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044270B - 光盘装置 - Google Patents

光盘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044270B
CN102044270B CN201010170921.4A CN201010170921A CN102044270B CN 102044270 B CN102044270 B CN 102044270B CN 201010170921 A CN201010170921 A CN 201010170921A CN 102044270 B CN102044270 B CN 10204427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spherical aberration
correction amount
recording layer
ground flo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10170921.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044270A (zh
Inventor
山田健一郎
片冈丈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tachi Consumer 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tachi Consumer 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tachi Consumer 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itachi Consumer Electronics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04427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04427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04427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044270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08Disposition or mounting of heads or light sources relatively to record carriers
    • G11B7/09Disposition or mounting of heads or light sources relatively to record carriers with provision for moving the light beam or focus plane for the purpose of maintaining alignment of the light beam relative to the record carrier during transducing operation, e.g. to compensate for surface irregularities of the latter or for track following
    • G11B7/095Disposition or mounting of heads or light sources relatively to record carriers with provision for moving the light beam or focus plane for the purpose of maintaining alignment of the light beam relative to the record carrier during transducing operation, e.g. to compensate for surface irregularities of the latter or for track following specially adapted for discs, e.g. for compensation of eccentricity or wobble
    • G11B7/0956Disposition or mounting of heads or light sources relatively to record carriers with provision for moving the light beam or focus plane for the purpose of maintaining alignment of the light beam relative to the record carrier during transducing operation, e.g. to compensate for surface irregularities of the latter or for track following specially adapted for discs, e.g. for compensation of eccentricity or wobble to compensate for tilt, skew, warp or inclination of the disc, i.e. maintain the optical axis at right angles to the disc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12Heads, e.g. forming of the optical beam spot or modulation of the optical beam
    • G11B7/135Means for guiding the beam from the source to the record carrier or from the record carrier to the detector
    • G11B7/1392Means for controlling the beam wavefront, e.g. for correction of aberration
    • G11B7/13925Means for controlling the beam wavefront, e.g. for correction of aberration active, e.g. controlled by electrical or mechanical mean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2007/0003Recording, reproducing or erasing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structure or type of the carrier
    • G11B2007/0009Recording, reproducing or erasing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structure or type of the carrier for carriers having data stored in three dimensions, e.g. volume storage
    • G11B2007/0013Recording, reproducing or erasing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structure or type of the carrier for carriers having data stored in three dimensions, e.g. volume storage for carriers having multiple discrete layers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光盘装置。通过多层光盘的球面像差校正和倾斜调整的高效化,缩短调整时间、提高倾斜调整的精度。在具备物镜的球面像差校正量计算单元、再现信息信号生成单元和球面像差校正单元的光盘装置中,进行球面像差校正,以得到的球面像差校正量为基础,通过计算求取适于其他层的球面像差校正量,令该校正量为球面像差校正的初始校正量。在具备倾斜校正量计算单元、再现信息信号生成单元和倾斜调整单元的光盘装置中,进行倾斜调整,以得到的倾斜校正量为基础,通过计算求取适于其他层的倾斜校正量,令该校正量为倾斜调整的初始校正量。

