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122200A - 通过引入冷却空气而对计算机主体进行冷却的设备 - Google Patents

通过引入冷却空气而对计算机主体进行冷却的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122200A
CN102122200A CN2010101608764A CN201010160876A CN102122200A CN 102122200 A CN102122200 A CN 102122200A CN 2010101608764 A CN2010101608764 A CN 2010101608764A CN 201010160876 A CN201010160876 A CN 201010160876A CN 102122200 A CN102122200 A CN 10212220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sic computer
cooling
cold
refrigerant
producing mediu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10160876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徐昌涣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KR1020100014567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KR101118153B1/ko
Priority claimed from KR1020100014566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KR101118152B1/ko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ublication of CN10212220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12220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 G06F1/20Cooling mea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200/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1/04 - G06F1/32
    • G06F2200/2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1/20
    • G06F2200/201Cooling arrangements using cooling fluid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设备,其在计算机主体中循环制冷剂以产生冷却空气并将冷却空气引入计算机主体中,由此冷却计算机主体。该设备包括在密封计算机主体的两侧表面的任意一个侧盖中形成的开孔以允许外来空气流进。冷却孔在侧盖中以与开孔间隔开的方式形成。冷却部件设置在计算机主体的侧盖内,产生冷却空气并通过供给、循环和收集储存在制冷剂罐内的制冷剂对制冷剂进行冷却,从而使用冷却空气对计算机主体内部进行冷却。

Description

通过引入冷却空气而对计算机主体进行冷却的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大体上涉及一种通过引入冷却空气而对计算机主体进行冷却的设备,更具体地涉及这样的一种冷却设备,其在计算机主体内循环制冷剂以产生冷却空气,并将冷却空气引入到计算机主体内,从而对计算机主体进行冷却。
背景技术
如同本领域技术人员公知的那样,电子设备例如计算机通常包括散发热量的部件。
为了将电子设备例如计算机的温度保持在运行范围内,已经提出了各种类型的冷却设备来消除来自热散发部件的热量。
也就是说,目前已经开发并且正在使用的常规冷却设备、水冷却型设备、空气冷却型设备、气体和制冷剂结合型设备以及其他冷却设备已经被提出。但是,广泛使用的是使用风扇的强迫通风冷却型设备。
常规设备具有许多问题。在常规设备中发现的问题之一是冷却能力的不足。由于电子工业的迅速发展,部件的集成度持续增加,因此热密度也在增加。因此,虽然冷却风扇的性能正在不断改善,但目前广泛使用的设备对于充分消除散发出的热量来说仍存在一定限制。
此外,为了提高冷却能力,冷却设备变得大而且复杂,这是不理想的。
空气冷却型设备存在的问题是,除了冷却能力不足以外,还由于使用风扇而产生了噪音。
也就是说,空气冷却型设备受到计算机主体位置的极大影响。当空气不能流畅循环或者热空气不能流畅地从计算机排到外侧时,计算机中的运行设备的冷却效率会被大大地降低,从而引起设备故障。
