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112085A - 具有簇绒顶片的吸收制品 - Google Patents

具有簇绒顶片的吸收制品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112085A
CN102112085A CN2009801303916A CN200980130391A CN102112085A CN 102112085 A CN102112085 A CN 102112085A CN 2009801303916 A CN2009801303916 A CN 2009801303916A CN 200980130391 A CN200980130391 A CN 200980130391A CN 102112085 A CN102112085 A CN 10211208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unch
field side
absorbent article
top flat
side bord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80130391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112085B (zh
Inventor
约翰·L·哈蒙兹
路易莎·V·冈萨雷斯
西比尔·富克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rocter and Gamble Ltd
Procter and Gamble Co
Original Assignee
Procter and Gamble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US12/188,543 external-priority patent/US7967801B2/en
Priority claimed from US12/188,598 external-priority patent/US8058501B2/en
Application filed by Procter and Gamble Ltd filed Critical Procter and Gamble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11208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11208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11208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11208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F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ORTHOPAEDIC, NURSING OR CONTRACEPTIVE DEVICES; FOMENTATION; TREATMENT OR PROTECTION OF EYES OR EARS; 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IRST-AID KITS
    • A61F13/00Bandages or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 A61F13/15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 A61F13/51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outer layers
    • A61F13/511Topsheet, i.e. the permeable cover or layer facing the skin
    • A61F13/513Topsheet, i.e. the permeable cover or layer facing the skin characterised by its function or properties, e.g. stretchability, breathability, rewet, visual effect; having areas of different permeability
    • A61F13/51305Topsheet, i.e. the permeable cover or layer facing the skin characterised by its function or properties, e.g. stretchability, breathability, rewet, visual effect; having areas of different permeability having areas of different permeability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F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ORTHOPAEDIC, NURSING OR CONTRACEPTIVE DEVICES; FOMENTATION; TREATMENT OR PROTECTION OF EYES OR EARS; 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IRST-AID KITS
    • A61F13/00Bandages or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 A61F13/15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 A61F13/51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outer layers
    • A61F13/511Topsheet, i.e. the permeable cover or layer facing the skin
    • A61F13/51104Topsheet, i.e. the permeable cover or layer facing the skin the top sheet having a three-dimensional cross-section, e.g. corrugations, embossments, recesses or projec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F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ORTHOPAEDIC, NURSING OR CONTRACEPTIVE DEVICES; FOMENTATION; TREATMENT OR PROTECTION OF EYES OR EARS; 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IRST-AID KITS
    • A61F13/00Bandages or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 A61F13/15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 A61F13/51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outer layers
    • A61F13/511Topsheet, i.e. the permeable cover or layer facing the skin
    • A61F13/512Topsheet, i.e. the permeable cover or layer facing the skin characterised by its apertures, e.g. perforations
    • A61F13/5121Topsheet, i.e. the permeable cover or layer facing the skin characterised by its apertures, e.g. perforations characterised by the vertical shape of the apertures, e.g. three dimensional apertures, e.g. macro-apertur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F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ORTHOPAEDIC, NURSING OR CONTRACEPTIVE DEVICES; FOMENTATION; TREATMENT OR PROTECTION OF EYES OR EARS; 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IRST-AID KITS
    • A61F13/00Bandages or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 A61F13/15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 A61F13/51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outer layers
    • A61F13/511Topsheet, i.e. the permeable cover or layer facing the skin
    • A61F13/5116Topsheet, i.e. the permeable cover or layer facing the skin being formed of multiple layers
    • A61F2013/51165Topsheet, i.e. the permeable cover or layer facing the skin being formed of multiple layers with the combination of films and nonwovens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Epidemiolog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Vascular Medicine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Absorbent Articles And Supports Therefor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吸收制品,该吸收制品具有与吸收芯成面对关系的顶片。顶片具有一对簇区域侧向边界。每个簇区域侧向边界均由将多个第一簇与多个第二簇隔开的线或该线的一部分限定,所述第一簇和第二簇在高度或面密度上不同。簇区域侧向边界位于纵向中心线的相对两侧上。簇区域侧向边界沿顶片的横向相对两侧纵向延伸并且彼此间隔开某一距离,该距离分别从平行横向轴线处的最小值或最大值朝簇区域侧向边界的纵向相对的端部逐渐增大或逐渐减小。簇具有与纤维质非织造纤维网成一整体且从该纤维网上延伸的纤维。

