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126512A - 小脚轮和婴儿车 - Google Patents

小脚轮和婴儿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126512A
CN102126512A CN2011100310818A CN201110031081A CN102126512A CN 102126512 A CN102126512 A CN 102126512A CN 2011100310818 A CN2011100310818 A CN 2011100310818A CN 201110031081 A CN201110031081 A CN 201110031081A CN 102126512 A CN102126512 A CN 10212651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ster
lock part
framework
wheel
vehicle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031081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126512B (zh
Inventor
森口健太郎
谷崎雅志
泽谷健次郎
浅野顺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ombi Corp
Original Assignee
Combi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7007051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4869083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7007050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138231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Combi Corp filed Critical Combi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212651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12651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12651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126512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BHAND-PROPELLED VEHICLES, e.g. HAND CARTS OR PERAMBULATORS; SLEDGES
    • B62B7/00Carriages for children; Perambulators, e.g. dolls' perambulators
    • B62B7/04Carriages for children; Perambulators, e.g. dolls' perambulators having more than one wheel axis; Steering devices therefor
    • B62B7/06Carriages for children; Perambulators, e.g. dolls' perambulators having more than one wheel axis; Steering devices therefor collapsible or foldable
    • B62B7/08Carriages for children; Perambulators, e.g. dolls' perambulators having more than one wheel axis; Steering devices therefor collapsible or foldable in the direction of, or at right angles to, the wheel axis
    • B62B7/083Carriages for children; Perambulators, e.g. dolls' perambulators having more than one wheel axis; Steering devices therefor collapsible or foldable in the direction of, or at right angles to, the wheel axis the wheel axes being moved from each other during fold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arriages For Children, Sleds, And Other Hand-Operated Vehicles (AREA)
  • Handcar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婴儿车,用户不必被迫采用不自然的姿势,可使后脚等变位到分别适合于使用状态及折叠状态的位置。在婴儿车上设置:第一连杆机构,其包含车身的前脚及手推构架作为连杆部件,且从车宽方向观察构成为近似平行四边形,在使车身从使用状态向折叠状态变形时,手推构架向下方大致平行地移动;第二连杆机构,其形成为近似平行四边形,包括一对后脚臂作为连杆部件,一对后脚臂相互大致平行地配置并构成车身的后脚,第二连杆机构动作时使该后脚在车身的前后方向变位;连杆连结装置,其连结第一连杆机构和第二连杆机构,使得在为了使车身从使用状态向折叠状态变形而操作第一连杆机构时,与该第一连杆机构的动作联动,使后脚朝向前脚变位。

Description

小脚轮和婴儿车
本申请是申请日为2008年1月16日、申请号为200810004056.9、发明名称为“婴儿车”的发明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有阻止可折叠车身的婴儿车、车轮的转动的锁定功能的小脚轮(caster)、及采用了该小脚轮的婴儿车。
背景技术
目前,作为这种婴儿车,有将手推构架折回到其手柄的根部附近而折叠的结构。作为其它的婴儿车,也公知如下结构的婴儿车,即,将前脚、扶手、手推构架及座位构架作为连杆部件形成连杆机构,通过该连杆机构的操作,使手推构架向下方移动,并且将扶手和后脚转动自如地连结,将手推构架和后脚经由后脚托架连结,与手推构架的动作联动地使后脚朝向前脚转动,将车身进行折叠(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另外,婴儿车的前轮、有时为前轮及后轮,利用具备阻止车轮转动的锁定功能的小脚轮被安装于脚构架上(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
专利文献1:日本实开平6-37050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2-284015号公报
在将手推构架在其中部折回的现有例中,在折叠状态下手柄接近地面,在用户要操作手柄时,强迫其要采用下蹲这样的不自然的姿势。另一方面,在将后脚的上端部转动自如地安装于扶手上使其转动的现有例中,由于后脚及后轮进行以与扶手的连结点为中心的单纯的转动运动,所以车身变形时的后脚及后轮的变位受到很大限制,从而不能在使用状态及折叠状态各状态下使后脚及后轮变位到适当的位置。例如为了即使在折叠状态下也要使左右的后轮的车轴在车轴方向一致,需要使后脚的转动中心线也在车宽方向一致。在该情况下,不能使后脚及后轮向车宽方向变位。因此,在将后轮在使用状态下充分压向车宽方向外侧来确保车身的稳定性的情况下,即使是折叠状态,后轮也会被一直压出,从而只是在后轮的转动运动中,在车宽方向不能将车身紧凑地折叠。在折叠状态下为了避开与前脚或前轮的干扰,也不能使后脚及后轮向车宽方向变位。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婴儿车,在进行车身的变形操作时用户不必强迫采用不自然的姿势,且缓解与车身变形时的后脚及后轮的变位相关的限制,可使后脚及后轮变位到分别适合于使用状态及折叠状态的位置。
