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909565B - 一次性尿布 - Google Patents
一次性尿布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1909565B CN101909565B CN200880123163.1A CN200880123163A CN101909565B CN 101909565 B CN101909565 B CN 101909565B CN 200880123163 A CN200880123163 A CN 200880123163A CN 101909565 B CN101909565 B CN 101909565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variations
- temperature
- parts
- absorber
- melt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F—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ORTHOPAEDIC, NURSING OR CONTRACEPTIVE DEVICES; FOMENTATION; TREATMENT OR PROTECTION OF EYES OR EARS; 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IRST-AID KITS
- A61F13/00—Bandages or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 A61F13/15—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 A61F13/42—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with wetness indicator or alarm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Epidemiolog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Vascular Medicine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Absorbent Articles And Supports Therefor (AREA)
- Orthopedics, Nursing, And Contraception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一次性尿布,在体液排泄时,可使穿着者可靠地感知到温度变化,并且,可使育儿者等容易地从外部感知温度变化,防止温度变化物质的移动及脱落,具备充分的吸水性,且兼备温度变化作用的速效性和迟效性。在顶片(11)和底片(12)之间夹有吸收体(13),并且,具备温度变化部件(31),其具有通过与体液的接触而产生能够使穿着者感知的程度的温度变化的温度变化物质(30),上述温度变化部件(31)的至少一部分以在与顶片(11)之间不夹有吸收体(13)且在与底片(12)之间不夹有吸收体(13)的方式进行配置。另外,通过将温度变化物质(30)的微粒状物的一部分加热熔融,将没有加热熔融的温度变化物质(30)固定于上述温度变化部件(31),由此形成温度变化部件(31)。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纸尿布、幼儿用的训练裤、或失禁衬垫等一次性尿布,更详细而言,涉及能够使穿着者等通过温度变化感知发生了排泄物、特别是尿的排泄的一次性尿布。
背景技术
一次性尿布通常至少由配置在表面侧的透液性的顶片、配置在里面侧的不透液性的底片、介于这两片之间的吸收体构成物品主体,排泄物经由顶片被吸收、保持在吸收体中。
作为该一次性尿布,目前公知的有下述训练用尿布:以在排泄时产生温度变化的方式构成,并使穿着者感知温度变化,由此促进脱离尿布。这样的温度变化通过温度变化物质而显现,所述温度变化物质通过与体液接触而产生能够使穿着者感知的程度的温度变化。因此,在上述训练用尿布中,将排泄时产生温度变化的温度变化物质留在规定的部位,使穿着者充分感知温度变化尤为重要。
例如,在下述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吸收性物品,为包括防潮层和配置在该防潮层上的吸收性组合体的吸收性物品,其中,液体透过性温度变化部件相对于上述吸收性组合体配置在与上述防潮层相反的一侧的身体侧,所述液体透过性温度变化部件包含接触身体排出液时产生穿着者能够感知的程度的温度变化的温度变化物质。另外,在下述专利文献1中,作为温度变化部件,公开有在多孔性膜等第一收容层和液体透过性膜等第二收容层之间温度变化物质以微粒的形态被夹持而构成的温度变化部件。
另外,在下述专利文献2中,公开有一种一次性吸收性物品,其具有吸收性芯和配置于上述吸收性芯上的温度变化元件,且在穿着者的躯干下部的周围进行穿用,其中,上述温度变化元件具备浸透性层、以面对上述浸透性层的方式配置的不浸透性层、及包含夹持于上述浸透性层和上述不浸透性层之间的温度变化物质的温度变化元件,堆积在上述温度变化元件上的尿可通过上述浸透性层沿Z方向浸透直到上述不浸透性层,并且,上述不浸透性层防止尿沿Z方向完全通过上述温度变化元件,维持X-Y平面的尿的移动而浸湿上述温度变化物质。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3922722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第3830901号公报
但是,在上述专利文献1、2所述的吸收性物品中,即使因排泄而在温度变化部件中产生了温度变化,但由于穿用者为幼儿,所以不仅要让育儿者感知温度变化,还需要育儿者等再次确认温度变化的程度。在进行该确认的情况下,每一次都必须将纸尿布取出,耗费时间。
另外,由于温度变化部件形成为液体透过性,所以还存在下述问题:排泄的体液通过温度变化物质时暂时接触,在温度变化物质没有充分产生温度变化时,快速地吸收保持于吸收性组合体中,即使发生了排泄也不能可靠地感知温度变化。
另一方面,在上述专利文献1、2所述的吸收性物品中公开了使温度变化物质形成为微粒状并夹持在2层的片之间,但没有公开温度变化物质是否固定于层间,在固定的情况下以怎样的方式进行固定。
即,在上述专利文献1、2所述的温度变化部件中,在温度变化物质未固定的情况下,在尿等排泄之前,夹持于层间的温度变化物质在层间移动而不停留在规定的部位,从而会引起不能使穿着者可靠地感知温度变化等问题。
另外,即使在将温度变化物质固定于层间的情况下,该固定方法也成为问题。作为固定温度变化物质的方法,一般考虑(1)由热熔等粘接剂粘接、(2)由压力进行压接,但会引起下述等问题:在(1)的固定方法中,粘接剂阻碍温度变化物质和体液的接触,难以产生温度变化(特别是粘接剂具有疏水性或非水溶性的情况下,其弊端显著);在(2)的固定方法中至少温度变化部件配置的部分的吸收体自身硬化为板状而使穿着感变差,或不能充分施加压力而使固定强度不足。
另一方面,在2层的片之间夹持微粒状的温度变化物质而形成温度变化部件的情况下,为了使和肌肤的接触柔和,一般至少在使用面侧的片中混合纸浆等亲水性(吸水性)纤维而形成气流成网无纺布等。但是,在保持这样的柔软感的片上,高密度地配置微粒状的温度变化物质时,不能充分固定微粒,而难以薄片化。另外,即使能够薄片化,也存在在制造过程中温度变化物质脱落、或由于片自身的强度不足而导致难以进行生产线搬运等问题。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考虑以高压进行压缩成型,但由于有损柔软性,所以不能说是优选的方法。
另外,在使温度变化物质同样形成为微粒状的情况下,存在如下情况:由于体液的排泄而全部的温度变化物质同样在短时间内溶解,并且,温度变化了的尿扩散到吸收体整体,因而在穿着者没有充分感知的时间内温度变化已经结束。
但是,上述专利文献2所述的温度变化元件通过使体液滞留在不透液性层的上表面,来使温度变化物质和体液的接触的机会增加,能够可靠地显现温度变化,但另一方面,产生了阻碍体液向吸收性芯的吸收这样的不便。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第一课题在于,提供一种一次性尿布,其在体液排泄时可使穿着者可靠地感知温度变化,并且,育儿者等可从外部容易地感知温度变化。
另外,第二课题在于,提供一种一次性尿布,其通过将温度变化物质固定于规定的部位,使穿着者可靠地感知温度变化,并且,防止温度变化物质的移动及脱落并具有充分的吸水性,且兼具温度变化作用的速效性和迟效性。
