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054861B - 双向晶闸管以及静电保护电路 - Google Patents

双向晶闸管以及静电保护电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054861B
CN102054861B CN 200910198359 CN200910198359A CN102054861B CN 102054861 B CN102054861 B CN 102054861B CN 200910198359 CN200910198359 CN 200910198359 CN 200910198359 A CN200910198359 A CN 200910198359A CN 102054861 B CN102054861 B CN 10205486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ype
trap
injection region
thyristor
bonding pa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0910198359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054861A (zh
Inventor
单毅
何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Huahong Grace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Huahong Grace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Huahong Grace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Corp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Huahong Grace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Corp
Priority to CN 200910198359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2054861B/zh
Publication of CN10205486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05486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05486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05486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9/00Semiconductor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amplifying, oscillat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Capacitors or resistor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e.g. a PN-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bodies or of electrodes thereof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 H01L29/66Types of semiconductor device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 H01L29/86Types of semiconductor device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controllable only by variation of the electric current supplied, or only the electric potential applied, to one or more of the electrodes carrying the current to be rectified, amplified, oscillated or switched
    • H01L29/861Diodes
    • H01L29/87Thyristor diodes, e.g. Shockley diodes, break-over diod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eramic Engineering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Thyristo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双向晶闸管以及静电保护电路,其中双向晶闸管包括:P型半导体衬底;形成于半导体衬底内的第一N阱、P阱以及第二N阱;所述P阱分别与第一N阱以及第二N阱相邻;形成于第一N阱内且相互隔离的第一N+型注入区、第一P+型注入区,形成于第二N阱内且相互隔离的第二N+型注入区、第二P+型注入区;所述第一N+型注入区与第一P+型注入区连接阳极,第二N+型注入区与第二P+型注入区连接阴极;形成于P阱内的第一P+型连接区、第二P+型连接区,所述第一P+型连接区延伸至第一N阱内,第二P+型连接区延伸至第二N阱内。本发明晶闸管具有双向导电的能力,且触发电压较低,使得静电保护电路具有较强的静电保护能力。

Description

双向晶闸管以及静电保护电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集成电路静电保护电路设计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静电保护电路的超低压双向晶闸管。
背景技术
可控硅整流器件(Silicon-Controlled Rectifier,SCR)又被称为晶闸管,其特点在于,晶闸管的阴极与阳极之间在正常情况下并不能导通,而需要在控制极上加入正向触发脉冲,一旦晶闸管导通形成稳定电流后,即使撤除控制极上的外置电压也能够持续导通,直至阴极与阳极之间的电流小于维持导通的最小电流(称为维持电流),晶闸管才会自行关断。
在集成电路CMOS技术中,晶闸管被经常使用于静电保护电路(ESD),为了满足静电释放的需求,所述晶闸管的触发电压应当尽可能的小,因此超低压双向晶闸管(UBSCR)应运而生,该器件可以在极低的触发电压下工作,并且具有高抗静电压的能力。
如图1所示,为一种典型的ESD静电保护电路的电路原理图,待保护器件4通过静电释放端3释放自身静电电荷,第一晶闸管1以及第二晶闸管2可以采用相同规格的双向晶闸管,其中第一晶闸管1的阳极与高位电源线Vdd连接,阴极与静电释放端3连接;第二晶闸管2的阳极与静电释放端3连接,而阴极与低位电源线Vss连接。因此无论静电释放端3上的电势位如何,均可以经由两个晶闸管向高位电源线Vdd或者低位电源线Vss释放静电电荷。
所述第一晶闸管1以及第二晶闸管2中,阳极、阴极仅仅表示晶闸管的输入输出电极,而并不限定晶闸管中的电流流向。此外在电路正常工作时一般将低位电源线Vss接地,以便固定电势位。
再如图1所示,根据静电释放时,不同电势位的静电释放端3向高位电源线Vdd以及低位电源线Vss的电流流向不同,所述双向晶闸管可以定义出四种工作模式,其中第一晶闸管1工作于ND或者PD模式,而第二晶闸管2工作于PS或者NS模式。
图2提供了一种现有的晶闸管的剖面结构,包括:
P型衬底100;位于P型衬底100内且相邻的N阱101以及P阱102;位于N阱101表面的第一N+型注入区201、第一P+型注入区202;位于P阱102表面的第二N+型注入区204、第二P+型注入区205;横跨于N阱101以及P阱102表面的N+型连接区203;上述各注入区以及连接区之间通过浅沟槽隔离(STI)700绝缘隔离。其中第一N+型注入区201与第一P+型注入区202相连接作为晶闸管的阳极;第二N+型注入区204作为晶闸管的阴极;而第二P+型注入区205接地。当应用于图1所示ESD保护电路时,可以将第二P型注入区205与低位电压源Vss连接。
图3为上述晶闸管的等效电路图,结合图3以及图2所示,N阱101、P阱102以及第二N+型注入区204构成NPN型三极管T2,其中根据注入浓度的差异可知,P阱102与第二N+型注入区204构成的PN结为发射极;同理第一P+型注入区202、N阱101以及P阱102构成PNP型三极管T1,其中根据注入浓度差异可推断,第一P+型注入区202与N阱101构成的PN界面为发射极。由于相邻的同掺杂类型的区域之间可以视为电连接,因此所述晶闸管的等效电路连接如下:NPN型三极管T2的发射极连接晶闸管的阴极,基极连接PNP型三极管T1的集电极;而集电极经由N阱101的等效电阻Rnwell连接晶闸管的阳极;同时PNP型三极管T1的基极连接NPN型三极管T2的集电极,发射极连接晶闸管的阳极,集电极经由P阱102的等效电阻Rpwell连接地。NPN型三极管T2与PNP型三极管T1构成了典型的晶闸管结构。在阳极与阴极之间外加正向偏置电压并超过触发值,所述偏置电压需在N阱以及P阱间形成反向击穿电流,从而才能够在晶闸管中形成稳定电流,而无需另行设置控制极。
将图3所示晶闸管应用至图1所示ESD静电保护电路中,即第一晶闸管1以及第二晶闸管2均采用图3所示晶闸管电路,下面分别描述不同静电测试情况下,晶闸管四种工作模式的原理。由于Vss为接地,因此图3中PNP型三极管T1的集电极可以等效于通过电阻Rpwell连接至低位电源线Vss。
对于静电测试而言,只有正负两端,而这两端也是ESD测试模式下整个电路的最高和最低电势位,对应于晶闸管可以阳极高也可以阴极高。
在PD模式下,将静电释放端3的电势位接正向静电脉冲,而高位电源线Vdd接零电位,对于第一晶闸管1,由于阳极和阴极反向偏置,晶闸管不工作,而仅通过第二N+型注入区204、P阱102和N+型连接区203形成的寄生NPN型三极管导通放电,放电电流极小。
在ND模式下,将静电释放端3的电势位接负向静电脉冲,而高位电源线Vdd接零电位,对于第一晶闸管1,阳极和阴极正向偏置,构成晶闸管导通放电机制,具有极大的放电电流。
