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924123B - 有机发光元件、包括该有机发光元件的显示单元和照明装置 - Google Patents

有机发光元件、包括该有机发光元件的显示单元和照明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924123B
CN101924123B CN2010101898358A CN201010189835A CN101924123B CN 101924123 B CN101924123 B CN 101924123B CN 2010101898358 A CN2010101898358 A CN 2010101898358A CN 201010189835 A CN201010189835 A CN 201010189835A CN 101924123 B CN101924123 B CN 10192412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uminescent layer
light
interference
layer
organic illumina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10189835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924123A (zh
Inventor
松波成行
福田俊广
山田二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apan Display Design And Development Contract Society
Original Assignee
Sony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ony Corp filed Critical Sony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92412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92412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92412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92412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0/85Arrangements for extracting light from the devices
    • H10K50/852Arrangements for extracting light from the devices comprising a resonant cavity structure, e.g. Bragg reflector pair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10OLEDs or polymer light-emitting diodes [PLED]
    • H10K50/19Tandem OLED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9/875Arrangements for extracting light from the devices
    • H10K59/876Arrangements for extracting light from the devices comprising a resonant cavity structure, e.g. Bragg reflector pair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71/00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organic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有机发光元件、包括该有机发光元件的显示单元和照明装置。该有机发光元件包括位于基板上的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多个发光单元位于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所述第一发光单元包括第一发光层,所述第二发光单元包括第二发光层,所述第一电极反射来自所述多个发光单元中的至少一个的光,与从所述第一发光层发出的光产生干涉图案,所述干涉图案具有多个干涉位置,使得第一干涉位置位于所述第一发光层内,第二干涉位置位于所述第二发光层内。该有机发光元件提高了第一发光层中产生的光和第二发光层中产生的光的出射效率。

Description

有机发光元件、包括该有机发光元件的显示单元和照明装置
相关申请的交叉参考 
本申请包含与2009年6月12日向日本专利局提交的日本在先专利申请JP2009-141281的公开内容相关的主题,并要求其优先权,在此将该在先申请的全部内容以引用的方式并入本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利用有机电致发光(EL)现象发光的有机发光元件、包括该有机发光元件的显示单元和包括该有机发光元件的照明装置。 
背景技术
有机发光元件(有机EL元件,有机电致发光元件)广受关注,这是由于各元件在阳极和阴极之间都包括由有机化合物组成的发光层,能够实现由低电压驱动的大面积显示单元。 
如上所述的构成显示单元的有机发光元件设于例如由玻璃等形成的透明基板上。在该有机发光元件中,由ITO(氧化铟锡:透明电极)形成的阳极、有机层和阴极从基板侧起依次层叠。在有机层中,电子空穴注入层、电子空穴传输层和电子传输发光层从阳极侧起依次层叠。在此有机发光元件中,从阴极注入的电子在发光层中与从阳极注入的电子空穴重新结合,在此电子与空穴重新结合时产生的光通过阳极从基板侧出射。 
通常,有机发光元件的寿命由所注入的电荷决定,该问题可以通过在驱动时降低初始亮度来解决。但是降低初始亮度限制其实际应用,否定有机发光元件的潜在可能性,导致不能使下一代电视变为现实。 
因此,为了实现高亮度和长寿命,在先技术曾提出过所谓堆叠型有机发光元件。例如,未经审查的日本专利申请公开文本2006-173550号公开了一种技术,其中将多个包括发光层的有机层看作一个发光单元,两个发光单元层叠起来夹住用于在阳极和阴极之间产生电荷的连接层。
但是,在各发光单元包括不同颜色发光层的情况下,诸如颜色亮度和电流效率等发光特性并不是对所有颜色都很好,还有进一步改善的空间。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各实施例克服了前述缺点。各实施例都提供了包括具有不同颜色发光层的发光单元的有机发光元件,所述不同颜色发光层提高了各颜色光的出射效率。 
一个实施例提供了具有所述有机发光元件的显示单元,从而提高光出射效率。另一实施例提供了具有所述有机发光元件的照明装置,从而能够提高光出射效率。 
根据一个实施例,有机发光元件包括基板上的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层叠于基板上。该有机发光元件还包括:第一发光单元,其包括第一发光层;和第二发光单元,其包括第二发光层。所述第一发光单元和所述第二发光单元位于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之间。所述第一电极反射来自至少一个所述发光单元的光,与所述第一发光层发射的光产生干涉图案。所述干涉图案具有多个干涉位置,第一干涉位置位于所述第一发光层中,第二干涉位置位于所述第二发光层中。 
根据另一个实施例,有机发光元件包括堆叠结构。该堆叠结构包括阳极、第一发光层、第二发光层和阴极。该堆叠结构配置为发射白光,并在从所述第一发光层发出的光和从阳极反射的光之间产生干涉。所产生的干涉具有包括第一干涉位置和第二干涉位置的干涉图案。所述第二干涉位置位于所述第二发光层中。所述第二发光层可以是红光发光层、绿光发光层或黄光发光层。 
根据又一实施例,发射白光的有机发光元件的制造方法包括形成具有金属膜和透明膜的层叠结构的阳极。该方法包括在该阳极的一侧形成多个发光单元。该多个发光单元包括具有第一发光层的第一发光单元和具有第二发光层的第二发光单元。该第一发光单元和第二发光单元由介于其间的电荷层隔开。该方法包括形成阴极,所述多个发光单元以堆叠结构位于所述阳极和所述阴极之间。 
根据此方法,在从所述第一发光层发出的光和从所述阳极反射的光之间产生干涉图案。所述干涉图案包括第一干涉位置和第二干涉位置。在所述阳极和所述第二发光层之间形成一定距离,使得所述干涉图案的所述第二干涉位置位于所述第二发光层中。 
本文中所述的有机发光元件提高了第一颜色发光层中产生的光和第二颜色发光层中产生的光的出射效率。因此,当诸如显示单元或照明装置等电子装置包括该有机发光元件时,可通过该有机发光元件获得高亮度显示或照明。 
通过下述说明可更充分地显示本发明的其它或进一步目的、特征和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有机发光元件结构的横剖面图; 
图2是解释图1所示有机发光元件的发光层排列的图; 
图3是解释图2所示发光层的另一种排列的图; 
图4是解释相关有机发光元件的发光层排列的图; 
图5是表示第一变化例的有机发光元件结构的横剖面图; 
图6是表示第二变化例的有机发光元件结构的横剖面图; 
图7是解释图6所示有机发光元件的发光层排列的图; 
图8是表示第三变化例的有机发光元件结构的横剖面图; 
图9是表示包括图1所示有机发光元件的照明装置示例外观的立体图; 
