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089591A - 加湿装置 - Google Patents

加湿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089591A
CN102089591A CN2009801279067A CN200980127906A CN102089591A CN 102089591 A CN102089591 A CN 102089591A CN 2009801279067 A CN2009801279067 A CN 2009801279067A CN 200980127906 A CN200980127906 A CN 200980127906A CN 102089591 A CN102089591 A CN 10208959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ter
mentioned
air
moistening roller
humidific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80127906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089591B (zh
Inventor
长尾光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ikin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Daikin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ikin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Daikin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08959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08959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08959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08959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6/00Air-humidification, e.g.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 F24F6/02Air-humidification, e.g.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evaporation of water in the air
    • F24F6/06Air-humidification, e.g.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evaporation of water in the air using moving unheated wet elemen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7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F24F11/72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treated air, e.g. its pressure
    • F24F11/74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treated air, e.g. its pressure for controlling air flow rate or air velocity
    • F24F11/77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treated air, e.g. its pressure for controlling air flow rate or air velocity by controlling the speed of ventilato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8/00Treatment, e.g. purification, of air supplied to human living or working spaces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cooling, humidifying or drying
    • F24F8/10Treatment, e.g. purification, of air supplied to human living or working spaces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cooling, humidifying or drying by separation, e.g. by filter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3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for purposes related to the operation of the system, e.g. for safety or monitoring
    • F24F11/32Responding to malfunctions or emergencies
    • F24F11/39Monitoring filter performanc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 Y02B30/70Efficient control or regulation technologies, e.g. for control of refrigerant flow, motor or heat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luid Mechanics (AREA)
  • Air Humidification (AREA)

Abstract

一种加湿装置,利用间壁(91)将水盘(90)分隔成承受空气净化过滤单元(30)下游侧的空气压力的下游侧部分(92)和承受空气净化过滤单元(30)上游侧的空气压力的上游侧部分(93)。下游侧部分(92)与上游侧部分(93)通过间壁(91)下部的通水孔(95)彼此连通。对应于风扇(20)的旋转速度的上升,空气净化过滤单元(30)的上游侧与下游侧的压力差变大,下游侧部分(92)的水的水位升高,能自动调节水罐部(61)的汲水量。

Description

加湿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加湿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加湿装置,已知有日本专利特开2003-294277号公报(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装置。
该以往的加湿装置在具有吸入口和吹出口的壳体内从上游侧依次配置有风扇、加热器和汽化过滤器。该汽化过滤器绕圆板状的加湿滚筒设有舀水部,利用该舀水部从水盘舀取水,并将水注入加湿滚筒,来进行加湿运转。
不过,在上述以往的加湿装置中,即便改变风扇的旋转速度来改变送风量,也不能自动地改变注入加湿滚筒的水的量。因此,以往存在以下问题:对应于风扇旋转速度的增大,汽化过滤器的旋转速度也增大,来自舀水部的注水量也必须增大,控制变得复杂。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3-294277号公报,图1、图2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对应于风扇的旋转速度,能自动调节对加湿构件的供水量(例如,注水量和含水量),控制简单的加湿装置。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加湿装置的特征是,包括:具有吸入口和吹出口的壳体;配置于上述壳体内的水箱;配置于上述壳体内的风扇;对上述风扇所产生的气流进行加湿的加湿构件;在上述壳体内,配置得较上述加湿构件靠气流上游侧的空气净化过滤单元;以及配置于上述加湿构件和空气净化过滤单元的下方,并承接来自上述水箱的水的水盘,上述水盘包括:朝上述加湿构件供给水,并承受上述空气净化过滤单元下游侧的空气压力的下游侧部分;承受上述空气净化过滤单元上游侧的空气压力的上游侧部分;将上述下游侧部分与上述上游侧部分隔开的间壁;以及设于上述间壁下部的通水孔。
根据本发明的加湿装置,上述水盘被上述间壁分隔成承受上述空气净化过滤单元下游侧的空气压力的下游侧部分和承受上述空气净化过滤单元上游侧的空气压力的上游侧部分,此外,上述下游侧部分与上游侧部分通过通水孔彼此连通。
另一方面,对应于上述风扇的旋转速度的上升,空气净化过滤单元的上游侧与下游侧的空气压力的差变大。因此,对应于上述风扇的旋转速度的上升,承受上述空气净化过滤单元下游侧的空气压力的下游侧部分的水的水位变高,对应于风扇的旋转速度,能自动调节朝加湿构件的供水量(例如,注水量和含水量)。
所以,对应于上述风扇的旋转速度,能自动调节对加湿构件的供水量,并能自动调节加湿量,控制变得简单。
实施方式1的加湿装置包括:注水装置,在该注水装置中,从上述水盘的上述下游侧部分汲取水的水罐部设于旋转框,从上述水罐部的开口对上述加湿构件注入水;以及使上述注水装置的旋转框旋转的电动机。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利用电动机使上述注水装置的旋转框旋转,上述水罐部从上述水盘的下游侧部分汲取水,并将水注入加湿构件。
此时,对应于上述风扇的旋转速度的上升即空气净化过滤单元的通风量的增大,承受上述空气净化过滤单元下游侧的空气压力的下游侧部分的水的水位变高,水罐部的汲水量增大,朝加湿构件的注水量增大。
因此,对应于上述风扇的旋转速度,能自动调节从水罐部朝加湿构件的注水量,并能自动调节加湿量,控制变得简单。
