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960170A - 带组装装置和带组装方法以及带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带组装装置和带组装方法以及带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960170A
CN101960170A CN2009801068761A CN200980106876A CN101960170A CN 101960170 A CN101960170 A CN 101960170A CN 2009801068761 A CN2009801068761 A CN 2009801068761A CN 200980106876 A CN200980106876 A CN 200980106876A CN 101960170 A CN101960170 A CN 10196017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ing
opening portion
band
described ring
saddle fa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80106876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酒井升
井口哲二
小原幸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ta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yota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ta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Toyota Motor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96017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96017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GBELTS, CABLES, OR ROPES, PREDOMINANTLY USED FOR DRIVING PURPOSES; CHAINS; FITTINGS PREDOMINANTLY USED THEREFOR
    • F16G5/00V-belts, i.e. belts of tapered cross-section
    • F16G5/16V-belts, i.e. belts of tapered cross-section consisting of several part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29/00Metal working
    • Y10T29/49Method of mechanical manufacture
    • Y10T29/49826Assembling or joining
    • Y10T29/49895Associating parts by use of aligning means [e.g., use of a drift pin or a "fixtur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29/00Metal working
    • Y10T29/53Means to assemble or disassemble
    • Y10T29/53961Means to assemble or disassemble with work-holder for assembl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utomatic Assembl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可高效率地组装或制造含有多个元件和将它们捆束成环状的环的带。本发明的带组装方法,组装板片状的多个元件(6)和比形成在该元件(6)的开口部(12)的开口宽度宽的环(9),用环(9)将元件(6)捆束成环状来组装带(1),具备:在环(9)的内周侧以使开口部(12)朝向该环(9)的内周面的状态保持元件(6)的工序;通过朝开口部(12)推压环(9)的外周面中的靠开口部(12)的一侧部侧的部位,赋予环(9)倾斜并且使其沿宽度方向变位的工序;和通过使环(9)和元件(6)相对接近,使得赋予了倾斜的环(9)通过开口部(12)来组装环(9)和元件(6)的工序。

Description

带组装装置和带组装方法以及带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组装下述带的装置和组装方法以及制造方法,所述带为:将板片状的多个元件(エレメント)彼此朝向一致地排列成环状,并用环将这些元件捆束而构成的带。
背景技术
一般,作为用于车辆用的无级变速器的带,下述构成的带已为公众所知:将多个被称为块或元件的金属片排列成环状,将这些金属片用环形托架(无接头托架,無端キヤリヤ)(有时也被称为环或圈)捆束。这种带构成为通过相互接触排列的金属片彼此的推压力传递转矩,被夹入驱动侧的带轮的缠绕槽了的金属片通过该带轮旋转从该缠绕槽依次被推出,推压先行的金属片。通过这样使前进的金属片进入从动侧的带轮的缠绕槽,随着金属片的行进,将转矩传递到从动侧的带轮。
