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001410B - 电动车辆 - Google Patents

电动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001410B
CN102001410B CN201010257183.7A CN201010257183A CN102001410B CN 102001410 B CN102001410 B CN 102001410B CN 201010257183 A CN201010257183 A CN 201010257183A CN 102001410 B CN102001410 B CN 10200141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wheel
motor
electro
spe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10257183.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001410A (zh
Inventor
黑木正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00141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00141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00141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00141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02T10/641

Landscapes

  • Electric Propulsion And Braking For Vehicles (AREA)
  •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For Vehicles (AREA)
  • Connection Of Motors, Electrical Generators, Mechanical Devices, And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能够实现包含电动马达和变速器的动力单元的组块整体小型化的电动车辆。在摇臂(11A、11B)结合贯通后轮WR的轴心的支承杆(15)的两端部。在支承杆(15)上固定电动马达(17)的定子(18)。在支承杆(15)上能够旋转地支承电动马达(17)的转子(20)和构成变速器的行星齿轮机构(24)。后轮WR能够旋转地支承在支承杆(15),在轮毂(22)的内侧配置电动马达(17)和变速器。在轮毂(22)设置齿圈(39),使其与变速器输出侧的传动齿轮(38)啮合。与转子(20)一起与后轮WR同轴地配置变速器输入侧的外齿圈(25)输出侧的传动齿轮(38)。

Description

电动车辆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以电动马达为驱动源的电动式机动二轮车等电动车辆。
背景技术
作为电动式机动二轮车,已知在车轮的近旁配置作为驱动源的电动马达而将其它的车身空间确保为电池、PDU等驱动电路的配置空间的电动式机动二轮车。另外,在以该配置为前提的场合,也需要通过减速器、变速器等将电动马达的驱动力传递到后轮,从而获得驱动转矩,按效率良好的转速驱动马达,所以,如在专利文献1中所看到的那样,提出了在电动马达与车轮轴间安装了变速器的方案。
记载于专利文献1的电动式机动二轮车在驱动侧的车轮的一侧并列地配置电动马达和变速器,电动马达的驱动力通过链、变速器内的多个齿轮传递到车轮的驱动轴。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11-034965号公报
发明内容
然而,在该现有的电动式机动二轮车中,为电动马达的旋转轴与变速器的轴平行于车轮轴地设置的构造,所以,配置于车轮的一侧的动力单元的组块(ブロツク)整体在车身的上下、前后方向大型化,这限制了车轮的小型化。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动车辆,该电动车辆在车轮的近旁配置电动马达,有利于机动二轮车的电动系统的封装(パツケ一ジンゲ),并能够把变速器夹装于其间以良好的效率利用电动马达,同时,能够提高电的利用效率,实现动力单元的组块整体的小型化。
