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978223A - 风路切换装置及使用该风路切换装置的热交换换气装置 - Google Patents

风路切换装置及使用该风路切换装置的热交换换气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978223A
CN101978223A CN2008801280869A CN200880128086A CN101978223A CN 101978223 A CN101978223 A CN 101978223A CN 2008801280869 A CN2008801280869 A CN 2008801280869A CN 200880128086 A CN200880128086 A CN 200880128086A CN 101978223 A CN101978223 A CN 10197822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wind path
ventilation road
switch boards
path switc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880128086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978223B (zh
Inventor
盐见进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97822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97822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97822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97822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2/00Use of energy recovery systems in air conditioning, ventilation or screening
    • F24F12/001Use of energy recovery systems in air conditioning, ventilation or screening with heat-exchange between supplied and exhausted air
    • F24F12/006Use of energy recovery systems in air conditioning, ventilation or screening with heat-exchange between supplied and exhausted air using an air-to-air heat exchange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8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 F24F13/10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movable, e.g. dampers
    • F24F13/14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movable, e.g. dampers built up of tilting members, e.g. louvr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8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 F24F13/10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movable, e.g. dampers
    • F24F13/14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movable, e.g. dampers built up of tilting members, e.g. louvre
    • F24F13/1426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movable, e.g. dampers built up of tilting members, e.g. louvre characterised by actuating mea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2/00Use of energy recovery systems in air conditioning, ventilation or screening
    • F24F12/001Use of energy recovery systems in air conditioning, ventilation or screening with heat-exchange between supplied and exhausted air
