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890677A - 防尘罩构造体、磨削装置以及切削装置 - Google Patents

防尘罩构造体、磨削装置以及切削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890677A
CN101890677A CN2010101331215A CN201010133121A CN101890677A CN 101890677 A CN101890677 A CN 101890677A CN 2010101331215 A CN2010101331215 A CN 2010101331215A CN 201010133121 A CN201010133121 A CN 201010133121A CN 101890677 A CN101890677 A CN 10189067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dust cover
cover
wall
grind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10133121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890677B (zh
Inventor
立花一正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oei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oe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9265412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4866956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Goei Co Ltd filed Critical Goei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89067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89067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89067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890677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Finish Polishing, Edge Sharpening, And Grinding By Specific Grinding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在具备由橡胶状弹性材料形成并覆盖旋转磨削体的防尘罩的防尘罩构造体中,实现磨削装置中的防尘罩的装卸容易化。磨削装置(G)的防尘罩构造体(C)具备覆盖旋转磨削体(20)的防尘罩(30)、和将防尘罩(30)保持在保护罩(10)上的带状部件(60)。由橡胶状弹性材料形成的防尘罩具有形成于覆盖旋转磨削体的覆盖壁(Wo)上并分别与保护罩的一对端部(11a、11b)卡合的一对卡合部(图示一方的卡合部33)。在覆盖壁(Wo)上形成有在周向分割覆盖壁的切割开口(40)。防尘罩(30)通过覆盖壁由带状部件保持在与主体(1)结合的状态的保护罩上,且上述一对卡合部进行卡合,从而可装卸地安装在保护罩(10)上。

Description

防尘罩构造体、磨削装置以及切削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覆盖旋转磨削体并抑制磨削时发生的磨削粉的飞散的防尘罩构造体以及具备防尘罩构造体的磨削装置以及切削装置。
背景技术
已知有如下技术:磨削装置具备可旋转地支撑在其主体上的旋转磨削体、和覆盖该旋转磨削体的防尘罩构造体,该防尘罩构造体具备覆盖上述旋转磨削体以及与该旋转磨削体邻接地设置在上述主体上的保护罩的防尘罩、和将防尘罩保持在作为罩支撑部件的上述保护罩上的保持部件,并且防尘罩由橡胶状弹性材料形成(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3053729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10-559号公报(图10、图11))。
具体地说,在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磨削装置中,覆盖切削轮(相当于旋转磨削体)的除尘罩(相当于防尘罩)由橡胶等弹性部件形成,该除尘罩安装在设置于磨削装置的主体延长部上的罩用安装部(相当于保护罩)上。
另外,在专利文献2所公开的磨削装置中,覆盖砂轮(相当于磨削体)的防护罩包括第一罩部分(相当于保护罩)、和形成有压入该第一罩部分的突出爪部的爪容纳部的橡胶罩(相当于防尘罩)。橡胶罩在其轴覆盖部与第一罩部分的轴覆盖部一起用夹紧部件可装卸地安装在磨削装置的壳体(相当于主体)的轴覆盖部。
在磨削装置的主体上可装卸地安装由橡胶状弹性材料形成的防尘罩时,在专利文献1的磨削装置中,需要从主体拆卸保持防尘罩的作为罩支撑部件的罩用安装部,而且在专利文献2的磨削装置中,需要通过拆卸保持橡胶罩的夹紧部件(相当于保持部件)而从壳体(相当于主体)拆卸第一罩部分。因此,在相对于主体装卸防尘罩时,相对于主体装卸罩用安装部以及第一罩部分,由此额外地花费劳力和时间,不能相对于磨削装置简单地装卸防尘罩。
另外,在形成于由橡胶状弹性材料构成的防尘罩上的卡合部(例如,相当于专利文献2的爪容纳部)与结合在主体上的罩支撑部件(例如,相当于专利文献2的第一罩部分)卡合的场合,从削减防尘罩的成本的观点考虑,希望尽量减小该卡合部的形成位置引起的制约,提高将相同的防尘罩用于罩支撑部件的形状(例如,罩支撑部件的外径)不同的机种的磨削装置的可能性,即、提高防尘罩的通用性。
另外,为了在防止防尘罩与被磨削面接触的同时、通过磨削装置的移动流畅化来提高磨削的作业性、以及通过防尘罩提高抑制磨削粉的飞散效果,在防尘罩上设有磨削时与被磨削面接触的防护板部。但是,若防护板部与防尘罩一体形成,则为了避免磨损而将该防护板部形成为刷状,并构成为该刷部分通过弹性部件能够出没等,导致结构上变得复杂。因此,在防尘罩上设置防护板部的场合,需要容易进行位置调整,以及在磨削被磨削面的拐角部时防止旋转磨削体与防护板部的接触所引起的防护板部的损伤。
再有,在防尘罩上形成用于吸入磨削粉的吸入通道的磨削装置中,在配置于由防尘罩形成的尘埃空间内的旋转磨削体的上方,存在被旋转磨削体拖动而旋转的磨削粉。因此,希望有效地吸引随旋转磨削体旋转的该磨削粉,提高集尘效率。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提出的技术方案,课题是提供一种实现磨削装置中的防尘罩的装卸容易,而且还能够对应磨削装置的不同机种,并且实现防护板部结构的简化,实现磨削粉的集尘效率的提高的防尘罩构造体以及具备防尘罩构造体的磨削装置及切削装置。
方案一记载的发明是一种防尘罩构造体C,具备覆盖可旋转地支撑在加工装置G的主体1上并对被作业面S1进行加工的旋转加工体20的防尘罩30、和将上述防尘罩30保持在与上述主体1结合的罩支撑部件10上的保持部件60,由橡胶状弹性材料形成的上述防尘罩30具有覆盖上述旋转加工体20的覆盖壁Wo、和形成于上述覆盖壁Wo上并与上述罩支撑部件10卡合的卡合部33、34,在上述覆盖壁Wo上形成有插通旋转驱动上述旋转加工体20的驱动轴18并且在周向分割上述覆盖壁Wo的切割开口40,上述防尘罩30通过上述覆盖壁Wo利用上述保持部件60保持在与上述主体1结合的状态的上述罩支撑部件10上,而且上述卡合部33、34进行卡合,从而可装卸地安装在上述罩支撑部件10上。
根据该结构,防尘罩构造体朝向安装在主体上的罩支撑部件,以从切割开口分割周向的一端的方式将该覆盖壁宽阔地敞开,在使驱动轴从切割开口侧插通的状态下,能够使防尘罩容易弹性变形来安装。并且,防尘罩安装在罩支撑部件上时,卡合部与保持部件卡合,从而使防尘罩的安装状态稳定。再有,防尘罩与旋转加工体以及罩支撑部件的装卸无关地进行安装。
方案二记载的发明是在方案一记载的防尘罩构造体C的基础上,上述覆盖壁Wo具有在周向被上述切割开口40分割的一对安装部51、52,上述各安装部51、52相对于上述卡合部33、34在周向延伸,并且在上述罩支撑部件10的径向外侧利用上述保持部件60保持在上述罩支撑部件10上。
根据该结构,防尘罩构造体通过将一对安装部配置成相对于卡合部在周向延伸,并且从径向外侧包围罩支撑部件,从而在维持卡合部与罩支撑部件卡合的状态的同时,能够使由切割开口分割的一对安装部较大地发生弹性变形,从而能够对应加工装置的结构不同的多个机种。
方案三记载的发明也可以采用如下结构,上述加工装置是磨削装置,上述旋转加工体是在旋转体21上设有磨削被作业面的磨削工具22的旋转磨削体20。
根据该结构,防尘罩构造体能够防止适应磨削装置的旋转磨削体来磨削出的粉尘向外部飞散。
方案四记载的发明是在方案三记载的防尘罩构造体C的基础上,上述罩支撑部件10是与上述旋转磨削体20邻接地配置并利用上述防尘罩30覆盖,并且在周向的规定角度范围θ1覆盖上述旋转磨削体20的保护罩10,上述保护罩10具有从上方覆盖上述旋转磨削体20的平板状的上壁11,上述上壁11的周向端部11a、11b与上述卡合部33、34卡合。
根据该结构,防尘罩构造体在使覆盖壁以从切割开口分割周向的一端的方式扩展的状态下,只要保护罩所具有的上壁的周向端部自身与卡合部卡合即可,安装作业变得容易。另外,由于上壁为平板状,因此不仅能够简化卡合部的形状,而且还能够加大径向的卡合位置的自由度。
方案五记载的发明是在方案三或方案四记载的防尘罩构造体C的基础上,具备比上述覆盖壁Wo的下端部32f更向下方延伸并与上述被磨削面S1接触的防护板部70,上述防护板部70由安装在上述覆盖壁Wo上的面紧固件61构成。
根据该结构,由于防护板部由面紧固件构成,因此与防护板部由刷构成的情况相比较,能够削减成本。另外,面紧固件相对于防尘罩的安装位置的调整和装卸非常容易,因此不仅防尘罩中的防护板部的位置调整变得容易,而且防护板部从防尘罩向下方的延伸量的调整也变得容易,并且,在磨削被磨削面的拐角部时,通过使防护板部部分地处于剥离的状态,从而能够避免防护板部与旋转磨削体接触而在防护板部产生磨损的情况。
方案六记载的发明是在方案三至方案五中任一项记载的防尘罩构造体C的基础上,上述保持部件60是在周向包围上述罩支撑部件10以及上述覆盖壁Wo而配置并且可装卸地安装在上述覆盖壁Wo上的带状部件60,上述带状部件60构成从上述覆盖壁Wo的下端部32f向下方延伸并与上述被磨削面S1接触的防护板部70。
根据该结构,由于带状部件的保持部件兼作防护板部,因此可削减部件件数。另外,通过防尘罩利用带状部件保持在罩支撑部件上,从而防护板部被保持在防尘罩上,因此无需只将防护板部与保持部件另行安装在防尘罩上。
