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113299A - 移动终端 - Google Patents

移动终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113299A
CN102113299A CN2009801299361A CN200980129936A CN102113299A CN 102113299 A CN102113299 A CN 102113299A CN 2009801299361 A CN2009801299361 A CN 2009801299361A CN 200980129936 A CN200980129936 A CN 200980129936A CN 102113299 A CN102113299 A CN 10211329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ver member
curtain
shaped cover
fuselage
rot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80129936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113299B (zh
Inventor
牧野稔
齐藤祐太
小西博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rp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harp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8194085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4505525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8215912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4436875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8219787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4436876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rp Corp filed Critical Sharp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211329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11329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11329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113299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0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sets
    • H04M1/0202Portable telephone sets, e.g. cordless phones, mobile phones or bar type handsets
    • H04M1/0206Portable telephones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mechanically joined movable body parts, e.g. hinged housings
    • H04M1/0208Portable telephones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mechanically joined movable body parts, e.g. hinged housings characterized by the relative motions of the body parts
    • H04M1/021Portable telephones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mechanically joined movable body parts, e.g. hinged housings characterized by the relative motions of the body parts using combined folding and rotation motions
    • H04M1/0212Portable telephones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mechanically joined movable body parts, e.g. hinged housings characterized by the relative motions of the body parts using combined folding and rotation motions with a two degrees of freedom mechanism, i.e. folding around a first axis and rotating around a second axis perpendicular to the firs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0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sets
    • H04M1/0202Portable telephone sets, e.g. cordless phones, mobile phones or bar type handsets
    • H04M1/0206Portable telephones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mechanically joined movable body parts, e.g. hinged housings
    • H04M1/0247Portable telephones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mechanically joined movable body parts, e.g. hinged housings comprising more than two body par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0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sets
    • H04M1/0202Portable telephone sets, e.g. cordless phones, mobile phones or bar type handsets
    • H04M1/0206Portable telephones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mechanically joined movable body parts, e.g. hinged housings
    • H04M1/0208Portable telephones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mechanically joined movable body parts, e.g. hinged housings characterized by the relative motions of the body parts
    • H04M1/0214Foldable telephones, i.e. with body parts pivoting to an open position around an axis parallel to the plane they define in closed posi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0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sets
    • H04M1/0202Portable telephone sets, e.g. cordless phones, mobile phones or bar type handsets
    • H04M1/0206Portable telephones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mechanically joined movable body parts, e.g. hinged housings
    • H04M1/0208Portable telephones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mechanically joined movable body parts, e.g. hinged housings characterized by the relative motions of the body parts
    • H04M1/0225Rotatable telephones, i.e. the body parts pivoting to an open position around an axis perpendicular to the plane they define in closed position
    • H04M1/0227Rotatable in one plane, i.e. using a one degree of freedom hing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0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sets
    • H04M1/0202Portable telephone sets, e.g. cordless phones, mobile phones or bar type handsets
    • H04M1/0206Portable telephones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mechanically joined movable body parts, e.g. hinged housings
