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970177B - 夹持元件 - Google Patents
夹持元件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1970177B CN101970177B CN200980108356.4A CN200980108356A CN101970177B CN 101970177 B CN101970177 B CN 101970177B CN 200980108356 A CN200980108356 A CN 200980108356A CN 101970177 B CN101970177 B CN 101970177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lamping
- piston
- contact surface
- section
- hous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 238000002360 pr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14
- 230000004308 accommod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1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0008 shea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102000004315 Forkhead Transcription Factors Human genes 0.000 description 2
- 108090000852 Forkhead Transcription Factors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3993 inter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457 bidirection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073 displacement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530 fl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754 machi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149 penetr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068 stat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704 transi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5—HAND TOOLS;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MANIPULATORS
- B25B—TOOLS OR BENCH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FOR FASTENING, CONNECTING, DISENGAGING OR HOLDING
- B25B5/00—Clamps
- B25B5/06—Arrangements for positively actuating jaws
- B25B5/061—Arrangements for positively actuating jaws with fluid drive
- B25B5/064—Arrangements for positively actuating jaws with fluid drive with clamping means pivoting around an axis perpendicular to the pressing direc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Jigs For Machine Too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固定工件的夹持元件,该夹持元件带有在工作时位置固定的壳体(10)、可相对于壳体(10)运动的夹持杆(50)(其带有夹持区域(54)以用于对工件进行力加载)以及相对于壳体(10)在驶出方向(1)上可平移地驶出的活塞(40),其中,活塞(40)构造成用于使夹持杆(50)摆动,从而夹持杆(50)可在松开的初始状态和夹持的最终状态之间运动,并且其中,夹持杆(50)以可绕主摆动轴线(2)摆动运动的方式支承在壳体(10;110;210;310)处。根据本发明,活塞(40)具有接触面(42b),在夹持杆(50)与活塞(40)的共同的夹持运动中,与活塞(40)的接触面(42b)对应的夹持杆(50)的接触面(60b)沿接触面(42b)滑动,其中,在夹持杆(50)与活塞(40)的共同的夹持运动中,接触面(42b,60b)始终至少部分段地相互处于面接触中。根据本发明的夹持杆在可传递较大的力的情况下具有高的稳定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固定工件的夹持元件,该夹持元件带有在工作时位置固定的壳体、可相对于壳体运动的夹持杆(其带有夹持区域以用于对工件进行力加载)以及可相对于壳体在驶出方向(Ausfahrrichtung)上平移地(translativ)驶出(ausfahrbar)的活塞,其中,活塞构造成用于使夹持杆摆动,从而夹持杆可在松开的初始状态和夹持的最终状态之间运动,并且其中,夹持杆以可绕主摆动轴线摆动运动的方式支承在壳体处。
