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964918B - 图像再现设备和图像再现方法 - Google Patents
图像再现设备和图像再现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1964918B CN101964918B CN201010235686.4A CN201010235686A CN101964918B CN 101964918 B CN101964918 B CN 101964918B CN 201010235686 A CN201010235686 A CN 201010235686A CN 101964918 B CN101964918 B CN 101964918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image
- adjustment amount
- parallax
- parallax adjustment
- right imag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3/00—Stereoscopic video systems; Multi-view video systems; Details thereof
- H04N13/30—Image reproducer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3/00—Stereoscopic video systems; Multi-view video systems; Details thereof
- H04N13/10—Processing, recording or transmission of stereoscopic or multi-view image signals
- H04N13/106—Processing image signals
- H04N13/128—Adjusting depth or disparity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3/00—Stereoscopic video systems; Multi-view video systems; Details thereof
- H04N13/10—Processing, recording or transmission of stereoscopic or multi-view image signals
- H04N13/106—Processing image signals
- H04N13/139—Format conversion, e.g. of frame-rate or size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9—Control of means for changing angle of the field of view, e.g. optical zoom objectives or electronic zoom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Testing, Inspecting, Measuring Of Stereoscopic Televisions And Televisions (AREA)
- Stereoscopic And Panoramic Photography (AREA)
- Studio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图像再现设备和图像再现方法,在根据本发明一个方面的图像再现设备(10、20)中,基于数字变焦信息修改视差调整量,基于修改后的视差调整量来计算右图像和左图像的每一个在水平方向上的移位量和显示范围,并且在水平方向上对要被显示的右图像和左图像进行修整。从而,能够在总保持适当视差的同时立体地显示图像,而与数字变焦放大率无关。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图像再现设备和图像再现方法,更具体地,涉及在保持适当的立体效果的同时能够执行立体图像的数字变焦的图像再现设备和图像再现方法。
背景技术
已知具有这样的显示设备,其使得观察者的右眼和左眼同时观看其间具有视差的两个图像,从而使得观察者立体地观看图像。在这种显示设备中,在通过数字变焦放大右图像和左图像的情况下,右图像和左图像的显示平面上的视差量相应地被放大。
例如,假定如图1的部分(a)所示,其间具有视差da的右图像101R和左图像101L在立体显示平面上立体地显示。在此情况中,如图2A所示,观察者的右眼110R观看右图像101R,而观察者的左眼110L观看左图像101L,由此立体地识别立体图像100a。
在此,如图1的部分(b)所示,当执行数字变焦使得与图1的部分(a)中的区域103相对应的部分被放大时,分别将右图像101R和左图像1011放大地显示为图像102R和102L,并且视差da也被放大为视差db。结果,如图2B所示,立体地识别立体图像100b。
然而,如果视差db的视差量不恰当,则立体图像100b的立体效果会变得不自然。另外,如果其视差量过大,则在某些情况下不能立体地观看立体图像100b。
作为解决这种问题的方法,日本专利第3653790号公开了一种设备,其在变焦操作之前根据视差量和变焦放大率改变右图像和左图像的剪裁(cut-out)位置以调整视差量,使得立体图像的显示平面上的视差量在数字变焦之后不超过该立体图像的观察者的融合限度(fusional limit)。
例如,在图3的部分(a)到部分(d)所示的示例中,确定右图像和左图像各自的剪裁区域104R和104L,使得右图像101R和左图像101L之间的视差为零。此外,通过对剪裁区域104R和104L进行数字变焦得到的右图像105R和左图像105L被立体地显示,从而获得立体图像100c。在此方式中,当在原始图像上具有视差的被摄对象被数字变焦时,为了防止立体图像关于显示屏幕的平面过分地突出,则调整剪裁位置使得该被摄对象的水平视差为零。在上述示例中,对于如图3A和图3B所示的单一被摄对象的情况给出了说明。在有多个被摄对象的情况中,则调整剪裁位置,使得用户所选择的被摄对象的水平视差为零。
发明内容
然而,通过使用在日本专利第3653790号中公开的设备,在一些依赖于被摄对象的变焦放大率或视差量的情况中,可能不能够实现期望的视差量。
例如,在图4的部分(a)到(d)所示的示例中,当使得右图像101R与左图像101L之间的视差为零时,剪裁区域106R和106L的部分则在图像范围之外。在此情况中,需要执行特殊处理,例如避免对图像以外进行参考的处理,但是日本专利第3653790号没有考虑到这种方法。因此,通过立体地显示因此获得的右图像107R和左图像107L所得到的立体图像100d不能具有适当的立体效果,并且在一些情况中不能被立体地观看。
考虑到上述情况而做出本发明,并因此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在保持适当的立体效果的同时能够执行立体图像的数字变焦的图像再现设备和图像再现方法。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的图像再现设备包括:图像输入装置,该图像输入装置接收其间具有视差的右图像和左图像;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立体地显示右图像和左图像;视差调整量输入装置,该视差调整量输入装置接收用于调整右图像和左图像之间的视差的视差调整量;移位量计算装置,该移位量计算装置基于所述视差调整量计算右图像和左图像中的每一个在水平方向上的移位量;显示范围计算装置,该显示范围计算装置基于所述移位量计算右图像和左图像中的每一个在水平方向上的显示范围;图像剪裁装置,该图像剪裁装置基于由所述显示范围计算装置计算的结果来对右图像和左图像在水平方向上进行修整,并且显示该修整后的图像;数字变焦信息输入装置,该数字变焦信息输入装置接收在所述显示装置上立体显示的右图像和左图像的数字变焦信息;数字变焦装置,该数字变焦装置基于所述数字变焦信息从右图像和左图像的每一个中剪裁出预定的图像区域,并且放大该剪裁出的预定的图像区域;以及视差调整量修改装置,该视差调整量修改装置基于所述数字变焦信息对所述视差调整量进行修改。
