。因此,只有突起部64G的末端与筒部46A的外周面接触时,容易使得突起部64G随着驱动力传输构件64的摆动而滑出筒部46A的外周面(角部)。更详细来讲,由于驱动力传输构件64偏斜,而使其上未形成有突起部64G的一个传输侧接合部64J进入凹部65A,位于筒部46A之外的突起部64G的末端被放置在轴线方向上的远于端面F2、F3的位置或大致与端面相同的位置,而使突起部64G与筒部46A的外周面接合的范围变得非常小。由此,当位于筒部46A之外的突起部64G与筒部46A的外周面接触时,突起部64G容易随着驱动构件64的摆动而滑出筒部46A和外壁部65B从而进入凹部65A。
当驱动力传输构件64从图7B的状态进一步旋转时,末端64C的突起部64G移动以与凹部65A的底部邻近,此时,由于驱动力传输构件64相对于端面F2、F3偏斜,因此使其上未形成有突起部64G的一个传输侧接合部64J移动以在轴线方向上远离端面F2、F3。
如图8A所示,当突起部64G已进入凹部中时,驱动力传输构件64摆动而通过卷簧63的推力将突起部64G挤入凹部65A中。之后,如图8B所示,突起部64G从内侧与输入构件65的凹部65A的边缘(外壁部65B)接合。
突起部64G从内侧与输入构件65的凹部65A的边缘(外壁部65B)接合后,如图8C所示,驱动力传输构件64围绕接合点TP在突起部64G和外壁部65B之间旋转。由此,朝向凹部65A(在其上未形成有突起部64G的一个传输侧接合部64J)外侧突出的末端64C的部分朝向凹部65A的内侧旋转。作为结果,如图8D所示,驱动力传输构件64的末端64C快速地进入凹部65A中。
这里,为了使突起部64G以这种形式操作,在驱动力传输构件64摆动到最大角度时, 旋转轴线L3需要放置在比输入构件65(严格来讲是筒部46A)的外周面更靠内的位置。即,当驱动力传输构件64摆动到最大角度时,必须使驱动力传输构件64的部分能够进入凹部65A中。在这种条件下,设定旋转轴线L1、L2之间的偏离误差。
较佳的是,末端面F1和端面F2、F3之间形成的角度小于末端面F1和凹部65A的内周面之间形成的角度。也即,随着末端面F1和凹部65A的内周面之间形成的角度变大(接近直角),突起部64G倾向于容易与凹部65A的内周面(边缘)接合。随着末端面F1和端面F2、F3之间形成的角度变小,突起部64G容易滑到端面F2、F3上。由此,可以可靠地实现这种操作。
采用此实施例,可显示出以下效果:
驱动力传输构件64的末端面F1与输入构件65的凹部65A的边缘接触,末端面F1上的突起部64G变成从内侧与凹部65A的边缘接合,从而接合点TP变成新的旋转中心点。由此,驱动力传输构件64的末端64C可靠地进入输入构件65的凹部65A中。因此,这可以使得旋转驱动轴的中心轴线L1和输入构件的中心轴线L2之间的偏离误差变大。也就是说,当旋转驱动轴的中心轴线L1和输入构件的中心轴线L2之间的偏离误差与传统方式中的相比更大时,驱动力传输构件64和输入构件65能够相互接合。
当进入凹部的末端面F1相对于作为末端面F1和凸出部65E之间的接触点的固定点摆动到最大角度时,突起部64G形成有不会与凸出部65E和底部65D干涉的高度。因此,防止突起部64G干涉驱动力传输构件64的旋转。
同时,本发明并不限于这样的实施例,本发明也可以包括以下所说明的各种实施例。
尽管在所说明的实施例中,以旋转驱动轴62和输入构件65的旋转轴线L1、L2相互偏离的形态作为了例子,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也即,如图9和图10所示,在旋转驱动轴和输入构件的旋转轴线L1、L2相互一致的情况下,也可以实现相同的效果。具体来讲,例如图9所示,末端面F1的中心区域由于驱动力传输构件64的摆动而与输入侧接合部65C的内边缘接触,突起部64G进入上述部分65A中,之后如所说明的实施例中,该突起部64G从内侧与凹部65A的边缘接合。又,例如图10所示,突起部64G与输入构件65的端面F2和筒部46A的端面F3直接接触,在此实施例中,突起部64G在端面F2、F3上滑动然后进入部分65A中且从内侧与凹部65A的边缘接合。由此,驱动力传输构件64被可靠地导入凹部65A中。
在本实施例中,突起部64G仅形成在一对传输侧接合部64J的其中一个上,但本发明 并不限于此。也即,如图11所示,在一对传输侧接合部64J两方上均形成有突起部64G。由此,如图11A和图11B所示,在驱动力传输构件64与凹部65A的边缘接触之后,在驱动力传输构件64围绕旋转轴线L3旋转到180°之前,突起部64G的其中一个从内侧与凹部65A的边缘接合。因此,驱动力传输构件64的末端64C更加迅速地进入到凹部65A中。
在本实施例中,本发明应用于彩色激光打印机上,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例如,本发明也可以应用于例如复印机或多功能机等其他图像形成设备中。本发明也可应用于其他驱动力传输机构。例如,本发明也可应用于连接瓶子中的刀具和食品搅拌器中的发动机的驱动力传输机构,其中,所述瓶可以从包括有发动机的主体上装拆。
在本实施例中,卷簧63被用作弹簧装置,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例如,上述弹簧装置可采用线性弹簧或盘形弹簧。
在本实施例中,驱动力传输构件64的筒部64A安装有旋转驱动轴62B,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即,相反也可以在筒部和旋转驱动轴之间配置装配结构。

Claims (8)

1.一种驱动力传输机构,所述驱动力传输机构设置在具有驱动源的驱动力供应构件和驱动力接收构件之间,所述驱动力接收构件构造成可拆卸地设置在所述驱动力供应构件中,所述驱动力传输机构构造成将来自所述驱动力供应构件的驱动力传输到所述驱动力接收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力传输机构包括:
输入构件,所述输入构件可旋转地设置在所述驱动力接收构件中,所述输入构件包括凹部,所述凹部接收来自所述驱动力供应构件的驱动力;
旋转驱动轴,所述旋转驱动轴可旋转地设置在所述驱动力供应构件中;和
驱动力传输构件,所述驱动力传输构件构造成在所述旋转驱动轴的旋转方向上与所述旋转驱动轴一起旋转,所述驱动力传输构件构造成可以在与所述旋转驱动轴的旋转轴线平行的方向上相对于所述驱动力接收构件前后移动,所述驱动力传输构件由所述旋转驱动轴支撑,使得所述驱动力传输构件的靠近所述驱动力接收构件的末端部在垂直于所述旋转驱动轴的旋转轴线的方向上摆动,所述驱动力传输构件构造成在所述末端部进入所述凹部且与所述凹部接合时与所述输入构件一起旋转,
当所述驱动力接收构件被安装在所述驱动力供应构件中时,所述输入构件具有与所述旋转驱动轴的旋转轴线大致平行的旋转轴线,
当所述末端部没有进入所述凹部时,当从所述驱动轴的旋转轴线的方向观察时,所述凹部至少有一部分与所述末端部重叠;并且