Description

光盘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光盘装置。作为一个例子,涉及光盘装置的球面像差校正和倾斜校正方法。
背景技术
有以下的文献涉及光盘装置中的球面像差校正。
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在其摘要中有如下记载:“对于至少具备第一记录层和第二记录层的多层光盘”,“在从第一记录层向第二记录层的移动完成之前,开始球面像差的校正量从适于第一记录层的值向规定值的变更。”。
另外,例如在引用文献2中,在其摘要中有如下记载:“在所安装的光盘为未记录状态的情况下,基于推挽信号对球面像差校正量和物镜的聚焦偏移量(offset)进行调整,在光盘记录规定的数据,进而基于由此得到的再现信号,调整光拾取器的球面像差校正元件的球面像差校正量和物镜的聚焦偏移量。”。
另外,例如在引用的文献3中,在其摘要中有如下记载:“利用物镜移动信号使物镜26从能够位移的范围内的下限位置向上限位置连续地移位,使用该物镜26位移时的聚焦错误信号对从覆盖层的表面L0至各记录层L1、L2、L3的各距离D1、D2、D3进行计算。然后,分别存储对应各距离D1、D2、D3的球面像差校正量R1、R2、R3。”。
另外,例如在引用的文献4中,在其摘要中有如下记载:“在光盘为CD/DVD-ROM或已记录完的CD-R/RW、DVD-R/RW的情况下,间断地测量抖动,对物镜的倾斜进行校正。另外,在为未记录和已记录一部分的CD-R/RW、DVD-R/RW光盘的情况下,根据推挽误差信号和摆动(wobbling)信号对光盘的弯曲进行检测并进行物镜的倾斜校正。”。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2-157750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6-139841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7-164927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2003-346369号公报
作为高密度化的光盘,一般已知的有DVD、BD(Blu-ray Disc)、HD-DVD等具有多个记录层的多层光盘。对于这些多层光盘中的各记录层,各个记录面被由透明材料形成的保护层覆盖,防止由于激光照射而引起该记录层的热变形、氧化。对这样的多层光盘的各记录层照射激光时,激光透过的保护层的厚度根据各记录层而不同,因此在从各记录层反射的反射光中包含不同的球面像差。该球面像差与物镜的数值孔径NA的4次方成比例地增大。该球面像差增大时,对物镜相对于各记录层的焦点控制(聚焦伺服控制)产生不良影响,因此有必要从该反射光中将其排除。因此,在经数值孔径NA大的物镜向多层光盘照射激光进行信号的记录或再现的光盘记录再现装置中,具备用于对从各记录层反射的反射光中包含的球面像差进行校正的球面像差校正机构。
为了实现光盘的高记录密度,有必要对于光盘介质、光盘记录再现装置的个体偏差实现高的信号品质。光头与光盘介质的位置关系的偏差,特别是作为所述球面像差、散焦(defocus)、偏离轨道(offtrack)(光点从轨道的中心偏离)、切向倾斜(Tangential tilt)(记录轨道切线方向的倾斜)、径向倾斜(radial tilt)(光盘半径方向的倾斜)等引起的再现信息信号的特性变化被指出,期望由这些原因导致的错误率的增加小的装置。
在此,例如,对在以下结构的光盘进行记录的记录再现装置中进行球面像差的情况进行研究,该光盘为至少具有1个未记录或能够追加记录的记录层(以下令其为未记录层J),且至少具有1个存在至少一部分已被记录的地方的记录层或再现专用层(以下令其为已记录层X)的构成为多层的光盘(以下令其为光盘A)。
用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技术不能够在未记录层J对球面像差进行校正。
另外,在所述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装置中,如光盘记录再现装置那样对来自各记录层的推挽振幅分别评价、检测校正量的工作,随着记录层的多层化的发展,与层的叠层的量相应地需要长的时间。期望缩短插入光盘后到能够进行记录再现为止的设置(setup)时间,因此存在需要更有效率地校正球面像差的问题。
另外,根据所述专利文献3所记载的技术,能够缩短校正时间。但是,在该光盘记录再现装置中使物镜位移的致动器线圈,以致动器线圈具有的固有谐振频率附近的频率进行振动,因此连续位移时的物镜位置相对于位移时间不会单纯地线性增加,而是包含谐振的量的误差,因此校正精度产生偏差(不均匀)。
另外,考虑对以下结构的光盘的倾斜调整时,该光盘为至少具有一个存在至少一部分已被记录的地方的能够追加记录的记录层(以下令其为未记录层K)、且至少具有一个再现专用层或已整面记录完的记录层(以下令其为已记录层Y)的构成为多层的光盘(以下令其为光盘B),存在以下的问题。
例如根据专利文献4记载的技术,对于不能得到再现信号的未记录光盘,能够得到倾斜的校正值。但是,以该方式得到的倾斜校正值并非符合再现信号的值,因此从校正的精度方面考虑存在使再现信号的品质劣化的可能性。因此,为了提高再现品质,对于未记录层也期望根据再现信号得到的倾斜的校正值。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光盘装置:在对至少具有1个未记录层或能够追加记录的记录层、且至少具有1个存在至少一部分已被记录的地方的记录层或再现专用层的构成为多层的光盘进行记录的记录再现装置中,能够缩短对未记录的记录层进行的球面像差校正的处理时间。
另外,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光盘装置:在向至少具有1个存在至少一部分已被记录的地方的能够追加记录的记录层、且至少具有1个再现专用层或已整面记录完的记录层、的形成为多层的光盘进行记录时,在能够追加记录的记录层能够进行提高再现品质的倾斜调整。
上述目的能够通过记载于发明内容的范围内的发明而解决。另外上述的目的也能够通过以下记载的方式解决。
本发明提供一种光盘装置,其对光盘进行信息的记录或再现,该光盘装置的特征在于,包括:对激光进行集光的物镜;驱动上述物镜的驱动部;接收来自上述光盘的反射光的光接收部;对球面像差进行校正的球面像差校正部;和取得上述球面像差的校正量的取得部,其中,在所安装的光盘为至少具备一层第一层和一层第二层的光盘的情况下,上述取得部根据来自上述第二层的反射光取得上述第二层的球面像差校正量,并根据上述第二层的球面像差校正量取得上述第一层的球面像差校正量,其中,该第一层为未记录或能够追加记录的记录层,该第二层为存在至少一部分已被记录的地方的记录层或再现专用层。
本发明提供另一种光盘装置,其对光盘进行信息的记录或再现,该光盘装置的特征在于,包括:对激光进行集光的物镜;驱动上述物镜的驱动部;接收来自上述光盘的反射光的光接收部;对倾斜进行校正的倾斜校正部;和取得上述倾斜的校正量的取得部,其中,在上述光盘为至少具备一层第一层和一层第二层的光盘的情况下,上述取得部根据来自上述第二层的反射光取得上述第二层的倾斜校正量,并根据上述第二层的倾斜校正量取得上述第一层的倾斜校正量,其中,该第一层为存在至少一部分已被记录的地方的能够追加记录的记录层,该第二层为再现专用层或已整面记录完的记录层。
本发明提供又一种光盘装置,其对光盘进行信息的记录或再现,该光盘装置的特征在于,包括:对激光进行集光的物镜;驱动上述物镜的驱动部;接收来自上述光盘的反射光的光接收部;对球面像差进行校正的球面像差校正部;对倾斜进行校正的倾斜校正部;和取得上述球面像差的校正量和上述倾斜的校正量的取得部,其中,在上述光盘为至少具备一层第一层和一层第二层的光盘的情况下,其中,该第一层为未记录或能够追加记录的记录层,该第二层为再现专用层或已整面记录完的记录层,上述取得部根据来自上述第二层的反射光取得上述第二层的倾斜校正量和球面像差校正量,根据上述第二层的倾斜校正量取得上述第一层的倾斜校正量,并根据上述第二层的球面像差校正量取得上述第一层的球面像差校正量。