因此,迫切需要使用现有空气冷却方法将冷却空气引入计算机主体的计算机冷却设备,从而迅速冷却由计算机中的运行设备产生的热量,并防止运行效率的降低。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已经考虑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冷却设备,其强制制冷剂在热交换器中循环,从而产生冷却空气,并将冷却空气强制供应到计算机主体中,从而使冷却空气可通过流进计算机主体内对计算机主体进行冷却。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冷却设备,其可拆卸地安装在计算机主体上,以便在需要时其可被选择性地使用。
本发明的还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冷却设备,所述设备检查计算机的内部温度并对其进行显示,从而使得对冷却运行的控制成为可能,因此增强了冷却效率并稳定了计算机部件的运行。
本发明的再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冷却设备,其可安装在已有的计算机主体中并在其中使用,因此不需要由于冷却设备的安装而改变结构和体积。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通过将冷却空气引入到计算机主体中以冷却计算机主体的设备。所述设备包括在密封计算机主体的两侧表面的任意一个侧盖中形成的开孔,以允许外部空气流进。冷却孔在侧盖中以与开孔间隔开的方式形成。冷却部件设置在计算机主体的侧盖内,产生冷却空气并通过供给、循环和收集储存在制冷剂罐中的制冷剂而对制冷剂进行冷却,从而使用冷却空气对计算机主体内部进行冷却。
附图说明
通过下列结合附图的详细描述,可以更清楚的理解本发明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一种实施方式的通过将冷却空气引入到计算机主体中对其进行冷却的设备的分解透视图;
图2示出了在图1的冷却设备中将冷却空气引入到计算机主体中并对计算机主体进行冷却的操作的示意图;
图3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二种实施方式的通过将冷却空气引入到计算机主体中对其进行冷却的设备的分解透视图;
图4示出了图3的冷却设备的装配状态的透视图;
图5A是沿着图4的线A-A的剖视图;
图5B是沿着图4的线B-B的剖视图;
图6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三种实施方式的通过将冷却空气引入到计算机主体中对其进行冷却的设备的分解透视图;
图7示出了图6的冷却设备的投影平面图;
图8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四种实施方式的通过将冷却空气引入到计算机主体中对其进行冷却的设备的分解透视图;
图9示出了在图8中的冷却设备中一个外壳紧固到计算机主体上的状态的透视图;
图10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五种实施方式的通过将冷却空气引入到计算机主体中对其进行冷却的设备的分解透视图;
图11示出了图10的冷却设备的投影透视图;
图12示出了图10的冷却设备的构造的示意图;以及
图13示出了使用图10的冷却设备对计算机主体进行冷却时的状态的图示。
具体实施方式
此后,将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详细描述。
如图1和图2所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种实施方式的用于冷却由计算机主体110产生的热量的设备包括开孔112、冷却孔115和冷却部件170。开孔112在封闭计算机主体110的两侧表面的任意一个侧盖111中形成,以便允许空气流进计算机主体110。冷却孔115在侧盖111中以与开孔112间隔开的方式设置。冷却部件170设置在计算机主体110的侧盖111内,产生冷却空气并通过供应、循环和收集储存在制冷剂罐130中的制冷剂对制冷剂进行冷却,由此使用冷却空气对计算机主体110的内部进行冷却。
首先,开孔112在封闭计算机主体110的两侧表面的任意一个侧盖111中形成,以便允许外部空气流进,并且冷却孔115在侧盖111中以与开孔112间隔开的方式设置。
此外,冷却部件170对储存在制冷剂罐130中的制冷剂执行供应-循环-收集步骤,从而产生冷却空气并对制冷剂进行冷却,由此使用冷却空气对计算机主体110的内部进行冷却,制冷剂罐130设置在计算机主体110的侧盖111内部。
这里,冷却部件170包括可将低温低压气体制冷剂的压力增加到与冷凝温度对应的饱和压力的压缩机171,在所述冷凝温度处制冷剂可被冷凝和液化,并且制冷剂罐130设置在压缩机171中。
此外,冷却部件170包括冷凝器172,以便将由制冷剂罐130通过泵送作用供应的高温高压气体制冷剂转变成被冷却的低温液体制冷剂。