解决上述问题的第一项技术方案的发明的电动车辆(例如后述实施方式中的电动式机动二轮车1)具有能够旋转地支承在车身的车轮(例如后述实施方式中的后轮WR),设置于该车轮内的电动马达(例如后述实施方式的电动马达17),将由上述电动马达产生的动力变速后传递到上述车轮的变速器(例如后述实施方式的行星齿轮机构24、单向超越离合器35、传动齿轮38);其特征在于:与上述车轮同轴地配置上述电动马达的旋转轴(例如后述实施方式的转子20),同时,与上述车轮同轴地配置上述变速器的动力的输入部(例如后述实施方式的外齿圈25)和输出部(例如后述实施方式的筒状构件29或传动齿轮38),由该变速器的输出部对上述车轮进行旋转驱动。
这样,相比具有在电动马达同轴地配置了行星齿轮等的减速机构并且该电动马达与车轮同轴地配置的方案等,能够使用变速器以马达的效率良好的转速控制驱动力,所以,能够提供能够实现马达的小型化、消耗电力的降低的电动系统,与车轮同轴地配置电动马达的旋转轴、变速器的输入部和输出部,动力单元的组块整体按汇集在车轮的轴心位置附近的形式配置。
第二项技术方案的发明在第一项技术方案的电动车辆的基础上还具有这样的特征:上述变速器具有将上述马达的旋转通过减速机构(例如后述实施方式的行星齿轮机构24)传递到上述车轮的低速模式(ロ一モ一ド)传动系(例如后述实施方式的外齿圈25→行星齿轮27→托架28)和将上述马达的旋转不通过上述减速机构而直接传递到上述车轮的驱动模式传动系(例如后述实施方式的外齿圈25→托架28)。
这样,通过低速模式传动系和驱动模式传动系的切换,将马达的输出切换成多级地传递到车轮。
第三项技术方案的发明在第一或第二项技术方案的电动车辆的基础上还具有这样的特征:上述变速器具有相应于上述车轮的旋转速度切换减速比的切换装置(例如后述实施方式的离心离合器41)。
这样,如车轮的旋转速度增减,则相应于该旋转速度,变速器的切换机构自动地切换减速比。
第四项技术方案的发明在第一项技术方案的电动车辆的基础上还具有这样的特征:在上述车轮的毂(例如后述实施方式的轮毂22)的内周设有与上述变速器的输出部(例如后述实施方式的传动齿轮38)啮合的齿圈(例如后述实施方式的齿圈39)。
第五项技术方案的发明在第一项技术方案的电动车辆的基础上还具有这样的特征:上述电动马达与车宽方向的中心部重叠地配置,在将上述电动马达夹于其间的车宽方向两侧中的一侧配置上述变速器,并在车宽方向另一侧配置车轮制动机构(例如后述实施方式的鼓式制动器45)。
这样,作为重量物的变速器与车轮制动机构夹着电动马达配置在车宽方向两侧。
第六项技术方案的发明在第二或第三项技术方案的电动车辆的基础上还具有这样的特征:上述变速器具有行星齿轮机构(例如后述实施方式的行星齿轮机构24),该行星齿轮机构设在上述电动马达的转子(例如后述实施方式的转子20)和并设在该转子的轴向的输出侧旋转体(例如后述实施方式的筒状构件29、传动齿轮38)间。
第七项技术方案的发明在第六项技术方案的电动车辆的基础上还具有这样的特征:上述行星齿轮机构具有能够与上述转子一体旋转地设置的外齿圈(例如后述实施方式的外齿圈25),同轴地配置在该外齿圈的内周侧、通过单向超越离合器(例如后述实施方式的单向超越离合器35)仅容许单方向的旋转的太阳齿轮(例如后述实施方式的太阳齿轮26),与上述外齿圈和上述太阳齿轮啮合的多个行星齿轮(例如后述实施方式的行星齿轮27),及能够旋转地支承上述多个行星齿轮、将上述多个行星齿轮的公转传递到上述输出侧旋转体的托架(例如后述实施方式的托架28)。
这样,如由马达的驱动使外齿圈与转子一起旋转,则其旋转力要通过多个行星齿轮传递到托架和太阳齿轮。此时,由于太阳齿轮由单向超越离合器锁定了另一方的旋转,所以,多个行星齿轮在与太阳齿轮啮合的状态下一边自转,一边在太阳齿轮周围公转。因此,此时马达的旋转按设定减速比减速后传递到托架,再通过输出侧旋转体传递到车轮。另外,如外齿圈与托架的相对旋转被进行锁定操作,则行星齿轮要相对于外齿圈和太阳齿轮维持一定啮合状态(相互锁定了的状态)不变地在单方向(与外齿圈相同的方向)公转。此时,由于太阳齿轮由单向超越离合器容许单方向的旋转,所以,支承行星齿轮的托架能够与外齿圈成一体地旋转。因此,此时马达的旋转不被减速地传递到托架,然后该旋转通过输出侧旋转体传递到车轮。
第八项技术方案的发明在第七项技术方案的电动车辆的基础上还具有这样的特征:在上述托架与外齿圈间设置离心离合器(例如后述实施方式的离心离合器41),该离心离合器当上述托架的旋转速度达到了设定速度以上时直接连接上述托架与外齿圈,当由该离心离合器直接连接了上述托架与外齿圈时,上述单向超越离合器容许上述太阳齿轮的单方向的旋转。