为解决所述课题,本发明第一技术方案提供一种一次性尿布,在透液性的顶片和不透液性的底片之间夹有吸收体,并且,具备由温度变化物质的粉粒体、或温度变化物质的成形体或担载温度变化物质的片状物中的任一种构成的温度变化部件,所述温度变化物质通过与体液的接触而产生能够使穿着者感知的程度的温度变化,其特征在于,
所述温度变化部件的至少一部分配置成在与所述顶片之间不夹有所述吸收体且在与所述底片之间不夹有所述吸收体。
在上述第一技术方案中,温度变化部件的至少一部分以在与顶片之间不夹有吸收体且在与底片之间不夹有吸收体的方式进行配置。即,在温度变化部件的表面侧及里面侧的两侧,不夹有形成热隔断层的吸收体而形成可与肌肤接触的部分(也可以介有其他尿布构成部件。),因此,不只是穿着者能够可靠地感知温度变化,而且育儿及监护的人即使不将每个尿布都取出,只要从外部用手接触,就可以简单地知道是否排泄。
第二技术方案提供第一技术方案记载的一次性尿布,其中,在所述吸收体上形成有在所述顶片和底片之间不夹有吸收体的缺损部,俯视来看,所述温度变化部件配置成与所述缺损部的至少一部分重叠。
第二技术方案提供第一技术方案记载的一次性尿布,其中,在所述吸收体上形成有在所述顶片和底片之间不夹有吸收体的缺损部,俯视来看,所述温度变化部件配置成与所述缺损部的至少一部分重叠,所述缺损部中配置于所述温度变化部件和所述一次性尿布的外表面之间的构成部件的总单位面积重量在所述温度变化部件的表面侧及里面侧的两侧分别为100g/m2以下。
上述第二技术方案中,规定了所述温度变化部件的配置方式、和可在所述温度变化部件和尿布外表面之间形成热隔断层的吸收体以外的其他尿布构成部件的总单位面积重量。具体而言,在所述吸收体上,形成顶片和底片之间不夹有吸收体的缺损部,俯视来看,温度变化部件以与所述缺损部的至少一部分重叠的方式进行配置,并且,使该部位的其它尿布构成部件的总单位面积重量在表面和里面分别为各100g/m2以下。由此,可以使温度变化部件的至少一部分为在与顶片之间不夹有吸收体且在与底片之间不夹有吸收体的构成,并且,该部位的温度变化容易传递到尿布外表面。
第三技术方案提供第二技术方案记载的一次性尿布,其中,所述缺损部至少形成于所述吸收体的长度方向及宽度方向的中间部。
上述第三技术方案中,规定了所述缺损部的优选的形成方式。具体而言,在所述吸收体上,在长度方向及宽度方向的中间部形成顶片和底片之间不夹有吸收体的开口的缺损部,俯视来看,温度变化部件以与所述缺损部的至少一部分重叠的方式进行配置。由此,在排泄时温度变化部件和体液的接触更多地进行,从而温度变化物质的温度变化有效地进行,并且,穿着者的知觉在最容易感知温度变化引起的不适感的局部区域进行,因此,可使穿着者感知温度变化,并使育儿者等感知温度变化。
第四技术方案提供第一技术方案记载的一次性尿布,其中,所述温度变化部件通过对所述温度变化物质的微粒状物的一部分进行加热熔融,将没有加热熔融的所述温度变化物质固定于所述温度变化部件。
上述第四技术方案中,通过将温度变化物质的微粒状物的一部分加热熔融,将没有加热熔融的粒状的温度变化物质固定于温度变化部件。在此,发明者关于温度变化物质的固定方法进行了各种试验,其结果是,温度变化物质中发现了通过加热熔融具有与其它部件的粘接功能的性质。因此,在本发明中,通过将温度变化物质的微粒状物的一部分加热熔融而形成温度变化物质的熔融体,该熔融体与周边的温度变化部件粘接,并且,与没有加热熔融的温度变化物质的微粒状物一起粘接或熔接,其后所述熔融体固化,由此将该加热熔融的温度变化物质及没有加热熔融的温度变化物质固定于温度变化部件。由此,可以将温度变化物质固定于温度变化部件的规定位置,能够可靠地使穿着者感知温度变化。另外,由于温度变化物质的微粒状物的一部分加热熔融而固定于温度变化部件,因此可防止温度变化物质的移动及脱落。
另一方面,在本发明中,即使如目前那样在温度变化部件的下层不设置不透液性层,由于温度变化物质的一部分加热熔融,形成片状的熔融固化体的层,因此,从体液的吸收体上层向下层的浸透也会变缓,体液滞留在温度变化部件周边的时间变长,由此,温度变化部件和体液的接触充分进行。因此,不会产生如目前的尿布那样在不透液性层阻碍体液吸收的问题,可形成具备充分的吸水性的一次性尿布。
而且,在本发明中,加热熔解的温度变化物质在固化后作为熔融固化体被一体化,另一方面,没有加热熔融的温度变化物质维持粒状,所以,没有加热熔融的温度变化物质快速产生与体液接触引起的温度变化作用,加热熔融且形成熔融固化体的温度变化物质使与体液的接触引起的温度变化作用变迟产生,因此,可形成兼备温度变化作用的速效性和迟效性的一次性尿布。
第五技术方案提供第四技术方案记载的一次性尿布,其中,所述温度变化物质的微粒状物的体积密度为真密度的50%以下,且平均微粒直径为200~600μm。
上述第五技术方案中,在温度变化物质的微粒状物中使用微粒构造中空隙多的颗粒状的材料(或具有表面积大的不定形状及微细孔的形状的材料)的情况下,将外观上的体积密度设定为温度变化物质自身的真密度的50%以下,且将平均微粒直径设定为200~600μm。由此,颗粒状的温度变化物质的溶解速度提高,温度变化变快。另一方面,由于加热熔解并形成熔融固化体的温度变化物质形成接近所述真密度的体积密度且空隙减少,所以溶解速度变迟,温度变化变缓。另外,所谓平均微粒直径,是规定于JIS K 1474-2007的中值直径。
第六技术方案提供第四技术方案记载的一次性尿布,其中,加热熔融的温度变化物质在70~130℃的温度范围内具有5~80P(泊)的粘度。
上述第六技术方案中,考虑温度变化物质的熔融时的流动性,至少对加热熔融的温度变化物质在适于加工的温度即70~130℃的范围内,使用具有5~80P(泊)的粘度的材料。
第七技术方案提供第四技术方案记载的一次性尿布,其中,所述温度变化部件包含粒径不同的两种以上的所述温度变化物质的微粒状物,并且,通过对粒径比较小的所述温度变化物质进行加热熔融,来将没有加热熔融的所述温度变化物质固定于所述温度变化部件。
上述第七技术方案中,利用即使是相同的温度变化物质但粒径较小地成形的材料比粒径较大地成形的材料更容易熔融,主要对小径的粒状体进行加热熔融,形成所述熔融固化体,将没有加热熔融的温度变化物质微粒固定于温度变化部件。
第八技术方案提供第四技术方案记载的一次性尿布,其中,通过从所述温度变化部件的里面侧的加热,或通过与从所述温度变化部件的表面侧的冷却同时地进行的从所述温度变化部件的里面侧的加热,将所述温度变化物质的一部分加热熔融,由此将靠近所述温度变化部件的表面侧的没有加热熔融的所述温度变化物质固定于所述温度变化部件。
上述第八技术方案中,通过从温度变化部件的里面侧的加热,或通过与从温度变化部件的表面侧的冷却同时地进行的从温度变化部件的里面侧的加热,对靠近温度变化部件的里面侧的温度变化物质的一部分进行加热熔融,形成所述熔融固化体,将没有加热熔融的温度变化物质固定于温度变化部件。
第九技术方案提供第四技术方案记载的一次性尿布,其中,所述温度变化部件包含熔点不同的两种以上的所述温度变化物质的微粒状物,并且,通过对熔点较低的所述温度变化物质进行加热熔融,来将没有加热熔融的所述温度变化物质固定于所述温度变化部件。
第九技术方案中,将熔点较低的温度变化物质加热熔融而形成所述熔融固化体,将没有加热熔融的温度变化物质固定于温度变化部件。
第十技术方案提供第四技术方案记载的一次性尿布,其中,对于所述温度变化部件,在涂敷预先加热熔融的所述温度变化物质后,在其上层散布所述温度变化物质的微粒状物,由此将所述温度变化物质固定于所述温度变化部件。
上述第十技术方案中,涂敷预先加热熔融的所述温度变化物质后,在其上层散布粒状的所述温度变化物质,由此,将该散布的粒状的温度变化物质固定于温度变化部件。
第十一技术方案提供第二技术方案记载的一次性尿布,其中,所述缺损部形成于所述吸收体的胯部的两侧端。
上述第十一技术方案中,规定了上述缺损部的优选的形成方式。具体而言,对所述吸收体,在对应于穿着者的胯部的两侧端形成顶片和底片之间不夹有吸收体的收缩状的缺损部,俯视来看,温度变化部件以与所述缺损部的至少一部分重叠的方式进行设置。由于吸收体的胯部的两侧端部是被穿着者的大腿夹持的部分,因此,无论怎样的姿势也会容易地密接于穿着者,因此,排泄的体液通过温度变化部件的表面侧配置部分及侧部配置部分,无论在怎样的姿势都会使穿着者感知温度变化,可通过里面侧配置部分使育儿者等感知温度变化。
第十二技术方案提供第二技术方案记载的一次性尿布,其中,所述缺损部形成于所述吸收体的长度方向的两端或一端。
第十二技术方案中,规定了上述缺损部的优选的形成方式。具体而言,对所述吸收体,在长度方向的端部形成顶片和底片之间没有介有吸收体的缺损部,以俯视来看温度变化部件与所述缺损部的至少一部分重叠的方式进行配置。这样构成时,在横卧的状态下排泄时,可以使穿着者和育儿者等两方有效地感知温度变化。
第十三技术方案提供第一技术方案记载的一次性尿布,其中,配置于所述吸收体下表面或上表面的所述温度变化部件的侧部以卷绕所述吸收体的侧部或包覆所述吸收体的方式进行配置。
第十三技术方案中,以使配置于所述吸收体的下表面或上表面的所述温度变化部件的侧部卷绕或包覆所述吸收体的侧部的方式进行配置,由此,温度变化部件的至少一部分可以为在与顶片之间不夹有吸收体且在与底片之间不夹有吸收体的构成。由此,从表面侧排泄的体液通过温度变化部件的表面侧配置部分使穿着者感知温度变化,可通过里面侧配置部分使育儿者等感知温度变化。