方案七记载的发明是在方案三至方案五中任一项记载的防尘罩构造体C的基础上,具备构成比上述覆盖壁Wo的下端部32f更向下方延伸并与上述被磨削面S1接触的防护板部70的刷67,上述保持部件60是在周向包围上述罩支撑部件10以及上述覆盖壁Wo而配置并且可装卸地安装在上述覆盖壁Wo上的面紧固件66,上述刷67设置在上述面紧固件66上。
根据该结构,由于保持部件由面紧固件构成,因此能够利用面紧固件将防尘罩容易地安装在罩支撑部件上。另外,构成防护板部的刷设置在安装于覆盖壁上的面紧固件上,因此面紧固件相对于防尘罩的安装位置的调整和装卸非常容易,从而不仅防尘罩中的刷的位置调整变得容易,而且刷从防尘罩向下方的延伸量的调整也变得容易,并且,在磨削被磨削面的拐角部时,通过使面紧固件部分地处于剥离的状态,从而能够避免刷与旋转磨削体接触而在刷上产生磨损的情况。
方案八记载的发明是在方案三至方案七中任一项记载的防尘罩构造体C的基础上,上述覆盖壁Wo具有接近部37,该接近部37在周向的特定角度范围θ2内,与上述旋转磨削体20的径向间隙c1比上述特定角度范围θ2以外的范围小。
根据该结构,被磨削面之中的从被磨削面立起的立起壁面的附近部分即拐角部被磨削装置磨削时,通过将接近部推压到立起壁面,从而能够减小用于使旋转磨削体接近壁面的防尘罩的变形量。
方案九记载的发明是在方案三至方案八中任一项记载的防尘罩构造体C的基础上,上述防尘罩30具有:形成吸引由上述防尘罩30形成的尘埃空间A内的磨削粉的吸入通道43的吸入通道形成部35;以及配置在上述旋转磨削体20的上方并将漂浮在上述旋转磨削体20的上方的磨削粉引导到上述吸入通道43中的引导部36。
根据该结构,在旋转磨削体的上面附近被旋转磨削体拖动而要回旋的磨削粉由突出于旋转磨削体的上面的引导部引导而朝向吸入通道移动,因此可抑制漂浮在旋转磨削体的上方的磨削粉随旋转磨削体旋转。
方案十的发明是一种防尘罩构造体CA,具备覆盖可旋转地支撑在装置主体1上并对被作业面进行磨削或切削的旋转加工体20A的防尘罩100、和将上述防尘罩保持在具有与上述装置主体结合的圆弧状的外周壁12的罩支撑部件10上的保持部140,上述防尘罩100具备:以使上述旋转加工体的有效工作面露出的状态覆盖的覆盖壁130;形成于该覆盖壁的一端侧且与集聚切屑的集尘装置7连接的连接部101;以及形成于上述覆盖壁130上并与上述罩支撑部件10卡合的卡合部112,上述覆盖壁130具备将各自的一端侧支撑在上述连接部上并使其相对,且具有沿着上述外周壁12形成的外周面115、122的第一侧壁110及第二侧壁120,上述第一侧壁110在从侧壁面至外周面115的范围形成有插通旋转驱动上述旋转加工体20A的驱动轴并且在周向分割该第一侧壁的切割开口114,而且,在成为上述侧壁的切割开口的两侧的位置配置上述卡合部112、112,上述防尘罩100至少上述第一侧壁110由橡胶状弹性材料形成,上述卡合部与上述罩支撑部件卡合,而且由上述保持部件保持在与上述装置主体结合的状态的上述罩支撑部件10上,并可装卸地安装在上述罩支撑部件上。
根据该结构,防尘罩构造体使将其一端侧支撑在连接部上的覆盖壁的第一侧壁以及第二侧壁相互克服弹性力以分离的方式扩展,在使第一侧壁的圆弧状的外周面与装置主体的罩支撑部件的圆弧状的外周壁抵接的状态下,在使第一侧壁变形的同时使设置在切割开口的两侧的卡合部与罩支撑部件卡合。并且,防尘罩构造体将第一侧壁向抵接第二侧壁的方向关闭并沿着装置主体的旋转加工体侧的两侧面配置第一侧壁以及第二侧壁。并且,防尘罩构造体通过由保持部件保持位于罩支撑部件的外周壁的第一侧壁以及第二侧壁的部分而安装在装置主体上。防尘罩构造体通过使第一侧壁的切割开口弹性变形,无需将旋转加工体从装置主体拆卸下来就能够安装防尘罩。另外,若防尘罩构造体被安装在装置主体的罩支撑部件上,则在连接了设置在外部的集尘装置的连接管和连接部的状态下进行加工作业。在进行加工作业的场合,防尘罩构造体以露出旋转加工体的有效作业面的状态覆盖旋转加工体,因此能够利用防尘罩抑制通过旋转加工体旋转并与被作业面接触而产生的切屑的飞散,能够从连接部向集尘装置集尘。
方案十一记载的发明是在方案十记载的防尘罩构造体的基础上,采用以下结构,上述保持部件是设置在上述第一侧壁及上述第二侧壁的各自的弧状部的内周面上,并且设置在上述罩支撑部件的弧状部的外周面上的面紧固件141、142、143。
根据该结构,防尘罩构造体通过使设置在第一侧壁及第二侧壁的各自的弧状部的内周面上的面紧固件与设置在罩支撑部件的弧状部的外周面上的面紧固件卡合,从而能够相对装置主体的旋转加工体安装防尘罩。
方案十二记载的发明是在方案十或方案十一记载的防尘罩构造体的基础上,采用以下结构,上述保持部件是在使上述第一侧壁及第二侧壁的弧状部的内周面沿着上述罩支撑部件的弧状部的外周面的状态下,与上述第一侧壁及上述第二侧壁的弧状部的外周抵接而保持的保持夹紧件150,上述保持夹紧件具备第一带151及第二带152、和设置在上述第一带及上述第二带的各自的一端且自由地进行连结或释放的夹紧部153,上述第一带及上述第二带在各自的一端侧具有分别与上述罩支撑部件的弧状部的一端和另一端卡定的卡定部151a、152a,上述夹紧部具有设置在上述第一带的另一端侧的夹紧卡合部153A、和设置在上述第二带的另一端侧且支撑上述夹紧卡合部的夹紧支撑部153d。
根据该结构,防尘罩构造体在使第一侧壁及第二侧壁的各自的弧状部与罩支撑部件的弧状部的外周面抵接的状态下,使第一带的卡定部与罩支撑部件的弧状部的一端卡定,而且使第二带的卡定部与罩支撑部件的弧状部的另一端卡定,连接第一带的夹紧卡合部和第二带的夹紧支撑部,从而将防尘罩安装在罩支撑部件上。
方案十三记载的发明是在方案十至方案十二任一项记载的防尘罩构造体的基础上,采用以下结构,防尘罩100设有引导部108,该引导部108与上述旋转加工体的切削刃从上述连接部侧向上述第二侧壁旋转移动的移动路径对应,从上述第二侧壁120或上述连接部103突出至接近上述旋转加工体的侧面的位置,并将漂浮在上述旋转加工体的侧方的切屑引导到上述连接部的吸入通道101a。
根据该结构,防尘罩构造体在将旋转加工体高速旋转而切削或磨削被加工物而产生的切屑通过旋转加工体的旋转卷入防尘罩内时,利用设置在成为切屑漂浮移动的通道上的位置的引导部,能够阻挠切屑的旋转方向的移动,并引导到连接部的吸引通道。
方案十四记载的发明是一种磨削装置G,具备方案一至方案九中任一项记载的防尘罩构造体C。
根据该结构,磨削装置由于具备与旋转磨削体以及罩支撑部件的装卸无关地安装的防尘罩构造体,因此提高防尘罩的安装作业性。
方案十五记载的发明是一种切削装置,具备方案一及方案二以及方案十至方案十三任一项记载的防尘罩构造体CA。
根据该结构,切削装置由于具备与旋转切削体以及罩支撑部件的装卸无关地安装的防尘罩构造体,因此提高了防尘罩的安装作业性。
本发明的效果如下。
根据方案一记载的发明,防尘罩构造体通过利用切割开口在周向的一端侧分割覆盖壁而能够容易弹性变形,另外,由于卡合部相对于罩支撑部件卡合,因此无需相对于主体装卸旋转加工体以及罩支撑部件,对磨削装置的安装变得容易。
根据方案二记载的发明,防尘罩构造体通过一对安装部相对卡合部在周向上延伸而可以较大地弹性变形,因此能够容易地安装在旋转加工体的外径或罩支撑部件的外径和形状不同的机种的进行磨削以及切削的加工装置上,提高了防尘罩的通用性。
根据方案三记载的发明,防尘罩构造体应用于磨削装置时,能够以覆盖旋转磨削体的方式容易地安装。
根据方案四记载的发明,防尘罩构造体由于保护罩的平板状的上壁面的周向端部自身与卡合部卡合,因此能够简化卡合部的形状,而且能够加大上壁的径向的卡合位置的自由度,有助于防尘罩的通用性的提高。
根据方案五记载的发明,防尘罩构造体由于防护板部是面紧固件,因此防护板部对覆盖壁的位置调整以及向下方的延伸量的调整变得容易。另外,在磨削被磨削面的拐角部时,通过使一部分从覆盖壁剥离,从而能够避免与旋转磨削体的接触而引起的防护板部的磨损。
根据方案六记载的发明,防尘罩构造体由于保持部件兼作防护板部,因此能够削减部件件数而设置防护板部,从而能够削减成本,而且节省了将防护板部设置在防尘罩上的时间和劳力。
根据方案七记载的发明,保持部件是面紧固件,因而防尘罩相对罩支撑部件的装卸变得容易。另外,由于刷设置在安装于防尘罩的覆盖壁的面紧固件上,因此通过面紧固件相对覆盖壁的安装位置的位置调整,刷相对覆盖壁的位置调整以及向下方的延伸量的调整变得容易,并且,在磨削被磨削面的拐角部时,通过使设有刷的面紧固件的一部分从覆盖壁剥离,从而能够避免与旋转磨削体的接触而引起的刷的磨损。
根据方案八记载的发明,防尘罩构造体通过在磨削被磨削面的拐角部时,使接近部抵接在被磨削面和立起壁面上,从而能够减小用于使旋转磨削体接近壁面的防尘罩的变形量,因此该拐角部的磨削变得容易。
根据方案九记载的发明,防尘罩构造体由于利用引导部抑制漂浮在旋转磨削体的上方的磨削粉随旋转磨削体旋转,因此磨削粉的集尘效率提高,能够从由防尘罩形成的尘埃空间内有效地集聚磨削粉。
根据方案十记载的发明,防尘罩构造体无需拆下旋转加工体以及罩支撑部件,就能够以使旋转加工体的有效作业面露出的状态并由第一侧壁以及第二侧壁覆盖的状态容易进行安装。
根据方案十一、十二记载的发明,由于将保持部件作为面紧固件或保持夹紧件,因而能够以简单的结构更加容易地进行防尘罩的安装或脱离。
根据方案十三记载的发明,通过设置引导部,能够将切屑有效地引导到连接部的吸引通道。
根据方案十四记载的发明,磨削装置以及切削装置具备与旋转磨削体或旋转切削体以及罩支撑部件的装卸无关地安装的防尘罩构造体,因此提高了防尘罩的安装作业性。
附图说明
图1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是具备应用了本发明的防尘罩构造体的磨削装置的从上方观察的分解立体图,并模式地表示集尘装置。
图2是图1的磨削装置的主要部分的俯视图,是图4(a)的II-II向视的主要部分的图。
图3是图1的磨削装置的主要部分的仰视图。
图4(a)是图2的Iva-IVa线剖视图,(b)是图2的IVb-IVb线剖视图。
图5是图1的磨削装置的防尘罩单体的从下方观察的立体图。
图6是图1的磨削装置的防尘罩单体的仰视图。
图7(a)是利用图1的磨削装置磨削被磨削面的拐角部时的防尘罩构造体的主要部分俯视图,(b)是(a)的b-b线剖视图。
图8是说明图1的磨削装置中的防尘罩的安装顺序的概略的主要部分的俯视图,(a)表示在磨削装置中防尘罩从保护罩分离的状态,(b)表示防尘罩相对于保护罩处于卡合中途的状态,(c)表示防尘罩与保护罩卡合并被保持,且利用面紧固件保持前的状态,(d)表示防尘罩利用卡合部以及面紧固件保持的状态。
图9表示图1的磨削装置的防尘罩构造体的变形例,是防尘罩的从下方观察的主要部分立体图。
图10表示图1的磨削装置的防尘罩构造体的其他变形例,(a)是带状部件以及防护板部的从上方观察的立体图,(b)是表示相当于图4(a)的图的主要部分的剖视图。
图11(a)、(b)、(c)表示本发明的防尘罩构造体的其他结构,是表示防尘罩构造体的安装前与已安装时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2(a)、(b)、(c)表示本发明的防尘罩构造体的其他结构,是将图11中表示的主体翻过来从相反方向表示防尘罩构造体的安装状态的立体图。
图13是模式地表示本发明的防尘罩构造体的立体图。
图14是模式地表示安装了本发明的防尘罩构造体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15是模式地表示安装了本发明的防尘罩构造体的状态的图14的X-X线的剖视图。