在根据第一方面的图像再现设备中,基于所述数字变焦信息对所述视差调整量进行修改,基于该修改的视差调整量计算右图像和左图像中的每一个在水平方向上的移位量和显示范围,并且在水平方向上对要被显示的右图像和左图像进行修整。从而,能够在总保持适当视差的同时立体地显示图像,而与数字变焦放大率无关。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在根据第一方面的图像再现设备中,当视差调整量输入到视差调整量输入装置时,显示装置立体地显示基于输入的视差调整量而修整后的右图像和左图像,而当数字变焦信息输入到数字变焦信息输入装置时,视差调整量输入装置输入基于输入的数字变焦信息而修改的视差调整量,并且显示装置立体地显示基于输入的视差调整量计算出的显示范围的右图像和左图像。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在根据第一方面或第二方面的图像再现设备中,数字变焦装置从右图像和左图像的每一个中剪裁出一个同样的图像区域,并放大该剪裁出的同样的图像区域。
这使得能够防止剪裁区域在图像之外的问题,并且能够适当地剪裁并放大图像。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面,在根据第三方面的图像再现设备中,数字变焦装置剪裁图像区域,使得右图像和左图像的每一个的中心与每个剪裁出的图像区域的中心彼此一致,并且放大该剪裁出的图像区域。
这使得能够适当地剪裁并放大同样的图像区域。
根据本发明的第五方面,根据第一方面到第四方面中任一方面的图像再现设备还包括记录控制装置,该记录控制装置将修改后的视差调整量与剪裁并放大的右图像和左图像一起记录在记录装置中。
这使得能够在任何时间从记录装置读出并观看以放大的方式呈现的立体图像的期望区域。
根据本发明的第六方面,在根据第一到第五方面中任一方面的图像再现设备中,所述图像输入装置是复眼图像拾取装置,该复眼图像拾取装置通过使用多个图像拾取装置获得具有视差的图像。
这使得能够当场对拾取的图像进行数字变焦。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的第七方面的图像再现设备包括:图像输入装置,用于接收其间具有视差的右图像和左图像;显示装置,立体地显示右图像和左图像;视差调整量计算装置,基于右图像和左图像计算视差调整量;移位量计算装置,基于所述视差调整量计算右图像和左图像中的每一个在水平方向上的移位量;显示范围计算装置,基于所述移位量计算右图像和左图像中的每一个在水平方向上的显示范围;图像剪裁装置,基于所述显示范围计算装置计算的结果对右图像和左图像在水平方向上进行修整,并且显示该修整的图像;数字变焦信息输入装置,接收在所述显示装置上立体地显示的右图像和左图像的数字变焦信息;数字变焦装置,基于所述数字变焦信息从右图像和左图像的每一个中剪裁出预定的图像区域,并且放大该剪裁出的预定的图像区域;以及视差调整量修改装置,基于所述数字变焦信息对所述视差调整量进行修改。
在根据第七方面的图像再现设备中,基于数字变焦信息来修改视差调整量,基于修改后的视差调整量来计算右图像和左图像中的每一个在水平方向上的移位量和显示范围,以及在水平方向上对将要显示的右图像和左图像进行修整。因此,能够在总保持适当视差的同时立体地显示图像,而与数字变焦放大率无关。此外,可以自动地计算视差调整量。
根据本发明的第八方面,在根据第七方面的图像再现设备中,当数字变焦信息输入到数字变焦信息输入装置时,视差调整量计算装置基于输入的数字变焦信息来计算移位量,并且显示装置立体地显示基于计算出的移位量而计算的显示范围的右图像和左图像。
根据本发明的第九方面,在根据第七方面或第八方面的图像再现设备中,视差调整量计算装置基于右图像和左图像之间的视差来计算视差调整量。
这使得能够适当地计算视差调整量。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方面,在根据第七方面到第九方面中任一方面的图像再现设备中,视差调整量计算装置包括:特征点提取装置,该特征点提取装置从右图像和左图像中的一个图像提取特征点;对应点提取装置,该对应点提取装置从右图像和左图像中的另一个图像提取对应点,该对应点对应于所述特征点;以及视差计算装置,该视差计算装置基于所述特征点和所述对应点计算视差。
这使得能够适当地计算右图像和左图像之间的视差。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一方面,在根据第十方面的图像再现设备中,所述特征点提取装置从右图像和左图像中的一个图像提取多个特征点,所述对应点提取装置从右图像和左图像中的另一个图像提取多个对应点,该多个对应点与所述多个特征点一一对应,并且所述视差计算装置基于所述多个特征点和所述多个对应点计算视差。
这使得能够适当地计算右图像和左图像之间的视差。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二方面,在根据第七方面到第十一方面中任一方面的图像再现设备中,数字变焦装置从右图像和左图像的每一个中剪裁出同样的图像区域,并放大该剪裁出的同样的图像区域。
这使得能够防止剪裁区域在图像之外的问题,并且能够适当地剪裁并放大图像。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三方面,在根据第十二方面的图像再现设备中,数字变焦装置剪裁图像区域,使得右图像和左图像中的每一个的中心与相应的剪裁出的图像区域的中心彼此一致,并且放大该剪裁出的图像区域。
这使得能够适当地剪裁并放大同样的图像区域。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四方面,根据第七方面到第十三方面中任一方面的图像再现设备还包括记录控制装置,该记录控制装置将修改后的视差调整量与剪裁并放大的右图像和左图像一起记录在记录装置中。
这使得能够在任何时间从记录装置读出并观看以放大的方式呈现的立体图像的期望区域。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五方面,在根据第七到第十四方面中任一方面的图像再现设备中,所述图像输入装置是复眼图像拾取装置,该复眼图像拾取装置通过使用多个图像拾取装置获得具有视差的图像。