第十四技术方案提供第一~第十三技术方案中任一项记载的一次性尿布,其中,所述温度变化部件中含有高吸收性聚合物。
第十四技术方案中,通过在温度变化部件中混入高吸收性聚合物,在体液吸收时温度变化部件膨出,因此,温度变化部件容易接触到穿着者的身体,能够可靠地感知温度变化。另外,通过温度变化部件的作用,温度变化的体液在扩散到吸收体内之前保持于所述高吸收性聚合物,以使温度变化持续,因此,能够可靠地使穿着者感知温度变化,且育儿者等能够可靠地感知温度变化。
根据如上详细叙述的本发明,在体液排泄时,穿着者能够可靠地感知温度变化,并且,可使育儿者等从外部容易地感知温度变化。
另外,通过将温度变化物质固定于规定的部位,穿着者能够可靠地感知温度变化,并且,可防止温度变化物质的移动及脱落,具备充分的吸水性,且能够兼备温度变化作用的速效性和迟效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次性纸尿布1的产品状态外观图;
图2是其展开图;
图3是图2的III-III线向视图;
图4是一次性纸尿布1的分解图;
图5是外装片20的展开图;
图6是将温度变化物质30部分放大的温度变化部件31的剖面图;
图7中(A)是加热前、(B)是加热后的温度变化物质30部分被放大的温度变化部件31的剖面图;
图8中(A)是加热前、(B)是加热后的温度变化物质30部分被放大的温度变化部件31的剖面图;
图9中(A)是加热前、(B)是加热后的温度变化物质30部分被放大的温度变化部件31的剖面图;
图10中(A)、(B)表示温度变化部件31的形成流程,是将温度变化物质30部分放大的温度变化部件31的剖面图;
图11表示温度变化部件31的第二配置方式例,(A)是吸收性主体10的俯视图、(B)是其B-B线向视图;
图12表示温度变化部件31的第三配置方式例,(A)是吸收性主体10的俯视图、(B)是其B-B线向视图;
图13表示温度变化部件31的第四配置方式例,(A)是吸收性主体10的俯视图、(B)是其B-B线向视图;
图14表示温度变化部件31的第五配置方式例,(A)是吸收性主体10的俯视图、(B)是其B-B线向视图;
图15表示温度变化部件31的第六配置方式例,(A)是吸收性主体10的俯视图、(B)是其B-B线向视图;
图16表示温度变化部件31的第七配置方式例,(A)是吸收性主体10的俯视图、(B)是其B-B线向视图;
图17表示温度变化部件31的第八配置方式例,(A)是吸收性主体10的俯视图、(B)是其B-B线向视图;
图18表示温度变化部件31的第九配置方式例,(A)是吸收性主体10的俯视图、(B)是其B-B线向视图;
图19表示温度变化部件31的第十配置方式例,(A)是吸收性主体10的俯视图、(B)是其B-B线向视图;
图20表示温度变化部件31的第十一配置方式例,(A)是吸收性主体10的俯视图、(B)是其B-B线向视图;
图21表示温度变化部件31的第十二配置方式例,(A)是吸收性主体10的俯视图、(B)是其B-B线向视图;
图22是表示相对于温度变化物质30的纤维密度的时间和温度的关系的坐标图。
标号说明
1......一次性纸尿布、10......吸收性主体、11......表面片、12......防漏片、13......吸收体、14......包覆片、16......褶裥无纺布、17......线状弹性部件、20......外装片、20A......上层无纺布、20B......下层无纺布、21......裉部接合缘、23......腰开口部周围、24......腰部弹性伸缩部件、25......腰围弹性伸缩部件、29......腿周切线、30......温度变化物质、31/31A/31B......温度变化部件、32/32A/32B/32C......缺损部、35/35A/35B/35C......温度变化部件的粒状体、36……熔融固化体、B……后身片、F……前身片、BS……立体褶裥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次性纸尿布1的产品状态外观图,图2是其展开图。
如图1及图2所示,一次性纸尿布1(下面,简称为纸尿布。)为下述构造的短裤型纸尿布,其由下述部件构成:在由无纺布等构成的透液性顶片11和由聚乙烯等构成的底片12之间夹有绵状纸浆等吸收体13而成的吸收性主体10;包括围绕该吸收体13的包覆片14且在表面周边两侧部形成有立体褶裥BS、BS的吸收性主体10、和一体地设置于上述底片12的外面侧的外装片20构成,通过在产品状态下将上述外装片20的前身片F和后身片B在两侧部接合,形成腰开口部及左右一对腿开口部。
特别是在本发明的纸尿布1中,具备由通过与体液的接触产生使穿着者能够感知的程度的温度变化的温度变化物质30的粉粒体、或担载该成形体或温度变化物质的片状物中的任一种构成的温度变化部件31,并且,该温度变化部件31的至少一部分以在与所述顶片11之间不夹有吸收体13的方式进行配置,且以在与上述底片12之间也不夹有吸收体13的方式进行配置。在图示例中,对吸收体13,在长度方向中间部的宽度方向中央位置形成有在顶片11和底片12之间不夹有吸收体13的开口的缺损部32,温度变化部件31被配置在该缺损部32的内部。
而且,作为上述温度变化部件31的适当的构成,将上述温度变化物质30的微粒状物的集合体作为主构成物,并且,能够通过将上述温度变化物质30的微粒状物的一部分加热熔融,构成没有加热熔融的上述温度变化物质30固定于上述温度变化部件31的结构。
(吸收性主体10的构造)
首先,最开始根据图2~图4对吸收性主体10的构造的一例进行详述。
吸收性主体10如上所述,形成为在由无纺布等构成的透液性顶片11和由聚乙烯等构成的底片12之间夹有由绵状纸浆等纤维集合体和高吸收性聚合物等高吸收材料等构成的吸收体13的构造,吸收保持体液。
上述吸收体13的基重优选为50~600g/m2程度,更优选为200~400g/m2程度。作为上述高吸收性聚合物,可以举出例如聚丙烯酸盐交联物、自交联的聚丙烯酸盐、丙烯酸酯一醋酸乙烯酯共聚物交联物的皂化物、异丁烯/马来酸酐共聚物交联物、聚磺酸盐交联物、或将聚环氧乙烯、聚丙烯酰胺等水膨润性聚合物部分交联得到的材料等。其中,优选吸水量、吸水速度优良的丙烯酸或丙烯酸盐系材料。具有上述吸水性能的高吸收性聚合物在制造工艺中,通过调整交联密度及交联密度梯度,可调整吸水力(吸收倍率)和吸水速度。上述吸收体13的高吸收性聚合物的含有比率优选30~70%程度,但不限定于此。另外,在图示例中使用将平面形状成型为大致方形状的材料,其宽度尺寸为不会因向胯部的置入而对穿着者带来抵触感的宽度尺寸。
上述吸收体13由包覆片14围绕。包覆片14可使用绵纸等的纸材料或无纺布等的透液性片,但也可以使用具有吸收体13中含有的上述纤维集合体及高吸收材料或具有温度变化部件31不会脱落的程度的纤维密度的材料。另外,在温度变化部件31被包覆片14围绕的情况下,为了易于感知来自表面侧的温度变化,适合使用薄而低基重的材料。厚度优选为0.05~0.5mm程度,更优选为0.05~0.2mm程度。基重优选为5~25g/m2程度,更优选为5~15g/m2程度。在使用无纺布的情况下,通过纺粘法或SMS法加工的无纺布、特别是通过SMS法加工的无纺布,由于具有薄度和强度的平衡优良的优点而优选使用。另外,对于包覆片14,如果至少吸收体13的表面侧(肌肤抵接面侧)的面不具有防水性,则片的亲水性就没有特别问题。另外,如果以吸收体13中含有的上述纤维集合体及高吸收材料或温度变化部件31不脱落的方式构成,则也可以省略包覆片14的表侧面或里面侧或这两方。特别是由于在吸收体13的里侧通常配置有防漏片12,所以如果制造工序上没有问题,则包覆片14的里面侧可以省略。
优选在上述吸收体13上形成顶片11和底片12之间不夹有该吸收体13的缺损部32。该缺损部32在图示例中,形成于吸收体13的长度方向及宽度方向的中间部。特别优选缺损部32的宽度方向位置是宽度方向中央位置。在男孩用的情况下,缺损部32优选在长度方向位于前侧,特别是以包括连接外装片20的左右两侧部的接合部的下端部的线和吸收体13交差的部分的方式进行配置时,靠近排尿口,且通过弹性伸缩部件的作用而形成缺损部32始终按压身体的状态,因此,无论是怎样的姿势穿着者都能够感知温度变化,故而优选。另外,在女孩用的情况下,缺损部32以包括长度方向中央部分的方式进行配置时,靠近排尿口,故而优选。因此,在男女兼用的情况下,以包括连接外装片20的两侧部的接合部的下端部的线和吸收体13交差的部分及长度方向中央部分的方式进行配置时,在排泄时温度变化部件和体液的接触更多地进行,温度变化物质产生的温度变化可有效地进行,并且,在穿着者的知觉最容易感知温度变化引起的不适感的局部区域进行,因此,可使穿着者感知温度变化,并可使育儿者等感知温度变化,故而优选。另外,如后述的方式例中详细说明,可以在吸收体13的宽度方向中央位置沿长度方向形成为缝隙状,也可以在吸收体13的胯间区域的两侧形成为收缩状,也可以在吸收体13的前端部及/或后端部形成收为缩状。而且,上述温度变化部件31在图示例中配设在缺损部32内。另外,上述温度变化部件31优选俯视来看以包括缺损部32整体或大致一致地重叠的方式进行配置,但以与缺损部32的至少一部分重叠的方式进行配置即可。