在日本特开2000-205342号公报中记载有这样的带的一例子。在该日本特开2000-205342号公报中记载了的带:用分别形成为环状了的两条环形托架捆束形成为大致梯形状的多个块,作为整体构成为环状。图10中示出了该块100的形状。在此所示的块100以使短边侧成为内周侧的方式被排列成环状。在该排列状态下的左右两侧部101、102与未图示的带轮的V字形的缠绕槽的成锥形状的内面对应倾斜。另外,在上下方向和宽度方向的大致中央部,形成有缠绕环形托架103的鞍面104。该鞍面104形成为在宽度方向并列配置了的两条环形托架103的宽度以上的宽度。
另外,设置有用于防止环形托架103从鞍面104脱出、换句话来说用于防止块100从环形托架103脱离的卡定部105、106。这些卡定部105、106覆盖鞍面104的左右两侧部或者载置在鞍面104的环形托架103的左右两侧部的上侧,为在鞍面104的左右两侧立起了的倒L字形的部分,各卡定部105、106彼此之间隔开,形成与鞍面104相对的开口部107。另外,在卡定部105、106的一方的面的(例如正面)的左右的两部位,形成有截面圆形的凸部108、109,在该凸部108、109相反侧的面,形成有与凸部108、109嵌合的凹部(未图示)。
如上述那样捆束作为排列成环状了的金属片的块的环形托架,不仅起到与鞍面接触而捆束块的作用,而且还起到从带轮的缠绕槽抽出块的作用,因此,如在日本特开2000-205342号公报中记载地那样必须要有卡定部。另外,若如在日本特开2000~205342号公报中记载的那样,为将环形托架配置在块的宽度方向的中央部的结构,则卡定部设置在块的左右两侧部,与环形托架的两侧缘部卡合。
因此,必须将卡定部彼此的间隔即上述开口部的宽度设为比捆束块的状态下的环形托架整体的宽度窄。因此,在将环形托架和块彼此组装的情况下,若是将各个配置在与组装完成之后同样的相对位置,则环形托架不能通过块的上述开口部,因此,不能将它们彼此组装。因此,需要想出某种方法来将块组装在环形托架上,但实际情况是:在以往没有开发连续地或高效率地将多个块组装在环形托架上的方法或装置。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着眼于上述的技术课题而做成的,其目的是高效率地组装或制造含有多个元件和将它们捆束成环状的环的带。
本发明的带组装装置为如下带组装装置:对姿势一致地排列成环状的板片状的多个元件和比形成于该元件的开口部的开口宽度宽的环进行组装,用所述环将所述元件捆束成环状来组装带,其特征在于,具备:元件保持部件,其在所述环的内周侧以使所述开口部朝向该环的内周面的状态保持所述元件;和倾斜推压部件,其使所述环倾斜并且使其在宽度方向相对变位;该带组装装置构成为:通过使所述环和由所述元件保持部件保持的元件相对接近,使得由所述倾斜推压部件赋予了倾斜了的所述环通过所述开口部,来组装所述环和元件。
优选是,倾斜推压部件包含朝开口部推压环的外周面中的靠开口部的一侧部侧的部位的部件。
另外,环可以做成为包括:与开口部的开口宽度相比宽度窄、并且通过相互并列配置变为比开口部的开口宽度宽的宽度的多个环部件。
另外,优选是,元件保持部件构成为将所述元件保持在并列配置的所述多个环部件的内周侧;倾斜推压部件构成为推压被配置在并列配置的多个环部件中的一侧端侧的环部件;该带组装装置还具备平推部件,其在倾斜推压部件朝开口部推压环部件之前,使其它的环部件通过开口部而组装于元件。
另外,元件可以做成为具备鞍面和防止脱出部,该鞍面载置相互并列配置两条环部件而构成的环,该防止脱出部在该鞍面的左右两侧以排列成环状的状态向外周侧突出地形成,并且防止鞍面上的环脱出;这些防止脱出部彼此之间的部分用作为开口部
另外,元件保持部件可以做成为:构成为在环的内周侧的位置和沿环的轴线方向从环的内周侧远离的位置之间做往复运动。
另外,倾斜推压部件和平推部件可以在并列配置的环部件的宽度方向相互相邻配置。
本发明的带组装方法为如下带组装方法,对姿势一致地排列成环状的板片状的多个元件和比形成于该元件的开口部的开口宽度宽的环进行组装,用所述环将所述元件捆束成环状来组装带,其特征在于,具备:在所述环的内周侧以使所述开口部朝向该环的内周面的状态保持所述元件的工序;通过朝向所述开口部推压所述环的外周面中的靠所述开口部的一侧部侧的部位,使(赋予)所述环倾斜并且使其沿宽度方向变位的工序;和通过使所述环和所述元件相对接近,使得所述被赋予倾斜的所述环通过所述开口部,来组装所述环和元件的工序。
本发明的带制造方法为如下带制造方法,将姿势一致地排列成环状的板片状的多个元件组装于比形成于该元件的开口部的开口宽度宽的环,来制造带,其特征在于,具备:对该环施加预定的张力来保持所述环的工序;在所述环的内周侧以使所述开口部朝向该环的内周面的状态保持所述元件的工序;通过朝向所述开口部推压所述环的外周面中的靠所述开口部的一侧部侧的部位,使所述环倾斜并且使其沿宽度方向变位的工序;和通过使所述环和所述元件相对接近,使得所述被倾斜的所述环通过所述开口部,来将元件组装于所述环的工序。
另外,环可以做成为包括与开口部的开口宽度相比宽度窄并且通过相互并列配置而变为比开口部的开口宽度宽的宽度的多个环部件。
另外,元件可以做成为具备鞍面和防止脱出部,该鞍面载置相互并列配置两条环部件而构成的环,该防止脱出部在该鞍面的左右两侧以排列成环状的状态向外周侧突出地形成,并且防止鞍面上的环脱出;这些防止脱出部彼此之间的部分设成为所述开口部。
