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911624B - 调制模式切换型通信装置及调制模式切换方法 - Google Patents

调制模式切换型通信装置及调制模式切换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911624B
CN101911624B CN2008801249917A CN200880124991A CN101911624B CN 101911624 B CN101911624 B CN 101911624B CN 2008801249917 A CN2008801249917 A CN 2008801249917A CN 200880124991 A CN200880124991 A CN 200880124991A CN 101911624 B CN101911624 B CN 10191162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dulating mode
incoming level
wireless radio
current use
transmission circu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880124991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911624A (zh
Inventor
萩原刚
相马一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E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E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EC Corp filed Critical NE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91162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91162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91162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911624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00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groups H04B3/00 - H04B13/00; 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haracterised by the medium used for transmission
    • H04B1/74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groups H04B3/00 - H04B13/00; 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haracterised by the medium used for transmission for increasing reliability, e.g. using redundant or spare channels or apparatu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02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by adapting the transmission rate
    • H04L1/0003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by adapting the transmission rate by switching between different modulation schem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15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characterised by the adaptation strategy
    • H04L1/0017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characterised by the adaptation strategy where the mode-switching is based on Quality of Service requiremen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23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characterised by the signalling
    • H04L1/0025Transmission of mode-switching indic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0008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arrangements for allowing a transmitter or receiver to use more than one type of modul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0012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arrangements for identifying the type of modula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Detection And Prevention Of Errors In Transmission (AREA)
  • Maintenance And Management Of Digital Transmission (AREA)
  • Digital Transmission Methods That Use Modulated Carrier Waves (AREA)

Abstract

在具有现用/备用构造的多值应用无线电装置中,适当地切换与质量优先和容量优先的操作模式相对应的调制模式。比较单元(28a)将现用传输信道的接收监测信号c1与下限阈值(LS)作比较并且与上限阈值(HS)作比较,并且比较单元(28b)将备用传输信道的接收监测信号(c2)与下限阈值作比较并且与上限阈值作比较,将相应的结果输出到判定单元(28c)。判定单元28c具有内置于其中的根据比较单元(28a、28b)中的比较结果被置位或复位的低电平标记和高电平标记。置位/复位的条件根据操作模式而不同。判定单元(28c)通过使用比较单元(28a、28b)中的比较结果以及低电平标记和高电平标记的状态来决定调制模式,并且输出调制模式切换控制信息(e1、e2)。

Description

调制模式切换型通信装置及调制模式切换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调制模式切换,更具体地涉及点对点无线电通信系统中的调制模式切换型通信装置和调制模式切换方法,其中,无线电传输线路具有现用系统(active system)和备用系统(standby system)的冗余构造。 
背景技术
在下文中参考图10说明了具有1+0构造,即,不具有现用系统和备用系统的冗余构造(这不涉及在已知公布中所公开的发明)的传统无线电传输系统的示例。该系统是其中能够进行调制模式改变控制的示例。然而,由于无线电传输线路不具有冗余,所以不能通过在现用传输线路与备用传输送线路之间的切换来缓解衰落。 
图10示出了传统的调制模式切换型通信装置的接收侧。虽然省略了图示,但是相对的无线电通信装置具有相同的功能和性能。天线31接收一种类型的射频,并且将该接收到的射频输出到接收电路32。接收电路32从接收到的信号a中提取射频,将所提取的射频转换成中频,并且将IF信号b输出到解调电路33。此外,接收电路32以模拟方式检测由于诸如降雨和衰落的效应而导致的瞬间波动的接收电平,并且向控制电路35输出接收监测信号c,该接收监测信号c通过在不执行包括平均化的任何其它处理的情况下执行A/D(模拟/数字)转换来获得。 