这使得能够当场对拾取的图像进行数字变焦。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的第十六方面的图像再现方法包括:图像输入步骤,输入其间具有视差的右图像和左图像;显示步骤,在显示装置上立体地显示右图像和左图像;视差调整量输入步骤,输入用于调整右图像和左图像之间的视差的视差调整量;移位量计算步骤,基于所述视差调整量计算右图像和左图像的每一个在水平方向上的移位量;显示范围计算步骤,基于所述移位量来计算右图像和左图像中的每一个在水平方向上的显示范围;图像剪裁步骤,基于在所述显示范围计算步骤中计算的结果对右图像和左图像在水平方向上进行修整,并且显示该修整的图像;数字变焦信息输入步骤,输入在所述显示装置上立体地显示的右图像和左图像的数字变焦信息;数字变焦步骤,基于所述数字变焦信息从右图像和左图像的每一个中剪裁出预定的图像区域,并且放大该剪裁出的预定的图像区域;以及视差调整量修改步骤,基于所述数字变焦信息对所述视差调整量进行修改。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七方面,在根据第十六方面的图像再现方法中,当在视差调整量输入步骤中输入了视差调整量时,立体地显示基于输入的视差调整量而修整后的右图像和左图像,而当在数字变焦信息输入步骤中输入了数字变焦信息时,则在视差调整量输入步骤中输入基于输入的数字变焦信息而修改的视差调整量,并且立体地显示基于输入的视差调整量计算出的显示范围的右图像和左图像。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的第十八方面的图像再现方法包括:图像输入步骤,输入其间具有视差的右图像和左图像;显示步骤,在显示装置上立体地显示右图像和左图像;视差调整量计算步骤,基于右图像和左图像计算视差调整量;移位量计算步骤,基于所述视差调整量计算右图像和左图像中的每一个在水平方向上的移位量;显示范围计算步骤,基于所述移位量来计算右图像和左图像中的每一个在水平方向上的显示范围;图像剪裁步骤,基于由所述显示范围计算步骤中的计算结果对右图像和左图像在水平方向上进行修整,并且显示该修整的图像;数字变焦信息输入步骤,输入在所述显示装置上立体显示的右图像和左图像的数字变焦信息;数字变焦步骤,基于所述数字变焦信息从右图像和左图像的每一个中剪裁出预定的图像区域,并且放大该剪裁出的预定的图像区域;以及视差调整量修改步骤,基于所述数字变焦信息对所述视差调整量进行修改。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九方面,在根据第十八方面的图像再现方法中,当在数字变焦信息输入步骤中输入数字变焦信息时,在移位量计算步骤中基于输入的数字变焦信息来计算移位量,并且立体地显示基于计算出的移位量计算的显示范围的右图像和左图像。
根据本发明,能够防止因执行数字变焦而削弱对由视差调整得到的立体效果进行调整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了传统数字变焦的示图;
图2A和图2B是示出了传统数字变焦的立体观看的概念的示图;
图3是用于说明传统的剪裁区域的示图;
图4是用于说明传统的剪裁区域的示图;
图5是示出了图像再现设备的整体配置的示图;
图6是示出了视差控制单元的详细配置的示图;
图7A、图7B和图7C是用于说明右图像和左图像之间的视差量的示图;
图8A、图8B和图8C是用于说明右图像和左图像的移位量以及立体图像的显示范围的示图;
图9是用于说明在数字变焦之前和之后的显示范围的示图;
图10是示出了图像再现设备的操作的流程图;
图11是示出了另一个图像再现设备的整体配置的示图;
图12是示出了视差调整量计算单元的详细配置的示图;
图13A和图13B是用于说明特征点和对应点的检测的示图;以及
图14是示出了另一个图像再现设备的操作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将参考附图说明用于实现本发明的模式。
<第一实施例>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图像再现设备10是在显示单元17上立体地显示其间具有视差的输入的右图像和左图像的设备。图5是示出了图像再现设备10的整体配置的示图。如图5所示,图像再现设备10包括右图像和左图像选择器控制单元11、选择器单元12、数字变焦单元13、变焦信息输入单元14、视差调整量输入单元15、视差控制单元16、以及显示单元17。
右图像和左图像选择器控制单元11控制左图像和右图像中的哪一个将要被选择器单元12和视差控制单元16处理。把要在显示单元17上立体地显示的左图像的数据和右图像的数据输入到选择器单元12,并且根据来自右图像和左图像选择器控制单元11的信号输出左图像和右图像中的任一图像。应当注意,输入到选择器单元12的左图像和右图像可以是从插入到记录单元40中的记录介质41读出的图像,也可以是通过复眼图像拾取装置42的右图像拾取部分和左图像拾取部分拾取的图像。
图像再现设备10能够通过所谓的电子变焦放大地显示在显示单元17上显示的立体图像,并且用户能够通过变焦信息输入单元14指定期望的变焦放大率。
数字变焦单元13根据从变焦信息输入单元14输入的变焦放大率剪裁出右图像和左图像的每一个的预定区域,并且将该剪裁出的图像放大到原始图像尺寸。此时,剪裁图像区域,使得剪裁之前的每个图像的中心与每个剪裁出的图像区域的中心彼此一致。以这种方式,将右图像和左图像的剪裁位置设置为以图像的中心作为参考的相同的位置,从而防止剪裁区域在图像之外的问题。
视差调整量输入单元15是操作单元,通过该操作单元用户输入期望的视差调整量。在图像再现设备10中,当基于左图像和右图像的立体图像在显示单元17上显示时,基于用户通过使用视差调整量输入单元15所设置的视差调整量,用户能够在观看右图像和左图像或者观看立体图像时建立右图像和左图像之间的视差。这使得能够将立体图像的视差调整到用户期望的视差。
视差控制单元16基于从视差调整量输入单元15输入的视差调整量信息和从变焦信息输入单元14输入的变焦放大率信息对从数字变焦单元13输出的变焦图像的视差进行调整,并且向显示单元17输出调整后的图像。另外,在视差调整之后数字变焦的放大率被变焦信息输入单元14改变的情况中,视差控制单元16基于已经从视差调整量输入单元15输入的视差调整量信息计算视差调整量,使得数字变焦之前和之后的视差比例不改变,而与视差调整无关。
应当注意,从右图像和左图像选择器控制单元11将选择信号输入到视差控制单元16,并因此视差控制单元16能够识别从数字变焦单元13输入的变焦图像是左图像还是右图像。这种配置允许执行左图像的处理和右图像的处理共享处理块。
显示单元17是三维监视器,其能够立体地显示从视差控制单元16输入的右图像和左图像,并且例如,采用视差障碍(parallaxbarrier)型或双凸透镜(lenticular lens)型的监视器作为显示单元17。
图6是示出了视差控制单元16的详细配置的示图。如图6所示,视差控制单元16包括移位量计算单元161、图像移位单元162、显示范围计算单元163、以及显示范围设置单元164。
参考图7A、图7B和图7C以及图8A、图8B和图8C,说明在图6中示出的视差控制单元16的操作。在此,对示例情况给出说明,其中使得在显示平面上具有视差d的被摄对象的视差为零。
在图7B中示出的左图像上的左图像31L与在图7C中示出的右图像上的右图像31R其间具有视差量d。基于这两个图像,图像再现设备10如图7A所示在显示单元17上显示立体图像。应当注意,由WO表示在显示单元17上显示的图像宽度。
在此,考虑这样一种情况,其中从视差调整量输入单元15输入视差调整量=-d。为了用-d对在图7B中示出的左图像与在图7C中示出的右图像之间的视差量进行调整,即,使得视差量d为零,假设图中的右方向为正方向(正数方向),左图像可以如在图8B中所示的那样在负方向(负数方向)上水平地移位SL=d/2,并且右图像可以如在图8C中所示的那样在正方向(正数方向)上水平地移位SR=d/2。即,右图像和左图像在彼此相反的方向(正方向和负方向)上水平地移位视差调整量的1/2。在这个时候,在视差调整量为负的情况中,左图像在负方向上水平地移位,而右图像在正方向上水平地移位。在视差调整量为正的情况中,左图像在正方向上水平地移位,而右图像在负方向上水平地移位。
然而,当右图像和左图像如上所述水平地移位时,在左图像的左侧和右图像的右侧产生不包含图像数据的无效区域(在视差调整量为正的情况中,在左图像的右侧和右图像的左侧产生不包含图像数据的无效区域)。因此,图像再现设备10计算移位图像之后的右图像和左图像的公共区域,并且如图8A所示的那样只立体地显示该公共部分。在图8A到图8C所示的示例中,显示平面上的图像的水平宽度为WO,并因此能够将右图像和左图像的公共区域Wc表示为WO-d。