这样,在托架的旋转速度未达到设定速度的期间,离心离合器不动作,外齿圈一边使多个行星齿轮自转,一边使托架公转。此时,从外齿圈向托架传递按设定减速比减速了的旋转,该旋转通过输出侧旋转体传递到车轮。另一方面,如托架的旋转速度从该状态成为设定速度以上,则离心离合器直接连接外齿圈与托架。此时,太阳齿轮由单向超越离合器仅容许单方向的旋转,托架与外齿圈一体旋转,该旋转通过输出侧旋转体传递到车轮。
第九项技术方案的发明在第五项技术方案的电动车辆的基础上还具有这样的特征:通过上述车轮制动机构的壳体内地对向上述马达供给电流的电源线和输出上述马达的旋转信号的信号线进行配线。
这样,能够有效地利用车轮制动机构的壳体进行电源线和信号线的配线。
按照第一技术方案的发明,与车轮同轴地配置电动马达的旋转轴、变速器的输入部和输出部,所以,能够将包含电动马达和变速器的动力单元的组块整体紧凑地配置在车轮的轴心位置附近。因此,按照本发明,能够提供效率良好的电动系统,并且容易应对车轮的小型化。
按照第二技术方案的发明,能够通过切换低速模式传动系和驱动模式传动系而多级地切换马达的输出,所以,能够由不占据大空间的简单的构成实现满足了要求的变速。
按照第三技术方案的发明,变速器具有相应于车轮的旋转速度切换减速比的切换装置,所以,能够相应于车辆的行走速度自动地使电动马达的输出变速。
按照第四技术方案的发明,在车轮的毂的内周设有与变速器的输出部啮合的齿圈,所以,能够由不占据大的空间的简单结构将动力从变速器确实地传递到车轮。
按照第五技术方案的发明,作为重量物的变速器与车轮制动机构夹着电动马达配置在车宽方向两侧,所以,能够在宽度方向良好地使车辆平衡。
按照第六项技术方案的发明,将变速器形成为具有行星齿轮机构的构成,将该行星齿轮机构设在电动马达的转子和输出侧旋转体间,所以,能够将变速器紧凑地配置在车轮的内侧。
按照第七项技术方案的发明,能够与电动马达的转子一体旋转地设置行星齿轮机构的外齿圈,能够由单向超越离合器仅容许单方向的旋转地设置太阳齿轮,同时,将支承多个行星齿轮的托架的旋转传递到输出侧旋转体,所以,为在车轮的内侧不占据大空间的紧凑的结构,并且能够由外齿圈与托架的锁定操作和锁定解除操作确实地获得多级变速。
按照第八项技术方案的发明,由离心离合器进行外齿圈与托架间的锁定操作和锁定解除操作,所以,能够相应于车轮的旋转速度自动地使马达旋转变速。
按照第九项技术方案的发明,通过车轮制动机构的壳体内地对马达的电源线和信号线进行配线,所以,与设置了电源线和信号线的专用配线部的场合相比,能够使配线部小空间化,实现动力单元的组块整体的小型化。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电动式机动二轮车的包含后轮和动力单元的纵剖视图。
图2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电动式机动二轮车的放大了图1的一部分的剖视图。
图3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电动式机动二轮车的动力单元的示意纵剖视图。
图4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电动式机动二轮车的在动力单元中使用的行星齿轮机构的图2的A向视图。
图5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电动式机动二轮车的在动力单元中使用的单向超越离合器的与图2的B-B剖面对应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附图说明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
图1表示作为电动车辆的一个方式的电动式机动二轮车1的在后轮WR部分沿铅直方向剖开时的剖面,图2为以图1的后轮WR(车轮)的内侧的动力单元10部分为中心的放大图,图3为用于说明动力单元10的动力传递的示意剖视图。
如图1所示,该电动式机动二轮车1在图中未表示的车架能够摇动地安装一对摇臂11A、11B的前端部,在摇臂11A、11B的后端侧支承作为驱动轮的后轮WR。另外,在一方的摇臂11A与车架间,安装以螺旋弹簧12和液压缓冲器13为主要部件的缓冲装置14。
摇臂11A、11B以后轮WR夹置于其间的方式配置在后轮WR的车宽方向两侧,后端侧由支承杆15相互连接。支承杆15沿车宽方向贯通后轮WR的轴心部,在其两侧的各端部结合摇臂11A、11B。在支承杆15的纵向中央区域一体地固定套筒16,在该套筒16通过马达壳体19固定电动马达17的定子18。定子18配置在车宽方向的中央部C(轮胎的宽度内),在其内周侧能够旋转地配置电动马达17的转子20(马达17的旋转轴)。转子20与定子19同样地配置在车宽方向中央部C(轮胎的宽度内),通过轴承21、21能够旋转地支承在套筒16上。