如果平均化接收电平,则在完成调制模式的判定之前发生延迟。因此,在其中传输连续信号的无线电系统中,无法在不引起延迟的情况下跟随由诸如降雨和衰落的效应所引起的接收电平中的波动,并且因此增加了比特误差可能发生的可能性。因此,不执行接收电平的平 均化。 
将输入到控制电路35的接收监测信号c与下限阈值和上限阈值作比较。作为这些比较的结果,如果接收监测信号c等于或小于下限阈值,则控制电路35将调制多值数改变成低的多值,使得系统增益被引导至增加方向。此外,如果接收监测信号c大于上限阈值,则将调制多值数改变成高的多值,使得系统增益被引导至减小方向。 
基于接收电平与阈值之间的上述比较判定结果,控制电路35将用于该调制模式改变的指令作为调制模式切换控制信息e1来输出,并且还将用于该调制模式改变的指令传达到相对站(未示出)。这样,在确认了相对站之间的调制模式切换控制信息e1的匹配之后,改变本站的解调电路33的调制模式和发射侧装置2A中的调制电路(未示出)的调制模式。 
解调电路33通过解调接收电路32的IF信号b来再生基带信号d。该基带信号d在基带信号处理电路34中被转换成双极信号、光信号等之后被输出。基于上述调制模式切换控制信息e,以与调制模式相对应的解调模式来执行解调。 
此外,作为该类调制模式切换通信技术,其它技术是公知的,其中:在解调侧中监视线路质量:与帧脉冲同步地切换调制模式控制,使得当线路质量由于诸如降雨衰减和衰落的效应而变差时,减小调制多值数,而当线路质量改善时,增加调制多值数;以及如此,将相对的调制和解调改变成相同的调制模式,使得可以实现信号通道(例如,参见专利文献1)。 
此外,其它技术也是公知的,其中,当上行传输线路和下行传输线路之间使用不同频率,并且如FDD(频分双工)系统的情况它们之间存在非对称性时,优选地选择那些传输线路的具有较宽传输带的传 输线路的状态,并且根据该传输线路的状态来确定调制模式(例如,见专利文献2)。 
[专利文献1] 
日本未审查的专利申请公开No.2005-223835(第2页和第10至12页、以及图1) 
[专利文献2] 
日本专利No.3898192(第3页和第4页、以及图1)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 
另外,点对点(P-P)无线电通信系统已经被用作骨干传输线路,即,主要作为光通信信道的骨干。因此,它们是其中确保传输质量是主要要求的系统。因此,已经提供了如下系统,在该系统中,无线电传输线路具有类似于FD(频率分集)或SD(空间分集)构造的现用和备用的冗余构造,使得即使衰落发生时,也通过选择其质量还没有变差的传输线路来提供缓解。 
此外,在其中传输连续数据信号的无线电通信系统中,当比特误差出现时,应当立刻认为出现了质量变差。因此,对衰落的瞬时响应是必要的要求。因此,无法采用如在其中传输分组数据的系统中所使用的调制模式切换控制,在该调制模式切换控制中平均化并且判定接收电平。因此,有必要执行能够对接收电平的瞬时获得结果立即做出响应的调制模式控制。此外,重要的是,通过将这样的控制应用于无线电传输线路的冗余构造系统来缓解由于衰落所造成的比特误差。 
同时,关于通过P-P无线电系统传输的数据,近来传输可能被重新传输的IP分组数据而非其中将优先权给予即时性的电话呼叫的情况的数目已经增加。如上所述,由于立即传输连续信号作为光传输线路的骨干的必要性,因此高质量的无线电传输是首要要求。然而,在用于 传输IP分组数据的P-P无线电系统中,存在某些操作情形,其中,即使牺牲传输质量和/或即时性也应当确保总传输容量。 
然而,在上述相关技术中的任何一个中,在切换调制模式时,信号会被中断。此外,无线电传输线路不具有冗余。因此,存在的第一个问题在于,如果数据信号由于衰落而瞬间波动,则无法缓解连续数据信号的质量变差。 
此外,由于仅基于接收监测信号与阈值之间的比较结果来切换调制模式,所以存在的第二个问题在于,它们不会考虑使用与基于客户的需要的操作的各种形式相对应的调制模式。即,关于客户需要,存在其中应当尽可能大地确保总操作时间(容量优先)内的传输容量的情况、以及其中应当切换调制模式使得确保接收电平的波动的裕度,以便于即使在降雨和/或衰落发生时也防止比特误差的出现,并且从而提供了质量保持(质量优先)的情况。然而,过去还不能适当地切换与这两种操作形式相对应的调制模式。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调制模式切换型通信装置和调制模式切换方法,该装置和方法能够缓解由于降雨和/或衰落所导致的通信质量变差、适当地控制调制模式的切换以及处理根据多样化的客户需要的操作形式。 
技术解决方案 
根据权利要求1的发明是一种点对点无线电通信系统中的调制模式切换方法,其中,要使用的调制模式能够在n种调制模式之间进行切换,并且无线电传输线路具有现用系统和备用系统的冗余构造,该调制模式切换方法包括下述步骤:预先设置传输质量优先的操作形式和传输容量优先的操作形式中的一个;预先设置用于切换到系统增益增加方向的调制模式方向的(n-1)种下限阈值以及用于切换到系统增益减小方向的调制模式方向的(n-1)种上限阈值;针对操作形式的每一 个,以不同的顺序将现用系统的无线电传输线路和备用系统的无线电传输线路的接收电平的每一个与下限阈值的每一个作比较;针对操作形式的每一个,以不同的顺序将现用系统的无线电传输线路和备用系统的无线电传输线路的接收电平的每一个与上限阈值的每一个作比较;以及基于每一个比较结果来根据操作形式的目的在切换条件下适当地控制n种调制模式之间的切换。 
根据权利要求2的发明是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适用调制模式切换方法,其中,如果无线电传输线路的接收电平超过上限阈值,则保持上限阈值超过状态来处理现用和备用,直至接收电平变成等于或小于下限阈值;并且在传输质量优先中,对于系统增益增加方向的调制模式的切换条件是,现用系统的无线电传输线路的接收电平和备用系统的无线电传输线路的接收电平中的一个变成等于或小于下限阈值,而对于系统增益减小方向的调制模式的切换条件是,现用接收电平和备用接收电平都超过上限阈值。 
根据权利要求3的发明是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适用调制模式切换方法,其中,如果无线电传输线路的接收电平变为等于或小于下限阈值,则保持下限阈值未超过状态来处理现用系统和备用系统,直至接收电平超过上限阈值;并且在传输容量优先中,对于系统增益增加方向的调制模式的切换条件是,现用系统的无线电传输线路的接收电平和备用系统的无线电传输线路的接收电平都变成等于或小于下限阈值,而对于系统增益减小方向的调制模式的切换条件是,现用接收电平和备用接收电平中的一个超过上限阈值。 
根据权利要求4的发明是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3中的任何一项所述的调制模式切换方法,其中,在比较步骤中,在传输质量优先的情况下,通过上限比较单元进行的比较之后是通过下限比较单元进行的比较,而在传输容量优先的情况下,通过下限比较单元进行的比较之后是通过上限比较单元进行的比较。 
根据权利要求5的发明是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4中的任何一项所述的调制模式切换方法,其中,系统增益增加方向的调制模式是QPSK,并且系统增益减小方向的调制模式是QAM。 
根据权利要求6的发明是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4中的任何一项所述的调制模式切换方法,其中,冗余构造为FD(频率分集)构造。 
根据权利要求7的发明是一种点对点无线电通信系统中的调制模式切换型通信装置,其中,要使用的调制模式能够在n种调制模式之间进行切换,并且无线电传输线路具有现用系统和备用系统的冗余构造,该调制模式切换型通信装置包括:设置单元,在该设置单元中,预先设置传输质量优先操作形式和传输容量优先操作形式中的一个以及用于切换到系统增益增加方向的调制模式方向的(n-1)种下限阈值和用于切换到系统增益减小方向的调制模式方向的(n-1)种上限阈值;下限比较单元,该下限比较单元针对操作形式中的每一个以不同的顺序将现用系统的无线电传输线路和备用系统的无线电传输线路的接收电平的每一个与下限阈值的每一个作比较;上限比较单元,该上限比较单元针对操作形式的每一个以不同的顺序将现用系统的无线电传输线路和备用系统的无线电传输线路的接收电平的每一个与上限阈值的每一个作比较;以及判定单元,该判定单元基于每一个比较结果根据操作形式的目的在切换条件下适当地控制n种调制模式之间的切换。 