例如,本发明的特征的一例为,对于多个记录层形成的光盘A在作为目的的层形成光点(光スポツト:光spot),具备光拾取器,该光拾取器具有根据反射光的光接收量进行驱动的聚焦致动器,具备接受光点的反射光、计算再现信息信号、生成与再现信息信号相应的球面像差信号的机构,基于已记录层X的球面像差校正量,对作为校正目标的未记录层J的球面像差校正量分别根据标准中确定的层间距离作为第一球面像差校正量进行计算,用该第一球面像差校正量在试写区域进行记录,对记录在试写区域的信息进行再现,求得对应于该再现信息信号的第二球面像差校正量。
优选光盘装置具有物镜位置检测单元,在以已记录层X的球面像差校正量为基础进行各未记录层的第一球面像差校正量的计算时,该物镜位置检测单元检测激光的光轴方向的物镜位置,该光盘装置基于标准所确定的层间距离,使用规定的计算方法计算至各未记录层的距离,基于其结果计算球面像差校正量。
例如本发明的特征的其他的一例是,对由多个记录层形成的光盘B,根据相对于已记录层Y的半径方向的轴,在内圈、中圈(中级圈)、外圈各位置的与再现信息信号的振幅或错误率(error rate:误差率)等再现性能指标相应的倾斜校正值,和在作为各校正目标的未记录层K的已记录区域得到的按照再现信息信号生成的倾斜校正值,对作为校正目标的各记录层的、半径方向上的已记录完数据的区域以外的区域的倾斜校正值进行计算。
例如,本发明的特征的其他的一例是,光盘装置在插入光盘时的调整序列中进行球面像差校正和倾斜校正这两方的情况下,使球面像差校正和倾斜调整各自的顺序为先进行球面像差校正之后,再进行倾斜调整。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如下的光盘装置:向至少具有1个未记录层或能够追加记录的记录层、且至少具有1个存在至少一部分已被记录的地方的记录层或再现专用层的构成为多层的光盘进行记录时,能够缩短在未记录的记录层进行的球面像差校正的处理时间。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如下光盘装置:在向至少具有1个存在至少一部分已被记录的地方的能够追加记录的记录层、且至少具有1个再现专用层或已整面记录完的记录层的、形成为多层的光盘进行记录时,在能够追加记录的记录层能够进行提高再现品质的倾斜调整。
附图说明
图1为表示光盘记录再现装置的概略结构的框图。
图2为表示图1所示的光盘记录再现装置的球面像差校正的调整处理算法的一例的流程图。
图3为表示球面像差校正量与至覆盖层的表面的距离的关系的关系图。
图4为表示图1所示的光盘记录再现装置的倾斜调整的调整处理算法的一例的流程图。
图5为基于图1所示的光盘记录再现装置的实施方式中的寻位(seek position)位置的光盘的弯曲与倾斜校正值说明图。
图6为上述图5所示的未记录层中的中间/外圈的倾斜校正值计算算法的流程图。
图7为插入BD时的初始调整处理算法的流程图。
图8为表示第一球面像差校正量的计算和包括中间/外圈的倾斜调整中能够使用的、存在多个再现专用层或已整面记录完的记录层的光盘的一例的说明图。
图9为在第一球面像差校正量的计算和包括中间/外圈的倾斜调整中,使用多个再现专用层或已整面记录完的记录层的情况下的初始调整处理算法的流程图。
图10为总结实施例1至实施例4的各实施例的光盘100的表。
符号的说明
100   光盘
101   光拾取器
102   激光光源
104   准直透镜
105   偏光束分离器
106   1/4波片
107   球面像差元件组
107a  凸透镜
107b   凹透镜
108    全反射镜
109    物镜
110    物镜聚焦致动器
111    柱面透镜(cylindrical lens)
112    检测透镜
113    光检测器
115    物镜倾斜致动器
121    主轴电动机
122    移动电动机
130    系统控制电路
131    球面像差误差检测电路
132    再现信号生成电路
133    伺服信号生成电路
134    推挽信号生成电路
135    球面像差校正元件驱动电路
136    激光驱动电路
137    聚焦致动器驱动电路
138    移动进给电动机
139    主轴电动机驱动电路
140    光点
141    倾斜致动器驱动电路
150    系统控制电路内置存储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实施例1)
图1为实施例中在光盘100进行记录或再现的光盘记录再现装置的整体框图。
该光盘100的激光入射侧表面被透明的保护层(以下令其为覆盖层)覆盖,并且在各记录层之间也分别设置有透明的保护层(以下令其为中间层),防止激光照射至各记录层而产生的热变形和氧化。另外,作为光盘100的例子,存在多层的蓝光光盘。另外,作为光盘100的例子,存在混合型光盘。
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令未记录或能够追加记录的记录层为未记录层J。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令存在至少一部分已被记录的地方的记录层或再现专用层为已记录层X。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令存在至少一部分已被记录的地方的能够追加记录的记录层为未记录层K。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令再现专用层或已整面记录完的记录层为已记录层Y。
在该光盘记录再现装置中,101为光拾取器,102为激光光源,104为准直(collimate)透镜,105为偏光束分离器,106为1/4波片,107为球面像差校正元件组,在球面像差校正元件组107中,107a为凸透镜、107b为凹透镜,108为全反射镜,109为物镜,110为物镜聚焦致动器,111为柱面(cylindrical)透镜,112为检测透镜,113为光检测器,115为物镜倾斜致动器,121为主轴(spindle)电动机,122为移动电动机(スレツドモ一タ:sled motor),130为系统控制电路,131为球面像差误差检测电路,132为再现信号生成电路,133为伺服信号生成电路,134为推挽信号生成电路,135为球面像差校正元件驱动电路,136为激光驱动电路,137为聚焦致动器驱动电路,138为移动进给电动机(スレツド送りモ一タ:sled feed moter)驱动电路,139为主轴电动机驱动电路,140为光点,141为倾斜致动器驱动电路,150为系统控制电路中内置的存储器。
在该图中,光拾取器101为了对安装的光盘100进行信息信号的再现或记录再现,具备发射与该光盘100对应的波长λ的激光光束的激光光源102。另外,光拾取器101具备将从激光光源102发射的光束变换为平行光束的准直透镜104。另外光拾取器101具备使规定的直线偏光(偏振光)大致100%透过、使与该直线偏光正交的直线偏光大致100%反射的偏光束分离器105。另外,光拾取器101具备将直线偏光变换为圆偏光,此外,将圆偏光变换为直线偏光的1/4波片106。另外,光拾取器101具备全反射镜108和物镜109,该物镜109用于将来自该全反射镜108的光束以规定的NA调整像差(与像差一致)在光盘100的规定记录层形成光点140。另外光拾取器101具备使该物镜109在聚焦(focusing)方向和循轨(tracking:跟踪)方向位移的物镜致动器110,和用于对射向物镜109的光束的球面像差进行校正、对因光盘100的基板厚度误差等而产生的在光盘100上的光点140的球面像差进行校正的球面像差校正元件107。
从激光光源102发射的直线偏光的光束,在准直透镜104被变换为平行光束。偏光束分离器105具备使规定的直线偏光大致100%透过、使与该直线偏光正交的直线偏光大致100%反射的功能。在该实施方式中,被形成为使从激光光源102射出的直线偏光的光束大致100%透过,将一部分反射。透过偏光束分离器105的光束,接着在1/4波片106被变换为圆偏光。接着,光束在球面像差校正元件107被赋予规定的球面像差之后,在全反射镜108被反射、被导向物镜109。物镜109对应于入射的光束,在光盘100的记录层形成光点140。
来自光盘100的反射光束再次通过物镜109、全反射镜108、球面像差校正元件107,在1/4波片106被变换为与从激光光源102射出的直线偏光正交的直线偏光。因此,该反射光束在偏光束分离器105被大致100%反射,通过柱面透镜111。其后,反射光束在检测透镜112被变换为规定的会聚(收束)光束、被导向光检测器113。
