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047597A - 无线通信系统 - Google Patents

无线通信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047597A
CN102047597A CN2009801195521A CN200980119552A CN102047597A CN 102047597 A CN102047597 A CN 102047597A CN 2009801195521 A CN2009801195521 A CN 2009801195521A CN 200980119552 A CN200980119552 A CN 200980119552A CN 102047597 A CN102047597 A CN 10204759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mmunication system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ubcarrier
frequency band
wireles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80119552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047597B (zh
Inventor
藤井启正
吉野仁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TT Docomo Inc
Original Assignee
NTT Docomo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TT Docomo Inc filed Critical NTT Docomo Inc
Publication of CN10204759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04759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04759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047597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58Allocation criteria
    • H04L5/0066Requirements on out-of-channel emiss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2Distributed allocation, i.e. involving a plurality of allocating devices, each making partial alloc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2Distributed allocation, i.e. involving a plurality of allocating devices, each making partial allocation
    • H04L5/0035Resource allocation in a cooperative multipoint environmen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7Inter-user or inter-terminal allocation
    • H04L5/0041Frequency-non-contiguou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26Systems using multi-frequency codes
    • H04L27/2601Multicarrier modulation systems
    • H04L27/2614Peak power aspects
    • H04L27/2623Reduction thereof by clipp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1Arrangements for dividing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3Two-dimensional division
    • H04L5/0005Time-frequency
    • H04L5/0007Time-frequency the frequencies being orthogonal, e.g. OFDM(A), DM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58Allocation criteria
    • H04L5/0064Rate requirement of the data, e.g. scalable bandwidth, data priorit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无线通信系统。第2无线通信系统根据子载波S11的状况选择要使用的子载波S21。第2无线通信系统对使用了所选择的子载波S21的无线信号进行发送。在子载波S21的选择中,选择位于被辐射到频带BW2的多个子载波S11之间的子载波S21。

Description

无线通信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无线通信系统,该无线通信系统包含对使用了具有预定的频率间隔的多个子载波的无线信号进行发送接收的第1无线通信系统、以及在邻接频带中对使用了多个子载波的无线信号进行发送接收的第2无线通信系统。
背景技术
以往,在无线通信系统中,为了防止与使用邻接的频带的邻接无线通信系统的干扰,采取了各种对策。
一般来说,在各无线通信系统中发送的无线信号的频率特性,作为发送功率的频谱模板(spectrum mask)而被规定。各无线通信系统通过在不超过频谱模板的范围内抑制频带外辐射量来避免系统间干扰。但是,该方法主要是发送侧的互调失真的对策。即,难以充分地抑制接收侧的互调失真的影响。另外,过于严格地规定频谱模板,导致构成各无线通信系统的装置的成本或尺寸的增大,因此并不理想。
另外,也已知动态地控制系统间干扰的方法(例如,专利文献1)。在该方法中,考虑在数据传送中使用的主波对其它无线通信系统的影响。另外,在该方法中没有提到杂散(spurious)对其它无线通信系统的影响。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7-282228号公报(第5-6页)
发明内容