图10是表示照明装置另一示例外观的立体图; 
图11是表示照明装置又一示例外观的立体图; 
图12是表示包括图1所示有机发光元件的液晶显示单元的示意结构的横剖面图; 
图13是表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显示单元结构的图; 
图14是表示图13所示的像素驱动电路示例的图; 
图15是表示图13所示的有机发光元件结构的横剖面图; 
图16是表示图13所示的有机发光元件的另一结构的横剖面图; 
图17是表示图13所示的有机发光元件的又一结构的横剖面图; 
图18是表示图13所示的有机发光元件的再一结构的横剖面图; 
图19是表示包括前述实施例的显示单元的模块的示意结构的平面图; 
图20是前述实施例的显示单元的第一应用示例外观的立体图; 
图21A是表示从第二应用示例的前侧看去的外观立体图,图21B是表示从第二应用示例的后侧看去的外观立体图; 
图22是表示第三应用示例的外观的立体图; 
图23是表示第四应用示例的外观的立体图; 
图24A是第五应用示例在打开状态下的正视图,图24B是其侧视图,图24C是第五应用示例在闭合状态下的正视图,图24D是其左侧视图,图24E是其右侧视图,图24F是其俯视图,图24G是其仰视图; 
图25是表示示例结果的图; 
图26是表示示例结果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参考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各实施例。以下述次序来进行说明: 
1.第一实施例(二级三色顶部发光型的示例) 
2.第一变化例(二级三色底部发光型的示例) 
3.第二变化例(二级双色顶部发光型的示例) 
4.第三变化例(二级双色底部发光型的示例) 
5.应用示例(照明装置和液晶显示单元) 
6.第二实施例(具有滤色器的示例:显示单元) 
7.应用示例(电子装置) 
8.示例 
第一实施例
图1示出了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有机发光元件的结构。该有机发光元件可使用于照明装置、液晶用背光单元等装置上。该有机发光元件例如具有依次位于基板11上的作为阳极的第一电极12、第一发光单元13、连接层14、第二发光单元15和作为阴极的第二电极16。 
基板11是支撑介质,有机发光元件布置在其主表面一侧,任何合适的基板都可用作基板11,例如可使用石英、玻璃、金属箔、树脂膜、树脂片等。具体地,优选使用石英或玻璃。在使用树脂的情况下,材料例如是以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为代表的甲基丙烯酸树脂、诸如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PEN)和聚萘二甲酸丁二醇酯(PBN)等聚酯以及聚碳酸酯树脂等。在使用树脂的情况下,有必要使用层叠结构并进行表面处理,以防止水渗透和气体渗透。 
第一电极12的层叠方向厚度(下文中简称为厚度)例如为10nm到1000nm(包括10nm和1000nm)。第一电极12的材料例如是铬(Cr)、金(Au)、铂(Pt)、镍(Ni)、铜(Cu)、钨(W)和银(Ag)等金属的单质或其合金。另外,第一电极12的层叠结构包括由上述金属元素的单质或合金组成的金属膜12A以及由铟锡氧化物(ITO)、氧化铟锌(InZnO)、氧化锌(ZnO)和铝(Al)的合金等组成的透明导电膜12B。在第一电极12用作阳极的情况下,希望第一电极12由具有高电子空穴 注入特性的材料形成。但是,如果设有合适的电子空穴注入层,也可以使用例如铝(Al)合金等由于表面上存在氧化层且功函数小而具有电子空穴注入势垒这一缺点的材料作为第一电极12。 
另外,第一电极12还具有反射层的功能。即,如稍后所述,在有机发光元件中,例如蓝光发光层13C等中产生的光被第一电极12反射,在该反射光和蓝光发光层13C等中产生的光之间产生干涉。 
在第一电极12具有由金属膜12A和透明导电膜12B组成的层叠结构时,蓝光发光层13C等产生的光的反射面为金属膜12A和透明导电膜12B之间的分界面。 
第一发光单元13的结构例如为,第一电子空穴注入层13A、第一电子空穴传输层13B、蓝光发光层13C、第一电子传输层13D和第一电子注入层13E依次层叠在第一电极12侧。上述各层中除蓝光发光层13C之外的各层根据需要而设置。 
第一电子空穴注入层13A用于提高电子空穴注入效率,同时用作防止泄漏的缓冲层。第一电子空穴注入层13A的厚度例如为10nm,由TPTE(N,N-双(4-二苯基氨基联苯基)-N,N-二苯基联苯胺)组成。 
第一电子空穴传输层13B用于提高将电子空穴传输到蓝光发光层13C的效率。第一电子空穴传输层13B的厚度例如为20nm,由化学式1所示的二胺化合物组成。 
化学式1 
Figure GSA00000127559200061
此外,可使用例如以下材料作为上述第一电子空穴注入层13A或第一电子空穴传输层13B:苯、苯乙烯胺、三苯胺、卟啉、苯并菲、氮杂苯并菲、四氰基对苯醌二甲烷、三唑、咪唑、噁二唑、聚芳烷、苯二胺、 芳胺、噁唑、蒽、芴酮、腙、二苯乙烯或其衍生物。此外,还可使用诸如聚硅烷化合物、乙烯咔唑化合物、噻吩化合物和苯胺化合物等杂环共轭体系的单体、低聚物或聚合物。 
另外,上述第一电子空穴注入层13A或第一电子空穴传输层13B材料的更多具体示例包括α-萘基苯基苯二胺、卟啉、金属四苯基卟啉、金属萘酞菁、六氰基氮杂苯并菲、7,7,8,8-四氰基对苯醌二甲烷(TCNQ)、7,7,8,8-四氰基-2,3,5,6-四氟对苯醌二甲烷(F4-TCNQ)、四氰基4,4,4-三(3-甲基苯基苯基氨基)-三苯胺、N,N,N′,N′-四(对甲苯基)对苯二胺、N,N,N′,N′-四苯基-4,4′-二氨基联苯、N-苯基咔唑、4-二-对甲苯基氨基二苯乙烯、聚对苯乙炔、聚噻吩乙炔、和聚(2,2′-噻吩基吡咯)。但是,其示例并不限于此。 
上述胺化合物可单独使用,或与其它电子空穴传输材料混合使用。 
在施加电场的情况下,发生电子-空穴的重新结合。由此,蓝光发光层13C产生蓝光。蓝光发光层13C的厚度例如为30nm,以化学式2所示的叔丁基ADN为主体材料,同时掺杂有相对膜厚度比为5%的作为掺杂材料的化学式3所示的二氨基 衍生物。 
化学式2 
Figure GSA00000127559200072
化学式3 
Figure GSA00000127559200073
另外,可使用由以下环系组成的芳烃化合物作为发光层材料:亚苯基核、萘核、蒽核、芘核、丁省核、 
Figure GSA00000127559200081
核或苝核。具体地,可适当使用9,10-二苯基蒽、9,10-二(1-萘基)蒽、9,10-二(2-萘基)蒽、1,6-二苯基芘、1,6-二(1-萘基)芘、1,6-二(2-萘基)芘、1,8-二苯基芘、1,8-二(1-萘基)芘、1,8-二(2-萘基)芘、红荧烯(rubrene)、6,12-二苯基 
Figure GSA00000127559200082
、6,12-二(1-萘基) 
Figure GSA00000127559200083
、6,12-二(2-萘基) 
Figure GSA00000127559200084
等。 
此外,为控制发光层13C中的发光光谱,可向发光层13C加入少量其他客体材料。可使用例如萘衍生物、胺化合物、芘衍生物、丁省衍生物、苝衍生物、香豆素衍生物以及吡喃系染料等有机材料作为所述的其他客体材料。具体地,可适当使用芳叔胺化合物。 
第一电子传输层13D用以提高将电子传输到蓝光发光层13C中的效率。举例来说,第一电子传输层13D的厚度为80nm,由BCP(2,9-二甲基-4,7-二苯基-1,10-菲咯啉)组成。 
第一电子传输层13D所用材料的示例包括喹啉、苝、双苯乙烯基、吡嗪、三唑、噁唑、噁二唑、芴酮以及它们的衍生物。其具体示例包括三(8-羟基喹啉)铝(缩写为Alq3)、蒽、萘、菲、芘、蒽、苝、丁二烯、香豆素、吖啶、二苯乙烯以及它们的衍生物。 
第一电子注入层13E用以提高电子注入效率。举例来说,第一电子注入层13E的厚度约为0.5nm,由碳酸锂(Li2CO3)组成。 
组成第一电子注入层13E的材料的示例包括碱金属元素、2族元素和稀土元素的氧化物、复合氧化物、卤化物或碳酸盐。 
在前述示例中,也可包括元素形式的2族元素(Mg、Ca、Sr和Ba)以及稀土元素(Sc、Y、La、Ce、Pr、Nd、Pm、Sm、Eu、Gd、Tb、Dy、Ho、Er、Tm、Yb和Lu)。 
前述化合物中的氧化物的示例包括:碱金属氧化物,例如氧化锂和氧化钠;碱土金属氧化物,例如氧化镁和氧化钙;以及稀土金属氧化物,例如氧化钪和氧化钇。 
各元素的复合氧化物的示例包括钼酸锂、硅酸锂、钼酸铯、硅酸铯、 钼酸钙、硅酸钙、钼酸镁和硅酸镁。 
各元素的卤化物的示例包括氟化物、氯化物、溴化物和碘化物。 
各元素的碳酸盐的示例包括:碱金属碳酸盐,例如碳酸锂和碳酸钠;2族元素碳酸盐,例如碳酸钙、碳酸锶和碳酸钡;以及稀土金属碳酸盐,例如碳酸钪和碳酸钇。 
如果用前述材料作为组成第一电子注入层13E的材料,会得到良好的元件特性。考虑到块状材料的稳定性、薄膜形成的稳定性和成本等因素,碱金属盐(例如氟化锂)或碱金属碳酸盐(例如碳酸锂)适于作为第一电子注入层13E的组成材料。 
在施加电压时,连接层14用以将电子空穴注入到布置在第二电极16(阴极)一侧的第二发光单元15中,将电子注入到布置在第一电极12(阳极)一侧的第一发光单元13中。连接层14为电荷层,举例来说,连接层14具有由厚度为5nm的Alq3(8-羟基喹啉铝)膜和厚度为10nm的HAT(六氮杂苯并菲)膜组成的层叠结构,所述HAT膜由化学式4所示的化合物组成。所述Alq3膜掺杂有例如5%的镁(Mg)作为金属组分。 
化学式4 
Figure GSA00000127559200091
