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023535B - 转印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转印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023535B
CN102023535B CN201010146412.8A CN201010146412A CN102023535B CN 102023535 B CN102023535 B CN 102023535B CN 201010146412 A CN201010146412 A CN 201010146412A CN 102023535 B CN102023535 B CN 10202353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olding member
pressure contact
roller
image
transfer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10146412.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023535A (zh
Inventor
德永雅彰
佐藤弘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film Business Innovati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Fuji Xerox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 Xerox Co Ltd filed Critical Fuji Xerox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02353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02353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02353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02353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642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for connecting the different parts of the apparatus
    • G03G21/1647Mechanical connection mea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21/00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 G03G2215/00, e.g. cleaning or residual charge elimination
    • G03G22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and complete machine concepts
    • G03G2221/1642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and complete machine concepts for the transfer unit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21/00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 G03G2215/00, e.g. cleaning or residual charge elimination
    • G03G22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and complete machine concepts
    • G03G2221/1651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and complete machine concepts for connecting the different parts
    • G03G2221/1654Locks and means for positioning or alignment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21/00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 G03G2215/00, e.g. cleaning or residual charge elimination
    • G03G22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and complete machine concepts
    • G03G2221/1678Frame structures
    • G03G2221/169Structural door design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static Charge, Transfer And Separation In Electrograph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转印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所述转印装置包括:转印辊,其将形成在图像保持体上的调色剂图像转印到被转印介质上;第一保持部件,其可旋转地保持所述转印辊;压力接触部件,其经由所述第一保持部件使所述转印辊与所述图像保持体压力接触;第二保持部件,其可摆动并可移动地保持所述第一保持部件;以及按压部件,在所述第一保持部件相对于所述第二保持部件倾斜的状态下,所述按压部件产生使所述压力接触部件与所述第一保持部件和所述第二保持部件压力接触的按压力。

Description

转印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转印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在传统的图像形成装置之中,有一种图像形成装置这样进行图像形成:即,利用调色剂将形成在感光鼓(图像保持体)上的静电图像可视化,并且将所得到的可视图像(调色剂图像)转印并且定影到纸张上(例如,参照JP-A-2007-86267)。 
这种图像形成装置装备有装置主体、转印带、转印单元以及门单元,该装置主体具有允许装置的内部与外部彼此连通的开口,该转印带设置在装置主体内并且允许调色剂图像从感光鼓转印到转印带上并保持已转印的调色剂图像,该转印单元具有将调色剂图像从转印带转印到纸张上的转印辊,该门单元在保持转印单元的同时打开和关闭装置主体的开口。 
在上述构造中,如果在转印单元的转印操作期间纸张卡在转印辊与转印带之间,则可以通过打开门单元并将转印辊与转印带分离来取出纸张从而解决卡纸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这样一种转印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与沿着从转印辊到转印带的压力接触的按压力的方向产生弹簧力的情况相比,该转印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可以以较小的弹簧力产生必要的咬合载荷。 
本发明提供了下述转印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1]一种转印装置,包括:转印带,其保持从图像保持体转印的可视图像;转印辊,其将调色剂图像从所述转印带转印到纸张上; 第一保持部件,其可旋转地保持所述转印辊;压力接触部件,其经由所述第一保持部件使所述转印辊与所述转印带压力接触;第二保持部件,其经由所述压力接触部件和所述第一保持部件使所述转印辊与所述转印带压力接触,并且可摆动并可移动地保持所述第一保持部件;以及弹簧力产生部件(按压部件),在所述第一保持部件相对于所述第二保持部件倾斜的状态下,所述弹簧力产生部件产生使所述压力接触部件与所述第一保持部件和所述第二保持部件压力接触的弹簧力。 
[2]根据第[1]项所述的转印装置,其中,所述压力接触部件以从所述转印辊向所述转印带作用压力接触力的压力接触部位作为支点,并且在从所述支点向一侧远离的位置处对所述第一保持部件施加所述压力接触力的至少一部分。 
[3]根据第[2]项所述的转印装置,其中,所述第一保持部件在从所述支点向另一侧远离的位置处受到不是所述压力接触力的所述至少一部分的压力接触力。 
[4]根据第[3]项所述的转印装置,其中,所述支点与从所述支点向所述一侧远离的位置之间的距离长于所述支点与从所述支点向所述另一侧远离的位置之间的距离。 
[5]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包括:根据第[1]至[4]项中任一项所述的转印装置;以及图像形成单元,其在纸张上形成图像。 
[6]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包括:根据第[1]至[3]项中任一项所述的转印装置;图像形成单元,其在纸张上形成图像;以及装置主体,其包括具有开口的壳体部件和打开及关闭所述开口的盖部件,所述装置主体收容所述图像形成单元和所述转印装置。 
[7]根据第[6]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在所述转印装置中,所述第二保持部件经由支撑轴可摆动并可移动地保持所述第一保持部件,并且,在所述装置主体中,所述盖部件与所述第二保持部件一体化。 
[8]根据第[6]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所述压力接触部件包括可以在所述第一保持部件上滚动的第一辊和可以在所述第二保 持部件上滚动的第二辊。 
[9]根据第[6]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所述第一保持部件具有长孔。 
[10]根据第[6]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在所述装置主体的内部还包括摆动限制部件,所述摆动限制部件限制所述第一保持部件的摆动并且对所述第一保持部件施加不是所述压力接触力的所述至少一部分的压力接触力。 
本发明在第[1]、[5]或[6]项中所述的方面可以实现:与沿着从转印辊到转印带的压力接触的按压力的方向产生弹簧力的情况相比,可以以较小的弹簧力获得必要的咬合载荷。 
本发明在第[2]项中所述的方面可以实现:与压力接触部分受到从转印辊作用于转印带的压力接触力的至少一部分的情况相比,可以以较小的弹簧力获得必要的咬合载荷。 
本发明在第[3]项中所述的方面可以实现:与在从支点向一侧远离的位置处受到从转印辊作用于转印带的压力接触力的至少一部分的情况相比,可以以较小的弹簧力获得必要的咬合载荷。 
根据本发明在第[4]项中所述的方面,在从支点向一侧远离的位置处受到的压力接触力小于在从支点向另一侧远离的位置处受到的压力接触力。 
根据本发明在第[7]项中所述的方面,当盖部件沿着关闭方向摆动时使转印辊与转印带压力接触,当盖部件沿着打开方向摆动时解除所述压力接触状态。 