图16是模式地表示安装本发明的防尘罩构造体并与集尘管及集尘装置连接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17是模式地表示本发明的防尘罩构造体的保持部件的其他结构的剖视图。
图18(a)、(b)、(c)是表示在本发明的防尘罩上形成切槽的结构的立体图、动作说明图、以及接合筒部变形时的模式图。
图19(a)、(b)、(c)是模式地表示在本发明的防尘罩上设置了引导部的结构的横剖视图、切掉了一部分的立体图以及纵剖视图。
图20是模式地表示本发明的防尘罩构造体的保持部件的其他结构的剖视图。
图中:
1-主体,7-集尘装置,9-集尘管,10-保护罩,11-上壁,12-外周壁,18-驱动轴,20-旋转磨削体(旋转加工体),20A-旋转切削体(旋转加工体),30-防尘罩,31-上壁,32-周壁,33、34-卡合部,35-连接部,36-引导部,37-接近部,40-切割开口,41-插通孔,42-切口,51、52-安装部,53-推压部,60-带状部件,61、62、63、64、66-面紧固件,67-刷,100-防尘罩,101-连接部,110-第一侧壁,120-第二侧壁,130-覆盖壁,140-保持部件(面紧固件),150-保持夹紧件。
G-磨削装置,F-切削装置,C-防尘罩构造体,Wo、Wi-覆盖壁,A-尘埃空间,d1、d2-周向宽度,c1-径向间隙,Lg-旋转中心线,Lc-中心线,θ1-规定角度范围,θ2-特定角度范围。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防尘罩构造体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安装有应用了本发明的防尘罩构造体C的磨削装置G将由混凝土、金属或合成树脂等形成材料形成的作为构造物或物品的磨削对象物所具有的面作为被磨削面S1(参照图4(a))进行磨削而使用,削掉该被磨削面S1中的凸部、附着物或涂膜等的被磨削物。
如图1~图4(a)所示,便携式的磨削装置G具备:设有作业者把持的把持部4的主体1;可旋转地支撑在该主体1上对被磨削面S1进行磨削的旋转磨削体20;设置在主体1上对旋转磨削体20进行旋转驱动的驱动装置16;以及设置在主体1上并且可装卸地安装防尘罩30的作为罩支撑部部件的保护罩10。另外,在磨削装置G上安装有防尘罩构造体C,该防尘罩构造体C具备覆盖旋转磨削体20的防尘罩30,以便防止或抑制由旋转磨削体20进行被磨削面S1的磨削时所产生的磨削粉的飞散。并且,吸引并集聚由安装在磨削装置G上的防尘罩构造体C的防尘罩30形成的尘埃空间A内的磨削粉的集尘装置7与防尘罩30连接。
集尘装置7具备:产生吸出尘埃空间A内的空气以及磨削粉的吸引力并且集聚所吸引的磨削粉的集尘机8;以及与集尘机8及防尘罩30连接并且形成将尘埃空间A内的磨削粉与空气一起导入集尘机8的集尘通道9a的部件即集尘管9(图6中用双点划线表示)。
主体1具备:可装卸地设有把持部4并且收放驱动装置16的外壳2;以及结合固定保护罩10的结合部3。结合部3是沿着旋转磨削体20的旋转中心线Lg在轴线方向从外壳2向下方突出的筒状的在此为圆筒状的部分,也是收放驱动装置16的驱动轴18的收放部。
此外,在说明书或权利要求书的范围内,轴线方向是平行于旋转磨削体20的旋转中心线Lg或防尘罩30的中心线Lc(参照图6)的方向,径向以及周向分别是以旋转中心线Lg或中心线Lc为中心的径向以及周向,为了便于说明,在轴线方向,将被磨削面S1相对于旋转磨削体20所在的方向作为下方,将与该下方相反的方向作为上方。
保护罩10由与形成防尘罩30的作为橡胶状弹性材料的软质材料相比较破坏强度以及硬度大的材料即硬质材料构成,例如由金属或合成树脂构成,在该实施方式中由铁形成。保护罩10用于保护作业者的手指免受旋转磨削体20高速旋转的影响。再有,保护罩10防止由于集尘装置7在尘埃空间A内发生的吸引力而使得集尘空间A内的压力成为负压状态时的防尘罩30的过度变形,并且提高磨削装置G的安全性。
与旋转磨削体20邻接地配置的保护罩10利用作为结合机构的夹紧件14可装卸地安装在结合部3上。
保护罩10具有:在轴线方向从上方覆盖旋转磨削体20并且与正交于轴线方向的平面大致平行的平板状的支撑侧的上壁11;与该上壁11的外周边缘相连并且从上壁11沿着旋转中心线Lg向下方延伸的作为支撑侧的第一周壁的外周壁12;以及与该上壁11的内周边缘相连并且从上壁11沿着旋转中心线Lg向上方延伸的作为支撑侧的第二周壁的内周壁13。并且,上壁11以及外周壁12构成覆盖旋转磨削体20的支撑侧覆盖壁Wi。
内周壁13与利用作为结合工具的一对螺钉15、15结合在该内周壁13上的夹紧件14一起,通过从径向外侧紧固结合部3而固定在结合部3上。
位于旋转磨削体20的径向外侧的外周壁12的下端部12c,位于比作为旋转磨削体20的最下部的后述的磨削工具22、22...更靠上方的位置。
保护罩10的上壁11以及外周壁12在周向的规定角度范围θ1覆盖旋转磨削体20的一部分,因此具有抑制磨削粉的飞散的功能,而且分别具有周向的两端部11a、11b以及两端部12a、12b。因此,旋转磨削体20在周向的规定角度范围θ1以外的角度范围从保护罩10露出来。规定角度范围θ1在本实施方式中是大致180°,而在其他的例子中,既可以比180°小,或者也可以比180°大。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尘埃空间A利用防尘罩30以及保护罩10形成。
设置在外壳2上的驱动装置16(参照图1)具有收放在外壳2内并旋转驱动旋转磨削体20的作为驱动源的电动机17;以及将该电动机17产生的驱动力传递到旋转磨削体20并旋转驱动旋转磨削体20的传动机构(未图示),该传动机构具有结合旋转磨削体20的作为驱动部件的驱动轴18。借助于轴承可旋转地支撑在主体1上的驱动轴18在结合部3内和尘埃空间A内的范围内延伸。旋转磨削体20利用与驱动轴18的下端部螺纹结合的作为固定机构的螺母19,与具有旋转中心线Lg的驱动轴18结合。因此,与驱动轴18一体地旋转的旋转磨削体20借助于驱动轴18可旋转地支撑在主体1上。
旋转磨削体20具有利用螺母19可装卸地与驱动轴18结合的杯状的旋转体21;以及设置在旋转体21上并对被磨削面S1进行磨削的磨削工具22、22...。多个磨削工具22、22...在轴线方向与被磨削面S1相面对并分散固定在旋转体21上。旋转体21具有:设有磨削工具22、22并且与正交于旋转中心线Lg的平面大致平行的作为平板状部的环状部21a;以及从环状部21a向上方突出并且利用螺母19与驱动轴18结合的圆筒状的筒状部21b。
作为旋转磨削体20的其他的例子,旋转体21自身或环状部21a自身也可以由磨削工具构成。
如图1~图6所示,防尘罩构造体C除了在上方以及径向外侧覆盖旋转磨削体20及保护罩10的防尘罩30之外,还具备将防尘罩30保持在保护罩10上的作为保持部件的带状部件60、和设置在防尘罩30上的防护板部70。
防尘罩30由具有橡胶状弹性的橡胶状弹性材料、例如橡胶或合成树脂形成,在本实施方式中由橡胶形成。
防尘罩30具有:形成有插通与旋转磨削体20结合的驱动轴18的插通孔41的罩侧的上壁31;与该上壁部31的外周边缘相连而形成并包围保护罩10的外周壁12的至少一部分的作为外周壁的罩侧的周壁32;形成于上壁31或周壁32的内侧(即,在上壁31或周壁32中为尘埃空间A侧)的一对罩侧卡合部33、34;连接集尘管9的连接部35;以及将尘埃空间A内的空气及磨削粉引导到吸入通道43中的引导部36。
在防尘罩30中,上壁31以及周壁32构成在周向覆盖旋转磨削体20的罩侧覆盖壁Wo。并且,从上方以及径向外侧覆盖旋转磨削体20的覆盖壁Wo是从上方以及径向外侧覆盖作为保护罩10的覆盖壁Wi的内侧覆盖壁的外侧覆盖壁。
如图1、图2、图4(a)所示,插通孔41包括中心孔41a和从中心孔41a向径向延伸的径向孔(径向槽)41b,该中心孔41a是以防尘罩30的中心线Lg为中心形成为直径比结合部3及驱动轴18大并且结合部3及驱动轴18可插通的大小的中心孔。另一方面,在周壁32上形成有与作为连接孔的径向孔41b相连的切口42。并且,通过由在周向上分割上壁31的插通孔41和在周向上分割周壁32的切口42构成的一个切割开口40,上壁31及周壁32(从而覆盖壁Wo)在周向上部分地被分割。
通过在覆盖壁Wo上形成切割开口40,防尘罩30从轴线方向看(以下称为“俯视”)呈大致C形的形状。
具有与正交于中心线Lg的平面大致平行的平坦的上表面31a的上壁31具有:作为柔软部(或低刚性部)的薄壁部31a;在轴线方向的壁厚比薄壁部31a大且刚性比薄壁部31a高的作为高刚性部的厚壁部31b;以及在径向内侧与厚壁部31b相连的加强肋31c。薄壁部31a是在防尘罩30中与厚壁部31b相比在径向及轴线方向容易弹性变形的部分。而且,具有与薄壁部31a大致相同的壁厚的加强肋31c使防尘罩30轻量化的同时提高厚壁部31b的刚性。
如图1~图3、图5、图6所示,在厚壁部31b上形成有:一对卡合部33、34,其分别形成有保护罩10所具有的作为一对支撑侧卡合部的周向端部11a、11b分别插入的插入槽33a、34a;位于厚壁部31b的外侧(即、在后壁部31b与尘埃空间A侧相反的一侧)的连接部35;以及从厚壁部31b向下方突出的引导部36,并且,开口有利用连接部35形成并且与集尘通道9a连通的吸入通道43。
在此,厚壁部31b构成连结同一结构的两卡合部33、34的连结部。连接部35是形成吸入通道43的吸入通道形成部。而且,插入槽33a、34a与正交于轴线方向的平面大致平行地形成。
如图5、图6所示,吸入通道43的入口43a在厚壁部31b中在一方的卡合部33附近向尘埃空间A(参照图4(a))开口。因此,吸入通道43中的入口43a附近的部分以及入口43a形成于厚壁部31b,从而可抑制形成吸入通道43引起的防尘罩30的刚性降低。
薄壁部31a具有第一薄壁部31a1、31a2和第二薄壁部31a3,该第一薄壁部31a1、31a2相对于径向孔41b在周向隔着该径向孔41b以圆弧状延伸并且作为与厚壁部31b相连的一对第一柔软部,该第二薄壁部31a3配置在俯视时隔着厚壁部31b与各第一薄壁部31a1、31a2相反的一侧并且作为在径向外侧与厚壁部31b相连的弧状的第二柔软部。
相对于径向孔41b在周向上向互为相反的方向延伸的一对第一薄壁部31a1、31a2具有:分别在周向与厚壁部31b或一对卡合部33、34相连的基部31a5、31a7;以及规定径向孔41b的周向宽度d1的一对周向端部31a6、31a8。
在径向与厚壁部31b相连的第二薄壁部31a3上,沿周向细长地延伸而形成有空气取入口44,该空气取入口44用于在集尘装置7吸引磨削粉时将防尘罩30外侧的空气导入尘埃空间A内。空气取入口44在轴线方向从上方看位于旋转磨削体20的旋转体21的外周部和磨削工具22、22...的径向外端部或外周部露出的位置,在防尘罩30安装于主体1上的状态下兼作可以辨认这些位置的辨认用开口(参照图2、图3)。
周壁32具有:作为柔软部(或者低刚性部)的薄壁部32n;以及在径向的壁厚比薄壁部32n大,且刚性比薄壁部32n高的作为高刚性部的厚壁部32m。而且,在轴线方向的宽度在周向的全范围内大致均匀的周壁32中,其下端部32f(参照图4(a))在防尘罩30通过保护罩10安装在主体1上的状态下,位于比旋转磨削体20的环状部21a更靠上方的位置。
