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927611A - 点记录装置和方法以及记载有计算机程序的记录介质 - Google Patents
点记录装置和方法以及记载有计算机程序的记录介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1927611A CN101927611A CN201010211361.2A CN201010211361A CN101927611A CN 101927611 A CN101927611 A CN 101927611A CN 201010211361 A CN201010211361 A CN 201010211361A CN 101927611 A CN101927611 A CN 101927611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forementioned
- point
- record
- posting field
- scanning direc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K—GRAPHICAL DATA READING; PRESENTATION OF DATA; RECORD CARRIERS; HANDLING RECORD CARRIERS
- G06K15/00—Arrangements for producing a permanent visual presentation of the output data, e.g. computer output printers
- G06K15/02—Arrangements for producing a permanent visual presentation of the output data, e.g. computer output printers using printers
- G06K15/10—Arrangements for producing a permanent visual presentation of the output data, e.g. computer output printers using printers by matrix printers
- G06K15/102—Arrangements for producing a permanent visual presentation of the output data, e.g. computer output printers using printers by matrix printers using ink jet print head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Ink Jet (AREA)
- Coating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不会使画质过度地劣化便能够削减用于点记录的色材使用量的点记录装置和方法以及记载有计算机程序的记录介质。本发明以由将与连续的主扫描过程的过程编号M相当的M行与各行的点数N对应起来而成的M行N列的点构成的点记录区域DT为处理单位。并且,关于点记录区域DT的M×N个点内的点记录状态的设定对象的点,根据所设定的点缩减程度,执行使点的大小变小的点直径缩小以及不进行点的记录的剔除的至少一方,而设定点记录状态。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点记录介质上记录点的技术。
背景技术
输出墨等色材而进行点记录的代表性的装置,是喷墨打印机。在喷墨打印机中,期望尽可能削减墨的使用量而改善性能价格比。已知有为了削减墨使用量而剔除墨点的方法(例如专利文献1)。
但是,在简单地剔除墨点的方法中,存在着由于印刷浓度的降低等而引起的画质劣化过大的问题。这样的问题并不限于喷墨打印机,而是输出色材而在点记录介质上记录点的色材输出装置所共同的问题。
[专利文献1]特开2001-30522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不会使画质过度地劣化便能够削减用于点记录的色材使用量的技术。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的问题的至少一部分而提出的,其可以作为以下的方式或应用例而实现。
[应用例1:点数据生成装置]
一种点数据生成装置,其生成确定由点记录装置在记录介质上进行记录的点的记录位置的点记录数据,其主旨在于,具备:
输出部,其对前述点记录装置输出前述点记录数据,该点记录装置基于前述点记录数据反复进行主扫描过程和使前述记录介质向副扫描方向移动的输送,并在前述记录介质上、在前述副扫描方向上形成多列沿着主扫描方向的栅格行,其中前述主扫描过程使在前述副扫描方向上具有多个喷嘴的输出头边向前述主扫描方向移动边对前述记录介质进行点的记录;以及
点缩减程度确定部,其确定缩减前述点的记录的点缩减程度;
剔除处理部,其根据前述点缩减程度,基于前述点的记录的进行顺序设定前述点记录数据中所包含的点中的改变对象点的记录位置,所述改变对象点是被执行不进行前述点的记录的剔除处理以及使点的大小变小的点直径缩小的至少一方的点。
具有上述结构的点数据生成装置,每对点记录装置输出确定点的记录位置的点记录数据时,确定由喷嘴记录的点的点缩减程度,并根据该所确定的点缩减程度设定改变对象点的记录位置。关于该改变对象点,根据点缩减程度执行不进行前述点的记录的剔除处理和使点的大小变小的点直径缩小的至少一方。因此,关于改变对象点,可以按利用点直径缩小使点变小的量或被剔除的量减少喷嘴输出,实现伴随着喷嘴输出的色材的削减。而且,关于用点直径缩小进行了点记录的点,虽然点的大小被变小,但是由于被进行了点记录,所以与仅剔除点的情况比较,能够抑制画质的过度的劣化。
此外,在具有上述结构的点数据生成装置中,每利用点直径缩小使记录点的大小变小时,能够按多种等级设定其大小改变。例如,对点的大小,可以实现从大点向中点的改变、从大点向小点的改变、从大点向中点与小点混合存在的改变。当然,也可以实现除此以外的大小改变。因此,能够极其细致地实现伴随着喷嘴输出的减少的色材的削减。
上述的点数据生成装置,能够设定为以下那样的方式。例如,以在M列栅格行中在主扫描方向上以N点数连续的M×N个点所占据的点记录区域为点记录数据的构成单位,并且,用M×N次的主扫描过程将该点记录区域的M×N个点依次记录在记录介质上。并且,在具有上述结构的点数据生成装置中,在用M×N次的主扫描过程记录点记录区域的情况下,使该点记录区域中点的记录的进行顺序遍及副扫描方向上的一列而不连续。由此,在点记录区域中,能够以在副扫描方向上相邻的栅格行中、点的记录的进行顺序连续的方式设定点的记录位置。因此,由于成为上述的剔除处理或尺寸直径缩小的对象的改变对象点以外的点,残留在与主扫描过程对应的栅格行上,所述主扫描过程是进行M×N次的主扫描过程的情况下的表示主扫描过程的次数的过程编号相邻的主扫描过程,所以能够减小在记录相邻的栅格行的主扫描过程之间累积的副扫描进给误差。其结果,不会使画质过度地劣化,便可以如已经描述的那样削减色材使用量。而且,可以按每一作为数据的构成单位的点记录区域处理点记录数据。
此外,在上述的点数据生成装置中,根据点缩减程度,按前述点的记录的进行顺序确定点记录区域的M×N个点中的改变对象点的记录位置。因此,由于关于点的记录顺序连续的点执行关于与点缩减程度相应的数量的改变对象点的剔除处理或点直径缩小,所以能够实现各种剔除程度的剔除,在进行与各个点缩减程度相应的剔除处理或点直径缩小的情况下,可以实现画质的过度的劣化抑制和色材使用量削减。在这样确定改变对象点的记录的情况下,能够从点记录区域的前述点的记录的进行顺序中最初的点开始依次确定改变对象点的记录,或者从前述点记录区域的前述点的记录的进行顺序中最后的点开始依次确定改变对象点的记录,从而是简便的。
此外,能够使按前述点的记录的进行顺序确定了成为改变对象点的记录位置后的前述点记录区域在前述主扫描方向和前述副扫描方向上反复而构建前述点记录数据,并将该所构建的前述点记录数据输出至前述点记录装置。如果这样,则在接收到点记录数据的输入的点记录装置中,能够进行可以实现画质的过度的劣化抑制和色材使用量削减的点记录。此外,由于在点记录数据中、在主扫描方向上排列点的记录顺序相同的点记录区域,所以能够减轻成为剔除处理或点直径缩小的对象的改变对象点的确定、点记录数据的构建所需要的运算负荷,可以实现高速处理。
在本发明中,作为点记录装置,采用了以下的结构。
[应用例2:点记录装置]
一种点记录装置,其基于点记录数据反复进行主扫描过程和使记录介质向副扫描方向移动的输送,并在前述记录介质上、在前述副扫描方向上形成多列沿着主扫描方向的栅格行,其中前述主扫描过程使在前述副扫描方向上具有多个喷嘴的输出头边向前述主扫描方向移动边对前述记录介质进行点的记录,其主旨在于,该装置具备:
点缩减程度确定部,其确定缩减前述点的记录的点缩减程度;
剔除处理部,其根据前述点缩减程度,基于前述点的记录的进行顺序设定前述点记录数据中所包含的点中的改变对象点的记录位置,所述改变对象点是被执行不进行前述点的记录的剔除处理以及使点的大小变小的点直径缩小的至少一方的点;以及
点数据生成部,其生成被进行了前述改变对象点的记录位置的设定的前述点记录数据。
在此情况下,能够将前述点记录装置形成为喷墨打印机。
在本发明中,作为点记录方法,采用了以下的构成。
[应用例3:点记录方法]
一种点记录方法,其基于点记录数据反复进行主扫描过程和使记录介质向副扫描方向移动的输送,并在前述记录介质上、在前述副扫描方向上形成多列沿着主扫描方向的栅格行,其中前述主扫描过程使在前述副扫描方向上具有多个喷嘴的输出头边向前述主扫描方向移动边对前述记录介质进行点的记录,其主旨在于,该方法包括:
确定缩减前述点的记录的点缩减程度;
