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119553A - 无线通信系统、控制站装置及终端装置 - Google Patents

无线通信系统、控制站装置及终端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119553A
CN102119553A CN2009801310125A CN200980131012A CN102119553A CN 102119553 A CN102119553 A CN 102119553A CN 2009801310125 A CN2009801310125 A CN 2009801310125A CN 200980131012 A CN200980131012 A CN 200980131012A CN 102119553 A CN102119553 A CN 10211955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formation
control station
station device
terminal installation
access wa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80131012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119553B (zh
Inventor
浜口泰弘
横枕一成
中村理
后藤淳悟
高桥宏树
野上智造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rp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harp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rp Corp filed Critical Sharp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211955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11955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11955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11955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0008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arrangements for allowing a transmitter or receiver to use more than one type of modul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413MIMO syste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413MIMO systems
    • H04B7/0456Selection of precoding matrices or codebooks, e.g. using matrices antenna weight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13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15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 H04B7/0619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using feedback from receiving side
    • H04B7/0621Feedback content
    • H04B7/063Parameters other than those covered in groups H04B7/0623 - H04B7/0634, e.g. channel matrix rank or transmit mode selec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13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8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using space frequency diversit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86Hybrid systems, i.e. switching and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89Hybrid systems, i.e. switching and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using different transmission schemes, at least one of them being a diversity transmission schem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91Signaling for the administration of the divided path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8/00Access restriction; Network selection; Access point selection
    • H04W48/08Access restriction or access information delivery, e.g. discovery data deliver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5/00Baseband systems
    • H04L25/02Details ; arrangements for supplying electrical power along data transmission lines
    • H04L25/03Shaping networks in transmitter or receiver, e.g. adaptive shaping networks
    • H04L25/03006Arrangements for removing intersymbol interference
    • H04L2025/0335Arrangements for removing intersymbol interference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transmission
    • H04L2025/03375Passband transmission
    • H04L2025/03414Multicarrie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5/00Baseband systems
