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961224A - 电动吸尘器 - Google Patents

电动吸尘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961224A
CN101961224A CN2010102334028A CN201010233402A CN101961224A CN 101961224 A CN101961224 A CN 101961224A CN 2010102334028 A CN2010102334028 A CN 2010102334028A CN 201010233402 A CN201010233402 A CN 201010233402A CN 101961224 A CN101961224 A CN 10196122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dust collector
filter
main body
ejiction open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10233402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松本千寿代
藤原祐儿
福本明广
松本良昭
王文礼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nyo Electr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anyo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nyo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Sanyo Electric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96122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96122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Ventilation (AREA)
  • Nozzles For Electric Vacuum Cleaners (AREA)
  • Electric Suction Clean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在清扫被清扫面的状态下净化室内整体的空气的电动吸尘器。在吸尘器主体(2)中,通过规定的过滤器而被净化后的空气从后方的排气口(13)排出。另一方面,在排气口(13)的下方设置的喷出口(20)使通过过滤器后的空气的一部分分流而向上方喷出。由此,从喷出口(20)向上方喷出的空气从下方与从排气口(13)排出的空气冲撞,由此,能够使从排气口(13)向后方流出的空气的流动朝向上方。在吸入工具(6)中,面向地板面(X)的主吸入口(32)吸入地板面(X)上的尘埃及周边的空气,另一方面,面向与地板面(X)相反一侧的相反面的副吸入口(34)吸入从吸尘器主体(2)的后方向上方排出而在房间内循环的空气。

Description

电动吸尘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动吸尘器。
背景技术
已知有不仅吸引存在于被清扫面的尘埃、还能够吸引浮游在周围的尘埃的电动吸尘器(参照专利文献1)。
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电动吸尘器中,在吸尘器主体中内置电动鼓风机,且在吸尘器主体中构成有通过电动鼓风机的吸引力吸入的尘埃及空气通过的吸气通路。在吸气通路中设有灰尘收集部,通过吸气通路的尘埃及空气中的尘埃被灰尘收集部捕获,空气则从设于吸尘器主体的排气口部向设备外排出。
并且,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电动吸尘器的吸尘器主体中设有与上述吸气通路(称为“第一吸气通路”)不同的第二吸气通路。第二吸气通路将设备外与第一吸气通路连接,通过风门部来开闭。另外,在吸尘器主体中设有灰尘检测机构。当灰尘检测机构检测到浮游在吸尘器主体附近的尘埃时,风门部使第二吸气通路打开,浮游在吸尘器主体附近的尘埃在电动鼓风机的吸引力的作用下被吸入到第二吸气通路,并被设于第二吸气通路的集尘过滤器捕获。
因此,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电动吸尘器除捕获被清扫面的尘埃外、还一起捕获浮游在吸尘器主体附近的尘埃,由此能够在清扫被清扫面的同时还净化吸尘器主体附近的空气。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7-68676号公报
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电动吸尘器能够在清扫被清扫面的状态下净化吸尘器主体附近的空气,但优选不仅能净化除吸尘器主体附近的空气,还能净化室内整体的空气。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上述背景而提出,其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在清扫被清扫面的状态下净化室内整体的空气的电动吸尘器。