另外,后轮WR的轮毂22的内周侧形成为凹状,该轮毂22的车宽方向的两缘部通过轴承65、65分别能够旋转地支承在支承杆15和马达壳体19。轮毂22内周侧的凹形状部在与套筒16间形成环状的空间部,在该空间部内配置包含上述电动马达17在内的动力单元10。
如图2放大表示的那样,在转子20的轴向的一端与转子20同轴地一体安装大直径的筒状构件23,在该筒状构件23的前端部的内周形成构成行星齿轮机构24的外齿圈25。
图4为行星齿轮机构24的与图2的A向视对应的图。如该图也表示的那样,在外齿圈25的内周侧配置圆环状的太阳齿轮26,在外齿圈25与太阳齿轮26间安装与两齿轮25、26啮合的多个行星齿轮27。另外,各行星齿轮27能够旋转地支承在托架28,托架28利用花键嵌合固定在小直径的筒状构件29的一端。而且,行星齿轮机构24由外齿圈25、行星齿轮27、太阳齿轮26、及托架28构成。
筒状构件29沿轴向贯通太阳齿轮26的内周侧,轴向的一端侧通过轴承30能够自由旋转地支承在转子20的端缘,同时,轴向的另一端侧通过轴承31能够自由旋转地支承在套筒16。另外,在筒状构件29的外周侧的轴向大致中央区域能够自由旋转地支承保持板32。太阳齿轮26能够一体旋转地结合在该保持板32。在该保持板32的外周侧设有容许保持板32的一方向旋转、阻止另一方向的旋转的单向超越离合器35。
图5为单向超越离合器35的与图2的B-B剖面对应的图。如该图所示,在保持板32的外周缘部能够转动地安装多个棘爪33,在马达壳体19一体地固定能够与棘爪33卡合和脱开的啮合环34。在啮合环34的内周面设有向旋转方向倾斜了的卡定槽60,当保持板32要向单方向旋转时,棘爪33在卡定槽60上滑动,容许保持板32的旋转,相反,当保持板32要向另单方向旋转时,棘爪33与卡定槽60啮合,阻止保持板32的旋转。
在这里,如将电动式机动二轮车1前进时转子20旋转的方向称为“正转方向”,将与正转方向相反的旋转方向称为“反转方向”,则单向超越离合器35容许保持板32和太阳齿轮26的正转方向(上述的单方向)的旋转,阻止反转方向(上述另单方向)的旋转。而且,在该实施方式中,虽然由棘爪33和啮合环34构成单向超越离合器35,但单向超越离合器35不限于该实施方式的结构,也可采用公知的其它结构。
另外,在啮合环34安装将马达壳体19的端部闭塞的圆环状的端板36,在端板36的内周侧与保持板32间安装轴承37。在端板36的外侧端面(与保持板32相反侧的面)配置成圆环状地安装能够旋转的多个传动齿轮38。
另一方面,在轮毂22的凹形状部的内侧固定地设置在内周侧具有齿面的齿圈39,在该齿圈39的内齿啮合由端板36支承的上述传动齿轮38。
另外,在与托架28一体旋转的筒状构件29的另一端部的外周形成外齿40,其外齿40啮合在端板36上的传动齿轮38。因此,传递到托架28的电动马达17的动力通过传动齿轮38和齿圈39传递到后轮WR的轮毂22。
另外,在行星齿轮机构24的托架28和外齿圈25(筒状构件23)间设有离心离合器41(切换装置),该离心离合器41相应于托架28的旋转速度将托架28和外齿圈25切换成相互锁定状态和锁定解除状态。
该离心离合器41形成为这样的结构,即,能够相对于筒状构件23(外齿圈25)的内周面接离的离心重锤42被保持在托架28,该离心重锤42由弹簧43在从筒状构件23离开的方向施力。因此,在托架28的旋转速度达到设定速度之前,该离心离合器41的离心重锤42从筒状构件23离开,容许外齿圈25与托架28的自由的相对旋转,如托架28的旋转速度处于设定速度以上,则离心重锤42摩擦接触在筒状构件23,从而锁定外齿圈25与托架28的相对旋转。
而且,在该实施方式的场合,使电动马达17的旋转变速后传递到后轮WR的动力单元10的变速器以行星齿轮机构24、离心离合器41、单向超越离合器35、筒状构件29、传动齿轮38等为主要部件地构成,变速器的输入部由行星齿轮机构24的外齿圈25构成,输出侧旋转构件由筒状构件29和传动齿轮38构成。另外,作为电动马达17的旋转轴的转子20、作为变速器的输入部的外齿圈25、作为输出部的筒状构件29在后轮WR的轮毂22的内侧与后轮WR同轴地配置。另外,在该实施方式中,筒状构件29和传动齿轮38构成在转子20的轴向并设的输出侧旋转体。
在这里,动力单元10的上述变速器具有低速模式传动系和驱动模式传动系,该低速传动系由行星齿轮机构24将转子20的旋转减速后传递到后轮WR侧,该驱动模式传动系不由行星齿轮机构24减速地将转子20的旋转直接传递到后轮WR,这2个传动系由离心离合器41自动地进行切换操作。
下面,参照图3的原理图说明该2个传动系和利用离心离合器41的传动系的切换操作。
低速模式传动系为通过行星齿轮27将外齿圈25的旋转传递到托架28,再从托架28通过筒状构件29和传动齿轮38传递到后轮WR的轮毂22的传动系,外齿圈25一边使行星齿轮27绕太阳齿轮26滚动(自转),一边使托架28旋转,从而将转子20的旋转按规定的减速比减速后传递到后轮WR。
