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001069B - 棘轮扳手 - Google Patents

棘轮扳手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001069B
CN102001069B CN2009101729253A CN200910172925A CN102001069B CN 102001069 B CN102001069 B CN 102001069B CN 2009101729253 A CN2009101729253 A CN 2009101729253A CN 200910172925 A CN200910172925 A CN 200910172925A CN 102001069 B CN102001069 B CN 10200106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trol piece
clipping block
storage tank
section
driving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10172925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001069A (zh
Inventor
胡厚飞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0910172925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2001069B/zh
Publication of CN10200106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00106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00106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001069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Transmission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是一种棘轮扳手提供一种凭借控制件的第一控制块以及第二控制块直接连动棘动装置的第一卡掣块与第二卡掣块的设计,能够达到高灵敏的动作以及实时的反应;而且驱动体的啮合段靠近枢接柱的一端是与本体的第一挡壁相邻且接触,控制件的内侧表面与本体第一挡壁的第一平面相邻且接触,故控制件仍然是相当易于切换,同时控制件不会受到旋转中的驱动体的端面摩擦而发生磨耗的缺点,让控制件使用上更为顺畅而且能增加使用寿命;再者,因本体在第一平面设有一个靠近第一容置槽但远离第二容置槽的容槽供容置定位装置,故能够减少控制件与本体之间的空隙,提高棘轮扳手的使用寿命。

Description

棘轮扳手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扳手工具,尤指控制件枢设在驱动体上的套筒棘轮扳手,具有操作灵敏,控制精确而且可提高使用寿命的效果。
背景技术
请参照美国专利号第7,278,339号的「Reversible Ratchet Wrench 」专利案,其是一种换向棘轮扳手。这个棘轮扳手利用一个环(ring)带动一个变换组件(switching member)产生两个方向的位置变化,而且变换组件前端设有抵压组件(pressing member)与弹性组件(elastic element)来弹性的推动掣爪(pawl),使所述的掣爪可以被控制在两个位置间移动,并且啮合于转动组件(drivemember)上。
首先可以注意到,这种换向棘轮扳手是利用一个拨动片(reversing plate)来进行换向的动作,而拨动片枢设在转动组件上且可供使用者操作。
然而,连接于拨动片与掣爪之间的关联零件相当多,诸如环、变换组件、抵压组件与弹性组件等,各个零件之间都会有余隙存在,故当使用者操作拨动片时,会造成各个零件之间运作上的迟钝,而产生变换组件作动不灵敏的问题,扳手若发生不灵敏的操作就无法使扳手晋升为高级品,如此也无法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再者,许多的工作场合必须要让使用者抬头工作,并且将棘轮扳手的转动组件的方头端朝向上方(相反于地心引力),然后转动组件的方头端上方再衔接一个套筒或套筒延伸接杆等物品,在这样的情况下,转动组件是承受套筒或套筒延伸接杆等物品的重量,有时还包括工作物本身的重量,而此时若使用者欲切换棘动方向而操作拨动片时,会发现拨动片难以切换,如此又必须要将套筒或套筒延伸接杆等物品自转动组件的方头端卸下,使转动组件的方头端朝向下方,方能妥善的切换拨动片的方向,使用上并不方便。
而且使用者操作拨动片时,环会跟着拨动片移动,使得环与转动组件的端面产生摩擦,在长期反复的操作的下,这样的摩擦会造成零件的磨耗,进而产生铁屑形成操作不顺畅的问题。