作为覆盖上述吸收体13的表面侧(肌肤抵接面侧)的透液性顶片11,适合使用有孔或无孔的无纺布及多孔性塑料片等。构成无纺布的材料纤维除聚乙烯或聚丙烯等烯系、聚酯系、聚酰胺系等合成纤维外,可以使用粘胶及铜氨等再生纤维、绵等天然纤维,可以使用由水刺法、纺粘法、SMS法、热粘法、热风法、缝编法、熔喷法、针刺法等适当的加工法得到的无纺布。特别是由于容易感知来自表面侧的温度变化,所以由纺粘法及SMS法加工的无纺布在薄度和强度的平衡优良这一点上适合,由于由热风法加工的无纺布即使基重低也能够快速吸收且干爽性优良,所以适合。这些可以为由1层构成的片,也可以为由2层以上(同一种类或多种类)构成的片,作为合计的基重,优选为10~40g/m2,更优选为10~22g/m2,特别优选为10~15g/m2。厚度优选为1mm以下,更优选为0.5mm以下,特别优选为0.3mm以下。在透液性顶片11上形成多个透孔的情况下,可以快速吸收尿等,形成干爽性优良的材料。上述透液性顶片11卷入吸收体13的侧缘部并延伸到吸收体13的里面侧。
覆盖上述吸收体13的里面侧(非肌肤抵接面侧)的底片12使用聚乙烯或聚丙烯等不透液性塑料片,但近年从防闷湿方面考虑适合使用具有透湿性的材料。该遮水/透湿性片为例如将无机填充材料熔融混炼于聚乙烯及聚丙烯等的烯树脂中而形成片后,通过向单轴或双轴方向延伸而得到的微多孔性片,如果片厚相同,则与无孔片相比刚性降低,所以,在柔软性方面优良。具体而言,希望使用以JIS Z0208为基准测定的透湿度为3000~12000g/m2·24hr的不透液性片,优选6000~12000g/m2·24hr的不透液性片,更优选8000~12000g/m2·24hr的不透液性片。
另一方面,形成立体褶裥BS的褶裥无纺布16使用通过折回而形成双层片的无纺布,使被上述透液性顶片11卷入的吸收体13的侧缘部进一步从其上侧卷入而延伸至吸收体13的里面侧进行粘接。更具体而言,上述褶裥无纺布16中,在纸尿布的长度方向中间部上,保留立体褶裥BS形成部分,从宽度方向中间部到吸收体13的里面侧的范围通过热熔粘接剂等进行粘接,另外,在长度方向前后端部上,从上述宽度方向中间部到一方侧端缘的区间在遍及吸收体13的里面侧的范围进行粘接,并且,一边将形成上述立体褶裥BS的部分在吸收体13的上面部折叠,一边通过热熔粘接剂等进行粘接。
在由上述双层片无纺布形成的褶裥无纺布16的内部,多个线状弹性伸缩部件17、17……在伸展的状态下配置于起立前端侧部分。上述线状弹性伸缩部件17、17……在产品状态下用于通过弹性伸缩力使从吸收体侧缘部突出的无纺布部分起立而形成立体褶裥BS。
作为上述线状弹性伸缩部件17,可以使用通常使用的苯乙烯系橡胶、烯系橡胶、氨基甲酸乙酯系橡胶、酯系橡胶、聚氨基甲酸乙酯、聚乙烯、聚苯乙烯、苯乙烯丁二烯、硅酮、聚酯等材料。另外,由于从外侧难以看到,所以粗度可以为940dtex以下、张力(伸展率)可以为150~350%而进行配置。另外,也可以代替线状弹性伸缩部件,而使用具有一定程度的宽度的带状弹性伸缩部件。
构成上述褶裥无纺布16的材料纤维也与上述透液性顶片11同样,除聚乙烯或聚丙烯等烯系、聚酯系、聚酰胺系等合成纤维外,可以使用粘胶及铜氨等再生纤维、绵等天然纤维,可以使用由纺粘法、SMS法、热粘法、热风法、缝编法、熔喷法、针刺法等适当的加工方法得到的无纺布,特别是将上述温度变化部件31配置于侧部的情况下,为了容易感知来自侧部的温度变化,另外,为了防止闷湿,使用抑制基重且通气性优良的无纺布即可。具体而言,作为无纺布的加工方法,纺粘法及SMS法的无纺布在薄度和强度的平衡优良这一点上适合,作为基重,优选为8~30g/m2,更优选为10~22g/m2,特别优选为10~15g/m2。厚度优选为0.5mm以下,更优选为0.3mm以下,特别优选为0.2mm以下。进而,对上述褶裥无纺布16,为了防止尿等透过,同时防止斑疹且提高向肌肤的感触性(干爽感),也可以使用涂敷了硅酮系、石蜡金属系、烷基氯化铬系防水剂等的防水处理无纺布。
另外,虽未图示,但在由上述双层片无纺布形成的褶裥无纺布16的内部,也可以夹持与底片12同样的不透液性的片而提高防水性。
上述吸收性主体10和外装片20如图3、图4所示,吸收性主体10通过热熔等的粘接剂粘接在外装片20的上面侧而一体化。而且,吸收性主体10及外装片20向前后方向折叠,其两侧部通过热封或超声波密封等熔接方法或热熔粘接剂等的粘接装置等而相互接合,由此,组装成如图1所示的短裤型纸尿布1。
(外装片20的构造)
接着,根据图4及图5对外装片20的构造进行详述。外装片20是上层无纺布20A及下层无纺布20B由热熔粘接剂等粘接而成的2层构造的无纺布片,将各种弹性伸缩部件由热熔粘接剂等以伸展的状态固定在上述上层无纺布20A和下层无纺布20B之间,并赋予伸缩性。通过用于在中间两侧部分别形成腿部开口的凹状的腿周切线29,平面形状作为整体形成类似沙漏时计形状。
构成上层无纺布20A及下层无纺布20B的材料纤维也与上述透液性顶片11及褶裥无纺布16同样,除聚乙烯或聚丙烯等烯系、聚酯系、聚酰胺系等合成纤维外,可以使用粘胶及铜氨等再生纤维、绵等天然纤维,可以使用通过纺粘法、SMS法、熔喷法、热粘法、热风法、缝编法、针刺法等适当的加工方法得到的无纺布,特别是为了容易感知来自里面侧的温度变化,另外,为了防止闷湿,使用抑制基重且通气性优良的无纺布即可。具体而言,作为无纺布的加工方法,纺粘法及SMS法的无纺布具有薄度和强度的平衡优良这点而适合,作为基重,优选为8~30g/m2,更优选为10~22g/m2,特别优选为10~15g/m2。厚度优选为0.5mm以下,更优选为0.3mm以下,特别优选为0.2mm以下。进而优选使用与上述褶裥无纺布16实施同样的防水处理的无纺布。
在本发明的外装片20中,作为上述弹性伸缩部件,如图5的展开形状所示,具有:配置于腰开口部周围23的腰部弹性伸缩部件24,24……;以及在上下方向隔开间隔并沿水平方向配置于前身片F及后身片B的、用于在腰围上形成抽褶的多个腰围弹性伸缩部件群25、25……。
上述腰部弹性伸缩部件24,24……为在前身片F和后身片B接合的裉部接合缘21的范围内在上下方向隔开间隔配置于腰开口缘附近的多个线橡胶状弹性伸缩部件,以勒紧身体的腰部周围的方式赋予伸缩力,由此将纸尿布穿着于身体上。该腰部弹性伸缩部件24在图示例中使用了线橡胶,但也可以使用例如带状的伸缩部件。
上述腰围弹性伸缩部件群25、25……是在除去裉部接合缘21的腰开口缘23的从上部位置到下部位置、或如图示所示遍及达到比裉部接合缘21靠近胯下侧的范围上,在上下方向隔开间隔沿水平方向配置的线橡胶状弹性伸缩部件,用于对前身片F及后身片B的腰围部分分别赋予水平方向的伸缩力并形成腰围抽褶区域K1、K2。另外,上述腰部弹性伸缩部件24、24……和腰围弹性伸缩部件群25、25……的界限可以不必明确。例如,在前身片F及后身片B上,在上下方向隔开间隔并沿水平方向配置的弹性伸缩部件中,数量即使不能特定,只要上部侧的几个作为腰部弹性伸缩部件24起作用,余下的弹性伸缩部件作为腰围弹性伸缩部件25起作用即可。为了防止上述吸收体13的收缩,也可以是下述构造:上述腰围弹性部件25……在吸收性主体接合的中央附近不连续,而将横穿上述吸收性主体10的弹性伸缩部件25……切断使其不连续,不赋予上述腰围弹性部件25……的伸缩性。
另外,在外装片20上,优选未配置弹性伸缩部件的胯下部的长度方向(前后方向)中间部不是上述那样的2层构造,而是不具有上层无纺布20A或下层无纺布20B的1层构造,或优选在胯下部的长度方向中间部不具有外装片20而外装片20分离为前身片外装片和后身片外装片的方式。这样,在胯下部没有外装片、或具有外装片的重叠片数少的区域时,在该区域上感知来自里面侧的温度变化的容易度提高,因此优选。另外,在胯下部的长度方向中间部没有外装片20的情况下,也可以在吸收性主体的里面侧配置由无纺布等构成的胯下部外装片。对胯下部外装片,使用与上层无纺布20A及下层无纺布20B同样的无纺布即可,但优选由1片(1层)的无纺布构成。
〔温度变化部件31的构成〕
<温度变化部件31的基本构成>
接着,对上述温度变化部件31的构造进行详述。
温度变化部件31是由通过与体液的接触而产生可以使穿着者感知的程度的温度变化的温度变化物质30的粉粒体、或担载其成形体或温度变化物质的片状物中的任一种构成的部件,通过该温度变化物质30的温度变化使穿着者感知温度变化,并且,育儿者等可从外部感知温度变化。
通常,这样的温度变化可以通过利用物质的溶解热而容易得到。在温度变化物质中存在通过与尿等体液水性溶液接触而吸热的材料和放热的材料,吸热的温度变化物质赋予穿着者冰凉感,放热的温度变化物质赋予穿着者温热感。在这样的温度变化物质30中,在本发明中,优选使用呈现赋予穿着者冰凉感的吸热作用的温度变化物质。这是考虑到,由于尿等体液从排泄后的高温状态开始温度降低,所以通过促进该温度降低而显现冷却作用,赋予穿着者不适感能够更有效地引起穿着者的知觉。
温度变化物质不容易溶解于体液时,不能发挥充分的温度变化,所以优选向温度20℃的水100ml的溶解度为30g以上,特别优选为50g以上。另外,上述温度变化物质优选产生20cal/g以上、特别是优选产生35cal/g以上的能量变化。