但是,在OFDM等使用多个子载波并行传送多个信号的多载波方式的无线通信系统中,根据发送的信号的组合,有时在发送信号中产生大的峰值成分。因此,由于构成接收装置的低噪音放大器(LNA)或混频器等的非线性元件的饱和领域中的动作而引起的、与其它无线通信系统的干扰(杂散)容易成为问题。
特别是当为了确保高速的通信速度,集中利用不连续的多个频带而不是连续的宽的频带时,与其它无线通信系统的干扰成为深刻的问题。
因此,鉴于这样的状况而做出本发明,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无线通信系统,当使用多载波方式时,能够比较有效地降低与使用邻接的频带的邻接无线通信系统的干扰。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具有如下的特征。首先,本发明的第1特征的主旨是一种无线通信系统,其包含:第1无线通信系统(无线通信系统100),其在预定的频带(频带BW1)中,对使用了具有预定的频率间隔的多个第1子载波(子载波S11)的无线信号(无线信号RS)进行发送接收;以及第2无线通信系统(无线通信系统200),其在与所述预定的频带邻接的邻接频带(频带BW2)中,对使用了多个第2子载波(子载波S21)的无线信号(无线信号RS)进行发送接收,其中,所述第2无线通信系统具备:子载波选择部(子载波处理部303),其根据所述第1子载波的状况,选择要使用的所述第2子载波;以及发送部(无线部313),其对使用了根据所述子载波选择部选择的所述第2子载波的无线信号进行发送,所述子载波选择部选择位于被辐射到所述邻接频带的多个所述第1子载波之间的所述第2子载波。
根据这种无线通信系统,在第2无线通信系统中,根据第1无线通信系统使用的第1子载波的状况,选择位于被辐射到所述邻接频带的多个第1子载波之间的第2子载波。
因此,即使发生了由非线性元件的饱和领域中的动作引起的向邻接频带的无线信号的辐射,即发生了频带外辐射的情况下,也能够比较有效地降低与使用邻接频带的无线通信系统的干扰。
本发明的第2特征的主旨是,本发明的第1特征中,所述第1无线通信系统具备使用子载波决定部(子载波处理部303),该使用子载波决定部使用满足f+(NM+n)×Δf的所述第1子载波,所述f是所述预定的频带中的基准频率,所述Δf是所述第1子载波的间隔,所述N及所述n是预定的自然数,M是使f+(NM+n)×Δf成为所述预定的频带内的范围的整数,所述子载波选择部选择满足f+(NM+m)×Δf的所述第2子载波,所述m是所述n以外的、小于所述N的正整数。
本发明的第3特征的主旨是,本发明的第2特征中,在所述第1无线通信系统及所述第2无线通信系统中使用正交频分复用。
本发明的第4特征的主旨是,本发明的第3特征中,在所述第1无线通信系统及所述第2无线通信系统中,使用将多个位对应起来的符号(符号SY),所述符号的发送定时在所述第1无线通信系统及所述第2无线通信系统中同步。
本发明的第5特征的主旨是,本发明的第2特征中,所述N满足N≥2,所述子载波选择部选择与多个所述m对应的所述第2子载波的集合(set),所述发送部对使用了由所述子载波选择部选择的所述第2子载波的集合的无线信号进行发送。
本发明的第6特征的主旨是,本发明的第2特征中,在所述第1无线通信系统中被发送的发送帧(发送帧F)被划分成沿时间轴的多个时间区域(时间带TS1,TS2),在所述第1无线通信系统及所述第2无线通信系统中,所述N在各个所述时间区域中不同。
本发明的第7特征的主旨是,本发明的第2特征中,所述第1无线通信系统具备取得所述第2无线通信系统的工作状况的状况取得部(例如,网络连接部315),所述使用子载波决定部根据由所述状况取得部取得的所述工作状况来决定所述N。
本发明的第8特征的主旨是,本发明的第7特征中,所述状况取得部包含在所述第2无线通信系统中含有的发送装置和接收装置之间的传播损失。
本发明的第9特征的主旨是,本发明的第2特征中,所述使用子载波决定部根据在所述第1无线通信系统中使用的所述预定的频带的带宽来决定所述N及所述n。
根据本发明的特征,能够提供一种无线通信系统,当使用多载波方式时,能够比较有效地降低与使用邻接的频带的邻接无线通信系统的干扰。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中的无线通信系统1的整体概要结构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中的无线通信系统100发送的频带中的子载波的配置例的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中的子载波的间隔为2×Δf间隔时的子载波的配置例的图。
图4是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中的无线通信装置300的功能模块结构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中的频带中的子载波的状态的模拟结果的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中的无线通信系统100中能够使用的频带BW1中的子载波S11的配置例的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中的频带BW1中的子载波S11和辐射到频带BW2的无用波的例子的图。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将发送帧F分割成时间区域时的子载波的配置例的图。
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中将频带BW1分割成子频带BW11~子频带BW13时的子载波的配置例的图。
图10是表示本发明的第5实施方式中被分配给每个用户的子载波的配置例的图。
图1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6实施方式中的无线通信装置300A的功能模块结构图。
图12是表示本发明的第6实施方式中的限幅噪声和子载波重叠时的子载波的分配例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然后,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具体地,对第1实施方式~第6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此外,在以下的附图的记载中,对于相同或类似的部分付与相同或类似的符号。但是,附图是模式图,应该留意各尺寸的比例等和实际中不同。
所以,具体的尺寸等应该参照以下的说明来进行判断。另外,附图相互间也包含互相的尺寸关系或比例不同的部分。
【第1实施方式】
首先,对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具体来说,说明(1)无线通信系统的整体概要结构、(2)无线通信系统的动作概要、(3)无线通信系统的功能模块结构、(4)变形例、以及(5)作用/效果。
(1)无线通信系统的整体概要结构
图1是本实施方式中的无线通信系统1的整体概要结构图。如图1所示,无线通信系统1包含无线通信系统100和无线通信系统200。