该球面像差校正元件107,由透镜间距离可变的凸透镜107a和凹透镜107b这2片组合透镜形成。另外,球面像差校正元件107具备通过使组合透镜的透镜间距离变化,能够对透过光束的球面像差进行校正的光束扩展器(expander)。具体而言,使入射的激光产生与因光盘100的覆盖层和中间层而产生的球面像差符号相反的球面像差,并将该激光导向1/4波片106。该球面像差校正元件群107中的凸透镜107a,以相对于凹透镜107b能够在激光的光轴方向位移(变位)的状态被组装,通过凸透镜107a的相对于凹透镜107b的相对位置校正上述球面像差。该凸透镜107a的相对于激光的光轴方向的位移,通过球面像差校正元件驱动电路135进行。但是,球面像差校正元件并非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为具有同心圆状的图案、通过在光束的内部与外周部之间赋予相位差而能够进行球面像差校正的液晶元件。
光拾取器101具备光检测器113。光检测器113接收来自光盘100的反射光、并将其转换为与来自光盘100的反射光束的强度变化相应的电信号。从光检测器113输出的电信号,被供向再现信号生成电路132和伺服信号生成电路133。在再现信号生成电路132,基于上述电信号,得到记录在光盘100的再现信息信号。另外,在伺服信号生成电路133,基于上述电信号,检测聚焦错误(focus error:聚集误差)信号、循轨错误(tracking error:循轨误差)信号等各种伺服信号。特别是,循轨错误信号能够通过伺服信号生成电路133的推挽信号生成电路134、利用推挽(push pull)法检测出。
因此,作为光检测器113,例如能够使用具备4个光接收区域的四划分光检测器,该4个光接收区域由与光盘100的切线方向和半径方向平行的2条划分线将光接收面划分而形成的。另外,一般从光检测器113能够得到该切线方向的划分线一侧的2个光接收区域的光接收量对应的输出信号和另一侧的2个光接收区域的光接收量对应的输出信号。使用该四划分光检测器,利用设置在检测透镜112和光检测器113之间的柱面透镜111,能够通过像散法(Astigmatic method)检测聚焦错误信号。
系统控制电路130具备控制该光盘记录再现装置整体的功能。也就是说,系统控制电路130通过主轴电动机驱动电路139进行安装于主轴电动机121的光盘100的旋转控制。另外,系统控制电路130通过进给电动机(送りモ一タ:Feed motor)驱动电路138将光拾取器101在光盘100的半径方向上驱动,进行访问控制和进给控制。另外,系统控制电路130通过致动器驱动电路137驱动物镜致动器110,由此进行聚焦控制、循轨控制。进而,系统控制电路130通过球面像差校正元件驱动电路135检测光拾取器101的球面像差,进行校正。对于球面像差的检测原理及其校正顺序,在后面叙述。另外,系统控制电路作为取得球面像差的校正量、倾斜的校正量的取得部起作用。
另外,系统控制电路130通过激光驱动电路136驱动该激光光源102,使得激光光源102的射出光量达到规定的光量。由此,在记录时,系统控制电路130根据记录信息信号驱动激光光源102,以对应于该记录信息信号的光强度和脉冲幅度(strategy:策略、方案)使激光光源102发射激光束。
来自光盘100的反射光束在光检测器113被接收、被转换成电信号,被送向再现信号生成电路132和伺服信号生成电路133。在伺服信号生成电路133,根据所安装的光盘100以最适当的检测方法进行各种伺服信号的选择、生成,然后供向系统控制电路130。在系统控制电路130,基于被供给的这些伺服信号,通过致动器驱动电路137驱动物镜致动器110,使聚焦伺服和循轨伺服动作。
在此,用图2的流程图,对通过上述系统控制电路130进行的球面像差校正步骤的基本的顺序进行说明。
在此,令在说明中使用的光盘100为至少具有1个未记录层J、且至少具有1个已记录层X的构成为多层的光盘A。
处理开始时,在步骤200,光盘装置首先将聚焦伺服的目标点设置为预设值。另外,光盘装置根据所安装的光盘A的记录层驱动球面像差校正元件107,将球面像差校正量设定为预设值。例如,在光盘A中,记录层为由L0层、L1层、L2层这3层形成的情况下,光盘装置根据已记录层X为L0或为L1、L2的情况将球面像差校正元件107设定为不同的位置。以下,为了便于说明和理解,假设L0层为已记录层X,L1、L2均为未记录层J,对由这样的3层形成的光盘A进行记录的情况进行说明。此外,关于循轨伺服的目标点、激光记录能量以及记录方案等,为了使说明简略化,令其被设定为预设值。
另外,在设定为预设值的情况下,有必要对所安装的光盘是否为光盘A进行判断。另外,在设定预设值的情况下,有必要取得表示哪个层为已记录层X的信息。对于这些,例如也可以在光盘装置进行聚焦控制,基于聚焦错误信号的振幅进行判断。另外,例如也可以通过光盘装置对BCA(Burst Cutting Area:烧录区、群刻区)、DI(DiscInformation:光盘信息)等管理信息进行再现而判断。另外,也可以构成为:例如在光盘的装入时,用户能够通过主机(host)装置输入表示光盘的种类的信息。
上述初始值的预设置完毕时,在步骤201,光盘装置首先使聚焦伺服为启动状态,使得光点集光于已记录面1上。因为在已记录层X已记录有数据,所以在步骤202,光盘装置将光点向已记录有数据的轨道区域移动。其后,光盘装置在步骤203,使循轨伺服为启动状态,其后移至步骤204,进行后述的再现信号的振幅的校正。
在步骤204,光盘装置进行基于再现信号的振幅信息的校正(以下,称为再现信号振幅校正),结束在已记录层X的球面像差校正的调整学习。在步骤204进行的球面像差校正的结果是,已记录层X的球面像差校正结果作为L0层的第二球面像差校正量SAB0存储在存储器150中。
在步骤205,光盘装置根据存储在存储器150中的已记录层X的球面像差校正结果SAB0、和根据由标准决定的层间隔计算出的各记录层L0与L1、L0与L2的各层间距离D1、D2,根据规定的计算方法对各记录层L1、L2各自的第一球面像差校正量SAA1、SAA2进行计算。接着,在步骤206,作为计算结果的SAA1、SAA2均被存储至存储器150。
接着,在步骤207,光盘装置使聚焦伺服为启动状态,以使光点集光于未记录层J的面上。此外,在对未记录层J的聚焦时的球面像差校正量中,使用在步骤205计算出的第一球面像差校正量。
在步骤208,光盘装置对在上述步骤207中启动了聚焦伺服的未记录层J是未记录层还是至少一部分已记录的层进行判别。
在步骤208,在光盘装置判断未记录层J为未记录层的情况下,处理转移至步骤209,使得成为在试写区域启动循轨伺服的状态。接着,光盘装置在步骤210进行数据写入之后,在步骤211利用规定的再现信号的振幅进行球面像差校正,得到第二球面像差校正量SAB。此次的例子的作为校正结果的SAB1、SAB2一起被存储在存储器150中。
在此,在上述的步骤208中,在未记录层J被判断为一部分已记录的层的情况下,处理转移至步骤212,使得成为在该已记录区域启动循轨伺服的状态。接着,光盘装置在步骤213利用规定的再现信号振幅进行球面像差校正,得到第二球面像差校正量SAB。与步骤211同样地,作为校正结果的SAB均被存储在存储器150中。
接着,在步骤214,光盘装置对除了刚刚已校正的记录层以外是否还存在未校正的记录层进行判断。
在此,在上述步骤214中判断为存在未校正的记录层的情况下,有必要针对余下的记录层也进行球面像差校正。于是,在此情况下,处理转移至步骤207,进行从上述的步骤209至步骤211、或从步骤212至步骤213的一系列的球面像差校正。通过该步骤214进行校正处理,直至所有记录层的球面像差校正结束为止。
另一方面,在上述步骤214中,在判断已在所有的记录层进行了球面像差校正的调整学习的情况下,结束球面像差校正的校正处理。
此外,如果已记录层X特别为再现专用层或已整面记录完的记录层时,上述步骤203的循轨伺服并非必须使循轨伺服为启动状态(ON)。
另外,上述步骤204、步骤211、步骤213中的再现信号振幅校正不仅限于再现信号振幅,也能够变更为对抖动、错误率这些所谓的再现性能进行评价的指标。
进而,对在图2的流程图的步骤205进行的、根据已记录层X的球面像差的校正结果计算各未记录层J的第一球面像差校正量的详细情况,在以下进行说明。
系统控制电路130由CPU、ROM、RAM等构成,具备对光盘记录再现装置全体进行控制的功能。通过执行光盘检查程序能够对光盘A进行检查,并且能够使该检查的执行过程以及执行结果在由外部显示器、打印机等构成的输出记录再现装置上适当地显示。在此情况下,系统控制电路130在进行光盘A的检查之前,先执行图2的步骤205的球面像差校正量计算程序。于是,系统控制电路130通过执行球面像差校正量计算程序,计算出光盘A的各记录层的球面像差校正量,存储于内置的存储器150。
球面像差校正量为与从光盘A的覆盖层的表面到记录层的各距离相应的球面像差的校正量,即凸透镜107a的相对于凹透镜107b的相对位置(距离)。另外,球面像差校正量基于由在系统控制电路130内设计的球面像差校正量计算程序中定义的校正量计算用函数被计算出。如图3所示,球面像差校正量按随着与光盘A的覆盖层的表面相距的距离的增加而线性地增加的方式被计算。在此,所谓的距离对应于激光透过的覆盖层和中间层形成的保护层的厚度。此外,也可以代替计算用的函数,使用预先存储有与凸透镜107a相对于凹透镜107b的相对位置对应的球面像差校正量的表。