该冷凝器172安装在开孔112的后面,并具有成排设置的多个散热板122和穿过散热板122的锯齿形式的冷却管111。冷凝器风扇172a以与开孔112相对的方式设置在散热板122的表面上,并容纳在通过切割散热板122的一部分形成的凹槽中,从而不会干扰冷却管121。
冷凝器172的形成使得其四个侧面被与侧盖111连接的盖172b围绕,从而防止冷凝器172产生的热量被输送到计算机主体110的内部。
当由冷凝器172液化的制冷剂从窄通道移动到宽通道时,膨胀阀173降低了制冷剂的压力以对其进行蒸发。
此外,蒸发器174使用通过膨胀阀173的低温低压气体制冷剂的蒸发热得到冷空气,并与压缩机171连接以便将低温低压气体制冷剂输送到压缩机171中。
蒸发器174安装在在侧盖111中形成的冷却孔115的后面。
蒸发器174设置在冷却孔115的后面,并具有成排设置的多个散热板122和穿过散热板122的锯齿形式的冷却管111。风扇140设置在具有冷却孔115的散热板122的表面上,并容纳在通过切割散热板122的一部分形成的凹槽中,从而不干扰冷却管121。
如图3到图5B所示,一种根据本发明的第二种实施方式的用于冷却由计算机主体110产生的热量的设备,其包括安装在计算机主体110的侧盖111上的冷却器123和热交换器120。冷却设备1000被构造成使储存在制冷剂罐130中的制冷剂在热交换器120中循环以产生冷却空气,并且具有增加温度的制冷剂穿过待冷却的冷却器123并在制冷剂罐130中收集,从而使用冷却空气冷却计算机主体110的内部。
热交换器120设置在封闭计算机主体110的两侧表面的任意一个侧盖111上,并且安装在允许外部空气流进的开孔112的后面。
此外,冷却器123设置在冷却孔115的后面,与开孔112间隔开,被封闭板116围绕,并与热交换器120连接,从而使制冷剂从热交换器120输送到冷却器123中。
热交换器120包括以锯齿形式设置的制冷剂管121,从而使制冷剂罐130中的制冷剂在制冷剂管121和与制冷剂管121连接的散热板121中循环以便散热。
冷却器123起到冷却制冷剂的作用,所述制冷剂穿过热交换器120时将外来热空气转换成冷却空气并因此提高了温度。冷却时产生的热量经冷却孔115排到外面。此外,封闭板116防止冷却时产生的热量被输送到计算机主体110的内部。
这种冷却器123包括以锯齿形式设置以使冷却剂在其中流动的冷却管123a和多个围绕冷却管123a设置的散热板123b。
冷却管123a与热交换器120的制冷剂管121连接,以允许制冷剂流动。
储存在安装在计算机主体110的外壳113中的制冷剂罐130中的制冷剂通过泵送作用被供给、循环并收集到热交换器120中,由此产生冷却空气从而冷却计算机主体110的内部。
风扇140安装在侧盖111的热交换器120的后面,以便使用风扇140的吹力将热交换器120产生的冷却空气供应到计算机主体110的外壳113中。
也就是说,当储存在制冷剂罐130中的制冷剂在热交换器120中循环时,风扇140运转,于是存在于计算机主体110之外的空气在流进计算机主体110之前穿过热交换器120的散热板122之间并被冷却。
此外,穿过热交换器120的制冷剂在在收集到制冷剂罐130之前穿过待冷却的冷却器123。
显示器150设置在计算机主体110的外壳113的前面外部以显示风扇140的运转和计算机主体110的内部温度。
这里,在显示器150上显示的计算机主体110的内部温度由在图中没有示出的温度传感器检测。
冷却设备还包括电源开关161和致动开关162。电源开关161控制使制冷剂强制循环到风扇140、热交换器120和冷却器123的制冷剂循环泵131的电源。致动开关162控制制冷剂循环泵131的运行。
此外,风扇140和制冷剂循环泵131可被构造成通过计算机主体110或者另外的电源提供的电力而运行。
这里,在使用计算机主体110的电力的情况下,电力经电源单元114供应到计算机主体110。同时,在使用另外的电源的情况下,电力可通过插头供应。
此外,制冷剂罐130中的制冷剂由制冷剂循环泵131的泵送作用而被供应、循环和收集。
如图6和图7所示,根据本发明的第三种实施方式,开孔112在封闭计算机主体110的两侧表面的任意一个侧盖111中形成,允许外部空气流入,并且形成冷却孔115以便不干扰开孔112。冷却器123以由封闭板116围绕的方式安装在冷却孔115的后面。
热交换器120可设置在计算机主体110的外壳113的下部。
此外,为了循环由热交换器120产生的冷却空气,风扇140可设置在侧盖111的开孔112的内侧,并且冷却器123可设置在风扇140的一侧上。
如图8和图9所示,一种根据本发明的第四种实施方式的通过将冷却空气引入到计算机主体中冷却由其产生的热量的设备,其包括可拆卸地安装在计算机主体10的一侧上的外壳20。安装在外壳20中的制冷剂罐30通过泵送作用提供、循环并收集制冷剂,由此在冷却部件80中产生冷却空气。由冷却部件80产生的冷却空气利用风扇50的吹力被供应到计算机主体10中。
安装在可拆卸地安装在计算机主体10一侧上的外壳20中的制冷剂罐30中的制冷剂通过泵送作用而被供应、循环并收集,由此在冷却部件80中产生冷却空气。
排气孔21形成在外壳20的前壁或者后壁上并用于排气操作,并且冷却空气孔22与排气孔21相对形成以用于供应冷却空气。