无线通信系统100包含无线基站110A、110B以及无线通信终端160A、160B。无线通信终端160A、160B是便携型的无线通信终端。在本实施方式中,无线通信系统100是便携电话系统,构成第1无线通信系统。
无线通信系统200包含发送站210及接收装置220A、220B。接收装置220A、220B被设置在预定场所,是接收从发送站210发送的无线信号RS的接收装置。在本实施方式中,无线通信系统200是广播系统,构成第2无线通信系统。
无线基站110A、110B向无线通信终端160A、160B发送无线信号RS。无线基站110A形成覆盖区域A1。另外,无线基站110B形成覆盖区域A2。即,无线通信系统100是具有多个小区(无线基站)的多小区型。
在无线通信系统100及无线通信系统200中使用正交频分复用(OFDM)。另外,无线通信系统100和无线通信系统200经由通信网络10连接。
(2)无线通信系统的动作概要
然后,对无线通信系统1的动作概要进行说明。图2表示无线通信系统100发送的频带中的子载波的配置例。
无线通信系统100,在频带BW1(预定的频带)中,对使用了具有预定的频率间隔的多个子载波S11(第1子载波)的无线信号RS进行发送接收。
另外,无线通信系统200,在与频带BW1邻接的频带BW2(邻接频带)中,对使用了多个子载波S21(第2子载波)的无线信号RS进行发送接收。
在无线通信系统100及无线通信系统200中使用OFDM,因此,根据被传送的符号SY(在图2中未图示,参照图4)的组合,在时间信号、具体而言在IFFT部305(参照图4)的输出信号中可能产生大的峰值成分。
如果通过构成无线部313(参照图4)的功率放大器等的非线性元件输入该峰值成分,则成为信号失真(非线性失真)的原因。其结果,使得向与频带BW1邻接的频带BW2的频带外辐射量增加。另外,如图2所示,如果使用全部的子载波S11,则在频带BW1的频带外,即在频带BW2中产生的无用波也以全部的子载波S11的频率间隔(Δf)产生。
在本实施方式中,以两个子载波的间隔使用子载波S11。在这种情况下,具有两个子载波间隔的信号通过在饱和状态下工作的非线性元件而在频带BW2上产生的无用波也以2×Δf的间隔产生。
图3表示将子载波的间隔设为2×Δf的间隔时的子载波的配置例。将从无线通信系统100产生的无用波(子载波S11)的频率设为f+2n×Δf时,在使用频带BW2的无线通信系统200中利用变成f+(2n+1)×Δf的子载波S21来执行通信。这里,f为作为基准的频率,Δf为子载波间隔,n是与各个频带(频带BW1及频带BW2)内的子载波对应、使f+2n×Δf及f+(2n+1)×Δf成为该频带(频带BW1及频带BW2)内的范围的整数。
另外,可以根据无线通信系统100和无线通信系统200中的调整的结果,固定地设定使用的子载波的号码。另外,可以对构成无线通信系统100的无线通信终端160A、160B中能够使用的子载波进行判别,将判别出的子载波的号码通知给无线通信系统200。进一步,无线通信系统200(接收装置220A、220B)可以使用被通知的子载波的集合(或其一部分)来发送无线信号RS。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无线通信系统100和无线通信系统200中使用相同的子载波间隔(Δf)。另外,无线通信系统200可以使用相当于1个子载波的频带来执行基于单载波的通信。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符号SY的发送定时在无线通信系统100及无线通信系统200中是同步的。
(3)无线通信系统的功能模块结构
然后,对无线通信系统1的功能模块结构进行说明。具体来说,对构成无线通信系统1的无线基站110A、210B、或构成无线通信系统200的发送站210中安装的无线通信装置300的功能模块结构进行说明。
(3.1)安装在发送站210中的情况
首先,对将无线通信装置300安装在发送站210中的情况进行说明。图4是无线通信装置300的功能模块结构图。无线通信装置300具备发送无线信号RS的功能。具体来说,无线通信装置300具备编码/符号映射部301、子载波处理部303、IFFT部305、P/S变换部307、GI附加部309、D/A变换部311、无线部313及网络连接部315。
编码/符号映射部301对所传送的发送比特列执行基于错误修正码的编码。另外,编码/符号映射部301执行向将多个位(例如0001)对应起来的符号SY的映射等。
子载波处理部303将子载波分配给从编码/符号映射部301输出的符号SY。特别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子载波处理器303根据在无线通信系统100中使用的子载波S11的状况选择要使用的子载波S21。在将无线通信装置300安装在发送站210中的情况下,子载波处理部303构成子载波选择部。
具体来说,子载波处理部303选择位于辐射到频带BW2的多个子载波S11之间的子载波S21。在本实施方式中,子载波处理部303选择满足f+(NM+m)×Δf的子载波S21。
另外,N表示所使用的子载波的间隔,是预先规定的自然数(预定的自然数)。N满足N≥2。例如,如果N=2,则每隔1个子载波来使用子载波。更具体来说,使用子载波#1、3、5…。
M是使后述的f+(NM+n)×Δf在频带BW1内的范围的整数。另外,m是n以外的小于N的正整数。
另外,子载波处理部303能够选择与多个m相对应的子载波S21的集合。当选择与多个m相对应的子载波S21的集合时,不仅需要决定N,也需要决定m。例如,当使用子载波#1、3、5时,如果将子载波#0的频率设为f,则决定为m=1。
IFFT部305执行从子载波处理部303输出的子载波S21的傅立叶逆变换,生成与所输出的子载波S21相对应的时间信号。
P/S变换部307执行从IFFT部305输出的时间信号的并串转换。
GI附加部309在从P/S变换部307输出的时间信号上附加保护区间(guide interval),具体来说,附加该时间信号的一部分。
D/A变换部311执行被插入了保护区间的时间信号的数字/模拟变换。
无线部313执行从D/A变换部311输出的信号的频率变换及功率放大。另外,无线部313从天线发送通过执行频率变换及功率放大而生成的无线信号RS。
即,无线部313发送使用由子载波处理部303选择的子载波S21的无线信号RS。多个子载波S21并行被发送,各符号SY通过任意子载波S21来传送。
另外,无线部313,当由子载波处理部303选择了与多个m相对应的子载波S21的集合时,能够发送使用了该子载波S21的集合的无线信号RS。
网络连接部315提供用于和通信网络10(参照图1)连接的通信接口。网络连接部315和子载波处理部303连接,发送接收表示在无线通信系统100及无线通信系统200中使用的子载波的状况的信息等。
(3.2)安装在无线基站110A、110B中的情况
当无线通信装置300被安装在无线基站110A、110B中时,无线通信装置300提供以下说明的功能。以下,对与上述将无线通信装置300安装在发送站210中的情况不同的部分进行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包含无线基站110A、110B的无线通信系统100中,子载波S11满足f+(NM+n)×Δf。如上所述,f是频带BW1中的基准频率。N及n是预定的自然数。另外,M是使f+(NM+n)×Δf成为频带BW1内的范围的整数。当将无线通信装置300安装在无线基站110A、110B中时,子载波处理部303构成使用子载波决定部。
