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875218A - 模内转印模具 - Google Patents

模内转印模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875218A
CN101875218A CN2009101388403A CN200910138840A CN101875218A CN 101875218 A CN101875218 A CN 101875218A CN 2009101388403 A CN2009101388403 A CN 2009101388403A CN 200910138840 A CN200910138840 A CN 200910138840A CN 101875218 A CN101875218 A CN 10187521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ie
mould
mold roller
roller mould
gap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10138840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倪建原
蔡景川
蔡欣修
蔡景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egatr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Pegatr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egatron Corp filed Critical Pegatron Corp
Priority to CN200910138840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1875218A/zh
Publication of CN10187521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87521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asting Or Compression Moulding Of Plastic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揭露一种模内转印模具。模内转印模具包含第一模仁、第二模仁以及多个间隙块。第二模仁与第一模仁合模而形成模穴。当第一模仁与第二模仁进行合模时,上述间隙块受第一模仁与第二模仁夹挤以维持上述模穴的预定距离。

Description

模内转印模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关于一种模内转印模具,特别是关于可调整第一模仁与第二模仁或压框与第二模仁之间的间隙大小的模内转印模具。
背景技术
就目前市面上许多的产品而言,大多是使用塑料作为原料来当作其产品的外壳。举例而言,如手机的外壳、鼠标的壳体、MP3随身听的外壳等。因此,利用塑料作为产品外壳的种类可说是不胜枚举。
因此,制造商为了增加产品的附加价值,经常使用的策略就是在产品外壳的造型、颜色或是花样做改变,进而吸引消费者的购买欲望(譬如,笔记本电脑的仿竹材外壳或是直接以竹子来制作电脑等)。一般而言,这些具有特殊图案、花纹或是颜色的塑料外壳,在传统的制作流程上是将已经成型但没有特殊外观的塑料外壳,进行转印、涂装、激光雕刻或是电镀等后段工艺,以针对塑料壳体进行外观的加工,使得设计者的巧思可以融入并呈现在壳体上。
此外,由于传统的后段工艺大致上会有下列三项缺点:1、需要有喷漆或电镀等二次加工的过程,增加了成本,同时造成环境污染;2、在产品的表面的油墨等装饰用材料,在长时间的使用下,容易被磨花或刮伤,反而降低产品的整体的质量和外观效果;3、注塑成型后进行后续外观装饰工作,反而会造成产品良率下降等问题。因此,进而发展出有“塑料革命”之称的模内装饰(In-Mold Decoration,IMD)工艺。
IMD工艺指将已印刷成型好的装饰片材(或薄膜)放入注塑模内,然后将塑料(或其它原料)注射在成型片材(或薄膜)的背面,使树脂与片材(或薄膜)接合成一体固化成型的技术。换句话说,IMD工艺是在注射成型的同时进行镶件加饰的技术,使得产品和装饰的片材(或薄膜)覆合成为一体。并且,IMD工艺可以对立体状的成形品全体进行加饰印刷,使产品达到装饰性与功能性于一身的效果。
IMD工艺的优点大致上有:1、降低成本与工艺简化。由于IMD工艺中只需要开一套模具并只有一次注塑成型的工法,可使成型与装饰同时达成。因此,可以降低系统成本与库存成本;2、提高产品的稳定性和耐久性。由于油墨是在片材(或薄膜)和注塑料之间,立体成型增加了设计的自由度。并且,图文、色彩在塑料夹层中,进而较能够耐磨损及抗腐蚀。此外,印刷图案可随时变更而无须更换模具;3、可进行3D复杂形状设计和多样化风格。利用IMD工艺,其图案、颜色、字体以及LOGO是以丝印或网印印刷在平面的片材(或薄膜)上,进而成型为3D形状,因此可以依客户需求创造金属电镀或天然材料特殊式样(举例来说,可以将皮革、绒毛、棉或是木头等当作表面材料);4、薄膜厚度的变化不用改变成型模,进而降低置换模具的成本。