背景技术
从现有技术中已知这种类型的夹持元件。在从现有技术中已知的夹持元件中,大多数情况下液压操纵的活塞可摆动地支承在夹持杆处。此外,夹持杆与壳体相连接,以使得借助于活塞对夹持杆进行的力加载造成使夹持杆摆动。因此,夹持区域同样转移(verlagern),并且由此可压靠工件,工件由此固定在夹持装置的夹紧面上。
由于活塞纯粹平移地运动,因此在现有技术中的一种类型的夹持元件中设置成,夹持杆借助于两个作为平衡件起作用的夹板元件仅仅间接与壳体可摆动地相连接。在此,两个夹板元件分别可摆动地支承在夹持杆处和壳体处,从而摆动轴线(夹持杆可直接绕其摆动)设置成相对于壳体不是位置固定的。
对于这种夹持元件认为不利的是,夹持杆在夹板元件的摆动轴线方向上仅仅具有低的抗侧向力的稳定性。
此外,从现有技术中还已知这种类型的夹持元件,在其中,在没有其它平衡件的情况下活塞直接压在夹持杆的与夹持区域背离的接触区域上,并且,在由此引起的夹持杆的摆动期间活塞在保持线接触的条件下沿夹持杆处滑动。在此,夹持杆的回位(Rückholung)借助于扭转弹簧实现,该扭转弹簧持久地在夹持杆松开的状态中给夹持杆加载力矩。
然而,这种夹持元件的缺点为,线接触强烈地限制了可传递的夹持力,并且高的面压力通过线接触在活塞处和夹持杆的接触区域处引起高的磨损。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为,以如下方式改进这种类型的夹持元件,即,防止或避免现有技术中的缺点。
根据本发明,该目的可通过以下方式实现:活塞具有接触面,在夹持杆与活塞的共同的夹持运动中,与活塞的接触面对应的夹持杆的接触面沿该活塞的接触面滑动,其中,在夹持杆与活塞的共同的夹持运动中,接触面始终至少部分段地(abschnittsweise)相互处于面接触中。
尤其地,在工作中位置固定的壳体设置成用于在夹持装置的夹紧面处的固定,工件可固定在该夹紧面上。壳体的位置固定性涉及,设置成在工作中相对于夹紧面丝毫没有壳体的相对运动。然而,这不排除夹持装置在其整体方面的运动。根据本发明,夹持杆直接支承在壳体处,以使得主摆动轴线具有既相对于夹持杆又相对于壳体的不变的位置。夹持杆相对于壳体的这一直接的摆动性使得以下成为可能,即,尤其考虑到侧向力(即具有平行于主摆动轴线的方向分量的力),实现夹持杆的尤其高的稳定性。由于夹持杆绕主摆动轴线描述出圆形轨迹且活塞为线形轨迹,因此所需的长度平衡()(其为必要的)通过以下方式实现,即,活塞和夹持杆如此相互匹配,即活塞可沿夹持杆处滑动。此外,在夹持杆处以及在活塞处两侧地设置接触面,接触面在夹持过程期间沿着彼此滑动并在此保持持续的面接触。夹持杆和活塞优选地如此设计,即,优选地至少在夹持杆相对于壳体的至少20°、优选地至少45°的摆动角度上保持获得该面接触。考虑到从活塞到夹持杆上的较大的力的传递,该面接触是有利的。此外,这种设计方案尤其对穿入的碎屑不敏感。
夹持元件可以液压的、气动的或电的方式运行。在本发明的思想中,活塞可理解为仅仅可平移地运动的且以马达的形式(motorisch)可加载力的构件,而为此力加载的形式不重要。
尤其有利的是,夹持杆具有杆区段和相对于杆区段可绕副摆动轴线摆动运动的接触面区段时,其中,夹持杆侧的接触面设置在接触面区段处。通过分离的接触面区段,可尤其有利地且简单地实现活塞和夹持杆之间的连续的面接触。接触面区段可相对于杆区段绕相对于接触面区段且相对于杆区段位置固定的副摆动轴线摆动。
相对于杆区段的接触面区段的摆动运动性优选地通过叉头连接完成,该叉头连接保证了接触面区段和杆区段之间的对称的且尤其有效的力传递。尤其地,接触面区段可构造成单件式的构件,该构件在相对的端部处相应具有栓区段,在端部之间设置有接触面以用于力引入。一种备选的设计方案设置成,接触面区段和在叉头中设置的栓设置成两个独立的构件,其中,带有接触面的接触面区段具有孔,借助该孔接触面区段可摆动地安置在栓上。接触面区段和活塞优选地如此相互匹配,即,在副摆动轴线的方向上存在形状配合,以使得接触面区段不需要附加的保护措施以防止从杆区段中滑出。
在夹持杆和/或活塞处的接触面优选地构造成平的。然而其它设计方案、尤其带有球形的接触面的设计方案是可能的。
活塞侧的接触面的一种尤为有利的设计方案设置成,接触面斜置,从而在活塞侧的接触面上的面法线与驶出方向包夹大于0°、优选地在0°至15°之间的角度。接触面的这种斜置导致,在夹持元件的夹持期间,活塞被加载横向于驶出方向的剪力。虽然通常这是不希望的,然而通过斜置也可能的是,通过其它影响补偿在活塞上引起的剪力,从而可减小或完全补偿通过斜置而作用在活塞上的剪力。
尤为有利的是,活塞侧的接触面的斜置如此设计,即,活塞侧的接触面朝向摆动轴线与驶出方向相反地倾斜。通过这种设计方案,活塞通过夹持元件的夹持远离摆动轴线被加载剪力。在此,在接触面的匹配的斜置下可如此调节剪力,即,其与在相反方向上作用在活塞上的剪力大小相同,这一情况的结果为,由于在摆动轴线的方向上活塞和夹持杆之间的静摩擦或动摩擦,夹持杆在绕主摆动轴线的圆形轨迹的描述中运动。
在本发明的一种改进方案中,活塞和夹持元件以这种形式相互协调,即,活塞可与驶出方向相反地将回位力(Rückholkraft)传递到夹持元件上。相应地,在这种设计方案中,活塞不仅能够在驶出时对夹持元件加载夹持力,而且此外也能够在相反的方向上再次使夹持杆一起回程以用于松开夹持状态。为了该目的,活塞优选地具有凸起部,该凸起部接合到夹持杆(尤其夹持杆的接触面区段)的侧凹部(Hinterschneidung)中。这一设计方案使通过活塞回程可靠建立松开状态成为可能。
优选地,活塞借助于滑动引导部与夹持杆相连接。例如,这种滑动引导部可构造成槽引导部或燕尾槽引导部。该引导结合了必要措施以用于在驶出和回位方向上将力从活塞引入到夹持杆中。此外,在相应设计方案中通过这样的引导部还在主摆动轴线方向上实现了活塞和接触面区段之间的形状配合,由此,保证了夹持杆的接触面区段不会从夹持杆的杆区段中滑出。