根据前述点缩减程度,基于前述点的记录的进行顺序设定前述点记录数据中所包含的点中的改变对象点的记录位置,所述改变对象点是被执行不进行前述点的记录的剔除处理以及使点的大小变小的点直径缩小的至少一方的点;以及
生成被进行了前述改变对象点的记录位置的设定的前述点记录数据。
此外,在本发明中,作为计算机程序,采用了以下的构成。
[应用例4:计算机程序]
一种计算机程序,其为了进行使用了点记录装置的点记录而使计算机生成对前述点记录装置应该提供的点记录数据,前述点记录装置基于前述点记录数据反复进行主扫描过程和使记录介质向副扫描方向移动的输送,并在前述记录介质上、在前述副扫描方向上形成多列沿着主扫描方向的栅格行,其中前述主扫描过程使在前述副扫描方向上具有多个喷嘴的输出头边向前述主扫描方向移动边对前述记录介质进行点的记录,其主旨在于,该计算机程序使前述计算机实现以下功能:
确定缩减前述点的记录的点缩减程度;
根据前述点缩减程度,基于前述点的记录的进行顺序设定前述点记录数据中所包含的点中的改变对象点的记录位置,所述改变对象点是被执行不进行前述点的记录的剔除处理以及使点的大小变小的点直径缩小的至少一方的点;以及
生成被进行了前述改变对象点的记录位置的设定的前述点记录数据。
而且,本发明可以以各种方式实现,例如,能够以印刷方法及印刷装置、色材输出装置、印刷控制方法及印刷控制装置、记录有用于实现这些方法或装置的功能的计算机程序的记录介质等方式实现。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印刷系统的结构的说明图。
图2是表示实施例的点记录方法的说明图。
图3是表示由喷墨打印机可以形成的墨点的种类的说明图。
图4是将主扫描过程的过程编号与喷嘴编号相关联而表示图2的点记录方法的详情的说明图。
图5是表示点记录区域DT的过程编号的排列的形态的说明图。
图6是表示不进行本实施例的剔除处理的无剔除状态的说明图。
图7是表示本实施例的剔除处理中点缩减程度小于等于50%的情况下的剔除处理的内容的说明图。
图8是表示点缩减程度超过50%的情况下的剔除处理的内容的说明图。
图9是表示将点缩减程度设定为50%的情况下的比较例所进行的剔除与本实施例的剔除的不同的说明图。
图10是表示每一点记录区域DT的剔除处理对象点的确定和经过了其的点记录数据化的一方法的流程图。
图11是表示点缩减处理的应用次数Z的计算处理内容的概要的说明图。
图12是表示点缩减处理的应用次数Z的计算处理的详情的流程图。
图13是与图7相当的图,其是表示变形例1的剔除处理中点缩减程度小于等于50%的情况下的剔除处理的内容的说明图。
图14是与图8相当的图,其是表示点缩减程度超过50%的情况下的剔除处理的内容的说明图。
图15是与图13相当的图,其是表示变形例2的剔除处理中点缩减程度小于等于50%的情况下的剔除处理的内容的说明图。
图16是与图14相当的图,其是表示点缩减程度超过50的情况下的剔除处理的内容的说明图。
符号说明
10…应用程序,20…打印机驱动器,21…分辨率变换处理部,22…色变换处理部,23…中间色调处理部,24…栅格化处理部,25…剔除处理部,32…输出缓冲器,100…个人计算机,110…CPU,120…存储器,130…输入输出接口部,140…点缩减程度输入部,200…打印机,210…CPU,220…存储器,230…输入输出接口部,240…单元控制电路,250…头单元,250n…喷嘴列,260…滑架单元,270…输送单元,300…印刷系统,DT…点记录区域。
具体实施方式
接着,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按以下的顺序进行说明。
A.装置的结构:
B.实施例:
C.变形例
A.装置的结构: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印刷系统的结构的说明图。该印刷系统300具备作为图像处理装置的个人计算机100、与个人计算机100连接的打印机200。
个人计算机100具备CPU110、存储器120、输入输出接口(I/F)部130、点缩减程度输入部140。存储器120具有用于存储印刷数据(点数据)的输出缓冲器32。由于在本实施例中在如后所述设定为以4行×2列的点组为点构成单位的点记录区域DT进行处理的基础上,进行各点的点尺寸的改变(点的直径缩小)及剔除,所以点缩减程度输入部140能够从0~100%中任意地选择与色材削减率对应的点缩减程度。该点削减程度的选择由用户进行,但是从维持图像品质的观点出发,点削减程度在10~75%为常用范围。这是因为,在超过75%的点削减的情况下,有可能该削减程度成为过度。
在个人计算机100中安装有应用程序10、打印机驱动程序20等各种计算机程序。应用程序10、打印机驱动程序20在预定的操作系统(未图示)下由CPU110执行。而且,打印机驱动程序20既可以在个人计算机100内发挥作用,或者,也可以在打印机200内发挥作用。
应用程序10是例如用于实现图像编辑功能的程序。用户能够通过应用程序10所提供的用户接口,提供对由应用程序10编辑后的图像进行印刷的指示。应用程序10若从用户接收到印刷的指示,则向打印机驱动程序20输出成为印刷的对象的图像数据。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图像数据作为RGB数据被输出。
打印机驱动程序20是用于实现基于从应用程序10输出的图像数据生成印刷数据的功能的程序。这里,印刷数据是打印机200能够理解的形式的数据,其包含各种命令数据和点数据。命令数据是用于对打印机200指示特定的工作的执行的数据。点数据是表示构成被印刷的图像(印刷图像)的像素(印刷像素)中的点的形成状态的数据,具体地,是表示在各印刷像素中形成哪种颜色的哪种尺寸的点(或者不形成点)的数据。在此,所谓“点”,指从打印机200输出的墨着落于印刷介质上而形成的1个墨区域。
打印机驱动程序20具有将从应用程序10输出的图像数据变换为印刷数据的功能,其具有分辨率变换处理部21、色变换处理部22、中间色调处理部23、栅格化处理部24和剔除处理部25。
分辨率变换处理部21对从应用程序10输出的图像数据的分辨率以与打印机200的印刷分辨率一致的方式进行变换。色变换处理部22进行图像数据的色变换处理。在本实施例中使用的打印机200,是使用青(C)、品红(M)、黄(Y)、黑(K)各色的墨进行印刷的打印机。因此,色变换处理部22将由RGB值表示的像素值变换为CMYK值。中间色调处理部23关于色变换后的像素值进行中间色调处理而形成点数据。作为中间色调处理,能够利用例如误差扩散法、使用了抖动显示阵(デイザマトリクス)的递色法(デイザ法)等。而且,在本实施例中使用的打印机200,是可以形成小点、中点和大点3种尺寸的点的打印机。但是,作为打印机200,并不是可以形成的墨点的尺寸限于3种的打印机,而可以利用能够形成1种以上的尺寸的点的打印机。栅格化处理部24,将由中间色调处理获得的点数据排列变换为应该传送给打印机200的顺序。剔除处理部25,对于点数据执行后述的剔除处理。剔除处理后的点数据,暂时存储到输出缓冲器32,并经由输入输出接口部130输出到打印机200。
本实施例的打印机200是在印刷介质上形成墨点而印刷图像的喷墨打印机。打印机200具备:CPU210、存储器220、输入输出接口(I/F)部230、根据来自CPU210的指示控制各种单元的单元控制电路240、头单元250、滑架单元260和输送单元270。
头单元250具有用于向印刷介质输出墨的印刷头(未图示)。头单元250,在各头中、在副扫描方向上排列具有多个喷嘴,从各喷嘴断断续续地输出墨。该头单元250搭载在滑架单元260上,若滑架单元260在预定的扫描方向(主扫描方向)上移动,则头单元250也在主扫描方向上移动。头单元250通过在主扫描方向上移动,并且从喷嘴断断续续地输出墨,而在印刷介质上形成沿着主扫描方向的点行。而且,在本说明书中,也将主扫描行称为“栅格行”。
滑架单元260是用于使头单元250在主扫描方向上往复移动的驱动装置。在滑架单元260上,除了头单元250以外,还可以装拆地保持有容纳墨的墨盒。输送单元270是用于通过输送印刷介质而进行副扫描的驱动装置。输送单元270例如由供纸滚轴、输送电动机、输送滚轴、压纸卷轴以及排纸滚轴(未图示)等构成。而且,也可以代替印刷介质,而在副扫描方向上输送印刷头。
B.实施例:
图2是表示实施例的点记录方法的说明图。在图2的左侧,示出了在头单元中设置的喷嘴列250n。该喷嘴列250n具有用于排出1种墨(例如黑墨)的10个喷嘴。其他的墨用的喷嘴列省略了图示。尽管在实际的打印机中对每1种墨设置有数十~数百个喷嘴,但在此为了便于图示,描绘了较少的喷嘴数的喷嘴列。在各个喷嘴位置上附加的编号0~9是标识喷嘴的编号(ID)。喷嘴在副扫描方向上的间距k是例如180dpi,印刷像素的间距是例如720dpi。在此情况下,间距k是4“点”。一般地,间距k是2以上的整数。喷嘴列250n在沿主扫描方向(图的左右方向)执行主扫描的过程中,在印刷介质上记录点。在图2中,“过程”意味着主扫描过程,对该“过程”标注的数字,是表示主扫描过程的次数的过程编号。每进行1次主扫描过程,喷嘴列250n便在副扫描方向(图的上下方向)上进行移动,该移动后的主扫描过程的过程编号比移动前的过程编号值递增1。在该例子中,副扫描进给量是5点的固定值,示出了16次的主扫描过程的喷嘴列250n的位置。而且,虽然实际上是印刷介质进行移动,但在此为了便于图示,描绘为喷嘴列250n进行移动的情况。
在图2的右侧描绘的带编号的圆圈,表示所记录的墨点,圆中的编号表示喷嘴编号。符号“L1”~“L48”是对主扫描行附加的连续编号的行编号。例如,在主扫描行L1上,由8号喷嘴和3号喷嘴各1像素交替地进行点记录。如若参照图2的左侧则能够理解地,主扫描行L1上的借助8号喷嘴进行的点记录在过程编号1的主扫描过程中执行,借助3号喷嘴进行的点记录在过程编号5的主扫描过程中执行。在该例子中,各主扫描行上的全部点的记录利用2次主扫描过程完成。如果换言之,则各主扫描行上的全部点的记录利用2个不同的喷嘴执行。这样的印刷称为“2过程印刷”。此外,在本说明书中,将利用N次主扫描、使用N个喷嘴执行各主扫描行上的点记录的印刷称为“重叠印刷”。而且,为了完成各主扫描行的印刷所需的主扫描过程的次数N,可以设定为2以上的任意数。一般地,用多次主扫描过程执行各栅格行的印刷的理由是:由于因印刷头的制造误差和/或副扫描进给误差而有可能点的记录位置稍微偏离,所以通过用不同的多个喷嘴印刷1行而使点的偏离难以变得明显,来使画质提高。图2中所示的符号“L1”~“L48”也能够理解为在副扫描方向上排列的栅格行的编号。