这里,冷却部件80包括其中具有制冷剂罐30并将低温低压的气体制冷剂的压力增加到与冷凝温度对应的饱和压力的压缩机81,在所述冷凝温度处制冷剂可被冷凝和液化。
此外,冷却部件80包括冷凝器82,以便将由制冷剂罐30通过泵送作用供应的高温高压气体制冷剂转变成被冷却的低温液体制冷剂时产生的热量使用风扇82a的吹风操作排到外面。
该冷凝器82安装在排气孔21的后面,并具有成排设置的多个散热板42和穿过散热板42的锯齿形式的冷却管41。冷凝器风扇82a以与排气孔21相对的方式设置在散热板42的表面上,并容纳在通过切割散热板42的一部分形成的凹槽中,从而不干扰冷却管41。
冷凝器82以使其四个侧面被与外壳20连接的盖82b所围绕的方式形成,从而防止冷凝器82产生的热量输送到外壳20的内部。
当由冷凝器82液化的制冷剂从窄通道运动到宽通道时,膨胀阀83降低了制冷剂的压力以对其进行蒸发。
此外,蒸发器84使用穿过膨胀阀83的低温低压气体制冷剂的蒸发热得到冷空气,并与压缩机81连接以便将低温低压气体制冷剂输送到压缩机81中。
蒸发器84设置在冷却空气孔22的后面,并具有成排设置的多个散热板42和穿过散热板42的锯齿形式的制冷剂管41。风扇50以与冷却空气孔22相对的方式设置在散热板42的表面上,并容纳在通过切割散热板42的一部分形成的凹槽中,从而不干扰冷却管41。
如图10和图11所示,一种根据本发明的第五种实施方式的通过将冷却空气引入到计算机主体中冷却由其产生的热量的设备100,其包括制冷剂罐30、热交换器40和风扇50。制冷剂罐30安装在外壳20中以将制冷剂储存在其中。由制冷剂罐30供应的制冷剂在热交换器40中循环。风扇50起到将由热交换器40产生的冷却空气强制供应到计算机主体10中的作用。
外壳20安装在计算机主体10的一侧上。显示器60设置在外壳20的表面上以显示风扇50的运转和计算机主体10的内部温度。
冷却设备100还包括电源开关71和致动开关72。电源开关71控制使制冷剂强制循环到风扇50的制冷剂循环泵31的电力。致动开关72控制制冷剂循环泵31的运行。
这里,外壳20可由金属或者塑料材料制成。根据本发明,外壳20被制成具有盒型形状,从而外壳20可容易地连接到计算机主体10或者从其上拆下。
安装在外壳20中的制冷剂罐30中的制冷剂通过泵送作用被提供、循环和收集,由此在热交换器40中产生冷却空气。
也就是说,当制冷剂循环泵31泵送制冷剂罐30中的制冷剂时,制冷剂的供应、循环和收集被执行。
此时,热交换器40包括以锯齿形式设置的制冷剂管41,以允许制冷剂罐30的制冷剂循环,以及允许围绕制冷剂管41设置的散热片42散热。
也就是说,使用由风扇50强制产生的吹力将在热交换器40中产生的冷却空气供应到计算机主体10的内部。
此外,外壳20可拆卸地安装到计算机主体10上。
风扇50和制冷剂循环泵31可被构造成由计算机主体10供应电力或者其他电源供电。
在外壳20的两侧表面中,与计算机主体10相对的外壳20的一个侧表面开放与大气接触,从而热交换器40的散热板42暴露于外侧。外壳20的另一侧表面开放,使风扇50暴露于外侧,由此允许冷却空气被供应到计算机主体10的内部。
此外,可在热交换器40的前面设置一个过滤器,以消除通过风扇50的抽吸力经开口部分引入的外来空气中存在的杂质。
下面将描述如上所述的本发明的操作和运行效果。
如图1和图2所示,在将制冷剂输送到冷凝器172之前,计算机冷却设备1000的冷却部件170将压缩机171中的低温低压气体制冷剂的压力增加到与冷凝温度对应的饱和压力,在所述冷凝温度下制冷剂可被冷却并液化。
供给到冷凝器172的高温高压气体制冷剂转化成被冷却的低温液体制冷剂,然后供给到膨胀阀173。
此时,盖172b防止由冷凝器172产生的热量被输送到计算机主体110的内部,从而热量经开孔112通过冷凝器风扇172a的吹风操作被排到外面。
当输送到膨胀阀173的液化制冷剂从窄通道运动到宽通道时,制冷剂的压力降低并且制冷剂被蒸发,从而制冷剂被输送到蒸发器174。
此外,使用供应到蒸发器174的低温低压气体制冷剂的蒸发热得到冷空气。冷空气通过风扇140的运转被吹进计算机主体110中。
也就是说,蒸发器174可产生冷空气,因为在多个散热板122周围存在的空气迅速被冷却。
此外,低温低压气体制冷剂从蒸发器174供给到压缩机171。
按照规定顺序经压缩机171、冷凝器172、膨胀阀173和蒸发器174循环的制冷剂通过制冷剂循环泵131的泵送作用被输送。
如图3到图5B所示,为了使用计算机冷却设备1000,开孔112在计算机主体110的一个侧盖111中形成,以允许外部空气流入。
一个开孔112或者多个小开孔112可在侧盖111中形成。
随后,安装冷却器123和交换器120以封闭侧盖111的冷却孔115和开孔112,并且风扇140被安装在热交换器120的后面。侧盖111以使风扇140面向计算机主体110内部的方式与外壳113连接。
接着,将电力供应到制冷剂罐130的制冷剂循环泵131和风扇140。在本发明中,电力由计算机主体110的电源单元114供应。
这样,当电力供应到制冷剂循环泵131时,储存在制冷剂罐130中的制冷剂被供给到热交换器120。
制冷剂在热交换器120的制冷剂管121中通过制冷剂循环泵131的运行进行循环,同时风扇140运转。
