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430027A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发送端设备及接收端设备 - Google Patents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发送端设备及接收端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430027A
CN110430027A CN201910609548.9A CN201910609548A CN110430027A CN 110430027 A CN110430027 A CN 110430027A CN 201910609548 A CN201910609548 A CN 201910609548A CN 110430027 A CN110430027 A CN 11043002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ata block
scrambling code
value
repetition
communit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609548.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430027B (zh
Inventor
杨育波
罗超
刘铮
铁晓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0609548.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430027B/zh
Publication of CN11043002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43002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43002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43002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PC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power saving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4TPC
    • H04W52/18TPC being performed according to specific parameters
    • H04W52/24TPC being performed according to specific parameters using SIR [Signal to Interference Ratio] or other wireless path paramet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diversity reception
    • H04L1/0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diversity reception using space diversit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26Systems using multi-frequency cod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1Arrangements for dividing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3Two-dimensional division
    • H04L5/0005Time-frequency
    • H04L5/0007Time-frequency the frequencies being orthogonal, e.g. OFDM(A), DM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PC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power saving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4TPC
    • H04W52/18TPC being performed according to specific parameters
    • H04W52/26TPC being performed according to specific parameters using transmission rate or quality of service QoS [Quality of Servic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PC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power saving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4TPC
    • H04W52/18TPC being performed according to specific parameters
    • H04W52/26TPC being performed according to specific parameters using transmission rate or quality of service QoS [Quality of Service]
    • H04W52/262TPC being performed according to specific parameters using transmission rate or quality of service QoS [Quality of Service] taking into account adaptive modulation and coding [AMC] schem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PC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power saving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4TPC
    • H04W52/38TPC being performed in particular situ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H04W72/04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based on the type of the allocated resource
    • H04W72/0446Resources in time domain, e.g. slots or fram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PC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power saving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4TPC
    • H04W52/06TPC algorithms
    • H04W52/10Open loop power control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数据发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发送端设备及接收端设备。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数据发送方法,可包括:进行扰码初始化,产生扰码;根据扰码对数据块进行加扰;重复发送加扰后的数据块;距离数据块的上次扰码初始化的间隔大于或等于预设的扰码初始化参数阈值时,进行扰码初始化,重新产生扰码;根据重新产生的扰码对数据块再次进行加扰;重复发送再次加扰后的数据块。本发明实施例可提高发送端设备与接收端设备间的数据传输效率。

Description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发送端设备及接收端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通信技术,尤其涉及一种数据发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发送端设备及接收端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简称LTE)通信技术已越来越成熟,并且,LTE系统的网络覆盖也越来越密集。
在LTE系统中,密集的网络覆盖使得相邻小区间存在干扰。为降低相邻小区间的干扰,可通过扰码初始化,使发送端设备在每个子帧进行一次扰码初始化,每个子帧内发送的数据均具有不同的扰码,那么发送端设备根据初始化后的扰码对数据块进行加扰,并将加扰后的数据块进行发送,则可实现干扰的随机化。为保证接收端设备可接收到的发送端设备发送的完整数据,该发送端设备可进行数据块的重复发送,并在每个子帧进行一次扰码初始化。
然而,这接收端设备难以利用重复发送的数据块进行频偏估计等处理。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数据发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发送端设备及接收端设备,以提高发送端设备与接收端设备间的数据传输效率。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数据发送方法,包括:
进行扰码初始化,产生扰码;
根据扰码对数据块进行加扰;
重复发送加扰后的数据块;
距离数据块的上次扰码初始化的间隔大于或等于预设的扰码初始化参数阈值时,进行扰码初始化,重新产生扰码;
根据重新产生的扰码对数据块再次进行加扰;
重复发送再次加扰后的数据块。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该数据发送方法,可通过进行扰码初始化产生扰码,根据该扰码对数据块进行加扰,重复发送该加扰后的该数据块,并在距离该数据块的上次扰码初始化的间隔大于或等于扰码初始化参数阈值时,进行扰码初始化重新产生扰码,并根据该重新产生的扰码对该数据块进行加扰,继而重复发送该再次加扰后的该数据块。由于无需在每个子帧内均进行扰码初始化,并且,在距离该数据块的上次扰码初始化的间隔大于或等于扰码初始化参数阈值时进行扰码初始化可保证扰码的随机化,使得本发明实施例的提供的数据发送方法可实现干扰随机化,并且在距离该数据块的上次扰码初始化的间隔小于扰码初始化参数阈值时使用与上次相同的扰码,因而本发明实施例的提供的数据发送方法还可可保证接收端设备可利用重复发送的数据块进行频偏估计等处理,保证发送端设备与接收端设备间传输数据的准确度,提高数据传输效率。
可选的,间隔可以为时间间隔,可通过时间或资源单元数表示。
可选的,间隔通过子帧数表示。
可选的,该数据块可占用至少一个子帧;如上所述的距离数据块的上次扰码初始化的间隔大于或等于扰码初始化参数阈值时,进行扰码初始化,重新产生扰码,可以包括:
若数据块占用的子帧数大于或等于扰码初始化参数阈值,每次重复发送数据块时进行扰码初始化,重新产生扰码。
可选的,数据块占用至少一个子帧;如上所述的距离数据块的上次扰码初始化的间隔大于或等于扰码初始化参数阈值时,进行扰码初始化,重新产生扰码,可以包括:
若数据块占用的子帧数小于扰码初始化参数阈值,在距离上次扰码初始化的子帧数大于或等于扰码初始化参数阈值时,进行扰码初始化,重新产生扰码。
可选的,数据块为速率匹配块RMB,或者,RMB的冗余版本RV对应的码块;RMB为对待发送数据进行编码及速率匹配后的码块。
可选的,进行扰码初始化,产生扰码,可以包括:
采用如下公式(1)进行扰码初始化;
其中,cinit为所述扰码;nRNTI为标识终端的无线网络临时标识;A为非固定值,表示从低到高的比特位的第9位至第13位;为小区标识号。
可选的,A采用如下公式(2)获得;
其中,q保持为0或者1或者在每一次扰码初始化时对上一次取值取反;
SFN为系统帧号,ns为当前重复发送数据块时对应的时隙号;为下取整;mod为取余。
可替代地,A采用如下公式(3)获得;
其中,q保持为0或者1或者在每一次扰码初始化时对上一次取值取反;
SFN为系统帧号,ns为当前重复发送数据块时对应的时隙号;为下取整;#Rep为当前重复发送数据块所对应的重复序号;mod为取余。
可替代地,A还可采用如下公式(4)获得;
其中,q保持为0或者1或者在每一次扰码初始化时对上一次取值取反;
ns为当前重复发送数据块时对应的时隙号;为下取整;#Rep为当前重复发送数据块所对应的重复序号;mod为取余。
可替代地,A还可以是采用如下公式(5)获得;
SFN为系统帧号,ns为当前重复发送数据块时对应的时隙号;为下取整;mod为取余。
可替代地,A采用如下公式(6)获得;
SFN为系统帧号,ns为当前重复发送数据块时对应的时隙号;为下取整;#Rep为当前重复发送数据块所对应的重复序号;mod为取余。
可替代地的,A还可以是采用如下公式(7)获得;
其中,ns为当前重复发送数据块时对应的时隙号;#Rep为当前重复发送数据块所对应的重复序号;为下取整;mod为取余。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该数据发送方法还可通过提供一个子帧的数据块以及多个子帧的数据块的多种数据发送方法,可使得该数据发送方法在发送一个子帧的数据块和多个子帧的数据块的情况下,均可实现干扰随机化,且还可保证接收端设备可利用重复发送的数据块进行频偏估计等处理,保证发送端设备与接收端设备间传输数据的准确度,提高数据传输效率。并且,还通过提供多种进行扰码初始化的实现方式,可更好地保证扰码初始化后产生的扰码的随机化,更好地保证与相邻小区间的烦扰随机化。
本发明实施例还可提供一种数据发送方法,包括:
在数据块的每个重复周期的开始,进行扰码初始化,产生扰码;数据块的所有重复周期内的重复次数之和等于数据块所需的重复次数;
根据扰码对数据块进行加扰;
在每个重复周期内,根据每个重复周期对应的重复次数,重复发送加扰后的数据块。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数据发送方法,通过在数据块的每个重复周期的开始,进行扰码初始化,产生扰码;该数据块的所有重复周期内的重复次数之和等于该数据块所需的重复次数;根据该扰码对该数据块进行加扰;在该每个重复周期内,根据该每个重复周期对应的重复次数,重复发送该加扰后的该数据块。由于无需在每个子帧内均进行扰码初始化,本发明实施例的提供的数据发送方法可在实现干扰随机化的基础上,还可保证接收端设备可利用重复发送的数据块进行频偏估计等处理,保证发送端设备与接收端设备间传输数据的准确度,提高数据传输效率。
可选的,数据块包括多个分块;每个分块对应至少一个子帧。
可选的,数据块为速率匹配块RMB;RMB为对待发送数据进行编码及速率匹配后的码块;RMB包括至少两个RV对应的码块;
每个分块对应一个子帧,或者,一个冗余版本RV。
可选的,所有重复周期包括至少一个重复周期。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数据发送方法,包括:
根据子载波间隔,确定带宽参数;带宽参数为子载波的数量;
根据带宽参数确定发送功率;
采用发送功率在子载波上发送数据块。
可选的,根据子载波间隔,确定带宽参数可包括:
若子载波间隔为第一间隔,确定第一间隔与第二间隔的比值为带宽参数;第二间隔大于所述第一间隔;
采用发送功率在子载波上发送数据块,可以包括:
采用发送功率在子载波间隔为第一间隔的单个子载波上发送数据块。
可选的,第一间隔为3.75kHz,第二间隔为15kHz。
可选的,根据子载波间隔,确定带宽参数可以包括:
若子载波间隔为第二间隔,确定子载波间隔为第二间隔的子载波的数量,为带宽参数;
采用发送功率在子载波上发送数据块,可以包括:
采用发送功率在子载波间隔为第二间隔的至少一个子载波上发送数据块。
可选的,第二间隔为15kHz,第二间隔的子载波的数量为1、3、6或12。
本发明实施例还一种数据发送方法,包括:
根据预设的重复次数和预设的调制编码方式MCS,确定发送功率;
采用发送功率和该预设的重复次数,重复发送数据块。