子载波处理部303根据由网络连接部315取得的无线通信系统100的工作状况来决定N。另外,子载波处理部303能够根据在无线通信系统100中使用的频带BW1的带宽来决定N及n。
具体来说,当无线通信系统200的工作状况低时,设定N=3,在无线通信系统100中,使用针对一个m的子载波S11的集合。伴随着无线通信系统200的工作率上升,从“N=2,在无线通信系统100中使用针对一个m的子载波S11的集合”到“N=3,在无线通信系统100中使用针对两个m的子载波S11的集合”这样来决定N及m。
这里,说明了根据无线通信系统200的工作状况来决定无线通信系统100中使用的子载波S11的集合的方法,但是在无线通信系统100中,可以与无线通信系统200的工作状况无关地,根据预定条件例如“选择各无线基站的资源使用率在X%以下的N和m的集合”,与无线通信系统100中的流量状况相结合来决定N和m。另外,无线通信系统200可以根据附近的子载波S11的使用状况来选择要使用的子载波S21的集合。
网络连接部315取得无线通信系统200的工作状况。具体来说,网络连接部315从经由通信网络10连接的发送站210取得表示子载波S21的使用状况的信息。网络连接部315将所取得的该信息通知给子载波处理部303。当将无线通信装置300安装在无线基站110A、110B中时,网络连接部315构成状况取得部。
另外,网络连接部315也能够取得表示在无线通信系统200中包含的发送装置和接收装置、即发送站210和接收装置220A、220B之间的传播损失的信息。
(4)变形例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频带外辐射量不依赖于时间或无线基站110A、110B等而是固定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在与无线通信系统100的无线基站110A、110B邻接的区域中,不存在使用与频带BW1邻接的频带BW2的无线通信系统200的接收装置220A、220B时,允许比该接收装置存在时更大的频带外辐射量。
因此,当从使用频带BW2的无线通信系统200得到反馈信息时、或判明使用频带BW2的无线通信系统200的接收装置的状况(位置或距离衰减量等)时,可以根据使用频带BW2的无线通信系统200的状态来控制发送到频带外的无用波的量。
例如在图1中,当使用频带BW2的无线通信系统200的接收装置220A、220B工作时,无线基站110A、110B在维持2个子载波的间隔的状态、即在减少了要使用的子载波数的状态下使用子载波S11。另一方面,当只有某一个无线通信终端工作时,无线基站110A、110B使用全部的子载波S11即可。
在这种情况下,接收装置220A、220B的位置信息和工作状态,例如从接收装置220A、220B通知给无线通信系统100即可。另外,接收装置220A、220B可以不将工作状态,而将从发送站210发送的无线信号RS所产生的干扰量、发送站210和接收装置220A、220B之间的推定传播损失或干扰功率的必要降低量通知给无线通信系统100。
另外,在推定传播损失中可以包含发送天线增益、接收天线增益的影响,也可以一起通知根据接收装置220A、220B中的希望波的接收电平(level)所设定的允许干扰电平。
另外,无线基站110A、110B可以根据所通知的这些信息来决定N、m及发送功率,以使得对接收装置220A、220B的影响在允许的电平之下。
(5)作用/效果
然后,对为了确认无线通信系统1的效果而实施的计算机模拟的结果进行说明。图5表示频带中的子载波的状态的模拟结果。
计算机模拟在以下的条件下实施。
·观测用FFT点数:256
·无线通信系统100的占有频带中的全部子载波数:30
·无线通信系统100的使用子载波数:15
·无线通信系统200的占有频带中的全部子载波数:60
·无线通信系统200的使用子载波数:30
·退避(back off):3.5dB
当在频带BW1中随机地使用子载波S11时,在与频带BW1邻接的频带BW2中,在全部的频率成分中以较高的电平产生无用波。图中的AR1表示在频带BW1中随机地使用子载波S11时的SIR。
另一方面,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在频带BW2中无线通信系统200使用的子载波的位置降低了无用波的电平。图中的AR2表示根据上述方法使用了子载波S11以及子载波S21时的SIR。
即,根据本实施方式,即使在频带BW2中从无线通信系统100接收功率密度高的无线信号RS时,在无线通信系统200中也降低因子载波S11而产生的干扰,能够确保良好的接收品质。
另外,作为本实施方式中的子载波的分配方式的特征,列举出不仅对在发送侧产生的发送杂散有效,还对在接收侧产生的接收互调有效。
以往,为了抑制接收互调,难以像发送杂散那样在发送侧采取对策,而只能应用延长保护频带或降低发送功率等有限的方法。
而且,一度失真的无线信号RS的补偿,处理变得复杂并且困难。但是,如果使用本实施方式中的子载波的分配方式,则即使在接收侧无线信号RS中产生失真,由于产生失真的频率成分和调制后的信号的频率成分不同,因此,在接收侧不进行复杂的处理,也能避免无线通信系统100和无线通信系统200的干扰。
另外,在如无线通信系统100那样是多小区型的无线通信系统的情况下,无线基站110A、110B通过在同一频带中使用不同的子载波,能够降低小区间干扰,在整体上有效地使用大量无线资源。
这里,在无线通信系统100中,如果使用多个模式(pattern)的子载波位置,则针对每个无线基站110A、110B使用不同的模式。因此,在无线通信系统200的接收装置220A、220B中,由于可能发生接收多个模式的子载波位置、即全部的子载波的状况,所以有可能无法解决因接收互调而产生的问题。
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要解决的问题,如接收装置220A那样,在存在于接近无线基站110A的位置的情况下容易发生。但是,在无线通信系统100如多小区型那样呈面展开的情况下,一般而言,由于多个无线基站没有设置在接近的位置上,所以在接收装置220A中,从无线基站110B发送的无线信号RS的接收电平变得较小。因此,因接收互调而产生的无用波也变小,难以成为阻碍通信这样的接收互调的产生原因。
另一方面,在从无线基站110A、110B发送的无线信号RS的接收电平相等的接收装置220B中,考虑到来自无线基站110A、110B任一个的无线信号RS的接收电平都不比接收装置220A大。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认为也能够有效地抑制因接收互调产生的无用波。
即,根据无线通信系统1,在无线通信系统200中,根据无线通信系统100使用的子载波S11的状况,选择位于辐射到频带BW2中的多个子载波S11之间的子载波S21。
具体来说,在无线通信系统100中选择满足f+(NM+n)×Δf的子载波S11。另外,在无线通信系统200中选择满足f+(NM+m)×Δf的子载波S21。m是n以外的小于N的正整数。或者,无线通信系统200可以根据“无线通信系统200中的使用状况”及“从无线通信系统100对无线通信系统200的影响”来判断不对无线通信系统100造成影响的子载波S21的集合。
