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082165B - 有机发光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有机发光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082165B
CN102082165B CN 201010534408 CN201010534408A CN102082165B CN 102082165 B CN102082165 B CN 102082165B CN 201010534408 CN201010534408 CN 201010534408 CN 201010534408 A CN201010534408 A CN 201010534408A CN 102082165 B CN102082165 B CN 10208216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de
time
layer
patterning
open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1010534408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082165A (zh
Inventor
林振祺
常鼎国
陈介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U Optronic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AU Optronic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U Optronics Corp filed Critical AU Optronics Corp
Priority to CN 201010534408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2082165B/zh
Publication of CN10208216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08216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08216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08216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有机发光装置及其制造方法,该有机发光装置包括发光单元。发光单元包括阳极层、第二导线、绝缘层、第一与第二有机发光层与阴极层。阳极层配置于基板上,包括第一与第二次电极以及连接第一与第二次电极的第一导线,第一与第二次电极实质上排列于第一方向。第二导线配置于基板上且位于第一与第二次电极之间。绝缘层配置于第一与第二次电极以及第二导线上,具有暴露出第一次电极、第二次电极与第二导线的第一、第二以及第三开口。第一与第二有机发光层分别配置于第一与第二开口。阴极层配置于第一与第二有机发光层上且填入第三开口,且经由第三开口与第二导线电性连接。

Description

有机发光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发光装置及其制造方法,且具体地,涉及一种有机发光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有机发光装置(organic light emitting device)有轻薄、自发光、低消耗功率、不需背光源、无视角限制及高反应速率等优良特性,已被视为平面显示器的明日之星。另外无源式有机发光装置可在轻薄、可挠式的基材上形成阵列结构,所以也非常适合应用于照明,一般预估有机发光装置的发光效率提升至100Lm/W以上,且演色性高于80以上时,即有机会取代一般照明光源,因此有机发光装置在照明设备上将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
在大面积有机发光装置中,由于有机发光装置由电流驱动,因此走线阻抗可能会造成发光区的亮度分布不均。一般的作法是将大面积有机发光装置分成多个小面积区块的发光单元,其中横向的发光单元之间采用串联方式连结,以及串联的部分在纵向上以并联方式连结。换言之,在两相邻发光单元之间配置桥接线路,使得整个发光区能达到较一致的亮度。然而,上述桥接线路的设置会降低有机发光装置整体的开口率。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有机发光装置,具有一致的亮度与优选的开口率。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有机发光装置的制造方法,所制作的有机发光装置具有一致的亮度与优选的开口率。