在所述末端部的一部分表面上形成有突起部,所述表面与所述凹部相对,所述突起部构造成在所述末端部与所述凹部的边缘接触并且偏斜时从内侧与所述凹部的边缘接合,所述突起部形成在沿直径方向偏离所述旋转驱动轴的旋转轴线以及所述输入构件的旋转轴线的部分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力传输机构,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驱动力传输构件和所述旋转驱动轴的外周之间存在沿直径方向的间隙;且
所述驱动力传输构件平行于所述旋转驱动轴的旋转轴线滑动并且被支撑,以便在与所述旋转驱动轴的旋转轴线垂直的方向上摆动。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力传输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驱动力传输构件被用弹簧构件压向所述输入构件。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力传输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凹部包括:
筒状外壁部;和
输入侧接合部,所述输入侧接合部从所述外壁部向内侧突出,所述输入侧接合部构造成在所述旋转方向上与所述驱动力传输构件的末端部接合,
其中,当所述末端部的表面与所述外壁部的靠近所述驱动力传输构件的表面接触时,在所述突起部位于所述外壁部之外的情况下,所述突起部通过所述驱动力传输构件的旋转而与所述外壁部的外周部或所述表面接触;并且
所述驱动力传输构件基于所述突起部与所述外周部或所述外壁部的表面的接触而相对于所述旋转驱动轴摆动。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驱动力传输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驱动力传输构件的末端部包含一对传输侧接合部,所述一对传输侧接合部形成为将所述旋转驱动轴的旋转轴线夹在所述一对传输侧接合部中间,所述一对传输侧接合部在直径的外侧方向和彼此相反的方向上延伸,并且在所述旋转方向上与所述输入侧接合部接合;并且
所述突起部形成在所述一对传输侧接合部中的至少一个上。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驱动力传输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突起部分别形成在所述一对传输侧接合部上。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力传输机构,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凹部的底部的旋转中心处,半球形的凸出部形成为与所述驱动力传输构件的末端部的表面相接触;并且
当进入所述凹部的所述末端部的表面相对于所述末端部的表面与所述突起部之间的接触点摆动到最大角度时,所述突起部形成为具有不会与所述凸出部和所述底部干涉的高度。
8.一种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力传输机构,
所述驱动力供应构件为设备主体,所述驱动力接收构件为构造成可拆卸地设置在所述设备主体中的盒。
CN201110038647.XA 2010-01-28 2011-01-28 驱动力传输机构和图像形成设备 Active CN10214174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017312 2010-01-28
JP2010017312A JP5041014B2 (ja) 2010-01-28 2010-01-28 駆動力伝達機構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141749A true CN102141749A (zh) 2011-08-03
CN102141749B CN102141749B (zh) 2014-04-02

Family

ID=4388303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038647.XA Active CN102141749B (zh) 2010-01-28 2011-01-28 驱动力传输机构和图像形成设备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8488996B2 (zh)
EP (1) EP2362274B1 (zh)
JP (1) JP5041014B2 (zh)
CN (1) CN102141749B (zh)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123448A (zh) * 2011-11-18 2013-05-29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成像设备
CN104808458A (zh) * 2014-01-24 2015-07-29 京瓷办公信息系统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
CN105739267A (zh) * 2014-12-26 2016-07-06 佳能株式会社 成像设备
CN106200297A (zh) * 2013-09-29 2016-12-07 珠海艾派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旋转力驱动组件及处理盒
CN109917629A (zh) * 2017-12-13 2019-06-21 佳能株式会社 成像设备与盒
JP2020518865A (ja) * 2017-06-30 2020-06-25 納思達股▲ふん▼有限公司 動力受けユニット、回転部材、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装着方法及び取外方法
CN114488741A (zh) * 2020-11-12 2022-05-13 纳思达股份有限公司 处理盒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488958B2 (en) * 2010-01-28 2016-11-08 Zhuhai Seine Technology Co., Ltd. Process cartridge having a driving force receiver