根据本发明在第[8]项中所述的方面,与均未设置第一辊和第二辊的情况相比,弹簧力产生部件可以更平滑地操作。 
根据本发明在第[9]项中所述的方面,与未形成支撑轴在其中脱逸的长孔的情况相比,第一保持部件可以更平滑地移动。 
根据本发明在第[10]项中所述的方面,由于摆动限制部件限制第一保持部件的摆动,因此与未设置摆动限制部件的情况相比,可以更稳定地获得必要的咬合载荷。 
附图说明
基于下列附图将对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其中: 
图1为示出根据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的转印装置所应用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整体构造的截面图; 
图2为根据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的转印装置的侧视图; 
图3为从上方看去的根据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的转印装置的透视图; 
图4为从下方看去的根据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的转印装置的透视图; 
图5为示出根据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的转印装置的重要部分的侧视图; 
图6为示出压力接触部件和弹簧力产生部件(按压部件)的局部截面图;以及 
图7A和7B为示出根据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的转印装置所应用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操作的截面图;图7A和7B分别示出了盖部件关闭和打开的状态。 
具体实施方式
[示例性实施例] 
(图像形成装置的整体构造) 
首先,将参照图1说明根据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该图示出了图像形成装置的整体构造。如图1所示,图像形成装置1具有内置有图像形成单元11、纸张供给单元12以及纸张排出单元13的装置主体10。图像形成装置1例如为彩色复印机。 
(装置主体10的构造) 
装置主体10具有带有开口的壳体部件100和用于打开或关闭开口100a的盖部件101。输出纸张托盘10a设置在盖部件101的上方。设置有图像形成单元11、纸张供给单元12、纸张排出单元13等的收容空间100b、从纸张供给单元12延伸到图像形成单元11的 传送路径100c以及从图像形成单元11延伸到纸张排出单元13的纸张排出路径100d形成在壳体部件100中。在壳体部件100中设置有摆动限制部件102,在盖部件101关闭的状态下摆动限制部件102限制第一保持部件72沿某一方向(箭头m所示)的摆动并且施加压力接触力F2(见图5)。以压力接触点a(压力接触力从二次转印辊71作用于中间转印带70之处)作为支点在位置c(见图5;位于摆动限制部件102侧,即位于支点的相对侧)对第一保持部件72施加压力接触力F2(大约80~90N)。 
盖部件101以可摆动的方式安装到壳体部件100上。盖部件101构造为以这样的方式打开和关闭:即,在关闭位置(图1中的实线所示)与打开位置(图1中的双点划线所示)之间绕着摆动中101a摆动。 
(图像形成单元11的构造) 
图像形成单元11设置有:第一图像形成单元2Y,其形成黄色(Y)调色剂图像;第二图像形成单元2M,其形成品红色(M)调色剂图像;第三图像形成单元2C,其形成蓝绿色(青色)(C)调色剂图像;第四图像形成单元2K,其形成黑色(K)调色剂图像;一次转印装置3Y、3M、3C、3K,其设置在一次转印位置并且分别将由图像形成单元2Y、2M、2C、2K形成的黄色、品红色、蓝绿色、黑色调色剂图像一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70(与在权利要求中使用的术语“图像保持部件”相对应)上;驱动辊4,其沿着箭头R所示的方向驱动中间转印带70;支撑辊5A~5D;其支撑中间转印带70使得中间转印带70可以在预定的张力下旋转;清洁单元6,其清洁中间转印带70的表面;二次转印装置7(后面说明),其具有将调色剂图像从中间转印带70转印到纸张P上的二次转印辊71(与在权利要求中使用的术语“转印辊”相对应);定影装置8,其通过对转印在纸张P上的调色剂图像加热熔融来进行定影;以及曝光装置9,其对感光鼓20进行曝光。图像形成单元11设置在纸张供给单元12的上方并且收容在收容空间100b中。 
每个图像形成单元2Y、2M、2C和2K构造为可以从装置主体10上拆卸下来。每个图像形成单元2Y、2M、2C和2K设置有具有表面感光层的感光鼓20、在曝光之前对感光鼓20进行充电的充电装置21、利用相应颜色的调色剂将形成在感光鼓20上的静电潜像显影的显影装置22、从感光鼓20上擦除电荷的除电装置23以及在一次转印之后从感光鼓20上去除残留调色剂的鼓清洁单元24。 
作为从动辊的支撑辊5A~5D经由安装板103可旋转地安装到装置主体10上。在支撑辊5A~5D之中,支撑辊5C用作张紧辊,支撑辊5A和5B用作一次转印表面形成辊,支撑辊5D用作二次转印辊71的支承辊。 
安装板103设置有两个定位凹部103a(见图5),这两个定位凹部103a分别对作为二次转印辊71的定位部件的两个旋转轴承712(仅示出其中之一)进行定位。 
具有加热辊80和加压辊81的定影装置8设置在二次转印辊71与两个排出辊130之间并且设置在收容空间100b中。 
曝光装置9利用激光束对每个感光鼓20进行曝光从而在每个感光鼓20上形成静电潜像,其中根据相应颜色(Y、M、C或K)的图像数据调制并且经由反射镜(未示出)施加该激光束。 
(纸张供给单元12的构造) 
纸张供给单元12设置有其中堆叠纸张P的纸张供给托盘121、将堆叠在纸张供给托盘121中的纸张P的顶部纸张送出的拾取辊122以及将从拾取辊122送出的纸张P分离成单页纸张P的两个阻滞辊123。纸张供给单元12设置在图像形成单元11的下方并且设置在收容空间100b中。 