本发明提出一种有机发光装置,其包括基板与第一发光单元。第一发光单元包括第一阳极层、第二导线、第一绝缘层、第一有机发光层、第二有机发光层以及第一阴极层。第一阳极层配置于基板上,包括第一次电极、第二次电极以及连接第一次电极与第二次电极的第一导线,其中第一次电极与第二次电极实质上排列于第一方向。第二导线配置于基板上,位于第一次电极与第二次电极之间。第一绝缘层配置于第一次电极、第二次电极以及第二导线上,具有分别暴露出第一次电极、第二次电极以及第二导线的第一开口、第二开口以及第三开口。第一有机发光层配置于第一开口中。第二有机发光层配置于第二开口中。第一阴极层配置于第一有机发光层与第二有机发光层上且填入第三开口中,其中第一阴极层经由第三开口与第二导线电性连接。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上述第一阴极层实质上在第一方向上延伸。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上述第一次电极与第二次电极包括相同材料。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上述第一导线与第二导线包括相同材料。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还包括第二发光单元,第二发光单元与第一发光单元实质上排列于第二方向,其中第二发光单元包括配置于基板上的第二阳极层,第二阳极层与第二导线电性连接,使第二发光单元的第二阳极层经由第二导线与第一发光单元的第一阴极层电性连接,以在第二方向上串联第一发光单元与第二发光单元。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上述第二阳极层包括第三次电极、第四次电极以及连接第三次电极与第四次电极的第三导线,第三次电极与第四次电极实质上排列于第一方向。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二导线与第三导线电性连接。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二发光单元还包括第四导线、第二绝缘层、第三发光层、第四发光层以及第二阴极层。第四导线配置于基板上且位于第三次电极与第四次电极之间。第二绝缘层配置于第三次电极、第四次电极以及第四导线上,且具有分别暴露出第三次电极、第四次电极以及第四导线的第四开口、第五开口以及第六开口。第三发光层配置于第四开口中。第四发光层配置于第五开口中。第二阴极层配置于第三发光层与第四发光层上且填入第六开口中,其中第二阴极层经由第六开口与第四导线电性连接。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次电极与第三次电极之间具有一间隙,第一有机发光层与第三发光层在结构上为彼此连结,且第一有机发光层与第三发光层覆盖第一次电极、第三次电极以及间隙并实质上在第二方向上延伸。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二次电极与第四次电极之间具有一间隙,第二有机发光层与第四发光层在结构上为彼此连结,且第二有机发光层与第四发光层覆盖第二次电极、第四次电极以及间隙并实质上在第二方向上延伸。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二阴极层实质上在第一方向上延伸。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还包括第三发光单元,第三发光单元与第一发光单元实质上排列于第一方向,其中第三发光单元包括配置于基板上的第三阴极层,第三阴极层与第一发光单元的第一阴极层电性连接,以在第一方向上并联第一发光单元与第三发光单元。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阴极层与第三阴极层在结构上为彼此连结并实质上在第一方向上延伸。
本发明还提出一种有机发光装置的制造方法。首先,于基板上形成第一图案化导体层,第一图案化导体层包括第一导线、第二导线、第三导线以及第四导线,其中第二导线与第三导线电性连接。接着,于基板上形成第二图案化导体层,第二图案化导体层包括第一次电极、第二次电极、第三次电极以及第四次电极,其中第一次电极与第二次电极实质上排列于第一方向,第三次电极与第四次电极实质上排列于第一方向,第一次电极与第三次电极实质上排列于第二方向,第二次电极与第四次电极实质上排列于第二方向,第一导线电性连接第一次电极与第二次电极,第二导线位于第一次电极与第二次电极之间,第三导线电性连接第三次电极与第四次电极,以及第四导线位于第三次电极与第四次电极之间,其中第一次电极、第二次电极以及第一导线构成第一阳极层,第三次电极、第四次电极以及第三导线构成第二阳极层。然后,于基板上形成绝缘层,且绝缘层具有分别暴露出第一次电极、第二次电极以及第二导线的第一开口、第二开口以及第三开口,以及分别暴露出第三次电极、第四次电极以及第四导线的第四开口、第五开口以及第六开口。接着,于绝缘层上形成第一图案化有机发光层与第二图案化有机发光层,其中第一图案化有机发光层填入第一开口与第四开口中,第二图案化有机发光层填入第二开口与第五开口中。而后,于第一图案化有机发光层与第二图案化有机发光层上形成第一图案化阴极层与第二图案化阴极层,其中第一图案化阴极层配置于第一次电极与第二次电极上且填入第三开口中,第二图案化阴极层配置于第三次电极与第四次电极上且填入第六开口中,其中第一图案化阴极层经由第三开口与第二导线电性连接以及第二图案化阴极层经由第六开口与第四导线电性连接。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图案化有机发光层与第二图案化有机发光层实质上在第二方向上延伸,且第一图案化有机发光层与第二图案化有机发光层实质上在第一方向上排列。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图案化阴极层与第二图案化阴极层层实质上在第一方向上延伸,第一图案化阴极层与第二图案化阴极层实质上在第二方向上排列,且第一图案化阴极层横跨(cross over)第一图案化有机发光层及第二图案化有机发光层,以及第二图案化阴极层横跨第一图案化有机发光层及第二图案化有机发光层。
基于以上所述,在本发明的有机发光装置及其制造方法中,发光单元的配置方式与连接方式使得有机发光装置具有一致的亮度与优选的开口率。
附图说明
图1A至图1D为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有机发光装置的制造方法的流程的俯视图。