热交换器120周围的空气由经制冷剂管121循环的制冷剂冷却。在空气通过风扇140的运行从计算机冷却设备1000的外面经开孔111流到热交换器120的散热板122时,空气被冷却并引入到计算机主体110中。
此外,为了重新冷却已经通过热交换器120循环的制冷剂以产生冷却空气,制冷剂在流经冷却器123的冷却管123a时被冷却,然后重新进入制冷剂罐130中。此后,制冷剂在热交换器120中被循环并收集。该过程重复进行。
这里,当流经冷却器123的制冷剂被冷却时产生的热量经冷却孔115被排到外面,但由于封闭板116而不会被输送到计算机主体110的内部,从而防止冷却效率的降低。
以这种方式得到的冷却空气流进计算机主体110中,从而与用于冷却当计算机主体110的装置包括CPU主板和显卡运行时所产生的热量的冷却器一起执行冷却功能。
因此,本发明采取了将来自于外部的冷却空气引入到计算机主体110内部的方法代替将当计算机主体110中的装置运转时产生的热量排到外面的常规方法,由此增强了冷却效率。
此外,计算机冷却设备1000可拆卸地安装到计算机主体上,因此计算机冷却设备可在需要时根据提供的条件选择性使用。
可另外地将过滤器设置在开孔112前面以便除去通过风扇140的抽吸力引入到开孔112中的外来空气的杂质。
此外,下面将描述在图8和图9中显示的实施方式的操作和运行效果。
参见附图,在将制冷剂输送到冷凝器82之前,计算机冷却设备100的冷却部件80将压缩机81中的低温低压气体制冷剂的压力增加到与冷凝温度对应的饱和压力,在所述冷凝温度处制冷剂可被冷凝和液化。
供给到冷凝器82的高温高压气体制冷剂转化成被冷却的低温液体制冷剂,然后被供给到膨胀阀83。
此时,盖82b防止由冷凝器82产生的热量输送到外壳20的内部,于是热量经排气孔21通过冷凝器风扇82a的吹风操作被排到外面。
当输送到膨胀阀83的液化制冷剂从窄通道运动到宽通道时,制冷剂的压力降低并且制冷剂被蒸发,于是制冷剂被输送到蒸发器84。
此外,利用供给到蒸发器84的低温低压气体制冷剂的蒸发热得到冷空气。冷空气通过鼓风机50的运行吹进计算机主体10中。
也就是说,蒸发器84可产生冷空气,因为多个散热板42周围存在的空气被迅速冷却。
此外,低温低压气体制冷剂从蒸发器84被供给到压缩机81。
按照规定顺序循环经过压缩机81、冷却器82、膨胀阀83和蒸发器84的制冷剂通过制冷剂循环泵31的泵送作用被输送。
同时,为了使用图10到图13的计算机冷却设备100,在计算机主体10的表面中形成供给孔11以提供冷却空气。
可形成一个供给孔11或者多个小供给孔11。
随后,在将风扇50暴露出来的计算机冷却设备100的外壳20的侧表面与供给孔11对准的状态下,外壳20与计算机主体10连接。
外壳20和计算机主体10可通过磁力或者紧固螺钉彼此连接在一起。在该实施方式中,采用利用螺钉的紧固方法。
接着,将电力供应到制冷剂罐30的制冷剂循环泵31和风扇50。根据该实施方式,电力由计算机主体10的电源单元12供应。
这样,当电力被供应到制冷剂循环泵31时,储存在制冷剂罐30中的制冷剂被供应到热交换器40。
制冷剂在热交换器40的制冷剂管41中通过制冷剂循环泵31的运行而循环,同时风扇50运转。
热交换器40的周围空气通过经制冷剂管41循环的制冷剂冷却。在空气通过风扇50的运转从计算机冷却设备100的外面流到热交换器40的散热板42的同时,空气被冷却并经供给孔11供给到计算机主体10中。
以这种方式冷却的冷却空气经过其供给孔11流进计算机主体10中,因此冷却了当计算机主体的10装置包括CPU主板和显卡运行时产生的热。
因此,本发明采用了从外部将冷却空气引入到计算机主体10内部的方法代替了排出在计算机主体10中的装置运行时产生的热量的传统方法,由此增加了冷却效率。
此外,计算机冷却设备100可拆卸地安装在计算机主体上,使计算机冷却设备100可在需要时根据提供的条件选择性地使用。
如上所述,本发明提供了在热交换器中强制循环制冷剂以产生冷却空气并将冷却空气强制供应到计算机主体中的设备,从而通过将冷却空气引入到计算机主体中对计算机主体进行冷却。
本发明提供了冷却设备,其可拆卸地安装到计算机主体,从而在需要时选择性地使用。
此外,本发明提供了冷却设备,其检查计算机的内部温度并对其进行显示,由此使得冷却操作的控制成为可能,因此增强了冷却效率并使计算机部件的运行得以稳定。
此外,本发明提供了冷却设备,其可被安装在常规计算机主体上并在其中使用,因此不需要由于安装冷却设备而改变结构和体积。
虽然为了解释的目的已经公开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各种修改、增加和替代都是可能的,都不偏离由随附的权利要求书所公开的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13)

1.一种通过引入冷却空气而对计算机主体进行冷却的设备,包括:
开孔,其在密封计算机主体的两侧表面的任意一个侧盖中形成,以允许外部空气流入;
冷却孔,其在侧盖中以与开孔间隔开的方式形成;以及
冷却部件,其设置在计算机主体的侧盖内,产生冷却空气并通过供给、循环和收集储存在制冷剂罐的制冷剂对制冷剂进行冷却,从而使用冷却空气对计算机主体内部进行冷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部件包括:
