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998679A - 一种传输承载的中继方法、装置和通信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传输承载的中继方法、装置和通信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998679A
CN101998679A CN200910163687XA CN200910163687A CN101998679A CN 101998679 A CN101998679 A CN 101998679A CN 200910163687X A CN200910163687X A CN 200910163687XA CN 200910163687 A CN200910163687 A CN 200910163687A CN 101998679 A CN101998679 A CN 10199867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se station
end equipment
signaling
data
inform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10163687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998679B (zh
Inventor
陈卫民
林高全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0910163687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1998679B/zh
Priority to PCT/CN2010/075665 priority patent/WO2011018002A1/zh
Priority to EP10807947.6A priority patent/EP2458932B1/en
Publication of CN10199867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998679A/zh
Priority to US13/370,732 priority patent/US8792410B2/en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99867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99867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02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 H04W28/06Optimizing the usage of the radio link, e.g. header compression, information sizing, discarding inform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4/00Network topologies
    • H04W84/02Hierarchically pre-organised networks, e.g. paging networks, cellular networks, WLAN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 or WLL [Wireless Local Loop]
    • H04W84/04Large scale networks; Deep hierarchical networks
    • H04W84/042Public Land Mobile systems, e.g. cellular systems
    • H04W84/047Public Land Mobile systems, e.g. cellular systems using dedicated repeater statio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传输承载的中继方法、装置和通信系统。本发明技术方案的中继基站在接收源端设备发送的由源端设备封装的信息时,采用先对该信息进行解封装后,才进行再次封装,然后再发给宿端设备,从而可以保证该信息在传输的过程中只有一层封装,避免了在传输过程中出现了两层封装所导致的开销较大的情况,与现有技术相比,可以减小传输过程中的开销,提高传输效率。

Description

一种传输承载的中继方法、装置和通信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传输承载的中继方法、装置和通信系统。
背景技术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为了保证用户数据的正常收发,一般需要在用户终端和基站间建立无线空口承载,在基站到网关间建立传输承载;同时,终端的无线空口承载和基站到网关的传输承载是一一对应,例如无线空口承载标识(ID,Identity)和传输承载ID一一对应。
如果在该数据传送过程中,与终端建立无线空口承载的基站是自回程基站或者层三中继(Layer 3Relay,简称L3Relay)(为了描述方便,以下均将自回程基站和L3Relay统称为自回程基站)的话,则基站自回程或者L3Relay还需要通过一个中继基站才能与对应的网关通信。如果自回程基站和中继基站的网关不同,还必须由中继基站的网关转到自回程基站的网关,例如,由自回程基站到自回程基站的网关的传输承载方案具体可以如下:
(1)上行信令和数据
将自回程基站发往自回程基站的网关的信令和数据分别进行封装,为信令加上包头1,为数据加上包头2,然后发送给中继基站后,由中继基站再次进行封装,在原有的包上再加上一层包头3后,发往中继基站的网关;中继基站的网关收到后,解出包头3,并将解封装后的包转给自回程基站的网关,由自回程基站的网关解出包头1和包头2。
(2)下行信令和数据
将自回程基站的网关发往自回程基站的信令和数据分别进行封装,为信令加上包头1,为数据加上包头2,然后发送给中继基站的网关,由中继基站的网关再次进行封装,加上一层包头3后,发往中继基站,中继基站收到后,解出包头3,并将解封装后的包转给自回程基站,由自回程基站解出包头1和包头2。
在对现有技术的研究和实践过程中,本发明的发明人发现,由于在该传输过程中出现了两层封装,所以开销较大。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传输承载的中继方法、装置和通信系统。可以减小传输过程中的开销。
一种传输承载的中继方法,包括:
接收源端设备发送的由源端设备封装的信息;
对接收到的由源端设备封装的信息进行解封装;
对解封装后的信息进行封装;
将封装后的信息发送给宿端设备。
一种中继基站,包括:
接收单元,用于接收源端设备发送的由源端设备封装的信息;
解封装单元,用于对接收单元接收到的由源端设备封装的信息进行解封装;
封装单元,用于对解封装单元解封装后的信息进行封装;
发送单元,用于将封装单元封装后的信息发送给宿端设备。
一种通信系统,包括:
源端设备,用于对需要发送给宿端设备的信息进行封装后发送给中继基站;
中继基站,用于接收源端设备发送的由源端设备封装的信息,对所述由源端设备封装的信息进行解封装,对解封装后的信息进行封装,将封装后的信息发送给宿端设备;
宿端设备,用于接收中继基站发送的封装后的信息。
需说明的是,本发明实施例所说的自回程基站还包括L3Relay,即为了描述方便,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均将自回程基站和L3Relay统称为自回程基站。
本发明实施例的中继基站在接收源端设备发送的由源端设备封装的信息时,采用先对该信息进行解封装后,才进行再次封装,然后再发给宿端设备,从而可以保证该信息在传输的过程中只有一层封装,避免了在传输过程中出现了两层封装所导致的开销较大的情况,与现有技术相比,可以减小传输过程中的开销,提高传输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方法流程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LTE系统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方法流程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方法所对应的协议栈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三提供的方法流程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四中建立GTP隧道的方法流程图;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四中数据传输承载的中继方法流程图;
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四提供的方法所对应的协议栈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实施例中进行演进基站切换的场景示意图;
图10是本发明实施例五提供的方法流程图;
图11是本发明实施例五提供的方法所对应的协议栈示意图;