接着,在步骤205,系统控制电路130如上述那样地进行动作,分别计算第一球面像差校正量SAA1、SAA2。具体而言,系统控制电路130在步骤205,在球面像差校正量计算程序中定义的校正量计算用函数中,将各记录层L0、L1、L2各自的与L0的层间距离D1、D2作为参数计算SAA1、SAA2。此时,用作参数的层间距离,以盘管理区域中记录的盘种类为基础,基于系统控制电路130中预先准备好的层间距离表被计算出。接着,系统控制电路130在步骤206中,将上述那样计算出的SAA1、SAA2对应于各记录层L1、L2存储于存储器150。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虽然已省略,但在通常的校正中,与球面像差校正一起也进行聚焦偏移(offset)调整。
根据以上在本实施例中叙述的多层光盘记录方法,在至少具有1个未记录层J、且至少具有1个已记录层X的、形成为多层的光盘A中,能够缩短球面像差校正所需时间。另外基于至少1个以上的面的正确的校正值和由标准确定的层间隔,计算出其他的层的值,从而能够以高精度进行球面像差校正。
(实施例2)
接着,参照图4的流程图对最适当的倾斜调整方法进行说明。
令本实施例的光盘100为至少具有1个未记录层K、且至少具有1个已记录层Y的、形成为多层的光盘B。
以下,为了便于说明,在本实施例中,假设仅L0层为已记录层Y、L1、L2均为未记录层K、对由这样的3层形成的光盘A进行记录的情况进行说明。令L1和L2的已记录的地方为在半径方向上位于内圈(内周)侧的试写区域。
处理开始时,在步骤400,首先将聚焦伺服的驱动值设置为预设值。
接着在步骤401,光盘装置使聚焦伺服为启动状态,使光点集光于目标的已记录层Y的记录面上。
另外,在设定预设值的情况下,有必要对所安装的光盘是否为光盘B进行判断。另外,在设定预设值的情况下,有必要取得表示哪个层为已记录层Y的信息。对于这些,例如也可以在光盘装置进行聚焦控制,基于聚焦错误信号的振幅进行判断。另外,例如也可以通过光盘装置对BCA(Burst Cutting Area)、DI(Disc Information)等管理信息进行再现而判断。另外,例如也可以构成为:在安装光盘时,用户能够通过主机(host)装置输入表示光盘的种类的信息。
进而在步骤402,光盘装置使光点向已记录层Y的数据区域的内圈侧移动。其后,在步骤403,光盘装置使循轨伺服为启动状态。进而,光盘装置在步骤404进行基于规定的再现信号的振幅的倾斜校正,将已记录层Y的内圈倾斜调整结果IN作为IN0存储在存储器150中。
在步骤405,光盘装置使光点向上述进行了内圈的倾斜调整的已记录层Y的数据区域的中间圈侧移动。其后,在步骤406,光盘装置使循轨伺服为启动状态。另外,光盘装置在步骤407与内圈时同样地进行基于再现信号的振幅的倾斜调整。倾斜调整的结果作为MD记录在存储器150中。在本次的例子中,MD0的值被记录。进而在步骤408,光盘装置使光点向进行了内/中间圈的倾斜调整的已记录层的数据区域的外圈侧移动。其后,在步骤409,光盘装置使循轨伺服为启动状态。另外,光盘装置在步骤410与内/中间圈时同样地进行基于再现信号振幅的倾斜调整。该倾斜调整的结果作为OT记录在存储器150。在本次的例子中,OT0被记录。
接着,在步骤411,光盘装置将未调整的未记录层K作为目标层,将聚焦伺服的驱动值设置为预设值。在本次的例子中,光盘装置对内圈侧的区域均已记录的L1、L2进行设置。其后,光盘装置在步骤412使聚焦伺服为启动状态,以使光点集光于目标面上。进而光盘装置在步骤413通过移动电动机122使光点移动至光盘的已记录数据的区域。在本次的例子中,移动至存在试写区域的内圈侧。接着,在步骤414,使循轨伺服为启动状态,在步骤415,利用基于再现信号的振幅的倾斜调整法进行倾斜调整。其结果是,得到未记录层的内圈的倾斜校正值IN。在本次的例子中分别对L1和L2得到IN1和IN2。该校正结果即IN存储在存储器150中。在步骤416,光盘装置对在上述步骤415校正后的半径方向,根据规定的计算方法计算已记录数据的区域以外的位置的校正结果。在本次的例子中,光盘装置根据内圈的倾斜校正值IN,算出中间/外圈的校正结果MD/OT。
当上述步骤416结束时,在步骤417对是否存在倾斜调整未校正的未记录层K进行判断。
在上述步骤417判断存在未校正的未记录层K的情况下,有必要对余下的记录层进行倾斜调整学习。于是,在此情况下,处理转移至步骤411,进行从上述步骤411至步骤416的一系列的倾斜调整学习。通过该步骤417,直至所有记录层的倾斜调整结束为止,进行调整学习。
另一方面,在上述步骤417,判断为已在所有的记录层进行了倾斜调整的情况下,光盘装置结束倾斜调整的初始调整。
以下,对在同一记录面对半径方向上的多个点进行倾斜调整的理由,用图5进行详细说明。
图5的上部分表示盘的半径方向上的盘的弯曲,下部分表示对应于弯曲的倾斜校正值。在此,L表示光盘的半径距离。如图5的上部图所示那样,一般而言,光盘的弯曲随着向盘的半径方向前进而增大。对此,在本发明中,在盘的半径方向上在多个点进行倾斜调整,测定点之间的倾斜校正值通过函数进行插补(补足)。以下,为了便于说明,如图5的下部图所示那样,倾斜调整在内圈1点、中间圈1点、外圈1点共三点进行,测定点间的倾斜校正值使用将测定点以直线连接的线性插补的值,由此进行说明。
上述倾斜调整的测定点,并非限定为3点,也可以在2点或4点以上的测定点进行。例如,一般而言,盘的弯曲(翘曲)在盘的端部急剧增加,因此通过增加L与L/2之间的测定点,能够得到更高精度的倾斜调整结果。另外,针对测定点的插补,不仅可以是线性插补,也可以进行曲线插补。
但是,一般而言,当盘的基板厚度增大时,彗形像差(comaticaberration)的影响增大。彗形像差CA,在令盘的基板厚度为“T”、物镜的数值孔径为“NA”时,用以下的式子表示。
(数1)
CA∝T·NA3
也就是说,根据上式可知,彗形像差与物镜的NA的3次方和盘的基板厚度成比例。
如光盘100那样,叠层有2层以上的记录层的构造的光盘中,就各记录层而言,盘基板厚度变化,因此产生彗形像差。因此,考虑到基板厚度,有必要在所涉及的多层构造的光盘进行彗形像差调整。
在此,利用图6的流程图,对在上述步骤416中,使用已记录层Y的内/中间/外圈的倾斜校正值的、倾斜未调整的记录层的倾斜校正量的计算方法进行详细说明。具体而言,对在倾斜未调整的未记录层K中,数据已记录区域以外的半径位置的倾斜校正值的计算方法进行说明。换言之,对未记录层K的数据未记录区域的倾斜校正值的计算方法进行说明。
另外,在该说明中,令倾斜未调整的记录层为L1。此外,为了使说明简单,令已记录层Y的内/中间/外圈的倾斜校正值为IN0、MD0、OT0,令L1的内圈的倾斜校正值IN1为已存储在存储器150中的值。
在图6中,首先在步骤600,光盘装置根据存储在存储器150中的、已记录层Y的内/中间/外圈的倾斜校正值IN0、MD0、OT0计算DF1和DF2。在此,DF1和DF2为表示中间/外圈各自的倾斜校正值与内圈的倾斜校正值的差的值。DF1和DF2用以下的式子计算。
(数2)
DF1=MD0-IN0
DF2=OT0-IN0
接着,在步骤601,光盘装置算出未调整的未记录层K相对于已记录层Y的、盘基板厚度的比率P。就盘基板厚度的比率P而言,由于彗形像差如上述那样与盘基板厚度成比率,因此令已记录层Y为L0、未记录层K为L1时,L1相对于L0的盘基板厚度P1用以下的式子计算。
(数3)
P1=IN1/IN0
在上述步骤601,求得盘基板厚度的比率之后,在步骤602,光盘装置对未记录层K的中间圈倾斜校正值MD进行计算。中间圈倾斜校正值MD根据未记录层的内圈倾斜校正值IN、倾斜校正值的差DF和盘基板厚度的比率P计算。在令已记录层Y为L0、未记录层K为L1时,L1的中间圈倾斜校正值MD1由以下的式子计算。
(数4)
MD1=IN1+P1×DF1
接着,在步骤603,光盘装置对未记录层K的外圈倾斜校正值OT进行计算。外圈倾斜校正值根据未记录层K的内圈倾斜校正值IN、倾斜校正值的差DF、盘基板厚度的比率P计算。令已记录层Y为L0、未记录层K为L1时,L1的外圈倾斜校正值OT1用以下的式子表达。
(数5)
OT1=IN1+P1×DF2
通过以上的图10的流程图所示的步骤600至步骤603,使用在上述图7的步骤416所示的已记录层Y的内/中间/外圈的倾斜校正值的、未记录层K的中间/外圈的倾斜校正值的计算结束。
就上述表示的未记录层K的倾斜校正值的导出而言,虽然调整精度下降,但也可以直接将已记录层Y的内/中间/外圈的调整结果用作未记录层K的内/中间/外圈的调整结果。