在本发明的一种改进方案中,接触面和/或副摆动轴线在最终状态中布置成在活塞的驶出方向上在主摆动轴线另一侧(jenseits)。在平的夹持区域的情况下,最终状态的特点在于,夹持区域在该位置下近似平行于夹紧面而取向。然而,在夹持杆处的夹持区域不必构造成平的,而可例如同样具有球形的外形,并且设置成用于与工件的线接触。在这种情况下,不仅仅存在一个最终位置,而存在夹持杆的不同位置(这些位置可取决于夹持元件的安装和工件的外形用作最终位置)的区域。根据这一改进方案的设计方案允许,在活塞处和在夹持杆或夹持杆的接触面区段处的接触面保持较小,并且尽管如此使夹持杆绕大角度(优选地绕至少60°)的摆动性成为可能。接触面(该接触面在夹持元件的夹持期间通过夹持杆侧的接触面的圆形运动和活塞侧的接触面的直线运动沿着彼此滑动)通过该设计方案在夹持过程开始时首先在第一方向上相对移位,直至一方面接触面或副摆动轴线和另一方面主摆动轴线在驶出方向上位于相同的高度。在夹持过程的继续进程中,接触面在与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上相对移位。通过这种在夹持过程期间的两阶段的双向的滑动运动,可利用在活塞和/或在夹持杆处的相对小的接触面达到夹持杆的尤其宽的摆动性,而不需要在夹持杆和/或活塞处的非常大的接触面。
在一种基于此的建设性的改进方案中,接触面或副摆动轴线在最终状态中在活塞的驶出方向上优选地如此布置成在主摆动轴线的另一侧,即,一方面主摆动轴线和另一方面接触面或副摆动轴线之间假想的连接线与活塞的驶出方向包夹小于85°的角度,优选地在60°和80°之间的角度。
在本发明的一种改进方案中,壳体具有主区段和与主区段固定地相连接的支承区段,其中,支承区段设置成用于夹持杆的可摆动的支承。虽然在稳定性观点下整体单件式的壳体视作是有利的,然而带有分离的支承区段的多件性允许价格合适的加工。
为了将支承区段与主区段连接,优选地设置有双螺纹螺栓,借助于该双螺纹螺栓使支承区段与主区段相连接。该双螺纹螺栓构造成销形,并且在相对的端部处具有左旋和右旋的螺纹。与此对应地,在支承区段处和在主区段处设置有带有相反的螺纹的孔。双螺纹螺栓允许支承区段联结到主区段处,在该联结中可自由确定支承区段相对于主区段的取向。此外,不具有螺栓头而是相反地具有例如内六角部(Innensechskant)的双螺纹螺栓尤其节省空间。由于根据夹持元件的结构尺寸而使得支承区段布置成在活塞和如有可能为此设置的缸的直接附近,因此通过双螺纹螺栓的使用可避免缸和固定支承区段的螺栓的螺栓头之间的碰撞(在其它情况下该碰撞是难以避免的)。
在本发明的一种改进方案中,壳体具有近似圆柱形的固定区段,在该固定区段的外侧处设置有外螺纹并且借助该外固定区段可将壳体在其整体上旋入到夹持装置的对应的孔中。
在此,固定区段(该固定区段为壳体的整体组成部分且与壳体固定地相连接)自身也用于壳体的固定。此外,在夹紧面处(工件被夹住在该夹紧面上)设置有带有内螺纹的相应的凹口,夹持元件可在整体上旋入到该凹口中。在此尤为有利的是,可通过旋入深度灵活地调整夹持元件相对于夹紧面的相对位置,由此,实现了对于不同高度的工件的可应用性。因此,在尤其大的工件的情况下,夹持元件可仅仅以少量的几圈(Windung)旋拧深入到夹持装置中,而在其它小的工件的情况下,固定区段几乎全部旋入到夹持装置中。优选地,附加地设置有防松件(Kontermittel)、尤其在固定区段的外侧上的防松螺母。
可在壳体的下侧处、尤其在固定区段的下侧处设置介质输送管路以用于压力介质如空气或油的输入。然而,一种这样的设计方案被看作是尤为有利的,即,在该设计方案中在圆柱形的固定区段的柱面()处设置了相应的接口。在此,尤为有利的是,在圆柱形的固定区段的外侧处设置有至少两个进入孔以用于压力介质的输入,其中,进入孔在固定区段的圆柱轴线的方向上相互间隔开。在此,可备选地使用这两个进入孔。取决于应该使用进入孔中的哪一个,另一个或另外多个进入孔优选地借助于塞子被封闭。带有多个进入孔的设计方案实现了,与固定区段的旋入深度无关,至少一个进入孔(在该进入孔处可实现压力介质的输入)可供使用。
尤其作为以上所描述的夹持元件的改进方案,本发明也包括这种类型的夹持元件,即,在该夹持元件中夹持杆借助于叉头连接以可绕摆动轴线摆动运动的方式支承在壳体处。
在此,叉头既可设置在夹持杆处也可设置在壳体处。一种这样的设计方案视作尤为优选的,即,在该设计方案中叉头设置在夹持杆处。在夹持杆和壳体之间的叉头连接的应用允许了夹持杆与壳体的尤其倾斜稳定的(kippstabil)以及无间隙的摆动运动的连接,该连接可传递尤其大的力。
根据本发明的夹持元件在夹持杆、活塞以及壳体相对于彼此和相对于夹紧面的布置方面可以不同的实施形式构造。优选的设计方案包括作为垂直的夹持元件的设计方案,在该夹持元件中,由夹持杆的夹持区域作用于工件上的力的力矢量在最终状态中以相对于活塞的驶出方向且相对于夹紧面的面法线近似平行(+/-15°)的方式伸延。此外,优选的设计方案包括作为水平夹持元件的设计方案,在该设计方案中活塞以相对于夹紧面近似平行(+/-30°)的方式取向。这种水平夹持元件的一种特殊形式形成了下拉式夹持元件(Niederzugspanner),在其中,由夹持杆的夹持区域作用在工件上的力的力矢量与夹紧面包夹约30°(+/-10°)的角度。
附图说明
除从权利要求中以外,也可从以下对本发明的优选的实施形式的描述中得到本发明的其它的特征和优点。优选的实施形式在附图中示出。其中:
图1,2以透视示图和分解图显示了根据本发明的夹持元件的第一实施形式,
图3a,3b显示了在未夹持状态以及夹持状态中的图1和图2的夹持元件,
图4以截面图显示了活塞和夹持杆之间的连接的不同设计方案,
图5,6显示了分别带有特殊特征的根据本发明的夹持元件的两个其它的设计方案,
图7,8显示了根据本发明的夹持元件的另一种实施形式,在其中,活塞构造成水平的,
图9a,9b显示了在未夹持和夹持状态中的图7和8的实施形式,
图10显示了根据本发明的夹持元件的另一种实施形式,该夹持元件实施成下拉式夹持器,以及
图11a,11b显示了在未夹持和夹持状态中的图10的下拉式夹持器。
具体实施方式
图1和图2显示了根据本发明的夹持元件的第一实施形式。在此,图1显示了已装配的状态,并且图2显示了部件。
