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980334B - 电子键盘乐器的外壳结构 - Google Patents

电子键盘乐器的外壳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980334B
CN101980334B CN2010105523534A CN201010552353A CN101980334B CN 101980334 B CN101980334 B CN 101980334B CN 2010105523534 A CN2010105523534 A CN 2010105523534A CN 201010552353 A CN201010552353 A CN 201010552353A CN 101980334 B CN101980334 B CN 10198033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upper shell
lower house
shell
arm
wi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10552353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980334A (zh
Inventor
杉本龙太郎
安渡武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amah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Yamah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6352191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034493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6352190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151147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Yamaha Corp filed Critical Yamah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98033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98033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98033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98033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10MUSICAL INSTRUMENTS; ACOUSTICS
    • G10HELECTROPHONIC MUSICAL INSTRUMENTS; INSTRUMENTS IN WHICH THE TONES ARE GENERATED BY ELECTROMECHANICAL MEANS OR ELECTRONIC GENERATORS, OR IN WHICH THE TONES ARE SYNTHESISED FROM A DATA STORE
    • G10H1/00Details of electrophonic musical instruments
    • G10H1/32Constructional details
    • G10H1/34Switch arrangements, e.g. keyboards or mechanical switch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ophonic musical instrument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coustics & Sound (AREA)
  • Multimedia (AREA)
  • Electrophonic Musical Instruments (AREA)
  • Auxiliary Devices For Music (AREA)

Abstract

一种电子键盘乐器的外壳结构,其具有由彼此分离的下壳体和上壳体组成的外壳,外壳通过将上壳体固定地安装到下壳体上而实现,包括:上紧固部,其设置在上壳体的左侧部和右侧部中;下紧固部,其设置在下壳体的左侧部和右侧部中,且当上壳体被定位于其被安装到下壳体的位置时适于面对上壳体的上紧固部;及左臂和右臂,其分别从上壳体和下壳体分离地形成,其中当上壳体被定位于要被安装到下壳体的位置时,通过从上应用壳体紧固件将上壳体的上紧固部和下壳体的下紧固部紧固在一起,并且其中左臂和右臂分别从左侧和右侧紧固到上壳体和下壳体中至少一个的左侧部和右侧部,以覆盖壳体紧固件使其不可见。

Description

电子键盘乐器的外壳结构
本申请是申请日为2007年12月26日、申请号为200710305635.2、发明名称为“电子键盘乐器的外壳结构”的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子键盘乐器的外壳结构,其包括适于通过将上壳体固定在下壳体上来实现的外壳。
背景技术
传统的电子乐器的外壳结构一般包括上壳体和下壳体,所述上壳体和下壳体彼此分离形成且由紧固器固定地紧固在一起。但是,由于该外壳结构的上壳体和下壳体被紧固在一起之前彼此完全分离,在产品组装和维修业务的过程中其必须被放置在不同的地方,导致工作空间的低效率使用。