在实施方式1中,上述水盘的间壁的通水孔包括横向较长的长孔。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设于水盘的间壁下部的横向较长的长孔即便在水位变低时也不易露出到空气中,对应于空气净化过滤单元的上游侧与下游侧的空气压力的差,通过横向较长的长孔,能迅速地将水从上述上游侧部分供给到下游侧部分。
因此,根据上述实施方式,能提高上述下游侧部分的水位的自动调节的响应速度。
此外,实施方式1包括缓冲水收容部,当上述水盘的上游侧部分的水位达到预先设定的高度以上时,来自上述上游侧部分的水流入上述缓冲水收容部。
当上述风扇停止时,空气净化过滤单元的上游侧与下游侧的压力差消失,水通过通水孔从水盘的下游侧部分返回到上游侧部分,上游侧部分的水位变高。
不过,根据上述实施方式,当上述上游侧部分的水位达到预先设定的高度以上时,水会从上述上游侧部分朝上述缓冲水收容部流入。
因此,能防止当风扇停止时,水从上游侧部分朝外部溢出。
此外,在实施方式1中,上述加湿构件的下部可浸入上述水盘的上述下游侧部分的水中。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上述下游侧部分的水位对应于风扇的旋转速度的增大即空气净化过滤单元的通风量的增大而变高。因此,当上述风扇的旋转速度处于预先设定的设定值以下时,上述加湿构件的下部不浸入水中而能进行干燥运转,另一方面,当上述风扇的旋转速度比上述设定值高时,上述加湿构件的下部浸入水中而能进行加湿运转。因此,在上述加湿运转结束后,使风扇的旋转速度处于上述设定值以下,使得加湿构件不浸入水中而进行干燥运转,就能保持加湿构件的清洁。
此外,由于上述加湿构件下部的浸入水中的区域(没入水中的量)对应于通风量的增大而变大,因此,能以对应于通风量的增大而增大加湿量的方式自动调节加湿量。
此外,在实施方式1中,上述加湿构件的下部浸入上述水盘的上述下游侧部分的水中,上述加湿构件可旋转,并包括使上述加湿构件旋转的电动机。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利用电动机使上述加湿构件旋转,且加湿构件的下部没入水盘的下游侧部分的水中。因此,随着上述加湿构件的旋转,加湿构件的没入水中的区域依次移动并变化,且该没入水中的区域随着加湿构件的旋转而变成上部区域,所以,能使加湿构件整体含有水,从而能增大加湿量。
此外,在实施方式1中,除了包括上述注水装置和使该注水装置的旋转框旋转的电动机以外,当上述风扇的旋转速度比预先设定的设定值高时,上述加湿构件的下部浸入上述水盘的上述下游侧部分的水中。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当上述风扇的旋转速度处于预先设定的设定值以下时,即当通风量较小时,利用上述注水装置朝加湿构件注入水,来进行加湿。另一方面,当上述风扇的旋转速度比预先设定的设定值高时,利用上述注水装置朝加湿构件注入水,此外,上述加湿构件浸入水盘的下游侧部分的水中。因此,当上述风扇的旋转速度比预先设定的设定值高时,即当空气净化过滤单元的通风量较大时,利用注水装置朝加湿构件注入水,且加湿构件没入水盘的下游侧部分的水中,藉此,能增大加湿量。
此外,在实施方式1中,上述加湿构件安装于上述旋转框,与上述旋转框一起旋转。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由于上述加湿构件安装于旋转框,因此,利用使注水装置的旋转框旋转的电动机,能简单、廉价地使加湿构件旋转。此外,随着上述加湿构件的旋转,能使加湿构件的较大区域没入水中,能增大加湿量。
此外,在实施方式1中,上述加湿构件包括可分离的多个部分,该多个部分的下端的高度不同。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对应于通风量的增大,下端高度不同的多个部分依次浸入水盘的下侧部分的水中,因此,能对应于通风量来增大加湿量。
此外,根据上述实施方式,由于加湿构件由下端高度不同且可分离的多个部分构成,因此,只需更换下端高度最低、浸水时间最长、容易污染的部分,而不需更换下端高度较高、浸水时间较短、不易污染的部分。因此,能降低加湿构件的更换成本。
此外,在实施方式1中,在与空气的通过方向正交的水平方向即横向方向上,上述加湿构件的下端的高度不同。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由于在与空气的通过方向正交的水平方向即横向方向上,上述加湿构件的下端的高度不同,因此,对应于空气净化过滤单元的通风量的增大,在上述横向方向上,能增大加湿构件没入水盘的下游侧部分的水中的区域,从而能增大加湿量。
此外,在实施方式1中,在上述横向方向上,上述加湿构件的下端的高度连续变化。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由于在上述横向方向上,上述加湿构件的下端的高度连续变化,因此,对应于空气净化过滤单元的通风量的增大,在上述横向方向上,能连续增大加湿构件没入水盘的下游侧部分的水中的区域,从而能连续增大加湿量,并能高精度地调节加湿量。
此外,在实施方式1中,在空气的通过方向即厚度方向上,上述加湿构件的下端的高度不同。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由于在空气的通过方向即厚度方向上,上述加湿构件的下端的高度不同,因此,对应于空气净化过滤单元的通风量的增大,能调节厚度方向上上述加湿构件没入水中的区域。特别地,例如,若使加湿构件的上游侧部分比下游侧部分低,使上游侧部分不易没入水中,则能防止水从加湿构件飞溅。
根据本发明,由于在水盘中设置将承受空气净化过滤单元下游侧的空气压力的下游侧部分和承受空气净化过滤单元上游侧的空气压力的上游侧部分分隔开的间壁,并在该间壁的下部设置通水孔,因此,能自动调节对加湿构件的注水量、含水量的供水量,从而能自动调节加湿量,使得控制变得简单。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加湿装置的一实施方式的立体图。
图2是上述实施方式的加湿装置的纵剖图。
图3是上述实施方式的加湿装置的横剖图。
图4是将上述实施方式的加湿装置的前表面面板卸下,从水箱侧观察的主视图。
图5是表示比较例的示意图。
图6是表示上述实施方式的加湿装置的风扇与加湿滚筒和隔板的关系的示意图。
图7是表示上述实施方式的加湿装置的加湿滚筒与喇叭口和隔板的关系的示意图。
图8是表示变形例的加湿滚筒与喇叭口和隔板的关系的示意图。
图9是从正面观察注水装置的图。
图10是旋转框的立体图。
图11是表示旋转框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
图12是表示水罐部的立体图。
图13是表示水罐部开口附近的加湿滚筒侧内表面的边缘的轨迹与该内表面的关系的说明图。
图14是说明在加湿滚筒内注入水后的状态和该水的流动的图。
图15是水盘的立体图。
图16(A)和图16(B)是表示上述实施方式的加湿装置和比较例的加湿量试验结果的表和图表。
图17是本发明的加湿装置的其他实施方式的主要部分的主视图。
图18是本发明的加湿装置的其他实施方式的主要部分的主视图。
图19是本发明的加湿装置的其他实施方式的主要部分的主视图。
图20是本发明的加湿装置的其他实施方式的主要部分的主视图。
图21是本发明的加湿装置的其他实施方式的加湿构件的主视图。
图22是本发明的加湿装置的其他实施方式的加湿构件的侧视图。
图23是本发明的加湿装置的其他实施方式的加湿构件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图示的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详细的说明。
如图1所示,该加湿装置包括壳体1,该壳体1由壳体主体2和可装拆地安装于该壳体主体2的前表面面板3构成。
在上述壳体1的两侧面设有吸入口5、5(参照图3),在壳体1的上表面后部设有吹出口6。
这样,在该加湿装置中,将吸入口5、5设于壳体1的侧面,将吹出口6设于壳体1的上表面,在壳体1的后表面7没有吸入口和吹出口,因此,该加湿装置的壳体1的后表面7能与未图示的房间的壁面紧贴,该加湿装置的设置自由度高。
在以往的加湿装置中,吸入口设于壳体的后表面,若不在该壳体与房间的壁面之间隔开一定程度大小的间隙,则吸入阻力会变大,因此,不能与房间的壁面紧贴,其设置自由度低。
另一方面,如图2所示,在上述壳体1内,在前表面侧立设有水箱10,在后表面侧配置有被风扇电动机21驱动的风扇20。上述水箱10具有与油炉的油箱相同的众所周知的结构,在底部的出口设有未图示的单向阀,在将水箱10立设的状态下,单向阀被按压而打开。在上述水箱10与风扇20之间,从前表面侧依次配置有空气净化过滤单元30和作为加湿构件的一例的加湿滚筒40。
如图2和图4所示,上述水箱10和空气净化过滤单元30正面观察大致呈矩形,且大部分在前后方向上重叠。此外,上述空气净化过滤单元30的下侧的部分与加湿滚筒40在前后方向上重叠。此外,上述水箱10、空气净化过滤单元30和加湿滚筒40分别以与上述风扇20的喇叭口23的至少一部分重叠的方式配置,即,以覆盖喇叭口23的至少一部分的方式配置,从而降低来自风扇20的噪音。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喇叭口23不单是指喇叭口23自身,还包括由喇叭口23围住的开口。
一般来说,按照维修频度从高至低的顺序排列,依次为上述水箱10、空气净化过滤单元30、加湿滚筒40。例如,大致每天都要对上述水箱10补充水,大致每两周至一年半需要对空气净化过滤单元30进行一次清扫或更换,大致每两年需要更换一次加湿滚筒40。即,在上述水箱10、空气净化过滤单元30和加湿滚筒40中,对水箱10补充水的频度最高,其次是空气净化过滤单元30的清扫、更换等的频度,加湿滚筒40的清扫、更换的频度最低。即,若以维修作业的频度从高至低的顺序排列,则依次为上述水箱10、空气净化过滤单元30、加湿滚筒40,该水箱10、空气净化过滤单元30、加湿滚筒40的顺序也是相距壳体1的前表面侧即前表面面板3由近及远的顺序。
这样,由于维修频度越高,则越靠近壳体1的前表面侧即前表面面板3,因此,该水箱10、空气净化过滤单元30、加湿滚筒40的维修的作业性较佳。
此外,上述空气净化过滤单元30包括:用于捕捉较大的灰尘、宠物的毛等的初滤器31;使灰尘、污物等带电的离子化部32;捕捉带电灰尘、污物等的由例如褶皱过滤器(pleated filter)构成的集尘过滤器33;以及捕捉香烟的气味、宠物的气味等恶臭成分的除臭过滤器34。上述初滤器31、离子化部32、集尘过滤器33和除臭过滤器34从壳体1的前表面侧依次排列成大致一直线状。因此,上述水箱10、初滤器31、离子化部32、集尘过滤器33、除臭过滤器34和加湿滚筒40从壳体1的前表面侧依次排列。