根据该发明的装置和方法,朝向使开口部朝向环的内周面配置了的元件,推压该环的外周面,使环倾斜。更加具体来说,若推压靠开口部的一侧端侧的部分,则对环作用偏离其宽度方向的中心的力,因此,环伴随扭转而倾斜,且在宽度方向稍稍受推压而变位。因此,该受推压的侧缘部进入元件的开口部的内侧,在该状态下使环和元件相互接近,因此,环的侧缘部通过开口部进入开口部的内部。因此,即使为宽度比开口部宽的环,也可使其一方的侧缘部进入开口部的内侧,将环和元件相互组装。而且,只要将环和元件配置成相互对向了的状态,如上述那样推压环的一部分且使两者接近即可,因此,可以不进行特别复杂的动作地容易地进行组装,另外,可以容易地使带的组装或制造自动化。
特别是,即使是在相互并列地配置多个环部件来构成环,并且其整体的宽度比元件的开口部的宽度宽的情况下,也可容易地进行该组装。另外,即使在实行防止这些环部件的脱出的部分形成在元件的情况下,也可通过对环部件或元件施加线性的操作力,容易地进行带的组装。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该发明所涉及的带组装装置的一例子的主视图。
图2是沿图1的箭头II所示的方向观察的视图。
图3是表示容器(盒,カ一トリツジ)的一例子的立体图。
图4是用于将环保持在拉紧状态的夹具的一例子的主视图。
图5是其俯视图。
图6是表示辊的缠绕槽的形状的局部视图。
图7是表示根据该发明的方法的组装工序的说明图。
图8是使用了在该发明中作为对象的带的无级变速器的示意图。
图9是构成在该发明中作为对象的带的元件的主视图。
图10是构成以往的带的块的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接着,对该发明的具体例子进行说明。带为用于例如无级变速器的构件,被夹入形成在带轮的外周部的截面V字形的缠绕槽的内部,其结果,构成为由在带与带轮之间产生的摩擦力传递转矩。图8中示意示出其一例子,带1缠绕在构成无级变速器的驱动带轮2和从动带轮3。这些带轮2、3的各个,通过使分别具备锥形面的固定槽轮和可动槽轮对向配置,在这些槽轮之间形成截面V字形的缠绕槽4,且构成为:通过用液压(油压)缸等致动器5使该可动槽轮相对于固定槽轮前后移动,使缠绕槽4的宽度变化。
这样使用的带,以使得作为整体形成为环状并且两侧面形成为V字形或锥形状的方式将多个元件用环捆束成环状来构成。图9中示出了构成上述的图8所示的带1的元件6的例子。该元件6为金属制的板片,且为同一形状和尺寸的板片,被姿势一致地排列成环状。为了维持在该排列状态下的元件6彼此的上下和左右方向的相对位置,被称为凸起(デインプル)7的凸部和与凸起7间隙嵌合的被称为孔的凹部(未图示)形成在元件的表、背两面的一个部位。具体来说,沿板厚方向推压元件6的表面或背面的一个部位,使其凹陷,形成孔,与此相伴,在背面或表面突出形成有凸起7。因此,通过凸起7与相邻的元件6的孔嵌合,限制向其半径方向即上下方向和左右方向的元件6的相对移动。
由于各元件6排列成环状,因此,必然产生:各元件6不是平行排列,而以带1的曲率中心为中心打开成所谓扇形(放射状)的状态排列的部位。为了使各个元件6以相互接触了的状态打开成扇形的排列成为可能,在元件6形成有摇动缘8。该摇动缘8具体来说为元件的厚度变化的分界线或分界区域,在元件6的高度方向的大致中央部沿宽度方向(与带轮的旋转中心轴线平行的方向)延伸形成。
即,在带1缠绕在带轮2、3上的状态下,元件6的上侧(对于带1来说为外周侧)的周长变长,因此,元件6彼此的间隔变宽,与此相反,元件6的下侧(对于带1来说为内周侧)的周长变短,因此,元件6彼此的间隔变窄。因此,元件6的下侧的部分构成为使在下端侧变薄。这样,板厚在元件的上侧和下侧发生变化的部位为摇动缘8。因此,各元件6以摇动缘8为中心向板厚方向旋转,即产生俯仰(ピツチング),如上述那样打开成扇形。另外,该摇动缘8只要形成在表面背面的任何一方即可,作为一例子,形成在上述凸起7突出了的面。
另外,在各元件6形成有载置(配置)环9的鞍面10。该鞍面10与捆束多个元件6的环9接触,因此,在带1传递转矩的状态下其接触压力变大,与此相对,在元件6从排列成直线状了的状态到缠绕在带轮2、3打开成扇形的情况下,在环9和鞍面10之间产生滑动,与此相伴,产生大的摩擦力。为了不使由该摩擦力产生的转矩变大,鞍面10形成在尽可能靠近上述的摇动缘8的位置。因此,鞍面10形成在各元件6的上下方向的大致中央部。
带1的环9为层叠薄的金属制的带状件而构成,构成为:在上述鞍面10以在宽度方向相邻并列排列的状态配置两条环9,捆束元件6。另外,在权利要求书中将各条环9表述为“环部件”。换句话来说,鞍面10形成为并列配置了两条环9的宽度以上的宽度。
在该发明作为对象的带中,也是使环载置在鞍面,捆束各元件,使各元件维持环状的排列,起到不使各元件在半径方向向外侧脱离的作用。不仅如此,环还起到在元件从带轮的缠绕槽被送出时从缠绕槽抽出元件的作用。因此,为了使环不从元件沿半径方向向外侧脱出,设置有防止脱出部,该防止脱出部将环保持在夹持于该防止脱出部与鞍面之间的状态。
对其例子进行说明,在图9中,在元件6的左右两侧,设置有从鞍面10向上方延伸覆盖鞍面10的上侧的一部分的作为防止脱出部的钩部11。该钩部11,如图9所示,为形成为钩状(倒L字形)的部分,将并列配置在鞍面10的环9的左右的侧缘部宽松(间隙配合)地夹入钩部11与鞍面10之间的空间。因此,钩部11的前端部彼此分离,在此,形成与鞍面10相对的开口部12。该钩部11彼此的间隔,换句话来说,鞍面10的开口宽度比1个环9的宽度宽,并且比合计了两个环9的宽度的尺寸小。
在该发明中作为对象的带1的一例子,如上述那样,任何一条(一个)环9的宽度比元件6的开口部12的宽度窄,并且合计了两条(两个)环9的宽度比元件6的开口部12的宽度宽。因此,在将所有的元件6组装在任何一条环9之后将另一条环9组装在这些元件6的顺序(工序)下,在组装另一条环9的过程中,元件6会脱落,不能进行顺利的组装。另外,在将两条环9与作为带1组装完成了的状态同样地在宽度方向相邻且相互平行排列了的状态下,其整体的宽度变为比开口部12的宽度宽,因此,不能原样插入到元件6的鞍面10上。因此,在该发明中,使用下述的装置,用以下所述的方法组装或制造带1。