图2A至图2D为沿图1A至图1D的A-A’线、B-B’线以及C-C’线的剖面示意图。
图3A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一种有机发光装置的俯视图。
图3B为沿图3A的A-A’线、B-B’线以及C-C’线的剖面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的又一实施例的一种有机发光装置的局部俯视图。
图5为本发明的再一实施例的一种有机发光装置的局部俯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发光装置
100:基板
110a、110b、110c:发光单元
120a、120b、120c:阳极层
122a、122b、122c、124a、124b、124c、128a:次电极
123、125:间隙
126、126a、126b、126c、130a、130b、130c:导线
127:分支导线
140:绝缘层
142、144、146:开口
152a、152b、152c、154a、154b、154c、156a:发光层
162a、162b、162c:阴极层
210、220:图案化导体层
250a、250b:图案化发光层
260a、260b:图案化阴极层
D1、D2: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让本发明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所附图示作详细说明如下。
图1A至图1D系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有机发光装置的制造方法的俯视图,图2A至图2D为沿图1A至图1D的A-A’线、B-B’线以及C-C’线的剖面示意图,其中图1A至图1D中省略示出基板100与绝缘层140。请同时参照图1A与图2A,首先,于基板100上形成第一图案化导体层210,第一图案化导体层210包括多个第一导线126a、126b、126c与多个第二导线130a、130b、130c,其中第二导线130a与第一导线126b电性连接。
请同时参照图1B与图2B,接着,于基板100上形成第二图案化导体层220,第二图案化导体层220包括多个第一次电极122a、122b、122c与多个第二次电极124a、124b、124c,其中第一次电极122a、122b、122c与第二次电极124a、124b、124c实质上排列于第一方向D1,第一次电极122a、122b实质上排列于第二方向D2,第二次电极124a、124b实质上排列于第二方向D2,第一导线126a电性连接第一次电极122a与第二次电极124a,第二导线130a位于第一次电极122a与第二次电极124a之间,第一导线126b电性连接第一次电极122b与第二次电极124b,第二导线130b位于第一次电极122b与第二次电极124b之间,第一导线126c电性连接第一次电极122c与第二次电极124c,第二导线130c位于第一次电极122c与第二次电极124c之间。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导线130a、130b、130c例如是配置于第一次电极122a、122b、122c与第二次电极124a、124b、124c之间的间隙125。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次电极122a、122b、122c、第二次电极124a、124b、124c以及第一导线126a、126b、126c构成阳极层120a、120b、120c。
然后,于基板100上形成绝缘层140,且绝缘层140具有分别暴露出第一次电极122a、122b、122c、第二次电极124a、124b、124c以及第二导线130a、130b、130c的第一开口142、第二开口144以及第三开口146。
请同时参照图1C与图2C,接着,于绝缘层140上形成第一图案化有机发光层250a与第二图案化有机发光层250b,其中第一图案化有机发光层250a配置于排列于同一列的多个第一次电极122a、122b上且填入多个第一开口142中,第二图案化有机发光层250b配置于排列于同一列的多个第二次电极124a、124b上填入多个第二开口144中。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图案化有机发光层250a与第二图案化有机发光层250b的形成方法例如是使用掩模来进行蒸镀工艺。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图案化有机发光层250a与第二图案化有机发光层250b例如是实质上在第二方向D2上延伸,且第一图案化有机发光层250a与第二图案化有机发光层250b例如是实质上在第一方向D1上交替排列。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图案化有机发光层250a包括沿着第二方向D2排列且位于同一列的多个第一有机发光层152a、152b(分别以虚线隔开来表示),第二图案化有机发光层250b包括沿着第二方向D2排列且位于同一列的多个第二有机发光层154a、154b(分别以虚线隔开来表示)。再者,另一第一图案化有机发光层250a包括沿着第二方向D2排列且位于同一列的多个第一有机发光层152c,另一第二图案化有机发光层250b包括沿着第二方向D2排列且位于同一列的多个第二有机发光层154c。