为了要让拨动片具有良好的定位效果,通常会在扳手(wrench)上加工定位结构,例如销(pin)与销孔(pin hole),然后利用拨动片上的定位装置(retainingmeans)来与销产生定位关系,但是定位设计过于复杂,就会导致定位零件间的空隙过多,容易积卡尘屑而有定位效果不佳的缺点。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棘轮扳手,解决现有结构中存在的定位设计过于复杂、致定位零件间的空隙过多、容易积卡尘屑而有定位效果不佳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棘轮扳手,其特征在于,包括有:
一本体,所述的本体具有一个柄部以及一个设在所述的柄部一端的头部,所述的头部内设有一个第一容置槽与一个连通于所述的第一容置槽的第二容置槽,所述的第一容置槽具有一个轴线,所述的头部设有彼此相对的第一挡壁以及第二挡壁,所述的第一挡壁的外表面形成一个第一平面,所述的第二挡壁的外表面形成一个第二平面,所述的第一平面与所述的第二平面彼此平行间隔分离且垂直于所述的第一容置槽的轴线,所述的第一挡壁在第一平面开设一个轴孔与一个通道,所述的轴孔连通于所述的第一容置槽,所述的通道连通于所述的第二容置槽;
一驱动体,其在两端之间形成一个啮合段,所述的啮合段枢设于所述的本体的第一容置槽,且所述的驱动体能够以所述的第一容置槽的轴线作为旋转中心而相对于所述的本体枢转,所述的驱动体在啮合段的一端凸设有一个枢接柱,所述的枢接柱穿伸于所述的本体第一挡壁的轴孔而裸露在所述的第一平面之外,所述的驱动体的啮合段相反于所述的枢接柱的一端凸设有一个驱动柱,所述的驱动柱是裸露在所述的本体的第二平面之外,用来衔接套筒工作物;
一棘动装置,是可滑动的设在所述的本体的第二容置槽内,且所述的棘动装置能够与所述的驱动体产生选择性的啮合关系,所述的棘动装置包括有一个第一卡掣块、一个第二卡掣块与一个弹性体,所述的弹性体是设在所述的第一卡掣块与第二卡掣块之间,用来提供所述的第一卡掣块以及第二卡掣块啮合于所述的驱动体的弹力,所述的第一卡掣块靠近所述的驱动体的一面形成一个啮合部,所述的第一卡掣块的啮合部能够与啮合于所述的驱动体的啮合段,所述的第一卡掣块相对于所述的本体通道的一面形成一个拨动部,所述的第二卡掣块靠近所述的驱动体的一面形成一个啮合部,所述的第二卡掣块的啮合部能够啮合于所述的驱动体的啮合段,所述的第二卡掣块相对于所述的本体通道的一面形成一个拨动部;
一控制件,所述的控制件具有一个第一段与一个自所述的第一段半径方向朝外延伸的第二段,所述的控制件还具有一个内侧表面,所述的控制件的第一段开设有一个枢孔,所述的控制件的枢孔是枢接于所述的驱动体裸露出所述的本体第一平面的所述的枢接柱,所述的控制件的第二段在内侧表面相对于所述的本体通道的位置凸设有朝向所述的第二容置槽延伸的第一控制块与第二控制块,所述的第一控制块是穿过所述的本体的通道而能够选择性的推动所述的第一卡掣块的拨动部,所述的第二控制块是穿过所述的本体的通道而能够选择性的推动所述的第二卡掣块的拨动部;以及
一定位装置,其设在所述的本体与所述的控制件之间,使所述的控制件能够在至少两个位置之间移动;
当使用者拨动所述的控制件移动至第一位置时,所述的控制件的第一控制块推动所述的第一卡掣块的拨动部,使所述的第一卡掣块的啮合部脱离所述的驱动体的啮合段,而所述的第二卡掣块的啮合部是通过所述的弹性体的弹力而啮合于所述的驱动体的啮合段,使所述的驱动体仅能够相对于所述的本体顺时针转动,无法逆时针转动,使用者操作所述的本体柄部将能够带动所述的驱动体一起顺时针转动,达到转动工作物的效果;
当使用者拨动所述的控制件移动至第二位置时,所述的控制件的第二控制块推动所述的第二卡掣块的拨动部,使所述的第二卡掣块的啮合部脱离所述的驱动体的啮合段,而所述的第一卡掣块的啮合部是通过所述的弹性体的弹力而啮合于所述的驱动体的啮合段,使所述的驱动体仅能够相对于所述的本体逆时针转动,无法顺时针转动,使用者操作所述的本体柄部将能够带动所述的驱动体一起逆时针转动,达到转动工作物的效果。
其中:所述的本体在第一平面设有一个容槽供容置所述的定位装置,所述的容槽是靠近所述的第一容置槽但远离所述的第二容置槽,所述的控制件的内侧表面相对于所述的定位装置的位置凹设有第一定位槽、第二定位槽与一个位于所述的第一定位槽以及所述的第二定位槽之间的第三定位槽。
其中:所述的定位装置包括一个弹性件与一个定位件,所述的弹性件是设在所述的本体的容槽内,所述的定位件也设在所述的本体的容槽内且由所述的弹性件顶推而能够选择性的定位于所述的控制件的第一定位槽、第二定位槽或第三定位槽;当使用者拨动所述的控制件移动至第一位置时,所述的定位装置的定位件顶推在所述的控制件的第一定位槽,使所述的控制件与所述的本体之间形成定位,所述的控制件不会任意移动;当使用者拨动所述的控制件移动至第二位置时,所述的定位装置的定位件顶推在所述的控制件的第二定位槽,使所述的控制件与所述的本体之间形成定位,所述的控制件不会任意移动;当使用者拨动所述的控制件移动至第三位置时,所述的定位装置的定位件顶推在所述的控制件的第三定位槽,使所述的控制件与所述的本体之间形成定位,所述的控制件不会任意移动,所述的控制件的第一控制块与第二控制块都未推动所述的第一卡掣块或第二卡掣块,因此所述的第一卡掣块以及第二卡掣块受所述的弹性体的弹力影响都能够啮合于所述的驱动体上,使所述的驱动体无法相对于所述的本体转动,使用者操作所述的本体柄部将能够带动所述的驱动体一起同步转动,达到微调转动工作物的效果。
其中:所述的本体轴孔的轴心与所述的第一容置槽的轴线同轴,所述轴孔的直径小于第一容置槽的直径,所述的驱动体枢接柱的直径小于啮合段的直径,所述的控制件的内侧表面与所述的本体第一平面相邻且接触,所述的驱动体啮合段靠近所述的枢接柱的一端是与所述的本体的第一挡壁相邻且接触。