JP6065399B2 (ja) * 2012-03-28 2017-01-25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6028918B2 (ja) * 2012-08-09 2016-11-24 株式会社リコー 駆動伝達装置、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CN105301928B (zh) * 2015-11-05 2018-02-06 珠海市润鑫打印耗材有限公司 感光鼓的力传递组件
JP6398956B2 (ja) * 2015-11-26 2018-10-03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駆動伝達機構及びそ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RU2745019C1 (ru) * 2017-12-13 2021-03-18 Кэнон Кабусики Кайся Картридж и устройство формирования изображений
CA3141699A1 (en) * 2019-06-12 2020-12-17 Canon Kabushiki Kaisha Cartridge, attachment, and mounting kit
JP7389962B2 (ja) * 2019-07-30 2023-12-01 株式会社リコー 駆動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50111882A1 (en) * 2003-09-19 2005-05-26 Kazuhisa Sudo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20070189805A1 (en) * 2006-02-16 2007-08-16 Junya Takigawa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image forming capable of effectively supporting a process cartridge
US20080152388A1 (en) * 2006-12-22 2008-06-26 Canon Kabushiki Kaisha Process cartridge, electrophotographic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electrophotographic photosensitive drum unit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1164818A (ja) * 1987-12-20 1989-06-28 Konica Corp 軸間接続装置
US5128715A (en) * 1990-03-19 1992-07-07 Fuji Xerox Co., Ltd. Print cartidg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employing the same
JPH04218067A (ja) * 1990-03-19 1992-08-07 Fuji Xerox Co Ltd プリントカートリッジ及びこれを有する画像形成装置
JPH04278961A (ja) * 1991-01-28 1992-10-05 Fuji Xerox Co Ltd プリントカートリッジの像担持体駆動装置
JP4514170B2 (ja) * 2000-07-11 2010-07-2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カップリング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4046933B2 (ja) * 2000-08-02 2008-02-1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駆動伝達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る画像形成装置
JP2004045603A (ja) * 2002-07-10 2004-02-12 Konica Minolta Holdings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4604063B2 (ja) 2007-06-11 2010-12-2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5011034B2 (ja) * 2007-08-30 2012-08-29 株式会社リコー 回転体への駆動力伝達装置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4513858B2 (ja) 2007-12-28 2010-07-28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EP2075649B1 (en) * 2007-12-28 2018-04-25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a frame of process cartridges
JP5067156B2 (ja) 2007-12-28 2012-11-07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5127584B2 (ja) * 2008-06-20 2013-01-2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ドラムユニット、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5113650B2 (ja) 2008-07-09 2013-01-09 京楽産業.株式会社 パチンコ遊技機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50111882A1 (en) * 2003-09-19 2005-05-26 Kazuhisa Sudo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20070189805A1 (en) * 2006-02-16 2007-08-16 Junya Takigawa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image forming capable of effectively supporting a process cartridge