在本实施例中,如后所述,将4行2列的点所占据的点记录区域DT作为进行点记录的构成单位,按每一该点记录区域DT来设定点记录顺序和点的记录位置。在该点记录区域DT中,由于8个点排列为4行2列,所以利用连续的8次主扫描过程(如果与过程编号相关联则是8个连续的过程编号的主扫描过程)和每一该主扫描过程的从不同喷嘴的墨点形成,完成点记录区域DT中的点印刷。在进行主扫描过程时,可以在相同过程编号的主扫描过程中从不同的喷嘴同时形成墨点。例如,在图2的过程编号8的主扫描过程中,从喷嘴编号0~9的全部喷嘴形成墨点。因而,虽然在各个点记录区域DT中,用8个连续的过程编号的主扫描过程进行点记录,但该连续的8个过程编号的排列与点记录区域DT所占据的位置(即主扫描过程的进展)相应地改变。关于这些后面描述。
图3是表示由喷墨打印机可以形成的墨点的种类的说明图。该打印机可以在1印刷像素的区域内形成大点、中点和小点这3种点。图3(A)示意地示出了这些点,大点主要用于印刷整面区域和/或高浓度区域,小点主要用于印刷低浓度区域。例如,整面区域大多仅用大点进行印刷,高亮区域(极低浓度区域)大多仅用小点进行印刷。中点,在中间的浓度区域中,比大点和/或小点使用得多。图3(B)示出了使用大点印刷3×5像素的整面区域的形态。1像素的范围由虚线表示。而且,也存在1像素的形状是横向长的长方形的情况,此外也存在正方形的情况。大点是在完全地包含1像素的区域的广阔的区域中扩展的点,中央的大点在与其周围的8个大点的各个之间存在相当大的重叠。此外,通常,由于头边在主扫描方向(图的左右方向)上行进边排出墨,所以在印刷介质上点存在向左右较大扩展的趋势。因此,在为了削减墨量而剔除点的情况下,如果沿主扫描方向每隔1像素地进行剔除,则存在画质劣化不那么明显的优点。
本实施例中的剔除处理,如该图3所示,如果以包含点记录状态的改变对象点的主扫描过程来看,则将该主扫描过程中的改变对象点的点记录设定为从图示的大点尺寸到中点尺寸进行尺寸改变的中尺寸直径缩小、从大点尺寸到小点尺寸进行尺寸改变的小尺寸直径缩小以及不进行以大点尺寸的点记录的剔除。此外,在包含改变对象点的主扫描过程按其过程编号顺序连续的情况下,在剔除小的过程编号的主扫描过程中的改变对象点的点记录的基础上,将其下一个过程编号的主扫描过程中的改变对象点的点记录设定为中尺寸直径缩小、小尺寸直径缩小或剔除,并且如果主扫描过程的过程编号增加,则进行重复。关于其详情,在后面进行描述。而且,在主扫描过程中的改变对象点的点记录中,也能够边改变中尺寸直径缩小和小尺寸直径缩小的出现比率,边进行中尺寸直径缩小和小尺寸直径缩小。
图4是将主扫描过程的过程编号与喷嘴编号相关联而表示图2的点记录方法的详情的说明图。图5是表示点记录区域DT的过程编号的排列的形态的说明图。
在图4中,由1个框表示1像素(1点),在1像素的框内,在图的左侧,示出了执行该像素的点记录的主扫描过程的过程编号和喷嘴编号。在图的右侧,仅示出了该像素的主扫描过程的过程编号。并且,如已经描述的那样,4行2列的点所占据的点记录区域DT在主扫描过程方向及副扫描方向上接续,其形态示于图5中。在此情况下,在图5中,示出了主扫描过程的过程编号。
在此,关于点记录区域DT的主扫描过程的过程编号和点记录顺序进行说明。如图5所示,在点记录区域DT中所占据的4×2个点的点记录顺序以下述方式与点记录区域DT中的主扫描过程的过程编号相关联而进行设定:在4行2列的点的排列中的各列间的推进中,记录顺序在位于斜向位置的点之间增加。例如,在主扫描行数较少的图5中的左上方的点记录区域DT中,该点记录区域DT的点由过程编号1~8的主扫描过程进行记录,点记录顺序从最开始的过程编号1开始至2→3→4成为在位于斜向的位置的点之间增加的顺序,关于其余的点也是,点记录顺序关于5→6→7→8成为在位于斜向的位置的点之间增加的顺序。
若主扫描过程推进,则由于如已经描述的那样点记录区域DT中的主扫描过程的过程编号发生改变,所以如图5所示,点记录顺序从该点记录区域DT中最开始的过程编号5开始至6→7→8成为在位于斜向的位置的点之间增加的顺序,关于其余的点也是,点记录顺序关于9→10→11→12成为在位于斜向的位置的点之间增加的顺序。但是,若主扫描过程进一步推进,则虽然点记录区域DT中的过程编号按过程编号顺序排列8个,但最开始的过程编号并不一定与点记录区域DT的最上行一致。在此情况下,如图5所示,以下述方式设定点记录顺序:过程编号从应用最开始的过程编号7的点在斜向上增加为8,并且关于其他的点,过程编号从过程编号9如上所述增加。这样,在点记录区域DT中,由于记录顺序在4行2列的点的排列的位于斜向的位置的点之间增加,所以在点记录区域DT中,过程编号在副扫描方向上的每一列中遍及各列不连续,从而在点的记录的进行顺序(点记录顺序)中,在点记录区域DT的副扫描方向上的每一列中,也遍及各列不连续。
图6是表示不进行本实施例的剔除处理的无剔除状态的说明图,图7是表示本实施例的剔除处理中点缩减程度小于等于50%的情况下的剔除处理的内容的说明图,图8是表示点缩减程度超过50%的情况下的剔除处理的内容的说明图,图9是表示将点缩减程度设定为50%的情况下的比较例所进行的剔除与本实施例的剔除的不同的说明图。如图6所示,在不进行剔除处理的情况下,在各个点记录区域DT中,由于按图中的过程编号的顺序形成以图3的大点的墨点,所以关于全部的点,将进行了以大点的点记录的形态涂黑而示出。与此相对,在图7~8中,示出了利用本实施例的剔除处理进行的点记录的形态,该剔除处理,具有以下那样的特征。
在关于点记录区域DT中的4×2个(8个)点的1个以上的点设定包含剔除的点记录状态(记录位置和顺序)、关于点记录区域DT中的2个以上的点设定点记录状态的情况下,关于点记录顺序(过程编号)连续的点设定点记录状态。而且,由于在点记录状态的设定中也包含剔除,所以在以下的说明中,也将点记录状态的设定、与之相关的处理等简称为剔除或剔除处理。
由于以这样的特征进行点记录状态的设定,所以在点记录区域DT中在副扫描方向上相邻的主扫描行中,表示点记录顺序的主扫描过程的过程编号在相邻的主扫描行彼此间连续,从而能够减小承担相邻的主扫描行的点记录的主扫描过程之间的副扫描进给误差。即,由于通常每进行副扫描进给都会产生进给误差,所以剔除的对象以外的点、即进行点记录的点,若其主扫描过程的过程编号相远离,则其在副扫描方向上相远离,副扫描进给误差按该远离的主扫描过程的次数而累积。因此,在点记录区域DT中在副扫描方向上相邻的主扫描行之间,使执行点记录的主扫描过程的过程编号连续而减小每一主扫描过程的上述误差,从而能够减小主扫描行间的副扫描进给误差。其结果,能够减小点记录区域DT中在副扫描方向上相邻的主扫描行中的墨的着落位置的偏离的累积,减轻因其引起的画质劣化。
此外,由于以上述的特征进行点记录状态的设定,所以在剔除的程度小于等于4/8的情况下,如图7所示,不剔除1列全部的点和/或1行全部的点。但是,如图9的比较例(4/8剔除)中的剔除的形态所示,在剔除列整体的情况下,该列作为空白而变得明显,从而会发生过度的画质劣化。在剔除行(主扫描行)整体的情况下也同样。在本实施例中,如上所述,在剔除的程度小于等于4/8的情况下,不剔除1列全部的点和/或1行全部的点,从而能够抑制图像劣化。而且,图9的比较例(4/8剔除)中的剔除,是剔除图4中的偶数列(主扫描行上的偶数像素位置)的点的例子,该比较例的剔除方法,是最简单的剔除处理的例子。
这样的第1实施例中的剔除处理,进行了用于防止重叠印刷中的过度的画质劣化的研究。因该含义,也将该剔除处理称为“重叠考虑点剔除”。在将点记录区域DT设定为4行2列的点的本实施例中,可以以图7~图8所示的方式实现该重叠考虑点剔除。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每进行点缩减时,在采用点尺寸的直径缩小的基础上,将点记录区域DT设定为4行2列,所以可以关于1~8的点数的点进行点记录状态的设定,在图7中的1/8点缩减中,1点的剔除的方式在图中按左右示出。在该1点剔除中,在点记录区域DT的最开始的过程编号(过程编号1)的主扫描过程中,进行该主扫描过程中的点的剔除。
并且,在本实施例中,由于如在图3中已经描述的,能够将改变对象点的点记录设定为中尺寸直径缩小、小尺寸直径缩小及剔除,所以图7中的1/8点缩减中的点记录状态,与点缩减程度相应地成为如下那样。即,即使在点记录区域DT中所占据的点的数量中进行1/8点缩减,也能够首先将过程编号1的主扫描过程中的点记录状态设定为借助中尺寸直径缩小实现的点记录。在图中,将与过程编号1的主扫描过程对应的点其背景色示出得稍浅。在该点记录状态下,点缩减程度最小,点缩减程度由将大点改变为中点的中尺寸直径缩小而确定。在点缩减程度比其高时,将过程编号1的主扫描过程中的点记录状态设定为借助小尺寸直径缩小实现的点记录。在图中,将与过程编号1的主扫描过程对应的点其背景色示出得更浅。在点缩减程度进一步提高时,将过程编号1的主扫描过程中的点记录剔除。在图中,以空白示出与过程编号1的主扫描过程对应的点。这样,在本实施例中,虽然在点记录区域DT中所占据的点的数量中进行1/8点缩减,但是可以以3等级设定点记录状态。
在将点记录区域DT中的剔除点数设定为2的情况下,在图7中的2/8点缩减中,2点的剔除的方式在图中按左右示出。在该2点剔除中,在1/8点缩减中的过程编号1的主扫描过程中剔除点记录的基础上,如已经描述的那样,与点缩减程度的增加相应地按中尺寸直径缩小、小尺寸直径缩小及剔除的顺序改变该过程编号的下一个过程编号2的主扫描过程中的点记录。在将点记录区域DT中的剔除点数增加为3~7的情况下也同样,在与剔除的点数增加之前为止的过程编号相应的主扫描过程中剔除点记录的基础上,在新的过程编号的主扫描过程中,与点缩减程度的增加相应地按中尺寸直径缩小、小尺寸直径缩小及剔除的顺序进行改变。在点记录区域DT中的剔除点数是其上限的8的情况下,在新的过程编号的主扫描过程中,与点缩减程度的增加相应地按中尺寸直径缩小、小尺寸直径缩小的顺序进行改变。这样的形态,以图7中的3/8~4/8点缩减中的点记录状态和图8中的5/8~8/8点缩减中的点记录状态而示出。