图1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中继基站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通信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传输承载的中继方法。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相应的装置和通信系统。以下分别进行详细说明。
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将从中继基站的角度来描述。
一种传输承载的中继方法,包括:接收源端设备发送的由源端设备封装的信息,对该由源端设备封装的信息进行解封装,对解封装后的信息进行封装,将封装后的信息发送给宿端设备。如图1所示,具体流程可以如下:
101、接收源端设备发送的由源端设备封装的信息;
其中,接收的信息可以是上行的信息也可以是下行的信息,即源端设备可以是自回程基站,相应的,宿端设备可以是网关;或者源端设备可以是网关,相应的,宿端设备可以是自回程基站;另外,该信息即可以是信令消息,也可以是数据,具体可以如下:
(1)上行的信息(即源端设备是自回程基站,宿端设备是网关):
接收自回程基站发送的由自回程基站封装的信息,比如:
接收自回程基站发送的由自回程基站封装的信令消息,其中,该由自回程基站封装的信令消息的源地址为自回程基站的信令承载地址,目的地址为中继基站的信令承载地址;或者,
接收自回程基站发送的由自回程基站封装的数据,其中,该由自回程基站封装的数据的源地址为自回程基站的数据承载地址,目的地址为中继基站的数据承载地址;
(2)下行的信息(即源端设备是网关,宿端设备是自回程基站)
接收网关发送的由网关封装的信息,比如:
接收网关发送的由网关封装的信令消息,其中,该由网关封装的信令消息中可以携带自回程基站标识,以便后续中继基站可以根据自回程基站标识对解析后的信令消息进行封装,即中继基站可以根据自回程基站标识查找到相应的自回程基站,从而获得该自回程基站的信令承载地址等相关信息,使得中继基站可以将信令消息发送给该自回程基站标识所对应的自回程基站,另外,该由网关封装的信令消息的源地址为网关的信令承载地址,目的地址为中继基站的信令承载地址;或者,
接收网关发送的由网关封装的数据,其中,该由网关封装的数据的源地址为网关的数据承载地址,目的地址为中继基站的数据承载地址;
102、对该接收到的由源端设备封装的信息进行解封装;具体可以如下:
(1)上行的信息:
对该接收到的由自回程基站封装的信息进行解封装,比如:
对接收到的由自回程基站封装的信令消息进行解封装,解析出源地址为自回程基站的信令承载地址,目的地址为中继基站的信令承载地址;或者,
对接收到的由自回程基站封装的数据进行解封装,解析出源地址为自回程基站的数据承载地址,目的地址为中继基站的数据承载地址;
需说明的是,若存在多个网关,且接收到的信令消息中也没有指明与该信令消息所对应的网关的话,则还可以由中继基站为自回程基站选择网关,以便后续可以根据该选择的网关对解析后的信令消息进行信令承载地址替换;而且,还可以在解封装后的信令消息中增加表示经过中继处理的标识,和/或增加自回程基站标识,以便该选择的网关可以根据这些增加的标识,即表示经过中继处理的标识和/或自回程基站标识对接收到的信息进行处理;
(2)下行的信息
对该接收到的由网关封装的信息进行解封装,比如:
对该接收到的由网关封装的信令消息进行解封装,解析出该由网关封装的信息的源地址为网关的信令承载地址,目的地址为中继基站的信令承载地址;或者,
对该接收到的由网关封装的数据进行解封装,解析出该由网关封装的信息的源地址为网关的数据承载地址,目的地址为中继基站的数据承载地址;
103、对解封装后的信息进行封装;例如,对解析后的信令消息进行信令承载地址替换,或者对解析后的数据进行数据承载地址替换,具体可以如下:
(1)上行的信息
将解封装后的信息的源地址更改为中继基站的地址,目的地址更改为网关的地址;比如:
将解封装后的信令消息的源地址更改为中继基站的信令承载地址,目的地址更改为网关的信令承载地址;或者,
将解封装后的数据的源地址更改为中继基站的数据承载地址,目的地址更改为网关的数据承载地址;
(2)下行的信息
将解封装后的信息的源地址更改为中继基站的地址,目的地址更改为自回程基站的地址;比如:
将解封装后的信令消息的源地址更改为中继基站的信令承载地址,目的地址更改为自回程基站的信令承载地址;如果在在步骤101中,网关发送给中继基站的信令消息中已经携带了自回程基站标识,此时就可以根据自回程基站标识对解析后的信令消息进行封装,即根据自回程基站标识查找到相应的自回程基站,从而获得该自回程基站的信令承载地址等相关信息;
或者,
将解封装后的数据的源地址更改为中继基站的数据承载地址,目的地址更改为自回程基站的数据承载地址;
需说明的是,若在之前的信息交互过程中,中继基站中已经建立了地址映射表,则此时可以根据地址映射表对解封装后的信息进行封装,即可以通过查询地址映射表来确定该接收到的信息中的源地址和目的地址所对应的替换地址项,比如,通过查询地址映射表得知原源地址所对应的替换地址为中继基站的地址A,因此将该源地址更改为中继基站的地址A,通过查询地址映射表得知原目的地址所对应的替换地址为网关的地址B,因此将原目的地址更改为网关的地址B;
另外,除了进行地址(信令承载地址或数据承载地址)替换之外,此时还可以对解析后的信令消息进行信令标识替换,或者对解析后的数据进行数据隧道标识替换;
104、将封装后的信息发送给宿端设备;例如,将信令承载地址替换后的信令消息发送给宿端设备,或者将数据承载地址替换后的数据发送给宿端设备;具体可以如下:
(1)上行的信息
将更改了源地址和目的地址后的信息发送给网关;
(2)下行的信息
将更改了源地址和目的地址后的信息发送给自回程基站。
需说明的是,在源端设备和宿端设备的信息交互过程中,中继基站还可以在根据交互的信息的内容,即解封装后的信息的内容建立其他的映射表,比如建立信令标识对映射表或者隧道映射表,以便后续传输时可以根据这些映射表对解封装后的信息进行封装,比如根据信令标识对映射表对解析后的信令消息进行信令标识替换,或者根据隧道映射表对解析后的数据进行隧道标识替换,等等;另外,当接收自回程基站发送的信息是信令消息时,在对该信令消息进行解析之后,还可以将该信令消息的内容添加到保存的自回程基站的上下文信息中,即保留该信令消息内容作为自回程基站上下文信息的内容之一。同理,当接收网关发送的信息是信令消息时,在对该信令信息进行解析之后,还可以将该信令消息的内容添加到保存的网关的上下文信息中,即保留该信令消息内容作为自回程基站所对应的网关的上下文信息的内容之一。
由上可知,本实施例的中继基站在接收源端设备发送的由源端设备封装的信息时,采用先对该信息进行解封装后,才进行再次封装,然后再发给宿端设备,使得实现了中继基站的中继功能的同时,可以保证该信息在传输的过程中只有一层封装,避免了在传输过程中出现了两层封装所导致的开销较大的情况,与现有技术相比,可以减小传输过程中的开销,提高传输效率,而且,由于在传输过程中少了一个节点(中继基站的网关)的处理,因此可以降低时延。
实施例二、
根据实施例一所描述的方法,本发明实施例将以长期演进(LTE,Long Term Evolution)系统为例作进一步详细进行说明。
LTE系统的示意图可以参见图2,其中,长期演进基站(eNB,E-UTRAN Node B,以下均简称演进基站)为中继基站,移动管理网元(MME,Mobility Management Entity)是信令消息传输所对应的网关,服务网关(S-GW,Serving-Gateway)则是数据传输所对应的网关。终端(UE,User Equipment,用户终端设备,简称终端)与自回程基站之间通过无线空口承载进行交互。首先,需要在演进基站中增加传输承载中继功能,可以将其简称为“S1Relay”功能,该功能包括:
演进基站提供自回程基站和MME间的信令接口的中继功能,由演进基站建立演进基站与自回程基站之间、以及演进基站和MME之间的两段传输承载,即图2中的信令消息的两段回程传输承载,保证自回程基站和MME正常的信令交互;
演进基站提供自回程基站和S-GW间的数据传输的中继功能,由演进基站建立演进基站与自回程基站之间、以及演进基站和S-GW之间的两段传输承载(即图2中数据的两段回程传输承载),比如建立两段分组隧道协议(GTP,GPRS Tunneling Protocol)隧道,并维护这两段传输承载的对应关系。
由实施例一可知,该传输承载中所传送的信息即可以是信令消息,也可以是数据,因此,为了更好地进行描述,下面几个实施例将分别以信令信息和数据为例进行说明。在本实施例中,将以在LTE系统中建立S1接口的信令消息“S1Setup”(建立S1接口)的交互为例进行说明。
信令消息交互包括上行和下行两个方向,其中,上行和下行两个方向的处理可以独立进行;参见图3,具体流程可以如下:
(一)上行方向,即由自回程基站到MME的方向,此时,源端设备为自回程基站,宿端设备为MME;
A201、自回程基站对信令消息S1Setup请求消息的内容进行封装,目的地址填写演进基站的地址,源地址为本身的地址(即自回程基站的地址),然后将封装后的信令消息发送给演进基站;
A202、演进基站接收到信令消息S1Setup请求消息后,对信令消息S1Setup请求消息进行解封装,解析出该接收到的信令消息S1Setup请求消息的目的地址为演进基站的地址,源地址为自回程基站的地址;
需说明的是,演进基站可以解析该信令消息S1Setup请求消息,并保留信令消息S1Setup请求消息的内容作为自回程基站上下文信息的内容之一。
A203、对解封装后的信令消息S1Setup请求消息进行封装,将信令消息S1Setup请求消息的目的地址更改为MME的地址,源地址更改为自身的地址即演进基站的地址;
若为首次交互,演进基站还可以为该自回程基站选择合适的MME,并记录,以便后续的信令交互;