在PS模式下,将静电释放端3的电势位接正向静电脉冲,而低位电源线Vss接零电位,对于第二晶闸管2,阳极和阴极正向偏置,构成晶闸管导通放电,具有极大的放电电流。
在NS模式下,将静电释放端3的电势位接负向静电脉冲,而低位电源线Vss接零电位,对于第二晶闸管2,由于阳极和阴极反向偏置,晶闸管不工作,但阴极与低位电源线Vss相连接故等电势,从而可以通过P阱102和N阱101所形成寄生的二极管正向导通放电,具有相对较大的放电电流。
从上述工作原理可知,现有的晶闸管在不同静电测试模式下,电流导通路径存在明显的差异,使得ESD静电保护电路中,不能总是使用效率最高的晶闸管导通机制进行放电,因此利用率低下。另一方面,现有的晶闸管触发电压较高,对于弱电势差反应不灵敏,使得ESD静电保护电路无法满足精密电路释放静电的需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解决的问题是提供一种双向晶闸管,具有触发电压低,以及双向导通释放静电荷的能力,应用至ESD静电保护电路中,满足精密电路释放静电的需求。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双向晶闸管,包括:
P型半导体衬底;
形成于半导体衬底内的第一N阱、P阱以及第二N阱;所述P阱分别与第一N阱以及第二N阱相邻;
形成于第一N阱内且相互隔离的第一N+型注入区、第一P+型注入区,形成于第二N阱内且相互隔离的第二N+型注入区、第二P+型注入区;
所述第一N+型注入区与第一P+型注入区连接阳极,第二N+型注入区与第二P+型注入区连接阴极;
形成于P阱内的第一P+型连接区、第二P+型连接区,所述第一P+型连接区延伸至第一N阱内,第二P+型连接区延伸至第二N阱内。
作为可选方案,所述半导体衬底接地。
作为可选方案,所述双向晶闸管还包括形成于半导体衬底内的P型连接阱,所述P型连接阱内形成有第三P+型注入区。将第三P+型注入区接地。
作为可选方案,所述第一P+型连接区与第二P+型连接区之间形成有浅沟槽隔离;
作为可选方案,所述第一P+型连接区延伸至第一N阱内的一侧以及第二P+型连接区延伸至第二N阱内的一侧均形成有LDD轻掺杂区以及位于LDD轻掺杂区外侧的HALO注入区。
作为可选方案,所述LDD轻掺杂区的掺杂类型为P型轻掺杂,HALO注入区的掺杂类型为N型轻掺杂。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静电保护电路,包括:高位电源线、低位电源线以及静电释放端;所述静电释放端分别通过晶闸管与高位电源线以及低位电源线连接,所述晶闸管为权利要求1所述双向晶闸管。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的晶闸管具有以下优点:具有双向导电的能力,且触发电压较低,应用至静电保护电路时,无论静电释放端处于何种电势,均能够向高位电源线以及低位电源线释放电荷,具有较强的静电保护能力,满足精密电路释放静电的需求。
附图说明
通过附图中所示的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的更具体说明,本发明的上述及其他目的、特征和优势将更加清晰。附图中与现有技术相同的部件使用了相同的附图标记。附图并未按比例绘制,重点在于示出本发明的主旨。在附图中为清楚起见,放大了层和区域的尺寸。
图1为现有的ESD静电保护电路的电路原理图;
图2为现有的一种晶闸管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现有的晶闸管的等效电路图;
图4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双向晶闸管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中箭头A所指示区域的放大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双向晶闸管阳极与阴极正向偏置时的等效电路图;
图7为本发明双向晶闸管阳极与阴极反向偏置时的等效电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有的晶闸管由于不具备双向导通大电流的能力,因此在静电保护电路中,需要释放静电的静电保护端在不同的电势位时,释放静电的能力也会有所不同,晶闸管只能形成单向的通路。本发明提供具有双向导通能力的晶闸管,并进一步降低其触发电压,从而能够显著提高ESD静电保护电路的释放静电的能力。
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发明的一个具体实施例做进一步介绍。
如图4所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双向晶闸管具体实施例,包括:
P型半导体衬底400;形成于半导体衬底内的第一N阱401、P阱403以及第二N阱402;所述P阱403分别与第一N阱401以及第二N阱402相邻;
本实施例中,第一N阱401以及第二N阱402关于P阱403对称设置,使得P阱403与第一N阱401以及第二N阱402分别构成PN结界面。
