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037415B - 中间转印体 - Google Patents
中间转印体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2037415B CN102037415B CN2009801186062A CN200980118606A CN102037415B CN 102037415 B CN102037415 B CN 102037415B CN 2009801186062 A CN2009801186062 A CN 2009801186062A CN 200980118606 A CN200980118606 A CN 200980118606A CN 102037415 B CN102037415 B CN 102037415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ayer
- transfer body
- middle transfer
- mentioned
- film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 G03G15/1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 G03G15/1605—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using at least one intermediate support
- G03G15/161—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using at least one intermediate support with means for handling the intermediate support, e.g. heating, cleaning, coating with a transfer agent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 G03G15/1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 G03G15/1605—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using at least one intermediate support
- G03G15/162—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using at least one intermediate support details of the the intermediate support, e.g. chemical composition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16—Transferring device, details
- G03G2215/1604—Main transfer electrode
- G03G2215/1623—Transfer belt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static Charge, Transfer And Separation In Electrograph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中间转印体,即使进行例如多达16万张那样的大量打印制作也不会产生裂纹和调色剂结膜,维持良好的转印性能和清洁性能,稳定地制作无中空等的图像缺陷的优异品质的调色剂图像。为此提出的中间转印体,具有在树脂基体的外周上设置有弹性层且在其上设置有表面层的结构;表面层的厚度为0.5nm以上1000nm以下,由中间层和以金属氧化物为主要成分的硬质层构成;硬质层的膜密度为2.07g/cm3以上、2.19g/cm3以下,且比中间层的膜密度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中间转印体。
本发明涉及具有弹性层的中间转印体,更具体地,涉及在弹性层上设置了至少具有硬质层和中间层的表面层的中间转印体。
背景技术
以往,在电子照相方式的图像形成中,在把形成在电子照相感光体(以下也简称感光体)表面上的调色剂图像转印到纸张等的转印件上时,除了把调色剂图像从感光体表面直接转印到转印件上的方式之外,还有使用了被称为中间转印体的带状或鼓状的部件的方式。
这种方式具有两个转印工序,即,把调色剂图像从电子照相感光体上转印到中间转印体上的一次转印、和把中间转印体上的调色剂图像转印到转印件上的二次转印。在使用例如黑色的、青色的、品红色的、黄色的等多种调色剂形成图像的所谓全彩色图像形成中,主要使用中间转印方式。即,通过把在多个感光体上形成的各色调色剂图像依次一次转印到中间转印体上而使彩色调色剂图像重叠,并把这样形成的全彩色调色剂图像转印到转印件上,制作全彩色的打印品。
由于中间转印体在其表面上反复进行调色剂图像转印、转印后残余的调色剂的除去,所以要求高的耐久性。因此,使用了以聚酰亚胺树脂等为代表的高耐久性的树脂部件,但是存在由这样的材质制成的部件一般较硬、很难把感光体上的调色剂图像无条纹地转印到中间转印体表面上的问题。
这样,由于存在硬的树脂部件,很难把感光体上的调色剂图像无条纹地均匀地转印到中间转印体表面上,经常产生预定的调色剂在各处脱落的被称为中空的图像缺陷。尤其在形成文字图像时,该问题愈发突出,对图像品质有很大影响。另外,还存在因发生未转印到中间转印体上而残留在感光体上的调色剂飞溅的调色剂飞溅导致的图像污染、设备内污染的问题。为此,对在中间转印体上设置弹性层而可靠地转印感光体上的调色剂图像的技术进行了研究(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3)。
但是,对于转印到中间转印体表面上的调色剂图像,此次转印到纸张等的转印件上时,如果中间转印体表面软则难以转印调色剂图像,所以要求中间转印体具有某种程度的硬度。上述专利文献中公开的技术,都考虑了弹性层的存在导致的对转印件的转印性降低,并且研究了为了提高耐久性在弹性层上设置无机涂层等的其它层。
例如,专利文献1的技术,通过在弹性层上设置0.1~70μm的无机涂层,在形成了6万张全彩色图像之后也未出现转印不良或图像流动。
另外,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如下所述的搬运带,该搬运带设置了由类金刚石碳膜构成的表面层、以及在该表面层与由弹性体构成的带基材之间的用于把两者粘接起来的中间层。而且,在专利文献3中公开了,对由弹性体构成的半导电性无缝带的表面进行大气压等离子体处理,制作在弹性体表面上化学地结合了氟化物的结构的中间转印体的技术。
对这样地通过在中间转印体上设置弹性层并在弹性层上设置其它层来实现确保对转印件的转印性、提高耐久性等的中间转印体进行了研究。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0-206801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6-259581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3-165857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另外,由于近年来数字技术的发展和调色剂粒径细化技术的出现,能够用电子照相方式的图像形成方法进行象照相图像那样的高精细的图像形成。由于能够这样地形成高画质图像,所以以往通过印刷制作的照相图像等的打印品就可以用电子照相方式制作了,可以开展称为“定作(on-demand)印刷”的新式打印业务。这种称为“定作印刷”的打印业务具有可以无须排版、不费工夫、适时地提供所需要张数的打印品的优点。
在这样的打印业务市场上,还可以充分设想接受象例如超过16万张那样的大量打印制作订单的情形。例如,可以设想一次订制1000本以上由200页左右的打印品构成的册子的情形等也会在市场上出现。因此,对于制作全彩色打印品的机会多的中间转印体,在这样的打印制作环境下也要求有稳定地制作无图像缺陷的良好画质的打印品的性能。
但是,上述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技术是6万张级别的技术,不能从上述文献的记载推测是否能承受16万张以上的打印制作。尤其是,虽然专利文献1的技术是通过在弹性体上设置无机涂层提高耐磨耗性来改善清洁性,防止中间转印体表面的调色剂造成的污染,但粘结硅胶的是有机膜,在进行16万张的打印时可以预料到它们会被划到而产生擦伤,从而产生调色剂结膜(filming)。另外,如果为了提高耐磨耗性而增大硅胶的添加量,则还会有容易产生裂纹的担心。
另外,虽然专利文献2中公开的技术公开了在弹性体上形成高硬度且平滑的覆盖层,但从其结构可预料到弹性体上的覆盖层过分地硬,不能从感光体向中间转印体充分地转印,恐怕会发生上述的调色剂图像中的中空和调色剂飞溅等。
而且,专利文献3中公开的技术,考虑到在表面上形成的氟化物的层非常软,所以不仅不能向转印件进行充分的转印,而且也难以确保足够的强度,所以恐怕在与清洁刮刀(blade)的反复接触中会发生磨耗和擦伤,导致图像品质变差。
这样的话,在构成为设置了弹性层和其上的其它层的中间转印体中,就存在平衡良好地兼顾从感光体转印调色剂图像和向转印件进行转印、以及因设置弹性层导致耐久性降低的问题,难以认为在例如超过16万张那样的大量打印制作中容易地使用。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中间转印体,即使连续地进行例如超过16万张那样的大量打印制作,也不会产生裂纹和调色剂结膜,维持良好的二次转印性和良好的清洁性,可以稳定地形成文字图像无中空的良好画质的调色剂图像。
(用来解决问题的手段)
通过采用以下的结构实现本发明。
1.一种中间转印体,在把承载在电子照相感光体的表面的调色剂图像一次转印到中间转印体后,从该中间转印体把该调色剂图像二次转印到转印件,该中间转印体的特征在于:
该中间转印体在树脂基体的外周设有弹性层,并在其上设有表面层;
该表面层的厚度为0.5nm以上且1000nm以下,并且由中间层和以金属氧化物为主要成分的硬质层构成;
该硬质层的膜密度为2.07g/cm3以上且2.19g/cm3以下,并且该膜密度比中间层的膜密度大。
2.如上述1所述的中间转印体,其特征在于:
上述硬质层的弹性模量为8.0GPa以上且60.0GPa以下,并且该弹性模量比上述中间层的弹性模量大。
3.如上述1或2所述的中间转印体,其特征在于:
上述中间层的碳原子含量比上述硬质层的碳原子含量多。
4.如上述1~3中任一项所述的中间转印体,其特征在于:
上述表面层是层叠金属氧化物、含碳氧化金属、非结晶碳中的一种以上的膜而形成的。
5.如上述1~4中任一项所述的中间转印体,其特征在于:
上述硬质层是以氧化硅为主要成分的膜。
6.如上述1~5中任一项所述的中间转印体,其特征在于:
上述中间层是以氧化硅为主要成分、含有1.0原子%以上且20.0原子%以下的碳原子的膜。