以此方式,在视差控制单元16中,移位量计算单元161根据输入的视差调整量(-d)计算图像的水平移位量(d/2),并且图像移位单元162基于由移位量计算单元161计算的移位量(d/2)水平地移位右图像和左图像。
此外,显示范围计算单元163基于移位量(d/2)计算公共区域Wc,并且显示范围设置单元164基于计算的公共区域Wc对从图像移位单元162输入的图像在水平方向上进行修整,并且向显示单元17输出该修整的图像。
接下来,说明立体图像的数字变焦。
当从图9的部分(a)所示的状态到图9的部分(b)所示的状态执行立体图像的数字变焦时,在显示平面上的视差量发生改变。如图9的部分(a)、(b)所示,在数字变焦之前视差量为d1的情况中,当执行N倍数字变焦时,数字变焦之后的视差量为d2=d1×N。如上所述,这种数字变焦之后的视差量可能不适于立体观看。
在此,关注对视差进行调整。例如,考虑这样一种情况,其中将右图像和左图像之间的视差调整为零,以便减少立体图像的过分的突出或凹进。
为了使得右图像和左图像之间的视差为零,在变焦之前视差量为d1的情况中,右图像和左图像如图9的部分(c)所示的那样分别在正方向和负方向上水平地移位d1/2,并且显示范围设置到W-d1。类似地,在变焦之后视差量为d2的情况中,右图像和左图像如图9的部分(d)所示的那样分别在正方向和负方向上水平地移位d2/2,并且显示范围设置到W-d2。
在上述描述中,能够理解,当执行视差已被调整的立体图像的数字变焦时,有必要再次根据视差调整量和数字变焦放大率计算右图像和左图像的移位量和显示范围。在此,数字变焦之后的水平移位量S和数字变焦之后的显示范围Wc表示如下:
S=d2/2=(d1×N)/2
Wc=W-d2=W-d1×N
另外,在这样一种情况中,其中原始图像已经经过N3倍数字变焦、基于视差量d3的图像移位、和显示范围的限制,对其进一步执行数字变焦,从而执行这种控制使得变焦放大率关于原始图像变为N4。在此情况中,变焦之后的视差量d4、变焦之后的水平移位量S4、和变焦之后的显示范围Wc4表示如下:
d4=d3×N4/N3
S4=d4/2=(d3×N4)/(2×N3)
Wc4=W-d4
接下来,参考图10的流程图说明图像再现设备10的视差调整和数字变焦的操作。
首先,捕获右图像和左图像(步骤S1)。如上所述,可以从记录介质读出右图像和左图像,或者也可以从复眼图像拾取装置获得右图像和左图像。根据输入的右图像和左图像,由视差控制单元16基于指定的变焦放大率和指定的视差调整量建立预定的立体图像,并且在显示单元17上立体地显示该立体图像(步骤S2)。在此,假设将变焦放大率指定为1,并且将视差调整量指定为0,作为它们的初始值。
接下来,确定是否通过变焦信息输入单元14给出了数字变焦的指令(步骤S3)。
在没有给出数字变焦的指令的情况中,处理继续到步骤S9,并且确定是否通过视差调整量输入单元15给出了视差调整的指令。
在给出视差调整的指令的情况中,由视差控制单元16的移位量计算单元161基于所指示的视差调整量计算图像移位量(步骤S5)。此外,由显示范围计算单元163基于计算出的图像移位量计算显示范围(步骤S6)。
显示范围设置单元164基于计算结果对右图像和左图像在水平方向上进行修整,并且向显示单元17输出该修整的图像。显示单元17基于视差控制单元16的输出对显示单元17的显示内容进行更新(步骤S7)。
以此方式,在显示单元17上显示视差已被调整到所指示的视差调整量的立体图像。即,用户能够通过给出视差调整量的指令来观看具有适当视差的立体图像,在该视差调整量的情况下用户能够容易地立体观看图像。另外,因为只显示右图像和左图像的公共区域,因此不会建立引起用户不舒服感觉的图像,例如,其中平面图像和立体图像混合的图像。
另一方面,在步骤S3已经给出数字变焦的指令的情况中,数字变焦单元13根据所指示的变焦放大率以每个图像的中心作为参考来剪裁右图像和左图像中的每一个,并且将该剪裁的图像放大到原始图像尺寸(步骤S4)。
如上所述,因为在步骤S9中立体图像的显示基于所指示的视差量而更新,所以显示单元17上的立体图像已被调整为具有适当的视差量。然而,数字变焦之后的立体图像的视差量可能不适用于立体观看。因此,视差控制单元16的移位量计算单元161基于指定的变焦放大率和当前设置的视差调整量来计算数字变焦之后的立体图像的适当视差量,并且基于计算出的适当视差量来计算图像移位量(步骤S5)。此外,显示范围计算单元163基于计算出的图像移位量来计算显示范围(步骤S6)。
显示范围设置单元164基于计算结果对右图像和左图像在水平方向中上进行修整,并且向显示单元17输出该修整的图像。显示单元17基于视差控制单元16的输出对显示单元17的显示内容进行更新(步骤S7)。
以此方式,在显示单元17上显示已以指定的变焦放大率数字变焦的立体图像。该立体图像的视差量不是根据变焦放大率在数字变焦放大之前通过放大视差所确定的量,而是被设置为适当的视差量。因此,即使执行数字变焦时,用户也能够观看保持适当立体效果的立体图像。
最后,确定显示是否结束(步骤S8)。在显示没有结束的情况中,处理返回到步骤S3,并且重复相同的处理。
应当注意,以此方式进行数字变焦的图像可以被记录在记录介质中(未示出)。在这种记录的情况中,视差调整量信息与剪裁的(变焦的)右图像和左图像一起被记录。将视差调整量信息记录为右图像的补充信息。应当注意,还可以将视差调整量信息记录为左图像的补充信息,或者记录为右图像和左图像这两个图像的补充信息。
<第二实施例>
图11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图像再现设备20的整体配置的示图。应当注意,与图5共有的部件由相同的参考标号标记,并且省略了对其的详细说明。图像再现设备20与第一实施例的图像再现设备10的区别在于:图像再现设备20包括视差调整量计算单元18,而不包括视差调整量输入单元15。
视差调整量计算单元18基于左图像和右图像之间的视差计算适当的视差调整量。将计算出的视差调整量输入到视差控制单元16。视差控制单元16具有与图6所示相同的配置,并且计算右图像和左图像的移位量和显示范围。
图12是示出了视差调整量计算单元18的详细配置的示图。如图12所示,视差调整量计算单元18包括特征点提取单元181、对应点提取单元182、视差量检测单元183、以及调整量计算单元184。
为了获得视差调整量,首先需要检测右图像和左图像之间产生的视差量。有多种检测视差量的方法,而在本实施例中,通过使用特征点-对应点检测法来对视差量进行检测。应当注意,检测视差量的方法并不限于此,而是可以使用任何方法。
特征点提取单元181从输入的左图像的预定区域提取多个特征点。特征点是在多个方向上具有较强信号梯度的点(像素),并且通过使用例如Harris方法或者Shi-Tomasi方法提取特征点。作为提取特征点的结果,获得多个特征点的坐标值(xi、yi)(i表示编号)。例如,如图13A所示,从屏幕中央32提取五个特征点33。应当注意,在本实施例中,从屏幕中央提取特征点,但提取特征点的目标区域不限于屏幕中央。例如,可以从整个图像提取特征点。
另外,对应点提取单元182从右图像检测对应于由特征点提取单元181所提取的各个特征点33(xi、yi)的对应点34。作为检测对应点的结果,获得对应于各个特征点33的对应点34的坐标值(Xi、Yi)。例如,如图13B所示,提取对应于五个特征点33的五个对应点34。
视差量检测单元183从提取的特征点33和对应于各个特征点33的对应点34检测视差量。如图13B所示,连接每个特征点33和每个对应点34的线段35的水平分量是在特征点33的位置处产生的视差量,并且能够将水平视差量di表示为di=Xi-xi。水平视差量的单位是像素。应当注意,检测对应点34的方法的示例包括使用窗口内特征点周围的图像信息作为模板从而执行模板匹配的方法、Lucas-Kanade方法等,但并不特别限定检测对应点34的方法。
此外,视差量检测单元183分析多个检测到的视差量di以计算右图像和左图像之间的视差D。能够想到的用于计算视差D的方法的示例包括简单的平均法(D=Σdi/i)、使用中值的方法、将多个视差量di中表示位于最近侧的视差量di或相反地表示位于最远侧的视差量di确定为视差量D的方法等,但可以根据需要决定应当采用何种方法。