另外,驱动模式传动系为不通过行星齿轮27(不使行星齿轮27自转)地将外齿圈25的旋转直接传递到托架28的传动系,托架28与外齿圈25一体地旋转,从而不由行星齿轮机构24减速地将转子20的旋转传递到后轮WR。
变速器的低速模式传动系和驱动模式传动系通过由上述离心离合器41进行的外齿圈25和托架28的相互锁定和锁定解除实施切换操作。
即,在车辆起步时、爬坡行驶时等托架28的旋转速度(后轮WR的旋转速度)未达到设定速度的期间,离心离合器41将外齿圈25和托架28维持为锁定解除状态,将电动马达17的转子20的旋转通过低速模式传动系(经由行星齿轮27的传动系)传递到托架28。因此,此时电动马达17的驱动力由行星齿轮机构24减速后传递到后轮WR。
另外,如从该状态将托架28的旋转速度(后轮WR的旋转速度)成为设定速度以上,则离心离合器41锁定外齿圈25与托架28的相对旋转,通过驱动模式传动系(不经由行星齿轮27的传动系)将电动马达17的转子20的旋转传递到托架28。此时,电动马达17的驱动力不由行星齿轮机构24减速地直接传递到后轮WR。
另外,如图1、图2所示,在轮毂22的内侧区域,电动马达17的定子18和转子20配置在车宽方向的中心部C,由行星齿轮机构24、离心离合器41、单向超越离合器35等构成的变速器配置在夹着电动马达17的车宽方向两侧的一侧(图中左侧),在夹着电动马达17的车宽方向两侧的另一侧(图中右侧)配置作为车轮制动机构的鼓式制动器45。具体地说,在轮毂22的车宽方向的另一侧的内周侧缘部一体地形成圆筒壁46,在该圆筒壁46的内周部一体地安装制动鼓47,同时,在制动鼓47的内周侧配置制动靴48。制动靴48与套筒16、支承杆15等一起固定地设置在车身侧,支承在对制动鼓47的端面进行覆盖的端板52。
另外,在位于鼓式制动器45的车宽方向外侧的另一方的摇臂11B上固定地设置对电动马达17的驱动进行控制的控制装置49。
另外,在配置于轮毂22内侧区域的电动马达17的定子18,如图2放大地表示的那样,分别从外部引入用于向三相线圈18a供电的电源线50和用于将转子20的旋转速度反馈给控制装置的信号线55。而且,信号线55连接在固定地设置在定子18的磁传感器等旋转传感器53,在与该旋转传感器53相向的转子20的端部外周设有磁性环(沿周向交替地配置相反的磁极的环)等被检测部54。
电源线50和信号线55贯通构成鼓式制动器45的壳体的端板52引入到内部,在轴向横过制动鼓47内,再贯通马达壳体19,连接在定子18的三相线圈38a和旋转传感器53。
如以上那样,在该电动式机动二轮车1中,与后轮WR同轴地配置电动马达17的转子20(旋转轴)、作为变速器的输入部的外齿圈25(筒状构件23)、作为变速器的输出部的筒状构件29,所以,能够在后轮WR的轴心位置附近紧凑地配置包含电动马达17和变速器的动力单元10的组块整体。
该电动式机动二轮车1基本上接近后轮WR的轴地配置电动马达17,所以,能够提高电池、PDU等电动马达17以外的电气部件的配置自由度,有利于封装,而且,由于与电动马达17同轴地设置变速器,所以,能够由变速器获得电动马达17的驱动转矩,按效率良好的转速驱动电动马达17。在该电动式机动二轮车1的场合,能够在实现这样的基本功能的同时,将动力单元10的组块整体小型化。
另外,特别是在该实施方式的电动式机动二轮车1中,在车宽方向贯通后轮WR的轴心位置地设置固定在车身侧(摇臂11A、11B)的支承杆15(支承构件),由该支承杆15能够旋转地支承后轮WR,同时,在支承杆15上的轮毂22的内周侧区域沿车宽方向并设电动马达17和变速器,所以,能够在后轮WR的内侧紧凑而且平衡良好地配置动力单元10的组块。
因此,在该电动式机动二轮车1中,能够容易地应对车轮的小型化。
另外,在该实施方式的电动式机动二轮车1中,电动马达17和变速器并设在支承杆15上,而且,它们还配置在轮毂22的内周的凹状部的内侧,所以,动力单元10的组块不露出到轮毂22的外侧,能够提高车辆的外观质量,同时,还能够提高车辆设计的自由度。
另外,在该电动式机动二轮车1中,与电动马达17一起配置在轮毂22内侧的变速器具有将转子20的旋转减速成规定减速比的低速模式传动系和不减速为规定减速比的驱动模式传动系,能够通过这些传动系的切换多级地切换电动马达17的输出,因此,能够由不占据大空间的简单的构成实现满足了要求的变速。
特别是在该电动式机动二轮车1中,低速模式传动系和驱动模式传动系由行星齿轮机构24和单向超越离合器35构成,外齿圈25能够一体旋转地设在电动马达17的转子20,同时,仅容许太阳齿轮26的正转方向的旋转地设有单向超越离合器35,支承行星齿轮27的托架28通过传动齿轮38能够连动地接合在后轮WR,所以,为不占据大的空间的紧凑的结构,同时,能够由外齿圈25和托架28的锁定操作和锁定解除操作获得可靠的变速。