并且,周壁32具有:分别与一对第一薄壁部31a1、31a2相连并且由薄壁部32n构成的一对第一弧状部32a、32b;与第二薄壁部31a3相连并且由薄壁部32n构成的第二弧状部32c;以及在周向分别位于第一、第二弧状部32a、32c之间以及第一、第二弧状部32b、32c之间,并且与厚壁部31b相连的一对第三弧状部32d、32e。各第三弧状部32d、32e由厚壁部32m构成。
并且,防尘罩30的中心线Lc是俯视时一对第一弧状部32a、32b的内周面的大致曲率中心。
如图5、图6所示,相对切口42在周向上向互为相反的方向延伸的一对第一弧状部32a、32b具有:在周向与厚壁部31b相连的基部32a1、32b1;以及规定切口42的周向宽度d2的一对周向端部32a2、32b2。
第一弧状部32a具有在周向随着接近第三弧状部32b而壁厚增加的厚壁部分32a3,并且,基部32a1由该厚壁部分32a3构成。另外,第一弧状部32a的周向端部32a2以及该周向端部32a2附近、第一弧状部32b、第二弧状部32c在各自的周向的形成范围是大致均匀的壁厚,并具有与薄壁部31a的壁厚大致相同的壁厚。第三弧状部32d具有在周向靠近第一弧状部32a、而且在与周向的第一卡合部33的形成范围大致相同的周向范围局部地向径向内侧突出的厚壁部分32d1。
还有,作为别的例子,第一弧状部32a也可以具有在周向的全范围内大致均匀且与薄壁部31a的壁厚大致相同的壁厚。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处于防尘罩30未安装在保护罩10上的自然状态时,两周向宽度d1、d2相同,但在别的例子中,也可以设定为两周向宽度d1、d2为不同的值。
第二弧状部32c在周壁32中,构成接近部37,该接近部37在周向的特定角度范围θ2的范围内,与旋转磨削体20的径向间隙c1(参照图3)比特定角度范围θ2以外的范围小。
并且,在防尘罩30中,各第一薄壁部31a1、31a2以及各第一弧状部32a、32b分别构成防尘罩30的一对安装部51、52,第二薄壁部31a3以及第二弧状部32c构成推压部53,该推压部53在通过旋转磨削体20磨削被磨削面S1的拐角部S1a时,推压相对于被磨削面S1向上方立起的立起壁面S2(参照图4(a))。
各安装部51、52相对于厚壁部31b或各卡合部33、34向周向延伸,并且在该外周壁12的径向外侧由带状部件60保持在该保护罩10的外周壁12上。
另外,第一薄壁部31a1的基部31a5和第一弧状部32a的基部32a1构成与厚壁部31b及第三弧状部32d相连的安装部51的基部51a,第一薄壁部31a2的基部31a7和第一弧状部32b的基部32b1构成与厚壁部31b及第三弧状部32e相连的安装部52的基部52a。
另外,将包含防尘罩30的中心线Lc并且通过切口42的一个虚拟平面作为特定平面P时,一对卡合部33、34及一对安装部51、52设置成在特定平面P的两侧分别各配置一个。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一对卡合部33、34、一对安装部51、52、空气取入口44以特定平面P为对称面,配置成关于该特定平面P大致面对称。
就中心线Lc而言,在防尘罩30未安装在保护罩10上的自然状态下,为平行于旋转中心线Lg的直线,在防尘罩30安装在保护罩10上的状态下,与旋转中心线Lg大致一致、或位于旋转中心线Lg的附近。
径向孔41b及切口42各自的周向宽度d1、d2在各卡合部33、34与对应的保护罩10的各周向端部11a、11b卡合的状态下,可以通过防尘罩30的一对安装部51、52的弹性变形在周向上变更。因此,通过使一对安装部51、52弹性变形而扩大直径或缩小直径,从而能够将相同的防尘罩30安装在例如保护罩10的外周壁12的外径或形状不同的多个磨削装置上。
在从上壁31的上表面31s向上方突出并且在俯视时大致沿着入口43a附近的周壁32的切线方向延伸的连接部35上,连接有吸引尘埃空间A内的磨削粉的集尘管9。配置在比插通孔41更靠径向外侧的连接部35具有分别可嵌合具有不同口径的连接端部的集尘管9的在此为可外嵌合的外径不同的多个外嵌合部,在本实施方式中具有作为两个嵌合部的外嵌合部35a、35b。如图6所示,与外嵌合部35a嵌合的集尘管9用双点划线表示,连接端部的口径不同的别的集尘管91与别的外嵌合部35b连接时的状态用别的双点划线表示。
这样,由于能够将口径不同的集尘管9连接在连接部35上,因此可提高防尘罩30的通用性,削减防尘罩30的成本。
另外,保护罩10为了防止在集尘管9连接在连接部35上的状态下的防尘罩30因集尘管9的重量而弯曲变形,而使周壁32或上壁31与旋转磨削体20接触,作为抑制防尘罩30的过度的上述弯曲变形的变形抑制部件发挥作用。因此,连接部35以及保护罩10配置在俯视时局部相互重叠的位置上,更具体地说,配置在连接部35在其一部分即靠近外嵌合部35a、35b的部分与保护罩10的上壁11以及外壁12各自的一部分重叠的位置上。
再有,由于连接部35在俯视时设置在与构成在周壁32上壁厚较大而增加了刚性的高刚性部位的基部32a1及第三弧状部32d重叠的位置上,因此通过该高刚性部位(即、基部32a1以及第三弧状部32d)也可抑制上述弯曲变形。而且,第三弧状部32d在俯视时与连接部35重叠的位置具有厚壁部分32d1,因此可利用该厚壁部分32d1进一步抑制上述弯曲变形。
覆盖安装在保护罩10上的防尘罩30用其周壁32并利用带状部件60,以周壁32及切口42位于保护罩10的外周壁12的外周侧的状态被保持。并且,在防尘罩30安装在保护罩10上的状态下,各安装部51、52的作为上壁部分的各第一薄壁部31a1、31a2以载置于保护罩10的上壁11上的状态由上壁11保持。
如图1~图3、图4(a)所示,卷绕在防尘罩30的周壁32的外周面上并且可装卸地安装在该周壁32上的带状部件60由具有周向的两端的带状的面紧固件61构成。因此,除了构成推压部53的第二弧状部32c以外,在周壁32的各第一弧状部32a、32b以及各第三弧状部32d、32e的外周面,通过固定机构固定有可装卸地安装带状部件60的作为安装支撑部的支撑侧面紧固件62。还有,将面紧固件60固定在防尘罩30的周壁32上的上述固定机构例如是粘接剂、双面带或系紧用具(具体地说,铆钉、装订机用的装订针或扣眼等)等,并且是粘接剂、双面带以及系紧用具的至少两种的组合或多种系紧用具的组合。作为一个例子,将用粘接剂或双面带固定的面紧固件62用作为系紧用具的铆钉、装订机用的装订针或扣眼部分地固定,从而能够将面紧固件62更加可靠地固定在防尘罩30上。
为了将防尘罩30可装卸地安装在保护罩10上,除了由卡合部33、34以及带状部件60构成的第一安装机构以外,还在防尘罩构造体C上设有第二安装机构。
该第二安装机构包括:利用固定机构(例如粘接)可装卸地安装在各第一弧状部32a、32b的内周面上而设置的作为安装侧结合机构的安装侧面紧固件63;以及利用固定机构(例如粘接)可装卸地安装在保护罩10的外周壁12的外周面上而设置并可装卸地附着安装有面紧固件63的作为支撑侧结合机构的支撑侧面紧固件64。
还有,在由带状部件60进行的防尘罩30向保护罩10的保持仅用上述第一安装机构便足够的情况下,也可以不用设置上述第二安装机构。另外,该第二安装机构也可以由面紧固件以外的部件(例如双面粘接带)构成。
这样,防尘罩30通过卡合部33、34以及面紧固件61,在保护罩10的上壁11以及外周壁12,从而在保护罩10的向主体1的固定部即内周壁13以外的部分,安装在保护罩10上。
另外,保护罩10的各周向端部11a、11b限制在安装部51、52弹性变形时卡合部33、34相对于保护罩10向轴线方向移动,并且,以容许卡合部33、34在径向的若干移动的方式,与对应的卡合部33、34卡合。因此,防护罩30被各卡合部33、34限制为相对于保护罩10在轴线方向的移动很少,另一方面,扩大直径或缩小直径的各安装部51、52容易在径向弹性变形,因此,在防尘罩30用各卡合部33、34保持在保护罩10上的状态下,通过带状部件60或面紧固件61进行的防尘罩30向保护罩10的保持变得容易。
如图1、图4所示,作为带状部件60的面紧固件61具有在安装于防尘罩30的周壁32上并将该防尘罩30保持在保护罩10上的状态下从周壁32的下端部32f向下方延伸的延伸部,作为带状部件60的一部分的该延伸部构成磨削时与被磨削面S1接触的防护板部70,以防止防尘罩30与被磨削面S1接触。
如图7(a)、(b)所示,在利用磨削装置G磨削被磨削面S1的拐角部S1a(参照图4(a))时,推压部53由作业者推压到立起壁面S2上,从而周壁32的第二弧状部32c(即、接近部37)以及上壁31的第二薄壁部31a3向径向内侧变形。在该状态下,拐角部S1a被接近壁面S2的旋转磨削体20磨削。
此时,通过从第二弧状部32c剥离面紧固件61,从而可避免面紧固件61被壁面S2和旋转磨削体20夹住,防止面紧固件61被旋转磨削体20磨削而破损,而且通过周壁32的第二弧状部32c位于比旋转磨削体20的环状部21a更靠上方处,从而防止第二弧状部32c被旋转磨削体20磨削而破损。
另外,由于磨削拐角部S1a时,以推压壁53被推压到立起壁面S2上的状态进行磨削作业,因此防尘罩30摩擦壁面S2,有时在壁面S2上产生防尘罩30的橡胶痕迹。于是,为了不让壁面S2上的推压部53的痕迹显眼,最好是接近于壁面S2的颜色,例如在壁面S2是混凝土制的壁面S2时,最好形成防尘罩30的橡胶的颜色为白色或灰色。
如图4~图6所示,引导部36是配置在旋转磨削体20的环状部21a的上方并从上壁的厚壁部在轴线方向朝向环状部21a向下方突出而延伸,并且从环状部21a的径向内侧朝向入口43a的在旋转磨削体20的旋转方向R的旋转方向侧的端部43a1向径向延伸的板状的部件。引导部36的下端部36a与环状部21a之间的轴线方向的间隙设定得很小,以便抑制从该间隙的磨削粉的泄漏。
引导部36将在旋转体21的上方被该旋转体21拖动而以旋转中心线Lg为中心回旋的磨削粉与空气流一起向吸入通道43引导,从而抑制磨削粉堆积在旋转体21的上表面21c。
如图2、图4(a)所示,在结合部3、内周壁13及夹紧件14与防尘罩30的上壁31之间,通过插通孔41的一部分,形成径向的环状的间隙c2,也从该间隙c2向尘埃空间A内引导空气。通过从该间隙c2流入的空气,抑制尘埃空间A内的磨削粉侵入旋转磨削体20的旋转体21的上表面21c,容易流入吸入通道43,提高磨削粉的集尘效率。
参照图1、图8对防尘罩30的安装顺序进行说明。
首先,如图8(a)所示,在保护罩10由夹紧件14(参照图1)固定在主体1的结合部3上的状态下,将一对卡合部33、34(还参照图2)分别插入保护罩10的一对周向端部11a、11b(参照图(b))。在使一对卡合部33、34(还参照图3)分别与保护罩10的一对周向端部11a、11b卡合时,通过使防尘罩30的一对安装部51、52弹性变形并向相互分离的方向扩展而扩大直径,从而各卡合部33、34与各周向端部11a、11b的卡合作业变得容易。在图8(a)中,扩大直径时的一对安装部51、52用双点划线表示。
其次,一对卡合部33、34与一对周向端部11a、11b分别卡合,防尘罩30利用各卡合部33、34保持在保护罩10上,并且,在利用卡合在保护罩10上的卡合部33、34暂时固定在保护罩10上的状态的防尘罩30中,通过使一对安装部51、52弹性变形并向相互分离的方向扩大直径,从而各安装部51、52配置在保护罩10的外周壁12的径向外侧(参照图8(c))。
然后,在外周壁12上通过面紧固件62卷绕一层作为带状部件60的面紧固件61,并与面紧固件62结合,以便从径向覆盖包含各安装部51、52在内的周壁32。并且,防尘罩30由面紧固件61保持在保护罩10上(参照图8(d))。