夹持元件具有壳体10,该壳体10本身具有主区段20以及支承区段30。主区段20具有方形区段22以及单件式地模制在该方形区段22处的圆柱形区段24。未示出的圆柱孔延伸通过圆柱区段24,该圆柱孔以下面还将描述的方式设置用于容纳活塞40。在上端部处通孔26联接到圆柱孔处以用于引导活塞40,该通孔26伸延直到方形块22的上侧处。
支承区段30具有下部的近似圆锥形的区段30a以及在上侧单件式地联接在该区段30a处的带有通孔30c的连接座(Pelotte)30b。在圆锥区段30a的底面处设置有凸起部30d,与该凸起部30d对应地在主区段20的方形区段22中设置有凹口22a。因此,支承区段30可以抗扭的方式安置到主区段20上。为了主区段20与支承区段30的耐久的连接,设置有双螺纹销34,该双螺纹销34在第一端部处具有左旋螺纹34a并且在其相对的第二端部处具有右旋螺纹34b。在双螺纹销34的下端面处以未详细显示的方式设置有内六角部。为了容纳该双螺纹销34,在支承区段30的圆锥区段30a的下侧处以及在主区段20的方形区段22处设置有孔22b。孔22b在方形区段22中构造成通孔,以使得可从下侧通过内六角扳手旋拧双螺纹销34,其中,通过反向伸延的螺纹34a,34b可建立主区段20和支承区段30之间的固定连接。
除了壳体10,夹持杆50为夹持元件的第二主要组成部分。夹持杆50具有杆区段52以及接触面区段60。杆区段52在其前部的区段52a处通入夹持区域54中。带有U形截面的叉头区段52b联接在前部的区段52a处,该叉头区段52b实现双叉头的目的。为了该目的设置有两个孔对56,58。在已装配的状态下接触面区段60可旋转地插入孔对56中。接触面区段60构造成圆柱形栓,在该栓下侧处铣削有T形槽60a,该槽60a的槽底通过接触面60b形成。
在图1的已装配的状态下,壳体10和夹持杆50以两种方式相互连接。一方面,借助于由两个锁紧环72固定的栓70被推动穿过在夹持杆50中的孔58和在连接座30b中的孔30c。该栓70与孔30c,58共同作用作为摆动接头(Schwenkgelenk),借助于该摆动接头夹持杆50可绕主摆动轴线2相对于壳体10摆动。连接座30b在两侧具有端面30e,该端面30e彼此相应于叉头区段52b的内面的间距而相互间隔开。由此,在已装配的状态中,夹持杆50如此支承在支承区段30处,即,其仅仅可绕主摆动轴线2摆动,然而几乎不具有平移的间隙。壳体10和夹持杆50之间的第二连接通过活塞40实现。活塞40从下部推入到壳体10的圆柱孔中,并且在其中以可运动的方式被引导。在活塞40的上端部40a处,活塞40对应于夹持杆50的接触面区段60构造成带有T形的异型区段(Profilabschnitt)42。在已装配的状态中,该T形的异型区段推入到对应的槽60a中,并且可在该槽60a中移位。在活塞40的上端部处的T形的异型部42在朝向主摆动轴线2和支承区段30的方向上构造成轻微地倾斜,以使得端侧地限制活塞的端面42b同样轻微倾斜。以可绕副摆动轴线4旋转的方式支承在夹持杆50的杆区段52的孔56中的接触面区段60可由于其可摆动性而对应于T异型部42a的轻微倾斜的外形取向。
为了操纵夹持元件,活塞40借助于液压力在圆柱孔中在驶出方向1上运动。
在图3a和3b中详细示出了夹持过程的进程。图1和图2的夹持元件示出为处于在虚线示出的夹紧面90中应用的状态中。以未示出的方法借助于将夹持元件旋拧在夹紧面90处实现固定。在夹紧面90上放置了以点线示出的工件80。
图3a首先显示了初始状态。在该初始状态中活塞40位于其下止点(Endlage)处。因为夹持杆50由于基于T槽60a和T异型部42的滑动引导而在其取向方面强制与活塞40的位置相关联,因此夹持杆50在图3a的初始状态中位于向上指向且与工件80间隔开的位置中。
由此开始,活塞40在箭头1的方向上向上运动。由于活塞40的端面42b在T槽60a的槽底中被按压到接触面区段60的对应的接触面60b上,因此夹持杆50的接触面区段60也同活塞一起在相对于杆区段52旋转的同时向上行进。然而,由于夹持杆50和由此接触面区段60在其整体上仅仅可绕主摆动轴线4摆动,因此接触面区段60在在箭头1的方向上运动期间沿着以虚线示出的圆形轨迹8偏移。由此,在图3a的透视图中,接触面区段60首先相左转移至以虚线示出的位置60′中,而端面42b和接触面60b在持续的面接触下相对滑动。该持续的面接触由于接触面区段60绕副摆动轴线4的旋转性而得到保证。
当主摆动轴线2和副摆动轴线4在驶出方向1上位于相同高度时,在位置60′处达到最大移位。在活塞在驶出方向1上继续引导时,端面42b和接触面60b之间的滑动方向反转(umdrehen),以使得接触面区段60继续在圆形轨迹8上向右转移,直至到达图3b的状态。
在图3b的这一状态中,接触面区段60相对于活塞40的相对位置与图3a的初始位置一致。然而,在图3b的位置中夹持杆50的杆区段52相对于初始位置绕主摆动轴线2摆动了约60°,从而夹持杆50的夹持区域54达到与工件8碰触。在这一状态中在箭头1的方向上施加到活塞上的液压力借助于夹持杆50传递到工件80上,并且将工件80压靠夹紧面90。
所示出的夹持元件将非常紧凑的结构与可施加极高的作用力以及很高的稳定性相结合。由于在夹持杆50和壳体10之间仅仅设置有一个摆动轴线-主摆动轴线4并且通过叉头连接实现该摆动轴线,因此在主摆动轴线2的区域中出现的高的力是没有问题的。然而,通过夹持杆50的几何形状(在夹持杆50中,主摆动轴线2和夹持区域54几乎布置在相同高度上,在夹持状态下接触面区段60的副摆动轴线4与其相对布置成升高的)可实现夹持杆的尤其宽的摆动性,而为此T形槽60a和/或T形异型部42的尤其长的设计方案是不必要的。
在图4a中以截面示图示出了在图1至3的实施形式中所示的活塞40和接触面区段60之间的连接。该示图以良好的可见性显示了设置在活塞40的活塞端部处的异型部42的T形设计以及在接触面区段60处的对应的T形槽60a。对应于端面42b在槽60a的槽底处设置有接触面60b。通过以面的方式处于重叠的接触面42b,60b,力大面积地()并由此在相对小的面压力下从液压活塞40传递到夹持杆50上。在活塞40回程时、即在从图3b的状态过渡到图3a的状态中时,接触面区段60由于在槽60a的槽形状中的侧凹部被向下拉,从而夹持的状态被强制松开。在活塞端部处的T异型部具有与接触面42b几乎一样宽的垂直的梁。由此实现,在接触面42b处尽可能均匀地实现将力传递到接触面区段60处,而外部的、未直接通过垂直的梁支撑的区域明显更小地被加载压力。优选地,在根据本发明的夹持元件中,活塞的接触面的至少80%直接被支撑。