在阻滞辊123的下游设置有与图像形成单元2Y、2M、2C以及2K的图像形成操作同步被驱动的两个定位辊124和将纸张P从定位辊124朝向图像形成单元11传送的两个传送辊125。 
(纸张排出单元13的构造) 
纸张排出单元13具有两个排出辊130并且设置为邻近输出纸张托盘10a。 
排出辊130可旋转地支撑在装置主体10中。排出辊130构造为随着沿预定方向的旋转而将由图像形成单元11形成有图像的纸张P排出到外部。 
(二次转印装置7的构造) 
接下来,将参照图2~6说明根据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的二次转印装置7。图2为二次转印装置7的侧视图。图3为从上方看去的二次转印装置7的透视图。图4为从下方看去的二次转印装置7的透视图。图5为图2中的一部分的放大视图。图6示出了压力接触部件和弹簧力产生部件。 
如图2~4所示,二次转印装置7大致由中间转印带70、二次转印辊71、第一保持部件72、两个压力接触部件73、第二保持部件74以及两个弹簧力产生部件75构成,其中,中间转印带70用于保持从感光鼓20(见图1)转印到其上的调色剂图像,二次转印辊71用于将调色剂图像从中间转印带70二次转印到纸张P(见图1)上,第一保持部件72用于可旋转地保持二次转印辊71,两个压力接触部件73经由第一保持部件72使二次转印辊71与中间转印带70压力接触,第二保持部件74用于可摆动并可移动地保持第一保持部件72,两个弹簧力产生部件75用于产生使压力接触部件73与第二保持部件74和第一保持部件72压力接触的弹簧力f(见图5)。 
(中间转印带70的构造) 
如图2所示,中间转印带70设置在一次转印装置3Y、3M、3C、3K(见图1)与各个感光鼓20(见图1)之间,并且缠绕在支撑辊5A~5D(图2中仅示出支撑辊5C和5D)上。二次转印装置7构造为使得中间转印带70在盖部件101关闭的状态下经由二次转印辊71受到来自第一保持部件72的压力接触力F(大约80~90N)。 
(二次转印辊71的构造) 
如图2所示,二次转印辊71具有辊轴710。二次转印辊71设置在这样的位置:其辊表面与支撑辊5D的辊表面相对并且中间转印带70夹在两个辊表面之间,并且第一保持部件72经由辊轴710的两个旋转轴承712(仅示出其中之一)可旋转地保持二次转印辊71。二次转印辊71构造为当在盖部件101关闭的状态下驱动中间转印带70时二次转印辊71旋转。 
具有与定位凹部103a的内表面相对的辊表面712a(仅示出其中之一)的旋转轴承712(仅示出其中之一)分别固定在辊轴710的两端。 
(第一保持部件72的构造) 
如图3所示,第一保持部件72由两个保持部件720(仅示出其中之一)和联接部件721构成,其中,两个保持部件720彼此相对并且二次转印辊71设置在两个保持部件720之间,联接部件721连接两个保持部件720。第二保持部件74经由支撑轴722可摆动并可移动地保持第一保持部件72。 
每个保持部件720由彼此相对的两个侧壁723和介于两个侧壁723之间的中间壁724构成。保持部件720分别设置在第一保持部件72的两侧端。 
两个侧壁723中的外侧侧壁723形成有当第一保持部件72移动时允许支撑轴722脱逸的长孔723a。 
如图4和5所示,中间壁724设置有受到压力接触力F1的压力接触力受力面724a,该压力接触力F1为使二次转印辊71与中间转印带70压力接触的压力接触力F(压力接触力F1和F2的合力)的一部分。压力接触力受力面724a为在盖部件101关闭的状态下相对于第二保持部件74的辊受力面74a倾斜大约35°的倾斜表面。中间壁724设置有二次转印辊71经由旋转轴承712置于其上的板簧725(见图3)。 
另一方面,联接部件721占据第一保持部件72的中央部分并与 两个保持部件720一体化。在联接部件721与第二保持部件74之间设置有扭力弹簧726,该扭力弹簧726沿着使长孔723a的内表面与支撑轴722的外周表面压力接触的方向对第一保持部件72施加弹簧力。 
(压力接触部件73的构造) 
如图5和图6所示,每个压力接触部件73设置有第一辊730、两个第二辊731、辊保持体732以及弹簧接收体733,其中,第一辊730可以与中间壁724的压力接触力受力面724a相接触并在压力接触力受力面上滚动,两个第二辊731可以与第二保持部件74的辊受力面74a相接触并在辊受力面74a上滚动,辊保持体732保持第一辊730和两个第二辊731,弹簧接收体733受到弹簧力产生部件75的弹簧力。第二保持部件74经由保持体壳体734以可往复运动的方式保持压力接触部件73。压力接触部件73在分别与盖部件101的关闭状态和打开状态相对应的底部位置(目的地位置)与顶部位置(返回位置)之间移动。第一辊730构造为在位于压力接触点a的一侧,即位于摆动限制部件102的相对侧的位置b处对第一保持部件72施加压力接触力F1。 
辊保持体732经由支撑轴735可旋转地保持第一辊730。第一辊730构造为:当盖部件101关闭时,随着压力接触部件73沿着弹簧力产生部件75的压缩方向行进,第一辊730沿逆时针方向(从图5中看去)旋转,当盖部件101打开时,随着压力接触部件73沿着弹簧力产生部件75的伸展方向返回,第一辊730沿顺时针方向(从图5中看去)旋转。由于第一辊730的外径设定为大于第二辊731的外径,因此第二辊731不接触压力接触力受力面724a。 
辊保持体732将第二辊731保持为可绕着支撑轴735旋转,其中第二辊731为并排布置的两个辊子,并且第一辊730置于该两个辊子之间。第二辊731构造为:当盖部件101关闭时,随着压力接触部件73沿着弹簧力产生部件75的压缩方向行进,第二辊731沿顺时针方向(从图5中看去)旋转,当盖部件101打开时,随着压 力接触部件73沿着弹簧力产生部件75的伸展方向返回,第二辊731沿逆时针方向(从图5中看去)旋转。 
辊保持体732由彼此相对的两个侧板732a和连接两侧板732a的联接部分732b构成,并且通过螺钉736安装到弹簧接收体733上。 