另外,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可靠地净化室内整体的空气的电动吸尘器。
另外,本发明的又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防止净化空气的结构的故障的电动吸尘器。
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电动吸尘器,其特征在于具备:吸尘器主体,其从吸气口吸入空气及尘埃,并在捕获尘埃后使空气通过规定的过滤器而净化,从后方的排气口排出空气;喷出口,其设置在所述排气口的下方,用于使通过所述规定的过滤器后的空气的一部分分流而向上方喷出,以使从所述排气口向后方流出的空气的流动朝向上方;吸入工具,其经由配管或软管连接到所述吸气口,除具备面向被清扫面的第一吸入口外,还具备面向与被清扫面相反一侧的相反面且用于吸入从所述吸尘器主体后方向上方排出而在房间内循环的空气的第二吸入口。
本发明的第二方面以第一方面所述的电动吸尘器为基础,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吸尘器主体上还具备电线引出口,该电线引出口设置在所述喷出口的上方,用于从所述吸尘器主体内引出电线。
本发明的第三方面以第一或第二方面所述的电动吸尘器为基础,其特征在于,包括风门,其配置在所述吸尘器主体的轮廓内,在所述轮廓内开闭所述喷出口。
本发明的第四方面以第三方面所述的电动吸尘器为基础,其特征在于,所述喷出口形成在所述轮廓内。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在电动吸尘器的吸尘器主体内,从后方的排气口排出通过规定的过滤器而被净化后的空气。另一方面,设于排气口的下方的喷出口使通过规定的过滤器后的空气的一部分分流而向上方喷出。由此,从喷出口向上方喷出的空气从下方与从排气口排出的空气冲撞,由此能够使从排气口向后方流出的空气的流动朝向上方。
并且,经由配管或软管与吸尘器主体的吸气口连接的吸入工具具备面向被清扫面的第一吸入口和面向与被清扫面相反一侧的相反面的第二吸入口。第一吸入口吸入被清扫面的尘埃及周边的空气,另一方面,如上所述,第二吸入口吸入从吸尘器主体后方向上方排出而在房间内循环的空气。
由此,电动吸尘器能够将漂浮在室内的尘埃与被清扫面的尘埃一起捕获,同时,使通过规定的过滤器而被净化后的空气遍及到房间内(室内),因此,能够在清扫被清扫面的状态下净化室内整体的空气。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在吸尘器主体设有用于从吸尘器主体内引出电线的电线引出口。因此,通过规定的过滤器而被净化后的空气冷却电线后从电线引出口排出。
在此,由于电线引出口设置在喷出口的上方,因此,从喷出口向上方喷出的空气从下方与从电线引出口排出的空气冲撞,能够使从电线引出口流出的空气的流动与从排气口排出的空气的流动同样朝向上方。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由于设有开闭喷出口的风门,因此在不需要从喷出口喷出空气时,风门使喷出口关闭,由此,能够防止外部的灰尘从喷出口侵入吸尘器主体内。
并且,风门配置在吸尘器主体的轮廓内,在该轮廓内开闭喷出口,因此,即使外力施加到吸尘器主体上,外力也不会作用于风门,因此,能够防止风门(净化空气的结构)的故障。
另外,由于喷出口位于排气口的下方,因此,开闭喷出口的风门也位于排气口的下方。因此,风门配置在从排气口向下方分离的位置,不易暴露在从排气口排出的空气中,从而能够在不受到从排气口排出的空气的影响的情况下顺利地进行开闭。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面,喷出口形成在吸尘器主体的轮廓内,因此,即使某物与吸尘器主体接触,也不会闭塞喷出口。因此,能够可靠地使空气从喷出口向上方喷出,从而能够使空气在房间内循环,可靠地净化室内整体的空气。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电动吸尘器1的右侧视图。
图2是吸尘器主体2的右侧剖视图。
图3是从背面侧观察到的吸尘器主体2的立体图。
图4是吸尘器主体2的后侧部分的右侧剖视图。
图5是从正面侧观察到的电动吸尘器1的吸入工具6及其周边的立体图。
图6是在图4中适用了变形例的图。
图7是图6中的A-A向视剖视图,(a)表示第一例,(b)表示第二例。
图8是图6的B-B向视剖视图。
图9是第一过滤器8的立体图。
图10是第一过滤器8的俯视剖视图。
图11是吸尘器主体2的右侧剖视图。
图12是载置于地板面X的第一过滤器8的右侧剖视图。
图13(a)是变形例的电动吸尘器1的吸尘器主体2的主要部分右侧剖视图,(b)~(d)是(a)的主要部分放大图。
符号说明:
1电动吸尘器
2吸尘器主体
3软管
5配管
6吸入工具
11吸气口
13排气口
19电线引出口
20喷出口
24风门
32主吸入口
34副吸入口
36第二过滤器
38轮廓
X地板面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具体地进行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电动吸尘器1的右侧视图。图2是吸尘器主体2的右侧剖视图。图3是从背面侧观察到的吸尘器主体2的立体图。图4是吸尘器主体2的后侧部分的右侧剖视图。图5是从正面侧观察到的电动吸尘器1的吸入工具6及其周边的立体图。以下,关于电动吸尘器1及其结构部件的说明,只要没有特别的预先说明,则为了方便,将图1的左侧作为前侧、将右侧作为后侧、将跟前侧作为右侧、将内侧作为左侧来进行说明。此外,左右方向与宽度方向是相同的。
如图1所示,电动吸尘器1具备吸尘器主体2、软管3、操作部4、配配管5及吸入工具6。