    • H04L25/02Details ; arrangements for supplying electrical power along data transmission lines
    • H04L25/03Shaping networks in transmitter or receiver, e.g. adaptive shaping networks
    • H04L25/03006Arrangements for removing intersymbol interference
    • H04L2025/03777Arrangements for removing intersymbol interference characterised by the signalling
    • H04L2025/03802Signalling on the reverse channel
    • H04L2025/03808Transmission of equaliser coefficie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5/00Baseband systems
    • H04L25/02Details ; arrangements for supplying electrical power along data transmission lines
    • H04L25/03Shaping networks in transmitter or receiver, e.g. adaptive shaping networks
    • H04L25/03006Arrangements for removing intersymbol interference
    • H04L25/03343Arrangements at the transmitter end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1Arrangements for dividing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14Three-dimensional division
    • H04L5/0023Time-frequency-spac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无线通信系统、控制站装置及终端装置,可有效地切换不同方式的接入方式。无线通信系统从多个接入方式中选择任意一个接入方式在控制站装置与终端装置之间进行无线通信,所述控制站装置利用间接指定接入方式的信息,向所述终端装置通知接入方式,所述终端装置根据所述通知来的信息从多个接入方式中选择任意一个接入方式来与所述控制站装置进行无线通信。

Description

无线通信系统、控制站装置及终端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控制站装置与终端装置之间从多个接入方式中选择任意一个接入方式进行无线通信的技术。
背景技术
近年来,第3.9代便携式电话的无线通信系统即LTE(Long Term Evolution)系统的标准化开始收尾,最近开始了进一步发展LTE系统的第4代无线通信系统即LTE-A(LTE-Advanced、也称为“IMT-A”。)的标准化。在LTE-A中,期待着以低流动性用户作为目标的传输效率的进一步改善。在LTE系统中提出,下行链路(从基站装置向终端装置的通信)中决定采用单用户MIMO(Multi-Input Multi-Output)技术,并且在LTE-A中通过进一步增加天线数来改善传输效率。
另一方面,在上行链路中,重视终端装置的高输出放大器(HPA:High Power Amplifier、以下也称为“HPA”。)的负担,采用PAPR(Peak to Average Power Ratio)特性优异的DFT-S-OFDM(Discrete Fourier Transform Spread 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也称为“SC-FDMA”。)作为通信方式。然而,担心消耗功率的增大,延迟了对单用户MIMO的采用。
在LTE-A系统中提出,以改善传输效率为目标并假设即使在上行链路也采用MIMO技术,在使用MIMO时应用OFDM(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方式。这被认为是因为:在使用了OFDM方式的情况下,能够以可实现的运算量使用被称为MLD(Maximum Likelihood Detection)的最大似然判定法,得到最优的接收性能。
另外,在专利文献1及2中,公开了切换接入方式的例子。具体而言,提出了如下方法,切换多载波信号的代表即OFDM和单载波信号的DFT-S-OFDM(在文献中,记载为“SC-FDM”)。作为进一步进行切换时的基准,提出以相对于饱和功率的余量(PH:Power Headroom、以下称为“PH”。)作为基准值,基于该基准值进行接入方式的切换。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7-151059号公报
【专利文献2】国际公开第WO/2008057969号手册
但是,例如根据专利文献2所示的PH进行OFDM和DFT-S-OFDM的切换意味着与发送功率控制同时进行切换。在这样的切换方法中,虽然可对应较慢的传输路径的时间变动,但是却存在不容易响应在帧单位生成的高速时间变动,难以进行有效切换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进行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有效切换不同方式的接入方式的无线通信系统、控制站装置及终端装置。
(1)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结构。本发明的无线通信系统,在控制站装置与终端装置之间从多个接入方式中选择任意一个接入方式来进行无线通信,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站装置利用间接指定接入方式的信息,向所述终端装置通知接入方式;所述终端装置根据所述通知来的信息从多个接入方式中选择任意一个接入方式与所述控制站装置进行无线通信。
这样,因为控制站装置利用间接指定接入方式的信息,向终端装置通知接入方式,终端装置根据通知来的信息从多个接入方式中选择任意一个接入方式,因此可有效地切换不同方式的接入方式。
(2)另外,在本发明的无线通信系统中,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站装置向所述终端装置通知表示能同时发送的流数的等级信息;所述终端装置根据所述通知来的等级信息从多个接入方式中选择任意一个接入方式与所述控制站装置进行无线通信。
这样,因为控制站装置向终端装置通知表示能同时发送的流数的等级信息,终端装置根据通知的等级信息从多个接入方式中选择任意一个接入方式,因此通过使等级和接入方式相对应,从而无需定义多个预编码方法,可削减控制信息量。其结果,可有效地进行通信。
(3)另外,在本发明的无线通信系统中,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站装置向所述终端装置通知表示所使用的天线的根数的天线数信息;所述终端装置根据所述通知来的天线数信息从多个接入方式中选择任意一个接入方式与所述控制站装置进行无线通信。