弹簧接收体733由与螺钉736卡合的小径筒部733a和收容弹簧力产生部件75的大径筒部733b构成。大部分弹簧接收体733设置在保持体壳体734的内部(即一部分弹簧接收体733从保持体壳体734露出)。小径筒部733a插通保持体壳体734的顶壁并且与大径筒部733b一体化,并且整体为轴向两端开口的圆筒部件。另一方面,大径筒部733b收容在保持体壳体734中,并且整体为在小径筒部733a的相对侧开口的圆筒部件(另一侧封闭)。 
(第二保持部件74的构造) 
如图5所示,第二保持部件74具有受到来自接触的第二辊731的力的辊受力面74a并且安装到盖部件101(见图4)上。第二保持部件74构造为:在盖部件101关闭的状态下,经由第一辊730和第一保持部件72使二次转印辊71以压力接触力F3(大约25~35N)与中间转印带70压力接触。在位置b处从第一辊730向第一保持部件72施加作为压力接触力F1的一部分的压力接触力F3。第二保持部件74形成有各个第一辊730插入其中的插入口74b。结果,第一辊730不接触辊受力面74a。限制第一保持部件72沿箭头m所示方向的摆动的两个摆动限制件74c与第二保持部件74一体化。 
(弹簧力产生部件75的构造) 
如图5和图6所示,可以沿轴向伸缩的压缩螺旋弹簧即弹簧力产生部件75收容在保持体壳体734中,并且位于大径筒部733b的顶壁的底面与保持体壳体734的底壁的顶面之间。弹簧力产生部件75构造为:在每个中间壁724的压力接触力受力面724a相对于第二保持部件74倾斜,即盖部件101关闭的状态下,弹簧力产生部件75产生使压力接触部件73与第一保持部件72和第二保持部件74压力 接触的弹簧力f(大约20~30N;压力接触力F1的分力(F1>f))。 
由于如上所述压力接触力F1作用于第一保持部件72,因此第一保持部件72受到以压力接触点a为支点的力矩。然而,如图5所示,设置在第一保持部件72的下方并与第一保持部件72接触的摆动限制部件102在位置c处对第一保持部件72施加压力接触力F2(与力矩相对应的反作用力)。 
结果,作用于中间转印带70的压力接触力F作为压力接触力F1和F2的合力施加在二次转印辊71上。在示例性实施例中,压力接触力F大约为80~90N。另一方面,用于使压力接触部件73与第一保持部件72和第二保持部件74压力接触的弹簧力f为20~30N。也就是说,假定使用提供相同弹簧力的弹簧,与通过弹簧力使二次转印辊71与中间转印带70直接压力接触的构造相比,示例性实施例的构造可以产生更高的咬合载荷。术语“咬合载荷”指使二次转印辊71与中间转印带70压力接触的压力接触力。由于压力接触力F在位置b和位置c分散地作用于第一保持部件72,因此可以在压力接触点a稳定地获得咬合载荷。 
在示例性实施例中,压力接触点a与位置b之间的距离长于压力接触点a与位置c之间的距离。因此,在盖部件71关闭且绕压力接触点a(支点)的力矩平衡的状态下,压力接触力F1和F2具有F1<F2的关系。由于F1>f,因此f比F2弱。弹簧力f是与关闭盖部件101的力相对应的反作用力。由于以上构造,可以减弱用于产生压力接触力F的弹簧的弹簧力f,从而可以降低用于关闭盖部件101的操纵力。 
(图像形成装置1的操作) 
接下来,将参照图1说明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1的操作。 
如图1所示,拾取辊122从纸张供给托盘121中拾取纸张P并且阻滞辊123将纸张P分离成单页的纸张P。将纸张P从阻滞辊123传送到定位辊124。 
然后,使纸张P的前端抵靠定位辊124,由此校正纸张P的歪斜并对纸张前端进行定位。纸张P在该处等待。 
然后,定位辊124与图像形成装置11的图像形成操作同步地旋转,由此将纸张P供给到二次转印辊71。在一次转印装置3Y、3M、3C和3K将调色剂图像一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70上之后,在二次转印装置7中,在二次转印辊71的位置处将调色剂图像二次转印到纸张P上。然后,在定影装置8中将调色剂图像定影到纸张P上,进而从定影装置8将纸张P传送到纸张排出单元13。 
其后,随着排出辊130的旋转,纸张排出单元13将纸张P排出到输出纸张托盘10a。 
下面将参照图7A和图7B说明将卡在二次转印装置7的纸张P取出到装置主体10外部的操作,图7A和图7B分别示出了盖部件101关闭和打开的状态。 
例如,如果在装置主体10中当纸张P夹在中间转印带70与二次转印辊71之间时纸张P被卡住,则进行使盖部件101沿着打开方向摆动的操作,由此从图7A的关闭状态变为图7B的打开状态。当盖部件101处于打开状态时,第二保持部件74位于摆动终止位置。在建立该状态的过程中,第二保持部件74绕着摆动中心101a旋转同时支撑轴722沿着长孔723a的纵向脱逸。由于摆动限制件74c与第一保持部件72接触,因此压力接触力F1作用于摆动限制件74c。结果,压力接触力F1经由中间壁724而在位置a和c处施加的载荷变小进而压力接触力F和F2减小。在支撑轴722与长孔723a的侧面接触之后,第一保持部件72随着第二保持部件74的摆动而绕着摆动中心101a摆动。然后,旋转轴承712连同第一保持部件72一起摆动,并且解除旋转轴承712相对于定位凹部103a被定位的状态且摆动限制部件102限制第一保持部件72的摆动的状态也被解除。此外,当二次转印辊71与中间转印带70分离(即二次转印辊71与中间转印带70压力接触的状态被解除)时,由于压力接触力F和F2已降低因此第一保持部件72平滑地移动。于是可改善盖部件101的操作感。 
其后,通过开口100a将在装置主体10中存在于二次转印辊71与中间转印带70之间区域的纸张P(见图1)取出到装置主体1外部。 