吸尘器主体2形成为前后稍长且带圆角的箱形状。吸尘器主体2主要具备形成其外部轮廓的中空体即框体7、收纳于框体7内的第一过滤器8及电动鼓风机9(参照图2)。
在框体7中,在前表面10形成有吸气口11,在后表面12形成有排气口13,在框体7内部划分出与吸气口11和排气口13连通的空气流路14(还参照图2)。所述第一过滤器8及电动鼓风机9配置在空气流路14内(参照图2)。第一过滤器8位于电动鼓风机9的前侧,在空气流路14中的空气的流动方向上观察位于电动鼓风机9的上游侧。
另外,在框体7的左右的侧面15各自的后侧部分安装有车轮16,在框体7的底面17安装有小脚轮18。车轮16及小脚轮18在地板面X(被清扫面)上旋转,由此,吸尘器主体2能够在地板面X上平滑地移动。
在此,如图1所示,在吸尘器主体2处于通常的姿态时,即在框体7的底面17从上方与地板面X对置并且车轮16及小脚轮18与地板面X接触的状态下,后表面12沿垂直方向大致平坦。在后表面12上,在上侧部分形成有上述排气口13和电线引出口19(参照图3),在下侧部分形成有喷出口20(参照图2及图3)。即,喷出口20设置在排气口13及电线引出口19的下方。
如图3所示,排气口13形成为沿宽度方向细长的狭缝状,且以上下排列的方式形成有多个。
电线引出口19用于将向电动鼓风机9供给电力的电线(未图示)从框体7(吸尘器主体2)内引出。在此,在后表面12的后视观察下的右上侧的端部形成有向前侧凹陷的凹部12A,电线引出口19形成在后表面12上的凹部12A的内部。电线(未图示)从框体7内引出时或收纳到框体7内时,通过电线引出口19。电线引出口19与空气流路14(参照图1及图2)连通。此外,在框体7的顶面21设有按钮35,若按压按钮35,则能够将从框体7引出的电线(未图示)拉回框体7内。
喷出口20在宽度方向上长,与空气流路14(参照图1及图2)连通。与喷出口20相关联地,如图2所示,在框体7的后表面12上形成喷出口20的部分形成有向前侧凹陷的凹部22。从宽度方向观察,凹部22形成为向前侧变细的大致三角形状,在宽度方向上细长(还参照图3)。后表面12上具备向前下侧延伸而形成凹部22的前上侧的部分的倾斜面23。喷出口20形成凹部22的前下侧的部分,从凹部22向后表面12露出而面向后上侧。
在喷出口20设有形成为在宽度方向上细长的板状的风门24。风门24通过以沿宽度方向延伸的轴25为中心转动,从而开闭自如。在图1中,风门24以向后下侧延伸的方式关闭,从框体7的内侧闭塞喷出口20。另一方面,若风门24从关闭状态向右侧视观察下的逆时针旋转方向转动规定量,则以从下方沿倾斜面23向斜上侧延伸的方式打开,将喷出口20打开(参照图4中虚线所示的风门24)。在清扫时以外,风门24关闭。
图1所示的软管3是具有挠性的折皱状的软管,其一端3A与吸气口11连接,由此,软管3的内部与空气流路14相互连通。
操作部4连接到软管3的另一端3B。操作部4具备直接连接到软管3的另一端3B的圆筒状的筒部26、一体地设置在筒部26的外周面的主把手27及副把手28。筒部26的内部与软管3的内部相互连通。主把手27及副把手28在筒部26的外周面上位于在该外周面的周向上相互错开约180°的位置,向筒部26的径向外侧突出。在图1中,主把手27向上突出,副把手28向下突出。通过适当抓握主把手27及副把手28,能够使电动吸尘器1向所期望的方向移动。
配管5连接操作部4和吸入工具6。配管5在其长度方向上能够分割为操作部侧管29和吸入工具侧管30。吸入工具侧管30的一端部(在图1中为后端部)相对于操作部侧管29内插通,通过使操作部侧管29及吸入工具侧管30中的一方相对于另一方滑动,从而能够将配管5的全长变更为任意的长度。配管5的内部与操作部4的筒部26的内部相互连通。
吸入工具6形成为宽度方向长且上下稍薄的中空的箱形状。吸入工具6的内部与配管5的内部相互连通。由此,吸入工具6经由配管5、操作部4及软管3(可以是软管3及配管5中的任意一方)连接到吸尘器主体2的吸气口11。
在吸入工具6中,在底面31形成有主吸入口32(第一吸入口),在顶面33形成有副吸入口34(第二吸入口)。主吸入口32及副吸入口34均与吸入工具6内连通,主吸入口32从上方面向地板面X,副吸入口34面向上方(与地板面X相反一侧的相反面)(还参照图5)。
在这样的电动吸尘器1中,在清扫时,电动鼓风机9(参照图2)接收电力而被驱动,由此产生吸引力。该吸引力在吸入工具6中主要作用于主吸入口32。因此,在该吸引力的作用下,地板面X上的尘埃(在图5中标注符号Y)从主吸入口32吸入到吸入工具6内,按顺序通过吸入工具6、配管5、操作部4的筒部26、软管3后,从吸气口吸入到吸尘器主体2的空气流路14。另外,吸入工具6周围的空气与地板面X上的尘埃一起被吸入到空气流路14。
如图2中粗实线箭头所示,将吸入到空气流路14的空气及尘埃收入到第一过滤器8。此时,尘埃被第一过滤器8捕获,由此,空气与尘埃分离,仅空气通过第一过滤器8,接着在空气流路14中流动。通过第一过滤器8后的空气在电动鼓风机9的作用下在空气流路14中向上述的空气的流动方向上的电动鼓风机9的下游侧喷出。
在此,在空气流路14中,在电动鼓风机9的下游侧设置有作为规定的过滤器的第二过滤器36(用点全部涂点的部分),向电动鼓风机9的下游侧喷出的空气通过第二过滤器36。第二过滤器36具有属于所谓的ULPA过滤器(Ultra Low Penetration Air Filter)的种类的高尘埃捕获性能,与第一过滤器8相比能够捕获更微细的尘埃。因此,在空气通过第二过滤器36时,该空气中没有被第一过滤器8捕获净的微细的尘埃被第二过滤器36捕获。由此,空气通过第二过滤器36,从而能够被完全净化。