同样,存在有公知的一种外壳结构包括上壳体和下壳体,其彼此分离形成且相对于彼此以枢转运动连接。例如,在注册号为62-103382的日本实用新型中公开的外壳包括上壳体,所述上壳体相对下壳体在打开状态和关闭状态之间围绕设置在该外壳后部的铰链可枢转。在上壳体保持在关闭状态的情况下,通过螺钉等将上壳体固定到下壳体上来实现外壳。
但是,根据在注册号为No.62-103382的日本实用新型中披露的上述外壳,其中上壳体和下壳体通过铰链连接,不容易解开该连接以使其彼此分离。
因而,例如,在已经将上壳体固定在下壳体之后,很难将部件安装到外壳上。在某些情况下,操作程序因此而受到限制,致使在将上壳体和下壳体连接在一起之前必须将部件安装在外壳上。
由于通过铰链连接在一起的上壳体和下壳体很难拆开,例如,对操作员而言,为维修目的而察看外壳的内部是不方便的,导致低的可加工性。
另一方面,在使用的情况下,用枢转连接装置取代铰链将上壳体和下壳体可枢转地连接在一起,当上壳体打开时,如果枢转连接无意地分离,则不能够确保安全性。此外,当上壳体关闭时,如果该枢转连接无意地分离,则该上壳体和下壳体在位置上就未对准,这使操作员很难再次将它们紧固在一起。
传统地,还存在有公知的一种电子键盘乐器的外壳结构,其中上壳体和下壳体彼此分离形成且通过将上壳体固定地安装在下壳体上来实现外壳(公布号为No.3821022的日本专利)。在这种类型的外壳结构中,一般通过从上或从下应用的诸如螺钉的紧固器件将上壳体和下壳体紧固在一起。
为了将上壳体和下壳体固定在一起,必须将它们以适当的位置关系进行排列后再固定。在某些电子键盘乐器中,预先将臂和侧床(side bed)固定到上壳体上,并且预先将键片(key slip)和键盘单元固定到下壳体上。在这种乐器中,如果上壳体和下壳体之间的位置精度低,则键盘单元和侧床之间的间隙在乐器的左侧和右侧之间变得不均匀或基于乐器前至后的方向上的位置而不同。另一方面,在具有预先将键盘单元固定到上壳体上的乐器中,如果上壳体和下壳体之间的位置精度低,则键片和键盘单元之间与键片和侧床之间的间隙变得不适当。因而,在调节间隙时将上壳体和下壳体固定在一起是必要的。
当通过从下面插入的螺钉等固定上壳体和下壳体时,则存在需要不便操作的问题。具体地,首先将上壳体和下壳体颠倒以将其固定在一起,然后将右侧向上翻转以便目视检查在乐器左侧和右侧之间的间隙是否均匀。如果间隙不均匀,则颠倒上壳体和下壳体以再次实施固定操作。
当通过从上面插入的螺钉固定上壳体和下壳体时,不必颠倒上壳体和下壳体。但是,即使在完成外壳的组装后,也可以从上面看到螺钉或其它紧固器,造成外观差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电子键盘乐器的外壳结构,其包括可枢转的上壳体,仅当上壳体处于半打开状态时,能够易于将所述上壳体安装到下壳体上或从下壳体上拆卸下来,因而改进了组装和维修时的安全性和工作效率。
本发明也提供一种电子键盘乐器的外壳结构,其中在正面朝上转动上壳体和下壳体的状态下,可以将所述上壳体和下壳体固定在一起,且可以通过臂覆盖壳体紧固件以获得自然的外表,因此改进外观。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电子键盘乐器的外壳结构,其具有由彼此分离的下壳体和上壳体组成的外壳,所述上壳体适于相对所述下壳体在打开和关闭状态之间枢转,且所述外壳是通过将处于关闭状态的所述上壳体固定到所述下壳体上来实现,包括:至少一个突起部,其固定地形成在所述上壳体和所述下壳体的任一个后端部中;及至少一个接合孔,其形成在所述上壳体和所述下壳体的另一个后端部中,其中所述上壳体和所述下壳体适于在所述接合孔和插入所述接合孔且与其接合的突起部之间围绕接合部在打开和关闭的方向上相对彼此枢转,并且其中仅当所述上壳体在打开和关闭方向上的枢转运动中处于预定的枢转角度时,所述突起部和所述接合孔适于在所述突起部突出形成的方向上彼此相对地插入和移开。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的外壳结构,仅当上壳体处于半打开状态时,能够容易地将可枢转的上壳体安装到下壳体上和从下壳体上拆卸,使得能够改进组装和维修的安全性和工作效率。
本发明中,所述突起部可以包括窄幅部和宽幅部,在键排列方向上,所述宽幅部相对于所述窄幅部被设置在靠近所述突起部末端的一侧,并且具有比所述窄幅部的长度更长的长度,所述接合孔可以包括具有允许所述突起部的宽幅部插入其中的宽度的宽幅对应部,以及邻接所述宽幅对应部形成且具有不允许所述宽幅部插入其中但允许所述窄幅部插入其中的宽度的窄幅对应部,当具有与预定枢转角度相对应的姿态的所述上壳体和所述下壳体在所述突起部突出形成的方向上相对移动时,所述宽幅部可以适于可插入所述宽幅对应部以及可从所述宽幅对应部移开,并且当所述上壳体处于打开状态时,由于所述宽幅部和所述窄幅对应部之间的接合,防止所述突起部和所述接合孔在所述突起部突出形成的方向上彼此相对地插入和移开。
这种情况下,可以防止处于打开状态的上壳体无意地从下壳体拆卸下来。
所述突起部可以突出形成,以从所述下壳体的所述后端部向上和向前或向后倾斜地延伸,所述接合孔可以形成在所述上壳体的所述后端部中,及当所述上壳体处于关闭状态时,由于所述上壳体的后端部和所述下壳体的后端部之间的接合以及所述突起部的倾斜的前表面或后表面和所述接合孔之间的接合,可以防止所述突起部和所述接合孔在所述突起部突出形成的方向上彼此相对地插入和移开。
这种情况下,可以防止处于关闭状态的上壳体无意地从下壳体上拆卸下来。
所述突起部可以突出形成,以从所述下壳体的后端部向上和向后倾斜地延伸,所述接合孔可以形成在所述上壳体的所述后端部中,及当所述上壳体处于打开状态时,由于所述突起部的所述窄幅部和所述接合孔的所述窄幅对应部之间的接合以及所述上壳体的所述后端部和所述下壳体的所述后端部的后表面之间的直接或间接的接合,所述上壳体可以适于维持在打开状态。