请同时参照图1D与图2D,而后,于第一图案化有机发光层250a与第二图案化有机发光层250b上形成多个图案化阴极层260a、260b,其中每一图案化阴极层260a、260b配置于第一次电极122a、122b与第二次电极124a、124b上且填入第三开口146中,其中图案化阴极层260a经由第三开口146与第二导线130a电性连接,且经由第二导线130a及第一导线126b与阳极层120b电性连接。在本实施例中,图案化阴极层260a、260b的形成方法例如是使用掩模来进行蒸镀工艺。在本实施例中,图案化阴极层260a、260b例如是实质上在第二方向D2上排列且在第一方向D1上延伸,以及图案化阴极层260a、260b例如是横跨(cross over)第一图案化有机发光层250a与第二图案化有机发光层250b而彼此正交。在本实施例中,图案化阴极层260a包括沿着第一方向D1排列且位于同一行的多个阴极层162a、162c(分别以虚线隔开来表示),图案化阴极层260b包括沿着第一方向D1排列且位于同一行的多个阴极层162b(分别以虚线隔开来表示)。
由图1D与图2D可知,在形成图案化阴极层260a、260b后,发光装置10的制作大致完成。详言之,在本实施例中,有机发光装置10包括基板100与配置于基板100上的多个发光单元110a、110b、110c。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发光单元110a与第二发光单元110b例如是在第二方向D2上排列且串联,且第一发光单元110a与第三发光单元110c例如是在第一方向D1上排列且并联。其中,第一方向D1例如实质上垂直于第二方向D2。换言之,多个发光单元110a、110b、110c例如是在基板100上阵列排列。
发光单元110a、110b、110c包括阳极层120a、120b、120c、第二导线130a、130b、130c、绝缘层140、第一有机发光层152a、152b、152c、第二有机发光层154a、154b、154c以及一阴极层162a、162b、162c。
阳极层120a、120b、120c配置于基板100上,包括第一次电极122a、122b、122c、第二次电极124a、124b、124c以及连接第一次电极122a、122b、122c与第二次电极124a、124b、124c的第一导线126a、126b、126c,其中第一次电极122a、122b、122c与第二次电极124a、124b、124c实质上排列于第一方向D1。第一次电极122a、122b、122c与第二次电极124a、124b、124c的材料例如是透明电极层,其例如是金属氧化物层,其例如是铟锡氧化物、铟锌氧化物、铝锡氧化物、铝锌氧化物、铟锗锌氧化物、或其它合适的金属氧化物、或者是上述至少二者的堆叠层;或者是具有高透光度的薄金属层或薄金属叠层。当然,根据其他变化实施例,第一次电极122a、122b、122c与第二次电极124a、124b、124c的材料也可为不透光的电极层。第一导线126a、126b、126c的材料一般是使用金属材料,例如是铜、铝、银、金、钛、钼、钨、铬以及其合金或叠层。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根据其他实施例,第一导线126a、126b、126c也可以使用其他导电材料,例如合金、金属材料的氮化物、金属材料的氧化物、金属材料的氮氧化物、或其它合适的材料、或是金属材料与其它导材料的堆叠层。
第二导线130a、130b、130c配置于基板100上,位于第一次电极122a、122b、122c与第二次电极124a、124b、124c之间。详言之,第一次电极122a、122b、122c与第二次电极124a、124b、124c之间具有间隙125(请参照图1B),且第二导线130a、130b、130c配置于间隙125。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导线130a、130b、130c的材料一般是使用金属材料,例如是铜、铝、银、金、钛、钼、钨、铬以及其合金或叠层。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根据其他实施例,第二导线130a、130b、130c也可以使用其他导电材料,例如合金、金属材料的氮化物、金属材料的氧化物、金属材料的氮氧化物、或其它合适的材料、或是金属材料与其它导材料的堆叠层。
绝缘层140配置于第一次电极122a、122b、122c、第二次电极124a、124b、124c以及第二导线130a、130b、130c上,具有分别暴露出第一次电极122a、122b、122c、第二次电极124a、124b、124c以及第二导线130a、130b、130c的第一开口142、第二开口144以及第三开口146。
第一有机发光层152a、152b、152c配置于第一开口142中。第二有机发光层154a、154b、154c配置于第二开口142中。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有机发光层152a、152b、152c与第二有机发光层154a、154b、154c例如包括相同材料。第一有机发光层152a、152b、152c与第二有机发光层154a、154b、154c可以是单层的发光层或者是发光层加上电子传输层、电子注入层、空穴传输层以及空穴注入层的组合。所述发光层例如是白光发光材料层或是其他特定色光(例如红、绿、蓝等)的发光材料层。此外,可以选择电子传输层、电子注入层、空穴传输层以及空穴注入层至少之一与发光层来搭配,以构成两层、三层、四层或五层的堆叠层,进而增进第一有机发光层152a、152b、152c与第二有机发光层154a、154b、154c的发光效率。第一有机发光层152a、152b、152c与第二有机发光层154a、154b、154c详细的材料和结构为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熟知,因此于此不再赘述。