    • H04M1/0208Portable telephones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mechanically joined movable body parts, e.g. hinged housings characterized by the relative motions of the body parts
    • H04M1/0225Rotatable telephones, i.e. the body parts pivoting to an open position around an axis perpendicular to the plane they define in closed position
    • H04M1/0233Including a rotatable display body par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Telephone Set Structur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移动终端。提高能够切换成纵长状态或横长状态的移动终端的美观性,且能够稳定地支撑旋转侧机身。由旋转支撑机构(10)支撑着手机(1)的旋转侧机身(3)能够从纵长状态自由地转向横长状态或者从横长状态自由地转向纵长状态。在旋转侧机身(3)的侧面的厚度方向中间形成有允许旋转支撑机构(10)移动的移动用开口(25)。

Description

移动终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旋转侧机身被支撑为从纵长状态自由地转向横长状态或者从横长状态自由地转向纵长状态的移动终端。
背景技术
近年,伴随着地面数码电视播放的开始,以手机为代表的移动终端逐步开始具备接收电视以及上网的功能。为此,移动终端就有必要谋求提高其便携性和增大显示画面使得图像容易观看的两立。还有,从电视图像或者因特网画面的性质上,出现了要将显示画面变成横长状态进行电视视听以及上网的需要。
于是,例如象专利文献1那样,将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用铰接部连结成打开、关闭自由的翻盖式,在第一壳体上将液晶显示部支撑为能够切换操作成纵长状态和横长状态的翻盖式手机已为所知。
专利文献1:日本公开专利公报特开2006-211576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公开专利公报特开昭63-146267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然而,所述专利文献1那样的移动终端中,当已将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合上以后,则成为第一壳体、液晶显示部(旋转侧机身)和第二壳体的三层构造,所以第一壳体部分若突出是必引起不美观的问题。
还有,特别是在已使旋转侧机身成为横长状态时,只是由第一导销及第二导销支撑旋转侧机身,所以容易出现摇摆的问题。
本发明是鉴于以上各点而研发的,其主要目的是:使能够切换为纵长状态或横长状态的移动终端更为美观,且能够稳定地支撑旋转侧机身。
移动终端等电子设备中需要在壳体上开设开口,但是作为封闭这样开口的技术,例如专利文献2所示那样,已知设置有封闭夹头(cartridge)不插入时的夹头插入口第一百叶帘和夹头装填结束时沿着主体滑动封闭夹头插入口的第二百叶帘。
但是,若设置这样的移动用开口,则会出现开口很显眼而影响美观,且灰尘或手指会误入其中的问题。
于是,可以考虑使用所述专利文献2那样的百叶帘构造,但是该百叶帘构造是设置两个百叶帘的复杂结构,还需要大的空间,所以在移动终端那样的狭窄空间中设置百叶帘的情况下存在无法适用的问题。
还有,现有技术中的百叶帘构造下,因为通常情况是在开口内移动的物体一边做直线移动,一边进、出开口,所以存在着现有技术下的百叶帘构造对于让进行旋转的物体进出的移动终端不适用的的问题。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在于:在不妨碍旋转侧机身的旋转动作的情况下,将支撑进行旋转的旋转侧机身的旋转支撑机构美观地收纳在旋转侧机身内。
-用以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为了达到所述主要目的,该发明中由旋转侧机身将旋转支撑机构夹成三明治状态。
具体地讲,第一方面的发明包括:
旋转侧机身,
支撑所述旋转侧机身且能使其自由地从纵长状态转向横长状态或从横长状态转向纵长状态的旋转支撑机构,
形成在所述旋转侧机身侧面的厚度方向中间,允许所述旋转支撑机构在其中移动的移动用开口。
根据所述构成,当旋转侧机身为纵长状态或横长状态时,可将旋转支撑机构收纳到旋转侧机身的移动用开口内,所以旋转支撑机构不会突出而美观。还有,由于旋转支撑机构总是在移动用开口内移动,所以在旋转侧机身的旋转过程中该旋转支撑机构只在它和移动用开口间的间隙内摇摆。还有,即便是在旋转侧机身上施加了不可预测的冲击,负荷也会传递到移动用开口的周缘,所以防止了负荷只集中在旋转支撑机构上,旋转支撑机构便不易被损伤。
第二方面的发明,是在第一方面的发明中,
所述旋转支撑机构连结于固定侧机身,
所述旋转侧机身及所述固定侧机身中的至少一机身中内置有显示屏。
也就是说,显示屏既可以设置在旋转侧机身及固定侧机身双方内,也可以设置在旋转侧机身或固定侧机身的任一个中,特别是在旋转侧机身侧设置显示屏时,显示画面可以切换成纵长状态或横长状态,用恰当的画面状态能够进行快乐的电视收看或横向文章的读与写。
第三方面的发明,是在第二方面的发明中,
所述旋转侧机身中内装有所述显示屏,
所述固定侧机身中内装有操作部。
根据所述构成,只要在接收电视等时将旋转侧机身旋转成横长状态,则不需要旋转固定侧机身就可以看横长状态的图像,所以固定侧机身操作部与旋转侧机身为纵长状态时相同的通常配键就可以使用。为此,在边看横长状态图像边进行电视购物等双向服务中就可以愉快地进行输入操作。
第四方面的发明,是在第一至第三的任一方面的发明中,
所述旋转支撑机构包括:
在所述旋转之际滑移的第一滑动部件和第二滑动部件,和
允许所述第一滑动部件和第二滑动部件分别朝着不同方向滑动的第一滑轨及第二滑轨。
也就是说,第一滑轨及第二滑轨可以作为引导直线移动或曲线移动的导向孔、导向槽、导轨等使用,既可以是直线状也可以是曲线状。第一滑动部件和第二滑动部件,可以与第一滑轨及第二滑轨的形状相配合做成轴状、槽钢断面状突起等。这样,通过最佳化第一滑轨及第二滑轨的形状便可以得到旋转侧机身的最佳旋转轨迹。例如,能够进行使旋转侧机身顺时针旋转后再转回去的旋转、或使旋转侧机身逆时针旋转后再转回去的旋转,或者向顺时针旋转及逆时针旋转的任一方向旋转后再转回去的旋转。还有,因为可以使旋转侧机身不接触其他部件进行旋转,不需要再使旋转侧机身的角部成为圆角,这样就可以扩大显示屏。
第五方面的发明,是在第四方面的发明中,
所述第一滑动部件和第二滑动部件连结于所述旋转侧机身,
所述第一滑轨和第二滑轨形成为平板状导向板,该导向板构成为在所述旋转之际能够在所述移动用开口内移动。
根据所述构成,因为第一滑轨及第二滑轨形成为平板状导向板,所以抑制了厚度的增加,还有,因为使厚度薄的导向板在移动用开口内移动即可,所以移动用开口的宽度变小,还有,也抑制了旋转侧机身整体的厚度。
第六方面的发明,是在第四或第五方面的发明中,
所述旋转侧机身,是正面侧壳体和背面侧壳体在厚度方向上在分割面相结合而形成的,
所述正面侧壳体中嵌入所述显示屏,
所述移动用开口是切去所述背面侧壳体的分割面侧边缘部而形成的。
根据所述构成,旋转侧机身由正面侧壳体和背面侧壳体构成,不是在具有规定的厚度的显示屏嵌入正面侧壳体侧开设一个移动用开口,而是在背面侧壳体侧开设一个移动用开口,所以显示屏和固定支持机构不会相互干涉。为此,既防止了厚度增大,旋转支撑机构又被三明治状地夹在正面侧壳体和背面侧壳体之间。
第七方面的发明,是在第六方面的发明中,
在所述背面侧壳体的正面侧形成有一对支撑机构固定用凸起部,
所述正面侧壳体上对应于所述一对支撑机构固定用凸起部的位置形成有支撑机构固定用孔,
所述第一滑动部件和第二滑动部件分别包括所述支撑机构固定用凸起部所插入的凸起插入孔,
已将所述支撑机构固定用凸起部插入在所述凸起插入孔中的状态下,将紧固部件插入所述支撑机构固定用孔中并进行紧固,所述旋转支撑机构便以被该旋转侧机身夹住的状态下与该旋转侧机身相连结。
根据所述构成,将背面侧壳体支撑机构固定用凸起部插入第一滑动部件和第二滑动部件上的凸起插入孔中,将紧固部件插入支撑机构固定用凸起部中,在此基础上,再将紧固部件插入正面侧壳体的紧固部件插入孔中并紧固在支撑机构固定用凸起部上,这样旋转支撑机构就被简单且牢固地连结在正确位置。
第八方面的发明,是在第七方面的发明中,
所述第一滑动部件和第二滑动部件以已由板状临时止动板临时止动的状态插入在所述支撑机构固定用凸起部中。
根据所述构成,在第一滑动部件和第二滑动部件已被临时止动板临时止动了的状态下使第一滑动部件和第二滑动部件相结合,使这些第一滑动部件和第二滑动部件卡合在第一滑轨及第二滑轨上,预先将旋转支撑机构构成为一个单元,在组装线上以安装着临时止动板的状态将该单元安装到旋转侧机身上,由此旋转支撑机构就连结在旋转侧机身上,所以组装变得极其容易,并且,安装后临时止动板还起到加强部件的作用。
第九方面的发明,是在第四至第八方面的发明任一方面发明所述的发明中,
所述旋转支撑机构,包括对所述第一滑动部件和第二滑动部件中至少一个施力,促进所述旋转的施力机构。
根据所述构成,借助施力机构,旋转侧机身的旋转变得容易一个手就可以进行旋转操作,还有,旋转侧机身在横长状态或纵长状态也变得稳定。
第十方面的发明,是在第一至第九方面的发明任一方面发明所述的发明中,
包括将所述旋转侧机身和所述固定侧机身能够自由翻开、合上地连结起来的铰接部,
所述旋转支撑机构通过所述铰接部连结在所述固定侧机身上。
根据所述构成,当已以铰接部为中心将旋转侧机身和固定侧机身合上以后,旋转支撑机构就被收纳在旋转侧机身的移动用开口内,看上去就是一个没有旋转支撑机构的普通翻盖式移动终端,外观好。还有,手持固定侧机身就可以看见横长状态的旋转侧机身。
第十一方面的发明,是在第十方面的发明中,
所述旋转侧机身构成为与所述铰接部相距规定距离进行旋转。
根据所述构成,没有必要再为了避免与铰接部的接触而弄园旋转侧机身的角部,所以就可以增大旋转侧机身,当在旋转侧机身上设置显示屏的情况下就可以增大显示屏而容易看到图像。
第十二方面的发明,是在第十或第十一方面的发明中,
所述导向板的位于所述铰接部侧的端部被折弯,
该被折弯的部分具有铰接轴插入孔,该铰接轴插入孔中插入有所述铰接部的铰接轴。
根据所述构成,通过由刚性部件即导向板支撑铰接轴,既抑制了零件数量的增加,还得到了高刚性铰接部。
第十三方面的发明,是在第十至第十二方面的发明任一方面所述的发明中,
所述导向板及铰接部处于在厚度方向上被分开的正面侧铰接部壳体及背面侧铰接部壳体夹着的状态,
所述正面侧铰接部壳体及背面侧铰接部壳体中的当所述旋转侧机身为纵长状态时的隐藏部分分别由金属制的装饰薄板覆盖着。
根据所述构成,抑制了厚度的增大且提高了强度及耐磨损性,并且在旋转侧机身旋转中露出的部分美观性好。
第十四方面的发明,是在第十三方面的发明中,
在所述装饰薄板上,形成有朝着表面一侧突出的多个突条。
根据所述构成,通过使装饰薄板和旋转侧机身内部的间隙达到最小,防止了摇摆。