另一方面,一般来说,按照维修频度从高至低的顺序排列,依次为上述水箱10、初滤器31、离子化部32、集尘过滤器33、除臭过滤器34和加湿滚筒40。例如,对于上述水箱10,大致每天都必须补充水,初滤器31的清扫频度大致为两周一次,离子化部32的维修频度大致为半年一次,集尘过滤器33的清扫或更换频度大致为一年一次,除臭过滤器34的清扫频度大致为一年半一次,加湿滚筒40的更换大致需要两年一次。若以维修作业的频度从高至低的顺序排列,则依次为上述水箱10、初滤器31、离子化部32、集尘过滤器33、除臭过滤器34、加湿滚筒40,该水箱10、初滤器31、离子化部32、集尘过滤器33、除臭过滤器34、加湿滚筒40的顺序也是相距壳体1的前表面侧即前表面面板3由近及远的顺序。
这样,维修频度越高的构件越靠近壳体1的前表面侧即前表面面板3配置,由于维修作业频度较低的构件不会影响到维修作业频度较高的构件,因此该水箱10、初滤器31、离子化部32、集尘过滤器33、除臭过滤器34和加湿滚筒40各自的作业性良好。
此外,由于上述离子化部32配置得比加湿滚筒40更靠气流的上游侧,附着于离子化部32的灰尘、污物不含来自加湿滚筒40的水分,因此,能防止放电不良。
此外,由于上述除臭过滤器34配置得比加湿滚筒40更靠气流的上游侧,因此,不会出现来自加湿滚筒40的水分堵住除臭过滤器34的吸附孔的情形,因此,能防止除臭性能的降低。
另外,由于上述集尘过滤器33是因为具有褶皱而表面积较大的褶皱过滤器,因此,能降低通风阻力。
另一方面,如图3所示,上述水箱10的后表面11兼用作对从吸入口5、5吸入后的空气进行引导的引导面,不需要独立的引导构件,能减小加湿装置的前后方向的尺寸。
具体来说,如图3所示,上述水箱10的水平截面大致呈梯形,后表面11由两侧的倾斜面12、12和中央的平坦面13构成,使得从侧部朝中央部厚度逐渐变厚。
上述水箱10的后表面11的倾斜面12、12将从壳体1的吸入口5、5吸入后的空气逐渐朝空气净化过滤单元30的初滤器31引导,能降低通风阻力。
不过,也可使用将来自吸入口5的空气逐渐朝初滤器31引导的未图示的弯曲面来代替上述倾斜面12、12。
此外,上述水箱10的具有平坦面13的中央部比侧部厚,在水箱10的中央部有效地利用中央的成为死区的部位,增大了容器容量。
另一方面,上述空气净化过滤单元30的初滤器31、离子化部32、集尘过滤器33和除臭过滤器34以及加湿滚筒40在前后方向上部分重叠,排列成大致一直线状,减小了从吸入口5吸入的气流的弯曲次数,降低了通风阻力。
另一方面,如图2和图4所示,上述空气净化过滤单元30的除臭过滤器34和集尘过滤器33等与风扇20的喇叭口23整体重叠,与此相对,加湿滚筒40与喇叭口23的下侧部分重叠,但与喇叭口23的上侧部分不重叠。由于在从上述除臭过滤器34的上侧部分至喇叭口23的上侧部分的非加湿通路51中流动的空气不经由加湿滚筒40,因此,能降低在非加湿通路51中流动的空气的通风阻力,特别地,在不进行加湿运转而仅进行空气净化运转时,能确保足够的风量(空气量)。
另一方面,从上述空气净化过滤单元30的除臭过滤器34的下侧部分朝向加湿滚筒40的加湿通路52与从上述除臭过滤器34的上侧部分至风扇20的喇叭口23的上侧部分的非加湿通路51被隔板50隔开。
利用该隔板50能防止空气从加湿通路52朝非加湿通路51流动,即,能防止空气从加湿通路52绕过加湿滚筒40流动,在加湿通路52中流动的空气基本都流向加湿滚筒40,能获得较大的加湿量。
若不设置该隔板50,则如图5的示意图所示的比较例那样,在加湿通路52中流动的气流A3流入非加湿通路51,绕过加湿滚筒40,所以,加湿量变少。
此外,上述隔板50从空气净化过滤单元30的除臭过滤器34延伸至风扇20附近。或者,尽管未图示,上述隔板50也可从除臭过滤器34延伸至喇叭口23附近。
藉此,能防止因离开上述加湿滚筒40的加湿空气与在非加湿通路51中流动的非加湿空气的碰撞而引起的湍流,能降低通风阻力,此外,能降低噪声。
以图6和图7的示意图对上述作具体说明,利用延伸至风扇20附近的隔板50,将非加湿通路51与加湿通路52分开,因此,能防止在非加湿通路51中流动的气流A1与在加湿通路52中流动的气流A2的碰撞,所以,能防止因碰撞引起的湍流,能降低通风阻力,并能降低噪声。
不过,如图8的变形例所示,隔板58也可从空气净化过滤单元30延伸至加湿滚筒40处。
通过这种结构,也能利用上述隔板58,来防止绕过加湿滚筒40的气流,使空气充分通过加湿滚筒40,从而能获得较大的加湿量。
此外,如图4所示,上述隔板50由水平部53、54和将上述水平部53、54连结的倾斜部55构成,大致沿着加湿滚筒40和注水装置60配置。
另一方面,上述加湿滚筒40例如由无纺布等构成,是所谓的汽化过滤器等,使空气通过,并利用气化后的水分对该通过的空气进行加湿。如图2~图4所示,该加湿滚筒40呈圆板状,固定于注水装置60。
如图2和图3示意表示的那样,在对加湿滚筒40注水时,该注水装置60的水罐部61的开口81附近且靠加湿滚筒40侧的内表面62以气流的上游侧朝下的方式倾斜,以朝向加湿滚筒40的气流的上游侧注入水。
如图9所示,上述注水装置60具有支承腿部63、旋转框65和水罐部61、61...。将旋转框65沿竖直面能自由旋转地安装于上述支承腿部63。更具体来说,将上述旋转框65的中心的轴套部66通过水平的轴64能自由旋转地安装于支承腿部63的上部。
如图10所示,上述旋转框65具有轴套部66、环形圆板部67、连结该环形圆板部67与轴套部的放射状的多个臂部68、68...。利用环状部69将上述臂部68、68...彼此连结来进行加固。
如图10和图11所示,多个水罐部61、61...在圆周上等间隔地设于上述旋转框65的环形圆板部67的一个端面。此外,在图10和图11中没有表示上述加湿滚筒40,但加湿滚筒40的外周面在上述水罐部61与水罐部61之间从旋转框65露出。
藉此,在上述水罐部61与水罐部61之间,能使从水罐部61放出的水渗入从旋转框65露出的加湿滚筒40的外周面,从而能增大加湿量。
此外,在上述环形圆板部67的外周部形成齿轮79,该齿轮79与图2所示的作为电动机的一例的齿轮传动电动机74的齿轮啮合,从而能利用齿轮传动电动机74驱动旋转框65。
如图2所示,上述齿轮传动电动机74配置成在气流的流通方向上与加湿滚筒40不重叠,齿轮传动电动机74不会对通过加湿滚筒40的气流造成阻碍。
藉此,能增加通过上述加湿滚筒40的空气量,并能增大加湿量。
此外,如图10和图11详细表示的那样,在上述旋转框65的环形圆板部67的内周侧断续地设置内凸缘部71、71,并设置从朝向各水罐部61的旋转方向前方的开口81的附近朝半径方向内侧延伸的大致爪状的保持部75。尽管图10和图11中没有图示,但利用上述环形圆板部67的内凸缘部71、71...和保持部75、75...能限制并保持图2和图3所示的加湿滚筒40的两端面,此外,利用上述环形圆板部67的内周面76和水罐部61的内周侧的面77能保持加湿滚筒40的外周。
另外,在上述旋转框65的各臂部68、68...上设置线状的肋部89,尽管没有图示,但该肋部89嵌入加湿滚筒40,使该加湿滚筒40与旋转框65一起旋转。
上述保持部75保持加湿滚筒40的前表面,并起到作为水引导件的作用,将从水罐部61的开口81排出的水在加湿滚筒40的前表面上朝半径方向内侧引导。
因此,利用保持部75能将从上述水罐部61的开口81排出的水在加湿滚筒40的前表面上朝半径方向内侧迅速引导,能使水快速遍及较大范围,从而能增大加湿量。
此外,如图10和图11所示,位于上述水罐部61的开口81的旋转框65的旋转方向前方的环形圆板部67的部分78作为壁部起作用,防止来自开口81的水不流向加湿滚筒40而朝气流的后方流动。
作为该环形圆板部67的一部分的壁部78防止从水罐部61的开口81排出的水不流向加湿滚筒40而与气流一起朝加湿滚筒40的后方流动,并将来自开口81的水朝加湿滚筒40引导。
因此,该壁部78能防止水朝加湿滚筒40后方飞溅,能增大加湿量,且能防止水从风扇20和吹出口6飞溅。
此外,如图2和图12所示,在对加湿滚筒40注水时,上述注水装置60的水罐部61的开口81附近且靠加湿滚筒40侧的内表面62以气流的上游侧朝下的方式倾斜。
这样,在从开口81对上述加湿滚筒40注水时,由于水罐部61的开口81附近且靠加湿滚筒40侧的内表面62以气流的上游侧朝下的方式倾斜,因此,从开口81排出的水具有朝向气流的上游侧的速度分量。因此,水被注入上述加湿滚筒40的厚度方向的上游侧部分,此外,该被注入的水还与气流一起流到加湿滚筒40的厚度方向的下游侧部分,其结果是,水遍及加湿滚筒40的厚度方向整体,能获得较大的加湿量。
另外,在图12所示的实施方式中,上述水罐部61的加湿滚筒40侧的内表面形成开口81附近的加湿滚筒40侧的内表面62和比该内表面62位于里侧的内表面72的两层结构,但该加湿滚筒40侧的内表面也可形成由上述内表面62和其延长面构成的一层结构。
此外,如图2和图11所示,上述加湿滚筒40的厚度方向上的水罐部61的开口81的宽度比加湿滚筒40的厚度尺寸小,且上述水罐部61的开口81对应于加湿滚筒40的厚度方向的上游侧部分(尽管在图11中没有表示加湿滚筒40,但该加湿滚筒40被夹在内凸缘部71与保持部75之间)。
因此,从上述水罐部61的开口81排出的水被注入加湿滚筒40的厚度方向的气流的上游侧部分,而不被直接注入加湿滚筒40的厚度方向的气流的下游侧部分。
所以,水当然会流入供该水注入的加湿滚筒40的厚度方向的上游侧部分,此外,该被注入的水还与气流一起流到加湿滚筒40的厚度方向的下游侧部分,其结果是,水遍及加湿滚筒40的厚度方向整体,能获得较大的加湿量。
此外,由于不将水直接注入上述加湿滚筒40的厚度方向的下游侧部分,因此,能防止水从加湿滚筒40朝下游侧飞溅,进而能防止水从风扇20和吹出口6飞溅。
另一方面,图13是为了说明上述水罐部61的加湿滚筒40侧的内表面62的倾斜,表示在与加湿滚筒40的旋转中心轴垂直的方向上剖开水罐部61的状态的示意图。
从图12和图13可知,相对于相切面TP,上述水罐部61的加湿滚筒40侧的内表面朝加湿滚筒40相反一侧倾斜锐角θ,上述相切面TP与作为上述注水装置60的水罐部61的开口81附近靠加湿滚筒40侧的内表面62的边缘62a的轨迹的三维圆锥面(二维表示为圆)C相切,且通过上述开口81附近靠加湿滚筒40侧的内表面62的边缘62a。
这样,由于上述水罐部61的开口81附近靠加湿滚筒40侧的内表面62相对于上述相切面TP倾斜锐角θ,因此,从图13可知,当水罐部61的开口81的内表面62的边缘62a在到达二维表示的轨迹圆C的顶端S之前与旋转中心O的连线和旋转中心O与顶端S的连线的夹角为圆心角θ(与上述锐角θ相等)时,上述开口81附近的加湿滚筒40侧的内表面62变为水平。
因此,如图13和图14所示,上述水罐部61在到达轨迹圆C的顶端S之前开始排出水,在加湿滚筒40的顶端RS附近将水全部排出。
这样,上述水罐部61在比到达加湿滚筒40的顶端RS上之前的夹角θ大的角度开始排出水,在加湿滚筒40的顶端RS附近将水全部排出,此外,被注入加湿滚筒40的水如图14的箭头W所示地与加湿滚筒40一起朝旋转方向R的前方移动,藉此,水能遍及加湿滚筒40的顶端RS两侧的较大范围,能增大加湿量。
另外,上述锐角θ的最佳值根据旋转框65的旋转速度、加湿滚筒40的大小而改变,例如,最好为5度~30度左右。