Description

具有簇绒顶片的吸收制品
发明领域
本公开一般涉及具有簇绒顶片的吸收制品。
发明背景
吸收制品诸如一次性尿布、失禁制品、经期用品等是人们广泛使用的,并且人们已作出了许多努力来改善这些制品的有效性和功能性。一般来讲,此类制品具有流体可透过的顶片、底片、以及介于顶片和底片之间的吸收芯。
吸收制品中所用的常规顶片通常表现出顶片的流体采集/保留性能和顶片对穿着者皮肤的舒适性之间的权衡性质。当被穿着时,吸收制品的不同部分可被设计成递送不同的有益效果。例如,在吸收制品的中心部分中可能期望顶片具有高流体采集速率。此外,在吸收制品的中心部分中还可能期望顶片具有有限的回渗,以便穿着者不会感到对其阴唇有发粘感。对于吸收制品的中心部分以外的部分,可能期望表面纹理是柔软且柔顺的,以便减小当穿着者活动时可能发生的擦伤以及吸收制品的周边部分对穿着者身体的摩擦。
当被穿着时,吸收制品一般适形于穿着者身体的三维形状。在女性的裆区中,存在多种弯曲特征。例如,在人的裆部中的腿部接合躯干的位置存在如下的部分,在所述部分中在腿部和躯干之间存在弯曲的边界。女性裆部的阴唇区域也趋于由具有弯曲边界的区域所限定。对于吸收制品诸如被设计成穿着在女性裆区中以捕集从其阴道中排出的流体的卫生巾来讲,吸收制品可连结到女性的内裤上,并且连结到吸收制品上的侧翼可包裹在女性的内裤的裆区边缘周围。普通女性内裤的裆区的腿部开口是趋于弯曲的,并且当被穿着时吸收制品的面向身体的表面一般适形于这种弯曲。
通常可得的吸收制品趋于具有顶片,其中顶片的表面是大致均匀的。这种情况的原因包括,可使用不太昂贵的材料作为顶片,因而制造成本可趋于降低。
因此,对于具有顶片的吸收制品存在持续的未解决的需求,其中顶片的不同部分具有不同特性,所述不同特性在顶片的不同部分中提供不同的有益效果。
发明概述
一种吸收制品,所述吸收制品包括顶片和与顶片成面对关系的吸收芯。顶片具有纵向中心线、正交于且相交于纵向中心线的横向中心线、以及平行于横向中心线且相交于纵向中心线的平行横向轴线。纵向中心线可分为三个三分之一段。纵向中心线的一个三分之一段为中部三分之一段。平行横向轴线相交于纵向中心线的中部三分之一段。顶片包括纤维质非织造纤维网,所述纤维网包括多个第一簇和多个第二簇。第一簇和第二簇包括与纤维质非织造纤维网成一整体且从其上延伸的纤维。第一簇和第二簇的多个纤维为环状纤维。顶片包括一对簇区域侧向边界。簇区域侧向边界对称地设置在纵向中心线的相对两侧上。每个簇区域侧向边界均具有纵向相对的端部。每个簇区域侧向边界均由沿纵向中心线的至少一部分延伸并将第一簇与第二簇隔开的线或所述线的一部分限定,第一簇具有第一高度,并且第二簇具有不同于第一高度的第二高度;或由沿纵向中心线的至少一部分延伸并将第一簇与第二簇隔开的线或所述线的一部分限定,第一簇具有第一面密度,并且第二簇具有不同于第一面密度的第二面密度。簇区域侧向边界彼此间隔开某一距离,所述距离在平行横向轴线处最小并且朝簇区域侧向边界的纵向相对的端部逐渐增大;或彼此间隔开某一距离,所述距离在平行横向轴线处最大并且朝簇区域侧向边界的纵向相对的端部逐渐减小。
附图概述
图1为吸收制品顶部剖面图的示意图。
图2为放置在女性内裤中的吸收制品的示意图。
图3为纤维质非织造纤维网的示意图,所述纤维网具有簇高度不相同的第一簇和第二簇。
图4为纤维质非织造纤维网的示意图,所述纤维网具有包括第一面密度的第一簇和具有第二面密度的第二簇。
图5为簇的扫描电子显微照片。
图6为层压体的示意图,所述层压体具有纤维质非织造纤维网和簇。
图7为层压体的透视图,所述层压体具有纤维质非织造纤维网和簇,簇具有顶盖。
图8为图7所示纤维网的一部分的放大视图。
图9为图8的9-9截面的剖面图;
图10为图9所示纤维网的一部分的平面图。
图11为吸收制品的示意性顶部剖面图,顶片由层压体形成。
图12为吸收制品的示意性顶视图。
图13为吸收制品的示意性顶视图,其中第一簇具有第一颜色,并且第二簇具有第二颜色。
图14为用于形成簇的设备的示意图。
图15为辊的接合情况的示意图。
图16为具有齿的辊的示意图。
图17为辊上的齿的示意图。
图18-20为层压体纤维网的扫描电子显微照片,簇具有顶盖。
发明详述
图1为吸收制品5的局部剖面图的一个例证,所述吸收制品包括顶片30、底片10、以及设置在顶片30和底片10之间的吸收芯20。顶片30与吸收芯20成面对关系。如果顶片的一个表面朝吸收芯20取向,则可认为顶片30和吸收芯成面对关系。顶片30可与吸收芯20成面对关系,即使顶片30和吸收芯20之间存在附加材料层。吸收芯20可被描述为与顶片30流体连通。即,流体可直接或通过顶片30和吸收芯20之间的中间层从顶片30传送至吸收芯20。例如,顶片30和吸收芯20可成面对关系,使得顶片30的一侧面对吸收芯20。顶片30在本文中被称为大致平面的二维纤维网,所述纤维网的长度和宽度基本上大于所述纤维网的厚度。吸收芯20可为由TheProcter & Gamble Co.制造的ALWAYS Ultra或INFINITY卫生巾中所用的吸收芯。吸收芯20可为得自Buckeye Technologies Inc.(Memphis,TN)的Foley绒毛浆,将其粉碎并形成为具有约0.07克/立方厘米(g/cm3)的密度和小于约10mm的厚度的芯。
顶片30具有纵向中心线L。对于关于吸收制品的最长尺度对称的吸收制品5来讲,纵向中心线L可将吸收制品分为两个半块并且可为吸收制品5的最长尺度。例如,对于穿着在穿着者裆区中的吸收制品5来讲,纵向中心线L可将吸收制品5分为左半块和右半块,左和右是从正确地穿着吸收制品5的穿着者的观察点而言的。顶片30具有横向中心线T,所述横向中心线正交于纵向中心线L并且对分纵向中心线L。在使用之前,纵向中心线L和横向中心线T限定顶片30的二维平面,所述平面在所示的实施方案中与纵向MD和横向CD相关联,如在高速生产线上制造吸收制品5的领域所通常已知的那样。
顶片30可具有平行于横向中心线T的平行横向轴线TP。纵向中心线L可分为三个三分之一段,即三个相等长度的部分(其中长度沿纵向中心线L测量):前三分之一段131、中部三分之一段50、和后三分之一段140。前三分之一段131为当吸收制品5被穿着时一般朝穿着者的前耻区取向的顶片30的部分。后三分之一段140为当吸收制品5被穿着时一般朝穿着者的肛门取向的顶片30的部分。中部三分之一段50为一般与穿着者的腿部之间的裆区对齐的邻近阴道的顶片30的部分。前三分之一段131和后三分之一段140位于吸收制品5的纵向设置的端部,并且中部三分之一段50位于前三分之一段131和后三分之一段140之间。平行横向轴线TP在吸收制品5的中部三分之一段50中相交于纵向中心线L。纵向中心线L具有由顶片30的尺度限定的沿纵向中心线测量的长度142。
吸收制品5具有面向身体的表面120,所述表面为当吸收制品5使用时朝穿着者取向的吸收制品5的一面。
顶片30可包括纤维质非织造纤维网60、第一簇70和第二簇71。顶片还可包括一对簇区域侧向边界80。簇区域侧向边界80可对称地设置在纵向中心线L的相对两侧上。簇区域侧向边界80具有纵向相对的端部81。每个簇区域侧向边界80均可由沿纵向中心线L的至少一部分延伸并将第一簇70与第二簇71隔开的线或所述线的一部分限定。可认为线是通过移动某个点产生的直的或弯曲的几何特征并且其仅沿该点的路径具有延伸部。吸收芯20可位于纤维质非织造纤维网60和底片10之间,第一簇70和第二簇71从所述纤维网延伸。吸收芯20可具有一对与纵向中心线L间隔开的芯侧向边缘160。
为清楚起见,簇区域侧向边界80在本文中被示出为线,所述线表示顶片30的不同部分之间的边界。实际的线(例如印刷线、着色线等)无需出现在顶片30上来标定簇区域侧向边界80。相反,簇区域侧向边界80可为如下的位置,在所述位置存在具有第一簇70的纤维质非织造纤维网60的部分和具有第二簇71的纤维质非织造纤维网60的部分之间的对比度。
如图1所示,簇区域侧向边界80可对称地设置在纵向中心线L的相对两侧上。簇区域侧向边界80可相对于纵向中心线L为彼此的镜像。簇区域侧向边界80可沿纵向中心线L的至少一部分在顶片30的纵向中心线L的横向相对两侧上延伸(例如,在纵向中心线L上的一个以上的位置,发源于纵向中心线L且正交于纵向中心线L的直线将相交于簇区域侧向边界80)。因此,当观察吸收制品5的面向身体的表面120时,簇区域侧向边界80可将顶片30分成至少三个不同部分,所述三个不同部分中的两个朝吸收制品5的吸收制品侧向侧边32间隔开,并且所述三个不同部件中的一个为大致与纵向中心线L重合的顶片30的中心部分34。
顶片30的中心部分34可主要用作流体收集组件,并且朝侧向侧边32间隔开的顶片的部分可用来提供皮肤舒适感和/或用作对流体逸出的屏障。
簇区域侧向边界80可彼此间隔开某一距离100,所述距离从平行横向轴线TP处的最小值逐渐增大至在簇区域侧向边界80的纵向相对的端部81中的一个或两个处的最大值。距离100可取决于位置而沿纵向中心线L逐渐增大使得簇区域侧向边界80的部分成为直的或弯曲的。簇区域侧向边界80的端部无需必定为自由端部,在所述自由端部以外顶片30缺乏簇。
簇区域侧向边界80中的一个或多个可沿纵向中心线L的长度142的至少一部分延伸使得簇区域侧向边界80长于顶片30的长度142的四分之一,簇区域侧向边界80的长度沿簇区域侧向边界80测量。簇区域侧向边界80可长于顶片30的长度142的三分之一。簇区域侧向边界80可长于顶片30的长度142的二分之一。
彼此间隔开距离100的簇区域侧向边界80被认为可能提供许多有益效果,所述距离从平行横向轴线TP处的最小值逐渐增大至在簇区域侧向边界80的纵向相对的端部处的最大值。图2为放置在穿着者的女性内裤150的裆区中的吸收制品5的一个例证。与带式的女性内裤相反,覆盖面较大的女性内裤150趋于具有弯曲的腿部开口152。弯曲的腿部开口152趋于贴近于穿着者的腿部与其裆部的相交部位。当吸收制品5被穿着在女性内裤150中时,吸收制品5可趋于与女性内裤150的裆部重合,或略微侧向延伸超过弯曲的腿部开口152。彼此间隔开距离100的簇区域侧向边界80可趋于与女性的裆部的自然轮廓(其中其腿部接合其裆部)重合,所述距离从平行横向轴线TP处的最小值逐渐增大至在簇区域侧向边界80的纵向相对的端部81处的最大值。
顶片30的一部分示出于图3中,所述部分包括纤维质非织造纤维网60以及第一簇70和第二簇71。纤维质非织造纤维网60具有第一表面12和第二表面14、纵向MD和横向CD、以及平面外的Z方向,如非织造纤维网领域通常所已知的那样。第一表面12可为顶片30的面向身体的表面120。簇可为与纤维网成一整体且处在纤维网的平面外的多个凸起的纤维环或纤维堆,所述环或堆从所述纤维网延伸。
第一簇70可具有第一高度H1,并且第二簇71可具有第二高度H2,如图3所示。第一簇70和第二簇71可彼此不同:第一簇70的第一高度H1可不同于第二簇71的第二高度H2。第一高度H1和第二高度H1可从纤维质非织造纤维网60的第一表面12测量至被测量簇的顶点。平均第一高度H1和平均第二高度H2可基于位于1平方厘米面积内的簇来确定。第一高度H1和/或第二高度H2可大于约0.25mm。第一高度H1和/或第二高度H2可大于约0.5mm。第一高度H1和/或第二高度H2可介于0.25mm和2mm之间。投影到MD-CD平面上的簇的最大尺度可为至少约0.4mm。
第一簇70和第二簇71可具有簇基座72。簇基座为邻近纤维质非织造纤维网60的第一表面12的簇70的部分。多个环状纤维110可在簇基座72处彼此汇聚。第一簇70和第二簇71可用作流体收集器以将流体更深地传送到吸收芯20中并且可提供具有柔软且柔顺表面的纤维质非织造纤维网60,所述纤维网可被舒适地穿着在穿着者的裆区中。
不受理论的约束,据信具有不同高度的簇可提供不同的有益效果。例如,簇的高度越大,则簇可提供的穿着者的身体和纤维质非织造纤维网60的第一表面12之间的间距就越大。此外,当向纤维质非织造纤维网60上施加剪切时,具有较大高度的簇可趋于比较短的簇更容易弯曲。与具有较短簇或根本不具有簇的纤维质非织造纤维网60相比,可相对容易地弯曲的簇可使纤维质非织造纤维网60对皮肤来讲感觉更柔软。