根据权利要求8的发明是权利要求7中所述的调制模式切换型通信装置,其中,比较单元包括用于处理现用系统和备用系统的高电平标记,当无线电传输线路的接收电平超过上限阈值时置位高电平标记,并且当接收电平变成等于或小于下限阈值时复位高电平标记;并且在传输质量优先的情况下,对于系统增益增加方向的调制模式的切换条件是,现用系统的无线电传输线路的接收电平和备用系统的无线电传输线路的接收电平中的一个变成等于或小于下限阈值;对于系统增益减小方向的调制模式的切换条件是,现用系统(备用系统)的无线电传输线路的接收电平超过上限阈值,并且与备用系统(现用系统)相对应的高电平标记被置位;以及在其它情况下,保持当前调制模式。 
根据权利要求9的发明是权利要求7中所述的调制模式切换型通信装置,其中,比较单元包括用于处理现用系统和备用系统的低电平标记,当无线电传输线路的接收电平变成等于或小于下限阈值时置位低电平标记,并且当接收电平超过上限阈值时复位低电平标记;并且在传输容量优先的情况下,对于系统增益减小方向的调制模式的切换条件是,现用系统的无线电传输线路的接收电平和备用系统的无线电传输线路的接收电平中的一个超过上限阈值;对于系统增益增加方向的调制模式的切换条件是,现用系统(备用系统)的无线电传输线路的接收电平等于或小于下限阈值,并且与备用系统(现用系统)相对应的低电平标记被置位;以及在其它情况下,保持当前调制模式。 
根据权利要求10的发明是权利要求7至权利要求9中的任何一项所述的调制模式切换型通信装置,其中,在比较步骤中,在传输质量优先的情况下,比较单元首先执行通过上限比较单元进行的比较,并且然后执行通过下限比较单元进行的比较,而在传输容量优先的情况下,比较单元首先执行通过下限比较单元进行的比较,并且然后执行通过上限比较单元进行的比较。 
根据权利要求11的发明是权利要求7至权利要求10中的任何一项所述的调制模式切换型通信装置,其中,系统增益增加方向的调制模式是QPSK,并且系统增益减小方向的调制模式是QAM。 
根据权利要求12的发明是根据权利要求7至权利要求11中的任何一项所述的调制模式切换型通信装置,其中,冗余构造是FD(频率分集)构造。 
根据权利要求13的发明是一种点对点无线电通信系统中的调制模式切换程序记录介质,其中,要使用的调制模式能够在QPSK与QAM之间进行切换,并且无线电传输线路具有现用系统和备用系统的冗余构造,其中,如果点对点无线电通信系统处于传输质量优先状态,则调制模式切换程序包括:第一步骤,针对现用系统和备用系统中的每一个,将无线电传输线路的接收电平与用于切换到系统增益减小方向的调制模式方向的上限阈值作比较;第二步骤,如果在第一步骤中接收电平等于或小于上限阈值,则针对现用系统和备用系统中的每一个,将无线电传输线路的接收电平与用于切换到系统增益增加方向的调制模式方向的下限阈值作比较;第三步骤,如果在第二步骤中在现用系统和备用系统的至少一个中接收电平等于或小于下限阈值,则对现用系统和备用系统的中的每一个置位低标记并且复位高标记,以将调制模式改变成QPSK;第四步骤,如果在第一步骤中接收电平超过上限阈值,则对现用系统和备用系统中的每一个复位低标记并且置位高标记;以及第五步骤,如果现用的高标记和备用的高标记被置位,则将调制模式改变为QAM。 
根据权利要求14的发明是一种点对点无线电通信系统中的调制模式切换程序记录介质,其中,要使用的调制模式在QAM与QPSK之间进行切换,并且无线电传输线路具有现用系统和备用系统的冗余构造,其中,如果点对点无线电通信系统处于传输容量优先状态,则调制模式切换程序包括:第一步骤,针对现用系统和备用系统中的每一个,将无线电传输线路的接收电平与用于切换到系统增益增加方向的调制模式方向的下限阈值作比较;第二步骤,如果在第一步骤中接收电平超过下限阈值,则针对现用系统和备用系统中的每一个,将无线电传输线路的接收电平与用于切换到系统增益减小方向的调制模式方向的上限阈值作比较;第三步骤,如果在第二步骤中在现用系统和备用系统的至少一个中接收电平超过上限阈值,则对现用系统和备用系统中的每一个复位低标记并且置位高标记,以将调制模式改变成QAM;第四步骤,如果在第一步骤中接收电平等于或小于下限阈值,则对现用 系统和备用系统中的每一个置位低标记并且复位高标记;以及第五步骤,如果现用系统的低标记和备用系统的低标记被置位,则将调制模式改变成QPSK。 
有利效果 
本发明的有利效果在于能够提供一种调制模式切换型通信装置和调制模式切换方法,该装置和方法能够缓解由于降雨和/或衰落所导致的通信质量的变差、适当地控制调制模式的切换、以及处理根据多样化的客户需要的操作形式。 
其第一原因在于,本发明具有这样的构造使得在调制模式在具有不同系统增益的n种调制模式之间进行切换的情况下,准备了用于降低调制多值数(以通过增加系统增益来确保质量)的(n-1)个下限阈值和用于提高调制多值数(以通过减小系统增益来确保容量)的(n-1)个上限阈值,并且将阈值的每一个与现用系统和备用系统二者的接收电平作比较,以判断调制模式切换。此外,其第二原因在于,能够提供根据质量优先和容量优先判定的并且因此能够处理客户的操作形式的两种类型的调制模式切换条件。 
即,当以质量优先来实现操作时,当现用系统和备用系统中的至少一个的接收电平变成等于或小于下限阈值时,执行控制,使得降低调制度,而仅当现用系统和备用系统的接收电平都变成大于上限阈值时,才执行控制,使得提高调制度。此外,当上述现象都没有发生时,维持当前调制度,使得尽可能长地以低多值调制模式实现操作。该结果是,能够确保接收电平的波动裕度。 
另一方面,当以容量优先实现操作时,仅当现用系统和备用系统的接收电平都变成等于或小于下限阈值时,才执行控制,使得降低调制度,而当现用系统和备用系统中的至少一个的接收电平超过上限阈值时,执行控制,使得提高调制度。此外,当上述现象都没有发生时, 维持当前调制度,使得尽可能长地以高多值调制模式实现操作。该结果是,操作期间的总传输容量被最大化。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依据调制模式切换型通信装置的示例性实施例的框图; 
图2是图示依据本发明的调制电路的细节的框图; 
图3是图示依据本发明的解调电路的细节的框图; 
图4是图示依据本发明的控制电路的细节的框图; 
图5是用于说明依据本发明的调制模式切换的细节的波形图; 
图6是用于说明依据本发明的调制模式切换操作的流程图; 
图7是在质量优先的情况下的调制模式切换的流程图; 
图8是在容量优先的情况下的调制模式切换的流程图; 
图9是示出依据本发明的调制模式切换型通信装置的另一示例的框图;以及 
图10是示出具有1+0构造的传统的调制模式切换型通信装置的示例的框图。 
附图标记的说明 
11、21、31天线 
12、13发射电路 
14、15调制电路 
16发射分配电路 
17、27、34基带信号处理电路 
22、23、32接收电路 
24、25、33解调电路 
26接收切换电路 
28、35控制电路 
29传感器电路 
具体实施方式
被认为是用于实现本发明的最佳方式的调制模式切换方法采用FD系统构造,其中,用由现用系统和备用系统组成的两种类型的射频来倍增(double)无线电传输线路。为现用系统分配频率中的一个,并且为备用系统分配另一个频率。具有两种类型的射频的无线电波涉及由于衰落而引起的在不同时刻的相互不同的接收电平波动。因此,通过用冗余来构造无线电传输线路,能够选择在没有衰落出现的一侧的接收到的信号,并且从而避免在从无线电装置输出的双极信号和/或光信号中的比特误差的出现。 
此外,关于客户需要,在电话呼叫等中存在质量优先的客户需要,其中,期望提供质量保持使得即使降雨和/或衰減出现时也尽可能地防止比特误差的发生,并且在IP分组数据传输等中存在容量优先的客户需要,其中,期望在总操作时间中尽可能地确保传输容量。通过本发明也能够处理这些客户需要。因此,包括用于接收电平的下限和上限的两种类型的阈值被设置成并且用于实现在适合于质量优先的调制模式和适合于容量优先的调制模式之间的切换控制。 
即,对现用系统的接收电场的接收电平和备用系统的接收电场的接收电平进行监视。然后,在质量优先的情况下,当现用系统和备用系统的接收电场的接收电平中的一个等于或小于下限阈值时,将调制模式切换到用于增加系统增益的模式,而当现用系统和备用系统的接收电场的接收电平都超过上限阈值时,将调制模式切换到用于减小系统增益的模式。注意,“系统增益”指在发射电平和接收电平之间的比率,其用于在无线电传输期间通过相对于特定传输线路电平损耗维持数据质量来实现信号通道。 
此外,在容量优先的情况下,当现用系统和备用系统的接收电场的接收电平中的一个超过上限阈值时,将调制模式切换到利用其系统增益减小但是传输容量增加的模式,而当现用系统和备用系统的接收 电场的接收电平都等于或小于下限阈值时,将调制模式切换到利用其系统增益增加但是传输容量减小的模式。 
关于P-P无线电系统的调制模式,QPSK和QAM是公知的。如众所周知的,QPSK是其中输入信号被转换为四个信号点的调制模式,而QAM将输入信号转换成16、32、64、128等的信号点。点的数目越大,能够同时传输的信息量就越大。即,数据传输容量变得更大。然而,由于点之间的间隔变得较窄并且因此解调和鉴别时的容许误差的范围变得较窄,所以对于噪声和失真的容限变得较小并且从而通信质量变差。另一方面,当点的数目小时,点鉴别变得比较容易并且对噪声和失真的容限变得较大。然而,数据传输容量变得较小。 