另外,在该实施方式的结构中,行星齿轮机构24设在电动马达17的转子20和在转子20的轴向并设、将动力传递到后轮WR侧的筒状构件29、传动齿轮38间,所以,能够将变速器更紧凑地配置在后轮WR的轮毂22的内侧。
另外,在该电动式机动二轮车1中,在外齿圈25与托架28间设有当托架28的旋转速度(后轮WR的旋转速度)为设定速度以上时直接连接外齿圈25与托架28的离心离合器41,所以,能够相应于车辆的行走速度自动地对电动马达17的输出进行变速。
另外,在该实施方式的场合,在后轮WR的轮毂22的内周,设有与作为变速器的输出部的传动齿轮38啮合的齿圈39,所以,能够由不占据大空间的简单的结构从变速器将动力可靠地传递到后轮WR。
另外,在该电动式机动二轮车1中,作为重力物的变速器(行星齿轮机构24、单向超越离合器35、离心离合器41等)和鼓式制动器45夹着电动马达17配置在车宽方向两侧,所以,能够使车辆在车宽方向良好地平衡。另外,在该实施方式的场合,夹着电动马达17与一方的摇臂11A侧的缓冲装置14的安装部对称地在摇臂11B上设置控制装置49,所以,它们的配置也有利于在宽度方向使车辆平衡。
另外,在该电动式机动二轮车1中,连接在电动马达17的电源线50和信号线51通过鼓式制动器45的内部空间从端板52配线到外部,所以,与在别的部位设置专用的配线部的场合相比,能够实现配线部的小空间化。这也有利于动力单元10的组块的小型化。
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不脱离其要旨的范围能够进行各种设计变更。

Claims (6)

1.一种电动车辆,具有:
能够旋转地支承于车身的车轮;
设置于该车轮内的电动马达;
和变速器,该变速器将由上述电动马达产生的动力变速后传递到上述车轮,
与上述车轮同轴地配置上述电动马达的旋转轴,而且,与上述车轮同轴地配置上述变速器的动力的输入部和输出部,由该变速器的输出部对上述车轮进行旋转驱动,
其特征在于:上述变速器具有将上述电动马达的旋转通过减速机构传递到上述车轮的低速模式传动系和将上述电动马达的旋转不通过上述减速机构而直接传递到上述车轮的驱动模式传动系,
上述变速器具有行星齿轮机构,该行星齿轮机构设在上述电动马达的转子与并设在该转子的轴向的输出侧旋转体间,
上述行星齿轮机构具有:
能够与上述转子一体旋转地设置的外齿圈;
同轴地配置在该外齿圈的内周侧、通过单向超越离合器仅容许单方向的旋转的太阳齿轮;
与上述外齿圈和上述太阳齿轮啮合的多个行星齿轮;
及托架,该托架能够旋转地支承上述多个行星齿轮、将上述多个行星齿轮的公转传递到上述输出侧旋转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车辆,其特征在于:上述变速器具有相应于上述车轮的旋转速度切换减速比的切换装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车辆,其特征在于:在上述车轮的毂的内周设有与上述变速器的输出部啮合的齿圈。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车辆,其特征在于:上述电动马达与车宽方向的中心部重叠地配置,在将上述电动马达夹在中间的车宽方向两侧中的一侧配置上述变速器,并在车宽方向两侧的另一侧配置车轮制动机构。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车辆,其特征在于:在上述托架与外齿圈间设置离心离合器,该离心离合器当上述托架的旋转速度达到了设定速度以上时直接连接上述托架与外齿圈,当由该离心离合器直接连接了上述托架与外齿圈时,上述单向超越离合器容许上述太阳齿轮的单方向的旋转。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动车辆,其特征在于:通过上述车轮制动机构的壳体内地对向上述电动马达供给电流的电源线和输出上述马达的旋转信号的信号线进行配线。
CN201010257183.7A 2009-08-31 2010-08-18 电动车辆 Active CN10200141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200513A JP5523770B2 (ja) 2009-08-31 2009-08-31 電動車両
JP2009-200513 2009-08-3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001410A CN102001410A (zh) 2011-04-06
CN102001410B true CN102001410B (zh) 2014-10-15

Family