形成于第一N阱401内且相互隔离的第一N+型注入区501、第一P+型注入区502,形成于第二N阱402内且相互隔离的第二N+型注入区601、第二P+型注入区602;第一N+型注入区501与第一P+型注入区502连接阳极,第二N+型注入区601与第二P+型注入区602连接阴极。
本实施例中,第一N+型注入区501、第一P+型注入区502形成于第一N阱401的表面区域,两者之间通过浅沟槽隔离700相隔离;第二N+型注入区601、第二P+型注入区602形成于第二N阱402的表面区域,两者之间也通过浅沟槽隔离700相隔离。其中在同一阱区内各注入区的具体位置关系,并无特定要求。图示仅为可选的一种排列方式,例如图4中,第一N+型注入区501与第一P+型注入区502的位置关系即可以调换,而并不会影响整个晶闸管的工作机制,同样第二N+型注入区601与第二P+型注入区602也可以调换位置。
本发明提供的双向晶闸管还包括形成于P阱内的第一P+型连接区301、第二P+型连接区302,所述第一P+型连接区301延伸至第一N阱401内,第二P+型连接区302延伸至第二N阱402内。
为固定衬底电势位,可将所述半导体衬底400接地。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双向晶闸管还包括形成于半导体衬底400内的P型连接阱404,所述P型连接阱404的表面区域形成有第三P+型注入区701,将第三P+型注入区701接地即可。
所述第一P+型连接区301与第二P+型连接区302可以直接相连接。但为了降低漏电流,也可以如本实施例中,使得第一P+型连接区301与第二P+型连接区302形成于P阱403的表面区域,然后在两者之间形成浅沟槽隔离700以绝缘隔离,使得电流不直接形成于表面区域而通过P阱403导通。
所述第一P+型连接区301延伸至第一N阱401内的一侧以及第二P+型连接区302延伸至第二N阱内402的一侧均形成有LDD轻掺杂区304以及位于LDD轻掺杂区外侧的HALO注入区305(如图4中A所指示区域,图5为该区域的放大示意图)。所述LDD轻掺杂区304的掺杂类型为P型轻掺杂,HALO注入区305的掺杂类型为N型轻掺杂。
此外第一P+型连接区301在第一N阱401内的延伸部分应当与第一N+型注入区501、第一P+型注入区502相隔离,同样第二P+型连接区302在第二N阱402内的延伸部分也应当与第二N+型注入区601、第二P+型注入区602相隔离。因此根据图4中的注入区排列位置关系,本实施例中在第一P+型注入区502与第一P+型连接区301之间以及第二P+型注入区602与第二P+型连接区302之间均形成有浅沟槽隔离700。
本发明提供的双向晶闸管,阳极以及阴极在不同方向的偏置电压下,工作时的等效电路并不相同,下面结合上述双向晶闸管的结构,对其不同偏压下的工作机制作进一步介绍。
1、假设阳极接正,阴极接负,且阳极与衬底之间的电势差逐渐施加至超出晶闸管的触发电压。
如图4所示,同掺杂类型的区域在相邻时,可视为电连接。故当晶闸管未导通时,阳极以及衬底上的电势差,将被转移至第一N阱401与第一P+型连接区301之间。进一步如图5所示,在第一P+型连接区301上的P-型LDD轻掺杂区304以及N-型HALO注入区305之间构成了PN结,N-型HALO注入区305相当于与第一N阱401电连接。相对于其它的PN结界面,P-型LDD轻掺杂区304以及N-型HALO注入区305所构成的PN结,由于注入浓度最低,势垒也最低,最易于被反向击穿,因此对于本发明晶闸管而言,阳极阴极正向偏置时,触发电压即第一P+型连接区上的P-型LDD轻掺杂区304以及N-型HALO注入区305所构成PN结的反向击穿电压。
图6为本发明双向晶闸管,阳极与阴极正向偏置时的等效电路图。结合图4以及图6所示,定义第一N阱401的内阻为R1,第二N阱402的内阻为R2,半导体衬底100的内阻为Rsub,而各注入区的内阻忽略不计。当晶闸管导通后,第一N阱401、P阱403与第二N阱402构成NPN三极管T2,其中P阱403与第二N阱402所构成的PN界面为发射极,经由第二N+型注入区601连接至阴极;第一P+型注入区502、第一N阱401以及第一P+型连接区301构成PNP三极管T1,其中第一P+型注入区502与第一N阱401构成的PN界面为发射极,并连接至阳极。其中,P阱既作为NPN三极管T1的基极,同时也作为PNP三极管T2的集电极,并经由P型衬底100、P型连接阱404、第三P+型注入区701接地,而第一N阱401即作为NPN三极管T1的集电极,同时也作为PNP三极管T2的基极,并经由第一N+型注入区501连接至阳极。
再如图6,上述具体的等效电路如下:NPN型三极管T2的发射极经由第二N阱402的内阻R2连接晶闸管的阴极,基极连接PNP型三极管T1的集电极,而集电极经由第一N阱401的内阻R1连接晶闸管的阳极;同时PNP型三极管T1的基极连接NPN型三极管T2的集电极,发射极连接晶闸管的阳极,集电极经由衬底的内阻Rsub连接地。
根据上述等效电路,NPN型三极管T2与PNP型三极管T1的连接,构成了典型的晶闸管结构,与现有的晶闸管类似,不再详述其工作机制,本发明所述双向晶闸管在阳极与阴极正向偏置时能够正常导通。
2、假设阳极接负,阴极接正,反向偏置,且阴极与衬底两者之间的电势差逐渐施加至超出晶闸管的触发电压。