如图7和图8所示,在剔除点数从1至8依次增加的各剔除的方式(1/8点缩减~8/8点缩减)中,剔除的对象点(详细地,点记录状态的改变对象点)的点记录顺序(过程编号)分别按剔除点数而连续。并且,在从图7的2/8点缩减中的点记录状态的方式开始至图8的7/8点缩减中的点记录状态(中尺寸直径缩小和小尺寸直径缩小)的方式中,在不遍及副扫描方向上的列而剔除点的状况下,被设定为剔除对象以外的点及进行尺寸直径缩小的点在各个点记录区域DT的在副扫描方向上相邻的主扫描过程中按过程编号的排列顺序着落而被进行点记录。而且,关于被设定为中尺寸直径缩小和小尺寸直径缩小的点记录状态的点也是,虽然其尺寸从大点变为中点或小点,但是在各个点记录区域DT的在副扫描方向上相邻的主扫描过程中按过程编号的排列顺序着落而被进行点记录。因此,如已经描述的那样,能够更可靠地减小点记录区域DT中在副扫描方向上相邻的主扫描行中的墨的着落位置的偏离的累积,进一步提高画质劣化的减轻抑制的有效性。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进行点记录区域DT中的上述的点记录顺序的设定和以过程编号顺序的剔除(点缩减:中尺寸直径缩小、小尺寸直径缩小及剔除),所以不用说与一律剔除偶数列的比较例(参照图9)相同的剔除程度(4/8点缩减:剔除),即使是比该比较例大的剔除程度(5/8~7/8点缩减:小尺寸直径缩小),被剔除的点也不会在副扫描方向上排为一列。因此,在本实施例中,由于直至极高的点缩减程度为止,不是被剔除的点成为副扫描方向上的列而成为空白的形态,所以即使是高的点缩减程度,也能够可靠地抑制过度的画质劣化。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由于每确定点记录区域DT中的上述的点记录状态时,在点缩减中进行中尺寸直径缩小、小尺寸直径缩小及剔除,所以能够在提高图像劣化的减轻抑制的基础上,以多等级极其细致地实现色材削减。
而且,每进行点记录区域DT中的点的剔除(点缩减:中尺寸直径缩小、小尺寸直径缩小或剔除)时,在图7~图8中,将该点记录区域DT中的最开始的过程编号(在图7中为过程编号1)设定为最初的剔除对象过程编号,并设定为仅该过程编号的剔除(1/8点缩减)和过程编号1~2、过程编号1~3、过程编号1~4、过程编号1~5、过程编号1~6、过程编号1~7、过程编号1~8的剔除(2/8~8/8点缩减)。这样将最开始的过程编号设定为最初的剔除对象过程编号,也是将点记录区域DT的点记录顺序中最初的点设定为剔除对象点,这样做是因为,点记录状态的设定对象点数在4行2列的点记录区域DT中最大为8(其中,在8的情况下,是中点直径缩小和小点直径缩小)而可简便地进行应对。即,如果点记录状态的设定对象点数确定,则可从点记录区域DT的点记录顺序中最初的点开始依次简便地确定设定对象点。在将最初的设定对象点设定为点记录区域DT的点记录顺序中最后的点的情况下也同样,在该情况下,可从该最后的点开始依次简便地确定剔除对象点。
如果点记录状态的设定对象点数小于等于7,则能够将最初的剔除对象过程编号设定为最开始的过程编号以外的过程编号。例如,如果点记录状态的设定对象点数是7,则只要对过程编号1或过程编号2的点进行作为最初的剔除的1/8点缩减中的剔除(点记录状态设定),并从该过程编号开始直至设定对象点数成为7为止使过程编号连续即可。如果点记录状态的设定对象点数是6,则只要对过程编号1~过程编号3的任意一个的点进行作为最初的剔除的1/8点缩减中的剔除(点记录状态设定),并从该过程编号开始直至设定对象点数成为6为止使过程编号连续即可。即,关于1点的剔除(点记录状态设定),可以设定进行该点记录状态设定的点的过程编号,在点记录状态的设定对象点数增加的情况下,可以在过程编号直至该设定对象点数为止连续的范围内,进行最初的剔除对象过程编号的设定。
此外,也能够如以下那样进行点记录状态的设定对象点的过程编号的设定。预想将从点记录区域DT中的最开始的过程编号(在图7中是过程编号1)开始直至最后的过程编号(在图7中是过程编号8)为止环状地进行排列而成的环状的过程编号串,任意地设定最初的剔除对象过程编号。接着,能够从该设定的任意的过程编号开始,将环状的过程编号串中直至连续至设定对象点数的过程编号为止的排列设定为点记录状态的设定对象点的过程编号的排列。例如,在设定对象点数是4的情况下,如果将最初的剔除对象过程编号设定为过程编号6,则将从该过程编号6开始在环状的过程编号串中直至连续至设定对象点数4的过程编号为止的排列、即过程编号6→过程编号7→过程编号8→过程编号1的排列设定为点记录状态的设定对象点的过程编号的排列。
接着,关于完成图7~图8中所示的剔除的处理进行说明。图10是表示每一点记录区域DT的剔除处理对象点的确定和经过了其的点记录数据化的一方法的流程图。该处理,由剔除处理部25(图1)执行。在步骤S100,对作为印刷对象输出至打印机驱动程序20的图像数据的主扫描、副扫描方向的点,按每一4行2列的点记录区域DT赋予点记录顺序。此时的点记录顺序,以下述方式进行设定:关于与各个点记录区域DT中所含的点对应的主扫描过程的过程编号,从其最开始的过程编号开始如图5~图8中所说明的那样记录顺序在4行2列的排列中在斜向上增加。在此情况下,由于头单元250的各个喷嘴列250n的硬件的结构(参照图2)预先确定,所以在图像数据作为印刷对象被输出至打印机驱动程序20的时刻,可以判明该图像数据的点构成。因此,也可以根据该所判明的点构成,预先对每一点记录区域DT赋予点记录顺序,并在步骤S100读出其结果。
在接着的步骤110,从点缩减程度输入部140获得每一点记录区域DT的点缩减程度(X%)。如已经描述的那样,点缩减程度输入部140由用户进行输入操作,在本实施例中,利用该输入操作得到0~100%的点缩减程度(X%)。继点缩减程度(X%)的获得之后,继续进行所获得的点缩减程度(X%)是否为0<X<100的判定(步骤S120)和点缩减程度(X%)是否为0%的判定(步骤S130)。如果点缩减程度为0%或100%,则由于前者意味着不使用点缩减,后者意味着不进行点记录,所以不需要后述的处理。因此,如果在继步骤S120的否定判定之后的步骤S130进行肯定判定,则所获得的点缩减程度(X%)是0%。因此,不进行点缩减,而根据印刷数据如通常那样实现点记录数据化并输出(S140),并结束本例程。另一方面,如果在步骤S130进行否定判定,则由于所获得的点缩减程度(X%)是100%,所以以完全不进行点记录的方式输出空(null)数据(步骤S150),并结束本例程。
在继上述的步骤S120中的肯定判定之后的步骤200,计算点记录数据化中的点缩减处理的应用次数Z。首先,说明该点缩减处理的应用次数Z的计算处理内容的概要。图11是示出点缩减处理的应用次数Z的计算处理内容的概要的说明图。图11在除了图7~图8中所示的1/8点缩减(剔除)~7/8点缩减(剔除)之外、还将完全不进行点记录的假想的8/8剔除与点缩减率相对应的基础上,示出了连续的剔除中的中点直径缩小的应用范围、小点直径缩小的应用范围的形态以及应用范围与获得点缩减率X(步骤S110)的关系。以下,具体地进行说明。
如果假设获得点缩减率X与图11所示的点缩减率一致,则如果例如获得点缩减率X是12.5%、25%等,则与该获得缩减率X对应的点缩减立即确定为1/8点缩减(剔除)、2/8点缩减(剔除)。但是,获得点缩减率X(例如,图的40%),往往包含在与这些剔除对应的缩减率范围内。在这样的情况下,获得点缩减率X(=40%)成为与点缩减率50%相当的4/8点缩减(剔除)和与点缩减率37.5%相当的3/8点缩减(剔除)之间的点缩减率,4/8点缩减(剔除)和3/8点缩减(剔除)成为确定与获得点缩减率X(=40%)对应的点缩减的边界。在此情况下,4/8点缩减(剔除)成为点缩减大侧剔除边界,3/8点缩减(剔除)成为点缩减小侧剔除边界。该形态,示于图11的放大图。
如果从点缩减小侧剔除边界的3/8点缩减(剔除)来看,则40%的获得点缩减率X位于点缩减大侧剔除边界的4/8点缩减(剔除)侧。从该3/8点缩减(剔除:点缩减率37.5%)向4/8点缩减(剔除:点缩减率50%)侧的点缩减率的增大因下述过程引起:继3/8点缩减(剔除)之后进行4/8点缩减(中点直径缩小),继其之后进行4/8点缩减(小点直径缩小)。因此,根据借助中点直径缩小实现的点缩减率的增大的程度以及借助小点直径缩小实现的点缩减率的增大的程度,可以判明40%的获得点缩减率X位于点缩减小侧剔除边界的3/8点缩减(剔除)与4/8点缩减(中点直径缩小)之间还是位于4/8点缩减(中点直径缩小)与4/8点缩减(小点直径缩小)之间。
与之相反,如果从点缩减大侧剔除边界的4/8点缩减(剔除)侧来看,则40%的获得点缩减率X位于点缩减小侧剔除边界的3/8点缩减(剔除)侧。从该4/8点缩减(剔除:点缩减率50%)向3/8点缩减(剔除:点缩减率37.5%)侧的点缩减率的减小由4/8点缩减(剔除)之前的4/8点缩减(小点直径缩小)或其之前的4/8点缩减(中点直径缩小)引起。因此,根据借助上述的中点直径缩小、小点直径缩小实现的点缩减率的增大程度与上下边界之间的点缩减程度之差,可以判明获得点缩减率X位于点缩减大侧剔除边界的4/8点缩减(剔除)与4/8点缩减(小点直径缩小)之间还是位于4/8点缩减(小点直径缩小)与4/8点缩减(中点直径缩小)之间。在本实施例中,利用后一种方法来求取与获得点缩减率X对应的点缩减状态。
图12是示出点缩减处理的应用次数Z的计算处理的详情的流程图。在该应用次数计算处理中,首先,进行中点直径缩小的缩减率影响参数MM的读入(步骤S210)和小点直径缩小的缩减率影响参数SS的读入(步骤S215)。即,如在图11的放大图中所说明的,对于中点直径缩小及小点直径缩小,取得与点缩减大侧剔除边界之差,用于获得点缩减率X的计算。如果将获得点缩减率X假定为40%进行说明,则利用与点缩减大侧剔除边界的4/8点缩减(剔除)之差,对将该获得点缩减率X确定为40%进行影响。因此,读入上述的缩减率影响参数MM、SS。缩减率影响参数MM因将点记录从大点尺寸改变为中点尺寸而获得。因此,在M行N列(在本实施例中是4行2列)的点记录区域DT中,能够根据将全部的点设定为大点尺寸的点记录的情况下的点重量WLA和以中点尺寸的一个点的重量WM,如下那样规定伴随着中点直径缩小的缩减率影响参数MM。