    • F24F2012/007Use of energy recovery systems in air conditioning, ventilation or screening with heat-exchange between supplied and exhausted air using a by-pass for bypassing the heat-exchanger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 Y02B30/56Heat recovery uni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ir-Flow Control Members (AREA)
  • Ventilation (AREA)

Abstract

当构成将设备内的通风路切换成第1通风路和从该第1通风路分支的第2通风路的风路切换装置时,大致沿第1通风路中的气流的方向在第1通风路中的上述分支点附近配置风路切换板保持部,从而将第1通风路局部地分成第1副通风路和第2副通风路,在自由转动地保持在风路切换板保持部的风路切换板上,设置第1段、第2段及第3段;该第1段当打开第1通风路时关闭第2通风路的流入口,另一方面,当关闭第1通风路时关闭第2副通风路;该第2段为框形,当打开第1通风路时打开第1副通风路;该第3段当关闭第1通风路时关闭第1副通风路;这样,实现使风路切换板转动的驱动器的小型化、低噪音化。

Description

风路切换装置及使用该风路切换装置的热交换换气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风路切换装置及使用该风路切换装置的热交换换气装置,该风路切换装置设置于具有第1通风路和从该第1通风路分支的第2通风路的设备,将该设备内的通风路切换成第1通风路和第2通风路。
背景技术
现在,开发了这样的热交换换气装置,该热交换换气装置适当地切换热交换换气和普通换气而进行空气调节;该热交换换气在外气与室内空气之间一边通过热交换元件进行热交换,一边进行换气;该普通换气不由热交换元件进行热交换,仅是进行换气。该类型的热交换换气装置大多数情况下具有供气通风路、排气通风路及旁通通风路;该供气通风路取入外气,经由热交换元件吹出到室内;该排气通风路取入室内空气,经由热交换元件吹出到室外;该旁通通风路取入室内空气,使其绕过热交换元件而吹出到室外。
上述旁通通风路在热交换元件的上游侧从排气通风路分支,在分支部设置有风路切换装置。当进行热交换换气时,由风路切换装置关闭旁通通风路,另一方面,打开排气通风路。因此,取入到供气通风路的外气与取入到排气通风路的室内空气经由热交换元件,在这些外气与室内空气之间通过热交换元件进行热交换。另外,当进行普通换气运转时,由风路切换装置关闭排气通风路,另一方面,打开旁通通风路,使取入到旁通通风路的室内空气绕过热交换元件吹出到室外。因此,实际上不发生外气与室内空气之间的热交换。
为了降低热交换换气装置的噪音、提高可靠性,或降低动力费用等,开发出各种风路切换装置。例如在记载于专利文献1的风路切换装置中,具有风路切换板,该风路切换板能够转动,将分支成2个通通风路的通通风路从一方切换到另一方,从另一方切换到一方;当进行风路切换时,由驱动器使风路切换板转动到中途,此后由通风路中的风压使其转动到关闭位置,从而实现驱动器的小型化,结果实现了热交换换气装置的低噪音化。
另外,在记载于专利文献2的热交换换气装置(空调换气装置)的风路切换装置(缓冲机构)中,以使进行了热交换换气的空气的通风路和进行了通常换气的空气的通风路通过同一通风路罩的方式构成热交换换气装置,并且在上述通风路罩的内部配置由驱动器转动而进行风路切换的缓冲器,从而实现部件数量的减少,结果,提高了热交换换气装置的可靠性。
在专利文献3中,记载了这样的热交换换气装置(旋转式热交换换气装置),该热交换换气装置在收容了热交换元件的部分的外气取入口侧及回气口侧分别设置1对缓冲叶片,由连接杆连接各对中的各缓冲叶片,当一方打开了时,另一方关闭,并且,当设于外气取入口侧的1对缓冲叶片中的下侧的缓冲叶片关闭时,设于回气口侧的1对缓冲叶片中的上侧的缓冲叶片打开。在该热交换换气装置中,通过控制各对的缓冲叶片的开闭,切换热交换换气和普通换气(通常换气),当进行热交换换气时,分别使供气用送风机及排气用送风机进行强运转,当进行普通换气时,分别使供气用送风机及排气用送风机进行弱运转,从而降低动力费用。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0-337693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5-332572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1-41524号公报
发明内容
以往的风路切换装置安装在排气通风路与旁通通风路的分隔面,使1个风路切换板朝规定方向转动,从而对排气通风路及旁通通风路进行开闭,风路切换板的大小以使排气通风路及旁通通风路的任一个通风路都能够关闭的方式进行选定。因此,在排气通风路的流入口的周围及旁通通风路的流入口的周围分别确保能够安置上述风路切换板的大小的关闭用空间。
然而,虽然热交换元件位于排气通风路内,但热交换元件未处于旁通通风路内,所以,在旁通通风路中流动的室内空气的压力损失比在排气通风路中的压力损失小得多,即使使旁通通风路的截面积比排气通风路的截面积小,也能够获得同一送风量。在旁通通风路的流入口的周围确保与在排气通风路的流入口的周围确保的关闭用空间相同大小的关闭用空间,成为妨碍实现风路切换装置及热交换换气装置各个的小型化的原因。