因此,这意味着适用于质量优先的调制模式是QPSK,而适用于容量优先的调制模式是QAM。因此,当通过质量优先来实现操作时,切换调制模式,使得根据QPSK的操作时间尽可能地更长,而当通过容量优先来实现操作时,切换调制模式,使得根据具有较高多值的QAM的操作时间尽可能地更长。 
[构造的说明] 
在下文中参考附图来详细说明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在附图中,当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时,它们指示相同的功能或结构。 
图1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依据调制模式切换型通信装置的示例性实施例的框图。该无线电通信系统具有FD系统构造,其中,用现用系统和备用系统的两种类型的射频f1和f2来倍增无线电传输线路,并且该无线电通信系统由发射侧的无线电通信装置10和接收侧的无线电通信装置20组成。无线电通信装置10和无线电通信装置20具有相同的构造和相同的功能。注意,在附图中省略了无线电通信装置10中的接收侧装置1A和无线电通信通信装置20中的发射侧装置2A的细节的图示以避免复杂的附图。接收侧装置1A类似于除了发射侧装置2A之外 的无线电通信装置20的部分,并且发射侧装置2A类似于除了接收侧装置1A之外的无线电通信装置10的部分。 
无线电通信装置10由基带信号处理电路17、发射分配电路16、两个调制电路14和15、两个发射电路12和13和天线11组成。调制电路14和发射电路12组成现用系统,并且调制电路15和发射电路13组成备用系统。 
基带信号处理电路17具有将被外部地输入到无线电通信装置10的双极信号和/或光信号转换为被表达为二进制信号(“0”或“1”)的基带信号的功能。发射分配电路16将基带信号分配给现用系统和备用系统。调制电路14和15中的每一个将基带信号转换成中频信号(IF信号)。发射电路12将IF信号转换成第一射频带中的无线电信号f1,并且发射电路13将IF信号转换成第二射频带中的无线电信号f2。天线11发射无线电信号f1和f2,并且接收来自相对的无线电通信装置20的发射侧装置2A的无线电信号(f3和f4)。 
如图2中详细所示,调制电路14包括复用单元14a和调制单元14b。复用单元14a对从发射分配电路16输入的主信号的基带信号和从接收侧装置1A提供的调制模式切换控制信息e1进行复用,并且调制单元14b通过以当前调制模式(调制模式切换之前的调制模式)调制复用的信号来将该复用的信号转换成中频信号。通过对基带信号和调制模式切换控制信息e1进行复用,调制模式切换控制信息e1能够被传达到相对的装置。当然,在发射侧装置2A中也存在类似于调制电路14的调制电路。 
无线电通信装置20由天线21、两个接收电路22和23、两个解调电路24和25、接收切换电路26、基带信号处理电路27、控制电路28和发射侧装置2A组成。接收电路22和解调电路24组成现用系统,并且接收电路23和解调电路25组成备用系统。 
天线21接收其中合并了现用系统的无线电信号f1和备用系统的无线电信号f2的接收信号a,并且将该接收信号a输出到接收电路22和23。接收电路22从该接收信号a中提取现用系统的无线电信号f1,将该无线电信号f1转换成中频(IF信号)b1,并且将中频b1输出到解调电路24。同时,接收电路23从接收信号a中提取备用系统的无线电信号f2,将无线电信号f2转换成中频(IF信号)b2,并且将中频b2输出到解调电路25。 
此外,接收电路22以模拟方式检测瞬时波动的接收信号a的接收电平,并且向控制电路28输出接收监测信号c1,该接收监测信号c1通过在不执行任何其它处理的情况下执行A/D(模拟/数字)转换来获得。同时,接收电路23以模拟方式检测瞬时波动的接收信号a的接收电平,并且向控制电路28输出接收监测信号c2,该接收监测信号c2通过在不执行任何其它处理的情况下执行A/D(模拟/数字)转换来获得。 
从来不对以模拟方式检测到的接收电平进行平均。如果对接收电平进行平均,则会在完成调制模式的判定之前出现延迟。因此,在其中传输连续信号的无线电系统中,无法在不产生延迟的情况下跟随由诸如降雨和衰落的效应所引起的接收电平中的波动,并且因此增加了比特误差可能出现的可能性。 
解调电路24对接收电路22的IF信号b1进行解调,以再生基带信号d1并且将该基带信号d1输出到接收切换电路26。同时,解调电路25对接收电路23的IF信号b2进行解调,以再生基带信号d2并且将该基带信号d2输出到接收切换电路26。 
装备有用于缓解从现用系统和备用系统提供的数据信号的到达时波动的存储器功能的接收切换电路26在不引起任何瞬间中断的情况下 选择不受衰落影响的现用系统和备用系统的基带信号d1和d2中的一个,并且将所选择的基带信号输出到基带信号处理电路27。基带信号处理电路27将基带信号转换成双极信号、光信号等,并且外部地输出该转换的信号。 
控制电路28在其中具有用于切换控制的两个阈值(下限阈值LS和上限阈值HS),基于该阈值根据适用于质量优先的调制模式切换条件和适用于容量优先的调制模式切换条件来执行两种类型的调制模式之间的切换。此外,在操作之前,用户通过使用开关等来在无线电通信装置20中设置质量优先和容量优先的操作形式中的一个,并且控制电路28能够识别所设置的操作形式。 
如图3中详细所示,解调电路24包括分离单元24a和解调单元24b。解调单元24b基于从控制电路28提供的调制模式控制信息e2来以调制模式对IF信号b1进行解调,以再生基带信号并且将该基带信号输出到分离单元24a。分离单元24a从解调单元24b输入的基带信号中分离调制模式信息g1,并且将该调制模式信息g1输出到控制电路28。此外,分离单元24a再生通过从输入的基带信号中分离调制模式信息g1所获得的主信号的基带信号d1,并且将该基带信号d1输出到接收切换电路26。当然,在接收侧装置1A中也存在类似于解调电路24的解调电路。 
如图4中详细所示出,控制电路28包括两个比较单元28a和28b、判定单元28c以及设置单元28d。当然,在接收侧装置1A中也存在类似于控制电路28的控制电路。设置单元28d参考优选设置的操作形式,并且将其输出到比较单元28a和28b。此外,设置单元28d还将预先设置的下限阈值LS和上限阈值HS输出到比较单元28a和28b。比较单元28a和28b中的每一个由将其上限阈值HS与接收监测信号作比较的上限比较单元和将其下限阈值LS与接收监测信号作比较的下限比较单元组成。 
比较单元28a将从接收电路22提供的接收监测信号c1与下限阈值LS作比较并且与上限阈值HS作比较,并且将其结果输出到判定单元28c。同时,比较单元28b将从接收电路23提供的接收监测信号c2与下限阈值LS作比较并且与上限阈值HS作比较,并且将其结果输出到判定单元28c。如稍后描述的,根据操作形式来改变这些比较的步骤。 
判定单元28c在其中具有低电平标记L1和L2以及高电平标记H1和H2以处理现用系统和备用系统。基于比较单元28a和28b中的比较结果来置位/复位低电平标记L1和L2以及高电平标记H1和H2。根据操作形式,用于置位/复位的条件是不同的。判定单元28c基于比较单元28a和28b中的比较结果以及低电平标记L1和L2及高电平标记H1和H2的状态来确定调制模式,并且输出调制模式切换控制信息e1和e2。 
根据操作形式,调制模式判定的逻辑是不同的。调制模式切换控制信息e1通过发射侧装置2A被发送到无线电通信装置10,并且用于调制模式的切换。在确认了无线电通信装置10中的调制模式的切换之后,调制模式切换控制信息e2被发送到调制电路14和15以及解调电路24和25,并且用于无线电通信装置20中的调制模式的切换。可以通过由无线电通信装置10和无线电通信装置20之间的调制模式的不同所引起的信号中断的发生来在无线电通信装置20中确认无线电通信装置10中的调制模式的切换。 
在发射侧装置2A中,如上所述,调制模式切换控制信息e1被复用成(与图2相对应的)调制电路的复用单元14a中的主信号。在接收侧装置1A中,当通过天线11接收到该信号时,在接收侧装置1A的(与图3相对应的)解调电路的分离单元24a中提取和分离调制模式信息g1,并且将其发送到(与图4相对应的)控制电路的判定单元28c,如上所述。调制模式信息g1是在相对装置中复用的调制模式切换控制信 息e1。 
在判定单元28c中,调制模式信息g1是从解调电路24输入的,并且调制模式信息g2是从解调电路25输入的。调制模式信息g1和g2基于从相对无线电通信装置发射的信息。此外,如果相对的无线电通信装置在决定调制模式时具有始发性,则判定单元28c根据相对的无线电通信装置的始发性来决定调制模式。在下面的说明中假定无线电通信装置20具有始发性。 
[调制模式切换的细节] 