再如图4所示,当晶闸管未导通时,阴极以及衬底上的电势差,将被转移至第二P+型连接区302与第二N阱402之间。进一步如图5所示,在第二P+型连接区302上的P-型LDD轻掺杂区304以及N-型HALO注入区305之间也构成了PN结,N-型HALO注入区305相当于与第二N阱402电连接。相对于其它的PN界面,P-型LDD轻掺杂区304以及N-型HALO注入区305所构成的PN结,由于注入浓度最低,势垒也最低,最易于被反向击穿,因此对于本发明晶闸管来说,阳极阴极反向偏置时的触发电压是第二P+型连接区302上的P-型LDD轻掺杂区304以及N-型HALO注入区305所构成PN结的反向击穿电压。
图7为本发明双向晶闸管,阳极与阴极反向偏置时的等效电路图。结合图4以及图7所示,同样定义第一N阱401的内阻为R1,第二N阱402的内阻为R2,半导体衬底100的内阻为Rsub,而各注入区的内阻忽略不计。当晶闸管导通后,第二N阱402、P阱403与第一N阱401构成NPN三极管T4,其中P阱403与第一N阱401构成的PN界面为发射极,经由第一N+型注入区501连接至阳极;第二P+型注入区602、第二N阱402以及第二P+型连接区302构成PNP三极管T3,其中第二P+型注入区602与第二N阱402构成的PN界面为发射极,并连接至阴极。其中,P阱既作为NPN三极管T4的基极,同时也作为PNP三极管T3的集电极,并经由P型衬底100、P型连接阱404、第三P+型注入区701接地,而第二N阱402即作为NPN三极管T4的集电极,同时也作为PNP三极管T3的基极,并经由第二N+型注入区601连接至阴极。
再如图7,上述具体的等效电路如下:NPN型三极管T4的发射极经由第一N阱401的内阻R1连接晶闸管的阳极,基极连接PNP型三极管T3的集电极,而集电极经由第二N阱402的内阻R2连接晶闸管的阴极;同时PNP型三极管T3的基极连接NPN型三极管T4的集电极,发射极连接晶闸管的阴极,集电极经由衬底的内阻Rsub连接地。
根据上述等效电路,NPN型三极管T4与PNP型三极管T3的连接,也构成了典型的晶闸管结构,本发明所述双向晶闸管在阳极与阴极反向偏置时依然能够正常导通。
综上两种偏置电压方向,本发明所述的双向晶闸管等效电路并不相同,但均能够构成典型的晶闸管电路,从而实现双向导通;进一步的,分别通过第一P+型连接区301以及第二P+型连接区302上LDD轻掺杂区与其外侧的HALO注入区所构成的小尺寸PN结作为正向偏置或反向偏置时,晶闸管的触发PN结,能够降低晶闸管导通触发电压。
将上述晶闸管应用至图1所示ESD静电保护电路中,即图1中第一晶闸管1以及第二晶闸管2均采用图4所示双向晶闸管,下面分别描述不同静电测试情况下,晶闸管四种测试模式的工作原理。由于Vss为接地,因此可将图4中第三P+型注入区701连接至Vss。所述四种测试模式的定义与背景技术中提及的现有测试模式相同。
在PD模式下,静电释放端3的电势位接正向静电脉冲,而高位电源线Vdd接零电位,对于第一晶闸管1,由于阳极和阴极反向偏置,等效电路如图7所示,构成晶闸管导通机制,通过很大电流释放静电电荷。
在ND模式下,静电释放端3的电势位接负向静电脉冲,而高位电源线Vdd接零电位,对于第一晶闸管1,阳极和阴极正向偏置,等效电路均如图6所示,构成晶闸管导通机制,通过很大电流释放静电电荷。
在PS模式下,静电释放端3的电势位接正向静电脉冲,而低位电源线Vss接零电位,对于第二晶闸管2,阳极和阴极正向偏置,等效电路均如图6所示,构成晶闸管导通机制,通过很大电流释放静电电荷。
在NS模式下,静电释放端3的电势位接负向静电脉冲,而低位电源线Vss接零电位,对于第二晶闸管2,由于阳极和阴极反向偏置,等效电路如图7所示(其中阴极与Vss相连)。阴极与低位电源线Vss相连接故等电势,当静电脉冲电压较低电流较小时,可以通过P衬底400和N阱401所形成寄生的二极管正向导通放电;当静电脉冲电压较高电流较大时,可以触发晶闸管导通机制,通过很大电流释放静电电荷。
从上述三种放电测试情况可知,与现有的ESD静电保护电路相比较,应用了本发明双向晶闸管的静电保护电路,其第一晶闸管1以及第二晶闸管2总是处于大电流释放电荷的工作状态,因此具有更强的释放静电电荷的能力,另一方面由于触发电压较低,对于弱电也更为敏感,因而可以满足精密电路的静电保护需求。
本发明虽然以较佳实施例公开如上,但其并不是用来限定权利要求,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都可以做出可能的变动和修改,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当以本发明权利要求所界定的范围为准。

Claims (6)

1.一种双向晶闸管,其特征在于,包括:
P型半导体衬底;
形成于半导体衬底内的第一N阱、P阱以及第二N阱;所述P阱分别与第一N阱以及第二N阱相邻;
形成于第一N阱内且相互隔离的第一N+型注入区、第一P+型注入区,形成于第二N阱内且相互隔离的第二N+型注入区、第二P+型注入区;
所述第一N+型注入区与第一P+型注入区连接阳极,第二N+型注入区与第二P+型注入区连接阴极;
形成于P阱内的第一P+型连接区、第二P+型连接区,所述第一P+型连接区延伸至第一N阱内,第二P+型连接区延伸至第二N阱内;
所述第一P+型注入区与所述第一P+型连接区之间形成有浅沟槽隔离;所述第二P+型注入区与所述第二P+型连接区之间形成有浅沟槽隔离;