簇区域侧向边界80之间的顶片30的部分可包括第一簇70,并且第一高度H1可小于第二簇71的第二高度H2。据信具有定位在簇区域边界80之间的相对短的第一簇70可使顶片30的该部分对阴唇具有柔软感,而同时又允许纤维质非织造纤维网60的第一表面12靠近阴唇之间的开口,阴道分泌物可从所述开口排出。侧向地在簇区域侧向边界80以外,相对较高的第二簇71(它们可比较短的第一簇70更容易弯曲)可在顶片30的部分中提供柔软表面,所述部分在穿着者行走时可能会摩擦穿着者的身体。
簇区域侧向边界80之间的顶片30的部分可包括第一簇70,并且第一高度H1可大于第二簇71的第二高度H2。相对较高的第一簇70可提供增大的穿着者的身体和纤维质非织造纤维网60之间的间距,这可使顶片30对于穿着者来讲感觉干爽。侧向地在簇区域侧向边界80以外,相对较短的第二簇71可仍然具有柔软感,但允许纤维质非织造纤维网60的第一表面12更靠近穿着者的身体以允许对流体进行更有效的流体采集,所述流体可能逸出顶片或在阴唇之外的区域中粘附到穿着者的身体上。
图4示出了顶片30的一部分,所述部分包括纤维质非织造纤维网60,所述纤维网具有包括第一面密度D1的第一簇70和具有第二面密度D2的第二簇71。簇面密度为每单位面积上的簇数目。簇面密度的范围可为1簇/平方厘米至100簇/平方厘米。簇面密度可为至少5簇/平方厘米。簇面密度可通过计数1平方厘米面积中的簇数目来确定。
不受理论的约束,据信不同的簇面密度可提供不同的有益效果。例如,簇面密度越大,则簇在如下方面可具有更好的性能:帮助捕集流体并通过窄毛细管将流体传送至吸收芯20,所述毛细管可存在于簇基座72处的形成簇的纤维之间。此外,簇面密度越大,则一组此类簇可在擦拭穿着者的身体表面方面具有更好的性能,簇可顶靠所述表面放置。
簇区域侧向边界80之间的顶片30的部分可具有包括第一面密度D1的第一簇70,并且第一面密度D1可大于第二簇71的第二面密度D2。据信在簇区域侧向边界80之间具有与第一簇70相比相对较高的第一簇70的面密度可提供如下的顶片30,所述顶片能够在邻近穿着者阴唇之间的开口的顶片30的部分中快速采集流体,并且间隔密集的第一簇70可对穿着者的阴唇具有柔软感。侧向地在簇区域侧向边界80以外,具有相对较低的第二面密度D2的第二簇71可在穿着者的身体和顶片30之间提供改善的支脚,这可使吸收制品5在被穿着时具有干爽感。
簇区域侧向边界80之间的顶片30的部分可具有包括第一面密度D1的第一簇70,并且第一面密度D1可小于第二簇71的第二面密度D2。相对低的第一面密度D1可在簇区域侧向边界80之间提供具有干爽感的顶片30,因为在给定区域中较少的流体可保留在簇基座72处的小毛细管中。存在于簇区域侧向边界80之间的第一簇70仍然可提供对穿着者的阴唇具有柔软感的顶片30。侧向地在簇区域侧向边界80以外,具有相对较高的第二面密度D2的第二簇71可使顶片30的那些部分在吸收制品5因穿着者活动而摩擦穿着者身体时具有柔软感。间隔很小的第二簇71也可提供一种具有表面纹理的材料,所述材料有助于将可能粘附到穿着者身体上的流体擦拭掉而使其离开穿着者身体,使得吸收制品5穿着起来更舒适。
一般来讲,据信间隔很小的簇可使穿着者感觉舒适、快速采集流体、并且在擦拭身体表面方面功能良好,但代价是使得顶片30对穿着者来讲感觉比较湿润。因此,在顶片30的不同部分中包括间隔很小的簇或间隔稀疏的簇可具有优点和缺点,因而设计者可基于同一性来提供布局(例如清洁、十爽、或清洁度和干爽度之间的平衡),所述同一性是设计者希望为吸收制品5构建的。
簇区域侧向边界80可沿纵向中心线L的长度的约35%以上延伸。簇区域侧向边界80可沿纵向中心线L的长度的介于约35%和约85%之间延伸。簇区域侧向边界80可沿纵向中心线L的长度的介于约40%和约60%之间延伸。不受理论的约束,据信簇区域侧向边界80可具有的长度大致相同于或大于典型穿着者的阴唇区域的长度或其腿部和其裆部之间的相交处的长度并且是实用的。簇区域侧向边界80可沿纵向中心线L的长度的约50mm以上延伸。
簇区域侧向边界80之间的距离100可在平行横向轴线TP处最小,为约10mm。距离100最大可为约120mm。
纤维质非织造纤维网60可由基本上无规定向的纤维构成,所述纤维至少相对于MD和CD是无规定向的。所谓基本上无规定向是指由于加工条件,可能MD(纵向)取向纤维的量高于CD(横向)取向纤维的量,反之亦然。例如,在纺粘法和熔喷法中,将连续的纤维股线沉积在在MD上移动的支撑件上。尽管试图使纺粘或熔喷非织造纤维网的纤维取向成“无规”的,但通常与CD上的情况相反,较高百分比的纤维取向在MD上。
纤维质非织造纤维网60可为任何已知的包括纤维的非织造纤维网,所述纤维具有足够的伸长特性以被形成为本文所述的顶片30。纤维质非织造纤维网60可包括多个第一簇70和第二簇71,所述第一簇70和第二簇71包括纤维110,所述纤维与纤维质非织造纤维网60成一整体且从其上延伸。形成第一簇70和第二簇71的多个纤维110可为环状纤维110。间断16可与纤维质非织造纤维网的第二表面14相关联,所述间断16产生自用以形成第一簇70和第二簇71的纤维质非织造纤维网60的纤维110的整体延伸部。
第一簇70和第二簇71可包括环状纤维110,所述环状纤维开始并结束于纤维质非织造纤维网60。环状纤维110可在单一簇(例如第一簇70或第二簇71)内在MD和或CD方向上彼此大致对齐。第一簇70和第二簇71可包括多个环状对齐纤维110,所述纤维形成隧道形第一簇70和第二簇71。隧道形第一簇70和第二簇71可为开口的隧道形簇,其中簇的内部为开口的或大致开口的,例如为结构化的使得簇具有开口的内部空隙空间79,所述空隙空间可开口通向簇或大致开口穿过簇。隧道形第一簇70和第二簇71可为如下的隧道形簇,其中簇的内部包括纤维110。隧道形第一簇70和第二簇71可用作导管,所述导管用于将流体从流体源转移至吸收制品5内的更深的结构诸如吸收芯20。可期望隧道形第一簇70和第二簇71在簇区域侧向边界80之间的顶片的部分上收集流体并且在侧向地位于簇区域侧向边界80以外的顶片的部分上提供后备结构以捕集可能逸出顶片30的流体。
术语纤维质非织造纤维网是指具有被插入中间的独立纤维或丝线结构的纤维网,但不形成如织造织物或针织织物(它们不具有无规取向纤维)中的重复图案。非织造纤维网或织物已通过多种方法形成,例如熔喷法、纺粘法、水缠绕法、水刺法、气流成网和粘合粗梳纤维网法。非织造织物的基重通常以克/平方米(gsm)表示,而纤维直径通常以微米表示。纤维尺寸还可用旦表示。纤维质非织造纤维网60的基重范围可为10gsm至500gsm。纤维质非织造纤维网60的组分纤维可由诸如聚乙烯、聚丙烯、聚酯、以及它们的共混物之类的聚合物构成。纤维110可包含纤维素、人造丝、棉、或其它天然材料或聚合物与天然材料的共混物。纤维110也可包含超吸收材料,如聚丙烯酸酯或合适材料的任何组合。纤维110可为单组分纤维、双组分纤维和/或双成分纤维、圆形纤维、非圆形纤维(例如,异形纤维或毛细管道纤维),并且可具有范围为0.1-500微米的主横截面尺度(例如,圆形纤维的直径)。例如,适用于纤维质非织造纤维网60的一种类型的纤维110包括纳米纤维。前体纤维网的组分纤维也可为不同的纤维类型的混合物,所述纤维类型在如下特征上不同:如化学性质、组分、直径、形状等。
纤维质非织造纤维网60可包括纤维,所述纤维具有足够的伸长特性以具有被形成为第一簇70和第二簇71的部分。簇通过如下方式形成:在纤维质非织造纤维网60的离散的局部部分处在Z方向上将纤维110挤出平面外。挤出平面外可归因于纤维位移,即,纤维能够相对于其它纤维移动并且被比如讲“挤”出平面外。就一些纤维质非织造纤维网60而言,挤出平面外归因于簇的纤维110,所述纤维已被至少部分地塑性拉伸并被永久地变形以形成簇。纤维质非织造纤维网60的组分纤维110可具有至少约5%,至少约10%,至少约25%,至少约50%,和或至少约100%的断裂伸长率。断裂伸长率可通过拉伸试验来确定,诸如通过使用Instron拉伸试验设备来确定,并且一般可见于源自此类纤维或纤维网供应商的材料数据表中。纤维质非织造纤维网60的纤维110可包括能够经受足够的塑性变形和拉伸伸长的纤维、或具有足够的纤维移动性的纤维,使得其可形成环状纤维110。
术语整体是指第一簇70和第二簇71的纤维110是来源于纤维质非织造纤维网60。第一簇70和第二簇71的环状纤维110可塑性变形且为延伸的纤维质非织造纤维网60的纤维110。整体旨在不同于为了制造簇的目的而并入到或添加到独立前体纤维网上的纤维。第一簇70和第二簇71中的纤维110的平均纤维直径可小于纤维质非织造纤维网60着陆区域部分1中的纤维110的平均纤维直径,第一簇70和第二簇71由于形成过程而从所述着陆区域部分延伸。一些被挤出平面外以形成簇的纤维110可不形成环,而是可断裂并具有松散或断裂的纤维18端部,如图4所示。
第一簇70和第二簇71可具有簇基座72。簇基座为邻近纤维质非织造纤维网60的第一表面12的第一簇70或第二簇71的部分。多个环状纤维110可在簇基座72处彼此汇聚。第一簇70(或第二簇71)的一个实施方案的扫描电子显微照片示出于图5中。第一簇70和/或第二簇71可用作流体收集器以将流体更深地传送到吸收芯20中。
簇区域侧向边界80可位于顶片30的对水具有不同亲和力的部分之间。对水的亲和力可被量化为水对纤维质非织造纤维网60中的纤维110的接触角。纤维110对水的亲和力随着纤维110对水的接触角的减小而增大。纤维110对水的亲和力可通过如下方式来控制:向期望具有较大或较小的对水的亲和力的纤维质非织造纤维网60的部分上施用表面活性剂(亲水性或疏水性)或洗剂(亲水性或疏水性)。纤维110对水的亲和力也可通过如下方式来控制:向期望具有特定的对水的亲和力的纤维质非织造纤维网60的部分上施用一般疏水剂。如果纤维110自身为亲水的或以某种方式被处理成亲水的,则可认为纤维110是亲水的。如果材料具有小于90度的与水的静态接触角或被加工成具有小于90度的与水的静态接触角,则可认为所述材料为亲水的。每个簇区域侧向边界80均可位于包括疏水性洗剂的顶片30的一部分和纵向中心线L之间。在这种排列中,洗剂可提供改善的吸收制品5的穿着舒适性。簇区域侧向边界80之间的纤维质非织造纤维网60的部分可用表面活性剂来处理以有助于流体采集。因此,簇区域侧向边界80可用作视觉提示,以向穿着者指示吸收制品可具有多少附加流体容量,并且表面活性剂可帮助防止流体从顶片的中心部分34朝向更朝吸收制品的侧向侧边32定位的顶片30的部分扩散。
顶片30的一个实用的实施方案可为如下的实施方案:其中与簇区域侧向边界80之外的顶片30的部分相比,簇区域侧向边界80之间的顶片30的部分可为相对亲水的。簇区域侧向边界80之外的顶片30的部分可包括第二簇71。与包括第一簇70的簇区域侧向边界80之间的顶片30的部分相比,此类第二簇71可为相对疏水的(或不太亲水的)。该排列可提供可快速采集流体的顶片30的中心部分34,并且簇区域侧向边界80以外的顶片30的部分可用作防止从顶片30的面向身体的表面120逸出的屏障。
顶片30可包括纤维质非织造纤维网60和聚合物膜130的层压体125,如图6所示。第一簇70和第二簇71可延伸穿过聚合物膜130。层压体125包括至少两个层。这些层为大致平面的二维纤维网,它们的长度和宽度基本上大于单个纤维网的厚度。纤维质非织造纤维网60和聚合物膜130可通过粘合剂、热结合、超声波结合等来接合,或可通过机械接合源自纤维质非织造纤维网60的第一簇70和第二簇71来接合,所述第一簇和第二簇凸出穿过和或高出聚合物膜130的第一表面12。
层压体顶片可为所期望的,因为这种排列允许顶片30的面向身体的表面120向穿着者的身体提供两种不同的材料,所述不同的材料可各自提供不同的有益效果或功能。
层压体125具有第一表面12和第二表面14,所述第一表面12和第二表面14形成层压体的侧面。层压体的每个层均可具有第一表面12和第二表面14。因此,层压体125可被描述为被布置成使得聚合物膜130的第二表面14面对纤维质非织造纤维网60的第一表面12。纤维质非织造纤维网60的第二表面12可面对吸收芯20并且可与吸收芯20流体连通。
层压体125可具有聚合物膜130的第一表面12的暴露部分以及多个第一簇70和多个第二簇71,所述第一簇和第二簇为纤维质非织造纤维网60的纤维110的整体延伸部。第一簇70和第二簇71可具有与上文关于设置在纤维质非织造纤维网60(其中没有聚合物膜130)上的第一簇70和第二簇71所述的第一簇70和第二簇71相同的物理结构。