这种情况下,可以使上壳体被稳固地支承,因此改进可加工性和安全性。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电子键盘乐器的外壳结构,其具有由彼此分离的下壳体和上壳体组成的外壳,所述外壳通过将所述上壳体固定地安装到所述下壳体上而实现,包括:上紧固部,其设置在所述上壳体的左侧部和右侧部中;下紧固部,其设置在所述下壳体的左侧部和右侧部中,且当所述上壳体被定位于其被安装到所述下壳体的位置时适于面对所述上壳体的所述上紧固部;及左臂和右臂,其分别从所述上壳体和所述下壳体分离地形成,其中当所述上壳体被定位于要被安装到所述下壳体的位置时,通过从上应用壳体紧固件将所述上壳体的所述上紧固部和所述下壳体的所述下紧固部紧固在一起,并且其中所述左臂和所述右臂分别从左侧和右侧紧固到所述上壳体和所述下壳体中至少一个的左侧部和右侧部,以覆盖所述壳体紧固件使其不可见。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的外壳结构,在正面朝上的转动上壳体和下壳体时,可以将所述上壳体和所述下壳体固定在一起,且可以通过臂使壳体紧固件不可见,以获得自然的外表,因此改进外观。
所述上紧固部和所述下紧固部可以设置为分别从所述上壳体和所述下壳体向左和向右突出,并且所述左臂和所述右臂可以分别形成有所述左侧和右侧上的所述上紧固部和所述下紧固部被固定到其中的退让部。
在这种情况下,可以使整个紧固部不可见,因此进一步改进外观。
进一步,下文参照附图对示例性的实施方式的描述将使本发明的特征更明显。
附图说明
图1A是应用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方式的外壳结构的电子键盘乐器的俯视图;
图1B是所述乐器的后视图;
图2A是表示将上壳体安装到下壳体的状态下的键盘乐器的右视图;
图2B是表示已经将上壳体暂时安装到下壳体上但还未将其固定地紧固在下壳体的状态下的乐器的右半部的示意图;
图3A是表示已经将上壳体暂时安装到下壳体上但是还未将臂安装到外壳的状态下的键盘乐器的右侧部的俯视图;
图3B是表示处于刚提及的状态下的所述乐器的右视图;
图3C是表示已经将上壳体和臂安装到下壳体和外壳的状态下的乐器的右侧部的俯视图;
图3D是表示处于刚提及的状态下的乐器的右视图;
图4A是表示还未将上壳体和所述臂安装到下壳体和外壳的状态下的电子键盘乐器的左侧部的俯视图;
图4B是表示已经将上壳体安装到下壳体但还未将臂安装到外壳的状态下的乐器的左侧部的俯视图;
图4C是表示已经将上壳体和臂安装到下壳体和外壳的状态下的乐器的左侧部的俯视图;
图5A是表示臂表面侧的右视图;
图5B是表示臂下表面侧的左视图;
图5C是沿图5A的线A-A剖切的剖面图;
图6是表示上壳体打开的状态下的一个枢转连接部的结构的纵剖面图;
图7A是表示设置在下壳体中的枢转连接部的部分的俯视图;
图7B是沿图7A的线B-B剖切的剖面图;
图7C是表示设置在下壳体中的枢转连接部的部分的后视图;
图8A是表示上壳体打开的状态下的枢转连接部的俯视图;
图8B是沿图8A的线C-C所剖切的剖面图;
图9A是表示上壳体开始被安装或正被枢转以作打开/关闭移动的状态下的枢转连接部的俯视图;
图9B是沿图9A的线D-D所剖切的剖面图;
图10A是表示上壳体关闭状态下的枢转连接部的俯视图;
图10B是沿图10A的线E-E所剖切的剖面图;
图11是表示与包括同实施方式在形状上不同的板和接合孔的改良相应的枢转连接部的俯视图;
图12A是表示上壳体关闭的状态下的改良的上壳体的视图;
图12B是表示上壳体被枢转的状态下的上壳体的视图;及
图12C是表示处于打开状态的上壳体的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文中,将参照表示本发明优选实施方式的附图对本发明进行详细的描述。
图1A表示应用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外壳结构的电子键盘乐器的俯视图,并且图1B表示该乐器的后视图。该键盘乐器的前侧设置有演奏者面对的键盘单元KB。在下文中,参照演奏者确定该乐器的左至右的方向。所述电子键盘乐器具有外壳10,所述外壳10包含下壳体40,上壳体20安装到下壳体40上,以及安装在外壳10的左侧和右侧的臂70(70L、70R)。
图2A表示在上壳体20被安装到下壳体40的状态下的键盘乐器的右视图,并且图2B表示已将上壳体20安装到下壳体40上但还未将其固定地紧固在下壳体40的状态下的乐器的右半部的立体图。在图2A和图2B所示的状态中,还未将臂70安装到外壳10。
图3A表示已将上壳体20暂时安装到下壳体40上但还未将臂70安装到外壳10的状态下的键盘乐器的右侧部的俯视图,并且图3B表示处于刚提及的状态下的乐器的右视图。图3C表示已将上壳体20和臂70安装到下壳体40和外壳10上的状态下的乐器的右侧部的俯视图,并且图3D表示该状态下乐器的右视图。
上壳体20和下壳体40各用金属制成,除此之外可以用树脂制成。上壳体20与下壳体40分别制造。当将上壳体20安装到下壳体40上时,左右两个枢转连接部C1主要由下壳体40的后板41(后端部)的上部和上壳体20的后端部20a形成(参照图1B、2A和图3B)。上壳体20在打开和关闭方向上围绕枢转连接部C1相对下壳体40可枢转。在上壳体20安装到下壳体40上的状态下,所述上壳体20位于下壳体40的后半部上。在图2A中,上壳体20可以被顺时针打开。下面将参照图6至图10B对枢转连接部C1的结构进行描述。
图4A表示乐器左侧部的俯视图,其中还未将上壳体20安装到下壳体40上且未将臂70安装到外壳10上。图4B表示乐器的左侧部的俯视图,其中已将上壳体20安装到下壳体40上而未将臂70安装到外壳10上。图4C表示乐器的左侧部的俯视图,其中已将上壳体20和臂70安装到下壳体40和外壳10上。
如图1B和图2B所示,键盘单元KB设置在下壳体40中,并且侧床44、45固定设置在在键盘单元KB的左侧和右侧上的下壳体40上。下壳体40具有右侧表面42R,其中形成有多个用于将臂70R安装在外壳10上的螺纹孔46。这些孔46在乐器的前至后的方向上彼此间隔设置(见图2B)。板状的下凸缘47R从下壳体40的右侧表面42R延伸出来(见图2A、2B、3A和图3B)。优选地,下凸缘47R由金属制成且固定地设置到下壳体40的右侧表面42R上。在下壳体40由金属制成的情况下,下凸缘47R优选与下壳体40一体形成。
如图4A和图4B所示,下凸缘47L从下壳体40的左侧表面42L延伸出来。左侧表面42L与右侧表面42R对称形成且相似,且下凸缘47L与下凸缘47R对称形成且相似。下凸缘47L、47R中的每一个都形成有多个垂直穿过其延伸的螺纹孔48(见图4A)。