在解决卡纸问题之后,通过使盖部件101沿关闭方向摆动从图7B的打开状态变为图7A的关闭状态。当盖部件101处于关闭状态时,第二保持部件74位于摆动起始位置。在建立该状态的过程中,在第一保持部件72随着第二保持部件74沿着使二次转印辊71接近中间转印带70的方向的摆动而摆动的同时,支撑轴722沿着长孔723a的纵向脱逸。由于摆动限制件74c与第一保持部件72接触,因此压力接触力F1作用于摆动限制件74c。结果,在位置a和c处施加的载荷变小。因此,当旋转轴承712连同第一保持部件72一起摆动并被定位凹部103a定位并且摆动限制部件102开始限制第一保持部件72的摆动时,几乎不产生压力接触力F。然后,当在第二保持部件74中支撑轴722沿着长孔723a移动并且盖部件101关闭时,第一保持部件72与摆动限制部件74c分离。结果,二次转印辊71受到来自第一保持部件72的压力接触力F(见图5)并与中间转印带70压力接触。此时,二次转印辊71经由第一保持部件72受到来自压力接触部件73的压力接触力F1(见图5)并经由第一保持部件72受到来自摆动限制部件102的压力接触力F2(见图5)进而对中间转印带70施加这些力。 
尽管以上说明了根据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的转印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但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示例性实施例,并且在不脱离本发明要旨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以进行各种变型。例如,可进行以下变形。 
(1)在示例性实施例中,第一保持部件72在位置b和c处分别受到压力接触力F1和F2,并且通过这些压力接触力F1和F2使得二次转印辊71与中间转印带70压力接触。然而,本发明并不限于此情况。可以进行这样的变型:即,第一保持部件在二次转印辊与中间转印带压力接触之处受到压力接触力并且通过该压力接触力使二次转印辊与中间转印带压力接触。也就是说,简言之,本发明设置有弹簧力产生部件足矣,其中该弹簧力产生部件在第一保持部件 相对于第二保持部件倾斜的状态下产生使压力接触部件与第一保持部件和第二保持部件压力接触的弹簧力。该特征使得可以达到这样的目标:与沿着从二次转印辊作用于中间转印带的压力接触力的方向产生的弹簧力的情况相比,可以以较小的弹簧力产生必要的咬合载荷。 
(2)尽管本示例性实施例着重于复印机,但本发明并不限于这种情况,而是可以应用于打印机、传真机或作为打印机、传真机等中的至少两种的组合的复合机。 
(3)尽管在示例性实施例中图像形成装置1是具有多个感光鼓20的彩色图像形成装置,但本发明并不限于这种情况,而是可以应用于具有单个感光鼓的单色图像形成装置。 
出于解释和说明的目的提供了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前述说明。其本意并不是穷举或将本发明限制为所公开的确切形式。显然,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进行许多修改和变型。选择和说明该示例性实施例是为了更好地解释本发明的原理及其实际应用,因此使得本技术领域的其他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本发明所适用的各种实施例并预见到适合于特定应用的各种修改。目的在于通过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内容限定本发明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转印装置,包括:
转印辊,其将形成在图像保持体上的调色剂图像转印到被转印介质上;
第一保持部件,其可旋转地保持所述转印辊;
压力接触部件,其经由所述第一保持部件使所述转印辊与所述图像保持体压力接触;
第二保持部件,其可摆动并可移动地保持所述第一保持部件;以及
按压部件,在所述第一保持部件相对于所述第二保持部件倾斜的状态下,所述按压部件产生使所述压力接触部件与所述第一保持部件和所述第二保持部件压力接触的按压力,并且所述压力接触部件受到来自所述按压部件的力。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印装置,其中,
所述压力接触部件以从所述转印辊向所述图像保持体作用压力接触力的压力接触部位作为支点,并且在从所述支点向一侧远离的位置处对所述第一保持部件施加所述压力接触力的至少一部分。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转印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保持部件在从所述支点向另一侧远离的位置处受到不是所述压力接触力的所述至少一部分的压力接触力。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转印装置,其中,
所述支点与从所述支点向所述一侧远离的位置之间的距离长于所述支点与从所述支点向所述另一侧远离的位置之间的距离。
5.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包括:
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转印装置;以及
图像形成单元,其在纸张上形成图像。
6.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包括:
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转印装置;
图像形成单元,其在纸张上形成图像;以及
装置主体,其包括具有开口的壳体部件和打开及关闭所述开口的盖部件,所述装置主体收容所述图像形成单元和所述转印装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在所述转印装置中,所述第二保持部件经由支撑轴可摆动并可移动地保持所述第一保持部件,并且,在所述装置主体中,所述盖部件与所述第二保持部件一体化。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在所述转印装置中,所述压力接触部件包括可以在所述第一保持部件上滚动的第一辊和可以在所述第二保持部件上滚动的第二辊。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在所述转印装置中,所述第一保持部件包含长孔。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在所述装置主体的内部还包括摆动限制部件,所述摆动限制部件限制所述第一保持部件的摆动并且对所述第一保持部件施加不是所述压力接触力的所述至少一部分的压力接触力。