接下来,参考图5说明基于质量优先和容量优先操作形式之间的不同来执行的调制模式切换的细节。图5示出了在FD系统中现用系统和备用系统的无线电传输线路中出现不同的接收电平波动时现用系统接收电场(实线)和备用系统接收电场(虚线)。水平轴表示时间,并且垂直轴表示相应的接收电场的接收电平。通过改变调制度来执行调制模式切换。另外,示出了其中执行QPSK和QAM的两步切换控制的示例。下限阈值LS是QPSK改变阈值,并且上限阈值HS是QAM改变阈值。在该情况下,从QPSK到QAM的切换是到用于减小系统增益的方向的切换,并且从QAM到QPSK的切换是到用于增加系统增益的方向的切换。 
当实现质量优先操作时,如果现用系统的接收监测信号c1的接收电平和备用系统的接收监测信号c2的接收电平中的任何一个变成等于或小于下限阈值LS(QPSK改变阈值)(图5中的时刻t0,条件1),则执行控制使得调制度被降低到QPSK。此外,如果现用系统的接收监测信号c1的接收电平和备用系统的接收监测信号c2的接收电平都超过上限阈值HS(QAM改变阈值)(图5中的时刻t7,条件2),则执行控制使得调制度被提高到QAM。即使接收电平离开条件1也保持当前调制度直至满足条件2,或者即使接收电平离开条件2也保持当前调制度直至满足条件1。这样,确保了系统裕度。 
通过该控制方法,由于可以使得以其中调制度低(系统增益高,并且对于C/N(载波/噪声)比的容限高)的QPSK的操作时间更长,所以与QAM操作相比,能够降低由于由诸如降雨和/或衰退的效应所引起的接收电平中的减小而导致的质量变差的可能性。因此,能够实现对于其中质量保持是必要的操作形式的有效设置。虽然在时刻t0和t3之间存在如下时间段,在该时间段期间接收监测信号c1的接收电平或备用接收监测信号c2的接收电平上升并且超过上限阈值HS,但是由于从未满足条件2所以如由图5底部的柱条状线所指示的来保持QPSK操作。 
然而,在时刻t3满足条件2并且从而操作被切换到以QAM的操作。这是因为接收监测信号c2的接收电平超过上限阈值HS,并且在时刻t2接收监测信号c1曾经超过上限阈值HS并且该超过状态被保持直至时刻t4。在时刻t4,接收监测信号c1变成等于或小于下限阈值LS,操作再次以QPSK来执行。应当以类似的方式来解释时刻t4至时刻t7。 
当实现容量优先操作时,如果现用系统的接收监测信号c1的接收电平和备用系统的接收监测信号c2的接收电平变成等于或小于下限阈值LS(QAM变化阈值)(图5中的时刻t1,条件3),则执行控制使得调制度被降低到QPSK。此外,如果现用系统的接收监测信号c1和备用系统的接收监测信号c2的接收电平中的任何一个超过上限阈值HS(QAM改变阈值)(图5中的时刻t2和t6,条件4),则执行控制使得调制度被提高到QAM。即使接收电平离开条件3也保持当前调制度直至满足条件4,或者即使接收电平离开条件4也保持当前调制度直至满足条件3。 
通过该控制方法,由于能够使得以其中调制度高的QAM的操作时间更长,所以能够进行大量的数据容量的传输。虽然在时刻t1和t2之间以及在时刻t5和t6之间存在如下时间段,在该时间段期间接收监 测信号c1的接收电平或者备用接收监测信号c2的接收电平上升并且离开条件3,但是因为从未满足条件4,所以如图5的底部的条状线所示的保持QPSK操作。此外,虽然在时刻t2和t5之间存在如下时间段,在该时间段期间接收监测信号c1的接收电平或者备用接收监测信号c2的接收电平下降并且离开条件4,但是因为从未满足条件3,所以如图5的底部的条状线所示的保持QAM操作。 
注意,即使在上述1+1构造中,如果由于电源停止状态等而导致无线电传输线路不具有冗余构造,则应用用于1+0构造的切换条件。即,不论是以质量优先还是以容量优先来实现操作,如果接收电平变成等于或小于下限阈值LS(条件1=条件3),则执行控制使得调制度被降低到QPSK,而如果接收电平超过上限阈值HS(条件2=条件4),则执行控制使得调制度被提高到QAM。用于保持调制度的逻辑与上述的相同。如果在接收监测信号c1的接收电平方面进行描述,则执行控制使得在时刻t0至t2以及t4至t6的期间调制度被提高,并且在时刻t2至t4以及时刻t6和后续的时刻期间调制度被降低。 
注意,存在两种可能的次序(包括共同切换次序和逐次切换次序)作为调制模式切换控制步骤。在共同切换次序中,基于调制模式切换控制信号e来彼此同步地切换现用系统的调制电路和解调电路以及备用系统的调制电路和解调电路的调制模式。 
在逐次切换次序中,按顺序执行现用系统的调制模式切换和备用系统的调制模式切换。在该情况下,控制电路28确认接收切换电路26的切换状态,并且先于另一个系统切换接收切换电路26没有选择的例如备用系统的系统的调制模式。然后,在控制电路28确认调制模式改变完成之后,控制电路28使得接收切换电路26将操作从现用系统切换到备用系统,并且此后,控制先前现用系统的调制模式的切换。该次序控制的优点在于,可以通过执行对备用系统的切换控制来避免信号中断时间,否则,该信号中断时间将持续,直至相对的调制电路和 解调电路的调制模式彼此匹配。然而,由于需要次序处理时间,所以对由于降雨和/或衰落所造成的突变的响应特性将变差。 
[操作说明] 
参考图6至图8中所示的流程图来说明具有上述构造的调制模式切换型通信装置的调制模式切换操作。图6示出了总体调制模式切换操作。现在,假定图1中的无线电通信装置20(本站)通过天线11和21从无线电通信装置10(相对站)接收发射信号。 
当接收电路22和23获取了现用系统和备用系统的接收电平瞬时值时(图6中的步骤S1),它们将该获取的接收电平信息(接收监测信号c1和c2)发送到控制电路28(步骤S2)。控制电路28将接收监测信号c1和c2与预先设置的下限阈值LS和上限阈值HS作比较(步骤S3),并且基于条件1至4做出关于调制模式切换的判断(步骤S4)。 
如果要执行调制模式切换,则发射侧装置2A将调制模式切换控制信息e复用成主信号作为切换请求信息,并且将该复用的信号无线地传达到相对站(步骤S5)。在形成无线电传输线路的相对站之间的信号通道状态下传达了信息时,执行调制模式的切换控制。这是因为,如果调制模式在相对站之间不匹配,则任何信号都无法在其间通过。 
在相对站中,当接收侧装置1A接收到已经被无线发射的调制模式切换控制信息e时,包括在接收侧装置1A中的调制电路14和15以及解调电路(未示出)的调制模式响应于该请求而进行切换(步骤S6)。从此刻起,由于本站和相对站的调制模式彼此不匹配,所以无法在相对站之间建立同步,从而造成信号中断。 
在本站中,通过异步状态(信号中断)来确认相对站已经改变了调制模式的事实(步骤S7),并且对包括在发射侧装置2A中的解调电路24和25以及调制电路的调制模式进行切换(步骤S8)。如果适 当地完成改变控制,则在切换之后用所采用的调制模式在解调电路24和25中建立接收信号同步(步骤S9)。因此,完成了调制模式切换控制,并且信号可以在相对装置之间通过。 
与此相反,如果在由相对站的每一个的控制电路计数的预定时间内无法建立接收信号的同步(步骤S9),则意味着没有适当地完成切换控制。因此,相对站和本站中的每一个的控制电路的调制电路和解调电路自己恢复成进行切换之前所使用的调制模式。例如,在执行控制使得调制模式从QAM切换到QPSK之后,如果在预定时间度过之后无法实现信号通道(同步建立),则本站和相对站二者的调制模式自己返回到QPSK。预定时间是在相对站之间建立的并且由发射侧和接收侧二者中的控制电路28所拥有的计时器来计数的时间。该计数在切换调制模式时的时刻开始。 
接下来,参考图7和图8来说明图6中的步骤S3和S4的细节。图7与质量优先的操作形式相对应,并且图8与容量优先的操作形式相对应。该操作形式根据客户需要在控制电路28中被预先设置。 
在图7中,在质量优先的情况下,将现用系统的接收监测信号c1与上限阈值HS作比较(图7中的步骤T11)。作为比较的结果,如果c1的值等于或小于上限阈值HS(步骤T11处的N),则还将接收监测信号c1与下限阈值LS作比较(图7中的步骤T12)。因此,如果c1的值等于或小于下限阈值LS(步骤T12处的N),则置位现用系统的低电平标记L1,并且复位现用系统的高电平标记H1(步骤T13)。此外,由于满足了条件1,所以发出将调制多值数改变成低的多值的指令(步骤T14)。然而,如果c1的值超过下限阈值LS(步骤T12处的Y),则该过程回到步骤T11。 
关于备用系统的接收监测信号c2,执行与现用系统的接收监测信号c1的上述处理类似的处理(步骤T21至T24)。在步骤T23中,置 位备用系统的低电平标记L2,并且复位现用系统的高电平标记H2(步骤T23)。此外,由于满足了条件1,所以发出将调制多值数改变成低的多值的指令(步骤T24)。 
在现用系统的步骤T11中,如果c1的值高于上限阈值HS(步骤T11处的Y),则复位现用系统的低电平标记L1,并且置位现用系统的高电平标记H1(步骤T15)。这时,如果备用系统的高电平标记H2被置位(步骤T16处的Y),则满足了条件2,并且因此发出将调制多值数改变成高的多值的指令(步骤T17)。另一方面,如果备用系统的高电平标记H2没有被置位(步骤T16处的N),则该过程回到步骤T11。 