上壳体20包括在其前至后的方向上和垂直的方向上彼此平行的左侧构件25L和右侧构件25R(见图2A、2B、3B和图4B)。如图2A、2B和图3B所示,右侧构件25R形成有多个用于将臂70R安装到外壳10上的螺纹孔26,这些孔26在乐器的前至后的方向上彼此间隔设置。优选地,右侧构件25R由金属制成且固定地设置在上壳体20的上板21。在上板21由金属制成的情况下,右侧构件25R优选与上板21一体形成。
上壳体20的右侧构件25R的下部向右弯曲以形成向右延伸的上凸缘27R。左侧构件25L的下部向左弯曲以形成向左延伸的上凸缘27L。左侧构件25L与右侧构件25R对称形成且相似,且上凸缘27L与上凸缘27R对称形成且相似。上凸缘27L、27R中的每一个都形成有与下凸缘47的螺纹孔48对应的紧固孔30(见图2B和图3A)。
当将上壳体20安装且固定到下壳体40上时,上凸缘27L、27R设置为与下凸缘47L、47R成面对关系且与下凸缘47L,47R接触(见图2B和图3B)。通过将螺钉49插入紧固孔30,然后使螺钉49与螺纹孔48拧紧接合,从上将上壳体20固定到下壳体40上(见图4B)。由于在将上壳体20正面朝上转动的的状态下螺钉49可以被拧紧接合,因此基于目视检查调整上壳体20的水平位置时,可以实施螺钉49的拧紧接合。
显示屏12和多个操作元件组11设置在上壳体20的上板21的表面上(见图2B),并且未示出的盘设置在上壳体20的上板21的下表面上。操作元件组11设置在该盘上且暴露于上板21的表面(见图1A和图1B)。某些操作元件组11包括音量控制器操作元件14,其从上板21的表面侧安装到设置在该盘上的音量控制器安装部13上(见图4B和图4C)。
图5A表示臂70R的表面侧的右视图,图5B表示臂70R的下表面侧的左视图,并且图5C是沿图5A的线A-A所剖切的剖面图。臂70R,70L彼此对称构造且相似,而且与外壳10分别形成。
臂70R在其纵向中间的下部形成凹槽部70b,在将臂70R连接到外壳10上后,所述凹槽部70b形成使用者用以握住乐器的把持部。臂70R由树脂制成且整体模压而成。臂70R形成有多个紧固孔71,所述多个紧固孔71与如图3B等所示的上壳体20的右侧构件25R中的螺纹孔26和下壳体40的右侧面42R中的螺纹孔46对应(见图5A和图5B)。
如图5C所示,臂70R包括上半部,其中形成有在纵向方向延伸的凹槽退让部70a。当将臂70R安装到外壳10上时,上壳体20和下壳体40的上凸缘27R和下凸缘47R配合进入退让部70a而不会引起彼此相干涉。如图5B所示,臂70R具有左侧部(在后侧上),其中形成有多个用于确保足够刚度的加强筋(rib)72,73。
图6表示在上壳体20打开的状态下(见图1B等)的枢转连接部C1中的一个的结构的纵剖面。图6中,表示上壳体20处于完全打开的状态,其中上壳体20围绕枢转连接部C1在打开的方向上枢转最大,其被称作“打开状态”。图2B中,表示上壳体20处于完全关闭的状态,其中上壳体20在关闭的方向上枢转最大,其被称作“关闭状态”。
图7A表示设置在下壳体40中的一个枢转连接部C1的部分的俯视图,图7B是沿图7A的线B-B所剖切的剖面图,并且图7C表示刚提及的设置在下壳体40中的枢转连接部C1的部分的后视图。图6对应于沿图7A的线B-B所剖切的剖面图。枢转连接部C1共有两个且在乐器的左至右的方向上彼此间隔开。可以设置三个或多个枢转连接部。该两个枢转连接部C1彼此结构相同,且可以构造成彼此对称。
如图6所示,每个枢转连接部C1都包含下壳体40的后板41的上部、下壳体40的水平部50、上壳体20的后端部20a和板60。上壳体20的后端部20a包括第一弯曲部22、第二弯曲部23和第三弯曲部24。后端部20a作为整体一体地弯曲形成为钩状。一方面,第一弯曲部22连接到上壳体20的上板21上,且另一方面,所述第一弯曲部22连接到第二弯曲部23上,第二弯曲部23依次连接第三弯曲部24。如从侧面看到的,在第一弯曲部22和上板21之间在其内侧(在打开状态中的前侧)形成一钝角,并且第二弯曲部23几乎垂直于上板21延伸。第三弯曲部24相对于上板21以大约十几度至十度的角度延伸且朝向第三弯曲部24的末端更接近上板21。
如图4A、6和图7A至图7C所示,板状的水平部50从下壳体40的后板41的上端部水平地且向前地延伸。只要水平部50能够固定在后板41上,则下壳体40的水平部50可以和后板41一体形成或与后板41分离形成。水平部50具有各自与枢转连接部C1之一相对应的部分,且形成有在键排列方向上各自申长的矩形孔52。除了矩形孔52外,在多个部件中形成矩形孔51,包括下壳体40的水平部50的左端部和右端部(见图4A)。
使用两个螺钉62在与矩形孔52中的一个相对应的位置将各个板60安装到后板41的后表面上(参照图1B、4A、6和图7A至7C)。如图7B所示,板60具有向后倾斜弯曲的上部(以接近45度的角)以形成接合突起部61。接合突起部61包括:窄幅部61a,所述窄幅部61a包括弯曲部61x且形成如侧视图所示的V形;及包括宽幅部61b,所述宽幅部61b从窄幅部61a朝向该接合突起部的末端倾斜延伸且如侧视图所示笔直地形成。
如图7A和图7C所示,窄幅部61a从板60的右半部延伸,并且在键排列方向上,宽幅部61b在窄幅部61a的左侧上伸长形成。板60优选由金属制成,但仅要求能够被固定在后板41即可。板60可以与后板41一体形成。
图8A、9A和图10A是一个枢转连接部C1的俯视图,并且图8B、9B和10B分别是沿图8A的线C-C,图9A的线D-D,和图10A的线E-E所剖切的剖面图。图8A和图8B表示上壳体20处于打开状态,图10A和图10B表示上壳体20处于关闭状态。图9A和图9B表示上壳体20处于上壳体开始被安装的状态或正枢转上壳体以打开/关闭移动的状态(半开状态)。在上壳体20被关闭的状态中,将上壳体20安装和固定到下壳体40上。
上壳体20的第三弯曲部24在键排列方向上形成在上壳体20的整个宽度上。第三弯曲部24具有弯曲件29,其与枢转连接部C 1相对应且朝向与上板21相反的方向成直角弯曲(见图6、8B、9B和图10B)。如图9A所示,当上壳体20处于打开状态时观察到的各弯曲件29的平面形状与矩形孔52的平面形状相应。弯曲件29的延伸长度和在键排列方向上看的其长度比在前至后方向和在键排列方向上看到的矩形孔52的长度稍短。