第十五方面的发明,是在第十至第十四方面的发明任一方面所述的发明中,
构成为:在所述旋转侧机身处于横长状态且打开的状态下,能够将所述固定侧机身的背面侧放置到放置面上。
根据所述构成,在横长状态旋转侧机身的显示屏上长时间地视听所显示的电视图像的状态。
第十六方面的发明,是在第一至第九方面的发明任一方面所述的发明中,
所述固定侧机身以不能相对于所述旋转侧机身翻开、合上地与所述旋转侧机身相连结,
所述旋转支撑机构直接连结在所述固定侧机身上。
根据所述构成,即使旋转侧机身和固定侧机身在同一平面内,也就是说,即使是所谓的滑盖式移动终端,旋转支撑机构也是被收纳在旋转侧机身的移动用开口内,所以美观。
第十七方面的发明,是在第十六方面的发明中,
所述固定侧机身构成为在所述旋转之际能够在所述移动用开口内移动。
根据所述构成,因为将固定侧机身完全收纳在旋转侧机身的移动用开口内,所以小型形状成为可能。
第十八方面的发明,是在第一至第十七方面的发明任一方面所述的发明中,
所述旋转支撑机构中形成有朝着所述旋转侧机身的厚度方向突起的突起部,
所述旋转侧机身上形成有滑动用凹部,所述突起部在所述旋转之际在该滑动用凹部其中滑动。
根据所述构成,只要使突起部总是接触着旋转侧机身的滑动用凹部,就可以用简单的构成防止旋转侧机身的摇摆。
还有,为了达到所述的另一个目的,当旋转侧机身为纵长状态时,还可以由支撑旋转侧机身的旋转支撑机构侧面和能够转动的侧面遮蔽部件封闭旋转侧机身的移动用开口。
具体地说,第十九方面的发明,是在第一至第十八方面的发明任一方面所述的发明中,
包括被伴随着所述旋转侧机身从纵长状态转向横长状态或从横长状态转向纵长状态而移动的所述旋转支撑机构操作而进行转动的侧面遮蔽部件转动,
构成为:在所述纵长状态下,所述移动用开口被所述侧面遮蔽部件和所述旋转支撑机构的侧面所覆盖;在所述横长状态下,所述侧面遮蔽部件被容纳在所述旋转侧机身内,在该侧面遮蔽部件封闭的区域内收纳有所述旋转支撑机构。
根据所述构成,因为侧面遮蔽部件是伴随着支撑旋转侧机身的旋转支撑机构的旋转而被操作进行转动的,所以不会妨碍旋转侧机身的旋转动作。还有,纵长状态下,移动用开口由侧面遮蔽部件和旋转支撑机构封闭,而横长状态下,侧面遮蔽部件则被容纳在旋转侧机身内而旋转支撑机构被收纳在移动用开口中,所以任何一种状态下移动用开口都被盖起来而美观,而且灰尘不会从移动用开口进入。
第二十方面的发明,是在第十九方面的发明中,
所述侧面遮蔽部件包括:
侧面遮蔽部件主体,其以转动支轴为中心自由转动,该转动支轴位于所述旋转侧机身内,被设置在所述旋转侧机身内的移动用开口的与所述旋转支撑机构相反一侧的端部周缘附近,和
侧向施力部件,其对所述侧面遮蔽部件主体朝着堵塞所述移动用开口的方向施力。
根据所述构成,因为侧面遮蔽部件被侧向施力部件朝着覆盖移动用开口的方向施力,所以在横长状态下旋转支撑机构从被收纳在移动用开口内的状态转向纵长状态时,侧面遮蔽部件主体由侧向施力部件施力自动地朝着覆盖移动用开口的方向转动。为此,不需要侧面遮蔽部件的打开、关闭操作。
第二十一方面的发明,是在第十九或第二十方面的发明中,
当在所述纵长状态下所述侧面遮蔽部件已封闭时,该侧面遮蔽部件的表面、所述旋转支撑机构的侧面和所述旋转侧机身的表面成为同一个连续的平面。
根据所述构成,在旋转侧机身为纵长状态时,侧面遮蔽部件、旋转支撑机构和旋转侧机身形成为同一个连续的平面,所以美观、手感好且不容易进灰尘。
第二十二方面的发明,是在第二十或第二十一方面的发明中,
该移动终端构成为:所述侧面遮蔽部件的在与所述转动支轴相反一侧的转动端被按向所述旋转支撑机构的位于该侧面遮蔽部件侧的端部,该侧面遮蔽部件便转动。
根据所述构成,伴随着旋转支撑机构的旋转移动侧面遮蔽部件被按向旋转支撑机构的侧面遮蔽部件侧端部而转动,所以利用简单的构成防止了侧面遮蔽部件妨碍旋转支撑机构旋转。
第二十三方面的发明,是在第二十二方面的发明中,
所述侧面遮蔽部件上设置有转动限制部件,当在所述纵长状态下该侧面遮蔽部件将所述移动用开口封闭起来时,该转动限制部件进行限制做到:即使按压该侧面遮蔽部件,该侧面遮蔽部件也不会向内侧转动。
根据所述构成,在旋转侧机身处于纵长状态下,即便是用手指等按压覆盖移动用开口的侧面遮蔽部件,转动限制部件也会防止侧面遮蔽部件在此以上向内侧转动,所以不会误将手指等夹住。
第二十四方面的发明,是在第二十三方面的发明中,
所述转动限制部件能自由转动地设置在所述侧面遮蔽部件的转动端侧,
在所述旋转支撑机构的位于所述侧面遮蔽部件侧的端部设置有限制用突起,当该侧面遮蔽部件封闭时所述转动限制部件的顶端侧与该限制用突起接合。
根据所述构成,侧面遮蔽部件封闭时,转动限制部件的转动端被旋转支撑机构侧的限制用突起挡住,而不会在此以上向内侧转动,即便是误用手指按压侧面遮蔽部件也不会夹住手指。
第二十五方面的发明,是在第二十四方面的发明中,
所述转动限制部件被所述侧向施力部件回弹向所述限制用突起侧。
根据所述构成,用一个侧向施力部件可以回弹侧面遮蔽部件和转动限制部件中任何一个,所以减少了零件的数量,所需要的空间也可以很小。
第二十六方面的发明,是在第二十五方面的发明中,
该移动终端构成为:伴随着所述侧面遮蔽部件被按向所述旋转支撑机构的位于该侧面遮蔽部件侧的端部而转动,解除所述转动限制部件的顶端侧和所述旋转支撑机构的限制用突起的接合。
根据所述构成,因为伴随着旋转支撑机构开始旋转解除侧面遮蔽部件的转动限制部件所进行的锁定,就不再需要解除锁定的多余操作。
第二十七方面的发明,是在第二十二方面的发明中,
在所述旋转支撑机构的位于所述侧面遮蔽部件侧的端部设置有转动防止用凹部,在所述纵长状态下该侧面遮蔽部件封闭时该侧面遮蔽部件的转动端与转动防止用凹部接合,防止侧面遮蔽部件转动。
根据所述构成,因为在纵长状态下侧面遮蔽部件的转动端嵌入旋转支撑机构的转动防止用凹部,所以即便是手指误按到侧面遮蔽部件,也能够防止侧面遮蔽部件朝着内侧转动。
还有,为了达到所述另一个目的,还可以设置在横长状态下封闭旋转侧机身角部的移动用开口,在纵长状态下被收纳在旋转侧机身内的下方遮蔽部件。
具体地讲,第二十八方面的发明,是在第一至第二十七方面的发明的任一项所述的发明中,
包括下方遮蔽部件,该下方遮蔽部件在在所述移动用开口内移动的所述旋转支撑机构的作用下沿着该旋转侧机身的厚度方向滑动,在所述横长状态下该下方遮蔽部件将所述旋转侧机身的角部的所述移动用开口封闭,在所述纵长状态下该下方遮蔽部件被完全收纳在所述旋转侧机身内。
根据所述构成,因为横长状态下已将位于旋转侧机身角部的移动用开口封闭的下方遮蔽部件,在旋转侧机身被切换为纵长状态时,伴随着旋转支撑机构在移动用开口内移动而被推出,在厚度方向上滑动而被收纳在旋转侧机身内,所以不会妨碍旋转侧机身的旋转动作。相反,伴随着从纵长状态转向横长状态旋转支撑机构出来的移动用开口,被从旋转侧机身滑出来的下方遮蔽部件徐徐地关闭,所以纵长状态和横长状态的任何一种状态下移动用开口都会被堵起来,美观,灰尘不会从移动用开口进入。
第二十九方面的发明,是在第二十八方面的发明中,
所述下方遮蔽部件包括:
下方遮蔽部件主体,该下方遮蔽部件主体能够收纳在设置在所述旋转侧机身的角部的所述移动用开口的周缘,俯视时为“L”字形,和
下方施力部件,该下方施力部件被收纳在所述下方遮蔽部件收纳部内,对将所述下方遮蔽部件主体朝着覆盖所述移动用开口的方向施力。
根据所述构成,因为下方遮蔽部件由下方施力部件朝着覆盖移动用开口的方向施力,所以当从纵长状态下旋转支撑机构被收纳在移动用开口内的状态转向横长状态时,下方遮蔽部件主体由下方施力部件施力而自动地将移动用开口堵起来。为此,不再需要下方遮蔽部件的打开、关闭操作。
第三十方面的发明,是在第二十八或二十九方面的发明中,
在所述下方遮蔽部件主体中的当所述旋转侧机身从横长状态转向纵长状态之际所述旋转支撑机构最先抵接的部分上,形成有将该下方遮蔽部件主体朝着将它收纳在所述下方遮蔽部件收纳部内的方向引导的楔形部。
根据所述构成,当旋转侧机身从横长状态转向纵长状态之际旋转支撑机构首先抵接下方遮蔽部件主体的楔形部,所以下方遮蔽部件主体被该楔形部引导着顺利地收纳在下方遮蔽部件收纳部内。
第三十一方面的发明,是在第二十九或第三十方面的发明中,
所述下方施力部件是在所述下方遮蔽部件主体的一边侧内部嵌入注塑(in mold)成型的。
根据所述构成,即便是必须有弹性的下方施力部件和重视外观的下方遮蔽部件主体分别由不同的材料构成,但这些下方施力部件和下方遮蔽部件主体也是一体成形的,所以减少了零件数量,并且因为是成形件,所以可以成形复杂的形状。
第三十二方面的发明,是在第三十一方面的发明中,
该移动终端构成为:所述下方施力部件是由板簧构成,该板簧埋入所述下方遮蔽部件主体中的埋入部和从该下方遮蔽部件主体露出外面的露出部,在该露出部的长边方向中央仅在连结部相连结,分别形成在该露出部的长边方向两端的脚部与所述下方遮蔽部件收纳部的底面抵接,下方遮蔽部件主体倾斜,该连结部扭曲,同时所述露出部变形,连结部在旋转侧机身的厚度方向上滑动。
根据所述构成,是将具有弹性的埋入部埋入下方遮蔽部件主体中,埋入部和露出部只由连结部连结起来,所以下方遮蔽部件主体倾斜,连结部被扭曲。还有,在下方遮蔽部件主体整体被按向下方遮蔽部件收纳部的底面侧时,让靠一对脚部与下方遮蔽部件收纳部抵接的露出部变形,来让连结部朝着底面侧滑动。这样一来,下方遮蔽部件主体就顺利地滑动并被收纳到下方遮蔽部件收纳部内,下方遮蔽部件不会妨碍旋转侧机身旋转。还有,若旋转支撑机构与未设置下方施力部件的下方遮蔽部件主体的其他边侧抵接,则其他边侧倾斜,另一设置了下方施力部件的一侧以长边方向为中心旋转,此时板簧在下方遮蔽部件收纳部内倾斜或变形等,这样下方遮蔽部件便不会不妨碍旋转侧机身的旋转。
第三十三方面的发明,是在第二十八至第三十二方面的发明任一方面所述的发明中,
在所述横长状态下所述移动用开口被所述下方遮蔽部件完全封闭时,该下方遮蔽部件的表面和所述旋转侧机身的表面成为同一个连续的平面。
根据所述构成,当旋转侧机身为横长状态时,下方遮蔽部件和旋转侧机身成为同一个连续的表面,所以美观、手感好且灰尘不易进入。
-发明效果-
根据所述第一方面的发明,在旋转侧机身侧面的厚度方向中间形成了允许支撑着旋转侧机身让该旋转侧机身自由转向纵长状态或横长状态的旋转支撑机构的移动的移动用开口,既使能够切换成纵长状态或横长状态的移动终端美观,又能稳定地支撑旋转侧机身。
还有,根据所述第十九方面的发明,在旋转侧机身侧面的厚度方向中间形成允许支撑着旋转侧机身让该旋转侧机身自由转向纵长状态或横长状态的旋转支撑机构的移动的移动用开口,被旋转支撑机构操作而转动的侧面遮蔽部件和旋转支撑机构的侧面将该移动用开口覆盖起来,从而在不妨碍旋转侧机身做旋转动作的情况下,将旋转支撑机构美观地收纳到旋转侧机身内。
还有,根据所述第二十八方面的发明,在旋转侧机身侧面的厚度方向中间形成允许支撑着旋转侧机身让该旋转侧机身自由转向纵长状态或横长状态的旋转支撑机构的移动的移动用开口,在横长状态下用下方遮蔽部件将旋转侧机身角部的移动用开口封闭,在纵长状态下将下方遮蔽部件完全收纳到旋转侧机身内,由此在不妨碍旋转侧机身做旋转动作的情况下,能够将旋转支撑机构美观地收纳到旋转侧机身内。
附图说明
图1是从背面一侧看到的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手机的旋转支撑机构在移动用开口内移动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合机状态下的手机的立体图。
图3是从正面一侧看到的打开状态下旋转侧机身为纵长状态的手机的立体图。
图4是从正面一侧看到的将旋转侧机身切换到纵长状态或横长状态的中途手机的立体图。
图5是从正面一侧看到的打开状态下旋转侧机身为横长状态时的手机的立体图。
图6是从背面一侧看到的旋转侧机身为纵长状态的手机立体图。