关于备用系统的接收监测信号c2,执行与现用系统的接收监测信号c1的上述处理类似的处理(步骤T25至T27)。在步骤T26中,如果现用系统的高电平标记H1被置位(步骤T26处的Y),则满足了条件2,并且因此发出将调制多值数改变成高的多值的指令(步骤T27)。另一方面,如果现用系统的高电平标记H1没有被置位(步骤T26处的N),则该过程返回到步骤T21。 
图7中图示了该过程,为了简化图示,假设它们在现用系统与备用系统之间被同时执行。然而,这些过程通常以交替的方式来执行。当然,它们可以同时执行。 
此外,图7中所示的步骤可以由在组成控制电路28的CPU中所执行的程序来实现。 
在图8中,在容量优先的情况下,将现用系统的接收监测信号c1与下限阈值LS作比较(图8中的步骤U11)。作为比较的结果,如果c1的值大于下限阈值LS(步骤U11处的Y),则还将接收监测信号c1与上限阈值HS作比较(步骤U12)。因此,如果c1的值大于上限 阈值HS(步骤U12处的Y),则复位现用系统的低电平标记L1,并且置位现用系统的高电平标记H1(步骤U13)。此外,由于满足了条件3,所以发出将调制多值数改变成高的多值的指令(步骤U14)。然而,如果c1的值等于或小于上限阈值HS(步骤U12处的N),则该过程返回到步骤U11。 
关于备用系统的接收监测信号c2,执行与现用系统的接收监测信号c1的上述处理类似的处理(步骤U21至U24)。在步骤U23中,复位备用系统的低电平标记L2,并且置位现用系统的高电平标记H2。此外,由于满足了条件3,所以发出将调制多值数改变成高的多值的指令(步骤U24)。 
在现用系统的步骤U11中,如果c1的值等于或小于下限阈值LS(步骤U11处的N),则置位现用系统的低电平标记L1,并且复位现用系统的高电平标记H1(步骤U15)。这时,如果备用系统的低电平标记L2被置位(步骤U16处的Y),则满足了条件4,并且因此发出将调制多值数改变成低的多值的指令(步骤U17)。另一方面,如果备用系统的低电平标记L2没有被置位(步骤U16处的N),则该过程返回到步骤U11。 
关于备用系统的接收监测信号c2,执行与现用系统的接收监测信号c1的上述处理类似的处理(步骤U25至U27)。在步骤U26中,如果现用系统的低电平标记L1被置位(步骤U26处的Y),则满足了条件4,并且因此发出将调制多值数改变成低的多值的指令(步骤U27)。另一方面,如果现用系统的低电平标记L1没有被置位(步骤U26处的N),则该过程返回到步骤U21。 
图8中图示了该过程,为了简化图示,假定它们在现用系统与备用系统之间被同时执行。然而,这些过程通常以交替的方式来执行。当然,它们可以同时执行。 
此外,图8中所示的步骤可以由在组成控制电路28的CPU中所执行的程序来实现。 
实施例 
图9示出了其中控制电路28具有附加特征而其它基本结构与上文描述的那些相同的构造作为根据本发明的另一示例性实施例。 
在该图中,将传感器电路29添加在图1中所示的无线电通信装置20中,并且将来自传感器电路29的结果输入到控制电路28。传感器电路29将测量到的数据输出到控制电路28,该传感器电路29是能够测量例如温度、湿度、降雨量和大气压力的传感器。当检测到诸如大气压力下降的天气变化的特定指示时,控制电路28在开始下雨之前执行调制模式的切换控制。这样,能够在预测接收电平改变的同时预先执行调制模式的切换控制,并且从而提供能够实现更详细的操作的调制切换型无线电通信装置。 
目前已经说明了其中在两种调制模制之间执行切换的示例。然而,以更为普通的方式,调制模式可以在n种调制模式(n为大于1的整数)之间进行切换。在这样的情况下,将接收电平与(n-1)种下限阈值LS和(n-1)种上限阈值HS作比较。 
例如,在n=4的情况下(QPSK-16QAM-32QAM-128QAM),存在三种阈值。设置了QPSK与16QAM之间的下限阈值11和上限阈值21、16QAM与32QAM之间的下限阈值12和上限阈值22,以及32QAM与128QAM之间的下限阈值13和上限阈值23。即,下限阈值11是用于执行控制“16QAM->QPSK”的阈值;下限阈值12是用于执行控制“32QAM->16QAM”的阈值;并且下限阈值13是用于执行控制“128QAM->32QAM”的阈值。类似地,上限阈值21是用于执行控制“QPSK->16QAM”的阈值;上限阈值22是用于执行控制 “16QAM->32QAM”的阈值;并且上限阈值23是用于执行控制“32QAM->128QAM”的阈值。以该方式,通过将获取的接收电平与2(n-1)种阈值作比较来判断调制模式的切换控制。 
目前已经说明了FD(频率分集)构造的示例,其中,无线电传输线路具有现用系统和备用系统的冗余构造。然而,本发明不限于与它们类似的构造,并且还可以被构造为SD(空间分集)构造,即,在该构造中,发射侧和接收侧中的每一个使用两个天线使得在使用具有相同频率的无线电波时使用两个物理上分离的无线电传输线路。在这样的构造中,如果参考图1进行说明,则发射电路12和发射电路13不彼此连接,而是连接到无线电通信装置10中的其独立的天线。类似地,接收电路22和接收电路23不彼此连接,而是连接到无线电通信装置20中的其独立的天线。其它结构和功能与其中使用不同频率的上述示例相同。 
虽然目前已经参考特定示例性实施例说明了本发明,但是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示例性实施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目的的情况下作出对本发明的构造和细节的各种修改。 
本申请基于2008年1月17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No.2008-007533并且请求该申请的优先权权益,该申请的公开的全部内容通过引用并入到本文中。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涉及调制模式切换,并且特别适用于其中无线电传输线路具有现用系统和备用系统的冗余构造的点对点无线电通信系统中的调制模式切换型通信装置和调制模式切换方法。 

Claims (10)

1.一种点对点无线电通信系统中的调制模式切换方法,其中,要使用的调制模式能够在n种调制模式之间进行切换,并且无线电传输线路具有现用系统和备用系统的冗余构造,所述调制模式切换方法包括下述步骤:
预先设置传输质量优先操作形式和传输容量优先操作形式中的一个;
预先设置用于切换到系统增益增加方向的调制模式方向的(n-1)种下限阈值以及用于切换到系统增益减小方向的调制模式方向的(n-1)种上限阈值;
在所述传输质量优先的情况下,将所述现用系统的无线电传输线路的接收电平和所述备用系统的无线电传输线路的接收电平中的每一个接收电平与所述上限阈值进行比较,然后,将所述每一个接收电平与所述下限阈值进行比较;
在所述传输容量优先的情况下,所述每一个接收电平与所述下限阈值进行比较,然后,将所述每一个接收电平与所述上限阈值进行比较;以及
基于每一个比较的结果,根据所述操作形式的目的在切换条件下适当地控制在所述n种调制模式之间的切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调制模式切换方法,其中
当所述现用系统的无线电传输线路的接收电平和所述备用系统的无线电传输线路的接收电平中的任意接收电平超过所述上限阈值时,保持上限阈值超过状态来处理现用系统和备用系统,直至所述任意接收电平变成等于或小于所述下限阈值,以及
在所述传输质量优先中,对于系统增益增加方向的所述调制模式的切换条件是,所述现用系统的无线电传输线路的接收电平和所述备用系统的无线电传输线路的接收电平中的一个变成等于或小于所述下限阈值,并且对于系统增益减小方向的所述调制模式的切换条件是,所述现用系统的接收电平和所述备用系统的接收电平都超过所述上限阈值。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调制模式切换方法,其中
当所述现用系统的无线电传输线路的接收电平和所述备用系统的无线电传输线路的接收电平中的任意接收电平变成等于或小于所述下限阈值时,保持下限阈值未超过状态来处理现用系统和备用系统,直至所述任意接收电平超过所述上限阈值,以及
在所述传输容量优先中,对于系统增益增加方向的所述调制模式的切换条件是,所述现用系统的无线电传输线路的接收电平和所述备用系统的无线电传输线路的接收电平都变成等于或小于所述下限阈值,并且对于系统增益减小方向的所述调制模式的切换条件是,所述现用系统的无线电传输线路的接收电平和所述备用系统的无线电传输线路的接收电平中的一个超过所述上限阈值。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调制模式切换方法,其中,系统增益增加方向的所述调制模式是QPSK,并且系统增益减小方向的所述调制模式是QA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调制模式切换方法,其中,所述冗余构造是频率分集FD构造。
