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979936B - 回热式吸收-发生系统与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 Google Patents
回热式吸收-发生系统与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1979936B CN101979936B CN2010105417535A CN201010541753A CN101979936B CN 101979936 B CN101979936 B CN 101979936B CN 2010105417535 A CN2010105417535 A CN 2010105417535A CN 201010541753 A CN201010541753 A CN 201010541753A CN 101979936 B CN101979936 B CN 101979936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generator
- absorber
- communicated
- solution
- pipelin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15/00—Sorp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operating continuously, e.g. absorption type
- F25B15/02—Sorp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operating continuously, e.g. absorption type without inert ga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15/00—Sorp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operating continuously, e.g. absorption type
- F25B15/008—Sorp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operating continuously, e.g. absorption type with multi-stage operation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30/00—Adapting or protecting infrastructure or their operation
- Y02A30/27—Relating to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technologie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 Y02B30/62—Absorption based system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orption Type Refrigeration Machin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回热式吸收-发生系统与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属热泵/制冷技术领域。第一吸收器与第三吸收器连通,第三吸收器经第二溶液泵与第二吸收器连通,第二吸收器经第一溶液泵和溶液热交换器与发生器连通,发生器经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吸收器与分汽室连通,分汽室与第一吸收器连通,第一吸收器有被加热介质管路、冷剂蒸汽通道分别与外部连通,外部有冷剂液管路与第三吸收器连通后第三吸收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第三吸收器分别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和分汽室连通,发生器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冷剂蒸汽通道分别与外部连通,形成一回热式吸收-发生系统;增加包括冷凝器和蒸发器在内其它部件,形成系列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实现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在关键工作参数和性能指数上的连续化。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制冷和低温余热利用热泵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采用吸收式热泵技术进行余热利用的前提是热泵能够将热量自余热温度提升到用户需求的温度以上,同时还要使吸收式热泵机组的性能指数尽可能地高;同理,制冷时在满足用户的需求前提下也要尽可能高地发挥驱动热介质的制冷效益。这要求所采用的相应机组有着合理的结构和工作流程,更要求在不同的工作参数区间都有相对应的高性能指数的吸收式热泵。
为使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的供热温度和性能指数得到提高,人们先是通过研究得到了不同效数和不同级数的机组,进而采用增加供热端、增加供热流程等方法进行不同热泵流程的复合得到更为细致的效数和级数,它们对应着相应的性能指数。但是,不同效数的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的工作参数区间是不相连的,在性能指数上更是有着较大的差别;不同级数的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在工作参数和性能指数两方面同样存在较大的差别。
从机组内部流程来看,为提高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的供热温度,关键在于降低进入发生器的溶液浓度;为了能够利用更低温度的余热,关键在于提高进入吸收器的溶液浓度。如果能够采取合理的技术措施,同时提高进入吸收器的溶液浓度和降低进入发生器的溶液浓度,并且能够在一定范围内根据需求来选择溶液浓度提高和降低的幅度,这将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为了提升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的供热温度、使其具有较高的性能指数和实现工作参数之间和性能指数之间的无间断衔接,本发明采用巧妙的流程,将回热原理应用于溶液的吸收-发生过程,建立起回热式吸收-发生系统,并得到不同效数、不同级数的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再结合已有的技术措施,实现不同工作参数区间对应相应的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实现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在工作参数区间和性能指数上的连续衔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供回热式吸收-发生系统和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首先提出回热式吸收-发生系统,然后在回热式吸收-发生系统中增加不同的构件,得到一系列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具体发明内容分项阐述如下:
1.回热式吸收-发生系统,主要由第一吸收器、第二吸收器、发生器、第一溶液泵、第二溶液泵和溶液热交换器组成;第一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与第二吸收器连通,第二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和溶液热交换器与发生器连通,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吸收器与第一吸收器连通,第一吸收器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和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外部有冷剂液管路与第一吸收器连通后第一吸收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发生器还分别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和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形成回热式吸收-发生系统;其中,发生器变为精馏塔时,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和溶液热交换器与精馏塔连通,精馏塔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吸收器与第一吸收器连通,精馏塔还分别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和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
2.回热式吸收-发生系统,主要由第一吸收器、第二吸收器、发生器、第一溶液泵、第二溶液泵、溶液热交换器、分汽室和第三吸收器组成;第一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与第三吸收器连通,第三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与第二吸收器连通,第二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和溶液热交换器与发生器连通,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吸收器与分汽室连通,分汽室还有浓溶液管路与第一吸收器连通,第一吸收器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和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分汽室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连通,外部有冷剂液管路与第三吸收器连通后第三吸收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第三吸收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或分别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和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发生器还分别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和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形成回热式吸收-发生系统;其中,发生器为精馏塔时,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和溶液热交换器与精馏塔连通,精馏塔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吸收器与分汽室连通,精馏塔还分别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和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
3.回热式吸收-发生系统,是在第2项所述、第三吸收器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的回热式吸收-发生系统中,增加第三溶液泵和溶液节流阀,将分汽室有浓溶液管路与第一吸收器连通调整为分汽室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与第一吸收器连通,将第一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与第三吸收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节流阀与第三吸收器连通,形成回热式吸收-发生系统。
4.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1项所述的回热式吸收-发生系统中,增加冷凝器、蒸发器、节流阀、冷剂液泵或第二节流阀,将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将第一吸收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连通,将外部有冷剂液管路与第一吸收器连通后第一吸收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确定为蒸发器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与第一吸收器连通后第一吸收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或确定为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与第一吸收器连通后第一吸收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冷凝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蒸发器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单级单效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5.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2项所述的回热式吸收-发生系统中,增加冷凝器、蒸发器、节流阀、冷剂液泵或第二节流阀,将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将第一吸收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连通,将第三吸收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连通,将外部有冷剂液管路与第三吸收器连通后第三吸收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确定为蒸发器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与第三吸收器连通后第三吸收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或确定为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与第三吸收器连通后第三吸收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冷凝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蒸发器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单级单效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6.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3项所述的回热式吸收-发生系统中,增加冷凝器、蒸发器、第二蒸发器、节流阀、第二节流阀、冷剂液泵或第三节流阀,将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蒸发器连通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与第二蒸发器连通,将第一吸收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连通,将第三吸收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二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连通,将外部有冷剂液管路与第三吸收器连通后第三吸收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确定为蒸发器或第二蒸发器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与第三吸收器连通后第三吸收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或确定为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与第三吸收器连通后第三吸收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冷凝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蒸发器和第二蒸发器还分别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单级单效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7.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4项所述的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二发生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节流阀,第一溶液泵增设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之后与发生器经溶液热交换器之后的浓溶液管路汇合、再经第二吸收器与第一吸收器连通,将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调整为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后第二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与冷凝器连通——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二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第二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形成单级并联双效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8.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5-6项所述的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二发生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节流阀,第一溶液泵增设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之后与发生器经溶液热交换器之后的浓溶液管路汇合、再经第二吸收器与分汽室连通,将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调整为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后第二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与冷凝器连通——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二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第二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形成单级并联双效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9.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4项所述的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二发生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节流阀,将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和溶液热交换器与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发生器连通,将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吸收器与第一吸收器连通调整为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吸收器与第一吸收器连通,将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调整为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后第二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与冷凝器连通——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二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第二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形成单级串联双效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10.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5-6项所述的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二发生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节流阀,将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和溶液热交换器与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发生器连通,将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吸收器与分汽室连通调整为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吸收器与分汽室连通,将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调整为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后第二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与冷凝器连通——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二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第二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形成单级串联双效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11.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9-10项所述的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将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溶液热交换器之后分别直接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和再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发生器连通,形成单级串并联双效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12.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4项所述的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二发生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新增节流阀和新增溶液泵,将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和溶液热交换器与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发生器连通,将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吸收器与第一吸收器连通调整为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吸收器与第一吸收器连通,将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调整为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后第二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与冷凝器连通——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二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第二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形成单级串联双效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13.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5-6项所述的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二发生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新增节流阀和新增溶液泵,将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和溶液热交换器与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发生器连通,将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吸收器与分汽室连通调整为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吸收器与分汽室连通,将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调整为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后第二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与冷凝器连通——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二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第二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形成单级串联双效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14.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12-13项所述的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将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溶液热交换器之后分别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和与发生器连通,形成单级串并联双效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15.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4项所述的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二发生器、第三发生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第三溶液热交换器、新增节流阀和新增第二节流阀,第一溶液泵增设稀溶液管路分别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和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发生器连通,第二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之后和第三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之后均与发生器经溶液热交换器之后的浓溶液管路汇合、再经第二吸收器与第一吸收器连通,将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调整为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后第二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与冷凝器连通——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二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第二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连通后第三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二节流阀与冷凝器连通——第二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三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第三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形成单级并联三效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16.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5-6项所述的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二发生器、第三发生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第三溶液热交换器、新增节流阀和新增第二节流阀,第一溶液泵增设稀溶液管路分别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和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发生器连通,第二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之后和第三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之后均与发生器经溶液热交换器之后的浓溶液管路汇合、再经第二吸收器与分汽室连通,将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调整为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后第二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与冷凝器连通--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二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第二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连通后第三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二节流阀与冷凝器连通——第二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三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第三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形成单级并联三效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17.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4项所述的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二发生器、第三发生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第三溶液热交换器、新增节流阀和新增第二节流阀,将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和溶液热交换器与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发生器连通,将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吸收器与第一吸收器连通调整为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发生器连通,第三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吸收器与第一吸收器连通,将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调整为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后第二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与冷凝器连通——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二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第二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连通后第三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二节流阀与冷凝器连通——第二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三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第三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形成单级串联三效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18.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5-6项所述的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二发生器、第三发生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第三溶液热交换器、新增节流阀和新增第二节流阀,将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和溶液热交换器与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发生器连通,将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吸收器与分汽室连通调整为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发生器连通,第三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吸收器与分汽室连通,将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调整为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后第二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与冷凝器连通——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二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第二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连通后第三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二节流阀与冷凝器连通——第二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三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第三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形成单级串联三效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19.