图7是从背面一侧看到的将旋转侧机身切换成纵长状态或横长状态的中途的手机的立体图。
图8是从背面一侧看到的将旋转侧机身切换成纵长状态或横长状态的中途的手机的立体图。
图9是从背面一侧看到的将旋转侧机身切换成纵长状态或横长状态的中途的手机的立体图。
图10是从背面一侧看到的旋转侧机身为横长状态下的手机的立体图。
图11是旋转侧机身的分解立体图。
图12是从正面一侧看到的正面侧壳体的立体图。
图13是正面侧壳体的右侧视图。
图14是从正面一侧看到的背面侧壳体的立体图。
图15是背面侧壳体的右侧视图。
图16是表示取下背面侧壳体及背面侧的装饰薄板状态的后视图。
图17是图16的XVII-XVII线的剖视图。
图18是表示让脚部弯曲以前的导向板的后视图。
图19是从背面一侧看到的在临时止动板上将导向板、第一滑动销及第二滑动销组装成一个单元之状态的立体图。
图20是表示旋转侧机身为纵长状态下的旋转支撑机构的状态的后视图。
图21是表示旋转侧机身切换到纵长状态或横长状态的中途的旋转支撑机构的状态的后视图。
图22是表示旋转侧机身切换到纵长状态或横长状态的中途的旋转支撑机构的状态的后视图。
图23是表示旋转侧机身为横长状态下的旋转支撑机构的状态的后视图。
图24是旋转支撑机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25是从正面一侧看到的正面侧铰接部壳体的立体图。
图26是正面侧铰接部壳体的后视图。
图27是从正面一侧看到的背面侧铰接部壳体的立体图。
图28是从背面一侧看到的已取下旋转侧机身的背面侧铰接部壳体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29是将侧面遮蔽部件放大示出的立体图。
图30(a)是将侧面遮蔽部件放大示出的后视图;图30(b)是将侧面遮蔽部件放大示出的俯视图。
图31是将侧面遮蔽部件放大示出的立体图。
图32是将侧面遮蔽部件放大示出的立体图。
图33是将侧面遮蔽部件放大示出的立体图。
图34是表示由下方遮蔽部件的下方外观部打开、关闭下方开口的状态的第一壳体的仰视图。
图35是表示由下方遮蔽部件的下方外观部打开、关闭下方开口的状态的第一壳体的仰视图。
图36是表示由下方遮蔽部件的下方外观部打开、关闭下方开口的状态的第一壳体的仰视图。
图37是表示由下方遮蔽部件的下方外观部打开、关闭侧面开口的状态的第一壳体的部分纵剖视图。
图38是表示下方遮蔽部件的下方外观部打开、关闭侧面开口的状态的第一壳体的部分纵剖视图。
图39是表示下方遮蔽部件的下方外观部打开、关闭侧面开口的状态的第一壳体的部分纵剖视图。
图40是表示板簧伴随着旋转支撑机构的移动而变形之状态的第一壳体的横剖视图。
图41是表示板簧伴随着旋转支撑机构的移动而变形之状态的第一壳体的横剖视图。
图42是表示板簧伴随着旋转支撑机构的移动而变形之状态的第一壳体的横剖视图。
图43是表示本实施方式变形例所涉及的旋转侧机身为纵长状态的旋转支撑机构之状态的后视图。
图44是表示变形例所涉及的旋转侧机身切换为纵长状态或横长状态中途的旋转支撑机构之状态的后视图。
图45是表示变形例所涉及的旋转侧机身切换为纵长状态或横长状态中途的旋转支撑机构之状态的后视图。
图46是表示变形例所涉及的旋转侧机身为横长状态的旋转支撑机构之状态的后视图。
图47是将变形例所涉及的侧面遮蔽部件放大示出的立体图。
图48是将变形例所涉及的侧面遮蔽部件放大示出的立体图。
图49是表示其他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导向槽的形状的说明图。
-符号说明-
1     翻盖式手机(移动终端)
2     显示屏
3     旋转侧机身
3a    正面侧壳体
3b    背面侧壳体
3c    分割面
3f    支撑机构固定用孔
3h    支撑机构固定用凸起部
4     铰接部
4a    铰接轴
5      固定侧机身
7      操作部
10     旋转支撑机构
11     第一滑动销(第一滑动部件)
11a、12a    凸起插入孔
12     第二滑动销(第二滑动部件)
13     第一导向槽(第一滑轨)
14     第二导向槽(第二滑轨)
16     导向板
16d    延长部
16e    铰接轴插入孔
17     面侧铰接部壳体
18     背面侧铰接部壳体
19     装饰薄板
19a    突条
21     临时止动板
25     移动用开口
27     突起部
28     滑动用凹部
40     侧面遮蔽部件
40a    侧面遮蔽部件主体
40b    转动支轴
40d    螺旋弹簧(侧向施力部件)
40e    转动端
41     下方遮蔽部件
41c    楔形部
41e    下方遮蔽部件主体
42     下方遮蔽部件收纳部
42a    底面
43     板簧(下方施力部件)
43a    埋入部
43b    露出部
43c     连结部
43d     脚部
63      紧固部件
113     第一导向槽
114     第二导向槽
140     侧面遮蔽部件
140a    侧面遮蔽部件主体
140d    螺旋弹簧(侧向施力部件)
140e    转动端
150     转动限制部件
150c    卡合凹部(顶端侧)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图1~图10表示作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移动终端的翻盖式手机1,该手机1包括在正面一侧内装有显示屏2的薄板状旋转侧机身3。该旋转侧机身3以铰接部4为中心与固定侧机身5自由翻开、合上地连结着。为此,如图2所示,在已将旋转侧机身3和固定侧机身5合起来以后,该手机1则成为薄薄的长方体形状。另一方面,如图3所示,以铰接部4为中心打开旋转侧机身3,就在正面显示出纵长的显示屏2。
如图11~图15所示,旋转侧机身3由都是矩形盘状正面侧壳体3a和背面侧壳体3b在厚度方向上分割面3c相结合而形成的。正面侧壳体3a和背面侧壳体3b既可以是树脂成型品也可以是金属成型品,但是本实施方式中,正面侧壳体3a是由镁合金等轻且刚性大的材料构成。该正面侧壳体3a的正面一侧形成有在将显示用基板2a布置在背面一侧(只在图17中表示)的状态下收纳所述显示屏2的屏收纳凹部3d。在已将显示屏2嵌入了显示屏收纳凹部3d中的状态下从正面一侧用丙烯制板或玻璃制板形成的屏用盖9覆盖。正面侧壳体3a,在上端的两处和下方一处形成有用于该正面侧壳体3a和背面侧壳体3b固定在一起的壳体固定用通孔3e。另外,正面侧壳体3a上侧由上侧盖22覆盖。并且,在正面侧壳体3a左右的中央且上下的中间部分,配置了一对斜着相隔规定距离的支撑机构固定用孔3f。
如图14及图15所示,在背面侧壳体3b的正面对应于所述壳体固定用通孔3e位置上形成有其上已加工出雌螺纹的平头(cab)固定用凸起部3g。如图11所示,通过将平头固定用螺钉60插入所述壳体固定用通孔3e中,将平头固定用螺钉60紧固在平头固定用凸起部3g,正面侧壳体3a便被固定到背面侧壳体3b上。还有,在对应于一对支撑机构固定用孔3f的位置上形成有支撑机构固定用凸起部3h。另外,在背面侧壳体3b的上侧形成有显示时间等的背面屏用开口6。
如图3所示,在固定侧机身5中内装有操作手机1的各种功能的操作部7,在正面一侧配置有功能键7a或文字键7b。这些键7a、7b上所画文字,画成纵长拿固定侧机身5时容易读的方向。这些键7a、7b的背面一侧,配置着未图示的主基板。如图1所示,在固定侧机身5的背面一侧,设置有矩形电池盖8,在其内部内装了电池(未图示)。还有,固定侧机身5上还可以设置照相功能,旋转侧机身3上也可以设置简单照相机。另外,旋转侧机身3或者固定侧机身5内内装有未图示电视调谐器,能够接收电视。
并且,所述旋转侧机身3,由旋转支撑机构10支撑为进行从正面看到的自图3所示的纵长状态转向图5所示的横长状态,并可自由地从横长状态转回原纵长状态。而且,旋转侧机身3构成为与铰接部4(后述的铰链凸起部17a、18a及鼓起部5a)相隔规定的距离进行旋转。为此,不再需要对旋转侧机身3的角部进行圆角处理,可形成较大的显示屏2。还有,如图5所示,在旋转侧机身3为横长状态且打开的状态下,能够将固定侧机身5的背面侧放置到桌子等上的放置面上。
图16及图17中表示了取下背面侧壳体3b及后述的背面侧铰接部壳体18的状态及其剖面。所述旋转支撑机构10包括在旋转之际进行滑移的作为第一滑动部件的第一滑动销11及作为第二滑动部件的第二滑动销12、和允许第一滑动销11及第二滑动销12分别朝着不同方向滑动的作为第一滑轨的第一导向槽13及作为第二滑轨的第二导向槽14。
第一导向槽13及第二导向槽14的形状能够想到很多种。例如,第一导向槽13形成为向上方鼓起的中凸曲线状。第二导向槽14形成在第一导向槽13的上方,上下曲线状延伸。特别是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滑轨朝着左右方向延伸,从背面侧看去左侧倾斜得比右侧大。还有,所述第二滑轨,下端侧朝着上方稍稍向左侧形成缓缓的曲线状。这些第一导向槽13及第二导向槽14形成在平板状的导向板16上。
如图18所示折弯前的导向板16那样,导向板16例如由不锈钢板制成,在导向板16的上侧开了第一导向槽13及第二导向槽14,在其下方,为了减轻重量开了圆形或四边形的多个通孔16a。在导向板16上下方向中间的左右形成有一对螺钉插入孔16b。导向板16的下端包括向下方延伸的一对脚部16c。这一对脚部16c分别具有从背面看去向右侧延伸的延长部16d,左侧的延长部16d上开了铰链轴插入孔16e。另一方面,在右侧的延长部16d上没有形成那样的孔。并且,如图19所示,将这一对延长部16d折弯即形成导向板16。
也如图20~图24所示,导向板16及铰接部4被在厚度方向分开的正面侧铰接部壳体17及背面侧铰接部壳体18夹着。如图25及图26所示,正面侧铰接部壳体17具有构成铰接部4的左右铰链凸起部17a和从这些铰链凸起部17a向上延伸并覆盖导向板16左右侧面的装饰侧面部17b,正面侧由金属制装饰薄板19覆盖。装饰侧面部17b只要与背面侧壳体3b相同材料相同色彩就美观。装饰薄板19例如是由冲压成形经过涂装等涂了色彩的不锈钢薄板形成的。正面侧铰接部壳体17和装饰薄板19例如是在浇入树脂之际一体成型的。同样,如图27所示,背面侧铰接部壳体18具有构成铰接部4的左右铰链凸起部18a,背面侧被金属制装饰薄板19覆盖。背面侧铰接部壳体18和装饰薄板19同样是在浇入树脂之际一体成型的。正面背面上的一对装饰薄板19上形成有上下或倾斜延伸的多条突条19a,都具有固定导向板16的螺钉插入孔19b。还有,在从背面看左上侧位置上形成有固定正面背面装饰薄板19的螺钉插入孔19c。
并且,如图24所示,在由正面侧铰接部壳体17及背面侧铰接部壳体18夹着导向板16的状态下,通过在螺钉插入孔16b、19b、19c中固定铰接部固定用螺钉61,导向板16与铰接部4连结在一起。另外,螺钉62是将脚部16c固定于铰链凸起部17a的螺钉。
通过这样构成旋转支撑机构10,正面侧铰接部壳体17及背面侧铰接部壳体18中旋转侧机身3为纵长状态时被隐藏的部分分别由装饰薄板19覆盖,所以抑制了厚度增大且提高了强度及耐磨损性,并且在旋转侧机身3旋转中露出的部分也变得美观。还有,通过借助突条19a使装饰薄板19和旋转侧机身3内部的间隙最小,就防止了旋转时的摇摆。