另外,由于通风路的切换在热交换换气装置的运转时进行,所以,在风路切换时必须克服由送风产生的风压使风路切换板转动,在使风路切换板转动的驱动器上施加较大的负荷。因此,在配置于大风量的通风路中的风路切换装置、大风量的热交换换气装置中,需要大型的驱动器,该大型的驱动器具有在风路切换时克服作为负荷而施加的风压的驱动力。风路切换装置中的驱动器的大型化将导致风路切换装置及热交换换气装置各自的大型化,导致热交换换气装置的安装空间的增大。另外,还妨碍风路切换装置及热交换换气装置各个的低噪音化。
本发明就是鉴于上述情况而作出的,其目的在于获得容易实现小型化及低噪音化的风路切换装置及使用该风路切换装置的热交换换气装置。
用于达到上述目的的本发明的风路切换装置设在具有第1通风路和从该第1通风路分支的第2通风路的设备中,用于将该设备内的通风路切换到上述第1通风路和上述第2通风路;其特征在于:具有风路切换板保持部、风路切换板及驱动机构;该风路切换板保持部大致沿第1通风路中的气流方向配置在第1通风路中的分支点附近;该风路切换板能够自由转动地保持在该风路切换板保持部,具有以大致曲柄状连接的板状的第1段、具有开口部的框形的第2段以及板状的第3段;该驱动机构当选择第1通风路作为通风路时以如下方式使风路切换板转动,即,使得第1段关闭第2通风路的流入口,使第2段的开口部在第1通风路中位于比风路切换板保持部更靠第2通风路侧的区域,使第3段处于风路切换板保持部的下游侧;当选择第2通风路作为通风路时以如下方式使风路切换板转动,即,使得第1段关闭第1通风路中的比风路切换板保持部更从第2通风路离开的一侧的区域,使第2段的开口部与风路切换板保持部重叠,第3段关闭第1通风路中的比风路切换板保持部更处于第2通风路侧的区域。
用于达到上述目的的本发明的热交换换气装置具有供气通风路、热交换元件、排气通风路、旁通通风路及风路切换装置;该供气通风路取入外气,吹出到室内;该热交换元件配置在该供气通风路的中途;该排气通风路取入室内空气,经由热交换元件吹出到室外;该旁通通风路从该排气通风路分支,使室内空气绕过热交换元件吹出到室外;该风路切换装置设在排气通风路,将室内空气的流路切换到排气通风路和旁通通风路;其特征在于:风路切换装置具有风路切换板保持部、风路切换板及驱动机构;该风路切换板保持部大致沿排气通风路中的气流方向配置在排气通风路中的分支点附近;该风路切换板能够自由转动地保持在该风路切换板保持部,具有以大致曲柄状连接的板状的第1段、设置了开口部的框形的第2段、及板状的第3段;该驱动机构当选择排气通风路作为通风路时以如下方式使风路切换板转动,即,使得第1段关闭旁通通风路的流入口,使第2段的开口部在排气通风路中位于比风路切换板保持部更靠旁通通风路侧的区域,第3段处于风路切换板保持部的下游侧,当选择旁通通风路作为通风路时以如下方式使风路切换板转动,即,使得第1段关闭排气通风路中的比风路切换板保持部更从旁通通风路离开的一侧的区域,第2段的开口部与风路切换板保持部重叠,第3段关闭排气通风路中的比风路切换板保持部更处于旁通通风路侧的区域。
发明的效果
本发明的风路切换装置当打开第1通风路时通过风路切换板的第1段关闭第2通风路,当关闭第1通风路时,通过上述第1段关闭第1通风路中的比风路切换板保持部更从第2通风路离开的一侧的区域,所以,第2通风路中的流入口的面积能够缩小到与第1通风路中的比风路切换板保持部更从第2通风路离开的一侧的区域的截面积相同的程度。
即使配置了风路切换板保持部的部位处的第1通风路的截面积为与以往相同的程度,也能够减小第2通风路中的流入口的面积,所以,能够使风路切换板中的直接与风路的关闭相关的区域的面积比以往小,能够减小风路切换时施加在风路切换板上的风压。另外,在使风路切换板转动时,能够将作用在第1段或第3段上的风压用作驱动力的一部分,所以,也容易使用小型的驱动器构成驱动机构。
因此,根据本发明,容易获得小型、低噪音的风路切换装置。另外,在本发明的热交换换气装置中,使用本发明的风路切换装置作为切换排气通风路和旁通通风路的风路切换装置,所以,容易获得小型、低噪音的热交换换气装置。本发明的热交换换气装置中的排气通风路相当于上述第1通风路,旁通通风路相当于上述第2通风路。
附图说明
图1为概略地表示本发明的热交换换气装置的一例的热交换换气时的状态的局部剖切水平剖视图。
图2为概略地表示图1所示的热交换换气装置的普通换气时的状态的局部剖切水平剖视图。
图3-1为概略地表示用于图1及图2所示的热交换换气装置的风路切换装置中的要部的透视图。另外,图4-1为概略地表示图1及图2所示的风路切换装置中的风路切换板保持部的透视图,图4-2为概略地表示图1及图2所示的风路切换装置中的风路切换板的透视图。
图3-2为概略地表示用于图1及图2所示的热交换换气装置的风路切换装置中的要部的另一透视图。
图4-1为概略地表示用于图1及图2所示的热交换换气装置的风路切换装置中的风路切换板保持部的透视图。
图4-2为概略地表示用于图1及图2所示的热交换换气装置的风路切换装置中的风路切换板的透视图。
图5-1为概略地表示关闭了图1及图2所示的热交换换气装置中的旁通通风路时的风路切换装置的局部剖切透视图。
图5-2为概略地表示关闭了图1及图2所示的热交换换气装置中的旁通通风路时的风路切换装置的局部剖切俯视图。
图6-1为概略地表示打开了图1及图2所示的热交换换气装置中的旁通通风路时的风路切换装置的局部剖切透视图。
图6-2为概略地表示打开了图1及图2所示的热交换换气装置中的旁通通风路时的风路切换装置的局部剖切俯视图。
符号说明
1a    外气吸入口
1b    外气吹出口
5a    室内空气吸入口
5b    室内空气吹出口
20    箱体
25    热交换元件
30    供气扇
35    排气扇
40    风路切换板保持部
50    风路切换板