压缩机,其将低温低压气体制冷剂的压力增加到与冷凝温度对应的饱和压力,在所述冷凝温度处制冷剂可被冷凝和液化,并且制冷剂罐设置在压缩机中;
冷凝器,通过冷凝器风扇的吹风运行,将由制冷剂罐通过泵送作用供应的高温高压气体制冷剂转化成被冷却的低温液体制冷剂时产生的热量排到外面;
膨胀阀,当通过冷凝器的液化制冷剂从窄通道运动到宽通道时,其减小制冷剂的压力,由此蒸发制冷剂;以及
蒸发器,其利用通过膨胀阀的低温低压气体制冷剂的蒸发热得到冷空气,并与压缩机连接以便将低温低压气体制冷剂输送到压缩机中。
3.一种通过引入冷却空气而对计算机主体进行冷却的设备,包括:
热交换器,设置在开孔的后面,所述开孔形成于封闭计算机主体的两侧表面的任意一个侧盖中以允许外部空气流入;以及
冷却器,其被设置于在侧盖中形成的冷却孔的后面,从而与开孔间隔开并由封闭板围绕,并与热交换器连接,以便使制冷剂从热交换器输送到冷却器中,
其中,设置在计算机主体外壳中的预定位置处的制冷剂罐中的制冷剂经泵送作用经热交换器被供给、循环和收集到冷凝器,由此产生冷却空气并对制冷剂进行冷却,从而使用冷却空气冷却计算机主体的内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风扇设置在侧盖的热交换器的后面,以便使用风扇的吹力将由热交换器产生的冷却空气供应到计算机主体的外壳中。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其还包括:
显示器,外置于计算机主体的外壳的前面,以显示风扇的运转和计算机主体的内部温度;
电源开关,控制使制冷剂强制循环到风扇和热交换器的制冷剂循环泵的电源;以及
致动开关,控制制冷剂循环泵的运行。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扇和所述制冷剂循环泵由计算机主体或者另外的电源提供的电力供电。
7.根据权利要求3中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冷却器设置在冷却孔的后面并由封闭板围绕,形成的冷却孔不干扰在封闭计算机主体的两侧表面的任一侧中形成的开孔以允许外来空气流入,并且
所述热交换器设置在计算机主体外壳的下部位置,从而具有升高的温度的制冷剂经过冷却器冷却然后供应到制冷剂罐。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扇设置在侧盖的开孔内部以便循环由热交换器产生的冷却空气。
9.一种通过引入冷却空气而对计算机主体进行冷却的设备,包括:
冷却部件,其经泵送作用通过供应、循环和收集制冷剂罐中的制冷剂产生冷却空气,所述制冷剂罐设置在可拆卸地安装在计算机主体侧表面上的外壳中;以及
风扇,其使用风扇的吹力将由冷却部件产生的冷却空气供给到计算机主体内部。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部件包括:
压缩机,其将低温低压气体制冷剂的压力增加到与冷凝温度对应的饱和压力,在所述冷凝温度处制冷剂可被冷凝和液化,并且制冷剂罐设置在压缩机中;
冷凝器,通过冷凝器风扇的吹风运行,将由制冷剂罐通过泵送作用供应的高温高压气体制冷剂转化被冷却的低温液体制冷剂时产生的热量排到外面;
膨胀阀,当由冷凝器液化的制冷剂从窄通道运动到宽通道时,其减小制冷剂的压力,由此蒸发制冷剂;以及
蒸发器,其利用通过膨胀阀的低温低压气体制冷剂的蒸发热得到冷空气,并与压缩机连接以便将低温低压气体制冷剂输送到压缩机中。
11.一种通过引入冷却空气而对计算机主体进行冷却的设备,包括:
热交换器,其经泵送作用通过供应、循环和收集制冷剂罐中的制冷剂产生冷却空气,所述制冷剂罐设置在可拆卸地安装在计算机主体侧表面上的外壳中;以及
风扇,其使用风扇的吹力将由热交换器产生的冷却空气供给到计算机主体内部。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其还包括:
显示器,设置于计算机主体的外壳的前面,以显示风扇的运转和计算机主体的内部温度;
电源开关,控制使制冷剂强制循环到风扇和热交换器的制冷剂循环泵的电源;以及
致动开关,控制制冷剂循环泵的运行。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可拆卸地连接到计算机主体,并且风扇和制冷剂循环泵由计算机主体或者其他电源提供的电力供电。
CN2010101608764A 2010-01-08 2010-04-30 通过引入冷却空气而对计算机主体进行冷却的设备 Pending CN102122200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8)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20100001783 2010-01-08
KR10-2010-0001783 2010-01-08
KR20100001782 2010-01-08
KR10-2010-0001782 2010-01-08
KR1020100014567A KR101118153B1 (ko) 2010-01-08 2010-02-18 냉각공기를 컴퓨터 본체 내에 유입시켜 냉각하는 장치