这样,因为控制站装置向终端装置通知表示所使用的天线的根数的天线数信息,终端装置根据通知来的天线数信息从多个接入方式中选择任意一个接入方式,因此无需针对各等级或各天线根数设定所有的接入方式,可进行接入方式的有效切换。另外,因为可考虑天线根数来确定接入方式,所以可实现终端装置中的节省功率化。另外,因为利用间接指定接入方式的信息来通知接入方式,所以可削减控制信息量。
(4)另外,在本发明的无线通信系统中,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站装置向所述终端装置通知表示发送分集的种类的发送分集信息;所述终端装置根据所述通知来的发送分集信息从多个接入方式中选择任意一个接入方式与所述控制站装置进行无线通信。
这样,因为控制站装置向终端装置通知表示发送分集的种类的发送分集信息,终端装置根据通知来的发送分集信息从多个接入方式中选择任意一个接入方式,因此通过使发送分集的种类和接入方式相对应,从而无需按照发送分集的每个种类定义各自的接入方式,可进行接入方式的有效切换。由此,可进行与通信状况相应的接入方式的切换。
(5)另外,在本发明的无线通信系统中,其特征在于,所述发送分集信息包括对所使用的发送分集的方法是开环或是闭环进行指定的信息。
这样,因为包括对所使用的发送分集的方法是开环还是闭环进行指定的信息,因此可进行与通信状况相应的接入方式的切换。
(6)另外,在本发明的无线通信系统中,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站装置向所述终端装置通知表示MIMO(Multi-Input Multi-Output)发送是否为单用户MIMO的信息;所述终端装置根据所述通知来的MIMO的发送方法的信息从多个接入方式中选择任意一个接入方式与所述控制站装置进行无线通信。
这样,因为控制站装置向终端装置通知表示MIMO发送是否为单用户MIMO的信息,终端装置根据通知来的MIMO的发送方法的信息从多个接入方式中选择任意一个接入方式与控制站装置进行无线通信,因此可有效地切换不同方式的接入方式。
(7)另外,在本发明的无线通信系统中,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站装置利用预编码矩阵进行所述通知。
这样,因为利用预编码矩阵进行所述通知,故在发送侧已知传输路径的状态的情况下,为了尽可能增大在接收侧合成的结果的增益,可在发送天线间进行编码。
(8)另外,在本发明的无线通信系统中,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站装置向所述终端装置通知表示所使用的频率的频率信息;所述终端装置根据所述通知来的频率信息从多个接入方式中选择任意一个接入方式与所述控制站装置进行无线通信。
这样,因为控制站装置向终端装置通知表示所使用的频率的频率信息,终端装置根据通知来的频率信息从多个接入方式中选择任意一个接入方式,因此通过使频率的分配方法和接入方式对应,从而无需对频率的每一个分配方法定义接入方式,可进行接入方式的有效切换。另外,由于无需从控制站装置向终端装置通知接入方式,因此可实现控制信息量的削减。
(9)另外,在本发明的无线通信系统中,所述频率信息包括表示所使用的频率是否有连续性的信息。
这样,因为频率信息包括表示所使用的频率是否有连续性的信息,因此通过使频率的分配方法与接入方式相对应,从而无需对频率的每一个分配方法定义接入方式,可进行接入方式的有效切换。
(10)另外,在本发明的无线通信系统中,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接入方式是DFT-S-OFDM(Discrete Fourier Transform Spread 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OFDM(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或Clustered DFT-S-OFDM(DFT-S-OFDM with Spectrum Division Control、或Clustered SC-FDMA)中的至少2个。
这样,因为多个接入方式是DFT-S-OFDM、OFDM或Clustered DFT-S-OFDM中的至少2个,因此可切换多个接入方式来进行通信。
(11)另外,本发明的控制站装置,从多个接入方式中选择任意一个接入方式与终端装置之间进行无线通信,其特征在于,利用表示能同时发送的流数的等级信息、表示所使用的天线的根数的天线数信息、表示发送分集的种类的发送分集信息、或表示所使用的频率的频率信息中的任意一个,向所述终端装置通知接入方式。
这样,因为利用表示能同时发送的流数的等级信息、表示所使用的天线的根数的天线数信息、表示发送分集的种类的发送分集信息、或表示所使用的频率的频率信息中的任意一个,向所述终端装置通知接入方式,因此可有效地切换不同方式的接入方式。
(12)另外,本发明的终端装置,从多个接入方式中选择任意一个接入方式与控制站装置之间进行无线通信,其特征在于,根据从所述控制站装置通知来的、表示能同时发送的流数的等级信息、表示所使用的天线的根数的天线数信息、表示发送分集的种类的发送分集信息、或表示所使用的频率的频率信息中的任意一个,从多个接入方式中选择任意一个与所述控制站装置进行无线通信。
这样,终端装置从多个接入方式中选择任意一个接入方式与控制站装置之间进行无线通信,利用从所述控制站装置通知来的、表示能同时发送的流数的等级信息、表示所使用的天线的根数的天线数信息、表示发送分集的种类的发送分集信息、或表示所使用的频率的频率信息中的任意一个,从多个接入方式中选择任意一个接入方式,因此可有效地切换不同方式的接入方式。
根据本发明,控制站装置利用间接指定接入方式的信息向终端装置通知接入方式,终端装置根据所通知的信息,从多个接入方式中选择任意一个接入方式,因此可有效地切换不同方式的接入方式。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应用于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终端装置的发送装置的概略结构的框图。
符号说明:
100-1~100-y扰频部
101-1~101-y调制部
102-1~102-y DFT部
103-1~103-y选择部
104层映射部
105预编码部
106-1~106-4资源映射部
107-1~107-4 OFDM信号生成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所涉及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于接入方式的切换而言,作为多载波的代表而使用OFDM,作为单载波方式的代表方式而使用DFT-S-OFDM、具有多载波方式和单载波方式的中间性质的Clustered DFT-S-OFDM(称为C-SC。详细见后述。)。在本实施方式中,将这些作为接入方式不同的方式进行说明,但是也可作为通信方式的不同加以定义,无论考虑哪方面都包括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其中,也可将DFT-S-OFDM作为Clustered DFT-S-OFDM的子集(一部分)加以考虑。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可同时发送的流数称为等级(Rank)。另外,将用于通知该等级的信息称为等级指示符(RI::Rank Indicator)。在各实施方式中,假设了多个终端装置利用不同频率同时接入基站的上行链路,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另外,将所接入的单位称为资源块(RB:Resource Block)。认为资源块由2个以上的连续的副载波构成。另外,基站构成控制站装置,移动站构成终端装置。