另一方面,如图2所示,设定上述注水装置60的尺寸并配置该注水装置60,以使加湿滚筒40不浸入水盘90的水中,且水罐部61能浸入作为下游侧部分的汲取部92的水中而从汲取部92汲取水。上述下游侧部分92承受空气净化过滤单元30下游侧的空气压力。
这样,通过上述加湿滚筒40以不浸入水盘90内的水中的方式进行配置,在注水装置60的旋转框65停止时,不会从水罐部61对加湿滚筒40注入水,此外,加湿滚筒40不浸入水盘90的水中,不吸水,从而关闭加湿功能。
因此,利用上述齿轮传动电动机74来控制旋转框65的旋转的启动、停止,从而能开、关控制加湿功能。
另一方面,如图2所示,在上述水盘90中设置截面呈倒L字状的间壁91,将上述水盘90分隔成作为下游侧部分的汲取部92和作为上游侧部分的非汲取部93。水罐部61从上述汲取部92汲取水。上述作为上游侧部分的非汲取部93承受空气净化过滤单元30上游侧的空气压力。上述作为下游侧部分的汲取部92承受空气净化过滤单元30的下游侧的空气压力。
上述间壁91的上部与空气净化过滤单元30的初滤器31、离子化部32、集尘过滤器33和除臭过滤器34的下部紧贴,由于通过空气净化过滤单元30的空气的阻力损失,非汲取部93上的空气压力与汲取部92上的空气压力产生压力差。
在上述非汲取部93中设置浮子开关94,当非汲取部93的水位比正常状态低一定值时,利用未图示的显示部或报警部进行表示水箱10内没有水的显示或报警。
如图15详细表示的那样,在上述水盘90中设置间壁91(仅表示一部分),该间壁91将上述水盘90分隔成利用水罐部61能汲取水的宽度较大的汲取部92和承受空气净化过滤单元30上游侧的空气压力的非汲取部93,在该间壁91的下部设置作为通水孔的横向较长的长孔95。
藉此,当由于上述风扇20的旋转速度的上升,空气净化过滤单元30的上游侧与下游侧的压力差变大时,对应于该压力差的大小,作为下游侧部分的汲取部92的水位变得比作为上游侧部分的非汲取部93的水位高,根据风扇20的旋转速度,能自动地调节水罐部61的汲取水量。
因此,根据上述风扇20的旋转速度,能自动调节对加湿滚筒40的注水量,并能简单地自动调节加湿量。
设于上述水盘90的间壁91的横向较长的长孔95即使在水位变低时也不易露出到空气中,能迅速地将水从非汲取部93供给到汲取部92,能提高汲取部92的水位的自动调节的响应速度。
另一方面,在上述非汲取部93中设置用于设置水箱10的水箱设置部98,该水箱设置部98的底面98b的高度比非汲取部93的间壁91附近的底面93b的高度高。此外,在上述水箱设置部98的周壁设置从上端缺口的缺口部101。
藉此,当停止上述风扇20的旋转,空气净化过滤单元30的上游侧与下游侧的压力差消失,水从汲取部92返回到非汲取部93,非汲取部93的水位到达一定值以上时,水通过缺口部101从作为上游侧部分的非汲取部93朝缓冲水收容部99排出,能防止水从作为上游侧部分的非汲取部93朝外部溢出。
另外,也可在水箱设置部98的周壁上部设置通孔来代替上述缺口部101。
在图2中,符号111为电源用印刷基板,符号112为操作控制用印刷基板,符号113为显示用印刷基板,符号114为灰尘传感器,符号115为备用过滤器,在图4中,符号121为高压用印刷基板,符号122为嗅觉传感器,符号123为流光净化器,符号124为光接收部,在图15中,符号96是用于安装抗菌剂的壳体的孔,符号97是浮子安装孔,这些构件与本申请发明的主旨关系不大,因此,省略其详细说明。
上述结构的加湿装置如下所述地动作。
如图2和图3所示,当利用风扇电动机21驱动上述风扇20、利用齿轮传动电动机74驱动注水装置60的旋转框65时,从上述壳体1的侧面3的吸入口5、5吸入空气。该吸入后的空气从水箱10的后表面11与空气净化过滤单元30的初滤器31之间朝向初滤器31,90度地改变流动方向一次,然后,沿水平方向大致直线状地流过排列成大致一直线状的空气净化过滤单元30的初滤器31、离子化部32、集尘过滤器33、除臭过滤器34、加湿滚筒40和风扇20,被净化且被加湿,然后,从风扇20排出时,朝向大致竖直上方90度地改变流动方向一次,从壳体1的上表面的吹出口6排出。
这样,在该加湿装置中,从上述壳体1的吸入口5、5吸入的空气的流动即空气流路的弯曲次数大致为从壳体1的侧面3的吸入口5、5朝向空气净化过滤单元30的初滤器31的一次和离开风扇20时的一次共计两次,由于空气流路的弯曲次数较少,因此,通风阻力较小。
此外,从上述壳体1的吸入口5、5吸入后的空气被水箱10的后表面11两侧的倾斜面12、12逐渐朝空气净化过滤单元30的初滤器31引导,急剧的方向变化较少,因此,通风阻力较小。
从上述空气净化过滤单元30的除臭过滤器34的上侧部分排出的净化空气在被隔板50与加湿通路52隔开的非加湿通路51中流动,不通过加湿滚筒40,通过喇叭口23的上侧部分,被吸入风扇20,另一方面,从除臭过滤器34的下侧部分排出的净化空气在加湿通路52中流动,通过加湿滚筒40被加湿,并通过喇叭口23的下侧部分,被吸入风扇20。
这样,由于在从上述除臭过滤器34的上侧部分至喇叭口23的上侧部分的非加湿通路51中流动的空气不通过加湿滚筒40,因此,能降低在非加湿通路51中流动的空气的通风阻力。特别地,在使齿轮传动电动机74停止、停止注水装置60的动作、不进行加湿运转而仅进行空气净化运转时,由于该非加湿通路51的存在,能确保足够的风量(空气量)。
此外,利用隔板50能防止在上述加湿通路52中流动的净化空气从加湿通路52绕过加湿滚筒40而流入非加湿通路51,因此,从除臭过滤器34的下侧部分流入加湿通路52的空气大部分通过加湿滚筒40。这样,由于利用从上述除臭过滤器34延伸至风扇20附近的隔板50能防止从加湿通路52绕过加湿滚筒40的空气的流动,因此,能获得较大的加湿量。
图16(A)和图16(B)是表示该实施方式的加湿量与比较例的加湿量试验结果的表和图表。
在图16中,符号P表示该实施方式,符号N表示比较例,该比较例仅在从该实施方式中除去隔板50这点上与该实施方式不同。
从图16(A)和图16(B)可知,该实施方式P与比较例N的风扇20的风量(主流风量)相同,为7.5m3/min,在比较例N中,通过加湿滚筒40的空气量为3.21m3/min,与此相对,在该实施方式中,通过加湿滚筒40的空气量增大到3.50m3/min,此外,在比较例N中,加湿量为556cc/h,与此相对,在该实施方式中,加湿量增大到597cc/h。
该实施方式P相对于比较例N的加湿量的增大比率为(597-556)/556=0.074。
即,在该实施方式P中,与比较例N相比,加湿量增大了大致7%多。
此外,利用从上述空气净化过滤单元30的除臭过滤器34延伸至风扇20附近的隔板50,能防止离开上述加湿滚筒40的加湿空气与在非加湿通路51中流动的非加湿空气的碰撞,能防止湍流的发生。其结果是,能降低通风阻力,且能降低噪声。
另一方面,从注水装置60的水罐部61的开口81对图2所示的加湿滚筒40注入水。具体来说,如图2、图10、图11和图12所示,利用上述齿轮传动电动机74经由齿轮79驱动具有水罐部61、61、61...的旋转框65旋转,水罐部61、61、61...从水盘90的下游侧部分92即汲取部92依次汲取水,并将水注入加湿滚筒40。
在从该水罐部61对加湿滚筒40注水时,如图2和图12所示,由于水罐部61的开口81附近且靠加湿滚筒40侧的内表面62以气流的上游侧朝下的方式倾斜,因此,从开口81排出的水具有朝向气流的上游侧的速度分量。所以,水被注入加湿滚筒40的厚度方向的上游侧部分,此外,该被注入的水还与气流一起流到加湿滚筒40的厚度方向的下游侧部分,其结果是,水遍及加湿滚筒40的厚度方向整体,能获得较大的加湿量。
此外,如图2和图11所示,上述加湿滚筒40的厚度方向上的水罐部61的开口81的宽度比加湿滚筒40的厚度尺寸小,且上述水罐部61的开口81对应于加湿滚筒40的厚度方向的上游侧部分,因此,从上述水罐部61的开口81排出的水仅被注入到在水罐部61与水罐部61之间露出的加湿滚筒40的外周面的厚度方向上的气流的上游侧部分。
所以,水从供该水注入的加湿滚筒40的厚度方向的上游侧部分的外周面渗入加湿滚筒40内,渗入该上游侧部分的水还与气流一起流到加湿滚筒40的厚度方向的下游侧部分,其结果是,水遍及加湿滚筒40的厚度方向整体,能获得较大的加湿量。
此外,由于不将水直接注入上述加湿滚筒40的厚度方向的下游侧部分,因此,能防止水从加湿滚筒40朝下游侧飞溅,进而能防止水从风扇20和吹出口6飞溅。
除此之外,如图12和图13所示,相对于相切面TP,上述水罐部61的加湿滚筒40侧的内表面62朝加湿滚筒40相反一侧倾斜锐角θ,上述相切面TP与作为上述注水装置60的水罐部61的开口81附近靠加湿滚筒40侧的内表面62的边缘62a的三维轨迹的圆锥面C相切,且通过上述开口81附近靠加湿滚筒40侧的内表面62的边缘62a,所以,从图13的截面示意图可知,当水罐部61的开口81附近的内表面62的边缘62a在到达截面表示的轨迹圆C的顶端S之前与竖直轴的夹角为圆心角θ(与上述锐角θ相等)时,上述开口81附近的加湿滚筒40侧的内表面62变为水平,然后,随着旋转框65的旋转,该内表面62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度逐渐增大。
因此,如图13和图14所示,上述水罐部61在到达轨迹圆C的顶端S之前开始排出水,在加湿滚筒40的顶端RS附近将水全部排出。
所以,上述水罐部61在比到达加湿滚筒40的顶端RS之前的圆心角θ大的角度开始排出水,在加湿滚筒40的顶端RS附近将水全部排出,此外,被注入到加湿滚筒40的水如图14的箭头W所示地与加湿滚筒40一起朝旋转方向R的前方移动,藉此,水能遍及加湿滚筒40的顶端RS两侧的较大范围,能增大加湿量。
此外,利用图10~图12所示的保持部75能将从上述水罐部61的开口81排出的水在加湿滚筒40的前表面上朝半径方向内侧迅速引导,能使水快速遍及加湿滚筒40的较大范围。
因此,利用该保持部75也能增大加湿量。
上述保持部75除了保持加湿滚筒40的功能以外,还具有增大加湿量作为水引导件的功能。
此外,如图10和图11所示,从上述水罐部61的开口81排出的水被位于该开口81前方的旋转框65的环形圆板部67的一部分即壁部78阻断其与气流一起朝加湿滚筒40的后方的流动,而朝加湿滚筒40落下。
因此,上述壁部78能防止水朝向加湿滚筒40后方飞溅,能增大加湿量,且能防止水从风扇20和吹出口6飞溅。
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采用当从上述水罐部61的开口81将水注入加湿滚筒40时该水罐部61的开口81附近靠加湿滚筒40侧的内表面62以气流的上游侧朝下的方式倾斜的结构,因此,被注入的水具有朝向气流的上游侧的速度分量,由于采用上述水罐部61的开口81对应于加湿滚筒40的厚度方向的上游侧部分的结构,因此,来自开口81的水被注入加湿滚筒40的厚度方向的上游侧部分,由于相对于相切面TP,上述内表面62朝加湿滚筒40相反一侧倾斜锐角θ,上述相切面TP与作为上述水罐部61的开口81附近靠加湿滚筒40侧的内表面62的边缘62a的轨迹的圆锥面C相切,且通过该内表面62的边缘62a,因此,水罐部61在到达加湿滚筒40的顶端RS之前开始排出水,在加湿滚筒40的顶端RS附近将水全部排出,由于采用在水罐部61的开口81附近设有保持部75的结构,因此,能将从开口81排出的水迅速地引导至加湿滚筒40的前表面半径方向内侧,此外,由于采用在上述水罐部61的开口前方设有旋转框65的壁部78的结构,因此,能阻断从水罐部61的开口81排出的水与气流一起朝加湿滚筒40的后方流动,使水朝加湿滚筒40落下,通过上述结构的协同作用,能获得极大的加湿量。