因此,即使在无线通信系统100中产生了由非线性元件的饱和区域中的工作所导致的向频带BW2的无线信号RS的辐射、即频带外辐射的情况下,也能够比较有效地降低无线通信系统100与使用频带BW2的无线通信系统200的干扰。
在本实施方式中,符号SY的发送定时,在无线通信系统100以及无线通信系统200中同步。因此,能够抑制由符号SY的不连续性而引起的频带外辐射量。相反地,在符号SY在无线通信系统100及无线通信系统200中不同步地动作的情况下,仅在由非线性元件的失真引起的频带外辐射量比由符号SY的不连续性引起的频带外辐射量大的状况下,上述子载波的分配方式有效。
在本实施方式中,无线通信系统100(子载波处理部303)根据经由通信网络10取得的无线通信系统200的工作状况来决定N。因此,能够抑制因频带外辐射量的增加而导致的无线通信系统100和无线通信系统200的干扰,并且能有效地使用无线通信系统100及无线通信系统200中的无线资源。
【第2实施方式】
然后,对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多个子载波的配置模式。以下主要说明和上述第1实施方式不同的部分。
在第1实施方式中,以无线通信系统100在维持2个子载波的间隔(N=2)的状态下使用子载波S11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以N=3的情况为例进行说明。
图6表示无线通信系统100中能够使用的频带BW1中的子载波S11的配置例。当N=3时,在无线通信系统100中仅使用图6所示的子载波S11中的由实线所示的子载波S11。
这里,图7表示频带BW1中的子载波S11和辐射到频带BW2中的无用波的例子。如图7所示,当N=3时,在频带BW1的频带之外,具体来说,在频带BW2中也以3×Δf的间隔产生无用波。因此,使用频带BW2的无线通信系统200使用由虚线或点划线所示的子载波的配置模式。进一步,无线通信系统200也可以使用由虚线或点划线所示的两方的子载波的配置模式。
另外,如多小区型的无线通信系统100那样,当在地理上远离的场所重复使用相同的频率时,优选在邻接的无线基站相互间统一上述子载波的间隔,并且与邻接的无线基站使用不同的子载波的配置模式。通过使用这种子载波的配置模式,在特定的区域内产生全部未使用的子载波,或者使用和邻接的无线基站使用的子载波相同的子载波,由此能够防止妨碍有效利用无线资源的情况。
进一步,在无线通信系统100中设定的子载波S11的间隔,可以经由通信网络10共享。例如,无线通信终端160A、160B能够测定在无线通信系统100中使用的子载波S11并将测定结果通知给无线基站110A、110B。在这种情况下,无线通信装置300具备接收从无线基站110A、110B通知的测定结果的接收处理部321(参照图1)即可。此外,当无线通信终端160A、160B测定在无线通信系统100中使用的子载波S11时,无线基站110A、110B可以不发送无线信号RS。
【第3实施方式】
然后,说明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将子载波的发送帧分割成时间区域,在每个时间区域中变更子载波的使用模式的例子。
图8表示将发送帧F分割成时间区域的情况下的子载波的配置例。如图8所示,在无线通信系统200中被发送的发送帧F被划分成沿时间轴的多个时间区域,具体来说,被划分成时间带TS1、TS2。
如图8所示,无线通信系统100在时间带TS1中使用预定的子载波的配置模式(例如,N=3)来发送子载波。无线通信系统200在时间带TS1中能够使用与因来自无线通信系统100的频带外辐射而产生的无用波不重叠的子载波(图8中由虚线所示的子载波)。即,在无线通信系统100及无线通信系统200中,上述N(子载波间隔)在各个时间带中不同。
另一方面,无线通信系统100在时间带TS2中发送全部的子载波。因此,在无线通信系统200使用的频带中存在因来自无线通信系统100的频带外辐射而产生的无用波。即,接收装置220A、220B有时不能正常接收由发送站210发送的无线信号RS。
另外,当无线通信系统200不是广播系统,而是如无线LAN系统那样一对一地执行通信的通信系统时,较大地受到来自无线通信系统100的干扰的接收装置仅使用如图8中虚线所示的子载波即可。
另外,当无线通信系统200不是广播系统,而是便携电话系统时,对在图8中虚线所示的子载波分配报知信号或较大地受到来自无线通信系统100的干扰的接收装置即可。另一方面,优选对图8中实线所示的子载波分配从无线通信系统100接受的干扰小的接收装置。
此外,时间带的长度例如能够使用以下任意一种方法(i)使用预先固定的值,(ii)根据无线通信系统200的工作状况来决定,(iii)根据无线通信系统100的工作状况来决定。另外,当根据无线通信系统200的工作状况来决定时间带的长度时,从无线通信系统200对无线通信系统100通知工作状况。而且,可以根据上述工作状况来变更时间带的长度和子载波的配置模式的组合。
【第4实施方式】
然后,说明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无线通信系统1中能使用的频带被分割成连续的多个频带(子频带)。在特定的子频带中执行上述那样的子载波的分配。
图9表示将频带BW1分割成子频带BW11~子频带BW13时的子载波的配置例。如图9所示,在子频带BW11~子频带BW13中,仅在位于外侧的子频带、即子频带BW11以及子频带BW13中执行上述那样的确保多个子载波的间隔(每隔N个子载波)的子载波的分配。
另外,在与其它无线通信系统使用的频带不直接邻接的子频带BW12中,可以不确保多个子载波的间隔而使用全部的子载波或模拟随机地使用特定的子载波。
【第5实施方式】
然后,说明本发明的第5实施方式。如上所述,在无线通信系统200以及无线通信系统100中使用OFDM。因此,在无线通信系统100这样的移动体通信系统的情况下,在下行方向上存在使用相同的符号SY对多个用户(无线通信终端)发送信号的情况、或多个用户使用相同的符号SY发送信号的情况。
图10(a)~(c)表示被分配给每个用户的子载波的配置例。如图10(a)~(c)所示,在无线通信系统100能够使用的频带BW2中,将基于子载波模式P1的子载波分配给用户1(参照图10(b))。另外,将基于子载波模式P2的子载波分配给用户2(参照图10(c))。
另外,子载波模式P1、P2,例如可以根据模拟随机选择的子载波或连续的预定数目的子载波来决定。
【第6实施方式】
然后,说明本发明的第6实施方式。在本实施方式中,对Peak to Average power Ratio(PAPR)的降低方法和上述子载波的分配方法进行组合。
当使用OFDM时,作为降低在发送无线信号中产生的峰值部分的电平的方法,已知有限幅滤波。在限幅滤波中,因OFDM信号的峰值部分的限幅而产生限幅噪声。
以往,作为频域中的限幅噪声控制方法,例如已知以下的方法。
(i)对在频带外和频带内允许的限幅噪声电平进行变更。
(ii)对频带内使用的子载波和未使用的子载波中允许的限幅噪声电平进行变更。
(iii)按照各子载波中使用的调制方式,对所允许的限幅噪声电平进行变更。
图11是本实施方式中的无线通信装置300A的功能模块结构图。如图11所示,无线通信装置300A和上述无线通信装置300相比较,具备限幅部331、FFT部333及滤波部335。