其中:所述的本体轴孔的轴心与所述的第一容置槽的轴线同轴,所述轴孔的直径小于第一容置槽的直径,所述的驱动体枢接柱的直径小于啮合段的直径,所述的控制件的内侧表面与所述的本体第一平面相邻且接触,所述的驱动体啮合段靠近所述的枢接柱的一端是与所述的本体的第一挡壁相邻且接触。
其中:所述的控制件第一段的内侧表面与相邻且接触的本体第一平面的接触面积中,定义一个最远离于所述的第一容置槽轴线的第一半径线,所述的控制件第二段的内侧表面与相邻且接触的本体第一平面的接触面积中,定义一个最远离于所述的第一容置槽轴线的第二半径线,所述的第一半径线的长度小于所述的第二半径线的长度,所述的定位装置是设在所述的本体与所述的控制件之间的第一半径线,而且所述的定位装置与所述的第一容置槽的轴线之间定义一个第三半径线,所述的第三半径线的长度小于所述的第二半径线的长度,所述第一半径线、第二半径线与第三半径线位于同一条直线上。
其中:所述的第一卡掣块相对于所述的本体通道的一面设有一个凹槽,所述的第一卡掣块的凹槽的一侧形成所述的第一卡掣块的拨动部,所述的第二卡掣块相对于所述的本体通道的一面设有一个凹槽,所述的第二卡掣块的凹槽的一侧形成所述的第二卡掣块的拨动部,所述的第一控制块是穿过所述的本体的通道而伸入位于所述的第二容置槽内的所述的第一卡掣块的凹槽处,所述的第二控制块是穿过所述的本体的通道而伸入位于所述的第二容置槽内的所述的第二卡掣块的凹槽处。
其中:所述的第一卡掣块远离于所述的驱动体的一面形成一个卡掣面,所述的第一卡掣块的卡掣面能够在所述的第二容置槽的周围壁面上滑移,所述的第二卡掣块远离于所述的驱动体的一面形成一个卡掣面,所述的第二卡掣块的卡掣面能够在所述的第二容置槽的周围壁面上滑移,所述的第一卡掣块与所述的第二卡掣块彼此相对的一面分别凸设有一个限位部,所述两个限位部是分别连接于所述的弹性体的两端。
其中:所述的本体的通道是以所述的第一容置槽的轴线为轴心且保持有固定半径的距离而设呈弧状。
其中:所述的驱动体邻近于所述的枢接柱末端处环设有一个扣槽,用来扣接一个呈C字形状的扣件,所述裸露在第一平面之外的枢接柱的扣槽与所述的第一平面保持有一间距,所述的控制件第一段的内侧表面与外侧表面之间形成一个厚度,所述的控制件第一段的厚度不大于所述的枢接柱扣槽与所述的第一平面之间的间距,使所述的控制件的第一段得以通过所述的扣件而限制在枢接柱上,所述的驱动体在驱动柱设有一个钢珠,所述的钢珠能够通过一个穿设于所述的驱动体轴心的压杆与一个套设在所述的压杆外的弹簧来达到锁定套筒或释放套筒的效果。
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发明具有的有益效果是:
1.本发明凭借控制件的第一控制块以及第二控制块直接连动棘动装置的第一卡掣块与第二卡掣块的设计,能够达到高灵敏的动作以及实时的反应,避免棘轮扳手操作迟钝的情况发生。
2.本发明因驱动体的啮合段靠近枢接柱的一端是与本体的第一挡壁相邻且接触,控制件的内侧表面与本体第一挡壁的第一平面相邻且接触,故在切换控制件的过程中,就算使用者将棘轮扳手的驱动体的驱动柱朝向上方(相反于地心引力),并且使驱动柱衔接套筒或套筒延伸接杆等物品,控制件仍然是相当易于切换,不会发生难以切换的问题。
3.本发明因驱动体的啮合段靠近枢接柱的一端是与本体的第一挡壁相邻且接触,控制件的内侧表面与本体第一挡壁的第一平面相邻且接触,故不管是操作控制件移动或是让驱动体旋转,控制件不会受到旋转中的驱动体的端面摩擦而发生磨耗的缺点,让控制件使用上更为顺畅而且能增加使用寿命。
4.本发明因本体在第一平面设有一个靠近第一容置槽但远离第二容置槽的容槽供容置定位装置,故控制件受到定位装置的顶推时,能够增加控制件第二段内侧表面与本体第一平面之间的密合程度,并减少控制件与本体之间的空隙,可有效防止灰尘进入本体与控制件之间,进而避免定位装置积卡尘屑,提高棘轮扳手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棘轮扳手第一实施例的立体外观图;
图2是本发明棘轮扳手第一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
图3是本发明棘轮扳手沿图1中3-3线所取的剖面图;
图4是本发明棘轮扳手沿图3中4-4线所取的剖面图;
图5是本发明棘轮扳手第一实施例控制件位于第一位置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棘轮扳手第一实施例控制件位于第一位置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棘轮扳手第一实施例控制件位于第二位置的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棘轮扳手第一实施例控制件位于第二位置的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棘轮扳手第一实施例控制件位于第三位置的示意图;
图10是本发明棘轮扳手第一实施例控制件位于第三位置的示意图;
图11是本发明棘轮扳手第二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
图12是本发明棘轮扳手第二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