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4项所述的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二发生器、第三发生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第三溶液热交换器、新增节流阀、新增第二节流阀、新增溶液泵和新增第二溶液泵,将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和溶液热交换器与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发生器连通,第三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泵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发生器连通,将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吸收器与第一吸收器连通调整为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吸收器与第一吸收器连通,将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调整为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后第二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与冷凝器连通——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二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第二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连通后第三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二节流阀与冷凝器连通——第二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三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第三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形成单级串联三效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20.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5-6项所述的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二发生器、第三发生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第三溶液热交换器、新增节流阀、新增第二节流阀、新增溶液泵和新增第二溶液泵,将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和溶液热交换器与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发生器连通,第三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泵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发生器连通,将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吸收器与分汽室连通调整为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吸收器与分汽室连通,将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调整为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后第二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与冷凝器连通——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二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第二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连通后第三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二节流阀与冷凝器连通——第二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三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第三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形成单级串联三效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21.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4项所述的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吸收-蒸发器、第二冷剂液泵或新增节流阀,将第一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与第二吸收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蒸发器连通,吸收-蒸发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将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连通调整为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蒸发器连通,蒸发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第二冷剂液泵与吸收-蒸发器连通后吸收-蒸发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连通、或冷凝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与吸收-蒸发器连通后吸收-蒸发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连通,形成单发生器两级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22.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5项所述的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吸收-蒸发器、第二冷剂液泵或新增节流阀,将第三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与第二吸收器连通调整为第三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蒸发器连通,吸收-蒸发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将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分别与第一吸收器和第三吸收器连通调整为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蒸发器连通,蒸发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第二冷剂液泵与吸收-蒸发器连通后吸收-蒸发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分别与第一吸收器和第三吸收器连通、或冷凝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与吸收-蒸发器连通后吸收-蒸发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分别与第一吸收器和第三吸收器连通,形成单发生器两级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23.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5项所述、第三吸收器无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的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三溶液泵、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吸收-蒸发器、第二冷剂液泵或新增节流阀,将分汽室有浓溶液管路与第一吸收器连通调整为分汽室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吸收器连通,将第一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与第三吸收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蒸发器连通,吸收-蒸发器还有稀溶液管路与第三吸收器连通,将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连通调整为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蒸发器连通,蒸发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第二冷剂液泵与吸收-蒸发器连通后吸收-蒸发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连通、或冷凝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与吸收-蒸发器连通后吸收-蒸发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连通,形成单发生器两级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24.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5项所述、第三吸收器无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的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三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将分汽室有浓溶液管路与第一吸收器连通调整为分汽室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吸收器连通,将第一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与第三吸收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吸收器连通,取消蒸发器与第一吸收器连通的冷剂蒸汽通道,将蒸发器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与第三吸收器连通后第三吸收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或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与第三吸收器连通后第三吸收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相应调整为蒸发器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与第三吸收器连通后第三吸收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分别与第一吸收器和第二吸收器连通、或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与第三吸收器连通后第三吸收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分别与第一吸收器和第二吸收器连通,形成单发生器两级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25.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4项所述的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吸收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第二冷剂液泵或新增节流阀,将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和溶液热交换器与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发生器连通,将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吸收器与第一吸收器连通调整为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新增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吸收器与第一吸收器连通,将第一吸收器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调整为蒸发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第二冷剂液泵与第一吸收器连通后第一吸收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或调整为冷凝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第一吸收器连通后第一吸收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新增吸收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单发生器两级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26.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5项所述、第三吸收器无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的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吸收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第二冷剂液泵或新增节流阀,将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和溶液热交换器与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发生器连通,将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吸收器与分汽室连通调整为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新增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吸收器与分汽室连通,将第一吸收器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调整为蒸发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第二冷剂液泵与第一吸收器连通后第一吸收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或调整为冷凝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与第一吸收器连通后第一吸收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新增吸收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单发生器两级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27.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4-6项所述的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二发生器、新增吸收器、新增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将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调整为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新增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吸收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分别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和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吸收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由发生器向新增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双发生器两级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28.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4项所述的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二发生器、新增吸收器、新增溶液泵、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将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和溶液热交换器与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新增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发生器连通,将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吸收器与第一吸收器连通调整为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吸收器与第一吸收器连通,将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分别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和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吸收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由发生器向新增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双发生器两级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29.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5-6项所述的任一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二发生器、新增吸收器、新增溶液泵、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将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和溶液热交换器与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新增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发生器连通,将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吸收器与分汽室连通调整为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吸收器与分汽室连通,将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调整为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分别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和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吸收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由发生器向新增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双发生器两级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30.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27-29项所述的任一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二冷凝器和新增节流阀,将第二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连通,第二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与冷凝器连通,发生器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第二冷凝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由发生器分别向冷凝器和新增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双发生器两级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31.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4项所述的任一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二发生器、新增吸收器、新增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将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连通调整为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新增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吸收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分别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连通和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吸收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由第二发生器向第一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双发生器两级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32.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5项所述的任一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二发生器、新增吸收器、新增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将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分别与第一吸收器和第三吸收器连通调整为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新增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吸收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分别与第一吸收器和第三吸收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吸收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由第二发生器向第一吸收器或分别向第一吸收器和第三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双发生器两级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33.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31-32项所述的任一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二冷凝器和新增节流阀,第二发生器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连通,第二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再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第二冷凝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由第二发生器分别向第二冷凝器、第一吸收器或再加上第三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双发生器两级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其中,还可选择将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调整为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与第二冷凝器连通。
34.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4项所述的任一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二发生器、新增吸收器、新增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将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调整为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新增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吸收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分别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和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吸收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取消第一吸收器与外部连通的被加热介质管路,将蒸发器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与第一吸收器连通后第一吸收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调整为蒸发器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与第一吸收器连通后第一吸收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分别与第二吸收器和新增吸收器连通、或将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与第一吸收器连通后第一吸收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调整为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与第一吸收器连通后第一吸收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分别与第二吸收器和新增吸收器连通,形成由第一吸收器和发生器共同向新增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双发生器两级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35.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4项所述的任一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二发生器、新增吸收器、新增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将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调整为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新增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吸收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分别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和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吸收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取消第一吸收器与外部连通的被加热介质管路,增加第二冷剂液泵或新增节流阀,蒸发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第二冷剂液泵与第一吸收器连通后第一吸收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或冷凝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与第一吸收器连通后第一吸收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连通,形成由第一吸收器和发生器共同向新增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双发生器两级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36.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5项所述、第三吸收器无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的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二发生器、新增吸收器、新增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将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调整为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新增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吸收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分别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和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吸收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取消第一吸收器与外部连通的被加热介质管路,增加第二冷剂液泵或新增节流阀,蒸发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第二冷剂液泵与第一吸收器连通后第一吸收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或冷凝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与第一吸收器连通后第一吸收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连通,形成由第一吸收器和发生器共同向新增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双发生器两级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37.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4项所述的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二发生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新增溶液泵、吸收-蒸发器、第二冷剂液泵或新增节流阀,将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连通调整为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蒸发器连通,吸收-蒸发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蒸发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分别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连通和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蒸发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第二冷剂液泵与吸收-蒸发器连通后吸收-蒸发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连通、或冷凝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与吸收-蒸发器连通后吸收-蒸发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连通,形成由吸收-蒸发器和第二发生器共同向第一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双发生器两级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38.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32项所述的任一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取消新增吸收器与外部连通的被加热介质管路,增加第二冷剂液泵或新增节流阀,蒸发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第二冷剂液泵与新增吸收器连通后新增吸收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分别与第一吸收器和第三吸收器连通、或冷凝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与新增吸收器连通后新增吸收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分别与第一吸收器和第三吸收器连通,形成由新增吸收器和第二发生器二者共同向第一吸收器或共同向第一吸收器和第三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双发生器两级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39.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7-20项所述的任一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高温冷凝器和高温节流阀,高压发生器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高温冷凝器连通,高温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高温节流阀与冷凝器连通,高温冷凝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以高温冷凝器为附加高温供热端的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40.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15-20项所述的任一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高温冷凝器和高温节流阀,中压发生器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高温冷凝器连通,高温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高温节流阀与冷凝器连通,高温冷凝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以高温冷凝器为附加高温供热端的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41.