可选的,根据预设的重复次数和预设的MCS,确定发送功率包括:
若预设的重复发送次数大于或等于预设的MCS对应的重复次数,确定最大发送功率为发送功率。
可选的,根据预设的重复次数和预设的MCS,确定发送功率包括:
根据预设的重复发送次数和预设的MCS确定码率;
若码率小于或等于预设的码率值,确定最大发送功率为发送功率。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数据发送方法,包括:
根据第一小区的操作模式确定窄带主信息块中预设字段的值;
发送窄带主信息块。
可选的,根据第一小区的操作模式确定窄带主信息块中预设字段的值包括:
若第一小区的操作模式为独立操作模式,将预设字段的值配置为第一取值;
若第一小区的操作模式为保护带操作模式,将预设字段的值配置为第二取值;第一取值不同于第二取值。
可选的,根据第一小区的操作模式确定窄带主信息块中预设字段的值可以包括:
若第一小区的操作模式为带内操作模式,第一小区的天线端口数与第二小区的天线端口数相同,则将预设字段的值配置为第三取值。
可选的,根据第一小区的操作模式确定窄带主信息块中预设字段的值包括:
若第一小区的操作模式为带内操作模式,第一小区的天线端口数与第二小区的天线端口数不同,则将预设字段的值配置为第四取值。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数据接收方法,包括:
接收窄带主信息块;
根据窄带主信息块中预设字段的值确定第一小区的操作模式。
可选的,根据窄带主信息块中预设字段的值确定第一小区的操作模式包括:
若预设字段的值为第一取值,确定第一小区的操作模式为独立操作模式;
若预设字段的值为第二取值,确定第一小区的操作模式为保护带操作模式。
可选的,根据窄带主信息块中预设字段的值确定第一小区的操作模式包括:
若预设字段的值为第三取值,确定第一小区的操作模式为带内操作模式,且,第一小区的天线端口数与第二小区的天线端口数相同。
可选的,根据窄带主信息块中预设字段的值确定第一小区的操作模式包括:
若预设字段的值为第四取值,确定第一小区的操作模式为带内操作模式,且,第一小区的天线端口数与第二小区的天线端口数不同。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发送端设备,包括:
产生模块,用于进行扰码初始化,产生扰码;
加扰模块,用于根据扰码对数据块进行加扰;
发送模块,用于重复发送加扰后的数据块;
产生模块,还用于在距离数据块的上次扰码初始化的间隔大于或等于预设的扰码初始化参数阈值时,进行扰码初始化,重新产生扰码;
加扰模块,还用于根据重新产生的扰码对数据块再次进行加扰;
发送模块,还用于重复发送再次加扰后的数据块。
可选的,间隔通过时间或资源单元数表示。
可选的,间隔通过子帧数表示。
可选的,数据块占用至少一个子帧;产生模块,还用于若数据块占用的子帧数大于或等于所述扰码初始化参数阈值,在每次重复发送数据块时进行扰码初始化,重新产生扰码。
可选的,数据块占用至少一个子帧;产生模块,还用于若数据块占用的子帧数小于所述扰码初始化参数阈值,在距离上次扰码初始化的子帧数大于或等于扰码初始化参数阈值时,进行扰码初始化,重新产生扰码。
可选的,数据块为速率匹配块RMB,或者,RMB的冗余版本RV对应的码块;RMB为对待发送数据进行编码及速率匹配后的码块。
可选的,产生模块,还用于采用如下公式(1)进行扰码初始化;
其中,cinit为扰码初始化所产生的扰码;nRNTI为标识终端的无线网络临时标识;A为非固定值,表示从低到高的比特位的第9位至第13位;为小区标识号。
可选的,产生模块,可用于采用如下公式(2)获得A;
其中,q保持为0或者1或者在每一次扰码初始化时对上一次取值取反;
SFN为系统帧号,ns为当前重复发送数据块时对应的时隙号;为下取整;mod为取余。
可替代地,产生模块,还用于采用如下公式(3)获得A;
其中,q保持为0或者1或者在每一次扰码初始化时对上一次取值取反;
SFN为系统帧号,ns为当前重复发送数据块时对应的时隙号;为下取整;#Rep为当前重复发送数据块所对应的重复序号;mod为取余。
可替代地,产生模块,还用于采用如下公式(4)获得A;
其中,q保持为0或者1或者在每一次扰码初始化时对上一次取值取反;
ns为当前重复发送数据块时对应的时隙号;为下取整;#Rep为当前重复发送数据块所对应的重复序号;mod为取余。
可替代地,产生模块,还用于采用如下公式(5)获得A;
SFN为系统帧号,ns为当前重复发送数据块时对应的时隙号;为下取整;mod为取余。
可替代地,产生模块,还用于采用如下公式(6)获得A;
SFN为系统帧号,ns为当前重复发送数据块时对应的时隙号;为下取整;#Rep为当前重复发送数据块所对应的重复序号;mod为取余。
可替代地,产生模块,还用于采用如下公式(7)获得A;
其中,ns为当前重复发送数据块时对应的时隙号;#Rep为当前重复发送数据块所对应的重复序号;为下取整;mod为取余。
本发明实施例还可提供一种发送端设备,包括:
产生模块,用于在数据块的每个重复周期的开始,进行扰码初始化,产生扰码;数据块的所有重复周期内的重复次数之和等于数据块所需的重复次数;
加扰模块,用于根据扰码对数据块进行加扰;
发送模块,用于在每个重复周期内,根据每个重复周期对应的重复次数,重复发送加扰后的所述数据块。
可选的,数据块包括多个分块;每个分块对应至少一个子帧。
可选的,数据块为速率匹配块RMB;RMB为对待发送数据进行编码及速率匹配后的码块;RMB包括至少两个RV对应的码块;
每个分块对应一个子帧,或者,一个冗余版本RV。
可选的,所有重复周期包括至少一个重复周期。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发送端设备,包括:
确定模块,用于根据子载波间隔,确定带宽参数;带宽参数为子载波的数量;根据带宽参数确定发送功率;
发送模块,用于采用发送功率在子载波上发送数据块。
可选的,确定模块,还用于若子载波间隔为第一间隔,确定第一间隔与第二间隔的比值为带宽参数;第二间隔大于第一间隔;
发送模块,还用于采用发送功率在子载波间隔为第一间隔的单个子载波上发送数据块。
可选的,第一间隔为3.75kHz,第二间隔为15kHz。
可选的,确定模块,还用于若子载波间隔为第二间隔,确定子载波间隔为第二间隔的子载波的数量,确定为带宽参数;
发送模块,还用于采用发送功率在子载波间隔为第二间隔的至少一个子载波上发送数据块。
可选的,第二间隔为15kHz,第二间隔的子载波的数量为1、3、6或12。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发送端设备,包括:
确定模块,用于根据预设的重复次数,和预设的调制编码方式MCS,确定发送功率;
发送模块,用于采用发送功率和该预设的重复次数,重复发送数据块。
可选的,确定模块,还用于若预设的重复发送次数大于或等于预设的MCS对应的重复次数,确定最大发送功率为发送功率。
可选的,确定模块,还用于根据预设的重复发送次数和预设的MCS确定码率;若码率小于或等于预设的码率值,确定最大发送功率为发送功率。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发送端设备,包括:
确定模块,用于根据第一小区的操作模式确定窄带主信息块中预设字段的值;
发送模块,用于发送窄带主信息块。
可选的,确定模块,还用于若第一小区的操作模式为独立操作模式,将预设字段的值配置为第一取值;若第一小区的操作模式为保护带操作模式,将预设字段的值配置为第二取值;第一取值不同于所述第二取值。
可选的,确定模块,还用于若第一小区的操作模式为带内操作模式,第一小区的天线端口数与第二小区的天线端口数相同,则将预设字段的值配置为第三取值。
可选的,确定模块,还用于若第一小区的操作模式为带内操作模式,第一小区的天线端口数与第二小区的天线端口数不同,则将预设字段的值配置为第四取值。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数据接收方法,包括:
接收模块,用于接收窄带主信息块;
确定模块,用于根据窄带主信息块中预设字段的值确定第一小区的操作模式。
可选的,确定模块,还用于若预设字段的值为第一取值,确定第一小区的操作模式为独立操作模式;若预设字段的值为第二取值,确定第一小区的操作模式为保护带操作模式。
可选的,确定模块,还用于若预设字段的值为第三取值,确定第一小区的操作模式为带内操作模式,且,第一小区的天线端口数与第二小区的天线端口数相同。
可选的,确定模块,还用于若预设字段的值为第四取值,确定第一小区的操作模式为带内操作模式,且,第一小区的天线端口数与第二小区的天线端口数不同。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数据发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发送端设备及接收端设备,通过进行扰码初始化产生扰码,根据该扰码对数据块进行加扰,重复发送该加扰后的该数据块,并在距离该数据块的上次扰码初始化的间隔大于或等于扰码初始化参数阈值时,进行扰码初始化重新产生扰码,并根据该重新产生的扰码对该数据块进行加扰,继而重复发送该再次加扰后的该数据块。由于无需在每个子帧内均进行扰码初始化,并且,在距离该数据块的上次扰码初始化的间隔大于或等于扰码初始化参数阈值时进行扰码初始化可保证扰码的随机化,使得本发明实施例的提供的数据发送方法可实现干扰随机化,并且在距离该数据块的上次扰码初始化的间隔小于扰码初始化参数阈值时使用与上次相同的扰码,因而本发明实施例的提供的数据发送方法还可可保证接收端设备可利用重复发送的数据块进行频偏估计等处理,保证发送端设备与接收端设备间传输数据的准确度,提高数据传输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做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数据发送方法的流程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一种数据发送方法中数据块占用一个子帧情况下的扰码初始化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一种数据发送方法中数据块占用多个子帧情况下的一种扰码初始化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一种数据发送方法中数据块占用多个子帧情况下的另一种扰码初始化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三提供的一种数据发送方法的流程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三提供的一种数据发送方法中扰码初始化的一个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三提供的一种数据发送方法中的扰码初始化的另一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四提供的一种数据发送方法的流程图;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四提供的一种数据发送方法的流程图;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六提供的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图;
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七提供的一种发送端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实施例八提供的一种发送端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发明实施例九提供的一种发送端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发明实施例十提供的一种发送端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发明实施例十一提供的一种发送端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16为本发明实施例十二提供的一张发送端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17为本发明实施例十三提供的一种发送端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18为本发明实施例十三提供的一种接收送端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本发明各实施例提供的数据发送方法,可适用于基于LTE通信技术的网络系统,即LTE网络系统中。LTE网络系统例如可包括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简称IOT)系统。IOT作为“物物通信的互联网”,可将物品与物品间的信息交换和通信,这样的通信方式也可称为机器间通信(Machine Type Mchine,简称MTC)。在IOT中的终端也可称为MTC终端。典型的物联网应用包括智能抄表、智能家居等。在IOT中的窄带物联网(Narrow Band Internet ofThing,简称NB-IOT)中,为保证接收端设备可准确接收完整的数据块,对数据进行重复发送。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各数据发送方法并不限定用于如上所述的场景,还可用于其他发送端设备与接收端设备间重复传输数据的任一场景中。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各数据发送方法均可由发送端设备执行,该发送端设备可以为终端,也可为网络设备,如基站等。若该发送端设备为终端,该数据发送方法可为用于上行数据传输,若该发送端设备为网络设备,则该数据发送方法还可用于下行数据传输。也就是说,该数据发送方法既可适用于上行数据传输,也可适用于下行数据传输。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数据发送方法的流程图。如图1所示,该方法可包括如下步骤:
S101、进行扰码初始化,产生扰码。
具体地,每进行一次扰码初始化,产生的扰码就会发生变化,实现当前时刻的该扰码与之前时刻的扰码之间的随机化。该S101可以是初次发送该数据块前进行的扰码初始化,也可以是是在其他时刻进行的扰码初始化。
该该S101中可以是采用预设的序列产生器对应的初始化公式进行扰码初始化。该预设的序列产生器例如可以伪随机序列产生器,如Gold序列产生器,也可以为其他类型的序列产生器。
S102、根据该扰码对数据块进行加扰。
该数据块占用至少一个子帧。该S102可以是根据该扰码对该数据块间加扰,可实现数据块中信息的随机化,使得对该加扰后的该数据块的传输过程中便可降低发送端设备所在小区对其他小区的干扰随机化。
S103、重复发送该加扰后的该数据块。
具体地,“重复发送”,顾名思义,发送次数为多次。也就是说,该S103实际是多次发送该加扰后的该数据块,直至距离该数据块的上次加扰初始化的间隔大于或等于该扰码初始化参数阈值。
S104、距离该数据块的上次扰码初始化的间隔大于或等于扰码初始化参数阈值时,进行扰码初始化,重新产生扰码。
具体地,该扰码初始化参数阈值可以预先配置在发送端设备侧的参数值,也可以为通过信令配置在发送端设备侧的参数值。举例来说,若该发送端设备为终端,则该扰码初始化参数阈值可以为网络设备,如基站,通过高层信令或控制信令所配置的值。
可选的,该间隔可以为时间间隔,该时间间隔可通过时间、子帧数、资源单元(Resource Unit)数等表示。
S105、根据该重新产生的扰码对该数据块再次进行加扰。
具体地,该S105中可以是采用与上述S102中类似的实现方式,对该数据块进行加扰。
S106、重复发送该再次加扰后的该数据块。
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数据发送方法,通过进行扰码初始化产生扰码,根据该扰码对数据块进行加扰,重复发送该加扰后的该数据块,并在距离该数据块的上次扰码初始化的间隔大于或等于扰码初始化参数阈值时,进行扰码初始化重新产生扰码,并根据该重新产生的扰码对该数据块进行加扰,继而重复发送该再次加扰后的该数据块。由于无需在每个子帧内均进行扰码初始化,并且,在距离该数据块的上次扰码初始化的间隔大于或等于扰码初始化参数阈值时进行扰码初始化可保证扰码的随机化,使得本发明实施例的提供的数据发送方法可实现干扰随机化,并且在距离该数据块的上次扰码初始化的间隔小于扰码初始化参数阈值时使用与上次相同的扰码,因而本发明实施例的提供的数据发送方法还可可保证接收端设备可利用重复发送的数据块进行频偏估计等处理,保证发送端设备与接收端设备间传输数据的准确度,提高数据传输效率。
可选的,若该间隔通过子帧数表示。该扰码初始化参数阈值可以为预设的子帧数。