另外,在上述所示的未记录层K的倾斜校正值的计算中,在步骤601的盘基板厚度的比率计算中,也可以不使用未记录层K的内圈的倾斜校正结果,而是根据由标准确定的层间距离计算盘基板厚度的比率。
另外,根据在本实施例所述的多层光盘记录方法,在至少具有1个未记录层K、且至少具有1个已记录层Y的、形成为多层的光盘B中,对于至今为止只能够进行与推挽信号、摆动信号的振幅相应的校正的、未记录层的倾斜调整,能够进行与再现性能指标相应的校正。另外,与至今为止的倾斜调整方法相比,有望提高再现品质。
(实施例3)
在本实施例中,对在光盘插入时的序列调整中,进行实施例1所示的球面像差校正和实施例2的倾斜校正这两方的情况进行说明。令本实施例中的光盘100为至少具有1个未记录层J、且至少具有1个已记录层Y的构成为多层的光盘(以下称其为光盘C)。
在本实施例中,在BD插入时的上述调整序列的球面像差校正、倾斜调整序列的顺序为先进行球面像差校正的顺序。关于其理由,在以下进行说明。
在本实施例中,调整的指标优选使用符合再现性能的值。其理由如上述那样,是因为有望提高再现品质。另外,作为符合再现的指标,例如有再现信号振幅。于是,为了得到再现信号振幅,有必要在能够追加记录的记录层进行记录。
球面像差校正量SA使用盘的基板厚度误差ΔT和物镜的数值孔径NA、用以下的关系式表达。
(数6)
SA∝ΔT·(NA)4
也就是说,根据上述式子可知,球面像差与物镜的NA的4次方和盘的基板厚度误差ΔT成比例。
BD与HD-DVD、DVD等高密度光盘相比较,数值孔径更大。另外,由于盘的基板厚度较薄,因此在制造工序产生的基板厚度误差ΔT也较大。所以,与其他的光盘相比较,BD的球面像差校正量对记录/再现精度的作用更大。
但是,为了在BD的倾斜未调整层得到再现信号振幅,有必要在记录层的至少一部分记录有数据。另外,在此时,基于上述记录精度的理由,有必要在记录时球面像差校正已结束。因此,令上述调整序列(即序列调整)中的球面像差校正和倾斜调整的序列中的顺序为先进行球面像差校正。
在此,针对上述调整序列中的球面像差校正、倾斜调整的序列,用图7进行详细说明。
在图7中,首先在步骤701,光盘装置根据由标准确定的值,对光盘C的各层的与L0相距的层间距离D进行计算。接着,在步骤702,光盘装置使得成为对在上述步骤701计算出的层间距离D为最小的已记录层Y启动聚焦伺服的状态。
接着,在步骤703,光盘装置进行在上述步骤702中启动聚焦伺服的已记录层Y的球面像差校正处理。该步骤703的球面像差校正处理,等同于图2的流程图的步骤203至步骤206。
在步骤704,光盘装置进行已记录层Y的倾斜调整处理。该步骤704的倾斜调整处理等同于图4的流程图的步骤402至步骤410。
接着,在步骤705,光盘装置在从上述步骤701至步骤704进行了调整的已记录层Y以外的层,对未调整且从L0起的层间距离D最小的层启动聚焦伺服,形成为这种状态。接着,在步骤706,光盘装置对在上述步骤705启动聚焦伺服的层是否为至少一部分已记录的层进行判断。
在上述步骤706,在判断启动了聚焦伺服的层为完全未记录过的层的情况下,移至步骤707。在步骤707,光盘装置针对完全未记录的层进行球面像差校正处理。该步骤707的球面像差校正处理等同于图2的步骤209至步骤211。
接着,在步骤708,光盘装置进行倾斜调整处理。该步骤708的倾斜调整等同于图4的步骤413至步骤416。
另一方面,在上述步骤706中,在判断启动了聚焦伺服的层为至少一部分已记录的层的情况下,移至步骤709。在步骤709,光盘装置针对至少一部分已记录的层进行球面像差校正处理。该步骤709的球面像差校正处理等同于图2的步骤212至步骤213。
接着,在步骤710,针对至少一部分已记录的层进行倾斜调整处理。该步骤710的倾斜调整等同于图4的步骤413至步骤416。
在上述步骤710中,在调整层为已记录层Y的情况下,在内圈进行基于再现信号振幅的倾斜调整,以该结果为基础计算中间/外圈的倾斜调整结果。
上述步骤708或步骤710终止时,向步骤711转移。在步骤711,光盘装置判断是否存在未进行球面像差和倾斜调整的层。
在上述步骤711中,在判断存在未调整的层的情况下,向步骤705转移,对未调整层进行调整。
另一方面,在步骤711,在判断在所有的记录层中已进行光盘插入时的初始调整序列的情况下,光盘装置终止倾斜调整的初始调整学习。
以上,在BD盘插入时的初始调整序列中,在球面像差校正处理之后实施倾斜调整处理时,能够在倾斜调整中将再现信号的振幅用作指标。
但是,在图7的实施例中,在各层的球面像差校正和倾斜调整双方的调整处理都结束后,对调整序列中的未调整层进行聚焦伺服。该聚焦伺服的时机,也可以在球面像差校正处理和倾斜调整处理的各处理每次在各层结束时进行。在此情况下,由于每次在各调整结束时必须对各层启动聚焦伺服,因此与图7所示的调整序列相比较,认为调整所需的时间增加。
此外,在上述实施例中,从与L0相距的层间距离近的层起进行了调整序列,但调整的层的顺序也可以不为从与L0相距的层间距离近的层开始。
在上述实施例中,对第一球面像差校正量的计算和包括中间/外圈的倾斜调整中使用的已记录层Y以外的、在已记录层Y的倾斜调整中中间/外圈的调整值通过计算求得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是不仅局限于该例子,光盘装置在光盘C等同于光盘B的情况下,也可以在中间/外圈的已记录区域中实际进行倾斜调整而求得该调整值。
也可以使上述实施例中的、光盘插入时的初始调整处理的顺序根据所插入的盘的种类而变化。例如在插入的盘为HD-DVD的情况下,使初始调整序列中的球面像差校正和倾斜调整的顺序为先进行倾斜调整。其原因是,HD-DVD与BD相比较,基板厚度T更大,因此由数1表示的彗形像差的影响更大。
这样,根据本实施例的光盘装置,能够提高进行球面像差校正和倾斜校正双方的情况下的处理速度。
(实施例4)
在实施例3的调整序列中,对在第一球面像差校正量的计算和包括中间/外圈的倾斜调整时能够使用的、再现专用层或已整面记录完的记录层存在多层的情况下,使用其中最接近L0的、唯一层的例子进行了说明。本实施例在盘插入时的调整序列中,考虑在光盘100的第一球面像差校正量的计算和包括中间/外圈的倾斜调整中,使用多个再现专用层或已整面记录完的记录层的情况。
本实施例的光盘100例如像图8所示的光盘那样,为至少具有1个未记录层J、且至少具有2个以上已记录层Y的、形成为多层的光盘(以下称其为光盘D)。
以下,参照图9,对上述光盘D插入时的调整序列进行详细说明。
在图9中,光盘装置首先在步骤901根据由标准确定的值,对光盘D的、各层与L0相距的层间距离D进行计算。
接着,在步骤902,光盘装置首先判断与在步骤901计算出的层间距离D最小的未调整的未记录层J相比,在L0侧是否还存在已记录层Y。在判断在层间距离D最小的未调整的未记录层J的L0侧、存在已记录层Y的情况下,光盘装置对层间距离D最大的已记录层Y启动聚焦伺服,形成这样的状态。另一方面,在判断为在层间距离D最小的未调整的未记录层J的L0侧、不存在已记录层Y的情况下,光盘装置对层间距离D最小的已记录层Y启动聚焦伺服,形成这样的状态。
在上述的步骤902结束时,接着向步骤903转移。在步骤903,光盘装置针对聚焦伺服已启动的已记录层Y进行球面像差校正处理。该步骤903的球面像差校正处理等同于图2的步骤203至步骤206。
接着,在步骤904,光盘装置对已启动聚焦伺服的已记录层Y进行倾斜调整处理。该步骤904的倾斜调整处理等同于图4的流程图的步骤402至步骤410。
接着,在步骤905,光盘装置使得成为对层间距离D最小的未记录层J启动聚焦伺服的状态。
在步骤906,光盘装置对层间距离D最小的未记录层J进行球面像差校正处理。该步骤906的球面像差校正处理等同于图2的步骤209至步骤211。
在步骤907,光盘装置对层间距离D最小的未记录层J进行倾斜调整处理。该步骤907的倾斜调整等同于图4的步骤413至步骤416。
在步骤908,光盘装置对是否存在未调整的已记录层Y进行判断。在步骤908判断为存在未调整的已记录层Y的情况下,向步骤909转移。在步骤909,光盘装置对是否存在未记录层J进行判断。
另一方面,在上述步骤908,在判断为不存在未调整的已记录层Y的情况下,向步骤910转移。在步骤910,光盘装置对是否存在未调整的未记录层J进行判断。
在上述步骤909,判断为存在未调整的未记录层J的情况下,向步骤902转移,从已记录层X开始进行调整。
另一方面,在上述步骤909判断为不存在未调整的未记录层J的情况下,向步骤911转移。在步骤911,光盘装置对未调整的已记录层Y进行球面像差校正处理。该步骤911的球面像差校正处理等同于图2的步骤203至步骤204。
在上述步骤910中,判断为存在未调整的未记录层J的情况下,光盘装置向步骤905转移,进行未调整的未记录层J的调整。
另一方面,在上述步骤910中判断为不存在未调整的未记录层J的情况下,光盘装置终止盘插入时的初始调整序列。