7.如上述1~6中任一项所述的中间转印体,其特征在于:
上述表面层是通过形成了两个以上不同频率的电场的、在大气压或其附近的压力下进行的等离子体CVD制作的。
8.如上述1~7中任一项所述的中间转印体,其特征在于:
上述表面层的压缩应力为30MPa以下。
9.如上述1~8中任一项所述的中间转印体,其特征在于:
上述弹性层是由氯丁橡胶、腈橡胶、乙烯-丙烯共聚物橡胶中的至少一种形成的层。
10.如上述1~9中任一项所述的中间转印体,其特征在于:
上述树脂基体是由聚酰亚胺、聚碳酸酯、聚苯撑硫中的至少一种形成的。
(发明的效果)
本发明的中间转印体,具有:即使连续地进行例如超过16万张那样的大量打印,也不会产生裂纹和调色剂结膜,维持良好的一次转印性、良好的二次转印性和良好的清洁特性,可以稳定地形成文字图像无中空的良好画质的调色剂图像的优异效果。因此,本发明的中间转印体,有望促进电子照相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向无须排版、不费工夫、适时地提供所需要张数的打印品的定作印刷领域的发展。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中间转印体的层结构的示意剖面图。
图2是示出利用纳米凹坑法的测定装置的一例的示意图。
图3是制造中间转印体的表面层的第一制造装置的说明图。
图4是制造中间转印体的表面层的第二制造装置的说明图。
图5是利用等离子体制造中间转印体的表面层的第一等离子体成膜装置的说明图。
图6是示出辊电极的一例的简略图。
图7是示出固定电极的一例的简略图。
图8是示出可使用本发明的中间转印体的图像形成装置的一例的剖面结构图。
(附图标记说明)
170:中间转印体;175:树脂基体;176:弹性层;177:表面层;178:中间层;178a:中间层的第一层;178b:中间层的第二层;178c:中间层的第三层;179:硬质层
具体实施方式
根据本发明的中间转印体,具有在树脂基体的外周设置弹性层,并在其上设置由中间层和硬质层构成的表面层的结构。在本发明中,发现通过规定表面层的厚度,且使构成表面层的硬质层的膜密度比中间层的膜密度大,可解决本发明的问题。即,如果利用根据本发明的中间转印体,则得到即使连续地进行例如超过16万张的级别的大量打印,也可防止裂纹和调色剂结膜发生、提高和维持转印性、维持清洁性、防止文字图像产生中空等的效果。
具有本发明的结构的中间转印体,即使进行超过16万张的级别的大量打印也可以表现出上述那样的效果的理由还不十分清楚,但推测是由于以下所述的原因。
首先,根据本发明的中间转印体,在一次转印时形成感光体上的调色剂图像被平滑地附着的状态,在二次转印时形成调色剂可以可靠地转印到转印件上的状态,考虑这一点是通过确定表面层的弹性实现的。
即,在一次转印时,中间转印体表面受来自感光体的按压作用而变形,会形成可以充分保持调色剂的接触面积。另一方面,在二次转印时,由于中间转印体表面消除了因上述按压导致的变形,与调色剂的接触面积也缩小,所以会形成调色剂容易移动到转印件上的状态。
这样,根据本发明的中间转印体,成为这样的状态,即,在一次转印时通过因按压作用而变形,促进了调色剂附着性能;而在二次转印时按压导致的变形被消除,促进了调色剂脱离、转印的性能,即可以平衡良好地表现出弹性和刚性。其结果,由于即使在进行大量打印时也会在短时间内反复进行变形和收缩,所以可以维持稳定的转印性能。
另外,在本发明中,通过确定表面层的厚度并在最表面配置含有金属氧化物的硬质层,可以无损树脂基体的导电性地维持中间转印体表面的电位稳定性。其结果,即使进行大量打印制作,调色剂也不会飞溅到图像周边。另外,利用该结构还提高中间转印体表面的强度,即使进行超过16万张的大量打印,表面也不会随意被磨耗,可以稳定地表现出光滑性和耐磨耗性能。
另外,在本发明中,通过在最硬的硬质层与柔软的弹性层之间配置比硬质层软且比弹性层硬的中间层,使中间层在两者之间起到缓冲垫的作用,估计可以防止硬质层的裂缝、剥离的发生。
而且,根据本发明的中间转印体,通过上述那样,可以平衡良好地表现弹性和刚性、可以稳定地维持表面的强度,即使用清洁部件反复刮擦也不会损伤表面层,可以长期地除去转印残留调色剂。其结果,即使进行超过16万张的级别的大量打印,估计也可以稳定地提供没有与清洁不良伴随的图像污染的高品质调色剂图像的打印品。
由于以上的理由,根据本发明的中间转印体,即使进行例如超过16万张那样的大量连续打印制作,也可以长期确保高的转印特性,不会发生称为“中空”的图像不良。另外,不会产生裂纹和调色剂结膜,不会发生因清洁部件的刮擦造成的磨耗和损伤。其结果,可以稳定地形成高品质的调色剂图像。
下面,详细地说明本发明。
(中间转印体的层结构)
首先说明根据本发明的中间转印体的层结构。
根据本发明的中间转印体,在树脂基体的外周设置弹性层,并在其上设置表面层,上述表面层由至少一层以上的硬质层和至少一层以上的中间层构成。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中间转印体的立体图和示出其层结构的一例的剖面图。另外,根据本发明的中间转印体的层结构并不仅限于图1所示的情形。
图1所示的中间转印体的形状为带状,通常称为“中间转印带”。图1中,170表示中间转印体,175表示树脂基体,176表示弹性层,177表示表面层,表面层177由中间层178和硬质层179构成。另外,中间层178也可以是例如图1(b)中表示为第一中间层178a、第二中间层178b和第三中间层178c那样构成多层结构。
图1(a)示出作为根据本发明的中间转印体的一例的中间转印体170的层结构,其中,中间转印体170具有在树脂基体175的外周设置弹性层176,并在其上作为表面层177设置了中间层178和硬质层179的层结构。
另一方面,图1(b)示出与图1(a)同样地在树脂基体175的外周设置弹性层176,但在弹性层176上设置的表面层177是由三层(178a、178b、178c)构成的中间层178和在其上设置的硬质层179的层结构的中间转印体170。
根据本发明的中间转印体的层结构,优选为图1的(a)和(b)所示的层结构,其中从提高转印性的角度看,中间层178为多层结构的图1(b)的层结构是优选的。
另外,构成中间转印体170的树脂基体175和弹性层176、中间转印体170的制作方法,到后面再描述。
(表面层的说明)
其次,说明构成根据本发明的中间转印体的表面层。
<表面层的结构>
构成根据本发明的中间转印体的表面层至少由中间层和以金属氧化物为主要成分的硬质层构成。
另外,表面层可以用例如金属氧化物、含碳氧化金属、非结晶碳中的至少一种形成层,也可以用多种这些化合物形成层叠结构。
构成根据本发明的中间转印体的表面层的厚度(以下也称“层厚”)为0.5nm以上、1000nm以下,优选为3nm以上、500nm以下。
通过使表面层的层厚为0.5nm以上,可以满足耐久性和表面强度,不会因向厚纸转印等产生擦伤,也不会因膜磨耗而降低转印率或产生转印条纹。通过使表面层的层厚为1000nm以下,不会降低与弹性层的紧密结合性或弯曲耐性不足,即使打印多张,膜也不会有裂缝或剥离,且形成层所需的时间也可以缩短,从生产角度看也是优选的。
(层厚的测定方法)
构成根据本发明的中间转印体的表面层的层厚测定,利用例如X射线反射率测定法(XRR:X-ray Reflection)等的测定纳米单位厚度的公知的膜厚测定方法进行。在此,利用X射线反射率测定法进行的膜厚测定,是指利用由进入膜内的入射X射线产生的反射波的干涉信号进行测定。
即,虽然对于在基片上形成的薄膜以非常小的角度入射X射线时X射线被全反射,但X射线的入射角度大于等于某个值时X射线可以进入薄膜内部。进入薄膜内部的入射X射线在试样表面或界面处分成透射波和有干涉作用的反射波。在X射线反射率测定法中,通过一边改变入射角度一边进行测定,可以随着光路差的变化获得反射波的干涉信号,基于其分析结果测定、算出薄膜的厚度。
作为使用了这样的X射线反射率测定法的测定装置,有例如微小部X射线衍射装置“MXP21(Mac Science公司制造)”。以下说明利用“MXP21(Mac Science公司制造)”测定构成根据本发明的中间转印体的表面层的层厚的步骤。
X射线源的靶材使用铜,以42kV、500mA工作。入射单色仪(incident monochromator)用多层膜抛物面镜。入射狭缝用0.05mm×5mm,光接收狭缝用0.03mm×20mm。用以2θ/θ扫描方式,步宽为0.005°、一步10秒的FT法对0°~5°进行测定。对于获得的反射率曲线,用Mac Science公司制造的Reflectivity Analysis Program Ver.1进行曲线拟合,以使实测值与拟合曲线的残差平方和最小的方式求出各参数。从各参数求出层叠的层厚。
(中间层和硬质层的说明)
其次,说明构成表面层的中间层和硬质层。如上所述,构成根据本发明的中间转印体的表面层至少由中间层和以金属氧化物为主要成分的硬质层构成。在此,硬质层是形成根据本发明的中间转印体的最表面的区域,被转印、附着感光体上形成的调色剂图像,并把附着的调色剂图像转印到转印件上。另外,中间层配置在硬质层与弹性层之间,是以防止硬质层出现裂缝或从弹性层剥离为目的而设置的。下面,详细说明中间层和硬质层。
(中间层)
本发明中所称的中间层,是配置在弹性层与硬质层之间的层,可以由单层结构或两层以上的多层结构构成。
在本发明中,中间层的膜密度比硬质层的膜密度(弹性模量)小。另外,优选地,中间层的弹性模量也比硬质层的弹性模量小。另外,关于膜密度和弹性模量,后面再详细说明。
另外,在本发明中,中间层是两层以上的多层结构是优选的,通过这样地使中间层为多层结构或成为倾斜结构,可以使中间层的膜密度或弹性模量从弹性层侧向硬质层侧逐渐地增大。在此,倾斜结构指碳原子浓度等的中间层构成要素在中间层的厚度方向上连续地变化的结构,可以通过在形成中间层时连续地改变制膜条件来形成。
中间层的厚度为0.3nm以上即可,优选为5nm以上、900nm以下,更优选为20nm以上、300nm以下。
优选地,中间层将以氧化硅化合物为代表的金属氧化物、含碳金属氧化物或非结晶碳作为主要成分,或将它们的混合物作为主要成分。另外,在中间层中含有碳原子也是优选的,碳原子含量优选为1原子%以上、20原子%以下。
对于形成中间层的方法没有特别限定,除了可以用以浸渍法为代表的公知的涂敷法形成以外,也可以象后述那样,用通过产生两个以上不同频率的电场来进行的等离子体放电进行层形成的大气压等离子体法形成。用大气压等离子体法形成中间层时,通过对控制电场强度的电源输出、供给原料的浓度进行控制等,可以形成适当调整了碳原子含量、膜密度、弹性模量而具有所希望性能的中间层。
(硬质层)
本发明中所称的硬质层,构成中间转印体最表面,即构成为了从感光体转印调色剂图像以及向转印件转印调色剂图像而直接与调色剂图像接触的部位。硬质层要求具有:长期稳定地确保高的转印特性、且防止产生调色剂结膜、即使受到清洁部件的刮擦也不会产生损伤的强度。
硬质层是以金属氧化物为主要成分的层。具体地,可举出氧化硅、氧氮化硅、氮化硅、氧化钛、氧氮化钛、氮化钛或氧化铝等的金属氧化物,其中氧化硅膜是优选的。
在本发明中,硬质层可以是一层,也可以是构成两层以上的多层结构。通过用多层结构构成硬质层,可以成为膜密度、弹性模量从中间层侧向转印、保持调色剂图像的硬质层表面侧逐斩增大的结构。
硬质层的厚度为0.2nm以上即可,优选为5nm以上、300nm以下,更优选为10nm以上、200nm以下。
(中间层、硬质层的膜密度和弹性模量测定的说明)