阴极层162a、162b、162c配置于第一有机发光层152a、152b、152c与第二有机发光层154a、154b、154c上且填入第三开口146中,其中阴极层162a、162b、162c经由第三开口146与第二导线130a、130b、130c电性连接。在本实施例中,阴极层162a、162b、162c例如覆盖第一有机发光层152a、152b、152c、第二有机发光层154a、154b、154c以及第三开口146,且阴极层162a、162b、162c例如在第一方向D1上延伸。阴极层162a、162b、162c例如是透明电极层,其例如是金属氧化物层,其例如是铟锡氧化物、铟锌氧化物、铝锡氧化物、铝锌氧化物、铟锗锌氧化物、或其它合适的金属氧化物、或者是上述至少二者的堆叠层;或者是具有高透光度的薄金属层或薄金属叠层。当然,根据其他实施例,阴极层162a、162b、162c可为不透光的电极层。
如图1D所示,第一发光单元110a与第二发光单元110b例如是实质上在第二方向D2上排列且彼此相邻。第二发光单元110b的阳极层120b会与第二导线130a电性连接,第二导线130a又与第一发光单元110a的阴极层162a电性连接。如此一来,第二发光单元110b的阳极层120b与第一发光单元110a的阴极层162a电性连接,以在第二方向D2上串联第一发光单元110a与第二发光单元110b。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发光单元110b的第一导线126b例如是与第一发光单元110a的第二导线130a电性连接。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发光单元110b的第一导线126b与第一发光单元110a的第二导线130a例如是在结构上为彼此连结。可以理解的是,虽然在本实施例中是以第一发光单元110a与第二发光单元110b为例来进行说明,然而沿着第二方向D2而排列于同一列的多个发光单元皆具有上述特征,也就是说,第n个发光单元(诸如第二发光单元110b)的第一导线126b会与第(n-1)个发光单元(诸如第一发光单元110a)的第二导线130a电性连接,以在第二方向D2上串联。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发光单元110a的第一有机发光层152a与第二发光单元110b的第一有机发光层152b例如在结构上彼此连结而形成第一图案化有机发光层250a。详言之,第一发光单元110a的第一次电极122a与第二发光单元110b的第一次电极122b之间具有间隙123(请参照图1B),第一图案化有机发光层250a例如是覆盖第一发光单元110a的第一次电极122a、第二发光单元110b的第一次电极122b以及间隙123。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图案化有机发光层250a例如是呈条状且实质上在第二方向D2上延伸。可以理解的是,虽然在本实施例中是以第一图案化有机发光层250a包括在第二方向D2上两相邻的发光单元110a、110b的第一有机发光层152a、152b为例(也就是第一图案化有机发光层250a覆盖两相邻的发光单元110a、110b的第一次电极122a、122b为例),然而,在另一实施例中,第一图案化有机发光层250a还可以在第二方向D2上延伸以覆盖排列于同一列的多个第一次电极122a、122b。
相似地,第一发光单元110a的第二有机发光层154a与第二发光单元110b的第二有机发光层154b例如是在结构上彼此连结而形成第二图案化有机发光层250b。详言之,第一发光单元110a的第二次电极124a与第二发光单元110b的第二次电极124b之间具有间隙123(请参照图1B),第二图案化有机发光层250b例如是覆盖第一发光单元110a的第二次电极124a、第二发光单元110b的第二次电极124b以及间隙123。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图案化有机发光层250b例如是呈条状且实质上在第二方向D2上延伸。可以理解的是,虽然在本实施例中是以第二图案化有机发光层250b包括在第二方向D2上两相邻的发光单元110a、110b的第二有机发光层154a、154b为例(也就是第二图案化有机发光层250b覆盖两相邻的发光单元110a、110b的第二次电极124a、124b为例),然而,在另一实施例中,第二图案化有机发光层250b更可以在第二方向D2上延伸以覆盖排列于同一列的多个第二次电极124a、124b。
另一方面,第一发光单元110a与第三发光单元110c例如是实质上在第一方向D1上排列且彼此相邻。在本实施例中,第三发光单元110c的阴极层162c例如是与第一发光单元110a的阴极层162a电性连接,以在第一方向D1上并联第一发光单元110a与第三发光单元110c。第一发光单元110a的阴极层162a与第三发光单元110c的阴极层162c例如是在结构上彼此连结而形成图案化阴极层260a。详言之,第一发光单元110a的第二有机发光层154a与第三发光单元110c的第一有机发光层152c之间具有一间隙(未绘示),图案化阴极层260a例如是覆盖第一发光单元110a的第一有机发光层152a与第二有机发光层154a、第三发光单元110c的第一有机发光层152c与第二有机发光层154c以及间隙。在本实施例中,图案化阴极层260a例如是呈条状且实质上在第一方向D1上延伸。在本实施例中,每一图案化阴极层260a例如是横跨(cross over)多个图案化发光层250a、250b。可以理解的是,虽然在本实施例中是以图案化阴极层260a包括在第一方向D1上两相邻的发光单元110a、110c的阴极层162a、162c为例(也就是图案化阴极层260a覆盖两相邻的发光单元110a、110c的发光层152a、152c、154a、154c为例)然而,在另一实施例中,图案化阴极层260a还可以在第一方向D1上延伸以覆盖排列于同一行的多个发光层152a、152c、154a、154c。再者,由于图案化阴极层260b与图案化阴极层260a相似,因此于此不赘述,将于后文中描述。