另外,当在小脚轮阻止了车轮转动的状态下从路面向车轮输入转矩时,对与阻止转动相关的部件施加负荷。在该负荷过大的情况下,可能产生小脚轮等构成部件变形、或破损这样的不良情况。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即使对车轮输入过剩的转矩也难以产生部件的变形或破损的小脚轮、及活用该小脚轮的婴儿车。
为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婴儿车(1),使车身(2)在使用状态和折叠状态之间可进行变形,其中,具备:第一连杆机构(L1),其包含所述车身的前脚(4)及手推构架(8)作为连杆部件,且从车宽方向观察构成为近似平行四边形,在使所述车身从所述使用状态向所述折叠状态变形时,所述手推构架向下方大致平行地移动;第二连杆机构(L2),其形成为近似平行四边形,包括一对后脚臂(25、26)作为连杆部件,所述一对后脚臂相互大致平行地配置并构成所述车身的后脚(5),所述第二连杆机构动作时使该后脚在所述车身的前后方向变位;连杆连结装置(30、35、36),其连结所述第一连杆机构和所述第二连杆机构,使得在为了使所述车身从所述使用状态向所述折叠状态变形而操作所述第一连杆机构时,与该第一连杆机构的动作联动,使所述后脚朝向所述前脚变位。
在本发明的婴儿车中,由于通过第一连杆机构使手推构架向下方大致平行地移动,同时折叠车身,因此,即使在折叠的状态下,也能够将配置于手推构架上端部的手柄维持在较高的位置。由此,在进行车身的变形操作时,不会使用户强迫采取下蹲这样的不自然姿势。另外,由于在后脚上设有一对后脚臂,且设有包含所述一对后脚臂作为连杆部件的大致平行四边形的第二连杆机构,因此,在折叠车身时,在将被后脚支承的后轮保持于与使用状态相同的方向的状态下,可使后脚及后轮向车身的前后方向、上下方向及车宽方向变位。由此,有关车身变形时的后脚及后轮的变位的的限制被缓解。因此,可在使用状态下使后脚及后轮向对车身的稳定性的确保等有利的位置变位,且在折叠状态下使后脚及后轮向对车身的紧凑化有利的位置变位等、即,使后脚及后轮变位到分别适于使用状态及折叠状态的位置。
在本发明的婴儿车中,也可以构成为,在所述车身的车宽方向两侧设置所述第一连杆机构及所述第二连杆机构,所述第二连杆机构在使所述车身从所述使用状态向所述折叠状态变形时,使所述后脚也向所述车宽方向内侧变位。根据该方式,可在使用状态下将后脚拉出到车宽方向外侧,充分确保后轮间的距离,由此提高车身的稳定性,另一方面,可在折叠时使后脚向车宽方向内侧变位,缩小后轮间的距离,将车身也在车宽方向上紧凑地折叠。
本发明的婴儿车中,也可以构成为,所述第二连杆机构包含所述一对后脚臂、相对于所述前脚无法相对变位地设置的后脚托架(27)、及支承后轮(11)的后轮支架(28)作为连杆部件,所述一对后脚臂的各自的一端部和后脚托架可转动地连结,所述一对后脚臂的各自的另一端部和所述后轮支架可转动地连结,由此所述第二连杆机构(L2)构成为近似平行四边形。根据该方式,可利用后脚臂和后轮支架构成大致平行四边形的第二连杆机构。
另外,在上述方式中,也可以构成为,在所述车身的车宽方向两侧设置所述第一连杆机构(L1)及所述第二连杆机构(L2),所述后脚臂相对于所述后脚托架的转动中心线(Aq)相对于所述车宽方向斜向倾斜,使得与所述车宽方向内侧相比外侧更偏向车身上方且前方。通过这样使后脚臂的转动中心线倾斜,可在折叠车身时使后脚以及后轮向车轴方向内侧变位。
所述后轮支架也可以是分别在所述使用状态及所述折叠状态下将所述后轮的车轴(11a)支承为与所述车宽方向大致平行。根据该方式,不仅在使用状态下,即使是折叠状态下,也能够使后轮以朝向车轴方向的车轴为中心转动。由此,即使在折叠状态下,也能够滚动后轮来运送婴儿车。
也可以构成为,在将后脚臂的转动中心线如上那样倾斜时,所述连杆连结装置具备:配置在所述前脚和所述手推构架之间并作为所述第一连杆机构的连杆部件起作用的座位构架(7)、架设在所述座位构架与所述后脚的一个后脚臂(25)之间的连结杆(30)、以及分别设于该连结杆和所述座位构架之间及该连结杆与所述一个后脚臂之间的万向接头(35、36),所述连结杆的至少一端侧的万向接头是球窝接头(35)。该情况下,在座位构架及一后脚臂和连结杆的连结点间,不仅在车身的前后方向及上下方向,即使是在车宽方向上产生变位,也能够利用在连结杆的两端部配置的万向接头吸收该变位,使第一连杆机构和第二连杆机构圆滑地联动动作。通过将至少一个万向接头作成球窝接头,可实现部件数量的消减、小型化、轻量化。
在本发明的婴儿车中,在车宽方向两侧设置第一连杆机构及第二连杆机构的情况下,也可以在所述前脚的下端部经小脚轮(101)安装单一的前轮(10)。在该方式中,将婴儿车作为具备在车宽方向两侧配置的一对后轮和在前脚的下端部配置的单一的前轮的三轮式婴儿车来构成。而且,在折叠车身时,各后轮向车宽方向内侧变位,由此也可以将车身在车宽方向紧凑地折叠。
在具备上述单一的车轮的方式中,也可以构成为,所述前脚具有在所述车宽方向排列的一对前脚构架(9),所述一对前脚构架的各自的下端部向所述车宽方向内侧弯曲,并在车宽方向中央相互结合,在该结合的下端部经所述小脚轮安装所述单一的前轮。
另外,也可以构成为,在所述小脚轮上具有安装所述前轮的小脚轮主体(103)、和设于所述小脚轮主体和所述前脚之间并将所述小脚轮主体支承为能够转动的小脚轮保持架(102),在所述小脚轮保持架上设置筒状的构架承受部(105),所述一对前脚构架的结合了的下端部被嵌合于所述构架承受部内,并与该构架承受部结合。
在本发明的婴儿车中,也可以构成为,所述后轮支架具有与所述一对后脚臂连结的支架主体(60)、和相对于该支架主体能够绕与所述车宽方向平行的支点转动地连结的轴承座(61),所述后轮(11)安装在所述轴承座上,在所述支架主体和所述轴承座之间设有冲击缓冲装置(63)。根据该方式,通过用冲击缓冲装置对从后轮输入的冲击进行缓冲,由此可对从支架主体传递向后脚的冲击进行缓解。由此,冲击难以向手推构架或座位传递,婴儿车的操作感及乘坐感都得以提高。
在本发明的婴儿车中,也可以设有连杆间锁定机构(52),其在所述车身处于所述使用状态时,对所述后脚和所述第一连杆机构的连杆部件或与该连杆部件一体结合的部件(51)进行相互限制。通过设置这样的锁定机构,可减少在第一连杆机构和后脚之间设置的部件数量,由此可减少车身的晃动。
如以上所说明,在本发明的婴儿车中,由于利用第一连杆机构使手推构架向下方大致平行地移动,同时折叠车身,因此,即使在折叠的状态下也能够将配置于手推构架上端部的手柄维持在较高的位置,由此,在进行车身的变形操作时,用户不必被迫采取不自然的姿势。另外,由于在后脚上设有一对后脚臂,且设有包含该后脚臂作为连杆部件的大致平行四边形的第二连杆机构,因此,可缓和有关车身变形时的后脚及后轮的变位的限制,且可使后脚及后轮变位到分别适于使用状态及折叠状态的位置。
另外,为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小脚轮(101),其具备:小脚轮主体(103),其安装车轮(10);小脚轮保持架(102),其将所述小脚轮主体支承成绕与所述车轮的轴线正交的转动中心线转动自如;锁定部件(104),其能够在如下两个位置之间进行移动,其一是与所述小脚轮主体以无法绕所述转动中心线进行相对转动的方式进行啮合的锁定位置(图49的位置),另一个是相比于所述锁定位置沿所述转动中心线后退到所述小脚轮保持架一侧而解除与所述小脚轮主体的啮合的解除位置(图48的位置),并且所述锁定部件在无法绕所述转动中心线相对于所述小脚轮保持架进行相对转动的状态下,被安装在所述小脚轮保持架上,在所述锁定部件和所述小脚轮主体的啮合部分设有锥部(104e、108a),该锥部使输入所述小脚轮主体的绕所述转动中心线的转矩变换为从所述锁定位置朝向所述解除位置的方向的力并作用于所述锁定部件。
根据本发明的小脚轮,当将锁定部件操作到锁定位置时,锁定部件与小脚轮主体啮合,阻止小脚轮主体相对于小脚轮保持架的转动。当将锁定部件从锁定位置移动到解除位置时,锁定部件和小脚轮主体的啮合解除,小脚轮主体相对于小脚轮保持架与车轮一起可转动。在锁定部件位于锁定位置时,若从车轮向小脚轮主体输入转矩,则该转矩被变换成在设于锁定部件和小脚轮主体的啮合部分的锥部间将锁定部件压向解除位置的力并作用于锁定部件上。当变换后的力超过锁定部件的动作所需的力时,锁定部件被驱动向解除位置。因此,在过度的转矩输入到小脚轮主体的情况下,可使锁定部件退避到解除位置,由此,避免部件的变形或破损这样的不良情况。