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7-14项所述的任一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二级吸收器、二级发生器、二级溶液泵和二级溶液热交换器,将低压发生器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与冷凝器连通调整为低压发生器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将低压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调整为低压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二级吸收器连通,二级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二级溶液泵和二级溶液热交换器与二级发生器连通,二级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二级溶液热交换器与二级吸收器连通,二级发生器还分别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和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二级吸收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由低压发生器向二级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以单级双效为第一级的两级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42.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7-14项所述的任一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二级吸收器、二级发生器、二级溶液泵、二级溶液热交换器、二级冷凝器和二级节流阀,低压发生器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二级吸收器连通,二级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二级溶液泵和二级溶液热交换器与二级发生器连通,二级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二级溶液热交换器与二级吸收器连通,二级发生器还分别有冷剂蒸汽通道与二级冷凝器连通和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二级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二级节流阀与冷凝器连通,二级吸收器和二级冷凝器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由低压发生器分别向冷凝器和二级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以单级双效为第一级的两级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43.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15-20项所述的任一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二级吸收器、二级发生器、二级溶液泵和二级溶液热交换器,将中压发生器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与冷凝器连通调整为中压发生器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将低压发生器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二节流阀与冷凝器连通调整为低压发生器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二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将低压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调整为低压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二级吸收器连通,二级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二级溶液泵和二级溶液热交换器与二级发生器连通,二级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二级溶液热交换器与二级吸收器连通,二级发生器还分别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和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二级吸收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由低压发生器向二级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以单级三效为第一级的两级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44.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15-20项所述的任一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二级吸收器、二级发生器、二级溶液泵、二级溶液热交换器、二级冷凝器和二级节流阀,低压发生器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二级吸收器连通,二级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二级溶液泵和二级溶液热交换器与二级发生器连通,二级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二级溶液热交换器与二级吸收器连通,二级发生器还分别有冷剂蒸汽通道与二级冷凝器连通和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二级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二级节流阀与冷凝器连通,二级吸收器和二级冷凝器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由低压发生器分别向冷凝器和二级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以单级三效为第一级的两级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附图说明:
图1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回热式吸收-发生系统第1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2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回热式吸收-发生系统原理、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3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回热式吸收-发生系统第2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4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回热式吸收-发生系统第3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5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单级单效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第1个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6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单级单效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第2个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7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单级单效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第3个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8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单级单效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第4个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9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单级单效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第5个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10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单级并联双效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第1个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11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单级并联双效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第2个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12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单级串联双效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第1个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13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单级串联双效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第2个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14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单级串联双效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第3个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15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单级串并联双效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16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单级并联三效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第1个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17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单级并联三效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第2个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18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单级串联三效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第1个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19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单级串联三效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第2个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20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单级串联三效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第3个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21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单发生器两级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第1个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22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单发生器两级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第2个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23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单发生器两级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第3个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24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单发生器两级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第4个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25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单发生器两级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第5个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26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单发生器两级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第6个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27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双发生器两级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第1个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28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双发生器两级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第2个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29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双发生器两级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第3个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30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双发生器两级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第4个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31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双发生器两级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第5个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32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双发生器两级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第6个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33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双发生器两级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第7个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27-33所示的双发生器两级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由发生器或第二发生器向第二级热泵流程提供冷剂蒸汽。
图34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双发生器两级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第8个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35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双发生器两级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第9个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36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双发生器两级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第10个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37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双发生器两级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第11个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38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双发生器两级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第12个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34-38所示的双发生器两级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由第一吸收器和发生器、或由吸收-蒸发器和第二发生器、或由新增吸收器和第二发生器共同向第二级热泵流程提供冷剂蒸汽。
图39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以高温冷凝器为附加高温供热端的单级并联双效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40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以高温冷凝器为附加高温供热端的单级并联三效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41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以单级并联双效为第一级的两级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第1个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42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以单级并联双效为第一级的两级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第2个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中,1-第一吸收器,2-第二吸收器,3-发生器(精馏塔),4-第一溶液泵,5-第二溶液泵,6-溶液热交换器,7-分汽室,8-第三吸收器,9-第三溶液泵,10-溶液节流阀。
图中,A-冷凝器,B-蒸发器,C-节流阀,D-冷剂液泵,E-第二节流阀,F-第二蒸发器,G-第三节流阀,H-第二发生器,I-第二溶液热交换器,J-新增节流阀,K-新增溶液泵,L-第三发生器,M-第三溶液热交换器,N-新增第二节流阀,O-新增第二溶液泵,P-第二冷剂液泵,Q-吸收-蒸发器,R-新增吸收器,S-第二冷凝器。
图中,a1-高温冷凝器,b1-高温节流阀;a2-二级吸收器,b2-二级发生器,c2-二级溶液泵,d2-二级溶液热交换器,e2-二级冷凝器,f2-二级节流阀。
需要指出和说明的是:
①发生器3的浓溶液经溶液热交换器6降压后再流经第二吸收器2吸热而实现部分汽化,其中溶液热交换器6不仅具有热交换的作用,它也起到了溶液节流阀节流降压的作用;必要时可在浓溶液管路上增加溶液节流阀。
②在单级双效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发生器3和第二发生器H也被称为高压发生器和低压发生器;同理,在单级三效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发生器3、第二发生器H和第三发生器L也被称为高压发生器、中压发生器和低压发生器。
③“单级并联双效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的“并联”是指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实现双效流程时溶液循环为并联;“单级并联三效”亦如此。
④“单级串联双效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的“串联”是指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实现双效流程时溶液循环为串联;“单级串联三效”亦如此。
⑤诸如“单级双效”等术语中的“单级”是引用了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的称呼,“双效”也是沿用了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高温驱动热介质发生作用的角度来称呼的。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例来详细描述本发明。
图1所示的回热式吸收-发生系统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它主要由第一吸收器、第二吸收器、发生器、第一溶液泵、第二溶液泵和溶液热交换器组成;第一吸收器1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5与第二吸收器2连通,第二吸收器2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4和溶液热交换器6与发生器3连通,发生器3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6和第二吸收器2与第一吸收器1连通;第一吸收器1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和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外部有冷剂液管路与第一吸收器1连通后第一吸收器1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2连通,发生器3还分别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和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
②流程上,来自外部的低温冷剂蒸汽(冷剂液吸收低温热产生的蒸汽或余热蒸汽)进入第一吸收器1、被来自发生器3的浓溶液吸收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和加热流经第一吸收器1的冷剂液成冷剂蒸汽;第一吸收器1的稀溶液经第二溶液泵5进入第二吸收器2、吸收来自第一吸收器1的冷剂蒸汽并放热于流经第二吸收器2的溶液,第二吸收器2的稀溶液经第一溶液泵4和溶液热交换器6进入发生器3;驱动热介质加热进入发生器3的溶液并对外释放冷剂蒸汽,发生器3的浓溶液经溶液热交换器6放热、降压后再流经第二吸收器2吸热汽化,汽化后的溶液进入第一吸收器1,形成回热式吸收-发生系统。
图2所示的回热式吸收-发生系统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它主要由第一吸收器、第二吸收器、精馏塔、第一溶液泵、第二溶液泵、溶液热交换器和分汽室组成;第一吸收器1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5与第二吸收器2连通,第二吸收器2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4和溶液热交换器6与精馏塔3连通,精馏塔3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6和第二吸收器2与分汽室7连通,分汽室7还有浓溶液管路与第一吸收器1连通;第一吸收器1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和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外部有冷剂液管路与第一吸收器1连通后第一吸收器1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2连通,分汽室7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1连通,精馏塔3还分别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和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
②流程上,来自外部的低温冷剂蒸汽和来自分汽室7的冷剂蒸汽进入第一吸收器1、被来自分汽室7的浓溶液吸收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和加热流经第一吸收器1的冷剂液成冷剂蒸汽;第一吸收器1的稀溶液经第二溶液泵5进入第二吸收器2、吸收来自第一吸收器1的冷剂蒸汽并放热于流经第二吸收器2的溶液,第二吸收器2的稀溶液经第一溶液泵4和溶液热交换器6进入精馏塔3;驱动热介质加热进入精馏塔3的溶液并对外释放冷剂蒸汽和放热于被加热介质,精馏塔3的浓溶液经溶液热交换器6放热、降压后再流经第二吸收器2吸热汽化,汽化后的溶液进入分汽室7进行汽、液分离,分汽室7释放的冷剂蒸汽和浓溶液均进入第一吸收器1,形成回热式吸收-发生系统。
在图2所示的回热式吸收-发生系统中,第二吸收器2的作用在于:①吸收来自第一吸收器1的冷剂蒸汽并加热流经其内的另一路溶液使其实现低压下的部分汽化,这样第二吸收器2的稀溶液浓度可以比第一吸收器1的稀溶液更低,从而使进入发生器3的溶液能够释放出更高温度的冷剂蒸汽;②第一吸收器1对外热负荷降低,分汽室7使来自发生器3的溶液提高浓度后再进入第一吸收器1,这有利于提高工作于第一吸收器1的溶液浓度,从而使第一吸收器1可以吸收更低温度的冷剂蒸汽或余热蒸汽从而向被加热介质提供更高温度的热负荷;③第一吸收器1中用于加热流经其内的冷剂液的热负荷越大,第一吸收器1提供给第二吸收器2的冷剂蒸汽量就越大,流经第二吸收器2的溶液汽化产生的冷剂蒸汽就越多,余热温度提升则越高,性能指数相应降低;④回热负荷多少与热泵提升余热温度的程度成相应的正对应关系,采用此回热方法可以使相应机组实现热力学参数的连续变化和对应,从而实现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机组在热力学参数和性能指数上的无间断衔接。
图3所示的回热式吸收-发生系统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主要由第一吸收器、第二吸收器、发生器、第一溶液泵、第二溶液泵、溶液热交换器、分汽室和第三吸收器组成;第一吸收器1有稀溶液管路与第三吸收器8连通,第三吸收器8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5与第二吸收器2连通,第二吸收器2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4和溶液热交换器6与发生器3连通,发生器3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6和第二吸收器2与分汽室7连通,分汽室7还有浓溶液管路与第一吸收器1连通,第一吸收器1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和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分汽室7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8连通,外部有冷剂液管路与第三吸收器8连通后第三吸收器8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2连通,第三吸收器8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发生器3还分别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和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
②流程上,来自外部的低温冷剂蒸汽进入第一吸收器1、被来自分汽室7的浓溶液吸收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第一吸收器1的稀溶液进入第三吸收器8、吸收来自分汽室7的冷剂蒸汽并加热流经第三吸收器8的冷剂液成冷剂蒸汽,第三吸收器8产生的冷剂蒸汽向第二吸收器2提供;第三吸收器8的稀溶液经第二溶液泵5进入第二吸收器2、吸收来自第三吸收器8的冷剂蒸汽并放热于流经第二吸收器2的溶液,第二吸收器2的稀溶液经第一溶液泵4和溶液热交换器6进入发生器3;驱动热介质加热进入发生器3的溶液并对外释放冷剂蒸汽,发生器3的浓溶液经溶液热交换器6放热、降压后再流经第二吸收器2吸热汽化,汽化后的溶液进入分汽室7;进入分汽室7的溶液释放冷剂蒸汽向第三吸收器8提供,浓溶液进入第三吸收器8,形成回热式吸收-发生系统。
与图1-2所示相比,图3中的第一吸收器1和第三吸收器8是图1-2中第一吸收器1拆分的结果,这改善了回热的效果——使第一吸收器1提升低温热的能力得到提高;它们具有相同的实质。
还要说明的是,第三吸收器8与外部连通的冷剂蒸汽通道主要用于系统启动阶段的回热过程。
图4所示的回热式吸收-发生系统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在图3所示的回热式吸收-发生系统中,第三吸收器8增设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增加第三溶液泵和溶液节流阀,将分汽室7有浓溶液管路与第一吸收器1连通调整为分汽室7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9与第一吸收器1连通,将第一吸收器1有稀溶液管路与第三吸收器8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1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节流阀10与第三吸收器8连通。
②流程上,来自外部的低温冷剂蒸汽进入第一吸收器1、被来自分汽室7的浓溶液吸收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第一吸收器1的稀溶液经溶液节流阀10进入第三吸收器8、吸收来自分汽室7和外部的冷剂蒸汽并分别放热于被加热介质和加热流经第三吸收器8的冷剂液成冷剂蒸汽,第三吸收器8产生的冷剂蒸汽向第二吸收器2提供;第三吸收器8的稀溶液经第二溶液泵5进入第二吸收器2、吸收来自第三吸收器8的冷剂蒸汽并放热于流经第二吸收器2的溶液,第二吸收器2的稀溶液经第一溶液泵4和溶液热交换器6进入发生器3;驱动热介质加热进入发生器3的溶液并对外释放冷剂蒸汽,发生器3的浓溶液经溶液热交换器6放热、降压后再流经第二吸收器2吸热汽化,汽化后的溶液进入分汽室7;进入分汽室7的溶液释放冷剂蒸汽向第三吸收器8提供,浓溶液经第三溶液泵9进入第三吸收器8,形成回热式吸收-发生系统。
图4中第三吸收器8对外提供的热负荷可看作是承担了第一吸收器1的部分热负荷,这有利于提高余热资源的利用率。与图3所示不同,正常工况下外部需向第三吸收器8提供冷剂蒸汽。同样地,图3中的第三吸收器8也可以承担第一吸收器1的部分热负荷。
图5所示的单级单效回热式吸收-发生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在图1所示的回热式吸收-发生系统中,增加冷凝器、蒸发器、节流阀和冷剂液泵,将发生器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发生器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A连通,冷凝器A还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C与蒸发器B连通,将第一吸收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蒸发器B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1连通,将外部有冷剂液管路与第一吸收器1连通后第一吸收器1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2连通确定为蒸发器B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D与第一吸收器1连通后第一吸收器1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2连通,冷凝器A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蒸发器B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②流程上,发生器3产生的冷剂蒸汽进入冷凝器A、放热于被加热介质后成冷剂液,冷凝器A的冷剂液经节流阀C节流后进入蒸发器B;进入蒸发器B的冷剂液分成两路——第一路吸收余热成冷剂蒸汽并向第一吸收器1提供,第二路经冷剂液泵D升压后流经第一吸收器1、吸热成冷剂蒸汽并向第二吸收器2提供,形成单级单效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图6所示的单级单效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在图2所示的回热式吸收-发生系统中,取消分汽室,取消分汽室7与第一吸收器1连通的冷剂蒸汽通道,精馏塔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6和第二吸收器2与第一吸收器1连通;增加冷凝器、蒸发器、节流阀和第二节流阀,将精馏塔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精馏塔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A连通,冷凝器A还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C与蒸发器B连通,将第一吸收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蒸发器B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1连通,将外部有冷剂液管路与第一吸收器1连通后第一吸收器1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2连通确定为冷凝器A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E与第一吸收器1连通后第一吸收器1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2连通,冷凝器A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蒸发器B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②流程上,精馏塔3产生的冷剂蒸汽进入冷凝器A、放热于被加热介质后成冷剂液,冷凝器A的冷剂液分成两路——第一路经节流阀C节流后进入蒸发器B、吸收余热成冷剂蒸汽并向第一吸收器1提供,第二路冷剂液经第二节流阀E节流后流经第一吸收器1、吸热成冷剂蒸汽并向第二吸收器2提供,形成单级单效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图7所示的单级单效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在图3所示的回热式吸收-发生系统中,第三吸收器8增加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增加冷凝器、蒸发器、节流阀和第二节流阀,将发生器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发生器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A连通,冷凝器A还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C与蒸发器B连通,将第一吸收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蒸发器B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1连通,将第三吸收器8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蒸发器B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8连通,将外部有冷剂液管路与第三吸收器8连通后第三吸收器8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2连通确定为冷凝器A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E与第三吸收器8连通后第三吸收器8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2连通,冷凝器A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蒸发器B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②流程上,发生器3产生的冷剂蒸汽进入冷凝器A、放热于被加热介质后成冷剂液,冷凝器A的冷剂液分成两路——第一路经节流阀C节流后进入蒸发器B、吸收余热成冷剂蒸汽并分别向第一吸收器1和第三吸收器8提供,第二路经第二节流阀E节流后流经第三吸收器8、吸热成冷剂蒸汽并向第二吸收器2提供,形成单级单效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图8所示的单级单效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在图7所示的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取消第三吸收器8与外部连通的被加热介质管路,将冷凝器A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E与第三吸收器8连通后第三吸收器8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2连通调整为蒸发器B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D与第三吸收器8连通后第三吸收器8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2连通。