另一方面,如图2所示,绕过上述空气净化过滤单元30的气流被间壁91阻断。由于通过该空气净化过滤单元30的初滤器31、离子化部32、集尘过滤器33和除臭过滤器34的空气的阻力损失,在空气净化过滤单元30的上游侧与下游侧产生压力差。该压力差对应于风扇20的旋转速度即风量的增大而变高。
上述空气净化过滤单元30和间壁91的上游侧的压力大致为大气压,该大致为大气压的压力作用于水盘90的上游侧部分93即非汲取部93的水,另一方面,空气净化过滤单元30和间壁91的下游侧的压力是比大气压低上述阻力损失量的低压,该低压作用于水盘90的下游侧部分92即汲取部92的水。作用于上述水盘90的非汲取部93的水的大致为大气压的压力与作用于汲取部92的水的低压存在上述压力差。
另一方面,由于上述水盘90的非汲取部93与汲取部92通过间壁91下部的长孔95而彼此连通,因此,水盘90的汲取部92的水位比非汲取部93的水位高上述压力差的量。该压力差对应于风扇20的旋转速度即风量的增大而变高。
因此,上述汲取部92的水位对应于风扇20的旋转速度即风量的增大而变高。
因此,上述注水装置60的水罐部61能以对应于风扇20的旋转速度(风量)的增大汲取水量变大的方式从汲取部92汲取水,并将其注入加湿滚筒40。
这样,由于能根据上述风扇20的旋转速度自动调节汲取部92的水位,所以,即便不控制注水装置60的旋转框65的旋转速度,也能根据风量(空气量),自动调节对加湿滚筒40的注水量,能简单地自动调节加湿量。因此,注水装置60的旋转框65的旋转速度的控制变得简单。
由于通过间壁91下部的长孔95将水供给到汲取部92来进行该汲取部92的水位的自动调节,因此,该汲取部92的水位的自动调节能迅速且响应性佳地进行。特别地,由于使用不易露出到空气且横向长的长孔95,因此,能通过该通孔95迅速地供给水,能响应性佳地进行汲取部92的水位的自动调节。
接着,当上述风扇20的旋转停止时,由于空气净化过滤单元30的上游侧与下游侧的压力差消失,因此水从水位高的汲取部92返回到水位低的非汲取部93,会出现非汲取部93的水位达到一定值以上的情形。
此时,由于水通过缺口部101从非汲取部93朝缓冲水收容部99排出,因此,不会出现水从非汲取部93朝外部溢出的情形。
接着,说明维修的作业性。
一般来说,按照维修频度从高至低的顺序排列,依次为水箱10、初滤器31、离子化部32、集尘过滤器33、除臭过滤器34和加湿滚筒40,是相距壳体1的前表面侧即前表面面板3由近及远的顺序。例如,对于上述水箱10,大致每天都必须补充水,初滤器31的清扫频度大致为两周一次,离子化部32的维修频度大致为半年一次,集尘过滤器33的清扫频度大致为一年一次,除臭过滤器34的清扫频度大致为一年半一次,加湿滚筒40的更换大致需要两年一次。
在对上述水箱10补充水时,将前表面面板3从壳体主体2卸下,将水箱10从壳体主体2取出,对水箱10补充水。
此时,由于空气净化过滤单元30、加湿滚筒40位于水箱10的后表面侧,因此这些构件不会对朝水箱10补充水的补充作业造成阻碍。
因此,水箱10的维修作业性良好。
接着,在进行初滤器31的清扫作业时,将前表面面板3从壳体主体2卸下,并将水箱10取出后,取出初滤器31,进行清扫。
此时,由于离子化部32、集尘过滤器33、除臭过滤器34和加湿滚筒40位于初滤器31的后表面侧,因此,没有必要卸下并取出。
这样,由于在进行初滤器31的清扫时,只需将位于其前面的水箱10卸下即可,因此,初滤器31的清扫作业较容易。
这样,由于维修频度越高的构件越靠近壳体1的前表面侧即前表面面板3配置,维修作业频度较低的构件不会影响到维修作业频度较高的构件,因此,该水箱10、初滤器31、离子化部32、集尘过滤器33、除臭过滤器34和加湿滚筒40各自的维修作业性良好。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加湿装置中,将吸入口5设于壳体1的侧面,将吹出口6设于壳体1的上表面,在壳体1的后表面7没有吸入口和吹出口,因此,能使壳体1的后表面与房间的壁面紧贴,具有设置自由度较高的优点。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加湿装置中,从壳体1的侧面3的吸入口5、5吸入后的空气从水箱10的后表面11与空气净化过滤单元30的初滤器31之间朝向初滤器31,90度地改变流动方向一次,然后,沿水平方向大致直线状地从排列成大致一直线状的空气净化过滤单元30的初滤器31、离子化部32、集尘过滤器33、除臭过滤器34和加湿滚筒40朝风扇20流动,被净化且被加湿,然后,从风扇20排出时,朝向竖直上方90度地改变流动方向一次,从壳体1上表面的吹出口6排出,因此,空气流路的弯曲次数大致为从壳体1的侧面3的吸入口5、5朝向空气净化过滤单元30的初滤器31的一次和离开风扇20时的一次共计两次,由于空气流路的弯曲次数较少,因此,具有通风阻力较小的优点。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加湿装置中,从壳体1的吸入口5、5吸入后的空气被水箱10的后表面11两侧的倾斜面12、12逐渐朝空气净化过滤单元30的初滤器31引导,急剧的方向变化较少,因此,具有通风阻力较小的优点。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加湿装置中,由于水箱10的后表面11的倾斜面12、12兼用作引导面,不需要独立的引导构件,因此,能减小加湿装置的前后方向的尺寸。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加湿装置中,水箱10的具有平坦面13的中央部比具有倾斜面12、12的侧部厚,能有效地利用中央的成为死区的部位,从而能增大容器容量。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加湿装置中,由于将离子化部32配置得比加湿滚筒40靠气流的上游侧,附着于离子化部32的灰尘、污物不含来自加湿滚筒40的水分,因此,能防止放电不良。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由于除臭过滤器34配置得比加湿滚筒40靠气流的上游侧,因此,不会出现来自加湿滚筒40的水分堵住除臭过滤器34的吸附孔的情形,因此,能防止除臭性能的降低。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加湿装置中,由于采用因具有褶皱而表面积较大的褶皱过滤器作为集尘过滤器33,因此,能降低通风阻力。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加湿装置中,加湿滚筒40与喇叭口23的一部分重叠,空气净化过滤单元30和水箱10分别与喇叭口23的整体重叠,利用加湿滚筒40、空气净化过滤单元30和水箱10覆盖喇叭口23,因此,能降低噪声。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加湿装置中,利用隔板50来防止净化空气从加湿通路52绕过加湿滚筒40而流入非加湿通路51,从除臭过滤器34流入加湿通路52的空气大部分通过加湿滚筒40,因此,能获得较大的加湿量。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加湿装置中,由于具有从空气净化过滤单元30的除臭过滤器34延伸至风扇20或喇叭口23附近的隔板50,因此,能防止离开加湿滚筒40的加湿空气与在非加湿通路51中流动的非加湿空气的碰撞,能防止湍流的发生,并能降低通风阻力,且能降低噪声。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加湿装置中,由于风扇20的喇叭口23的一部分与加湿滚筒40重叠,风扇20的喇叭口23的其他部分与加湿滚筒40不重叠而与空气净化过滤单元30的一部分重叠,因此,能降低通风阻力,特别地,在不进行加湿运转而仅进行空气净化运转时,能确保足够的风量(空气量)。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加湿装置中,在从水罐部61对加湿滚筒40注水时,由于水罐部61的开口81附近且靠加湿滚筒40侧的内表面62以气流的上游侧朝下的方式倾斜,因此,从开口81排出的水具有朝向气流的上游侧的速度分量,水被注入加湿滚筒40的厚度方向的上游侧部分,该被注入的水还与气流一起流到加湿滚筒40的厚度方向的下游侧部分,其结果是,水遍及加湿滚筒40的厚度方向整体,能获得较大的加湿量。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加湿装置中,水罐部61的开口81对应于加湿滚筒40的厚度方向的上游侧部分,从水罐部61的开口81排出的水被注入到加湿滚筒40的外周面的厚度方向上的气流的上游侧部分,因此,渗入加湿滚筒40的厚度方向的上游侧部分的水还与气流一起流到加湿滚筒40的厚度方向的下游侧部分,其结果是,水遍及加湿滚筒40的厚度方向整体,能获得较大的加湿量。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加湿装置中,由于不将水直接注入加湿滚筒40的厚度方向的下游侧部分,因此,能防止水从加湿滚筒40朝下游侧飞溅,进而能防止水从风扇20和吹出口6飞溅。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加湿装置中,相对于相切面TP,水罐部61的开口81附近靠加湿滚筒40侧的内表面62朝加湿滚筒40相反一侧倾斜锐角θ,上述相切面TP与作为注水装置60的水罐部61的开口81附近靠加湿滚筒40侧的内表面62的边缘62a的轨迹的圆锥面C相切,且通过上述开口81附近靠加湿滚筒40侧的内表面62的边缘62a,因此,水罐部61在加湿滚筒40的顶端RS附近将水全部排出,此外,注入加湿滚筒40的水与加湿滚筒40一起朝旋转方向R前方移动,藉此,能使水遍及加湿滚筒40的顶端RS两侧的较大范围,能增大加湿量。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加湿装置中,由于将保持加湿滚筒40并具有作为水引导件功能的保持部设于旋转框65,并使其位于水罐部61的开口81附近,因此,能将来自开口81的水迅速引导至加湿滚筒40的前表面半径方向内侧,能使水快速遍及加湿滚筒40的较大范围,从而能增大加湿量。