可选的,该间隔对应的子帧数可以包括有效子帧数,也可包括所有子帧数。该发送端设备及接收端设备所在的网络系统可以为基于LTE通信技术的网络系统,如基于LTE通信技术的物联网。有效子帧为基于LTE通信技术的系统中物联网的对应频段资源的子帧。
该数据块占用至少一个子帧,该间隔可通过该数据块在上次扰码初始化后的子帧数表示。数据块的长度可以为数据块占用的子帧数,若该数据块占用至少一个子帧,则该数据块的长度便为至少一个子帧。
举例来说,该数据块可占用一个子帧,也就是说,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数据发送方法可应用于数据块占用一个子帧的情况下,在重复发送该数据块的过程中,当距离该数据块的上次扰码初始化的间隔大于或等于扰码初始化参数阈值时,进行扰码初始化。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一种数据发送方法中数据块占用一个子帧情况下的扰码初始化的示意图。若该扰码初始化参数阈值为Z,也就是说,在本发明实施例的该数据发送方法中,可以是在距离上次扰码初始化的间隔大于或等于Z个子帧数时,进行扰码初始化。
可选的,该方法还可包括:
若该距离该数据块的上次扰码初始化的间隔小于该扰码初始化参数阈值时,在仅在初次传输该数据块时,对该数据块进行扰码初始化。
可选的,该数据块可以为对待发送数据进行编码及数量匹配后获得的码块。因而,该数据块也可称为速率匹配块(Rate Matched Block,简称RMB)。
举例来说,该数据块也可占用多个子帧,也就是说,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数据发送方法可应用于数据块占用多个子帧的情况下,在重复发送该数据块的过程中,当距离该数据块的上次扰码初始化的间隔大于或等于扰码初始化参数阈值时,进行扰码初始化。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一种数据发送方法中数据块占用多个子帧情况下的一种扰码初始化的示意图。可选的,该数据块占用多个子帧。
如上所述的S104中距离该数据块的上次扰码初始化的间隔大于或等于扰码初始化参数阈值时,进行扰码初始化,重新产生扰码,可以包括:
若该数据块占用的子帧数大于或等于该扰码初始化参数阈值,每次重复发送该数据块时进行扰码初始化,重新产生扰码。
具体地,若该数据块占用的子帧数,也就是该数据块的长度对应的子帧数大于或等于该扰码初始化参数阈值的情况下,每次重复发送该数据块时,距离该数据块的上次扰码初始化的间隔便会大于或等于扰码初始化参数阈值,因而,可在每次重复发送该数据块时进行扰码初始化。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一种数据发送方法中数据块占用多个子帧情况下的另一种扰码初始化的示意图。可选的,如上所述的S104中距离该数据块的上次扰码初始化的间隔大于或等于扰码初始化参数阈值时,进行扰码初始化,重新产生扰码,可以包括:
若该数据块占用的子帧数对应的子帧数小于该扰码初始化参数阈值,在距离上次扰码初始化的子帧数大于或等于该扰码初始化阈值时,对该数据块进行扰码初始化。
具体地,若该数据块占用的子帧数对应的子帧数小于该扰码初始化参数阈值,每次重复发送该数据块时,距离该数据块的上次扰码初始化的间隔便会小于扰码初始化参数阈值,因而,本发明实施例的该数据发送方法中无需在每次重复发送该数据块时进行扰码初始化,而是在重复发送多次该数据块直至距离该数据块的上次扰码初始化的间隔大于或等于扰码初始化参数阈值的时,进行扰码初始化。
可选的,该数据块为RMB,或者,RMB的冗余版本(Redundancy Version,简称RV)对应的码块。RMB为对待发送数据进行编码及速率匹配后的码块。
需要说明是,图3和图4实际是以数据块为RMB情况下进行说明,若该数据块为RMB的RV对应的码块,扰码初始化的示意图与图3和图4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可选的,如上所述的S101中进行扰码初始化,产生扰码,以及S104中的进行扰码初始化,重新产生扰码,均可包括:
采用如下公式(1)进行扰码初始化。
其中,cinit为该扰码;nRNTI为标识终端的无线网络临时标识;A为非固定值,表示从低到高的比特位的第9位至第13位;为小区标识号。
可选得,A采用如下公式(2)-公式(7)中任一公式获得;
其中,q保持为0或者1或者在每一次扰码初始化时对上一次取值取反。
其中,q保持为0或者1或者在每一次扰码初始化时对上一次取值取反。
其中,q保持为0或者1或者在每一次扰码初始化时对上一次取值取反。
如上各公式中,SFN为系统帧号,ns为当前重复发送该数据块时对应的时隙号;#Rep为该当前重复发送该数据块所对应的重复序号;为下取整;mod为取余。
本发明实施例二的数据发送方法可通过一个子帧的数据块以及多个子帧的数据块的多种数据发送方法进行描述,可使得该数据发送方法在发送一个子帧的数据块和多个子帧的数据块的情况下,均可实现干扰随机化,且还可保证接收端设备可利用重复发送的数据块进行频偏估计等处理,保证发送端设备与接收端设备间传输数据的准确度,提高数据传输效率。
本发明实施例三还提供一种数据发送方法。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三提供的一种数据发送方法的流程图。如图5所示,该方法可包括:
S501、在数据块的每个重复周期的开始,进行扰码初始化,产生扰码进行扰码初始化,产生扰码;该数据块的所有重复周期内的重复次数之和等于该数据块所需的重复次数。
S502、根据该扰码对数据块进行加扰。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S502具体实现可与上述实施例中S102的实现过程类似,具体可参见上述实施例,在此均不再赘述。
S503、在该每个重复周期内,根据该每个重复周期对应的重复次数,重复发送该加扰后的该数据块。
本发明实施例三提供的数据发送方法,通过在数据块的每个重复周期的开始,进行扰码初始化,产生扰码;该数据块的所有重复周期内的重复次数之和等于该数据块所需的重复次数;根据该扰码对该数据块进行加扰;在该每个重复周期内,根据该每个重复周期对应的重复次数,重复发送该加扰后的该数据块。由于无需在每个子帧内均进行扰码初始化,本发明实施例的提供的数据发送方法可在实现干扰随机化的基础上,还可保证接收端设备可利用重复发送的数据块进行频偏估计等处理,保证发送端设备与接收端设备间传输数据的准确度,提高数据传输效率。
可选的,该数据块包括多个分块;每个分块对应至少一个子帧。该数据块可占用多个子帧。
可选的,若该所有重复周期包括至少一个重复周期。
可选的,该方法中S501中在数据块的每个重复周期的开始,进行扰码初始化可包括:
在该每个重复周期的开始,进行扰码初始化,获得该每个重复周期对应的扰码。
可选的,如上所述的S502中据该扰码对数据块进行加扰可包括:
根据该每个重复周期对应的扰码对该数据块的多个分块分别进行加扰。
可选的,如上所述的S503中在该每个重复周期内,根据该每个重复周期对应的重复次数,重复发送该加扰后的该数据块,可包括:
在每个重复周期内,根据所述每个重复周期对应的重复次数对该加扰后的该多个分块依次进行重复发送。
具体地,若该数据块包括M个分块,该每个重复周期对应的重复次数例如可以为N。在每个重复周期内,可以先重复发送N次第一个分块、再重复发送N次第二个分块,重复执行,直至重复发送完N次的最后一个分块。
举例来说,该数据块包括多个分块,该数据块具有一个重复周期,且该一个重复周期对应的重复次数等于该数据块所需的重复次数。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三提供的一种数据发送方法中扰码初始化的一个示意图。如图6所示,该方法中,发送端设备可以是在该一个重复周期的开始,也就是初次传输该数据块前,进行扰码初始化。
举例来说,若该数据块包括多个分块,该数据块具有多个重复周期,且该多个重复周期对应的重复次数之和等于该数据块所需的重复次数。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三提供的一种数据发送方法中的扰码初始化的另一示意图。如图7所示,该方法中,发送端设备可以是在该多个重复周期内的每个重复周期的开始,进行扰码初始化,获得每个重复周期对应的扰码,使得不同重复周期对应的扰码不同,同一重复周期对应一个扰码。
可选的,该数据块为RMB;该RMB为对待发送数据进行编码及速率匹配后的码块;该RMB包括至少两个RV对应的码块。
该每个分块对应一个子帧,或者,一个RV。
具体地,若每个分块对应一个子帧,该数据块具有一个重复周期,则该数据块的发送方式可以为子帧重复(subframe repetition)发送方式。若该数据块具有多个重复周期,则该数据块的发送方式为循环子帧重复(cyclic subframe repetition)发送方式。
若该每个分块对应一个RV,该数据块具有一个重复周期,则该数据块的发送方式为RV重复(RV repetition)发送方式。若该数据块的所有重复周期包括多个重复周期,则该数据块的发送方式为循环RV重复(cyclic RV repetition)发送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该数据发送方法的S501中进行扰码初始化的具体实现方式可与上述实施例提供的数据发送方法的S101对进行扰码初始化的具体实现方式类似,不再赘述。
本发明实施例三的数据发送方法可通过在该数据块的每个重复周期的开始进行扰码初始化,可使得该数据发送方法在发送多个子帧的数据块的情况下,不同重复周期内具有不同的扰码,因而可实现干扰随机化,并且在同一重复周期内的扰码相同,因而该方法还可保证接收端设备可利用重复发送的数据块进行频偏估计等处理,保证发送端设备与接收端设备间传输数据的准确度,提高数据传输效率。
本发明实施例四还提供一种数据发送方法。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四提供的一种数据发送方法的流程图。如图8所示,该方法可包括:
S801、根据子载波间隔,确定带宽参数;该带宽参数为子载波的数量。
具体地,该S801中可以是根据子载波间隔,与,预设的子载波间隔与带宽参数的对应关系,将该子载波间隔对应的带宽参数,确定为该带宽参数。该带宽参数可以为发送端设备对应的子载波的数量。该发送端设备对应的子载波例如可以为该发送端设备所在网络系统中该发送端设备具有的可用子载波。
S802、根据该带宽参数确定发送功率。
可选的,该S802中可以是根据该待带宽参数采用如下公式(8)确定发送功率。
其中,M(i)可以为该带宽参数,P(i)为该发送功率,PMAX(i)为预设的最大发送功率,P(j)为接收端设备接收的目标功率,α(j)为预设的路损补偿系数,αc(j)可小于1,PLc为路径损耗功率,ΔTF,c(i)为MCS对应的补偿功率,fc(i)为闭环功控对应的功率调整。
S803、采用该发送功率在该子载波上发送数据块。
可选的,如上所述实施例的方法中S801根据子载波间隔,确定带宽参数可包括:
若该子载波间隔为第一间隔,确定第一间隔与第二间隔的比值为该带宽参数;该第二间隔大于该第一间隔。
具体地,由于本发明各实施例提供的数据发送方法可适用于LTE通信系统中的任一网络系统如NB-IOT中,该第一间隔可以为该LTE通信系统中任一网络系统,如NB-IOT对应的子载波间隔。该第二间隔可以为该LTE通信系统对应的子载波间隔。
举例来说,该第一间隔可以为3.75kHz,该第二间隔可以为15kHz。
可选的,如上所述的S803中采用该发送功率在该子载波上发送数据块可以包括:
采用该发送功率在该子载波间隔为该第一间隔的单个子载波上发送数据块。
具体地,发送端设备可以是采用该发送功率在该子载波间隔为3.75kHz的单载波上进行数据块的传输。也就是说,该发送端设备的传输方式可以为子载波间隔为3.75kHz的单载波传输方式。
可替代地,如上所述的S801中根据子载波间隔,确定带宽参数可包括:
若该子载波间隔为第二间隔,确定该子载波间隔为该第二间隔的子载波的数量为该带宽参数。
具体地,该第二间隔可以为该LTE通信系统对应的子载波间隔。
可选的,如上所述的S803中采用该发送功率在该子载波上发送数据块可以包括:
采用该发送功率在该子载波间隔为该第二间隔的至少一个子载波上发送数据块。
具体地,发送端设备可以是采用该发送功率在该子载波间隔为15kHz的单载波上进行数据块的传输,也可在该子载波为15kHz的多个子载波上间数据块的传输。
举例来说,该第二间隔可以为15kHz,该第二间隔的子载波的数量为1、3、6或12。也就是说,发送端设备可以是采用该发送功率在该子载波间隔为15kHz的单载波上进行数据块的传输、还可以是采用该发送功率在该子载波间隔为15kHz的3个子载波上进行数据块的传输、也可采用该发送功率在该子载波间隔为15kHz的6个子载波上进行数据块的传输,还可以是采用该发送功率在该子载波间隔为15kHz的12个子载波上进行数据块的传输。
也就是说,该发送端设备的传输方式可以为子载波间隔为15kHz的单载波传输方式、子载波间隔为15kHz的3载波传输方式、子载波间隔为15kHz的6载波传输方式,或者,子载波间隔为15kHz的12载波传输方式等。
因而,如上述实施例所述的S801中根据子载波间隔,确定带宽参数,可以包括:
根据发送端设备的传输方式确定发送端设备对应的子载波间隔,继而根据该子载波间隔确定该带宽参数。
具体地,该发送端设备可以是采用预设的传输方式与带宽参数的对应关系表确定发送端设备对应的子载波间隔,继而根据该子载波间隔确定该带宽参数。该预设的传输方式与带宽参数的对应关系表例如可以为如下表1所示:
表1
传输方式 M<sub>PUSCH,c</sub>(i)
子载波间隔为3.75kHz的单载波传输方式 1/4
子载波间隔为15kHz的单载波传输方式 1
子载波间隔为15kHz的3载波传输方式 3
子载波间隔为15kHz的6载波传输方式 6
子载波间隔为15kHz的12载波传输方式 12
本发明实施例五还提供一种数据发送方法。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四提供的一种数据发送方法的流程图。如图9所示,该方法可包括:
S901、根据预设的重复次数和预设的调制编码方式(Modulation and CodingScheme,简称MCS),确定发送功率。
具体地,该预设的重复次数可以为发送端设备对应的数据块的重复发送次数;该预设的MCS可以为该发送端设备对应的MCS。
S902、采用该发送功率和该预设的重复次数,重复发送数据块。
可选的,如上所述的S901中根据预设的重复次数,和预设的MCS确定发送功率,可包括:
若该预设的重复发送次数大于或等于该预设的MCS对应的重复次数,确定最大发送功率为该发送功率。
具体地,每一种MCS可对应一个重复次数阈值,不同的MCS可对应不同的重复次数。该预设的MCS对应的重复次数可以为该发送端设备对应的该数据块的重复发送次数阈值。该最大发送功率可以为预设的该发送端设备的功率控制策略所对应的最大发送功率,如PMAX(i)。
可替代地,如上所述的S901中根据预设的重复次和预设的MCS,确定发送功率包括:
根据该预设的重复发送次数和该预设的MCS确定码率;
若该码率小于或等于预设的码率值,确定最大发送功率为该发送功率。
本发明实施例五提供的数据发送方法,可根据预设的重复次数,和预设的调制编码方式MCS,确定发送功率;并采用该发送功率和该预设的重复次数,重复发送数据块,可使得接收端设备更好地接收到该数据块,提高数据块发送的覆盖范围。
本发明实施例六还提供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六提供的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图。如图10所示,该方法可包括:
S1001、根据第一小区的操作模式确定窄带主信息块(Narrow Band MasterInformation Block,简称NB-MIB)中预设字段的值。
窄带主信息块可以为窄带物联网中的主信息块。窄带物联网最低只需要180kHz频谱即可组网。
S1002、发送该窄带主信息块。
具体地该S1002可以是通过广播信道发送该窄带主信息块。
S1003、接收窄带主信息块。
S1004、根据该窄带主信息块中预设字段的值确定第一小区的操作模式。
本实施例六中的方法中S1001和S1002可由网络设备如基站执行,S1003和S1004可由终端执行。
可选的,如上所述的S1001中根据第一小区操作模式确定窄带主信息块中预设字段的值包括:
若第一小区的操作模式为独立操作模式,将预设字段的值配置为第一取值;
若第一小区操作模式为保护带操作模式,将预设字段的值配置为第二取值;第一取值不同于该第二取值。
具体地,若发送端设备所在小区,即第一小区的操作模式为独立操作模式(standalone operation),则可将预设字段的值配置为第一取值,如00。该第一小区所在网络的频谱资源与该第二小区对应的频谱资源不同,该第一小区所在的网络,如窄带物联网可使用单独的频谱独立组网。频谱可以来源于现有GSM网络中划分出来的一个200kHz载波,或者零散的频谱。
若发送端设备所在小区,即第一小区的操作模式为保护带操作模式(guard-bandoperation),可将预设字段的值配置为第二取值,如01。该第一小区所在网络的频谱资源为第二小区的保护带宽内的频谱资源。举例来说,窄带物联网使用LTE网络的频谱资源中的保护带宽中的频谱组网。比如,一个10MHz的LTE载波在频谱两端各有500kHz的保护带,每个保护带中至少可以各拿出一个180kHz频谱用于窄带物联网。