尽管省略了图解,但是第三弯曲部24具有与矩形孔51相应的部分(见图4A)且各形成有弯曲件,其弯曲与弯曲件29相似。
如图6和图8A至图10B所示,各个接合孔28从第三弯曲部24的根部24a形成到第三弯曲部24的弯曲件29的根处,比起弯曲件29,根部24a置于更靠近第二弯曲部23的位置。具体地,第三弯曲部24在根部24a处形成有宽幅对应部28b及在弯曲件29的根处形成有窄幅对应部28a。宽幅对应部28b和窄幅对应部28a连续形成以形成一个接合孔28。
在键排列方向上宽幅对应部28b在左方比窄幅对应部28a长。具体地,宽幅对应部28b在键排列方向上比接合突起部61的宽幅部61b稍长,以致允许宽幅部61b插入到宽幅对应部28b中。窄幅对应部28a比宽幅对应部28b和宽幅部61b足够短,以致无法使宽幅部61b插入其中,但所述窄幅对应部28a比窄幅部61a稍长以使窄幅部61a插入其中。
各弯曲件29形成有螺纹孔29a(见图8A和图9A)。另一方面,下壳体40的后板41形成有与螺纹孔29a对应的紧固孔53(见图7A)。当上壳体20关闭时,弯曲件29被制成与后板41成面对关系且与其前表面接触(见图10A和图10B)。这种状态下,通过使螺钉54穿过紧固孔53和螺纹孔29a将弯曲件29固定在后板41上(见图1B、7C和图10A)。类似地,上述未示出的弯曲件和后板41形成有与第三弯曲部24的矩形孔51对应的紧固孔和螺纹孔(见图4A)。弯曲件和后板41通过螺钉15固定在一起(参照图1B)。使用两个螺钉54和多个螺钉15从后侧将处于关闭状态的上壳体20固定在下壳体40上。
将上壳体20安装在下壳体40上时,预先将上述未示出的诸如盘的部件安装在上壳体20上,且将部件设置在下壳体40上。以下文所述的方式将上壳体20安装在下壳体40上。
首先,如图9B所示,使与上壳体20的左右两件弯曲件29和上壳体20的第三弯曲部24的根部24a的表面成锐角的一侧沿着突起部61突出的方向靠近板60的接合突起部61。将接合突起部61的宽幅部61b插入两弯曲件29的接合孔28的宽幅对应部28b且与其接合。此时,上壳体20的弯曲件29和上壳体20的第三弯曲部24的根部24a的表面在其锐角的一侧配合形成如从侧面所示的V形且完成接合导向功能。
移动上壳体20直至将宽幅部插入到宽幅对应部28b中并使第三弯曲部24与后板41接触,由此使窄幅部61a与接合孔28接合。通过沿着突起部61突出的方向朝向和远离接合突起部61的宽幅部61b移动上壳体20,使所述上壳体20处于图9B所示的姿态和枢转角,可以自由地将板60的接合突起部61b插入到接合孔28中且与使其与接合孔28接合,并且将其从形成在上壳体20中的接合孔28移开。
上壳体20的枢转角具有大约20度可允许范围,其可以自由地实现上述的插入和接合/脱离。如右视图所示,在图9B中从弯曲件29与宽幅部61b平行的角位置处顺时针测量的可允许的枢转角范围大约为20度。以下这种可允许的枢转角范围称为“可安装/可拆卸角范围”。因此,当产品组装和维修时,在上壳体20具有与可安装/可拆卸角范围相应的姿态的条件下,将上壳体20安装在下壳体40上和从下壳体40上拆卸下来。
在将接合突起部61插入接合孔28中且使其与所述接合孔28接合的状态下(图9A和图9B),上壳体20在打开和关闭方向上相对下壳体40枢转,而在键排列方向的位置上窄幅部61a与窄幅对应部28a对准。具体地,使接合突起部61的右端靠近或接触接合孔28的右端来实施枢转操作。由于枢转连接部C1通过将接合突起部61插入接合孔28中且使其与接合孔28接合而构成,因此无需将上壳体20从下壳体40分开也可以枢转上壳体20。另外,通过使用者或操作员抓住上壳体20的末端或类似物轻微用力就可以进行打开和关闭操作。
图9B中上壳体20逆时针枢转以关闭上壳体20。如图10A和图10B所示,当逆时针枢转上壳体20时,相对于弯曲件29与根部24a相对的第三弯曲部24的末端侧半部24b与下壳体40的水平部50的上表面面对且相接触,并且弯曲件29与后板41的前表面成面对关系且相接触。此外,上凸缘27L、27R与下凸缘47L、47R成面对关系且相接触(见图2B和图3B)。
在关闭状态下,如图10A和10B所示,接合突起部61的窄幅部61a与接合孔28的宽幅对应部28b接合。另外,弯曲件29与后板41的前表面接触,并且在根部24a侧上的宽幅对应部28b的边缘部与接合突起部61的后表面的弯曲部61x接触。结果,即使试图在宽幅部61b突出的方向上移置上壳体20,由于上壳体20的目前姿态保持现状不变,则不能移置上壳体20,因此上壳体20的关闭状态被稳固地维持。
具体地,由于弯曲件29和后板41的接触,则不能向后移置上壳体20。由于宽幅对应部28b侧上的根部24a的端部与板60的弯曲部61x接触且位于弯曲部61x上的板60的接合突起部61的部分向后倾斜弯曲,则不能向前和笔直向上地移置上壳体20。由于上壳体20的第三弯曲部24与下壳体40的后板41的上端接触,则不能向下移置上壳体20。结果,上壳体20的后端部20a锁定在枢转连接部C1处,致使其在前至后方向和垂直方向上不能被移置。因此,上壳体20决不会在枢转连接部C1处无意地从下壳体40上脱离。由于上壳体20以这种方式暂时地固定,因此容易实施后序的紧固操作。
在关闭状态下,螺钉54,15与后板41从后侧拧紧接合(见图1B和图7C)。然后,用螺钉49从上将下凸缘47和上凸缘27拧紧固定在一起(见图4B)。结果,从后和从上将上壳体20固定在下壳体40上。此外,实施将音量控制器操作元件14安装在音量控制器安装部13的操作和其它操作(见图4B和图4C)。
在将壳体20固定在下壳体40上以实现外壳10之后,将臂70L、70R安装在外壳10上。首先,从左侧和右侧朝向外壳10移动由使用者或操作员握着的臂70L、70R,且将所述臂70L、70R定位以使它们的退让部70a覆盖上凸缘27和下凸缘47,使其不可见。然后,从左侧和右侧将螺钉74插入紧到固孔71中(见图5A和5B),接着将其拧进上壳体20和下壳体40的螺纹孔26(见图2B和图3B),由此将臂70L、70R固定在外壳10上(见图3D和图4C)。