上述步骤911终止后,向步骤912转移。在步骤912,光盘装置在内圈进行基于再现信号振幅的倾斜调整。该步骤912的倾斜调整处理等同于图7的步骤709至步骤710。
接着,向步骤913转移。在步骤913,光盘装置对是否存在未调整的已记录层Y进行判断。
在上述步骤913中,判断为为存在未调整的已记录层Y的情况下,向步骤911转移,再次进行未调整的已记录层Y的球面像差校正,反复进行直到所有的已记录层Y的调整结束为止。
另一方面,在上述步骤913,判断为不存在未调整的已记录层Y的情况下,光盘装置终止盘插入时的初始调整学习。
以上,针对在盘插入时的初始调整序列中,在第一球面像差校正量的计算和包括中间/外圈的倾斜调整中使用多个已记录层Y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上述实施例所示的调整使用基于在多层盘中比调整对象更近的层的调整值的计算结果,因此计算所得的调整值的精度得以提高。
另外,多层盘一般地从L0侧开始叠层而制作。鉴于此,如本实施例所示那样,通过使用基于与调整对象层相比位于L0侧的已记录层Y的计算值,能够抑制盘制作过程中的叠层导致的层间隔不均匀的影响。
在图10中对以上的实施例1至实施例4的各实施例中光盘的定义进行总结。计算层表示通过计算求取校正值的层,基准层表示进行成为计算的基准的调整的层。
如以上那样,各实施例的光盘装置的球面像差校正和倾斜调整有助于提高记录再现性能,在考虑在多层盘中进行两种校正的情况下,根据本发明能够缩短时间。特别对一个光盘介质而言,在为混合有再现专用层和记录层的盘的情况下,能够缩短球面像差校正时间,提高倾斜调整的校正精度,本发明能够发挥这样的优秀的效果。
另外,在盘插入时的调整序列中,在进行球面像差校正和倾斜调整双方的情况下,能够缩短球面像差校正和倾斜调整的全体的调整时间。
此外,本发明不仅限于上述的实施例,还包括多种多样的变形例。例如,上述的实施例是为了便于理解本发明而详细说明的例子,并非限定于必须具备已说明的全部结构。另外,能够将某实施例的结构的一部分置换为其他的实施例的结构,另外,也能够在某实施例的结构中添加其他的实施例的结构。另外,针对各实施例的结构的一部分,能够进行其他的结构的追加、去除、置换。
另外,就上述的各结构而言,它们的一部分或全部可以由硬件构成,也可以被形成为通过处理器执行程序而实现。另外,控制线、信息线表示在说明中有必要考虑到的线,在产品上并不一定表示所有的控制线、信息线。实际上也可以考虑几乎所有的结构都相互连接。

Claims (4)

1.一种光盘装置,其对光盘进行信息的记录或再现,该光盘装置的特征在于,包括:
对激光进行集光的物镜;
驱动所述物镜的驱动部;
接收来自所述光盘的反射光的光接收部;
对倾斜进行校正的倾斜校正部;和
取得所述倾斜的校正量的取得部,其中,
在所述光盘为至少具备一层第一层和一层第二层的光盘的情况下,所述取得部根据来自所述第二层的反射光取得所述第二层的倾斜校正量,其中,该第一层为存在至少一部分已被记录的地方的能够追加记录的记录层,该第二层为再现专用层或已整面记录完的记录层,
所述取得部根据基于所述第一层的已记录有信息的半径位置的反射光取得的倾斜校正量与基于所述第二层的该半径位置的反射光取得的倾斜校正量之比,和所述第二层的其他半径位置的倾斜校正量,取得所述第一层的所述其他半径位置的倾斜校正量。
2.一种光盘装置,其对光盘进行信息的记录或再现,该光盘装置的特征在于,包括:
对激光进行集光的物镜;
驱动所述物镜的驱动部;
接收来自所述光盘的反射光的光接收部;
对球面像差进行校正的球面像差校正部;
对倾斜进行校正的倾斜校正部;和
取得所述球面像差的校正量和所述倾斜的校正量的取得部,其中,
在所述光盘为至少具备一层第一层和一层第二层的光盘的情况下,其中,该第一层为未记录或能够追加记录的记录层,该第二层为再现专用层或已整面记录完的记录层,
所述取得部根据来自所述第二层的反射光取得所述第二层的倾斜校正量和球面像差校正量,根据所述第二层的倾斜校正量取得所述第一层的倾斜校正量,并根据所述第二层的球面像差校正量取得所述第一层的球面像差校正量,
令根据所述第二层的球面像差校正量取得的所述第一层的球面像差校正量为初始校正量,
所述取得部在所述第一层没有已记录的区域的情况下,将所述初始校正量作为所述球面像差校正部的校正量,在所述第一层的试写区域记录数据,根据从所述第一层的试写区域得到的反射光取得所述第一层的球面像差校正量。
3.一种光盘装置,其对光盘进行信息的记录或再现,该光盘装置的特征在于,包括:
对激光进行集光的物镜;
驱动所述物镜的驱动部;
接收来自所述光盘的反射光的光接收部;
对球面像差进行校正的球面像差校正部;
对倾斜进行校正的倾斜校正部;和
取得所述球面像差的校正量和所述倾斜的校正量的取得部,其中,
在所述光盘为至少具备一层第一层和一层第二层的光盘的情况下,其中,该第一层为未记录或能够追加记录的记录层,该第二层为再现专用层或已整面记录完的记录层,
所述取得部根据来自所述第二层的反射光取得所述第二层的倾斜校正量和球面像差校正量,根据所述第二层的倾斜校正量取得所述第一层的倾斜校正量,并根据所述第二层的球面像差校正量取得所述第一层的球面像差校正量,
所述取得部根据基于所述第一层的已记录有信息的半径位置的反射光取得的倾斜校正量与基于所述第二层的该半径位置的反射光取得的倾斜校正量之比,和所述第二层的其他半径位置的倾斜校正量,取得所述第一层的所述其他半径位置的倾斜校正量。
4.一种光盘装置,其对光盘进行信息的记录或再现,该光盘装置的特征在于,包括:
对激光进行集光的物镜;
驱动所述物镜的驱动部;
接收来自所述光盘的反射光的光接收部;
对球面像差进行校正的球面像差校正部;
对倾斜进行校正的倾斜校正部;和
取得所述球面像差的校正量和所述倾斜的校正量的取得部,其中,
在所述光盘为具备至少一层第一层和多个第二层的光盘的情况下,其中,该第一层为未记录或能够追加记录的记录层,该第二层为再现专用层或已整面记录完的记录层,
所述取得部根据来自所述第二层的反射光取得所述第二层的倾斜校正量和球面像差校正量,
在进行光盘插入时的序列调整时,将所述多个第二层作为基准层加以设定,
所述取得部,根据所述基准层中的与所述第一层之间的层间距离最小的基准层的球面像差校正量,取得所述第一层的球面像差校正量,根据基于所述第一层的已记录有信息的半径位置的反射光取得的倾斜校正量与基于所述基准层中的与所述第一层之间的层间距离最小的基准层的该半径位置的反射光取得的倾斜校正量之比,和所述基准层中的与所述第一层之间的层间距离最小的基准层的其他半径位置的倾斜校正量,取得所述第一层的所述其它半径位置的倾斜校正量。
CN201010170921.4A 2009-10-23 2010-04-28 光盘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04427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243978A JP5463118B2 (ja) 2009-10-23 2009-10-23 光ディスク装置
JP2009-243978 2009-10-23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044270A CN102044270A (zh) 2011-05-04
CN102044270B true CN102044270B (zh) 2014-07-23

Family

ID=4389834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170921.4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044270B (zh) 2009-10-23 2010-04-28 光盘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8164997B2 (zh)
JP (1) JP5463118B2 (zh)
CN (1) CN10204427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1214420A (en) * 2010-09-27 2012-04-01 Sunplus Technology Co Ltd Method for determining type of optical disk and optical storage apparatus thereof
JP5646531B2 (ja) * 2012-03-22 2014-12-24 株式会社東芝 多層光記録媒体、ドライブ装置及び多層光記録媒体の検査方法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343973A (zh) * 2000-09-06 2002-04-10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光盘装置及信息的记录、再生方法