另外,演进基站还可以在给MME的信令消息的内容中增加表示经过中继处理的标识,和/或增加自回程基站标识,以便MME可以根据表示经过中继处理的标识和自回程基站标识对接收到的信令消息进行处理;其中,自回程基站标识可以为自回程基站的网际协议地址(IP,Internet Protocol)地址,或者设备标识(ID,IDentity)或者设备名称(name)等
A204、eNB发送封装后的信令消息S1Setup请求消息给MME,以便MME对该信令消息进行处理。
(二)下行方向,即由MME到自回程基站的方向,此时,源端设备为MME,宿端设备为自回程基站;
B201、MME对信令消息S1Setup响应消息的内容进行封装,目的地址填写演进基站的地址,源地址为自身的地址(即MME的地址),然后发送封装后的信令消息S1Setup响应消息;
MME可以在信令消息S1Setup响应消息中携带自回程基站标识,例如IP地址、设备ID、设备名称等,以便演进基站可以获知该信令消息的接收方是哪个自回程基站,即演进基站接收到该信令消息后,可以将重新封装后的信令消息发送给自回程基站标识所对应的自回程基站;
B202、演进基站收到该信令消息S1Setup响应消息后,对该信令消息S1Setup响应消息进行解封装,解析出该信令消息S1Setup的目的地址为演进基站的地址,源地址为MME的地址;
此外,演进基站还可以解析该信令消息,并保留信令消息的内容作为自回程基站对应的MME的上下文信息的内容之一;
B203、演进基站对解封装后的信令消息S1Setup响应消息进行封装,目的地址改为自回程基站的地址,将源地址改为自身的地址,即演进基站的地址;
B204、演进基站发送封装后的信令消息S1Setup响应消息给自回程基站,以便自回程基站对该信令消息S1Setup响应消息进行处理。
需说明的是,在源端设备和宿端设备的信息交互过程中,中继基站还可以在根据交互的信令消息的内容,即解封装后的信令消息的内容建立映射表,比如建立信令标识对映射表,以便后续传输时可以根据该映射表对解封装后的信令消息进行封装。
鉴于自回程基站、演进基站和MME等实体可能包括多个地址,因此,需说明的是,以上流程的地址主要是指用于传输信令消息的承载地址,即信令地址。
以上方法对应的协议栈可以参见图4,图中以IP协议为例,自回程基站和演进基站之间的传输协议承载地址的源地址和目的地址用斜线阴影表示,演进基站和MME之间的传输协议承载地址的源地址和目的地址用格状阴影表示,其中,非接入层(NAS,Non-Access-Stratum),流控传输协议(SCTP,Stream Control Transmission Protocol)、无线资源控制(RRC,Radio Resource Control)、分组数据会聚协议(PDCP,Packet Data Convergence Protocol)、无线链路控制层(RLC,Radio Link Control)、媒体接入控制层(MAC,Media Access Control)、物理层(PHY,Physical Layer)、层2(L2,Layer 2)和层1(L1,Layer 1)等为其他层的协议,由于本发明实施例的方案并不涉及这些协议层方案的改动,因此在此不作赘述,另外,需说明的是为了画图的简便,图中各个协议均用英文简称表示。
可以看出,经过上述方法的处理,自回程基站和演进基站之间,以及演进基站和MME之间的传输协议承载地址的源地址和目的地址均不同,但是,却可以保证只有一层协议头,避免了现有技术中两层封装的情况,与现有技术相比,可以大大减小信令消息传输过程中的开销,提高传输效率,而且,由于在传输过程中少了一个节点(中继基站的网关)的处理,因此可以降低时延。
实施例三、
实施例二中是以信令消息“S1 Setup”的交互为例进行描述的,由于这个信令消息的交互与终端无关,因此,为了更好地对本发明实施例进行说明,本实施例将下面以一个与终端有关的信令交互为例作详细描述。
在与终端相关的信令交互过程中,为了识别不同的终端,需要产生一对信令标识、并在信令消息的交互过程中携带这对信令标识。为了描述方便,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将这对信令标识命名为eNB UE S1AP ID和MME UE S1AP ID,为了描述方便,在以下的实施例中将会根据产生这对信令标识的设备的不同对信令标识加上不同的下标,例如,若这对信令标识是由eNB产生的,则将这对信令标识命名为eNB UE S1AP IDeNB和MME UE S1AP IDeNB。需说明的是,为了描述方便,在本实施例中将由自回程基站产生的信令标识的下标用“X”表示,例如eNB UE S1AP IDX.。
与实施例二类似,该信令消息的交互流程包括上行和下行两个方向,其中,上行和下行两个方向的处理流程可以独立进行;参见图5,具体流程可以如下:
(一)上行方向,即由自回程基站到MME的方向,此时,源端设备为自回程基站,宿端设备为MME;
A301、假设自回程基站要为某个终端建立信令连接,为此,自回程基站为该终端生成一个信令标识“eNB UE S1AP IDX”,将eNB UE S1AP IDX封装在信令消息,比如初始化终端消息(INITIAL UE MESSAGE)中后,发送给演进基站;
A302、演进基站对信令消息INITIAL UE MESSAGE进行解封装,记录INITIAL UE MESSAGE中携带的信令标识eNB UE S1AP IDX
A303、演进基站为终端生成一个信令标识“eNB UE S1AP IDeNB”,并对该解封装后的INITIAL UE MESSAGE进行封装,具体可以是将生成的信令标识替换掉原信令标识,即将eNB UE S1AP IDX更改为eNB UE S1AP IDeNB
A304、演进基站发送携带了eNB UE S1AP IDeNB信令标识的INITIAL UEMESSAGE给MME,执行步骤B301;
(二)下行方向,即由MME到自回程基站的方向,此时,源端设备为MME,宿端设备为自回程基站;
B301、MME接收到演进基站发送的信令消息INITIAL UE MESSAGE后,解析该信令消息,记录INITIAL UE MESSAGE中携带的信令标识eNB UES1AP IDeNB
B302、MME为终端生成一个信令标识MME UE S1AP IDMME;对解析后的信令消息进行封装
B303、MME通过下行传输连接消息(DOWNLINK NAS TRANSPORT)发送给演进基站;该DOWNLINK NAS TRANSPORT中携带信令标识MMEUE S1AP IDMME
B304、演进基站接收到MME发送的信令消息DOWNLINK NASTRANSPORT后,解析该信令消息,记录其中携带的信令标识MME UE S1APIDMME,比如可以记录在信令标识对映射表中,参见下面的表一;
B305、演进基站为终端生成一个信令标识MME UE S1AP IDeNB,然后对解析后的信令消息进行封装,具体可以将信令消息中的信令标识MME UES1AP IDMME替换为MME UE S1AP IDeNB
B306、演进基站发送封装后的信令消息,即携带着信令标识MME UES1AP IDeNB的DOWNLINK NAS TRANSPORT给自回程基站;
自回程基站接收到该携带着信令标识MME UE S1AP IDeNB的信令消息DOWNLINK NAS TRANSPORT后,解析该信令消息,记录送来的信令标识MME UE S1AP IDeNB
需说明的是,演进基站在进行信令消息中继处理时,可以根据自回程基站和MME交互的信令消息的内容建立相应的信令标识对映射表,以便在后续的信令消息交互中,演进基站可以根据该映射表对接收到的信令消息进行封装,参见表一,信令标识对映射表具体可以如下;
表一:
Figure B200910163687XD0000121
经过上述处理过,可以看出,在自回程基站和演进基站之间是通过eNB UES1AP IDX和MME UE S1AP IDeNB这对信令标识来标识该终端的,而在演进基站和MME之间则是通过eNB UE S1AP IDeNB和MME UE S1AP IDMME这对信令标识来标识该终端的。这两对信令标识对的映射关系(参见表一)由演进基站完成,这样,演进基站就完成了两段信令消息承载的中继。
需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以及实施例二所提供的方法不涉及信令的具体内容,因此,其他信令的交互流程也同样适用。
由上可知,本实施例的中继基站在接收源端设备发送的由源端设备封装的信令消息时,采用先对该信令消息进行解封装后,才进行再次封装,然后再发给宿端设备,从而实现了中继基站的中继功能,而且可以保证该信令消息在传输的过程中只有一层封装,避免了在传输过程中出现了两层封装所导致的开销较大的情况,与现有技术相比,可以减小传输过程中的开销,提高传输效率,而且,由于在传输过程中少了一个节点(中继基站的网关)的处理,因此可以降低时延。
实施例四、
与实施例二和三不同的是,本实施例将以LTE系统中的GTP隧道中的数据传输为例进行说明。
首先,在进行数据传输之前,需要分别在自回程基站和演进基站之间,以及在演进基站和S-GW之间建立数据传输承载,即一共需要建立两段数据传输承载;为了描述方便,以下实施例均以建立的数据传输承载为GTP隧道为例进行说明,具体可以通过LTE系统中涉及传输承载的信令消息Initial Context Setup或E-RAB Setup来进行建立;如图6所示,关于建立GTP隧道的简略流程可以如下:
(1)上行GTP隧道的建立
A401、MME产生一个隧道端点GTP-TEIDMME,并选择“S-GW地址”作为网关传输承载地址,通过关于建立传输承载的请求消息发给演进基站
A402、演进基站解析该关于建立传输承载的请求消息,生成一个隧道端点GTP-TEIDuplink,将原请求消息中的隧道端点GTP-TEIDMME替换为该新生成的隧道端点GTP-TEIDuplink,与此同时,将传输承载地址“S-GW的地址”替换为“演进基站的数据面地址”,然后通过关于建立传输承载的请求消息发送给自回程基站;
(2)下行GTP隧道的建立