通过了第二过滤器36的空气中的大部分在空气流路14中沿电动鼓风机9的周围上升并同时朝向框体7的后表面12侧,并且从排气口13朝向后方而向设备外排出(排气)(参照粗实线箭头),但一部分喷到位于框体7内的电线(未图示)上,之后从电线引出口19(参照图13)向设备外排出。电线(未图示)根据对电动鼓风机9供给的电力而发热,因此,如上所述通过空气喷射而被冷却。
进而,通过了第二过滤器36的空气中的一部分空气在空气流路14中不朝向排气口13及电线引出口19中的任意一方,而是被分流而朝向风门24。由此,到目前为止一直处于关闭位置的风门24在通过了第二过滤器36的空气中的到达了风门24的一部分空气(参照粗虚线箭头)的风压的作用下被推开,转动至向后上侧倾斜为止(参照图4中虚线所示的风门24)。由此,喷出口20向后上侧打开,到达风门24的空气如粗虚线箭头所示的那样从喷出口20朝向上方(详细而言为后上侧)而向设备外喷出。
这样,从该喷出口20朝向后上侧而向设备外排出的空气(参照粗虚线箭头)从前下侧与从排气口13及电线引出口19(参照图3)向设备外排出的空气(参照粗实线箭头)冲撞。由此,将从排气口13及电线引出口19排出而向后方流出的空气的流动方向修正为朝上,像图1中白色粗箭头所表示的那样,整体向上方流动。将这样空气向设备外排出且使其向上方流动的方式称作“上方排气”。另外,将从喷出口20朝向后上侧而向设备外排出的空气(参照图2的粗虚线箭头)称作风帘。
在此,参照图5,电动鼓风机9(参照图2)所产生的吸引力在吸入工具6中不仅作用于主吸入口32也作用于副吸入口34。此外,在图5中,用黑色粗箭头表示作用于主吸入口32的吸引力的图像(イメ一ジ),用白色粗箭头表示作用于副吸入口34的吸引力的图像。
参照图1,在作用于副吸入口34的吸引力的作用下,将如上所述从排气口13及电线引出口19(吸尘器主体2的后方)朝向设备外而向上方排出的空气(也包括从喷出口20排出的空气)的流动方向修正为朝前,该空气如白色粗箭头所示的那样,在室内上升并同时向前侧流动,之后从副吸入口34吸入到吸入工具6内。
即,通过从排气口13及电线引出口19朝向设备外而向上方排出(上方排气)的空气与作用于副吸入口34的吸引力,在电动吸尘器1所配置的室内(房间内),在电动吸尘器1的上方产生从排气口13、电线引出口19及喷出口20朝向副吸入口34的空气的流动Z(白色粗箭头)。由此,漂浮在室内的尘埃Y随着空气的流动Z从副吸入口34强制性地吸入到吸入工具6中,因此,能够通过吸尘器主体2的空气流路14中的第一过滤器8及第二过滤器36(参照图2)有效地捕获该尘埃Y。
并且,在漂浮在室内的尘埃Y从副吸入口34吸入时,地板面X的尘埃继续从主吸入口32吸入,因此,利用吸入工具6能够同时吸入漂浮在室内的尘埃及地板面X上的尘埃。
进而,在吸入到吸入工具6后由第一过滤器8及第二过滤器36(参照图2)净化后的空气从排气口13或电线引出口19或喷出口20进行上方排气而遍及到室内,因此,室内的空气形成上述的流动Z并同时进行循环,在这中途被吸入到吸入工具6的副吸入口34而由电动吸尘器1净化。
这样,通过该电动吸尘器1能够将漂浮在室内的尘埃Y与地板面X上的尘埃一起捕获,同时,使通过第一过滤器8及第二过滤器36而被净化的空气遍及到室内,因此,能够在地板面X的清扫状态下净化室内整体的空气。
此外,从空气流路14内向设备外排出的空气进行上方排气,因此,能够防止因该空气喷到地板面X上而导致地板面X上的尘埃扬起的情况。
并且,参照图2,当电动鼓风机2的驱动停止时,电动鼓风机9不产生吸引力,因此,在空气流路14中空气不流动,因此没有了推开风门24的空气(风压变弱),风门24在自重的作用下关闭,再次闭塞喷出口20(还参照图4中实线所表示的风门24)。由此,在不需要从喷出口20喷出空气时,能够防止外部的灰尘从喷出口20进入框体7内。另外,在该状态下,框体7内的结构不会从喷出口20露出,因此外观性良好。
在此,参照图4,详细说明开闭喷出口20的风门24,风门24以上述的轴25为中心,以后侧部分比前侧部分进行大的转动的方式进行开闭。
并且,从宽度方向观察时,风门24始终在上述的凹部22内转动。因此,风门24的在打开时(参照虚线所示的风门24)与关闭时(参照实线所示的风门24)之间的转动轨迹37(参照图4中的放大图)位于凹部22内。换言之,转动轨迹37比形成有凹部22的框体7(吸尘器主体2)的后表面12的外侧的轮廓38靠内侧。
由此,即使发生如下等情况,后表面12也会代替风门24承受外力,因此风门24不会发生破损,所述情况是指:某物撞到框体7的后表面12,或者吸尘器主体2从后表面12侧下落到地板面X,或者使用者踩到后表面12上的风门24附近。
风门24在如上所述那样由风压打开而因自重关闭的结构上,为轻的薄板状,强度比较低。另外,由于不是通过弹簧等向打开方向或关闭方向施力,因此若吸尘器主体2的姿态改变则风门24也会随意开闭。因此,若某物撞到风门24,则风门24可能会破损。然而,如上所述,由于风门24及其转动轨迹37配置在凹部22内(即,吸尘器主体2的轮廓38的内侧)从而使风门24不会被物体撞到,因此能够防止风门24的破损,实现在风压及自重的作用下开闭风门24的结构。
另外,风门24配置在凹部22内而不从后表面12突出,因此,能够实现吸尘器主体2的小型化。
并且,由风门24开闭的喷出口20如上所述形成凹部22的前下侧的部分,因此,位于凹部22内(从框体7的后表面12进到框体7内的位置,上述轮廓38的内侧),进而,喷出口20在后表面12上位于排气口13及电线引出口19的下方(还参照图3)。即,喷出口20及风门24位于从排气口13及电线引出口19向下方离开的位置。
因此,不会存在从排气口13及电线引出口19向设备外排出的空气(参照图2中的粗实线箭头)喷射到风门24而妨碍风门24的转动的情况,风门24能够在从自排气口13及电线引出口19向设备外排出的空气分离的位置顺利地打开。由此,能够可靠地打开喷出口20,因此能够可靠地实现上述的上方排气。
