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锗异质结晶体管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半导体集成电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硅锗异质结晶体管。本发明还涉及所述硅锗异质结晶体管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SiGe(硅锗)异质结晶体管实际上是相对于传统的三极管,利用窄禁带的SiGe代替Si(硅)作为BJT(双极结型晶体管)的基区,大大提高了器件的性能。其最重要的优势是与硅工艺兼容,可以相对低成本的Si基工艺获得可与III-V族竞争的高性能。同时具有高速,高频,卓越的低宽带噪声性能,良好的导热性,高机械强度等优点。传统的具有高截止频率的SiGe异质结晶体管的结构如图1所示,主要包括衬底101,对称埋层102,隔离区103,本征集电极区108,本征基区107,低阻外基区104,多晶硅发射极区106,对称的发射极-基极隔离区105。低阻外基区104是定义多晶硅发射极区106后,在在位掺杂的基区上自对准注入形成的;再经过后续工艺后,低阻外基区104P型掺杂扩散进入外集电极区109;低阻外基区104与本征集电极区108之间形成基区-集电极区的主要电容。在传统对称设计的器件里,该电容等量存在于器件的左右两侧。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硅锗异质结晶体管,能够显著降低基区-集电极区之间的寄生电容;为此,本发明还要提供一种所述硅锗异质结晶体管的制造工艺方法。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硅锗异质结晶体管包括:
在硅衬底上形成的埋层;在所述埋层上制备的本征集电极区,位于所述本征集电极区两侧的外集电极区,位于外集电极区两侧的衬底隔离区;
其中,还包括:
非对称本征基区,位于本征集电极区上方,且其一侧端位于非衬底隔离区上,另一侧端位于一侧衬底隔离区的部分区域上;
非对称外基区,位于非对称本征基区两侧;位于非衬底隔离区上的非对称本征基区侧端的外基区为低阻外基区,作为连接用;位于衬底隔离区上的非对称本征基区侧端的外基区,被限制在衬底隔离区内,即该侧的外基区宽度远小于低阻外基区的宽度;
非对称发射极-基极隔离区,位于非对称本征基区上方的两侧端;位于所述低阻外基区一侧的非对称发射极-基极隔离区宽度小于与其相对的另一侧的非对称发射极-基极隔离区宽度;
多晶硅发射极区,位于所述非对称发射极-基极隔离区和非对称本征基区之上。
所述的硅锗异质结晶体管的制造工艺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一,在硅衬底上形成N+埋层;
步骤二,在所述N+埋层上制备低浓度集电极区;
步骤三,在所述低浓度集电极区和N+埋层的的硅片上制备隔离区;
步骤四,通过掺杂注入在所述低浓度集电极区中形成高浓度集电极区;其按参与器件工作的原理,形成的高浓度集电极区即所谓的本征集电极区,本征集电极区外的低浓度集电极区为外集电极区,外集电极区与器件的直流特性无关;
步骤五,在所述衬底隔离区、外集电极区、本征集电极区上形成基区;
步骤六,在所述基区上淀积介质膜;
步骤七,通过光刻刻蚀介质膜形成发射极窗口,在所述发射极窗口中和所述介质膜上形成多晶硅发射极层;再通过光刻刻蚀定义多晶硅发射极层,形成多晶硅发射极;
在形成多晶硅发射极时,同时定义出非对称的发射极-基极隔离区、非对称本征基区;
步骤八,对所述基区进行外基区掺杂注入,形成非对称的外基区。
本发明采用非对称的SiGe异质结晶体管结构,形成相对于衬底隔离区的非对称的外基区掺杂,并利用衬底隔离区阻挡外基区扩散进入低浓度集电极区,降低该侧的基区-集电极区电容,而在另一侧利用外基区注入形成低阻外基区通道。与传统的对称SiGe异质结晶体管结构相比,本发明的基区-集电极区之间的寄生电容被显著降低,有效提高了SiGe异质结晶体管的截止频率,从而实现器件的高频应用。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是传统的对称结构的SiGe异质结晶体管结构示意图;