[第1实施方式]
在第1实施方式中,利用MIMO的Rank通知接入方式。在本实施方式中,将终端装置使用的发送天线数设为4、也就是将可发送的最大等级设为4,将基站侧的接收装置的接收天线数设为4。虽然将本实施方式中的基站侧的接收天线数设为4,但只要是能分离4个流以上的信号的状态即可,并不限制其数目。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假设使用连续的副载波或使用连续的RB的情况。
在本实施方式中,示出通过传输路径的等级来切换接入方式的例子。所切换的接入方式是OFDM和DFT-S-OFDM。在决定等级时,基于传输路径矩阵的固有值或传输路径的质量(SNR:Signal to Noise power Ratio)等进行决定,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示出仅以传输路径的质量进行决定的情况。在决定质量时,接收从各终端装置发送的已知参考信号即SRS(Sounding Reference Signal),然后由基站来决定。
如下的(表1)是表示针对SNR的等级的表。
【表1】
  SNR(xdB)   Rank
  x>X1   4
  X1>x>X2   3
  X2>x>X3   2
  X3>x   1
(表1)中,X1至X4是用于根据SNR决定等级的阈值,且满足X1>X2>X3的关系。
(表2)是表示针对等级的接入方式的表。
【表2】
  Rank   接入方式
  4   OFDM
  3   OFDM
  2   OFDM
  1   DFT-S-OFDM
(表2)中的本实施方式的特征要素在于,针对等级1,作为接入方式而言不选择OFDM,而选择不同的接入方式即DFT-S-OFDM。其原因在于,LTE-A中必须保持与LTE的后方兼容性,也就是说即使是LTE-A也必须确定支持DFT-S-OFDM,此时若对等级1定义OFDM,那么等级1的传输模式为多个。由此,无需对等级1定义OFDM,可进行有效的切换。另外,由于无需从基站向终端装置通知接入方式,故可有助于控制数据的削减。
在进行了(表1)所示的等级选择、和(表2)所示的基于等级的接入方式选择的情况下,在根据SRS信号计算出的SNR较低的区域、即需要大的发送功率的区域,使用PAPR特性优异的DFT-S-OFDM,还能够得到与非专利文献2所示的切换基准类似的效果。
图1是表示应用于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终端装置的发送装置的概略构成框图。其中,为了简单说明,示出为了说明本发明所需的最小限度的模块。在图1中,示出y个100至103的模块。这意味着可同时复用y个物理信道。换言之,可考虑图1未记载的实施纠错或重传控制的单位。
扰频部100-1~100-y为了施加随机性或为了施加数据的保密性而对数据实施扰频。调制部101-1~101-y进行QPSK等的调制。DFT部102-1~102-y对多个数据进行DFT。选择部103-1~103-y根据控制信息A,选择DFT部102-1~102-y的输出和调制部101-1~101-y的输出。
控制信息A是基于从基站通知的等级决定的。在本实施方式中,等级信息是2至4的情况下,成为选择调制部101-1~101-y的输出的信号;等级信息是1的情况下,成为选择DFT部102-1~102-y的输出的信号。此外,在以下说明中,为了说明简单,设y=1。
层映射部104将所输入的数据s(i)变换成(n+1)层的数据dn(i)(在本实施方式中,n=0、1、2、3)。在此,所谓层是指,在等级为2以上的情况下与等级数相同,在等级为1的情况下与天线数相同。式(1)中表示每个等级中s和d的关系。
【式1】
Figure BPA00001309669200081
在式(1)中,对于使用哪个的式子,由控制信息A所输入的等级信息来决定。
预编码部105具有为了在天线流间取得分集(diversity)效果而进行预编码的功能。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等级为3以下的情况下为了取得分集效果而进行编码。另外,作为发送分集,以不需要先验信息的开环的发送分集之一即CDD(Cyclic Delay Diversity)为例进行说明。
将预编码部105的输出设为gn(i),在式(2)中示出每个等级的dn(i)和gn(i)的关系。
【式2】
Figure BPA00001309669200091
关于等级1的CDD,由于接入方式为DFT-S-OFDM,故为了延迟周期,而插入了基于等级1式中相位旋转的指数部包含的自然数m的除法运算。m的适当值可根据所使用的副载波数或RB数进行确定,但是即使预先设定为大的值也没有问题。另外,关于使用哪个式子,由控制信息A所输入的等级信息决定。
资源映射部106-1~106-4将被预编码之后的数据映射至所使用的OFDM的副载波。然后,在OFDM信号生成部107-1~107-4中生成OFDM信号,并从分别连接的天线端口输出。相同的模块存在4个,是因为假设了4个发送天线。
以上,如第1实施方式所示,通过使等级和接入方式对应,从而无需定义多个预编码方法。结果,可削减控制信息量,故可有效地进行通信。
在以上说明的第1实施方式中,假设了使用连续的副载波或RB的情况。但是,为了进一步改善信号的传输特性,也可考虑频率选择分集效果(各终端装置选择质量好的副载波或RB)。DFT-S-OFDM信号使用连续的副载波或RB。因此,在自由选择OFDM信号所使用的副载波或RB的情况下,在切换接入方式时,也必须切换所使用的副载波或RB。也就是说,必须同时进行接入方式的切换定时和频率资源使用的切换。
作为在频域自由配置DFT-S-OFDM的方法,提出了Clustered DFT-S-OFDM这种方法。Clustered DFT-S-OFDM针对相同的技术,有Clustered SC-FDMA、DFT-S-OFDM with Spectrum Division Control、动态频谱控制DFT-S-OFDM等各种各样的叫法。在本说明书中,以下,称为“C-SC”。
该Clustered DFT-S-OFDM是一种如下的方法,在生成DFT-S-OFDM信号时,对频域的多个副载波或RB进行分组,按照分组后的单位分配在频域。尽管分组的单位越细,则越增加配置时的自由度,但是却存在着PAPR特性劣化的问题。不过,PAPR特性不会比相同副载波数的OFDM信号更恶化。在C-SC中,通过分配连续的副载波或Rb,故变得与DFT-S-OFDM信号相同,从而可以说是与DFT-S-OFDM的兼容性非常高的方式。(表3)表示针对等级的接入方式的表。在此,表示根据等级来切换OFDM信号和C-SC信号的情况。
【表3】
  Rank   接入方式
  4   OFDM
  3   OFDM
  2   OFDM
  1   C-SC
相对于(表2)的优点在于,如先前所示,能够在频域中比较自由地配置信号。另外,由于C-SC与DFT-S-OFDM有兼容性,故只要设定与发送分集等方法相同的方法即可。因此,在需要PAPR特性优异的通信区域,例如在小区边缘需要高输出信号的区域中,通过对C-SC分配连续的副载波或RB,从而也可使用DFT-S-OFDM信号。
比较DFT-S-OFDM和C-SC,不同点仅在于RB的配置。也就是说,DFT-S-OFDM可作为C-SC的子集(一使用例)进行考虑。因此,通过在控制站装置中控制RB的配置,从而虽然在(表3)中未明示,但是也可选择DFT-S-OFDM作为接入方式。因此,可认为(表3)也包括(表2)的构成。将该想法形成表,就成为(表4)那样的记载。