B401、自回程基站产生一个隧道端点GTP-TEIDX,并选择“自回程基站的数据面地址”作为传输承载地址,通过关于建立传输承载的响应消息发给演进基站;
B402、演进基站解析接收到的关于建立传输承载的响应消息,生成一个隧道端点GTP-TEIDdownlink,将原信令消息中的隧道端点GTP-TEIDX替换为该新生成的隧道端点GTP-TEIDdownlink,与此同时,将传输承载地址“自回程基站的数据面地址”替换为“演进基站的数据面地址”,通过关于建立传输承载的响应消息发给MME
演进基站在该GTP隧道的建立过程中,可以建立隧道映射表,具体可参见表二;
表二:
Figure B200910163687XD0000141
需说明的是,以上流程与实施例二和三类似,只是信令消息的内容不同,为了描述方便,在此仅仅作简略说明,具体可参见实施例二和三,另外,需说明的是,建立GTP隧道除了采用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方法之外,还可以采用其它方法来进行建立,即以上流程不关注该信令消息的传输如何实现,而是关注该信令消息的内容的实现,由于该信令消息是为了实现数据传输承载的建立,因此信令内容中涉及的地址主要是针对用于传输数据的地址,即数据面地址;同时,以上地址采用IP地址为例,不限于IPv4地址或IPv6地址。
在GTP隧道的建立以后,就可以通过这两段GTP隧道进行数据的传输。参见图7,具体流程可以如下:
(一)下行数据传输
C401、S-GW对数据进行封装,具体可以将下行数据封装在目的隧道端点是GTP-TEIDdownlink的GTP隧道中,目的地址为演进基站,源地址为S-GW,然后通过该GTP隧道将下行数据传送给演进基站;
C402、演进基站收到该被封装的下行数据后,对该封装在GTP-TEIDdownlink的GTP隧道中的下行数据进行解封装;
C403、演进基站根据隧道映射关系,将解封装后的下行数据进行重新封装,具体可以封装在目的隧道端点是GTP-TEIDX的GTP隧道中,目的地址为自回程基站,源地址为演进基站;
C404、演进基站通过该GTP隧道将封装后的下行数据传送给自回程基站;
自回程基站收到后,对封装在GTP-TEIDX的GTP隧道中的下行数据进行解析,并根据GTP-TEIDX对应的下行空口RAB,将解析后的数据通过空口发给终端。
(二)上行数据传输
终端通过空口无线接入承载(RAB,Radio Access Bearer),将上行数据发给自回程基站;
D401、自回程基站根据上行空口RAB对应的GTP-TEIDuplink隧道,将接收到的上行数据封装在目的隧道端点为GTP-TEIDuplink的GTP隧道中,目的地址为eNB,源地址为自回程基站;
D402、演进基站收到该被封装的上行数据后,对该封装在GTP-TEIDuplink的GTP隧道中的上行数据进行解封装;
D403、演进基站根据隧道映射关系,将解封装后的上行数据进行重新封装,具体可以将解析后的上行数据重新封装在目的端点是GTP-TEIDMME的GTP隧道中,目的地址为S-GW,源地址为演进基站
D404、演进基站通过该GTP隧道将封装后的上行数据传送给S-GW;
S-GW收到后,对封装在GTP-TEIDMME的GTP隧道中的上行数据进行解析,并将解析后的上行数据发送给下一级节点。
鉴于自回程基站、演进基站和MME等实体可能包括多个地址,因此,需说明的是,以上流程的地址主要是指用于传输数据的地址,即数据面地址。以上地址采用IP地址为例,不限于IPv4、或IPv6地址。
以上方法对应的协议栈可以参见图8,图中以GTP、用户数据报协议(UDP,User Datagram Protocol)和IP协议为例,自回程基站和演进基站之间的传输协议用斜线阴影表示,演进基站和S-GW之间的传输协议用格状阴影表示,其中,PDCP、RLC、MAC、PHY、L2和L1等为其他层的协议,由于本发明实施例的方案并不涉及这些协议层方案的改动,因此在此不作赘述,另外,需说明的是为了画图的简便,图中各个协议均用英文简称表示。
自回程基站和演进基站之间,以及演进基站和MME之间的GTP隧道不同,比如GTP隧道的TEID、IP地址的源地址、目的地址不同等等。
由上可知,本实施例的中继基站,即演进基站在接收源端设备发送的由源端设备封装的数据时,采用先对该数据进行解封装后,才进行再次封装,然后再发给宿端设备,从而实现了中继基站的中继功能,而且可以保证该数据在传输的过程中只有一层封装,避免了在传输过程中出现了两层封装所导致的开销较大的情况,与现有技术相比,可以减小传输过程中的开销,提高传输效率;而且,由于在传输过程中少了一个节点(中继基站的网关)的处理,因此可以降低时延。
实施例五、
当自回程基站是可以移动的情况下,自回程基站可能会在不同的中继基站(本实施例的中继基站以演进基站为例)间进行切换,因此,本实施例将针对自回程基站在不同的演进基站间进行切换的情况进行说明(在本实施例中还是以传输承载为GTP隧道为例进行说明)。
参见图9,假设由于自回程基站的移动,中继基站将从源演进基站切换至目的演进基站,那么:
在切换前,自回程基站通过源演进基站进行中继,与S-GW进行交互。其中,源演进基站具体维护1和2两段GTP隧道,并建立映射关系,即建立关于自回程基站和网关之间的隧道映射表;
在切换中,自回程基站通过目标演进基站和源演进基站进行中继,与S-GW进行交互;其中,目标演进基站具体维护4和3两段GTP隧道,并建立映射关系,即建立关于自回程基站和源中继基站之间的隧道映射表;源演进基站具体维护3和2两段GTP隧道,并建立映射关系,即建立关于目标中继基站和网关之间的隧道映射表,需说明的是,此时对于原中继基站来说,目标中继基站可以相当于自回程基站;
在切换后,自回程基站通过目标演进基站进行中继,与S-GW进行交互。此时,目标演进基站具体维护4和5两段GTP隧道,并建立映射关系,即建立关于自回程基站和网关之间的隧道映射表。需说明的是,上述的1、2、3、4和5隧道并没有区分上行、下行隧道;具体实现时,上行和下行分别依据前面实施例所描述的方法进行处理,在此不再赘述。
由于“切换前”和“切换后”的数据的传输承载的中继与实施例四相同,而信令的传输承载的中继也只涉及“切换前”和“切换后”阶段,与实施例二和三类似,故在此不再赘述;为了描述方便,本实施例将只对“切换中”的情况作说明。
首先,源中继基站可以发送关于由源中继基站切换到目标中继基站的切换请求给目标中继基站,其中,该切换请求中携带源中继基站的地址和网关地址;目标中继基站接收到该切换请求后返回响应消息给源中继基站,当源中继基站接收到目标中继基站返回的携带了目标中继基站的地址的表示同意的响应消息时,在解析所述由网关封装的信息后,将解析后的信息的源地址更改为源中继基站的地址,目的地址更改为目标中继基站的地址,然后将更改后的信息发送给目标中继基站,以便目标中继基站将该更改后的信息中继给自回程基站。下面将举例进行说明。
假设源演进基站隧道映射表中记录如表三所示;
表三:
  GTP隧道   目的传输承载地址
  2->1   自回程基站的数据面地址
  1->2   S-GW的数据面地址
其中,2->1表示从GTP隧道2到GTP隧道1,1->2表示从GTP隧道1到GTP隧道2。
参见图10,流程可以如下:
501、源演进基站向目标演进基站发起切换请求,同时可以携带传输承载建立请求,该切换请求中包括源演进基站产生的隧道端点标识(TEID)和/或源演进基站的数据面地址。
其中,该切换请求除了可以直接发送给目标演进基站之外,还可以间接发送给目标演进基站,例如源演进基站将切换请求发给MME,再由MME发送切换请求给目标演进基站;
502、目标演进基站向源演进基站发起切换响应;需说明的是,在此,切换响应指的是表示成功(或者说同意切换)的切换响应,如果在步骤501中同时还携带了传输承载建立请求的话,此时还可以携带上传输承载建立响应,该切换响应包括目标演进基站产生的隧道端点标识(TEID)和/或目标演进基站数据面地址;
其中,该切换响应除了可以直接发送给源演进基站之外,还可以间接发送给源演进基站,例如目标演进基站将切换请求发给MME,再由MME发送切换请求给源演进基站;
503、源演进基站接收到目标演进基站向源演进基站发送的表示成功的切换响应后,GTP隧道3的建立完成,源演进基站更新隧道映射表,将2->1更新为2->3,更新目的传输承载地址为目标演进基站的数据面地址;1->2更新为3->2,目的传输承载地址不变,为S-GW的数据面地址;参见表四;
表四:
  GTP隧道   目的传输承载地址
  2->3   目标演进基站的数据面地址
  3->2   S-GW的数据面地址
其中,2->3表示从GTP隧道2到GTP隧道3,3->2表示从GTP隧道3到GTP隧道2;
504、自回程基站接入目标演进基站,采用步骤501和502类似的方法,自回程基站和目标演进基站协商建立GTP隧道4;目标演进基站在隧道映射表中新建映射关系,参见表五;
表五:
  GTP隧道   目的传输承载地址
  3->4   自回程基站的数据面地址
  4->3   源演进基站的数据面地址
其中,3->4表示从GTP隧道3到GTP隧道4,4->3表示从GTP隧道4到GTP隧道3;
目标演进基站采用同样的方法再建立自身与网关之间的隧道5;
通过上述3段传输承载的建立,就可以在源演进基站和目标演进基站上分别进行数据的传输进行中继处理,例如,当目标演进基站接收到自回程基站发送的由自回程基站封装的数据后,对该由自回程基站封装的数据进行解析,然后再根据隧道映射表对解析后的数据进行封装,然后发给源演进基站,源演进基站对该由目标演进基站封装的数据进行解析后,再根据自身的隧道映射表对解析后的数据进行封装,然后发送给网关;类似的,当源演进基站接收到由网关封装的数据后,对该由网关封装的数据进行解析,根据自身保存的隧道映射表对解析后的数据进行封装后,发给目标演进基站,由目标演进基站进行解析及再封装后发送给自回程基站;也就是说,此时是通过源中继基站和目标演进基站共同来完成中继功能的。采用该方案所提供的方法,相对于现有技术中同种情况的处理来说,除了可以减小开销之外,还可以减少数据在切换过程中的丢包现象,保证数据传输具有较高的正确率。