[0092]在产品制造完成后,有时需要将上壳体20从下壳体40上拆卸下来以实施维修等。这种情况下,拆卸臂70然后从外壳10上拆卸螺钉54,15(见图1B和图7C)。然后,在打开方向上枢转上壳体20直到第三弯曲部24的根部24a在接触部P2处与板60接触,如图6所示。
此时,接合孔28的窄幅对应部28a与接合突起部61的窄幅部61a接合,而弯曲件29的边缘部(在窄幅部61a侧上的弯曲件29的端部)在接触部P1处与窄幅部61a的前表面接触。这种状态下,上壳体20被打开,其中第三弯曲部24和上板21相对垂直方向稍向后倾斜。
在上壳体20处于打开状态下,窄幅对应部28a与窄幅部61a接合,即使尝试向上移动上壳体20,窄幅对应部28a与宽幅部61b的下端干涉,因此,不能进一步地移动上壳体20。由于弯曲件29和窄幅部61a之间在接触点P1处的接触,故不能向后移置上壳体20,且由于第三弯曲部24和板60之间在接触部P2处的接触,故不能向前移置上壳体20。由于第三弯曲部24与后板41的上端接触,故不能向下移置上壳体20。结果,将上壳体20的后端部20a基本锁定在枢转连接部C1处,以至于在前至后方向和垂直方向上不能被移置。因此,决不会在枢转连接部C1处无意地将上壳体从下壳体40上拆卸下来。
当上壳体20处于打开状态时,上壳体20的重心位于图6所示的垂直线L2的延长线上,由此上壳体20的重心在前至后方向上位于板60的后面(在第三弯曲部24和上板21之间)。因此,由于上壳体20的自重,向枢转连接部C 1施加顺时针扭矩。在接触部P1,P2处,产生与该扭矩匹配的反作用力。
结果,即使操作员的手从处于打开状态的上壳体20上移开,上壳体20也稳固地维持姿态。因此,在打开状态下,上壳体20决不会在关闭方向上无意地枢转。在维修等的时候,在上壳体20保持打开的情况下,设置在下壳体40中的部件可以被安全地检查和替换等。为了使将上壳体20稳固地支承在打开状态下,优选地应当加大接触部P1,P2之间的垂直距离。
在该实施方式中,当上壳体20处于打开状态时,上壳体20的后端部20a中的第三弯曲部24的根部24a在接触部P2处与板60接触(见图6)。换句话说,根部24a通过板60与下壳体40的后板41间接接触。另一方面,在板60与下壳体40的后板41一体形成的情况下,在上壳体20中的根部24a与后板41直接接触。
同样在产品组装过程中,在上壳体20与枢转连接部C1接合由此维持上壳体20处于打开状态的状态下,而不是在上壳体20与下壳体40完全相间隔的状态下,可以将部件安装在下壳体40上。在这种方式中,在制定操作过程方面存在自由度。
板60的接合突起部61向后弯曲的角,即,宽幅部61b相对垂直方向突出形成的角,大约等于45度,但可以设置为从零度到90度范围的角。
仅当将保持在预定的枢转角处的上壳体相对接合突起部61在与宽幅部61b突出形成的方向平行的方向上移动时,只要可以将宽幅部61b插入到接合孔28中并从接合孔28移开,就可以任意设置刚提及的角。该预定枢转角落在上述可安装/可拆卸角的范围内。特别地,当上壳体20处于几乎关闭的状态下时(见图10A和图10B),通过在接合孔28的宽幅对应部28b和接合突起部61的弯曲部61x之间的接触和在弯曲件29和后板41之间的接触,实现防止接合突起部61和接合孔28之间的接合被分离的功能。通过考虑上述内容,进行该设计以确保可安装/可拆卸角的范围。
根据该实施方式,仅当处于与可安装/可拆卸角范围相应的姿态的上壳体20在宽幅部60b突出形成的方向上移动时,宽幅部61b和宽幅对应部28b可以彼此相对地插入和移开(见图9A和图9B)。因此,仅当上壳体20处于半开状态时,可以容易地将上壳体20安装在下壳体40上和从下壳体40上拆卸下来,使得在组装和维修时改进安全性和工作效率变成可能。
特别地,当上壳体20处于打开状态时(见图8A和图8B),通过宽幅部61b和窄幅对应部28a之间的接合防止宽幅部61b和接合孔28在宽幅部61b突出形成的方向上彼此相对地插入和移开。因此,当上壳体20处于打开状态时,可以防止上壳体20无意地从下壳体40上脱离。
当上壳体20处于关闭状态时(参照图10A和图10B),由于在上壳体20的弯曲件29和下壳体40的后板41的前表面之间的接合,以及在上壳体20中的宽幅对应部28b和板60的弯曲部61x之间的接合,防止接合孔28和宽幅部61b在宽幅部61b突出形成的方向上彼此相对地插入和移开。因此,可以防止处于关闭状态的上壳体20无意地脱离下壳体40。
此外,当上壳体20处于打开状态时,由于上壳体20的打开状态是由在接触部P1、P2处的接触和接合稳固地维持着,因此可以改进可加工性和安全性。
此外,根据该实施方式,用螺钉49从上将下壳体40的下凸缘47和上壳体20的上凸缘27固定在一起(见图4B),且从左侧和右侧将臂70固定在外壳10上以覆盖螺钉49使其不可见。因此,在将上壳体和下壳体正面朝上转动的状态下,可以将上壳体20固定在下壳体40上。另外,可以通过臂70使螺钉49不可见以提供自然的外表,因此改进外观。特别地,由于设置在臂70中的退让部70a覆盖整个上凸缘27和下凸缘47使其不可见,因此可以进一步改进外观。与仅通过铰链将上壳体和下壳体固定在一起的结构相比,该实施方式可以确保适度的导电性。
当上壳体20处于关闭状态,下凸缘47和上凸缘27(见图2B)仅需彼此面对以便使其能够彼此紧固和固定。因此,使所述下凸缘47和上凸缘27形成诸如凸缘的板形状是不必要的。
在垂直方向上直排式布置螺钉49(见图4B),但只要将其从上面拧紧就可以有点倾斜。
从仅通过使螺钉49不可见来改进外观的观点来看,仅需要构造、设置臂70以便至少覆盖螺钉49使其不可见。
在该实施方式中,臂70固定在上壳体20的左侧构件25L与右侧构件25R上和固定在下壳体40的左侧表面42L和右侧表面42R上,并且可以将其紧固和固定在上壳体20和下壳体40的任一个上。
臂70可以由除树脂之外的材料制成,例如木材。这种情况下,与退让部70a相应的凹部可以通过沉孔等来打。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使板60的接合突起部61的宽幅部61b仅在左向上比窄幅部61a长,但不为此所限制。如图11所示,宽幅部可以向左和向右伸长。