MM=f(WM/WLA)。
WLA是将一个大点尺寸的点的重量WL乘以M*N而得到的重量。并且,缩减率影响参数MM用以点重量比WM/WLA为变量的函数而求得,该函数在将点重量比换算为点缩减率的基础上,计算相当于伴随着中点直径缩小的上述差的值。
同样,关于伴随着小点直径缩小的缩减率影响参数SS,也根据上述的点重量WLA和以小点尺寸的一个点的重量WS计算出。
SS=f(WS/WLA)。
缩减率影响参数SS用以点重量比WS/WLA为变量的函数而求得,该函数在将点重量比换算为点缩减率的基础上,计算相当于伴随着小点直径缩小的上述差的值。
而且,如已经描述的那样,在取得与点缩减小侧剔除边界的点缩减率增大程度而计算获得点缩减率X的情况下,也可以使用计算与伴随着中点直径缩小及小点直径缩小的上述的缩减率增大程度相当的值的函数,该函数是以参数的点重量比为变量的函数。
继上述的参数的读入之后,对点缩减程度的概略的计算用的变量i设定初始值0(步骤S220)。该变量i,在图11中,与对应于1/8~8/8的剔除的点缩减率一致,用于计算在计算获得点缩减率X的情况下的上述的点缩减小侧剔除边界与点缩减大侧剔除边界的剔除。继初始值设定之后,边将变量i其值各递增1,边用步骤S225的比较式,求取计算获得点缩减率X的情况下的上述的点缩减小侧剔除边界的剔除状况。以下,假定获得点缩减率X为40%,改变变量i来说明其形态。
步骤S225的比较式,由于在本实施例中M*N是4*2=8,所以其左边的数学式是与1/8~8/8剔除中的i/8剔除对应的点缩减率(参照图11)。右边的数学式是与1/8~8/8剔除中的(i+1)/8剔除对应的点缩减率(参照图11),表示比由左边的数学式表示的i/8剔除上一等级的剔除中的缩减率。即,该步骤S225的比较式的含义是改变变量i并且求取获得点缩减率X的两侧的剔除状态(获得点缩减率X的点缩减大侧剔除和点缩减小侧剔除)。在对变量i的初始值设定后,由于i=0,所以在步骤S225进行否定判定,在步骤S230成为i=1。用该i=1再次对步骤S225的比较式进行运算,在该情况下,由于所输入和假定的获得点缩减率X是40%,所以在步骤S225再次进行否定判定。若这样边改变变量i边进行运算,则如果获得点缩减率X=40%,则以变量i=3在步骤S225成为肯定判定。如果这样,则在接着的步骤S235,对点缩减处理的应用次数Z设定变量i(=3)的3倍的数值(=9)。之所以设定变量i的3倍,是因为在本实施例中,在从某状态的点缩减、例如3/8点缩减开始直至从其点缩减推进了的2/8点缩减为止的推进中,需要中点直径缩小、小点直径缩小、剔除这3次的点缩减状态转变。
在继点缩减处理的应用次数Z的设定(Z=9)之后的步骤S240,进行获得点缩减率X与其点缩减大侧的剔除状态下的点缩减率的比较运算。如果获得点缩减率X=40%,则由于如已经描述的那样变量i是3,所以将从(i(=3)+1)/8、即4/8点剔除的点缩减率减去伴随着中点直径缩小的缩减率影响参数MM而得到的右边与获得点缩减率X相比较。在此,如果进行肯定判定,则由于在图11的放大图中,获得点缩减率X=40%属于缩减程度比点缩减小侧剔除大的中尺寸直径缩小的应用范围,所以在步骤S245,使点缩减处理的应用次数Z(=9)值加1而求取点缩减处理的应用次数Z(Z=10)。
在继步骤S240的否定判定之后的步骤S250,与小点直径缩小相关联而进行获得点缩减率X与其点缩减大侧的剔除状态下的点缩减率的比较运算。即,如果获得点缩减率X=40%,则将从4/8点剔除的点缩减率减去伴随着小点直径缩小的缩减率影响参数SS而得到的右边与获得点缩减率X相比较。在此,如果进行肯定判定,则由于在图11的放大图中,获得点缩减率X=40%属于缩减程度比点缩减小侧剔除大的小尺寸直径缩小的应用范围,所以在步骤S255,使点缩减处理的应用次数Z(=9)值加2而求取点缩减处理的应用次数Z(Z=11)。
如果在步骤S250进行否定判定,则由于在图11的放大图中,获得点缩减率X=40%属于点缩减大侧剔除的应用范围,所以在步骤S260,使点缩减处理的应用次数Z(=9)值加3而求取点缩减处理的应用次数Z(Z=12)。
上述的步骤S240和步骤S250的判定,由缩减率影响参数MM、SS的大小而确定,与获得点缩减率X例如40%对应的上述两步骤中的判定,必然在一方中进行。因此,对于获得点缩减率X,必然有一个应用次数Z在步骤S245、S255或S260中确定。
使用图7说明这样的点缩减处理的应用次数Z的计算。在步骤S235计算出的应用次数Z=9,是直至作为获得点缩减率X=40%的点缩减小侧剔除的3/8点缩减(剔除)的点缩减率为止进行点缩减的次数。即,指直至图7的3/8点缩减(剔除)为止,1/8~3/8点缩减(剔除)各执行3次中点直径缩小、小点直径缩小、剔除。因此,与比点缩减小侧剔除(3/8点缩减:剔除)中的点缩减率大的获得点缩减率X=40%一致的点缩减状态,如上所述根据在步骤S235计算出的应用次数Z=9,考虑缩减率影响参数MM及缩减率影响参数SS的影响而确定。继这样的点缩减处理的应用次数Z的计算之后,前进至图10的步骤S300。
在图11的步骤S300,判定是否有未确定借助剔除处理进行剔除的剔除点的点记录区域DT。在此,如果进行否定判定,则由于完成了关于全部的点记录区域DT的剔除点的确定以及基于其的点记录顺序设定,所以前进至后述的步骤S500而结束本例程。
其另一方面,如果在步骤S300进行肯定判定,则关于未确定借助剔除处理进行剔除的剔除点的点记录区域DT,对每一该点记录区域DT进行点缩减处理的对象过程编号的确定、每一该所确定的过程编号的中点直径缩小、小点直径缩小或剔除的设定(步骤S400)。该一系列的处理,是循环处理,首先,将点记录区域DT中的最开始的过程编号ms(在图7~图8中ms=1)设定为变量y(初始值1)。即,如已经描述的那样,由于点记录区域DT中的最开始过程编号ms伴随着主扫描过程的进行而变化,所以为了应对之,使用变量y(初始值1)。并且,将与所设定的初始值1的变量y对应的过程编号的主扫描过程确定为进行点记录状态的设定的最初的主扫描过程,并基于应用次数Z,根据该最初的主扫描过程(与变量y(=1)对应的过程编号)确定最后的进行点记录状态的设定的过程编号。
例如,如果从图12的应用次数计算处理提供应用次数Z为Z=10,则与该应用次数Z=10相应的点记录状态,相当于图7的4/8点缩减(中尺寸直径缩小)。因此,由于最后的进行点记录状态的设定的过程编号确定为过程编号4,所以将变量的最终值设定为4。在图7~图8的情况下,点记录区域DT中的最开始的过程编号(=1)与变量y的初始值1一致。但是,如已经描述的那样点记录区域DT中的最开始的过程编号会改变,但是如果是相同的应用次数,则变量y的最终值相同,从而与变量y=1~4相应的连续的过程编号的主扫描过程确定为点状态设定的对象过程。因此,在每一与变量y=1~4相应的连续的过程编号的主扫描过程中,确定中点直径缩小、小点直径缩小或剔除,而确定点记录区域DT的点记录状态。在与应用次数Z相应的点记录状态下,由于如已经描述的那样相当于图7中的4/8点缩减(中尺寸直径缩小),所以与最终值的变量y=4对应的过程编号4的主扫描过程中的点记录状态,被设定为中点直径缩小的记录状态,其之前的过程编号的主扫描过程中的点记录状态被设定为剔除的记录状态。
若这样在点记录区域DT的记录状态设定对象过程编号的各点中确定与用户所设定的点缩减程度(点缩减率X)相应的剔除点,则对下一个点记录区域DT设定上述的剔除处理的对象(步骤S410),并重复从步骤S300开始的处理。并且,如果在步骤S300进行否定判定,则由于完成了关于全部的点记录区域DT的剔除点的确定以及基于其的点记录顺序设定,所以沿着主扫描、副扫描方向将包含确定完毕为剔除对象的点的点记录区域DT设定为点记录数据(步骤S500),并结束本例程。其结果,通过进行基于包含剔除点的信息和点记录顺序的点记录数据的墨点形成,如图7~图8所示,可以实现具有上述的特征的剔除处理,不会使画质过度地劣化便可以削减墨使用量。
此外,如从图7~图8可以看出的,包含相同点记录顺序以及相同剔除处理点的点记录区域DT在主扫描方向上进行排列。因此,上述的步骤S300~400的处理,只要关于图像数据的在最开始栅格侧在副扫描方向上排列的点记录区域DT、在图5中若换言之则在左侧的列中在副扫描方向上排列的点记录区域DT,沿副扫描方向进行即足以,关于在主扫描方向上排列的点记录区域DT的剔除处理对象点的确定可以并行处理。因此,除了步骤S300~410的处理以外,能够减轻步骤S500的点记录数据的构建所需要的运算负荷,可以实现高速处理。
此外,由于点缩减率X能够在1~100%的范围内任意地设定,并实现与该所设定的缩减率相应的点缩减,所以可以实现极其细致的色材削减。
C.变形例:
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的实施例、实施方式等,而可以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在各种方式中进行实施,例如也可以是以下那样的变形。
C1.变形例1:
在4行2列的点记录区域DT中,主扫描过程的过程编号和与该过程编号对应的点的排列、即以与过程编号顺序对应的点记录顺序的点的排列,除了如图7~图8所示在4行2列的排列中记录顺序都在斜向上增加的情况以外,也能够如以下那样进行变形。图13是与图7相当的图,其是表示变形例1的剔除处理中点缩减程度小于等于50%的情况下的剔除处理的内容的说明图,图14是与图8相当的图,其是表示点缩减程度超过50%的情况下的剔除处理的内容的说明图。