如图3及图17所示,铰接部4包括:左右外侧的铰链凸起部17a、18a和形成在固定侧机身5上侧且被这些铰链凸起部17a、18a夹着的鼓起部5a。如图28所示,导向板16的一对延长部16d分别配置在铰链凸起部17a、18a内。铰接轴4a插入在从背面侧看右侧的那个延长部16d的铰接轴插入孔16e内。该铰接轴4a的外周,在铰链凸起部17a、18a内被固定为不能旋转。另一方面,通过铰接轴4a的左右内侧端部,也插入固定侧机身5的鼓起部5a被固定为不能旋转,借助铰接轴4a的作用,旋转侧机身3就可以相对固定侧机身5在保持规定的角度下有节制地翻开、合上。这样,通过用刚性部件即导向板16支撑铰接轴4a即抑制了零件数量的增加,也得到了刚性高的铰接部4。还有,电连接显示用基板2a和主基板的信号线20在在从背面一侧看左侧铰链凸起部17a、18a内穿过。因为如果让铰接轴插入孔16e那样的金属制孔插入,信号线20就会产生杂音等坏影响,所以延长部16d配置在信号线20的背面一侧。还有,如图24所示,信号线20通过用所述正反装饰薄板19覆盖,而被保护着在旋转侧机身3旋转时该信号线20不会遭受破坏。
另一方面,如图19所示,第一滑动销11及第二滑动销12分别包括:背面侧壳体3b的支撑机构固定用凸起部3h会插入的凸起插入孔11a、12a,支撑机构固定用凸起部3h与凸起插入孔11a、12a同圆心。这些第一滑动销11及第二滑动销12,通过使其在插入各自板状临时止动板21和第一导向槽13或第二导向槽14的基础上铆接端部等,而不会脱落。在该导向板16上以第一滑动销11及第二滑动销12为单元安装好的状态下,如图11所示,在凸起插入孔11a、12a中插入支撑机构固定用凸起部3h,将紧固部件63插入正面侧壳体3a的支撑机构固定用孔3f固定于支撑机构固定用凸起部3h,由此,旋转支撑机构10在被夹入旋转侧机身3的状态下连结着。如图19所示,只要将第一滑动销11及第二滑动销12结合于临时止动板21,使这些第一滑动销11及第二滑动销12卡合于第一导向槽13及第二导向槽14,预先构成旋转支撑机构10单元,如图11所示,在组装线上通过在旋转侧机身3的每个临时止动板21旋转支撑机构10连结于旋转侧机身3,所以组装变得极为容易。还有,安装后临时止动板21也起到加强部件的作用。
这些导向板16、第一滑动销11、第二滑动销12、临时止动板21、正面侧铰接部壳体17、背面侧铰接部壳体18及装饰薄板19构成了旋转支撑机构10。并且,按照以上所述的做法,旋转支撑机构10通过铰接部4与固定侧机身5连结。
并且,如图1等所示,在旋转侧机身3侧面厚度方向的中间,形成有允许旋转支撑机构10移动的移动用开口25。该移动用开口25形成于背面侧壳体3b的分割面3c侧边缘部。从背面侧看时,该移动用开口25形成为跨过纵长状态下配置在下侧的下方开口25a和配置在左侧的侧向开口25b的“L”字形。
上述第一导向槽13及第二导向槽14是形成在平板状不锈钢制导向板16上的,所以抑制了厚度的增加,因为只要将该厚度的薄导向板16、正面侧铰接部壳体17及背面侧铰接部壳体18在移动用开口25内移动即可,所以移动用开口25的宽度变小,还抑制了旋转侧机身3整体的厚度。
还有,因为正面侧壳体3a上设置有显示屏和显示用基板2a,所以需要一定程度的厚度,而向不需要厚度的背面侧壳体3b的分割面3c一侧的边缘部切出移动用开口25。通过这样,防止了厚度的增大还使旋转支撑机构10夹在正面侧壳体3a和背面侧壳体3b之间成为三明治状。
如图26所示,装饰侧面部17b上形成有向旋转侧机身3的厚度方向突起的突起部27。另一方面,如图14所示,旋转侧机身3的背面侧壳体3b内面上形成有该突起部27旋转之际滑动的近似扇形的滑动用凹部28。
并且,如图2及图10所示,移动用开口25被应合旋转支撑机构10的移动打开、关闭由侧面遮蔽部件40及作为遮蔽部件的下方遮蔽部件41覆盖。
如图29及图30所示,侧面遮蔽部件40包括封闭侧向开口25b的侧面遮蔽部件主体40a。如图14所示,在侧向开口25b的与旋转支撑机构10相反一侧,即上侧的端部边缘附近,突起设置有转动支轴40b。侧面遮蔽部件主体40a嵌入该转动支轴40b支撑为自由转动。侧面遮蔽部件主体40a,例如由树脂成形件构成,由该侧面遮蔽部件主体40a封闭侧向开口25b时的露出部分,具有与侧向开口25b周围边缘连续的带倾斜的形状。该带倾斜的部分与背面侧壳体3b相同材质相同色彩即可美观。如图16所示,与正面侧壳体3a的铰接部4相反一侧配置有背面显示器、喇叭、辅助相机等电子部件30。侧面遮蔽部件主体40a内侧形成有向旋转侧机身3表面一侧凹陷的弹簧收纳部40c。该弹簧收纳部40c内收纳有在簧圈部分嵌入转动支轴40b成能够旋转的状态作为侧向施力部件用的螺旋弹簧40d。螺旋弹簧40d的一端抵接所述电子部件30的下端部30a,另一端固定于弹簧收纳部40c。该螺旋弹簧40d对侧面遮蔽部件主体40a施力,使该侧面遮蔽部件主体40a朝着将侧向开口25b封起来的方向转动,亦即使该侧面遮蔽部件主体40a从背面侧看去顺时针方向转动。如图16所示,转动端40e构成为收纳正面侧铰接部壳体17的上端部17d的作为转动防止凹部用的凹部17e。凹部17e的转动端40e具有完全地嵌入的形状,通过这样,在图16所示的旋转侧机身3为纵长状态时,即便是用手指将侧面遮蔽部件主体40a朝着内侧按去,也会被凹部17e推回而不再朝着内侧转动。另一方面,若在旋转侧机身3旋转时侧面遮蔽部件主体40a被按向上端部17d,则转动端40e会从凹部17e掉出来而解除锁定。移动用开口25构成为:在旋转侧机身3的纵长状态下,如图2所示,由侧面遮蔽部件40和旋转支撑机构10的装饰侧面部17b覆盖,且如图10所示,在横长状态下,侧面遮蔽部件40容纳在旋转侧机身3内,所述旋转支撑机构10被收纳在侧面遮蔽部件40已被封闭的区域内。
如图31~图42所示,下方遮蔽部件41构成为:利用在移动用开口25内移动的旋转支撑机构10,与旋转侧机身3的厚度方向倾斜着滑动。下方遮蔽部件41,在如图10所示的旋转侧机身3为横长状态下,将旋转侧机身3的下端侧角部2b的移动用开口25封住,而在图6所示的纵长状态下,下方遮蔽部件41完全被收纳到旋转侧机身3内。如图14所示,在旋转侧机身3的下端侧角部2b的移动用开口25周围边缘,形成有被竖立设置在旋转壳体3背面上的隔壁包围起来的俯视时为“L”字形的下方遮蔽部件收纳部42。下方遮蔽部件41,包括该下方遮蔽部件收纳部42所收纳的俯视时为“L”字形的下方遮蔽部件主体41e。下方遮蔽部件主体41e,例如由树脂成形件形成,由遮盖该下方开口25a的下方外观部41a和比该下方外观部41a短且遮盖侧向开口25b的一部分的侧向外观部41b形成。在下方遮蔽部件主体41e中,当旋转侧机身3从横长状态转向纵长状态之际旋转支撑机构10首先抵接的部分,即侧向外观部41b的顶端上,形成有楔形部41c。如图38所示,该楔形部41c具有朝着将下方遮蔽部件主体41e收纳到下方遮蔽部件收纳部42内的方向(图38中从旋转侧机身3的内侧看向左的上方)倾斜的平面。
该下方外观部41a上,连接着由不锈钢板等形成的作为下方施力部件的板簧43。板簧43与下方遮蔽部件主体41e一起收纳到下方遮蔽部件收纳部42内,具有对下方遮蔽部件主体41e朝着覆盖移动用开口25的方向施力的作用。板簧43包括与下方外观部41a一体注模成形的埋入部43a和收纳在下方遮蔽部件收纳部42中的露出部43b,这些埋入部43a和露出部43b在露出部43b的长边方向中央只由连结部43c连结着。只要是这样的注模成形件,即便是需要弹性的板簧43和重视外观的下方遮蔽部件主体41e也适用不同的材料构成,也会由于这些板簧43和下方遮蔽部件主体41e一体成形,而减少了零件数量,并且由于是成形件而可以成形出各种复杂的形状。
还有,露出部43b的长边方向两端分别形成有向着底面42a延伸的脚部43d。该一对脚部43d只抵接到下方遮蔽部件收纳部42的底面42a上而不与下方遮蔽部件收纳部42结合,所以露出部43b可以在下方遮蔽部件收纳部42内收纳为倾斜或变形的状态。通过这样的构成,伴随着旋转支撑机构10的旋转,如图38所示,抵接的侧向外观部41b自楔形部41c徐徐地被沿旋转侧机身3的厚度方向按压,以在下方外观部41a的长边方向上延伸的轴为中心转动,脚部43d在下方遮蔽部件收纳部42内倾斜,并且,如图41所示,若按压下方外观部41a一侧,则连结部43c便扭转,下方外观部41a边摇摆。当下方外观部41a整体被按下时,如图42所示,构成为伴随着连结部43c向底面42a一侧移动,露出部43b近似“M”字形的大弯曲,由此,旋转支撑机构10顺利地通过。旋转支撑机构10通过后,被推回到板簧43内,而在下方遮蔽部件收纳部42内滑移,再一次封闭下方开口25a及侧向开口25b的一部分。下方遮蔽部件41也是与背面侧壳体3b相同材质相同色彩且美观。
通过这样的构成,在如图2及图3所示的纵长状态下,由装饰侧面部17b和侧面遮蔽部件40封闭侧向开口25b,如图42所示,下方开口25a中收纳了旋转支撑机构10的导向板16、正面侧铰接部壳体17及背面侧铰接部壳体18的下侧。在如图10所示的横长状态下,侧向开口25b的一部分中收纳了导向板16、正面侧铰接部壳体17及背面侧铰接部壳体18,而侧向开口25b的剩余部分和下方开口25a由下方遮蔽部件41封闭。这些侧面遮蔽部件40及下方遮蔽部件41被封闭时,侧面遮蔽部件40及下方遮蔽部件41的表面和旋转侧机身3的表面基本上是同一个连续的平面。
-作用-
接下来,说明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手机1的动作。
首先,如图2所示,手机1不使用时,或者是在待机状态下等,旋转侧机身3和固定侧机身5成合上状态。这时,旋转支撑机构10,收纳在旋转侧机身3的移动用开口25内。也就是,侧向开口25b由侧面遮蔽部件40和装饰侧面部17b覆盖,旋转侧机身3的表面可视为基本为连续的。为此,旋转支撑机构10不突出,猛一看可以看成与没有旋转支撑机构10的通常翻盖式手机1一样美观,并且,移动用开口25被侧面遮蔽部件主体40a和旋转支撑机构10的装饰侧面部17b完全堵起来,灰尘不会从移动用开口25进入。还有,如图20所示,转动端40e绰绰有余地陷入凹部17e内,所以即便是用手指按入侧面遮蔽部件主体40a,该转动端40e(侧面遮蔽部件主体40a)也会被凹部17e挡住,而不再朝内侧转动。为此,不会误夹手指。另一方面,若着眼于下方遮蔽部件41的话,如图36、图39及图42所示,构成为:若在一对脚部43d抵接下方遮蔽部件收纳部42的底面42a状态下,下方遮蔽部件主体41e整体被按向底面42a一侧,则板簧43埋入部43a和露出部43b只由连结部43c连结而容易变形,所以,露出部43b大弯曲,使得位于一对脚部43d中心的连结部43c向底面42a一侧移动,下方遮蔽部件主体41e滑动并完全被收纳到下方遮蔽部件收纳部42内。
并且,如图3所示,若旋转侧机身3和固定侧机身5展开,现出显示屏2和操作部7。通常通话时或收发短信时等,使显示屏2成为纵长状态,用操作部7边键入边使用。
另一方面,地面数码电视播放的收看或上网等时想看横长图像时,使用者旋转显示屏2从纵长状态切换为横长状态。
首先,如图4所示,使用者让显示屏2的下端侧角部2b进行从表面看的顺时针旋转。这时,如图20及图21所示,从手机1的背面看第二导向槽14下端的第二滑动销12向上端侧移动,第一导向槽13左端的第一滑动销11移向中央付近。这时,因为正面侧铰接部壳体17上端部17d按压转动端40e,所以侧面遮蔽部件40转动。还有,若伴随着旋转,侧面遮蔽部件主体40a被朝着上端部17d按压,则如图21所示,转动端40e从凹部17e掉出来而解除锁定。即旋转开始时第一滑动销11一侧,也就是从背面侧看左侧的第一导向槽13的倾斜变大,所以第二滑动销12向上侧大幅度移动。而且,第二导向槽14的下端侧向着上方从背面看向左侧倾斜,所以即便是侧面遮蔽部件40被锁定,也会朝着解除该锁定的方向,即从背面一侧看向左上方向引导旋转侧机身3。为此,旋转侧机身3的纵长状态下被锁定的转动端40e,在旋转开始时容易从凹部17e掉出来而解除锁定。这样,就可由简单的构成防止侧面遮蔽部件40妨碍旋转支撑机构10的旋转。如图4及图7所示,从移动用开口25出来的旋转支撑机构10,其正面及背面由装饰薄板19覆盖,所以美观。