聚合物膜130可为适用于用作吸收制品5的顶片的任何聚合物膜。聚合物膜130可具有足够的完整性以通过本文所述的方法被形成为本文所述的层压体125。聚合物膜130可相对于纤维质非织造纤维网60具有足够低的伸长特性,使得在经受在聚合物膜130的方向上被挤出平面外的源自纤维质非织造纤维网60的纤维110的应变时,聚合物膜130将破裂使得源自纤维质非织造纤维网60的纤维110可延伸穿过聚合物膜130以形成第一簇70和第二簇71。
聚合物膜130可破裂使得聚合物膜130的顶盖331保持覆盖住簇的远端部分(例如第一簇70或第二簇71的顶部)并且存在破裂位置,破裂位置253提供聚合物膜的第一表面12和纤维质非织造纤维网60之间的流体连通途径,如图7所示。
顶盖331可为聚合物膜130的整体延伸部。顶盖331可为塑性变形的延伸的聚合物膜130的基底并且与聚合物膜130成一整体。与顶盖331相关时,整体是指来源于聚合物膜130并且旨在不同于为了制造顶盖的目的而并入到或添加到独立前体纤维网上的基底。
聚合物膜130可为显微织构聚合物膜。所谓显微织构是指在前体纤维网中的簇70之间存在多个微观部件,此类微观部件具有适当的尺寸和尺度,以便多个微观部件可适配在相邻簇(例如相邻第一簇70和/或相邻第二簇71)之间。即,微观部件具有适当的尺寸和尺度,使得微观部件可具有小于相邻簇之间的距离的二分之一的最大尺度。微观部件可为例如微观孔或微观泡,它们的实例公开于如下专利中:授予Stone等人的美国专利7,402,732和授予Curro等人的美国专利4,839,216、授予Curro等人的美国专利4,609,518、以及授予Curro等人的美国专利4,609,518。聚合物膜130可为开孔聚合物膜130,其孔各具有介于约0.01mm2和约0.78mm2之间的面积。微观部件可为凸起部分。凸起部分可为聚合物膜130的整体延伸部,或可为添加到聚合物膜130的表面上的材料。
顶盖331为聚合物膜130的整体延伸部。第一簇70和/或第二簇71中的每个的远端部分231的至少一部分可被顶盖331覆盖。如图7-10所示,顶盖331可为具有第一开口251和第二开口252的隧道形顶盖331。第一开口251包括聚合物膜130中的破裂位置253,并且簇(例如第一簇70和/或第二簇71)在破裂位置253上方延伸。顶盖331邻近破裂位置253整体地从聚合物膜130延伸。破裂位置253可为点或线。顶盖331通过如下方式形成:在至少一个破裂位置253处破裂聚合物膜130并且将聚合物膜130拉伸到聚合物膜130的第一表面12的平面外以形成开口诸如第一开口251或第一开口251和第二开口252。破裂位置253可由开口4的边界的至少一部分限定。开口4的剩余部分可由一个或多个附加破裂位置或顶盖331的部分限定,所述部分邻近顶盖331整体地从第二聚合物膜130所延伸的位置。聚合物膜130在没有破裂位置253的情况下可为流体不可透过的。
第一开口251可为拱形的使得第一开口251在邻近聚合物膜130的第一表面12处最宽,并且一般朝覆盖簇(例如第一簇70和/或第二簇71)的远端部分231的顶盖的部分变窄。顶盖331可具有邻近聚合物膜130的第一表面12的顶盖基座271。顶盖基座271可窄于远离顶盖基座271的顶盖331的一部分。第一开口251可为大写的Ω形(Ω)使得第一开口251在邻近聚合物膜130的第一表面12处要窄于在簇基座72和簇(例如第一簇70和/或第二簇71)的远端部分231之间的中间的某个位置的情况。类似地,如果存在第二开口252,则第二开口252可为拱形的使得第二开口252在邻近聚合物膜130的第一表面12处最宽,并且一般朝覆盖簇(例如第一簇70和/或第二簇71)的远端部分231的顶盖331的部分变窄。第二开口252可为大写的Ω形的(Ω)使得第二开口252在邻近聚合物膜130的第一表面12处要窄于在簇基座72和簇(例如第一簇70和/或第二簇71)的远端部分231之间的中间的某个位置的情况。第二开口252可与第一开口251相对:簇(例如第一簇70和/或第二簇71)位于第二开口252和第一开口251之间。第一开口251、第二开口252和任何附加开口可使层压体125成为流体可透过的。
如果存在第一开口251和第二开口252,则顶盖331可在至少两个延伸位置254整体地从聚合物膜130延伸,所述至少两个延伸位置被第一开口251和第二开口252彼此间隔开。所述至少两个延伸位置254可为簇(例如第一簇70和/或第二簇71)的相对两侧上的相对位置。顶盖331可在至少两个延伸位置254整体地从聚合物膜130延伸,每个延伸位置254均邻近破裂位置253。除了第一开口251和第二开口252以外,还可存在附加开口。例如,如果存在三个或更多个开口(例如,第一开口251、第二开口252和第三开口),则顶盖331可在至少三个延伸位置254整体地从聚合物膜130延伸,所述至少三个延伸位置被开口(例如第一开口251、第二开口252和第三开口)彼此间隔开。
如图10所示,顶盖331可具有顶盖长度161和顶盖宽度162。顶盖331的顶盖长度161被限定在第一开口251和第二开口端部252之间。顶盖331也可具有被限定为顶盖331的最大尺度的顶盖宽度162,所述宽度正交于顶盖331的顶盖长度161测量。顶盖331的平面纵横比可被限定为顶盖331的顶盖长度161和顶盖宽度162之间的比率。顶盖331的纵横比可大于约0.5。顶盖331的纵横比可大于约1。顶盖331的纵横比可大于约1.5。顶盖331的纵横比可大于约2。一般来讲,据信具有较高纵横比的顶盖331可更易于引起层压体125的观察者的注意,并且也可沿纤维网1的表面在正交于簇(例如第一簇70和/或第二簇71)的长轴La的方向上更好地阻止流体流。
层压体125中的顶盖331被认为可掩蔽或部分地掩蔽由层压体125收集并保留在形成第一簇70和/或第二簇71的纤维110之间的毛细管中的流体。吸收制品诸如擦拭物、卫生巾、棉塞或尿布中所用的这种层压体纤维网可吸引使用者(或护理人员),因为保留在形成簇的纤维110之间的毛细管中的肯可能难看的尿液、经液、粪便或其它液体将被遮掩或被部分地遮掩而使观察者难以看到。在没有顶盖331的吸收制品诸如卫生巾中,簇(例如第一簇70和/或第二簇71)可基本上具有经液的颜色,这可能对于卫生巾的使用者来讲是不期望的。顶盖331覆盖或部分地覆盖其中保留有经液的簇,因而可使层压体125显现得不太红,或甚至允许层压体125保持其初始颜色(例如在受到流体侵害之前)。
如果聚合物膜130和从其延伸的顶盖331为包含增白剂诸如二氧化钛的聚合物膜,则顶盖331可更有效地遮掩保留在簇70的毛细管中的材料而不被观察到。此类顶盖331可更好地保持被感知到的白颜色,许多消费者会将白颜色与清洁度关联起来。
顶盖331可具有大于约10%,大于约20%,大于约30%,大于约40%,大于约50%,大于约60%,大于约70%,大于约80%,或大于约90%的不透明度。顶盖331可为不透明的。聚合物膜130可具有不透明度。顶盖331的不透明度可小于聚合物膜130的不透明度,顶盖331从所述聚合物膜延伸,例如由于拉伸聚合物膜以形成顶盖331。顶盖331可具有不透明度,所述不透明度为第二前体纤维网的不透明度的介于约80%和约95%之间。顶盖331可具有不透明度,所述不透明度为聚合物膜130的不透明度的介于约50%和约95%之间。顶盖可具有不透明度,所述不透明度为聚合物膜130的不透明度的介于约35%和约95%之间。顶盖331的不透明度越大,则顶盖331可越有效地遮掩保留在第一簇70和/或第二簇71的毛细管中的液体。顶盖331可具有不透明度,所述不透明度小于聚合物膜130的不透明度的约90%。顶盖331可具有不透明度,所述不透明度小于聚合物膜130的不透明度的约75%。顶盖331可具有不透明度,所述不透明度小于聚合物膜130的不透明度的约50%。
如本文所用,术语“不透明度”是指基底或印刷基底的性质,其度量基底隐藏或遮掩相对于观察点放置在基底后面的物体使其不被观察到的能力。不透明度可被报告为按百分比计的被具有0.5%的反射率的黑体背衬的基底的漫反射系数对用具有89%的绝对反射率的白体背衬的相同基底的漫反射系数的比率。不透明度可如ASTM D 589-97,Standard Test Method for Opacityof Paper(15°/Diffuse Illuminant A,89%Reflectance Backing and PaperBacking)中所述地那样测量。
具有高不透明度的基底将不允许许多光(如果有的话)穿过该基底。具有低不透明度的基底将允许许多(或全部)光穿过该基底。不透明度的范围可为0至100%。如本文所用,术语“低不透明度”是指基底或印刷基底具有小于50%的不透明度。如本文所用,术语“高不透明度”是指基底或印刷基底具有大于或等于50%的不透明度。如本文所用,术语“不透明的”是指基底或印刷基底具有大于或等于50%的不透明度。
聚合物膜130可具有聚合物膜厚度t,并且顶盖331可具有顶盖厚度tc。由于顶盖331为聚合物膜130的整体延伸部并且是通过将聚合物膜130拉伸到聚合物膜130的第一表面12的平面外形成的,因此顶盖331的一部分的顶盖厚度tc可小于聚合物膜厚度t。即,被延伸以形成顶盖331的聚合物膜在顶盖331的至少某个部分处相对于顶盖331所从其延伸的聚合物膜的平面的部分变薄了。顶盖厚度tc在整个第一开口251和/或第二开口252的周围可不是均匀的。顶盖厚度tc在顶盖331的远端部分可等于或小于聚合物膜厚度t。顶盖厚度tc在顶盖331的远端部分可大约等于或小于聚合物膜厚度t,并且顶盖厚度tc在介于顶盖331的远端部分和聚合物膜130之间的顶盖331的一部分处可小于聚合物膜厚度t。顶盖331的薄化可提供具有柔软手感的顶盖331。此外,由于顶盖331可为薄的且可容易变形,顶盖331下面的簇70的特性可支配具有顶盖331的簇70所赋予的触觉印象。因此,簇的特性对于由层压体125所赋予的触觉印象来讲可为重要的。
从纤维质非织造纤维网60凸出的第一簇70和第二簇71可与聚合物膜130机械地接合,因为顶盖基座271可收紧在第一簇70(和/或第二簇71)上。这指示在顶盖基座271处有一定量的恢复,所述恢复可趋于约束第一簇70(和/或第二簇71)使它们不被回拉穿过聚合物膜130。可存在多个第一簇70(和/或第二簇71),它们彼此间隔很小使得簇70(和/或第二簇71)基本上覆盖聚合物膜130。
与聚合物膜130相比,纤维质非织造纤维网60可为相对亲水的。即,纤维质非织造纤维网可具有的对水的接触角小于聚合物膜130对水的接触角。基底的流体相互作用特性中的这种对比度可作为选择材料和/或向材料自身上施用化学处理剂的过程的一部分来控制。相对亲水的纤维质非织造纤维网60可用来将流体抽吸到吸收制品5中。相对疏水的聚合物膜130可对吸收制品的穿着者来讲感觉干爽。
图11示出了包括顶片30的吸收制品5的剖面图,所述顶片具有纤维质非织造纤维网60和聚合物膜130的层压体125。聚合物膜可为开孔薄膜诸如被称为
Figure BDA0000046445080000161
的用于
Figure BDA0000046445080000162
超薄卫生巾中的薄膜和以下专利中所述的聚合物膜:授予Radel等人的美国专利4,342,314、授予Ahr等人的美国专利4,463,045、授予Stone等人的美国专利7,402,723、和授予Curro等人的美国专利4,629,643。
顶片30可包括纤维质非织造纤维网60和第二非织造纤维网的层压体125,第二非织造纤维网替代图6所示的聚合物膜130。第一簇70和第二簇71可延伸穿过第二非织造纤维网。层压体125包括至少两个层。这些层为大致平面的二维纤维网,它们的长度和宽度显著大于单个纤维网的厚度。纤维质非织造纤维网60和第二非织造纤维网可通过粘合剂、热结合、超声波结合等来接合,或可通过机械接合源自纤维质非织造纤维网60的第一簇70和/或第二簇71来接合,所述第一簇和第二簇凸出穿过第二非织造纤维网。与第二非织造材料相比,纤维质非织造纤维网60可为相对亲水的以有助于将流体更深地抽吸到吸收制品5中。