限幅部331执行对从IFFT部305输出的OFDM信号的限幅处理。具体来说,限幅部331根据公知的限幅处理方法(例如“Effects of clipping and filtering on the performance of OFDM”,IEEE Commun.Lett.,vol.2,No.5,pp.131-133,1998年5月),执行从IFFT部305输出的OFDM信号的峰值部分的限幅。
FFT部333执行从限幅部331输出的信号的傅立叶变换。滤波部335执行对从FFT部333输出的信号中包含的限幅噪声的滤波。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频带中未使用的子载波、即限幅噪声重叠的子载波,被限定为满足以下条件的子载波。
即,被限定为在无线通信系统200及无线通信系统100使用的频带中,满足f+(NM+n)×Δf的子载波,这里,N、n是既定的自然数,M是使f+(NM+n)×Δf成为无线通信系统100的频带内的范围的整数。
图12是表示限幅噪声和子载波重叠时的子载波的分配例。如图12所示,当无线通信系统100每隔2个子载波使用子载波时,在使用由实线所示的子载波时,能够控制为限幅噪声仅和由点划线所示的子载波重叠。因此,能够使得对于无线通信系统200使用的子载波S21不造成大的干扰。
如果使用不满足上述条件的子载波,则也依赖于非线性元件的动态范围、或输入的峰值部分的大小,但针对在与频带BW1邻接的频带BW2中无线通信系统200使用的子载波的无用波的电平变大。
另外,不是限幅噪声完全不和满足上述条件的子载波重叠,可以预先推定能允许的限幅噪声的电平,在该电平以下允许限幅噪声。
【其它实施方式】
如上所述,通过本发明的第1~第6实施方式公开了本发明的内容,但构成该公开的一部分的论述及附图不应该理解为是限定本发明的内容。根据该公开,本领域技术人员能明了各种代替实施方式。
例如,虽然在无线通信系统100及无线通信系统200中使用了OFDM,但无线通信系统100及无线通信系统200不是必须使用OFDM,也可以使用多个子载波。
另外,在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以其它无线通信系统使用邻接的频带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不仅是使用邻接的频带的情况,而还考虑使用邻接的频带之外的频带(例如与该邻接频带邻接的频带)的无线通信系统,来决定要使用的子载波间隔或发送功率等参数。
无论是不同操作员(operator)使用邻接频带的情况,还是同一操作员使用邻接频带的情况都能应用上述的子载波的分配方法。进一步,可以是对特定的操作员独占地付与许可的频带,也可以是在无线LAN系统等近距离无线通信系统中使用的不需许可的频带。
另外,在无线通信系统200的发送站210中,为了降低向邻接频带的泄露功率,可以一起进行发送的无线信号RS的功率控制和保护频带的调整。
在上述的第3实施方式中,对针对每个时间区域变更子载波的使用模式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沿着时间轴的多个时间领域的划分(时间带TS)数可以是3个以上,这些划分的一部分中的使用率可以是0。进一步,在无线通信系统200中,可以在该使用率是0的时间中发送控制信号等报知信号。
在上述第6实施方式中,对作为PAPR的降低方法而使用限幅滤波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使用PTS(Partial Transmit Sequence)等其它方法。
在上述第1实施方式等中说明了无线通信系统100是便携电话系统,无线通信系统200是广播系统的例子,但是无线通信系统100及无线通信系统200也可以不是这样的系统。例如,无线通信系统200可以是卫星通信系统或无线LAN系统。另外,在上述第1实施方式等中说明了无线通信系统100是具有多个小区的多小区型系统,但无线通信系统100也可以是单小区型系统。
这样,本发明当然包含在此未记载的各种实施方式等。所以,根据上述说明可知,本发明的技术范围仅根据妥当的专利请求的范围涉及的发明特定事项来确定。
另外,日本专利申请第2008-140193号(2008年5月28日申请)的全部内容,通过参照被并入本申请的说明书中。
工业实用性
如上所述,本发明涉及的无线通信系统,在使用多载波方式的情况下,能够比较有效地降低与使用邻接的频带的邻接无线通信系统的干扰,因此在移动体通信等无线通信中是有用的。

Claims (9)

1.一种无线通信系统,包含:
第1无线通信系统,其在预定的频带中,对使用了具有预定的频率间隔的多个第1子载波的无线信号进行发送接收;以及
第2无线通信系统,其在与所述预定的频带邻接的邻接频带中,对使用了多个第2子载波的无线信号进行发送接收,
该无线通信系统的特征在于,
所述第2无线通信系统具备:
子载波选择部,其根据所述第1子载波的状况,选择要使用的所述第2子载波;以及
发送部,其对使用了由所述子载波选择部选择的所述第2子载波的无线信号进行发送,
所述子载波选择部选择位于被辐射到所述邻接频带的多个所述第1子载波之间的所述第2子载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通信系统,其中,
所述第1无线通信系统具备使用子载波决定部,该使用子载波决定部使用满足f+(NM+n)×Δf的所述第1子载波,所述f是所述预定的频带中的基准频率,所述Δf是所述第1子载波的间隔,所述N及所述n是预定的自然数,M是使f+(NM+n)×Δf成为所述预定的频带内的范围的整数,
所述子载波选择部选择满足f+(NM+m)×Δf的所述第2子载波,所述m是所述n以外的、小于所述N的正整数。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线通信系统,其中,
在所述第1无线通信系统及所述第2无线通信系统中使用正交频分复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无线通信系统,其中,
在所述第1无线通信系统及所述第2无线通信系统中使用将多个位对应起来的符号,
所述符号的发送定时,在所述第1无线通信系统及所述第2无线通信系统中同步。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线通信系统,其中,
所述N满足N≥2,
所述子载波选择部选择与多个所述m对应的所述第2子载波的集合,
所述发送部对使用了由所述子载波选择部选择的所述第2子载波的集合的无线信号进行发送。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线通信系统,其中,
在所述第1无线通信系统中被发送的发送帧,被划分成沿时间轴的多个时间区域,
在所述第1无线通信系统及所述第2无线通信系统中,所述N在各个所述时间区域中不同。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线通信系统,其中,
所述第1无线通信系统具备取得所述第2无线通信系统的工作状况的状况取得部,