调整量计算单元184基于右图像和左图像之间的视差D来计算适于用户立体地观看图像的视差调整量。将该计算出的视差调整量输入到视差控制单元16。
接下来,参考图14的流程图说明具有如上所述配置的图像再现设备20的视差调整和数字变焦的操作。
首先,捕获右图像和左图像(步骤S11),并且由视差调整量计算单元18的视差量检测单元183检测右图像和左图像之间的视差量(步骤S12)。为了检测视差量,可以如上所述地计算右图像和左图像之间的视差D。调整量计算单元184基于视差D计算视差调整量。
视差控制单元16的移位量计算单元161基于由变焦信息输入单元14指示的变焦放大率和由视差调整量计算单元18计算的视差调整量来计算图像移位量(步骤S13)。此外,显示范围计算单元163计算显示范围(步骤S14)。
显示范围设置单元164基于计算出的显示范围对右图像和左图像在水平方向上进行修整,并且向显示单元17输出该修整的图像。在显示单元17上立体地显示这些图像(步骤S15)。
接下来,确定是否通过变焦信息输入单元14给出了数字变焦的指令(步骤S16)。
在给出数字变焦的指令的情况中,数字变焦单元13根据所指示的变焦放大率剪裁并放大右图像和左图像的预定区域(步骤S18),并且处理继续到步骤S13。
显示单元17上的立体图像已经被视差调整量计算单元18调整,从而具有适当的视差量。然而,数字变焦之后的立体图像的视差量可能不适用于立体观看。因此,视差控制单元16的移位量计算单元161基于所指示的变焦放大率和当前设置的视差调整量计算数字变焦之后的立体图像的适当视差量,并且基于计算出的适当视差量计算图像移位量(步骤S13)。此外,显示范围计算单元163基于计算出的图像移位量计算显示范围(步骤S14)。
结果,将立体图像以新指示的变焦放大率显示在显示单元17上(步骤S15)。将该立体图像的视差量被设置为适当的视差量。因此,即使执行数字变焦时,用户也能够观看保持适当立体效果的立体图像。
Claims (15)
1.一种图像再现设备(10),其特征在于包括:
图像输入装置(12),该图像输入装置(12)接收右图像和左图像,该右图像和左图像之间具有视差;
显示装置(17),该显示装置(17)立体地显示右图像和左图像;
视差调整量输入装置(15),该视差调整量输入装置(15)接收用于调整右图像和左图像之间的视差的视差调整量;
移位量计算装置(16、161),该移位量计算装置(16、161)基于所述视差调整量来计算右图像和左图像的每一个在水平方向上的移位量;
显示范围计算装置(16、163),该显示范围计算装置(16、163)基于所述移位量来计算右图像和左图像的每一个在水平方向上的显示范围;
图像剪裁装置(16、164),该图像剪裁装置(16、164)基于所述显示范围计算装置的计算结果来对右图像和左图像在水平方向上进行修整,并且显示修整后的图像;
数字变焦信息输入装置(14),该数字变焦信息输入装置(14)接收在所述显示装置(17)上立体显示的右图像和左图像的数字变焦信息;
数字变焦装置(13),该数字变焦装置(13)基于所述数字变焦信息来从右图像和左图像的每一个中剪裁出同样的图像区域,并且放大剪裁出的同样的图像区域,其中,每一个剪裁出的图像区域的中心与右图像和左图像的每一个的中心彼此一致;以及
视差调整量修改装置(16),该视差调整量修改装置(16)基于所述数字变焦信息对所述视差调整量进行修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再现设备(10),其中
当视差调整量输入到所述视差调整量输入装置(15)时,显示装置(17)立体地显示基于输入的视差调整量而修整的右图像和左图像,并且
当数字变焦信息输入到所述数字变焦信息输入装置(14)时,视差调整量输入装置(15)输入基于输入的数字变焦信息而修改的视差调整量,并且显示装置(17)立体地显示基于输入的视差调整量计算出的显示范围的右图像和左图像。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图像再现设备(10),还包括记录控制装置(40),该记录控制装置(40)将修改后的视差调整量与剪裁出并放大的右图像和左图像一起记录在记录装置(41)中。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图像再现设备(10),其中所述图像输入装置(12)是复眼图像拾取装置(42),该复眼图像拾取装置(42)通过使用多个图像拾取装置(42)来获得具有视差的图像。
5.一种图像再现设备(20),其特征在于包括:
图像输入装置(12),该图像输入装置(12)接收右图像和左图像,所述右图像和左图像之间具有视差;
显示装置(17),该显示装置(17)立体地显示右图像和左图像;
视差调整量计算装置(18),该视差调整量计算装置(18)基于右图像和左图像来计算视差调整量;
移位量计算装置(16、161),该移位量计算装置(16、161)基于所述视差调整量来计算右图像和左图像的每一个在水平方向上的移位量;
显示范围计算装置(16、163),该显示范围计算装置(16、163)基于所述移位量来计算右图像和左图像的每一个在水平方向上的显示范围;
图像剪裁装置(16、164),该图像剪裁装置(16、164)基于所述显示范围计算装置(16,163)的计算结果来对右图像和左图像在水平方向上进行修整,并且显示修整后的图像;
数字变焦信息输入装置(14),该数字变焦信息输入装置(14)接收在所述显示装置(17)上立体显示的右图像和左图像的数字变焦信息;
数字变焦装置(13),该数字变焦装置(13)基于所述数字变焦信息从右图像和左图像的每一个中剪裁出同样的图像区域,并且放大剪裁出的同样的图像区域,其中每一个剪裁出的图像区域的中心与右图像和左图像的每一个的中心彼此一致;以及
视差调整量修改装置(16),该视差调整量修改装置(16)基于所述数字变焦信息来对所述视差调整量进行修改。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图像再现设备(20),其中
当数字变焦信息输入到所述数字变焦信息输入装置(14)时,所述视差调整量计算装置(18)基于输入的数字变焦信息来计算移位量,并且显示装置(17)立体地显示基于计算出的移位量而计算的显示范围的右图像和左图像。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图像再现设备(20),其中所述视差调整量计算装置(18)基于右图像和左图像之间的视差来计算视差调整量。
8.根据权利要求5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图像再现设备(20),其中所述视差调整量计算装置(18)包括:
特征点提取装置(181),该特征点提取装置(181)从右图像和左图像中的一个图像提取特征点;
对应点提取装置(182),该对应点提取装置(182)从右图像和左图像中的另一个图像提取对应点,该对应点对应于所述特征点;以及
视差计算装置(183),该视差计算装置(183)基于所述特征点和所述对应点来计算视差。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图像再现设备(20),其中:
所述特征点提取装置(181)从右图像和左图像中的一个图像提取多个特征点;
所述对应点提取装置(182)从右图像和左图像中的另一个图像提取多个对应点,该多个对应点与所述多个特征点一一对应;并且
所述视差计算装置(183)基于所述多个特征点和所述多个对应点计算视差。
10.根据权利要求5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图像再现设备(20),还包括记录控制装置(40),该记录控制装置(40)将修改后的视差调整量与剪裁出并放大的右图像和左图像一起记录在记录装置(41)中。