在图13~图14的变形例1中,在4行2列的点记录区域DT中,虽然在副扫描方向上的各列中与点记录顺序对应的过程编号遍及该列不全部连续,但是在一部分中、即在4行的一半的2行中连续。具体地,在点记录区域DT中,用最开始的过程编号2至9这8次的主扫描过程完成各点的记录,各点与过程编号对应地以过程编号2~9的顺序被进行记录,虽然在1行~2行的推进和2行~3行的推进中,与已经描述的实施例同样过程编号(点记录顺序)在斜向上增加,但是在3行1列和4行1列的点的排列以及3行2列和4行2列的点的排列中,过程编号(点记录顺序)连续。在该变形例1中也是,图13~图14所示的从仅最开始的过程编号2的剔除(1/8点缩减:中尺寸直径缩小、小尺寸直径缩小或剔除)开始直至过程编号2~7的剔除(6/8点缩减:中尺寸直径缩小、小尺寸直径缩小)为止被剔除的点在副扫描方向上不排列为一列的基础上,能够进行在副扫描方向上相邻的主扫描过程中的连续的点记录,详细地,能够实现进行大点彼此的连续、大点记录与中点记录的连续、大点记录与小点记录的连续。并且,在从过程编号2~7的剔除(6/8点缩减:剔除)至过程编号2~9的剔除(8/8点缩减:中尺寸直径缩小、小尺寸直径缩小)这样以较高剔除程度的剔除中,最初不能够进行在副扫描方向上相邻的二个主扫描过程中的连续的点记录,只不过被剔除的点在副扫描方向上排列为一列。因此,在该变形例1中也是,直至大的剔除程度为止,可以实现画质劣化的抑制和墨削减,在大的剔除程度下能够使墨削减优先。
C2.变形例2:
4行2列的点记录区域DT中的点的排列也能够如以下那样进行变形。图15是与图13相当的图,其是表示变形例2的剔除处理中点缩减程度小于等于50%的情况下的剔除处理的内容的说明图,图16是与图14相当的图,其是表示点缩减程度超过50%的情况下的剔除处理的内容的说明图。
在图15~图16的变形例2中,在4行2列的点记录区域DT中,虽然在副扫描方向上的各列中与点记录顺序对应的过程编号遍及该列不全部连续,但是与上述的变形例1同样,在4行的一半的2行中连续。具体地,在点记录区域DT中,用过程编号3~10这8次的主扫描过程完成各点的记录,各点与过程编号对应地以过程编号3~10的顺序被进行记录,虽然在1行~2行的推进和3行~4行的推进中与已经描述的实施例同样,过程编号(点记录顺序)在斜向上增加,但是在2行1列和3行1列的点的排列以及2行2列和3行2列的点的排列中,过程编号(点记录顺序)连续。在该变形例2中也是,图15~图16所示的从仅最开始的过程编号3的剔除(1/8点缩减:中尺寸直径缩小、小尺寸直径缩小或剔除)开始直至过程编号3~9的剔除(7/8点缩减:中尺寸直径缩小、小尺寸直径缩小)为止,被剔除的点在副扫描方向上不排列为一列的基础上,能够进行在副扫描方向上相邻的主扫描过程中的连续的点记录,详细地,能够实现进行大点彼此的连续、大点记录与中点记录的连续、大点记录与小点记录的连续。并且,在过程编号3~9的剔除(7/8点缩减:剔除)至过程编号3~10的剔除(8/8点缩减:中尺寸直径缩小、小尺寸直径缩小)这样以极高剔除程度的剔除中,最初不能够进行在副扫描方向上相邻的二个主扫描过程中的连续的点记录,只不过被剔除的点在副扫描方向上排列为一列。因此,在该变形例2中也是,直至极大的剔除程度为止,可以实现画质劣化的抑制和墨削减,在极大的剔除程度下能够使墨削减优先。
C3.变形例3:
作为重叠考虑点剔除处理的特征,除了上述的特征之外,也能够在点记录区域DT中的点仅由大点构成的情况下和在由中点和/或小点构成的情况下使每一点记录区域DT的剔除处理不同。例如,可以在点记录区域DT仅由大点构成的情况下,执行图7~图8的1/8~7/8剔除(点缩减),另一方面,在由中点和/或小点构成的情况下,将剔除的程度限制至图7的1/8~4/8点缩减(小尺寸直径缩小和/或剔除)。
如果点记录区域DT的各点是大点,则由于如在图3中说明的那样相邻点间的重叠大,所以即使以较大的剔除程度,相邻点间的重叠也存在与小的中点和/或小点相比,难以产生因剔除引起的过度的画质劣化的趋势。另一方面,由于中点其相邻点间的重叠少,此外,在小点的情况下相邻点间几乎不产生重叠,所以由于存在因剔除引起的画质劣化明显的趋势,所以将剔除程度限制为小的一侧。例如,在用户利用点缩减程度输入部140设定输入了超过60%的点缩减的情况下,关于由大点构成的点记录区域DT,进行该所设定的点缩减程度相当的剔除,但是关于由中点和/或小点构成的点记录区域DT,限制为比所设定的60%低的50%程度的点缩减(小尺寸直径缩小和/或剔除)。如果这样与点的大小相应地改变剔除程度,则即使在图像数据的整个区域中混合存在大点、中点及小点的情况下,也能够利用每一4行2列的点记录区域DT中的适合的剔除的程度的设定(限制),实现图像劣化的抑制。
C4.变形例4:
在上述实施例中,关于主扫描的次数是2的重叠印刷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可以应用于主扫描的次数是2以外的任意的重叠印刷。例如,如果是主扫描的次数为3的重叠印刷,则只要由4行3列的点构成点记录区域DT,并对于每一该点记录区域DT进行已经描述的处理即可。此外,关于在副扫描方向上连续地排列的栅格行的列也同样,也能够将点记录区域DT作为3列的栅格行、5列的栅格行来处理,将点记录区域DT设定为3行2列、5行2列的记录区域。
C5.变形例5:
在上述实施例中,使印刷头在主扫描方向上移动,但是也可以代替印刷头,而使印刷用纸移动。
C6.变形例6:
在上述实施例中,关于喷墨打印机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也可以应用于传真、复印机等其他的图像记录装置。此外,本发明也可以应用于:在液晶显示器等的滤色器的制造中使用的色材输出装置;在有机EL显示器、FED(场发射显示器)等的电极形成中使用的电极材料输出装置;在生物芯片制造中使用的生物有机物输出装置等其他色材输出装置。而且,本说明书中所谓的“印刷头”,相当于:在打印机等图像记录装置中使用的各种记录头;在液晶显示器等的滤色器的制造中使用的色材输出头;在有机EL显示器、FED(场发射显示器)等的电极形成中使用的电极材料输出头;在生物芯片制造中使用的生物有机物输出头等。此外,本发明中的“印刷介质”或“点记录介质”,并不限于纸,而指被形成点的介质。
Claims (16)
1.一种记录介质,其记载有可由计算机读取的计算机程序,其中,
前述计算机程序,是用于为了进行使用了点记录装置的点记录而使计算机生成对前述点记录装置应该提供的点记录数据的计算机程序,前述点记录装置基于前述点记录数据反复进行主扫描过程和使记录介质向副扫描方向移动的输送,并在前述记录介质上、在前述副扫描方向上形成多列沿着主扫描方向的栅格行,其中前述主扫描过程使在前述副扫描方向上具有多个喷嘴的输出头边向前述主扫描方向移动边对前述记录介质进行点的记录;
前述计算机程序使前述计算机实现以下功能:
确定缩减前述点的记录的点缩减程度;
根据前述点缩减程度,基于前述点的记录的进行顺序设定前述点记录数据中所包含的点中的改变对象点的记录位置,所述改变对象点是被执行不进行前述点的记录的剔除处理以及使点的大小变小的点直径缩小的至少一方的点;以及
生成被进行了前述改变对象点的记录位置的设定的前述点记录数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记录介质,其中,
前述计算机程序使前述计算机实现以下功能:
在用M×N次的前述主扫描过程记录点记录区域的M×N个点的情况下,以前述点的记录的进行顺序遍及前述点记录区域的前述副扫描方向上的一列而不连续的方式,设定前述主扫描过程中的前述点的记录位置,其中前述点记录区域是在前述副扫描方向上连续地排列的M列栅格行(M为2以上的整数)中在前述主扫描方向上以N点数(N为2以上的整数)连续的点所占据的区域;以及
根据前述点缩减程度,按前述点的记录的进行顺序确定前述点记录区域的前述M×N个点中的前述改变对象点的记录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记录介质,其中,
前述计算机程序使前述计算机实现以下功能:
从前述点记录区域的前述点的记录的进行顺序中最初的点开始,或者,从前述点记录区域的前述点的记录的进行顺序中最后的点开始,依次确定前述改变对象点的记录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记录介质,其中,
前述计算机程序使前述计算机实现以下功能:
使按前述点的记录的进行顺序确定了前述改变对象点的记录位置后的前述点记录区域在前述主扫描方向和前述副扫描方向上反复而构建前述点记录数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记录介质,其中,
前述计算机程序使前述计算机实现以下功能:
在用M×N次的前述主扫描过程记录点记录区域的M×N个点的情况下,以前述点的记录的进行顺序遍及前述点记录区域的前述副扫描方向上的一列而不连续的方式,设定前述主扫描过程中的前述点的记录位置,其中前述点记录区域是在前述副扫描方向上连续地排列的M列栅格行(M为2以上的整数)中在前述主扫描方向上以N点数(N为2以上的整数)连续的点所占据的区域;
根据前述点缩减程度,从前述点记录区域的前述点的记录的进行顺序中最初的点开始,或者,从前述点记录区域的前述点的记录的进行顺序中最后的点开始,依次确定前述点记录区域的前述M×N个点中的前述改变对象点的记录位置;以及
使按前述点的记录的进行顺序确定了前述改变对象点的记录位置后的前述点记录区域在前述主扫描方向和前述副扫描方向上反复而构建前述点记录数据。
6.一种点记录方法,其基于点记录数据反复进行主扫描过程和使记录介质向副扫描方向移动的输送,并在前述记录介质上、在前述副扫描方向上形成多列沿着主扫描方向的栅格行,其中前述主扫描过程使在前述副扫描方向上具有多个喷嘴的输出头边向前述主扫描方向移动边对前述记录介质进行点的记录,该方法包括:
确定缩减前述点的记录的点缩减程度;
根据前述点缩减程度,基于前述点的记录的进行顺序设定前述点记录数据中所包含的点中的改变对象点的记录位置,所述改变对象点是被执行不进行前述点的记录的剔除处理以及使点的大小变小的点直径缩小的至少一方的点;以及
生成被进行了前述改变对象点的记录位置的设定的前述点记录数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点记录方法,其中,