②流程上,发生器3产生的冷剂蒸汽进入冷凝器A、放热于被加热介质后成冷剂液,冷凝器A的冷剂液经节流阀C节流后进入蒸发器B;进入蒸发器B的冷剂液分成两路——第一路吸收余热成冷剂蒸汽并向第一吸收器1提供,第二路经冷剂液泵D加压后再流经第三吸收器8、吸热成冷剂蒸汽并向第二吸收器2提供,形成单级单效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图9所示的单级单效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在图4所示的回热式吸收-发生系统中,增加冷凝器、蒸发器、第二蒸发器、节流阀、第二节流阀和冷剂液泵,将发生器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发生器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A连通,冷凝器A还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C与蒸发器B连通,蒸发器B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E与第二蒸发器F连通,将第一吸收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蒸发器B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1连通,将第三吸收器8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二蒸发器F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8连通,将外部有冷剂液管路与第三吸收器8连通后第三吸收器8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2连通确定为第二蒸发器F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D与第三吸收器8连通后第三吸收器8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2连通,冷凝器A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蒸发器B和第二蒸发器F还分别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上述结构中,也可选择蒸发器B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D与第三吸收器8连通后第三吸收器8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2连通。
②流程上,发生器3产生的冷剂蒸汽进入冷凝器A、放热于被加热介质后成冷剂液,冷凝器A的冷剂液经节流阀C节流后进入蒸发器B;进入蒸发器B的冷剂液分成两路——第一路吸收余热成冷剂蒸汽并向第一吸收器1提供,第二路经第二节流阀E节流进入第二蒸发器F;进入第二蒸发器F的冷剂液分成两路——第一路吸收余热成冷剂蒸汽并向第三吸收器8提供,第二路经冷剂液泵D加压后流经第三吸收器8、吸热成冷剂蒸汽并向第二吸收器2提供,形成单级单效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图10所示的单级并联双效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在图5所示的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二发生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节流阀,第一溶液泵4增设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I与第二发生器H连通,第二发生器H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I之后与发生器3经溶液热交换器6之后的浓溶液管路汇合、再经第二吸收器2与第一吸收器1连通,将发生器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A连通调整为发生器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H连通后第二发生器H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J与冷凝器A连通——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二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第二发生器H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A连通。
②流程上,第二吸收器2的一部分稀溶液经第一溶液泵4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I进入第二发生器H,发生器3产生的冷剂蒸汽流经第二发生器H、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冷剂蒸汽,第二发生器H释放的冷剂蒸汽进入冷凝器A,流经第二发生器H的冷剂蒸汽放热后成冷剂液、再经新增节流阀J进入冷凝器A,第二发生器H的浓溶液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I和第二吸收器2进入第一吸收器1,形成单级并联双效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图11所示的单级并联双效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在图9所示的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二发生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节流阀,第一溶液泵4增设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I与第二发生器H连通,第二发生器H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I之后与发生器3经溶液热交换器6之后的浓溶液管路汇合、再经第二吸收器2与分汽室7连通,将发生器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A连通调整为发生器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H连通后第二发生器H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J与冷凝器A连通——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二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第二发生器H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A连通。
②流程上,发生器3产生的冷剂蒸汽流经第二发生器H、加热由第二吸收器2经第一溶液泵4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I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冷剂蒸汽,第二发生器H释放的冷剂蒸汽进入冷凝器A,流经第二发生器H的冷剂蒸汽放热后成冷剂液、再经新增节流阀J进入冷凝器A,第二发生器H的浓溶液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I和第二吸收器2进入分汽室7,形成单级并联双效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图12所示的单级串联双效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在图5所示的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将蒸发器B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D与第一吸收器1连通后第一吸收器1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2连通调整为冷凝器A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E与第一吸收器1连通后第一吸收器1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2连通,增加第二发生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节流阀,将第二吸收器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4和溶液热交换器6与发生器3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4、溶液热交换器6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I与发生器3连通,将发生器3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6和第二吸收器2与第一吸收器1连通调整为发生器3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I与第二发生器H连通,第二发生器H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6和第二吸收器2与第一吸收器1连通,将发生器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A连通调整为发生器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H连通后第二发生器H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J与冷凝器A连通——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二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第二发生器H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A连通。
②流程上,第二吸收器2的稀溶液经第一溶液泵4、溶液热交换器6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I进入发生器3,发生器3释放的冷剂蒸汽向第二发生器H提供以作为其驱动热介质,发生器3的浓溶液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I进入第二发生器H;冷剂蒸汽流经第二发生器H、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冷剂蒸汽并向冷凝器A提供,流经第二发生器H的冷剂蒸汽放热后成冷剂液、再经新增节流阀J进入冷凝器A,第二发生器H的浓溶液经溶液热交换器6和第二吸收器2进入第一吸收器1,形成单级串联双效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图13所示的单级串联双效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在图9所示的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二发生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节流阀,将第二吸收器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4和溶液热交换器6与发生器3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4、溶液热交换器6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I与发生器3连通,将发生器3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6和第二吸收器2与分汽室7连通调整为发生器3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I与第二发生器H连通,第二发生器H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6和第二吸收器2与分汽室7连通,将发生器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A连通调整为发生器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H连通后第二发生器H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J与冷凝器A连通——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二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第二发生器H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A连通。
②流程上,第二吸收器2的稀溶液经第一溶液泵4、溶液热交换器6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I进入发生器3,发生器3释放的冷剂蒸汽向第二发生器H提供以作为其驱动热介质,发生器3的浓溶液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I进入第二发生器H;冷剂蒸汽流经第二发生器H、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冷剂蒸汽并向冷凝器A提供,流经第二发生器H的冷剂蒸汽放热后成冷剂液、再经新增节流阀J进入冷凝器A,第二发生器H的浓溶液经溶液热交换器6和第二吸收器2进入分汽室7,形成单级串联双效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图14所示的单级串联双效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在图5所示的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二发生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新增节流阀和新增溶液泵,将第二吸收器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4和溶液热交换器6与发生器3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4和溶液热交换器6与第二发生器H连通,第二发生器H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K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I与第一发生器3连通,将发生器3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6和第二吸收器2与第一吸收器1连通调整为发生器3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I、溶液热交换器6和第二吸收器2与第一吸收器1连通,将发生器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A连通调整为发生器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H连通后第二发生器H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J与冷凝器A连通——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二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第二发生器H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A连通。
②流程上,第二吸收器2的稀溶液经第一溶液泵4和溶液热交换器6进入第二发生器H,发生器3释放的冷剂蒸汽向第二发生器H提供以作为其驱动热介质,冷剂蒸汽流经第二发生器H、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冷剂蒸汽并向冷凝器A提供,流经第二发生器H的冷剂蒸汽放热后成冷剂液、再经新增节流阀J进入冷凝器A,第二发生器H的浓溶液经新增溶液泵K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I进入发生器3,发生器3的浓溶液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I、溶液热交换器6和第二吸收器2进入第一吸收器1,形成单级串联双效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图15所示的单级串并联双效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在图9所示的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将第二蒸发器F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D与第三吸收器8连通后第三吸收器8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2连通调整为冷凝器A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G与第三吸收器8连通后第三吸收器8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2连通;增加第二发生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新增节流阀和新增溶液泵,将第二吸收器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4和溶液热交换器6与发生器3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4和溶液热交换器6之后分别与第二发生器H连通和与发生器3连通,第二发生器H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K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I与发生器3连通,将发生器3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6和第二吸收器2与分汽室7连通调整为发生器3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I、溶液热交换器6和第二吸收器2与分汽室7连通,将发生器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A连通调整为发生器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H连通后第二发生器H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J与冷凝器A连通——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二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第二发生器H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A连通。
②流程上,第二吸收器2的稀溶液经第一溶液泵4和溶液热交换器6分别进入第二发生器H和进入发生器3,发生器3释放的冷剂蒸汽向第二发生器H提供以作为其驱动热介质,冷剂蒸汽流经第二发生器H、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冷剂蒸汽并向冷凝器A提供,流经第二发生器H的冷剂蒸汽放热后成冷剂液、再经新增节流阀J进入冷凝器A,第二发生器H的浓溶液经新增溶液泵K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I进入发生器3,发生器3的浓溶液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I、溶液热交换器6和第二吸收器2进入分汽室7,形成单级串并联双效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图16所示的单级并联三效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在图5所示的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二发生器、第三发生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第三溶液热交换器、新增节流阀和新增第二节流阀,第一溶液泵4增设稀溶液管路分别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I与第二发生器H连通和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M与第三发生器L连通,第二发生器H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I之后和第三发生器L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M之后均与发生器3经溶液热交换器6之后的浓溶液管路汇合、再经第二吸收器2与第一吸收器1连通,将发生器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A连通调整为发生器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H连通后第二发生器H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J与冷凝器A连通——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二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第二发生器H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L连通后第三发生器L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二节流阀N与冷凝器A连通——第二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三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第三发生器L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A连通。
②流程上,发生器3产生的冷剂蒸汽流经第二发生器H、加热由第二吸收器2经第一溶液泵4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I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冷剂蒸汽,第二发生器H释放的冷剂蒸汽向第三发生器L提供以作为其驱动热介质,第二发生器H的浓溶液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I和第二吸收器2进入第一吸收器1;流经第三发生器L的冷剂蒸汽加热由第二吸收器2经第一溶液泵4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M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冷剂蒸汽,第三发生器L释放的冷剂蒸汽进入冷凝器A,第三发生器L的浓溶液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M和第二吸收器2进入第一吸收器1;流经第二发生器H的冷剂蒸汽放热后成冷剂液、再经新增节流阀J进入冷凝器A,流经第三发生器L的冷剂蒸汽放热后成冷剂液、再经新增第二节流阀N进入冷凝器A,形成单级并联三效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图17所示的单级并联三效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在图9所示的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二发生器、第三发生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第三溶液热交换器、新增节流阀和新增第二节流阀,第一溶液泵4增设稀溶液管路分别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I与第二发生器H连通和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M与第三发生器L连通,第二发生器H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I之后和第三发生器L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M之后均与发生器3经溶液热交换器6之后的浓溶液管路汇合、再经第二吸收器2与分汽室7连通,将发生器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A连通调整为发生器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H连通后第二发生器H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J与冷凝器A连通——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二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第二发生器H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L连通后第三发生器L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二节流阀N与冷凝器A连通——第二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三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第三发生器L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A连通。
②流程上,发生器3产生的冷剂蒸汽流经第二发生器H、加热由第二吸收器2经第一溶液泵4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I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冷剂蒸汽,第二发生器H释放的冷剂蒸汽向第三发生器L提供以作为其驱动热介质,第二发生器H的浓溶液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I和第二吸收器2进入分汽室7;流经第三发生器L的冷剂蒸汽加热由第二吸收器2经第一溶液泵4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M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冷剂蒸汽,第三发生器L释放的冷剂蒸汽进入冷凝器A,第三发生器L的浓溶液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M和第二吸收器2进入分汽室7;流经第二发生器H的冷剂蒸汽放热后成冷剂液、再经新增节流阀J进入冷凝器A,流经第三发生器L的冷剂蒸汽放热后成冷剂液、再经新增第二节流阀N进入冷凝器A,形成单级并联三效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图18所示的单级串联三效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在图9所示的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选择蒸发器B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D与第三吸收器8连通后第三吸收器8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2连通,增加第二发生器、第三发生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第三溶液热交换器、新增节流阀和新增第二节流阀,将第二吸收器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4和溶液热交换器6与发生器3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4、溶液热交换器6、第二溶液热交换器I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M与发生器3连通,将发生器3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6和第二吸收器2与分汽室7连通调整为发生器3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M与第二发生器H连通,第二发生器H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I与第三发生器L连通,第三发生器L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6和第二吸收器2与分汽室7连通,将发生器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A连通调整为发生器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H连通后第二发生器H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J与冷凝器A连通——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二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第二发生器H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L连通后第三发生器L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二节流阀N与冷凝器A连通——第二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三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第三发生器L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A连通。
②流程上,第二吸收器2的稀溶液经第一溶液泵4、溶液热交换器6、第二溶液热交换器I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M进入发生器3,发生器3释放的冷剂蒸汽向第二发生器H提供以作为其驱动热介质;发生器3的浓溶液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M进入第二发生器H,冷剂蒸汽流经第二发生器H、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冷剂蒸汽并向第三发生器L提供以作为其驱动热介质;第二发生器H的浓溶液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I进入第三发生器L,冷剂蒸汽流经第三发生器L、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冷剂蒸汽并向冷凝器A提供,第三发生器L的浓溶液经溶液热交换器6和第二吸收器2进入分汽室7;流经第二发生器H的冷剂蒸汽放热后成冷剂液、再经新增节流阀J进入冷凝器A,流经第三发生器L的冷剂蒸汽放热后成冷剂液、再经新增第二节流阀N进入冷凝器A,形成单级串联三效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图19所示的单级串联三效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在图5所示的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二发生器、第三发生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第三溶液热交换器、新增节流阀、新增第二节流阀、新增溶液泵和新增第二溶液泵,将第二吸收器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4和溶液热交换器6与发生器3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4和溶液热交换器6与第三发生器L连通,第三发生器L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K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I与第二发生器H连通,第二发生器H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泵O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M与发生器3连通,将发生器3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6和第二吸收器2与第一吸收器1连通调整为发生器3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M、第二溶液热交换器I、溶液热交换器6和第二吸收器2与第一吸收器1连通,将发生器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A连通调整为发生器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H连通后第二发生器H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J与冷凝器A连通——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二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第二发生器H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L连通后第三发生器L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二节流阀N与冷凝器A连通——第二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三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第三发生器L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A连通。