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加湿装置中,由于从水罐部61的开口81排出的水与气流一起朝加湿滚筒40的后方的流动被位于该开口81前方的旋转框65的壁部78阻断,因此,能防止水朝加湿滚筒40后方飞溅,能增大加湿量,且能防止水从风扇20和吹出口6飞溅。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加湿装置中,由于采用当从水罐部61的开口81将水注入加湿滚筒40时该水罐部61的开口81附近靠加湿滚筒40侧的内表面62以气流的上游侧朝下的方式倾斜的结构,因此,被注入的水具有朝向气流的上游侧的速度分量,由于采用水罐部61的开口81对应于加湿滚筒40的厚度方向的上游侧部分的结构,因此,来自开口81的水被注入加湿滚筒40的厚度方向的上游侧部分,由于相对于相切面TP,上述内表面62朝加湿滚筒40相反一侧倾斜锐角θ,上述相切面TP与作为水罐部61的开口81附近靠加湿滚筒40侧的内表面62的边缘62a的轨迹的圆锥面C相切,且通过该内表面62的边缘62a,因此,水罐部61在到达加湿滚筒40的顶端RS之前开始排出水,在加湿滚筒40的顶端RS附近将水全部排出,由于采用在水罐部61的开口81附近设有保持部75的结构,因此,能将从开口81排出的水迅速地引导至加湿滚筒40的前表面半径方向内侧,此外,由于采用在上述水罐部61的开口前方设有旋转框65的壁部78的结构,因此,能阻断从水罐部61的开口81排出的水与气流一起朝加湿滚筒40的后方流动,使水朝加湿滚筒40落下,通过上述结构的协同作用,能获得极大的加湿量。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加湿装置中,由于在水罐部61与水罐部61之间,加湿滚筒40的外周面从旋转框65露出,因此,水从加湿滚筒40的露出的外周面渗入加湿滚筒40,从而能增大加湿量。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加湿装置中,由于在旋转框65的外周部设置齿轮79,并将驱动该齿轮79的齿轮传动电动机74配置成与加湿滚筒40在气流的流动方向上不重叠,因此,该齿轮传动电动机74不会对通过加湿滚筒40的气流造成阻碍,能增大通过加湿滚筒40的空气量,从而能增大加湿量。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加湿装置中,由于加湿滚筒40以不浸入水盘90的下游侧部分92即汲取部92内的水中的方式配置,因此,利用齿轮传动电动机74来启动、停止旋转框65的旋转,从而能开、关控制加湿功能。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加湿装置中,由于利用间壁91将水盘90分隔成承受空气净化过滤单元30下游侧的空气压力的下游侧部分92即汲取部92和承受空气净化过滤单元30上游侧的空气压力的上游侧部分93即非汲取部93,并在该间壁91的下部设置作为通水孔的长孔95,因此,当对应于风扇20的风量的增大,空气净化过滤单元30的上游侧与下游侧的压力差变高时,对应于该压力差的大小,汲取部92的水位升高,即使不改变旋转框65的旋转速度,也能对应于风扇20的风量的增大,自动调节水罐部61的汲取水量,能自动调节对加湿滚筒40的注水量,从而能简单地自动调节加湿量。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加湿装置中,由于在水盘90的间壁91下部设置横向较长的长孔95,因此,该横向较长的长孔95不易露出到空气中,且能迅速地将水从非汲取部93供给到汲取部92,能提高汲取部92的水位的自动调节的响应速度。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加湿装置中,由于设置当上游侧部分93即非汲取部93的水位达到预先设定的一定值以上时,供水从非汲取部93通过缺口部101流入的缓冲水收容部99,因此,即使风扇20的旋转停止,空气净化过滤单元30的上游侧与下游侧的压力差消失,水从汲取部92返回到非汲取部93,也能防止水从非汲取部93朝外部溢出。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加湿装置中,由于从壳体1的前表面侧按照维修频度的高低顺序将水箱10、初滤器31、离子化部32、集尘过滤器33、除臭过滤器34和加湿滚筒40配置成大致一直线状,因此,维修作业频度较低的构件不会影响到维修作业频度较高的构件,水箱10、初滤器31、离子化部32、集尘过滤器33、除臭过滤器34和加湿滚筒40各自的维修作业性良好。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加湿装置中,由于风扇20比水箱10、空气净化过滤单元30和加湿滚筒40靠后表面侧,因此,风扇20不会影响到水箱10、空气净化过滤单元30和加湿滚筒40的清扫、更换等维修作业,所以,维修作业性良好。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吹出口6设于壳体1的上表面,但也可将吹出口设于壳体的侧面,或设于壳体的上表面和侧面两方。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空气净化过滤单元30包括初滤器31、离子化部32、集尘过滤器33和除臭过滤器34,但除此之外,也可包括除菌过滤器,或者,也可除去离子化部32、除臭过滤器34等。例如,空气净化过滤单元可仅包括初滤器和集尘过滤器,或者也可仅由单一的过滤器构成。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设置有隔板50,但也可除去该隔板。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使用加湿滚筒40作为加湿构件,但也可使用与注水装置分体设置的静止的加湿构件来代替加湿滚筒40,并从设于注水装置的旋转框的水罐部将水注入该静止的加湿构件的上游侧部分。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包括两个结构:当从水罐部61的开口81将水注入加湿滚筒40时,该水罐部61的开口81附近靠加湿滚筒40侧的内表面62以气流的上游侧朝下的方式倾斜的结构;以及水罐部61的开口81对应于加湿滚筒40的厚度方向的上游侧部分的结构,但也可仅包括一个结构,或者不包括这两个结构。此外,也可除去上述保持部75和壁部78。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旋转框65的外周设置齿轮79,但也可设置皮带用的带轮部来代替齿轮,利用皮带驱动旋转框,或者也可将电动机的轴与旋转框的中心连结,利用电动机直接驱动旋转框。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水盘90中设置间壁91来分隔成汲取部92和非汲取部93,并在间壁91的下部设置作为通水孔的长孔95,但通水孔也可以是一个或多个狭缝或圆孔。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设置当上游侧部分93即非汲取部93的水位达到预先设定的一定值以上时,供水从非汲取部93通过缺口部101流入的缓冲水收容部99,但也可除去该缓冲水收容部99和缺口部101。
图17表示其他实施方式的主要部分。在该图17的实施方式中,仅在作为加湿构件的一例的圆板状的加湿滚筒40可浸入水盘90的下游侧部分92的水200中这点上与图2的实施方式不同,其他结构与图2的实施方式相同。因此,在图17的实施方式中,对于与图2的构成要素相同的构成要素,引用图2,使用相同的参照符号而省略其详细说明。
如图17所示,当风扇20(参照图2)的旋转速度比预先设定的设定值高时,即空气净化过滤单元30(参照图2)的通风量比预先设定的设定值大时,加湿滚筒40的下部浸入水盘90的下游侧部分92的水200中,另一方面,当风扇20的旋转速度处于设定值以下时,即空气净化过滤单元30的通风量处于设定值以下时,加湿滚筒40的下部不浸入水盘90的下游侧部分92的水200中。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当上述风扇20的旋转速度处于预先设定的设定值以下时,即通风量较小时,加湿滚筒40位于水盘90的下游侧部分92的水位上方,不浸入水200中,但被注水装置60注入水200,来进行加湿。
另一方面,当上述风扇20的旋转速度比预先设定的设定值高时,即空气净化过滤单元30的通风量比预先设定的设定值大时,除了利用注水装置60将水朝加湿滚筒40注入以外,加湿滚筒40还浸入水盘90的下游侧部分92的水200中。因此,当上述风扇20的旋转速度比预先设定的设定值高时,即空气净化过滤单元30的通风量较大时,利用注水装置60朝加湿滚筒40注入水,此外,由于加湿滚筒40的下部没入水盘90的下游侧部分92的水200中而含有水,藉此,能增大加湿量。
而且,由于上述加湿滚筒40的因浸入水200而含水的部分随着加湿滚筒40的旋转而朝上方移动,因此,水从该含水的部分扩散,此外,由于该水扩散的区域241随着加湿滚筒40的旋转而朝上方移动,因此,水能遍及加湿滚筒40整体。
此外,由于上述水盘90的下游侧部分92的水位对应于风扇20的旋转速度的增大即空气净化过滤单元30的通风量的增大而升高,因此,注水装置60朝加湿滚筒40的注水量和加湿滚筒40没入水的量对应于通风量的增大而变大,能以对应于通风量的增大而增大加湿量的方式自动调节加湿量。
除此之外,由于下部可没入水中的加湿滚筒40安装于注水装置60的旋转框65(参照图10),因此,能利用使注水装置60的旋转框65旋转的齿轮传动电动机75简单、廉价地使加湿滚筒40旋转,使加湿滚筒40的较大区域没入水中,从而能增大加湿量。
图18表示其他实施方式,该图18的实施方式与图17的实施方式仅在不设置注水装置而包括使加湿滚筒40旋转的未图示的电动机这点上不同。在图18中,对于与图17的实施方式的构成要素相同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参照符号,省略其说明。
如图18所示,由于水盘90的下游侧部分92的水位对应于风扇20(参照图2)的旋转速度的增大即空气净化过滤单元30(参照图2)的通风量的增大而升高,因此,加湿滚筒40没入水200的量对应于通风量的增大而变大,能以对应于通风量的增大而增大加湿量的方式自动调节加湿量。
此外,由于利用未图示的电动机使上述加湿滚筒40旋转,使得加湿滚筒40的因浸入水200而含水的部分随着加湿滚筒40的旋转而朝上方移动,水从该含水的部分扩散,该水扩散的区域241随着加湿滚筒40的旋转而朝上方移动,因此,水能遍及加湿滚筒40整体,从而能增大加湿量。
另外,尽管利用电动机使上述加湿滚筒40旋转,但也可除去该电动机,使加湿滚筒40静止。
