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092123A - 注射成型模具装置 - Google Patents
注射成型模具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2092123A CN102092123A CN2010105570802A CN201010557080A CN102092123A CN 102092123 A CN102092123 A CN 102092123A CN 2010105570802 A CN2010105570802 A CN 2010105570802A CN 201010557080 A CN201010557080 A CN 201010557080A CN 102092123 A CN102092123 A CN 102092123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ovable member
- flange
- fixed mould
- moveable die
- set ba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oulds For Moulding Plastic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注射成型模具装置,其能够抑制固定模具侧的厚度增大,且能够使成型品从突出销上脱离。本实施例的注射成型模具装置(1)包括:固定模具(2)及可动模具(4);突出销(32),其设置在固定模具(2)上,在固定模具(2)与可动模具(4)抵接而闭合的闭合状态下,该突出销从设置在固定模具(2)内的腔(C)中退出,在固定模具(2)与可动模具(4)相离的打开状态下,该突出销进入到腔(C)内,使成型品(D)从固定模具(2)中突出来;驱动部件(90),其设置在可动模具(4)侧,进行往复运动;以及联动机构,其在打开状态下使驱动部件(90)的往复运动与突出销(32)的往复运动联动。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注射成型模具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公知有通过注射成型来形成成型品的注射成型模具装置(参考专利文献1)。在这样的模具装置中,设有用于使成型品从固定模具或可动模具中突出的突出销。通过利用突出销使成型品突出,来使成型品从固定模具或可动模具中脱离而将其拆下。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8-207104号公报
在利用突出销来使成型品突出的情况下,有时成型品会附着在突出的销或腔上,从而不能利用突出的销的突出来使成型品脱离。
并且,在将突出销设置在固定模具上的情况下,如果将用于驱动突出销的驱动部件设置在固定模具侧,则会导致固定模具大型化。由于固定模具上设有流道,因此,固定模具的大型化还会导致流道的长度增大,由此,可能导致树脂在通过流道的过程中发生硬化。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注射成型模具装置,其既能抑制固定模具侧的厚度,又能使成型品从突出销上脱离。
上述目的可以由如下的注射成型模具装置来实现,该注射成型模具装置具有:固定模具及可动模具;突出销,其设置在所述固定模具上,在所述固定模具与可动模具抵接而闭合的闭合状态下,该突出销从设置在所述固定模具内的腔中退出,在所述固定模具与可动模具相离的打开状态下,该突出销进入到所述腔内,使成型品从所述固定模具中突出;驱动部件,其设置在所述可动模具侧,进行往复运动;以及联动机构,其在所述打开状态下,使所述驱动部件的往复运动与所述突出销的往复运动联动。
即使在成型品附着在突出销上的情况下,也能通过使突出销作往复运动,来使成型品从突出销上脱离。并且,由于驱动部件设置在可动模具侧,因此能够抑制固定模具的大型化。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既能抑制固定模具侧的厚度,又能使成型品从突出销上脱离的注射成型模具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处于闭合状态的本实施例的注射成型模具装置的说明图。
图2是处于打开状态的本实施例的注射成型模具装置的说明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注射成型模具装置 2:固定模具