11.根据权利要求5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图像再现设备(20),其中所述图像输入装置(12)是复眼图像拾取装置(42),该复眼图像拾取装置(42)通过使用多个图像拾取装置(42)获得具有视差的图像。
12.一种图像再现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图像输入步骤(S1),输入右图像和左图像,所述右图像和左图像之间具有视差;
显示步骤(S2),在显示装置(17)上立体地显示右图像和左图像;
视差调整量输入步骤(S9),输入用于调整右图像和左图像之间的视差的视差调整量;
移位量计算步骤(S5),基于所述视差调整量来计算右图像和左图像的每一个在水平方向上的移位量;
显示范围计算步骤(S6),基于所述移位量计算右图像和左图像的每一个在水平方向上的显示范围;
图像剪裁步骤(S7),基于在所述显示范围计算步骤中计算的结果来对右图像和左图像在水平方向上进行修整,并且显示该修整的图像;
数字变焦信息输入步骤(S3),输入在所述显示装置(17)上立体显示的右图像和左图像的数字变焦信息;
数字变焦步骤(S4),基于所述数字变焦信息从右图像和左图像的每一个中剪裁出同样的图像区域,并且放大剪裁出的同样的图像区域,其中,每一个剪裁出的图像区域的中心与右图像和左图像的每一个的中心彼此一致;以及
视差调整量修改步骤(S5),基于所述数字变焦信息来对所述视差调整量进行修改。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图像再现方法,其中
当在视差调整量输入步骤(S9)中输入了视差调整量时,立体地显示基于输入的视差调整量而修整的右图像和左图像,并且
当在数字变焦信息输入步骤(S3)中输入了数字变焦信息时,在视差调整量输入步骤(S9)中输入基于输入的数字变焦信息而修改的视差调整量,并且立体地显示基于输入的视差调整量而计算的显示范围的右图像和左图像。
14.一种图像再现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图像输入步骤(S11),输入右图像和左图像,所述右图像和左图像之间具有视差;
显示步骤,在显示装置上立体地显示右图像和左图像;
视差调整量计算步骤(S12),基于右图像和左图像计算视差调整量;
移位量计算步骤(S13),基于所述视差调整量计算右图像和左图像的每一个在水平方向上的移位量;
显示范围计算步骤(S14),基于所述移位量计算右图像和左图像的每一个在水平方向上的显示范围;
图像剪裁步骤(S15),基于在所述显示范围计算步骤(S14)中的计算结果来对右图像和左图像在水平方向上进行修整,并且显示修整后的图像;
数字变焦信息输入步骤(S16),输入在所述显示装置(17)上立体显示的右图像和左图像的数字变焦信息;
数字变焦步骤(S18),基于所述数字变焦信息来从右图像和左图像的每一个中剪裁出同样的图像区域,并且放大剪裁出的同样的图像区域,其中,每一个剪裁出的图像区域的中心与右图像和左图像的每一个的中心彼此一致;以及
视差调整量修改步骤(S13),基于所述数字变焦信息来对所述视差调整量进行修改。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图像再现方法,其中
当在数字变焦信息输入步骤(S16)中输入数字变焦信息时,在移位量计算步骤(S13)中基于输入的数字变焦信息来计算移位量,并且立体地显示基于计算出的移位量而计算的显示范围的右图像和左图像。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9170251A JP5491786B2 (ja) | 2009-07-21 | 2009-07-21 | 画像再生装置及び方法 |
JP2009-170251 | 2009-07-21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964918A CN101964918A (zh) | 2011-02-02 |
CN101964918B true CN101964918B (zh) | 2015-03-25 |
Family
ID=4293748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010235686.4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964918B (zh) | 2009-07-21 | 2010-07-21 | 图像再现设备和图像再现方法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20110018969A1 (zh) |
EP (1) | EP2280554A3 (zh) |
JP (1) | JP5491786B2 (zh) |
CN (1) | CN101964918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9294751B2 (en) * | 2009-09-09 | 2016-03-22 | Mattel, Inc. | Method and system for disparity adjustment during stereoscopic zoom |
JP4806082B2 (ja) * | 2010-03-30 | 2011-11-02 | 株式会社東芝 | 電子機器及び画像出力方法 |
US20120026300A1 (en) * | 2010-07-27 | 2012-02-02 | Kakiuchi Kenji | Imaging apparatus |
JP5059922B2 (ja) * | 2010-09-15 | 2012-10-31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立体画像生成装置、立体画像表示装置、立体画像調整方法、立体画像調整方法をコンピュータに実行させるためのプログラム、及びそのプログラムを記録した記録媒体 |
KR101727899B1 (ko) * | 2010-11-26 | 2017-04-18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휴대 단말기 및 그 동작 제어방법 |
WO2012077238A1 (ja) * | 2010-12-10 | 2012-06-14 | 富士通株式会社 | 立体視動画像生成装置、立体視動画像生成方法、立体視動画像生成プログラム |
JP2012182786A (ja) * | 2011-02-08 | 2012-09-20 | Jvc Kenwood Corp | 3d画像撮影装置 |
JP2012208595A (ja) * | 2011-03-29 | 2012-10-25 | Jvc Kenwood Corp | 立体画像表示装置および立体画像表示方法 |
JP5786412B2 (ja) * | 2011-03-31 | 2015-09-30 | ソニー株式会社 | 画像処理装置、画像処理方法及び画像処理プログラム |
JP6089383B2 (ja) * | 2011-04-08 | 2017-03-08 | ソニー株式会社 | 画像処理装置、および画像処理方法、並びにプログラム |
KR101828805B1 (ko) * | 2011-07-07 | 2018-03-29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스테레오 카메라의 3차원 줌 영상 생성 방법 및 장치 |