所述使用子载波决定部根据由所述状况取得部取得的所述工作状况来决定所述N。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无线通信系统,其中,
所述状况取得部,包含在所述第2无线通信系统中含有的发送装置和接收装置之间的传播损失。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线通信系统,其中,
所述使用子载波决定部根据在所述第1无线通信系统中使用的所述预定的频带的带宽来决定所述N及所述n。
CN2009801195521A 2008-05-28 2009-05-25 无线通信系统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04759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8-140193 2008-05-28
JP2008140193A JP5156485B2 (ja) 2008-05-28 2008-05-28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
PCT/JP2009/059541 WO2009145151A1 (ja) 2008-05-28 2009-05-25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047597A true CN102047597A (zh) 2011-05-04
CN102047597B CN102047597B (zh) 2013-11-13

Family

ID=4137702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801195521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047597B (zh) 2008-05-28 2009-05-25 无线通信系统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8619885B2 (zh)
EP (1) EP2282429B1 (zh)
JP (1) JP5156485B2 (zh)
CN (1) CN102047597B (zh)
WO (1) WO2009145151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430027A (zh) * 2016-03-16 2019-11-0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发送端设备及接收端设备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524890B1 (ko) * 2007-10-04 2015-06-01 애플 인크. Ofdm 통신 네트워크에서의 피크 전력 대 평균 전력비의 적응적인 저감 방법 및 시스템
CN102783077A (zh) * 2010-01-12 2012-11-14 诺基亚西门子通信公司 基于发射接收频隙带在载波聚合通信系统中调度的设备和方法
US9838137B2 (en) 2015-12-18 2017-12-05 Fujitsu Limited Device and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optical signal in which a plurality of signals are multiplexed
US11032041B2 (en) * 2016-10-28 2021-06-08 Ntt Docomo, Inc. User terminal and radio communication method
CN108377555B (zh) * 2017-01-31 2020-09-01 上海朗帛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无线通信中的用户设备、基站中的方法和装置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23757A (zh) * 1996-04-26 1999-07-21 西门子公司 用于在多个用户站和一个基站之间的数字信号无线传输的系统
JPH11215095A (ja) * 1998-01-28 1999-08-06 Jisedai Digital Television Hoso System Kenkyusho:Kk Ofdm信号送出装置
JP2006287624A (ja) * 2005-03-31 2006-10-19 Sanyo Electric Co Ltd 無線基地局、通信チャネル割当方法及び通信チャネル割当処理用プログラム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698957A (en) * 1980-01-11 1981-08-08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Spectral diffusion communication system
JPH07273733A (ja) * 1994-03-31 1995-10-20 Toshiba Corp 信号多重方法、多重信号送信装置及び多重信号受信装置
JP2000269917A (ja) * 1999-03-12 2000-09-29 Sony Corp 送信装置および方法、並びに提供媒体
US7012912B2 (en) * 2003-05-14 2006-03-14 Qualcomm Incorporated Power control and scheduling in an OFDM system
KR100713528B1 (ko) * 2004-03-12 2007-05-02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직교 주파수 분할 다중 접속 방식을 사용하는 통신시스템에서 서브 채널 신호 송신 장치 및 방법
WO2006077696A1 (ja) * 2005-01-18 2006-07-27 Sharp Kabushiki Kaisha 無線通信装置、携帯端末および無線通信方法
US8144658B2 (en) * 2005-02-11 2012-03-27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itigating interference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EP1739909A1 (en) * 2005-06-30 2007-01-03 STMicroelectronics N.V.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educing the interferences between a wide band device and a narrow band device interfering with said wide band device