ID=438091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257183.7A Active CN102001410B (zh) 2009-08-31 2010-08-18 电动车辆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5523770B2 (zh)
CN (1) CN10200141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695471B2 (ja) * 2011-03-31 2015-04-08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電動車両
CN102501939B (zh) * 2011-11-04 2013-11-06 陈戈平 传动集成式无手动调速脚踏电动助力自行车
WO2013077214A1 (ja) * 2011-11-25 2013-05-30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電動式鞍乗り型車両
DE102012205672A1 (de) * 2012-04-05 2013-10-10 Robert Bosch Gmbh Elektrisch angetriebenes Zweirad
WO2017168719A1 (ja) * 2016-03-31 2017-10-0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電動車両の駆動装置
CN105946549B (zh) * 2016-05-27 2018-03-23 浙江联宜电机有限公司 电动轮毂及驱动轮
EP3733494B1 (en) * 2017-12-29 2022-03-30 Yamaha Hatsudoki Kabushiki Kaisha Straddled electric vehicle
WO2019130903A1 (ja) * 2017-12-29 2019-07-04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鞍乗型電動車両
CN111511634B (zh) * 2017-12-29 2021-12-03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骑乘式电动车辆
CN111886178B (zh) * 2018-03-29 2022-07-12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跨骑型电动车辆
KR20200105419A (ko) * 2019-02-28 2020-09-07 주식회사 아모텍 허브 타입 구동장치 및 이를 이용한 전기자전거
CN111016625B (zh) * 2019-12-31 2021-04-02 西南大学 中央驱动型单侧双电机智能传动系统
CN111152880B (zh) * 2019-12-31 2021-02-09 西南大学 基于智能传动系统的单侧双电机中央驱动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IT1251294B (it) * 1991-08-23 1995-05-08 Giampietro Canderle Ruota motorizzata elettricamente, particolarmente per biciclette, con cambio meccanico incorporato
US5662187A (en) * 1995-07-27 1997-09-02 Mc Govern; James Robert Electrically assisted pedalled bicycle
JP3943196B2 (ja) * 1997-07-15 2007-07-1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電動パワーユニット
JP3939862B2 (ja) * 1998-08-18 2007-07-04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電動自転車用モータ駆動ユニット
JP3913482B2 (ja) * 2001-01-26 2007-05-09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補助動力付き車両
JP2003002277A (ja) * 2001-06-27 2003-01-08 Yamaha Motor Co Ltd 電動式動力ユニット、電動車両および電動二輪車