连接层14可具有由下述物质组成的单层结构:金属氧化物,例如氧化钼(MoO3)、氧化钨(WO3)、氧化钒(V2O5)和七氧化二铼(Re2O7);或电荷转移络合化合物,例如卟啉、金属四苯基卟啉、金属萘酞菁、六氰基氮杂苯并菲、7,7,8,8-四氰基对苯醌二甲烷(TCNQ)和7,7,8,8-四氰基-2,3,5,6-四氟对苯醌二甲烷(F4-TCNQ)。此外,连接层14可通过向作为前述第一电子空穴注入层13A或第一电子空穴传输层13B所列举材料的胺化合物提供掺杂物而构成。 
举例来说,第二发光单元15具有下述结构:第二电子空穴传输层15B、红光发光层15C、中间层15D、绿光发光层15E、第二电子传输层15F以及第二电子注入层15G从第一电极12一侧依次层叠。除红光发光层15C和绿光发光层15E以外的层可根据需要而设置。 
第二电子空穴传输层15B还具有电子空穴注入层的功能。举例来说,第二电子空穴传输层15B的厚度为20nm,由化学式1所示的二胺化合物组成。 
对于布置在连接层14两侧的第一电子传输层13D和第二电子空穴传输层15B,第一电子传输层13D的厚度优选大于第二电子空穴传输层15B的厚度,这样能够进一步改进性能。 
举例来说,红光发光层15C的厚度为20nm,以红荧烯为主体材料,掺杂有相对膜厚度比为1%的作为掺杂材料的化学式5所示的吡咯甲川硼络合物。 
化学式5 
Figure GSA00000127559200101
举例来说,中间层15D的厚度为5nm,由电子空穴运输材料组成。中间层15D优选由胺材料制成,其具体示例包括化学式1所示的胺化合物。 
举例来说,绿光发光层15E的厚度为40nm,以9,10-二(2-萘基)蒽(ADN)为主体材料,掺杂有相对膜厚度比为10%的作为掺杂材料的化学式6所示的二氨基蒽衍生物。 
化学式6 
Figure GSA00000127559200111
中间层15D可由与绿光发光层15E的主体材料相同的材料(即ADN)制成。因此,在生产步骤中,通过仅仅阻止所述掺杂材料的汽化,能够连续形成绿光发光层15E和中间层15D。 
举例来说,第二电子传输层15F的厚度为20nm,由BCP组成。 
举例来说,第二电子注入层15G的厚度为0.3nm,由Li2O组成。 
为提高在蓝光发光层13C等当中产生的光的出射效率,第二电极16的光学透明度优选尽可能高。因而,举例来说,优选第二电极16的厚度约为3nm,由金属箔膜制成,所述金属箔膜由例如铝(Al)、镁(Mg)、钙(Ca)和钠(Na)等金属元素的单质或合金组成。具体地,优选镁和银的合金(MgAg合金)或铝(Al)和锂(Li)的合金(AlLi合金)。此外,第二电极16可由例如ITO(铟锡复合氧化物)和IZO(铟锌复合氧化物)等透明导电膜制成。 
图2示出了第一电极12、蓝光发光层13C、连接层14、红光发光层15C和绿光发光层15E之间的排列关系。在蓝光发光层13C中产生的光具有包括多个蓝色干涉位置IB0、IB1、和IB2等的蓝色干涉图案IB,在蓝光发光层13C中产生的光和从第一电极12反射的光在这些干涉位置处通过干涉相互加强。绿光发光层15E中产生的光具有包括多个绿色干涉位置IG0和IG1等的绿色干涉图案IG,在绿光发光层15E中产生的光和从第一电极12反射的光在这些干涉位置处通过干涉相互加强。蓝光发光层13C包括多个蓝色干涉位置IB0、IB1和IB2等中的一个。同时,绿光发光层15E包括多个蓝色干涉位置IB0、IB1和IB2等中的另一个。因此,在所述有机发光元件中,蓝光和绿光的出射效率能够得以改进。 
如图2所示,每个干涉位置与所产生的干涉图案的各顶点(即峰) 相对应。众所周知,干涉图案是由两个或多个其他波形的干涉所产生的波形。从反射点(例如阳极12)起列举干涉图案的各干涉位置。举例来说,第一干涉位置(例如IB0和IG0等)对应于从阳极起的第一峰。第二干涉位置(例如IB1和IG1等)对应于从阳极起的第二峰。随后的各干涉位置以此类推。 
包含于蓝光发光层13C中的蓝色干涉位置和第一电极12之间的光程L1满足数学公式1。包含于绿光发光层15E中的蓝色干涉位置和第一电极12之间的光程Ln满足数学公式2。对于公式中的L1、Ln和λ1、λn,其单位应统一,例如用(nm)作单位。 
数学公式1 
L1=(m1-Φ/2π)λ1/2 
在上式中,“L1”表示包含于蓝光发光层13C中的蓝色干涉位置和第一电极12之间的光程,“m1”表示级数(0或整数)。“Φ”表示当在蓝光发光层13C中产生的光被第一电极12反射时所产生的相位差。“λ1”表示当在蓝光发光层13C中产生的光从第二电极16一侧出射时光谱的峰值波长。 
数学公式2 
Ln=(mn-Φ/2π)λn/2 
mn>m1
λn=λ1
在上式中,“Ln”表示包含于绿光发光层15E中的蓝色干涉位置和第一电极12之间的光程。“mn”表示级数(自然数)。“Φ”表示当在蓝光发光层13C中产生的光被第一电极12反射时所产生的相位差。 
具体地,蓝光发光层13C优选布置为包括在蓝色干涉位置IB0、IB1和IB2等之中距离第一电极12最近的最接近的干涉位置IB0(在数学公式1中的级数m1为0的情况下:零级干涉位置)。绿光发光层15E优选布置为包括在蓝色干涉位置IB0和IB1等之中与第一电极12第二接近、 位于最接近的干涉位置IB0之后的位置IB1(在数学公式2中的级数mn为1的情况下:第一级干涉位置)。由此,第一发光单元13的厚度和第二发光单元15的厚度减小,因而发光所必需的电压降低。 
蓝色干涉位置IB0、IB1和IB2等表示由数学公式1或数学公式2确定的点。实际上,蓝光发光层13C和绿光发光层15E具有一定的厚度。如果蓝色干涉位置IB0、IB1和IB2包含于蓝光发光层13C或绿光发光层15E的厚度方向上的给定位置中,就能够得到前述的效果。 
红光发光层15C布置在绿光发光层15E附近即可。红光发光层15C不必布置为包括蓝色干涉位置IB0、IB1和IB2等。如图2所示,红光发光层15C可布置在绿光发光层15E的第一电极12一侧。另外,如图3所示,红光发光层15C也可布置在绿光发光层15E的第二电极16一侧。 
图4示出了例如未经审查的日本专利申请公开文本2007-12369号中所述的现有层叠型有机发光元件的各颜色发光层的排列。如同本实施例,所述现有有机发光元件使用由第一电极12中的反射形成的干涉。然而,现有有机发光元件的结构在以下几点上与本实施例的结构完全不同。即,蓝光发光层13C布置为包括在多个蓝色干涉位置IB0、IB1和IB2等之中最接近的干涉位置IB0。绿光发光层15E布置为包括在多个绿色干涉位置IG0和IG1等之中最接近的干涉位置IG0。在红光发光层15C中产生的光具有包括多个红色干涉位置IR0和IR1等在内的红色干涉图案IR,在红光发光层15C中产生的光与在第一电极12中反射的光在这些位置处通过干涉相互加强。红光发光层15C布置为包括在多个红色干涉位置IR0和IR1等之中最接近的干涉位置IR0。 
以下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制造方法。例如可按下述步骤制造所述有机发光元件。 
首先,准备由前述材料制成的基板11。通过例如溅射法或蒸发法,在基板11上形成由前述材料制成的第一电极12。 
然后,通过例如蒸发法,将具有前述厚度并由前述材料制成的第一电子空穴注入层13A、第一电子空穴传输层13B、蓝光发光层13C、第一电子传输层13D和第一电子注入层13E依次层叠于第一电极12上, 形成第一发光单元13。此时,举例来说,第一电子空穴注入层13A的蒸发速率为0.2nm/sec至0.4nm/sec(包括两个端点),第一电子空穴传输层13B的蒸发速率为0.5nm/sec至0.7nm/sec(包括两个端点),第一电子注入层13E的蒸发速率为0.01nm/sec。 
接下来,通过例如蒸发法,在第一发光单元13上形成具有前述厚度并由前述材料制成的连接层14。 
随后,通过例如蒸发法,将具有前述厚度并由前述材料制成的第二电子空穴传输层15B、红光发光层15C、中间层15D、绿光发光层15E、第二电子传输层15F和第二电子注入层15G依次层叠于连接层14上,形成第二发光单元15。此时,举例来说,第二电子传输层15F的蒸发速率为0.2nm/sec至0.4nm/sec(包括两个端点),中间层15D的蒸发速率为0.2nm/sec至0.4nm/sec(包括两个端点),第二电子注入层15G的蒸发速率为0.01nm/sec。 
在形成第二发光单元后,通过例如蒸发法,在第二发光单元15上形成具有前述厚度并由前述材料制成的第二电极16。根据需要,通过例如CVD法(化学气相沉积法),可以形成由氮化硅等组成的保护层(参见图19)用于密封。 
在所述有机发光元件中,在将给定的电压施加于第一电极12和第二电极16之间的情况下,电流被注入到蓝光发光层13C、红光发光层15C和绿光发光层15E中,电子和空穴重新结合。由此,发出蓝光、红光和绿光。结果,其颜色混合发出白光。 
在本实施例中,蓝光发光层13C布置为包括在多个蓝色干涉位置IB0、IB1和IB2等之中最接近的干涉位置IB0。因而,如果在发光层13C中产生的光被第一电极12反射并返回到发光位置,则返回的光的相位与发光时的相位相同。因此,所产生的光和反射光相互加强,蓝光发光层13C中产生的光有效出射。此外,绿光发光层15E布置为包括在多个蓝色干涉位置IB0和IB1等之中与第一电极12第二接近、位于最接近的干涉位置IB0之后的位置IB1。因此,绿光发光层15E中产生的光有效出射。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例中,蓝光发光层13C布置为包括多个蓝色干涉位置IB0、IB1和IB2等中的一个,而绿光发光层15E布置为包括多个蓝色干涉位置IB0、IB1和IB2等之中的另一个。由此,蓝光发光层13C中所产生的光和绿光发光层15E中所产生的光的光出射效率得以提高,因而能够降低功耗。 
第一变化例
图5示出了第一变化例的有机发光元件的横剖面结构。该有机发光元件为底部发光型元件,在蓝光发光层13C等之中产生的光从基板11一侧出射,除此之外,其具有类似于第一实施例的结构,作用和效果也类似于第一实施例。因此,通过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应的元件来进行说明。 
所述有机发光元件在基板11上依次具有:作为阳极的第二电极16、第二发光单元15、连接层14、第一发光单元13以及作为阴极的第一电极12。 