4:可动模具 10:固定侧安装板
11:流道 12:支撑销
20:流道突出板 23:限制螺栓
30:固定侧模具板 31:凹部
32:突出销 33、63a、63b:可动部件
34:拉伸螺栓 35:固定侧回位销(return pin)
36、66:弹簧 37:止动件(stopper)
40:可动侧模具板 50:支承板
60:间隔块(spacer block) 65:可动侧回位销
70:可动侧安装板 80:联动销
82、84:凸缘 90:驱动部件
160:固定侧台板(platen) 170:可动侧台板
C:腔 D:成型品
FD:第1方向 SD:第2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图1、图2是本实施例的注射成型装置的说明图。图1示出了固定模具与可动模具闭合起来的闭合状态,图2示出了固定模具与可动模具打开的打开状态。另外,在图2中示出了这样的状态:对于比注射成型模具装置1的沿着开闭方向的中心线靠上侧与靠下侧的部分彼此而言,突出销的位置不同。
具体地讲,图2中示出了这样的状态:注射成型模具装置1的沿开闭方向的中心线的上侧为利用突出销使产品突出后的状态,下侧为使产品前突出前的状态。
如图1、图2所示,注射成型模具装置1包含固定模具2和可动模具4。固定模具2包含固定侧安装板10、流道突出板20和固定侧模具板30。可动模具4包含可动侧模具板40、支承板50、间隔块60和可动侧安装板70。另外,隔着固定侧模具板30与可动侧模具板40接触的接合面,将可动模具4侧的方向设为第1方向FD,将固定模具2侧的方向设为第2方向SD。第1方向FD与第2方向SD为相反的方向。
在固定侧安装板10上贯穿地固定有支撑销12。如图1、图2所示,在固定模具2和可动模具4上设有可贯通地插入支撑销12的孔。在闭合状态下,支撑销12插入到设置在可动模具4侧的孔中。固定侧安装板10通过安装螺栓(未图示)而固定在设置在注射成型模具装置1上的固定侧台板160上。在固定侧安装板10上设有用于向后述的腔C中流入树脂的树脂流经通道(未图示)。
在流道突出板20与固定侧模具板30之间设有限制螺栓23。如图2所示,限制螺栓23规定了打开状态下的流道突出板20与固定侧模具板30之间的距离。在可动模具4侧形成有用于使限制螺栓23退入的孔。
如图1所示,固定侧模具板30在可动模具4侧的表面上形成有凹部,通过使固定侧模具板30与可动侧模具板40接触,从而该凹部被划定为腔C。树脂经过未图示的树脂流经通道而流入到腔C中。并且,如图2所示,利用突出销32使成型品D从腔C中突出。虽然这里是设置了两个突出销32,但其数量没有限定。
在固定侧模具板30的流道突出板20侧形成有凹部31。凹部31内设有可动部件33。可动部件33相当于第2可动部件。可动部件33以可向第1方向FD、第2方向SD移动的方式被保持在固定侧模具板30上。详细地讲,可动部件33是在凹部31的底面与设置在凹部31内的止动件37之间移动。突出销32的基端侧被固定在可动部件33上,且随着可动部件33的移动,该突出销32向第1方向FD、第2方向SD方向移动。
可动部件33由位于固定侧模具板30侧的可动部件33的板状部件和位于止动件37侧的板状部件这两个板状部件叠合而成。突出销32贯穿位于固定侧模具板30侧的可动部件33的板状部件,但未贯穿位于止动件37侧的可动部件33的板状部件。突出销32的位于第2方向SD侧的端部为凸缘,通过将该凸缘部夹在可动部件33的两个板状部件之间,从而将其固定在可动部件33上。
在固定侧模具板30上配置有固定侧回位销35。固定侧回位销35的第2方向SD侧的端部为凸缘状,通过将该凸缘部夹在可动部件33的两个板状部件之间而将其固定,其末端侧贯穿固定侧模具板30,该固定侧回位销35随着可动部件33的移动而向第1方向FD、第2方向SD移动。固定侧回位销35贯通地插入在线圈状的弹簧36中。弹簧36介于固定侧模具板30与可动部件33之间,向第2方向SD对可动部件33施力。通过弹簧36的作用力而向第2方向SD对可动部件33施力的结果是,该可动部件33与止动件37抵接,其位置得到保持。另外,弹簧36的作用力比后述的弹簧66的作用力小。
无论在打开状态及闭合状态中的哪一个状态下,可动侧模具板40、支承板50、间隔块60、可动侧安装板70均处于叠合在一起的状态。在固定侧模具板30与可动侧模具板40之间设有拉伸螺栓34。如图2所示,通过使可动侧模具板40向FD侧移动,从而受到拉伸螺栓34的拉伸,固定侧模具板30向第1方向FD移动。在支承板50、间隔块60和可动侧安装板70上形成有用于使拉伸螺栓34退入的孔。可动侧安装板70通过安装螺栓(未图示)而固定在注射成型模具装置1的可动侧台板170上,随着可动侧台板170向第1方向FD移动,可动侧模具板40、支承板50、间隔块60及可动侧安装板70一体地与可动侧台板170一起移动。