②流程上,第二吸收器2的稀溶液经第一溶液泵4和溶液热交换器6进入第三发生器L,第二发生器H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三发生器L的驱动热介质,冷剂蒸汽流经第三发生器L、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冷剂蒸汽并向冷凝器A提供,第三发生器L的浓溶液经新增溶液泵K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I进入第二发生器H;发生器3释放的冷剂蒸汽向第二发生器H提供以作为其驱动热介质,冷剂蒸汽流经第二发生器H、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冷剂蒸汽并向第三发生器L提供,第二发生器H的浓溶液经新增第二溶液泵O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M进入发生器3,发生器3的浓溶液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M、第二溶液热交换器I、溶液热交换器6和第二吸收器2进入第一吸收器1;流经第二发生器H的冷剂蒸汽放热后成冷剂液、再经新增节流阀J进入冷凝器A,流经第三发生器L的冷剂蒸汽放热后成冷剂液、再经新增第二节流阀N进入冷凝器A,形成单级串联三效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图20所示的单级串联三效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在图9所示的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二发生器、第三发生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第三溶液热交换器、新增节流阀、新增第二节流阀、新增溶液泵和新增第二溶液泵,将第二吸收器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4和溶液热交换器6与发生器3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4和溶液热交换器6与第三发生器L连通,第三发生器L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K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I与第二发生器H连通,第二发生器H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泵O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M与发生器3连通,将发生器3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6和第二吸收器2与分汽室7连通调整为发生器3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M、第二溶液热交换器I、溶液热交换器6和第二吸收器2与分汽室7连通,将发生器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A连通调整为发生器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H连通后第二发生器H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J与冷凝器A连通——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二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第二发生器H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L连通后第三发生器L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二节流阀N与冷凝器A连通——第二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三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第三发生器L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A连通。
②流程上,第二吸收器2的稀溶液经第一溶液泵4和溶液热交换器6进入第三发生器L,第二发生器H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三发生器L的驱动热介质,冷剂蒸汽流经第三发生器L、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冷剂蒸汽并向冷凝器A提供,第三发生器L的浓溶液经新增溶液泵K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I进入第二发生器H;发生器3释放的冷剂蒸汽向第二发生器H提供以作为其驱动热介质,冷剂蒸汽流经第二发生器H、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冷剂蒸汽并向第三发生器L提供,第二发生器H的浓溶液经新增第二溶液泵O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M进入发生器3,发生器3的浓溶液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M、第二溶液热交换器I、溶液热交换器6和第二吸收器2进入分汽室7;流经第二发生器H的冷剂蒸汽放热后成冷剂液、再经新增节流阀J进入冷凝器A,流经第三发生器L的冷剂蒸汽放热后成冷剂液、再经新增第二节流阀N进入冷凝器A,形成单级串联三效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图21所示的单发生器两级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在图5所示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吸收-蒸发器和第二冷剂液泵,将第一吸收器1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5与第二吸收器2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1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I与吸收-蒸发器Q连通,吸收-蒸发器Q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5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I与第二吸收器2连通,将蒸发器B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1连通调整为蒸发器B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蒸发器Q连通,蒸发器B增设冷剂液管路经第二冷剂液泵P与吸收-蒸发器Q连通后吸收-蒸发器Q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1连通。
②流程上,第一吸收器1的稀溶液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I进入吸收-蒸发器Q、吸收来自蒸发器B的冷剂蒸汽并放热于流经吸收-蒸发器Q的冷剂液,吸收-蒸发器Q的稀溶液经第二溶液泵5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I进入第二吸收器2;蒸发器B的冷剂液经第二冷剂液泵P加压后流经吸收-蒸发器Q、吸热成冷剂蒸汽并向第一吸收器1提供,形成单发生器两级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图22所示的单发生器两级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在图7所示的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二溶液热交换器、新增节流阀和吸收-蒸发器,将第三吸收器8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5与第二吸收器2连通调整为第三吸收器8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I与吸收-蒸发器Q连通,吸收-蒸发器Q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5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I与第二吸收器2连通,将蒸发器B有冷剂蒸汽通道分别与第一吸收器1和第三吸收器8连通调整为蒸发器B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蒸发器Q连通,冷凝器A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J与吸收-蒸发器Q连通后吸收-蒸发器Q再有冷剂蒸汽通道分别与第一吸收器1和第三吸收器8连通。
②流程上,第三吸收器8的稀溶液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I进入吸收-蒸发器Q、吸收来自蒸发器B的冷剂蒸汽并放热于流经吸收-蒸发器Q的冷剂液,吸收-蒸发器Q的稀溶液经第二溶液泵5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I进入第二吸收器2;冷凝器A的冷剂液经新增节流阀J节流后流经吸收-蒸发器Q、吸热成冷剂蒸汽并分别向第一吸收器1和第三吸收器8提供,形成单发生器两级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图23所示的单发生器两级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在图8所示的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三溶液泵、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吸收-蒸发器和第二冷剂液泵,将分汽室7有浓溶液管路与第一吸收器1连通调整为分汽室7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9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I与第一吸收器1连通,将第一吸收器1有稀溶液管路与第三吸收器8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1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I与吸收-蒸发器Q连通,吸收-蒸发器Q还有稀溶液管路与第三吸收器8连通,将蒸发器B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1连通调整为蒸发器B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蒸发器Q连通,蒸发器B增设冷剂液管路经第二冷剂液泵P与吸收-蒸发器Q连通后吸收-蒸发器Q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1连通。
②流程上,分汽室7的浓溶液经第三溶液泵9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I进入第一吸收器1、吸收来自吸收-蒸发器Q的冷剂蒸汽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第一吸收器1的稀溶液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I进入吸收-蒸发器Q、吸收来自蒸发器B的冷剂蒸汽并放热于流经吸收-蒸发器Q的冷剂液,吸收-蒸发器Q的稀溶液进入第三吸收器8;蒸发器B的冷剂液经第二冷剂液泵P加压后流经吸收-蒸发器Q、吸热成冷剂蒸汽并向第一吸收器1提供,形成单发生器两级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图24所示的单发生器两级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在图8所示的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三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将分汽室7有浓溶液管路与第一吸收器1连通调整为分汽室7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9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I与第一吸收器1连通,将第一吸收器1有稀溶液管路与第三吸收器8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1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I与第三吸收器8连通,取消蒸发器B与第一吸收器1连通的冷剂蒸汽通道,将蒸发器B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D与第三吸收器8连通后第三吸收器8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2连通调整为蒸发器B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D与第三吸收器8连通后第三吸收器8再有冷剂蒸汽通道分别与第一吸收器1和第二吸收器2连通。
②流程上,分汽室7的浓溶液经第三溶液泵9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I进入第一吸收器1、吸收来自第三吸收器8的冷剂蒸汽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第一吸收器1的稀溶液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I进入第三吸收器8、吸收来自蒸发器B的冷剂蒸汽并放热于流经其内的冷剂液成冷剂蒸汽;蒸发器B的冷剂液经冷剂液泵D加压后流经第三吸收器8、吸热成冷剂蒸汽并分别向第一吸收器1和第二吸收器2提供,形成单发生器两级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图25所示的单发生器两级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在图5所示的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吸收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节流阀,将第二吸收器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4和溶液热交换器6与发生器3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4、溶液热交换器6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I与发生器3连通,将发生器3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6和第二吸收器2与第一吸收器1连通调整为发生器3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I与新增吸收器R连通,新增吸收器R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6和第二吸收器2与第一吸收器1连通,将第一吸收器1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调整为冷凝器A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J第一吸收器1连通后第一吸收器1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R连通,新增吸收器R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②流程上,第二吸收器2的稀溶液经第一溶液泵4、溶液热交换器6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I进入发生器3,发生器3的浓溶液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I进入新增吸收器R、吸收来自第一吸收器1的冷剂蒸汽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新增吸收器R的稀溶液经溶液热交换器6和第二吸收器2进入第一吸收器1;冷凝器A的冷剂液经新增节流阀J节流后流经第一吸收器1、吸热成冷剂蒸汽并向新增吸收器R提供,形成单发生器两级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图26所示的单发生器两级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在图8所示的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吸收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冷剂液泵,将第二吸收器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4和溶液热交换器6与发生器3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4、溶液热交换器6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I与发生器3连通,将发生器3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6和第二吸收器2与分汽室7连通调整为发生器3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I与新增吸收器R连通,新增吸收器R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6和第二吸收器2与分汽室7连通,将第一吸收器1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调整为蒸发器B增设冷剂液管路经第二冷剂液泵P与第一吸收器1连通后第一吸收器1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R连通,新增吸收器R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②流程上,第二吸收器2的稀溶液经第一溶液泵4、溶液热交换器6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I进入发生器3,发生器3的浓溶液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I进入新增吸收器R、吸收来自第一吸收器1的冷剂蒸汽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新增吸收器R的稀溶液经溶液热交换器6和第二吸收器2进入分汽室7;蒸发器B的冷剂液经第二冷剂液泵P加压后流经第一吸收器1、吸热成冷剂蒸汽并向新增吸收器R提供,形成单发生器两级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图27所示的单发生器两级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在图5所示的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二发生器、新增吸收器、新增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将发生器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A连通调整为发生器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R连通,新增吸收器R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K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I与第二发生器H连通,第二发生器H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I与新增吸收器R连通,第二发生器H还分别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A连通和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吸收器R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②流程上,发生器3释放的冷剂蒸汽进入新增吸收器R、被来自第二发生器H的溶液吸收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新增吸收器R的稀溶液经新增溶液泵K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I进入第二发生器H;驱动热介质加热进入第二发生器H的溶液释放冷剂蒸汽并向冷凝器A提供,第二发生器H的浓溶液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I进入新增吸收器R,形成由发生器向新增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双发生器两级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图28所示的双发生器两级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图9所示的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二发生器、新增吸收器、新增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形成由发生器向新增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双发生器两级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其形成过程与图27所示的一致。
图29所示的单发生器两级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在图5所示的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二发生器、新增吸收器、新增溶液泵、第二溶液热交换器、第三溶液热交换器、第二冷凝器和新增节流阀,将第二吸收器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4和溶液热交换器6与发生器3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4、溶液热交换器6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I与第二发生器H连通,第二发生器H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I与新增吸收器R连通,新增吸收器R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K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M与发生器3连通,将发生器3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6和第二吸收器2与第一吸收器1连通调整为发生器3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M、溶液热交换器6和第二吸收器2与第一吸收器1连通,发生器3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R连通,第二发生器H还分别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S连通和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二冷凝器S还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J与冷凝器A连通,新增吸收器R和第二冷凝器S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②流程上,第二吸收器2的稀溶液经第一溶液泵4、溶液热交换器6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I进入第二发生器H,驱动热介质加热进入第二发生器H的溶液释放冷剂蒸汽并向第二冷凝器S提供,第二发生器H的浓溶液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H进入新增吸收器R、吸收来自发生器3的冷剂蒸汽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新增吸收器R的稀溶液经新增溶液泵K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M进入发生器3,发生器3的浓溶液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M、溶液热交换器6和第二吸收器2进入第一吸收器1;进入第二冷凝器S的冷剂蒸汽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成冷剂液,该冷剂液经新增节流阀J节流进入冷凝器A,形成由发生器分别向冷凝器和新增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双发生器两级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图30所示的双发生器两级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在图28所示的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二冷凝器和新增节流阀,将第二发生器H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A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H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S连通,第二冷凝器S还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J与冷凝器A连通,发生器3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A连通,第二冷凝器S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由发生器分别向冷凝器和新增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双发生器两级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图31所示的双发生器两级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在图5所示的回热式吸收-发生系统中,增加第二发生器、新增吸收器、新增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将蒸发器B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1连通调整为蒸发器B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R连通,新增吸收器R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K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I与第二发生器H连通,第二发生器H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I与新增吸收器R连通,第二发生器H还分别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1连通和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吸收器R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②流程上,蒸发器B的冷剂蒸汽进入新增吸收器R、被来自第二发生器H的溶液吸收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新增吸收器R的稀溶液经新增溶液泵K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I进入第二发生器H;驱动热介质加热进入第二发生器H的溶液释放冷剂蒸汽并向第一吸收器1提供,第二发生器H的浓溶液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I进入新增吸收器R,形成由第二发生器向第一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双发生器两级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图32所示的双发生器两级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在图8所示的回热式吸收-发生系统中,第三吸收器8增加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增加第二发生器、新增吸收器、新增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将蒸发器B有冷剂蒸汽通道分别与第一吸收器1和第三吸收器8连通调整为蒸发器B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R连通,新增吸收器R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K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I与第二发生器H连通,第二发生器H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I与新增吸收器R连通,第二发生器H还有冷剂蒸汽通道分别与第一吸收器1和第三吸收器8连通,第二发生器H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吸收器R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②流程上,蒸发器B的冷剂蒸汽进入新增吸收器R、被来自第二发生器H的溶液吸收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新增吸收器R的稀溶液经新增溶液泵K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I进入第二发生器H;驱动热介质加热进入第二发生器H的溶液释放冷剂蒸汽并分别向第一吸收器1和第三吸收器8提供,第二发生器H的浓溶液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I进入新增吸收器R,形成由第二发生器分别向第一吸收器和第三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双发生器两级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图33所示的双发生器两级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在图32所示的回热式吸收-发生系统中,增加第二冷凝器和新增节流阀,第二发生器H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S连通,第二冷凝器S还有冷剂液管路经再节流阀J与蒸发器B连通,第二冷凝器S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由第二发生器分别向第二冷凝器、第一吸收器和第三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双发生器两级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图34所示的双发生器两级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在图6所示的回热式吸收-发生系统中,发生器取代精馏塔,增加第二发生器、新增吸收器、新增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将发生器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A连通调整为发生器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R连通,新增吸收器R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K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I与第二发生器H连通,第二发生器H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I与新增吸收器R连通,第二发生器H还分别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A连通和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吸收器R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取消第一吸收器1与外部连通的被加热介质管路,将冷凝器A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E与第一吸收器1连通后第一吸收器1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2连通调整为冷凝器A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E与第一吸收器1连通后第一吸收器1再有冷剂蒸汽通道分别与第二吸收器2和新增吸收器R连通。
②流程上,第二发生器H的浓溶液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I进入新增吸收器R、吸收来自第一吸收器1和发生器3的冷剂蒸汽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新增吸收器R的稀溶液经新增溶液泵K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I进入第二发生器H,驱动热介质加热进入第二发生器H的溶液释放冷剂蒸汽并向冷凝器A提供;冷凝器A的冷剂液经第二节流阀E节流后流经第一吸收器1、吸热成冷剂蒸汽并分别向第二吸收器2和新增吸收器R提供,形成由第一吸收器和发生器共同向新增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双发生器两级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图35所示的双发生器两级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在图5所示的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二发生器、新增吸收器、新增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将发生器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A连通调整为发生器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R连通,新增吸收器R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K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I与第二发生器H连通,第二发生器H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I与新增吸收器R连通,第二发生器H还分别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A连通和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吸收器R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取消第一吸收器1与外部连通的被加热介质管路,增加新增节流阀,冷凝器A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J与第一吸收器1连通后第一吸收器1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R连通。
②流程上,第二发生器H的浓溶液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I进入新增吸收器R、吸收来自第一吸收器1和发生器3的冷剂蒸汽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新增吸收器R的稀溶液经新增溶液泵K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I进入第二发生器H,驱动热介质加热进入第二发生器H的溶液释放冷剂蒸汽并向冷凝器A提供;冷凝器A的冷剂液经新增节流阀J节流后流经第一吸收器1、吸热成冷剂蒸汽并向新增吸收器R提供,形成由第一吸收器和发生器共同向新增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双发生器两级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图36所示的双发生器两级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在图8所示的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二发生器、新增吸收器、新增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将发生器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A连通调整为发生器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R连通,新增吸收器R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K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I与第二发生器H连通,第二发生器H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I与新增吸收器R连通,第二发生器H还分别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A连通和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吸收器R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取消第一吸收器1与外部连通的被加热介质管路,增加第二冷剂液泵,蒸发器B增设冷剂液管路经第二冷剂液泵P与第一吸收器1连通后第一吸收器1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R连通。