图11表示与板60和接合孔28在形状上变化的改良相应的枢转连接部C1的俯视图。如与图10A相应的图11所示,宽幅部61b比窄幅部61a更向左侧和向右侧伸长,并且接合突起部61整体形成为T形。从而,在上壳体20的后端部20a的接合孔28中,宽幅对应部28b比窄幅对应部28a更向左侧和向右侧伸长。该结构实现与通过上述实施方式所获得优点相同或相似的优点。
板60的接合突起部61不仅可以向后倾斜也可以向前倾斜,如图12A至图12C所示。
图12A至图12C是表示枢转连接部C1的改良的视图。图12A至图12C与图10B、9B和图8B相应,表示上壳体20的关闭状态,上壳体20枢转的状态和上壳体20的打开状态。如图12A至图12C所示,接合突起部61的宽幅部61b向前倾斜。固定在下壳体40的后板41的前表面上的板60可以被固定在后板41的后表面上,且可以与后板41一体形成。除了倾斜的方向外,板60的结构与上述实施方式的结构相同。
上壳体20的后端部20a的第三弯曲部24包括根部24a但不包括与末端侧半部24b相应的部件。在其它方面,第三弯曲部24的结构与上述实施方式的结构相同。
根据该改良的结构,当上壳体被打开或关闭时,宽幅部61b和宽幅对应部28b可以彼此相对地插入和移开。因此,确保可安装/可拆卸角范围(见图12B)。
当上壳体20处于关闭状态(见图12A)或处于打开状态(见图12C)时,如图10A和图10B以及图8A和图8B所示的情况,上壳体20的后端部20a锁定在枢转连接部C1处,以使其在前至后方向和在垂直方向上不能被移置。因此,上壳体20决不会无意地在枢转连接部C1处脱离下壳体40。
但是,当上壳体处于打开状态(图12C)时,上述结构不能防止在关闭方向上的枢转运动。为了稳固地维持上壳体20的打开状态,例如提供适于在下壳体40和上壳体20的前端之间接合的支承构件,或提供某些其它措施是必要的。
根据图12A至图12C所示的改良,除不需由操作员的手来支承而稳固地维持上壳体20的打开状态的优点之外,可以获得通过图1A至图10B所示的结构所获得的优点。
在上述实施方式和改良中,接合突起部61设置在下壳体40中而接合孔28设置在上壳体20中。如果不需要确保满意的外观,则所述接合突起部可设置在上壳体20中而所述接合孔可设置在下壳体40中。
键盘单元KB和侧床44、45中的任一个或两者可以设置在上壳体20中而非下壳体40中。
从仅将上壳体20固定在下壳体40上的观点来看,在上壳体和下壳体正面朝上旋转,并使螺钉49不可见以提供自然的外表,从而改进外观的情况下,不要求上壳体20与下壳体40枢转地接合。例如,上壳体可与下壳体完全分离,且可以从上置于下壳体上并固定在下壳体上。可选地,可以采用使用适于插入和移除的枢转钉的枢转机构或某些其它机构来取代使用枢转连接部C1。也可以使用通过铰链等使上壳体20与下壳体40始终连接而枢转运动的结构。

Claims (2)

1.一种电子键盘乐器的外壳结构,其具有由彼此分离的下壳体和上壳体组成的外壳,所述外壳通过将所述上壳体固定地安装到所述下壳体上而实现,包括:
上紧固部,其设置在所述上壳体的左侧部和右侧部中;
下紧固部,其设置在所述下壳体的左侧部和右侧部中,且当所述上壳体被安装到所述下壳体时,所述下紧固部面对所述上壳体的所述上紧固部;及
左臂和右臂,其分别与所述上壳体和所述下壳体分离地形成,
其中通过从上方应用壳体紧固件将所述上壳体的所述上紧固部和所述下壳体的所述下紧固部紧固在一起,所述上壳体被安装到所述下壳体,并且
其中所述左臂和所述右臂分别从左侧和右侧紧固到所述上壳体和所述下壳体中至少一个的左侧部和右侧部,以覆盖所述壳体紧固件使其不可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键盘乐器的外壳结构,其中所述上紧固部和所述下紧固部设置为分别从所述上壳体和所述下壳体向左和向右突出,并且
其中所述左臂和所述右臂分别形成有所述左侧和右侧上的所述上紧固部和所述下紧固部被固定到其中的退让部。
CN2010105523534A 2006-12-27 2007-12-26 电子键盘乐器的外壳结构 Active CN10198033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6-352191 2006-12-27
JP2006352191A JP5034493B2 (ja) 2006-12-27 2006-12-27 電子鍵盤楽器の筐体構造
JP2006-352190 2006-12-27
JP2006352190A JP5151147B2 (ja) 2006-12-27 2006-12-27 電子鍵盤楽器の筐体構造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7103056352A Division CN101211556B (zh) 2006-12-27 2007-12-26 电子键盘乐器的外壳结构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980334A CN101980334A (zh) 2011-02-23
CN101980334B true CN101980334B (zh) 2012-07-25

Family

ID=3958210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5523534A Active CN101980334B (zh) 2006-12-27 2007-12-26 电子键盘乐器的外壳结构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US (2) US7902445B2 (zh)
CN (1) CN10198033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902445B2 (en) * 2006-12-27 2011-03-08 Yamaha Corporation Housing structure of electronic keyboard musical instrument
CN104021781B (zh) * 2014-07-01 2017-01-18 深圳市宝安区进科统筹电子开发部 连续组合可拆卸按键模组电子琴