此时,对应于空气净化过滤单元30的通风量的增大,水盘90的下游侧部分92的水位上升,圆板状的加湿滚筒40的没入水的区域的横向(与加湿滚筒40的空气通过方向正交的水平方向)宽度变大,藉此,能增大含水区域,从而能增大加湿量。
此外,上述水盘90的下游侧部分92的水位对应于风扇20的旋转速度的增大即空气净化过滤单元30的通风量的增大而变高。因此,当上述风扇20的旋转速度处于预先设定的设定值以下时,上述加湿滚筒40的下部不浸入水中而能进行干燥运转,另一方面,当上述风扇20的旋转速度比上述设定值高时,上述加湿滚筒40的下部浸入水中而能进行加湿运转。因此,在上述加湿运转结束后,使风扇20的旋转速度处于上述设定值以下,使得加湿滚筒40不浸入水中而进行干燥运转,就能保持加湿滚筒40的清洁。
图19表示其他实施方式,该图19的实施方式仅在加湿构件300的结构上与图18的加湿滚筒40的结构不同,其他结构与图18的实施方式相同。因此,在图19中,对于与图18的构成要素相同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参照符号,省略其说明。
如图19所示,上述加湿构件300由静止并沿与空气的通过方向正交的水平方向排列的矩形的第一部分301、第二部分302和第三部分303构成。上述第一部分301、第二部分302和第三部分303可彼此分离,且下端的高度互不相同。上述第一部分301的下端的高度最低,最容易浸入水200中。第二部分302的下端的高度次低,第三部分303的下端的高度最高,第二部分302、第三部分303依次容易浸入水200中。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应于风扇20的旋转速度的大小即空气净化过滤单元30的通风量的大小,水盘90的下游侧部分92的水位高低变化,对应于通风量的增大,第一部分301、第二部分302和第三部分303的下端依次浸入水200中,能增大加湿量。
此时,由于上述加湿构件300的第一部分301的下端的高度最低,因此,上述第一部分301浸入水中的时间比其他的第二部分302、第三部分303长,第一部分301比第二部分302、第三部分303容易污染。例如,存在仅第一部分301产生含水区域305而第二部分302、第三部分303不产生含水区域的情形。
这种情形下,通过只更换加湿构件300的易污染的第一部分301而不更换不易污染的第二部分302、第三部分303,能降低更换成本。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加湿构件300由下端高度不同且可分离的三个部分301、302、303构成,但也可由下端高度不同且可分离的两个部分或四个以上的部分构成。
图20表示其他实施方式,该图20的实施方式仅在加湿构件400的结构上与图19的加湿构件300的结构不同,其他结构与图19的实施方式相同。因此,在图20中,对于与图19的构成要素相同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参照符号,省略其说明。
如图20所示,在与空气的通过方向正交的水平方向即横向方向上,上述加湿构件400的下端的高度连续地不同,正面观察呈梯形形状。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由于上述加湿构件400正面观察呈梯形形状,横向方向上其下端高度连续地变化,因此,对应于空气净化过滤单元30(参照图2)的通风量的增大,在上述横向方向上能连续增大加湿构件400没入水盘90的下游侧部分92的水200中的区域,并能使含水区域405连续增大,从而能连续增大加湿量,并能高精度地调节加湿量。
此外,上述水盘90的下游侧部分92的水位对应于风扇20的旋转速度的增大即空气净化过滤单元30的通风量的增大而变高。因此,当上述风扇20的旋转速度处于预先设定的设定值以下时,上述加湿构件400的下部不浸入水中而能进行干燥运转,另一方面,当上述风扇20的旋转速度比上述设定值高时,上述加湿构件400的下部浸入水中而能进行加湿运转。因此,在上述加湿运转结束后,使风扇20的旋转速度处于上述设定值以下,使得加湿构件400不浸入水中而进行干燥运转,就能保持加湿滚筒400的清洁。
图21表示其他实施方式的主要部分,该实施方式仅在加湿构件500的下端501、502、503的高度阶梯状依次变高这点上与图20的加湿构件400的下端高度连续变高的实施方式不同。在图21的实施方式中,对于与图20相同的构成要素,引用图20。
根据图21的实施方式,由于加湿构件500的下端501、502、503的高度阶梯状变化,因此,对应于空气净化过滤单元30(参照图2)的通风量的增大,能阶梯状增大加湿构件500没入水盘90的下游侧部分92的水200中的区域,并能使含水区域阶梯状增大,从而能阶梯状增大加湿量,并能调节加湿量。
图22表示其他实施方式的主要部分,该实施方式仅在加湿构件600的下端601的高度在空气的通过方向A2即厚度方向上从上游侧朝向下游侧连续地依次变高这点上,与图20的加湿构件400的下端高度在与空气的通过方向正交的横向方向上连续变高的实施方式不同。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由于上述加湿构件600的下端601在空气的通过方向A2即厚度方向上从上游侧朝向下游侧连续地依次变高,因此,对应于空气净化过滤单元30(参照图2)的通风量的增大,在上述厚度方向上能连续增大加湿构件600没入水盘90的下游侧部分92的水200中的区域,并能使含水区域从上游侧朝向下游侧连续增大,从而能连续增大加湿量,并能高精度地调节加湿量。
此外,根据上述实施方式,加湿构件600的下端601没入水中的区域从气流A2的上游侧朝向下游侧连续增大,加湿构件600的厚度方向的下游侧不易含水,因此,能防止水的飞溅。
此外,尽管没有图示,也可使加湿构件的下端高度在空气的通过方向即厚度方向上从下游侧朝向上游侧连续地依次变高。
图23表示其他实施方式的主要部分,该实施方式仅在加湿构件700的下端701、702、703的高度在空气的通过方向A2即厚度方向上从上游侧朝向下游侧阶梯状依次变高这点上,与图22的加湿构件600的下端高度从空气的通过方向A2的上游侧朝向下游侧依次连续变高的实施方式不同。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由于上述加湿构件700的下端701、702、703在空气的通过方向A2即厚度方向上从上游侧朝向下游侧阶梯状依次变高,因此,对应于空气净化过滤单元30(参照图2)的通风量的增大,在上述厚度方向上能阶梯状增大加湿构件700没入水盘90的下游侧部分92的水中的区域,并能使含水区域从上游侧朝向下游侧阶梯状增大,从而能阶梯状增大加湿量,并能调节加湿量。
此外,根据上述实施方式,加湿构件700的下端701、702、703没入水中的区域从气流A2的上游侧朝向下游侧阶梯状增大,加湿构件700的厚度方向的下游侧不易含水,因此,能防止水的飞溅。
此外,尽管没有图示,也可使加湿构件的下端高度在空气的通过方向即厚度方向上从下游侧朝向上游侧阶梯状依次变高。
(符号说明)
1  壳体
3  前表面面板
5  吸入口
6  吹出口
10 水箱
11 后表面
12 倾斜面
20 风扇
23 喇叭口
30 空气净化过滤单元
31 初滤器
32 离子化部
33 集尘过滤器
34 除臭过滤器
40 加湿滚筒
50 隔板
51 非加湿通路
52 加湿通路
60 注水装置
61 水罐部
62 内表面
62a 边缘
65 旋转框
74  齿轮传动电动机
75  保持部
78  壁部
79  齿轮
81  开口
90  水盘
91  间壁
92  汲取部
93  非汲取部
95  长孔
99  缓冲水收容部
101 缺口部
300、400、500、600、700  加湿构件

Claims (12)

1.一种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具有吸入口(5)和出风口(6)的壳体(1);
配置于所述壳体(1)内的水箱(10);
配置于所述壳体(1)内的风扇(20);
对所述风扇(20)所产生的气流进行加湿的加湿构件(40、300、400、500、600、700);
在所述壳体(1)内,配置得较所述加湿构件(40、300、400、500、600、700)靠气流上游侧的空气净化过滤单元(30);以及
配置于所述加湿构件(40、300、400、500、600、700)和空气净化过滤单元(30)的下方,并承接来自所述水箱(10)的水的水盘(90),
所述水盘(90)包括:
朝所述加湿构件(40、300、400、500、600、700)供给水,并承受所述空气净化过滤单元(30)下游侧的空气压力的下游侧部分(92);
承受所述空气净化过滤单元(30)上游侧的空气压力的上游侧部分(93);
将所述下游侧部分(92)与所述上游侧部分(93)隔开的间壁(91);以及
设于所述间壁(91)下部的通水孔(95)。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注水装置(60),在该注水装置(60)中,从所述水盘(90)的所述下游侧部分(92)汲取水的水罐部(61)设于旋转框(65),从所述水罐部(61)的开口(81)对所述加湿构件(40)注入水;以及
使所述注水装置(60)的旋转框(65)旋转的电动机(74)。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水盘(90)的间壁(91)的通水孔包括横向较长的长孔(95)。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
包括缓冲水收容部(99),当所述水盘(90)的所述上游侧部分(93)的水位达到预先设定的高度以上时,来自所述上游侧部分(93)的水流入所述缓冲水收容部(99)。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湿构件(40、300、400、500、600、700)的下部能浸入所述水盘(90)的所述下游侧部分(92)的水中。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湿构件(40)的下部浸入所述水盘(90)的所述下游侧部分(92)的水中,
所述加湿构件(40)能旋转,
所述加湿装置具有使所述加湿构件(40)旋转的电动机。
7.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
当所述风扇(20)的旋转速度比预先设定的设定值高时,所述加湿构件(40)的下部浸入所述水盘(90)的所述下游侧部分(92)的水中。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湿构件(40)安装于所述旋转框(65),并与所述旋转框(65)一起旋转。