CN201010146412.8A 2009-09-18 2010-04-13 转印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Active CN10202353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216836 2009-09-18
JP2009216836A JP5509760B2 (ja) 2009-09-18 2009-09-18 転写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023535A CN102023535A (zh) 2011-04-20
CN102023535B true CN102023535B (zh) 2014-12-31

Family

ID=4375672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146412.8A Active CN102023535B (zh) 2009-09-18 2010-04-13 转印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8306455B2 (zh)
JP (1) JP5509760B2 (zh)
CN (1) CN10202353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821465B2 (ja) * 2011-09-22 2015-11-24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転写装置
JP6492815B2 (ja) * 2015-03-13 2019-04-03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US10732547B1 (en) 2019-03-20 2020-08-04 Fuji Xerox Co., Lt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11402772B1 (en) * 2021-08-18 2022-08-02 Toshiba Tec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Family Cites Families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2152500A1 (de) * 1971-10-21 1973-04-26 Agfa Gevaert Ag Vorrichtung zur uebertragung von pulverfoermigen tonerbildern
JPH06118805A (ja) * 1992-10-06 1994-04-28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転写装置
JP3805059B2 (ja) * 1997-04-18 2006-08-0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3925606B2 (ja) * 2000-11-14 2007-06-06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3735045B2 (ja) 2001-03-21 2006-01-11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US6795669B2 (en) * 2001-02-02 2004-09-21 Sharp Kabushiki Kaisha Image device with control members for rollers
JP2003202764A (ja) * 2002-01-07 2003-07-18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4020574A (ja) * 2002-06-12 2004-01-22 Panasonic Communications Co Ltd カラー記録装置
KR100433424B1 (ko) * 2002-07-22 2004-05-31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컬러 레이저 프린터의 전사장치
JP4375133B2 (ja) * 2004-06-11 2009-12-02 船井電機株式会社 レーザプリンタ
JP4644531B2 (ja) * 2004-09-17 2011-03-02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4484647B2 (ja) * 2004-09-17 2010-06-16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4727361B2 (ja) 2005-09-21 2011-07-20 京セラミタ株式会社 ベルト蛇行防止構造およびこの構造を用いた定着装置
JP2007240834A (ja) * 2006-03-08 2007-09-20 Kyocera Mita Corp 画像形成装置