在用M×N次的前述主扫描过程记录点记录区域的M×N个点的情况下,以前述点的记录的进行顺序遍及前述点记录区域的前述副扫描方向上的一列而不连续的方式,设定前述主扫描过程中的前述点的记录位置,其中前述点记录区域是在前述副扫描方向上连续地排列的M列栅格行(M为2以上的整数)中在前述主扫描方向上以N点数(N为2以上的整数)连续的点所占据的区域;以及
根据前述点缩减程度,按前述点的记录的进行顺序确定前述点记录区域的前述M×N个点中的前述改变对象点的记录位置。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点记录方法,其中,
从前述点记录区域的前述点的记录的进行顺序中最初的点开始,或者,从前述点记录区域的前述点的记录的进行顺序中最后的点开始,依次确定前述改变对象点的记录位置。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点记录方法,其中,
使按前述点的记录的进行顺序确定了前述改变对象点的记录位置后的前述点记录区域在前述主扫描方向和前述副扫描方向上反复而构建前述点记录数据。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点记录方法,其中,
在用M×N次的前述主扫描过程记录点记录区域的M×N个点的情况下,以前述点的记录的进行顺序遍及前述点记录区域的前述副扫描方向上的一列而不连续的方式,设定前述主扫描过程中的前述点的记录位置;
根据前述点缩减程度,从前述点记录区域的前述点的记录的进行顺序中最初的点开始,或者,从前述点记录区域的前述点的记录的进行顺序中最后的点开始,依次确定前述点记录区域的前述M×N个点中的前述改变对象点的记录位置;以及
使按前述点的记录的进行顺序确定了前述改变对象点的记录位置后的前述点记录区域在前述主扫描方向和前述副扫描方向上反复而构建前述点记录数据。
11.一种点记录装置,其基于点记录数据反复进行主扫描过程和使记录介质向副扫描方向移动的输送,并在前述记录介质上、在前述副扫描方向上形成多列沿着主扫描方向的栅格行,其中前述主扫描过程使在前述副扫描方向上具有多个喷嘴的输出头边向前述主扫描方向移动边对前述记录介质进行点的记录,该装置具备:
点缩减程度确定部,其确定缩减前述点的记录的点缩减程度;
剔除处理部,其根据前述点缩减程度,基于前述点的记录的进行顺序设定前述点记录数据中所包含的点中的改变对象点的记录位置,所述改变对象点是被执行不进行前述点的记录的剔除处理以及使点的大小变小的点直径缩小的至少一方的点;以及
点数据生成部,其生成被进行了前述改变对象点的记录位置的设定的前述点记录数据。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点记录装置,其中,
前述剔除处理部,在用M×N次的前述主扫描过程记录点记录区域的M×N个点的情况下,基于以前述点的记录的进行顺序遍及前述点记录区域的前述副扫描方向上的一列而不连续的方式、设定了前述主扫描过程中的前述点的记录位置的数据,根据前述点缩减程度,按前述点的记录的进行顺序确定前述点记录区域的前述M×N个点中的前述改变对象点的记录位置,其中前述点记录区域是在前述副扫描方向上连续地排列的M列栅格行(M为2以上的整数)中在前述主扫描方向上以N点数(N为2以上的整数)连续的点所占据的区域。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点记录装置,其中,
前述剔除处理部,从前述点记录区域的前述点的记录的进行顺序中最初的点开始,或者,从前述点记录区域的前述点的记录的进行顺序中最后的点开始,依次确定前述改变对象点的记录位置。
14.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点记录装置,其中,
使按前述点的记录的进行顺序确定了前述改变对象点的记录位置后的前述点记录区域在前述主扫描方向和前述副扫描方向上反复而构建前述点记录数据。
15.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点记录装置,其中,
前述点记录装置是喷墨打印机。
16.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点记录装置,其中,
在用M×N次的前述主扫描过程记录点记录区域的M×N个点的情况下,基于以前述点的记录的进行顺序遍及前述点记录区域的前述副扫描方向上的一列而不连续的方式、设定了前述主扫描过程中的前述点的记录位置的数据,根据前述点缩减程度,从前述点记录区域的前述点的记录的进行顺序中最初的点开始或者从前述点记录区域的前述点的记录的进行顺序中最后的点开始,依次确定前述点记录区域的前述M×N个点中的前述改变对象点的记录位置,其中前述点记录区域是在前述副扫描方向上连续地排列的M列栅格行(M为2以上的整数)中在前述主扫描方向上以N点数(N为2以上的整数)连续的点所占据的区域;
使按前述点的记录的进行顺序确定了前述改变对象点的记录位置后的前述点记录区域在前述主扫描方向和前述副扫描方向上反复而构建前述点记录数据;
前述点记录装置是喷墨打印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9147344A JP5263026B2 (ja) | 2009-06-22 | 2009-06-22 | ドットデータ生成装置とドット記録装置およびドット記録方法、並びにコンピュータープログラム |
JP147344/2009 | 2009-06-22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927611A true CN101927611A (zh) | 2010-12-29 |
Family
ID=4335394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010211361.2A Pending CN101927611A (zh) | 2009-06-22 | 2010-06-22 | 点记录装置和方法以及记载有计算机程序的记录介质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8342633B2 (zh) |
JP (1) | JP5263026B2 (zh) |
CN (1) | CN101927611A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6061509B2 (ja) * | 2012-06-13 | 2017-01-18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データ生成装置、データ生成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
JP2014141079A (ja) * | 2012-12-28 | 2014-08-07 | Canon Inc | 記録制御装置、記録装置および記録方法 |
DE102013214025B4 (de) * | 2013-07-17 | 2017-08-24 | Koenig & Bauer Ag | Verfahren zum Bedrucken eines Bedruckstoffs |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9277509A (ja) * | 1996-04-18 | 1997-10-28 | Ricoh Co Ltd |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
WO1998043818A1 (fr) * | 1997-04-02 | 1998-10-08 |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 Imprimante, procede de formation d'images et support d'enregistrement |
CN1385303A (zh) * | 2001-05-11 | 2002-12-18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将多个像素作为色调重现的1个单位的打印 |
CN1407928A (zh) * | 1999-01-25 | 2003-04-02 |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 喷墨记录头驱动方法及其电路 |
CN1644383A (zh) * | 2004-01-22 | 2005-07-27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打印机的喷墨量的校准 |
US7199899B2 (en) * | 2001-07-03 | 2007-04-03 | Konica Corporation | Image record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0722835B1 (en) * | 1994-05-11 | 2000-03-22 |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 Ink jet recording method and recording apparatus |
JPH1170645A (ja) * | 1997-06-20 | 1999-03-16 | Canon Inc | 画像記録装置およびその記録方法 |
JPH11188898A (ja) * | 1997-12-26 | 1999-07-13 | Copyer Co Ltd |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方法および装置 |