其次,说明构成根据本发明的中间转印体的表面层的膜密度和弹性模量的测定方法。如上所述,构成根据本发明的中间转印体的表面层至少由中间层和以金属氧化物为主要成分的硬质层构成,但硬质层的膜密度比中间层的膜密度大。另外,优选地,硬质层的弹性模量比中间层的弹性模量大。
(膜密度的测定方法)
以下,说明中间层和硬质层的膜密度的测定方法。在此,“膜密度”是指构成中间转印体的表面层的每单位体积的质量。构成根据本发明的中间转印体的表面层(中间层和硬质层)的膜密度,可以从通过例如在上述的表面层的厚度测定方法中说明过的X射线反射率测定法(XRR)得到的全反射临界角算出。在此,全反射临界角是指照射X射线发生全反射的临界入射角度,如果入射角度大于该角度则产生进入试样内的X射线。
另外,在由中间层和硬质层构成的表面层中,硬质层的膜密度可以在其原样状态下直接测定,但中间层的膜密度是在用研磨等除去硬质层而露出中间层的状态下测定。
X射线反射率测定法的概要,可以参照例如《X射线衍射手册(日本理学电气株式会社编,2000年,国际文献印刷社)》第151页的记载和《化学工业(1999年第22期)》的记载。
在本发明中,硬质层的膜密度为2.07g/cm3以上、2.19g/cm3以下,比中间层的膜密度大。另外,中间层的膜密度优选为1.40g/cm3以上、2.10g/cm3以下。
以下示出本发明中使用的膜密度的测定方法的具体例。它是以非常小的角度向上表面平坦的物质入射X射线而进行测定的方法,用Mac Science公司制造的“MXP21”作为测定装置进行测定。X射线源的靶材使用铜,以42kV、500mA工作。入射单色仪用多层膜抛物面镜。入射狭缝用0.05mm×5mm,光接收狭缝用0.03mm×20mm。用以2θ/θ扫描方式,步宽为0.005°、一步10秒的FT法对0°~5°进行测定。对于获得的反射率曲线,用Mac Science公司制造的“ReflectivityAnalysis Program Ver.1”进行曲线拟合,以使实测值与拟合曲线的残差平方和最小的方式求出各参数。从各参数可以求出层叠膜的厚度和密度。本发明中的膜厚也可以用上述X射线反射率测定求出。
(弹性模量的测定方法)
其次,说明构成中间转印体的表面层的中间层和硬质层的弹性模量的测定方法。
构成中间体的表面层的弹性模量的测定,可以通过公知的弹性模量测定方法进行。例如,可以通过用Orientec公司制造的VIBRON(バイブロン)DDV-2,施加一定的频率(Hz)测定一定的畸变的方法;作为测定装置用RSA-II(レメトリクス公司制造),根据在透明基体上形成陶瓷层后,在一定频率下改变施加畸变时得到的测定值求出的方法;或者,可以利用使用了纳米凹坑(nano indentation)法的纳米凹坑仪例如MTS系统公司制造的纳米凹坑仪“NANO IndenterTMXP/DCM”测定。
构成根据本发明的中间转印体的表面层是厚度为0.5nm以上、1000nm以下的极薄的层,从高精度地测定这样的薄层的弹性模量的角度看,用“纳米凹坑法”测定是优选的。在此,“纳米凹坑法”指用称为压头的针等的微小的荷重赋予单元对试样连续地进行加载、去载、制作荷重-位移曲线。然后,从该荷重-位移曲线算出该试样的弹性模量和硬度。由于用纳米凹坑法得到的弹性模量和硬度表示试样的直接表面的弹性模量和硬度的值,所以用纳米凹坑法算出的弹性模量和硬度适合作为该试样的表面弹性模量或表面硬度的指标。
另外,本发明中所称的弹性模量,是指向试样施加的应力与因该应力的作用而产生的应变的比,在弹性模量为G、应力为σ、应变为γ时,用下式
G=σ/γ
表示。象可以从上式解释的那样,材质越硬,弹性模量的值越高;材质越软,弹性模量的值越小。
以下,对利用纳米凹坑法测定中间转印体的表面层(中间层和硬质层)的弹性模量的方法做进一步说明。
象上述那样,构成根据本发明的中间转印体的表面层的弹性模量,即中间层和硬质层的弹性模量,可以通过使用“纳米凹坑法”的弹性模量的测定方法测定。具体地,作为压头使用微小的金刚石压头,一边把它压入薄膜(表面层),一边测定荷重与压入深度(位移量)的关系,从测定值算出塑性变形硬度。
尤其是对于1μm以下的薄膜的测定,具有不易受树脂基体的物性的影响,且在压入时在薄膜上不易发生裂缝的特征。一般在非常薄的薄膜的物性测定中使用。
另外,在测定硬质层和中间层的弹性模量时,硬质层的弹性模量可以在其原样状态下直接测定,但中间层的弹性模量是在用研磨等除去硬质层而露出中间层后用纳米凹坑法测定。
以下,用图2具体说明利用“纳米凹坑法”的弹性模量测定方法。图2是示出可以利用纳米凹坑法测定弹性模量的测定装置的一例的示意图。
图2中,31表示换能器(transducer),32表示前端形状为正三角形的金刚石Berkovich压头,170表示中间转印体,175表示树脂基体,176表示弹性层,177表示表面层。
在图2的测定装置中,可以用换能器31和前端形状为正三角形的金刚石Berkovich压头32,一边施加例如μN级别的荷重一边以nm级别的精度测定位移量。作为具有图2的结构的市售的测定装置,可以举出例如“NANO Indenter XP/DCM(MTS Systems公司/MTSNANO Insturuments公司制造)”等。
用上述测定装置等测定构成中间转印体的表面层的各层的弹性模量时的测定条件,例如象以下所示。
测定条件
测定机:NANO Indenter XP/DCM(MTS Systems公司制造)
测定压头:前端形状为正三角形的金刚石Berkovich压头
测定环境:20℃、60%RH
测定试样:把中间转印体切割成5cm×5cm的大小,制成测定试样
最大荷重设定:25μN
压入速度:以5秒钟到达最大荷重25μN的速度与时间成比例地进行加重
另外,测定时,对各试样都随机地测定10个点,把其平均值作为用纳米凹坑法测定的弹性模量。
(碳原子的量)
其次,说明构成根据本发明的中间转印体的表面层的(即中间层和硬质层的)碳原子含量。在本发明中,优选地,中间层的碳原子含量比硬质层的碳原子含量多。碳原子含量用碳原子%表示,碳原子%可以用公知的分析手段求出,但在本发明中用下面说明的XPS法算出是优选的。另外,碳原子%定义成以下那样:
碳原子%=(碳原子的个数/全部原子的个数)×100
XPS法也称为X射线光电子分光分析法(X-ray PhotoelectronSpectroscopy),是通过测定在真空中向试样照射X射线时从试样发射的光电子的能量而对在试样局部表面上存在的元素进行同定、确定化学结合状态的分析方法。
在本发明中,可以使用市售的XPS表面分析装置,作为具体的装置可以举出VGサイエンテイツク公司制造的“ESCALAB-200R”等,在后述的实施例中使用了上述装置。
使用上述装置测定根据本发明的中间转印体的中间层和硬质层的碳含量时的具体条件为:X射线阳极用镁(Mg),在600W输出(加速电压15kV、发射电流40mA)下测定。在用清洁的Ag 3d5/2峰的半值宽度测定时,能量分辨率设定成1.5eV~1.7eV。
作为测定,首先,以数据取入间隔1.0eV测定结合能0eV~1100eV的范围,求出是否检测到了任何元素。
然后,关于检测到的蚀刻离子种,对于全部元素,取入数据,以0.2eV为间隔,对其表现出最大强度的光电子峰进行窄扫描,测定各元素的光谱。
为了避免因测定装置或计算机不同而造成含有率算出结果产生差异,把得到的光谱输送到VAMAS-JAPAN制造的“COMMONDATA PROCESSING SYSTEM”(最好是版本2.3以后)上后,用该软件进行处理,求出各分析靶材的元素(碳)的含有率值作为碳原子%。
在进行定量处理之前,对碳元素进行Count Scale的校准,进行5点平滑处理。定量处理中使用了除去了背景的峰值区(cps*eV)。背景处理中使用了基于Shirley的方法。关于Shirley法,可以参考D.A.Shirley,Phys.Rev.B5,4709(1972)。
其次,说明作用到根据本发明的中间转印体的表面层上的压缩应力。在本发明中,作用到中间转印体的表面层上的压缩应力优选为30MPa以下。本发明中所称的“压缩应力”,指将从垂直方向对中间转印体表面进行压缩时产生的力除以单位面积得到的值。“压缩应力”是在垂直方向上对中间转印体表面即表面层作用的力,不是在水平方向即表面层的面方向上作用的力。
根据本发明的中间转印体中,如果表面层的压缩应力为30MPa以下,则作用在表面层上的内部应力不会对表面层带来大的应力,是比较合适的,其结果有助于防止裂纹产生。另外,从提供把中间转印体上承载的调色剂图像无条纹地均匀地转印到转印件上的硬度的角度看,也是有利的。
(压缩应力的测定)
在本发明中规定的压缩应力,只要是市售的可测定压缩应力的测定装置,用哪种测定装置都可以算出。作为具体的测定装置,可举出例如NEC三荣公司制造的膜物性评价装置“MH4000”为代表性的测定装置。
用上述膜物性评价装置“MH4000”测定根据本发明的中间转印体的表面层的压缩应力时,具体地,可以在厚100μm、宽10mm、长50mm的石英玻璃上以1μm厚度形成各层,用上述测定装置测定压缩应力(残留应力,MPa)。
其次,说明构成根据本发明的中间转印体的树脂基体和弹性层以及它们的制造方法。另外,关于表面层的形成方法到后面再描述。
<树脂基体及其制作方法>
构成根据本发明的中间转印体的树脂基体,具有避免中间转印体因由作为清洁部件的清洁刮刀施加的负荷而变形的刚性。即,树脂基体的作用是,利用其刚性,使得中间转印体即使被施加外力也不会影响转印性能。优选地,构成根据本发明的中间转印体的树脂基体,由用纳米凹坑法测定的弹性模量在1.5GPa~15.0GPa的范围内的材料形成。
作为表现出这样的性能的树脂材料,可举出例如聚碳酸酯、聚苯撑硫、聚偏氟乙烯、聚酰亚胺、聚醚、聚醚酮等的树脂材料,其中聚酰亚胺、聚碳酸酯、聚苯撑硫是优选的。
另外,树脂基体可以使用通过向上述树脂材料中添加导电性物质而调制成例如电阻值(体积电阻率)为105~1011Ω·cm的材料。另外,优选地,树脂基体的厚度为50~200μm。而且,树脂基体的形状,除了形成中间转印带中使用的无缝带的形状以外,也可以举出可形成鼓状的树脂基体。从获得大的机械强度的角度看,可形成鼓状的树脂基体是有利的。
作为可向上述树脂材料中添加的代表性导电性物质,可以举出炭黑,优选地,使用中性或酸性的炭黑。向树脂材料中添加的导电性物质的量因所使用的导电性物质的种类不同而不同,但优选地,以中间转印体的电阻值(体积电阻值)落在上述范围的方式添加。具体地,针对100质量份树脂材料,优选为10~20质量份,更优选为10~16质量份。
上述树脂基体可以用以往公知的一般方法制造。例如,可以通过把在上述树脂材料中混合了上述导电性物质得到的材料熔化,从T形模或环状模挤出熔化物,将其急冷来制造。
另外,还可以对上述树脂基体表面进行电晕处理、火焰处理、等离子体处理、辉光放电处理、表面粗糙化处理、化学药品处理等的表面处理。
<弹性层及其制作方法>
构成根据本发明的中间转印体的弹性层,通过对中间转印体赋予某种程度的弹性,使得可以把感光体上的调色剂图像无条纹地均匀地转印到中间转印体表面上。即,在一次转印时通过使弹性层针对来自感光体的按压而变形,可以降低集中到调色剂图像上的荷重,防止产生称为中空的图像缺陷。
构成根据本发明的中间转印体的弹性层,可以由称为橡胶或弹性体的弹性材料构成。作为弹性材料的具体例,可以举出苯乙烯丁二烯橡胶、高苯乙烯橡胶、丁二烯橡胶、异戊二烯橡胶、乙烯-丙烯共聚物橡胶、丁腈橡胶、氯丁橡胶、丁基橡胶、硅橡胶、氟橡胶、腈橡胶、聚氨酯橡胶、丙烯酸橡胶、表氯醇橡胶、降冰片烯(norbornene)橡胶等的单体或混合物。
弹性层的硬度,优选地,按JIS A硬度为40~80。另外,优选地,弹性层的厚度为100μm~500μm。
另外,构成根据本发明的中间转印体的弹性层,可以使用通过向上述弹性材料中分散导电性物质而调整成例如电阻值(体积电阻率)为105~1011Ω·cm的材料。