KR10-2010-0014566 2010-02-18
KR10-2010-0014567 2010-02-18
KR1020100014566A KR101118152B1 (ko) 2010-01-08 2010-02-18 냉각공기를 컴퓨터 본체 내에 유입시켜 냉각하는 시스템 장치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122200A true CN102122200A (zh) 2011-07-13

Family

ID=4425076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1608764A Pending CN102122200A (zh) 2010-01-08 2010-04-30 通过引入冷却空气而对计算机主体进行冷却的设备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110167856A1 (zh)
JP (1) JP2011141859A (zh)
CN (1) CN102122200A (zh)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819306A (zh) * 2012-07-31 2012-12-12 安徽理工大学 一种笔记本电脑散热器
CN104808752A (zh) * 2015-04-23 2015-07-29 中山弘博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鼓风式计算机水冷降温系统
CN106168843A (zh) * 2016-07-05 2016-11-30 九江学院 一种自动降温的智能计算机
CN106324956A (zh) * 2015-06-30 2017-01-11 海信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激光光源散热系统及激光投影设备
WO2017148103A1 (zh) * 2016-02-29 2017-09-08 深圳宝控科技有限公司 电脑主机箱
CN107357386A (zh) * 2017-06-20 2017-11-17 天津市众创锐迪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高效率降温的智能计算机
CN115226353A (zh) * 2022-07-26 2022-10-21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器盒及控制方法和空调器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2403512B1 (ko) 2015-04-30 2022-05-31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공기 조화기의 실외기, 이에 적용되는 컨트롤 장치
JP6237942B1 (ja) * 2017-01-30 2017-11-29 富士通株式会社 液浸冷却装置
US10133322B1 (en) * 2017-09-21 2018-11-20 Calyos Sa Gaming computer with structural cooling arrangement
CN110941315B (zh) * 2019-11-20 2021-02-09 西安微城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散热防尘功能的电子装置及其方法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941337A (zh) * 2005-09-30 2007-04-04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电子设备的冷却装置及电子设备
WO2009036542A2 (en) * 2007-09-18 2009-03-26 Whirlpool S.A. Computer docking station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079025U (ja) * 2001-01-19 2001-08-03 訊凱國際股▲分▼有限公司 コンピュータシャーシの冷却装置
JP4439410B2 (ja) * 2005-02-16 2010-03-24 日本ピーマック株式会社 電子機器用冷却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ラック
JP3120049U (ja) * 2005-12-27 2006-03-23 賜得利企業有限公司 改良式パソコンケース
JP4686427B2 (ja) * 2006-09-21 2011-05-25 株式会社ソニー・コンピュータエンタテインメント 電子機器