还有,旋转磨削体20如图8(a)所示,虽然可以在各卡合部33、34与各周向端部11a、11b卡合之前利用螺母19(参照图1)与驱动轴18结合,但是也可以在通过面紧固件61安装防尘罩30之后利用螺母19与驱动轴18结合。
并且,相对于已安装在主体1上的状态的防尘罩30,在其连接部35上连接集尘装置7的软管9(参照图6)。
其次,对如上所述构成的实施方式的作用以及效果进行说明。
磨削装置G的防尘罩构造体C具备:覆盖旋转磨削体20的防尘罩30;以及将防尘罩30保持在与主体1结合的保护罩10上的带状部件60。由橡胶状弹性材料形成的防尘罩30具有:覆盖旋转磨削体20的覆盖壁Wo;以及形成于覆盖壁Wo上并分别与保护罩10的一对周向端部11a、11b卡合的一对卡合部33、34,在覆盖壁Wo上形成有插通旋转驱动旋转磨削体20的驱动轴18并且在周向分割覆盖壁Wo的切割开口40,防尘罩30通过在与主体1结合的状态的保护罩10上,利用带状部件60保持覆盖壁Wo,而且卡合各卡合部33、34,从而可装卸地安装在保护罩10上。
根据该结构,防尘罩30利用作为保持部件的带状部件60保持在与主体1结合的状态的作为罩支撑部件的保护罩10上,而且卡合各卡合部33、34,因此防尘罩30与保护罩10相对于主体1的装卸无关地进行安装。其结果,在保护罩10可装卸地安装在主体1上的磨削装置G中的防尘罩30的安装时,无需将保护罩10相对于主体1进行装卸,因此防尘罩30的安装变得容易。
另外,通过使防尘罩30的各卡合部33、34与保护罩10卡合,从而在防尘罩30由卡合部33、34保持在保护罩10上的状态下,能够利用带状部件60将防尘罩30安装在保护罩10上,而且由橡胶状弹性材料形成的防尘罩30其覆盖壁Wo(从而上壁31以及周壁32)由切割开口40在周向上分割,因此在使驱动轴18插通切割开口40的状态下,能够使防尘罩30容易地弹性变形,从而提高防尘罩30相对保护罩10的安装容易性。
另外,各卡合部33、34与防尘罩30的作为高刚性部的厚壁部31b相连而形成,从而在各卡合部33、34与保护罩10的各周向端部11a、11b卡合的状态下,防尘罩30利用厚壁部31b的刚性稳定地保持,因此该保持稳定性有助于提高防尘罩30的安装容易性。
防尘罩30的覆盖壁Wo具有由切割开口40在周向上分割的一对安装部51、52,各安装部51、52相对于各卡合部33、34在周向上延伸,并且在保护罩10的径向外侧由带状部件60保持在保护罩10上。根据该结构,为了将防尘罩30保持在保护罩10上,由带状部件60保持的一对安装部51、52配置成相对于卡合部33、34在周向上延伸,而且从径向外侧包围保护罩10,因此能够在维持卡合部33、34与保护罩10卡合的状态的同时,使由切割开口40分割的一对安装部51、52较大地发生弹性变形。其结果,能够将相同的防尘罩30用该一对安装部51、52容易地安装在旋转磨削体20的外径或保护罩10的外径不同的机种的磨削装置上,提高防尘罩30的通用性。
与旋转磨削体20邻接配置并由防尘罩30覆盖并且在周向的规定角度范围θ1覆盖旋转磨削体20的保护罩10,具有从上方覆盖旋转磨削体20的平板状的上壁11,上壁11的两周向端部11a、11b分别与一对卡合部33、34卡合。根据该结构,保护罩10所具有的上壁11的各周向端部11a、11b自身与对应的各卡合部33、34卡合,因此无需在保护罩10上形成用于与该卡合部33、34卡合的特别的部分,可削减成本。另外,由于上壁11为平板状,因此不仅能够简化卡合部33、34的形状,而且能够加大在径向的卡合位置的自由度,从而有助于提高防尘罩30的通用性。
防尘罩构造体C具备比覆盖壁Wo的下端部32f更向下方延伸而与被磨削面S1接触的防护板部70,该防护板部70由安装在周壁32上的面紧固件61构成。根据该结构,由于防护板部70由面紧固件61构成,因此相比防护板部70由刷构成的情况,能够销减成本。另外,由于面紧固件61相对防尘罩30的安装位置的调整和装卸很容易,因此不仅防尘罩30中的防护板部70的位置调整变得容易,而且从防尘罩30向下方的防护板部70的延伸量e的调整也变得容易,并且在磨削被磨削面S1的拐角部S1a时,通过使防护板部70处于部分地剥离的状态,从而能够避免防护板部70与旋转磨削体20接触而在防护板部70上发生磨损。其结果,由于防护板部70为面紧固件61,因此防护板部70相对于覆盖壁Wo的位置调整以及向下方的延伸量e的调整被简化。另外,在磨削被磨削面S1的拐角部S1a时,通过使一部分剥离来避免与旋转磨削体20的接触所引起的防护板部70的磨损,从而延长防护板部70的使用寿命。
将防尘罩30保持在保护罩10上的保持部件是在周向包围保护罩10以及覆盖壁Wo而配置并且可装卸地安装在覆盖壁Wo上的带状部件60,带状部件60构成从覆盖壁Wo的周壁32的下端部32f向下方延伸而与被磨削面S1接触的防护板部70。根据该结构,带状部件60的保持部件兼作防护板部70,因此能够销减部件件数而设置防护板部70,从而能够销减成本。而且,防尘罩30由带状部件60保持在保护罩10上,从而防护板部70被保持在防尘罩30上,因此无需仅将防护板部70与带状部件60个别地安装在防尘罩30上,从而提高将防护板部70设置在防尘罩30上的作业效率。
防尘罩30的覆盖壁Wo具有在周向的特定角度范围θ2的范围并且与旋转磨削体20的径向间隙c1比特定角度范围θ2以外的范围小的接近部37,该接近部37构成推压部53,从而被磨削面S1中的从被磨削面S1立起的立起壁面S2的附近部分即拐角部S1a被磨削装置G磨削时,通过将推压部53的接近部37推压到立起壁面S2上,从而能够减小用于使旋转磨削体20接近壁面S2的防尘罩30的变形量。其结果,在磨削被磨削面S1的拐角部S1a时,通过使接近部37抵接被磨削面S1和壁面S2,能够减小用于使旋转磨削体20接近壁面S2的防尘罩30的变形量,因而该拐角部S1a的磨削变得容易。
防尘罩30具有:形成吸引由该防尘罩30形成的尘埃空间A内的磨削粉的吸入通道43的作为吸入通道形成部的连接部35;以及配置在旋转磨削体20的上方并将漂浮在旋转磨削体20的上方的磨削粉与空气流一起引导到吸入通道43中的引导部36。根据该结构,在旋转磨削体20的上表面21c附近被旋转磨削体20拖动而要回旋的磨削粉由引导部36引导而朝向吸入通道43移动,因此可抑制在旋转磨削体20的旋转体21的上方漂浮的磨削粉随旋转磨削体20旋转。其结果,磨削粉的集尘效率提高,并能够有效地从由防尘罩30形成的尘埃空间A内集聚磨削粉。
以下,就变更了上述实施方式的一部分结构的方式,对于变更后的结构进行说明。
为了在不同的磨削装置中,在保护罩10与旋转磨削体20的环状部21a的轴线方向的间隔不同的场合,容易进行根据用户的周壁32的高度(即、周壁32在轴线方向的宽度)的设定,也可以在周向在整个周壁32范围、或在周向上留出间隔,在防尘罩30的周壁32上形成切下用的周向槽,以便容易利用刀具等的切断器具切下周壁32的下部。
罩支撑部件也可以是以抑制磨削粉的飞散的方式不覆盖旋转磨削体20的部件。
罩支撑部件或保护罩也可以与主体的结合部一体成形并固定设置在该结合部上。
防护板部也可以由不是保持部件的带状部件构成,而且也可以通过与防尘罩30一体成形而设置,还可以是可装卸地或通过一体形成来设置在防尘罩30的下端部32f上的刷。
也可以不在防尘罩上连接集尘装置,从而防尘罩没有连接部35以及引导部36也可以,并且不在防尘罩上形成吸入通道43也可以。
保持周壁32的保持部件也可以由面紧固件以外的部件或带状部件以外的部件构成,也可以是由金属或合成树脂形成的夹紧型的夹紧件或销。
连接部35也可以具有可分别嵌合不同口径的集尘管的内径不同的多个内嵌合部,以此来取代具有多个外嵌合部35a、35b。
支撑侧面紧固件62也可以如图9所示,利用在周向上留出间隔地设置在周壁32上的多个狭缝46,配置成在周向上交互位于周壁32的外周侧以及内周侧。
防尘罩30所具有的一对卡合部或一方的卡合部也可以形成于覆盖壁Wo的外侧、进而形成于上壁31或周壁32的外侧。另外,防尘罩30所具有的卡合部的数量也可以是一个或两个以外的多个。
覆盖壁Wo也可以是碗状的壁。
接近部37也可以如图6中用双点划线所示,由在周壁32在周向大致平坦的平坦部32h构成,根据该平坦部32h也能起到与接近部37由弧状部32c构成的情况相同的效果。
接近部37也可以通过防尘罩30被安装在保护罩10上来形成,使得在防尘罩30的周壁32形成为俯视时以中心线Lc为中心的大致正圆形状时,占据相对旋转中心线Lg来说中心线Lc偏心的位置。
在防护板部70由面紧固件61构成的场合,为了提高防护板部70相对被磨削面S1的滑动,也可以在防护板部70上安装与被磨削面S1接触的毛毡或刷。
另外,如图10所示,带状部件60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地由可装卸地安装在面紧固件62(还参照图1、图2)上的面紧固件66构成,防护板部70也可以由与面紧固件66的下端部66a结合并与该面紧固件66一体设置的刷67构成。比下端部32f更向下方延伸并与被磨削面S1(参照图4(a))接触的刷67通过利用粘接等固定机构固定在面紧固件66上的作为安装机构的带状保持体68,安装在面紧固件66上。
根据该结构,由于带状部件60由面紧固件66构成,因此能够利用面紧固件66将防尘罩30容易地安装在保护罩10上,防尘罩30相对保护罩10的装卸变得容易。另外,构成防护板部70的刷67设置在利用面紧固件62安装在覆盖壁Wo的周壁32上的面紧固件66上,因此面紧固件66相对防尘罩30的安装位置的调整和装卸非常容易,从而不仅防尘罩30中的刷67的位置调整变得容易,而且刷67从防尘罩30向下方的延伸量e的调整也变得容易,并且在磨削被磨削面S1的拐角部S1a(参照图4(a))时,通过使面紧固件66在第二弧状部分32c(参照图2)处于从周壁32部分地剥离的状态,从而能够避免刷67与旋转磨削体20接触而在刷67上发生磨损。
防尘罩30的周壁32也可以在周向覆盖保护罩10的整个外周壁12。
如图1所示,也可以在推压部53的第二弧状部32c,在径向与旋转磨削体20相对的位置上,设置在磨削被磨削面S1的拐角部S1a时可从防尘罩30露出旋转磨削体20的切口(或开口)47。由此,可以避免在被磨削面S1的拐角部S1a的壁面S2与防尘罩30的周壁32的接触引起的磨损,从而实现长寿命化。
另外,在图1至图10中,说明了在磨削装置G上安装防尘罩构造体C的方式,如图11~图17所示,也可以作为安装在切削装置F上来使用的防尘罩构造体CA。以下,对防尘罩构造体CA进行说明。还有,对于已经说明过的相同的结构,附注相同符号而省略说明。另外,用图15表示图14的用双点划线表示的位置的剖面。并且,图14的点划线即L1表示主体1的轴线。
如图11(a)、(b)所示,防尘罩构造体CA安装在切削装置F上来使用,该切削装置F用于切削、切断由木材、混凝土、金属或合成树脂等的形成材料形成的构造物或物品即被加工物。
此外,切削装置F的主体1的结构只有已经说明的磨削装置G(参照图1)的把持部4(与形成于主体上的安装螺纹孔tb(参照图16)的位置螺纹结合而使用)的安装位置不同,其他的驱动装置16、驱动轴18、保护罩10等的结构相同。