作为可向弹性层中添加的导电性物质,可以举出例如炭黑、氧化锌、氧化锡、碳化硅等。其中在使用炭黑时,优选为中性或酸性的炭黑。向弹性材料中添加的导电性物质的量因所使用的导电性物质的种类不同而不同,但优选地,以弹性层的电阻值(体积电阻值)落在上述范围的方式添加。具体地,针对100质量份弹性材料,优选为添加10~20质量份,更优选为10~16质量份。
弹性层可以用例如以下的步骤制作。首先,把上述树脂基体以垂直竖立的状态放入并浸渍在收存了弹性层形成用的涂敷液的槽中,在反复浸渍数次而形成预定厚度的涂膜后,从涂敷液中提起。然后,进行干燥处理而除去溶剂后,进行加热处理(例如,处理温度60~150℃,处理时间60分钟),制作弹性层。
(增粘涂敷剂(Anchor coating agent)层)
根据本发明的中间转印体中,为了提高上述弹性层与树脂基体的紧密结合性,还可以在两者之间形成增粘涂敷剂层。作为增粘涂敷剂层的形成中所用的增粘涂敷剂,可以举出例如聚酯树脂、异氰酸酯树脂、聚氨酯树脂、聚丙烯酸树脂、聚乙烯-乙烯醇树脂、聚乙烯基改性树脂、环氧树脂、改性聚苯乙烯树脂、改性硅树脂和烷基钛酸酯等的单体或两种以上上述树脂的混合物。另外,还可以在增粘涂敷剂中添加以往公知的添加剂。
另外,上述增粘涂敷剂层,可以通过例如辊涂法、照相凹版涂法、刮涂法、浸涂法、喷涂法等公知涂敷方法在上述树脂基体上涂敷增粘涂敷剂层形成用涂敷液后,干燥除去溶剂、稀释剂等,或进行UV硬化处理而形成。增粘涂敷剂层形成时的涂敷液涂敷量,优选为0.1g/m2~5g/m2(干燥状态)左右。
其次,举出具体例说明构成根据本发明的中间转印体的表面层的制作方法。对构成根据本发明的中间转印体的表面层的制作方法没有特别限制,例如,可以通过真空蒸镀法、分子束外延生长法、溅射法、大气压等离子体CVD法等的干法工艺,或喷涂法、刮涂法、浸涂法、浇铸法等的利用涂敷的方法,或印刷、喷墨等的利用构图的方法等的湿法工艺进行制作。
其中,优选地,通过大气压等离子体CVD法制作,该大气压等离子体CVD法是,在大气压或其附近的压力下,向在对置电极间形成的放电空间供给含有薄膜形成气体的气体,通过在该放电空间内产生高频电场而激发该气体,通过把基体在被激发的该气体中暴露而形成表面层的薄膜。
该大气压等离子体CVD法,是不需要减压室等,能够高速制膜的生产率高的制膜方法。另外,通过大气压等离子体CVD法形成的膜,均匀且具有表面平滑性,还可以较容易地形成内部应力也非常小的膜。
近年来,在电子照相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要求利用数字处理和调色剂粒径细化等的技术,以对原版忠实地再现颜色和再现细线等的画质进行调色剂图像形成。对于中间转印体也要求无损在感光体上形成的调色剂图像的画质地、高精度地转印到纸张等的转印件上,要求高的表面平滑性。由于大气压等离子体CVD法,如上所述,可以形成均匀且平滑性高的薄膜,所以被本发明人认为是中间转印体的表面层的制作方法的有效手段,对它不停进行了研究,发现可以用大气压等离子体CVD法制作具有上述效果的中间转印体。
这样,作为一种制作构成根据本发明的中间转印体的表面层(中间层和硬质层)的代表性的制作方法,可以举出通过在大气压或其附近的压力下产生电场,进行等离子体放电而形成表面层的薄膜的大气压等离子体CVD法。
下面,说明利用大气压等离子体CVD法进行形成的装置和方法、以及所使用的气体。
另外,本发明中所称的“大气压等离子体CVD(Chemical VaporDeposition,化学气相成长)法(以下也称大气压等离子体法)”,是指在大气压或大气压附近的压力下,激发放电气体使其放电,并将原料气体或反应性气体导入放电空间激发,通过把基材在被激发的原料气体或反应性气体中暴露而形成薄膜的处理方法。
该方法记载于日本特开平11-133205号、日本特开2000-185362号、日本特开平11-61406号、日本特开2000-147209号、日本特开2000-121804号等,用大气压等离子体法能够以高生产率形成高功能性的薄膜。
另外,此处所称的“大气压或其附近”表示20kPa~110kPa的压力,优选为93kPa~104kPa。
图3是制造中间转印体的表面层的第一制造装置的说明图。
中间转印体的第一制造装置(放电空间和薄膜淀积区域大致相同的直接方式),是在树脂基体175上形成的弹性层176上形成表面层的装置,由卷绕架设无缝带状的中间转印体170的树脂基体175并沿箭头方向旋转的辊电极20和从动滚筒201、以及作为在弹性层176表面上形成表面层的成膜装置的大气压等离子体CVD装置3构成。
大气压等离子体CVD装置3具有:沿辊电极20外周排列的至少一个固定电极21、作为固定电极21和辊电极20的对置区域且进行放电的放电空间23、至少生成原料气体和放电气体的混合气G并将混合气G供给到放电空间23的混合气供给装置24、减少在放电空间23等中流入空气的放电容器29、连接到辊电极20的第一电源25、连接到固定电极21的第二电源26,和将使用完的排出气G′排出的排气部28。
混合气供给装置24,把混合气供给到放电空间23,该混合气是将形成选自无机氧化物层、无机氮化物层中的至少一层的膜的原料气体和氮气或氩气等稀有气体混合而得到的。另外,更优选地,混合有用来通过氧化还原反应促进反应的氧气或氢气。
另外,从动滚筒201被张力赋予单元202沿箭头方向牵引,并在树脂基体175上施加预定的张力。在树脂基体175更换时等情况下,张力赋予单元202解除张力的赋予,可以很容易地进行树脂基体175的更换等。
第一电源25输出频率为ω1的电压,第二电源26输出频率为ω2的电压,并通过这些电压在放电空间23中产生频率ω1和ω2相重叠得到的电场V。然后,利用电场V使混合气G等离子体化,在弹性层176的表面上淀积与混合气G中所含的原料气体对应的膜(中间层、硬质层)。
另外,还可以在多个固定电极中的位于辊电极旋转方向下游侧的多个固定电极和混合气供给装置中,以叠置的方式淀积表面层,调整表面层的厚度。
另外,还可以在多个固定电极中的位于辊电极旋转方向最下游侧的固定电极和混合气供给装置中淀积表面层,在位于更上游的其它固定电极和混合气供给装置中形成其它层,例如提高表面层177和弹性层176粘合性的粘合层等。
另外,为了提高表面层177和弹性层176的粘合性,还可以在形成表面层的固定电极和混合气供给装置的上游,设置供给氩气、氧气等气体的气体供给装置和固定电极而进行等离子体处理,使弹性层176的表面活性化。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将作为无缝带的中间转印体架设在一对滚筒上,将一对滚筒中的一个作为一对电极中的一个电极,沿着作为一个电极的滚筒的外周面的外侧设置作为另一个电极的至少一个固定电极,并在这些一对电极间在大气压或大气压附近产生电场,进行等离子体放电,得到在中间转印体表面上淀积、形成薄膜的结构,由此可以制造转印性高、清洁性和耐久性高的中间转印体。
图4是制造中间转印体的表面层的第二制造装置的说明图。
中间转印体的第二制造装置2b,在设置在多个树脂基体上的弹性层上同时形成表面层,主要由在弹性层上形成表面层的多个成膜装置2b1和2b2构成。
第二制造装置2b(是直接方式的变形,是在对置的辊电极间进行放电和淀积薄膜的方式),具有:与第一成膜装置2b1隔有预定间隙并大致配置为镜像关系的第二成膜装置2b2、以及配置在第一成膜装置2b1和第二成膜装置2b2之间,至少生成原料气体和放电气体的混合气G并将混合气G供给到放电空间23b的混合气供给装置24b。
第一成膜装置2b1具有:卷绕架设无缝带状的中间转印体的树脂基体175并沿箭头方向旋转的辊电极20a和从动滚筒201、沿箭头方向牵引从动滚筒201的张力赋予单元202、以及连接到辊电极20a的第一电源25;第二成膜装置2b2具有:卷绕架设无缝带状的中间转印体的树脂基体175并沿箭头方向旋转的辊电极20b和从动滚筒201、沿箭头方向牵引从动滚筒201的张力赋予单元202、以及连接到辊电极20b的第二电源26。
另外,第二制造装置2b具有在辊电极20a和辊电极20b的对置区域中进行放电的放电空间23b。
混合气供给装置24b,把混合气供给到放电空间23b,该混合气是将形成选自无机氧化物层、无机氮化物层中的至少一层的膜的原料气体和氮气或氩气等稀有气体混合而得到的。另外,更优选地,混合有用来通过氧化还原反应促进反应的氧气或氢气。
第一电源25输出频率为ω1的电压,第二电源26输出频率为ω2的电压,通过这些电压在放电空间23b中产生频率ω1和ω2相重叠得到的电场V。然后,利用电场V使混合气G等离子体化(激发),将第一成膜装置2b1的弹性层176和第二成膜装置2b2的弹性层176的表面暴露在等离子体化(激发)后的混合气中,在第一成膜装置2b1的树脂基体175上设置的弹性层176和第二成膜装置2b2的树脂基体175上设置的弹性层176的表面上同时淀积、形成与等离子体化(激发)后的混合气中所含的原料气体对应的膜(中间层、硬质层)。
此处,对置的辊电极20a和辊电极20b隔着预定的间隙配置。
下面,对在弹性层176上形成表面层的大气压等离子体CVD装置的形态进行详细说明。
另外,下述图5是从图3中主要抽出虚线部分得到的图。
图5是利用等离子体制造中间转印体的表面层177的第一等离子体成膜装置的说明图。
参照图5,对适合用于形成表面层177的大气压等离子体CVD装置的一例进行说明。
大气压等离子体CVD装置3,具有:可以装卸地卷绕架设并旋转驱动树脂基体的至少一对滚筒、和进行等离子体放电的至少一对电极;在上述一对电极中,一个电极是上述一对滚筒中的一个滚筒,另一个电极是通过上述树脂基体与上述一个滚筒对置的固定电极;是在上述一个滚筒和上述固定电极的对置区域中产生的等离子体中暴露上述表面层,淀积、形成上述表面层的中间转印体的制造装置。由于在例如使用氮气作为放电气体的情况下,通过一个电源施加高电压并通过另一个电源施加高频率而稳定地开始放电并持续放电,因此适合使用。
大气压等离子体CVD装置3,如前所述,具有:混合气供给装置24、固定电极21、第一电源25、第一滤波器25a、辊电极20、沿箭头方向驱动旋转辊电极的驱动单元20a、第二电源26和第二滤波器26a;在放电空间23中进行等离子体放电,使由原料气体和放电气体混合得到的混合气G被激发,将弹性层表面176a暴露于激发后的混合气G1中,在该表面上淀积、形成表面层177。
然后,从第一电源25向固定电极21施加频率为ω1的第一高频电压,从第二电源26向辊电极20施加频率为ω2的高频电压,由此,在固定电极21和辊电极20之间产生电场强度V1且频率ω1和电场强度V2且频率ω2相重叠得到的电场,在固定电极21中流过电流I1,在辊电极20中流过电流I2,在电极间产生等离子体。
此处,频率ω1和频率ω2的关系、以及电场强度V1与电场强度V2和放电气体开始放电的电场强度IV的关系,满足ω1<ω2,而且,V1≥IV>V2,或者,V1>IV≥V2,上述第二高频电场的输出密度为1W/cm2以上。
由于氮气开始放电的电场强度IV是3.7kV/mm,因此优选地,至少从第一电源25施加的电场强度V1为3.7kV/mm或其以上,从第二高频电源60施加的电场强度V2为3.7kV/mm或比其小。
另外,作为可用于第一大气压等离子体CVD装置3中的第一电源25(高频电源)的具体例,可以列举以下表1所示的市售物,都可以任意使用。即,
(表1)
施加电源标号 | 制造商 | 频率 | 制品名 |
A1 | 神钢电机 | 3kHz | SPG3-4500 |
A2 | 神钢电机 | 5kHz | SPG5-4500 |