图13是本发明棘轮扳手第二实施例控制件位于第一位置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0-棘轮扳手;20-本体;21-柄部;22-头部;23-第一容置槽;24-第二容置槽;25-第一挡壁;251-第一平面;26-第二挡壁;261-第二平面;27-轴孔;28-通道;29-容槽;29A-容槽;30-驱动体;31-啮合段;32-枢接柱;321-扣槽;33-驱动柱;34-扣件;35-钢珠;36-压杆;37-弹簧;40-棘动装置;41-第一卡掣块;411-啮合部;412-卡掣面;413-限位部;414-凹槽;415-拨动部;42-第二卡掣块;421-啮合部;422-卡掣面;423-限位部;424-凹槽;425-拨动部;43-弹性体;50-控制件;501-内侧表面;502-外侧表面;51-第一段;52-第二段;53-枢孔;54-第一控制块;55-第二控制块;56-第一定位槽;57-第二定位槽;58-第三定位槽;56A-第一定位槽;57A-第二定位槽;58A-第三定位槽;60-定位装置;61-弹性件;62-定位件;60A-定位装置;61A-弹性件;62A-定位件;L23-轴线;H-间距;T-厚度;R1-第一半径线;R2-第二半径线;R3-第三半径线。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至图3,本发明棘轮扳手10包括有一个本体20、一个驱动体30、一个棘动装置40、一个控制件50与一个定位装置60;其中:
本体20具有一个柄部21以及一个设在柄部21一端的头部22,头部22内设有一个圆形的第一容置槽23,第一容置槽23具有一个轴线L23,使用者能够通过操作柄部21而使本体20以第一容置槽23的轴线L23为旋转中心转动。头部22设有彼此相对的第一挡壁25以及第二挡壁26,而且头部22在第一挡壁25的外表面形成有一个第一平面251,头部22在第二挡壁26的外表面形成有一个第二平面261,所述第一平面251与第二平面261彼此平行间隔分离且垂直于第一容置槽23的轴线L23。
本体20的第一挡壁25在第一平面251开设一个连通于第一容置槽23的轴孔27,轴孔27设呈圆形且轴孔27的轴心与第一容置槽23的轴线L23同轴,所述轴孔27的直径小于第一容置槽23的直径。而本体20的第一容置槽23是朝第二平面261延伸且连接于第二平面261而设呈开放状。
本体20的第一容置槽23周围壁面开设有一个呈弯月形的第二容置槽24,第二容置槽24与第一容置槽23相通,而且第二容置槽24周围壁面的轴心与第一容置槽23的轴线L23平行。本体20的第一挡壁25在第一平面251相对于第二容置槽24的位置开设有一个连通于第二容置槽24的通道28,通道28是以第一容置槽23的轴线L23为轴心且保持有固定半径的距离而设呈弧状。
驱动体30是枢设在本体20的第一容置槽23内,且驱动体30能够以第一容置槽23的轴线L23作为旋转中心而相对于本体20枢转。驱动体30在两端之间形成一个啮合段31,啮合段31的外表面环设有复数齿,驱动体30在啮合段31的一端凸设有一个圆形的枢接柱32,枢接柱32的直径小于啮合段31的直径,而驱动体30的啮合段31相反于枢接柱32的一端凸设有一个方形的驱动柱33。
驱动体30的啮合段31是容置在本体20的第一容置槽23内,而且啮合段31靠近枢接柱32的一端是与本体20的第一挡壁25相邻且接触。驱动体30的枢接柱32是穿伸在本体20第一挡壁25的轴孔27而裸露在第一平面251之外,而且驱动体30邻近于枢接柱32末端处环设有一个扣槽321,用来扣接一个呈C字形状的扣件34。所述裸露在第一平面251之外的枢接柱32的扣槽321与第一平面251保持有一间距H。
驱动体30的驱动柱33是裸露在本体20的第二平面261之外,驱动柱33能够用来衔接套筒等工作物。驱动体30在驱动柱33设有一个钢珠35,钢珠35能够通过一个穿设于驱动体30轴心的压杆36与一个套设在压杆36外的弹簧37来达到锁定套筒或释放套筒的效果。
棘动装置40是可滑动的设在本体20的第二容置槽24内,且棘动装置40能够与驱动体30产生选择性的啮合关系。棘动装置40包括有一个第一卡掣块41、一个第二卡掣块42与一个弹性体43,弹性体43是设在所述第一卡掣块41与第二卡掣块42之间,用来提供第一卡掣块41以及第二卡掣块42啮合于驱动体30的弹力。
第一卡掣块41大体上呈三角形,第一卡掣块41靠近驱动体30的一面形成一个具有复数齿的啮合部411,第一卡掣块41的啮合部411能够与啮合于驱动体30的啮合段31。第一卡掣块41远离于驱动体30的一面形成一个卡掣面412,卡掣面412能够在第二容置槽24的周围壁面上滑移。第一卡掣块41相对于本体20通道28的一面设有一个凹槽414,且第一卡掣块41在凹槽414的一侧形成一个拨动部415。
第二卡掣块42大体上呈三角形,第二卡掣块42靠近驱动体30的一面形成一个具有复数齿的啮合部421,第二卡掣块42的啮合部421能够与啮合于驱动体30的啮合段31。第二卡掣块42远离于驱动体30的一面形成一个卡掣面422(如图6),卡掣面422能够在第二容置槽24的周围壁面上滑移。第二卡掣块42相对于本体20通道28的一面设有一个凹槽424,且第二卡掣块42在凹槽424的一侧形成一个拨动部425。
第一卡掣块41与第二卡掣块42彼此相对的一面都凸设有一个限位部413、423(如图4),所述两个限位部413、423是分别连接于弹性体43的两端,以使弹性体43的两端得以固定在第一卡掣块41与第二卡掣块42之间。