②流程上,第二发生器H的浓溶液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I进入新增吸收器R、吸收来自第一吸收器1和发生器3的冷剂蒸汽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新增吸收器R的稀溶液经新增溶液泵K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I进入第二发生器H,驱动热介质加热进入第二发生器H的溶液释放冷剂蒸汽并向冷凝器A提供;蒸发器B的冷剂液经第二冷剂液泵P加压后流经第一吸收器1、吸热成冷剂蒸汽并向新增吸收器R提供,形成由第一吸收器和发生器共同向新增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双发生器两级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图37所示的双发生器两级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在图5所示的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二发生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新增溶液泵、吸收-蒸发器和第二冷剂液泵,将蒸发器B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1连通调整为蒸发器B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蒸发器Q连通,吸收-蒸发器Q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K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I与第二发生器H连通,第二发生器H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I与吸收-蒸发器Q连通,第二发生器H还分别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1连通和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蒸发器B增设冷剂液管路经第二冷剂液泵P与吸收-蒸发器Q连通后吸收-蒸发器Q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1连通。
②流程上,第二发生器H的浓溶液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I进入吸收-蒸发器Q、吸收来自蒸发器B的冷剂蒸汽并放热于流经吸收-蒸发器Q的冷剂液,吸收-蒸发器Q的稀溶液经新增溶液泵K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I进入第二发生器H,驱动热介质加热进入第二发生器H的溶液释放冷剂蒸汽并向第一吸收器1提供;蒸发器B的冷剂液经第二冷剂液泵P加压后流经吸收-蒸发器Q、吸热成冷剂蒸汽并向第一吸收器1提供,形成由吸收-蒸发器和第二发生器共同向第一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双发生器两级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图38所示的双发生器两级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在图32所示的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取消新增吸收器R与外部连通的被加热介质管路,增加第二冷剂液泵,蒸发器B增设冷剂液管路经第二冷剂液泵P与新增吸收器R连通后新增吸收器R再有冷剂蒸汽通道分别与第一吸收器1和第三吸收器8连通,形成由新增吸收器和第二发生器二者共同向第一吸收器和第三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双发生器两级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图39所示的以高温冷凝器为附加高温供热端的单级并联双效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在图11所示的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高温冷凝器和高温节流阀,高压发生器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高温冷凝器a1连通,高温冷凝器a1还有冷剂液管路经高温节流阀b1与冷凝器A连通,高温冷凝器a1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高压发生器3向高温冷凝器a1提供冷剂蒸汽、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成冷剂液,高温冷凝器a1的冷剂液经高温节流阀b1节流进入冷凝器A,形成以高温冷凝器为附加高温供热端的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图40所示的以高温冷凝器为附加高温供热端的单级并联三效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在图16所示的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高温冷凝器和高温节流阀,中压发生器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高温冷凝器a1连通,高温冷凝器a1还有冷剂液管路经高温节流阀b1与冷凝器A连通,高温冷凝器a1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中压发生器H向高温冷凝器a1提供冷剂蒸汽、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成冷剂液,高温冷凝器a1的冷剂液经高温节流阀b1节流进入冷凝器A,形成以高温冷凝器为附加高温供热端的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图41所示的以单级并联双效为第一级的两级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在图11所示的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二级吸收器、二级发生器、二级溶液泵和二级溶液热交换器,将低压发生器H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J与冷凝器A连通调整为低压发生器H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J与蒸发器B连通,将低压发生器H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A连通调整为低压发生器H有冷剂蒸汽通道与二级吸收器a2连通,二级吸收器a2还有稀溶液管路经二级溶液泵c2和二级溶液热交换器d2与二级发生器b2连通,二级发生器b2还有浓溶液管路经二级溶液热交换器d2与二级吸收器a2连通,二级发生器b2还分别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A连通和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二级吸收器a2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②流程上,提升余热温度的第二级流程是这样进行的:低压发生器H产生的冷剂蒸汽进入二级吸收器a2、被来自二级发生器b2的浓溶液吸收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二级吸收器a2的稀溶液经二级溶液泵c2和二级溶液热交换器d2进入二级发生器b2,驱动热介质加热进入二级发生器b2的溶液释放冷剂蒸汽并向冷凝器A提供,二级发生器b2的浓溶液经二级溶液热交换器d2进入二级吸收器a2,形成由低压发生器向二级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以单级双效为第一级的两级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图42所示的以单级并联三效为第一级的两级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在图11所示的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二级吸收器、二级发生器、二级溶液泵、二级溶液热交换器、二级冷凝器和二级节流阀,低压发生器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二级吸收器a2连通,二级吸收器a2还有稀溶液管路经二级溶液泵c2和二级溶液热交换器d2与二级发生器b2连通,二级发生器b2还有浓溶液管路经二级溶液热交换器d2与二级吸收器a2连通,二级发生器b2还分别有冷剂蒸汽通道与二级冷凝器e2连通和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二级冷凝器e2还有冷剂液管路经二级节流阀f2与冷凝器A连通,二级吸收器a2和二级冷凝器e2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②流程上,提升余热温度的第二级流程是这样进行的:低压发生器H产生的一部分冷剂蒸汽进入二级吸收器a2、被来自二级发生器b2的浓溶液吸收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二级吸收器a2的稀溶液经二级溶液泵c2和二级溶液热交换器d2进入二级发生器b2,驱动热介质加热进入二级发生器b2的溶液释放冷剂蒸汽向二级冷凝器e2提供,二级发生器b2的浓溶液经二级溶液热交换器d2进入二级吸收器a2;进入额二级冷凝器e2的冷剂蒸汽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成冷剂液,该冷剂液经二级节流阀f2节流后进入冷凝器A,形成由低压发生器分别向冷凝器和二级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以单级双效为第一级的两级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本发明技术可以实现的效果——本发明所提出的回热式吸收-发生系统与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具有如下的效果和优势:
1.回热式吸收-发生系统,结构和流程简单合理。比较传统的由吸收器、溶液泵、溶液热交换器和发生器所组成的吸收-发生系统,本发明提出的回热式吸收-发生系统主要增加了第二吸收器和溶液泵或加上第三吸收器,构思巧妙,结构和流程简单合理。
2.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能够根据需要选择回热程度,实现了机组工作参数和性能指数之间的连续对应。
3.提出的系列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能够实现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机组之间在工作参数和性能指数上的无间断衔接。
4.提出的系列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丰富了第一类吸收式热泵,能够更好地实现第一类热泵供热/供冷与用户需求之间的相互匹配。
5.作为热泵使用时,本发明提供的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能够根据余热参数和供热温度的高低来选择回热的程度,实现供热温度与性能指数之间的合理对应,有利于得到较高性能指数,可提高余热利用效率。
6.作为制冷机使用时,本发明提供的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能够根据驱动热介质、冷却介质和被制冷介质的温度高低来选择相应结构的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机组,并选择适当的回热程度来实现机组制冷系数的合理化。
Claims (44)
1.回热式吸收-发生系统,主要由第一吸收器、第二吸收器、发生器、第一溶液泵、第二溶液泵和溶液热交换器组成;第一吸收器(1)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5)与第二吸收器(2)连通,第二吸收器(2)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4)和溶液热交换器(6)与发生器(3)连通,发生器(3)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6)和第二吸收器(2)与第一吸收器(1)连通,第一吸收器(1)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和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外部有冷剂液管路与第一吸收器(1)连通后第一吸收器(1)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2)连通,发生器(3)还分别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和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形成回热式吸收-发生系统;其中,发生器变为精馏塔时,第二吸收器(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4)和溶液热交换器(6)与精馏塔连通,精馏塔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6)和第二吸收器(2)与第一吸收器(1)连通,精馏塔还分别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和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
2.回热式吸收-发生系统,主要由第一吸收器、第二吸收器、发生器、第一溶液泵、第二溶液泵、溶液热交换器、分汽室和第三吸收器组成;第一吸收器(1)有稀溶液管路与第三吸收器(8)连通,第三吸收器(8)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5)与第二吸收器(2)连通,第二吸收器(2)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4)和溶液热交换器(6)与发生器(3)连通,发生器(3)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6)和第二吸收器(2)与分汽室(7)连通,分汽室(7)还有浓溶液管路与第一吸收器(1)连通,第一吸收器(1)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和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分汽室(7)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8)连通,外部有冷剂液管路与第三吸收器(8)连通后第三吸收器(8)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2)连通,第三吸收器(8)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或分别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和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发生器(3)还分别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和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形成回热式吸收-发生系统;其中,发生器为精馏塔时,第二吸收器(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4)和溶液热交换器(6)与精馏塔连通,精馏塔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6)和第二吸收器(2)与分汽室(7)连通,精馏塔还分别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和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
3.回热式吸收-发生系统,是在权利要求2所述、第三吸收器(8)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的回热式吸收-发生系统中,增加第三溶液泵和溶液节流阀,将分汽室(7)有浓溶液管路与第一吸收器(1)连通调整为分汽室(7)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9)与第一吸收器(1)连通,将第一吸收器(1)有稀溶液管路与第三吸收器(8)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1)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节流阀(10)与第三吸收器(8)连通,形成回热式吸收-发生系统。
4.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1所述的回热式吸收-发生系统中,增加冷凝器、蒸发器、节流阀、冷剂液泵或第二节流阀,将发生器(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发生器(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A)连通,冷凝器(A)还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C)与蒸发器(B)连通,将第一吸收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蒸发器(B)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1)连通,将外部有冷剂液管路与第一吸收器(1)连通后第一吸收器(1)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2)连通确定为蒸发器(B)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D)与第一吸收器(1)连通后第一吸收器(1)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2)连通、或确定为冷凝器(A)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E)与第一吸收器(1)连通后第一吸收器(1)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2)连通,冷凝器(A)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蒸发器(B)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单级单效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5.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2所述的回热式吸收-发生系统中,增加冷凝器、蒸发器、节流阀、冷剂液泵或第二节流阀,将发生器(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发生器(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A)连通,冷凝器(A)还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C)与蒸发器(B)连通,将第一吸收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蒸发器(B)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1)连通,将第三吸收器(8)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蒸发器(B)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8)连通,将外部有冷剂液管路与第三吸收器(8)连通后第三吸收器(8)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2)连通确定为蒸发器(B)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D)与第三吸收器(8)连通后第三吸收器(8)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2)连通、或确定为冷凝器(A)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E)与第三吸收器(8)连通后第三吸收器(8)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2)连通,冷凝器(A)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蒸发器(B)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单级单效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6.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3所述的回热式吸收-发生系统中,增加冷凝器、蒸发器、第二蒸发器、节流阀、第二节流阀、冷剂液泵或第三节流阀,将发生器(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发生器(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A)连通,冷凝器(A)还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C)与蒸发器(B)连通,蒸发器(B)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E)与第二蒸发器(F)连通,将第一吸收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蒸发器(B)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1)连通,将第三吸收器(8)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二蒸发器(F)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8)连通,将外部有冷剂液管路与第三吸收器(8)连通后第三吸收器(8)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2)连通确定为蒸发器(B)或第二蒸发器(F)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D)与第三吸收器(8)连通后第三吸收器(8)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2)连通、或确定为冷凝器(A)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G)与第三吸收器(8)连通后第三吸收器(8)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2)连通,冷凝器(A)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蒸发器(B)和第二蒸发器(F)还分别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单级单效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7.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4所述的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二发生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节流阀,第一溶液泵(4)增设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I)与第二发生器(H)连通,第二发生器(H)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I)之后与发生器(3)经溶液热交换器(6)之后的浓溶液管路汇合、再经第二吸收器(2)与第一吸收器(1)连通,将发生器(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A)连通调整为发生器(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H)连通后第二发生器(H)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J)与冷凝器(A)连通——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二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第二发生器(H)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A)连通,形成单级并联双效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8.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5-6所述的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二发生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节流阀,第一溶液泵(4)增设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I)与第二发生器(H)连通,第二发生器(H)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I)之后与发生器(3)经溶液热交换器(6)之后的浓溶液管路汇合、再经第二吸收器(2)与分汽室(7)连通,将发生器(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A)连通调整为发生器(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H)连通后第二发生器(H)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J)与冷凝器(A)连通——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二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第二发生器(H)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A)连通,形成单级并联双效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9.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4所述的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二发生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节流阀,将第二吸收器(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4)和溶液热交换器(6)与发生器(3)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4)、溶液热交换器(6)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I)与发生器(3)连通,将发生器(3)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6)和第二吸收器(2)与第一吸收器(1)连通调整为发生器(3)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I)与第二发生器(H)连通,第二发生器(H)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6)和第二吸收器(2)与第一吸收器(1)连通,将发生器(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A)连通调整为发生器(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H)连通后第二发生器(H)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J)与冷凝器(A)连通--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二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第二发生器(H)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A)连通,形成单级串联双效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10.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5-6所述的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二发生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节流阀,将第二吸收器(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4)和溶液热交换器(6)与发生器(3)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4)、溶液热交换器(6)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I)与发生器(3)连通,将发生器(3)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6)和第二吸收器(2)与分汽室(7)连通调整为发生器(3)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I)与第二发生器(H)连通,第二发生器(H)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6)和第二吸收器(2)与分汽室(7)连通,将发生器(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A)连通调整为发生器(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H)连通后第二发生器(H)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J)与冷凝器(A)连通——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二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第二发生器(H)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A)连通,形成单级串联双效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11.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9-10所述的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将第二吸收器(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4)、溶液热交换器(6)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I)与发生器(3)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4)、溶液热交换器(6)之后分别直接与第二发生器(H)连通和再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I)与发生器(3)连通,形成单级串并联双效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12.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4所述的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二发生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新增节流阀和新增溶液泵,将第二吸收器(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4)和溶液热交换器(6)与发生器(3)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4)和溶液热交换器(6)与第二发生器(H)连通,第二发生器(H)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K)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I)与发生器(3)连通,将发生器(3)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6)和第二吸收器(2)与第一吸收器(1)连通调整为发生器(3)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I)、溶液热交换器(6)和第二吸收器(2)与第一吸收器(1)连通,将发生器(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A)连通调整为发生器(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H)连通后第二发生器(H)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J)与冷凝器(A)连通——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二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第二发生器(H)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A)连通,形成单级串联双效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13.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5-6所述的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二发生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新增节流阀和新增溶液泵,将第二吸收器(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4)和溶液热交换器(6)与发生器(3)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4)和溶液热交换器(6)与第二发生器(H)连通,第二发生器(H)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K)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I)与发生器(3)连通,将发生器(3)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6)和第二吸收器(2)与分汽室(7)连通调整为发生器(3)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I)、溶液热交换器(6)和第二吸收器(2)与分汽室(7)连通,将发生器(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A)连通调整为发生器(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H)连通后第二发生器(H)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J)与冷凝器(A)连通——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二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第二发生器(H)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A)连通,形成单级串联双效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14.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12-13所述的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将第二吸收器(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4)和溶液热交换器(6)与第二发生器(H)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4)、溶液热交换器(6)之后分别与第二发生器(H)连通和与发生器(3)连通,形成单级串并联双效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15.