CN1848259A (zh) * 2005-04-04 2006-10-18 索尼株式会社 盘驱动装置与球面像差校正方法
CN1926621A (zh) * 2003-10-20 2007-03-07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控制设备、控制方法、访问设备、访问方法、程序和一次写入的记录介质
CN101313358A (zh) * 2005-11-22 2008-11-26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光盘及光盘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106012A (ja) * 1996-09-30 1998-04-24 Konica Corp 光ディスク装置のレンズ球面収差補正方法及び光ディスク装置
JP4217395B2 (ja) * 2000-09-06 2009-01-28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光ディスク装置及び多層光ディスクの記録再生方法
JP3995993B2 (ja) * 2001-06-22 2007-10-24 パイオニア株式会社 光ピックアップのフォーカシング制御装置及び方法
JP2003346369A (ja) 2002-05-23 2003-12-05 Hitachi-Lg Data Storage Inc 光学式記録再生装置及びチルト制御方法
JP4231759B2 (ja) 2003-09-22 2009-03-04 株式会社日立メディアエレクトロニクス 光情報記録装置
JP4069087B2 (ja) * 2004-02-17 2008-03-26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光ディスク装置及びそのチルト補正処理方法
WO2006009227A1 (ja) * 2004-07-23 2006-01-26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光ディスク装置
JP4727971B2 (ja) * 2004-11-11 2011-07-20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光ディスク記録再生装置
JP4830426B2 (ja) * 2005-09-28 2011-12-07 ソニー株式会社 光記録媒体、記録装置、記録又は再生装置、記録方法、記録又は再生方法
JP2007133967A (ja) * 2005-11-10 2007-05-31 Canon Inc 光学式情報記録再生装置
JP2007164927A (ja) * 2005-12-16 2007-06-28 Pulstec Industrial Co Ltd 光ディスク装置
JP5014041B2 (ja) * 2006-12-13 2012-08-2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情報記録再生装置
JP2009064531A (ja) * 2007-09-10 2009-03-26 Ricoh Co Ltd 記録方法、追記型多層光記録媒体、プログラム、記録媒体、情報記録装置及び情報記録システム
JP2008192310A (ja) * 2008-05-16 2008-08-21 Hitachi Media Electoronics Co Ltd 光情報記録装置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343973A (zh) * 2000-09-06 2002-04-10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光盘装置及信息的记录、再生方法
CN1926621A (zh) * 2003-10-20 2007-03-07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控制设备、控制方法、访问设备、访问方法、程序和一次写入的记录介质
CN1848259A (zh) * 2005-04-04 2006-10-18 索尼株式会社 盘驱动装置与球面像差校正方法
CN101313358A (zh) * 2005-11-22 2008-11-26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光盘及光盘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463118B2 (ja) 2014-04-09
US20110096647A1 (en) 2011-04-28
CN102044270A (zh) 2011-05-04
US8164997B2 (en) 2012-04-24
JP2011090745A (ja) 2011-05-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20030084756A (ko) 광디스크 장치, 빔 스폿의 이동 방법 및 광디스크 장치에있어서 실행 가능한 컴퓨터 프로그램
US20060077784A1 (en) Optical pickup and optical disk apparatus
US7307927B2 (en) Optical disk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recording and reproducing an optical disk
JP2003123282A (ja) 焦点調整方法および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
CN101950569B (zh) 光拾取器及光盘驱动器
CN102044270B (zh) 光盘装置
JP2006268952A (ja) マルチビーム光ヘッド、フォーカス制御装置及び光ディスク制御装置
JP2008186537A (ja) 光ディスク装置
JP2011090749A (ja) 光学ドライブ装置、チルト検出方法
JP2008108383A (ja) 多層光記録再生装置及び光記録再生方法、並びに多層光記録媒体
JP2006120306A (ja) 光ピックアップ及び光ディスク装置
JP5452542B2 (ja) 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および光ディスク装置
JP2008112555A (ja) 光ピックアップ、光ディスクドライブ、光情報記録再生装置及びチルト調整方法
CN102163441B (zh) 光盘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US8503273B2 (en) Optical disc device and recording method
JP2004241100A (ja) 光ディスク装置、ビームスポットの移動方法、および、光ディスク装置において実行可能な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
JP5659076B2 (ja) 光ディスク装置
JP2010061713A (ja) 光ディスク装置、光軸ずれ検出方法及び光記録媒体
JP2012094225A (ja) 光ディスク装置
JP2006196121A (ja) 光学的情報記録再生装置
US20130003517A1 (en) Optical pickup device, optical disc apparatus, and information recording method
CN102655008B (zh) 光学拾取头、信息记录方法及再生方法
JP2013125555A (ja) 光ディスク装置及び光ディスク装置の記録方法
CN102737660B (zh) 光盘装置
JP2013004133A (ja) 光ディスク装置および光ディスク記録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723

Termination date: 20180428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