另外,喷出口20形成在上述轮廓38的内侧,因此,即使某物与吸尘器主体2接触,喷出口20也不会被闭塞。由此,能够可靠地使空气从喷出口20向上方喷出,因此能够如上所述地使空气在房间内循环,从而能够可靠地净化室内整体的空气。
图6是在图4中适用了的变形例的图。图7是图6的A-A向视剖视图,(a)表示第一例,(b)表示第二例。图8是图6的B-B向视剖视图。
并且,在上述的实施例及接下来说明的变形例中,均在空气流路14中的喷出口20的跟前侧的位置设有肋39。如图7所示,肋39包括:前后薄、宽度方向长且上下延伸至喷出口20的下方的多根第一肋39A(还参照图6);宽度方向薄、前后长且上下延伸至喷出口20的下方的多根第二肋39B。并且,多根第一肋39A前后排列且多根第二肋39B沿宽度方向排列,进而,通过使第一肋39A和第二肋39B交叉,从而肋39整体在俯视下形成格子状。
在此,参照图8,从喷出口20向设备外排出的空气受到包含于电动鼓风机9(参照图2)中的电动机的旋转方向的影响,在后视观察下,不会向正上方排出,而向宽度方向(在此指后视观察下的右侧)偏斜并排出(参照粗虚线箭头)。另外,在吸尘器主体2中,在电动鼓风机9的左侧(后视观察下的右侧)配置有上述的电线(未图示)及用于卷绕电线的软线卷轴(未图示),因此,电动鼓风机9在后视观察下从吸尘器主体2的宽度方向中央偏向左侧配置。因此,从喷出口20向设备外排出的空气在后视观察下进一步偏向右侧排出(参照粗虚线箭头)。
这种情况下,从喷出口20向设备外排出的空气偏向右侧排出,因而不会有效地冲撞从排气口13及电线引出口19向设备外排出的空气,因此,上述的上方排气可能变得困难。
然而,肋39、特别是沿宽度方向排列的多根第二肋39B将空气流路14中朝向喷出口20的空气的流动在喷出口20的跟前调整为在后视观察下朝向正上方。由此,从喷出口20向设备外排出的空气不会偏向宽度方向排出,在后视观察下向大致正上方排出(参照粗实线箭头)。由此,从喷出口20向设备外排出的空气能够与从排气口13及电线引出口19向设备外排出的空气有效地冲撞,因此,能够可靠地实现上述的上方排气。
并且,如图6所示,在空气流路14中,在喷出口20的跟前侧配置有过滤器40。过滤器40由海绵等形成,呈具有与喷出口20大致相同的宽度方向尺寸的宽度方向长的带状(还参照图7)。过滤器40通过载置于肋39来定位。
该过滤器40具有捕获从通过风门24打开的喷出口20进入空气流路14中的外部的灰尘的作用,并且,还具有遮蔽空气流路14(即吸尘器主体2)内的结构以防从喷出口20向外部露出的作用。
然而,若过滤器40以完全闭塞空气流路14的截面的方式载置于肋39,则对于从空气流路14朝向喷出口20的空气而言过滤器40成为障碍,朝向喷出口20的空气的流势(即,上述的风压)减弱,因此,风门24不会顺利地打开,上述的上方排气可能变得困难。
因此,将过滤器40仅配置在喷出口20附近的空气流路14中进入来自后方的使用者的视野41的前侧区域14A,另一方面,后侧区域14B没有被过滤器40闭塞。具体而言,在过滤器40中切掉与后侧区域14B一致的部分。
因此,即使从空气流路14朝向喷出口20的空气靠近过滤器40,也能够从没有被过滤器40闭塞的后侧区域14B向喷出口20顺利地流动,因此,能够抑制上述的风压的下降。由此,风门24顺利地打开,因此能够可靠地实现上方排气。进而,空气在后侧区域14B流动时,风门24中转动最大的后侧部分24A(距转动轴25最远)位于流动空气的前方,因此,在后侧区域14B流动的空气与风门24的后侧部分24A直接接触,由此风门24能够有效地转动而顺利地打开。
这样能够可靠地实现上方排气,另一方面,由于过滤器40位于进入使用者的视野41的位置,因此空气流路14(吸尘器主体2)内的结构不会进入使用者的视野41,外观性良好。
此外,作为过滤器40不闭塞空气流路14的后侧区域14B的方式,可以如图7(a)所示,过滤器40完全不配置在后侧区域14B,也可以如图7(b)所示,过滤器40在局部不闭塞后侧区域14B。在过滤器40完全不配置在后侧区域14B的情况下(参照图7(a)),能够使空气在后侧区域14B中更加顺利地流动,另一方面,在过滤器40在局部不闭塞后侧区域14B的情况下(参照图7(b)),由于在后侧区域14B也存在过滤器40,因此能够可靠地防止灰尘向空气流路14的侵入。
图9是第一过滤器8的立体图。图10是第一过滤器8的俯视剖视图。图11是吸尘器主体2的右侧剖视图。图12是载置于地板面X上的第一过滤器8的右侧剖视图。
接下来,详细说明第一过滤器8。
关于第一过滤器8,如图2所示,吸尘器主体2的框体7的内部被划分壁42划分为收容第一过滤器8的前侧的第一室43、收容电动鼓风机9的后侧的第二室44。在划分壁42的上下方向中途形成有连通口45,第一室43与第二室44通过该连通口45相互连通。
另外,在框体7的顶面21上,在前后方向上与第一室43一致的部分形成开闭自如的罩46,如图2所示,在罩46关闭的状态下,第一室43与外部隔断,在罩46打开的状态下(未图示),第一室43向上方露出。因此,通过打开罩46,能够将第一过滤器8相对于吸尘器主体2从上方装卸。
并且,第一过滤器8呈向前侧逐渐变细的大致长方体形状(还参照图9)。第一过滤器8主要包括构成其轮廓的壳体51、网式过滤器(メツシユフイルタ)52和褶式过滤器(プリ一ツフイルタ)53。
壳体51呈向前侧逐渐变细的箱形状,在前表面的大致中央形成有入口54,在后表面的大致整个区域形成有出口55(还参照图9)。入口54及出口55均与壳体51内部连通。另外,在第一过滤器8安装于吸尘器主体2的状态下,入口54经由框体7的吸气口11与软管3内(参照图1)连通,出口55经由上述划分壁42的连通口45与第二室44连通。因此,在吸尘器主体2中收容有第一过滤器8的第一室43内,壳体51的内部形成空气流路14。
另外,在壳体51的后表面的外侧周缘部(对出口55加边的部分),密封件61遍及整周安装(还参照图9)。该密封件61以包围连通口45的方式从前侧与划分壁42密接,因此,提高了第一过滤器8与划分壁42之间的空气流路14的密闭度。