接下来,显示屏2被切换成图5所示的横长状态。这时,如图21~图23所示,从手机1的背面看,第二导向槽14上端侧的第二滑动销12朝着下端移动,第一导向槽13中央付近的第一滑动销11朝着右端移动。这样,显示屏2的第一滑动销11借助旋转支撑机构10在第一导向槽13内滑移,并且显示屏2的第二滑动销12也借助旋转支撑机构10在第二导向槽14内滑移。
还有,如图7~图10及图21~图23所示,旋转支撑机构10边徐徐地推开侧面遮蔽部件40边移动,移动后,侧面遮蔽部件40徐徐返回原来的位置。同时如图35及图41所示,若收纳到移动用开口25内的旋转支撑机构10在旋转侧机身3旋转时从移动用开口25内移出,则下方遮蔽部件主体41e就会被变形了的板簧43朝着覆盖移动用开口25的方向施力,所以下方遮蔽部件主体41e会自动地从下方遮蔽部件收纳部42滑出徐徐地将移动用开口25覆盖起来。为此,下方遮蔽部件41的打开、关闭操作也不再需要。这样,通过螺旋弹簧40d或板簧43的作用,即便是在转动过程中移动用开口25也一点一点打开,灰尘也不容易进入移动用开口25内。还有,不易夹住手指等是安全的。
还有,下端侧角部2b被引导支撑为以与铰接部4之间保持一定的间隙的轨迹进行移动。为此,即便是不像迄今为止那样沿以其支撑轴为中心的半径将显示屏2的下端加工成圆角,显示屏2也不会干涉铰接部4。为此,不需要在将旋转侧机身3的角部加工成圆角,就可以增大显示屏2,使得图像容易看。
还有,在旋转侧机身3的旋转过程中,因为旋转支撑机构10总是在移动用开口25内移动,所以旋转支撑机构10只在它与所述移动用开口25的间隙内摇摆,旋转操作稳定。还有,只要使突起部27总是接触旋转侧机身3的滑动用凹部28,就能够以简单的构成防止旋转侧机身3更进一步的摇摆。而且,通过由装饰薄板19的突条19a,使装饰薄板19和旋转侧机身3内部的间隙最小,防止了旋转时的摇摆。
这样,因为显示画面切换为纵长状态或横长状态,所以能够用恰当的画面状态进行舒适的电视视听或上网。只要使旋转侧机身3成为横长状态,则不需要旋转固定侧机身5就可以看横长状态的图像,所以就可以在固定侧机身5的操作部7与旋转侧机身3为纵长状态时相同的通常键配置的情况下进行使用。为此,就可以在看着横长状态的图像进行电视购物等的双向服务中舒适地进行键入作业。
即便是如图5所示的横长状态,所述显示屏2的左右方向的中央部也是位于旋转侧机身3的接近左右方向的中央。在该状态下,手持固定侧机身5就能够看横长状态的旋转侧机身3。并且,进行设定使得在显示屏2中能够更大地显示横长图像,边在操作部7上键入边参加电视的智力竞赛节目,通过电视利用电视购物以及银行转帐等。还有,当旋转侧机身3为横长状态且展开状态下,将固定侧机身5的背面一侧放置于桌子上,由此,就可以长时间视听显示在横长状态的显示屏2上的电视图像。如图23所示,侧面遮蔽部件40相对于铰接部4近垂直地收纳在电子部件的下端部30a和正面侧铰接部壳体17的装饰侧面部17b之间。这样的侧面遮蔽部件40,在旋转侧机身3从纵长状态转向横长状态的90°旋转过程中,同样旋转90°。还有,当旋转侧机身3为横长状态时也是旋转支撑机构10收纳在旋转侧机身3的移动用开口25内,旋转支撑机构10进入被侧面遮蔽部件40封闭了的部分。这时,下方遮蔽部件41、旋转支撑机构10和旋转侧机身3的表面成为同一个连续的平面。为此,移动用开口25及其周边形成了同一个连续的平面,所以美观、手感好且灰尘不易从移动用开口25进入。再有,旋转支撑机构10不突出美观。
还有,使用后,与所述相反,使显示屏2的右侧下端侧角部2b顺着从表面看逆时针旋转的方向转动,将显示屏2恢复纵长状态。在此之际,旋转支撑机构10徐徐按压着侧面遮蔽部件40及下方遮蔽部件41移动。如图38所示,当旋转侧机身3从横长状态转向纵长状态之际旋转支撑机构10最先抵接侧向开口25内的侧向外观部41b的楔形部41c。若旋转支撑机构10继续移动,则侧向外观部41b由于楔形部41c的作用而倾斜,下方外观部41a以其长边方向为中心旋转。这时也是因为脚部43d在下方遮蔽部件收纳部42内倾斜,而不会妨碍旋转。
如图41所示,若旋转支撑机构10移动到下方开口25a,则下方外观部41a就会被按向下边,边使连结部43c扭转边使连结部43c向中心倾斜。再有,随着旋转支撑机构10移动,下方外观部41a边使露出部43b变形边被向下按。为此,下方遮蔽部件主体41e顺利地收纳到下方遮蔽部件收纳部42内。在这样的逆时针旋转中也是侧面遮蔽部件40及下方遮蔽部件41不妨碍旋转侧机身3的旋转动作。还有,移动后由螺旋弹簧40d或板簧43的作用,侧面遮蔽部件40及下方遮蔽部件41徐徐回到原来的位置。
并且,将旋转侧机身3和固定侧机身5合上而成为待机状态。
-实施方式的效果-
根据以上说明的构成,即便不可预测的冲击加在旋转侧机身3上,负荷也能够传递到移动用开口25的周围边缘,所以防止了负荷只会集中在旋转支撑机构10上,从而可以有效地防止旋转支撑机构10的损伤。
还有,在旋转侧机身3侧面的厚度方向的中间形成有允许支撑着旋转侧机身3自由转向纵长状态或横长状态的旋转支撑机构10移动的移动用开口25,通过被旋转支撑机构10操作而进行转动的侧面遮蔽部件40和旋转支撑机构10的装饰侧面部17b覆盖该移动用开口25,不妨碍旋转动作的情况下,就能够将旋转支撑机构10美观地收纳到旋转侧机身3中。
还有,在旋转侧机身3侧面的厚度方向的中间形成有支撑旋转侧机身3并允许其自由转向纵长状态或横长状态的旋转支撑机构10的移动的移动用开口25,下方遮蔽部件41,在横长状态下封闭旋转侧机身3的下端侧角部2b的移动用开口25,在纵长状态下完全收纳到下方遮蔽部件收纳部42内,由此,就可以使旋转支撑机构10不妨碍旋转动作,且美观地收纳到旋转侧机身3中。
还有,即便是在旋转侧机身3上加上不可预测的冲击,也可以将负荷传递到移动用开口25的周围边缘,防止了只由旋转支撑机构10承受集中负荷,就可以有效地防止旋转支撑机构10的损伤。
还有,如所述实施方式那样通过设定第一导向槽13及第二导向槽14的形状避免旋转侧机身3与铰接部4接触,所以不再需要将旋转侧机身3的角部加工成圆角,就能够增大旋转侧机身3。为此,就可以增大显示屏2舒适地看电视图像或网络图像。再有,通过在第一导向槽13及第二导向槽14的形状上施加工夫,就可以让遮蔽部件40的转动端40e容易地从凹部17e脱出,在纵长状态下解除对遮蔽部件40的锁定。
-实施方式的变形例-
图43~图48中表示了本发明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变形例,本变形例,在侧面遮蔽部件140上设置转动限制部件150的这一点与所述实施方式不同。另外,与所述实施方式相同的构成标注相同的符号并省略说明。
本变形例中的侧面遮蔽部件140也包括与所述实施方式同样的封闭侧向开口25b的侧面遮蔽部件主体140a。侧面遮蔽部件主体140a,例如由树脂成形件构成,以设置在背面侧壳体3b的转动支轴40b为中心支撑为能够自由转动。在侧面遮蔽部件主体140a的内侧,形成有向旋转侧机身3的表面一侧凹陷的弹簧收纳部140c,该弹簧收纳部140c中收纳着螺旋弹簧140d。构成为:当旋转侧机身3为纵长状态时,转动端140e被收纳在正面侧铰接部壳体17上端部17d的凹部17e。但是,不是如所述实施方式那样转动端140e绰绰有余地嵌入凹部17e,转动端140e是挂在装饰侧面部17b一侧,侧面遮蔽部件主体140a,在那以外的外侧(从背面一侧看顺时针方向)不旋转。也就是该凹部17e,没有起到作为转动防止用凹部的作用。在凹部17e的左右内侧,突起设置有限制用突起17f。
并且,本变形例特征的转动限制部件150,能自由转动地设置在侧面遮蔽部件140的转动端140e一侧(铰接部4一侧)的转动轴150a上。转动限制部件150,例如,是由不锈钢制薄板的弯曲加工成形的。螺旋弹簧140d的一端抵接电子部件30的下端部30a,另一端挂在转动限制部件150厚度方向上弯曲形成的弹簧悬挂部150b上。通过这样,螺旋弹簧140d对侧面遮蔽部件主体140a朝着封闭侧向开口25b的方向施力,并且,转动限制部件150朝着限制用突起17f一侧施力。这样,侧面遮蔽部件140和转动限制部件150可以共用一个螺旋弹簧140d施力,所以可以减少零件数量,缩小设置空间。
并且,构成为旋转侧机身3为纵长状态下侧面遮蔽部件140封闭侧向开口25b时,设置在转动限制部件150的顶端的卡合凹部150c卡合于所述限制用突起17f。
接下来,说明本变形例的作用。在图43所示的旋转侧机身3纵长状态下,因为卡合凹部150卡合于限制用突起17f,所以即便是用手指按压侧面遮蔽部件主体140a,转动限制部件150抵接于限制用突起17f推回。为此,侧面遮蔽部件主体140a不会比这以上向内侧转动,所以即便是误用手指按压侧面遮蔽部件140也不会夹住手指。
接下来,若使旋转侧机身3旋转,如图44所示,侧面遮蔽部件140被按在旋转支撑机构10的上端部17d上转动。伴随于此转动限制部件150的卡合凹部150c和限制用突起17f的卡合自动解除。也就是说,旋转开始时有第一滑动销11一侧的第一导向槽13倾斜变大,所以第二滑动销12向上侧移动大,第二导向槽14的下端侧向着上方且从背面看向左侧倾斜,所以即便是用转动限制部件150锁住侧面遮蔽部件140,也会朝着解除锁定的方向引导旋转侧机身3。这样,在旋转侧机身3的旋转开始时转动侧面遮蔽部件140使得限制用突起17f从卡合凹部150c脱离,所以就可以容易地解除转动限制部件150对侧面遮蔽部件140的锁定。为此,不再需要用于解锁的多余操作,确实可以防止侧面遮蔽部件140妨碍旋转侧机身3的旋转动作。
再有,若使旋转侧机身3旋转,如图45所示,转动限制部件150接触电子部件30的下端部30a而转动。
并且,在成为图46所示的横长状态时,侧面遮蔽部件主体140a及转动限制部件150相对于铰接部4基本垂直地收纳在旋转侧机身3内。
从横长状态返回纵长状态时,进行与所述相反的动作,在纵长状态下再一次由转动限制部件150锁住。
(其他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所述实施方式还可以是以下的构成。
即,所述实施方式中是在旋转侧机身3中内装了显示屏2,但是显示屏2既可以设置在旋转侧机身3及固定侧机身5的双方,也可以只设置在旋转侧机身3或固定侧机身5中的一个之中。还有,所述实施方式中是将操作部7只设置在固定侧机身5上,但还可以只设置在旋转侧机身3上而在固定侧机身5上设置显示屏2。还有,也可以在旋转侧机身3上设置显示屏2,且在一部分上设置成为功能键的简单操作部7。
所述实施方式的第一导向槽13、第二导向槽14、第一滑动销11及第二滑动销12的形状最多只是一个例。即,第一导向槽13及第二导向槽14,可以是引导直线移动以及曲线移动的导向孔、导向槽、导轨等,既可以是直线状也可以是曲线状。第一滑动销11及第二滑动销12制成为对应第一导向槽13及第二导向槽14形状的轴形、槽钢断面形突起等。
旋转支撑机构10上可以设置对第一滑动销11及第二滑动销12的至少一个施力以辅助旋转的施力机构。由于施力机构使得旋转侧机身3的旋转变得容易而能够进行一只手的旋转操作,还有,旋转侧机身3在横长状态或纵长状态下是稳定的。
施力机构可以是一端自由转动地连结于第一滑动销11或第二滑动销12上,而另一端是自由转动地连结于导向板16的受扭螺旋弹簧。这样,用简单的构成就可以辅助旋转侧机身旋转。