图2-8是本发明的SiGe异质结晶体管制造工艺流程一实施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的SiGe异质结晶体管与现有的对称结构的SiGe异质结晶体管的区别是,采用非对称的器件结构,即具有非对称的发射极-基极隔离区,非对称的本征基区,非对称的外基区。具体的制造工艺流程如下:
步骤一,参见图2所示,在硅衬底201上,通过离子注入或热氧化工艺形成N+埋层202。
步骤二,参见图3所示,采用外延生长工艺方法在所述N+埋层202上制备低掺杂的集电极区209(低浓度集电极区)。
步骤三,参见图4所示,在所述集电极区层209和N+埋层202的硅片上制备衬底隔离区203;该衬底隔离区203位于图4所示的器件左右两侧,可用通过场氧化工艺方法形成所述的衬底隔离区203,也可以采用浅槽隔离工艺方法形成所述的衬底隔离区203。
步骤四,参见图5所示,通过掺杂注入在所述集电极区209中形成本征集电极区;未被注入掺杂区域即为外集电极区;所述的本征集电极区是BJT器件真正的集电极区,外集电极区是器件外围,在一定程度上以其寄生的电容影响器件的工作特性。经过本步骤形成了位于所述N+埋层202上方的本征集电极区208,和位于本征集电极区208两侧的外集电极区209。
步骤五,再结合图5所示,通过外延生长在所述衬底隔离区203、外集电极区209、本征集电极区208上形成基区207。所述基区207的成分是SiGe,包括掺碳SiGe。具体实施时可以采用常规的SiGe基区形成工艺方法,包括,打开SiGe基区窗口,外延生长SiGe。
步骤六,参见图6所示,在所述基区207上淀积介质膜205。
步骤七,参见图7所示,通过光刻刻蚀介质膜205形成发射极窗口,在所述发射极窗口中和所述介质膜205上形成多晶硅发射极层206;再通过光刻刻蚀定义多晶硅发射极层206,形成多晶硅发射极206。
在形成多晶硅发射极206时,同时定义出非对称发射极-基极隔离区205。所述非对称发射极-基极隔离区205是指相对于衬底隔离区203的非对称性;该非对称发射极-基极隔离区205位于多晶硅发射极区206与本征基区207之间,且分别位于多晶硅发射极区206与本征基区207的两侧,由介质膜205通过刻蚀形成;非对称发射极-基极隔离区205一侧的宽度大于另一侧的宽度。
在形成多晶硅发射极206时,同时定义出非对称本征基区207,即在所述基区207中无外来掺杂注入。位于非对称发射极-基极隔离区205宽度大的一侧非对称本征基区207,部分位于衬底隔离区203上,为多晶硅;位于非对称发射极-基极隔离区205宽度小的一侧非对称本征基区207位于非衬底隔离区上(在图8所示的实施例中,位于外集电极区209上),为完整的单晶。
所述非对称本征基区207与衬底隔离区203交叉重叠的宽度范围可以在0.01μm~0.25μm内选择。
所述非对称发射极-基极隔离区207可以是氮化膜,氧化膜,氮氧化膜,或者是包含氮化膜和氧化膜的复合膜。
步骤八,参见图8所示,对所述基区207进行外基区掺杂注入,形成非对称外基区204。
所述非对称外基区204是指,位于非衬底隔离区上的非对称本征基区207侧端的外基区204,通过掺杂注入形成低阻外基区,作为连接接触孔用;部分位于衬底隔离区203上的非对称本征基区207侧端的外基区204,掺杂注入后受衬底隔离区203的阻挡,被限制在衬底隔离区203内,即该侧的外基区204宽度远小于低阻外基区的宽度。
最终形成的非对称结构的SiGe异质结晶体管器件结构如图8所示,具有较低的基区-集电极区电容,能有效提高SiGe异质结晶体管的截止频率,实现器件的高频应用。
以上通过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但这些并非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制。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还可做出许多变形和改进,这些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