该流程对应的具体协议栈可以如图11所示,图中以GTP、UDP和IP协议为例,自回程基站和目标演进基站之间的传输协议用斜线阴影表示,目标演进基站与源演进基站之间的传输协议用竖线阴影表示,源演进基站和S-GW之间的传输协议用格状阴影表示,其中,PDCP、RLC、MAC、PHY、L2和L1等为其他层的协议,由于本发明实施例的方案并不涉及这些协议层方案的改动,因此在此不作赘述,另外,需说明的是为了画图的简便,图中各个协议均用英文简称表示。
可见,在“切换中”时,数据的传输经过两个演进基站的中继,其中,中继的方法采用的是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中继方法。
由上可知,本实施例的中继基站在接收源端设备发送的由源端设备封装的数据时,采用先对该数据进行解封装后,才进行再次封装,然后再发给宿端设备,从而实现了中继基站的中继功能,而且可以保证该数据在传输的过程中只有一层封装,避免了在传输过程中出现了两层封装所导致的开销较大的情况,与现有技术相比,可以减小传输过程中的开销,提高传输效率;另外,由于在传输过程中少了一个节点(中继基站的网关)的处理,因此可以降低时延。进一步的,若在传输过程中,由于自回程基站发生移动而导致中继基站发生切换的话,还可以利用中继基站提供的该中继功能来实现中继基站的无缝切换,保证数据传送的正确率。
实施例六、
为了更好地实施以上方法,本发明实施例还相应地提供一种中继基站,如图12所示,该中继基站包括接收单元601、解封装单元602、封装单元603和发送单元604;
接收单元601,用于接收源端设备发送的由源端设备封装的信息;其中,源端设备可以是自回程基站,宿端设备是网关;或者源端设备是网关,宿端设备是自回程基站,等等;另外,这里所说的信息可以是信令消息或数据;
解封装单元602,用于对接收单元601接收到的由源端设备封装的信息进行解封装;
封装单元603,用于对解封装单元602解封装后的信息进行封装;
发送单元604,用于将封装单元603封装后的信息发送给宿端设备。
其中,接收单元601可以包括信令接收子单元和数据接收子单元;
所述信令接收子单元,用于接收源端设备发送的由源端设备封装的信令消息;
所述数据接收子单元,用于接收源端设备发送的由源端设备封装的数据。
其中,所述解封装单元602可以包括信令解封装子单元和数据解封装子单元;
所述信令解封装子单元,用于对信令接收子单元接收到的由源端设备封装的信令消息进行解析;
所述数据解封装子单元,用于对数据接收子单元接收到的由源端设备封装的数据进行解析。
其中,所述封装单元603可以包括信令封装子单元和数据封装子单元;
所述信令封装子单元,用于对信令解封装子单元解析后的信令消息进行地址替换;
所述数据封装子单元,用于对数据解封装子单元解析后的数据进行地址替换。
其中,所述发送单元604可以包括信令发送子单元和数据发送子单元;
信令发送子单元,用于将信令封装子单元替换后的信令消息发送给宿端设备
数据发送子单元,用于将数据封装子单元替换后的数据发送给宿端设备。
如图12所示,该中继基站还可以包括选择单元605;
所述选择单元605,用于为自回程基站选择网关;
所述信令封装子单元,用于根据选择单元605选择的网关对信令解封装子单元解封装后的信令消息进行地址替换。
如图12所示,该中继基站还可以包括信令标识处理单元606;
所述信令标识处理单元606,用于对信令解封装子单元解析后的信令消息进行信令标识替换。
其中,信令标识处理单元606可以包括信令映射表建立子单元和信令标识替换子单元;
所述信令映射表建立子单元,用于建立信令标识对映射表;
所述信令标识替换子单元,用于根据信令映射表建立子单元建立的信令标识对映射表对解析后的信令消息进行信令标识替换。
如图12所示,该中继基站还可以包括标识添加单元607;
所述标识添加单元607,用于在所述信令解封装子单元解析后的信令消息中增加表示经过中继处理的标识,和/或增加自回程基站标识,以便网关根据表示经过中继处理的标识和/或自回程基站标识对接收到的信息进行处理。
如图12所示,该中继基站还可以包括上下文添加单元608:
所述上下文添加单元608,用于将所述信令解封装子单元解析后的信令消息的内容添加到保存的自回程基站或网关的上下文信息中。
如图12所示,该中继基站还可以包括隧道标识处理单元609;
所述隧道标识处理单元609,用于对数据解封装子单元解析后的数据进行数据隧道标识替换。
其中,该隧道标识处理单元609可以包括数据映射表建立子单元和隧道标识替换子单元;
所述数据映射表建立子单元,用于建立隧道映射表;
需说明的是,当自回程基站是可以移动的情况下,自回程基站可能会在不同的中继基站间进行切换,此时,若是在切换中,则对于源中继基站来说,目标中继基站相当于自回程基站,源中继基站建立的映射表是关于目标中继基站和网关之间的隧道映射表;而对于目标中继基站来说,源中继基站相当于网关,目标中继基站建立的隧道映射表是关于自回程基站和源中继基站之间的隧道映射表;若在在切换后,则目标中继基站建立的隧道映射表是关于自回程基站和网关之间的隧道映射表。
所述隧道标识替换子单元,用于根据数据映射表建立子单元建立的隧道映射表对解析后的数据进行隧道标识替换。
以上各个单元的具体实施可参见前面的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由上可知,本实施例的中继基站采用当接收单元601接收到源端设备发送的由源端设备封装的信息时,由解封装单元602先对该信息进行解封装后,再由封装单元603进行再次封装,然后由发送单元604再发给宿端设备,从而实现了中继基站的中继功能,而且保证了该信息在传输的过程中只有一层封装,避免了在传输过程中出现了两层封装所导致的开销较大的情况,与现有技术相比,可以减小传输过程中的开销,提高传输效率,而且,由于在传输过程中少了一个节点(中继基站的网关)的处理,因此可以降低时延。进一步的,若在传输过程中,由于自回程基站发生移动而导致中继基站发生切换的话,还可以利用中继基站提供的该中继功能来实现中继基站的无缝切换,保证数据传送的正确率。
实施例七、
相应地,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通信系统,如图13所示,该通信系统包括源端设备701、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任一种中继基站702和宿端设备703;
源端设备701,用于对需要发送给宿端设备703的信息进行封装后发送给中继基站702;其中,这里所说的信息可以是信令消息或数据;
中继基站702,用于接收源端设备701发送的由源端设备701封装的信息,对该由源端设备701封装的信息进行解封装,对解封装后的信息进行封装,将封装后的信息发送给宿端设备703;
宿端设备703,用于接收中继基站702发送的封装后的信息。
其中,中继基站具体可以为演进基站等,源端设备701具体可以自回程基站,相应的,宿端设备703具体为网关,例如MME或S-GW等;或者,源端设备701具体为网关,例如MME或S-GW等,相应的,宿端设备703具体为自回程基站。
进一步的,中继基站702,还用于为自回程基站选择网关;
另外,当自回程基站是可以移动的情况下,自回程基站可能会在不同的中继基站702间进行切换,因此,当中继基站702作为源中继基站时,中继基站702,还用于发送由中继基站702切换到目标中继基站的切换请求给目标中继基站,该切换请求携带源中继基站的地址和网关地址;接收目标中继基站返回的携带着目标中继基站的地址的表示同意的响应消息,并在对由网关封装的信息进行解封装后,将解封装后的信息的源地址更改为中继基站702的地址,目的地址更改为目标中继基站的地址,然后将更改后的信息发送给目标中继基站,以便目标中继基站将该更改后的信息中继给自回程基站;当中继基站702作为目标中继基站时,中继基站702,还用于接收源中继基站发送的由源中继基站切换到中继基站702的切换请求,该切换请求携带源中继基站的地址和网关地址;返回的携带着中继基站702的地址的表示同意的响应消息给源中继基站,并在对由自回程基站封装的信息进行解封装后,将解封装后的信息的源地址更改为中继基站702的地址,目的地址更改为源中继基站的地址,然后将更改后的信息发送给源中继基站,以便源中继基站将该更改后的信息中继给网关;具体可参见实施例五。
以上各个设备的具体实施可参见前面的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由上可知,本实施例的中继基站702在接收源端设备701发送的由源端设备701封装的数据时,采用先对该数据进行解封装后,才进行再次封装,然后再发给宿端设备703,从而实现了中继基站702的中继功能,而且可以保证该数据在传输的过程中只有一层封装,避免了在传输过程中出现了两层封装所导致的开销较大的情况,与现有技术相比,可以减小传输过程中的开销,提高传输效率;另外,由于在传输过程中少了一个节点(中继基站702的网关)的处理,因此可以降低时延。进一步的,若在传输过程中,由于自回程基站发生移动而导致中继基站702发生切换的话,还可以利用中继基站提供的该中继功能来实现中继基站的无缝切换,保证数据传送的正确率。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上述实施例的各种方法中的全部或部分步骤是可以通过程序来指令相关的硬件来完成,该程序可以存储于一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介质可以包括:只读存储器(ROM,Read Only Memory)、随机存取记忆体(RAM,Random Access Memory)、磁盘或光盘等。
以上对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传输承载的中继方法、装置和通信系统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发明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发明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Claims (17)