【表4】
Figure BPA00001309669200111
发送机的结构与图1所示的结构相同,资源映射部16对基站所指定的频域分配数据。在本实施方式中,不论等级如何,都将发送天线根数设为一定(4根)进行表示,但是在来自终端装置的发送即上行链路的通信中,从消耗功率的观点出发优选发送天线数较少。因此,也可根据等级进一步变更天线根数。换言之,即使通过代替等级的通知而通知发送天线根数,也可发挥同样的效果。
[第2实施方式]
在第2实施方式中,在分集的条件下切换接入方式OFDM和DFT-S-OFDM、C-SC。在本实施方式中,将终端装置使用的发送天线数设为2,也就是将可发送的最大等级设为2,基站侧的接收装置将接收天线数设为2。虽然本实施方式中的基站侧的接收天线数设为2,但是只要是可分离2个流以上的信号的状态即可,并不限制其数目。
在本实施方式中,示出发送分集的方法的例子,具体而言,根据是开环(OPTxD)还是闭环(CLTxD)来切换接入方式。所切换的接入方式是OFDM和DFT-S-OFDM(或C-SC)。
所谓开环的发送分集是指,在发送侧难以掌握接收侧的传输路径状况的情况下使用的发送分集。另一方面,对于闭环来说,是通过在发送侧掌握接收侧的传输路径状况,在发送侧进行符合该传输路径的处理,从而进一步提高发送分集增益的方法。(表5)是表示针对发送分集方法的接入方式。
【表5】
Figure BPA00001309669200121
(表5)中的本实施方式的特征要素在于,针对OPTxD,作为接入方式不选择OFDM,相反地在CLTxD中不选择DFT-S-OFDM。由此,无需按照发送分集的每个方法定义各自的接入方式,可进行有效的切换。例如,高速移动用户只要仅仅选择OPTxD即可,由于即使在高速移动时引起了发送功率的急剧增加的情况下,选择了PAPR特性更好的DFT-S-OFDM,故可将信号失真的可能性抑制得较低。另外,与实施方式1同样地,无需从基站向终端装置通知接入方式,因此能有助于控制数据的削减。虽然表3中有所表示,但是对于DFT-S-OFDM的区域,作为C-SC,也可与实施方式1同样地,根据需要作为DFT-S-OFDM信号进行处理。
由此,通过用发送分集来切换接入方式,从而可简单地切换与状况相应的接入方式。在表(4)中,Rank也一起记载,尤其示出在选择接入方式上没有关系的情况。
发送机的结构与图1所示的结构相同,控制信息A基于发送分集的方法来决定。其中,层映射部、预编码部也需要输入等级信息。另外,106、107是以发送天线是2根为前提的,故成为106-1和106-2、107-1和107-2。
另外,在LTE-A中,决定使用LTE支持的DFT-S-OFDM。在该前提下,在重新研究MIMO系统、研究不同用户同时接入的MIMO(称为MU-MIMO:Multi-User MIMO。)时,优选预先假设可支持DFT-S-OFDM信号的MIMO。另一方面,可以说在MIMO系统中使用OFDM信号的一方通过在接收机结构方向下工夫,可获得良好特性。因此,优选单一终端进行MIMO时(称为SU-MIMO:Single-User MIMO。)尽可能使用MIMO-OFDM。
因此,为了满足这种要求,也考虑如表6那样设定接入方式。其中,为了限定成2个模式的用户完全不使用同一RB,控制站需要对RB的使用进行控制。
【表6】
Figure BPA00001309669200131
在通常的系统中,对于是使用MU-MIMO还是使用SU-MIMO,明确进行通知的情况较少。因此,在实现本实施方式时,在以一个控制数据为单位指定了Rank2的MIMO的情况下,选择基于SU-MIMO的接入方式;在以不同的2个控制数据为单位指定了结果为MIMO的情况下,选择基于MU-MIMO的接入方式。在Rank是1的情况下,选择另行预先设定的接入方式。例如,如果将Rank1的接入方式设为DFT-S-OFDM,则只有SU-MIMO的Rank2选择了OFDM。
[第3实施方式]
在第3实施方式中,用MIMO的Rank和发送天线根数来切换接入方式、MIMO-OFDM和DFT-S-OFDM和C-SC的TxD。在本实施方式中,将终端装置使用的最大发送天线数设为4,也就是将可发送的最大等级设为4,基站侧的接收装置将接收天线数设为4。虽然本实施方式中的基站侧的接收天线数设为4,但是只要是可分离4个流以上的信号的状态即可,并限制其数目。
在本实施方式中,示出根据传输路径的等级和发送中使用的天线数来切换接入方式的例子。所切换的接入方式是OFDM、C-SC和DFT-S-OFDM。
(表7)是表示等级和天线根数所对应的接入方式的表。在该表中,等级3未定义。
【表7】
  Rank   天线根数   接入方式
  4   4   OFDM
  2   2   OFDM
  1   1   C-SC
  1   2   DFT-S-OFDM
(表7)所示的本实施方式的特征在于,根据等级和天线根数选择接入方式。如果存在即使是相同等级(表的第4行、第5行)接入方式也有所不同,那么也存在即使是相同的天线根数(表的第3行、第5行)接入方式不同的情况。由此,无需针对各等级或各天线根数设定所有接入方式,可进行接入方式的有效切换。另外,由于也考虑了天线根数来决定接入方式,因此能够大大有助于终端装置的节省功率化。与第1及第2实施方式同样,由于无需从基站向终端装置通知接入方式,故有助于控制数据的削减。
发送机的结构与图1所示的结构相同,控制信息A是根据等级、天线根数来决定。其中,层映射部、预编码部也需要输入等级信息。
此外,在第1及第3实施方式中,在等级低的状态下,选择了PAPR特性好的接入方式。其原因在于,通常假设在等级低的状态下传输路径的质量恶劣,假设多数情况下需要提高发送功率,因此选择PAPR低的接入方式是有意义的。在本实施方式中,示出了根据Rank和天线数来控制接入方式的情况,但是也可以合并Rank和天线数来控制,或者只用天线数进行控制。
[第4实施方式]
在第4实施方式中,按照RB的分配方法来切换接入方式、OFDM和DFT-S-OFDM。在本实施方式中,将终端装置使用的发送天线数设为2,也就是将可发送的最大等级设为2,基站侧的接收装置将接收天线数设为2。虽然本实施方式中的基站侧的接收天线数设为2,但是只要是可分离2个流以上的信号的状态即可,并不限制其数目。
在本实施方式中,示出按照副载波或RB的分配方法(频率资源的分配方法)切换接入方式的例子。所切换的接入方式是OFDM(或C-SC)和DFT-S-OFDM。(表8)是表示针对副载波或RB的分配方法的接入方式的表。
【表8】
Figure BPA00001309669200151
(表8)中的本实施方式的特征要素在于,在频率资源的分配方法是不连续的情况下,不选择DFT-S-OFDM,相反地,在连续的情况下,不选择OFDM(C-SC)。由此,无需针对每一个频率资源的分配方法定义接入方式,可进行有效的切换。与第1及第2实施方式同样,无需从基站向终端装置通知接入方式,故可有助于控制数据的削减。
在此,关于频率资源的分配方法,虽然在实际配置时采用不连续·连续,但是并不限定于此。通常,从基站向终端装置通知频率资源的分配。在该通知方法中,在通知不连续的频率资源的情况下和通知连续的频率资源的情况下,有时使用不同格式的控制信号。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根据使用哪种格式来进行的通知而不是根据实际配置的连续性,来确定接入方式,也可得到同样的效果。
例如,在LTE中,作为控制信号的格式(DCI:Downlink Control Information),存在分配连续的频带的Format0和可进行离散分配的Format1。在LTE中,Format1是下行链路的分配信息,但是在上行链路中也准备这样的格式(假设为“Format0’”),根据用Format0通知使用频带还是用Format0’通知使用频带来变更接入方式。通过这样的处理,也可与实际配置无关地选择接入方式。