第一电极12具有下述结构:厚度约为0.3nm的LiF膜12B和厚度为100nm的铝膜12A从基板11一侧依次层叠。第一电极12也具有如同第一实施例的反射层的功能。 
举例来说,第一发光单元13具有下述结构:第一电子传输层13D、蓝光发光层13C、第一电子空穴传输层13B以及第一电子空穴注入层13A从第一电极12一侧依次层叠。在前述各层中,除蓝光发光层13C以外的层可根据需要而设置。 
举例来说,第一电子空穴注入层13A的厚度为10nm,由TPTE组成。 
举例来说,第一电子空穴传输层13B的厚度为20nm,由α-NPD(N,N′-双(1-萘基)-N,N′-二苯基(1,1′-联苯)-4,4′-二胺)组成。 
举例来说,蓝光发光层13C的厚度为30nm,以化学式2所示的叔丁基ADN为主体材料,同时掺杂有相对膜厚度比为5%的作为掺杂材料的化学式7所示的二氨基 
Figure GSA00000127559200151
衍生物。 
化学式7 
Figure GSA00000127559200161
举例来说,第一电子传输层13D的厚度为30nm,由BCP组成。 
举例来说,连接层14具有由厚度为10nm的Alq3膜和厚度为10nm的HAT膜组成的层叠结构,所述HAT膜由化学式4所示的化合物组成。举例来说,所述Alq3膜掺杂有5%的镁(Mg)作为金属组分。 
化学式4 
Figure GSA00000127559200162
举例来说,第二发光单元15具有下述结构:第二电子注入层15G、第二电子传输层15F、绿光发光层15E、中间层15D、红光发光层15C、第二电子空穴传输层15B和第二电子空穴注入层15A从第一电极12一侧依次层叠。除红光发光层15C和绿光发光层15E以外的层可根据需要而设置。 
举例来说,第二电子空穴注入层15A的厚度为10nm,由TPTE组成。 
举例来说,第二电子空穴传输层15B的厚度为30nm,由α-NPD组成。 
举例来说,红光发光层15C的厚度为20nm,以红荧烯为主体材料,同时掺杂有相对膜厚度比为1%的作为掺杂材料的化学式5所示的吡咯甲川硼络合物。 
化学式5 
举例来说,中间层15D的厚度为5nm,由α-NPD组成。 
举例来说,绿光发光层15E的厚度为40nm,以ADN为主体材料,同时掺杂有相对膜厚度比为5%的作为掺杂材料的化学式6所示的二氨基蒽衍生物。 
化学式6 
Figure GSA00000127559200172
举例来说,第二电子传输层15F的厚度为70nm,由BCP组成。 
举例来说,第二电子注入层15G的厚度为0.3nm,由LiF组成。 
举例来说,第二电极16的厚度为200nm,由ITO组成。 
可以以与第一实施例中相同的方式制造所述有机发光元件。此时,举例来说,第二电子空穴注入层15A的蒸发速率为0.2nm/sec至0.4nm/sec(包括两个端点),第二电子空穴传输层15B的蒸发速率为0.2nm/sec至0.4nm/sec(包括两个端点),中间层15D的蒸发速率为0.2nm/sec至0.4nm/sec(包括两个端点),第二电子注入层15G的蒸发速率为0.01nm/sec。此外,第一电子空穴传输层13B的蒸发速率为0.2nm/sec至0.4nm/sec(包括两个端点)。 
第二变化例
图6和图7示出了第二变化例的有机发光元件的横剖面结构。所述有机发光元件为只具有蓝光发光层13C和绿光发光层15E的二级双色顶部发光型元件,除此之外,其具有类似于前述第一实施例的结构,能够以与前述第一实施例中相同的方式制造该有机发光元件,其作用和效果类似于前述第一实施例。 
第三变化例
图8示出了第三变化例的有机发光元件的横剖面结构。所述有机发光元件为只具有蓝光发光层13C和红光发光层15C的二级双色底部发光型元件,除此之外,其具有类似于前述第一变化例的结构,能够以与前述第一变化例相同的方式制造该有机发光元件,其作用和效果类似于前述第一变化例。 
举例来说,第一发光单元13具有下述结构:第一电子传输层13D、蓝光发光层13C以及第一电子空穴传输层13B从第一电极12一侧依次层叠。在前述各层中,除蓝光发光层13C以外的层可根据需要而设置。 
举例来说,第一电子空穴传输层13B的厚度为20nm,由α-NPD组成。 
举例来说,蓝光发光层13C的厚度为30nm,以ADN为主体材料,掺杂有相对膜厚度比为5%的作为掺杂材料的化学式7所示的二氨基 
Figure GSA00000127559200181
衍生物。 
化学式7 
Figure GSA00000127559200182
举例来说,第一电子传输层13D的厚度为30nm,由BCP组成。 
举例来说,连接层14具有由厚度为10nm的Alq3膜和厚度为10nm的HAT膜组成的层叠结构,所述HAT膜由化学式4所示的化合物组成。举例来说,所述Alq3膜掺杂有5%的镁(Mg)作为金属组分。 
化学式4 
Figure GSA00000127559200191
举例来说,第二发光单元15具有下述结构:第二电子注入层15G、第二电子传输层15F、红光发光层15C、第二电子空穴传输层15B以及第二电子空穴注入层15A从第一电极12一侧起依次层叠。除红光发光层15C以外的层可根据需要而设置。 
举例来说,第二电子空穴注入层15A的厚度为10nm,由TPTE组成。 
举例来说,第二电子空穴传输层15B的厚度为25nm,由α-NPD组成。 
举例来说,红光发光层15C的厚度为45nm,以红荧烯为主体材料,掺杂有相对膜厚度比为1%的作为掺杂材料的化学式5所示的吡咯甲川硼络合物。 
化学式5 
Figure GSA00000127559200192
举例来说,第二电子传输层15F的厚度为65nm,由BCP组成。 
举例来说,第二电子注入层15G的厚度为0.3nm,由LiF组成。 
举例来说,第二电极16的厚度为200nm,由ITO组成。 
能够以与第一变化例中相同的方式制造所述有机发光元件。此时,举例来说,第二电子空穴注入层15A的蒸发速率为0.2nm/sec至0.4nm/sec(包括两个端点),第二电子空穴传输层15B的蒸发速率为0.2nm/sec至0.4nm/sec(包括两个端点),第二电子注入层15G的蒸发速率为0.01nm/sec。此外,第一电子空穴传输层13B的蒸发速率为0.2nm/sec至0.4nm/sec(包括两个端点)。 
而且,在第二变化例和第三变化例中,绿光发光层15E或红光发光层15C被设置为黄光发光层15E(或15C),通过来自蓝光发光层15C以及黄光发光层15E的光的颜色混合而发出白光。 
照明装置
图9和图10示出了采用第一实施例或变化例1-3的有机发光元件的桌面照明装置的外观。在所述照明装置中,发光部23与设置于基座21上的柱22连接。发光部23由前述第一实施例或前述变化例1-3的发白光型有机发光元件组成。如果使用例如树脂基板等柔性构件作为基板11,则发光部23可以形成为给定的形状,例如图9所示的圆柱形以及图10所示的曲线形。 
图11示出了采用第一实施例或变化例1-3的有机发光元件的房间照明装置的外观。举例来说,所述照明装置具有由前述第一实施例或前述变化例1-3的发白光型有机发光元件组成的发光部24。适当数量的发光部24以一定间隔布置于建筑物的顶棚30A上。发光部24的安放位置不限于顶棚30A,根据目的,可布置在例如墙壁30B以及地板(未图示)等给定位置处。 
液晶显示单元
图12示出了采用第一实施例或变化例1-3的有机发光元件的液晶显示单元的示意结构。所述液晶显示单元用作液晶电视单元等,是具有液晶面板41和背光单元(表面光源单元)42的透射型彩色液晶显示单元。 
液晶面板41为透射型液晶面板,其中液晶层夹在一对透明基板之间。在所述透明基板的内表面侧,设置有透明电极膜、定向膜和滤色器等。在所述透明基板的外表面侧,分别设置有偏光板。根据需要,可在所述透明基板和所述偏光板之间布置例如波片等光学补偿片。 
背光单元42具有光源43和扩散板44。光源43由前述第一实施例或前述变化例1-3的发白光型有机发光元件组成。扩散板44与光学功能片45适当结合以构成屏幕。来自光源43的光照射到第一表面44A上,然后光从位于第一表面44A对侧的第二表面44B射出。扩散板44与光源43的距离为D。从光源43射出的光在由扩散板44和光学功能片45组成的屏幕与光源43之间的空间混合。因此,进入扩散板44的光均匀化。 
第二实施例
图13示出了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显示单元的结构。所述显示单元用作有机EL电视单元等。举例来说,在所述显示单元中,作为显示区域110,多个有机发光元件10R、10G、10B在基板11上以矩阵形式排列。作为显示视频的驱动器的信号线驱动电路120和扫描线驱动电路130位于显示区域110的周围。 
在显示区域110中,设置有像素驱动电路140。图14显示了像素驱动电路140的示例。像素驱动电路140为有源驱动电路,其形成于第一电极12或第二电极16下面的层中。具体而言,像素驱动电路140具有驱动晶体管Tr1、写晶体管Tr2、在驱动晶体管Tr1和写晶体管Tr2之间的电容器(保持电容)Cs以及有机EL元件10R(或10G、10B),所述有机EL元件串联连接到第一电源线(Vcc)和第二电源线(GND)之间的驱动晶体管Tr1上。驱动晶体管Tr1和写晶体管Tr2由普通的薄膜晶体管(TFT)组成,其结构不作特别限制,例如可以是反向交错结构(所谓的底栅型)或交错结构(顶栅型)。 
在像素驱动电路140中,多个信号线120A沿列方向排列,多个扫描线130A沿行方向排列。各信号线120A和各扫描线130A之间的各交叉部与有机发光元件10R、10G和10B之一(亚像素)相对应。各信号线120A与信号线驱动电路120相连接。通过信号线120A,将图像信号从 信号线驱动电路120提供给写晶体管Tr2的源极电极。各扫描线130A与扫描线驱动电路130相连接。通过扫描线130A,扫描信号从扫描线驱动电路130依次提供给写晶体管Tr2的栅极电极。 
图15-18示出了图13所示的有机发光元件10R、10G和10B的横剖面结构。图15-18所示的有机发光元件10R、10G和10B具有由红色滤光器17R、绿色滤光器17G和蓝色滤光器17B组成的滤色器17,除此之外,具有类似于前述第一实施例或前述变化例1-3的结构,其作用和效果类似于前述第一实施例或前述变化例1-3。在图17和图18中,通过来自蓝光发光层15C和黄光发光层15E(或15C)的光的颜色混合而发出白光。 