1.一种传输承载的中继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接收源端设备发送的由源端设备封装的信息;
对接收到的由源端设备封装的信息进行解封装;
对解封装后的信息进行封装;
将封装后的信息发送给宿端设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源端设备为自回程基站,宿端设备为网关;或者,
所述源端设备为网关,宿端设备为自回程基站。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接收源端设备发送的由源端设备封装的信息包括:接收源端设备发送的由源端设备封装的信令消息或数据;
对接收到的由源端设备封装的信息进行解封装包括:对接收到的由源端设备封装的信令消息或数据进行解析;
对解封装后的信息进行封装包括:对解析后的信令消息进行信令承载地址替换,或者对解析后的数据进行数据承载地址替换;
将封装后的信息发送给宿端设备包括:将信令承载地址替换后的信令消息发送给宿端设备,或数据承载地址替换后的数据发送给宿端设备。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源端设备为自回程基站,宿端设备为网关时,所述对接收到的由源端设备封装的信令消息进行解析之后还包括:
为自回程基站选择网关;
所述对解析后的信令消息进行地址替换包括:根据选择的网关对解析后的信令消息进行信令承载地址替换。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对解封装后的信息进行封装还包括:
对解析后的信令消息进行信令标识替换;或者,
对解析后的数据进行数据隧道标识替换。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对解析后的信令消息进行信令标识替换包括:
建立信令标识对映射表,根据信令标识对映射表对解析后的信令消息进行信令标识替换;
所述对解析后的数据包进行数据隧道标识替换包括:
建立隧道映射表,根据隧道映射表对解析后的数据进行隧道标识替换。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当需要进行中继基站切换时,所述建立隧道映射表包括:
在切换中,建立关于自回程基站和源中继基站之间的隧道映射表;
在切换后,建立关于自回程基站和网关之间的隧道映射表。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源端设备为自回程基站,宿端设备为网关时,所述对接收到的由源端设备封装的信息进行解析之后还包括:
在解析后的信令消息中增加表示经过中继处理的标识,和/或增加自回程基站标识,以便网关根据表示经过中继处理的标识和/或自回程基站标识对接收到的信息进行处理。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源端设备为网关,宿端设备为自回程基站时,所述接收源端设备发送的由源端设备封装的信息包括:
接收网关发送的由网关封装的信令消息,所述由网关封装的信令消息中携带自回程基站标识;
所述对解封装后的信息进行封装包括:根据自回程基站标识对解析后的信令消息进行封装。
10.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接收到的由源端设备封装的信令消息进行解析之后还包括:
将解析后的信令消息的内容添加到保存的自回程基站或网关的上下文信息中。
11.一种中继基站,其特征在于,包括:
接收单元,用于接收源端设备发送的由源端设备封装的信息;
解封装单元,用于对接收单元接收到的由源端设备封装的信息进行解封装;
封装单元,用于对解封装单元解封装后的信息进行封装;
发送单元,用于将封装单元封装后的信息发送给宿端设备。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中继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单元包括信令接收子单元和数据接收子单元;
所述信令接收子单元,用于接收源端设备发送的由源端设备封装的信令消息;
所述数据接收子单元,用于接收源端设备发送的由源端设备封装的数据;
所述解封装单元包括信令解封装子单元和数据解封装子单元;
所述信令解封装子单元,用于对所述信令接收子单元接收到的由源端设备封装的信令消息进行解析;
所述数据解封装子单元,用于对所述数据接收子单元接收到的由源端设备封装的数据进行解析;
所述封装单元包括信令封装子单元和数据封装子单元;
所述信令封装子单元,用于对所述信令解封装子单元解析后的信令消息进行地址替换;
所述数据封装子单元,用于对所述数据解封装子单元解析后的数据进行地址替换;
所述发送单元包括信令发送子单元和数据发送子单元;
信令发送子单元,用于将所述信令封装子单元替换后的信令消息发送给宿端设备;
数据发送子单元,用于将所述数据封装子单元替换后的数据发送给宿端设备。
13.根据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中继基站,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选择单元;
所述选择单元,用于为自回程基站选择网关;
所述信令封装子单元,用于根据所述选择单元选择的网关对信令解封装子单元解封装后的信令消息进行地址替换。
14.根据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中继基站,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信令标识处理单元;
所述信令标识处理单元,用于对信令解封装子单元解析后的信令消息进行信令标识替换。
15.根据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中继基站,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标识添加单元;
所述标识添加单元,用于在所述信令解封装子单元解析后的信令消息中增加表示经过中继处理的标识,和/或增加自回程基站标识,以便网关根据表示经过中继处理的标识和/或自回程基站标识对接收到的信息进行处理。
16.根据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中继基站,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隧道标识处理单元;
所述隧道标识处理单元,用于对数据解封装子单元解析后的数据进行数据隧道标识替换。
17.一种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源端设备,用于对需要发送给宿端设备的信息进行封装后发送给中继基站;
中继基站,用于接收源端设备发送的由源端设备封装的信息,对所述由源端设备封装的信息进行解封装,对解封装后的信息进行封装,将封装后的信息发送给宿端设备;
宿端设备,用于接收中继基站发送的封装后的信息。
CN200910163687XA 2009-08-13 2009-08-13 一种传输承载的中继方法、装置和通信系统 Active CN10199867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910163687XA CN101998679B (zh) 2009-08-13 2009-08-13 一种传输承载的中继方法、装置和通信系统
PCT/CN2010/075665 WO2011018002A1 (zh) 2009-08-13 2010-08-03 一种传输承载的中继方法、装置和通信系统
EP10807947.6A EP2458932B1 (en) 2009-08-13 2010-08-03 Relay method, relay apparatus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 of transport bearer
US13/370,732 US8792410B2 (en) 2009-08-13 2012-02-10 Relay method of transport bearer, apparatus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910163687XA CN101998679B (zh) 2009-08-13 2009-08-13 一种传输承载的中继方法、装置和通信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998679A true CN101998679A (zh) 2011-03-30
CN101998679B CN101998679B (zh) 2012-11-07

Family

ID=4358594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10163687XA Active CN101998679B (zh) 2009-08-13 2009-08-13 一种传输承载的中继方法、装置和通信系统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8792410B2 (zh)
EP (1) EP2458932B1 (zh)
CN (1) CN101998679B (zh)
WO (1) WO2011018002A1 (zh)