图4b至4d显示了活塞40和接触面区段60之间的连接的备选的设计方案。在图4b的实施形式中,应用了燕尾槽引导部。在图4c的实施形式中,在活塞40处的端侧的异型部和在接触面区段60处的槽构造成L形而非T形。在图4d的设计方案中,槽具有圆弓形的截面。同样相应地构造在活塞40的端部处的异型部。图4d的实施形式的特点在于,异型部不是单件式地设置在活塞的端部处,而是借助于两侧配有螺纹的中间元件与活塞40相连接。
图5和图6显示了根据本发明的夹持元件的其它设计方案。由活塞140,240与夹持杆150,250的共同作用看来,这些实施形式与图1至3的实施形式没有区别。
对于图5和6的两个实施形式来说共同的是,壳体110,210分别具有圆柱区段124,224,在该圆柱区段124,224处设置有外螺纹125a,225a。该外螺纹125a,225a允许了,将夹持元件在整体上旋入在夹持装置的夹紧面区域内的带有内螺纹的对应的孔中。因此,尤其也可实现与工件相关的旋入深度,由此,使得图5和图6的夹持元件的尤其灵活的应用成为可能。为了位置的固定分别设置有防松环(Konterring)225b,其中,该防松环在图5的实施形式中未示出。
在图5中另一特点在于传感装置175。传感装置175包括圆柱形环形区段176,该环形区段176以未详细示出的方式位置固定地安装在壳体110处。栓172(借助于该栓172实现了夹持杆150相对于壳体110的摆动运动性,并且该栓172与夹持杆150抗扭地相连接)延伸直到环形区段176中。该栓具有未示出的径向孔,该径向孔在夹持杆150的摆动运动期间与夹持杆150共同旋转。在环形区段176处在外侧设置有两个接近传感器177a,177b,其可分别探测径向孔是否位于其各自的传感区域中。这使传感装置175借助于接近传感器177b探测夹持杆150的松开状态和借助于接近传感器177a探测夹持状态成为可能。由此,可简单地且即使在夹持元件处没有直接控制的情况下也可检验夹持元件的功能。传感装置175由于其结构对于碎屑不敏感,因为碎屑不可能到达可感应的径向孔的区域中。
在图5的实施形式的圆柱区段124的下端部处设置有联接块180,该联接块180可以未详细示出的方式与圆柱区段124相连接,并且提供用于所需的液压管路的联接可能性。在图6的实施形式中设置有对此的备选的设计方案。在该设计方案中,在外螺纹225a的区域中设置有用于液压流体的接口282。在此,在不同高度上,相应地设置有用于在驶出方向上的力加载的两个接口282a,和用于在驶入方向上的力加载的两个接口282b。分别设置用于相同的功能的接口282a,282b允许,即使在这样的旋入深度(在该旋入深度时,两个接口282a,282b中的一个可能被遮住)的情况下,也可使用相应的另一个。对此,被遮住的接口借助于塞子封闭。
图7和8显示了根据本发明的夹持元件的另一种实施形式,其在图7中以已装配的状态示出,并且在图8中以其部件的形式示出。在各个构件及其共同作用方面,该实施形式的工作原理相应于前述的实施形式。就最后两个数字而言,用于可比的构件的参考标号一致。
图7和8的实施形式的特点在于,其涉及水平的夹持元件,在该夹持元件中,杆340的驶出方向301以与以点线表示的基面300近似平行的方式而取向。在夹持杆350在壳体310处的固定的方式方面,图7和8的实施形式基本相应于图1至3的实施形式。然而,除了活塞340的取向,特点在于夹持杆350的设计方案。在其中,主摆动轴线302和副摆动轴线304之间的第一假想线与主摆动轴线302和夹持区域354之间的第二假想线包夹仅仅约为80°的角度。由此引起,-如在图9a和9b中所示出的那样-在图9b的状态中作用在工件380上的夹持力的方向305与活塞340的驶出方向301包夹近似垂直的角度。
图10以及图11a和11b显示了图7至9的实施形式的变型方案。在此,决定性的区别还是在于夹持杆450的设计方案中。在此,一方面副摆动轴线404和主摆动轴线402之间的第一假想线与主摆动轴线402和夹持区域454之间的另一假想线之间的角度再次更小且大小仅仅约为30°。结合这一特点(即,在这种设计方案中在夹持状态中,在活塞440的驶出方向401上主摆动轴线402和摆动轴线404基于驶出方向401位于近似相同的高度上),夹持杆50的这种特别的设计方案导致,夹持力以约30°的平的角度向下指向。因此,夹持元件可用作下拉式夹持元件。
由于在这种下拉式夹持元件中不需要长的夹持距离,因此可放弃鉴于活塞440的倾斜的端面方面的前述的实施形式的特点,因为由于几何尺寸和仅仅很短的夹持距离不必担心作用在活塞440上的剪力。
Claims (14)
1.一种用于固定工件(80;380;480)的夹持元件,该夹持元件带有
-在工作时位置固定的壳体(10;110;210;310),
-可相对于所述壳体(10;110;210;310)运动的夹持杆(50;150;250;350;450),该夹持杆(50;150;250;350;450)带有夹持区域(54;354;454)以用于对所述工件(80;380;480)进行力加载,以及
-相对于所述壳体(10;110;210;310)在驶出方向(1;310;401)上可平移地驶出的活塞(40;140;240;340;440),
其中,
-所述活塞(40;140;240;340;440)构造成用于使所述夹持杆(50;150;250;350;450)摆动,从而所述夹持杆(50;150;250;350;450)可在松开的初始状态和夹持的最终状态之间运动,并且
-所述夹持杆(50;150;250;350;450)以可绕主摆动轴线(2;302;402)摆动运动的方式支承在所述壳体(10;110;210;310)处,
其特征在于,