然而,对于一般应用于模内转印工艺中的薄膜材料而言,每一家材料供货商所提供的薄膜材料的厚度皆大不相同。甚至同一家材料供货商所提供的不同批次的薄膜材料,其厚度都无法完全一样。薄膜材料的厚度在模内转印工艺中的影响很大,尤其是当第一模仁与第二模仁进行合模时,将薄膜紧密地压合于第二模仁上的压框会因为不同厚度的薄膜而产生问题。若在薄膜厚度稍厚的情况下,则在进行合模时,压框会将薄膜压得太紧而有破掉的可能性;若在薄膜厚度稍薄的情况下,则在进行合模时,压框将薄膜压合至第二模仁上的气密性就无法达到工艺要求。一旦薄膜厚度改变,且差距达0.05mm以上时,传统的作法是调整第一模仁与第二模仁之间的距离或者调整压框的厚度,使得在合模时,第一模仁与第二模仁或压框与第二模仁之间的间隙有相对应的调整。但此作法却是非常不切实际的,因为模具必需重新加工或是更换第二模仁而接近重做,且拆装更换模具的时间往往非常耗时(往往需要一整个工作天)。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模内转印模具。模内转印模具可供薄膜输入。模内转印模具主要包含有第一模仁、第二模仁以及多个间隙块。第二模仁与上述第一模仁合模而形成模穴。多个间隙块设置至第一模仁的周边。当第一模仁与第二模仁进行合模时,上述这些间隙块受第一模仁与第二模仁夹挤以维持上述模穴的预定距离。
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模内转印模具还包含压框,设置至第一模仁的周边并介于第一模仁与第二模仁之间。当第一模仁与第二模仁进行合模时,压框将第一薄膜压合至上述第二模仁,并且这些第一间隙块受第一模仁与第二模仁夹挤以维持压框与第二模仁之间的预定距离。
相较于已知技术,本发明的模内转印模具主要针对调整第一模仁与第二模仁或压框与第二模仁之间的间隙大小而提供了一个非常简便且有效的解决方案,进而使得模内转印模具在工艺执行的过程中,其主要的关键零组件皆不需作任何的更动,即可相应不同来源的薄膜而提供适当的压合间隙。由此,本发明即可简便且有效地解决在模内转印模具进行合模时,压框可能会压破薄膜或是使得薄膜气密性不足的问题。
关于本发明的优点与精神可以通过以下的发明详述及附图得到进一步的了解。
附图说明
图1所示为根据本发明的一具体实施例的模内转印模具的侧面示意图,其中第一模与第二模之间的组件以剖面图表示。
图2所示为图1中的第一模与第二模之间的组件的局部放大图。
图3所示为图1中的第一模和第二模的正面示意图。
图4A所示为图3中的第二模的正面示意图。
图4B所示为图3中的第一模的正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提供一种模内转印模具。并且更特别地,其主要调整第一模仁与第二模仁或压框与第二模仁之间的间隙大小进而使得模内转印模具在工艺执行的过程中,其主要的关键零组件皆不需作任何的更动,即可相应不同来源的薄膜而提供适当的压合间隙。以下将详述本发明的较佳具体实施例,用以充分解说本发明的特征、精神、优点以及实施上的简便性。
请参阅图1。图1所示为根据本发明的一具体实施例的模内转印模具1的侧面示意图,其中第一模12与第二模10之间的组件以剖面图表示。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模内转印模具1可以实施于如图1所示的一般常见的模内转印模具1上,但并不以此为限。换言之,目前市面上各式各样种类的模具,皆可采用本发明的模内转印模具1的改良精神而轻易地进行第一模仁120与第二模仁100之间的间隙调整。本发明的模内转印模具1主要包含有第一模12、第二模10以及多个间隙块16。以下将针对本发明的此具体实施例的模内转印模具1作更深入的介绍与更详细的说明,包含其内各部位的结构与其功能以及作动方式。
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模内转印模具1中的第二模10还可进一步包含有第二模仁100。同样地,模内转印模具1中的第一模12还可进一步包含有第一模仁120。当第一模仁120与第二模仁100进行合模时,第二模仁100可配合以与第一模仁120形成模穴11。另外,多个间隙块16可设置至第一模12及/或第二模10,也就是多个间隙块16设置至第一模仁120及/或第二模仁100的周边。由此,当第一模仁120与第二模仁100进行合模时,上述多个间隙块16受到第一模仁120与第二模仁100同时夹挤以维持模穴11的第一预定距离D1,如图1所示。
进一步而言,本发明的模内转印模具1可进一步供第一薄膜(未示于图中)输入。并且,本发明的模内转印模具1可进一步包含有压框14。模内转印模具1的压框14可设置至第一模12,并介于第一模12与第二模10之间。