在本发明的小脚轮中,也可以在所述小脚轮保持架和所述锁定部件之间设有将所述锁定部件向所述转动中心线的方向引导的导向装置(106a、104d)。根据该方式,可利用导向装置使锁定部件圆滑地向转动中心线方向动作。
所述导向装置也可以具备:导轨(104d),其设置在所述小脚轮保持架或所述锁定部件的任一个上,在所述转动中心线的方向延伸;轨道槽(106a),其设置在所述小脚轮保持架或所述锁定部件的任一个上,与所述导轨啮合。在该情况下,通过以使轨道槽和导轨啮合的方式将锁定部件安装于小脚轮保持架,能够将锁定部件可靠地向转动中心线的方向引导。
也可以在所述小脚轮保持架和所述锁定部件之间设有在所述锁定部件位于所述锁定位置时相互啮合的凹部(106c)及凸部(104d)。
通过在处于锁定位置时使凹部和凸部啮合,产生将锁定部件保持在锁定位置的作用,由此,相对于从锁定位置向解除位置的后退能够赋予阻力。可根据凹部和凸部的啮合的程度,利用由锥部变换的力将锁定部件退避的区域做适当调整。
所述锁定部件也可以利用弹性嵌合于所述小脚轮保持架的外周。
据此,可将锁定部件简单地安装在小脚轮保持架上。
为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婴儿车(1),其具备所述的小脚轮(101),且该小脚轮的所述小脚轮保持架(102)与脚部(4)连结。根据本发明的婴儿车,在将锁定部件切换到锁定位置而阻止车轮的转动的状态下,在不经意地对该车轮输入了大的转矩的情况下,可容许车轮的转动而避免小脚轮的损伤。
本发明的婴儿车也可以具有具备在车宽方向中央配置的单一的前轮(10)和配置于车宽方向两侧的一对后轮(11)的三轮式的构造。在该情况下,也可以将所述前轮经所述小脚轮(101)安装于所述前脚(4)上。
在为三轮式婴儿车的情况下,特别是容易对前轮作用大的转矩,因此,通过在该前轮应用本发明的小脚轮,能够有效地活用本发明的小脚轮。
如以上所说明,根据本发明的小脚轮,在锁定部件位于锁定位置时,若从车轮向小脚轮主体输入转矩,则在设于锁定部件和小脚轮主体的啮合部分的锥部间,该转矩被变换成将锁定部件压向解除位置的力并作用于锁定部件上。当变换后的力超过锁定部件的动作所需的力时,锁定部件被驱动向解除位置。因此,在过度的转矩输入到小脚轮主体的情况下,可使锁定部件退避到解除位置,由此,避免部件的变形或破损这样的不良情况。
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上的说明中,为便于理解本发明,带括号标注附图的参照符号,由此,本发明不限于图示的形态。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方式的婴儿车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车身的左右方向(车宽方向)单侧的使用状态下的构成的侧视图;
图3是使车身变形到折叠状态时的侧视图;
图4是将使车身从使用状态向折叠状态变化的样子分成多个阶段进行表示的图;
图5是将第一连杆机构简化的机构图;
图6A是表示车身处于使用状态时的前脚和后脚的关系的侧视图;
图6B是表示沿前脚构架的长度方向俯视车身处于使用状态时的左右的后脚的状态的图;
图7A是表示车身处于折叠状态时的前脚和后脚的关系的侧视图;
图7B是表示沿前脚构架的长度方向俯视车身处于折叠状态时的左右的后脚的状态的图;
图8是将连结杆的附近进行放大表示的图;
图9是球窝接头的放大图;
图10是表示自下方仰视球窝接头的样子的立体图;
图11是沿图9中XI-XI线的剖面图;
图12是将省略了球壳的状态与图9对应表示的图;
图13是表示自下方仰视球窝接头的球窝接头帽的样子的立体图;
图14是将省略了球壳的状态与图11对应表示的剖面图;
图15是球壳的立体图;
图16是万向联轴器的剖面图;
图17是表示一形态的二级锁定(second lock)机构的锁定状态的立体图;
图18是表示一形态的二级锁定机构的解除状态的立体图;
图19是表示其它形态的二级锁定机构的锁定状态的立体图;
图20是表示其它形态的二级锁定机构的解除状态的立体图;
图21是表示自车宽方向内侧观察后轮支架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22是表示后轮支架的内部构造的图;
图23是将第一连杆机构中的座位构架和靠背构架的支点附近的结构放大表示的图;
图24是表示车身处于使用状态且座位构架和靠背构架之间的转动受限时的主锁定机构的图;
图25是表示从图24将锁定部件操作到解除位置的状态的图;
图26是表示使座位构架和靠背构架在使用状态和折叠状态之间转动的中途的主锁定机构的图;
图27是表示车身处于折叠状态,且座位构架和靠背构架之间的转动受限时的主锁定机构的图;
图28是将在手推构架的上端部设置的操作部及手柄进行放大表示的立体图;
图29是表示手柄安装部的内部构成的垂直方向剖面图;
图30是表示手柄安装部的内部构成的水平方向剖面图;
图31是表示手柄折叠机构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
图32是省略靠背构架而表示安装部的内部的立体图;
图33是表示将手柄折叠机构的滑块和滑动齿轮安装到手柄安装部的样子的图;
图34是表示将手柄折叠机构的滑块和滑动齿轮组合后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35是表示将齿圈和滑动齿轮的啮合解除之后的状态的图;
图36A是表示将手柄大致水平放倒的样子的图;
图36B是表示将手柄上下反向折叠的样子的图;
图37是表示在手推构架的操作部设置的远距离操作机构的图;
图38是将前脚及前轮放大表示的图;
图39是拆下搁脚(leg rest)表示前脚及前轮的图;
图40是小脚轮的分解立体图;
图41是小脚轮保持架的右侧视图;
图42是小脚轮保持架的仰视图;
图43是小脚轮主体的右侧视图;
图44是小脚轮主体的俯视图;
图45是滑块的右侧视图;
图46是滑块的后视图;
图47是滑块的俯视图;
图48是表示容许前轮的转动时的小脚轮的状态的图;
图49是表示阻止前轮的转动时的小脚轮的状态的图;
图50是表示车身各部分的尺寸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是本发明的一方式的婴儿车的立体图。首先,对婴儿车1的整体结构进行说明。婴儿车l具备车身2和被支承于该车身2的座位3。车身2具备前脚4、一对后脚(图l中只显示单侧)5、一对扶手6、一对座位构架7、手推构架8。前脚4具有一对前脚构架9。前脚构架9使用中空管材形成,它们的下端部在车身2的左右方向(有时也称作车宽方向)中央汇集,且在其下端安装有前轮10。在后脚5的各自的下端安装有后轮11。前轮10具有通过车轴10b将一对轮胎10a同轴连结的结构。轮胎10a之间的在车轴方向的距离比后轮11间的距离小很多。由此,前轮10实质上是作为单一的车轮构成的。即,婴儿车1作为具备单一的前轮10和一对后轮11的三轮式婴儿车而构成。前轮10以上下方向的轴线为中心可转动,其详细构造后述。
座位3具备座垫部12和座位靠背部13。座垫部12及座位靠背部13具有由缓解冲击用衬垫、表皮材料等覆盖分别作为芯材的树脂制基板(座板或背板)的结构。座垫部12及座位靠背部13的各基板彼此作为不同的部件构成,通过铰链部14彼此可转动地连结。铰链部14的轴线朝向车身2的左右方向。座垫部12通过在左右座位构架7之间架设的座位撑条(seatstay)(未图示)自下方支承。另一方面,座位靠背部13通过构成手推构架8的一部分的左右靠背构架15由左右方向两侧支承。靠背构架15其全长由中空管材构成。手推构架8不仅具备上述的靠背构架15,而且还具备在这些靠背构架15上端部间配置的操作部16和安装于该操作部16上的手柄17。在前脚4的前脚构架9间安装有树脂制的搁脚18。另外,在婴儿车1上还设有遮光板等附属品,但它们的图示省略。其次,按顺序详细说明婴儿车1的各部分。