可选的,如上所述的S1001中根据第一小区的操作模式确定窄带主信息块中预设字段的值包括:
若该第一小区的操作模式为带内操作模式,且,该第一小区的窄带参考信号的天线端口数与第二小区的小区参考信号的天线端口数相同,则将该预设字段的值配置为第三取值。该第三取值例如可以为10。
可替代地,如上所述的S1001中根据第一小区的操作模式确定窄带主信息块中预设字段的值包括:
若该第一小区的操作模式为带内操作模式,且,第一小区的天线端口数与第二小区的天线端口数不同,则将预设字段的值配置为第四取值。该第四取值例如可以为11。
可选的,如上所述的S1004中根据该窄带主信息块中预设字段的值确定第一小区的操作模式包括:
若预设字段的值为第一取值,确定第一小区的操作模式为独立操作模式;
若预设字段的值为第二取值,确定第一小区的操作模式为保护带操作模式。
可选的,如上所述的S1004中根据该窄带主信息块中预设字段的值确定第一小区的操作模式包括:
若预设字段的值为第三取值,确定第一小区的操作模式为带内操作模式,且,第一小区的天线端口数与第二小区的天线端口数相同。
可选的,如上所述的S1004中根据该窄带主信息块中预设字段的值确定第一小区的操作模式包括:
若预设字段的值为第四取值,确定第一小区的操作模式为带内操作模式,且,第一小区的天线端口数与第二小区的天线端口数不同。
具体地,若该预设字段的值为第三取值或第四取值,可确定该发送端设备对应的操作模式为带内操作模式(in-band operation)。也就是说,该第一小区所在网络的频谱资源为第二小区的带内资源中的部分频谱资源。举例来说,窄带物联网使用LTE频谱中的一个或多个180kHz的物理资源块(Physical Resource Block,简称PRB)进行组网。
窄带物联网的终端在入网的过程中,需要读取窄带物联网广播信道(NarrowBand-Physical Broadcast Channel,简称NB-PBCH)中周期性广播的窄带主信息块,以获取系统的关键参数。操作模式就是其中一个参数。由于不同操作模式下的关键参数不完全一样,比较好的做法是根据操作模式参数的取值来确定如何解读NB-MIB中除操作模式外所有其他参数。
如果窄带物联网处于带内操作模式,则其所使用的PRB上有一部分符号资源是被LTE小区所占用的,窄带物联网中UE不能使用。在这种情况下,窄带物联网UE还需要从NB-MIB中读取相应LTE小区的参考信号的天线端口数,用于确定已被LTE小区的小区参考信号所占用的资源。
窄带物联网本身的的窄带小区的窄带参考信号对应的天线端口数,可以为1或者2,可由终端在窄带物联网广播信道中的NB-MIB所获得的。LTE小区的小区参考信号对应的天线端口数与窄带小区的窄带参考信号对应的天线端口数的对应关系可如下表2所示。
表2
根据该表2可知,在已知窄带小区的窄带参考信号对应的天线端口数的情况下,窄带物联网的终端可根据该窄带小区的窄带参考信号对应的天线端口数和LTE小区的小区参考信号对应的天线端口数是否一样,即可以知道LTE小区的小区参考信号对应的天线端口数。这个信息可以用1个比特来表示。但是由于这个信息只在窄带物联网处于带内操作模式的情况下才有必要存在,所以更高效的编码方式是把这个信息和窄带物联网操作模式联合编码,比如,操作模式的2个比特中,00表示独立操作模式,01表示保护带操作模式,10表示带内操作模式而且窄带小区的窄带参考信号和LTE小区的小区参考信号对应的天线端口数相同,11表示带内操作模式而且窄带小区的窄带参考信号和LTE小区的小区参考信号对应的天线端口数不同。
本发明实施例六提供的数据传输方法,可根据窄带主信息块NB-MIB中预设字段的值确定第一小区操作模式;NB-MIB为第一小区中网络设备所发送的。
本发明实施例七提供一种发送端设备。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四提供的一种发送端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1所示,该发送端设备1100可包括:产生模块1101、加扰模块1102和发送模块1103。
其中,该产生模块1101和加扰模块1102可以通过发送端设备1100中的处理器实现。发送模块1103可通过发送端设备1100中的发射器或发射天线实现。
产生模块1101,用于进行扰码初始化,产生扰码。
加扰模块1102,用于根据该扰码对数据块进行加扰。
发送模块1103,用于重复发送该加扰后的该数据块。
产生模块1101,还用于在距离该数据块的上次扰码初始化的间隔大于或等于预设的扰码初始化参数阈值时,进行扰码初始化,重新产生扰码。
加扰模块1102,还用于根据该重新产生的扰码对该数据块再次进行加扰。
发送模块1103,还用于重复发送该再次加扰后的该数据块。
本发明实施例七提供的发送端设备可用于执行如上实施例一或二所述的任一数据发送方法,其有益效果与上述实施例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可选的,间隔通过时间或资源单元数表示。
可选的,间隔通过子帧数表示。
可选的,数据块占用至少一个子帧;
产生模块1101,还用于若数据块占用的子帧数大于或等于扰码初始化参数阈值,在每次重复发送该数据块时进行扰码初始化,重新产生扰码。
可选的,若数据块占用至少一个子帧;
产生模块1101,还用于若数据块占用的子帧数小于扰码初始化参数阈值,在距离上次扰码初始化的子帧数大于或等于扰码初始化参数阈值时,进行扰码初始化,重新产生扰码。
可选的,数据块为速率匹配块RMB,或者,RMB的冗余版本RV对应的码块;RMB为对待发送数据进行编码及速率匹配后的码块。
可选的,产生模块1101,还用于采用如下公式(1)进行扰码初始化;
其中,cinit为扰码;nRNTI为标识终端的无线网络临时标识;A为非固定值,表示从低到高的比特位的第9位至第13位;为小区标识号。
可选的,产生模块1101,还用于采用如下公式(2)获得A;
其中,q保持为0或者1或者在每一次扰码初始化时对上一次取值取反;
SFN为系统帧号,ns为当前重复发送数据块时对应的时隙号;为下取整;mod为取余。
可替代地,产生模块1101,还可用于采用如下公式(3)获得A;
其中,q保持为0或者1或者在每一次扰码初始化时对上一次取值取反;
SFN为系统帧号,ns为当前重复发送数据块时对应的时隙号;为下取整;#Rep为当前重复发送数据块所对应的重复序号;mod为取余。
可替代地,产生模块1101,还可用于采用如下公式(4)获得A;
其中,q保持为0或者1或者在每一次扰码初始化时对上一次取值取反;
ns为当前重复发送数据块时对应的时隙号;为下取整;#Rep为当前重复发送数据块所对应的重复序号;mod为取余。
可替代地,产生模块1101,还可用于采用如下公式(5)获得A;
SFN为系统帧号,ns为当前重复发送数据块时对应的时隙号;为下取整;mod为取余。
可替代地,产生模块1101,还可用于采用如下公式(6)获得A;
SFN为系统帧号,ns为当前重复发送数据块时对应的时隙号;为下取整;#Rep为当前重复发送数据块所对应的重复序号;mod为取余。
可替代地,产生模块1101,还可用于采用如下公式(7)获得A;
其中,ns为当前重复发送数据块时对应的时隙号;#Rep为当前重复发送数据块所对应的重复序号;为下取整;mod为取余。
本发明实施例七提供的发送端设备可用于执行如上实施例一或二所述的任一数据发送方法,其有益效果与上述实施例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本发明实施例八还提供一种发送端设备。图12为本发明实施例五提供的一种发送端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2所示,发送端设备1200可包括:产生模块1201、加扰模块1202和发送模块1203。
其中,该产生模块1201和加扰模块1202可以通过发送端设备1200中的处理器实现。发送模块1203可通过发送端设备1200中的发射器或发射天线实现。
产生模块1201,用于在数据块的每个重复周期的开始,进行扰码初始化,产生扰码;数据块的所有重复周期内的重复次数之和等于数据块所需的重复次数。
加扰模块1202,用于根据扰码对数据块进行加扰;
发送模块1203,用于在每个重复周期内,根据每个重复周期对应的重复次数,重复发送加扰后的该数据块。
本发明实施例八提供的发送端设备可用于执行上述实施例三中所述的任一数据发送方法,具体的实现过程及有益效果与上述实施例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可选的,数据块包括多个分块;每个分块对应至少一个子帧。
可选的,数据块为速率匹配块RMB;RMB为对待发送数据进行编码及速率匹配后的码块;RMB包括至少两个RV对应的码块;
每个分块对应一个子帧,或者,一个冗余版本RV。
可选的,所有重复周期包括至少一个重复周期。
本发明实施例八提供的发送端设备可用于执行上述实施例三中所述的任一数据发送方法,具体的实现过程及有益效果与上述实施例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本发明实施例九还提供一种发送端设备。图13为本发明实施例九提供的一种发送端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3所示,发送端设备1300可包括:处理器1301和发射机1302。
处理器1301可以为一种集成电路芯片,具有指令和数据的执行能力,以及信号的处理能力。在实现过程中,上述方法的各步骤可以通过处理器1306中的硬件的集成逻辑电路或者软件形式的指令完成。上述的处理器1301具体可以是中央处理器(CentralProcessing Unit,简称CPU)、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简称DSP)、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简称ASIC)、现成可编程门阵列(Field-Programmable Gate Array,简称FPGA)或者其他可编程逻辑器件、分立门或者晶体管逻辑器件、分立硬件组件。可以实现或者执行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公开的各方法、步骤及逻辑框图。通用处理器可以是微处理器或者该处理器也可以是任何常规的处理器等。
发射机1302也可为发射器或发射天线实现。
其中,处理器1301,用于进行扰码初始化,产生扰码;根据扰码对数据块进行加扰。
发射机1302,可用于重复发送该加扰后的数据块。
处理器1301,还用于在距离数据块的上次扰码初始化的间隔大于或等于预设的扰码初始化参数阈值时,进行扰码初始化,重新产生扰码;并根据该重新产生的扰码对该数据块再次进行加扰。
发射机1302,可用于重复发送该再次加扰后的该数据块。
可选的,间隔通过时间或资源单元数表示。
可选的,间隔通过子帧数表示。
可选的,数据块占用至少一个子帧;
处理器1301,还用于若该数据块占用的子帧数大于或等于该扰码初始化参数阈值,每次重复发送该数据块时进行扰码初始化,重新产生扰码。
可选的,若数据块占用至少一个子帧;
处理器1301,还用于若该数据块占用的子帧数小于该扰码初始化参数阈值,在距离该上次扰码初始化的子帧数大于或等于该扰码初始化参数阈值时,进行扰码初始化,重新产生扰码。
可选的,数据块为速率匹配块RMB,或者,RMB的冗余版本RV对应的码块;RMB为对待发送数据进行编码及速率匹配后的码块。
可选的,处理器1301,还用于采用如下公式(1)进行扰码初始化;
其中,cinit为扰码;nRNTI为标识终端的无线网络临时标识;A为非固定值,表示从低到高的比特位的第9位至第13位;为小区标识号。
可选的,处理器1301可用于采用如下公式(2)获得A;
其中,q保持为0或者1或者在每一次扰码初始化时对上一次取值取反;
SFN为系统帧号,ns为当前重复发送数据块时对应的时隙号;为下取整;mod为取余。
可替代地,处理器1301可用于采用如下公式(3)获得A;
其中,q保持为0或者1或者在每一次扰码初始化时对上一次取值取反;
SFN为系统帧号,ns为当前重复发送数据块时对应的时隙号;为下取整;#Rep为当前重复发送数据块所对应的重复序号;mod为取余。
可替代地,处理器1301可用于采用如下公式(4)获得A;
其中,q保持为0或者1或者在每一次扰码初始化时对上一次取值取反;
ns为当前重复发送数据块时对应的时隙号;为下取整;#Rep为当前重复发送数据块所对应的重复序号;mod为取余。
可替代地,处理器1301可用于采用如下公式(5)获得A;
SFN为系统帧号,ns为当前重复发送数据块时对应的时隙号;为下取整;mod为取余。
可替代地,处理器1301可用于采用如下公式(6)获得A;
SFN为系统帧号,ns为当前重复发送数据块时对应的时隙号;为下取整;#Rep为当前重复发送数据块所对应的重复序号;mod为取余。
可替代地,处理器1301可用于采用如下公式(7)获得A;
其中,ns为当前重复发送数据块时对应的时隙号;#Rep为当前重复发送数据块所对应的重复序号;为下取整;mod为取余。
本发明实施例九提供的发送端设备可用于执行如上实施例一或二所述的任一数据发送方法,其有益效果与上述实施例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本发明实施例十还提供一种发送端设备。图14为本发明实施例十提供的一种发送端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4所示,发送端设备1400可包括:处理器1401和发射机1402。
处理器1401可以为一种集成电路芯片,具有指令和数据的执行能力,以及信号的处理能力。在实现过程中,上述方法的各步骤可以通过处理器1406中的硬件的集成逻辑电路或者软件形式的指令完成。上述的处理器1401具体可以是CPU、DSP、ASIC、FPGA或者其他可编程逻辑器件、分立门或者晶体管逻辑器件、分立硬件组件。可以实现或者执行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公开的各方法、步骤及逻辑框图。通用处理器可以是微处理器或者该处理器也可以是任何常规的处理器等。
发射机1402也可为发射器或发射天线实现。
其中,处理器1401,还用于在数据块的每个重复周期的开始,进行扰码初始化,产生扰码;数据块的所有重复周期内的重复次数之和等于数据块所需的重复次数;根据扰码对数据块进行加扰。
发射机1402,用于在每个重复周期内,根据每个重复周期对应的重复次数,重复发送加扰后的该数据块。
可选的,数据块包括多个分块;每个分块对应至少一个子帧。
可选的,数据块为速率匹配块RMB;RMB为对待发送数据进行编码及速率匹配后的码块;RMB包括至少两个RV对应的码块;
每个分块对应一个子帧,或者,一个冗余版本RV。
可选的,所有重复周期包括至少一个重复周期。
本发明实施例十提供的发送端设备可用于执行如上实施例三所述的任一数据发送方法,其有益效果与上述实施例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本发明实施例十一还提供一种发送端设备。图15为本发明实施例十一提供的一种发送端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5所示,发送端设备1500可包括:
确定模块1501,用于根据子载波间隔,确定带宽参数;该带宽参数为子载波的数量;根据该带宽参数确定发送功率。
发送模块1502,用于采用该发送功率在该子载波上发送数据块。
可选的,确定模块1501,还用于若该子载波间隔为第一间隔,确定第一间隔与第二间隔的比值为该带宽参数;该第二间隔大于该第一间隔。
发送模块1502,还用于采用该发送功率在该子载波间隔为该第一间隔的单个子载波上发送数据块。
可选的,第一间隔为3.75kHz,第二间隔为15kHz。
可选的,确定模块1501,还用于若子载波间隔为第二间隔,确定子载波间隔为第二间隔的子载波的数量为带宽参数;
发送模块1502,还用于采用发送功率在子载波间隔为第二间隔的至少一个子载波上发送数据块。
可选的,第二间隔为15kHz,第二间隔的子载波的数量为1、3、6或12。
本发明实施例十一提供的发送端设备,可执行上述实施例四提供的数据发送方法,实现过程及有益效果与上述实施例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本发明实施例十二还提供一种发送端设备。图16为本发明实施例十二提供的一张发送端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6所示,发送端设备1600可包括:
确定模块1601,用于根据预设的重复次数,和预设的MCS,确定发送功率。
发送模块1602,用于采用发送功率和该预设的重复次数,重复发送数据块。
可选的,确定模块1601,还用于若预设的重复发送次数大于或等于预设的MCS对应的重复次数,确定最大发送功率为发送功率。
可替代地,确定模块1601,还用于根据预设的重复发送次数和预设的MCS确定码率;若码率小于或等于预设的码率值,确定最大发送功率为发送功率。