具体而言,例示通过与体液的接触而显现吸热作用的温度变化物质时,作为盐的氧化物,可以举出:醋酸钠、碳酸钠、硫酸钠、硫代硫酸钠、磷酸钠,作为无水盐,可以举出:硝酸铵、硝酸钾、氯化铵、氯化钾、硝酸钠,作为有机化合物,可以举出:山梨糖醇、木糖醇等糖醇、尿素等。另一方面,例示通过与体液的接触显现放热作用的温度变化物质时,可以举出:氯化铝、硫酸铝、硫酸铝钾等。
在本发明中,其中优选使用显现吸热作用的山梨糖醇、木糖醇等糖醇或尿素等有机化合物。特别是山梨糖醇及木糖醇由于其溶解性极为优良,化学稳定性良好,不会对人体造成不良影响,故而可以优选使用。由于一次性尿布通常含有聚乙烯及聚丙烯等热塑性树脂,因此希望温度变化物质具有与这些树脂相同或比其低的熔点。由于在一般的热塑性树脂中,特别是熔点低的聚乙烯通常具有100~130℃程度的熔点,因此温度变化物质的熔点优选为130℃以下,更优选为100℃以下。另外,为了在保管时不熔解,希望具有70℃以上的熔点。上述山梨糖醇、木糖醇的熔点通常为约95~110℃程度(根据纯度而有些不同)这一点也适合于本发明。
该温度变化部件31或作为温度变化物质30的粉粒体配置于纸尿布1,或作为其成形体或担载温度变化物质30的片状物配置于纸尿布1。即,可以使用将粉粒的温度变化物质30直接散布、或使上述温度变化物质30溶解而成形为具有可挠性的片状、或将温度变化物质30担载于无纺布或纸等的片上的材料。特别是形成后者的片状物时,通过在由无纺布或纸等片材构成的基材上,或固定粉体状的温度变化物质30,或浸渍或涂敷温度变化物质30的水溶液后进行干燥,或涂敷融解了温度变化物质30的物质,从而担载温度变化物质30。
另外,上述温度变化部件31也可以通过由上述基材包覆温度变化物质30的成形体,或通过在上述基材间重叠该成形体而形成。上述温度变化物质30的纤维密度可以为50~1000g/m2,优选为300~700g/m2。温度变化物质30的纤维密度不足50g/m2时,可以感知温度变化的程度不明显,在超过1000g/m2时,不只效果饱和,成本也增加。
另外,对上述温度变化部件31中优选含有高吸收性聚合物。由此,由于在体液吸收时温度变化部件31膨胀,因此,温度变化部件31容易接触穿着者的身体,可以可靠地感知温度变化。另外,在温度变化的体液通过温度变化部件的作用而扩散于吸收体内之前,被保持于上述高吸收性聚合物,温度变化持续。
上述高吸收性聚合物例如形成粒状粉,混入温度变化物质30的粉粒体中,或混入构成温度变化部件31的基材中。作为上述高吸收性聚合物,使用与包含于上述吸收体13中的物质相同的物质即可,在使用吸收速度为50秒以下、特别是40秒以下的物质时,由于在扩散之前较多吸收保持温度变化的体液,所以可以期待优良的温度变化的持续效果。另外,所谓吸收速度,为2g的试料吸收50g的生理食盐水所需的时间,根据JIS K 7224-1996进行测定。该高吸收性聚合物的纤维密度可以为20~200g/m2,优选为50~100g/m2。在聚合物的纤维密度不足20g/m2时,难以确保体液吸收的温度变化部件31的膨出量。在超过200g/m2时,不只是效果饱和,而且由于高吸收性聚合物的过剩而赋予刮蹭的不适感。
另外,在上述温度变化部件31中也可以混入纤维素系纤维或合成纤维。另外,也可以将温度变化部件31层叠于与绵纸或无纺布等包覆片14相同的包覆片材之间,或者也可以由该包覆片材卷绕或包覆。如上所述形成的纸尿布1的总纤维密度适宜的为100~1500g/m2,优选为400~800g/m2程度。另外,不只是吸收体13,其它尿布构成部件也可以形成热隔断层,因此,对至少与上述缺损部32重叠的部分,配置于温度变化部件31和一次性尿布的外表面之间的其它尿布构成部件(顶片11、底片12、包覆片14、粘接剂等)的总单位面积重量在温度变化部件31的表面侧及里面侧的两侧分别优选为100g/m2以下,更优选为60g/m2以下,特别优选为40g/m2以下。同样,与上述缺损部32重叠的部分中,配置于温度变化部件31和一次性尿布的外表面之间的其它尿布构成部件的合计厚度在温度变化部件31的表面侧及里面侧的两侧分别优选为1.0mm以下,更优选为0.6mm以下。因此,例如关于外装片,通过采用上述胯下部外装片而只形成1片,或褶裥无纺布16不设为双层片而设为单层片或省略内部的不透液性片,或省略包覆片14的表侧面或里面侧或其两方,由此可以减少片的重叠片数,这也会引起粘接剂的使用量的降低,故而优选。对于与上述缺损部32重叠的部分,配置于温度变化部件31和一次性尿布的外表面之间的其它尿布构成部件的重叠片数在温度变化部件31的表面侧及里面侧的两侧分别优选为3片以下,更优选为2片以下。
<温度变化部件31的适当的构成>
作为上述温度变化部件31的适当的构成,将上述温度变化物质30形成微粒状物,将其一部分进行加热熔融,由此使没有加热熔融的上述温度变化物质30被固定于温度变化部件31。
作为形成上述温度变化部件31的一方式,可以形成包含上述温度变化物质30的片(层叠体)并将其切断为适当的长度而配置于吸收体13上。在该情况下,温度变化部件31配置于吸收体13上后,可以通过包覆片14进行围绕,也可以由包覆片14围绕吸收体13后再进行配置。作为这样的温度变化部件31,将温度变化物质30的微粒状物(及高吸收性聚合物)以层叠状态或混合状态夹持于由纸浆纤维等构成的纤维集合层31’间的整体(也可以为局部)并加热而一体化,从而得到。此时,温度变化物质30的一部分维持微粒的状态,余下的一部分在熔融后固化,并固定温度变化物质30的微粒状物、纤维、高吸收性聚合物等而一体化。该包含温度变化物质30的层叠体(温度变化部件31)也可以在上表面及/或下表面进一步层叠与包覆片14同样的透液性的片。在这样的温度变化部件31的形成中也可以应用气流成网无纺布的制造工序。
这样构成的温度变化部件31,在加热熔解的温度变化物质30固化后作为熔融固化体而一体化,另一方面,由于没有加热熔融的温度变化物质30维持为原形的粒状,所以没有加热熔融的温度变化物质30快速产生与体液接触引起的温度变化作用,加热熔融而形成熔融固化体的温度变化物质30延迟产生与体液接触引起的温度变化作用,可以形成兼有温度变化作用的速效性和迟效性的温度变化部件31。
在此,如果水溶性的物质的溶解性的程度为相同的水平,则溶解的速度与表面积成比例。因此,与块状的物质相比,微粒状的物质的溶解速度更快。而且,在(细小的)微粒状中,微粒构造中空隙较多的颗粒状(或具有表面积大的不定形状及微细孔的形状的材料)的材料的溶解速度更快。在本构成中,温度变化物质30的溶解速度快,即意味着温度变化快。因此,用于本构成的温度变化物质30优选为(细小的)微粒状,特别优选为颗粒状。具体而言,体积密度优选为真密度的50%以下。这即是指温度变化物质相对于表观体积具有50%以上的空隙(空间)。因此,成为溶解快速的物质。在山梨糖醇的情况下,由于真密度为1.50g/cm3,因此优选的体积密度为0.75g/cm3以下,更优选为0.50~0.70g/cm3,特别优选为0.55~0.65g/cm3。另外,即使体积密度小,如果微粒直径大不一定表面积也大。本构成的温度变化物质30优选平均微粒直径(JIS K 1474-2007中值直径)为200~600μm。
上述温度变化物质30的纤维密度可以为50~1000g/m2、优选为300~700g/m2。在温度变化物质30的纤维密度不足50g/m2时,能够感知温度变化的程度不明显,在超过1000g/m2时,不只是效果饱和,成本也增加。
接着,对上述温度变化物质30固定于上述纤维集合层31’的原理,根据图6具体进行说明。
图6是放大了温度变化物质30部分的纤维集合层31’的剖面图。对于该温度变化物质30,作为上述温度变化物质30的微粒状物的粒状体35通过加热使其一部分熔融后,进行固化,形成片状的熔融固化体36,由此固定于纤维集合层31’。更具体而言,是下述物质:根据使温度变化物质30加热熔融时具有与其它部件的粘接性这样的发明者的见解,通过利用该性质对温度变化物质30的一部分进行加热熔融,该熔融体与周边的纤维集合层31’的纸浆纤维等纤维粘接,并且,没有加热熔融的温度变化物质30的粒状体35一起粘接或熔接,通过其后的固化形成熔融固化体36,温度变化物质30的粒状体35固定于纤维集合层31’。
作为将温度变化物质30与纤维集合层31’一体地形成的方法,优选通过从形成纤维集合层31’的纸浆纤维等集合体上散布温度变化物质30的微粒状物,在纤维集合层31’的上层部上形成温度变化部件31作为温度变化物质30的层。也可以采用在纤维集合层31’的集合体形成时同时混入温度变化物质30的方法,但由于从后散布更容易形成上层部的层,故而优选。
另外,温度变化部件31也可以在另外的工序形成含有温度变化物质30的片(层叠体),将其以适当的长度切断并配置于吸收体13上,另外与吸收体13一体地形成。
上述温度变化物质30的加热方法可以为:例如在高温的热风干机中通过含有温度变化物质30的部件的方法、在含有高温的辊的一对辊的间隙通过含有温度变化物质30的部件的方法、或对含有温度变化物质30的部件推压高温的辊的方法等。