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4所述的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二发生器、第三发生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第三溶液热交换器、新增节流阀和新增第二节流阀,第一溶液泵(4)增设稀溶液管路分别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I)与第二发生器(H)连通和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M)与第三发生器(L)连通,第二发生器(H)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I)之后和第三发生器(L)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M)之后均与发生器(3)经溶液热交换器(6)之后的浓溶液管路汇合、再经第二吸收器(2)与第一吸收器(1)连通,将发生器(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A)连通调整为发生器(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H)连通后第二发生器(H)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J)与冷凝器(A)连通——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二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第二发生器(H)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L)连通后第三发生器(L)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二节流阀(N)与冷凝器(A)连通——第二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三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第三发生器(L)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A)连通,形成单级并联三效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16.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5-6所述的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二发生器、第三发生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第三溶液热交换器、新增节流阀和新增第二节流阀,第一溶液泵(4)增设稀溶液管路分别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I)与第二发生器(H)连通和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M)与第三发生器(L)连通,第二发生器(H)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I)之后和第三发生器(L)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M)之后均与发生器(3)经溶液热交换器(6)之后的浓溶液管路汇合、再经第二吸收器(2)与分汽室(7)连通,将发生器(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A)连通调整为发生器(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H)连通后第二发生器(H)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J)与冷凝器(A)连通——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二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第二发生器(H)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L)连通后第三发生器(L)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二节流阀(N)与冷凝器(A)连通——第二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三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第三发生器(L)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A)连通,形成单级并联三效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17.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4所述的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二发生器、第三发生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第三溶液热交换器、新增节流阀和新增第二节流阀,将第二吸收器(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4)和溶液热交换器(6)与发生器(3)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4)、溶液热交换器(6)、第二溶液热交换器(I)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M)与发生器(3)连通,将发生器(3)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6)和第二吸收器(2)与第一吸收器(1)连通调整为发生器(3)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M)与第二发生器(H)连通,第二发生器(H)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I)与第三发生器(L)连通,第三发生器(L)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6)和第二吸收器(2)与第一吸收器(1)连通,将发生器(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A)连通调整为发生器(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H)连通后第二发生器(H)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J)与冷凝器(A)连通——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二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第二发生器(H)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L)连通后第三发生器(L)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二节流阀(N)与冷凝器(A)连通——第二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三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第三发生器(L)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A)连通,形成单级串联三效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18.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5-6所述的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二发生器、第三发生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第三溶液热交换器、新增节流阀和新增第二节流阀,将第二吸收器(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4)和溶液热交换器(6)与发生器(3)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4)、溶液热交换器(6)、第二溶液热交换器(I)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M)与发生器(3)连通,将发生器(3)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6)和第二吸收器(2)与分汽室(7)连通调整为发生器(3)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M)与第二发生器(H)连通,第二发生器(H)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I)与第三发生器(L)连通,第三发生器(L)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6)和第二吸收器(2)与分汽室(7)连通,将发生器(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A)连通调整为发生器(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H)连通后第二发生器(H)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J)与冷凝器(A)连通——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二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第二发生器(H)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L)连通后第三发生器(L)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二节流阀(N)与冷凝器(A)连通——第二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三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第三发生器(L)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A)连通,形成单级串联三效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19.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4所述的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二发生器、第三发生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第三溶液热交换器、新增节流阀、新增第二节流阀、新增溶液泵和新增第二溶液泵,将第二吸收器(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4)和溶液热交换器(6)与发生器(3)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4)和溶液热交换器(6)与第三发生器(L)连通,第三发生器(L)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K)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I)与第二发生器(H)连通,第二发生器(H)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泵(O)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M)与发生器(3)连通,将发生器(3)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6)和第二吸收器(2)与第一吸收器(1)连通调整为发生器(3)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M)、第二溶液热交换器(I)、溶液热交换器(6)和第二吸收器(2)与第一吸收器(1)连通,将发生器(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A)连通调整为发生器(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H)连通后第二发生器(H)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J)与冷凝器(A)连通——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二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第二发生器(H)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L)连通后第三发生器(L)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二节流阀(N)与冷凝器(A)连通——第二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三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第三发生器(L)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A)连通,形成单级串联三效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20.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5-6所述的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二发生器、第三发生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第三溶液热交换器、新增节流阀、新增第二节流阀、新增溶液泵和新增第二溶液泵,将第二吸收器(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4)和溶液热交换器(6)与发生器(3)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4)和溶液热交换器(6)与第三发生器(L)连通,第三发生器(L)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K)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I)与第二发生器(H)连通,第二发生器(H)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泵(O)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M)与发生器(3)连通,将发生器(3)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6)和第二吸收器(2)与分汽室(7)连通调整为发生器(3)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M)、第二溶液热交换器(I)、溶液热交换器(6)和第二吸收器(2)与分汽室(7)连通,将发生器(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A)连通调整为发生器(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H)连通后第二发生器(H)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J)与冷凝器(A)连通——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二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第二发生器(H)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L)连通后第三发生器(L)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二节流阀(N)与冷凝器(A)连通——第二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三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第三发生器(L)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A)连通,形成单级串联三效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21.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4所述的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吸收-蒸发器、第二冷剂液泵或新增节流阀,将第一吸收器(1)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5)与第二吸收器(2)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1)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I)与吸收-蒸发器(Q)连通,吸收-蒸发器(Q)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5)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I)与第二吸收器(2)连通,将蒸发器(B)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1)连通调整为蒸发器(B)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蒸发器(Q)连通,蒸发器(B)增设冷剂液管路经第二冷剂液泵(P)与吸收-蒸发器(Q)连通后吸收-蒸发器(Q)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1)连通、或冷凝器(A)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J)与吸收-蒸发器(Q)连通后吸收-蒸发器(Q)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1)连通,形成单发生器两级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22.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5所述的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吸收-蒸发器、第二冷剂液泵或新增节流阀,将第三吸收器(8)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5)与第二吸收器(2)连通调整为第三吸收器(8)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I)与吸收-蒸发器(Q)连通,吸收-蒸发器(Q)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5)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I)与第二吸收器(2)连通,将蒸发器(B)有冷剂蒸汽通道分别与第一吸收器(1)和第三吸收器(8)连通调整为蒸发器(B)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蒸发器(Q)连通,蒸发器(B)增设冷剂液管路经第二冷剂液泵(P)与吸收-蒸发器(Q)连通后吸收-蒸发器(Q)再有冷剂蒸汽通道分别与第一吸收器(1)和第三吸收器(8)连通、或冷凝器(A)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J)与吸收-蒸发器(Q)连通后吸收-蒸发器(Q)再有冷剂蒸汽通道分别与第一吸收器(1)和第三吸收器(8)连通,形成单发生器两级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23.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5所述、第三吸收器无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的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三溶液泵、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吸收-蒸发器、第二冷剂液泵或新增节流阀,将分汽室(7)有浓溶液管路与第一吸收器(1)连通调整为分汽室(7)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9)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I)与第一吸收器(1)连通,将第一吸收器(1)有稀溶液管路与第三吸收器(8)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1)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I)与吸收-蒸发器(Q)连通,吸收-蒸发器(Q)还有稀溶液管路与第三吸收器(8)连通,将蒸发器(B)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1)连通调整为蒸发器(B)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蒸发器(Q)连通,蒸发器(B)增设冷剂液管路经第二冷剂液泵(P)与吸收-蒸发器(Q)连通后吸收-蒸发器(Q)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1)连通、或冷凝器(A)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J)与吸收-蒸发器(Q)连通后吸收-蒸发器(Q)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1)连通,形成单发生器两级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24.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5所述、第三吸收器无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的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三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将分汽室(7)有浓溶液管路与第一吸收器(1)连通调整为分汽室(7)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9)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I)与第一吸收器(1)连通,将第一吸收器(1)有稀溶液管路与第三吸收器(8)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1)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I)与第三吸收器(8)连通,取消蒸发器(B)与第一吸收器(1)连通的冷剂蒸汽通道,将蒸发器(B)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D)与第三吸收器(8)连通后第三吸收器(8)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2)连通、或冷凝器(A)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E)与第三吸收器(8)连通后第三吸收器(8)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2)连通相应调整为蒸发器(B)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D)与第三吸收器(8)连通后第三吸收器(8)再有冷剂蒸汽通道分别与第一吸收器(1)和第二吸收器(2)连通、或冷凝器(A)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E)与第三吸收器(8)连通后第三吸收器(8)再有冷剂蒸汽通道分别与第一吸收器(1)和第二吸收器(2)连通,形成单发生器两级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25.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4所述的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吸收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第二冷剂液泵或新增节流阀,将第二吸收器(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4)和溶液热交换器(6)与发生器(3)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4)、溶液热交换器(6)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I)与发生器(3)连通,将发生器(3)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6)和第二吸收器(2)与第一吸收器(1)连通调整为发生器(3)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I)与新增吸收器(R)连通,新增吸收器(R)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6)和第二吸收器(2)与第一吸收器(1)连通,将第一吸收器(1)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调整为蒸发器(B)增设冷剂液管路经第二冷剂液泵(P)与第一吸收器(1)连通后第一吸收器(1)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R)连通、或调整为冷凝器(A)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J)第一吸收器(1)连通后第一吸收器(1)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R)连通,新增吸收器(R)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单发生器两级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26.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5所述、第三吸收器无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的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吸收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第二冷剂液泵或新增节流阀,将第二吸收器(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4)和溶液热交换器(6)与发生器(3)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4)、溶液热交换器(6)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I)与发生器(3)连通,将发生器(3)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6)和第二吸收器(2)与分汽室(7)连通调整为发生器(3)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I)与新增吸收器(R)连通,新增吸收器(R)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6)和第二吸收器(2)与分汽室(7)连通,将第一吸收器(1)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调整为蒸发器(B)增设冷剂液管路经第二冷剂液泵(P)与第一吸收器(1)连通后第一吸收器(1)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R)连通、或调整为冷凝器(A)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J)与第一吸收器(1)连通后第一吸收器(1)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R)连通,新增吸收器(R)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单发生器两级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27.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4-6所述的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二发生器、新增吸收器、新增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将发生器(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A)连通调整为发生器(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R)连通,新增吸收器(R)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K)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I)与第二发生器(H)连通,第二发生器(H)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I)与新增吸收器(R)连通,第二发生器(H)还分别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A)连通和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吸收器(R)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由发生器向新增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双发生器两级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28.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4所述的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二发生器、新增吸收器、新增溶液泵、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将第二吸收器(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4)和溶液热交换器(6)与发生器(3)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4)、溶液热交换器(6)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I)与第二发生器(H)连通,第二发生器(H)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I)与新增吸收器(R)连通,新增吸收器(R)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K)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M)与发生器(3)连通,将发生器(3)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6)和第二吸收器(2)与第一吸收器(1)连通调整为发生器(3)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M)、溶液热交换器(6)和第二吸收器(2)与第一吸收器(1)连通,将发生器(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A)连通调整为发生器(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R)连通,第二发生器(H)还分别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A)连通和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吸收器(R)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由发生器向新增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双发生器两级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29.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5-6所述的任一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二发生器、新增吸收器、新增溶液泵、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将第二吸收器(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4)和溶液热交换器(6)与发生器(3)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4)、溶液热交换器(6)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I)与第二发生器(H)连通,第二发生器(H)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I)与新增吸收器(R)连通,新增吸收器(R)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K)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M)与发生器(3)连通,将发生器(3)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6)和第二吸收器(2)与分汽室(7)连通调整为发生器(3)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M)、溶液热交换器(6)和第二吸收器(2)与分汽室(7)连通,将发生器(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A)连通调整为发生器(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R)连通,第二发生器(H)还分别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A)连通和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吸收器(R)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由发生器向新增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双发生器两级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30.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27-29所述的任一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二冷凝器和新增节流阀,将第二发生器(H)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A)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H)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S)连通,第二冷凝器(S)还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J)与冷凝器(A)连通,发生器(3)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A)连通,第二冷凝器(S)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由发生器分别向冷凝器和新增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双发生器两级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31.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4所述的任一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二发生器、新增吸收器、新增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将蒸发器(B)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1)连通调整为蒸发器(B)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R)连通,新增吸收器(R)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K)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I)与第二发生器(H)连通,第二发生器(H)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I)与新增吸收器(R)连通,第二发生器(H)还分别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1)连通和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吸收器(R)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由第二发生器向第一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双发生器两级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32.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5所述的任一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二发生器、新增吸收器、新增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将蒸发器(B)有冷剂蒸汽通道分别与第一吸收器(1)和第三吸收器(8)连通调整为蒸发器(B)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R)连通,新增吸收器(R)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K)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I)与第二发生器(H)连通,第二发生器(H)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I)与新增吸收器(R)连通,第二发生器(H)还有冷剂蒸汽通道分别与第一吸收器(1)和第三吸收器(8)连通,第二发生器(H)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吸收器(R)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由第二发生器向第一吸收器或分别向第一吸收器和第三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双发生器两级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33.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31-32所述的任一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二冷凝器和新增节流阀,第二发生器(H)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S)连通,第二冷凝器(S)还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J)与蒸发器(B)连通,第二冷凝器(S)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由第二发生器分别向第二冷凝器、第一吸收器或再加上第三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双发生器两级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其中,还可选择将冷凝器(A)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C)与蒸发器(B)连通调整为冷凝器(A)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C)与第二冷凝器(S)连通。