A3 | 春日电机 | 15kHz | AGI-023 |
A4 | 神钢电机 | 50kHz | SPG50-4500 |
A5 | ハイデン研究所 | 100kHz* | PHF-6k |
A6 | Pearl(パ一ル)工业 | 200kHz | CF-2000-200k |
A7 | Pearl工业 | 400kHz | CF-2000-400k |
A8 | SEREN IPS | 100kHz~460kHz | L3001 |
另外,作为第二电源26(高频电源)的具体例,可以列举以下表2所示的市售物,都可以任意使用。即,
(表2)
施加电源标号 | 制造商 | 频率 | 制品名 |
B1 | Pearl工业 | 800kHz | CF-2000-800k |
B2 | Pearl工业 | 2MHz | CF-2000-2M |
B3 | Pearl工业 | 13.56MHz | CF-5000-13M |
B4 | Pearl工业 | 27MHz | CF-2000-27M |
B5 | Pearl工业 | 150MHz | CF-2000-150M |
B6 | Pearl工业 | 20MHz~99.9MHz | RP-2000-20/100M |
另外,在上述电源中,*记号是ハイデン研究所的脉冲高频电源(在连续模式下为100kHz)。除此之外是只能施加连续正弦波的高频电源。
从第一和第二电源向对置电极间供给的电力是向固定电极21供给1W/cm2以上的电力(输出密度),激发放电气体,产生等离子体,形成薄膜。作为向固定电极21供给的电力的上限值,优选为50W/cm2,更优选为20W/cm2。下限值优选为1.2W/cm2。另外,放电面积(cm2)是指在电极中产生放电的范围的面积。
另外,对于辊电极20,也可以通过供给1W/cm2以上的电力(输出密度),维持高频电场的均匀性的情况下,提高输出密度。由此,可以生成更均匀高密度的等离子体,且可以进一步兼顾膜形成速度的提高和膜质的提高。优选为5W/cm2以上。向辊电极20供给的电力的上限值,优选为50W/cm2。
此处,作为高频电场的波形,没有特别限制。有称为连续模式的连续正弦波状的连续振荡模式和称为脉冲模式的间断进行ON/OFF的间断振荡模式等,可以采用其中任一种,但至少向辊电极20供给的高频为连续正弦波时,由于可以得到更致密的优质膜,因此优选。
另外,在固定电极21和第一电源25之间设置第一滤波器25a,使从第一电源25到固定电极21的电流容易通过,并使来自第二电源26的电流接地,以使从第二电源26到第一电源25的电流难以通过。另外,在辊电极20和第二电源26之间设置第二滤波器26a,使从第二电源26到辊电极20的电流容易通过,使来自第一电源21的电流接地,以使从第一电源25到第二电源26的电流难以通过。
优选地,采用可以通过在电极上施加上述强电场而均匀地保持稳定的放电状态的电极,为了耐受由强电场产生的放电,在固定电极21和辊电极20中的至少一个电极表面上覆盖下述的电介质。
在以上说明中,电极和电源的关系,也可以是将第二电源26连接到固定电极21,将第一电源25连接到辊电极20。
图6是示出辊电极的一例的简略图。
对辊电极20的结构进行说明,在图6(a)中,辊电极20,由对金属等的导电性母材200a(以下也称“电极母材”)热喷镀陶瓷,然后用无机材料进行了封孔处理的陶瓷覆盖处理电介质200b(以下也简称“电介质”)所覆盖的组合构成。另外,作为在热喷镀中使用的陶瓷材料,优选使用氧化铝、氮化硅等,其中,氧化铝由于容易加工所以更优选使用。
另外,也可以如图6(b)所示,由在金属等的导电性母材200A上覆盖通过衬涂(lining)设置了无机材料的衬涂处理电介质200B的组合构成辊电极20′。作为衬涂材料,优选使用硅酸盐类玻璃、硼酸盐类玻璃、磷酸盐类玻璃、锗酸盐类玻璃、亚碲酸盐玻璃、铝酸盐玻璃、钒酸盐玻璃等,其中,硼酸盐类玻璃由于容易加工所以更优选使用。
作为金属等的导电性母材200a、200A,可以列举银、铂、不锈钢、铝、钛、钛合金、铁等的金属等,但从加工和成本的角度看,优选不锈钢。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辊电极的母材200a、200A使用具有利用冷却水的冷却单元的不锈钢制的夹套(jacket)辊母材(未图示)。
图7是示出固定电极的一例的简略图。
在图7(a)中,角柱或角筒柱的固定电极21以及21a、21b,与上述的辊电极20同样地,由对金属等的导电性母材210c热喷镀陶瓷后,使用无机材料进行了封孔处理的陶瓷覆盖处理电介质210d所覆盖的组合构成。另外,如图7(b)所示,也可以由对金属等的导电性母材210A覆盖通过衬涂设置了无机材料的衬涂处理电介质210B的组合,构成角柱或角筒柱型的固定电极21′。
以下,参照图3和图5说明中间转印体制造方法的工序中,在树脂基体175上形成的弹性层176上淀积、形成表面层177的工序的例子。
图3和5中,在辊电极20和从动滚筒201上架设树脂基体175后,通过张力赋予单元202的工作,在树脂基体175上施加预定的张力,接着以预定转速旋转驱动辊电极20。
从混合气供给装置24生成混合气G,并排放到放电空间23。
从第一电源25输出频率为ω1的电压并施加在固定电极21上,从第二电源26输出频率为ω2的电压并施加在辊电极20上,利用这些电压在放电空间23中产生频率ω1和ω2相重叠得到的电场V。
利用电场V激发排放到放电空间23中的混合气G,成为等离子体状态。然后,将弹性层表面暴露于等离子体状态的混合气G中,利用混合气G中的原料气体在弹性层176上形成选自无机氧化物层、无机氮化物层中的至少一层的膜,即表面层177。
所谓放电气体,指在上述条件下被等离子体激发的气体,可以举出氮气、氩气、氦气、氖气、氪气、氙气等以及它们的混合物等。其中,优选地,使用氮气、氦气、氩气,尤其是氮气,成本也低,是优选的。
(原料气体)
作为表面层的形成中使用的原料气体,使用在常温下为气体或液体的有机金属化合物,尤其是烷基金属化合物、金属烷氧基(alkoxide)化合物、有机金属络合物。这些原料中的相状态在常温常压下无须一定是气相,只要可以在混合气供给装置24中通过加热或减压等,经熔化、蒸发、升华等而气化,不管是液相还是固相都可以使用。
作为原料气体,在放电空间内是等离子体状态,是含有形成薄膜的成分的物质,是有机金属化合物、有机化合物、无机化合物等。
例如,作为硅化合物,可以列举硅烷、四甲氧基硅烷、四乙氧基硅烷(TEOS)、四正丙氧基硅烷、四异丙氧基硅烷、四正丁氧基硅烷、四叔丁氧基硅烷、二甲基二甲氧基硅烷、二甲基二乙氧基硅烷、二乙基二甲氧基硅烷、二苯基二甲氧基硅烷、甲基三乙氧基硅烷、乙基三甲氧基硅烷、苯基三乙氧基硅烷、(3,3,3-三氟丙基)三甲氧基硅烷、六甲基二硅氧烷、双(二甲基氨基)二甲基硅烷、双(二甲基氨基)甲基乙烯硅烷、双(乙基氨基)二甲基硅烷、N,O-双(三甲基甲硅烷基)乙酰胺、双(三甲基甲硅烷基)碳化二亚胺、二乙基氨基三甲基硅烷、二甲基氨基二甲基硅烷、六甲基二硅氮烷、六甲基环三硅氮烷、七甲基二硅氮烷、九甲基三硅氮烷、八甲基环四硅氮烷、四(二甲基氨基)硅烷、四异氰酸酯基硅烷、四甲基二硅氨烷、三(二甲基氨基)硅烷、三乙氧基氟化硅烷、烯丙基二甲基硅烷、烯丙基三甲基硅烷、苄基三甲基硅烷、双(三甲基甲硅烷基)乙炔、1,4-双三甲基甲硅烷基-1,3-丁二炔、二叔丁基硅烷、1,3-二硅杂丁烷(1,3-,1,3-disilabutane)、双(三甲基甲硅烷基)甲烷、环戊二烯基三甲基硅烷、苯基二甲基硅烷、苯基三甲基硅烷、炔丙基三甲基硅烷、四甲基硅烷、三甲基甲硅烷基乙炔、1-(三甲基甲硅烷基)-1-丙炔、三(三甲基甲硅烷基)甲烷、三(三甲基甲硅烷基)硅烷、乙烯基三甲基硅烷、六甲基二硅烷、八甲基环四硅氧烷、四甲基环四硅氧烷、六甲基环四硅氧烷、M硅酸盐51等,但是并不限定于它们。
作为钛化合物,可以列举四(二甲基氨基)钛等有机金属化合物,单钛、二钛等金属氢化物,二氯化钛、三氯化钛、四氯化钛等金属卤化物,四乙氧基钛、四异丙氧基钛、四丁氧基钛等金属烷氧化物等,但是并不限定于它们。
作为铝化合物,可以列举正丁氧基铝、仲丁氧基铝、叔丁氧基铝、乙酰乙酸乙基铝二异丙酯、乙氧基铝、六氟戊二酮铝(アルミニウムヘキサフルオロペンタンジオネ一ト)、异丙氧基铝、2,4-戊二酮铝III、二甲基氯化铝等,但是并不限定于它们。
另外,这些原料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将两种以上成分混合使用。
(添加气体)
在形成根据本发明的中间转印体的表面层时,可以以控制形成膜时的组成、弹性模量、膜密度为目的而使用添加气体。
作为添加气体可以举出氧气、氢气、二氧化碳。例如,如果作为添加气体使用氢气则容易形成含碳膜,如果作为添加气体使用氧气则容易形成金属氧化膜。
可以利用膜形成速度,使用的原料气体、添加气体的种类,各气体的量比等调整表面层的弹性模量。
另外,层中含有碳原子的中间层,在上述的大气压等离子体CVD装置3中,在一对电极间(辊电极20和固定电极21)对混合气(放电气体)进行等离子体激发,把在该等离子体中存在的具有碳原子的原料气体自由基化,使弹性层176的表面暴露在其中。另外,使在中间层中含有暴露到该弹性层176的表面的含碳分子或含碳自由基。
作为用来形成非晶态碳层(以非晶态碳为主要成分的膜)的原料气体,使用在常温下为气体或液体的有机化合物气体,尤其是碳化氢气体。这些原料中的相状态在常温常压下无须一定是气相,只要可以在混合气供给装置24中通过加热或减压等,经熔化、蒸发、升华等而气化,不管是液相还是固相都可以使用。对于作为原料气体的碳化氢气体,可以使用至少含有例如CH4、C2H6、C3H8、C4H10等的烷烃类碳化氢、C2H2、C2H4等的炔类碳化氢、烯烃类碳化氢、双烯烃类碳化氢、以及芳香族碳化氢等全部碳化氢的气体。而且,除了碳化氢以外,例如醇类、酮类、醚类、酯类、CO、CO2等只要是至少包含碳元素的化合物,就可以使用。
另外,这些原料气体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将两种以上成分混合使用。
其次,说明使用了本发明的中间转印体的图像形成方法、图像形成装置。
《图像形成方法、图像形成装置》
本发明的中间转印体,适合用于电子照相方式的复印机、打印机、传真机等的图像形成方法、图像形成装置。
对于可以使用本发明的中间转印体的图像形成装置,以彩色图像形成装置为例进行说明。
图8是示出彩色图像形成装置的一例的剖面结构图。
该彩色图像形成装置10,称作串联型全彩色复印机,由自动原稿传送装置13、原稿图像读取装置14、多个曝光单元13Y、13M、13C、13K、多组图像形成部10Y、10M、10C、10K、可搭载根据本发明的中间转印体的中间转印体单元17、供纸单元15和定影单元124构成。
在图像形成装置的本体12的上部配置有自动原稿传送装置13和原稿图像读取装置14,由自动原稿传送装置13搬送的原稿d的图像被原稿图像读取装置14的光学系统反射、成像,通过线图像传感器(line image sensor)CCD读取。
对用线图像传感器CCD读取的原稿图像进行了光电转换得到的模拟信号,在未图示的图像处理部中进行模拟处理、A/D转换、明暗(shading)修正、图像压缩处理等后,作为各色各自的数字图像数据送到曝光单元13Y、13M、13C、13K,并用曝光单元13Y、13M、13C、13K在作为对应的第一像承载体的鼓状感光体11Y、11M、11C、11K上形成各色图像数据的潜像。