控制件50是枢设在驱动体30裸露出本体20第一平面251的枢接柱32,而且控制件50能够控制位于第二容置槽24内的棘动装置40,达到控制棘动装置40与驱动体30之间的啮合关系。控制件50具有一个第一段51与一个自第一段51半径方向朝外延伸的第二段52,控制件50还具有一个与本体20第一平面251相邻且接触的内侧表面501以及一个裸露在外的外侧表面502。控制件50的第一段51开设有一个枢孔53,控制件50的枢孔53是枢接于驱动体30的枢接柱32,使控制件50能够以第一容置槽23的轴线L23作为旋转中心而相对于本体20以及驱动体30枢转。
控制件50第一段51的内侧表面501与外侧表面502之间形成一个厚度T,控制件50第一段51的厚度T不大于枢接柱32扣槽321与第一平面251之间的间距H,使所述的控制件50的第一段51得以通过扣件34而限制在枢接柱32上。
请同时参照图4,控制件50的第二段52在内侧表面501相对于本体20通道28的位置凸设有朝向第二容置槽24延伸的第一控制块54与第二控制块55。第一控制块54是穿过本体20的通道28而伸入位于第二容置槽24内的第一卡掣块41的凹槽414处,而且第一控制块54能够选择性的推动第一卡掣块41的拨动部415,使第一卡掣块41的啮合部411脱离驱动体30的啮合段31。
第二控制块55是穿过本体20的通道28而伸入位于第二容置槽24内的第二卡掣块42的凹槽424处,而且第二控制块55能够选择性的推动第二卡掣块42的拨动部425,使第二卡掣块42的啮合部421脱离驱动体30的啮合段31。如此,凭借控制件50的第一控制块54以及第二控制块55直接连动棘动装置40的第一卡掣块41与第二卡掣块42,能够达到高灵敏的动作以及实时的反应,避免操作迟钝的情况发生。
定位装置60是设在本体20与控制件50之间,使控制件50能够在至少两个位置之间移动。在本实施例中的控制件50能够在三个位置之间移动。本体20在第一平面251上远离第一容置槽23但靠近第二容置槽24设有一个圆柱形容槽29,而控制件50第二段52的内侧表面502相对于容槽29的位置则凹设有半圆形的第一定位槽56、第二定位槽57与位于第一定位槽56以及第二定位槽57之间的第三定位槽58,定位装置60包括一个弹性件61与一个定位件62,弹性件61是设在本体20的容槽29内,定位件62也设在本体20的容槽29内且由弹性件61顶推而能够选择性的定位于控制件50的第一定位槽56、第二定位槽57或第三定位槽58。
参照图5与图6,为本发明棘轮扳手10控制件50位于第一位置的状态图。当使用者拨动控制件50移动至第一位置时,定位装置60的定位件62顶推在控制件50的第一定位槽56,使控制件50与本体20之间形成定位,控制件50不会任意移动。此时控制件50的第一控制块54推动第一卡掣块41的拨动部415,使第一卡掣块41的啮合部411脱离驱动体30的啮合段31。而第二卡掣块42的啮合部421是通过弹性体43的弹力而啮合于驱动体30的啮合段31,使驱动体30仅能够相对于本体20顺时针转动,无法逆时针转动。也就是说,使用者操作本体20柄部21将能够带动驱动体30一起顺时针转动,达到转动工作物的效果。
参照图7与图8,为本发明棘轮扳手10控制件50位于第二位置的状态图。当使用者拨动控制件50移动至第二位置时,定位装置60的定位件62顶推在控制件50的第二定位槽57,使控制件50与本体20之间形成定位,控制件50不会任意移动。此时控制件50的第二控制块55推动第二卡掣块42的拨动部425,使第二卡掣块42的啮合部421脱离驱动体30的啮合段31。而第一卡掣块41的啮合部411是通过弹性体43的弹力而啮合于驱动体30的啮合段31,使驱动体30仅能够相对于本体20逆时针转动,无法顺时针转动。也就是说,使用者操作本体20柄部21将能够带动驱动体30一起逆时针转动,达到转动工作物的效果。
参照图9与图10,为本发明棘轮扳手10控制件50位于第三位置的状态图。当使用者拨动控制件50移动至第三位置时,定位装置60的定位件62顶推在控制件50的第三定位槽58,使控制件50与本体20之间形成定位,控制件50不会任意移动。此时控制件50的第一控制块54与第二控制块55都未推动第一卡掣块41或第二卡掣块42,因此第一卡掣块41以及第二卡掣块42受弹性体43的弹力影响都能够啮合于驱动体30上,使驱动体30无法相对于本体20转动。也就是说,使用者操作本体20柄部21将能够带动驱动体30一起同步转动,达到微调转动工作物的效果。
而在前述切换控制件50的过程中,就算使用者将棘轮扳手10的驱动体30的驱动柱33朝向上方(相反于地心引力),并且使驱动柱33衔接套筒或套筒延伸接杆等物品,控制件50仍然是相当易于切换,不会发生难以切换的问题。
而且驱动体30的啮合段31靠近枢接柱32的一端是与本体20的第一挡壁25相邻且接触,控制件50的内侧表面501与本体20第一挡壁25的第一平面251相邻且接触,不管是操作控制件50移动或是让驱动体30旋转,控制件50不会受到旋转中的驱动体30的端面摩擦而发生磨耗的缺点,让控制件50使用上更为顺畅而且能增加使用寿命。
参照图11至图13,为本发明棘轮扳手10的第二个实施例,本实施例大致上与前述第一个实施例相同,其差异在于定位装置60A与第一容置槽23的轴线L23间的距离不同。
在控制件50的内侧表面501与相邻的本体20第一平面251的接触面积中,本体20在第一平面251设有一个容槽29A供容置定位装置60A,容槽29A是靠近第一容置槽23但远离第二容置槽24。控制件50的内侧表面501相对于定位装置60A的位置凹设有一个第一定位槽56A、一个第二定位槽57A与一个位于第一定位槽56A以及第二定位槽57A之间的第三定位槽58A。