请参阅图2。图2所示为图1中的第一模12与第二模10之间的组件的局部放大图。如图2所示,当第一模仁120与第二模仁100进行合模时,压框14可以将第一薄膜压合至第二模仁100。并且,上述多个间隙块16受第一模仁120与第二模仁100夹挤,进而维持压框14与第二模仁100之间的第二预定距离D2
在此要说明的是,一般而言,在第一模仁120与第二模仁100合模时,模内转印模具1的夹挤压力大都会集中在压框14与第二模仁100之间,使得第一薄膜可能会因为压力过大而破裂或压力过小而气密性不足。因此,通过本发明于第一模仁120与第二模仁100之间设置的多个间隙块16,可以于模内转印模具1的夹挤压力大时分散第一薄膜所受的力量。
在本具体实施例中,模内转印模具1的压框14设置至第一模12上,但并不以此为限。举例而言,在实际应用中,模内转印模具1的压框14亦可设置至第二模10上,并通过特定的连动构件来将第二模10与压框14进行连结。由此,当上述第一薄膜输入模内转印模具1中,并且介于第二模仁100与压框14之间时,连动构件可驱动压框14而朝向第二模仁100压合,进而将第一薄膜压合至第二模仁100,同样可达到本发明如上所述利用压框14将第一薄膜压合至第二模仁100的目的。上述关于压框14的变换设置,此领域的技术人员皆可理解,并可根据实际应用时的需求或设计上的限制而可弹性地变更。
请参阅图3、图4A与图4B。图3所述为模内转印模具1的侧面示意图,用以显示间隙块16之另一具体实施例。图4A所示为图3中的第二模10的正面示意图。图4B所示为图3中的第一模12的正面示意图。如图4A所示,本发明的模内转印模具1的第二模10上可进一步包含有多个导柱102。图4A中以4个导柱102作为举例的示范,但在实际应用中,应用于模内转印模具1中的导柱102的数量并不以此为限。另外,如图4B所示,本发明的模内转印模具1的第一模12上可进一步包含有对应多个导柱102的导柱孔122。由此,在第一模仁120与第二模仁100进行合模时,上述多个导柱102会于多个导柱孔122中进行滑动配合,除了可于合模时导引第一模12与第二模10之外,更可固定第一模仁120与第二模仁100的相对位置。
在此要说明的是,在本具体实施例中,模内转印模具1的多个导柱102设置至第二模10上,而多个导柱孔122设置至第一模12上,但并不以此为限。换言之,在实际应用中,模内转印模具1的多个导柱102亦可设置至第一模12上,并且多个导柱孔122可相对地设置至第二模10上。由此,在第一模仁120与第二模仁100进行合模时,上述改设置于第一模12上的多个导柱102就会于设置于第二模10上的多个导柱孔122中进行滑动配合,同样可达到本发明如上所述于合模时导引第一模12与第二模10,以及固定第一模仁120与第二模仁100的相对位置的功能与目的。上述关于多个导柱102以及多个导柱孔122的变换设置,此领域的技术人员皆可理解,并可根据实际应用时的需求或设计上的限制而可弹性地变更。
在一较佳具体实施例中,本发明的第一模仁120及/或第二模仁100的周边可对称地设置多个间隙块16。进一步而言,本发明的模内转印模具1可进一步包含有多个第一间隙块162以及多个对应这些第一间隙块162的第二间隙块160。其中,多个第一间隙块162设置至第一模12,也就是多个第一间隙块162是设置于第一模仁120之周边,而多个第二间隙块160设置至第二模10,也就是多个第二间隙块160是设置于第二模仁100的周边。进一步而言,上述第一间隙块162可以设置于第一模12上的多个导柱孔122的周边,第二间隙块160可以设置于第一模10的多个导柱102的周边。并且,上述的第一间隙块162与第二间隙块160皆具有开孔,进而在第一模仁120与第二模仁100进行合模时,可供多个导柱102穿过。由此,当第一模仁120与第二模仁100进行合模时,上述的多个第一间隙块162与多个第二间隙块160相互挤压以维持第一模仁120与第二模仁100之间的第一预定距离D1以及压框14与第二模仁100之间的第二预定距离D2
另外,上述的第一间隙块162可以设置于第一模12上的多个导柱孔122的周边,且上述的第二间隙块160可以设置于第一模10的多个导柱102的周边而未被多个导柱102穿过。同样可在第一模仁120与第二模仁100合模时,达到维持第一模仁120与第二模仁100之间的第一预定距离D1以及压框14与第二模仁100之间的第二预定距离D2的功能与目的。
当然,上述的多个间隙块16还可对称地设置至第一模12上并位于压框14以外的周边处及/或第二模10上并位于压框14以外的周边处,同样可在第一模仁120与第二模仁100合模时,达到维持第一模仁120与第二模仁100之间的第一预定距离D1以及压框14与第二模仁100之间的第二预定距离D2的功能与目的。
在具体实施例中需要注意的是,将上述的第一间隙块162可以设置于第一模12上的多个导柱孔122的周边,且上述的第二间隙块160可以设置于第一模10的多个导柱102的周边时,由于此处的刚性结构较强,在第一模仁120与第二模仁100进行合模时不易产生变形,对于维持第一预定距离D1以及第二预定距离D2的效果较佳。再者,若在第一模12与第二模10上分别设置多个第一间隙块162与多个第二间隙块160,在第一模仁120与第二模仁100合模时,直接接触碰撞的零组件为多个第一间隙块162与多个第二间隙块160,并不会直接损伤到第二模仁100与第一模仁120。因此,当模内转印的成品的尺寸不符规格时,只需考虑更换的零组件为多个第一间隙块162与多个第二间隙块160,而第二模仁100与第一模仁120本身的维修或更换机会可有效地大幅减少。