图像形成部10Y、10M、10C、10K在垂直方向上以纵列配置,在感光体11Y、11M、11C、11K的图示左侧方,配置有在滚筒171、172、173、174上卷绕且可转动地架设的半导电性且为无缝带状的第二像承载体,即根据本发明的中间转印体(以下也称“中间转印带”)170。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中间转印带170,由未图示的驱动装置经由被旋转驱动的滚筒171沿箭头方向驱动。
形成黄色图像的图像形成部10Y,具有:配置在感光体11Y周围的带电单元12Y、曝光单元13Y、显影单元14Y、作为一次转印设备的一次转印滚筒15Y、清洁单元16Y。
形成品红色图像的图像形成部10M,具有:感光体11M、带电单元12M、曝光单元13M、显影单元14M、作为一次转印单元的一次转印滚筒15M、清洁单元16M。
形成青色图像的图像形成部10C,具有:感光体11C、带电单元12C、曝光单元13C、显影单元14C、作为一次转印单元的一次转印滚筒15C、清洁单元16C。
形成黑色图像的图像形成部10K,具有:感光体11K、带电单元12K、曝光单元13K、显影单元14K、作为一次转印单元的一次转印滚筒15K、清洁单元16K。
调色剂补给单元141Y、141M、141C、141K,分别将新调色剂补给到显影装置14Y、14M、14C、14K。
此处,一次转印滚筒15Y、15M、15C、15K,通过未图示的控制单元根据图像种类选择性地工作,将中间转印带170按压在各自对应的感光体11Y、11M、11C、11K上,转印感光体上的图像。
这样,用图像形成部10Y、10M、10C、10K在感光体11Y、11M、11C、11K上形成的各色图像,用一次转印滚筒15Y、15M、15C、15K逐次转印到旋转的中间转印带170上,并形成合成的彩色图像。
即,将承载在感光体表面上的调色剂图像一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170上,中间转印带170保持着被转印的调色剂图像。
另外,收存在供纸盒151内作为记录介质的转印件P,用供纸单元15供纸,接着经过多个中间滚筒122A、122B、122C、122D、阻挡(resist)滚筒123,搬送到作为二次转印单元的二次转印滚筒117,用二次转印滚筒117将中间转印体上的合成后的调色剂图像一并转印到转印件P上。
即,将保持在中间转印体上的调色剂图像二次转印到被转印物的表面上。
此处,二次转印单元6,仅在转印件P通过它而进行二次转印时,将转印件P压接在中间转印带170上。
转印彩色图像的转印件P,用定影装置124进行定影处理,被排纸滚筒125夹持,载置在机外的排纸托盘126上。
另一方面,用二次转印滚筒117将彩色图像转印到转印件P后,对曲率分离了转印件P的中间转印带170,用清洁单元8除去残留的调色剂。
此处,中间转印体还可以替换成上述的旋转的鼓状的中间转印体。
下面,对与中间转印带170相接的作为一次转印单元的一次转印滚筒15Y、15M、15C、15K和二次转印滚筒117的结构进行说明。
一次转印滚筒15Y、15M、15C、15K,通过在例如外径为8mm的不锈钢等的导电性芯材的外周面上覆盖半导电弹性橡胶而形成,该半导电弹性橡胶通过在聚氨酯、EPDM、有机硅(silicone)等的橡胶材料中分散碳等导电性物质或含有离子性导电材料,体积电阻为105~109Ω·cm左右的固体状态或发泡海绵状态,厚度为5mm,橡胶弹性模量为20°~70°左右(ASK弹性模量C)。
二次转印滚筒117,通过在例如外径为8mm的不锈钢等导电性芯材的外周面上覆盖半导电弹性橡胶而形成,该半导电弹性橡胶通过在聚氨酯、EPDM、有机硅等的橡胶材料中分散碳等导电性物质或含有离子性导电材料,体积电阻为105~109Ω·cm左右的固体状态或发泡海绵状态,厚度为5mm,橡胶弹性模量为20°~70°左右(ASK弹性模量C)。
(转印件)
作为在本发明中使用的转印件,是保持调色剂图像的支撑体,通常称为图像支撑体、转印件或转印纸。具体地,可以举出从薄纸到厚纸的普通纸、美术纸或涂料纸等的被涂敷的印刷用纸、市售的日本纸和明信片用纸、OHP用的塑料膜、布等的各种转印件,但并不仅限于这些。
实施例
以下列举实施例,具体说明本发明,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并不仅限于此。
《中间转印体的制作》
按以下步骤制作了中间转印体。
<树脂基体的准备>
(树脂基体1的准备)
准备厚100μm、含有导电性物质的、由市售的聚苯撑硫(PPS)构成的无缝带,作为“树脂基体1”。
(树脂基体2的准备)
准备厚100μm、含有导电性物质的、由市售的聚酰亚胺(PI)构成的无缝带,作为“树脂基体2”。
(树脂基体3的准备)
准备厚100μm、含有导电性物质的、由市售的聚酯构成的无缝带,作为“树脂基体3”。
<中间转印体1的制作>
(弹性层1的制作)
在以上述方式准备的“树脂基体1”的外周,用浸涂法设置了由市售的氯丁橡胶构成的厚150μm的“弹性层1”。
(中间层1的制作)
然后,在上述的“弹性层1”上,用图3的等离子体放电处理装置形成了“中间层1”。
作为中间层1的形成材料,使用了下述的中间层混合气组成物。按下述的膜形成条件进行了中间层1的形成。此时覆盖等离子体放电处理装置的各电极的电介质是相对置的两电极都使用了通过进行陶瓷热喷镀加工而覆盖了单面厚1mm的氧化铝的部件。覆盖后的电极间隙设定为1mm。另外,覆盖了电介质的金属母材是具有利用冷却水进行的冷却功能的不锈钢制的夹套规格。在放电时,一边用冷却水控制电极温度一边实施,制作了“中间层1”(SixOy)。
〔中间层混合气组成物〕
放电气体:氮气 94.85体积%
膜形成(原料)气体:六甲基二硅氧烷 0.15体积%
添加气体:氧气 5.00体积%
各原料气体通过加热而生成蒸汽,把预先进行了余热处理以使原料不凝聚的放电气体和反应气体混合、稀释之后,供给到放电空间。
〔中间层形成条件〕
第一电极侧电源类
施加电源: ハイデン研究所制高频电源“PHF-6k”
频率: 100kHz(连续模式)
输出密度: 10W/cm2(此时的电压Vp为7kV)
电极温度: 70℃
第二电极侧电源类
施加电源:Pearl工业公司制高频电源“CF-5000-13M”
频率: 13.56MHz
输出密度:5W/cm2(此时的电压Vp为1kV)
电极温度:70℃
(硬质层1的制作)
然后,在上述的“中间层1”上,用图3的大气压等离子体CVD装置形成了“硬质层1”。
作为硬质层的形成材料,使用了下述的硬质层混合气组成物。按下述的膜形成条件进行了硬质层的形成。此时覆盖等离子体放电处理装置的各电极的电介质是相对置的两电极都使用了通过进行陶瓷热喷镀加工而覆盖了单面厚1mm的氧化铝的部件。覆盖后的电极间隙设定为1mm。另外,覆盖了电介质的金属母材是具有利用冷却水进行的冷却功能的不锈钢制的夹套规格。在放电时,一边用冷却水控制电极温度一边实施,制作了“硬质层1”(SiO2)。
〔硬质层混合气组成物〕
放电气体:氮气 94.99体积%
膜形成(原料)气体:四乙氧基硅烷(TEOS) 0.01体积%
添加气体:氧气 5.00体积%
各原料气体通过加热而生成蒸汽,把预先进行了余热处理以使原料不凝聚的放电气体和反应气体混合、稀释之后,供给到放电空间。
〔硬质层形成条件〕
第一电极侧电源类
施加电源:ハイデン研究所制高频电源“PHF-6k”
频率: 100kHz(连续模式)
输出密度:10W/cm2(此时的电压Vp为7kV)
电极温度:70℃
第二电极侧电源类
施加电源:Pearl工业公司制高频电源“CF-5000-13M”
频率: 13.56MHz
输出密度:10W/cm2(此时的电压Vp为2kV)
电极温度:70℃
通过以上步骤制作了在聚苯撑硫(PPS)制的“树脂基体1”上形成“弹性层1”和“中间层1”及“硬质层1”所构成的“中间转印体1”。
<中间转印体2的制作>
在上述“中间转印体1”的制作中,除了把中间层1和硬质层1的厚度变更成表3所示的值以外,通过同样的步骤制作了“中间转印体2”。
<中间转印体3的制作>
在上述“中间转印体1”的制作中,把在“中间层1”的形成中使用的中间层混合气组成物和中间层形成条件变更成以下那样,形成了以非晶态碳为组成的“中间层3”。除此以外通过与上述“中间转印体1”的制作同样的步骤制作了“中间转印体3”。
〔中间层混合气组成物〕
放电气体:氮气 97.00体积%
膜形成气体:甲烷 3.00体积%
添加气体:氧气 0.00体积%
〔中间层形成条件〕
第一电极侧电源类
施加电源:Pearl工业公司制高频电源“CF-5000-13M”
频率: 13.56MHz
输出密度:10W/cm2(此时的电压Vp为2kV)
电极温度:70℃
第二电极侧电源类
施加电源:Pearl工业公司制高频电源“CF-5000-13M”
频率: 13.56MHz
输出密度:10W/cm2(此时的电压Vp为2kV)
电极温度:70℃
<中间转印体4的制作>
在上述“中间转印体1”的制作中,在形成“中间层1”时,通过把中间层混合气组成物变更成碳原子含量从弹性层侧到硬质层依次为8碳原子%、5碳原子%、3.3碳原子%而制作了由三层构成的中间层。除此以外通过与“中间转印体1”的制作同样的步骤制作了“中间转印体4”。
<中间转印体5的制作>
在上述“中间转印体1”的制作中,在形成“中间层1”时,通过把中间层混合气组成物变更成碳原子含量从弹性层侧到硬质层从8碳原子%连续地变化到3.3碳原子%而制作了具有倾斜结构的中间层。除此以外通过与“中间转印体1”的制作同样的步骤制作了“中间转印体5”。
<中间转印体6的制作>
把在上述“中间转印体1”的制作中使用的“树脂基体1”变更成由聚酰亚胺构成的“树脂基体2”。另外,在上述“树脂基体2”的外周,用浸涂法设置了由市售的腈橡胶构成的厚150μm的“弹性层2”。除此以外通过与上述“中间转印体1”的制作同样的步骤制作了“中间转印体6”。
<中间转印体7的制作>
把在上述“中间转印体1”的制作中使用的“树脂基体1”变更成由聚酯构成的“树脂基体3”。另外,在上述“树脂基体3”的外周,用浸涂法设置了由市售的乙烯-丙烯共聚物橡胶构成的厚150μm的“弹性层3”。除此以外通过与上述“中间转印体1”的制作同样的步骤制作了“中间转印体7”。
<中间转印体8的制作>
在上述“中间转印体1”的制作中,不形成“中间层1”,只形成“硬质层1”,除此以外通过同样的步骤制作了“中间转印体8”。
<中间转印体9的制作>
在上述“中间转印体1”的制作中,只形成“中间层1”,不形成“硬质层1”,除此以外通过同样的步骤制作了“中间转印体9”。
<中间转印体10~19的制作>
在上述“中间转印体1”的制作中,关于“中间层1”和“硬质层1”的制作条件,除了把碳原子含量和层厚变更成表3所示那样以外,通过同样的步骤制作了“中间转印体10~19”。
<中间转印体20的制作>
在上述“中间转印体1”的制作中,除了硬质层用如下的方法制作以外,通过同样的步骤制作了“中间转印体20”。
(硬质层1的制作)
用图3的大气压等离子体CVD装置形成了“硬质层2”。
作为硬质层的形成材料,使用了下述的硬质层混合气组成物。按下述的膜形成条件进行了硬质层的形成。此时覆盖等离子体放电处理装置的各电极的电介质是相对置的两电极都使用了通过进行陶瓷热喷镀加工而覆盖了单面厚1mm的氧化铝的部件。覆盖后的电极间隙设定为1mm。另外,覆盖了电介质的金属母材是具有利用冷却水进行的冷却功能的不锈钢制的夹套规格。在放电时,一边用冷却水控制电极温度一边实施,制作了“硬质层2”(SiOxCy)。
〔硬质层混合气组成物〕
放电气体:氮气 94.99体积%
膜形成(原料)气体:四乙氧基硅烷(TEOS) 0.05体积%
添加气体:氧气 4.96体积%