还有,旋转支撑机构10上还可以设置对第一滑动销11施力而辅助旋转的施力机构。该施力机构只要构成为:其一端自由转动地连结于导向板16,在另一端设置按压第一滑动销11的按压部件,由施力部件对该按压部件施力而让该按压部件旋转即可。在该施力机构的作用下,旋转侧机身3的旋转变得容易,一只手就能进行旋转操作。旋转侧机身3为横长状态以及纵长状态都是稳定的。并且,因为通过按压部件按压第一滑动销11或第二滑动销12,所以能够自由地设定产生力的施力部件的施力方向。为此,作为施力部件能够使用压缩螺旋弹簧以及拉伸螺旋弹簧,即便是增加圈数也能够抑制厚度的增大,所以即抑制厚度的增加又增大力成为可能。
通过使第一导向槽13及第二导向槽14的形状最佳化,就可以得到旋转侧机身3的最合适的旋转轨迹。也就是说,所述实施方式还可以是由旋转支撑机构10使旋转侧机身3从纵长状态转向横长状态即从正面看为顺时针旋转,还有,能自由旋转地支撑使得从横长状态转回纵长状态,但是也可以使其进行逆时针旋转。这种情况下,只要将旋转支撑机构10及移动用开口25左右调换配置即可。这种情况下,第一滑轨,从背面一侧看向右侧的倾斜比向左侧的倾斜大,第二滑轨,成为下端一侧向上方右侧稍稍有点倾斜缓缓的曲线状,所以纵长状态下即便是侧面遮蔽部件40锁着,旋转开始时旋转侧机身3从背面看向右上方上升旋转,所以能够容易解除锁定。
还有,例如图49所示,导向板116上形成有象海鸥展翅飞翔那样海鸥形状的第一导向槽113,在其上方配置第二导向槽114,由此,可以向顺时针方向及逆时针方向的任一方向旋转,且可以进行转回的旋转。这种情况下,旋转侧机身3的左右侧面上开设均等大小的移动用开口25即可。还有,在左、右都设置有侧面遮蔽部件40及下方遮蔽部件41,用左、右的下方遮蔽部件41分担遮蔽下方开口25a即可。还有,进一步增大第一导向槽113左右外侧端部的倾斜度,开始从纵长状态旋转时容易解除对左右侧面遮蔽部件40的锁定。
所述实施方式是第一滑动销11及第二滑动销12分别用板状临时止动板21临时止动,但是并不限于此,还可以用支撑机构固定用凸起部3h本身作第一滑动销11及第二滑动销12。
所述实施方式,在旋转侧机身3的左、右外侧设置了铰链凸起部17a、18a,在固定侧机身5的上侧设置了鼓起部5a,但是也可以是在固定侧机身5上侧让一对铰链凸起部鼓起,在这些铰链凸起部之间夹入从旋转侧机身3下端延伸的鼓起部。这种情况下,使导向板16的延长部16d延长到鼓起部,让信号线20通过铰接轴插入孔16e中即可。
所述实施方式的移动终端是翻盖式手机1,但是也可以是固定侧机身5相对于旋转侧机身3不能打开、关闭的连结即所谓的滑盖式手机终端。这种情况下,旋转支撑机构10直接连结于固定侧机身5即可。即便是滑盖式移动终端,旋转支撑机构10也被收纳在旋转侧机身3的移动用开口25内,所以美观。
再有,构成为固定侧机身5和旋转支撑机构10在旋转之际能够移动移动用开口25内即可。这种情况,就可以将固定侧机身5完全被收纳在旋转侧机身3的移动用开口25内小型形状。
所述实施方式的移动终端是翻盖式手机,但也可以是PHS、PDA、PC、可移动终端(mobile tool)、电子辞典、计算器、游戏机等。
所述实施方式中,显示屏2既可以是液晶显示器也可以是有机EL显示器。有机EL显示器,因为发出自发光所以耗电少,与液晶显示器相比视角宽,且不需要后照灯,薄型化成为可能。液晶显示器,与有机EL显示器相比廉价且寿命长。
另外,以上的实施方式,从本质上只是优选的示例,无意于限制本发明及其适用物以及用途范围。
-产业上的实用性-
正如以上所说明的,本发明,对于旋转侧机身被支撑为自由地从纵长状态转向横长状态或者从横长状态转向纵长状态的手机、PHS、PDA、PC、移动终端、电子辞典、计算器、游戏机移动终端等是有用的。

Claims (33)

1.一种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
该移动终端包括:
旋转侧机身,
旋转支撑机构,其支撑所述旋转侧机身从纵长状态自由地旋转为横长状态或者从横长状态自由地旋转为纵长状态,
移动用开口,其形成在所述旋转侧机身侧面的厚度方向中间,允许所述旋转支撑机构在其中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
所述旋转支撑机构与固定侧机身相连结,
所述旋转侧机身及所述固定侧机身中的至少一个机身内装有显示屏。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
所述旋转侧机身中内装有显示屏,
所述固定侧机身中内装有操作部。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
所述旋转支撑机构包括:
在所述旋转之际滑移的第一滑动部件和第二滑动部件,和
允许所述第一滑动部件和第二滑动部件分别朝着不同的方向滑动的第一滑轨及第二滑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滑动部件和第二滑动部件与所述旋转侧机身相连结,
所述第一滑轨和第二滑轨形成为平板状导向板,该导向板构成为在所述旋转之际能够在所述移动用开口内移动。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
所述旋转侧机身,是通过正面侧壳体和背面侧壳体在厚度方向上在分割面相结合而形成的,
所述正面侧壳体中嵌入有所述显示屏,
所述移动用开口是切去所述背面侧壳体的分割面侧边缘部而形成的。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
所述背面侧壳体的正面侧形成有一对支撑机构固定用凸起部,
在所述正面侧壳体上,在对应于所述一对支撑机构固定用凸起部的位置形成有支撑机构固定用孔,
所述第一滑动部件和第二滑动部件分别包括所述支撑机构固定用凸起部会插入的凸起插入孔,
在已将所述支撑机构固定用凸起部插入所述凸起插入孔中的状态下将紧固部件插入所述支撑机构固定用孔中并进行固定,所述旋转支撑机构便在被该旋转侧机身夹住的状态下与该旋转侧机身相连结。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滑动部件和第二滑动部件在由板状的临时止动板临时止动的状态下插入在所述支撑机构固定用凸起部中。
9.根据权利要求4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
所述旋转支撑机构包括对所述第一滑动部件和第二滑动部件中至少一个滑动部件施力辅助所述旋转的施力机构。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
该移动终端包括将所述旋转侧机身和所述固定侧机身自由合上、翻开地连结起来的铰接部,
所述旋转支撑机构通过所述铰接部与所述固定侧机身相连结。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
所述旋转侧机身构成为与所述铰接部相距规定的距离地进行旋转。
12.根据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向板的位于所述铰接部一侧的端部被折弯,
该被折弯的部分具有铰接轴插入孔,在该铰接轴插入孔中插入有所述铰接部的铰接轴。
13.根据权利要求10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向板及铰接部处于在厚度方向上分开的正面侧铰接部壳体及背面侧铰接部壳体夹着的状态,
所述正面侧铰接部壳体及背面侧铰接部壳体中的在所述旋转侧机身处于纵长状态下的隐藏部分分别被金属制的装饰薄板覆盖着。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
所述装饰薄板上形成有朝着表面侧突起的多个突条。
15.根据权利要求10至14中任一项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
该移动终端构成为:在所述旋转侧机身处于横长状态且打开的状态下能够将所述固定侧机身的背面侧放置在放置面上。
16.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侧机身以不能相对于所述旋转侧机身翻开、合上地与所述旋转侧机身相连结,
所述旋转支撑机构直接与所述固定侧机身相连结。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侧机身构成为在所述旋转之际能够在所述移动用开口内移动。
18.根据权利要求1至17中任一项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旋转支撑机构上形成有朝着所述旋转侧机身的厚度方向突出的突起部,
所述旋转侧机身上形成有滑动用凹部,在所述旋转之际所述突起部在该滑动用凹部中滑动。
19.根据权利要求1至18中任一项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
该移动终端包括:
被伴随着所述旋转侧机身从纵长状态转向横长状态或者从横长状态转向纵长状态而移动的所述旋转支撑机构操作而进行转动的侧面遮蔽部件,
该移动终端构成为:
在所述纵长状态下,所述移动用开口被所述侧面遮蔽部件和所述旋转支撑机构的侧面覆盖着,
在所述横长状态下,所述侧面遮蔽部件被容纳在所述旋转侧机身内,所述旋转支撑机构被收纳在由该侧面遮蔽部件封闭的区域中。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
所述侧面遮蔽部件包括:
侧面遮蔽部件主体,其以转动支轴为中心自由转动,该转动支轴位于所述旋转侧机身内,被设置在所述旋转侧机身内的移动用开口的与所述旋转支撑机构相反一侧的端部周缘附近,和
侧向施力部件,其对所述侧面遮蔽部件主体朝着堵塞所述移动用开口的方向施力。
21.根据权利要求19或20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
当在所述纵长状态下所述侧面遮蔽部件已封闭时,该侧面遮蔽部件的表面、所述旋转支撑机构的侧面和所述旋转侧机身的表面成为同一个连续的平面。
22.根据权利要求20或21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
该移动终端构成为:所述侧面遮蔽部件的在与所述转动支轴相反一侧的转动端被按向所述旋转支撑机构的位于该侧面遮蔽部件侧的端部,该侧面遮蔽部件便转动。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
所述侧面遮蔽部件上设置有转动限制部件,当在所述纵长状态下该侧面遮蔽部件将所述移动用开口封闭起来时,该转动限制部件进行限制做到:即使按压该侧面遮蔽部件,该侧面遮蔽部件也不会向内侧转动。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
所述转动限制部件能自由转动地设置在所述侧面遮蔽部件的转动端侧,
在所述旋转支撑机构的位于所述侧面遮蔽部件侧的端部设置有限制用突起,当该侧面遮蔽部件封闭时所述转动限制部件的顶端侧与该限制用突起接合。
25.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
所述转动限制部件被所述侧向施力部件回弹向所述限制用突起侧。
26.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
该移动终端构成为:伴随着所述侧面遮蔽部件被按向所述旋转支撑机构的位于该侧面遮蔽部件侧的端部而转动,解除所述转动限制部件的顶端侧和所述旋转支撑机构的限制用突起的接合。