图1和图2是表示该组装装置的概略构成的图,构成机架的一部分的横梁部20配置在相对于保持成大致水平且直线状的环9的一部分正交(垂直)的朝向。在该横梁部20的下面安装有导轨21。移动台22可自由移动地卡合、悬挂于该导轨21。因此,移动台22相对于保持直线状的环9的一部分前进而接近或后退而远离。
该移动台22可以构成为通过手动操作使其前进、后退,另外,也可构成为:使用流体压力缸、电动缸、齿条齿轮传动装置等的齿轮机构或滚珠丝杠等的精密进给机构等的致动器或机构,来使移动台22前进、后退。另外,移动台22的定位可以通过使移动台22抵接设置在横梁部20的挡块来进行,或者可以通过如下方式来进行:对使移动台22前进后退的致动器进行通过数值控制等的控制来决定移动量。图1中示出使用了挡块23、24的例子。
另外,在移动台22上通过沿其侧方延伸的臂以一体化的状态设置有垂直导向装置25。该垂直导向装置25构成为包括朝上下方向设置的圆筒部26和以可圆滑地上下动作的方式插入该圆筒部26的杆27。在该杆27的上端部安装有升降台28。
在该升降台28上,一体设置有朝向上述环9中的保持为直线状的部位的下侧即环9的内面侧延伸的臂部29。在该臂部29的前端部形成有保持架30。该保持架30构成为:将姿势一致地排列了的多个元件6保持成其开口部12与环9的内周面对向。更加具体来说,在此说明的具体例中,一起组装的多个元件6如图3所示被预先收容于容器31。保持架30构成为保持该容器31。
对使该保持架30上下移动的机构即让组装于环9的元件6升降的机构进行说明。该所谓的升降机构可以采用包含通过手动操作动作的机构或可以电气控制的流体压力式或电气式的致动器的机构等。可以设置在上述垂直引导装置25的圆筒部26和升降台28之间。在图1和图2中示出了手动操作的螺纹式的机构,在升降台28上螺纹连接有上下方向贯通的螺杆轴32。该螺杆轴32的前端部(下端部)与垂直导向装置25的圆筒部26的上面抵接。
因此,在此所示的机构中,若使螺杆轴32向拧入升降台28的方向旋转,则突出到升降台28的下侧的螺杆轴32的长度变长,因此,相对地向上推升降台28。与此相反,若使螺杆轴32向从升降台28向上方抽出的方向旋转,则突出到升降台28的下侧的螺杆轴32的长度变短,因此,升降台28相对下降。保持架30与这样上下运动的升降台28一起升降。另外,该升降台28和与其一体的保持架30的上限位置和/或下限位置与上述的移动台22的前后位置同样地由适当的挡块来决定即可。
图1和图2所示的装置构成为组装宽度比元件6的开口部12的开口宽度宽的环或侧缘部会卡挂在开口部12的环。为了进行这样的组装,设置有扭转环的一部分使其相对于开口部12倾斜的推料机构(プツシヤ一)。即,在上述横梁部20安装有前端部向位于前进端的上述保持架30的上方延伸的托架33。在该托架33的前端部朝下安装有推料机构34。
该推料机构34用于:向下推压偏离环9的中心的侧缘部、更加准确来说靠近保持在保持架30的元件6的开口部12的一侧部侧(一方的钩部11侧)的位置,与此相伴,使环9的一部分在宽度方向稍稍变位。因此,该推料机构34相当于该发明中的倾斜推压部件。该推料机构34可以为通过手动压下的构成或含有通过流体压力或电磁力等上下动作的致动器的构成的任何一种。即,推料机构34可以构成为将沿适当的引导装置上下动作的杆设置在上述托架33,或者可以构成为将由流体压力或电磁力驱动的工作缸设置在上述托架33。
图1和图2中示出了由导向套35和插入贯通该导向套的杆36构成的手动操作的推料机构34的一例子。该杆36为推压环9的侧缘部的受限位置的杆,因此,其前端部(下端部)形成为薄板状。
本发明所涉及的组装装置:在构成为组装用一条(一个)环捆束了多个元件6的结构的带1的情况下,仅设置上述的推料机构34作为推压环的部件。另外,在组装用多条环捆束了多个元件6的结构的带1的情况下,可以设置作为平推部件起作用的另一推料机构。图1和图2中所示的例子为组装由两条环9捆束元件6的结构的带1的例子。压下与由上述的推料机构34(以下临时称为斜推推料机构34)推压的环9相邻且平行排列的另一环9的推料机构(以下临时称为平推推料机构)37,被设置成与斜推推料机构34相邻。
该平推推料机构37与斜推推料机构34同样朝下安装在上述的托架33的前端部(顶端部),配置在与上述另一环9的外周面相对向的位置。另外,该平推推料机构37可以是通过手动压下的构成或含有通过流体压力或电磁力上下动作的致动器的构成的任何一种。即,可以构成为将沿适当的引导装置上下动作的杆设置在上述托架33,或者可以构成为将由流体压力或电磁力驱动的工作缸设置在上述托架33。
图1和图2中所示的例子中,由导向套38和插入贯通该导向套的杆39构成平推推料机构37,且示出由手动操作的推料机构37的例子。该杆39为不特别地使上述另一环9倾斜地将其平行地压下的杆,因此,其前端部(下端部)形成为具有预定的宽度,使得环9不会随着压下而倾斜。
在由上述的装置将元件6组装于环9的情况下,应组装元件6的环9的一部分优选是以预定的张力沿大致水平方向拉紧,接着对这样保持环9的夹具的一例子进行说明。在图4和图5中示出了该夹具的一例子,在此所示的夹具40构成为:将构成上述的带1的两条的环9以相互平行相邻的状态保持成长圆形状或长椭圆形状。即,设置垂直竖立金属制的板状体的结构的机架41,其上部的一部分被切除成为矩形状。在水平方向夹着该切除部42的一方侧(临时设为机架41的前端部)可自由旋转地安装有辊43。该辊43相当于所谓的承接部件,可自由旋转地安装在支撑轴,该支撑轴以向水平方向突出了的状态安装在机架41的侧面。