各原料气体通过加热而生成蒸汽,把预先进行了余热处理以使原料不凝聚的放电气体和反应气体混合、稀释之后,供给到放电空间。
〔硬质层形成条件〕
第一电极侧电源类
施加电源:ハイデン研究所制高频电源“PHF-6k”
频率: 100kHz(连续模式)
输出密度:10W/cm2(此时的电压Vp为7kV)
电极温度:70℃
第二电极侧电源类
施加电源:Pearl工业公司制高频电源“CF-5000-13M”
频率: 13.56MHz
输出密度:10W/cm2(此时的电压Vp为2kV)
电极温度:70℃
通过以上步骤制作了在聚苯撑硫(PPS)制的“树脂基体1”上形成“弹性层1”和“中间层2”及“硬质层2”所构成的“中间转印体20”。
表3中示出上述的“中间转印体1~20”中使用的“树脂基体”、“弹性层”的材料、“中间层”和“硬质层”的层数、组成、碳原子含量和层厚、表面层的层厚(中间层和硬质层的合计)。
另外,中间层和硬质层的层厚,是用上述的微小部X射线衍射装置“MXP21(Mac Science公司制造)”,按上述步骤测定反射率而得到的值。
表4示出按上述方式制作的中间转印体的弹性模量、膜密度、压缩应力。在此,把“中间转印体1~20”中的满足本发明的结构的“中间转印体1~7、10、11、14、15、19和20”作为“实施例1~13”,把不具有本发明的结构的“中间转印体8、9、12、13、16~18”作为“比较例1~7”。
表4
另外,各中间转印体的弹性模量、膜密度、压缩应力是用上述测定装置和测定步骤得到的值。
《评价实验》
<图像形成装置>
把上述“中间转印体1~20”分别安装到与图8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对应的市售的图像形成装置“bizhub PRO C6500(柯尼卡美能达商用科技株式会社制造)”上,在打印制作实施前后评价了下述项目的变化。
另外,在进行打印制作时,使用了由体积基准中值粒径(D50)为4.5μm的调色剂和60μm的涂敷载体构成的调色剂浓度为6%的双成分显影剂。
以打印制作环境为低温低湿环境(温度10℃、相对湿度20%RH)和高温高湿环境(温度33℃、相对湿度80%RH),在该环境下进行了16万张的打印制作。另外,在进行打印制作时,使用了A4版的优质纸(64g/m2)作为转印件。
打印原稿使用了印字率7%的文字图像(3号(point)文字和5号文字各占50%)、彩色人物肖像(包含半色调(half-tone)的点图像)、全满白图像(ベタ白画像)、全满图像(ベタ画像)分别占1/4等份的原版图像(A4版)。另外,针对一次转印率、二次转印率、文字的中空、刮刀清洁性、裂纹和调色剂结膜进行了评价。
<一次转印率的评价>
一次转印率的评价是,在低温低湿环境(温度10℃、相对湿度20%RH)下进行打印,测定初期和打印制作16万张结束后的转印率,进行了评价。一次转印率是,在感光体上形成象素浓度为1.30的固体(solid)图像(20mm×50mm)时,求出在感光体上形成的调色剂像的调色剂质量和转印到中间转印体上之后感光体上残留的转印残余的调色剂质量,用下式求转印率。
一次转印率(%)=〔{(感光体上形成的调色剂像的调色剂质量)-(感光体上残留的转印残余的调色剂质量)}/(感光体上形成的调色剂像的调色剂质量)〕×100
另外,把98%以上评价为良好。
<二次转印率的评价>
在低温低湿环境(温度10℃、相对湿度20%RH)下,用初期和打印16万张结束后的转印率进行了二次转印率的评价。二次转印率是,在形成了象素浓度为1.30的固体图像(20mm×50mm)时,求出转印到转印件上的调色剂像的调色剂质量和在中间转印体上形成的调色剂像的调色剂质量,用下式求转印率。
二次转印率(%)=〔{(中间转印件上形成的调色剂像的调色剂质量)-(中间转印体上残留的转印残余的调色剂质量)}/(中间转印体上形成的调色剂像的调色剂质量)〕×100
另外,把二次转印率为98%以上评价为良好。
<文字图像的中空评价>
文字图像的中空评价是,在高温高湿环境(温度33℃、相对湿度80%RH)下进行打印制作,取出初期的10张和打印16万张结束后的10张,用放大镜放大观察文字图像,评价了文字图像的中空的发生程度。
评价基准:
◎:10张打印图像中产生的文字图像的中空都在3个以下,良好
○:有1张以上产生了4个以上19个以下的文字图像的中空,实用上没问题
×:有1张以上产生了20个以上的文字图像的中空,实用上有问题
<清洁性的评价>
清洁性的评价是,在低温低湿环境(温度10℃、相对湿度20%RH)下进行打印制作,目视观察用清洁刮刀清洁后的中间转印体的表面,评价该表面上残留的调色剂的程度、和通过打印制作得到的打印图像上的因清洁不良造成的图像玷污的产生程度,以◎和○为合格。
另外,把打印制作实施中清洁刮刀产生打卷也评价为清洁性不良。
评价基准:
◎:到16万张为止在中间转印体上未观察到残留调色剂,在打印图像上也没有产生因清洁不良造成的图像玷污
○:在16万张中在中间转印体上观察到残留调色剂,但在打印图像上没有产生因清洁不良造成的图像玷污,实用上没问题
×:在10万张中在中间转印体上观察到残留调色剂,在打印图像上也产生了因清洁不良造成的图像玷污,实用上有问题
<裂纹产生的评价>
裂纹产生的评价是,在低温低湿环境(温度10℃、相对湿度20%RH)下进行16万张的打印制作后,目视观察中间转印体表面,根据裂纹产生的程度、和得到的打印图像上因裂纹造成的图像缺陷的产生程度进行了评价,以◎和○为合格。
评价基准:
◎:中间转印体表面上未看到裂纹产生
○:确认中间转印体表面上有轻微的裂纹产生,但未看到因裂纹造成的图像缺陷的产生,实用上没问题
×:确认中间转印体表面上有显著的裂纹产生,且也确认因裂纹造成的图像缺陷产生,实用上有问题
<调色剂结膜产生的评价>
中间转印体表面的调色剂结膜产生的评价是,在高温高湿环境(温度33℃、相对湿度90%RH)下进行16万张的打印制作后,目视观察中间转印体表面上的调色剂结膜的产生状态,且从进行了16万张的打印制作时的打印图像上的起脊(かぶり)和白条(白すじ)的产生状态进行了评价。
评价基准:
◎:完全没有观察到调色剂结膜造成的光泽条纹,打印图像上未产生调色剂结膜造成的起脊和白条
○:稍稍观察到调色剂结膜造成的光泽条纹,但在与其对应的位置上未观察到起脊和白条的产生
×:观察到调色剂结膜造成的光泽条纹,在与其对应的位置上产生了起脊和白条
以上的评价结果示于表5。
象从表5的结果可以明显看出的那样,具有本发明的结构的“实施例1~13”即“中间转印体1~7、10、11、14、15、19、20”,对初期和16万张打印制作后的一次转印率、二次转印率、清洁性、文字图像的中空、裂纹产生、调色剂结膜产生中的任一评价项目都得到了良好的结果。另一方面,不满足本发明的结构的“比较例1~7”即“中间转印体8、9、12、13、16~18”,评价项目中的某一个项目得不到预定的结果,是与本发明的中间转印体有明显不同的结果。
Claims (10)
1.一种中间转印体,在把承载在电子照相感光体的表面的调色剂图像一次转印到中间转印体后,从该中间转印体把该调色剂图像二次转印到转印件,该中间转印体的特征在于:
该中间转印体在树脂基体的外周设有弹性层,并在其上设有表面层;
该表面层的厚度为0.5nm以上且1000nm以下,并且由中间层和以氧化硅、氧氮化硅、氮化硅、氧化钛、氧氮化钛、氮化钛或氧化铝为主要成分的硬质层构成;
该硬质层的膜密度为2.07g/cm3以上且2.19g/cm3以下,并且该膜密度比中间层的膜密度大。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间转印体,其特征在于:
上述硬质层的弹性模量为8.0GPa以上且60.0GPa以下,并且该弹性模量比上述中间层的弹性模量大。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间转印体,其特征在于:
上述中间层的碳原子含量比上述硬质层的碳原子含量多。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间转印体,其特征在于:
上述中间层是层叠氧化硅、氧氮化硅、氮化硅、氧化钛、氧氮化钛、氮化钛或氧化铝;含碳氧化金属;非结晶碳中的一种以上的膜而形成的。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间转印体,其特征在于:
上述硬质层是以氧化硅为主要成分的膜。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间转印体,其特征在于:
上述中间层是以氧化硅为主要成分、含有1.0原子%以上且20.0原子%以下的碳原子的膜。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间转印体,其特征在于:
上述表面层是通过形成了两个以上不同频率的电场的、在大气压或其附近的压力下进行的等离子体CVD制作的。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间转印体,其特征在于:
上述表面层的压缩应力为30MPa以下。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间转印体,其特征在于:
上述弹性层是由氯丁橡胶、腈橡胶、乙烯-丙烯共聚物橡胶中的至少一种形成的层。
10.如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中间转印体,其特征在于:
上述树脂基体是由聚酰亚胺、聚碳酸酯、聚苯撑硫中的至少一种形成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8136361 | 2008-05-26 | ||
JP2008-136361 | 2008-05-26 | ||
JP2008137729 | 2008-05-27 | ||
JP2008-137729 | 2008-05-27 | ||
PCT/JP2009/059578 WO2009145173A1 (ja) | 2008-05-26 | 2009-05-26 | 中間転写体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037415A CN102037415A (zh) | 2011-04-27 |
CN102037415B true CN102037415B (zh) | 2013-01-02 |
Family
ID=4137704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9801186062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037415B (zh) | 2008-05-26 | 2009-05-26 | 中间转印体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20110206422A1 (zh) |
JP (1) | JP4973781B2 (zh) |
CN (1) | CN102037415B (zh) |
WO (1) | WO2009145173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103348B (zh) * | 2007-01-09 | 2012-12-26 | 柯尼卡美能达商用科技株式会社 | 中间转印体、使用其的图像形成方法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