所述第一P+型连接区延伸至第一N阱内的一侧以及第二P+型连接区延伸至第二N阱内的一侧均形成有LDD轻掺杂区以及位于LDD轻掺杂区外侧的HALO注入区;所述LDD轻掺杂区的掺杂类型为P型轻掺杂;所述HALO注入区的掺杂类型为N型轻掺杂。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向晶闸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半导体衬底接地。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向晶闸管,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形成于半导体衬底内的P型连接阱,所述P型连接阱内形成有第三P+型注入区。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向晶闸管,其特征在于,将第三P+型注入区接地。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向晶闸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P+型连接区与第二P+型连接区之间形成有浅沟槽隔离。
6.一种静电保护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高位电源线、低位电源线以及静电释放端;所述静电释放端分别通过晶闸管与高位电源线以及低位电源线连接,其中晶闸管为权利要求1所述双向晶闸管。
CN 200910198359 2009-11-05 2009-11-05 双向晶闸管以及静电保护电路 Active CN10205486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0910198359 CN102054861B (zh) 2009-11-05 2009-11-05 双向晶闸管以及静电保护电路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0910198359 CN102054861B (zh) 2009-11-05 2009-11-05 双向晶闸管以及静电保护电路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054861A CN102054861A (zh) 2011-05-11
CN102054861B true CN102054861B (zh) 2012-08-01

Family

ID=4395901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0910198359 Active CN102054861B (zh) 2009-11-05 2009-11-05 双向晶闸管以及静电保护电路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205486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022912A (zh) * 2018-01-17 2018-05-11 上海长园维安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低触发电压的双向scr半导体保护器件
US11069675B2 (en) 2018-05-17 2021-07-20 Jiangnan University ESD protection device with bidirectional diode string-triggering SCR structure
CN109273532B (zh) * 2018-09-12 2022-03-11 上海华力微电子有限公司 应用于高压电路防静电保护的无回滞效应硅控整流器
CN110867487B (zh) * 2019-11-28 2024-01-05 上海华力微电子有限公司 硅控整流器及其制造方法
CN110854181B (zh) * 2019-11-28 2023-09-19 上海华力微电子有限公司 硅控整流器及其制造方法
CN114664811B (zh) * 2020-12-23 2024-07-19 长鑫存储技术有限公司 静电保护结构、静电保护电路、芯片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174629A (zh) * 2006-10-30 2008-05-07 上海华虹Nec电子有限公司 用于cmos静电放电保护的可控硅结构
CN101202281A (zh) * 2006-12-12 2008-06-18 上海华虹Nec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scr静电保护器件及制造方法
CN101442039A (zh) * 2007-11-22 2009-05-27 上海华虹Nec电子有限公司 降低硅控整流器触发电压的方法
CN101452914A (zh) * 2007-12-06 2009-06-10 上海华虹Nec电子有限公司 增加硅控整流器触发电流的防静电保护器件结构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174629A (zh) * 2006-10-30 2008-05-07 上海华虹Nec电子有限公司 用于cmos静电放电保护的可控硅结构