JP5868045B2 (ja) * | 2011-07-12 | 2016-02-24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撮像装置、画像処理装置、撮像装置の制御方法及び画像処理装置の制御方法 |
JP5367034B2 (ja) * | 2011-08-24 | 2013-12-11 | 株式会社ソニー・コンピュータエンタテインメント | 画像処理装置および画像処理方法 |
JP2013061440A (ja) * | 2011-09-13 | 2013-04-04 | Canon Inc | 撮像装置および撮像装置の制御方法 |
WO2013042311A1 (ja) | 2011-09-20 | 2013-03-28 |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 立体映像処理装置及び立体映像処理方法 |
CN102427542B (zh) * | 2011-09-28 | 2014-07-30 | 深圳超多维光电子有限公司 | 一种立体图像处理方法、图像处理装置和相应的终端设备 |
JP5581452B2 (ja) * | 2011-09-29 | 2014-08-27 |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 視差量調整装置およびその動作制御方法 |
KR101872864B1 (ko) * | 2011-12-19 | 2018-06-29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전자 기기 및 전자 기기의 제어 방법 |
JP5929922B2 (ja) * | 2012-01-26 | 2016-06-08 | ソニー株式会社 | 画像処理装置および画像処理方法 |
JP5993937B2 (ja) * | 2012-03-30 | 2016-09-14 |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 画像処理装置、撮像装置、画像処理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
WO2013146066A1 (ja) | 2012-03-30 | 2013-10-03 |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 画像処理装置及び方法並びに撮像装置 |
JP2013219421A (ja) * | 2012-04-04 | 2013-10-24 | Seiko Epson Corp | 画像処理装置および画像処理方法 |
JP5687803B2 (ja) | 2012-05-09 | 2015-03-25 |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 画像処理装置及び方法並びに撮像装置 |
CN104322061B (zh) * | 2012-06-22 | 2017-01-18 | 株式会社尼康 | 图像处理装置、摄像装置及图像处理方法 |
JP6016180B2 (ja) * | 2013-03-21 | 2016-10-26 |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 画像処理方法及び画像処理装置 |
IL236420A (en) * | 2014-12-23 | 2016-06-30 | Ron Schneider | Methods and systems for producing an enlarged 3D image |
JP2017211694A (ja) * | 2016-05-23 | 2017-11-30 | ソニー株式会社 | 情報処理装置、情報処理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
US10445867B2 (en) * | 2016-07-13 | 2019-10-15 | The Boeing Company | System and method for generating enhanced stereographic videos of aircraft build processes |
JP7123053B2 (ja) * | 2017-08-03 | 2022-08-22 | ソニー・オリンパスメディカル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 医療用観察装置 |
CN108093243A (zh) * | 2017-12-31 | 2018-05-29 | 深圳超多维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立体成像处理方法、装置和立体显示设备 |
CN108156442A (zh) * | 2017-12-31 | 2018-06-12 | 深圳超多维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立体成像处理方法、装置和电子设备 |
CN108234983A (zh) * | 2017-12-31 | 2018-06-29 | 深圳超多维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立体成像处理方法、装置和电子设备 |
JP7349808B2 (ja) | 2019-03-20 | 2023-09-25 | 任天堂株式会社 | 画像表示システム、画像表示プログラム、画像表示装置、および画像表示方法 |
JP2023537454A (ja) * | 2020-05-26 | 2023-09-01 | ユニファイ メディカル | デジタル拡大による3次元画像の生成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643939A (zh) * | 2002-03-27 | 2005-07-20 |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 立体图像处理方法及装置 |
CN1774937A (zh) * | 2003-04-17 | 2006-05-17 | 夏普株式会社 | 三维图像生成装置、三维图像再现装置、三维图像处理装置、三维图像处理程序及记录该程序的记录介质 |
CN1973556A (zh) * | 2004-06-25 | 2007-05-30 | 吉良雅贵 | 体视图像生成方法和装置 |
CN101424863A (zh) * | 2008-12-04 | 2009-05-06 | 上海大学 | 立体摄像机及其视差自适应调节方法 |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3269657B2 (ja) * | 1992-05-07 | 2002-03-25 | 日本電信電話株式会社 | 両眼立体視装置 |
US6414709B1 (en) * | 1994-11-03 | 2002-07-02 | Synthonics Incorporated |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zooming during capture and reproduction of 3-dimensional images |
JP3653790B2 (ja) * | 1995-05-23 | 2005-06-02 |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 立体電子ズーム装置及び立体画質制御装置 |
JPH10224824A (ja) * | 1997-02-05 | 1998-08-21 | Sanyo Electric Co Ltd | 拡大画像表示装置 |