JPWO2010103896A1 (ja) * | 2009-03-11 | 2012-09-13 | コニカミノルタビジネステクノロジーズ株式会社 | 中間転写体 |
JP2011197543A (ja) * | 2010-03-23 | 2011-10-06 |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 中間転写体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6033059B2 (ja) * | 2012-11-30 | 2016-11-30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中間転写体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
JP6264651B2 (ja) | 2014-02-25 | 2018-01-24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中間転写体、及びそ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
JP6112365B2 (ja) | 2014-05-26 | 2017-04-12 |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 中間転写ベルト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6794665B2 (ja) * | 2016-06-02 | 2020-12-02 |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6729109B2 (ja) | 2016-07-13 | 2020-07-22 |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 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方法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036087A (zh) * | 2004-08-04 | 2007-09-12 | 住友电工超效能高分子股份有限公司 | 成像装置用转印带 |
JP2008040139A (ja) * | 2006-08-07 | 2008-02-21 | Shin Etsu Polymer Co Ltd | 無端ベルト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CN101158836A (zh) * | 2006-10-06 | 2008-04-09 |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 环带、功能膜及它们的制造方法、包含该环带的设备 |
JP4656297B2 (ja) * | 2004-12-22 | 2011-03-23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導電性ベルトおよび導電性ベルトの製造方法 |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9212004A (ja) * | 1996-02-06 | 1997-08-15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 中間転写体および中間転写体を備えた電子写真装置 |
JP3943742B2 (ja) * | 1999-01-11 | 2007-07-11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中間転写ベルト |
US6335086B1 (en) * | 1999-05-03 | 2002-01-01 | Guardian Industries Corporation | Hydrophobic coating including DLC on substrate |
JP4438866B2 (ja) * | 2005-06-01 | 2010-03-24 | コニカミノルタビジネステクノロジーズ株式会社 | 中間転写体、中間転写体の製造装置、中間転写体の製造方法、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US7862883B2 (en) * | 2005-10-20 | 2011-01-04 |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 Intermediate transfer member, method of producing intermediate transfer member,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provided with intermediate transfer member |
JP2007199267A (ja) * | 2006-01-25 | 2007-08-09 | Fuji Xerox Co Ltd | フルカラー画像形成方法 |
JP2007292888A (ja) * | 2006-04-21 | 2007-11-08 | Sumitomo Electric Fine Polymer Inc | 画像形成装置用の多層エンドレスベルト |
KR20070081098A (ko) * | 2006-02-09 | 2007-08-14 | 스미토모덴코파인폴리머 가부시키가이샤 | Oa기기용 벨트 또는 롤러, 및 그 제조방법, 및 그것을이용한 oa기기 |
-
2009
- 2009-05-26 JP JP2010514483A patent/JP4973781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9-05-26 CN CN2009801186062A patent/CN102037415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9-05-26 WO PCT/JP2009/059578 patent/WO2009145173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09-05-26 US US12/993,989 patent/US20110206422A1/en not_active Abandoned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036087A (zh) * | 2004-08-04 | 2007-09-12 | 住友电工超效能高分子股份有限公司 | 成像装置用转印带 |
JP4656297B2 (ja) * | 2004-12-22 | 2011-03-23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導電性ベルトおよび導電性ベルトの製造方法 |
JP2008040139A (ja) * | 2006-08-07 | 2008-02-21 | Shin Etsu Polymer Co Ltd | 無端ベルト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CN101158836A (zh) * | 2006-10-06 | 2008-04-09 |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 环带、功能膜及它们的制造方法、包含该环带的设备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037415A (zh) | 2011-04-27 |
WO2009145173A1 (ja) | 2009-12-03 |
US20110206422A1 (en) | 2011-08-25 |
JP4973781B2 (ja) | 2012-07-11 |
JPWO2009145173A1 (ja) | 2011-10-13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2037415B (zh) | 中间转印体 | |
CN101573666B (zh) | 中间转印体、使用其的图像形成方法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 |
CN101292200B (zh) | 中间转印体、中间转印体的制造方法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 |
CN101292199B (zh) | 中间转印体、中间转印体的制造方法以及具有中间转印体的图像形成装置 | |
JP4438866B2 (ja) | 中間転写体、中間転写体の製造装置、中間転写体の製造方法、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US8295747B2 (en) | Intermediate transfer member for use in electrophotographic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
CN102349029B (zh) | 中间转印体 | |
CN101617276B (zh) | 中间转印体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 |
CN101317136B (zh) | 中间转印体、中间转印体的制造方法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 |
JP2008209835A (ja) | 中間転写体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08256958A (ja) | 中間転写体、該中間転写体の製造方法、該中間転写体を用いる画像形成方法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WO2008084714A1 (ja) | 中間転写体、そ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方法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10039253A (ja) | 中間転写体、画像形成装置 | |
WO2009145174A1 (ja) | 中間転写体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0102 Termination date: 20170526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