一个其中簇区域侧向边界80彼此间隔开距离100的实施方案也可为实用的,所述距离从平行横向轴线TP处的最大值逐渐减小至在簇区域侧向边界80的纵向相对的端部处的最小值,如图11所示。距离100可取决于位置而沿纵向中心线L逐渐减小,使得簇区域侧向边界80的部分为直的或弯曲的。簇区域侧向边界80的端部无需必定为自由端部,在所述自由端部以外顶片30缺乏簇。例如,簇区域侧向边界80之间的顶片30的部分可包括第一簇70,并且簇区域侧向边界80之间的顶片30的部分可被包括第二簇71的顶片的一部分所围绕。这种排列可向穿着者提供舒适感。
彼此间隔开距离100的簇区域侧向边界80被认为可能提供许多有益效果,所述距离从平行横向轴线TP处的最大值逐渐减小至在簇区域侧向边界80中的一个或两个的纵向相对的端部处的最小值。例如,女性裆部的阴唇区域可一般被成形为使得其朝女性的前部和后部略微较窄并且在阴唇的前部和阴唇的后部之间较宽。因此,簇区域侧向边界80之间的顶片30的部分可被布置成与女性的阴唇区域具有相同的平面形状。此类区域可具有柔软且可帮助捕集流体的第一簇70。第二簇71可设置在吸收制品的簇区域侧向边界80和侧向侧边32之间以阻止流体侧向流出顶片30的表面。此外,吸收制品5上的产生自穿着者身体的排出过程的污渍图案可为略微椭圆形的,其中椭圆的长轴一般从她的前部至她的后部对齐于穿着者的裆部。因此,簇区域侧向边界80之间的顶片30的部分可被布置成具有在平行横向轴线TP处最宽并且朝簇区域侧向边界80之间的区域的纵向相对的端部逐渐变细的形状。污渍相对于簇区域侧向边界80的位置可向穿着者提供视觉提示以指示她是否需要更换她的吸收制品5。
簇区域侧向边界80的纵向相对的端部81无需必定为自由端部,在所述自由端部以外顶片30缺乏第一簇70和/或第二簇71。如图12所示,簇区域侧向边界80之间的顶片30的一部分可包括第一簇70,并且簇区域侧向边界80之间的顶片30的部分可被包括第二簇71的顶片30的一部分围绕。即,簇区域侧向边界80之间的顶片30的部分可为第一簇70的岛,所述岛被第二簇71的海围绕。在这种排列中,第二簇71的平面外结构可用来减小流体流出顶片30的可能性并且在接触穿着者阴唇的远离顶片30的最中心部分的顶片30的区域中向穿着者提供舒适感。
簇区域端部边界82可连接位于纵向中心线L的相对两侧上的簇区域侧向边界80。簇区域端部边界82可由将多个第二簇71与包括多个第一簇70的顶片的一部分隔开的线或所述线的一部分限定。
簇区域侧向边界80可仅为包括多个第二簇71的顶片30的一部分和包括多个第一簇70的顶片的一部分之间的边界的那个部分,使得簇区域侧向边界80之间的距离从平行横向轴线TP处的最小值逐渐增大至在簇区域侧向边界80的纵向相对的端部中的一个或两个处的最大值。因此,在图12中,可认为簇区域端部边界82不是簇区域侧向边界80的一部分,因为如果认为簇区域端部边界82的这些部分是如此的话,则簇区域侧向边界80之间的距离将不是彼此间隔开如下的距离,所述距离从平行横向轴线TP处的最小值逐渐增大至在簇区域侧向边界80的一个或两个纵向相对的端部81处的最大值。
吸收制品5的顶片30常常是白色的,以在使用之前或使用中暗示吸收制品5的清洁度。如果用作顶片30的纤维质非织造纤维网60是白色的,则使用者可难以在视觉上辨别出非织造纤维网上的簇。着色的簇可使穿着者更易于相对于没有簇70的顶片30的一部分作出辨别。对于包括顶片30的一部分(所述部分包括被第二簇71部分地围绕或完全围绕的多个第一簇70)的实施方案来讲,在包括第一簇70的顶片30的部分和包括第二簇71的顶片30的部分之间提供色差可向穿着者提供视觉提示和边界以更容易地估计所使用的吸收制品5是否需要更换成新的吸收制品5。颜色可通过采用激光印刷、喷墨印刷、卷筒纸凹版印刷或其它合适的印刷技术印刷在簇70上来提供给簇。
如图12所示,吸收芯可具有一对与纵向中心线L间隔开的芯侧向边缘160。簇区域侧向边界80和吸收芯20可具有适当的尺寸和尺度,使得两个簇区域侧向边界80均不延伸超过吸收芯20的芯侧向边缘。这种排列可向穿着者提供视觉提示以提示她是更换其吸收制品5的时候了。例如,如果穿着者检查其吸收制品5并且看到由其身体的排出过程所造成的污渍区域正接近簇区域侧向边界80中的一个或两个或处在簇区域侧向边界80的范围之外(即流体可能正朝芯边缘160中的一个或两个侵蚀),她便可辨别出吸收芯20可能正接近其设计流体容量因而是更换她的吸收制品5的时候了。通过在芯侧向边缘160的内侧具有簇区域侧向边界80,穿着者将在她较迟地认识到流体正接近或已超过簇区域侧向边界80的情况下具有有益效果。即,如果污渍已侧向行进超过一个或两个簇区域侧向边界80,吸收芯可仍然具有一些附加存储容量。簇区域侧向边界80可基于包括第一簇70的顶片30的部分和包括第二簇71的部分中的污渍的视觉外观上的差异而被辨别出来,或可基于在包括第二簇71的部分中没有污渍的情况下由于不同的表面纹理而产生的外观上的差异而被辨别出来。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多个第一簇70具有第一颜色157,并且多个第二簇71具有第二颜色151,如图13所示。第一颜色157可不同于第二颜色151。色差可大于约3.5,所述值由CIE LAB比色计表征。色差可大于约1.1,所述值由CIE LAB比色计表征。色差可大于约6,所述值由CIE LAB比色计表征。色差可为至少1.1,所述值由CIE LAB比色计表征。
色差可使用CIE LAB比色计来表征,并且使用Hunter Labscan XE 45/0几何反射分光光度计来测量。对该系统的技术说明可见于R.S.Hunter的文章“photoelectric color difference Meter”,Journal of the Optical Society ofAmerica,第48卷,第985-95页,1958年。被专门设计用于按Hunter比色计来测量颜色的装置描述于1961年10月10日公布的授予Hunter等人的美国专利3,003,388中。
颜色可根据国际公认的3D颜色立体图来测量,其中将人眼所感知到的所有颜色均转换为数值码。CIE LAB系统类似于Hunter L,a和b,并且是基于三个维度,具体地讲是L*,a*和b*。
当根据该系统限定颜色时,L*表示明度(0=黑色,100=白色),a*和b*各自独立地表示两个色轴,a*表示红色/绿色轴(+a=红色,-a=绿色),而b*表示黄色/蓝色轴(+b=黄色,-b=蓝色)。
颜色可通过唯一的ΔE值(即,与某个标准或基准的颜色差值)来识别,所述值以数学方式用如下公式来表达:
ΔE*=[(L*X.-L*Y)2+(a*X.-a*Y)2+(b*X-b*Y)2]1/2
“X”表示所述标准或基准样本,并且“Y”为变体。
Hunter测色仪被构造成产生3个值(L*,a*,b*和作为全色的ΔE*)。L*值为从目标样本反射到检测器上的入射(源)光的百分比。有光泽的白色样本将产生接近100的L*值。暗淡的黑色样本将产生约为0的L*值。a*值和b*值包含样本的光谱信息。正的a*值指示样本中的绿色量。
端口的直径将基于要在其上进行测色的区域来选择,其中端口的尺寸为可得的可提供视域的最大端口,所述视域小于要在其上进行测色的区域。可使用0.2英寸直径的端口。可使用具有0.5英寸视域的0.7英寸直径的端口。在用于测量之前,使用仪器制造商所提供的标准白色瓷片和黑色瓷片来校准仪器。
使用标准的行业认可的规程来测量L*值、a*值和b*值。顶片各部分的颜色根据方法ASTM E 1164-94“Standard Practice for ObtainingSpectrophotometric Data for Object-Color Evaluation”使用反射分光光度计来测量。遵循该标准方法,但为清楚起见,在此给出了具体的仪器设定和采样规程。可按CIE 1976颜色坐标标准来报告样本颜色,所述标准如ASTM E1164-94和ASTM D2264-93的6.2节中所规定。其由三个值组成;测量样本“明度”的L*、测量红色度或绿色度的a*、和测量黄色度或蓝色度的b*。
设备
反射分光光度计......45°/0°Hunter Labscan XE,或等同物
HunterLab Headquarters,11491 Sunset Hills Road,Reston VA 20190-5280,电话:703-471-6870,传真:703-471-4237,http://www.hunterlab.com。
标准板...................标准Hunter白色瓷片源:Hunter颜色。
设备准备
1.确保分光光度计如下配置:
照明..............C型
标准观察仪....2°
几何参数................45/0°测量角度
端口直径...........基于要在其上进行测色的区域选择端口直径
观察区域.............将基于要在其上进行测色的区域来选择
紫外滤光器:标称
2.在开始任何测试之前,根据制造商的使用说明使用随仪器提供的标准黑色瓷片和白色瓷片来校准分光光度计。
样本制备
1.解包、展开产品或制品样本并且将它们放置平坦,不要触碰面向身体的表面或改变其颜色。
2.应当在产品的观察表面上选择用于测量的区域,并且必须包括以下部分:
·观察表面的基准区域。
·观察表面的变异区域。
·观察表面的任何其它部分,所述部分具有可见的或可测量的不同于基准区域或变异区域的颜色。测量的进行不应当使得两个色调化部分的边界重叠。
试验过程
1.根据仪器制造商的使用说明操作Hunter色度计。
2.吸收制品应当在平坦地放置在仪器上的孔上的情况下进行测量。白色瓷片应当放置在衬垫的后面。
3.吸收制品应当被放置成其纵向垂直于仪器。
4.对于至少3个重复样本,测量如上所选择的相同区域。
计算报告
1.确保所报告的结果确实是CIE L*,a*,b*。
2.记录L*,a*,b*值,精确至0.1单位。
3.对于每个所测量的区域,取L*,a*,b*的平均值。
4.计算着色区域和背景之间的ΔE*。
纤维质非织造纤维网60中的第一簇70和第二簇71可使用多种方法中的任何方法来形成。制备第一簇70和第二簇71的方法包括但不限于针刺法、起绉法、水刺法、其上设置有齿的相互啮合的辊、以及它们的组合。
多种具有簇的非织造纤维网60和制造包括层压体纤维网在内的此类纤维网的方法公开于以下专利中:授予Curro等人的美国专利7,410,683、Turner等人的美国专利公布2004/0131820、Hoying等人的美国专利公布2007/0116926、Turner等人的美国专利公布2006/0019056、Curro等人的美国专利公布2005/0281976、和Curro等人的美国专利公布2006/0286343。
参见图14,其示出了用于制造顶片30的设备和方法,所述顶片包括纤维质非织造纤维网60和簇(例如第一簇70和第二簇71)。设备1000包括一对相互啮合的辊1020和1040,每个均绕轴线A旋转,轴线A在同一平面内是平行的。辊1020包括围绕辊1020的整个圆周不间断地延伸的多个脊1060和对应的凹槽1080。辊1040类似于辊1020,但取代具有不间断地围绕整个圆周延伸的脊,辊1040包括已被改进成多排周向间隔开的齿1100的多排周向延伸的脊,所述齿以间隔开的关系围绕辊1040的至少一部分延伸。辊1040的各排齿1100被对应的凹槽1120隔开。在操作中,辊1020和1040相互啮合使得辊1020的脊1060延伸到辊1040的凹槽1120中并且辊1040的齿1100延伸到辊1020的凹槽1080中并且形成辊隙1160。辊1020和1040两者或其中的任一个可通过本领域已知的方法诸如通过使用热油填充的罗拉或电加热的罗拉而被加热。齿1100可被布置在辊1040上而对应于所期望的簇区域侧向边界80的形状和簇(例如第一簇70和/或第二簇71)相对于簇区域侧向边界80的位置。即,辊1040上的没有齿的部分可对应于没有簇的顶片的部分并且辊1040上的具有齿的部分可对应于具有簇70的顶片的部分。
顶片30可通过机械地变形纤维质非织造纤维网60或纤维质非织造纤维网60和第二纤维网135的层压体来制造。第二纤维网135可为聚合物膜130或第二非织造纤维网。辊1040的齿1100具有与前沿和后沿相关联的具体的几何形状,所述前沿和后沿使得齿能够基本上“穿”过纤维质非织造纤维网60或纤维质非织造纤维网60和第二纤维网135的层压体。在两层的层压体125中,齿1100将纤维同时从纤维质非织造纤维网60挤出平面外并穿过第二纤维网135。第二纤维网135被挤穿纤维110的齿1100(比如讲)刺穿以形成簇(例如第一簇70和第二簇71)。