US20080152388A1 (en) * 2006-12-22 2008-06-26 Canon Kabushiki Kaisha Process cartridge, electrophotographic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electrophotographic photosensitive drum unit

Cited By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123448A (zh) * 2011-11-18 2013-05-29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成像设备
CN106200297B (zh) * 2013-09-29 2018-11-20 纳思达股份有限公司 旋转力驱动组件及处理盒
CN106200297A (zh) * 2013-09-29 2016-12-07 珠海艾派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旋转力驱动组件及处理盒
CN104808458B (zh) * 2014-01-24 2017-12-22 京瓷办公信息系统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
CN104808458A (zh) * 2014-01-24 2015-07-29 京瓷办公信息系统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
CN105739267A (zh) * 2014-12-26 2016-07-06 佳能株式会社 成像设备
CN105739267B (zh) * 2014-12-26 2018-09-04 佳能株式会社 成像设备
JP2020518865A (ja) * 2017-06-30 2020-06-25 納思達股▲ふん▼有限公司 動力受けユニット、回転部材、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装着方法及び取外方法
JP2022003414A (ja) * 2017-06-30 2022-01-11 納思達股▲ふん▼有限公司 動力受けユニット、回転部材、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装着方法及び取外方法
JP7260610B2 (ja) 2017-06-30 2023-04-18 納思達股▲ふん▼有限公司 動力受けユニット、回転部材、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装着方法及び取外方法
CN109917629A (zh) * 2017-12-13 2019-06-21 佳能株式会社 成像设备与盒
CN114488741A (zh) * 2020-11-12 2022-05-13 纳思达股份有限公司 处理盒
CN114488741B (zh) * 2020-11-12 2023-12-01 纳思达股份有限公司 处理盒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141749B (zh) 2014-04-02
EP2362274B1 (en) 2015-09-23
EP2362274A2 (en) 2011-08-31
EP2362274A3 (en) 2012-11-07
US8488996B2 (en) 2013-07-16
JP5041014B2 (ja) 2012-10-03
US20110182623A1 (en) 2011-07-28
JP2011154326A (ja) 2011-08-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141749B (zh) 驱动力传输机构和图像形成设备
RU2719734C1 (ru) Деталь, передающая вращательное усилие
CN102132219B (zh) 显影器、显影盒、旋转力传递部件和电子照相成像设备
CN102419531B (zh) 电子照相成像设备、显影装置及耦联构件
US9575460B2 (en) Developer cartridge having developing roller and electrode
RU2624397C2 (ru) Технологический картридж, электрофотографическое устройство формирования изображений и электрофотографический фоточувствительный барабанный блок
TWI442195B (zh) 製程卡匣、感光滾筒單元、顯像單元及電子照片畫像形成裝置
JP3885074B2 (ja) 電子写真感光体ドラム、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5471015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5862056B2 (ja)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回転体ユニット
CN103967954A (zh) 旋转动力传递机构、感光鼓装置、显影装置、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JP4591578B2 (ja) 記録シート搬送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857541B2 (ja)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JP4835740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9804553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drum unit
CN101334611B (zh) 显影剂盒和显影装置
JP2016142872A (ja) カートリッジ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