9.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湿构件(300)具有能分离的多个部分(301、302、303),该多个部分(301、302、303)的下端高度不同。
10.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与空气通过的方向正交的水平方向即横向方向上,所述加湿构件(40、300、400、500)的下端的高度不同。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横向方向上,所述加湿构件(40、400)的下端的高度连续地变化。
12.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空气通过的方向即厚度方向上,所述加湿构件(600、700)的下端的高度不同。
CN200980127906.7A 2008-07-14 2009-07-10 加湿装置 Active CN10208959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8-182573 2008-07-14
JP2008182573 2008-07-14
PCT/JP2009/062607 WO2010007948A1 (ja) 2008-07-14 2009-07-10 加湿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089591A true CN102089591A (zh) 2011-06-08
CN102089591B CN102089591B (zh) 2015-04-22

Family

ID=415503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80127906.7A Active CN102089591B (zh) 2008-07-14 2009-07-10 加湿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EP (1) EP2320149A4 (zh)
JP (1) JP4416051B1 (zh)
CN (1) CN102089591B (zh)
WO (1) WO2010007948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788390A (zh) * 2012-07-20 2012-11-21 李玉营 一种空气加湿和吸收空气水分一体机
CN106931591A (zh) * 2017-02-21 2017-07-07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加湿装置的加湿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4045991A1 (ja) * 2012-09-21 2014-03-27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加湿器
JP5995625B2 (ja) * 2012-09-21 2016-09-21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加湿器
JP5842962B2 (ja) * 2013-12-27 2016-01-13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清浄機
CN203964241U (zh) * 2014-05-30 2014-11-26 广东松下环境系统有限公司 加湿装置
JP5958507B2 (ja) * 2014-08-29 2016-08-02 株式会社富士通ゼネラル 空気清浄機
CN109310793A (zh) * 2016-06-15 2019-02-05 皇家飞利浦有限公司 过滤设备、空气处理装置以及操作方法
US11248812B2 (en) 2017-10-30 2022-02-15 Electrolux Appliances Aktiebolag Filter arrangement, humidifying device comprising a filter arrangement and method for cleaning a humidifying filter member of a humidifying device
RU2722977C1 (ru) * 2019-04-26 2020-06-05 Общество с ограниченной ответственностью "Экологические инновации" Увлажнитель воздуха
CN111939421A (zh) * 2020-07-24 2020-11-17 天津怡和嘉业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通气治疗设备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35839U (ja) * 1991-07-18 1994-05-13 株式会社ミクニアデック 蒸発式加湿器
CN2205517Y (zh) * 1994-09-24 1995-08-16 国营沈阳北松电器有限公司 加湿净化器
JPH08313020A (ja) * 1995-05-23 1996-11-29 Tiger Vacuum Bottle Co Ltd 加湿器
JP2005282980A (ja) * 2004-03-30 2005-10-13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加湿装置
JP2006220390A (ja) * 2005-02-14 2006-08-24 Seiichi Futaboshi 加湿装置
JP2008051372A (ja) * 2006-08-23 2008-03-06 Sharp Corp 加湿機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8156132A (ja) * 1982-03-12 1983-09-17 Nippon Furekuto Kk 水量制御により湿度調整する加湿装置
JP3799605B2 (ja) 2002-04-01 2006-07-19 東芝ホームテクノ株式会社 加湿器
JP2006071145A (ja) * 2004-08-31 2006-03-16 Sharp Corp 加湿装置
JP4469689B2 (ja) * 2004-08-31 2010-05-26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加湿装置
JP2008064429A (ja) * 2006-09-11 2008-03-21 Sharp Corp 加湿装置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空気清浄機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35839U (ja) * 1991-07-18 1994-05-13 株式会社ミクニアデック 蒸発式加湿器
CN2205517Y (zh) * 1994-09-24 1995-08-16 国营沈阳北松电器有限公司 加湿净化器
JPH08313020A (ja) * 1995-05-23 1996-11-29 Tiger Vacuum Bottle Co Ltd 加湿器
JP2005282980A (ja) * 2004-03-30 2005-10-13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加湿装置
JP2006220390A (ja) * 2005-02-14 2006-08-24 Seiichi Futaboshi 加湿装置
JP2008051372A (ja) * 2006-08-23 2008-03-06 Sharp Corp 加湿機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788390A (zh) * 2012-07-20 2012-11-21 李玉营 一种空气加湿和吸收空气水分一体机
CN106931591A (zh) * 2017-02-21 2017-07-07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加湿装置的加湿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4416051B1 (ja) 2010-02-17
CN102089591B (zh) 2015-04-22
EP2320149A1 (en) 2011-05-11
EP2320149A4 (en) 2015-04-01
WO2010007948A1 (ja) 2010-01-21
JP2010043845A (ja) 2010-02-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089591A (zh) 加湿装置
CN102119302B (zh) 加湿装置
CN201476205U (zh) 加湿装置
CN201488142U (zh) 空气净化器
CN102297482B (zh) 空气净化加湿器
KR101881667B1 (ko) 가습청정장치
CN105387549A (zh) 空气加湿净化器
JP2010019524A (ja) 空気清浄機
JPH08512237A (ja) 粒子を含む液体を濾過する装置
CN115111687A (zh) 空气净化器
JP2010243006A (ja) 加湿装置
JP5151811B2 (ja) 加湿装置
CN106061580A (zh) 空气净化器
JP4872988B2 (ja) 加湿装置
JP4985589B2 (ja) 加湿装置
GB2580456A (en) Air treatment apparatus
GB2580458A (en) Air treatment apparatus
CN113983593B (zh) 一种高效加湿器
CN205392025U (zh) 空气净化装置以及空气净化设备
JP4840414B2 (ja) 加湿装置
CN106885312B (zh) 空气清洗机
CN205495233U (zh) 全自动静音空气过滤器
JP2006198208A (ja) メダル洗浄機及び吸水ローラ
KR102482599B1 (ko) 세정수 방울을 이용한 공기 세정 시스템
CN221309993U (zh) 一种化工气体净化处理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