本发明实施例十二提供的发送端设备,可执行上述实施例五提供的数据发送方法,实现过程及有益效果与上述实施例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本发明实施例十三还提供一种发送端设备。图17为本发明实施例十三提供的一张发送端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7所示,发送端设备1700可包括:
确定模块1701,用于根据第一小区的操作模式确定窄带主信息块中预设字段的值;
发送模块1702,用于发送窄带主信息块。
可选的,确定模块1701,还用于若第一小区的操作模式为独立操作模式,将预设字段的值配置为第一取值;若第一小区的操作模式为保护带操作模式,将预设字段的值配置为第二取值;该第一取值不同于所述第二取值。
可选的,确定模块1701,还用于若第一小区的操作模式为带内操作模式,第一小区的天线端口数与第二小区的天线端口数相同,则将预设字段的值配置为第三取值。
可选的,确定模块1702,还用于若若第一小区的操作模式为带内操作模式,第一小区的天线端口数与第二小区的天线端口数不同,则将预设字段的值配置为第四取值。
本发明实施例十三还提供一种接收端设备。图18为本发明实施例十三提供的一种接收送端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8所示,发送端设备1800可包括:
接收模块1801,用于接收窄带主信息块。
确定模块1802,用于根据窄带主信息块中预设字段的值确定第一小区的操作模式。
可选的,确定模块1801,还用于若预设字段的值为第一取值,确定第一小区的操作模式为独立操作模式;若预设字段的值为第二取值,确定第一小区的操作模式为保护带操作模式。
可选的,确定模块1801,还用于若预设字段的值为第三取值,确定第一小区的操作模式为带内操作模式,且,第一小区的天线端口数与第二小区的天线端口数相同。
可选的,确定模块1801,还用于若预设字段的值为第四取值,确定第一小区的操作模式为带内操作模式,且,第一小区的天线端口数与第二小区的天线端口数不同。
本发明实施例十三提供的发送端设备和接收端设备,可执行上述实施例六提供的数据传输方法,实现过程及有益效果与上述实施例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各方法实施例的全部或部分步骤可以通过程序指令相关的硬件来完成。前述的程序可以存储于一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该程序在执行时,执行包括上述各方法实施例的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ROM、RAM、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56)

1.一种数据发送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进行扰码初始化,产生扰码;
根据所述扰码对数据块进行加扰;
重复发送所述加扰后的所述数据块;
距离所述数据块的上次扰码初始化的间隔大于或等于预设的扰码初始化参数阈值时,进行扰码初始化,重新产生扰码;
根据所述重新产生的扰码对所述数据块再次进行加扰;
重复发送所述再次加扰后的所述数据块。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间隔通过时间或资源单元数表示。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间隔通过子帧数表示。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块占用至少一个子帧;
所述距离所述数据块的上次扰码初始化的间隔大于或等于扰码初始化参数阈值时,进行扰码初始化,重新产生扰码,包括:
若所述数据块占用的子帧数大于或等于所述扰码初始化参数阈值,每次重复发送所述数据块时进行扰码初始化,重新产生扰码。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块占用至少一个子帧;
所述距离所述数据块的上次扰码初始化的间隔大于或等于扰码初始化参数阈值时,进行扰码初始化,重新产生扰码,包括:
若所述数据块占用的子帧数小于所述扰码初始化参数阈值,在距离所述上次扰码初始化的子帧数大于或等于所述扰码初始化参数阈值时,进行扰码初始化,重新产生扰码。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块为速率匹配块RMB,或者,所述RMB的冗余版本RV对应的码块;所述RMB为对待发送数据进行编码及速率匹配后的码块。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进行扰码初始化,产生扰码,包括:
采用如下公式(1)进行扰码初始化;
其中,cinit为所述扰码;nRNTI为标识终端的无线网络临时标识;A为非固定值,表示从低到高的比特位的第9位至第13位;为小区标识号。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A采用如下公式(2)获得;
其中,q保持为0或者1或者在每一次扰码初始化时对上一次取值取反;
SFN为系统帧号,ns为当前重复发送所述数据块时对应的时隙号;为下取整;mod为取余。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A采用如下公式(3)获得;
其中,q保持为0或者1或者在每一次扰码初始化时对上一次取值取反;
SFN为系统帧号,ns为当前重复发送所述数据块时对应的时隙号;为下取整;#Rep为所述当前重复发送所述数据块所对应的重复序号;mod为取余。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A采用如下公式(4)获得;
其中,q保持为0或者1或者在每一次扰码初始化时对上一次取值取反;
ns为当前重复发送所述数据块时对应的时隙号;为下取整;#Rep为所述当前重复发送所述数据块所对应的重复序号;mod为取余。
11.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A采用如下公式(5)获得;
SFN为系统帧号,ns为当前重复发送所述数据块时对应的时隙号;为下取整;mod为取余。
12.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A采用如下公式(6)获得;
SFN为系统帧号,ns为当前重复发送所述数据块时对应的时隙号;为下取整;#Rep为所述当前重复发送所述数据块所对应的重复序号;mod为取余。
13.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A采用如下公式(7)获得;
其中,ns为当前重复发送所述数据块时对应的时隙号;#Rep为所述当前重复发送所述数据块所对应的重复序号;为下取整;mod为取余。
14.一种数据发送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在数据块的每个重复周期的开始,进行扰码初始化,产生扰码;所述数据块的所有重复周期内的重复次数之和等于所述数据块所需的重复次数;
根据所述扰码对所述数据块进行加扰;
在所述每个重复周期内,根据所述每个重复周期对应的重复次数,重复发送所述加扰后的所述数据块。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块包括多个分块;每个分块对应至少一个子帧。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块为速率匹配块RMB;所述RMB为对待发送数据进行编码及速率匹配后的码块;所述RMB包括至少两个RV对应的码块;
所述每个分块对应一个子帧,或者,一个冗余版本RV。
17.根据权利要求14-16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所有重复周期包括至少一个重复周期。
18.一种数据发送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根据预设的重复次数和预设的调制编码方式MCS,确定发送功率;
采用所述发送功率和该预设的重复次数,重复发送数据块。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预设的重复次数和预设的MCS,确定发送功率包括:
若所述预设的重复发送次数大于或等于所述预设的MCS对应的重复次数,确定最大发送功率为所述发送功率。
20.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预设的重复次数和预设的MCS,确定发送功率包括:
根据所述预设的重复发送次数和所述预设的MCS确定码率;
若所述码率小于或等于预设的码率值,确定最大发送功率为所述发送功率。
21.一种数据发送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根据第一小区的操作模式确定窄带主信息块中预设字段的值;
发送所述窄带主信息块。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第一小区的操作模式确定窄带主信息块中预设字段的值包括:
若所述第一小区的操作模式为独立操作模式,将所述预设字段的值配置为第一取值;
若所述第一小区的操作模式为保护带操作模式,将所述预设字段的值配置为第二取值;所述第一取值不同于所述第二取值。
23.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第一小区的操作模式确定窄带主信息块中预设字段的值包括:
若所述第一小区的操作模式为带内操作模式,且,所述第一小区的天线端口数与第二小区的天线端口数相同,则将所述预设字段的值配置为第三取值。
24.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第一小区的操作模式确定窄带主信息块中预设字段的值包括:
若所述第一小区的操作模式为带内操作模式,且,所述第一小区的天线端口数与第二小区的天线端口数不同,则将所述预设字段的值配置为第四取值。
25.一种数据接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接收窄带主信息块;
根据所述窄带主信息块中预设字段的值确定第一小区的操作模式。
26.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窄带主信息块中预设字段的值确定第一小区的操作模式包括:
若所述预设字段的值为第一取值,确定所述第一小区的操作模式为独立操作模式;
若所述预设字段的值为第二取值,确定所述第一小区的操作模式为保护带操作模式。
27.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窄带主信息块中预设字段的值确定第一小区的操作模式包括:
若所述预设字段的值为第三取值,确定所述第一小区的操作模式为带内操作模式,且,所述第一小区的天线端口数与第二小区的天线端口数相同。
28.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窄带主信息块中预设字段的值确定第一小区的操作模式,包括:
若所述预设字段的值为第四取值,确定所述第一小区的操作模式为带内操作模式,且,所述第一小区的天线端口数与第二小区的天线端口数不同。
29.一种发送端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产生模块,用于进行扰码初始化,产生扰码;
加扰模块,用于根据所述扰码对数据块进行加扰;
发送模块,用于重复发送所述加扰后的所述数据块;
所述产生模块,还用于在距离所述数据块的上次扰码初始化的间隔大于或等于预设的扰码初始化参数阈值时,进行扰码初始化,重新产生扰码;
所述加扰模块,还用于根据所述重新产生的扰码对所述数据块再次进行加扰;
所述发送模块,还用于重复发送所述再次加扰后的所述数据块。
30.根据权利要求29所述的发送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间隔通过时间或资源单元数表示。
31.根据权利要求29所述的发送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间隔通过子帧数表示。
32.根据权利要求31所述的发送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块占用至少一个子帧;
所述产生模块,还用于若所述数据块占用的子帧数大于或等于所述扰码初始化参数阈值,在每次重复发送所述数据块时进行扰码初始化,重新产生扰码。
33.根据权利要求31所述的发送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块占用至少一个子帧;
所述产生模块,还用于若所述数据块占用的子帧数小于所述扰码初始化参数阈值,在距离所述上次扰码初始化的子帧数大于或等于所述扰码初始化参数阈值时,进行扰码初始化,重新产生扰码。
34.根据权利要求29-33中任一项所述的发送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块为速率匹配块RMB,或者,所述RMB的冗余版本RV对应的码块;所述RMB为对待发送数据进行编码及速率匹配后的码块。
35.根据权利要求29-34中任一项所述的发送端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产生模块,还用于采用如下公式(1)进行扰码初始化;
其中,cinit为所述扰码;nRNTI为标识终端的无线网络临时标识;A为非固定值,表示从低到高的比特位的第9位至第13位;为小区标识号。
36.根据权利要求35所述的发送端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产生模块,还用于采用如下公式(2)获得A;
其中,q保持为0或者1或者在每一次扰码初始化时对上一次取值取反;
SFN为系统帧号,ns为当前重复发送所述数据块时对应的时隙号;为下取整;mod为取余。
37.根据权利要求35述的发送端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产生模块,还用于采用如下公式(3)获得A;
其中,q保持为0或者1或者在每一次扰码初始化时对上一次取值取反;
SFN为系统帧号,ns为当前重复发送所述数据块时对应的时隙号;为下取整;#Rep为所述当前重复发送所述数据块所对应的重复序号;mod为取余。
38.根据权利要求35所述的发送端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产生模块,还用于采用如下公式(4)获得A;
其中,q保持为0或者1或者在每一次扰码初始化时对上一次取值取反;
ns为当前重复发送所述数据块时对应的时隙号;为下取整;#Rep为所述当前重复发送所述数据块所对应的重复序号;mod为取余。
39.根据权利要求35所述的发送端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产生模块,还用于采用如下公式(5)获得A;
SFN为系统帧号,ns为当前重复发送所述数据块时对应的时隙号;为下取整;mod为取余。
40.根据权利要求35所述的发送端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产生模块,还用于采用如下公式(6)获得A;
SFN为系统帧号,ns为当前重复发送所述数据块时对应的时隙号;为下取整;#Rep为所述当前重复发送所述数据块所对应的重复序号;mod为取余。
41.根据权利要求35所述的发送端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产生模块,还用于采用如下公式(7)获得A;
其中,ns为当前重复发送所述数据块时对应的时隙号;#Rep为所述当前重复发送所述数据块所对应的重复序号;为下取整;mod为取余。
42.一种发送端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产生模块,用于在数据块的每个重复周期的开始,进行扰码初始化,产生扰码;所述数据块的所有重复周期内的重复次数之和等于所述数据块所需的重复次数;
加扰模块,用于根据所述扰码对所述数据块进行加扰;
发送模块,用于在所述每个重复周期内,根据所述每个重复周期对应的重复次数,重复发送所述加扰后的所述数据块。
43.根据权利要求42所述的发送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块包括多个分块;每个分块对应至少一个子帧。
44.根据权利要求43所述的发送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块为速率匹配块RMB;所述RMB为对待发送数据进行编码及速率匹配后的码块;所述RMB包括至少两个RV对应的码块;
所述每个分块对应一个子帧,或者,一个冗余版本RV。