6.一种点对点无线电通信系统中的调制模式切换型通信装置,其中,要使用的调制模式能够在n种调制模式之间进行切换,并且无线电传输线路具有现用系统和备用系统的冗余构造,所述调制模式切换型通信装置包括:
设置单元,在设置单元中,预先设置传输质量优先操作形式和传输容量优先操作形式中的一个、以及用于切换到系统增益增加方向的调制模式方向的(n-1)种下限阈值和用于切换到系统增益减小方向的调制模式方向的(n-1)种上限阈值;
下限比较单元,所述下限比较单元针将所述现用系统的无线电传输线路的接收电平和所述备用系统的无线电传输线路的接收电平中的每一个与所述下限阈值中的每一个作比较;
上限比较单元,所述上限比较单元将所述现用系统的无线电传输线路的接收电平和所述备用系统的无线电传输线路的接收电平中的每一个与所述上限阈值中的每一个作比较;以及
判定单元,所述判定单元基于每一个比较的结果,根据所述操作形式的目的在切换条件下适当地控制在所述n种调制模式之间的切换,
其中,在所述传输质量优先的情况下,所述判定单元首先执行通过所述上限比较单元进行的比较,并且然后执行通过所述下限比较单元进行的比较,而在所述传输容量优先的情况下,所述判定单元首先执行通过所述下限比较单元进行的比较,并且然后执行通过所述上限比较单元进行的比较。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调制模式切换型通信装置,其中,
所述判定单元包括用于处理现用系统和备用系统的高电平标记,当所述现用系统的无线电传输线路的接收电平和所述备用系统的无线电传输线路的接收电平中的任意接收电平超过所述上限阈值时,置位所述高电平标记,并且当所述任意接收电平变成等于或小于所述下限阈值时,复位所述高电平标记,以及
在所述传输质量优先的情况下,对于系统增益增加方向的所述调制模式的切换条件是,所述现用系统的无线电传输线路的接收电平和所述备用系统的无线电传输线路的接收电平中的一个变成等于或小于下限阈值;对于所述系统增益减小方向的所述调制模式的切换条件是,所述现用系统的无线电传输线路的接收电平超过所述上限阈值,并且与所述备用系统相对应的高电平标记被置位,或者所述备用系统的无线电传输线路的接收电平超过所述上限阈值,并且与所述现用系统相对应的高电平标记被置位;以及在其它情况下,保持当前调制模式。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调制模式切换型通信装置,其中,
所述判定单元包括用于处理现用系统和备用系统的低电平标记,当所述现用系统的无线电传输线路的接收电平和所述备用系统的无线电传输线路的接收电平中的任意一个接收电平变成等于或小于所述下限阈值时置位所述低电平标记,并且当所述任意一个接收电平超过所述上限阈值时复位所述低电平标记,以及
在所述传输容量优先的情况下,对于系统增益减小方向的所述调制模式的切换条件是,所述现用系统的无线电传输线路的接收电平和所述备用系统的无线电传输线路的接收电平中的一个超过所述上限阈值;对于系统增益增加方向的所述调制模式的切换条件是,所述现用系统的无线电传输线路的接收电平等于或小于所述下限阈值,并且与所述备用系统相对应的低电平标记被置位,或者所述备用系统的无线电传输线路的接收电平等于或小于所述下限阈值,并且与所述现用系统相对应的低电平标记被置位;以及在其它情况下,保持当前调制模式。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调制模式切换型通信装置,其中,系统增益增加方向的所述调制模式是QPSK,并且系统增益减小方向的所述调制模式是QAM。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调制模式切换型通信装置,其中,所述冗余构造是频率分集FD构造。
CN2008801249917A 2008-01-17 2008-12-03 调制模式切换型通信装置及调制模式切换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91162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8-007533 2008-01-17
JP2008007533A JP4666318B2 (ja) 2008-01-17 2008-01-17 変調方式切替型通信装置および変調方式切替方法
PCT/JP2008/071941 WO2009090806A1 (ja) 2008-01-17 2008-12-03 変調方式切替型通信装置および変調方式切替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911624A CN101911624A (zh) 2010-12-08
CN101911624B true CN101911624B (zh) 2013-06-05

Family

ID=4088520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801249917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911624B (zh) 2008-01-17 2008-12-03 调制模式切换型通信装置及调制模式切换方法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8190105B2 (zh)
EP (1) EP2234359A4 (zh)
JP (1) JP4666318B2 (zh)
CN (1) CN101911624B (zh)
WO (1) WO2009090806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893531B (zh) * 2010-05-20 2015-04-15 日本电气株式会社 无线通信设备和无线通信方法
US9509536B2 (en) 2010-11-26 2016-11-29 Nec Corporation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circuit for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and communication method
US20130066600A1 (en) * 2011-09-01 2013-03-14 Utility Risk Management Corporation, Ll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eal-time line rating of a transmission line
CN102821076B (zh) * 2012-06-29 2014-12-24 天地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音频通信调制方式自适应的方法、系统、装置、电子签名工具
JP6026924B2 (ja) * 2013-03-11 2016-11-16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送信装置、受信装置、通信システム、送信方法、及び受信方法
US20150341204A1 (en) * 2013-03-11 2015-11-26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Train-informati0n management device
US9307549B2 (en) 2013-09-30 2016-04-05 Qualcomm Incorporated Dynamic SNR adjustment in a receiver supporting 256QAM
JP6514062B2 (ja) * 2015-07-30 2019-05-15 Necプラットフォームズ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無線装置、無線通信方法および無線通信プログラム
US11038604B2 (en) * 2016-10-19 2021-06-15 Nec Corporation Communication device,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communication method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756247A (zh) * 2004-09-29 2006-04-05 上海贝尔阿尔卡特股份有限公司 编码调制数据传输方法及其装置和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423754B2 (ja) * 1993-11-30 2003-07-07 パワーサプライ株式会社 製品のサンプル採取装置