另外,在机架41的侧面比上述切除部42靠下侧的部分,水平安装有线性引导装置44。在该线性引导装置44以可沿水平方向前后动作的方式卡合、保持有滑块45。该滑块45为平板状的部件,在其侧面安装有与上述辊43成对的辊46。即,以成为与上述辊43的中心轴线平行的方式在滑块45的侧面沿水平方向突出地安装有支撑轴,在该支撑轴上可自由旋转地安装有另一个辊46。因此,该另一个辊46与上述辊43一起相当于所谓的承接部件。
这些辊43、46用于直接缠绕上述的环9或者缠绕组装在环9的元件6且在该状态下对环9施加预定的张力,具备与环9或元件6相对应的形状的缠绕槽。图6中示出了其例子,在辊43、46的外周面形成有宽度与两条环9的宽度大致相等的胴部47。从该胴部47的轴线方向的两端部形成有扩展成锥形状且在半径方向向外侧延伸了的内壁面48。由这些胴部47和内壁面48构成缠绕槽。
因此,胴部47的宽度为与元件6的鞍面10的宽度相同或稍窄的宽度。与此相对,元件6的最小宽度比鞍面10和胴部47的宽度宽。因此,两条环9缠绕在胴部47,元件6在比胴部47靠外周侧以由上述各内壁面48夹着的状态缠绕在辊43、46。因此,胴部47或其外周面成为所谓的第1承接面,内壁面48成为所谓的第2承接面。
设置有用于对缠绕在上述的辊43、46的环9施加预定的张力的致动器。即,在上述的机架41的后端部侧(安装有上述辊43的前端部的相反侧)安装有托架49,在该托架49安装有使杆朝向上述滑块45的牵引缸50。该牵引缸50为气动缸、液(油)压缸、电动缸等的所谓直动型(直接作用型)的致动器,其杆与滑块45连接。
该牵引缸50用于:使滑块45向图4和图5的右方后退移动,扩大各辊43、46的间隔,由此,对环9施加张力。因此,作为牵引缸50,可以采用:通过供给流体压力或电力使杆后退,在与此相反的方向不产生推力或者由复位弹簧等使杆复位移动的所谓的单动型的装置。而且,构成为对环9施加的张力为预先决定的恒定的张力。例如,构成为:由调压阀等将供给压力设定为恒定值,从而牵引滑块45的力成为恒定值。
因此,构成为:即使在各辊43、46上直接缠绕环9的情况和在各辊43、46缠绕被组装在环9的元件6的情况下辊43、46的轴间距离不同,也可使滑块45移动该轴间距离的不同量来使环9的张力恒定。而且,组装装置相对于夹具40配置成:上述的组装装置的保持架30通过形成在机架41的切除部42而插入环9的内周侧,而且各推料机构34、37位于该环9的被拉紧成直线状的部分的上方。
接着,对上述的组装装置的作用即本发明所涉及的组装方法和制造方法进行说明。首先,使上述的保持架30与移动台22一起后退,而且将各推料机构34、37拉升到上限位置,在该状态下将环9配置在元件6的组装位置。即,在上述的夹具40的各辊43、46上缠绕相互平行配置了的两条环9,并且通过由牵引缸50使滑块45后退,扩大各辊43、46的间隔,对环9施加预定的张力。通过这样做,在各辊43、46之间的部分,环9被拉紧成直线状。
另一方面,在图3中所示的容器31中姿势一致地安置预定数量的元件6,并将其载置在后退了的保持架30。另外,在该状态下,使保持架30与升降台28一起下降。而且,使移动台22向图1的右方前进,将载置在保持架30的一群元件6插入环9的内周侧。在这种情况下,使保持架30前进并停止在靠近组装装置一侧的环9的宽度方向的中心和元件6的宽度方向的中心大致一致的位置。图7(a)示出了该状态。
接着,使上述的平推推料机构37动作,使其杆39下降,压下位于其下方的一方的环9,通过元件6的开口部12压靠在鞍面10上。这是因为:使该环9和元件6的中心对齐,而且一条(一个)环9的宽度比开口部12的开口宽度窄。图7(b)示出了该状态。
在将一方的环9压靠在鞍面10的状态下,使保持架30与移动台22一起稍稍前进,在鞍面10上载置有一方的环9的元件6向图1和图7的右方前进。该环9通过将其侧缘部插入一方的钩部11的内侧而由钩部门11阻止其脱出。图7(c)示出了该状态。
在这样进行了一方的环9和元件6的组装之后,使平推推料机构37上升,解除对上述一方的环9的压下。这是为了:在接下来的行程中,在所谓斜向推压另一方的环9而使两方的环9一部分重叠时,避免平推推料机构37和另一方的环9的干涉。另外,为了避免伴随着这样解除由平推推料机构37实行的压下而由环9的张力吊起元件6,设置有适当的压板(夹具、clamp)(未图示)。该压板既可以设置在上述的保持架30,或者也可以与保持架30分别设置。另外,压板还可以为可按压元件6或保持其的容器31的任何一方的构件。
与上述的平推推料机构37的上升并行地使斜推推料机构34动作,使其杆36下降。该斜推推料机构34构成为对另一方的环9的侧缘部(图1和图7的右侧的侧缘部)施加负载来将其压下,因此,通过使其杆36下降,另一方的环9受扭转而倾斜,且同时向上述一方的环9侧稍稍变位。另外,杆36的下降下限位置和压下力,若为手动操作,只要在用手调整了压下量之后锁定杆36来进行设定即可,另外,在使用适当的蓄能器的情况下,只要用未图示的挡块规定下降位置并且电力地调整推力即可。另外,为了可靠地实现向上述一方的环9侧的变位,也可在上述杆36设置倾斜面,使得产生朝向上述一方的环9一侧的分力。另外,为了使两方的环9相对接近且局部重叠,也可使上述保持架30进一步前进,使元件6向图7的右方稍稍移动。图7(d)示出了该状态,成为各环9的相互接近了的侧缘部彼此上下重叠的状态。
在由斜推推料机构34压下另一方的环9的状态下,使元件6与保持架30一起上升。由于如上述那样使另一方的环9倾斜,并且使其从元件6的中心稍稍变位,因此,该另一个环9不会与钩部11发生干涉地通过开口部12,进入达到鞍面10上。而且,通过相对于保持架30的上推力增大由斜推推料机构34产生的压下力,在上述另一方的环9与鞍面10抵接了的状态下,保持架30的上升即元件6的上升停止。图7(e)示出了该状态。另外,该上升位置为与由上述的夹具40的各辊43、46施加张力而拉紧了的状态的环9的高度大致相同的位置。