45.根据权利要求42-44中任一项所述的发送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所有重复周期包括至少一个重复周期。
46.一种发送端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确定模块,用于根据预设的重复次数,和预设的调制编码方式MCS,确定发送功率;
发送模块,用于采用所述发送功率和该预设的重复次数,重复发送数据块。
47.根据权利要求46所述的发送端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确定模块,还用于若所述预设的重复发送次数大于或等于所述预设的MCS对应的重复次数,确定最大发送功率为所述发送功率。
48.根据权利要求46所述的发送端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确定模块,还用于根据所述预设的重复发送次数和所述预设的MCS确定码率;若所述码率小于或等于预设的码率值,确定最大发送功率为所述发送功率。
49.一种发送端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确定模块,用于根据第一小区的操作模式确定窄带主信息块中预设字段的值;
发送模块,用于发送所述窄带主信息块。
50.根据权利要求49所述的发送端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确定模块,还用于若所述第一小区的操作模式为独立操作模式,将所述预设字段的值配置为第一取值;若所述第一小区的操作模式为保护带操作模式,将所述预设字段的值配置为第二取值;所述第一取值不同于所述第二取值。
51.根据权利要求49所述的发送端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确定模块,还用于若所述第一小区的操作模式为带内操作模式,所述第一小区的天线端口数与第二小区的天线端口数相同,则将所述预设字段的值配置为第三取值。
52.根据权利要求49所述的发送端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确定模块,还用于若所述第一小区的操作模式为带内操作模式,所述第一小区的天线端口数与第二小区的天线端口数不同,则将所述预设字段的值配置为第四取值。
53.一种接收端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接收模块,用于接收窄带主信息块;
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窄带主信息块中预设字段的值确定第一小区的操作模式。
54.根据权利要求53所述的接收端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确定模块,还用于若所述预设字段的值为第一取值,确定所述第一小区的操作模式为独立操作模式;若所述预设字段的值为第二取值,确定所述第一小区的操作模式为保护带操作模式。
55.根据权利要求53所述的接收端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确定模块,还用于若所述预设字段的值为第三取值,确定所述第一小区的操作模式为带内操作模式,且,所述第一小区的天线端口数与第二小区的天线端口数相同。
56.根据权利要求53所述的接收端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确定模块,还用于若所述预设字段的值为第四取值,确定所述第一小区的操作模式为带内操作模式,且,所述第一小区的天线端口数与第二小区的天线端口数不同。
CN201910609548.9A 2016-03-16 2016-03-16 数据发送方法、发送端设备及存储介质 Active CN11043002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609548.9A CN110430027B (zh) 2016-03-16 2016-03-16 数据发送方法、发送端设备及存储介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158478.6A CN107204825B (zh) 2016-03-16 2016-03-16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发送端设备及接收端设备
CN201910609548.9A CN110430027B (zh) 2016-03-16 2016-03-16 数据发送方法、发送端设备及存储介质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158478.6A Division CN107204825B (zh) 2016-03-16 2016-03-16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发送端设备及接收端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430027A true CN110430027A (zh) 2019-11-08
CN110430027B CN110430027B (zh) 2024-02-02

Family

ID=59850935

Famil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609541.7A Active CN110289941B (zh) 2016-03-16 2016-03-16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发送端设备及接收端设备
CN201610158478.6A Active CN107204825B (zh) 2016-03-16 2016-03-16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发送端设备及接收端设备
CN201910609548.9A Active CN110430027B (zh) 2016-03-16 2016-03-16 数据发送方法、发送端设备及存储介质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609541.7A Active CN110289941B (zh) 2016-03-16 2016-03-16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发送端设备及接收端设备
CN201610158478.6A Active CN107204825B (zh) 2016-03-16 2016-03-16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发送端设备及接收端设备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2) US10536907B2 (zh)
EP (2) EP4131814A1 (zh)
CN (3) CN110289941B (zh)
WO (1) WO2017157286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532306A (zh) * 2020-03-18 2021-03-19 上海航天电子通讯设备研究所 基于fpga的低延时vde星载下行数字信号处理系统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454606B2 (en) * 2015-07-22 2019-10-22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 for operating IoT in cellular system and system therefor
WO2017135044A1 (ja) * 2016-02-02 2017-08-10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端末装置および通信システム
CN110289941B (zh) * 2016-03-16 2022-06-2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发送端设备及接收端设备
WO2018092084A1 (en) * 2016-11-18 2018-05-24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Flexible standalone spectrum for nb-iot
CN109873782B (zh) * 2017-12-01 2022-02-25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数据发送、接收方法、装置、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EP3849122A4 (en) 2018-09-28 2021-08-18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DATA TRANSMISSION PROCESS, DEVICE AND SYSTEM, AND STORAGE MEDIA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706114A (zh) * 2003-12-23 2005-12-07 株式会社东芝 静态mimo信道的数据编码
US20090011765A1 (en) * 2006-03-01 2009-01-08 Nec Corporation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its scramble code assigning method, mobile station, and base station
CN101350690A (zh) * 2007-07-20 2009-01-21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单载频网络多媒体广播多播业务的扰码配置方法
CN101939961A (zh) * 2008-02-08 2011-01-05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在i分支及q分支上多路复用
CN102047597A (zh) * 2008-05-28 2011-05-04 株式会社Ntt都科摩 无线通信系统
CN102783198A (zh) * 2010-03-01 2012-11-14 阿尔卡特朗讯 用于减轻宏小区与小型小区之间的控制信道干扰的方法
CN103200139A (zh) * 2013-04-11 2013-07-10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一种ofdm信号带宽盲估计方法
WO2016004900A1 (en) * 2014-07-11 2016-01-14 Mediatek Singapore Pte. Ltd. Methods for enb, ue uplink transmission and reception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752939A (en) * 1986-09-03 1988-06-21 Hughes Aircraft Company Hidden preamble for frequency hopped synchronization
SE503893C2 (sv) * 1994-07-15 1996-09-30 Ericsson Telefon Ab L M Förfarande och anordning för frekvenshoppning i ett radiokommunikationssystem
US7054375B2 (en) * 2000-12-22 2006-05-30 Nokia Corpo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error reduction in an orthogonal modulation system
US6804191B2 (en) * 2002-04-05 2004-10-12 Flarion Technologies, Inc. Phase sequences for timing and access signals
JP3855881B2 (ja) * 2002-08-09 2006-12-13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色補正回路及びそれを備えた画像表示装置
US20040203476A1 (en) * 2002-10-08 2004-10-14 Jung-Tao Liu Method of feedback for HSDPA system using OFMDA
KR100552669B1 (ko) * 2002-12-26 2006-02-20 한국전자통신연구원 층적 공간-시간 구조의 검파기를 갖는 다중 입출력시스템에 적용되는 적응 변복조 장치 및 그 방법
US8374075B2 (en) * 2006-06-27 2013-02-12 John W. Bogdan Phase and frequency recovery techniques
US20050047517A1 (en) * 2003-09-03 2005-03-03 Georgios Giannakis B. Adaptive modulation for multi-antenna transmissions with partial channel knowledge
US7822128B2 (en) * 2004-12-03 2010-10-26 Intel Corporation Multiple antenna multicarrier transmitter and method for adaptive beamforming with transmit-power normalization
CN102064914B (zh) * 2005-01-11 2014-06-25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经由分层调制发送分层及非分层数据的方法和装置
CN1835415A (zh) * 2005-03-16 2006-09-20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无线通信系统中使用的低复杂度比特和功率分配方法和装置
US8340216B2 (en) * 2005-03-18 2012-12-25 Qualcomm Incorporated Space-time scrambling for cellular systems
US20060291577A1 (en) * 2005-05-26 2006-12-28 Adrian Boariu System and method for selecting pilot tone positions in communication systems
WO2007020512A2 (en) * 2005-08-12 2007-02-22 Nokia Corporation Method, system, apparatus and computer program product for placing pilots in a multicarrier mimo system
US20070237068A1 (en) * 2006-04-06 2007-10-11 Qi Bi Method of providing pilot signals for uplink power control
US7477699B2 (en) * 2006-12-20 2009-01-13 Motorola, Inc. Transmission technique selector for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with multiple transmit and multiple receive antennas
US8433014B2 (en) * 2007-02-15 2013-04-30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Receiving apparatus and receiving method