-所述活塞(40;140;240;340;440)具有接触面(42b),在所述夹持杆(50;150;250;350;450)与所述活塞(40;140;240;340;440)的共同的夹持运动中,与所述活塞(40;140;240;340;440)的接触面(42b)对应的所述夹持杆(50;150;250;350;450)的接触面(60b)沿所述活塞(40;140;240;340;440)的接触面(42b)滑动,其中,在所述夹持杆(50;150;250;350;450)与所述活塞(40;140;240;340;440)的共同的夹持运动中,所述活塞(40;140;240;340;440)的接触面(42b)和所述夹持杆(50;150;250;350;450)的接触面(60b)始终至少部分段地相互处于面接触中,
-所述夹持杆(50;150;250;350;450)具有:杆区段(52),夹持区域设置在该杆区段处;和相对于所述杆区段(52)可绕副摆动轴线(4;304;404)摆动运动的接触面区段(60;360;460),其中,所述夹持杆(50;150;250;350;450)的接触面(60b)设置在所述接触面区段(60;360;460)处,
-所述活塞(40;140;240;340;440)和所述接触面区段(60;360;460)借助于滑动引导部如此地相互匹配,即所述活塞(40;140;240;340;440)可与所述驶出方向(1;301;401)相反地将回位力传递到所述接触面区段(60;360;460)上,
-其中,所述主摆动轴线不仅相对于所述夹持杆而且相对于所述壳体具有不变的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夹持元件,
其特征在于,
所述接触面区段(60;360;460)构造成单件式的构件,所述构件在相对的端部处相应地具有栓区段,在所述端部之间设置有所述夹持杆(50;150;250;350;450)的接触面(60b)。
3.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夹持元件,
其特征在于,
所述活塞(40;140;240;340;440)的接触面(42b)和所述夹持杆(50;150;250;350;450)的接触面(60b)为平的。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夹持元件,
其特征在于,
所述活塞(40;140;240;340;440)的接触面(42b)斜置,从而在所述活塞(40;140;240;340;440)的接触面(42b)上的面法线与所述驶出方向(1;301)包夹大于0°的角度。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夹持元件,
其特征在于,
所述活塞(40;140;240;340;440)的接触面(42b)的斜置如此设计,即,所述活塞(40;140;240;340;440)的接触面(42b)朝向所述主摆动轴线(2;302)与所述驶出方向(1;301)相反地倾斜。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夹持元件,
其特征在于,
所述活塞(40;140;240;340;440)借助于槽引导部或燕尾槽引导部而与所述夹持杆(50;150;250;350;450)相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夹持元件,
其特征在于,
在最终状态中所述活塞(40;140;240;340;440)的接触面(42b)和所述夹持杆(50;150;250;350;450)的接触面(60b)和/或所述副摆动轴线(4;304)在所述活塞的驶出方向(1;301)上布置在所述主摆动轴线(2;302)的另一侧。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夹持元件,
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10;110;210;310;410)具有主区段(20)和与所述主区段(20)固定地相连接的支承区段(30),其中,所述支承区段(30)设置成用于夹持杆(50;150;250;350;450)的可摆动的支承。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夹持元件,
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承区段(30)借助于双螺纹螺栓(34)与所述主区段(20)相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夹持元件,
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110;210)具有近似圆柱形的固定区段(124;224),在所述固定区段(124;224)外侧处至少部分段地设置有外螺纹(225a,225b),并且借助所述固定区段(124;224)可将所述壳体(110;210)在其整体上旋入到夹持装置的对应的孔中。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夹持元件,
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固定区段(124;224)中设置有缸以用于所述活塞的可运动的容纳。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夹持元件,
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圆柱形的固定区段(224)的外侧处设置有至少两个进入孔(282a,282b)以用于压力介质的输入,其中,所述进入孔(282a,282b)在所述固定区段(224)的圆柱轴线的方向上相互间隔开。
1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夹持元件,
其特征在于,