JP4940094B2 (ja) * 2007-10-22 2012-05-30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電子機器冷却装置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941337A (zh) * 2005-09-30 2007-04-04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电子设备的冷却装置及电子设备
WO2009036542A2 (en) * 2007-09-18 2009-03-26 Whirlpool S.A. Computer docking station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819306A (zh) * 2012-07-31 2012-12-12 安徽理工大学 一种笔记本电脑散热器
CN104808752A (zh) * 2015-04-23 2015-07-29 中山弘博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鼓风式计算机水冷降温系统
CN106324956A (zh) * 2015-06-30 2017-01-11 海信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激光光源散热系统及激光投影设备
WO2017148103A1 (zh) * 2016-02-29 2017-09-08 深圳宝控科技有限公司 电脑主机箱
CN106168843A (zh) * 2016-07-05 2016-11-30 九江学院 一种自动降温的智能计算机
CN107357386A (zh) * 2017-06-20 2017-11-17 天津市众创锐迪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高效率降温的智能计算机
CN115226353A (zh) * 2022-07-26 2022-10-21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器盒及控制方法和空调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10167856A1 (en) 2011-07-14
JP2011141859A (ja) 2011-07-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122200A (zh) 通过引入冷却空气而对计算机主体进行冷却的设备
KR101286436B1 (ko) 자동 판매기
US20090301125A1 (en) Temperature controlled container
US20160258636A1 (en) Control box, and outdoor unit of air conditioner comprising same
JP5879533B2 (ja) 室外機及び冷凍装置
KR20090006418A (ko) 냉장고
US20200329585A1 (en) Cooling system, in particular for electronics cabinets, and electronics cabinet with a cooling system
KR20110097367A (ko) 칠러
US20070214826A1 (en) Refrigerator
KR102378368B1 (ko) 응결수 순환 냉각 방식 제습기
CN208090826U (zh) 一种无冷凝水的装置及柜式空调
JP2006327350A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KR101118153B1 (ko) 냉각공기를 컴퓨터 본체 내에 유입시켜 냉각하는 장치
KR101788095B1 (ko) 냉각기용 열교환기의 성에제거 장치
KR101197985B1 (ko) 실외기 없는 에어컨
KR101118152B1 (ko) 냉각공기를 컴퓨터 본체 내에 유입시켜 냉각하는 시스템 장치
JP2005037120A (ja) 冷蔵庫
KR20110137937A (ko) 축냉 시스템
JP2003097881A (ja) コンテナ用冷凍装置
JPH0792295B2 (ja) 蓄冷熱装置
JP2005037121A (ja) 冷蔵庫
JPH0996468A (ja) 冷却装置
JP2021011989A (ja) 冷却システム
JP2007017057A (ja) 冷却庫
CN109442786A (zh) 一种双级制冷系统及双级制冷系统的控制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1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