特别注意的是,在本实施例中,是以第二及第三发光单元110b、110c与第一发光单元110a具有大致相同的结构为例来进行说明,然而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及第三发光单元110b、110c也可以与第一发光单元110a具有不同的结构。另一方面,在另一实施例中,如图3A与图3B所示,第一次电极122a、122b、122c与第二次电极124a、124b、124c可以彼此连结且覆盖第一导线126a、126b、126c与第二导线130a、130b、130c。再者,在本实施例中,是以第一导线126a、126b、126c具有如图1A所示的条状构型为例,但第一导线126a、126b、126c实质上可以具有其他构型。举例来说,如图4所示,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导线126a可以具有分支导线127,以增进第一导线126a与第一次电极122a及第二次电极124a之间的电性连接。再者,虽然图4是以分支导线127配置于第一次电极122a与第二次电极124a的边缘且分支导线127与次电极122a、124a为一对一配置为例,但分支导线127也可以配置于第一次电极122a与第二次电极124a的中央处或其他位置以及具有多对一的配置方式(如图5所示)。另一方面,虽然在上述的实施例中是以一个发光单元的阳极层包括两个次电极为例,但本发明不限于此。换言之,在又一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一个发光单元110a的阳极层120a可以包括多个次电极122a、124a、128a,而该些次电极122a、124a、128a经由第一导线126a电性连接,且该些次电极122a、124a、128a之间分别配置有第二导线130a,其中第二导线130a与相邻的发光单元110b的第一导线126b电性连接,以电性连接发光单元110a的阴极层162a与发光单元100b的阳极层120b。其中,各次电极122a、124a、128a上配置有发光层152a、154a、156a与阴极层162a。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图案化发光层与图案化阴极层是以彼此横跨(诸如正交)的方式形成,因此在发光装置的制造过程中,能简化用以形成图案化发光层与图案化阴极层的掩模的对准步骤,因此本实施例的发光装置的制造方法具有简单的工艺与较短的工艺时间。
在本实施例中,发光单元的配置方式使得多个发光单元可以在第一方向上串联,而彼此串联的发光单元串列又可在第二方向上并联,如此一来,有机发光装置具有一致的亮度。此外,由于本实施例是将用以连接两相邻发光单元的阴极与阳极的第二导线设置在两个分离的次电极之间的间隙,因此能大幅缩减桥接两相邻发光单元的导线所造成的非发光区面积,使得发光单元之间不会有明显可见的非发光区,进而使发光装置具有优选的开口率。
综上所述,在本发明的发光装置中,发光单元的第一导线与第二导线的配置使得多个发光单元可以在第一方向上串联,且图案化阴极层的配置使得彼此串联的发光单元串列又可在第二方向上并联,如此一来,有机发光装置具有一致的亮度。此外,由于本实施例是将用以连接两相邻发光单元的阴极与阳极的第二导线设置在两个分离的次电极之间,因此能大幅缩减桥接两相邻发光单元的导线所造成的非发光区面积,使得发光单元之间不会有明显可见的非发光区。再者,在本发明的发光装置的制造方法中,使图案化发光层与图案化阴极层彼此横跨配置,以简化用以形成图案化发光层与图案化阴极层的掩模的对准步骤,因此本实施例的发光装置的制造方法具有简单的工艺与较短的工艺时间。
虽然本发明已以实施例披露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所属技术领域中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些许的更动与润饰,故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当视后附的权利要求所界定者为准。

Claims (16)

1.一种有机发光装置,包括:
基板;以及
第一发光单元,包括:
第一阳极层,配置于该基板上,包括第一次电极、第二次电极以及连接该第一次电极与该第二次电极的第一导线,其中该第一次电极与该第二次电极排列于第一方向;
第二导线,配置于该基板上,位于该第一次电极与该第二次电极之间;
第一绝缘层,配置于该第一次电极、该第二次电极以及该第二导线上,具有分别暴露出该第一次电极、该第二次电极以及该第二导线的第一开口、第二开口以及第三开口;
第一有机发光层,配置于该第一开口中;
第二有机发光层,配置于该第二开口中;以及
第一阴极层,配置于该第一有机发光层与该第二有机发光层上且同时填入该第三开口中,其中该第一阴极层经由该第三开口与该第二导线电性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有机发光装置,其中该第一阴极层在该第一方向上延伸。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有机发光装置,其中该第一次电极与第二次电极包括相同材料。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有机发光装置,其中该第一导线与该第二导线包括相同材料。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有机发光装置,还包括第二发光单元,该第二发光单元与该第一发光单元排列于第二方向,其中该第二发光单元包括配置于该基板上的第二阳极层,该第二阳极层与该第二导线电性连接,使该第二发光单元的该第二阳极层经由该第二导线与该第一发光单元的该第一阴极层电性连接,以在该第二方向上串联该第一发光单元与该第二发光单元。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有机发光装置,其中该第二阳极层包括第三次电极、第四次电极以及连接该第三次电极与该第四次电极的第三导线,该第三次电极与该第四次电极排列于该第一方向。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有机发光装置,其中该第二导线与该第三导线电性连接。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有机发光装置,其中该第二发光单元还包括:
第四导线,配置于该基板上,位于该第三次电极与该第四次电极之间;
第二绝缘层,配置于该第三次电极、该第四次电极以及该第四导线上,具有分别暴露出该第三次电极、该第四次电极以及该第四导线的第四开口、第五开口以及第六开口;
第三发光层,配置于该第四开口中;
第四发光层,配置于该第五开口中;以及
第二阴极层,配置于该第三发光层与该第四发光层上且填入该第六开口中,其中该第二阴极层经由该第六开口与该第四导线电性连接。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有机发光装置,其中该第一次电极与该第三次电极之间具有一间隙,该第一有机发光层与该第三发光层在结构上为彼此连结,且该第一有机发光层与该第三发光层覆盖该第一次电极、该第三次电极以及该间隙并在该第二方向上延伸。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有机发光装置,其中该第二次电极与该第四次电极之间具有一间隙,该第二有机发光层与该第四发光层在结构上为彼此连结,且该第二有机发光层与该第四发光层覆盖该第二次电极、该第四次电极以及该间隙并在该第二方向上延伸。
11.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有机发光装置,其中该第二阴极层在该第一方向上延伸。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有机发光装置,还包括第三发光单元,该第三发光单元与该第一发光单元排列于该第一方向,其中该第三发光单元包括配置于该基板上的第三阴极层,该第三阴极层与该第一发光单元的该第一阴极层电性连接,以在该第一方向上并联该第一发光单元与该第三发光单元。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有机发光装置,其中该第一阴极层与该第三阴极层在结构上为彼此连结并在该第一方向上延伸。
14.一种有机发光装置的制造方法,包括:
在基板上形成第一图案化导体层,该第一图案化导体层包括第一导线、第二导线、第三导线以及第四导线,其中该第二导线与该第三导线电性连接;
在该基板上形成第二图案化导体层,该第二图案化导体层包括第一次电极、第二次电极、第三次电极以及第四次电极,其中该第一次电极与该第二次电极排列于第一方向,该第三次电极与该第四次电极排列于该第一方向,该第一次电极与该第三次电极排列于第二方向,以及该第二次电极与该第四次电极排列于该第二方向,该第一导线电性连接该第一次电极与该第二次电极,该第二导线位于该第一次电极与该第二次电极之间,该第三导线电性连接该第三次电极与该第四次电极,该第四导线位于该第三次电极与该第四次电极之间,其中该第一次电极、该第二次电极以及该第一导线构成第一阳极层,该第三次电极、该第四次电极以及该第三导线构成第二阳极层;
在该基板上形成绝缘层,且该绝缘层具有分别暴露出该第一次电极、该第二次电极以及该第二导线的第一开口、第二开口以及第三开口,以及分别暴露出该第三次电极、该第四次电极以及该第四导线的第四开口、第五开口以及第六开口;
在该绝缘层上形成第一图案化有机发光层与第二图案化有机发光层,其中该第一图案化有机发光层填入该第一开口与该第四开口中,该第二图案化有机发光层填入该第二开口与该第五开口中;以及
在该第一图案化有机发光层与该第二图案化有机发光层上形成第一图案化阴极层与第二图案化阴极层,其中该第一图案化阴极层配置于该第一次电极与该第二次电极上且填入该第三开口中,该第二图案化阴极层配置于该第三次电极与该第四次电极上且填入该第六开口中,其中该第一图案化阴极层经由该第三开口与该第二导线电性连接以及该第二图案化阴极层经由该第六开口与该第四导线电性连接。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有机发光装置的制造方法,其中该第一图案化有机发光层与该第二图案化有机发光层在该第二方向上延伸,并且该第一图案化有机发光层与该第二图案化有机发光层在该第一方向上排列。
16.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有机发光装置的制造方法,其中该第一图案化阴极层与该第二图案化阴极层层在该第一方向上延伸,该第一图案化阴极层与该第二图案化阴极层在该第二方向上排列,且该第一图案化阴极层横跨该第一图案化有机发光层及该第二图案化有机发光层,以及该第二图案化阴极层横跨该第一图案化有机发光层及该第二图案化有机发光层。
CN 201010534408 2010-11-05 2010-11-05 有机发光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Active CN10208216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1010534408 CN102082165B (zh) 2010-11-05 2010-11-05 有机发光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1010534408 CN102082165B (zh) 2010-11-05 2010-11-05 有机发光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082165A CN102082165A (zh) 2011-06-01