51    第1段
52    第2段
53    第3段
53A   第1部分
53B   第2部分
55    弹性构件
57    驱动器
59    连杆构件
60风路切换装置
65运算·控制部
70热交换换气装置
SF供气通风路
EF排气通风路
EF1第1副通风路
EF2第2副通风路
BF旁通通风路
DM驱动机构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风路切换装置及热交换换气装置各个的实施方式。本发明不限于下述实施方式。
图1为概略地表示本发明的热交换换气装置的一例中的热交换换气时的状态的局部剖切水平剖视图,图2为概略地表示图1所示的热交换换气装置中的普通换气时的状态的局部剖切水平剖视图。
图1及图2所示的热交换换气装置70具有箱体20,2个热交换单元25、25,供气扇30,排气扇35,包含于本发明的风路切换装置中的风路切换装置60,控制风路切换装置60的动作的运算·控制部65,及作为运算·控制部65的输入装置起作用的指令输入部67。
上述箱体20为长方体状的箱体,在其侧壁设有外气吸入口1a、外气吹出口1b、室内空气吸入口5a及室内空气吹出5b。另外,在箱体20内设有位于该箱体20的深度方向的中央部的2个水平分隔壁10a、10b。各水平分隔壁10a、10b在箱体20内的中央部被相互隔离,在这里并列地配置2个热交换单元25、25。
各个热交换单元25具有热交换元件25a和收容了热交换元件25a的框体25b。作为热交换元件25a,例如使用错流式的热交换元件,该错流式的热交换元件交替地层叠片状的纸制分隔构件和波形的纸制间隔保持构件,在分隔构件与其下的间隔保持构件之间及分隔构件与其上的间隔保持构件之间分别形成有多个空气的流路。形成于分隔构件下方的各流路和形成于该分隔构件上方的各流路在俯视时大致直交,在沿形成于分隔构件下方的各流路流下的空气与沿形成于该分隔构件上方的各流路流下的空气之间,通过分隔构件进行显热的交换及潜热的交换。
各热交换单元25按使热交换元件25a横卧的状态配置在箱体20内,由1对保持架部29a、29b固定于箱体20。在图1及图2中,为了容易区别上述各水平分隔壁10a、10b和箱体20的底板20b,在各水平分隔壁10a、10b上标注斑点。
设于箱体20的外气吸入口1a和外气吹出口1b在俯视时分在图1及图2中的前面侧的热交换单元25的一方侧和另一方侧而进行配置,外气吹出口1b位于水平分隔壁10b的上方。这些外气吸入口1a及外气吹出口1b通过各热交换单元25连通,与配置在水平分隔壁10b上的供气扇30一起构成供气通风路SF。
在底板20a的外气吸入口1a的附近配置有垂直分隔壁13a、13b,并且配置处在水平分隔壁10b上的供气扇30附近的3个垂直分隔壁13c、13d、13e,限定规定形状的供气通风路SF。各垂直分隔壁13c、13d、13e构成供气扇30的壳体。通过驱动供气扇30,从外气吸入口1a将外气取入到热交换换气装置70内,该外气通过各热交换单元25、供气扇30及外气吹出口1b吹出到室内。在图1及图2中,用虚线BL表示供气通风路SF中的外气的流动。
另外,设于箱体20的室内空气吸入口5a和室内空气吸吹出口5b在俯视时分在图1及图2中的里侧的热交换单元25的一方侧和另一方侧而进行配置,室内空气吹出口5b位于水平分隔壁10a的上方。这些室内空气吸入口5a及室内空气吹出口5b通过各热交换单元25连通,与配置在水平分隔壁10a上的排气扇35一起构成排气通风路EF,或绕过各热交换单元25地连通,与排气扇35一起构成旁通通风路BF。
在底板20a上的室内空气吸入口5a的附近配置2个垂直分隔壁15a、15b,并且在水平分隔壁10a的排气扇35的附近配置5个垂直分隔壁15c、15d、15e、15f、15g,限定规定形状的排气通风路EF。垂直分隔壁15c、15d、15e、15f构成排气扇35的壳体。另外,由垂直分隔壁15a、15d、配置在图1及图2中的里侧的热交换单元25的一端侧的垂直分隔壁17、箱体20的侧壁限定规定形状的旁通通风路BF。旁通通风路BF在室内空气吸入口5a的附近从排气通风路EF分支,其流入口IO设在垂直分隔壁15a上。
通过驱动上述排气扇35而取入室内空气、并吹出到室外的排气通风路EF或旁通通风路BF形成在热交换换气装置70内。如图1所示,当由风路切换装置60的风路切换板50关闭了旁通通风路BF的流入口IO时,在热交换换气装置70内形成排气通风路EF,从室内空气吸入口5a被取入到热交换换气装置70内的室内空气经由各热交换单元25到达排气扇35,从室内空气吹出口5b吹出到室外。排气通风路EF中的室内空气的流动在图1中用一点划线CL1表示。
另一方面,如图2所示,当由风路切换装置60的风路切换板50关闭了排气通风路EF时,在热交换换气装置70内形成旁通通风路BF,从室内空气吸入口5a被取入到热交换换气装置70内的室内空气绕过各热交换单元25、到达排气扇35,从室内空气吹出口5b被吹出到室外。旁通通风路BF中的室内空气的流动在图2中用双点划线CL2表示。而且,如图1所示,排气通风路EF由风路切换装置60局部地分成接近旁通通风路BF的第1副通风路EF1和远离旁通通风路BF的第2副通风路EF2
由运算·控制部65判断形成了排气通风路EF及旁通通风路BF中的哪一个。该运算·控制部65根据配置于外气吸入口1a附近的温度传感器(图中未表示)的检测结果和配置于室内空气吸入口5a的附近的温度传感器(图中未表示)的检测结果,判断是进行热交换换气适当还是进行普通换气适当,根据该判断结果控制风路切换装置60的动作。当判断为进行热交换换气适当时,使风路切换装置60动作,关闭旁通通风路BF的流入口IO,当判断为进行普通换气适当时,使风路切换装置60动作,关闭排气通风路EF。