27.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旋转支撑机构的位于所述侧面遮蔽部件侧的端部设置有转动防止用凹部,在所述纵长状态下该侧面遮蔽部件封闭时该侧面遮蔽部件的转动端与转动防止用凹部接合,防止侧面遮蔽部件转动。
28.根据权利要求1至27中任一项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
包括下方遮蔽部件,该下方遮蔽部件在在所述移动用开口内移动的所述旋转支撑机构的作用下沿着该旋转侧机身的厚度方向滑动,在所述横长状态下该下方遮蔽部件将所述旋转侧机身的角部的所述移动用开口封闭,在所述纵长状态下该下方遮蔽部件被完全收纳在所述旋转侧机身内。
29.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
所述下方遮蔽部件包括:
下方遮蔽部件主体,该下方遮蔽部件主体能够收纳在设置在所述旋转侧机身的角部的所述移动用开口的周缘,俯视时为“L”字形,和
下方施力部件,该下方施力部件被收纳在所述下方遮蔽部件收纳部内,对将所述下方遮蔽部件主体朝着覆盖所述移动用开口的方向施力。
30.根据权利要求28或29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下方遮蔽部件主体中的当所述旋转侧机身从横长状态转向纵长状态之际所述旋转支撑机构最先抵接的部分上,形成有将该下方遮蔽部件主体朝着将它收纳在所述下方遮蔽部件收纳部内的方向引导的楔形部。
31.根据权利要求29或30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
所述下方施力部件是在所述下方遮蔽部件主体的一边侧内部嵌入注塑成型的。
32.根据权利要求31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
该移动终端构成为:所述下方施力部件是由板簧构成,该板簧埋入所述下方遮蔽部件主体中的埋入部和从该下方遮蔽部件主体露出外面的露出部,在该露出部的长边方向中央仅在连结部相连结,分别形成在该露出部的长边方向两端的脚部与所述下方遮蔽部件收纳部的底面抵接,下方遮蔽部件主体倾斜,该连结部扭曲,同时所述露出部变形,连结部在旋转侧机身的厚度方向上滑动。
33.根据权利要求28至32中任一项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横长状态下所述移动用开口被所述下方遮蔽部件完全封闭时,该下方遮蔽部件的表面和所述旋转侧机身的表面成为同一个连续的平面。
CN200980129936.1A 2008-07-28 2009-07-28 移动终端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11329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7)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8-194085 2008-07-28
JP2008194085A JP4505525B2 (ja) 2008-07-28 2008-07-28 携帯端末
JP2008215912A JP4436875B2 (ja) 2008-08-25 2008-08-25 携帯端末
JP2008-215912 2008-08-25
JP2008219787A JP4436876B2 (ja) 2008-08-28 2008-08-28 携帯端末
JP2008-219787 2008-08-28
PCT/JP2009/003553 WO2010013448A1 (ja) 2008-07-28 2009-07-28 携帯端末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113299A true CN102113299A (zh) 2011-06-29
CN102113299B CN102113299B (zh) 2014-04-09

Family

ID=416101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80129936.1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113299B (zh) 2008-07-28 2009-07-28 移动终端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110143818A1 (zh)
EP (1) EP2309705A4 (zh)
CN (1) CN102113299B (zh)
BR (1) BRPI0916683A2 (zh)
WO (1) WO2010013448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427476A (zh) * 2017-02-15 2018-08-21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双屏翻转结构及终端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WO2009044512A1 (ja) * 2007-10-05 2011-02-03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表示部付き端末
JP5218212B2 (ja) * 2009-03-30 2013-06-26 富士通株式会社 情報端末装置
CN102255986B (zh) * 2010-05-20 2014-04-30 深圳富泰宏精密工业有限公司 旋转机构及具有该旋转机构的电子装置
CN102252017A (zh) * 2010-05-20 2011-11-23 深圳富泰宏精密工业有限公司 旋转机构及具有该旋转机构的电子装置
CN103167065B (zh) * 2011-12-16 2017-07-21 富泰华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滑动机构及使用该滑动机构的电子装置
US10935181B2 (en) * 2018-05-14 2021-03-02 Compal Electronics, Inc. Stand device
JP7358963B2 (ja) 2019-02-20 2023-10-11 株式会社リコー ディスプレイ用スタンド及びディスプレイスタンドシステム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191668A (ja) * 2006-02-20 2006-07-20 Sanyo Electric Co Ltd 携帯型無線端末機
JP2006211576A (ja) * 2005-01-31 2006-08-10 Sharp Corp 折畳み式携帯電話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796222B2 (ja) * 2003-01-08 2006-07-12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携帯型無線端末機
KR100802012B1 (ko) * 2007-05-09 2008-02-12 주식회사 피앤텔 슬라이딩 선회장치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211576A (ja) * 2005-01-31 2006-08-10 Sharp Corp 折畳み式携帯電話
JP2006191668A (ja) * 2006-02-20 2006-07-20 Sanyo Electric Co Ltd 携帯型無線端末機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427476A (zh) * 2017-02-15 2018-08-21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双屏翻转结构及终端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309705A4 (en) 2014-06-04
WO2010013448A1 (ja) 2010-02-04
EP2309705A1 (en) 2011-04-13
CN102113299B (zh) 2014-04-09
US20110143818A1 (en) 2011-06-16
BRPI0916683A2 (pt) 2015-11-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113299B (zh) 移动终端
CN102668521B (zh) 携带终端
CN100454929C (zh) 滑动型移动终端
CN100525125C (zh) 折叠式手机
CN101272412B (zh) 翻盖式随身携带终端
JP4227994B2 (ja) 折畳み式携帯機器
DE602006000732T2 (de) Tragbares Endgerät mit zwei Gehäusen die sowohl faltbar als auch ausziehbar relativ zueinander sind
US7565185B2 (en) Three-axial rotation type mobile communication terminal
CN101115382B (zh) 双向滑动便携式终端
US20090117953A1 (en) Construction of mobile device
US20050054397A1 (en) Portable sliding-type digital communication device and locking apparatus thereof
CN103097770A (zh) 开闭装置
CN101138223B (zh) 便携式终端设备
US20100128421A1 (en) Electronic Equipment
KR100747455B1 (ko) 슬라이드 타입 휴대 단말기
JP4436876B2 (ja) 携帯端末
JP4505525B2 (ja) 携帯端末
JP4228029B2 (ja) 折畳み式携帯機器
KR200226316Y1 (ko) 3개의 액정화면을 갖는 이동전화 단말기
CN102291476B (zh) 便携式终端
KR100690802B1 (ko) 회동배터리커버를 구비한 이동통신 단말기
KR20060095812A (ko) 슬라이드식과 회전식 개폐를 겸비한 이동통신단말기
KR100671695B1 (ko) 디스플레이 패널이 위로 젖혀지는 슬라이드형 이동통신 단말기
JP4820319B2 (ja) 折畳み式携帯端末
JP4444160B2 (ja) 折畳み式携帯通信機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409

Termination date: 2016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