间隔块60划定出支承板50与可动侧安装板70之间的空间S。可动部件63a、63b以可在规定范围内向第1方向FD、第2方向SD移动的方式配置在S内。可动部件63a、63b为大致相同的形状,且为板状。可动部件63a、63b相当于第1可动部件。可动侧回位销65贯穿可动部件63a,但未贯穿可动部件63b。可动侧回位销65的第1方向FD侧的端部上形成有未标注标号的凸缘,该凸缘被夹在可动部件63a、63b之间。可动侧回位销65贯穿支承板50和可动侧模具板40。可动侧回位销65贯通地插入在弹簧66中。弹簧66介于可动部件63a与可动侧模具板40之间。弹簧66向第1方向FD对可动部件63a、63b施力,使可动部件63b与可动侧安装板70抵接。可动侧回位销65贯通地插入形成在支承板50上的孔中,且弹簧66被收纳在该孔中。通过将支承板50的孔形成为能够收纳弹簧66的大小,从而能够确保弹簧66的长度。由此,可以采用作用力大的弹簧66。
相比于图2中的注射成型模具装置1的沿着开闭方向的中心线的上侧所示的状态下的弹簧36的作用力,弹簧66的作用力被设定得更大。即,弹簧36在该状态成为被最大压缩的状态,施加在可动部件33上的朝第2方向SD的方向的作用力成为最大,而与此时弹簧36的作用力相比,弹簧66施加给可动部件63a、63b的朝第1方向FD的作用力被设定得更大。
并且,在固定模具2与可动模具4之间设有联动销80。联动销80贯穿于可动部件63a、63b、支承板50、可动侧模具板40、固定侧模具板30和可动部件33。联动销80在可动模具4侧的端部处具有凸缘82,在固定模具2侧的端部处具有凸缘84。并且,在流道突出板20和固定侧安装板10上形成有用于使闭合状态下的联动销80退入的孔,该孔的直径比凸缘84的直径大。在可动侧安装板70上形成有用于使联动销80退入的孔,该孔的直径比凸缘82的直径大。如图2所示,在打开状态下,凸缘82与可动部件63b抵接,凸缘84与可动部件33抵接。
通过凸缘82与可动部件63b的抵接,可动部件63a、63b相对于联动销80在第1方向FD上的相对移动受到限制。通过凸缘84与可动部件33的抵接,可动部件33相对于联动销80在第2方向SD上的相对移动受到限制。
在可动模具4侧设置有按压可动部件63a、63b的驱动部件90。在可动侧安装板70上形成有用于使驱动部件90退入的孔。驱动部件90与未图示的液压缸或气缸相连,在第1方向FD、第2方向SD上的规定范围内作往复运动。
接着,对注射成型模具装置1从闭合状态转变到打开状态的动作进行说明。
在图1的闭合状态下,当将树脂填充到腔C内并使树脂硬化后,首先使可动模具4向第1方向FD移动。限制螺栓23贯通地插入在弹簧150中,通过该弹簧的作用力,使得可动模具4和固定侧模具板30向第1方向FD移动,并且流道突出板20与固定侧模具板30之间相离,形成图2所示的空间100。
随着可动模具4向第1方向FD移动,弹簧150的作用力变弱,不久,固定侧模具板30朝向第1方向FD的移动停止,但可动模具4继续向第1方向FD移动,因此,可动侧模具板40与固定侧模具板30之间相离,形成图2所示的空间200。
进而,当可动模具4向第1方向FD移动时,设置在拉伸螺栓34的第1方向FD侧的端部上的凸缘部与可动侧模具板40抵接,拉伸螺栓34与可动模具4一起向第1方向FD侧移动。不久,设置在拉伸螺栓34的第2方向SD侧的端部上的凸缘部与固定侧模具板30抵接,固定侧模具板30再次与可动模具4一起向第1方向FD移动。
当固定侧模具板30向第1方向FD侧移动时,这次是设置在限制螺栓23的第1方向FD侧的端部上的凸缘部与固定侧模具板30抵接,限制螺栓23开始向第1方向FD侧移动。
可动模具4继续向第1方向FD移动,但不久,设置在限制螺栓23的第2方向SD侧的端部上的凸缘部与流道突出板20抵接。
在该状态下,当可动模具4进一步向第1方向FD移动时,固定侧模具板30整体与螺栓突出板20分离而向第1方向FD移动。由于可动侧模具板40与固定侧模具板30通过拉伸螺栓34而相连,因此当可动侧模具板40向第1方向FD移动了规定范围以上时,固定侧模具板30也与可动侧模具板40联动地向第1方向FD移动。由此,固定侧模具板30以具有规定间隔的方式与流道突出板20分离。由此,注射成型模具装置1成为打开状态。
对注射成型模具装置1从该闭合状态向打开状态动作的过程中、联动销80的动作进行说明。当可动模具4向第1方向FD移动时,凸缘82与可动部件63b抵接,进而在保持抵接状态的状态下,联动销80与可动模具4一起向第1方向FD移动。