发送机的结构与图1所示的结构相同,控制信息A是根据频率资源的分配方法或通知频率资源的控制信号的格式来决定的。其中,层映射部、预编码部也需要输入等级信息。另外,106、107是以发送天线是2根作为前提的,故成为106-1和106-2、107-1和107-2。在本实施方式所示的表中,将Rank也合起来进行了记载,但尤其示出在选择接入方式上没有关系的情况。
[第5实施方式]
在第5实施方式中,在进行接入方式的通知时使用PMI。在第1实施方式中,作为预编码的方法示出了使用简单的CDD的情况。对于CCD,在发送侧未知接收侧的传输路径的状态的情况下作为发送分集是有效的方法,也可说在发送侧一定程度掌握接收侧的传输路径的状况的情况下是用于得到足够的发送分集增益的明智方法。
在发送装置已知传输路径的状况的情况下,为了尽可能增大在接收侧合成的结果的增益,提出在发送天线间进行编码的方法。在本实施方式中,将编码时使用的矩阵称为预编码矩阵(PM:Precoding Matrix)。该编码采取如下的方法,即:如果传输路径完全已知,则使用传输路径的频率响应,但在实际的系统中基于控制信息量的制约准备多个PM,然后从中进行选择。
在从4个天线发送3个不同的流(S1、S2、S3)的情况下,基于(a1、a2、a3、a4)进行发送时,PM成为式(3)右边的首个矩阵那样。
【式3】
a 1 a 2 a 3 a 4 = h 11 h 12 h 13 h 21 h 22 h 23 h 31 h 32 h 33 h 41 h 42 h 43 S 1 S 2 S 3 · · · ( 3 )
在这种情况下,PM是4行3列的矩阵。一般,在以H行G列设定PM的情况下,发送天线数可确定为H,数据的流数即等级可确定为G。在第1至第4实施方式中,示出了从基站直接发送等级的例子,但是在这样通知PM或表示PM的PMI(PM Indicator)的情况下,也可根据PM或PMI进行判定(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根据PM的列数判断等级)。
例如,在基站和终端装置之间共用(表9)所示的PM和PMI的对应表,从基站通知PMI,终端装置基于所通知的PMI选择PM,利用选择出的PM生成发送信号。在此,PMI为0及1时的PM是等级为1情况下的PM,PMI为2及3时的PM是等级为2情况下的PM。
【表9】
此时,例如代替(表2)而使用(表10)。
【表10】
  PMI   接入方式
  6~7   OFDM
  4~5   OFDM
  2~3   OFDM
  0~1   DFT-S-OFDM
另外,在第3实施方式中,示出了从基站直接发送所使用的天线数的例子,但是在这样通知表示PM的PMI的情况下,也可根据PMI进行判定。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根据PM的行数判断天线数。例如,在基站和终端装置之间共用(表11)所示的PM和PMI及RI的对应表,从基站通知PMI和RI,终端装置基于所通知的PMI和RI选择PM,利用选择出的PM生成发送信号。在此,RI为1且PMI为0及1时的PM是天线数为1情况下的PM,除此以外组合情况下的PM是天线数为2情况下的PM。
【表11】
Figure BPA00001309669200181
此时,例如利用(表12)决定接入方式。
【表12】
  RI   PMI   接入方式
  2   0~3   OFDM
  1   2~5   OFDM
  1   0~1   DFT-S-OFDM
其中,在使用PM中以0等无效值插入至行或列这样的格式进行通知的情况下,必须仅仅考虑有效值来判定等级。
如以上的说明,根据本实施方式,控制站装置利用间接指定接入方式的信息,向终端装置通知接入方式,终端装置根据所通知的信息从多个接入方式中选择某一个接入方式,不过,使用PM中以0等无效值插入至行或列这样的格式进行通知的情况下,必须仅仅考虑有效值来判定等级。
如以上说明,根据本实施方式,控制站装置利用间接指定接入方式的信息,向终端装置通知接入方式,终端装置根据所通知的信息从多个接入方式中选择某一个接入方式,因此可有效地切换不同方式的接入方式。

Claims (12)

1.一种无线通信系统,在控制站装置与终端装置之间从多个接入方式中选择任意一个接入方式进行无线通信,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站装置利用间接指定接入方式的信息,向所述终端装置通知接入方式,
所述终端装置根据所述通知的信息,从多个接入方式中选择任意一个接入方式与所述控制站装置进行无线通信。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站装置向所述终端装置通知表示能同时发送的流数的等级信息,
所述终端装置根据所述通知的等级信息,从多个接入方式中选择任意一个接入方式与所述控制站装置进行无线通信。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站装置向所述终端装置通知表示使用的天线的根数的天线数信息,
所述终端装置根据所述通知的天线数信息,从多个接入方式中选择任意一个接入方式与所述控制站装置进行无线通信。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站装置向所述终端装置通知表示发送分集的种类的发送分集信息,
所述终端装置根据所述通知的发送分集信息,从多个接入方式中选择任意一个接入方式与所述控制站装置进行无线通信。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无线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发送分集信息包括对所使用的发送分集的方法是开环或是闭环进行指定的信息。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站装置向所述终端装置通知表示MIMO(Multi-Input Multi-Output)发送是否为单用户MIMO的信息,
所述终端装置根据所述通知的MIMO发送方法的信息,从多个接入方式中选择任意一个接入方式与所述控制站装置进行无线通信。
7.根据权利要求2~6任意一项所述的无线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站装置利用预编码矩阵进行所述通知。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站装置向所述终端装置通知表示所使用的频率的频率信息,
所述终端装置根据所述通知的频率信息,从多个接入方式中选择任意一个接入方式与所述控制站装置进行无线通信。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无线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频率信息包括表示所使用的频率是否有连续性的信息。
10.根据权利要求1~9任意一项所述的无线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接入方式是DFT-S-OFDM(Discrete Fourier Transform Spread 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OFDM(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或Clustered DFT-S-OFDM(DFT-S-OFDM with Spectrum Division Control、或Clustered SC-FDMA)中的至少2个。