滤色器17用以将在有机发光元件10R、10G和10B中产生的白光分离并射出红光、绿光和蓝光,并吸收由有机发光元件10R、10G和10B和其间的布线所反射的外部光,从而提高对比度。红色滤光器17R、绿色滤光器17G和蓝色滤光器17B对应于有机发光元件10R、10G和10B依次排列。红色滤光器17R、绿色滤光器17G和蓝色滤光器17B分别由混合有颜料的树脂制成。通过选择颜料来进行调整,使得在预定的红色、绿色或蓝色波长区域内的透光率高而在其他波长区域内的透光率低。 
而且,在红色滤光器17R、绿色滤光器17G和蓝色滤光器17B中具有高透光率的波长范围对应于由干涉所加强的光的光谱中的峰值波长λ1和λn。因此,在从第二电极16一侧进入的外部光中,只有波长等于所希望出射的光的光谱中峰值波长λ1和λn的光穿过滤色器17,而具有其他波长的外部光则被阻止进入有机发光元件10R、10G和10B。 
在所述显示单元中,扫描信号通过写晶体管Tr2的栅极电极从扫描线驱动电路130提供给各像素,来自信号线驱动电路120的图像信号通过写晶体管Tr2保持在保持电容Cs中。也就是说,根据保持在保持电容Cs中的信号对驱动晶体管Tr1进行开-关控制,由此驱动电流Id被注入到各有机发光元件10R、10G和10B中。结果,电子空穴重新结合而发光。发出的光被第一电极12反射,并产生干涉。随后,所述的光穿过第二电极16,在滤色器17中进行分色,然后出射。 
模块和应用示例
下面说明前述实施例中所述显示单元的应用示例。前述实施例的显示单元能够应用于任何领域电子装置的显示单元,所述显示单元用于将从外部输入的视频信号或内部产生的视频信号显示为图像或视频,所述电子装置例如是电视机、数码相机、笔记本电脑、便携式终端设备(例如移动电话)以及摄像机等。 
模块
举例来说,如图19所示,将前述实施例的显示单元并入例如下述第一至第五应用示例等各种电子装置作为模块。举例来说,在所述模块中,在基板11一侧设置有露出在保护层18之外的区域210,通过延长信号线驱动电路120和扫描线驱动电路130的布线,外部连接终端(未图示)形成于露出区域210中。所述外部连接终端可设置有柔性印刷电路(FPC)220用于输入和输出信号。 
第一应用示例
图20为应用了前述实施例显示单元的电视机的外观。举例来说,所述电视机具有包括前面板310和滤光玻璃320的视频显示屏部300。视频显示屏部300由前述实施例的显示单元组成。 
第二应用示例
图21A和图21B为应用了前述实施例显示单元的数码相机的外观。举例来说,所述数码相机具有用于闪光的发光部410、显示部420、菜单开关430和快门按钮440。显示部420由前述实施例的显示单元组成。 
第三应用示例
图22为应用了前述实施例显示单元的笔记本电脑的外观。举例来说,所述笔记本电脑具有主体510、用于输入字符等操作的键盘520以及用于显示图像的显示部530。显示部530由前述实施例的显示单元组成。 
第四应用示例
图23为应用了前述实施例显示单元的摄像机的外观。举例来说,所 述摄像机具有主体610、设置于主体610前表面用于拍摄物体的镜头620、拍摄开始/停止开关630以及显示部640。显示部640由前述实施例的显示单元组成。 
第五应用示例
图24A-24G为应用了前述实施例显示单元的移动电话的外观。举例来说,在所述移动电话中,上部组件包710和下部组件包720通过接合部(铰链部)730接合。所述移动电话具有显示器740、副显示器750、图片灯760以及照相机770。显示器740或副显示器750由前述实施例的显示单元组成。 
示例
下面说明本发明的具体示例。 
示例1
以与前述第一变化例中相同的方式,制造如图5所示的二级三色底部发光型有机发光元件。此时,用30mm×30mm的玻璃板作为基板11。 
蓝光发光层13C布置为包括在蓝色干涉位置IB0、IB1和IB2等之中距离第一电极12最近的最接近的干涉位置IB0(在数学公式1中的级数m1为0的情况下:零级干涉位置)。绿光发光层15E布置为包括在蓝色干涉位置IB0和IB1等之中距离第一电极12第二近、位于最接近的干涉位置IB0之后的位置IB1(在数学公式2中的级数mn为1的情况下:第一级干涉位置)。 
对于所得到的有机发光元件,检测10mA/cm2时的电压,测得的值为11V,电流效率为13.5cd/A。对于色度点,观察到白色(0.29,0.35)。 
比较例1
有机发光元件的第一电极为由厚度为0.3nm的LiF膜和厚度为20nm的ITO膜组成的层叠结构的透光电极以防止干涉,除此之外,以与前述示例1相同的方式制造有机发光元件。所述ITO膜通过溅射法形成。 
对于示例1和比较例1所得到的有机发光元件,检测各发光光谱。 标准化发蓝光的峰值位置处所得光谱的结果如图25所示。 
图25证明,在示例1中,通过第一电极12反射的光而产生干涉,发绿光的峰值强度比不产生干涉的比较例1增加了约1.3倍。也就是说,在绿光发光层15E布置为包括在蓝色干涉位置IB0和IB1等之中距离第一电极12第二近、位于最接近的干涉位置IB0之后的位置IB1(在数学公式2中的级数mn为1的情况下:第一级干涉位置)的情况下,绿光的出射效率得以提高,于是得到了很好的白光光谱。 
示例2
以与前述第一实施例中相同的方式,制造如图1所示的二级三色顶部发光型有机发光元件。 
蓝光发光层13C布置为包括在蓝色干涉位置IB0、IB1和IB2等之中距离第一电极12最近的最接近的干涉位置IB0(在数学公式1中的级数m1为0的情况下:零级干涉位置)。绿光发光层15E布置为包括在蓝色干涉位置IB0和IB1等之中距离第一电极12第二近、位于最接近的干涉位置IB0之后的位置IB1(在数学公式2中的级数mn为1的情况下:第一级干涉位置)。 
当接通所得到的有机发光元件时,来自第一发光单元13的蓝光和来自第二发光单元15的红光及绿光混合,可观察到发出白光。此外,10mA/cm2时的电压为11.2V,电流效率为16.5cd/A。对于色度点,观察到白色(0.32,0.28)。也就是说,绿光发光层15E布置为包括在蓝色干涉位置IB0和IB1等之中距离第一电极12第二近、位于最接近的干涉位置IB0之后的位置IB1(在数学公式2中的级数mn为1的情况下:第一级干涉位置)的情况下,绿光的出射效率得以提高,于是得到了很好的白光光谱。 
示例3
以与前述第三变化例中相同的方式,制造如图8所示的二级双色底部发光型有机发光元件。 
蓝光发光层13C布置为包括在蓝色干涉位置IB0、IB1和IB2等之中 距离第一电极12最近的最接近的干涉位置IB0(在数学公式1中的级数m1为0的情况下:零级干涉位置)。红光发光层15C布置为包括在蓝色干涉位置IB0和IB1等之中距离第一电极12第二近、位于最接近的干涉位置IB0之后的位置IB1(在数学公式2中的级数mn为1的情况下:第一级干涉位置)。 
对于所得到的有机发光元件,检测10mA/cm2时的电压,测得的值为11V,电流效率为13.5cd/A。对于色度点,观察到红紫色(0.31,0.23)。 
比较例3
有机发光元件的第一电极为由厚度为0.3nm的LiF膜和厚度为20nm的ITO膜组成的层叠结构的透光电极以防止干涉,除此之外,以与前述示例3相同的方式制造有机发光元件。所述ITO膜通过溅射法形成。 
对于示例3和比较例3所得到的有机发光元件,检测各发光光谱。标准化发蓝光的峰值位置处所得光谱的结果如图26所示。 
图26证明,在示例3中,通过第一电极12反射的光而产生干涉,发红光的峰值强度比不产生干涉的比较例3增加了约1.4倍。也就是说,在红光发光层布置为包括所述蓝色干涉位置的情况下,红光的出射效率得以提高,且能够提高亮度。 
尽管已经参考所述的实施例和示例对本发明进行描述,但本发明不限于前述实施例和前述示例,可进行各种修改。举例来说,第一发光单元13中可设置两个或多个发光层。 
而且,举例来说,各层的材料、厚度、膜形成方法和膜形成条件等不限于前述实施例和示例所描述的内容,可采用其他材料、其他厚度、其他膜形成方法以及其他膜形成条件。 
而且,在前述实施例和示例中,具体给出了有机发光元件10R、10G和10B的结构,然而,并非必须设置所有的层,还可进一步设置其他层。 
此外,在前述第二实施例中,已经对有源矩阵显示单元给出了说明。然而,本发明还能够应用于无源矩阵显示单元。此外,用于驱动所述有源矩阵的像素驱动电路的结构不限于前述第二实施例中所描述的结构。 如果必要,可加入电容元件或晶体管。在这种情况下,根据所述像素驱动电路的改变,除前述信号线驱动电路120和扫描线驱动电路130外,可加入必要的驱动电路。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依据设计要求和其他因素,可以在本发明所附的权利要求或其等同物的范围内进行各种修改、组合、次组合及改变。 

Claims (21)

1.一种有机发光元件,其包括:
位于基板上的第一电极;
位于所述基板上的第二电极,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层叠于所述基板上;以及
多个发光单元,其位于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之间,所述多个发光单元包括具有第一发光层的第一发光单元以及具有第二发光层的第二发光单元,
其中,所述第一电极反射来自所述多个发光单元中至少一个发光单元的光,该反射光与从所述第一发光层发出的光产生干涉图案,
所述干涉图案包括多个干涉位置,所述多个干涉位置位于在所述反射光和从所述第一发光层发出的光之间产生的干涉的峰值位置,
所述多个发光单元的位置为,使得第一干涉位置位于所述第一发光层内,第二干涉位置位于所述第二发光层内。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有机发光元件,其中,所述第一干涉位置比所述第二干涉位置距离所述第一电极更近。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有机发光元件,其中,所述第一发光单元比所述第二发光单元距离所述第一电极更近。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有机发光元件,其中,