可动模具4相对于流道突出板20移动的距离是图2所示的打开状态下的距离D1与距离D2的合计距离,所述距离D1是可动侧模具板40与固定侧模具板30之间的距离,所述距离D2是固定侧模具板30与流道突出板20之间的距离。并且,在闭合状态下,针对联动销80设定了游隙量。如图1所示,联动销的游隙量相当于凸缘82和可动部件63b之间的距离d1与凸缘84和可动部件33之间的距离d2的合计距离。这里,如果图1所示的联动销80的游隙量d1与d2合计后的距离大于D1与D2合计后的距离,则即使联动销80与可动模具4一起向第1方向FD侧移动,联动销80的第2方向SD端侧的凸缘84也不会与可动部件33抵接。
而在本实施方式中,游隙量d1与d2合计后的距离被设定为比D1与D2合计后的距离短。因此,随着可动模具4向第1方向FD移动,不久,联动销80的第2方向SD端侧的凸缘84就会与可动部件33抵接。另外,游隙量d1与d2合计后的距离相当于可动模具4的如下的移动距离,即:该移动距离是从图1所示的闭合状态转变到联动销80的凸缘82、84分别与可动部件63b、33抵接时的状态的移动距离。并且,距离D1与D2合计后的距离相当于可动模具4从图1所示的闭合状态转变到打开状态的移动距离,其中,该打开状态是这样的状态:凸缘82、84分别与可动部件63b、33抵接且可动部件33受到凸缘84在第1方向FD上的按压,从而使突出销32进入到腔C内。
另外,凸缘84在与可动部件33抵接之前,如图1所示,可动部件33受到由弹簧36施加的朝向第2方向SD的作用力而与止动件37抵接,突出销32是从腔C内退出的。
当保持凸缘84与可动部件33抵接的状态而进一步使凸缘84向第1方向FD移动时,在本实施例中,相比于弹簧36施加给可动部件33的朝向第2方向SD的作用力,弹簧66施加给可动部件63b的朝向第1方向FD的作用力被设定得更大,因此,可动部件33克服弹簧36的作用力而向第1方向FD移动。然后如图2的上侧所示,可动部件33向第1方向FD移动。
由于突出销32是固定在可动部件33上的,因此突出销32与可动部件33一起向第1方向FD移动而进入到腔C内。由此,利用突出销32使成型品D突出。
接着,对突出销32的往复动作进行说明。
如图2的上侧所示,在打开状态下,当驱动部件90向第2方向SD按压可动部件63b时,可动部件63a、63b克服弹簧66的作用力而向第2方向SD移动。随着可动部件63b向第2方向移动,弹簧66经由联动销80而施加的朝向第1方向FD的作用力不再对可动部件33起作用。因此,可动部件33按照弹簧36的作用力而与联动销80一起向第2方向SD移动。由此,联动销80、可动部件33及可动部件63a、63b以跟随驱动部件90的朝向第2方向SD的移动的方式而移动。由此,如图2的下侧所示,可动部件33例如抵接在止动件37上,突出销32与可动部件33一起向第2方向SD移动。
并且,当从图2的下侧所示的状态起、使驱动部件90向第1方向FD移动而从可动部件63b退离时,通过弹簧66的作用力,使得联动销80与可动部件63a、63b、33一起向第1方向FD移动。这样,联动销80、可动部件63a、63b及可动部件33跟随着驱动部件90在第1方向FD上的移动。由此,如图2的上侧所示,突出销32再次使成型品D突出。另外,如上所述,由于弹簧66的作用力比弹簧36的作用力大,因此在驱动部件90从可动部件63b退离的情况下,可动部件63a、63b克服弹簧36的作用力而按照弹簧66的作用力向第1方向FD移动。这样,联动销80、可动部件63a、63b、弹簧66、可动部件33、弹簧36相当于在打开状态下使驱动部件90的往复运动与突出销32的往复运动联动的联动机构。
如上所述,通过利用驱动部件90使可动部件63a、63b进行往复运动,从而凸缘82进行往复运动,且突出销32也随之进行往复运动。因此,即使在成型品D附着在突出销32的末端或腔C中的情况下,也能通过使突出销32进行往复运动,来使成型品D脱离于突出销32。
并且,驱动部件90是被设置在可动模具4侧的。由此,能够防止固定模具2侧的大型化。因此,能够防止设置在固定模具侧的流道变长。由此,能够防止以流道变长为起因、而因树脂经过流道的期间变长引起的不利影响。并且,能够抑制由固定模具侧的大型化引起的成本上升。
以上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了详细描述,但本发明不限于该特定的实施方式,可在权利要求书记载的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变形/变更。
Claims (5)
1.一种注射成型模具装置,该注射成型模具装置具有:
固定模具及可动模具;
突出销,其设置在所述固定模具上,在所述固定模具与可动模具抵接而闭合的闭合状态下,该突出销从设置在所述固定模具内的腔中退出,在所述固定模具与可动模具相离的打开状态下,该突出销进入到所述腔内,使成型品从所述固定模具中突出;