(车身的连杆机构)首先,对用于使车身2变形的连杆机构进行说明。图2是表示车身2的左右方向(宽度方向)单侧的构成的侧视图。需要说明的是,相反侧也为同样的构成。图2中左右方向相当于车身2的前后方向,与纸面正交的方向相当于左右方向(有时称作车宽方向),图1中左侧相当于车身2的前方。车身2的上下方向与图1中上下方向一致。从图2可以看出,扶手6的前端部以支点Pa为中心可转动地与前脚构架9的上端部连结,扶手6的后端部经由支点Pb与靠背构架15转动自如地连结。在前脚构架9的中途固定座位构架托架22,该座位构架托架22以支点Pc为中心可转动地与座位构架7的前端连结。座位构架7的后端以支点Pd为中心可转动地与固定于靠背构架15下端的连杆连结部件23连结。由此,在车身2的两侧分别形成大致平行四边形的第一连杆机构L1。通过操作该第一连杆机构L1,车身2在图2所示的使用状态和图3所示的折叠状态之间可进行变形。需要说明的是,图3中描绘的是在靠背构架15上安装的遮光罩Hd也处于折叠的状态。图4将使车身2从使用状态变化到折叠状态的样子分为多个阶段进行表示。另外,图5是将第一连杆机构L1简化后的机构图。需要说明的是,图5中,由实线表示使用状态时的第一连杆机构L1,假想线表示折叠状态时的第一连杆机构L1。为便于说明,前脚构架9的位置在两状态间不变。
从图4及图5可以看出,第一连杆机构L1如下作用,随着车身2的从使用状态向折叠状态的变化,使座位3绕该铰链部14(参照图1)折叠,且使手推构架8的靠背构架15向下方大致平行地移动。与第一连杆机构L1的折叠操作联动,后脚5及后轮11向前脚4变位。后脚5的动作通过之后所述的第二连杆机构L2实现。
图6A是表示车身2处于使用状态时的前脚4和后脚5的关系的侧视图,图7A是表示车身2处于折叠状态时的前脚4和后脚5的关系的侧视图。如这些图所示,后脚5具备上臂25及下臂26作为一对后脚臂。上臂25及下臂26彼此大致平行地配置,作为构成第二连杆机构L2的连杆部件起作用。就上下臂25、26而言,在它们的前端,以支点Qa、Qb为中心可转动地与后脚托架27连结,在后端以支点销Qc、Qd为中心可转动地与后轮支架28连结。由这些上下臂25、26、后脚托架27、及后轮支架28形成大致平行四边形的第二连杆机构L2。为使第一连杆机构L1和第二连杆机构L2协同动作,第一连杆机构L1的座位构架7和第二连杆机构L2的上臂25经由连结杆30彼此连结。通过操作第一连杆机构L1,该座位构架7的动作经由连结杆30传递给上臂25,使第二连杆机构L2动作。
图6B是表示沿前脚构架9的长度方向俯视车身2处于使用状态时的左右的后脚5的状态图,图7B是表示沿前脚构架9的长度方向俯视车身2处于折叠状态时的左右的后脚5的状态图。从这些图可以看出,后脚托架27安装在架设于前脚构架9之间的后脚撑条31上。后脚撑条31利用铆钉等固定件32(参照图6A及图7A)被固定在前脚构架9上。由此,后脚托架27相对于前脚4不能相对变位。后脚托架27相对于车身2的前后方向中心线CL(将车身2沿车宽方向等分的线)左右对称地配置。上下臂25、26(图6B及图7B中只表示上臂25)的相对于后脚托架27的转动中心线Aq相对于车宽方向斜向倾斜,使得相比于车宽方向内侧,使外侧向车身2的前方且上方偏斜。转动中心线Aq是使上下臂25、26绕支点Qa、Qb转动时的中心线。
通过这样使转动中心线Aq倾斜,后脚5从后脚托架27向车宽方向外侧倾斜地延伸。由此,后轮11的车宽方向(后轮轴线Aw的方向)的距离比后脚托架27间的车宽方向的距离大。而且,后轮11间的距离越是后脚5绕转动中心线Aq向前脚构架9一侧接近越减小。因此,后轮11间的距离在车身2处于使用状态时为最大值Da(图6B),在车身2处于折叠状态时为最小值Dd(图7B)。由此,在折叠状态下,后轮11被拉入车宽方向内侧,从而可将车身2在车宽方向紧凑地汇聚。需要说明的是,即使后脚5相对于前后方向中心线CL斜向倾斜,通过后轮支架28,后轮11的车轴11a在使用状态下也可以与车宽方向平行地被支承。由于第二连杆机构L2作为大致平行四边形的连杆机构构成,故即使车身2被折叠,后轮11的车轴11a也与车宽方向平行地被支承。因此,不仅是使用状态,即使在折叠状态下,也能够利用前轮10及后轮11一边推动婴儿车1一边运送。需要说明的是,只要不对后轮11的动作造成障碍,后轮11的车轴11a也可以相对于车宽方向稍微倾斜。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使靠背构架15大致平行地移动来切换使用状态和折叠状态,故即使在折叠状态下,也能够将手柄17维持在较高的位置。因此,用户站立着就能够操作手推构架8而使车身2变形。即,不会对用户强加下蹲这种不自然的姿势。即使是折叠状态,也能够手握手柄17推动婴儿车1行进运送。
需要说明的是,在第一连杆机构L1的支点Pa~Pd、第二连杆机构L2的支点Qa~Qd的各自上,利用销以外的各种连结装置将连杆部件彼此转动自如地连结。
(连结杆及其连结构造)其次,说明连结杆30及用于将其连结的构造。图8是将连结杆30的附近放大表示的图。如上所述,连结杆30连结座位构架7和后脚5的上臂25,但由于座位构架7的转动中心线与车宽方向平行,与此相对,上臂25的转动中心线如上那样倾斜,因此,在连结杆30和座位构架7及上臂25的连结点间,不仅在车身2的前后方向及上下方向,而且在车宽方向也产生相对的变位。为容许这样的三轴方向的相对变位,在连结杆30和座位构架7及上臂25之间设置万向接头。即,连结杆30和座位构架7经由球窝接头35连结,连结杆30和上臂25经由万向联轴器36连结。
图9是球窝接头35的放大图,图10是自下方观察球窝接头35的立体图,图11是沿图9中XI-XI线的剖面图。如这些图所示,球窝接头35具备固定于座位构架7上的基座37、覆盖于该基座37上的球壳38、内置于球壳38内的球39。也如图12~图14所示,在基座37上设有上凸缘(topflange)37a、座位构架7通过的安装孔37b、以及球窝接头帽37c。在球窝接头帽37c的下端形成有弯曲成球面状的导向面37d。如图11及图15所示,在球壳38上设置有嵌合于球窝接头帽37c的外周的筒状部38a,并且在该筒状部38a的下端侧内周形成有弯曲成球面状的导向面38b。如图11及图14所示,球39利用皿头螺丝40被同轴地固定于连结杆30的轴端部。
为了利用球窝接头35将连结杆30与座位构架7连结,首先将球39固定于连结杆30。在该阶段,预先在连结杆30上穿过球壳38。而且,如图11及图12所示,使球39接触于球窝接头帽37c的导向面37d。其次,将球壳38嵌合于球窝接头帽37c的外周。然后,打入铆钉41使其从球窝接头帽37c的一侧贯穿基座37及座位构架7,并将该铆钉41的前端部通到球壳38的相反侧进行铆接加工。由此,以球39被夹在导向面37d、38b之间的状态对连结杆30和座位构架7进行连结。通过使球39沿导向面37d、38b滑动,连结杆30可绕球39的中心点自如变位。
图16是用于对连结杆30和上臂25进行连结的万向联轴器36的剖面图。万向联轴器36具有通过销43转动自如地安装在上臂25上的U字状的第一连结件44、和配置于该第一连结件44内侧的第二连结件45。连结杆30在第二连结件45的内侧与销43同轴配置。在第一连结件44的外侧覆盖罩体46,该罩体46、第二连结件45及连结杆30通过销47彼此连结。第二连结件45及连结杆30相对于第一连结件44绕销47转动自如,且第一连结件44相对于上臂25绕销43转动自如。因此,连结杆30相对于上臂25绕销43、47这两个销的轴线可自如变位。需要说明的是,从图8表明,万向联轴器36安装于上臂25的在车宽方向外侧的表面。
如上所述,通过在连结杆30的两端部和座位构架7及上臂25之间设置球窝接头35及万向联轴器36,可容许连结杆30和两构架7、25的连结点间的在三轴方向的变位,从而可将连杆动作从座位构架7圆滑地传递到上臂25。另外,在球窝接头35中,由于为只是将球39夹在基座37的球窝接头帽37c和球壳38之间的简易的构造,部件间的滑动部分只汇集在球39和导向面37d、37b之间的一个部位,故可削减部件数量,这对小型化、轻量化有利。通过汇集滑动部分,连结杆30的动作也圆滑。通过由软质原材料形成球窝接头帽37c,也可以给予球窝接头35缓解冲击的功能。另外,由于使皿头螺丝40贯通球39而将球39和连结杆30连结,故容易使皿头螺丝40大径化,可容易地给予球窝接头35能够耐受车身2的折叠作用的强度。在该实施方式中,连结杆30、球窝接头35及万向联轴器36的组合相当于连杆连结装置。另外,也可以将球窝接头35配置于上臂25一侧,将万向联轴器36配置于座位构架7一侧。也可以在连结杆30的两端部配置球窝接头35。