US8140102B2 (en) * 2007-08-14 2012-03-20 Motorola Mobility,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 power calibration in a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ed wireless system
US7933350B2 (en) * 2007-10-30 2011-04-26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Channel-dependent frequency-domain scheduling in an 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 communications system
US8712415B2 (en) * 2008-03-20 2014-04-29 Interdigital Patent Holdings, Inc. Timing and cell specific system information handling for handover in evolved UTRA
US7800541B2 (en) * 2008-03-31 2010-09-21 Golba Llc Methods and systems for determining the location of an electronic device
US8238958B2 (en) * 2008-04-11 2012-08-07 Wi-Lan Inc. Method, apparatus, and system for uplink modulation and coding scheme selection
US8331420B2 (en) * 2008-04-14 2012-12-11 General Dynamics C4 Systems, Inc.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multiple-antenna communication of wireless signals with embedded pilot signals
KR101487358B1 (ko) * 2008-06-30 2015-01-30 인터디지탈 패튼 홀딩스, 인크 E-utran에서 핸드오버를 수행하기 위한 방법 및 장치
US10165501B2 (en) * 2008-07-07 2018-12-25 Apple Inc. Medium access control for wireless systems
US9370021B2 (en) * 2008-07-31 2016-06-14 Google Technology Holdings LLC Interference reduction for terminals operating on neighboring band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s
US20180254882A1 (en) * 2009-01-10 2018-09-06 John W. Bogdan Synthesizing Clock of OFDM Receiver
US9749169B2 (en) * 2009-01-10 2017-08-29 John W. Bogdan Data recovery with inverse transformation
KR101595031B1 (ko) * 2009-03-09 2016-02-26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다중 안테나를 지원하는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의 전송 전력 제어 방법
US20100260114A1 (en) * 2009-04-10 2010-10-14 Qualcomm Incorporated Acknowledgement resource allocation and scheduling for wlans
CN201780605U (zh) * 2009-04-22 2011-03-30 万信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服装试穿系统
CN102148797B (zh) * 2010-02-08 2014-02-12 上海贝尔股份有限公司 合并的多数据流的传输技术
EP2537279B1 (en) * 2010-02-15 2018-10-03 Lantiq Beteiligungs-GmbH & Co.KG Symbol generation in different multicarrier systems operating in overlapped frequency bandwidths
CN102244631B (zh) * 2010-05-11 2014-12-1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中心子载波的配置方法和设备
US8238496B1 (en) * 2010-05-18 2012-08-07 Applied Micro Circuits Corporation Multiuser 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 (MU-MIMO) channel estimation for multicarrier communications
US8848686B1 (en) * 2010-07-30 2014-09-30 Applied Micro Circuits Corporation Single carrier-frequency-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SC-FDMA) physical uplink control channel (PUCCH) 2/2a/2b detection
US8416759B1 (en) * 2010-07-30 2013-04-09 Applied Micro Circuits Corporations Carrier frequency offset and doppler frequency estimation and correction for OFDMA and SC-FDMA
US8897118B1 (en) * 2010-07-30 2014-11-25 Applied Micro Circuits Corporation Single carrier-frequency-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SC-FDMA) physical uplink control channel (PUCCH) 1/1a/1b detection
WO2012021098A1 (en) * 2010-08-13 2012-02-16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Dual operation of user equipment in licensed and unlicensed spectrum
KR101863927B1 (ko) * 2010-09-26 2018-07-05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다중 안테나 지원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효율적인 피드백 방법 및 장치
EP2445155B1 (en) * 2010-10-20 2016-11-30 Intel Deutschland GmbH Method and arrangement for asynchronous RSRP measurement in an LTE UE receiver
US8442449B2 (en) * 2010-11-08 2013-05-14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Receiver and method for reducing an amount of 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feedback to a transmitter
US8879472B2 (en) * 2011-04-24 2014-11-04 Broadcom Corporation Long training field (LTF) for use within single user, multiple user, multiple access, and/or MIMO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US20130315323A1 (en) * 2011-04-24 2013-11-28 Broadcom Corporation Traveling pilots within single user, multiple user, multiple access, and/or MIMO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CN102780532B (zh) * 2011-05-09 2016-06-0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信道测量的方法及装置
US8675605B2 (en) * 2011-06-02 2014-03-18 Broadcom Corporation Frequency hopping in license-exempt/shared bands
US8849339B2 (en) * 2011-08-12 2014-09-30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Closed loop power control in a heterogeneous network by selecting among sets of accumulative power step values
US8649418B1 (en) * 2013-02-08 2014-02-11 CBF Networks, Inc. Enhancement of the channel propagation matrix order and rank for a wireless channel
US8718210B2 (en) * 2011-09-20 2014-05-06 Qualcomm Incorporated Channel impulse response estimation for wireless receiver
EP4246848A3 (en) * 2011-09-30 2023-12-20 InterDigital Patent Holdings, Inc. Device communication using a reduced channel bandwidth
EP2826288B1 (en) * 2012-03-16 2018-12-05 Interdigital Patent Holdings, Inc. Random access procedures in wireless systems
CN102638436B (zh) * 2012-04-28 2014-07-30 南京大学 一种实现高保密快速跳频传输的方法和系统
US9307414B2 (en) * 2012-05-03 2016-04-05 Blackberry Limited Co-existence aware rate support
US9736828B2 (en) * 2012-07-17 2017-08-15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Network node and a method therein for scheduling a downlink data transmission to a UE, and a UE and a method therein for receiving a downlink data transmission
US8824580B2 (en) * 2012-08-13 2014-09-02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Communicating over a desired tone in the presence of interference having an unknown magnitude that is substantially constant
CN104885539B (zh) * 2013-12-27 2019-10-2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窄带系统数据传输方法和装置
CN105557046B (zh) * 2014-01-24 2019-07-1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导频信号的传输方法及装置
PT3123801T (pt) * 2014-03-25 2018-04-23 Ericsson Telefon Ab L M Formato de preâmbulo de prach melhorado
CN105099642B (zh) * 2014-05-19 2019-06-07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US10075864B2 (en) * 2014-07-02 2018-09-11 Intel IP Corporation System and method for measurement reporting in an unlicensed spectrum
WO2016014969A1 (en) * 2014-07-24 2016-01-28 Marvell Semiconductor, Inc. Group acknowledgement for multiple user communication in a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
EP3012979B1 (en) * 2014-10-24 2019-03-13 Lantiq Beteiligungs-GmbH & Co.KG Communication coexistence of tdd and fdd systems having an overlap spectrum
US9628308B2 (en) * 2014-10-30 2017-04-18 Mediatek Inc. Circuit, communication unit and method for VCO frequency adjustment
EP3197086B1 (en) * 2014-11-06 2018-10-24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Bit loading method for nonlinear precoding, receiving end, and system
CN107431584B (zh) * 2014-12-05 2020-11-03 马维尔国际有限公司 用于在无线通信网络中进行通信的方法和装置
CN104618291A (zh) * 2014-12-31 2015-05-13 重庆邮电大学 基于余量自适应准则的资源分配方法及装置
CN112217622A (zh) * 2015-02-11 2021-01-12 苹果公司 使用统一的灵活5g空中接口的设备、系统和方法
US9949263B2 (en) * 2015-02-25 2018-04-17 Qualcomm Incorporated Frequency resource allocation for a narrow-band cellular internet of things system
CN107431503B (zh) * 2015-03-02 2021-07-30 英国电讯有限公司 发送数据的方法、发送器装置、幻像信道连接器和介质
WO2016139254A1 (en) * 2015-03-02 2016-09-09 British Telecommunications Public Limited Company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data from a transmitter device to a plurality of receiver devices