驱动部件,其设置在所述可动模具侧,进行往复运动;以及
联动机构,其在所述打开状态下,使所述驱动部件的往复运动与所述突出销的往复运动联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注射成型模具装置,其中,
所述联动机构包括:
联动销,其被设置在所述固定模具与可动模具之间,且具有设置在所述固定模具侧的第1凸缘和设置在所述可动模具侧的第2凸缘;
第1可动部件,其以能够随所述驱动部件的往复运动而移动的方式保持在所述可动模具上,所述联动销贯穿该第1可动部件,在所述打开状态下,该第1可动部件与所述第1凸缘抵接,由此该第1可动部件相对于所述联动销在第1方向上的相对移动受到限制;
第1施力部件,其向所述第1方向对所述第1可动部件施力;
第2可动部件,其以能够移动的方式保持在所述固定模具上,保持着所述突出销,所述联动销贯穿该第2可动部件,在所述打开状态下,该第2可动部件与所述第2凸缘抵接,由此该第2可动部件相对于所述联动销在与所述第1方向相反的第2方向上的相对移动受到限制;以及
第2施力部件,其向所述第2方向对所述第2可动部件施力,且该第2施力部件的作用力比所述第1施力部件的作用力小。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注射成型模具装置,其中,
克服所述第1施力部件的作用力而由所述驱动部件向所述第2方向按压所述第1可动部件,由此,所述联动销按照所述第2施力部件的作用力而与所述第2可动部件一起向所述第2方向移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注射成型模具装置,其中,
通过从由所述驱动部件向所述第2方向按压所述第1可动部件的状态起使所述驱动部件从所述第1可动部件退离,由此所述联动销按照所述第1施力部件的作用力,与所述第2可动部件一起向所述第1方向移动。
5.根据权利要求2至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注射成型模具装置,其中,
在所述闭合状态下,所述第1凸缘及第2凸缘分别与所述第1可动部件及第2可动部件相离,
所述可动模具从所述闭合状态转变到所述第1凸缘及第2凸缘分别与所述第1可动部件及第2可动部件抵接时的状态的移动距离,比所述可动模具从所述闭合状态转变到所述打开状态的移动距离短,其中,所述打开状态为这样的状态:所述第1凸缘及第2凸缘分别与所述第1可动部件及第2可动部件抵接,且所述第2凸缘向所述第1方向按压所述第2可动部件,使所述突出销进入到所述腔内。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9-264981 | 2009-11-20 | ||
JP2009264981A JP2011104943A (ja) | 2009-11-20 | 2009-11-20 | 射出成形金型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092123A true CN102092123A (zh) | 2011-06-15 |
Family
ID=4412547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0105570802A Pending CN102092123A (zh) | 2009-11-20 | 2010-11-19 | 注射成型模具装置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2011104943A (zh) |
CN (1) | CN102092123A (zh)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080151564A1 (en) * | 2006-12-22 | 2008-06-26 | Toyo Denso Co., Ltd. | Light-emitting device |
JP2008197177A (ja) * | 2007-02-08 | 2008-08-28 | Canon Inc | 光量調節装置及び光学機器及び光量調節装置の製造方法。 |
CN101264569A (zh) * | 2007-03-13 | 2008-09-17 |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 散热片单元的制造方法 |