纤维质非织造纤维网60和存在于顶片30中的任何其它层可由供料辊提供,并且在朝反转的相互啮合的辊1020和1040的辊隙1160的方向上移动。纤维质非织造纤维网60和所存在的其它层可以足够的纤维网张力保持以便用本领域已知的纤维网处理方法以大致展平的状态进入到辊隙1160中。当纤维质非织造纤维网60穿过辊隙1160时,与辊1020的凹槽1080相互啮合的辊1040的齿1100将纤维质非织造纤维网60的部分挤出纤维网平面外以形成簇(例如第一簇70和第二簇71)。如果需要层压体125顶片30,则当层压体125穿过辊隙1160时,与辊1020的凹槽1080相互啮合的辊1040的齿1110将纤维质非织造纤维网60的部分挤出纤维网平面外并且穿过第二纤维网135以形成簇。实际上,齿1100将纤维质非织造纤维网60的纤维“挤”过或“穿”过第二纤维网135。
当齿1100的尖端挤过纤维质非织造纤维网60时,主要在CD上取向在齿1100上的纤维质非织造纤维网60的纤维的部分被齿1100挤出纤维质非织造纤维网60的平面外。纤维可由于纤维移动性而被挤出平面外,或它们可因在Z方向上被拉伸和/或塑性变形而被挤出平面外。就层压体125顶片30而言,簇(例如第一簇70和第二簇71)因而可在层压体125的第一表面12上形成。
由上述描述可理解,当顶片30为层压体125时,纤维质非织造纤维网60和第二纤维网135应当具有不同的材料特性,所述材料特性是针对材料在失效例如由于拉伸应力而失效之前的延长能力而言的。具体地讲,纤维质非织造纤维网60可具有比第二纤维网135更大的纤维移动性和/或更大的纤维伸长特性,使得其纤维可足够地移动或拉伸以形成簇,同时附加层破裂,即,不拉伸至形成簇所必需的程度。
纤维质非织造纤维网60的纤维能够延延伸平面外而无塑性变形的程度可取决于前体纤维网纤维间粘结的程度。例如,如果纤维质非织造纤维网60的纤维仅是非常松散地彼此缠结的,则它们将更能够彼此之间滑动,并因此更容易延延伸平面外以形成簇。另一方面,较强粘合(例如通过大量的热点粘合、水缠结法等)的非织造前体纤维网的纤维将更可能需要延伸平面外的簇具有更大程度的塑性变形。因此,纤维质非织造纤维网60可为具有相对较低纤维间粘结的纤维质非织造纤维网,并且第二非织造纤维网(如果存在的话)可为具有相对较高纤维间粘结的非织造纤维网,使得纤维质非织造纤维网60的纤维可延延伸平面外,同时第二非织造纤维网的纤维可不延延伸平面外。
就由层压体125形成的顶片30而言,第二纤维网135实际上可在由所施加的应变产生的拉伸载荷下失效。即,对于要设置在层压体125的第一侧面12上的簇(例如第一簇70和第二簇71)来讲,第二非织造纤维网或聚合物膜130(无论哪个存在)可具有足够低的纤维移动性(如果有的话)和/或相对低的断裂伸长率使得其在张力下局部(即,在应变区域中)失效,从而产生可供簇延伸的开口。在一个实施方案中,第二纤维网135具有在1%-5%范围内的断裂伸长率。尽管实际所需的断裂伸长率将取决于旨在被诱导以形成顶片30的应变,但应认识到,就一些实施方案而言,第二纤维网135可表现出约6%,约7%,约8%,约9%,约10%,或更大的纤维网断裂伸长率。还应认识到,实际的断裂伸长率可取决于应变速率。对于图14所示的设备来讲,所述速率由生产线速度决定。本发明中所用的纤维网的断裂伸长率可通过本领域已知的方法来测量,诸如通过标准拉伸试验方法使用标准拉伸试验设备诸如由Instron,MTS,Thwing-Albert等制造的那些来测量。
对于作为纤维质非织造纤维网60和第二纤维网135的层压体125的顶片30来讲,第二纤维网135应当比纤维质非织造纤维网60具有更低的纤维移动性(如果有的话)和/或更低的断裂伸长率(即,单个纤维的断裂伸长率,或如果是薄膜,则为薄膜的断裂伸长率),以便取代延延伸平面外至形成簇的程度,第二纤维网135在例如通过设备1000的齿1100形成簇时所产生的应变的作用下在张力下失效。一般来讲,据信第二纤维网135应当具有的断裂伸长率比纤维质非织造纤维网60的断裂伸长率小至少约10%,至少约30%,至少约50%,或至少约100%。本发明中所用的纤维网的相对断裂伸长率值可通过本领域已知的方法来测量,诸如通过标准拉伸试验方法使用标准拉伸试验设备诸如由Instron,MTS,Thwing-Albert等制造的那些来测量。
第一簇70和第二簇71的数目、面密度和尺寸可通过如下方式来改变:改变齿1100的数目、间距和尺寸,并且按辊1040和/或辊1020的需要作出对应的尺度变化。此外,第一簇70和第二簇71在顶片30上的图案以及簇区域侧向边界80的尺寸、形状和位置可通过改变齿1100在辊1040上的图案来改变。即,辊1040的部分可不具有任何齿1100。可在辊1020中作出类似的变化:辊1020的部分可不具有任何凹槽1080和凹槽1060。
图15示出了相互啮合的辊1020和1040的一部分以及脊1060和齿1100的横截面。如图所示,齿1100具有齿高TH(注意TH也可适用于脊高;在一个实施方案中,齿高和脊高相等)、和被称为节距P的齿对齿间距(或脊对脊间距)。如图所示,啮合深度E为辊1020和1040相互啮合水平的量度,并且是从脊1060的尖端测量至齿1100的尖端。啮合深度E、齿高TH、和节距P可按需要取决于纤维质非织造纤维网60和第二纤维网135(如果存在的话)的特性以及所期望的顶片30的特性而有变化。例如,一般来讲,啮合水平E越大,则纤维质非织造纤维网60的纤维所必须具有的必要的伸长特性或纤维对纤维移动性的特性就越大。此外,所需的簇面密度越大,则节距应当越小,并且齿长TL和齿距TD应当越小,如下所述。
图16示出了具有多个齿1100的辊1040的一个实施方案,所述齿适用于从具有介于约60gsm和100gsm之间的基重的纤维质非织造纤维网60和聚合物膜130(例如,聚乙烯或聚丙烯)来制造顶片30。
齿1100的放大视图如图17所示。在辊1040的这个实施方案中,齿1100具有一致的圆周向长度度尺寸TL,通常从前沿LE至齿顶1110处的后沿TE测得为约1.25mm,并且相互间距相同,距离TD为约1.5mm。对于从具有在约60至约100gsm范围内的总基重的纤维质非织造纤维网60来制造顶片30来讲,辊1040的齿1100可具有的长度TL范围为约0.5mm至约3mm,并且间距TD为约0.5mm至约3mm,齿高TH的范围为约0.5mm至约5mm,并且节距P为介于约1mm(0.040英寸)和约5mm(0.200英寸)之间。啮合深度E可为约0.5mm至约5mm(直到最大值等于齿高TH)。当然,E、P、TH、TD和TL可彼此独立地改变以获得所期望的簇高度和所期望的簇面密度。
据信LE和TE应当几乎完全正交于辊1040的局部周向表面1200。此外,从尖端1110和LE或TE的过渡应当为尖角诸如直角,所述角度具有足够小的曲率半径使得齿1100在LE和TE处挤过纤维质非织造纤维网60和第二纤维网135(如果存在的话)。不受理论的约束,据信在齿1100的尖端和LE及TE之间具有成相对尖角的尖端过渡使得齿1100能够利落地(即局部且清楚地)穿过纤维质非织造纤维网60或层压体125,以便纤维质非织造纤维网60的第一侧面12或层压体125的第一侧面12包括簇(例如第一簇70和第二簇71)。簇的特性可取决于线速度而有变化,因为线速度影响施加到非织造纤维质纤维网60上的应变速率。
纤维质非织造纤维网60可为其中存在极少纤维对纤维粘结的非织造纤维网。例如,前体纤维网可为具有离散热点粘结图案的非织造纤维网。可期望最小化粘结点的数目并且最大化间距以便允许在簇(例如第一簇70和第二簇71)的形成期间具有最大的纤维移动性和移位。一般来讲,使用具有相对较大直径和/或相对较高断裂伸长率和/或相对较高纤维移动性的纤维可导致簇的形成更好且更明显。
图18为如本文所公开的层压体的顶视图扫描电子显微照片(SEM)。如图12所示,顶盖331覆盖特定的簇(例如第一簇70和/或第二簇71)的远端部分231。在图12中,顶盖331整体地从簇(例如第一簇70和/或第二簇71)的相对两侧上的至少两个延伸位置254延伸并且被第一开口251和第二开口252隔开。当从上方观察时,覆盖特定的簇的远端部分231的顶盖331可帮助遮掩住保留在形成簇70的纤维110的毛细管内的流体诸如经液。图20也示出了聚合物纤维网中的微观结构,该微观结构为微观孔172。
图19为如本文所公开的层压体的断面图SEM。如图13所示,顶盖基座271在邻近层压体纤维网处窄于远离顶盖基座271的顶盖331的一部分。图21中的顶盖331为大致Ω(Ω)形的。
图20为如本文所公开的层压体的放大断面图SEM。如图14所示,顶盖331可具有超过两个开口使得顶盖在超过三个离散位置从聚合物膜130延伸。
可用作顶片或覆盖包裹物的层压体可使用本文所公开的设备来制造。一种用于非织造材料60的合适的材料可为BBABico,28gsm,GCAS 95001796,50/50PE/PP,为亲水性非织造材料,得自BBA Nonwovens。一种用于聚合物膜130的合适的材料可为Tredegar X-33350(亲水性),其为一种得自Tredegar Corp.的100目的前体纤维网。可使用表1中所列的两组工艺参数来形成本文所公开的层压体纤维网。齿1110可具有均匀的彼此周向地间隔开0.060英寸的距离TD的0.120英寸的周向长度尺度TL、0.060英寸的节距P、0.114英寸的啮合深度E、0.185英寸的齿高TL、齿110的尖端和凹槽108处的0.005英寸的曲率半径、和0.015英寸的齿1110和凹槽1108之间的谷中的曲率半径。进料非织造材料的温度可为约25℃。进料聚合物膜的温度可高于25℃。使聚合物膜的温度在25℃以上例如为约50℃可形成可接受的顶盖331。一般来讲,据信被处理材料的模量、温度、聚合物膜的微观质构、以及设备的上游侧和下游侧上的纤维网张力可为影响所得层压体结构的因素。
表1.
本文所公开的量纲和值不旨在被理解为严格地限于所述的精确值。相反,除非另外指明,每个这样的量纲均是指所引用的数值和围绕该数值的功能上等同的范围。例如,公开为“40mm”的量纲旨在表示“约40mm”。
除非明确排除或换句话讲有所限制,本文中引用的每一个文件,包括任何交叉引用或相关专利或专利申请,均据此以引用方式全文并入本文。对任何文献的引用均不是承认其为本文公开的或受权利要求书保护的任何发明的现有技术、或承认其独立地或以与任何其它一个或多个参考文献的任何组合的方式提出、建议或公开了任何此类发明。此外,当本发明中术语的任何含义或定义与以引用方式并入的文件中术语的任何含义或定义矛盾时,应当服从在本发明中赋予该术语的含义或定义。
虽然已经举例说明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案,但是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显而易见的是,在不背离本发明实质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做出多个其他改变和变型。因此,权利要求书意欲包括在本发明范围内的所有这样的改变和变型。

Claims (15)

1.一种吸收制品(5),所述吸收制品包括与吸收芯(20)成面对关系的顶片(30),
所述顶片具有纵向中心线(L)、正交于且相交于所述纵向中心线的横向中心线(T)、和平行于所述横向中心线且相交于所述纵向中心线的平行横向轴线(TP),所述纵向中心线可分为三个三分之一段,所述三个三分之一段中的一个三分之一段为中部三分之一段(50),所述平行横向轴线相交于所述纵向中心线的所述中部三分之一段;
其中所述顶片包括纤维质非织造纤维网(60),所述纤维网包括多个第一簇(70)和多个第二簇(71);
其中所述第一簇和所述第二簇包括与所述纤维质非织造纤维网成一整体且从所述纤维质非织造纤维网延伸的纤维(110),所述第一簇和所述第二簇的多根所述纤维为环状纤维;
其中所述顶片包括对称地设置在所述纵向中心线的相对两侧上的一对簇区域侧向边界(80),每个所述簇区域侧向边界均具有纵向相对的端部(81),并且每个簇区域侧向边界均由沿所述纵向中心线的至少一部分延伸并将所述第一簇与所述第二簇隔开的线或所述线的一部分限定,所述第一簇具有第一高度(H1),并且所述第二簇具有不同于所述第一高度的第二高度(H2);或由沿所述纵向中心线的至少一部分延伸并将所述第一簇与所述第二簇隔开的线或所述线的一部分限定,所述第一簇具有第一面密度(D1),并且所述第二簇具有不同于所述第一面密度的第二面密度(D2);并且