US10988123B2 (en) * 2017-09-29 2021-04-27 Mando Corporation Simulator valve and electronic brake system using the same
JP7137763B2 (ja) * 2019-07-17 2022-09-15 カシオ計算機株式会社 鍵盤楽器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254684A (en) * 1979-01-25 1981-03-10 Helpinstill Iii Charles T Breakdown piano
CN1409296A (zh) * 2001-09-19 2003-04-09 雅马哈株式会社 电子键盘乐器
CN1503218A (zh) * 2002-11-22 2004-06-09 ������������ʽ���� 具有踏板机构的键盘乐器
CN1601602A (zh) * 2003-09-25 2005-03-30 雅马哈株式会社 电子键盘乐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317518Y2 (zh) 1985-12-18 1991-04-12
JP3821022B2 (ja) 2002-03-11 2006-09-13 ヤマハ株式会社 電子機器
DE602004022731D1 (de) * 2003-03-18 2009-10-08 Yamaha Corp Elektronisches Musikinstrument
US7902445B2 (en) 2006-12-27 2011-03-08 Yamaha Corporation Housing structure of electronic keyboard musical instrument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254684A (en) * 1979-01-25 1981-03-10 Helpinstill Iii Charles T Breakdown piano
CN1409296A (zh) * 2001-09-19 2003-04-09 雅马哈株式会社 电子键盘乐器
CN1503218A (zh) * 2002-11-22 2004-06-09 ������������ʽ���� 具有踏板机构的键盘乐器
CN1601602A (zh) * 2003-09-25 2005-03-30 雅马哈株式会社 电子键盘乐器

Non-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P昭62-103382A 1987.05.13
JP特开2003-264381A 2003.09.19
JP特开2005-107462A 2005.04.21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7659470B2 (en) 2010-02-09
CN101980334A (zh) 2011-02-23
US20090151541A1 (en) 2009-06-18
US20080156170A1 (en) 2008-07-03
US7902445B2 (en) 2011-03-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516516B2 (en) Three-dimension adjustable hidden furniture door hinge
US5724704A (en) Detachable hinge device for portable notebook computer
CN101980334B (zh) 电子键盘乐器的外壳结构
US20100147547A1 (en) Pivoting while-in-use electrical box and cover
JP2000315535A (ja) フレキシブル基板用コネクタ
US20070210684A1 (en) Computer enclosure
US8230629B2 (en) Faceplate assembly and label cover
CN102759813B (zh) 具外框卡合设计的显示装置
US6730845B1 (en) Electric component box with removable cover
WO2003023925A1 (en) Electrical box with deflectable side walls
CN101211556B (zh) 电子键盘乐器的外壳结构
EP3346079A1 (en) Hinge and hinge bracket
CN101609247A (zh) 一种平板式三脚架
US7878836B2 (en) CPU socket with locking device
JP2014204109A (ja) 機器収納体
WO2017203770A1 (ja) ヒンジ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収納庫
EP2244476A1 (en) Flat panel display device
US6728100B2 (en) Portable computer and method for assembling the same
US4884316A (en) Hinge
JPH08508131A (ja) 導線出口溝を有する差込コネクタ
JPH04179078A (ja) プリント配線板用コネクタ
JP3014875B2 (ja) 分電盤
JP2012084404A (ja) コネクタ
JP3697238B2 (ja) 連結式ダクト
CN218672847U (zh) 门体组件及冰箱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