接着,拉升斜推推料机构34的杆36,解除对上述另一方的环9的压下力,则该环9改变朝向使得由张力消除扭转。另外,通过对保持架30作用上推力,元件6与保持架30一起进一步上升而增大环9的张力,因此,该环9返回组装开始之初设定的状态、即两条环9的各条相互平行并列的状态。即,在鞍面10上各环9相互并列排形,各自的侧缘部进入左右的钩部11的内侧,成为被防止脱出的状态,一群元件6的相对于环9的组装结束。图7(f)示出了该状态。
其后,使升降台28下降,使保持架30下降到环9的内周侧,则容器31以保持在保持架30的状态与保持架30一起下降。即,元件6从容器31脱离成为组装在环9了的状态。因此,使移动台22后退移动,使保持架30返回原来的位置,为接着的一群的元件6的组装做准备。另外,通过使夹具40的各辊43、46旋转从而使环9行进,使组装完成了的一群元件6移动到任一辊43、46侧,从上述的组装装置移走。
这样,根据本发明所涉及的上述的组装装置和组装方法以及制造方法,在组装由钩部11防止脱出的环9和元件6的情况下,可以通过进行元件6的水平方向和上下方向的移动以及环9的压下,使各环9从元件6的开口部12进入到鞍面10,并且,插入钩部11的内侧。该过程的动作极为简单,因此,可以容易且高效率地组装或制造带1。
另外,上述的具体例为组装下述带1的例子:用两条环9将元件6捆束成环状,并且这两条环9的整体的宽度比元件6的开口部12的开口宽度宽。但是,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的具体例子,还可以适用于组装比开口部12的宽度宽的一条环和元件来组装成带的情况。总之,只要以下述方式构成即可:压下任何一个环的侧缘部使其倾斜并且使其沿宽度方向稍稍变位,不发生与防止脱出部的干涉,在元件的鞍面上收容环。

Claims (13)

1.一种带组装装置,对姿势一致地排列成环状的板片状的多个元件和比形成于该元件的开口部的开口宽度宽的环进行组装,用所述环将所述元件捆束成环状来组装带,其特征在于,具备:
元件保持部件,其在所述环的内周侧以使所述开口部朝向该环的内周面的状态保持所述元件;和
倾斜推压部件,其使所述环倾斜并且使其在宽度方向相对变位;
该带组装装置构成为:通过使所述环和由所述元件保持部件保持的元件相对接近,使得由所述倾斜推压部件赋予了倾斜的所述环通过所述开口部,来组装所述环和元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组装装置,其中,所述倾斜推压部件包含朝向所述开口部推压所述环的外周面中的靠所述开口部的一侧部侧的部位的部件。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带组装装置,其中,所述环包括:宽度比所述开口部的开口宽度窄、并且通过相互并列配置变为比所述开口部的开口宽度宽的宽度的多个环部件。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带组装装置,其中,
所述元件保持部件构成为将所述元件保持在所述并列配置的多个环部件的内周侧;
所述倾斜推压部件构成为推压被配置在并列配置的多个环部件中的一侧端侧的环部件;
该带组装装置还具备平推部件,该平推部件在所述倾斜推压部件朝向所述开口部推压所述环部件之前,使另一环部件通过所述开口部而组装于所述元件。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带组装装置,其中,所述元件具备鞍面和防止脱出部,该鞍面载置相互并列配置两条所述环部件而构成的所述环,该防止脱出部在该鞍面的左右两侧以排列成所述环状的状态向外周侧突出地形成,并且防止所述鞍面上的环脱出;
这些防止脱出部彼此之间的部分作为所述开口部。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带组装装置,其中,所述元件保持部件构成为在所述环的内周侧的位置和沿环的轴线方向从所述环的内周侧远离的位置之间做往复运动。
7.根据权利要求4~6中任一项所述的带组装装置,其中,所述倾斜推压部件和所述平推部件在所述并列配置的所述环部件的宽度方向相互相邻配置。
8.一种带组装方法,对姿势一致地排列成环状的板片状的多个元件和比形成于该元件的开口部的开口宽度宽的环进行组装,用所述环将所述元件捆束成环状来组装带,其特征在于,具备:
在所述环的内周侧以使所述开口部朝向该环的内周面的状态保持所述元件的工序;
通过朝向所述开口部推压所述环的外周面中的靠所述开口部的一侧部侧的部位,使所述环倾斜并且使其沿宽度方向变位的工序;和
通过使所述环和所述元件相对接近,使得所述被倾斜的所述环通过所述开口部,来组装所述环和元件的工序。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带组装方法,其中,所述环包括宽度比所述开口部的开口宽度窄、并且通过相互并列配置变为比所述开口部的开口宽度宽的多个环部件。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带组装方法,其中,所述元件具备鞍面和防止脱出部,该鞍面载置相互并列配置两条所述环部件而构成的所述环,该防止脱出部在该鞍面的左右两侧以排列成所述环状的状态向外周侧突出地形成,并且防止所述鞍面上的环脱出;
这些防止脱出部彼此之间的部分作为所述开口部。
11.一种带制造方法,将姿势一致地排列成环状的板片状的多个元件组装于比形成于该元件的开口部的开口宽度宽的环,来制造带,其特征在于,具备:
对该环施加预定的张力来保持所述环的工序;
在所述环的内周侧以使所述开口部朝向该环的内周面的状态保持所述元件的工序;
通过朝向所述开口部推压所述环的外周面中的靠所述开口部的一侧部侧的部位,使所述环倾斜并且使其沿宽度方向变位的工序;和