JP2009249481A (ja) * | 2008-04-04 | 2009-10-29 | Teijin Chem Ltd | 芳香族ポリカーボネート樹脂射出成形品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3947607B2 (ja) * | 1997-11-21 | 2007-07-25 | アピックヤマダ株式会社 | トランスファモールド装置 |
-
2009
- 2009-11-20 JP JP2009264981A patent/JP2011104943A/ja active Pending
-
2010
- 2010-11-19 CN CN2010105570802A patent/CN102092123A/zh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080151564A1 (en) * | 2006-12-22 | 2008-06-26 | Toyo Denso Co., Ltd. | Light-emitting device |
JP2008197177A (ja) * | 2007-02-08 | 2008-08-28 | Canon Inc | 光量調節装置及び光学機器及び光量調節装置の製造方法。 |
CN101264569A (zh) * | 2007-03-13 | 2008-09-17 |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 散热片单元的制造方法 |
JP2009249481A (ja) * | 2008-04-04 | 2009-10-29 | Teijin Chem Ltd | 芳香族ポリカーボネート樹脂射出成形品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2011104943A (ja) | 2011-06-0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4252337B2 (ja) | 中空部品のインサート成形用金型 | |
CN1980784B (zh) | 用于注射模制射出缸楔特征的装置和方法 | |
CN101505942B (zh) | 光学元件成型装置 | |
JP2007176074A (ja) | 成形品の金型 | |
US20120100244A1 (en) | Plastic injection mold | |
CN113874186B (zh) | 分离锁定装置和使用它的注塑成形模具组件 | |
JP4273401B2 (ja) | 射出成形用金型 | |
CN107949468A (zh) | 分离锁定装置以及使用该分离锁定装置的注塑成型模具 | |
US20130280361A1 (en) | Molding device with cutting mechanism | |
CN102092123A (zh) | 注射成型模具装置 | |
US7891965B2 (en) | Mold | |
JP6137232B2 (ja) | 射出成形金型 | |
TWI769288B (zh) | 射出成型模具及製造高分子材料元件的方法 | |
JP2008162213A (ja) | 射出成形金型 | |
KR100988790B1 (ko) | 슬라이드코어 어셈블리 | |
KR200445760Y1 (ko) | 사출금형의 언더컷 취출장치 | |
JP3912756B2 (ja) | インサート部材を有する成形品の製造方法及びその製造装置 | |
JP2003205531A (ja) | 成形金型 | |
JP3945207B2 (ja) | 射出成形装置 | |
JP2004338127A (ja) | 射出成形金型 | |
CN220373798U (zh) | 一种防止嵌件脱落的模具结构 | |
JP4871092B2 (ja) | 射出成形用積み重ね金型 | |
JP4214684B2 (ja) | 成形金型 | |
CN221677928U (zh) | 顶出机构及注塑模具 | |
JP4476874B2 (ja) | トランスファ成形装置及びトランスファ成形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WD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 ||
WD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106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