(二级锁定机构)其次,对车身2的二级锁定机构进行说明。如图2及图3所示,在靠背构架15的下端部固定有伸臂50,以使靠背构架15向下方延长。伸臂50被安装于左右的靠背构架15上,与靠背构架15一体地变位。如图17及图18所示,在左右的伸臂50之间(图中只显示单侧)架设有座位撑条51。座位撑条51与架设于座位构架7间的未图示的座位撑条一起协同动作,从下方支承座垫部12(参照图1)。而且,在座位撑条51和后脚5的上臂25之间设有二级锁定机构52。设置二级锁定机构52的目的是,它与图24所示的主锁定机构70一起协同动作,用于减少车身2处于使用状态时的晃动,它相当于连杆间锁定机构。对于主锁定机构70后述。
二级锁定机构52在车身2处于使用状态时,使固定于座位撑条51两端的挡块(block)53与利用铆钉54被固定于上臂25上的固定爪55接触,从构架25的长度方向前方(图中右方)进行限制。另外,通过用与固定爪55相邻的锁定滑块56从上方及前方抱紧该挡块53,对靠背构架15和后脚5相互进行限制。锁定滑块56通过利用销56a被安装在上臂25的长孔25a内,从而其被设置成沿该长孔25a在构架25的长度方向上可以滑动。在锁定滑块56的后方配置有操作杆57,该操作杆57相对于上臂25,以销58为中心能够在图17的锁定位置和图18的解除位置之间进行转动操作。在上臂25的内部设置将锁定滑块56向构架25的前方施力的未图示的弹簧装置,在锁定滑块56和操作杆57之间配置有用于将锁定滑块56拉入构架25的长度方向后方的钢丝、连杆机构等联动装置(未图示)。当将操作杆57操作到图17中的锁定位置时,利用该联动部件将锁定滑块56拉向图17的位置,使挡块53与锁定滑块56啮合。当将操作杆57操作到图18中的解除位置时,如图中箭头F所示,锁定滑块56在弹簧装置的力的作用下,向构架25的长度方向前方移动,由此,将挡块53从锁定滑块56释放。即,在设定车身2为使用状态时,将操作杆57切换到锁定位置,由锁定滑块56限制挡块53,在折叠车身2时,将操作杆57切换到解除位置,将挡块53从锁定滑块56释放。
图19及图20表示二级锁定机构52的其它方式。该方式中,代替图17及图18所示的固定爪55及锁定滑块56,在上臂25上安装有锁定臂59。锁定臂59与锁定滑块56相同,是从上方及前方抱住挡块53的结构,但其位置在上臂25上是不变的。即,锁定臂59被固定于上臂25的固定位置。锁定臂59在其后端部具备锁定爪59a。锁定爪59a能够在如图19所示的从上臂25突出的位置和如图20所示的后退到上臂25内的位置之间移动。进而在锁定爪59a和操作杆57之间配置有联动装置,若将操作杆57切换到锁定位置,则锁定爪59a移动到图19的位置,若将操作杆57切换到解除位置,则锁定爪59a移动到图20的位置。在该方式中,在设车身2为使用状态时,将操作杆57切换到锁定位置,用锁定爪59a阻止挡块53自锁定臂59的脱出,在折叠车身2时,将操作杆57切换到解除位置,使锁定爪59a后退,可将挡块53从锁定臂59拔出。
根据以上的二级锁定机构52,在车身2处于使用状态时,通过伸臂50连结后脚5的上臂25和靠背构架15,可显著抑制车身2的晃动。在折叠车身2时,只通过将后脚5上的操作杆57切换到解除位置,就可以解除靠背构架15和上臂25的连结,因此操作变容易。而且,在折叠车身2时,由于用户位于手推构架8一侧、即位于车身2的后方,故可容易地对操作杆57进行操作。
(后轮支架)其次,参照图21及图22说明后轮支架28。后轮支架28具备支架主体60和轴承座61。支架主体60通过支点Qc、Qd与后脚5的上下臂25、26连结。在轴承座61上转动自如地安装后轮11的车轴11a。支架主体60和轴承座61经由一个连结销62转动自如地连结。进而如图22所示,在支架主体60和轴承座61之间设有缓冲部件63。缓冲部件63例如可利用橡胶。代替橡胶,也可以利用弹簧作为缓冲部件。通过将缓冲部件63内置于后轮支架28,由缓冲部件63来缓冲作用于后轮11的冲击,从而缓和传递向后脚5的冲击。由此,冲击难以传递给手推构架8或座位3,婴儿车1的操作感及乘坐感觉都提高。
(主锁定机构)图23是将第一连杆机构L1的支点Pd附近的结构进行放大表示的图,图24~图27表示绕该支点Pd设置的主锁定机构70。需要说明的是,图23~图25中,车身2处于使用状态,图27中,车身2处于折叠状态。
设置主锁定机构70是为了通过阻止第一连杆机构L1中所含的一对连杆部件间的转动运动,而将车身2限制在使用状态及折叠状态,主锁定机构70相当于连杆内锁定机构。
如上所述,在靠背构架15的下端部安装有用于将靠背构架15与座位构架7连结的连杆连结部件23。如图23所示,连杆连结部件23利用连结销71被固定在靠背构架15上。在连杆连结部件23的下部形成有壳体23a。图24~图27表示拆下连杆连结部件23后的主锁定机构70的主要部分。在座位构架7的后端部还设有连杆连结部件72,该连杆连结部件72利用连结销73被固定在座位构架7上。在连杆连结部件72上一体地形成有被嵌合于连杆连结部件23的壳体23a内侧的导向轴部72a。通过在支点Pd上经由连结销74转动自如地连结该导向轴部72a和壳体23a,由此,将座位构架7和靠背构架15绕支点Pd可转动地连结。在导向轴部72a的外周,沿周方向空开距离设有一对承受部72b、72c。承受部72b在处于使用状态时,与靠背构架15的下端部对置,承受部72c在处于折叠状态时,与靠背构架15的下端部对置。
另外,在靠背构架15的内部滑动自如地插入了锁定部件75。
该锁定部件75由靠背构架15的内周面及连结销71引导,且能够在图24所示的锁定位置(图24及图27所示的位置)、和后退到比该锁定位置更靠靠背构架15内的解除位置(图25及图26所示的位置)之间进行移动。在车身2处于使用状态时,若使锁定部件75移动到锁定位置,则如图24所示,锁定部件75和承受部72b啮合,连杆连结部件23、72不能绕支点Pd相对转动,由此将车身2限制在使用状态。如图25所示,若将锁定部件75拉到解除位置,使车身2向折叠状态变化,则如图26所示,锁定部件75在导向轴部72a的外周相对移动。而且,若在折叠状态下使锁定部件75移动到锁定位置,则如图27所示,锁定部件75与承受部72c啮合,从而连杆连结部件23、72不能绕支点Pd进行相对转动,由此将车身2限制在折叠状态。在从折叠状态向使用状态切换时,也同样操作锁定部件75。
在靠背构架15的内部设有将锁定部件75压向锁定位置的弹簧装置(未图示)。在锁定部件75的上端安装有作为传递装置的钢丝76。若将该钢丝76拉向上方,则锁定部件75对抗弹簧装置,从锁定位置向解除位置移动。钢丝76经由靠背构架15的内部绕到手推构架8的上端的操作部16(参照图1)。
(手柄周围的结构)接着,对在手推构架8的上端部设置的操作部16及手柄17进行说明。如图28所示,在操作部16上设有壳体80。手柄17按照描绘在车宽方向长的扁平环状的方式形成,在其下端设有在车宽方向隔着壳体80而配置的一对安装部17a。靠背构架15的上端部贯穿安装部17a被插入到壳体80的内部。在安装部17a和靠背构架15之间覆盖有端管(end tube)81。在手柄17的上部中央形成有用户手握的把手部17b。
图29是表示安装部17a的内部构成的垂直方向剖面图,图30是表示安装部17a的内部构成的水平方向剖面图。从这些图可知,在安装部17a上设有手柄折叠机构82。图31是表示手柄折叠机构82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图32是省略靠背构架15来表示安装部17a的内部的立体图。这些图中只表示出一侧的安装部17a的内部的手柄折叠机构82,但在另一侧的安装部17a上,沿车宽方向对称地设有同一构成的手柄折叠机构82。
从图29~图32表明,手柄折叠机构82具备:以同轴配置于靠背构架15的外周上的状态被固定在壳体80的内部的齿圈83;以滑动自如且转动自如地配置于靠背构架15的外周的状态被收容于安装部17a的内部,且可与齿圈83啮合的滑动齿轮84;按照与齿圈83啮合的方式按压该滑动齿轮84的螺旋弹簧85;以及配置于安装部17a的外周的滑块86。如图33及图34所示,滑块86具有大致U字状的形状,在其内周设有一个转动传递爪86a、和两个推力爪86b。在安装部17a上形成有这些爪86a、86b通过的贯通孔17c。通过将爪86a、86b自贯通孔17c插入安装部17a的内部,将滑块86嵌合于安装部17a的外周。在安装部17a的内部,转动传递爪86a与滑动齿轮84嵌合,并在周方向上可一体转动,推力爪86b与滑动齿轮84嵌合,并且在轴线方向不能相对变位(参照图34)。