JP3363773B2 (ja) * | 1998-02-09 | 2003-01-08 | コピア株式会社 |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方法および装置 |
JP3550595B2 (ja) * | 1998-04-11 | 2004-08-04 | キヤノンファインテック株式会社 |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方法および装置 |
JP2001030522A (ja) | 1999-07-23 | 2001-02-06 | Toshiba Tec Corp | カラー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 |
JP4913939B2 (ja) * | 2000-09-29 | 2012-04-11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および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方法 |
EP1625938A4 (en) * | 2003-05-22 | 2006-10-04 | Seiko Epson Corp | LIQUID BEAM AND LIQUID BEAM PROCESS |
JP4552448B2 (ja) * | 2004-02-10 | 2010-09-29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補正方法、及び、印刷装置 |
JP4379316B2 (ja) * | 2004-11-30 | 2009-12-09 | コニカミノルタエムジー株式会社 |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方法及び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
JP2006281691A (ja) * | 2005-04-04 | 2006-10-19 | Canon Finetech Inc | 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8094107A (ja) * | 2007-12-26 | 2008-04-24 | Seiko Epson Corp | 輪郭の滲みを抑制する印刷 |
JP2010179576A (ja) * | 2009-02-06 | 2010-08-19 | Seiko Epson Corp | ドット記録システム、ドット記録方法、及び、コンピュータープログラム |
-
2009
- 2009-06-22 JP JP2009147344A patent/JP5263026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0
- 2010-05-24 US US12/785,753 patent/US8342633B2/en active Active
- 2010-06-22 CN CN201010211361.2A patent/CN101927611A/zh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9277509A (ja) * | 1996-04-18 | 1997-10-28 | Ricoh Co Ltd |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
WO1998043818A1 (fr) * | 1997-04-02 | 1998-10-08 |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 Imprimante, procede de formation d'images et support d'enregistrement |
CN1407928A (zh) * | 1999-01-25 | 2003-04-02 |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 喷墨记录头驱动方法及其电路 |
CN1385303A (zh) * | 2001-05-11 | 2002-12-18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将多个像素作为色调重现的1个单位的打印 |
US7199899B2 (en) * | 2001-07-03 | 2007-04-03 | Konica Corporation | Image record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
CN1644383A (zh) * | 2004-01-22 | 2005-07-27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打印机的喷墨量的校准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8342633B2 (en) | 2013-01-01 |
JP2011000846A (ja) | 2011-01-06 |
US20100321429A1 (en) | 2010-12-23 |
JP5263026B2 (ja) | 2013-08-14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8482826B2 (en) | Image processing apparatus, printing apparatus and image processing method | |
JP6095398B2 (ja) | 記録装置及び記録方法 | |
US9254692B2 (en) | Inkjet printing apparatus and inkjet printing method for multi-pass printing with column thinning in which the multi-pass number is not restricted to being a multiple of the column thinning number | |
US6454389B1 (en) | Multipass inkjet printing using print masking | |
CN101927612A (zh) | 点记录装置和方法以及记载有计算机程序的记录介质 | |
JPH06135126A (ja) | 双方向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インクジェット方法、及びその印刷物 | |
US8619332B2 (en) | Apparatus, method, and storage medium for improving print quality of an image | |
CN102642381B (zh) | 图像数据生成装置和图像数据生成方法 | |
CN101927611A (zh) | 点记录装置和方法以及记载有计算机程序的记录介质 | |
JP2011156731A (ja) | 記録装置および記録方法 | |
JP2009148989A (ja) |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 |
JP5603184B2 (ja) | 記録装置及び記録方法 | |
JP6054850B2 (ja) | 記録装置及び記録方法 | |
JP5664151B2 (ja) | 印刷装置及び印刷方法 | |
JP2009190324A (ja) | 補正値取得方法、液体吐出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 |
JP3291789B2 (ja) | 記録装置及び記録方法 | |
WO2006016355A2 (en) | Method and apparatus to reduce the effect of inkjet drop satellites in bi-directional multi-pass printing | |
JP4141717B2 (ja) | 周囲の画素のドット記録状態によって変わるドットの大きさを考慮して行う印刷 | |
JP2001328256A (ja) |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及びその記録方法 | |
JP2002103596A (ja) |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並びに、そのための記録媒体 | |
JP2009039880A (ja) | 画像処理装置及びその方法 | |
JP4141644B2 (ja) | 画像領域に応じて印刷モードを変更する双方向印刷 | |
US20240326461A1 (en) | Printing device and printing method | |
US11400707B2 (en) | Recording device and recording method | |
JP5910328B2 (ja) | 印刷装置、印刷方法、及び、印刷用データ生成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02 |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 ||
WD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012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