如图11以及图12所示,可装卸地安装在切削装置F上的旋转加工体即旋转切削体20A在平板圆板状的旋转体20A1的周面上通过槽口部20A2以规定间隔形成有切削刃20A3。该旋转切削体20A根据进行加工的被作业面的种类更换其种类而使用。还有,旋转切削体20A在此是利用与已经说明的旋转磨削体20共用的结合工具即螺母19等安装在驱动轴18侧的结构。换言之,使用旋转磨削体20的场合,被作业面为平面时,以保护罩10的上壁11与被作业面平行的方式把持主体1进行操作,在使用旋转切削体20A的场合,以保护罩10的上壁11与被作业面正交而成为垂直的方式把持主体1进行操作。
防尘罩构造体CA具备:防尘罩100;以及将该防尘罩100安装在保护罩10上的作为面紧固件的保持部件140。并且,防尘罩100具备:具有第一侧壁110及第二侧壁120的覆盖壁130;以及连接在该覆盖壁130的一端侧的连接部101。还有,防尘罩100在此由橡胶状弹性材料形成第一侧壁110、第二侧壁120、连接部101。
连接部101形成为筒状,用于连接设置在外部的集尘装置7(参照图15)的集尘管9。该连接部101具备位于一端侧的筒状的连接筒部102、以及与该连接筒部102连续而形成且接合覆盖壁130的接合筒部103。还有,连接部101形成有从连接筒部102的一端开口连通到接合筒部103的另一端开口而成为空气通道的吸引通道101a(参照图13)。另外,接合筒部103在此形成为其外观形状为圆筒形状,并构成为在其圆筒形状的侧面连接覆盖壁130的一端侧。还有,连接部101的外观以及筒内形状没有特别限定。
覆盖壁130是使旋转切削体20A的有效作业面露出并从该旋转切削体20A的两侧面覆盖的罩。该覆盖罩130具备:与旋转切削体20A的一侧面相面对的第一侧壁110;以及与旋转切削体20A的另一侧面相面对的第二侧壁120。并且,覆盖壁130在其接合筒部103的连接侧,第一侧壁110和第二侧壁120之间介入与接合筒部103内连通的开口而形成。还有,从第一侧壁110和第二侧壁120之间的该开口送出加工时产生的切屑。
覆盖壁130在正常状态下以第一侧壁110和第二侧壁120相互接近或抵接的状态配置。并且,覆盖壁130由能够根据作业者的操作使第一侧壁110和第二侧壁120抵抗其弹性力向相互分离的方向移动的橡胶等的弹性部件构成。换言之,覆盖壁130构成为能够弹性变形,以便以第一侧壁110及第二侧壁120的连接部侧为起点成为该连接部相反侧的部分相互分离而使两侧壁开口(参照图11(a)(b)、图12(a))。
如图12(a)所示,第一侧壁110形成为在俯视时为扇形的外形,并且在其中央的侧壁面上形成切割开口114,而且在圆弧部分从切割开口114连续形成切口116,与旋转切削体20A的一侧面相面对而配置。就第一侧壁110与主体1的关系而言,配置在主体1侧。并且,第一侧壁110具备:形成于切割开口114的周缘且与旋转切削体20A平行的平面边缘部111(参照图12(a));向与该平面边缘部111的面正交的方向与该平面边缘部111的圆弧部分连续而形成的外周面115;以及设置在平面边缘部111的切割开口114的两侧的卡合部112、112。并且,在周向上分割圆弧部分的平面边缘部111及外周面115并从切割开口114延续而形成切口116。
如图11以及图12所示,切割开口114形成于从第一侧壁110的侧壁面遍及外周面115的位置,以便能够接受安装主体1的驱动轴18、结合部3或内周壁13以及夹紧件14等从主体1突出的部分。该切割开口114包括:使大小不同的半圆形相面对的形状的第一开口114a、第二开口114b;以及与第一开口114a连续的作为槽状开口的切口116。也就是说,第一开口114a以大的大致半圆形状形成,在该第一开口114a的直线部分形成面对比该第一开口114a小的半圆形状的第二开口114b的直线部分的状态的开口形状、和与第一开口114a连续的后述的槽形状的切口116。
如图12(a)所示,第一开口114a在此形成为半圆形的缺少直线与曲线相交的一方的部分的形状。也就是,第一开口114a通过连接部110侧的一部分形成为半圆形状的部分不开口的状态。该第一开口114a其开口形状没有特别限定,只要能够将从主体1侧突出的部分接受安装在开口内即可。
第二开口114b在此形成为直径与形成于保护罩10上的半圆形状的内周壁13相同或比它稍大的直径的半圆形。该第二开口114b形成为能够容纳结合部3以及内周壁13(参照图1)或旋转切削体20A的螺母19等安装零件(参照图1)的大小,且后述的卡合部112、112能够与保护罩10的平面板部分卡合的大小。
如图11(a)以及图12(a)所示,在第二开口114b的周缘,具有在平面边缘部111的内侧面以厚壁形成的卡合导向部113。该卡合导向部113为了形成卡合部112、112、以及确保第一侧壁110的强度而形成。卡合导向部113在此如图11(a)所示,在俯视时圆弧部分的一部分成为未以开口端部为边界而形成的半环状体,而且与第一侧壁的其他部分相比形成为厚壁。并且,如图13所示,在成为第二开口114b的两侧的位置,在卡合导向部113的半环状体的两端部分形成有卡合部112、112。
卡合部112、112是将第一侧壁110卡合在保护罩10上的构件。该卡合部112、112通过将半环状体的卡合导向部113的成为两端的厚壁部分做成与第一侧壁110的表面平行的槽形状而构成。并且,卡合部112具备:通过做成槽形状而形成的下部卡合部112a;与该下部卡合部112a成对并卡合在保护罩10上的上部卡合部112b;以及,与上部卡合部112b及下部卡合部112a卡合的保护罩10的端面抵接的限制部112c。另外,该卡合部112、112除去与凸缘部分对应的位置的表面侧的部件而作为凸缘用开口112d,以免保护罩10的内周壁13及夹紧件14的凸缘部分卡合时成为卡合的障碍。
如图13以及图15所示,下部卡合部112a在成为第二开口114b的两侧的位置,从第一开口114a和第二开口114b的边界位置直到限制部112c以固定的壁厚形成为板状。另外,下部卡合部112a形成为其宽度方向的长度比保护罩10的外周壁12的宽度小,而且成为内周壁13的位置的两侧。也就是,下部卡合部112a形成于保护罩10的外周壁12的内侧且与上壁11的下表面抵接的位置。
如图13所示,上部卡合部112b的一方由第一侧壁110的上面侧的部位形成。而且,上部卡合部112b的另一方由接合筒部103的上部侧的一部分形成。该上部卡合部112b、112b直至下部卡合部112a、112a的间隔调整为通过夹持保护罩10的上壁11而能够卡合的间隔。
上部卡合部112b以及下部卡合部112a由于第一侧壁110由橡胶状的弹性材料形成,因此上部卡合部112b以及下部卡合部112a相面对的间隔即使比保护罩10的上壁11的厚度小,也能够通过弹性变形来夹持其上壁11而卡合。
限制部112c用于与卡合后的保护罩10的周向端部11a、11b抵接而抑制保护罩10的卡合深度进一步去往里侧。该限制部112c形成为从下部卡合部112a高出一级。
如图13以及图14所示,凸缘用开口112d形成为,在保护罩10卡合时,容纳向其夹紧件14及内周壁13的两侧突出的凸缘部分,从而使夹紧件14及内周壁13配置在规定的位置。该凸缘用开口112d通过去除第一侧壁110的表面侧的壁厚而形成,使得从限制部112c高一级的部分的厚度表现为阶梯状。
如图13以及图12(a)所示,第一侧壁110的平面边缘部111是成为切割开口114的周围的侧面部分,并且具备:沿着第一开口114a的圆弧部分形成的圆弧状平面111a;以及形成于第二开口114b以及凸缘用开口112d的边缘的边缘平面111b。并且,在圆弧状平面111a上的规定位置形成有切口116的径向切口(径向槽)116a,在与该圆弧状平面111a连续形成的外周面115上形成有切口116的外周切口116b。通过形成该切口116,圆弧状平面111a以及外周面115在周向上平面边缘部111以及外周面115被分割,从而克服弹性力更容易变形,使得安装保护罩10变得容易。还有,切口116的形成位置只要能够安装在保护罩10上,并且能够以分离平面边缘部111以及外周面115的方式分割,则该圆弧部分的形成位置就没有限定。而且,切口116其形状、间隔等与已经说明的图1~图10中的结构大致相同。
如图11(c)以及图12(a)所示,第二侧壁120以俯视时扇状的一方的直线部分与连接部101的接合筒部103连接的状态形成于与第一侧壁110相面对的位置。第二侧壁120具备与旋转切削刃20A平行的扇状的侧面部121、和成为该侧面部121的圆弧状部分的外周面122。另外,第二侧壁120在其内侧(与第一侧壁110相面对的一侧)形成有圆环状的厚壁部123。厚壁部123起到维持第二侧壁120的形状的导向作用。厚壁部123形成为圆环的圆弧状的一部分被切掉的形状,其一部分与第一侧壁110的卡合导向部113的形状相面对并处于相同的位置关系。还有,厚壁部123的周缘部分以及环内部分的厚度做成比厚壁部123薄的薄壁部124、125。第二侧壁120的圆弧状的外周面122以与薄壁部125大致相同的厚度形成。而且,厚壁部123的形状在此作为圆环状进行了说明,但是其形状没有特别限定。
如图15所示,第一侧壁110的外周面115和第二侧壁120的外周面122在第一侧壁110和第二侧壁120相对时,不管是抵接的位置关系或离开间隔而相对的位置关系的哪一种状态都可以。另外,各自的外周面115以及外周面122在其内侧安装有作为保持部件140的一方的面紧固件141。而且,在保护罩10的圆弧状部分的外周面也安装有作为保持部件140的另一方的面紧固件142。通过作为各自的面紧固件141、142的保持部件140,防尘罩100装卸自如地固定在设置于保护罩10上的面紧固件143上。
另外,如图16所示,在安装防尘罩100时,从成为旋转切削体20A的有效作业面的刃尖向旋转中心的长度α2设定为,在将从刃尖沿径向至旋转中心的距离α1设为100%时,在此露出50~65%。例如,半径从刀尖至旋转中心为58mm的旋转切削体20A的话,则会露出30mm。还有,如图15所示,与防尘罩100的开口端部的直线L2的角度θ1相对于主体1的中心轴线L1,可以通过面紧固件141~143的安装位置适当地进行调整。
还有,防尘罩100由于用能够弹性变形的材料形成,因此,例如如图18(b)所示,即使在用旋转切削体20A进行加工作业直到壁边的情况下,防尘罩100的连接部101的前端侧弹性变形而到达旋转切削体20A的刀尖要加工的边际。
防尘罩构造体CA如以上所说明的那样构成,如下安装在切削装置F的保护罩10上来使用。
首先,如图11(a)以及图12(a)所示,使防尘罩100的第一侧壁110以及第二侧壁120相对切削装置F的保护罩10克服弹性力而处于相互分离的状态的同时,使第一侧壁110的切口116的部分开口并安装在保护罩10上。另外,由于保护罩10无需拆卸旋转切削体20A就能够通过从正面侧插入旋具来操作保护罩10的内周壁13以及夹紧件14的螺钉15、15(参照图1),因此根据作业者的使用状态适当地调整其安装角度。在此,如图15所示,相对被作业面使主体1的轴线L1与防尘罩100的开口端部的直线L2的角度为θ1时,调整其安装角度,以免保护罩10从防尘罩100露出。另外,对于主体1的前端部分,也不会来到比防尘罩100的端部更突出的位置。
还有,防尘罩100在进行安装时如图11(b)以及图12(b)所示,将设置在第一侧壁110上的卡合部112、112从保护罩10的周向端部11a、11b卡合而将第一侧壁110安装在保护罩10上(参照图14),然后,通过使设置在保护罩10的外周壁12上的面紧固件143和设置在第一侧壁110的外周面115的内侧的面紧固件141连接从而安装第一侧壁110。
在安装了第一侧壁110的状态下,保护罩10的内周壁13以及夹紧件14的凸缘部分配置在凸缘用开口112d的位置。