其中所述簇区域侧向边界以距离(100)彼此间隔开,所述距离在所述平行横向轴线处最小并且朝所述簇区域侧向边界的所述纵向相对的端部逐渐增大;或彼此间隔开某一距离,所述距离在所述平行横向轴线处最大并且朝所述簇区域侧向边界的所述纵向相对的端部逐渐减小。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收制品,其中所述簇区域侧向边界位于所述顶片的对水具有不同的亲和力的部分之间。
3.如前述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吸收制品,其中所述顶片包括所述纤维质非织造纤维网和聚合物膜(130)的层压体(125),其中所述第一簇和所述第二簇延伸穿过所述聚合物膜。
4.如前述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吸收制品,其中介于所述簇区域侧向边界和所述纵向中心线之间的所述顶片的一部分包括所述第一簇并且被包括所述第二所述簇的所述顶片的一部分围绕。
5.如权利要求1、2或4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制品,其中所述顶片包括所述纤维质非织造纤维网和第二非织造纤维网的层压体(125),其中所述第一簇和所述第二簇延伸穿过所述第二非织造纤维网。
6.如前述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吸收制品,其中所述多个所述第一簇具有第一颜色(157),并且所述多个第二簇具有第二颜色(157),其中所述第一颜色按至少1.1的量值不同于所述第二颜色,所述量值由所述CIE LAB比色计量化。
7.如前述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吸收制品,其中所述吸收芯具有一对与所述纵向中心线间隔开的芯侧向边缘(160),其中两个所述簇区域侧向边界均不延伸超过所述吸收芯的所述芯侧向边缘。
8.如前述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吸收制品,其中所述簇区域侧向边界以距离(100)彼此间隔开,所述距离从所述平行横向轴线处的最小值逐渐增大至在所述簇区域侧向边界的一个或两个纵向相对的端部处的最大值。
9.如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制品,其中所述簇区域侧向边界以距离(100)彼此间隔开,所述距离从所述平行横向轴线处的最大值逐渐减小至在所述簇区域侧向边界的一个或两个纵向相对的端部处的最小值。
10.如前述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吸收制品,其中所述簇区域侧向边界由沿所述纵向中心线延伸并将所述第一簇与所述第二簇隔开的线或所述线的一部分限定,所述第一簇具有第一高度,并且所述第二簇具有不同于所述第一高度的第二高度。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吸收制品,其中介于所述簇区域侧向边界和所述纵向中心线之间的所述顶片的一部分包括所述第一簇,并且所述第一高度小于所述第二高度。
12.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吸收制品,其中介于所述簇区域侧向边界和所述纵向中心线之间的所述顶片的一部分包括所述第一簇,并且所述第二高度小于所述第一高度。
13.如前述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吸收制品,其中所述簇区域侧向边界由沿所述纵向中心线延伸并将所述第一簇与所述第二簇隔开的线或所述线的一部分限定,所述第一簇具有第一面密度,并且所述第二簇具有不同于所述第一面密度的第二面密度。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吸收制品,其中介于所述簇区域侧向边界和所述纵向中心线之间的所述顶片的一部分包括所述第一簇,并且所述第一面密度小于所述第二面密度。
15.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吸收制品,其中介于所述簇区域侧向边界和所述纵向中心线之间的所述顶片的一部分包括所述第一簇,并且所述第二面密度小于所述第一面密度。
CN2009801303916A 2008-08-08 2009-08-06 具有簇绒顶片的吸收制品 Active CN10211208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7)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12/188,543 US7967801B2 (en) 2008-08-08 2008-08-08 Regionalized topsheet
US12/188,598 2008-08-08
US12/188,543 2008-08-08
US12/188,598 US8058501B2 (en) 2008-08-08 2008-08-08 Regionalized topsheet
US12/415,163 US9345628B2 (en) 2008-08-08 2009-03-31 Absorbent article having a tufted topsheet
US12/415,163 2009-03-31
PCT/US2009/052946 WO2010017354A1 (en) 2008-08-08 2009-08-06 Absorbent article having a tufted topsheet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112085A true CN102112085A (zh) 2011-06-29
CN102112085B CN102112085B (zh) 2013-05-29

Family

ID=4113041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801303916A Active CN102112085B (zh) 2008-08-08 2009-08-06 具有簇绒顶片的吸收制品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9345628B2 (zh)
EP (1) EP2309958B1 (zh)
JP (1) JP2011530342A (zh)
CN (1) CN102112085B (zh)
MX (1) MX2011001480A (zh)
WO (1) WO2010017354A1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873335A (zh) * 2014-02-27 2015-09-02 金红叶纸业集团有限公司 吸收制品及其表面层
CN105163698A (zh) * 2013-04-29 2015-12-16 金伯利-克拉克环球有限公司 孔图案化的纤维性非织造纤网
CN107072823A (zh) * 2014-08-06 2017-08-18 宝洁公司 开孔纤维网
TWI645840B (zh) * 2013-07-30 2019-01-01 花王股份有限公司 Absorbent article
CN111278396A (zh) * 2017-11-06 2020-06-12 宝洁公司 具有适形特征部的吸收制品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910195B2 (en) 2003-12-16 2011-03-22 The Procter & Gamble Company Absorbent article with lotion-containing topsheet
US8945334B2 (en) * 2008-08-08 2015-02-03 The Procter & Gamble Company Method of producing a multi-layered printed absorbent article
US8691041B2 (en) * 2008-08-08 2014-04-08 The Procter And Gamble Company Method of producing a composite multi-layered printed absorbent article
US8153226B2 (en) * 2009-03-31 2012-04-10 The Procter & Gamble Company Capped tufted laminate web
US8569572B2 (en) * 2010-02-11 2013-10-29 The Procter And Gamble Company Absorbent article comprising fluid handling zones
US8603277B2 (en) 2011-03-14 2013-12-10 The Procter & Gamble Company Method for assembling disposable absorbent articles with an embossed topsheet
US8658852B2 (en) 2011-03-14 2014-02-25 The Procter & Gamble Company Disposable absorbent articles with an embossed topsheet
US20120316532A1 (en) * 2011-06-13 2012-12-13 Mccormick Sarah Ann Disposable Absorbent Article With Topsheet Having A Continuous, Bonded Pattern
DK2720862T3 (en) 2011-06-17 2016-09-19 Fiberweb Inc Vapor permeable, water impervious TOTAL MAJOR MULTI-LAYER ARTICLE
EP2723568B1 (en) 2011-06-23 2017-09-27 Fiberweb, LLC Vapor permeable, substantially water impermeable multilayer article
US10369769B2 (en) 2011-06-23 2019-08-06 Fiberweb, Inc. Vapor-permeable, substantially water-impermeable multilayer article
US9765459B2 (en) 2011-06-24 2017-09-19 Fiberweb, Llc Vapor-permeable, substantially water-impermeable multilayer article
JP5960404B2 (ja) * 2011-09-30 2016-08-02 大王製紙株式会社 トップシート及びこれを用いた吸収性物品
CA2779969A1 (en) 2012-06-18 2013-12-18 Allan R. MANNINEN In-line shear resistant nonwoven textiles comprised of selectively slit and embossed film
CN104755054B (zh) 2012-10-25 2018-01-12 宝洁公司 与吸收制品一起使用的成型的扣紧系统