控制件50第一段51的内侧表面501与相邻的本体20第一平面251的接触面积中,定义一个最远离于第一容置槽23轴线L23的第一半径线R1。控制件50第二段52的内侧表面501与相邻的本体20第一平面251的接触面积中,定义一个最远离于第一容置槽23轴线L23的第二半径线R2。第一半径线R1与第二半径线R2是位于同一条直线上,而且第一半径线R1的长度小于第二半径线R2的长度。
定位装置60A是设在本体20与控制件50之间的第一半径线R1上,而且定位装置60A与第一容置槽23的轴线L23之间定义一个第三半径线R3,第三半径线R3的长度是小于第二半径线R2的长度。第一半径线R1、第二半径线R2、定位装置60A以及本体20的容槽29A是位于同一条直线上,也就是说,第一半径线R1、第二半径线R2与第三半径线R3位于同一条直线上。
如此控制件50受到定位装置60A的顶推时,能够增加控制件50第二段52内侧表面501与本体20第一平面251之间的密合程度,并减少控制件50与本体20之间的空隙,可有效防止灰尘进入本体20与控制件50之间,进而避免定位装置60A积卡尘屑,提高棘轮扳手10的使用寿命。
以上说明对本发明而言只是说明性的,而非限制性的,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理解,在不脱离权利要求所限定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作出许多修改、变化或等效,但都将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棘轮扳手,其特征在于,包括有:
一本体,所述的本体具有一个柄部以及一个设在所述的柄部一端的头部,所述的头部内设有一个第一容置槽与一个连通于所述的第一容置槽的第二容置槽,所述的第一容置槽具有一个轴线,所述的头部设有彼此相对的第一挡壁以及第二挡壁,所述的第一挡壁的外表面形成一个第一平面,所述的第二挡壁的外表面形成一个第二平面,所述的第一平面与所述的第二平面彼此平行间隔分离且垂直于所述的第一容置槽的轴线,所述的第一挡壁在第一平面开设一个轴孔与一个通道,所述的轴孔连通于所述的第一容置槽,所述的通道连通于所述的第二容置槽;
一驱动体,其在两端之间形成一个啮合段,所述的啮合段枢设于所述的本体的第一容置槽,且所述的驱动体能够以所述的第一容置槽的轴线作为旋转中心而相对于所述的本体枢转,所述的驱动体在啮合段的一端凸设有一个枢接柱,所述的枢接柱穿伸于所述的本体第一挡壁的轴孔而裸露在所述的第一平面之外,所述的驱动体的啮合段相反于所述的枢接柱的一端凸设有一个驱动柱,所述的驱动柱是裸露在所述的本体的第二平面之外,用来衔接套筒工作物;
一棘动装置,是可滑动的设在所述的本体的第二容置槽内,且所述的棘动装置能够与所述的驱动体产生选择性的啮合关系,所述的棘动装置包括有一个第一卡掣块、一个第二卡掣块与一个弹性体,所述的弹性体是设在所述的第一卡掣块与第二卡掣块之间,用来提供所述的第一卡掣块以及第二卡掣块啮合于所述的驱动体的弹力,所述的第一卡掣块靠近所述的驱动体的一面形成一个啮合部,所述的第一卡掣块的啮合部能够啮合于所述的驱动体的啮合段,所述的第一卡掣块相对于所述的本体通道的一面形成一个拨动部,所述的第二卡掣块靠近所述的驱动体的一面形成一个啮合部,所述的第二卡掣块的啮合部能够啮合于所述的驱动体的啮合段,所述的第二卡掣块相对于所述的本体通道的一面形成一个拨动部;
一控制件,所述的控制件具有一个第一段与一个自所述的第一段半径方向朝外延伸的第二段,所述的控制件还具有一个内侧表面,所述的控制件的第一段开设有一个枢孔,所述的控制件的枢孔是枢接于所述的驱动体裸露出所述的本体第一平面的所述的枢接柱,所述的控制件的第二段在内侧表面相对于所述的本体通道的位置凸设有朝向所述的第二容置槽延伸的第一控制块与第二控制块,所述的第一控制块是穿过所述的本体的通道而能够选择性的推动所述的第一卡掣块的拨动部,所述的第二控制块是穿过所述的本体的通道而能够选择性的推动所述的第二卡掣块的拨动部;以及
一定位装置,其设在所述的本体与所述的控制件之间,使所述的控制件能够在至少两个位置之间移动;
当使用者拨动所述的控制件移动至第一位置时,所述的控制件的第一控制块推动所述的第一卡掣块的拨动部,使所述的第一卡掣块的啮合部脱离所述的驱动体的啮合段,而所述的第二卡掣块的啮合部是通过所述的弹性体的弹力而啮合于所述的驱动体的啮合段,使所述的驱动体仅能够相对于所述的本体顺时针转动,无法逆时针转动,使用者操作所述的本体柄部将能够带动所述的驱动体一起顺时针转动,达到转动工作物的效果;
当使用者拨动所述的控制件移动至第二位置时,所述的控制件的第二控制块推动所述的第二卡掣块的拨动部,使所述的第二卡掣块的啮合部脱离所述的驱动体的啮合段,而所述的第一卡掣块的啮合部是通过所述的弹性体的弹力而啮合于所述的驱动体的啮合段,使所述的驱动体仅能够相对于所述的本体逆时针转动,无法顺时针转动,使用者操作所述的本体柄部将能够带动所述的驱动体一起逆时针转动,达到转动工作物的效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棘轮扳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本体在第一平面设有一个容槽供容置所述的定位装置,所述的容槽是靠近所述的第一容置槽但远离所述的第二容置槽,所述的控制件的内侧表面相对于所述的定位装置的位置凹设有第一定位槽、第二定位槽与一个位于所述的第一定位槽以及所述的第二定位槽之间的第三定位槽。