Cited B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053130A (zh) * 2014-06-30 2014-09-1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中继网络的消息处理方法及装置
EP2770800A4 (en) * 2011-10-21 2015-05-06 Huawei Tech Co Ltd BASE STATION, SERVICE PROCESSING METHOD, AND CLOUD-BASED COMPUTING SYSTEM
WO2016062210A1 (zh) * 2014-10-23 2016-04-28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一种传输下行数据的方法和设备
CN105657865A (zh) * 2015-04-30 2016-06-08 宇龙计算机通信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中转传输方法、系统和具备中继功能的ue
WO2018107504A1 (zh) * 2016-12-17 2018-06-2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WO2018201884A1 (zh) * 2017-05-04 2018-11-08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信令消息传输方法及装置、设备、存储介质
WO2019192607A1 (zh) * 2018-04-05 2019-10-10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自接入回传链路的中继转发方法、信息获取方法、节点及存储介质
CN112217716A (zh) * 2019-07-10 2021-01-12 北京三星通信技术研究有限公司 数据包路由的方法及设备、数据包传输的控制方法及设备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IL206455A (en) 2010-01-28 2016-11-30 Elta Systems Ltd Cellular communication system with moving base stations and methods and useful devices in collaboration with the above
CN101854717A (zh) * 2010-06-09 2010-10-06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数据传输方法、用户设备及基站
WO2012070044A1 (en) * 2010-11-24 2012-05-31 Elta Systems Ltd. Architecture and methods for traffic management by tunneling in moving hierarchical cellular networks
WO2012070049A1 (en) 2010-11-24 2012-05-31 Elta Systems Ltd. Various routing architectures for dynamic multi-hop backhauling cellular network and various methods useful in conjunction therewith
WO2013140808A1 (en) * 2012-03-23 2013-09-26 Nec Corporation Radio base station, communication node, control method for a radio base station and control method for a communication node
IN2014DN10491A (zh) * 2012-06-22 2015-08-21 Nec Corp
EP2945421B1 (en) * 2013-02-07 2018-09-19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Method, apparatus and network device for acquiring adjacent relation between network nodes
SG11201604773SA (en) 2013-12-13 2016-07-28 M87 Inc Methods and systems of secure connections for joining hybrid cellular and non-cellular networks
WO2015096008A1 (en) * 2013-12-23 2015-07-02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Method and network node for routing backhaul packets
KR102184767B1 (ko) * 2014-04-01 2020-12-01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복수의 디바이스를 포함하는 네트워크의 통신 방법 및 장치
KR102342144B1 (ko) * 2014-12-01 2021-12-22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통신 시스템에서 분리된 tcp 연결을 설정하는 방법 및 장치와 이를 위한 핸드 오버 지원 방법 및 장치
CN108617008B (zh) * 2016-12-05 2019-09-17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业务数据处理的方法和装置
CN110475368B (zh) 2018-05-10 2022-12-20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信息传输方法及装置
US11239898B1 (en) * 2019-11-19 2022-02-01 T-Mobile Innovations Llc Relaying data to multiple access points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75298A (zh) * 1998-06-19 2000-11-29 尤尼斯菲尔解决方案公司 用于封装/解封装硬件中每一信道基上的数据的方法和系统
CN1722702A (zh) * 2004-11-01 2006-01-18 杭州华为三康技术有限公司 提高设备转发性能的报文交互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588524B (en) 2002-01-23 2004-05-21 Ind Tech Res Inst System and method to apply multi-protocol label switching network in GPRS
US8555352B2 (en) * 2003-06-20 2013-10-08 Juniper Networks, Inc. Controlling access nodes with network transport devices within wireless mobile networks
AU2005213464A1 (en) 2004-02-06 2005-08-25 Wyeth Diagnosis and therapeutics for cancer
CN100459566C (zh) * 2004-05-10 2009-02-0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进行网络地址转换的网络中隧道中继的实现方法
JP4330520B2 (ja) * 2004-12-08 2009-09-16 富士通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
JP4038221B2 (ja) * 2005-12-08 2008-01-23 フリービット株式会社 中継装置及びクライアント機器とサーバとの接続方法
EP2002565A4 (en) * 2006-03-31 2012-07-04 Qualcomm Inc IMPROVED PHYSICAL LAYER REPEATER FOR OPERATION IN WIMAX SYSTEMS
WO2008032709A1 (fr) * 2006-09-15 2008-03-20 Nec Corporation SystÈme de distribution de paquet et procÉDÉ de distribution de paquet
US20080165776A1 (en) 2007-01-08 2008-07-10 Zhifeng Tao Relay Tunneling in Wireless Multi-User Multi-Hop Relay Networks
US20080219203A1 (en) * 2007-03-09 2008-09-11 Industrial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Method for mac process and flexible connection in wireless multi-hop relaying network