网式过滤器52由细眼的透气性网形成,壳体51的内部划分有前侧的回旋室56和后侧的收容室57。
在回旋室56内形成有绕沿前后方向延伸的中心轴回旋的回旋流路,空气流路14中从入口54流入回旋室56内的空气在该回旋流路中回旋。此时,由于对空气所含有的尘埃赋予离心力,因此尘埃有效地从空气中分离,被网式过滤器52捕获而积存在回旋室56内。通过网式过滤器52而除去了灰尘后的空气流入收容室57内。
在收容室57中配置有褶式过滤器53。褶式过滤器53是如下过滤器,即,从上方观察到的截面形状具有交替地向相反的方向折叠而在宽度方向上连续的山谷形状(参照图10)。褶式过滤器53使从回旋室56流入收容室57内的空气通过,另一方面,捕获在网式过滤器52中没有捕获净的微细的尘埃。通过褶式过滤器53后的空气经由上述出口55及划分壁42的连通口45流入第二室44,之后经由第二室44的电动鼓风机9,如上所述地向设备外排出。
这样,在第一过滤器8中,由网式过滤器52捕获比较大的尘埃,由褶式过滤器53捕获比较小的尘埃,由此无论尘埃大小的差异如何,都能够可靠地捕获尘埃。
并且,为了保持褶式过滤器53,如图9所示,在壳体51上设置有支架58。支架58形成为宽度方向长的棒状,从壳体51的出口55露出并同时相对于褶式过滤器53的上侧部分从后侧(图9中为跟前侧)对置配置。
如图10所示,支架58在与褶式过滤器53对置的面(前表面)具有与褶式过滤器53的山谷形状配合的凹凸,通过仅与褶式过滤器53中形成向前侧凹陷的谷形状的各部分的最深部(前端部,图10中为上端部)接触来保持褶式过滤器53。由此,能够增强褶式过滤器53的刚性,从而防止褶式过滤器53的变形(特别是向宽度方向的变形)。因此,能够防止空气通过褶式过滤器53时的流势使褶式过滤器53中宽度方向上相邻的山部分变形而密接导致的褶式过滤器53中的空气流动的恶化和褶式过滤器53急速堵塞等不良情况。
在此,参照图2,吸尘器主体2的上述的划分壁42中比连通口45靠下侧的部分从后侧相对于安装在吸尘器主体2上的第一过滤器8的褶式过滤器53的下侧部分对置,在该部分安装有除尘杆59。除尘杆59通过内置于吸尘器主体2的电动机等(未图示)的驱动而能够向宽度方向滑动。另外,除尘杆59的前端部分向前侧突出至与褶式过滤器53的折痕的山部分(参照图9)接触的程度。并且,在规定的时刻,除尘杆59沿宽度方向滑动时,除尘杆59的前端部分拨动褶式过滤器53的折痕的山部分(详细而言,是指一体化成各山的树脂制的肋60,还参照图9)。由此,褶式过滤器53发生振动,因此,使塞于褶式过滤器53中的微小的尘埃从褶式过滤器53剥离,能够防止褶式过滤器53的堵塞。
在此,图10所示的上述支架58仅与褶式过滤器53中形成谷形状的各部分的最深度(是指前端部,图10中为上端部)接触,因此,在褶式过滤器53中被除尘杆59拨动的部分(上述的肋60侧的部分即后端部)没有被支架58保持。因此,褶式过滤器53被除尘杆59拨动时,能够在肋60侧(参照图9)自由振动,从而能够使尘埃从褶式过滤器53可靠地剥离。
在此,参照图9,褶式过滤器53的一体化成各山部分的肋60形成为宽度方向薄且上下长的板状,被除尘杆59拨动的部分构成突出部60A,向后侧突出。各肋60在壳体51的出口55的下端沿宽度方向排列,向外部露出。因此,接触到第一过滤器8的使用者的指尖到达出口55的下端时,接触到肋60,存在导致肋60因此时的势力折断的可能性。此外,肋60折断时,也存在与肋60一体化的褶式过滤器53破损的可能性。
因此,在壳体51安装有保护罩62。保护罩62形成为宽度方向细长的板状,从外侧(图9中为跟前侧)覆盖各肋60的下侧部分(肋60中容易被接触到的根部60B)。由此,各肋60不易被接触到,因此,能够防止肋60折断及褶式过滤器53破损的情况。另外,即使接触到肋60,也不会接触到下侧部分(根部60B),而是接触到上述的上侧的突出部60A,因此与接触到根部60B的情况相比,肋60不易折断。
另外,在各肋60中,上述的突出部60A在第一过滤器8中比密封件61靠外侧(后侧)突出,由此能够被除尘杆59(参照图2)拨动。因此,如图12所示,将第一过滤器8以密封件61侧与地板面X对置的方式载置于地板面X上时,存在各肋60的突出部60A撞到地板面X而发生变形的可能性。
然而,上述的保护罩62比突出部60A先与地板面X接触。最终,在第一过滤器8中,仅保护罩62及密封件61与地板面X接触。因此,能够防止肋60撞到地板面X而发生变形的情况。
并且,参照图2,在相对于吸尘器主体2从上方装卸第一过滤器8时,为了防止除尘杆59的前端卡挂到装卸途中的第一过滤器8(特别是密封件61),在吸尘器主体2的上述划分壁42上一体地设有图11所示的引导部63。引导部63在上下方向上与除尘杆59(参照图2)大致相同,从宽度方向观察时,从划分壁42向前侧鼓出。引导部63的前端比除尘杆59的前端靠前侧。
因此,为了安装于吸尘器主体2而向下方大致垂直地移动的第一过滤器8使其接近除尘杆59(参照图2)时,在保护罩62(参照图9)的宽度方向两端部与引导部63接触而偏向前侧,而避开除尘杆59(参照图2)。然后,在保护罩62的宽度方向两端部越过引导部63时,第一过滤器8偏向后侧。其结果是,能够将第一过滤器8以不被除尘杆59(参照图2)卡挂的方式安装于吸尘器主体2。此外,由于第一过滤器8在安装于吸尘器主体2时没有被除尘杆59卡挂,因此从吸尘器主体2脱离时也不会被除尘杆59卡挂。
另外,在相对于吸尘器主体2装卸第一过滤器8时,引导部63不与密封件61接触,而与上述保护罩62或第一过滤器8的壳体51中设于褶式过滤器53的两侧的框架64这些树脂制的部件接触(参照图9)。由此,在相对于吸尘器主体2装卸第一过滤器8时,能够防止引导部63与密封件61接触而损伤密封件61的情况。当然,如上所述,在相对于吸尘器主体2装卸第一过滤器8时,第一过滤器8不会被除尘杆59(参照图2)卡挂,因此,也能够防止除尘杆59与密封件61接触而损伤密封件61的情况。