11.一种控制站装置,从多个接入方式中选择任意一个接入方式从而与终端装置之间进行无线通信,其特征在于,
利用表示能同时发送的流数的等级信息、表示所使用的天线的根数的天线数信息、表示发送分集的种类的发送分集信息、或表示所使用的频率的频率信息中的任意一个,向所述终端装置通知接入方式。
12.一种终端装置,从多个接入方式中选择任意一个接入方式从而与控制站装置之间进行无线通信,其特征在于,
根据从所述控制站装置通知的、表示能同时发送的流数的等级信息、表示所使用的天线的根数的天线数信息、表示发送分集的种类的发送分集信息、或表示所使用的频率的频率信息中的任意一个,从多个接入方式中选择任意一个与所述控制站装置进行无线通信。
CN200980131012.5A 2008-08-08 2009-07-09 无线通信系统、控制站装置及终端装置 Active CN10211955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8205089 2008-08-08
JP2008-205089 2008-08-08
PCT/JP2009/062548 WO2010016355A1 (ja) 2008-08-08 2009-07-09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制御局装置および端末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119553A true CN102119553A (zh) 2011-07-06
CN102119553B CN102119553B (zh) 2015-04-22

Family

ID=4166357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80131012.5A Active CN102119553B (zh) 2008-08-08 2009-07-09 无线通信系统、控制站装置及终端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2) US8731077B2 (zh)
EP (1) EP2312884B1 (zh)
JP (1) JP5574964B2 (zh)
CN (1) CN102119553B (zh)
WO (1) WO2010016355A1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002050A (zh) * 2012-12-21 2013-03-27 北京时代凌宇科技有限公司 数据上传方法
CN109565394A (zh) * 2016-08-01 2019-04-02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上行链路信道动态波形切换
US11871361B2 (en) 2018-05-22 2024-01-09 Qualcomm Incorporated Multiplexing solutions in dual connectivity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0055676A1 (ja) * 2008-11-14 2010-05-20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端末装置、無線通信基地局装置およびクラスタ配置設定方法
KR101758270B1 (ko) * 2009-11-18 2017-07-14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고정된 경로를 이동하는 고속 이동체를 위한 무선 통신 시스템
JP5554205B2 (ja) * 2010-10-18 2014-07-23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無線送信装置、無線受信装置、無線通信システム、無線送信装置の制御プログラムおよび集積回路
KR102109655B1 (ko) * 2012-02-23 2020-05-12 한국전자통신연구원 대규모 안테나 시스템에서의 다중 입력 다중 출력 통신 방법
JP2018050089A (ja) * 2015-01-29 2018-03-29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端末装置、基地局装置、集積回路、および、通信方法
US10021695B2 (en) * 2015-04-14 2018-07-10 Qualcomm Incorporated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generating and transmitting data frames
US10419086B2 (en) * 2016-04-26 2019-09-17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enabling uplink MIMO
US10397947B2 (en) * 2016-08-12 2019-08-27 Qualcomm Incorporated Adaptive waveform selection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7091836A1 (en) * 2006-02-09 2007-08-16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 and system for scheduling users based on user-determined ranks in a mimo system
CN101162982A (zh) * 2006-10-12 2008-04-16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时分双工通信系统及其帧结构选择方法
CN101162984A (zh) * 2006-10-12 2008-04-16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时分双工通信系统的移动终端的接入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999439B2 (en) * 2002-01-31 2006-02-14 Mitsubishi Denki Kabushiki Kaisha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method, mobile communications system, base station and mobile station in which data size of identification data is reduced
JP4628150B2 (ja) * 2004-03-29 2011-02-09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及び通信方法
JP4527067B2 (ja) 2005-03-31 2010-08-18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移動局、送信方法及び移動通信システム
US9136974B2 (en) 2005-08-30 2015-09-15 Qualcomm Incorporated Precoding and SDMA support