CN102082165B true CN102082165B (zh) 2013-04-17

Family

ID=4408802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1010534408 Active CN102082165B (zh) 2010-11-05 2010-11-05 有机发光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208216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427113A (zh) * 2011-12-02 2012-04-25 华南理工大学 一种有机电致发光点阵显示屏基板结构及其制备方法
CN109148509B (zh) * 2017-06-27 2020-09-22 固安翌光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653833Y (zh) * 2002-08-30 2004-11-03 先锋株式会社 有机电致发光元件
CN1878438A (zh) * 2005-06-07 2006-12-13 Lg.菲利浦Lcd株式会社 有机电致发光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0499156C (zh) * 2007-03-21 2009-06-10 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有机电激发光显示面板
DE102008013031B4 (de) * 2008-03-07 2019-07-25 Osram Oled Gmbh Optoelektronisches Bauelement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653833Y (zh) * 2002-08-30 2004-11-03 先锋株式会社 有机电致发光元件
CN1878438A (zh) * 2005-06-07 2006-12-13 Lg.菲利浦Lcd株式会社 有机电致发光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082165A (zh) 2011-06-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885252B (zh) 有机发光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CN105514138B (zh) 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CN104681589B (zh) 大面积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器
CN103794617B (zh) 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
CN108987425B (zh) 微led显示器及其制造方法
CN109037239A (zh) 一种阵列基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面板
CN110246953B (zh) 一种Micro-LED芯片、显示设备及Micro-LED芯片的制作方法
CN106449726A (zh) 一种oled显示装置及其制作方法
CN111697046B (zh) Oled与led杂化结构的显示面板的制备方法及显示面板
KR20230069901A (ko) 유기발광소자를 이용한 조명장치 및 그 제조방법
JP2005056846A (ja) 有機電界発光素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15995458A (zh) 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CN102082165B (zh) 有机发光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CN109411578A (zh) 一种led芯片及led模组
CN114464660B (zh) 显示面板及移动终端
TWI833265B (zh) 微型發光二極體顯示裝置
WO2022174443A1 (zh) 一种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和显示面板的制作方法
TWI430442B (zh) 有機發光裝置及其製造方法
CN101964354B (zh) 有机发光装置、照明装置以及液晶显示器
CN116057706A (zh) 像素和包括像素的显示装置
US8390188B2 (en) Light emitting unit of electroluminescence device capable of increasing aperture rate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JP2008123882A (ja) 有機el素子
CN113498554A (zh) 发光板、线路板以及显示装置
CN109585491A (zh) 窄边框的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器
TWI817771B (zh) 顯示裝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