并且,如图11(c)以及图12(c)所示,防尘罩100通过将设置在第二侧壁120的外周面122内侧的面紧固件142与设置在保护罩10的外周壁12上的面紧固件143连接,从而将该防尘罩100整体安装在保护罩10上。还有,面紧固件141、142、143由于以面接触进行固定,因此可靠地维持防尘罩100的安装位置。
如图12以及图15所示,若防尘罩100被安装在主体1上,则旋转切削体20A处于离开第一侧壁110的卡合导向部113以及第二侧壁120的厚壁部123的状态,而且,如图14所示,处于其圆弧的一部分从防尘罩100的端部露出的状态。
并且,如图16所示,防尘罩构造体CA利用防尘罩100以及保持部件140而安装在主体1上,将集尘装置7的集尘管9连接在连接部101上而完成加工作业的准备。
作业者操作触发器等的开关的同时,使主体1的旋转切削体20A进行被加工物的切削作业(加工作业),在切削作业中,由于集尘装置7工作,因此利用集尘管9从连接部101集聚被加工物的切屑。而且,在进行加工时,通过覆盖旋转切削体20A的防尘罩100,被加工物的切屑飞散的情况被防止到最小限度。
还有,如图16所示,在安装了防尘罩100时,将防尘罩100的开口端部的直线L2相对于主体1的中心轴线L1设定为规定角度θ1,因此旋转切削体20A的有效作业面的α2能够确保例如从旋转切削体20A的刀尖55%的比例。因此,只要是从刀尖至旋转中心的半径为53mm的旋转切削体20A,就能确保28mm的切入深度。
另外,在进行切削加工的场合,在露出了距离成为旋转切削体20A的有效作业面的刀尖的长度α2的状态下,如果是图16所示的箭头的旋转方向,则切屑容易从连接部101的开口集聚。另外,由于防尘罩100由橡胶状的弹性部件形成,因此,即使在壁边的作业中也能弹性变形(参照图8(c))而对应,以便旋转切削体20A到达角落部。
如上所述,防尘罩构造体C、CA能够简单地安装在主体1上,能够在用防尘罩防止利用旋转加工体即旋转磨削体20或旋转切削体20A加工时产生的加工粉(磨削粉以及切屑)的飞散的同时,能够利用集尘装置7集尘而进行作业。
还有,在图11~图16中,作为保持部件140以面紧固件141、142、143作为一个例子进行了说明,但即使是如图17所示的保持夹紧件150为保持部件也可以。
如图17所示,保持夹紧件150具备第一带151、第二带152以及夹紧部153。第一带151在其一端具备夹紧部153的卡合夹紧部153A,并且在该第一带151的另一端具备与保护罩10卡合的第一卡合部151a。另外,第二带152在其一端具备夹紧部153的夹紧支撑部153d,并且在该第二带152的另一端具备与保护罩10卡合的第二卡合部152a。
第一带151以及第二带152在此由金属带形成,第一卡合部151a以及第二卡合部152a分别通过折弯金属带的一端侧而形成为能够与保护罩10卡定。另外,第二带152的夹紧支撑部153d也通过折弯金属带的另一端侧而形成。
卡合夹紧部153A具备:与夹紧支撑部153d卡合的卡合环153c;将该卡合环153c可滑动地支撑在长孔范围内的环保持部153b;以及使支撑在该环保持部153b上的卡合环153c滑动,并且以与夹紧支撑部153d卡合的卡合环153c的状态固定的夹紧卡子153a。还有,在此说明的夹紧部153是称为所谓扣锁(パツチン錠)的普通夹紧件。
另外,在使用保持夹紧件150的场合,如图17所示,在防尘罩100中,做成在连接部101和外周面115相接的位置形成插入第一带151的插入孔104的结构。
在使用保持夹紧件150的场合,首先,沿着保护罩10安装防尘罩100,在使第一侧壁110以及第二侧壁120各自的外周面115、122(参照图12(c))沿着保护罩10的外周壁12的状态下,将第二带152的第二卡定部152a卡定在保护罩10的端部,并作为覆盖外周面115、122的圆周方向的一半侧的状态而配置。并且,在利用第一带151覆盖外周面115、122的圆周方向的剩余的一半侧的状态下,使卡合环153c与夹紧支撑部153d卡合,使夹紧卡子153a向与第一带151抵接的方向移动,从而克服弹性力进行卡合而固定。
这样,若使用保持夹紧件150,则能够通过一次操作便使其脱离,并且能将防尘罩100可靠地安装在保护罩10上。另外,由于保持夹紧件150处于固定还是脱离的哪种状态非常明确,因此能够简单地确认安装状态。
还有,如图16所示,主体1形成有用于螺纹连接把手的侧面侧的安装孔tb,通过根据需要螺纹结合把手(例如参照图1),从而也可以用手指把持把手来使用。
另外,防尘罩100也可以如图18所示,是预先形成切槽105的结构,以免其连接部101的端部在进行壁边的作业时克服弹性力而变形时与旋转切削体20A接触。即、如图18(a)所示,连接部101在接合筒部103的开口端部的成为旋转切削体20A的板厚延长线上的位置,从其开口端部以规定长度形成有切槽105。该切槽105通过在其周围安装可装卸的覆盖片106,从而只在进行接合筒部103会变形那样的作业时,拆下覆盖片106防止旋转切削体20A的接触。
还有,切槽105以宽度比旋转切削体20A的板宽更宽阔的方式形成槽。另外,为了装卸覆盖片106,通过在该覆盖片106的背面和该覆盖片106对面的接合筒部103的位置设置例如面紧固件而构成。通过形成这种切槽105,如图18(b)所示,在切削装置F位于被加工作业面的壁边时,作业者暂且停止装置剥下覆盖片106,在使切槽105露出的状态下,进行切削作业直到壁边时,接合筒部103弹性变形,如图18(c)所示,可以使旋转切削体20A移动到边际来进行作业。
以上,在图11~图18中,对于将防尘罩构造体CA安装在切削装置F上的结构进行了说明,但是防尘罩100的第一侧壁110以及第二侧壁120的厚度也可以形成为整体为相同厚度。另外,防尘罩100作为用橡胶状弹性材料形成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是仅第一侧壁110用橡胶状弹性材料形成、第二侧壁120以及连接部101用合成树脂构成的结构,或者第一侧壁110以及连接部101用橡胶状弹性材料形成、第二侧壁120用合成树脂形成的结构。
再有,上部卡合部112b、112b的每个在此由不同的部位形成,但也可以调整接合筒部103和覆盖壁130的位置,以使其双方由第一侧壁的上面侧的部位形成。
另外,如图19所示,也可以采用在第二侧壁120和接合筒部103之间的位置,在第二侧壁120上设置引导部108的结构。在图19中,已经说明过的结构附注相同符号而省略说明。
如图19(a)、(b)所示,在第二侧壁120上,在与接合筒部103之间的位置上设有引导部108,该引导部198将通过旋转切削体20A的旋转而卷入的切屑引导到接合筒部103的吸引通道101a。引导部108设置在与厚壁部123邻接的位置,且成为连接筒部103的筒壁的内侧的位置,而且以留有空间109的状态封闭由厚壁部123和外周面122及薄壁部125围绕的流道的位置上。
还有,如图19(a)所示,在引导部108和外周面122之间的位置以形成有空间109的状态设置引导部108,但该空间109如19(c)所示,为了配置保护罩10的外周壁12以及面紧固件142、143而空出。引导部108的形状没有特别限定,以不抵接旋转切削体20A的侧面的高度且不接近旋转切削体20A的方式从第二侧壁120突出设置。引导部108在此形成为比厚壁部123更高,而且不接触旋转切削体20A的高度。因此,如图19(c)所示,由厚壁部123和外周面122及旋转切削体20A的侧面包围的空间被引导部108大致封闭,从而以利用引导部108将漂浮的切屑流引导到吸引通道101a的方式发挥作用。
还有,引导部108只要能够将切屑引导到吸引通道101a,则突出位置为第二侧壁120侧的位置、接合筒部103侧的位置、或者成为第二侧壁120与接合筒部103之间的位置的任意一个都可以。另外,所谓旋转切削体20A的切削刃旋转移动的移动路径的位置,在这里,表示在与从刀尖至槽口部20A2的深度的宽度对应的位置,旋转切削体20A旋转移动的路径。因此,希望引导部108根据从其刀尖至槽口部20A2的宽度形成为超过该宽度的宽度尺寸。
再有,如图20所示,也可以设置成使第一侧壁110的外周壁115A和第二侧壁120的外周壁122为相互重叠的位置关系。并且,也可以在第一侧壁110的外周壁115A的外侧设置面紧固件144,将面紧固件141~144作为保持部件140。这样,通过使各自的外周壁115A、122A为重叠的位置关系的结构,从而面紧固件141~144成为重叠的位置关系,能够将防尘罩100牢固地安装在保护罩10上。还有,在图20所示的结构中,当然也可以采用设置图19所示的引导部108的结构。

Claims (15)

1.一种防尘罩构造体,具备覆盖可旋转地支撑在加工装置的主体上并对被作业面进行加工的旋转加工体的防尘罩、和将上述防尘罩保持在与上述主体结合的罩支撑部件上的保持部件,其特征在于,
由橡胶状弹性材料形成的上述防尘罩具有覆盖上述旋转加工体的覆盖壁、和形成于上述覆盖壁上并与上述罩支撑部件卡合的卡合部,
在上述覆盖壁上形成有插通旋转驱动上述旋转加工体的驱动轴并且在周向分割上述覆盖壁的切割开口,
上述防尘罩通过上述覆盖壁利用上述保持部件保持在与上述主体结合的状态的上述罩支撑部件上,而且上述卡合部进行卡合,从而可装卸地安装在上述罩支撑部件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尘罩构造体,其特征在于,
上述覆盖壁具有在周向被上述切割开口分割的一对安装部,
上述各安装部相对于上述卡合部在周向延伸,并且在上述罩支撑部件的径向外侧利用上述保持部件保持在上述罩支撑部件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防尘罩构造体,其特征在于,
上述加工装置是磨削装置,上述旋转加工体是在旋转体上设有磨削作为被作业面的被磨削面的磨削工具的旋转磨削体。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防尘罩构造体,其特征在于,
上述罩支撑部件是与上述旋转磨削体邻接地配置并利用上述防尘罩覆盖,并且在周向的规定角度范围覆盖上述旋转磨削体的保护罩,
上述保护罩具有从上方覆盖上述旋转磨削体的平板状的上壁,
上述上壁的周向端部与上述卡合部卡合。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防尘罩构造体,其特征在于,
具备比上述覆盖壁的下端部更向下方延伸并与上述被磨削面接触的防护板部,
上述防护板部由安装在上述覆盖壁上的面紧固件构成。
6.根据权利要求3~5中任一项所述的防尘罩构造体,其特征在于,
上述保持部件是在周向包围上述罩支撑部件以及上述覆盖壁而配置并且可装卸地安装在上述覆盖壁上的带状部件,
上述带状部件构成从上述覆盖壁的下端部向下方延伸并与上述被磨削面接触的防护板部。
7.根据权利要求3~6中任一项所述的防尘罩构造体,其特征在于,
具备构成比上述覆盖壁的下端部更向下方延伸并与上述被磨削面接触的防护板部的刷,
上述保持部件是在周向包围上述罩支撑部件以及上述覆盖壁而配置并且可装卸地安装在上述覆盖壁上的面紧固件,
上述刷设置在上述面紧固件上。
8.根据权利要求3~7中任一项所述的防尘罩构造体,其特征在于,
上述覆盖壁具有接近部,该接近部在周向的特定角度范围内,与上述旋转磨削体的径向间隙比上述特定角度范围以外的范围小。
9.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防尘罩构造体,其特征在于,