CN111513932B (zh) 2013-02-15 2022-02-08 宝洁公司 与吸收制品一起使用的扣紧系统
JP2018187497A (ja) * 2013-07-30 2018-11-29 花王株式会社 吸収性物品
JP2015027348A (ja) * 2013-07-30 2015-02-12 花王株式会社 吸収性物品
US20150282998A1 (en) * 2014-04-08 2015-10-08 The Procter & Gamble Company Absorbent articles having substrates having zonal treatments
EP3128978A1 (en) * 2014-04-08 2017-02-15 The Procter & Gamble Company Absorbent articles having zones
US10271997B2 (en) 2014-04-08 2019-04-30 The Procter & Gamble Company Absorbent articles having substrates having zonal treatments
CN107072824A (zh) * 2014-10-27 2017-08-18 宝洁公司 具有性能信号的吸收制品
RU2017112525A (ru) * 2014-11-06 2018-12-06 Дзе Проктер Энд Гэмбл Компани Абсорбирующие изделия, содержащие обращенные к одежде ламинаты
US10792199B2 (en) 2018-02-23 2020-10-06 The Procter & Gamble Company Substrates and laminates for absorbent articles
JP7136684B2 (ja) * 2018-12-26 2022-09-13 花王株式会社 吸収性物品
CN111228042B (zh) * 2020-01-20 2021-08-20 雀氏(福建)实业发展有限公司 一种去味型芯体的制备方法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184016A2 (en) * 2000-09-01 2002-03-06 Uni-Charm Corporation Absorbent article employing surface layer with continuous filament and manufacturing process thereof
WO2004058497A1 (en) * 2002-12-20 2004-07-15 The Procter & Gamble Company Inverse textured web
WO2005039467A1 (en) * 2003-10-22 2005-05-06 Tamicare Ltd. Absorbent articles having defined functional zones

Family Cites Families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S2054255T3 (es) 1989-07-18 1994-08-01 Mitsui Petrochemical Ind Una tela no tejida y un metodo para la fabricacion de la misma.
US5824004A (en) * 1990-06-18 1998-10-20 The Procter & Gamble Company Stretchable absorbent articles
FR2713083B1 (fr) 1993-12-03 1996-01-19 Kaysersberg Sa Article d'hygiène féminine muni de capteurs du flux menstruel.
US5873869A (en) 1995-03-02 1999-02-23 The Procter & Gamble Company Absorbent article with foam absorbent structure providing improved menses acquisition and fit
US5792404A (en) 1995-09-29 1998-08-11 The Procter & Gamble Company Method for forming a nonwoven web exhibiting surface energy gradients and increased caliper
JP3053561B2 (ja) 1995-10-19 2000-06-19 ユニ・チャーム株式会社 生理用ナプキン
US6383431B1 (en) 1997-04-04 2002-05-07 The Procter & Gamble Company Method of modifying a nonwoven fibrous web for use as component of a disposable absorbent article
JP3616728B2 (ja) 1999-01-19 2005-02-02 ユニ・チャーム株式会社 体液吸収性物品
US7838099B2 (en) 2002-12-20 2010-11-23 The Procter & Gamble Company Looped nonwoven web
US7682686B2 (en) 2002-12-20 2010-03-23 The Procter & Gamble Company Tufted fibrous web
MXPA05005755A (es) 2002-12-20 2005-08-16 Procter & Gamble Trama fibrosa de hilos en bucle.
US7732657B2 (en) 2002-12-20 2010-06-08 The Procter & Gamble Company Absorbent article with lotion-containing topsheet
KR100803015B1 (ko) 2002-12-20 2008-02-14 더 프록터 앤드 갬블 캄파니 타래가 형성된 라미네이트 웨브
US7507459B2 (en) 2002-12-20 2009-03-24 The Procter & Gamble Company Compression resistant nonwovens
US7754050B2 (en) * 2004-06-21 2010-07-13 The Procter + Gamble Company Fibrous structures comprising a tuft
US7579062B2 (en) * 2004-06-21 2009-08-25 The Procter & Gamble Company Hydroxyl polymer web structures comprising a tuft
EP1959890A4 (en) * 2005-12-16 2012-02-01 Sca Hygiene Prod Ab VOIDABLE PRODUCT
JP4958457B2 (ja) 2006-03-16 2012-06-20 ユニ・チャーム株式会社 使い捨ておむつ
US8614365B2 (en) 2007-07-25 2013-12-24 The Procter & Gamble Company Absorbent article
US20090030391A1 (en) 2007-07-25 2009-01-29 John Lee Hammons Absorbent article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184016A2 (en) * 2000-09-01 2002-03-06 Uni-Charm Corporation Absorbent article employing surface layer with continuous filament and manufacturing process thereof
WO2004058497A1 (en) * 2002-12-20 2004-07-15 The Procter & Gamble Company Inverse textured web
WO2005039467A1 (en) * 2003-10-22 2005-05-06 Tamicare Ltd. Absorbent articles having defined functional zones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163698A (zh) * 2013-04-29 2015-12-16 金伯利-克拉克环球有限公司 孔图案化的纤维性非织造纤网
CN105163698B (zh) * 2013-04-29 2018-01-26 金伯利-克拉克环球有限公司 孔图案化的纤维性非织造纤网
TWI645840B (zh) * 2013-07-30 2019-01-01 花王股份有限公司 Absorbent article
CN104873335A (zh) * 2014-02-27 2015-09-02 金红叶纸业集团有限公司 吸收制品及其表面层
CN107072823A (zh) * 2014-08-06 2017-08-18 宝洁公司 开孔纤维网
CN107072823B (zh) * 2014-08-06 2020-06-23 宝洁公司 开孔纤维网
CN111278396A (zh) * 2017-11-06 2020-06-12 宝洁公司 具有适形特征部的吸收制品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1530342A (ja) 2011-12-22
US9345628B2 (en) 2016-05-24
US20100036339A1 (en) 2010-02-11
CN102112085B (zh) 2013-05-29
EP2309958B1 (en) 2013-07-31
MX2011001480A (es) 2011-03-25
WO2010017354A1 (en) 2010-02-11
EP2309958A1 (en) 2011-04-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112085B (zh) 具有簇绒顶片的吸收制品
CN102112087B (zh) 具有簇绒顶片的吸收制品
TWI569785B (zh) Absorbent articles and disposable disposable diapers
US7967801B2 (en) Regionalized topsheet
US8058501B2 (en) Regionalized topsheet
CN107072835A (zh) 包括面向衣服的层合体的吸收制品
MX2012009351A (es) Articulo absorbente que comprende zonas de manipulacion de fluidos.
EP2999447B1 (en) Nonwoven webs with visually distinct bond sites and method of making
CA2839018A1 (en) Disposable absorbent article with topsheet having a continuous, bonded pattern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