因此,当将滑块86沿安装部17a向车宽方向外侧操作时,滑动齿轮84在靠背构架15上向同一方向移动,将滑动齿轮84和齿圈83的啮合解除(参照图35)。当在该状态下沿周方向操作滑块86时,安装部17a及滑块84绕靠背构架15一体转动,由此,手柄17相对于靠背构架15的倾斜变化。在图1及图2中,从车身2的一侧看,靠背构架15和手柄17沿大致一直线排列,但如图36A所示,也可以将手柄17从靠背构架15向水平方向后方放倒,进而如图36B所示,也可以将手柄17折回向靠背构架15的背后直到上下倒向。图3中的手柄17与图36B的状态对应。通过这样折回手柄17,可进一步减小折叠车身2时的婴儿车1的高度。在图36A或图36B所示的位置以外,手柄17的倾斜也可以根据用户的喜好适宜设定。倾斜的分解度是相当于齿轮83、84的一个齿距间距的角度为最小单位。
如图37所示,在壳体80的内部设有远距离操作机构90。
远距离操作机构90是用于切换上述的主锁定机构70的锁定部件75的位置的机构。远距离操作机构90具备如下结构:滑轮91被设置成能够绕其轴91a转动,使该滑轮91上的驱动销91b与向壳体80的下方突出的操作滑块92的操作爪92a嵌合,同时在滑轮91的外周固定了钢丝76的端部。当对操作滑块92向上方进行压入操作时,滑轮91绕轴91a转动,伴随该转动,钢丝76卷绕在滑轮91的外周,将内置于左右的靠背构架15内的锁定部件75拉向解除位置。需要说明的是,在壳体80的外周安装有锁定滑块93。在锁定滑块93位于图37的位置时,锁定滑块93的锁定臂93a搭上操作滑块92的操作爪92a,从而不能进行操作滑块92的压入操作。当将锁定滑块93向图37中箭头X方向进行操作时,锁定臂93a和操作爪92a的啮合被解除,可进行操作滑块92的压入操作。
如上所述,在本方式中,将手柄17相对于靠背构架15转动自如地连结,并将手柄折叠机构82及远距离操作机构90的操作部件(滑块86、92、93)集中在靠背构架15间的操作部16上,将手柄17的把手部17b设置在远离操作部16的位置。因此,从把手部17b排除手柄折叠机构82及远距离操作机构90的操作部件,从而使把手部17b位于车宽方向的中央。由此,用户可在车宽方向中央容易地握住把手部17b,即使在用单手操作婴儿车1的情况下,也能够得到舒适的操作感。由于在靠背构架15间不需要确保把手部17b,所以与手柄折叠机构82及远距离操作机构90的操作部件(滑块86、92、93)的布局相关的设计自由度也提高。
(前脚及前轮的安装构造)其次,对前脚4及与之相对的前轮10的安装构造进行说明。图38是将前脚4及前轮10进行放大表示的图,图39是拆下搁脚18表示前脚4及前轮10的图。如上所述,前脚4具有汇集一对前脚构架9的下端部的结构。从图39可知,前脚构架9的下端部由利用了铆钉等的连结销100进行结合,经由小脚轮101在该结合部分安装前轮10。也如图40所示,小脚轮101具备:小脚轮保持架102、装配在小脚轮保持架102下方的小脚轮主体103、以及与小脚轮保持架102及小脚轮主体103的前面侧重合配置的滑块104。
也如图41及图42所示,小脚轮保持架102具备:下端侧收缩了的筒状的构架承受部105、和从该构架承受部105向下方突出的轴承部106。在构架承受部105上形成有沿车宽方向贯穿小脚轮保持架102的销安装孔105a。在轴承部106的左右形成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轨道槽106a,在这些轨道槽106a的后方,在上下方向隔开一定距离设有两个定位凹部106b、106c。从图42可知,在轴承部106上设有沿上下方向延伸且在小脚轮保持架102的下面开口的轴承孔106d。轴承孔106d的中心线相当于小脚轮101的转动中心线。
也如图43及图44所示,小脚轮主体103具备轴承部108、和与该轴承部108的后方连结的车轮安装部109。在轴承部108的左右形成有在上下方向延伸的轨道槽108a,在这些轨道槽108a的后方形成有锥部108b。进而也如图40所示,在轴承部108上设有沿上下方向延伸且在轴承部108的上面开口的轴承孔108c。轴承孔108c的中心线也与小脚轮101的转动中心线一致。上述的锥部108b倾斜成其上端侧比下端侧更偏向小脚轮主体103的后方(图43中右方)。在车轮安装部109上形成有将小脚轮主体103沿其左右方向贯穿的车轴安装孔109a。车轴安装孔109a为在上下方向延伸的长孔形状。前轮10的车轴10b(参照图1及图39)通过被安装于车轴安装孔109a,从而以在车轴安装孔109a的内部在上下方向上能够移动的状态,被转动自如地支承于小脚轮101。在车轮安装部109的内部装入缓解作用于车轴10b的冲击的冲击缓解机构(未图示)。通过冲击缓解机构,车轴10b被向下方施力,对应于从前轮10输入的负荷向上方变位。
如图45~图47所示,滑块104具有弯曲的滑块主体104a,该滑块主体104a构成圆筒体的一部分,利用该滑块主体104a的弹性嵌合于小脚轮保持架102的轴承部106的外周。在滑块主体104a的上端设有操作凸缘104b。在滑块主体104a的内周形成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一对导轨104c。在滑块主体104a的周方向两端设有定位用凸部104d,定位用凸部104d向滑块主体104a的内周侧突出。另外,在滑块主体104a的下端两侧形成有与小脚轮主体103的锥部108b啮合的锥部104e。
返回图40,小脚轮保持架102和小脚轮主体103通过将支点销110插入它们的轴承孔106d(参照图42)、108c而以支点销110为中心相互可转动地组合。滑块104被嵌合于小脚轮保持架102的轴承部106的前面外周,以使其导轨104c与轨道槽106a啮合。在支点销110的两端部和小脚轮保持架102及小脚轮主体103之间,例如通过在支点销110上嵌合开口环(snapring)等的手法分别进行止脱。作为小脚轮保持架102或小脚轮主体103的任一侧的止脱装置,也可以在支点销110的任一侧的端部设置凸缘。
如图39所示,小脚轮101通过如下方式与前脚4的下端连结,即,在其小脚轮保持架102的构架承受部105的内部插入由连结销100结合了的前脚构架9的下端部,将连结销107从销安装孔105a的一侧贯穿前脚构架9打入到销安装孔105的相反侧。在该状态下,小脚轮保持架102及滑块104相对于前脚4在周方向上不能转动地连结。另一方面,小脚轮主体103根据滑块104的位置在容许以支点销110为中心的转动的状态、和阻止转动的状态之间切换。
即,滑块104通过使其导轨104c与小脚轮保持架102的轨道槽106a啮合,从而沿轨道槽106a在上下方向上能够移动,且相对于小脚轮保持架102在周方向不能相对转动。小脚轮主体103的轨道槽108a被设置成在使前轮10朝向前进方向时,换言之,在使前轮10的车轴10b与车宽方向一致时,与小脚轮保持架102的轨道槽106a呈一直线地相连。图48表示对轨道槽106a、108a进行了对位的状态。在图48的状态中,由于滑块104整体位于小脚轮保持架102的轴承部106上,所以小脚轮主体103可转动。但是,当将滑块104从图48的状态向下方操作时,滑块104的导轨104c的一部分嵌入小脚轮主体103的轨道槽108a,如图49所示,滑块104跨在小脚轮保持架102及小脚轮主体103的各自的轴承部106、108间。由此,小脚轮主体103和小脚轮104的各自的锥部108b、104e啮合,小脚轮主体103相对于小脚轮保持架102不能转动。其结果是,前轮10被限制在朝向直进方向的状态。即,图48相当于容许前轮10的转动的状态,图49相当于阻止前轮10的转动的状态。需要说明的是,在图48的状态下,滑块104的凸部104d与小脚轮保持架102的上侧的凹部106b啮合,在图49的状态下,凸部104d与下侧的凹部106c啮合。
在图49的状态下,在前轮10上作用有以支点销110为中心的转矩时,在锥部108b、104e之间,在沿支点销110的轴线方向推举滑块104的方向上产生分力Fc。若该分力Fc超过规定界限,则滑块104的凸部104d从小脚轮保持架102的凹部106c脱出,滑块104被推举到小脚轮保持架102的轴承部106上。其结果是小脚轮主体103能够绕支点销110转动。因此,由于超过限度的转矩作用于滑块104,所以消除了滑块104的变形或破损这样的不良情况产生的顾虑。
根据上述的前脚4的构造,通过使左右一对前脚构架9在它们的下端部汇聚,用连结销100相互结合,由此构成前脚4,进而将该汇聚的下端部插入小脚轮保持架102的筒状的构架承受部105的内部,与小脚轮保持架102共固,因此,具有如下优点。首先,在由单一的管材构成前脚4时,需要将该原材料的管材弯曲加工成大致U字状或V字状。相对于此,在本方式中,只要将左右前脚构架9分别作为独立部件进行弯曲加工即可,其弯曲角度也小。因此,能够容易制造前脚构架9。