所述第一发光层为蓝光发光层,
所述第二发光层发出光的颜色不同于所述第一发光层发出光的颜色。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有机发光元件,其中,
所述第二发光层选自由红光发光层和绿光发光层所组成的组。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有机发光元件,其中,所述第二发光层为黄光发光层,通过将来自所述第一发光层和所述黄光发光层的光的颜色混合得到白光。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有机发光元件,还包括:电荷层,其位于所述第一发光单元和所述第二发光单元之间。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有机发光元件,其中,
所述第一发光单元还包括电子传输层,
所述第二发光单元还包括电子空穴传输层,并且
所述电子传输层的厚度大于所述电子空穴传输层的厚度。
9.一种有机发光元件,其包括:
堆叠结构,其包括阳极、第一发光层、第二发光层以及阴极,
所述堆叠结构被配置为发出白光,并在所述第一发光层所发出的光和从所述阳极反射的光之间产生干涉,
其中,所产生的干涉具有包括第一干涉峰值位置和第二干涉峰值位置的干涉图案,并且
所述第二干涉峰值位置位于所述第二发光层内,所述第二发光层选自由红光发光层、绿光发光层和黄光发光层所组成的组。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有机发光元件,其中,所述第一干涉峰值位置位于所述第一发光层内,所述第一发光层为蓝光发光层。
11.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有机发光元件,其中,所述阳极为包括金属膜和透明电极膜的层叠结构。
12.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有机发光元件,其中,在所述阴极的背离所述阳极一侧设置有滤色器。
13.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有机发光元件,其中,所述第一干涉峰值位置和所述阳极之间的光程小于所述第二干涉峰值位置和所述阳极之间的光程。
14.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有机发光元件,其中,所述第一干涉峰值位置和所述阳极之间的光程L1设定为使得L1=(m1-Φ/2π)λ1/2,
其中,
m1表示零或整数,
Φ表示所述第一发光层中产生的光被所述第一电极反射时所产生的相位差,以及
λ1表示当所述第一发光层中产生的光从面向所述阴极一侧照射时光谱的峰值波长。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有机发光元件,其中,所述第二干涉峰值位置和所述阳极之间的光程L2设定为使得L2=(m2-Φ/2π)λ2/2,
其中,
m2表示使得m2>m1的整数,
Φ表示所述第一发光层中产生的光被所述第一电极反射时所产生的相位差,以及
λ2表示当所述第一发光层中产生的光从面向所述阴极一侧照射时光谱的峰值波长。
16.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有机发光元件,还包括:电荷层,其位于所述堆叠结构中,且位于所述第一发光层和所述第二发光层之间。
17.一种制造发白光的有机发光元件的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形成具有金属膜和透明膜的层叠结构的阳极;
在所述阳极一侧形成多个发光单元,所述多个发光单元包括:(a)具有第一发光层的第一发光单元,以及(b)具有第二发光层的第二发光单元,其中,所述第一发光单元和所述第二发光单元被介于其间的电荷层隔开;以及
形成阴极,所述多个发光单元以堆叠结构处于所述阳极和所述阴极之间;
其中,在从所述第一发光层发出的光和从所述阳极反射的光之间产生干涉图案,所述干涉图案包括第一干涉峰值位置和第二干涉峰值位置,以及
在所述阳极和所述第二发光层之间形成距离,使得所述干涉图案的所述第二干涉峰值位置位于所述第二发光层内。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方法,其中,在所述阳极和所述第一发光层之间形成距离,使得所述干涉图案的所述第一干涉峰值位置位于所述第一发光层内。
19.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方法,其中,
所述第一发光层为蓝光发光层,
所述第二发光层发出不同于所述第一发光层发出颜色的光。
20.一种显示单元,其包括:
显示区域,以及
位于所述显示区域中的多个有机发光元件,
其中,各有机发光元件包括:
阳极;
阴极;以及
多个发光单元,其位于所述阳极和所述阴极之间,所述多个发光单元包括具有第一发光层的第一发光单元以及具有第二发光层的第二发光单元,
其中,所述阳极反射来自所述多个发光单元中至少一个发光单元的光,该反射光与从所述第一发光层发出的光产生干涉图案,所述干涉图案包括多个干涉峰,并且
所述多个发光单元的位置为,使得所述第一发光层与第一干涉峰相交,所述第二发光层与第二干涉峰相交。
21.一种照明装置,其包括:
发光部,以及
有机发光元件,其从所述发光部内部发光,所述有机发光元件包括:
阳极;
阴极;以及
多个发光单元,其位于所述阳极和所述阴极之间,所述多个发光单元包括具有第一发光层的第一发光单元以及具有第二发光层的第二发光单元,
其中,所述阳极反射来自所述多个发光单元中至少一个发光单元的光,该反射光与从所述第一发光层发出的光产生干涉图案,所述干涉图案包括多个干涉峰,并且
所述多个发光单元的位置为,使得所述第一发光层与第一干涉峰相交,所述第二发光层与第二干涉峰相交。
CN2010101898358A 2009-06-12 2010-06-02 有机发光元件、包括该有机发光元件的显示单元和照明装置 Active CN10192412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141281A JP2010287484A (ja) 2009-06-12 2009-06-12 有機発光素子、並びにこれを備えた表示装置および照明装置
JP2009-141281 2009-06-12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924123A CN101924123A (zh) 2010-12-22
CN101924123B true CN101924123B (zh) 2012-08-22

Family

ID=4330565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1898358A Active CN101924123B (zh) 2009-06-12 2010-06-02 有机发光元件、包括该有机发光元件的显示单元和照明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8405098B2 (zh)
JP (1) JP2010287484A (zh)
KR (1) KR101634814B1 (zh)
CN (1) CN101924123B (zh)
TW (1) TWI44819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546844B2 (en) * 2008-06-26 2013-10-01 E I Du Pont De Nemours And Company Process for forming an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 luminaires having a single light-emitting layer with at least two light-emitting dopants
TW201132737A (en) * 2009-08-24 2011-10-01 Du Pont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 luminaires
US8471247B2 (en) * 2009-08-24 2013-06-25 E I Du Pont De Nemours And Company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 luminaires
TW201117649A (en) * 2009-08-24 2011-05-16 Du Pont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 luminaires
US20110204338A1 (en) * 2009-08-24 2011-08-25 E. I. Du Pont De Nemours And Company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 luminaires
EP2471120A2 (en) * 2009-08-24 2012-07-04 E. I. du Pont de Nemours and Company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 luminaires