在此,至少对于加热熔融的温度变化物质30,熔融时的粘度优选为5~80P(泊)。因此,优选使用在70~130℃的温度范围内能够以具有5~80P的粘度的方式熔融的温度变化物质。另外,关于粘度,不一定为限定于该范围的物质,在粘度比5P低时,熔融时温度变化物质30在宽范围中扩散,另一方面,粘度比80P高时,熔融时的流动性变差,即使溶解也会滞留于该部位,因此,均不会形成良好的片状的熔融固化体36,可能不能固定温度变化物质30。
接着,对将上述温度变化物质30的粒状体固定于纤维集合层31’的具体的方法,根据图7~图10进行详述。
如图7所示的实施方式是下述方式:在纤维集合层31’上散布粒径不同的两种以上的温度变化物质,在图示例中为散布较大径的粒状体35A及较小径的粒状体35B的2种温度变化物质30(参照该图(A)),其后,加热纤维集合层31’,使较小径的粒状体35B加热熔融,由此不使上述较大径的粒状体35A完全熔融而固定于纤维集合层31’(参照该图(B))。在本实施方式中是下述方式:即使是相同的温度变化物质30,也可以利用粒径较小地成形的材料比粒径较大地成形的材料更容易熔融这一点,通过加热主要使小径的粒状体35B熔融并形成上述熔融固化体36。
上述较小径的粒状体35B在加热时,只要是比上述较大径的粒状体35A更早期熔融程度的粒径即可,但希望与上述粒状体35A相比为2倍以下的粒径。例如,在将粒状体35A的平均粒径设定为500μm的情况下,优选粒状体35B的平均粒径为200μm左右。
另外,在将上述粒状体35A、35B散布于纤维集合层31’时,如图7(A)所示,形成粒状体35B的层,并在其上层上将粒状体35A的层形成于尿布表面侧。在此,使上述粒状体35B的层和粒状体35A的层靠近或部分重叠。由此,如该图(B)所示,在将粒状体35B加热熔融后,可以在通过固化而形成的熔融固化体36上固定尿布表面侧的粒状体35A。另外,为了使上述粒状体35A可靠地固定,优选使较小径的粒状体35B相比较大径的粒状体35A在重量比上较多地散布。另外,优选使较小径的粒状体35B比较大径的粒状体35A先散布。
另外,在粒状体35A和35B的不同仅为平均微粒直径时,如上所述可以是将35A和35B作为各自不同的层形成,但在将其混合而形成层的情况下,不能分出粒状体35A和35B的区别。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若粒状体35A和35B的混合物的粒度分布具有大微粒和小微粒两个主要分布范围,则可以得到本实施方式的效果。
图8所示的方式是下述方式:在纤维集合层31’上散布温度变化物质30的粒状体35(参照该图(A)),其后,通过来自吸收体的里面侧的加热,将靠近纤维集合层31’的里面侧的粒状体35一部分加热熔融而固化,由此将靠近纤维集合层表面侧的没有加热熔融的温度变化物质30固定于纤维集合层31’(参照该图(B))。此时,为了防止靠近纤维集合层表面侧的粒状体35被加热熔融,也可以在从里面侧的加热时实施自纤维集合层表面侧的冷却。由此,如图8(B)所示,可将靠近尿布表面侧的粒状体35通过形成于纤维集合层31’内部的熔融固化体36进行固定。
图9所示的方式是下述方式:在纤维集合层31’上散布熔点不同的两种以上的温度变化物质,在图示例中为熔点较高的粒状体35A及熔点较低的粒状体35C的2种温度变化物质30(参照该图(A)),其后,加热纤维集合层31’而使上述粒状体35C加热熔融后,通过固化,将没有加热熔融的熔点较高的粒状体35A固定于纤维集合层31’(参照该图(B))。在该情况下,与上述图7所示的方式同样,如图9(A)所示,以在熔融的粒状体35C的层的上层形成粒状体35A的层的方式散布。另外,熔点较低的粒状体35C以与熔点较高的粒状体35A相比在重量比上较多地散布。在该情况下,熔点较低的粒状体35C的熔点优选为130℃以下,熔点较高的粒状体35A的熔点优选为比其高10℃以上,具体而言,优选为130℃以上。
图10所示的方式是下述方式:在将预先加热熔融的温度变化物质30涂敷于纤维集合层31’而形成熔融层35D的状态下,在该熔融层35D没有固化时,在其上面散布温度变化物质30的粒状体35A,由此将粒状体35A固定于纤维集合层31’(参照该图(B))。在本方式中,由于将预先熔融的温度变化物质30涂敷于纤维集合层31’,因此,无需在温度变化物质30的粒状体散布于纤维集合层31’的状态下加热,从而制造变得容易。
温度变化部件31设置于在图示例中对应于上述缺损部32的位置,即吸收体13的长度方向中间部的宽度方向中央位置,但也可以设置于除宽度方向的两侧部及中央部的左右的中间部、长度方向的前端部或后端部。
〔温度变化部件31的配置方式例〕
接着,对温度变化部件31的第一~第十二方式例的配置方式例,根据图2、图3及图11~图21进行说明。另外,图11~图21的(A)是仅表示吸收体13及温度变化部件31的关系的俯视图,(B)是表示其B-B向观察部位的纸尿布1的截面的放大图。但是,在图11~图21的(B)中省略了立体褶裥BS。
第一方式例如图2及图3所示,为下述构造:如上所述,在吸收体13的长度方向及宽度方向的中间部(内部)形成有在顶片11和底片12之间不夹有吸收体13的开口的缺损部32(32A),在该缺损部32(32A)内配置由温度变化物质30的成形体或担载温度变化物质30的片状物构成的温度变化部件31A,这些吸收体13及温度变化部件31A被包覆片14一体地围绕。
第二方式例如图11所示,为下述构造:在吸收体13的内部形成有上述缺损部32A,由包覆片14围绕上述吸收体13后,在上述缺损部32A的内部且围绕吸收体13的包覆片14上配置有温度变化部件31A。
第三方式例如图12所示,为下述构造:在吸收体13的内部形成上述缺损部32A,并在该缺损部32A配置由温度变化物质30的粉粒体构成的温度变化部件31B,这些吸收体13及温度变化部件31B由包覆片14一体地围绕。
第四方式例如图13所示,为下述构造:在吸收体13的内部形成上述缺损部32A,以从表面侧覆盖该缺损部32A的方式配置温度变化部件31A,这些吸收体13及温度变化部件31A由包覆片14一体地围绕。
第五方式例如图14所示,为下述构造:在吸收体13的宽度方向中间部沿长度方向形成有在顶片11和底片12之间不夹有吸收体13的缝隙状的缺损部32B,在该缺损部32B内配置与上述吸收体13大致同等长度的温度变化部件31A,这些吸收体13及温度变化部件31A由包覆片14一体地围绕。另外,缝隙状的缺损部32B的形成位置优选为吸收体13的宽度方向中央位置。
第六方式例如图15所示,为下述构造:在吸收体13的内部形成上述缺损部32A,以从表面侧覆盖该缺损部32A的方式配置与吸收体13大致相同长度的温度变化部件31A,这些吸收体13及温度变化部件31A由包覆片14一体地围绕。
如第一~第六的方式例,在吸收体13的至少长度方向及宽度方向的中间部形成有在顶片11和底片12之间不夹有吸收体13的缺损部32A、32B,在以与该缺损部32A、32B重叠的方式配置温度变化部件31A、31B时,排泄时更多地进行温度变化部件和体液的接触,可有效地进行温度变化物质引起的温度变化,并且,穿着者的知觉在最容易感知温度变化引起的不适感的局部区域进行,所以可使穿着者感知温度变化,育儿者等也可感知温度变化。
第七方式例如图16所示,为下述构造:在吸收体13的胯间区域的两侧端分别形成收缩状的缺损部32C、32C,从表面侧覆盖靠近该缺损部32C的尿布宽度方向中央的部分,并且,跨越缺损部32C、32C之间配置上述温度变化部件31A,这些吸收体13及温度变化部件31A由包覆片14一体地围绕。
第八方式例如图17所示,为下述构造:在吸收体13的两侧端形成收缩状的缺损部32C、32C,从表面侧覆盖各缺损部32C、32C,并且,在两侧部沿吸收体13的长度方向且遍及其全长配置上述温度变化部件31A、31A,这些吸收体13及温度变化部件31A由包覆片14一体地围绕。
第九方式例如图18所示,为下述构造:在吸收体13的两侧端形成收缩状的缺损部32C、32C,在各缺损部32C的内部分别配置由上述温度变化物质30的粉粒体构成的温度变化部件31B,这些吸收体13及温度变化部件31B由包覆片14一体地围绕。
第十方式例如图19所示,为下述构造:在吸收体13的两侧端形成收缩状的缺损部32C、32C,上述温度变化部件31A从吸收体13的里面侧在两侧部折叠为卷绕状,并延伸到覆盖上述缺损部32C的表面侧的位置而配置,这些吸收体13及温度变化部件31A由包覆片14一体地围绕。
在第七~第十的方式例中,通过在吸收体13的两侧端形成收缩状的缺损部32C、32C,可以使温度变化部件31A、31B抵接容易感知温度变化的腿根部。由于吸收体的侧部为被穿着者的大腿夹持的部分,所以无论怎样的姿势都会容易地密接于穿着者,因此,通过温度变化部件的表面侧配置部分及侧部配置部分,排泄的体液无论在怎样的姿势下都会使穿着者感知温度变化,通过里面侧配置部分可使育儿者等感知温度变化。
第十一方式例如图20所示,为下述构造:在吸收体13的内部形成缺损部32A,且将在横方向上长的上述温度变化部件31A配置于吸收体13的里面侧,并且,以在两侧部向表面侧折叠而包覆吸收体13整体的方式进行配置。在本方式例中,在吸收体13的内部设置缺损部32,但在吸收体13的胯间区域的两侧或长度方向(前后方向)的两端或一端设置缺损部32,这也是优选的方式。另外,作为温度变化部件31A,希望代替包覆片14而兼用围绕吸收体13的绉纹纸或卷芯无纺布,上述温度变化物质30也可以通过涂敷等方法只实施于希望的部位。