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棘轮扳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定位装置包括一个弹性件与一个定位件,所述的弹性件是设在所述的本体的容槽内,所述的定位件也设在所述的本体的容槽内且由所述的弹性件顶推而能够选择性的定位于所述的控制件的第一定位槽、第二定位槽或第三定位槽;当使用者拨动所述的控制件移动至第一位置时,所述的定位装置的定位件顶推在所述的控制件的第一定位槽,使所述的控制件与所述的本体之间形成定位,所述的控制件不会任意移动;当使用者拨动所述的控制件移动至第二位置时,所述的定位装置的定位件顶推在所述的控制件的第二定位槽,使所述的控制件与所述的本体之间形成定位,所述的控制件不会任意移动;当使用者拨动所述的控制件移动至第三位置时,所述的定位装置的定位件顶推在所述的控制件的第三定位槽,使所述的控制件与所述的本体之间形成定位,所述的控制件不会任意移动,所述的控制件的第一控制块与第二控制块都未推动所述的第一卡掣块或第二卡掣块,因此所述的第一卡掣块以及第二卡掣块受所述的弹性体的弹力影响都能够啮合于所述的驱动体上,使所述的驱动体无法相对于所述的本体转动,使用者操作所述的本体柄部将能够带动所述的驱动体一起同步转动,达到微调转动工作物的效果。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棘轮扳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本体轴孔的轴心与所述的第一容置槽的轴线同轴,所述轴孔的直径小于第一容置槽的直径,所述的驱动体枢接柱的直径小于啮合段的直径,所述的控制件的内侧表面与所述的本体第一平面相邻且接触,所述的驱动体啮合段靠近所述的枢接柱的一端是与所述的本体的第一挡壁相邻且接触。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棘轮扳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本体轴孔的轴心与所述的第一容置槽的轴线同轴,所述轴孔的直径小于第一容置槽的直径,所述的驱动体枢接柱的直径小于啮合段的直径,所述的控制件的内侧表面与所述的本体第一平面相邻且接触,所述的驱动体啮合段靠近所述的枢接柱的一端是与所述的本体的第一挡壁相邻且接触。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棘轮扳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控制件第一段的内侧表面与相邻且接触的本体第一平面的接触面积中,定义一个最远离于所述的第一容置槽轴线的第一半径线,所述的控制件第二段的内侧表面与相邻且接触的本体第一平面的接触面积中,定义一个最远离于所述的第一容置槽轴线的第二半径线,所述的第一半径线的长度小于所述的第二半径线的长度,所述的定位装置是设在所述的本体与所述的控制件之间的第一半径线,而且所述的定位装置与所述的第一容置槽的轴线之间定义一个第三半径线,所述的第三半径线的长度小于所述的第二半径线的长度,所述第一半径线、第二半径线与第三半径线位于同一条直线上。
7.根据权利要求1、2、4、5或6所述的棘轮扳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卡掣块相对于所述的本体通道的一面设有一个凹槽,所述的第一卡掣块的凹槽的一侧形成所述的第一卡掣块的拨动部,所述的第二卡掣块相对于所述的本体通道的一面设有一个凹槽,所述的第二卡掣块的凹槽的一侧形成所述的第二卡掣块的拨动部,所述的第一控制块是穿过所述的本体的通道而伸入位于所述的第二容置槽内的所述的第一卡掣块的凹槽处,所述的第二控制块是穿过所述的本体的通道而伸入位于所述的第二容置槽内的所述的第二卡掣块的凹槽处。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棘轮扳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卡掣块远离于所述的驱动体的一面形成一个卡掣面,所述的第一卡掣块的卡掣面能够在所述的第二容置槽的周围壁面上滑移,所述的第二卡掣块远离于所述的驱动体的一面形成一个卡掣面,所述的第二卡掣块的卡掣面能够在所述的第二容置槽的周围壁面上滑移,所述的第一卡掣块与所述的第二卡掣块彼此相对的一面分别凸设有一个限位部,所述两个限位部是分别连接于所述的弹性体的两端。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棘轮扳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本体的通道是以所述的第一容置槽的轴线为轴心且保持有固定半径的距离而设呈弧状。
10.根据权利要求1、2、4、5或6所述的棘轮扳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驱动体邻近于所述的枢接柱末端处环设有一个扣槽,用来扣接一个呈C字形状的扣件,所述裸露在第一平面之外的枢接柱的扣槽与所述的第一平面保持有一间距,所述的控制件第一段的内侧表面与外侧表面之间形成一个厚度,所述的控制件第一段的厚度不大于所述的枢接柱扣槽与所述的第一平面之间的间距,使所述的控制件的第一段得以通过所述的扣件而限制在枢接柱上,所述的驱动体在驱动柱设有一个钢珠,所述的钢珠能够通过一个穿设于所述的驱动体轴心的压杆与一个套设在所述的压杆外的弹簧来达到锁定套筒或释放套筒的效果。