通过使所述环和所述元件相对接近,使得所述被倾斜的所述环通过所述开口部,来将元件组装于所述环的工序。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带制造方法,其中,所述环包括:宽度比所述开口部的开口宽度窄并且通过相互并列配置而变为比所述开口部的开口宽度宽的宽度的多个环部件。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带制造方法,其中,所述元件具备鞍面和防止脱出部,该鞍面载置相互并列配置两条所述环部件而构成的所述环,该防止脱出部在该鞍面的左右两侧以排列成所述环状的状态向外周侧突出地形成,并且防止所述鞍面上的环脱出;
这些防止脱出部彼此之间的部分作为所述开口部。
CN2009801068761A 2008-02-28 2009-02-25 带组装装置和带组装方法以及带制造方法 Pending CN101960170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047850/2008 2008-02-28
JP2008047850A JP4862844B2 (ja) 2008-02-28 2008-02-28 ベルト組立装置およびベルト組立方法
PCT/JP2009/053378 WO2009107640A1 (ja) 2008-02-28 2009-02-25 ベルト組立装置およびベルト組立方法ならびにベルト製造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960170A true CN101960170A (zh) 2011-01-26

Family

ID=4101602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801068761A Pending CN101960170A (zh) 2008-02-28 2009-02-25 带组装装置和带组装方法以及带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110000074A1 (zh)
EP (1) EP2249059A4 (zh)
JP (1) JP4862844B2 (zh)
CN (1) CN101960170A (zh)
WO (1) WO2009107640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637174A (zh) * 2017-05-19 2019-12-31 加特可株式会社 用于无级变速器的传动带的横向部段以及随其提供的传动带和无级变速器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2878563B1 (en) * 2013-11-29 2017-03-22 KONE Corporation A rope terminal assembly and an elevator
WO2018198240A1 (ja) * 2017-04-26 2018-11-01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エレベータ、その懸架体、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NL2027233B1 (en) * 2020-12-24 2022-07-20 Bosch Gmbh Robert A drive belt provided with a plurality of transverse segments and a ring stack confined in a central opening of these transverse segments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89547A (ja) * 1981-07-06 1983-01-19 Hitachi Ltd 水素ガス冷却回転電機
JPS589547U (ja) * 1981-07-10 1983-01-21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Vベルト
JPS58109748A (ja) * 1981-12-24 1983-06-30 Nissan Motor Co Ltd Vベルト
JPS58152957A (ja) * 1982-03-08 1983-09-10 Aisin Seiki Co Ltd ベルト
JP2000205342A (ja) * 1999-01-19 2000-07-25 Mitsuboshi Belting Ltd 高負荷伝動ベルト
WO2002053936A1 (en) * 2000-12-28 2002-07-11 Van Doorne's Transmissie B.V. Belt
JP4371131B2 (ja) * 2006-08-28 2009-11-25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伝動ベルトおよびその組付装置ならびにその組付方法
JP4743217B2 (ja) * 2008-02-28 2011-08-10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ベルト組立用治具およびベルト組立方法