JP2008118650A (ja) * 2006-10-31 2008-05-22 Ntt Docomo Inc 循環遅延ダイバーシティ遅延値の確定方法、システム、基地局及びue
DK2078402T3 (da) 2006-11-01 2012-05-07 Qualcomm Inc Fællesbrug af multi-tid-bærer- og enkelt-bærer-multipleksnings-schemes til trådløs kommunikation
JP2008172356A (ja) * 2007-01-09 2008-07-24 Sharp Corp 基地局装置、端末装置、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プログラム、制御情報送信方法および制御情報受信方法
US7974258B2 (en) * 2007-03-01 2011-07-05 Intel Corporation Adaptive mode transmitter for PAPR reduction and link optimization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7091836A1 (en) * 2006-02-09 2007-08-16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 and system for scheduling users based on user-determined ranks in a mimo system
CN101162982A (zh) * 2006-10-12 2008-04-16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时分双工通信系统及其帧结构选择方法
CN101162984A (zh) * 2006-10-12 2008-04-16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时分双工通信系统的移动终端的接入方法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002050A (zh) * 2012-12-21 2013-03-27 北京时代凌宇科技有限公司 数据上传方法
CN109565394A (zh) * 2016-08-01 2019-04-02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上行链路信道动态波形切换
CN109565394B (zh) * 2016-08-01 2021-08-24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上行链路信道动态波形切换
US11363572B2 (en) 2016-08-01 2022-06-14 Qualcomm Incorporated Uplink channel dynamic waveform switching
US11871361B2 (en) 2018-05-22 2024-01-09 Qualcomm Incorporated Multiplexing solutions in dual connectivity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312884B1 (en) 2019-01-09
EP2312884A4 (en) 2014-06-18
EP2312884A1 (en) 2011-04-20
JP5574964B2 (ja) 2014-08-20
CN102119553B (zh) 2015-04-22
JPWO2010016355A1 (ja) 2012-01-19
US8731077B2 (en) 2014-05-20
WO2010016355A1 (ja) 2010-02-11
US20140219318A1 (en) 2014-08-07
US20110200071A1 (en) 2011-08-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119553B (zh) 无线通信系统、控制站装置及终端装置
JP5500894B2 (ja) 端末装置および通信方法
CN102812763B (zh) 用于上行链路发射分集的信令和信道估计
KR101440628B1 (ko) Sc-fdma 시스템에서 전송 다이버시티를 이용한 데이터 전송장치 및 방법
CN102077672A (zh) 基站装置、用户装置以及通信控制方法
Wang et al. Improved blind interference alignment in a cellular environment using power allocation and cell-based clusters
JP2016028492A (ja) 多重アンテナを用いるアップリンク信号転送方法及び装置
CN102804623A (zh) 在多输入多输出系统中使用码本的通信方法和装置
KR20080074004A (ko) 피드백 정보를 이용한 상향링크의 가상 다중 안테나 전송방법 및 이를 지원하는 이동 단말
KR20080114452A (ko) 다중 안테나 시스템에서 데이터 전송방법 및 코드북구성방법
KR20110081946A (ko) 다중 안테나 시스템에서 다중 부호어의 전송방법
KR20100022917A (ko) 상향링크 papr을 줄이기 위한 프리코딩 방법 및 이를 위한 장치
CN102165714A (zh)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传送控制信息的方法
KR20150103547A (ko) Mimo 시스템에서 가상 안테나 매핑 정보를 피드백하는 가상 안테나 매핑 방법 및 장치
CN102271026A (zh) 用于高级长期演进系统上行链路的闭环自适应传输方法
JP5393825B2 (ja) 移動局装置、基地局装置、送信方法および通信システム
CN103107857A (zh) 增强物理下行控制信道的发送方法及装置
CN101764632B (zh) Lte-tdd室内分布系统中端口与天线映射方法及装置
KR20100007677A (ko) 다중 셀 기반에서 멀티-셀 mimo 적용 방법
JP2013118567A (ja) 無線基地局装置、無線通信システム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US8886138B2 (e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wireless transmitter, and control program for wireless transmitter
KR20100111608A (ko) 무선통신 시스템에서 전력정보 전송방법
CN104684055B (zh) 一种正交频分和空分混合的mimo-ofdm系统dtx功率优化方法
KR20100086431A (ko) 다중안테나를 사용하는 송신기에서 참조신호 전송방법
KR101073918B1 (ko) 다수의 송수신 안테나를 사용하는 다중 반송파 시스템에서TxAA를 적용하는 방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