JPH11155151A (ja) * | 1997-11-19 | 1999-06-08 | Hamamatsu Photonics Kk | 3次元撮像表示システム |
JP2003284093A (ja) * | 2002-03-27 | 2003-10-03 | Sanyo Electric Co Ltd | 立体画像処理方法および装置 |
JP4222817B2 (ja) * | 2002-09-27 | 2009-02-12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立体画像表示装置、記録方法、及び伝送方法 |
CN101841728B (zh) * | 2003-04-17 | 2012-08-08 | 夏普株式会社 | 三维图像处理装置 |
JP2005167310A (ja) * | 2003-11-28 | 2005-06-23 | Sharp Corp | 撮影装置 |
-
2009
- 2009-07-21 JP JP2009170251A patent/JP5491786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0
- 2010-07-15 US US12/837,351 patent/US20110018969A1/en not_active Abandoned
- 2010-07-21 CN CN201010235686.4A patent/CN101964918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0-07-21 EP EP10251299A patent/EP2280554A3/en not_active Withdrawn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643939A (zh) * | 2002-03-27 | 2005-07-20 |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 立体图像处理方法及装置 |
CN1774937A (zh) * | 2003-04-17 | 2006-05-17 | 夏普株式会社 | 三维图像生成装置、三维图像再现装置、三维图像处理装置、三维图像处理程序及记录该程序的记录介质 |
CN1973556A (zh) * | 2004-06-25 | 2007-05-30 | 吉良雅贵 | 体视图像生成方法和装置 |
CN101424863A (zh) * | 2008-12-04 | 2009-05-06 | 上海大学 | 立体摄像机及其视差自适应调节方法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20110018969A1 (en) | 2011-01-27 |
JP2011029700A (ja) | 2011-02-10 |
JP5491786B2 (ja) | 2014-05-14 |
CN101964918A (zh) | 2011-02-02 |
EP2280554A3 (en) | 2012-04-18 |
EP2280554A2 (en) | 2011-02-0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964918B (zh) | 图像再现设备和图像再现方法 | |
US10460459B2 (en) | Stitching frames into a panoramic frame | |
CN102318354B (zh) | 成像装置和图像校正方法 | |
US20180160046A1 (en) | Depth-based zoom function using multiple cameras | |
CN102722080B (zh) | 一种基于多镜头拍摄的多用途立体摄像方法 | |
CN103493484B (zh) | 成像装置和成像方法 | |
US10165249B2 (en) | Method for smoothing transitions between scenes of a stereo film and controlling or regulating a plurality of 3D cameras | |
JP2012227924A (ja) | 画像解析装置、画像解析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 |
JP5291755B2 (ja) | 立体視画像生成方法および立体視画像生成システム | |
CN105205796A (zh) | 广域图像获取方法和装置 | |
US20130141550A1 (en) | Method, apparatus and computer program for selecting a stereoscopic imaging viewpoint pair | |
US10074343B2 (en) | Three-dimensional image output apparatus and three-dimensional image output method | |
CN104272732B (zh) | 图像处理装置、方法及摄像装置 | |
US20140176686A1 (en) | Image processing device, image captur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adjusting disparity amount | |
US9693036B2 (en) | Imaging apparatus, image processing device, computer-readable medium having stored thereon an imaging apparatus controlling program, and computer-readable medium having stored thereon an image processing program | |
CN103918249A (zh) | 成像装置和成像方法 | |
CN103828363B (zh) | 视差调整装置及控制其操作的方法 | |
US20120007819A1 (en) | Automatic Convergence Based on Touchscreen Input for Stereoscopic Imaging | |
US9554118B2 (en) | Image proccessing device, imaging device, and image processing method | |
US20110243384A1 (en) | Image process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and program | |
CN108234904A (zh) | 一种多视频融合方法、装置与系统 | |
CN104735436A (zh) | 单摄像头立体成像方法及电子设备 | |
CN103155576A (zh) | 立体图像显示装置和立体图像显示方法 | |
KR20110082907A (ko) | 입체 영상 변환 방법 및 입체 영상 변환 장치 | |
CN102404583A (zh) | 三维影像的深度加强系统及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3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