CN101202281A (zh) * 2006-12-12 2008-06-18 上海华虹Nec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scr静电保护器件及制造方法
CN101442039A (zh) * 2007-11-22 2009-05-27 上海华虹Nec电子有限公司 降低硅控整流器触发电压的方法
CN101452914A (zh) * 2007-12-06 2009-06-10 上海华虹Nec电子有限公司 增加硅控整流器触发电流的防静电保护器件结构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朱科翰.CMOS集成电路片上静电放电防护器件的设计与分析.《江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47,49-50,53,72-73,76-77.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054861A (zh) 2011-05-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831233B2 (en) Apparatuses for communication systems transceiver interfaces
CN102054861B (zh) 双向晶闸管以及静电保护电路
CN101436592B (zh) 半导体集成电路
CN100490151C (zh) 用于cmos静电放电保护的可控硅结构
US20070069310A1 (en) Semiconductor controlled rectifiers for electrostatic discharge protection
CN102054837A (zh) 双向晶闸管以及静电保护电路
CN102054838B (zh) 双向晶闸管以及静电保护电路
CN104752417A (zh) 可控硅静电保护器件及其形成方法
US20130307017A1 (en) Electrostatic discharge protection circuit
US7869175B2 (en) Device for protecting semiconductor IC
CN102054860A (zh) 双向晶闸管以及静电保护电路
CN111668209B (zh) 一种低漏电的用于低压esd防护的可控硅整流器
CN110323207B (zh) 一种用于低压防护的scr器件
CN109698195B (zh) 一种小回滞双向瞬态电压抑制器及其应用
US8217421B2 (en) ESD protection device with vertical transistor structure
CN102315212B (zh) 栅驱动晶闸管电路以及静电保护电路
CN102315258B (zh) 寄生晶闸管以及静电保护电路
CN102315215B (zh) 栅驱动晶闸管电路以及静电保护电路
KR20060115077A (ko) 정전기 방전 보호회로
US11848322B2 (en) Electro-static discharge protection circuit and semiconductor device
CN102693980A (zh) 一种低触发电压的可控硅静电放电保护结构
CN102315259B (zh) 寄生晶闸管以及静电保护电路
CN100524760C (zh) 一种二极管串结构
CN102208407A (zh) 复合电源电路以及双向晶闸管
CN107785364B (zh) 有界栅极的硅控整流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56 Change in the name or address of the patentee

Owner name: SHANGHAI HUAHONG GRACE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NAME: HONGLI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E CO LTD, SHANGHAI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201203 Shanghai city Zuchongzhi road Pudong Zhangjiang hi tech Park No. 1399

Patentee after: Shanghai Huahong Grace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Corporation

Address before: 201203 Shanghai city Zuchongzhi road Pudong Zhangjiang hi tech Park No. 1399

Patentee before: Hongli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e Co., Ltd., Shangh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