由于通过将两个前脚构架9的下端部汇聚,能够在前脚4的下端部一体地设置与小脚轮101连结的连结部分,因此,将用于安装小脚轮101的连结部件作为与前脚构架9分体的部件进行制造,从而不必通过焊接等与前脚构架9进行接合。由此,能够容易地确保前脚4和小脚轮101的连结部分的钢性,且也能够实现部件数量的削减。对车身2的轻量化也有利。另外,由于将小脚轮保持架102的相对于前脚4的连结部作成筒状的构架承受部105,并在其内部插入前脚构架9的下端部,因此,与将构架承受部105构成平板状的情况相比,容易确保构架承受部105的钢性。因此,能够使小脚轮保持架102树脂化,从而能够实现轻量化、制造成本的降低等。
(车身尺寸)其次,参照图50说明车身2的最佳的尺寸范围。需要说明的是,图50中表示的是,车身2处于使用状态,且手柄17被定位于与靠背构架15的长度方向在大致一直线上的状态(以下将其称作基准状态)。
在本方式的婴儿车1中,前轮10经由小脚轮101安装于车身2上。因此,手握手柄17的把手部17b转动车身2时的铅直方向中心线(车身转动中心线)在车身2的前后方向上位于后轮轴线Aw(参照图6B)。若假设操作婴儿车1时的力点位于手柄17的把手部17b的中心(下面称作把手中心)Cg,则相对于该把手中心Cg和后轮轴线Aw的前后方向距离Xc,座位3的背座交点Ci和后轮轴线Aw的前后方向距离Xb越小,且车轮10、11间的轴间距离Xa越短,那么为了使车身2转动而应施加在把手部17b上的力(下面称作转动操作力)越小。即,距离Xa、Xb相对于距离Xc的各自的比越小,转动操作力越小。在此,背座交点Ci是沿着从后轮轴线Aw方向观察车身2时的座位3的缓冲部12的表面而拉出的延长线、和沿靠背部13的表面拉出的延长线相交叉的点。作用于座位3上的幼儿的体重的重心位置可由背座交点Ci代表。
另外,背座交点Ci的高度Za相对于把手中心Cg的高度Zb的比越小,对车身2的操作性越有利,减小背座交点Ci的高度Za对确保车身2的稳定性也是有利的。另一方面,当设定距离Xc增大、距离Xa、Xb减小时,车身2的在车宽方向的稳定性下降,特别是在三轮式的情况下该倾向高。
若考虑以上的事情,则增大轴间距离Xa、减小背座交点Ci的高度Za对于实现转动操作力的减轻和车身2的稳定性的确保是合理的。因此,本方式中,如下设定各尺寸。
(1)相对于把手中心Cg和后轮轴线Aw之间的距离Xc,将轴间距离Xa设定为不足2Xc、将背座交点Ci和后轮轴线Aw间的距离Xb设定为0.4Xc~0.6Xc的范围。若轴间距离Xa为2Xc以上,则存在转动操作力过度增大的顾虑。在距离Xb不足0.4Xc时,背座交点Ci过于靠近后轮轴线Aw,从而车身2容易向后方倾斜,在距离Xb超过0.6Xc时,转动操作力可能过度增大。
(2)相对于把手中心Cg的高度Zb,将背座交点Ci的高度Za设定为不足0.32Zb。若高度Za在0.32Zb以上,则车身2的稳定性超过限度而可能恶化。
需要说明的是,即使扩大使用状态下的后轮11间的距离Da也能够确保车身2的稳定性。但是,若无限制地扩大后轮11,则车身2可通行的通路宽度受到限制,可能导致使用性恶化。作为一个标准,最好将后轮11的在车宽方向的最大距离Da设定为不足550mm。若不足550mm,则即使在自动检票机的通路这样的狭窄的位置,也能够以保持宽大的后轮11的状态从容地通过。
在对座位3的缓冲部12及靠背部13施加弯曲时,若背座交点Ci在缓冲部12及靠背部13残留有平面部,则只要延伸该平面部来定义背座交点Ci即可。在不存在明确的平面部的情况下、或者由于缓冲部12及靠背部13被不可拆卸的缓冲材料或表皮材料覆盖、或在缓冲部12及靠背部13处不存在应成为芯材的基板这样的理由,从而无法定义背座交点Ci的情况下,只要将财团法人制品安全协会的SG规格(规格号CPSA0001)“婴儿车的认定基准及基准确认方法”、或英国规格EN1888:2003规定的用于测量座面和靠背的角度的夹具设于座位3上,从车身的侧面观察将这些夹具与座位缓冲部12及座位靠背部13相接的面延长,将它们的交点决定为背座交点Ci即可。
在本方式的婴儿车1中,由于相对于手推构架8的靠背构架15可改变手柄17的角度,因此以上述的基准状态设定车身2的尺寸,以满足上述的主要条件(1)、(2)。在手柄17的倾斜从基准状态变化时,也可能产生无法满足主要条件(1)、(2)中的至少任一个的情况。但是,主要条件(1)、(2)是用于同时得到使车身2转动时的稳定性和操作性的条件,例如在使车身2只进行前进动作的情况下,也可以不受主要条件(1)、(2)的限制,根据用户的身长、喜好等适当调节手柄17的倾斜。即,如本方式,在能够调节手柄的倾斜的婴儿车中,在将手柄设定为其调整范围内的任何倾斜时,只要满足主要条件(1)、(2)即可。
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够以各种方式实施。例如,在上述方式中,将婴儿车作成了具备在车宽方向中央配置的单一的车轮和在车宽方向两侧配置的一对后轮的三轮式的结构,但本发明的车身的第一连杆机构及第二连杆机构也可以应用于车宽方向具备一对前轮的四轮式的婴儿车。对于连杆连结装置、二级锁定机构(连杆间连结装置),同样也可适用于四轮式的婴儿车。对于在后轮支架内设置冲击缓冲装置的结构,可以应用于四轮式的婴儿车,还可以应用于可利用与上述的第一连杆机构、第二连杆机构不同的构造对车身进行折叠的婴儿车,且也可以应用于不能折叠的婴儿车的后轮支架。对于前脚的构造及小脚轮,只要是具有单一的前轮的三轮式的婴儿车,就能够应用于可利用与上述的第一连杆机构、第二连杆机构不同的构造对车身进行折叠的婴儿车,还可应用于不能折叠的婴儿车。
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可以以各种方式进行实施。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小脚轮保持架102的外周设置有作为锁定部件的滑块104,但也可以将锁定部件收纳于小脚轮保持架102的内部。作为锁定部件的导向装置,在滑块104上设有导轨104e,且在小脚轮保持架102设有轨道槽106a,但也可以在小脚轮保持架上设置导轨,且在锁定部件上设置轨道槽。导向装置也可以适当变更为:例如其由在转动中心线的方向延伸的销和与该销嵌合的销孔构成等。虽然在作为锁定部件的滑块104上设置凸部104e,在小脚轮保持架102上设置凹部106c,但也可以在锁定部件上设置凹部,在小脚轮保持架上设置凸部。与锁定部件的解除位置(图48的位置)对应的凹部106d可省略。另外,在锁定部件位于锁定位置(图49的位置)时,在即使凹部和凸部啮合也能够通过适宜的力将锁定部件保持在锁定位置的情况下,这些凹部和凸部也可以省略。在上述方式中,将婴儿车作成了具备在车宽方向中央配置的单一的前轮和在车宽方向两侧配置的一对后轮的三轮式的结构,但本发明的小脚轮也可以应用于四轮式的婴儿车。不仅前轮,后轮也可以应用本发明的小脚轮。另外,本发明的小脚轮不限于在婴儿车的脚部(前脚或后脚)安装的例子,只要需要切换阻止车轮的转动的状态和容许转动的状态,就可以应用于各种车轮的支承构造。

Claims (7)

1.一种小脚轮,其特征在于,
具备:
小脚轮主体,其安装车轮;
小脚轮保持架,其将所述小脚轮主体支承成绕与所述车轮的轴线正交的转动中心线转动自如;
锁定部件,其能够在如下两个位置之间进行移动,其一是与所述小脚轮主体以无法绕所述转动中心线进行相对转动的方式进行啮合的锁定位置,另一个是相比于所述锁定位置沿所述转动中心线后退到所述小脚轮保持架一侧而解除与所述小脚轮主体的啮合的解除位置,并且所述锁定部件在无法绕所述转动中心线相对于所述小脚轮保持架进行相对转动的状态下,被安装在所述小脚轮保持架上,
在所述锁定部件和所述小脚轮主体的啮合部分设有锥部,该锥部使输入所述小脚轮主体的绕所述转动中心线的转矩变换为从所述锁定位置朝向所述解除位置的方向的力并作用于所述锁定部件。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小脚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小脚轮保持架和所述锁定部件之间设有将所述锁定部件向所述转动中心线的方向引导的导向装置。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小脚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向装置具备:
导轨,其设置在所述小脚轮保持架或所述锁定部件的任一个上,在所述转动中心线的方向延伸;
轨道槽,其设置在所述小脚轮保持架或所述锁定部件的另一个上,与所述导轨啮合。
4.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小脚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小脚轮保持架和所述锁定部件之间设有在所述锁定部件位于所述锁定位置时相互啮合的凹部及凸部。
5.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小脚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锁定部件利用弹性嵌合于所述小脚轮保持架的外周。
6.一种婴儿车,其特征在于,
具备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小脚轮,该小脚轮的所述小脚轮保持架与脚部连结。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婴儿车,其特征在于,
具有三轮式的构造,所述三轮式的构造具备在车宽方向中央配置的单一的前轮和在车宽方向两侧配置的一对后轮,
所述前轮经所述小脚轮安装在前脚上。
CN2011100310818A 2007-01-16 2008-01-16 小脚轮和婴儿车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12651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7007051A JP4869083B2 (ja) 2007-01-16 2007-01-16 ベビーカー
JP2007-007050 2007-01-16
JP2007007050A JP5138231B2 (ja) 2007-01-16 2007-01-16 キャスタ及び該キャスタを有するベビーカー
JP2007-007051 2007-01-16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100040569A Division CN101224754B (zh) 2007-01-16 2008-01-16 婴儿车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126512A true CN102126512A (zh) 2011-07-20
CN102126512B CN102126512B (zh) 2013-08-21

Family

ID=3982179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0310818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126512B (zh) 2007-01-16 2008-01-16 小脚轮和婴儿车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KR (1) KR20080067581A (zh)
CN (1) CN102126512B (zh)
HK (1) HK1116746A1 (zh)
TW (1) TWI409186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276197A (zh) * 2013-07-04 2015-01-14 康贝株式会社 车轮保持单元及婴儿车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081066U (ja) * 1983-11-09 1985-06-05 株式会社アオバ ベビ−カ−
JPS63154401A (ja) * 1986-08-27 1988-06-27 Aprica Kassai Inc キヤスタ
WO2006031111A2 (en) * 2004-09-16 2006-03-23 Mutsy B.V. Mobile frame for a buggy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838349B2 (ja) * 1980-03-10 1983-08-22 葛西株式会社 乳母車
JPS6188869A (ja) * 1984-10-09 1986-05-07 Fukumitsuya:Kk 発泡性混成酒の製造方法
JPH01297371A (ja) * 1988-05-24 1989-11-30 Zojirushi Bebii Kk 乳母車のリンク構造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081066U (ja) * 1983-11-09 1985-06-05 株式会社アオバ ベビ−カ−
JPS63154401A (ja) * 1986-08-27 1988-06-27 Aprica Kassai Inc キヤスタ
WO2006031111A2 (en) * 2004-09-16 2006-03-23 Mutsy B.V. Mobile frame for a buggy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276197A (zh) * 2013-07-04 2015-01-14 康贝株式会社 车轮保持单元及婴儿车
CN104276197B (zh) * 2013-07-04 2018-11-16 康贝株式会社 车轮保持单元及婴儿车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0836961A (en) 2008-09-16
HK1116746A1 (en) 2009-01-02
KR20080067581A (ko) 2008-07-21
CN102126512B (zh) 2013-08-21
TWI409186B (zh) 2013-09-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224754B (zh) 婴儿车
KR101435541B1 (ko) 유모차
CN101374690B (zh) 座椅
CN104487328B (zh) 车辆
US20120326418A1 (en) Stroller
CN101909967A (zh) 单手折叠手推童车框架
CN101224755B (zh) 婴儿车
CN102372017B (zh) 具有活节连接结构的手推童车
US20080115982A1 (en) Auxiliary power device for a wheelchair
EP2441646A1 (en) Carrier and baby carriage
CN102803046A (zh) 童车
JP4869083B2 (ja) ベビーカー
US20140021697A1 (en) Stroller
US20200223469A1 (en) Stroller accessory and double stroller assembly
CN101495342A (zh) 车辆座椅装置
CN102126512B (zh) 小脚轮和婴儿车
JP5020655B2 (ja) ベビーカー
WO2006037822A1 (es) Dispositivo de guiado opcional de al menos una rueda autodireccionable de un carro
CN101817317B (zh) 车辆座椅滑动机构
CN101844524B (zh) 车辆座椅滑动机构及座椅
CN110179603A (zh) 一种可折叠轮椅
JP6957045B2 (ja) 乳母車
CN103930081A (zh) 三轮轮椅
KR101074763B1 (ko) 탑승자세 조절이 가능한 자전거
JP2007098994A (ja) ベビーカー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0821

Termination date: 20220116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