具有上述构成的热交换换气装置70在风路切换装置60中具有特征,所以,下面适当引用在图1或图2中使用了的参照符号,同时参照图3-1~图4-2详细说明风路切换装置60。
图3-1为概略地表示用于图1及图2所示的热交换换气装置的风路切换装置中的要部的透视图,图3-2为概略地表示用于图1及图2所示的热交换换气装置的风路切换装置中的要部的另一透视图。另外,图4-1为概略地表示用于图1及图2所示的热交换换气装置的风路切换装置中的风路切换板保持部的透视图,图4-2为概略地表示用于图1及图2所示的热交换换气装置的风路切换装置中的风路切换板的透视图。
如图3-1及图3-2所示,风路切换装置60具有风路切换板保持部40、能够自由转动地保持在该风路切换板保持部40中的风路切换板50及后述的驱动机构,在图3-1及图3-2中表示构成驱动机构的弹性构件55。
如图3-1、图3-2及图4-1所示那样,上述风路切换板保持部40具有固定在箱体20的底板20b(参照图1及图2)上的底座部41、背板部43及顶板部45,底座部41和顶板部45连接在背板部43上。在底座部41的纵向两端部形成插入螺钉等固定件的贯通孔41a、41a,在背板部43的下侧侧部形成有连接弹簧等弹性构件55的一端的卡合部43a。另外,在底座部41上形成有贯通孔41b,在该贯通孔41b中安装能够自由转动地保持风路切换板保持部40的转动轴47(参照图4-1)的一端,在顶板部45上形成安装上述转动轴47的另一端的贯通孔45a。
另一方面,如图3-1、图3-2及图4-2所示那样,风路切换板50具有以大致曲柄状连接的第1~第3段51~53。第1段51当打开了排气通风路EF时抵接在垂直分隔壁15a,关闭旁通通风路BF的流入口IO(参照图1及图2),当关闭了排气通风路EF时,关闭第2副通风路EF2(参照图1)的流入口。
另外,第2段52呈框状,与该第1段51形成规定角度地连接于该第1段51,当打开排气通风路EF时,打开第1副通风路EF1(参照图1)。在该第2段52的高度方向的下端及上端设置凸缘52a、52b,当打开排气通风路EF时,该第2段52的开口部52c成为第1副通风路EF1的一部分。
第3段53与第2段52形成规定角度地连设在该第2段52,当打开排气通风路EF时,第3段53位于风路切换板保持部40的下游侧,当关闭排气通风路EF时,关闭第1副通风路EF1(参照图1)。该第3段53由连设在第2段52的第1部分53A和连在第1部分53A的第2部分53B构成。
在第1部分53A的高度方向的下端及上端设置凸缘53a、53b,在各凸缘53a、53b形成用于插入上述转动轴47(参照图4-1)的贯通孔53c。第1部分53A借助于转动轴47枢装在风路切换板保持部40。另外,在该第1部分53A还形成连接弹簧等弹性构件55的另一端的2个安装孔53d、53d及连接后述的连杆构件的一端的2个安装孔53e、53e(参照图4-2)。
另一方面,第3段53的第2部分53B与第1部分53A构成规定角度地与该第1部分53A相连,当关闭排气通风路EF时,与第1部分53A一起关闭第1副通风路EF1(参照图1)。第2部分53B的面积比第1段51的面积小。
具有上述风路切换板保持部40及风路切换板50的风路切换装置60,在运算·控制部65(参照图1或图2)的控制下进行动作,由从后述的驱动机构施加的驱动力使风路切换板50朝规定方向转动,将室内空气的流路选择为旁通通风路BF及排气通风路EF中的任一个。下面参照图5-1~图6-2详细说明风路切换装置60的配置及动作。
图5-1为概略地表示关闭了旁通通风路时的风路切换装置的局部剖切透视图,图5-2为概略地表示关闭了旁通通风路时的风路切换装置的局部剖切俯视图。图6-1为概略地表示打开了旁通通风路时的风路切换装置的局部剖切透视图,图6-2为概略地表示打开了旁通通风路时的风路切换装置的局部剖切俯视图。
如图5-1及图5-2所示,风路切换装置60的风路切换板保持部40大致沿排气通风路EF的气流方向配置在该排气通风路EF中的与旁通通风路BF的分支点附近,具体地说,配置在分支点的下游侧。这样,排气通风路EF局部地分成作为比风路切换板保持部40更处于旁通通风路BF侧的区域的第1副通风路EF1、和作为比风路切换板保持部40更从旁通通风路BF离开的一侧的区域的第2副通风路EF2
风路切换板50能够自由转动地保持在上述风路切换板保持部40,若作为通风路而选择排气通风路EF,则在来自驱动机构DM的驱动力的作用下朝箭头A方向转动,该驱动机构DM具有上述弹性构件55、齿轮马达等驱动器57及连接该驱动器57与第3段53的连接杆等连杆构件59。结果,第1段51关闭旁通通风路BF的流入口IO,第2段52的开口部52c位于第1副通风路EF1内,第3段53位于风路切换板保持部40的下游侧。流入到了第1副通风路EF1的室内空气流过第2段52的开口部52c,所以,第1副通风路EF1不关闭。
在选择排气通风路EF时,驱动器57处于停止状态,但弹性构件55(参照图5-2)利用其弹性力将第3段53向风路切换板保持部40侧拉近。因此,风路切换板50朝箭头A方向转动。即,即使不从驱动器57向风路切换板50施加驱动力,也可由弹性构件55的弹性力使风路切换板50朝箭头A方向转动。
另一方面,如图6-1及图6-2所示,若作为通风路而选择旁通通风路BF,则由来自驱动机构DM的驱动力使风路切换板50朝箭头B方向转动。结果,第1段51的前端部紧密接触在垂直分隔壁15b上,关闭第2副通风路EF2,第2段52的开口部52c与风路切换板保持部40重叠,第3段53关闭第1副通风路EF1
当选择旁通通风路BF时驱动器57动作,克服弹性构件55(参照图6-2)的弹性力将连杆构件59向驱动器57侧拉近。因此,从驱动器57通过连杆构件59向风路切换板50施加拉伸力,第3段53被向驱动器57侧拉近,风路切换板50朝箭头B方向转动。此时,第2段52的开口部52c(例如参照图5-1)大致与风路切换板保持部40重叠,所以,在第1副通风路EF1处的压力损失受到抑制。