上述防尘罩具有:形成吸引由上述防尘罩形成的尘埃空间内的磨削粉的吸入通道的吸入通道形成部;以及配置在上述旋转磨削体的上方并将漂浮在上述旋转磨削体的上方的磨削粉引导到上述吸入通道中的引导部。
10.一种防尘罩构造体,具备覆盖可旋转地支撑在装置主体上并对被作业面进行磨削或切削的旋转加工体的防尘罩、和将上述防尘罩保持在具有与上述装置主体结合的圆弧状的外周壁的罩支撑部件上的保持部,其特征在于,
上述防尘罩具备:以使上述旋转加工体的有效工作面露出的状态覆盖的覆盖壁;形成于该覆盖壁的一端侧且与集聚切屑的集尘装置连接的筒状的连接部;以及形成于上述覆盖壁上并与上述罩支撑部件卡合的卡合部,
上述覆盖壁具备将各自的一端侧支撑在上述连接部上并使其相对,且具有沿着上述外周壁形成的外周面的第一侧壁及第二侧壁,
上述第一侧壁在从侧壁面至外周面的范围形成有插通旋转驱动上述旋转加工体的驱动轴并且在周向分割该第一侧壁的切割开口,而且,在成为上述侧壁的切割开口的两侧的位置配置上述卡合部,
上述防尘罩至少上述第一侧壁由橡胶状弹性材料形成,上述卡合部与上述罩支撑部件卡合,而且由上述保持部件保持在与上述装置主体结合的状态的上述罩支撑部件上,并可装卸地安装在上述罩支撑部件上。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防尘罩构造体,其特征在于,
上述保持部件是设置在上述第一侧壁及上述第二侧壁的各自的弧状部的内周面上,并且设置在上述罩支撑部件的弧状部的外周面上的面紧固件。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防尘罩构造体,其特征在于,
上述保持部件是在使上述第一侧壁及上述第二侧壁的弧状部的内周面沿着上述罩支撑部件的弧状部的外周面的状态下,与上述第一侧壁及上述第二侧壁的弧状部的外周抵接而保持的保持夹紧件,
上述保持夹紧件具备第一带及第二带、和设置在上述第一带及上述第二带的各自的一端且自由地进行连结或释放的夹紧部,
上述第一带及上述第二带在各自的一端侧具有分别与上述罩支撑部件的弧状部的一端和另一端卡定的卡定部,
上述夹紧部具有设置在上述第一带的另一端侧的夹紧卡合部、和设置在上述第二带的另一端侧且支撑上述夹紧卡合部的夹紧支撑部。
13.根据权利要求10~12中任一项所述的防尘罩构造体,其特征在于,
上述防尘罩设有引导部,该引导部与上述旋转加工体的切削刃从上述连接部侧向上述第二侧壁旋转移动的该切削刃的移动路径对应,从上述第二侧壁或上述连接部突出至接近上述旋转加工体的侧面的位置,并将漂浮在上述旋转加工体的侧方的切屑引导到上述连接部的吸入通道。
14.一种磨削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防尘罩构造体。
15.一种切削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权利要求1、2以及10~13中任一项所述的防尘罩构造体。
CN201010133121.5A 2009-05-19 2010-03-12 防尘罩构造体、磨削装置以及切削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89067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121448 2009-05-19
JP2009121448 2009-05-19
JP2009265412A JP4866956B2 (ja) 2009-05-19 2009-11-20 防塵カバー構造体、研削装置及び切削装置
JP2009-265412 2009-11-20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890677A true CN101890677A (zh) 2010-11-24
CN101890677B CN101890677B (zh) 2014-04-23

Family

ID=4310010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133121.5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890677B (zh) 2009-05-19 2010-03-12 防尘罩构造体、磨削装置以及切削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1890677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1026974A1 (zh) * 2019-08-15 2021-02-18 傲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集尘组件和墙面打磨机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698436B2 (ja) * 2016-06-14 2020-05-27 株式会社ディスコ ブレードケース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9191279U (ja) * 1983-06-03 1984-12-19 日立工機株式会社 吸塵装置の吸塵覆構造
JPS59193654U (ja) * 1983-06-10 1984-12-22 日立工機株式会社 オ−ビタルサンダ−の集塵カバ−
JPS6317763U (zh) * 1986-07-22 1988-02-05
CN2488643Y (zh) * 2001-07-06 2002-05-01 孙永勇 研磨工具的集尘装置
US20060068690A1 (en) * 2004-09-29 2006-03-30 Hilti Aktiengesellschaft Cover device for a power tool
CN2892374Y (zh) * 2006-04-18 2007-04-25 林木钏 砂轮机结构
JP2009023005A (ja) * 2007-07-17 2009-02-05 Hitachi Koki Co Ltd 電動工具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9191279U (ja) * 1983-06-03 1984-12-19 日立工機株式会社 吸塵装置の吸塵覆構造
JPS59193654U (ja) * 1983-06-10 1984-12-22 日立工機株式会社 オ−ビタルサンダ−の集塵カバ−
JPS6317763U (zh) * 1986-07-22 1988-02-05
CN2488643Y (zh) * 2001-07-06 2002-05-01 孙永勇 研磨工具的集尘装置
US20060068690A1 (en) * 2004-09-29 2006-03-30 Hilti Aktiengesellschaft Cover device for a power tool
CN2892374Y (zh) * 2006-04-18 2007-04-25 林木钏 砂轮机结构
JP2009023005A (ja) * 2007-07-17 2009-02-05 Hitachi Koki Co Ltd 電動工具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1026974A1 (zh) * 2019-08-15 2021-02-18 傲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集尘组件和墙面打磨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890677B (zh) 2014-04-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S2228291T3 (es) Aparato de rodillo asistido por vacio y metodo.
EP1967059B1 (en) Rotary cutter for mower
US10335917B2 (en) Pad for supporting abrasive disc
CN101890677B (zh) 防尘罩构造体、磨削装置以及切削装置
EP3270833B1 (en) An adhesive securing member for an ostomy product
GB2548673B (en) An adhesive securing member for an ostomy product
US6622585B1 (en) Industrial robot and cable guiding device for this robot and use of the device
US7458884B2 (en) Grinding disc for grinding machines
AU2012286664A1 (en) Track-module apparatus and open drive wheel therefor
WO2009001242A1 (en) Pulley for multi-wire machine tools
WO2007101589A3 (de) Schleiflamelle und diese enthaltende schleifscheibe
ES2296549A1 (es) Junta homocinetica con disposicion de sellado.
US4700717A (en) Self-propelled harvester thresher
US20050258270A1 (en) Rotational atomizer turbine and rotational atomizer
ITRM990675A1 (it) Dispositivo di protezione per il freno a disco di una ruota di autoveicolo con disco di cerchione.
CA2992056C (en) Grinding disc
CA2565304A1 (en) Two-way damper
WO2016208905A1 (ko) 파이프 절단기
CA2588927A1 (en) Rotary cutting machine with replaceable cutting teeth
CN102548691A (zh) 内面铣刀
JP4866956B2 (ja) 防塵カバー構造体、研削装置及び切削装置
JP4030286B2 (ja) 動力作業機における送風管の保護具
JPH0516921Y2 (zh)
CN208377688U (zh) 一种斗式提升机的覆胶传动轮结构
JP7097025B2 (ja) 草刈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423

Termination date: 20150312

EXPY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