所述夹持杆(50;150;250;350;450)借助于叉头连接以可绕主摆动轴线(2;302;402)摆动运动的方式支承在所述壳体(10;110;210;310;410)处。
14.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夹持元件,
其特征在于,
所述角度在0°和15°之间。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DE102008004286.2 | 2008-01-04 | ||
DE200810004286 DE102008004286A1 (de) | 2008-01-04 | 2008-01-04 | Spannelement |
PCT/EP2009/000009 WO2009087075A1 (de) | 2008-01-04 | 2009-01-03 | Spannelement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970177A CN101970177A (zh) | 2011-02-09 |
CN101970177B true CN101970177B (zh) | 2015-05-20 |
Family
ID=4062226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980108356.4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970177B (zh) | 2008-01-04 | 2009-01-03 | 夹持元件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EP (1) | EP2242619B1 (zh) |
CN (1) | CN101970177B (zh) |
DE (1) | DE102008004286A1 (zh) |
WO (1) | WO2009087075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2508286A1 (de) | 2011-04-06 | 2012-10-10 | Wilhelm Altendorf GmbH & Co. KG | Plattensäge mit justierender Spannvorrichtung |
DE102011100184B3 (de) * | 2011-05-02 | 2012-08-30 | Hohenstein Vorrichtungsbau Und Spannsysteme Gmbh | Spannvorrichtung mit Ge- und Entspanntzustandskontrollen |
DE102011107722B3 (de) * | 2011-07-18 | 2012-10-31 | Hohenstein Vorrichtungsbau Und Spannsysteme Gmbh | Vorrichtung mit Sicherheitskomponenten |
FR3023738B1 (fr) * | 2014-07-17 | 2016-07-29 | Christophe Boiteux | Systeme de maintien angulaire avec utilisation de coin a renvoi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DE3001404A1 (de) * | 1980-01-16 | 1982-08-19 | Zahnradfabrik Friedrichshafen Ag, 7990 Friedrichshafen | Vorrichtung zum aufspannen eines werkstueckes auf einen spanntisch |
DE3736421C1 (en) * | 1987-10-28 | 1988-10-27 | Hilma Gmbh Maschf | Workholding fixture with retractable clamping jaw |
DE4121141A1 (de) * | 1991-06-26 | 1993-01-07 | Safet Vajzovic | Spannvorrichtung |
EP0614729A1 (de) * | 1993-03-06 | 1994-09-14 | David Fischer | Spannvorrichtung zum Spannen von Werkstücken auf Maschinentischen oder Paletten |
CN1354068A (zh) * | 2000-11-20 | 2002-06-19 | 克斯美库股份有限公司 | 夹持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DE19531890A1 (de) * | 1995-08-30 | 1997-03-06 | David Fischer | Flachspannelement |
DE102004004413A1 (de) * | 2004-01-29 | 2005-08-18 | Frank Entzmann | Spannvorrichtung |
DE102004056229A1 (de) * | 2004-11-22 | 2006-05-24 | Günter Neumann GmbH | Kraftspanner |
-
2008
- 2008-01-04 DE DE200810004286 patent/DE102008004286A1/de not_active Ceased
-
2009