WO2016164912A1 (en) * 2015-04-09 2016-10-13 Marvell World Trade Ltd. Contention-based 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ofdma) communication
US10225380B2 (en) * 2015-05-29 2019-03-05 Futurewei Technologies, Inc.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a subframe structure for wideband LTE
WO2016208897A1 (ko) * 2015-06-22 2016-12-29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상향링크 채널을 전송하는 방법 및 nb-iot 기기
JP2018527768A (ja) * 2015-07-17 2018-09-20 インテル アイピー コーポレイション セルラIoTのためのNB−PRACH送信及び受信技術(狭帯域物理ランダムアクセスチャネル技術)
CN107925499B (zh) * 2015-09-02 2019-11-05 Lg电子株式会社 用于在无线通信系统中为窄带ue指示中心频率偏移的方法和设备
ES2749918T3 (es) * 2015-09-28 2020-03-24 Ericsson Telefon Ab L M Preámbulo de acceso aleatorio para minimizar el retroceso de PA
EP3367601B1 (en) * 2015-10-19 2022-03-09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and user equipment for receiving downlink signals, and method and base station for transmitting downlink signals
EP3369285B1 (en) * 2015-10-30 2021-07-07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Two-step contention-based random access over radio resources in laa
US10567555B2 (en) * 2015-11-06 2020-02-18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early detection of high efficiency wireless packet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US10193734B2 (en) * 2015-12-24 2019-01-29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for transceiving signal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apparatus for the same
WO2017116120A1 (en) * 2015-12-27 2017-07-06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ack/nack for nb-iot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WO2017113425A1 (zh) * 2015-12-31 2017-07-0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传输数据的方法和用户设备
CN106961698A (zh) * 2016-01-09 2017-07-1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指示功率余量报告的方法和装置
CN106961721B (zh) * 2016-01-11 2020-05-15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实现上行功率控制的方法及终端
EP4184848A1 (en) * 2016-01-11 2023-05-24 Sony Group Corporation Communications device, infrastructure equipment,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network and methods
EP3403467B1 (en) * 2016-01-14 2020-07-22 LG Electronics Inc. -1- Method for connecting with network at ue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apparatus therefor
US10285170B2 (en) * 2016-01-19 2019-05-07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frame structure for advanced communication systems
US10652922B2 (en) * 2016-01-29 2020-05-12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for processing an uplink grant after the last uplink transmission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a device therefor
PL3637667T3 (pl) * 2016-02-05 2021-10-18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Alokacja zasobów radiowych w wąskopasmowym systemie komunikacji
JP6624604B2 (ja) * 2016-02-05 2019-12-25 ホアウェイ・テクノロジーズ・カンパニー・リミテッド アップリンクサブキャリア間隔指示方法、基地局および端末
US10277376B2 (en) * 2016-02-19 2019-04-30 Marvell World Trade Ltd. Acknowledgement of transmissions in a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
CN107197524B (zh) * 2016-03-15 2021-06-22 株式会社Kt 用于发送窄带物联网用户设备上行数据的方法及装置
CN110289941B (zh) * 2016-03-16 2022-06-2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发送端设备及接收端设备
JP6435007B2 (ja) * 2016-04-01 2018-12-05 華碩電腦股▲ふん▼有限公司 ワイヤレス通信システムにおける設定されたリソースを使用して送信を改善する方法及び装置
US10602454B2 (en) * 2016-05-10 2020-03-24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for controlling uplink transmission power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device therefor
US10531459B2 (en) * 2016-07-15 2020-01-07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IOT operation in unlicensed spectrum
US10992510B2 (en) * 2016-09-30 2021-04-27 Motorola Mobility Ll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ynchronization signals and random access for flexible radio communication
WO2019069132A1 (en) * 2017-10-02 2019-04-11 Lenovo (Singapore) Pte, Ltd. UPLINK POWER CONTROL
WO2019097294A1 (en) * 2017-11-17 2019-05-23 Lenovo (Singapore) Pte. Ltd. Power control for multiple uplink transmissions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706114A (zh) * 2003-12-23 2005-12-07 株式会社东芝 静态mimo信道的数据编码
US20090011765A1 (en) * 2006-03-01 2009-01-08 Nec Corporation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its scramble code assigning method, mobile station, and base station
CN101350690A (zh) * 2007-07-20 2009-01-21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单载频网络多媒体广播多播业务的扰码配置方法
CN101939961A (zh) * 2008-02-08 2011-01-05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在i分支及q分支上多路复用
CN102047597A (zh) * 2008-05-28 2011-05-04 株式会社Ntt都科摩 无线通信系统
CN102783198A (zh) * 2010-03-01 2012-11-14 阿尔卡特朗讯 用于减轻宏小区与小型小区之间的控制信道干扰的方法
CN103200139A (zh) * 2013-04-11 2013-07-10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一种ofdm信号带宽盲估计方法
WO2016004900A1 (en) * 2014-07-11 2016-01-14 Mediatek Singapore Pte. Ltd. Methods for enb, ue uplink transmission and reception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ERICSSON: ""R1-157453 NB-IoT - Downlink link level coexistence in guard band - interference to LTE"", 3GPP TSG_RAN\\WG1_RL1 *
HUAWEI, HISILICON: ""R1-157741"", 3GPP TSG_SA\\WG2_ARCH *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532306A (zh) * 2020-03-18 2021-03-19 上海航天电子通讯设备研究所 基于fpga的低延时vde星载下行数字信号处理系统
CN112532306B (zh) * 2020-03-18 2021-09-28 上海航天电子通讯设备研究所 基于fpga的低延时vde星载下行数字信号处理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4131814A1 (en) 2023-02-08
EP3422621B1 (en) 2022-08-03
CN107204825B (zh) 2019-07-12
CN107204825A (zh) 2017-09-26
EP3422621A1 (en) 2019-01-02
US20190045452A1 (en) 2019-02-07
US20200213951A1 (en) 2020-07-02
CN110430027B (zh) 2024-02-02
WO2017157286A1 (zh) 2017-09-21
US10536907B2 (en) 2020-01-14
CN110289941B (zh) 2022-06-28
US11160032B2 (en) 2021-10-26
CN110289941A (zh) 2019-09-27
EP3422621A4 (en) 2019-06-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204825B (zh)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发送端设备及接收端设备
RU2641721C1 (ru) Способ и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ля обработки сигналов
EP3740011B1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receiving and sending reference signal, and computer-readable storage medium
CN105812106B (zh) 传输上行数据的方法和装置
CN111654914A (zh) 用于上行数据传输的方法、网络设备和终端设备
JP2022122973A (ja) システムメッセージの伝送方法及び装置
CN111865545A (zh) Srs的传输方法、装置、系统、存储介质及电子装置
CN105472532B (zh) 一种传输数据的方法和装置
CN111901025B (zh) 传输信号方法、网络设备、终端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07211324A (zh) 容纳特定用户设备的系统和方法
EP3076747A1 (en) Method for ue and user equipment
CN109587792B (zh) 探测参考信号的资源分配方法及装置
CN110831192A (zh) 侧行通信方法、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
CN108886442A (zh) 发送设备、接收设备及其方法
KR20130030097A (ko)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의 상향 링크 신호 전송 및 수신 방법
CN113411865B (zh) 一种消息传输方法、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JP2018207520A (ja) データを伝送するための方法およびデバイス
CN110169095B (zh) 加扰处理方法、解扰处理方法及装置
WO2018042295A1 (en) Npbch design and decoding for nb-iot-u
CN106850163A (zh) 一种phich反馈信息的传输方法和相关设备
WO2019239318A1 (en) Scalable test model for cellular communication system that supports different bandwidth and subcarrier spacing combinations
CN109962751B (zh) 一种数据处理方法及装置
CN111052820B (zh) 一种系统消息传输的方法及网络设备
KR20180009323A (ko)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데이터 또는 제어 정보를 송신하기 위한 방법 및 장치
CN111972020B (zh) 资源分配的方法和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