在第十及第十一的方式例中,即使吸收体13没有缺损部32,从表面侧排泄的体液也可以通过温度变化部件的表面侧配置部分使穿着者感知温度变化,并通过里面侧配置部分可以使育儿者等感知温度变化。
第十二方式例如图21所示,为下述构造:在吸收体13的长度方向两端(前后端部)形成缺损部32D、32D,以温度变化部件31A从下面侧覆盖该缺损部32D、32D的方式进行配置,这些吸收体13及温度变化部件31A由包覆片14一体地围绕。如上述那样构成时,特别是在横卧状态下的排泄时可以使穿着者和育儿者等两方有效地感知温度变化。在本实施方式中,温度变化部件31A也可以从上面侧覆盖缺损部32D、32D,但在翻转的状态下存在排泄时,产生温度变化的区域的大部分被垫在身体下方的可能性高,因此,温度变化部件31A通过从下方覆盖缺损部32D、32D,可扩大从里面侧接触而可感知温度变化的范围,故而优选。另外,虽然不是必须的,但为了在起立状态下的排泄中也可靠地得到本发明的效果,在吸收体13的内部也设置上述缺损部32A是优选的变形例。得到这样的效果在图14所示的第五方式例中也同样。另外,在图21的例中,在吸收体13的腹侧和背侧的两方(两端)设置了缺损部32D,但也可以设置在任一方(一端)。另外,在如图示例那样以温度变化部件31A从吸收体13的长度方向两端(前后端部)进一步延伸的方式进行配置时,即使在长度方向两端不大幅度设置吸收体13的缺损部32D,也能够在表面侧和里面侧的两侧使产生温度变化的区域的面积充分扩大,故而优选。在该情况下,在吸收性主体10的至少前侧F及后侧B,优选形成不夹有吸收体13的襟翼部。由此,可防止上述温度变化部件31A脱落。另外,在温度变化部件31A从吸收体13的长度方向两端(前后端部)进一步延伸的情况下,不一定需要设置上述长度方向两端的缺损部32D、32D。
实施例
为了证实上述温度变化部件31的温度变化的效果,实施如下试验:对纤维密度110g/m2的纸浆混入纤维密度150g/m2的高吸收性聚合物,在长度395mm、宽度140mm的吸收体的、表面中央的长度200mm、宽度100mm的范围内,以各种纤维密度散布温度变化物质(山梨糖醇:相对于温度20℃的100ml的水的溶解度70g、能量变化量负26cal/g),相对于将上述吸收体及温度变化部件一体地由绉纹纸围绕的纸尿布试验体,用非接触温度计对将50cc的人工尿(37℃)从约15cm的高度以3秒左右滴下时的该滴下部位的表面温度随时间的变化进行测定。其结果如图22所示。另外,作为比较例,对没有散布上述温度变化部件的试验体也同样进行测定。
另外,可知,对使温度不同的湿绵纸抵接于幼儿身体的各部分时的幼儿的反应进行观察,其结果是,连续交换温度差为5℃左右以上的湿绵纸而进行抵接时,显示不适的反应。因此,可以说,为了对幼儿唤起温度变化引起的不适感,需要相比目前的纸尿布的温度变化的随时间变化赋予5℃左右以上的温度变化。另外,为了明确认识温度变化引起的不适感因何引起,必须是在从排泄时起约30秒以内得到不适感的结构。因此可推定为,为了在排泄时对幼儿唤起不适感,只要是从排泄时起约30秒的期间相比目前的纸尿布得到5℃左右的温度差的结构即可。另外,幼儿的反应良好地显现的部位为排尿口、臀部、腿根部等,其中显现最显著的反应的部位为排尿口。
由上可知,如图22所示,在从人工尿的滴下时起约30秒的期间与比较例1相比得到5℃左右的温度差的结构为实施例3、实施例4及实施例5,即温度变化物质(山梨糖醇)的纤维密度为450g/m2以上的结构。
〔其它方式例〕
(1)在上述方式例中,采用短裤型一次性纸尿布为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对于带式一次性纸尿布也同样可以适用。另外,无论是幼儿、大人用都能够适用,优选适用于用于促进幼儿的尿布脱离的训练裤。
(2)在上述方式例中,外装片20为上层无纺布20A及下层无纺布20B由热熔粘接剂等粘接的2层构造的无纺布片,但该构造没有特别限制,可以任意采用公知的外装片的构造。
(3)在上述方式例中,顶片11、底片12、褶裥无纺布16均为卷入吸收体的构造,但卷入吸收体13的可以只是底片12,也可以是任意的片都不将吸收体13卷入。在只是底片12将吸收体13卷入的情况下,顶片11及褶裥无纺布16与外装片20一起形成襟翼,但只要是外装片20具有液不透过性、或外装片20和底片12之间介有其它液不透过性片的构成(该液不透过性片优选为包含表面片的形状的方形或沙漏时计形状)即可。另外,在底片12也不将吸收体13卷入的情况下,将有别于底片12的液不透过性的包覆片以从吸收体侧部的里面侧延伸到表面侧而夹持侧部的方式进行固定即可。
(4)在上述方式例中,作为温度变化部件31,配置了另外的片等,但在配置了所谓的第二片的纸尿布中,该第二片也可以兼作温度变化部件31。例如,也可以在目前的第二片的层间或空隙中担载温度变化物质30。在该情况下,在温度变化物质30溶解后,可作为通常的第二片发挥功能。另外,在上述各方式例中,也可以另外在顶片11和吸收体13之间设置第二片。
Claims (12)
1.一种一次性尿布,在透液性的顶片和不透液性的底片之间夹有由纤维集合体和高吸收性聚合物构成的吸收体,并且,具备由温度变化物质的粉粒体、或温度变化物质的成形体构成的温度变化部件,所述温度变化物质通过与体液的接触而产生能够使穿着者感知的程度的温度变化,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吸收体上形成有在所述顶片和底片之间不夹有吸收体的缺损部,并且所述温度变化部件以从所述顶片侧覆盖所述缺损部的方式配置于比所述缺损部宽的范围,
向所述温度变化部件中混入高吸收性聚合物,该高吸收性聚合物为粒状粉,混入到所述温度变化物质的粉粒体中,或混入到构成所述温度变化部件的基材中,并且所述高吸收性聚合物根据JIS K 7224测定的吸收速度为50秒以下,且纤维密度为20~200g/m2,
所述温度变化部件的至少一部分配置成在与所述顶片之间不夹有所述吸收体且在与所述底片之间不夹有所述吸收体。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次性尿布,其中,所述缺损部上,配置于所述温度变化部件和所述一次性尿布的外表面之间的构成部件的总单位面积重量在所述温度变化部件的表面侧及里面侧的两侧分别为100g/m2以下。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次性尿布,其中,所述缺损部至少形成于所述吸收体的长度方向及宽度方向的中间部。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次性尿布,其中,所述温度变化部件通过对所述温度变化物质的微粒状物的一部分进行加热熔融,将没有加热熔融的所述温度变化物质固定于所述温度变化部件。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次性尿布,其中,所述温度变化物质的微粒状物的体积密度为真密度的50%以下,且平均微粒直径为200~600μm。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次性尿布,其中,加热熔融的温度变化物质在70~130℃的温度范围内具有5~80P(泊)的粘度。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次性尿布,其中,所述温度变化部件包含粒径不同的两种以上的所述温度变化物质的微粒状物,并且,通过对粒径比较小的所述温度变化物质进行加热熔融,来将没有加热熔融的所述温度变化物质固定于所述温度变化部件。
8.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次性尿布,其中,通过从所述温度变化部件的里面侧的加热,或通过与从所述温度变化部件的表面侧的冷却同时地进行的从所述温度变化部件的里面侧的加热,将所述温度变化物质的一部分加热熔融,由此将靠近所述温度变化部件的表面侧的没有加热熔融的所述温度变化物质固定于所述温度变化部件。
9.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次性尿布,其中,所述温度变化部件包含熔点不同的两种以上的所述温度变化物质的微粒状物,并且,通过对熔点较低的所述温度变化物质进行加热熔融,来将没有加热熔融的所述温度变化物质固定于所述温度变化部件。
10.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次性尿布,其中,对于所述温度变化部件,在涂敷预先加热熔融的所述温度变化物质后,在该熔融体没有固化期间,所述温度变化物质的微粒状物在其上层散布,由此将没有加热熔融的所述温度变化物质固定于所述温度变化部件。
11.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次性尿布,其中,所述缺损部形成于所述吸收体的胯部的两侧端。