在风路切换板50转动时,在第1段51及第3段53上分别施加风压。然而,由于第1段51的面积比第3段53的第2部分53B的面积大,所以,若风路切换板50从垂直分隔壁15a侧朝箭头B方向转动某种程度,则在第1段51的背面(位于旁通通风路BF的流入口IO侧的面)施加的风压比施加在第2部分53B的风压大,风路切换板50自己朝B方向转动。因此,即使将驱动器57小型化,也能够使风路切换板50朝箭头B方向转动。
虽然省略了图示,但热交换换气装置70的箱体20具有规定形状的盖部,在该盖部的下面形成风路切换板保持部40的上端部紧密接触的凸部,当打开旁通通风路BF时第1段51的上端部从热交换单元25(参照图1或图2)侧紧密接触的凸部,及当打开旁通通风路BF时第3段53的上端部(除由风路切换板保持部40覆盖的区域外)从室内空气吸入口5a侧紧密接触的凸部。当打开旁通通风路BF时由形成于上述盖部的下面的3个凸部、第1段51、第3段53关闭排气通风路EF。
如上述那样,风路切换装置60由风路切换板保持部40将排气通风路EF局部地分成第1副通风路EF1和第2副通风路EF2,当打开排气通风路EF时,由风路切换板50的第1段51关闭旁通通风路BF的流入口IO,当关闭排气通风路EF时由上述第1段51关闭第2副通风路EF2,所以,能够使旁通通风路BF的流入口IO的面积缩小为与第2副通风路EF2的面积相同程度。
即使局部地分成第1副通风路EF1和第2副通风路EF2的部位的排气通风路EF的截面积与以往为相同程度,也能够减小旁通通风路BF处的流入口IO的面积,所以,能够减小在风路切换板50中直接与风路关闭相关的区域的面积,能够减小在风路切换时施加在风路切换板50上的风压。另外,能够在使风路切换板50转动时将施加在第1段51或第3段53上的风压用作驱动力的一部分,所以,也容易使驱动器57小型化。因此,在风路切换装置60中,容易实现其小型化及低噪音化,即使在使用了该风路切换装置60的热交换换气装置70也容易实现小型化及低噪音化。
以上,列举实施方式说明了本发明的风路切换装置及热交换换气装置,但如上述那样,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方式。即使对风路切换装置中的风路切换板保持部的形状、风路切换板中的段的数量及各个段的形状进行各种变更,也能够获得与在实施方式中说明的风路切换装置同样的功能。
例如在用实施方式说明的风路切换装置中,风路切换板中的第3段被分成第1部分和第2部分,但也可由1个部分构成第3段,或由3个以上的部分构成第3段。
另外,热交换换气装置中的风路切换装置以外的构成只要能从排气通风路分支旁通通风路,则能够进行适当变更。本发明的风路切换装置及热交换换气装置分别能够进行各种变形、修饰、组合等。
产业上利用的可能性
本发明的风路切换装置能够适用于具有第1通风路和从该第1通风路分支的第2通风路的各种设备。另外,本发明的热交换换气装置能够用作进行热交换换气和普通换气的家庭用或业务用的热交换换气装置。

Claims (4)

1.一种风路切换装置,设在具有第1通风路和从该第1通风路分支的第2通风路的设备中,用于将该设备内的通风路切换到上述第1通风路和上述第2通风路;其特征在于:
具有风路切换板保持部、风路切换板及驱动机构;
该风路切换板保持部大致沿上述第1通风路中的气流方向配置在上述第1通风路中的上述分支点附近;
该风路切换板能够自由转动地保持在该风路切换板保持部,具有以大致曲柄状连接的板状的第1段、具有开口部的框形的第2段以及板状的第3段;
该驱动机构当选择上述第1通风路作为通风路时以如下方式使上述风路切换板转动,即,使得上述第1段关闭上述第2通风路的流入口,使上述第2段的上述开口部在上述第1通风路中位于比上述风路切换板保持部更靠上述第2通风路侧的区域,使上述第3段处于上述风路切换板保持部的下游侧;当选择上述第2通风路作为通风路时以如下方式使上述风路切换板转动,即,使得上述第1段关闭上述第1通风路中的比上述风路切换板保持部更从上述第2通风路离开的一侧的区域,使上述第2段的上述开口部与上述风路切换板保持部重叠,上述第3段关闭上述第1通风路中的比上述风路切换板保持部更处于上述第2通风路侧的区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路切换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驱动机构具有弹性构件和驱动器;
该弹性构件的一端与上述风路切换板保持部连接,另一端与上述第3段连接,当在关闭上述第1通风路的方向上使上述风路切换板转动时,在相反方向对该风路切换板施力;
该驱动器与上述第3段连接,当作为通风路选择上述第2通风路时,在上述风路切换板上施加拉伸力。
3.一种热交换换气装置,具有供气通风路、热交换元件、排气通风路、旁通通风路及风路切换装置;该供气通风路取入外气,吹出到室内;该热交换元件配置在该供气通风路的中途;该排气通风路取入室内空气,经由上述热交换元件吹出到室外;该旁通通风路从该排气通风路分支,使上述室内空气绕过上述热交换元件吹出到室外;该风路切换装置设在上述排气通风路,将上述室内空气的流路切换到上述排气通风路和上述旁通通风路;其特征在于:
上述风路切换装置具有风路切换板保持部、风路切换板及驱动机构;
该风路切换板保持部大致沿上述排气通风路中的气流方向配置在上述排气通风路中的上述分支点附近;
该风路切换板能够自由转动地保持在该风路切换板保持部,具有以大致曲柄状连接的板状的第1段、设置了开口部的框形的第2段、及板状的第3段;