EP2471118A2 (en) * 2009-08-24 2012-07-04 E. I. du Pont de Nemours and Company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 luminaires
US8674343B2 (en) 2009-10-29 2014-03-18 E I Du Pont De Nemours And Company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s having white light emission
KR101419247B1 (ko) * 2010-12-28 2014-07-16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백색 유기 발광 소자 및 이를 이용한 표시 장치
US8957442B2 (en) * 2011-02-11 2015-02-17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Light-emitting device and display device
KR102095382B1 (ko) * 2011-02-11 2020-03-31 가부시키가이샤 한도오따이 에네루기 켄큐쇼 발광 장치 및 표시 장치
TWI647973B (zh) 2011-02-11 2019-01-11 日商半導體能源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 發光元件、發光裝置以及顯示裝置
JP2012195226A (ja) * 2011-03-17 2012-10-11 Sony Corp 発光素子、照明装置および表示装置
KR20120106568A (ko) * 2011-03-18 2012-09-26 가부시키가이샤 한도오따이 에네루기 켄큐쇼 발광 장치 및 발광 장치의 제작 방법
CN105309047B (zh) 2011-03-23 2017-05-17 株式会社半导体能源研究所 发光装置以及照明装置
JP2012204110A (ja) * 2011-03-24 2012-10-22 Sony Corp 表示素子および表示装置ならびに電子機器
JP2012204256A (ja) * 2011-03-28 2012-10-22 Sony Corp 発光素子、照明装置および表示装置
JP6157804B2 (ja) * 2011-04-29 2017-07-05 株式会社半導体エネルギー研究所 発光素子
KR101858636B1 (ko) * 2011-06-14 2018-05-17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JP2013016272A (ja) * 2011-06-30 2013-01-24 Canon Inc 表示装置
JP2013016271A (ja) * 2011-06-30 2013-01-24 Canon Inc 表示装置
JP5779051B2 (ja) * 2011-09-08 2015-09-16 株式会社Joled 表示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電子機器
JP2013105665A (ja) * 2011-11-15 2013-05-30 Idemitsu Kosan Co Ltd 白色系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
DE102012202839B4 (de) * 2012-02-24 2019-07-11 Osram Oled Gmbh Organische Leuchtdiode
US9660220B2 (en) * 2014-10-24 2017-05-23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Multiple light-emitting element device
JP2016225221A (ja) * 2015-06-02 2016-12-28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電界発光素子
KR102530166B1 (ko) * 2016-05-13 2023-05-08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유기전계발광소자 및 이를 구비한 표시소자
US11903232B2 (en) 2019-03-07 2024-02-13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Light-emitting device comprising charge-generation layer between light-emitting units
CN111718268B (zh) * 2019-03-19 2023-04-14 北京八亿时空液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二胺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CN110137364A (zh) * 2019-05-23 2019-08-16 深圳市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发光器件及其驱动方法、显示面板
CN114864839B (zh) * 2022-07-08 2022-11-01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基板及显示装置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153688A (en) * 1990-04-21 1992-10-06 Canon Kabushiki Kaisha Method and device for controlling interference of electron waves by light in which a transverse magnetic wave is applied
JP2000269442A (ja) * 1999-03-15 2000-09-29 Univ Tohoku 量子閉じ込め構造を有する素子
EP1449904A2 (en) * 2003-02-18 2004-08-25 Eastman Kodak Company White-emitting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 with color filters to improve efficiency
CN1549659A (zh) * 2003-05-23 2004-11-24 胜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增加高分子有机发光二极管元件色饱和度的装置及其方法
JP2007035313A (ja) * 2005-07-22 2007-02-08 Mitsubishi Chemicals Corp 光取出し膜、光取出し膜付き透光体及び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
JP2008251217A (ja) * 2007-03-29 2008-10-16 Pioneer Electronic Corp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センス素子

Family Cites Families (2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065705B2 (ja) * 1991-04-26 2000-07-17 パイオニア株式会社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
JP2000299492A (ja) * 1999-04-15 2000-10-24 Daido Steel Co Ltd 量子井戸型発光ダイオード
JP4136185B2 (ja) * 1999-05-12 2008-08-20 パイオニア株式会社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多色ディスプレイ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TW466889B (en) * 1999-11-22 2001-12-01 Sony Corp Display device
KR100329571B1 (ko) * 2000-03-27 2002-03-23 김순택 유기 전자 발광소자
JP3791765B2 (ja) * 2001-06-08 2006-06-28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Iii族窒化物系化合物半導体発光素子
JP3933591B2 (ja) * 2002-03-26 2007-06-20 淳二 城戸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ト素子
JP3717879B2 (ja) * 2002-09-30 2005-11-16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発光素子
JP4343511B2 (ja) * 2002-10-08 2009-10-1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多色発光素子