BRPI0814233A2 (pt) 2007-07-13 2015-01-06 Nortel Networks Ltd Controle de qualidade de serviços em ambientes de comunicação sem-fio de múltiplos saltos
KR20090052784A (ko) * 2007-11-21 2009-05-26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릴레이를 통한 통신 방법
CN101919177B (zh) * 2008-01-17 2013-04-24 上海贝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无线中继网中用于数据中继传输的方法和装置
CN101883295B (zh) * 2009-05-06 2014-04-3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业务传输处理方法、节点设备及网络系统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75298A (zh) * 1998-06-19 2000-11-29 尤尼斯菲尔解决方案公司 用于封装/解封装硬件中每一信道基上的数据的方法和系统
CN1722702A (zh) * 2004-11-01 2006-01-18 杭州华为三康技术有限公司 提高设备转发性能的报文交互方法

Cited By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2770800A4 (en) * 2011-10-21 2015-05-06 Huawei Tech Co Ltd BASE STATION, SERVICE PROCESSING METHOD, AND CLOUD-BASED COMPUTING SYSTEM
US10039136B2 (en) 2011-10-21 2018-07-31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Base station, service processing method, and cloud computing system
CN104053130B (zh) * 2014-06-30 2017-10-1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中继网络的消息处理方法及装置
CN104053130A (zh) * 2014-06-30 2014-09-1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中继网络的消息处理方法及装置
WO2016062210A1 (zh) * 2014-10-23 2016-04-28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一种传输下行数据的方法和设备
CN105657865B (zh) * 2015-04-30 2019-10-11 宇龙计算机通信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中转传输方法、系统和具备中继功能的ue
CN105657865A (zh) * 2015-04-30 2016-06-08 宇龙计算机通信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中转传输方法、系统和具备中继功能的ue
WO2016173076A1 (zh) * 2015-04-30 2016-11-03 宇龙计算机通信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中转传输方法、系统和具备中继功能的ue
WO2018107504A1 (zh) * 2016-12-17 2018-06-2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WO2018201884A1 (zh) * 2017-05-04 2018-11-08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信令消息传输方法及装置、设备、存储介质
WO2019192607A1 (zh) * 2018-04-05 2019-10-10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自接入回传链路的中继转发方法、信息获取方法、节点及存储介质
CN110351700A (zh) * 2018-04-05 2019-10-18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自接入回传链路的中继转发方法及节点
CN110351700B (zh) * 2018-04-05 2022-06-17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自接入回传链路的中继转发方法及节点
US11595875B2 (en) 2018-04-05 2023-02-28 Zte Corporation Method for performing relay forwarding on integrated access and backhaul links, information acquisition method, node, and storage medium
US11924737B2 (en) 2018-04-05 2024-03-05 Zte Corporation Method for performing relay forwarding on integrated access and backhaul links, information acquisition method, node, and storage medium
CN112217716A (zh) * 2019-07-10 2021-01-12 北京三星通信技术研究有限公司 数据包路由的方法及设备、数据包传输的控制方法及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458932A4 (en) 2012-08-08
WO2011018002A1 (zh) 2011-02-17
US8792410B2 (en) 2014-07-29
EP2458932B1 (en) 2018-01-03
US20120140697A1 (en) 2012-06-07
EP2458932A1 (en) 2012-05-30
CN101998679B (zh) 2012-11-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998679B (zh) 一种传输承载的中继方法、装置和通信系统
JP7303833B2 (ja) 情報伝送方法及び装置
CN103856995B (zh) 用于移动性管理的伪线
CN104040987B (zh) 用户面数据传输方法、移动管理网元、演进型基站及系统
US10812292B2 (en) Packet processing method and device
CN104869666A (zh) 数据无线承载配置方法、数据传输方法及设备
CN104796227A (zh)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设备
US10433232B2 (en) Internet protocol address preservation in mobile operator networks
CN106797406A (zh) 使用6LoWPAN头部压缩机制的IPv4通信
CN105577501A (zh) 专网客户终端设备的下挂设备入网通信实现方法及装置
CN106105383A (zh) 在蜂窝节点和核心网之间建立连接的装置、系统和方法
CN102404192B (zh) 报文传输方法和网络设备
CN106685829A (zh) 一种实时传输协议rtp用户面数据转发的方法和装置
WO2019213922A1 (zh) 中继网络中节点间转发数据的方法和网络节点
CN104618213A (zh) 一种报文传输的方法和设备
US9635692B2 (en) Methods of ensuring network continuity performed at local gateway, fixed gateway, and network device
WO2018223645A1 (zh) 一种数据分流方法和网关
JP2022120845A (ja) インテリジェントエッジルーティングのシステム及び方法
US20130103852A1 (en) Communication node and communication method
CN108965087A (zh) 数据传输方法、系统及第一传输装置、第二传输装置
WO2022156785A1 (zh) 一种通信方法及通信装置
CN106792933A (zh) 一种链路建立方法、基站、网关及系统
CN106792935B (zh) 一种用户站点跨小区切换时实现用户数据接续传输的方法
CN106488518B (zh) 一种跨多小区切换下实现用户数据接续传输的方法
CN105850084A (zh) 一种数据传输、转发信息更新的方法、通信设备和控制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