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以上说明的实施方式,能够在权利要求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更。
另外,关于风门24,还可以适用图13所示的变形例。在图13中,(a)是变形例的电动吸尘器1的吸尘器主体2的主要部分右侧剖视图,(b)~(d)是(a)的主要部分放大图。
在此,在图13中,在风门24中面向空气流路14的下表面24B的前端部一体地设有从宽度方向观察下与下表面24B大致正交而向空气流路14内突出的辅助翼47。辅助翼47为宽度方向细长的薄板状。在图13(a)中,关闭的风门24向后下侧倾斜,另一方面,辅助翼47向前下侧延伸。
在设有这样的辅助翼47的情况下,在风门24关闭的状态下,即使上述的风压随着电动鼓风机9(参照图2)的输出(换言之,排气的风速)的变化而变化,风门24也能够始终打开至最大限度(最大角度)。
详细而言,如粗线箭头所示,在空气流路14中流动的空气朝向风门24而如图13(b)所示到达风门24时,撞到风门24的下表面24B,如上所述,将要推开风门24。若空气要推开风门24的力(上述的风压)强,则风门24能够迅速且可靠地打开至最大限度(参照图13(d)),但在风压弱的情况下,如图13(c)所示,仅打开至中途。此时,风门24相对于在空气流路14中流动的空气(参照图13(c)所示的两个粗线箭头中大的粗线箭头)大致平行,因此,在空气流路14中流动的空气(风压)无法有效地冲击风门24,风门24难以从打开至中途的状态进一步打开。
在此,朝向风门24的空气的一部分如图13(c)所示的两个粗线箭头中小粗线箭头所示的那样,在吸尘器主体2内沿着划分空气流路14的壁面48流动而绕到风门24的前侧,撞到辅助翼47。此时,辅助翼47形成为相对于这一部分的空气成为阻碍这样的(相对于这一部分空气的流动不平行)姿态,因此,除下表面24B外辅助翼47也承受风压,由此进一步推开风门24,即使上述风压弱,结果也如图13(d)所示的那样,能够打开至最大限度。

Claims (4)

1.一种电动吸尘器,其特征在于,具备:
吸尘器主体,其从吸气口吸入空气及尘埃,并在捕获尘埃后使空气通过规定的过滤器而净化,从后方的排气口排出空气;
喷出口,其设置在所述排气口的下方,用于使通过所述规定的过滤器后的空气的一部分分流而向上方喷出,而使从所述排气口向后方流出的空气的流动朝向上方;
吸入工具,其经由配管或软管连接到所述吸气口,除具备面向被清扫面的第一吸入口外,还具备面向与被清扫面相反一侧的相反面且用于吸入从所述吸尘器主体后方向上方排出而在房间内循环的空气的第二吸入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吸尘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吸尘器主体上还具备电线引出口,该电线引出口设置在所述喷出口的上方,用于从所述吸尘器主体内引出电线。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动吸尘器,其特征在于,
包括风门,其配置在所述吸尘器主体的轮廓内,在所述轮廓内开闭所述喷出口。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动吸尘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喷出口形成在所述轮廓内。
CN2010102334028A 2009-07-21 2010-07-19 电动吸尘器 Pending CN101961224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170134 2009-07-21
JP2009170134A JP2011024611A (ja) 2009-07-21 2009-07-21 電気掃除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961224A true CN101961224A (zh) 2011-02-02

Family

ID=4351442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2334028A Pending CN101961224A (zh) 2009-07-21 2010-07-19 电动吸尘器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11024611A (zh)
CN (1) CN101961224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017468A (zh) * 2021-03-23 2021-06-25 安徽持家汉家居工艺品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智能家具用清洁设备及其使用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5118940A1 (ja) * 2014-02-07 2015-08-13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電気掃除機の吸込具、及びこの吸込具を備えた電気掃除機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146852A (ja) * 1997-11-17 1999-06-02 Silver Seiko Ltd 電源コード冷却装置