该驱动机构当选择上述排气通风路作为通风路时以如下方式使上述风路切换板转动,即,使得上述第1段关闭上述旁通通风路的流入口,使上述第2段的上述开口部在上述排气通风路中位于比上述风路切换板保持部更靠上述旁通通风路侧的区域,上述第3段处于上述风路切换板保持部的下游侧,当选择上述旁通通风路作为通风路时以如下方式使上述风路切换板转动,即,使得上述第1段关闭上述排气通风路中的比上述风路切换板保持部更从上述旁通通风路离开的一侧的区域,上述第2段的上述开口部与上述风路切换板保持部重叠,上述第3段关闭上述排气通风路中的比上述风路切换板保持部更处于上述旁通通风路侧的区域。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热交换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驱动机构具有弹性构件和驱动器;
该弹性构件的一端与上述风路切换板保持部连接,另一端与上述第3段连接,当在关闭上述排气通风路的方向使上述风路切换板转动时,在相反方向对该风路切换板施力;
该驱动器连接在上述第3段上,当作为通风路选择上述旁通通风路时,在上述风路切换板上施加拉伸力。
CN2008801280869A 2008-04-16 2008-04-16 风路切换装置及使用该风路切换装置的热交换换气装置 Active CN10197822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08/057447 WO2009128151A1 (ja) 2008-04-16 2008-04-16 風路切換装置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熱交換換気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978223A true CN101978223A (zh) 2011-02-16
CN101978223B CN101978223B (zh) 2013-09-04

Family

ID=4119886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801280869A Active CN101978223B (zh) 2008-04-16 2008-04-16 风路切换装置及使用该风路切换装置的热交换换气装置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EP (1) EP2290299B1 (zh)
JP (1) JP4860000B2 (zh)
KR (1) KR101196150B1 (zh)
CN (1) CN101978223B (zh)
TW (1) TW200944724A (zh)
WO (1) WO2009128151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923640A (zh) * 2015-10-29 2018-04-17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风路切换装置及换热换气装置
CN113932361A (zh) * 2021-10-20 2022-01-14 中国舰船研究设计中心 一种水下潜器用集成式空调处理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409419B (zh) * 2010-06-09 2013-09-21 Panasonic Eco Sys Guangdong Co Bathroom with heating ventilation fans
KR101036193B1 (ko) * 2011-03-17 2011-05-23 서번산업엔지니어링주식회사 배기열 회수 기능을 갖는 공기조화기
KR101658644B1 (ko) 2014-06-25 2016-09-22 강광옥 바이패스터널을 구비한 전열교환기
WO2019234874A1 (ja) * 2018-06-06 2019-12-12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熱交換換気装置
US11879650B2 (en) * 2018-08-06 2024-01-23 Daikin Industries, Ltd.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KR102699419B1 (ko) * 2022-08-19 2024-08-28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환기 장치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9172925A (ja) * 1983-03-22 1984-09-29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モ−タの過負荷保護駆動装置
JPS59172925U (ja) * 1983-05-04 1984-11-19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のダンパ−開閉装置
US5194043A (en) * 1989-05-25 1993-03-16 Hitachi, Ltd. Air conditioner air deflector arrangement