JP3423764B2 (ja) 1994-03-08 2003-07-07 日本電信電話株式会社 可変容量伝送方式
JP2866642B1 (ja) * 1998-02-09 1999-03-08 株式会社ワイ・アール・ピー移動通信基盤技術研究所 スペクトル拡散多重伝送装置
KR100800807B1 (ko) * 2001-11-20 2008-02-01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재전송을 지원하는 통신시스템에서 재전송의 변조방식결정 방법 및 장치
KR101133632B1 (ko) * 2003-07-31 2012-04-10 파나소닉 주식회사 무선 송신 장치 및 변조 방식의 선택 방법
JP2005223835A (ja) 2004-02-09 2005-08-18 Nec Corp 変調方式切替通信装置および切替方法
JP3898192B2 (ja) 2004-03-29 2007-03-28 株式会社日立国際電気 適応変調方式を使用した無線通信方法及び無線通信装置
JP2006211172A (ja) * 2005-01-27 2006-08-10 Hitachi Kokusai Electric Inc 送信キャリア可変多重伝送装置
KR20070033115A (ko) * 2005-09-20 2007-03-26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광대역 무선 접속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적응 변조 및 부호화레벨 할당 시스템 및 방법
KR20070047636A (ko) * 2005-11-02 2007-05-07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역방향 로드 제어 장치 및 방법
US7903614B2 (en) * 2006-04-27 2011-03-08 Interdigital Technology Corpo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electing link adaptation parameters for CDMA-base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s
US7782765B2 (en) * 2007-01-22 2010-08-24 Harris Stratex Networks Operating Corporation Distributed protection switching architecture for point-to-point microwave radio systems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756247A (zh) * 2004-09-29 2006-04-05 上海贝尔阿尔卡特股份有限公司 编码调制数据传输方法及其装置和系统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P特开-2006211172A 2006.08.10
JP特开平11-234241A 1999.08.27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00279614A1 (en) 2010-11-04
EP2234359A4 (en) 2015-03-04
JP2009171263A (ja) 2009-07-30
US8190105B2 (en) 2012-05-29
WO2009090806A1 (ja) 2009-07-23
EP2234359A1 (en) 2010-09-29
JP4666318B2 (ja) 2011-04-06
CN101911624A (zh) 2010-12-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911624B (zh) 调制模式切换型通信装置及调制模式切换方法
CN101729756B (zh) 数字广播接收机及其信号处理方法
EP2583383B1 (en) Digital distributed antenna system with improved data transmission features
CN101355477B (zh) 无线接入系统和传输方法
US6178330B1 (en) Point-multipoint 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
US7116909B2 (en)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system and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optical space transmission system and optical space transmission method
KR20080074915A (ko) 상향링크의 송신 파라미터를 결정하는 장치 및 방법
JP4166480B2 (ja) 非対称型フレーム双方向デジタルワイヤレスシステム
WO2009093670A1 (ja) 無線伝送装置、変調方式決定方法及びその記録媒体
KR100671508B1 (ko) 시그널링 방법 및 원격 통신 시스템
EP1647099B1 (en) Transceiver and communication method for digital multi-carrier communication
US9380645B2 (en) Communication pathway supporting an advanced split microwave backhaul architecture
CA2356117A1 (en) Signalling method and telecommunication system
JP4653680B2 (ja) データ伝送装置およびデータ伝送システム
CN101621326A (zh) 一种下行多址传输系统及其实现装置
CN101755395B (zh) 中继器和转发数据的方法
US8625564B2 (en) Contact detection based radio channel selection apparatus and method
US6094444A (en) Point-to-points signal transmission system
US6442209B1 (en) Digital radio communication station
US20090238260A1 (en) Transmitter and receiver for digital broadcasting
WO1998038821A1 (en) A universal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 transmission protocol,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tation, and a radio base station
AU1854199A (en) Simply-constructed digital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 capable of changing transmission capacity mode
CN101662332B (zh) 数据传输方法及基站、用户终端
EP0908068A1 (en) A universal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 transmission protocol,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tation, and a radio base station
JPH0313145A (ja) デジタル無線伝送システ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0605

Termination date: 20171203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