CA2411683A1 (en) * 2002-11-13 2004-05-13 Luxell Technologies Inc. Oled with contrast enhancement features
JP2005100921A (ja) * 2003-08-22 2005-04-14 Sony Corp 有機el素子および表示装置
EP3413369A1 (en) * 2003-09-19 2018-12-12 Sony Corporation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splay
JP4016144B2 (ja) * 2003-09-19 2007-12-05 ソニー株式会社 有機発光素子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ならびに表示装置
JP5167571B2 (ja) 2004-02-18 2013-03-21 ソニー株式会社 表示素子
KR101197688B1 (ko) * 2004-04-28 2012-11-05 가부시키가이샤 한도오따이 에네루기 켄큐쇼 발광소자 및 그 제조방법, 및 상기 발광소자를 사용한 발광장치
KR101217659B1 (ko) * 2004-09-03 2013-01-02 스탠리 일렉트릭 컴퍼니, 리미티드 El소자
TWI293538B (en) * 2005-01-21 2008-02-11 Au Optronics Corp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evice (oled)
JP4797438B2 (ja) * 2005-05-17 2011-10-19 ソニー株式会社 有機電界発光素子および表示装置
JP2007012369A (ja) 2005-06-29 2007-01-18 Sony Corp 有機発光素子および有機発光装置
JP4402069B2 (ja) * 2006-03-31 2010-01-2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多色有機elディスプレイ
JP4898560B2 (ja) * 2006-06-23 2012-03-1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有機発光装置
KR101434362B1 (ko) * 2007-10-17 2014-08-26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유기 전계 발광소자 및 이를 이용한 컬러 디스플레이 장치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153688A (en) * 1990-04-21 1992-10-06 Canon Kabushiki Kaisha Method and device for controlling interference of electron waves by light in which a transverse magnetic wave is applied
JP2000269442A (ja) * 1999-03-15 2000-09-29 Univ Tohoku 量子閉じ込め構造を有する素子
EP1449904A2 (en) * 2003-02-18 2004-08-25 Eastman Kodak Company White-emitting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 with color filters to improve efficiency
CN1549659A (zh) * 2003-05-23 2004-11-24 胜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增加高分子有机发光二极管元件色饱和度的装置及其方法
JP2007035313A (ja) * 2005-07-22 2007-02-08 Mitsubishi Chemicals Corp 光取出し膜、光取出し膜付き透光体及び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
JP2008251217A (ja) * 2007-03-29 2008-10-16 Pioneer Electronic Corp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センス素子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448194B (zh) 2014-08-01
KR101634814B1 (ko) 2016-06-29
US8405098B2 (en) 2013-03-26
TW201106779A (en) 2011-02-16
KR20100133890A (ko) 2010-12-22
CN101924123A (zh) 2010-12-22
JP2010287484A (ja) 2010-12-24
US20100314636A1 (en) 2010-12-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924123B (zh) 有机发光元件、包括该有机发光元件的显示单元和照明装置
US7906900B2 (en) White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evice
CN101997024B (zh) 显示设备
CN103165645A (zh) 显示单元及其制造方法,电子装置,照明单元,和发光器件及其制造方法
CN101859874B (zh) 有机电致发光装置和显示设备
US8829497B2 (en) Display element, display device,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US20060017393A1 (en) Active matrix electroluminescent display apparatus
JP2012238544A (ja) 表示素子および表示装置ならびに電子機器
CN103367650A (zh) 发光元件及显示装置
CN111092164A (zh) 深最高占用分子轨道(homo)发射体装置结构
CN101783396B (zh)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显示器和电子装置
US20200295307A1 (en) Purcell enhancement via tamm plasmon stack in oled structures
CN104247074A (zh) 有机电致发光单元及其制造方法和电子装置
CN111628094B (zh) 有机发光显示装置及有机发光堆叠结构
WO2022188457A1 (zh) 发光器件、发光基板和发光装置
EP4176470B1 (en) Improved light emitting devices
US8872170B2 (en) Image display system
US20230247884A1 (en)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s
US20230011754A1 (en) Means to Reduce OLED Transient Response
CN114975802B (zh) 发光器件、发光基板和发光装置
US20220231094A1 (en) Transparent OLED Device
KR20240063047A (ko) 유기 전계발광 디바이스
CN116981278A (zh) 一种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及包含该器件的全彩显示器
CN114725178A (zh) 显示基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CN118265428A (zh) 有机金属化合物和包括该有机金属化合物的有机发光二极管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JANPAN ORGANIC RATE DISPLAY CO., LTD.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SONY CORP

Effective date: 20150826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50826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Patentee after: JOLED Inc.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Sony Corp.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31204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Patentee after: Japan Display Design and Development Contract Society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JOLED Inc.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