JP3153217B2 (ja) * 1989-07-07 2001-04-03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空気調和機
JPH05332572A (ja) 1992-06-04 1993-12-14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空調換気装置のダンパ機構
JPH0849911A (ja) * 1994-08-03 1996-02-20 Misawa Homes Co Ltd 空調用ダンパー
JP3482755B2 (ja) * 1995-11-06 2004-01-06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換気装置及び熱交換器
JP3635987B2 (ja) 1999-05-27 2005-04-06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風路切換え装置
JP2001041524A (ja) 1999-08-02 2001-02-16 Teral Kyokuto Inc 天井埋込み回転形熱交換換気ユニット
JP2005081907A (ja) * 2003-09-05 2005-03-31 Japan Climate Systems Corp 空調用ダンパ及び該ダンパを使用した車両用空調装置
WO2007069349A1 (ja) * 2005-12-14 2007-06-21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熱交換形換気装置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923640A (zh) * 2015-10-29 2018-04-17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风路切换装置及换热换气装置
CN113932361A (zh) * 2021-10-20 2022-01-14 中国舰船研究设计中心 一种水下潜器用集成式空调处理装置
CN113932361B (zh) * 2021-10-20 2022-09-16 中国舰船研究设计中心 一种水下潜器用集成式空调处理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340815B (zh) 2011-04-21
JPWO2009128151A1 (ja) 2011-08-04
KR101196150B1 (ko) 2012-10-30
KR20100113638A (ko) 2010-10-21
EP2290299A4 (en) 2016-08-17
EP2290299A1 (en) 2011-03-02
EP2290299B1 (en) 2018-06-20
JP4860000B2 (ja) 2012-01-25
WO2009128151A1 (ja) 2009-10-22
CN101978223B (zh) 2013-09-04
EP2290299A8 (en) 2011-05-11
TW200944724A (en) 2009-11-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978223B (zh) 风路切换装置及使用该风路切换装置的热交换换气装置
CN106958866B (zh) 空调器室内机
JP6545293B2 (ja)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US20090241576A1 (en) Interior Panel of Air Conditioner and Air Conditioner
CN101427079B (zh) 空调装置
JP5732579B2 (ja) 空気調和装置
JP5591061B2 (ja) 空気調和装置
EP2208942A2 (en) Air conditioner
CN106440030A (zh) 风管机和空调装置
CN102472520A (zh) 空气调节装置的风向变更装置
JP2008111593A (ja) 空気調和機
EP2314941A1 (en) Heat exchanging ventilation equipment
CN107923640B (zh) 换热换气装置
JP6537635B2 (ja)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CN205119242U (zh) 贯流风管式空调机组
JP2005214560A (ja)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JP2006300347A (ja) 空気調和機
CN213778116U (zh) 用于空调室内机的进风装置及空调室内机
CN220506935U (zh) 空调器室内机及空调器
JP2006038416A (ja) 空気調和機
JP2006044489A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JP5496044B2 (ja) 熱交換換気装置
CN114364922A (zh)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机
CN109340913A (zh) 导风板组件、空调器及空调送风的控制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