CN1301520A (zh) * 1999-12-24 2001-07-04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电动吸尘器
JP2003180566A (ja) * 2001-12-17 2003-07-02 Toshiba Tec Corp 電気掃除機
JP2005015178A (ja) * 2003-06-27 2005-01-20 Toshiba Tec Corp コードリール及びコードリールを用いた電気機器
CN1572206A (zh) * 2003-06-05 2005-02-02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电动吸尘器
JP2007282769A (ja) * 2006-04-14 2007-11-01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電気掃除機用吸込具
JP2008188422A (ja) * 2008-01-24 2008-08-21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空気清浄機能付き電気掃除機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146852A (ja) * 1997-11-17 1999-06-02 Silver Seiko Ltd 電源コード冷却装置
CN1301520A (zh) * 1999-12-24 2001-07-04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电动吸尘器
JP2003180566A (ja) * 2001-12-17 2003-07-02 Toshiba Tec Corp 電気掃除機
CN1572206A (zh) * 2003-06-05 2005-02-02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电动吸尘器
JP2005015178A (ja) * 2003-06-27 2005-01-20 Toshiba Tec Corp コードリール及びコードリールを用いた電気機器
JP2007282769A (ja) * 2006-04-14 2007-11-01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電気掃除機用吸込具
JP2008188422A (ja) * 2008-01-24 2008-08-21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空気清浄機能付き電気掃除機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017468A (zh) * 2021-03-23 2021-06-25 安徽持家汉家居工艺品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智能家具用清洁设备及其使用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1024611A (ja) 2011-02-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649390B2 (ja) 空気ろ過装置のための改良サイクロンチャンバー
US8959707B2 (en) Vacuum cleaner
RU2335229C2 (ru) Всасывающая насадка для пылесоса
EP2543303B1 (en) Vacuum cleaner with recirculated cooling air
JP2006175423A (ja) グリル部材、これを備えるサイクロン集塵装置及び真空掃除機
CN103417162A (zh) 自主真空吸尘器
US10335002B2 (en) Hand-held vacuum cleaner
EP3238589B1 (en) Hand-held vacuum cleaner
CN101961223A (zh) 电动吸尘器
JP2006006453A (ja) 電気掃除機
CN101961224A (zh) 电动吸尘器
CN100478050C (zh) 喷淋式除尘器
CN100515301C (zh) 一种多用途清洁装置
US6615447B2 (en) Vacuum cleaner
CN210124714U (zh) 清洁设备和清洁设备总成
JP4698276B2 (ja) 空気清浄機
US10531773B2 (en) Hand-held vacuum cleaner
JP2009183525A (ja) 電気掃除機
CN201026174Y (zh) 一种多用途清洁装置
CN102273982A (zh) 吸尘器集尘装置
CN211722988U (zh) 一种集尘杯体及吸尘器
CN111001252A (zh) 一种过滤组件及集尘杯体
JP2011055974A (ja) 電気掃除機
CN109158228A (zh) 一种旋风分离器及具有其的除尘装置
CN104068794B (zh) 吸尘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1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