JP4524536B2 (ja) * 2001-07-18 2010-08-18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電動式車輪駆動装置
JP3984139B2 (ja) * 2001-10-19 2007-10-03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電動二輪車の動力伝達装置
JP4215670B2 (ja) * 2004-03-23 2009-01-28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モータ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た電動自転車
US20070275811A1 (en) * 2004-08-12 2007-11-29 Eran Starik Internal Mechanical Automatic Transmission Assembly
US7347798B2 (en) * 2005-12-02 2008-03-25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Inc. Electrically variable transmission having three planetary gearsets and four fixed interconnections

Non-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P特开2002-220080A 2002.08.06
JP特开2003-191883A 2003.07.09
JP特开2005-278234A 2005.10.06
JP特表2008-510104A 2008.04.03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001410A (zh) 2011-04-06
JP5523770B2 (ja) 2014-06-18
JP2011051419A (ja) 2011-03-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001410B (zh) 电动车辆
CN104079116B (zh) 电动自行车用可变减速比的轮毂电机
EP1976746B1 (en) Electrical bicycle hub
CN103079868B (zh) 车辆用驱动装置
US10035561B2 (en) Gear motor system for vehicles with two or three wheels, installable coaxially with the bottom bracket of the vehicle and vehicle comprising said system
CN102762441B (zh) 电动辅助自行车
US20130162112A1 (en) Motor-Gear Unit
JP5643736B2 (ja) 電動二輪車
JP2007131295A (ja) 動力出力装置
CN104136314B (zh) 电动用轮毂装置及电动自行车
JP2012121546A (ja) 電気自転車用ハブモータユニット
JP6574198B2 (ja) 乗り物のための電気駆動ユニット
CN103661760A (zh) 电动自行车的驱动结构
US8771122B2 (en) Vehicle power output device
EP3059155B1 (en) Hub unit for electric power-assisted human powered vehicle
JP2007132513A (ja) 動力出力装置
US9013080B2 (en) Bicycle generator
CN204190553U (zh) 电动自行车用可变减速比的轮毂电机
JP2014177265A (ja) 駆動装置
WO2015100630A1 (zh) 具有行星电机的轮毂驱动装置及采用该轮毂驱动装置的车轮动力系统
CN103661761B (zh) 自行车用驱动单元
JP2014169712A (ja) インホイールモータにより駆動される電動車両
JP2013076438A (ja) 車両用動力出力装置
JP2012161239A (ja) モータ駆動力伝達装置
CN115847473A (zh) 机器人及关节模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