- 2009-01-03 CN CN200980108356.4A patent/CN101970177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9-01-03 WO PCT/EP2009/000009 patent/WO2009087075A1/de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09-01-03 EP EP09700751.2A patent/EP2242619B1/de not_active Not-in-force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DE3001404A1 (de) * | 1980-01-16 | 1982-08-19 | Zahnradfabrik Friedrichshafen Ag, 7990 Friedrichshafen | Vorrichtung zum aufspannen eines werkstueckes auf einen spanntisch |
DE3736421C1 (en) * | 1987-10-28 | 1988-10-27 | Hilma Gmbh Maschf | Workholding fixture with retractable clamping jaw |
DE4121141A1 (de) * | 1991-06-26 | 1993-01-07 | Safet Vajzovic | Spannvorrichtung |
EP0614729A1 (de) * | 1993-03-06 | 1994-09-14 | David Fischer | Spannvorrichtung zum Spannen von Werkstücken auf Maschinentischen oder Paletten |
CN1354068A (zh) * | 2000-11-20 | 2002-06-19 | 克斯美库股份有限公司 | 夹持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DE102008004286A1 (de) | 2009-07-09 |
EP2242619A1 (de) | 2010-10-27 |
EP2242619B1 (de) | 2014-06-11 |
WO2009087075A1 (de) | 2009-07-16 |
CN101970177A (zh) | 2011-02-09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970177B (zh) | 夹持元件 | |
US8066289B2 (en) | Rapid clamping system | |
US5103696A (en) | Pressure-operated power wrench | |
US7051843B2 (en) | Friction brake arrangement with energizing braking function | |
CA1293743C (en) | Self-locking clamping device | |
CN106246117B (zh) | 用于支承筒形构件的设备 | |
CN101322994B (zh) | 夹紧梁 | |
CA2608288C (en) | Securing device for head tube bearings, and method for securing head tube bearings | |
KR102446516B1 (ko) | 피벗 록킹 장치 및 피벗 록킹 장치를 갖는 리프팅 장치 | |
US5108079A (en) | Hydraulic clamp with direct operated rotary clamping-member | |
JP6410342B2 (ja) | 流体圧シリンダ及びクランプ装置 | |
US8573578B1 (en) | Workholding apparatus | |
JP2022542499A (ja) | ボアクランプ | |
KR101641452B1 (ko) | 클램프 장치 | |
KR20150048787A (ko) | 토글 레버 기구를 구비한 승강 장치 | |
US5791240A (en) | Slide device in mechanical press | |
US20190241402A1 (en) | Wire rope suspension device, control method and multi-rope friction lifting system | |
CN104495649A (zh) | 伸缩式起重臂及起重机 | |
US20050252269A1 (en) | Toggle press | |
US7363848B2 (en) | Rotating or pivot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module for a rotating or pivoting device | |
US5149070A (en) | Edge clamp | |
CA2874123C (en) | A die holder device for oilfield use and method for utilizing the same | |
US6345568B1 (en) | Fluid pressure device with reversible mounting mechanism | |
US6439364B1 (en) | Inching braking system | |
CA2729842A1 (en) | Roller device with adjuster device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520 Termination date: 20190103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