CN2009101729253A 2009-09-03 2009-09-03 棘轮扳手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00106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9101729253A CN102001069B (zh) 2009-09-03 2009-09-03 棘轮扳手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9101729253A CN102001069B (zh) 2009-09-03 2009-09-03 棘轮扳手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001069A CN102001069A (zh) 2011-04-06
CN102001069B true CN102001069B (zh) 2012-07-04

Family

ID=4380890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101729253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001069B (zh) 2009-09-03 2009-09-03 棘轮扳手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2001069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227627B (zh) * 2014-08-21 2016-08-17 杭州萧山力源工具厂 一种双卡掣换向棘轮扳手
CN105773230A (zh) * 2016-04-22 2016-07-20 黄斌 夹紧定位装置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202006017293U1 (de) * 2006-11-13 2007-02-22 Hu, Cheng-Tsan, Kuan Tien Shiang Ratschenschlüssel
CN1981997A (zh) * 2005-12-16 2007-06-20 胡厚飞 棘轮扳手
TW200914210A (en) * 2007-03-21 2009-04-01 Snap On Tools Corp Dual pawl ratchet mechanism and reversing method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981997A (zh) * 2005-12-16 2007-06-20 胡厚飞 棘轮扳手
DE202006017293U1 (de) * 2006-11-13 2007-02-22 Hu, Cheng-Tsan, Kuan Tien Shiang Ratschenschlüssel
TW200914210A (en) * 2007-03-21 2009-04-01 Snap On Tools Corp Dual pawl ratchet mechanism and reversing method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001069A (zh) 2011-04-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4164560U (zh) 一种省力流体快速连接器
CN102001069B (zh) 棘轮扳手
TW201436953A (zh) 棘輪裝置
CN201227792Y (zh) 棘轮台钳
CN203998755U (zh) 一种链条式手拉葫芦
CN104295838B (zh) 一种省力流体快速连接器
CN105313052A (zh) 换向棘轮扳手
CN103767569B (zh) 一种二合一研磨器用驱动装置
CN102001068B (zh) 棘轮扳手
CN102001070A (zh) 棘轮扳手
CN102145478B (zh) 棘轮扳手
KR100811049B1 (ko) 바이스
CN203887769U (zh) 转动工具顶掣装置
CN105014591B (zh) 具卡掣装置的扳手工具
CN207189531U (zh) 棘轮扳手结构
CN202833742U (zh) 能消除棘轮与棘齿间噪音和磨损的棘轮离合器
CN203019273U (zh) 棘轮扳手
CN111283603A (zh) 驱动工具
RU2050252C1 (ru) Съемник
CN207447825U (zh) 螺丝机用分料器
CN208880593U (zh) 转动工具
CN206795697U (zh) 一种棘轮螺丝批
CN203092418U (zh) 三段式换向棘轮扳手
CN2446972Y (zh) 可以锁定的活动支脚
TWM465246U (zh) 棘輪起子之轉向定位結構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0704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