JP4752852B2 (ja) * 2008-02-28 2011-08-17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ベルト組立用治具およびベルト組立方法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637174A (zh) * 2017-05-19 2019-12-31 加特可株式会社 用于无级变速器的传动带的横向部段以及随其提供的传动带和无级变速器
CN110637174B (zh) * 2017-05-19 2021-12-21 加特可株式会社 用于无级变速器的传动带的横向部段以及随其提供的传动带和无级变速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09107640A1 (ja) 2009-09-03
EP2249059A4 (en) 2012-03-07
EP2249059A1 (en) 2010-11-10
JP2009204105A (ja) 2009-09-10
JP4862844B2 (ja) 2012-01-25
US20110000074A1 (en) 2011-01-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960170A (zh) 带组装装置和带组装方法以及带制造方法
DE602005003307T2 (de) Einrichtung zum Fördern von Tablettenpackungen in einer automatischen Verpackungseinrichtung
DE112011100132T5 (de) Ausstanzgerät für einen mehrschichtigen kern
WO2007137543A1 (de) Vorrichtung und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von profilkörpern
EP2862702B1 (de) Verfahren zum Verbinden eines Schallabsorbers aus einem Schaumstoffmaterial mit der Reifeninnenseite eines Fahrzeugreifens
DE3050507C1 (de) Vorrichtung zum horizontalen Abziehen von Strangmaterial
DE102010040416A1 (de) Werkzeugmaschine
CN106469614B (zh) 电容器制作装置及电容器制作方法
EP1747875B1 (de) Vorrichtung zum Stapeln von Teilen aus thermoplastischem Kunststoff
WO2018138000A1 (de) Seildurchlaufwinde
DE60302942T2 (de) Vergnügungsvorrichtung
CN101960167A (zh) 带组装用夹具和带组装方法以及带制造方法
DE102008018890A1 (de) Vorrichtung und Verfahren zum Aufwickeln von bahnförmigen Materialien
DE112012006136T5 (de) Wulstringwickelvorrichtung
DE112006001626T5 (de) Montageverfahren für wabenförmigen Metallkatalysatorträger und Montagevorrichtung für denselben
DE102008063987A1 (de) Doppelgelenk
EP1739041B1 (de) Rollenmagazin
WO2018041673A1 (de) Abstützvorrichtung für einen wendehaspel sowie haspelanlage
EP2983841B1 (de) Vorrichtung zum führen von langgestrecktem metallischem gut zwischen einer gutablaufeinrichtung und einem verbraucher
DE102011116308A1 (de) Doppeltragwalzenroller
DE202006011841U1 (de) Teleskopierbarer Kameraträger
DE102007006214B4 (de) Kabelbearbeitungseinrichtung
DE102008027963A1 (de) Vorrichtung zum automatischen Abziehen und Ablängen von Klebebandabschnitten
EP2213890B1 (de) Linearführung mit Klemmvorrichtung
CN102528047A (zh) 粉末冶金精整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AD01 Patent right deemed abandoned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10126

C20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deemed to be abandoned or is abandon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