12.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次性尿布,其中,所述缺损部形成于所述吸收体的长度方向的两端或一端。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7340236 | 2007-12-28 | ||
JP2007-340236 | 2007-12-28 | ||
JP2008-049935 | 2008-02-29 | ||
JP2008049935A JP4452746B2 (ja) | 2008-02-29 | 2008-02-29 | 使い捨ておむつ |
PCT/JP2008/073726 WO2009084628A1 (ja) | 2007-12-28 | 2008-12-26 | 使い捨ておむつ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909565A CN101909565A (zh) | 2010-12-08 |
CN101909565B true CN101909565B (zh) | 2013-03-13 |
Family
ID=4082434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880123163.1A Active CN101909565B (zh) | 2007-12-28 | 2008-12-26 | 一次性尿布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KR (1) | KR101527425B1 (zh) |
CN (1) | CN101909565B (zh) |
WO (1) | WO2009084628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5465910B2 (ja) * | 2009-03-31 | 2014-04-09 | ユニ・チャーム株式会社 | 吸収性物品 |
Cit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090694A (zh) * | 2004-12-29 | 2007-12-19 | 金伯利-克拉克环球有限公司 | 具有温度变化单元的吸收制品 |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5681298A (en) * | 1994-12-22 | 1997-10-28 | Kimberly-Clark Worldwide, Inc. | Toilet training aid creating a temperature change |
US6642427B2 (en) * | 2001-05-14 | 2003-11-04 | The Procter & Gamble Company | Wearable article having a temperature change element |
US20040254549A1 (en) * | 2003-06-16 | 2004-12-16 | Kimberly-Clark Worldwide, Inc. | Personal wear article with wetness indicator |
US7250548B2 (en) * | 2003-06-16 | 2007-07-31 | Kimberly-Clark Worldwide, Inc. | Absorbent article with temperature change member disposed on the outer cover and between absorbent assembly portions |
US8129582B2 (en) * | 2004-12-29 | 2012-03-06 | Kimberly-Clark Worldwide, Inc. | Absorbent article featuring a temperature change member |
US20060142716A1 (en) * | 2004-12-29 | 2006-06-29 | Kimberly-Clark Worldwide, Inc. | Absorbent article featuring a non-abrasive temperature change member |
-
2008
- 2008-12-26 CN CN200880123163.1A patent/CN101909565B/zh active Active
- 2008-12-26 WO PCT/JP2008/073726 patent/WO2009084628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08-12-26 KR KR1020107015675A patent/KR101527425B1/ko active IP Right Grant
Patent Cit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090694A (zh) * | 2004-12-29 | 2007-12-19 | 金伯利-克拉克环球有限公司 | 具有温度变化单元的吸收制品 |
Non-Patent Citations (2)
Title |
---|
JP特表2004-527730A 2004.09.09 |
JP特表平10-511279A 1998.11.04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WO2009084628A1 (ja) | 2009-07-09 |
CN101909565A (zh) | 2010-12-08 |
KR101527425B1 (ko) | 2015-06-09 |
KR20100126271A (ko) | 2010-12-0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8853487B2 (en) | Disposable absorbent article with temperature changing layer | |
ES2916702T3 (es) | Núcleo absorbente, artículos que comprenden dicho núcleo y procedimientos de producción | |
CN101299979B (zh) | 吸收性物品 | |
KR101724762B1 (ko) | 흡수성 물품 | |
KR20170023015A (ko) | 흡수성 물품 및 이 흡수성 물품을 구비하는 착용 물품 | |
CN102245144A (zh) | 身体感觉型吸收性物品 | |
CN102014831B (zh) | 一次性吸收性物品 | |
CN101909565B (zh) | 一次性尿布 | |
RU2750447C1 (ru) | Впитывающее изделие, содержащее микрокапсулированный материал с изменяемым фазовым состоянием, и способ нанесения материала с изменяемым фазовым состоянием на впитывающее изделие | |
JP4452746B2 (ja) | 使い捨ておむつ | |
JP5191250B2 (ja) | 使い捨て吸収性物品 | |
JP2003523780A (ja) | 充填材入り波形を有する波形トップシートを持つ使い捨て吸収物品 | |
AU2018427766B2 (en) | Absorbent article comprising microencapsulated phase change material and method of applying phase change material to an absorbent article | |
JP4435240B2 (ja) | 使い捨て吸収性物品 | |
JP4579313B2 (ja) | 使い捨て吸収性物品 | |
JP2009207564A5 (zh) | ||
RU2805501C2 (ru) | Абсорбирующая прокладка и способы ее изготовления | |
GB2383957A (en) | Absorbent article comprising an absorbent structure that moves in response to wetness | |
JP4415053B2 (ja) | 使い捨ておむつ | |
JP2023126173A (ja) | 吸収性物品および吸収性物品の製造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