JP4974290B2 (ja) * 2007-07-17 2012-07-11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5297678B2 (ja) * 2008-04-11 2013-09-25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0096798A (ja) * 2008-10-14 2010-04-30 Seiko Epson Corp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JP5387345B2 (ja) * 2009-11-10 2014-01-15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装置外装ユニット
US8606128B2 (en) * 2010-05-11 2013-12-10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controlling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for more efficient printing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P特开2002-148968A 2002.05.22 *
JP特开2004-20574A 2004.01.22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023535A (zh) 2011-04-20
JP2011065018A (ja) 2011-03-31
US8306455B2 (en) 2012-11-06
US20110069990A1 (en) 2011-03-24
JP5509760B2 (ja) 2014-06-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193363B (zh) 盖体开闭单元及图像形成装置
JP4378299B2 (ja)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US7092657B2 (en) Electrophotographic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process cartridge
US20140003838A1 (en) Process cartridg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02023535B (zh) 转印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CN101387837A (zh) 可替换单元、片材传送装置和成像设备
US9223257B2 (en) Belt unit, transfer unit including the belt unit,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the transfer unit
JP2008281818A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10054896B2 (en) Drive transmission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same
EP2887630B1 (en) Scann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to convey a document
EP3079020B1 (en) Fixing device
CN1885196B (zh) 成像装置
JP4708848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9031458B2 (en) Process unit having drum cartridge and developer cartridge
CN106325015B (zh) 记录介质排出装置与图像形成设备
CN107357151A (zh) 片材进给装置和成像设备
US8285175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transfer device thereof
JP4804182B2 (ja) 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2007226007A (ja) 画像形成装置、作像ユニット、及び画像形成装置の組立方法
JP5991272B2 (ja) 定着装置
CN101154086B (zh) 显影装置和具有该显影装置的成像装置
US20110097106A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KR20220020777A (ko) 화상 형성 장치
JP2009048013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5189581A (ja) 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Tokyo

Patentee after: Fuji film business innovation Co.,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Patentee before: Fuji Xerox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