34.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4所述的任一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二发生器、新增吸收器、新增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将发生器(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A)连通调整为发生器(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R)连通,新增吸收器(R)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K)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I)与第二发生器(H)连通,第二发生器(H)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I)与新增吸收器(R)连通,第二发生器(H)还分别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A)连通和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吸收器(R)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取消第一吸收器(1)与外部连通的被加热介质管路,将蒸发器(B)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D)与第一吸收器(1)连通后第一吸收器(1)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2)连通调整为蒸发器(B)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D)与第一吸收器(1)连通后第一吸收器(1)再有冷剂蒸汽通道分别与第二吸收器(2)和新增吸收器(R)连通、或将冷凝器(A)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E)与第一吸收器(1)连通后第一吸收器(1)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2)连通调整为冷凝器(A)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E)与第一吸收器(1)连通后第一吸收器(1)再有冷剂蒸汽通道分别与第二吸收器(2)和新增吸收器(R)连通,形成由第一吸收器和发生器共同向新增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双发生器两级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35.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4所述的任一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二发生器、新增吸收器、新增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将发生器(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A)连通调整为发生器(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R)连通,新增吸收器(R)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K)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I)与第二发生器(H)连通,第二发生器(H)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I)与新增吸收器(R)连通,第二发生器(H)还分别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A)连通和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吸收器(R)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取消第一吸收器(1)与外部连通的被加热介质管路,增加第二冷剂液泵或新增节流阀,蒸发器(B)增设冷剂液管路经第二冷剂液泵(P)与第一吸收器(1)连通后第一吸收器(1)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R)连通、或冷凝器(A)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J)与第一吸收器(1)连通后第一吸收器(1)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R)连通,形成由第一吸收器和发生器共同向新增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双发生器两级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36.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5所述、第三吸收器(8)无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的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二发生器、新增吸收器、新增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将发生器(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A)连通调整为发生器(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R)连通,新增吸收器(R)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K)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I)与第二发生器(H)连通,第二发生器(H)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I)与新增吸收器(R)连通,第二发生器(H)还分别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A)连通和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吸收器(R)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取消第一吸收器(1)与外部连通的被加热介质管路,增加第二冷剂液泵或新增节流阀,蒸发器(B)增设冷剂液管路经第二冷剂液泵(P)与第一吸收器(1)连通后第一吸收器(1)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R)连通、或冷凝器(A)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J)与第一吸收器(1)连通后第一吸收器(1)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R)连通,形成由第一吸收器和发生器共同向新增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双发生器两级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37.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4所述的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二发生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新增溶液泵、吸收-蒸发器、第二冷剂液泵或新增节流阀,将蒸发器(B)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1)连通调整为蒸发器(B)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蒸发器(Q)连通,吸收-蒸发器(Q)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K)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I)与第二发生器(H)连通,第二发生器(H)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I)与吸收-蒸发器(Q)连通,第二发生器(H)还分别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1)连通和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蒸发器(B)增设冷剂液管路经第二冷剂液泵(P)与吸收-蒸发器(Q)连通后吸收-蒸发器(Q)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1)连通、或冷凝器(A)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J)与吸收-蒸发器(Q)连通后吸收-蒸发器(Q)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1)连通,形成由吸收-蒸发器和第二发生器共同向第一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双发生器两级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38.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32所述的任一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取消新增吸收器(R)与外部连通的被加热介质管路,增加第二冷剂液泵或新增节流阀,蒸发器(B)增设冷剂液管路经第二冷剂液泵(P)与新增吸收器(R)连通后新增吸收器(R)再有冷剂蒸汽通道分别与第一吸收器(1)和第三吸收器(8)连通、或冷凝器(A)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J)与新增吸收器(R)连通后新增吸收器(R)再有冷剂蒸汽通道分别与第一吸收器(1)和第三吸收器(8)连通,形成由新增吸收器和第二发生器二者共同向第一吸收器或共同向第一吸收器和第三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双发生器两级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39.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7-20所述的任一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高温冷凝器和高温节流阀,高压发生器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高温冷凝器(a1)连通,高温冷凝器(a1)还有冷剂液管路经高温节流阀(b1)与冷凝器(A)连通,高温冷凝器(a1)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以高温冷凝器为附加高温供热端的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40.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15-20所述的任一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高温冷凝器和高温节流阀,中压发生器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高温冷凝器(a1)连通,高温冷凝器(a1)还有冷剂液管路经高温节流阀(b1)与冷凝器(A)连通,高温冷凝器(a1)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以高温冷凝器为附加高温供热端的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41.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7-14所述的任一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二级吸收器、二级发生器、二级溶液泵和二级溶液热交换器,将低压发生器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与冷凝器连通调整为低压发生器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将低压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调整为低压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二级吸收器(a2)连通,二级吸收器(a2)还有稀溶液管路经二级溶液泵(c2)和二级溶液热交换器(d2)与二级发生器(b2)连通,二级发生器(b2)还有浓溶液管路经二级溶液热交换器(d2)与二级吸收器(a2)连通,二级发生器(b2)还分别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和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二级吸收器(a2)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由低压发生器向二级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以单级双效为第一级的两级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42.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7-14所述的任一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二级吸收器、二级发生器、二级溶液泵、二级溶液热交换器、二级冷凝器和二级节流阀,低压发生器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二级吸收器(a2)连通,二级吸收器(a2)还有稀溶液管路经二级溶液泵(c2)和二级溶液热交换器(d2)与二级发生器(b2)连通,二级发生器(b2)还有浓溶液管路经二级溶液热交换器(d2)与二级吸收器(a2)连通,二级发生器(b2)还分别有冷剂蒸汽通道与二级冷凝器(e2)连通和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二级冷凝器(e2)还有冷剂液管路经二级节流阀(f2)与冷凝器连通,二级吸收器(a2)和二级冷凝器(e2)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由低压发生器分别向冷凝器和二级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以单级双效为第一级的两级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43.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15-20所述的任一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二级吸收器、二级发生器、二级溶液泵和二级溶液热交换器,将中压发生器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与冷凝器连通调整为中压发生器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将低压发生器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二节流阀与冷凝器连通调整为低压发生器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二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将低压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调整为低压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二级吸收器(a2)连通,二级吸收器(a2)还有稀溶液管路经二级溶液泵(c2)和二级溶液热交换器(d2)与二级发生器(b2)连通,二级发生器(b2)还有浓溶液管路经二级溶液热交换器(d2)与二级吸收器(a2)连通,二级发生器(b2)还分别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和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二级吸收器(a2)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由低压发生器向二级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以单级三效为第一级的两级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44.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15-20所述的任一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二级吸收器、二级发生器、二级溶液泵、二级溶液热交换器、二级冷凝器和二级节流阀,低压发生器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二级吸收器(a2)连通,二级吸收器(a2)还有稀溶液管路经二级溶液泵(c2)和二级溶液热交换器(d2)与二级发生器(b2)连通,二级发生器(b2)还有浓溶液管路经二级溶液热交换器(d2)与二级吸收器(a2)连通,二级发生器(b2)还分别有冷剂蒸汽通道与二级冷凝器(e2)连通和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二级冷凝器(e2)还有冷剂液管路经二级节流阀(f2)与冷凝器连通,二级吸收器(a2)和二级冷凝器(e2)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由低压发生器分别向冷凝器和二级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以单级三效为第一级的两级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0105417535A CN101979936B (zh) | 2010-04-29 | 2010-11-04 | 回热式吸收-发生系统与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010169397A CN101832677A (zh) | 2010-04-29 | 2010-04-29 | 回热式吸收-发生系统与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
CN201010169397.9 | 2010-04-29 | ||
CN2010105417535A CN101979936B (zh) | 2010-04-29 | 2010-11-04 | 回热式吸收-发生系统与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979936A CN101979936A (zh) | 2011-02-23 |
CN101979936B true CN101979936B (zh) | 2012-10-31 |
Family
ID=42716835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010169397A Pending CN101832677A (zh) | 2010-04-29 | 2010-04-29 | 回热式吸收-发生系统与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
CN2010105417535A Active CN101979936B (zh) | 2010-04-29 | 2010-11-04 | 回热式吸收-发生系统与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010169397A Pending CN101832677A (zh) | 2010-04-29 | 2010-04-29 | 回热式吸收-发生系统与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CN (2) | CN101832677A (zh) |
WO (1) | WO2011134129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11091560A1 (zh) * | 2010-01-30 | 2011-08-04 | Li Huayu | 复合吸收-发生系统与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
CN101832677A (zh) * | 2010-04-29 | 2010-09-15 | 李华玉 | 回热式吸收-发生系统与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
WO2012048445A1 (zh) * | 2010-10-14 | 2012-04-19 | Li Huayu | 双吸收-双发生系统与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
WO2012083494A1 (zh) * | 2010-12-21 | 2012-06-28 | Li Huayu | 回热式吸收-发生系统与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
WO2012088650A1 (zh) * | 2010-12-31 | 2012-07-05 | Li Huayu | 回热式吸收-发生系統与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
CN102419026B (zh) * | 2011-07-27 | 2013-11-20 | 李华玉 | 吸收式热源变温器 |
CN102706026B (zh) * | 2012-03-23 | 2014-12-03 | 李华玉 | 双效回热吸收-发生系统与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
WO2014110694A1 (zh) * | 2013-01-18 | 2014-07-24 | Li Huayu | 分步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
EP2803923B1 (de) * | 2013-05-15 | 2017-11-29 | Ago Ag Energie + Anlagen | Absorptionsprozess und -maschine |
CN104929706B (zh) * | 2014-05-28 | 2019-01-04 | 李华玉 | 联合循环供能系统 |
CN104963732B (zh) * | 2014-05-28 | 2019-01-04 | 李华玉 | 联合循环供能系统 |
CN105019955A (zh) * | 2014-06-09 | 2015-11-04 | 李华玉 | 联合循环供能系统 |
CN104948245A (zh) * | 2014-06-09 | 2015-09-30 | 李华玉 | 联合循环供能系统 |
CN112169364B (zh) * | 2020-09-29 | 2021-12-24 | 江苏博颂化工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采用外部循环工质的分馏塔热泵系统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5941089A (en) * | 1997-01-10 | 1999-08-24 | Honda Giken Kogyo Kabushiki Kaisha | Absorption refrigerating/heating apparatus |
EP0978695A2 (en) * | 1998-08-03 | 2000-02-09 | Honda Giken Kogyo Kabushiki Kaisha | Absorption type refrigerating apparatus |
CN101078576A (zh) * | 2007-06-15 | 2007-11-28 | 李华玉 | 两端与多端供热的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
CN101101161A (zh) * | 2007-07-30 | 2008-01-09 | 李华玉 | 复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
CN101196351A (zh) * | 2007-12-21 | 2008-06-11 | 河南科技大学 | 一种高效低温吸收式制冷机 |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10232065A (ja) * | 1997-02-20 | 1998-09-02 | Osaka Gas Co Ltd | アンモニア吸収冷凍機 |
JP2000018761A (ja) * | 1998-06-30 | 2000-01-18 | Sanyo Electric Co Ltd | 吸収式ヒートポンプ装置の運転方法 |
JP4070348B2 (ja) * | 1999-03-30 | 2008-04-02 |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 吸収ヒートポンプ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 |
CN2558933Y (zh) * | 2002-04-22 | 2003-07-02 | 刘甫庆 | 新型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 |
JP2004257705A (ja) * | 2003-02-27 | 2004-09-16 | Sanyo Electric Co Ltd | 吸収ヒートポンプ利用濃縮装置 |
CN101458006B (zh) * | 2009-01-01 | 2011-11-16 | 李华玉 | 提高热泵供热温度的方法与高温型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
CN101832677A (zh) * | 2010-04-29 | 2010-09-15 | 李华玉 | 回热式吸收-发生系统与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
-
2010
- 2010-04-29 CN CN201010169397A patent/CN101832677A/zh active Pending
- 2010-11-04 CN CN2010105417535A patent/CN101979936B/zh active Active
- 2010-11-08 WO PCT/CN2010/001785 patent/WO2011134129A1/zh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5941089A (en) * | 1997-01-10 | 1999-08-24 | Honda Giken Kogyo Kabushiki Kaisha | Absorption refrigerating/heating apparatus |
EP0978695A2 (en) * | 1998-08-03 | 2000-02-09 | Honda Giken Kogyo Kabushiki Kaisha | Absorption type refrigerating apparatus |
CN101078576A (zh) * | 2007-06-15 | 2007-11-28 | 李华玉 | 两端与多端供热的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
CN101101161A (zh) * | 2007-07-30 | 2008-01-09 | 李华玉 | 复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
CN101196351A (zh) * | 2007-12-21 | 2008-06-11 | 河南科技大学 | 一种高效低温吸收式制冷机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979936A (zh) | 2011-02-23 |
WO2011134129A1 (zh) | 2011-11-03 |
CN101832677A (zh) | 2010-09-1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979936B (zh) | 回热式吸收-发生系统与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 |
CN101968286B (zh) | 双吸收-双发生系统与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 |
CN102116538B (zh) | 带有回热供热端的双效与三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 |
CN101957092A (zh) | 第三类吸收-发生系统与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 |
CN101957093B (zh) | 吸收-再吸收-发生系统与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 |
CN103851823B (zh) | 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 |
CN102095273A (zh) | 双发生-双吸收系统与回热式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 |
CN102042712A (zh) | 回热式吸收-发生系统与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 |
CN102072583B (zh) | 回热式吸收-发生系统与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 |
US20150075211A1 (en) | First-Type Absorption Heat Pump with Multi-Terminal Heat Supply | |
CN101799222A (zh) | 回热式发生-吸收系统与回热式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 |
CN101968285B (zh) | 回热式双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 |
CN102287961A (zh) | 三发生-三吸收系统与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 |
CN102183103A (zh) | 第三类发生-吸收系统与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 |
CN102102919B (zh) | 回热式两级吸收-发生系统与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 |
CN101093118B (zh) | 单级复合吸收式制冷机 | |
CN103148631B (zh) | 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 |
CN101666564B (zh) | 多重复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 |
CN103017398A (zh) | 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 |
CN101182961B (zh) | 异级复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 |
CN102706026A (zh) | 双效回热吸收-发生系统与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 |
CN101929763B (zh) | 单级基础上的复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 |
CN103148630B (zh) | 复合发生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 |
CN100533005C (zh) | 单级复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 |
CN102706027A (zh) | 双效回热吸收-发生系统与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56 | Change in the name or address of the patentee | ||
CP02 |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 |
Address after: 266555 Shandong Jiangshan Qingdao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Road No. 123 Building 1 unit 5 Jiangshan Ruicheng room 2101 Patentee after: Li Huayu Address before: 257061 No. 271, two North Road, Shandong, Dongying,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Hua Dong) family area 7082501 Patentee before: Li Huay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