GB2436911B (en) 2006-04-03 2010-10-20 Toshiba Res Europ Ltd Dynamic optimisation of block transmissions for interference avoidance
JP4893278B2 (ja) 2006-12-01 2012-03-07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証紙識別システム及び証紙識別方法
JP2008177842A (ja) * 2007-01-18 2008-07-31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受信装置、送信装置および通信システム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23757A (zh) * 1996-04-26 1999-07-21 西门子公司 用于在多个用户站和一个基站之间的数字信号无线传输的系统
JPH11215095A (ja) * 1998-01-28 1999-08-06 Jisedai Digital Television Hoso System Kenkyusho:Kk Ofdm信号送出装置
JP2006287624A (ja) * 2005-03-31 2006-10-19 Sanyo Electric Co Ltd 無線基地局、通信チャネル割当方法及び通信チャネル割当処理用プログラム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430027A (zh) * 2016-03-16 2019-11-0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发送端设备及接收端设备
CN110430027B (zh) * 2016-03-16 2024-02-0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数据发送方法、发送端设备及存储介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09145151A1 (ja) 2009-12-03
EP2282429B1 (en) 2018-02-28
US20110182377A1 (en) 2011-07-28
JP2009290493A (ja) 2009-12-10
JP5156485B2 (ja) 2013-03-06
CN102047597B (zh) 2013-11-13
US8619885B2 (en) 2013-12-31
EP2282429A1 (en) 2011-02-09
EP2282429A4 (en) 2016-05-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943143B (zh) 在使用正交频分多址方案的通信系统中控制传输功率的装置和方法
JP5038438B2 (ja) 無線トランシーバからの送信電力依存低減放射
CN102177756B (zh) 具有功率提升的子信道化
CN102047597B (zh) 无线通信系统
US20080212725A1 (en) Digital Predistortion for Cognitive Radio
EP1039683A3 (en) Frequency hopping multiple access with multicarrier signals
CN101189848B (zh) 降低宽带设备和干扰所述宽带设备的窄带设备之间干扰的方法和装置
CN101874370A (zh) 无线通信系统、无线发送装置、无线通信方法以及程序
JP2016531527A (ja) 送信端、受信端、並びに、シングルキャリアシステム及びマルチキャリアシステムの共存方法
Kiayani et al. Linearity challenges of LTE-advanced mobile transmitters: Requirements and potential solutions
Kaiser et al. Cognitive radio–a current snapshot and some thoughts on commercialization for future cellular systems
JP2009201105A (ja) ローカルホッピングofdmaおよび電力効率のよいofdma多重化に適した方法および装置
US20120183087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ultiple frequency point multiple access
Khare et al. Self-interference cancellation in SISO full-duplex system
JP5196318B2 (ja) 送信装置及び基地局並びに送信方法
CN101170356B (zh) 基于多载波基站的载波控制方法及系统
Gao et al. Non-contiguous channel bonding for tv white space usage with NC-OFDM transmission
CN109076049B (zh) 用于传送信号的方法和装置
Kyryk et al. OFDM-based cognitive radio system capacity evaluation model
JP4246925B2 (ja) マルチキャリア伝送方法及び伝送装置
Jo et al. An advanced MCL method for assessing interference potential of OFDM-based systems beyond 3G with dynamic power allocation
Budimir et al. Progress Standardization Activities on 5G Technology
Tomisato et al. Computer & Software Engineering
Okada et al. Coverage Improvement by Adaptive Bandwidth Control Corresponding to Radio Channel Fluctuation in Multi-Band IoT Systems with Spectrum Sharing Systems
Okamoto et al. An adaptive non-linear distortion noise control method for spectrum sharing system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1113

Termination date: 2019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