在另一具体实施例中,另一薄膜材料商所提供的第二薄膜(未示于图中)亦可替换上述第一薄膜以输入本发明的模内转印模具1。本发明的模内转印模具1还可进一步包含多个具有不同厚度之间隙块(未示于图中)。并且,该些具有不同厚度的间隙块可替换多个间隙块16以设置至第一模12及/或第二模10。由此,当第一模仁120与第二模仁100进行合模时,压框14可将第二薄膜压合至第二模仁100,并且该等具有不同厚度之间隙块可受第一模仁120与第二模仁100夹挤以维持压框14与第二模仁100之间的第三预定距离(未示于图中)。
在此要说明的是,压框14与第二模仁100之间的第二预定距离D2与第三预定距离,分别根据第一薄膜与第二薄膜的厚度而决定。换言之,当第二薄膜的厚度比第一薄膜的厚度还厚时,第三预定距离就必须比第二预定距离D2还要大。此时,本发明的模内转印模具1就必须以具有较厚的厚度的间隙块来替换掉厚度较薄的间隙块16,才能使压框14与第二模仁100维持其间的第三预定距离。相对地,当其它薄膜材料商所提供的第三薄膜(未示于图中)的厚度比第一薄膜的厚度还薄时,本发明的模内转印模具1就必须以具有较薄的厚度的间隙块来替换掉厚度较厚的间隙块16,才能使压框14与第二模仁100维持其间的适当预定距离。
在一具体实施例中,要调整压框14与第二模仁100之间的第二预定距离D2时,可以固定设置于第二模10上多个第二间隙块162的厚度,并将设置于第一模12上的多个第一间隙块160拆除以更换其它厚度的间隙块。当然,亦可固定设置于第一模12上的多个第一间隙块162的厚度,并将设置于第二模10上的多个第二间隙块160拆除以更换其它厚度的间隙块。
由以上对于本发明的较佳具体实施例的详述,可以明显地看出,本发明的模内转印模具主要针对调整第一模仁与第二模仁或压框与第二模仁之间的间隙大小而提供了一个非常简便且有效的解决方案,进而使得模内转印模具在工艺执行的过程中,其主要的关键零组件皆不需作任何的更动,即可相应不同来源的薄膜而提供适当的压合间隙。由此,本发明即可简便且有效地解决在模内转印模具进行合模时,压框可能会压破薄膜或是使得薄膜气密性不足的问题。
通过以上较佳具体实施例的详述,希望能更加清楚描述本发明的特征与精神,而并非以上述所揭露的较佳具体实施例来对本发明的范畴加以限制。相反地,其目的是希望能涵盖各种改变及具相等性的安排于本发明所欲申请的权利要求书的范畴内。

Claims (7)

1.一种模内转印模具,其特征是,包含:
第一模仁;
第二模仁,用以与所述第一模仁合模而形成模穴;以及
多个第一间隙块,设置至所述第一模仁的周边,
其中当所述第一模仁与所述第二模仁进行合模时,所述这些第一间隙块受所述第一模仁与所述第二模仁夹挤以维持所述模穴的第一预定距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内转印模具,其特征是,模内转印模具还包含多个导柱,用以在所述第一模仁与所述第二模仁进行合模时导引所述第一模仁与所述第二模仁。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模内转印模具,其特征是,所述这些第一间隙块设置于所述这些导柱的周边。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模内转印模具,其特征是,所述这些第一间隙块进一步穿设于所述这些导柱。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内转印模具,其特征是,所述这些第一间隙块对称地设置至所述第一模仁的周边。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内转印模具,其特征是,模内转印模具还包含多个第二间隙块对应于所述这些第一间隙块设置至所述第二模仁,当所述第一模仁与所述第二模仁进行合模时,所述这些第一间隙块与所述这些第二间隙块受所述第一模仁与所述第二模仁夹挤以维持所述模穴的所述第一预定距离。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内转印模具,其特征是,模内转印模具还包含压框,设置至所述第一模仁的周边并介于所述第一模仁与所述第二模仁之间,当所述第一模仁与所述第二模仁进行合模时,所述压框将第一薄膜压合至所述第二模仁,并且所述这些第一间隙块受所述第一模仁与所述第二模仁夹挤以维持所述压框与所述第二模仁之间的第二预定距离。
CN2009101388403A 2009-04-30 2009-04-30 模内转印模具 Pending CN101875218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9101388403A CN101875218A (zh) 2009-04-30 2009-04-30 模内转印模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9101388403A CN101875218A (zh) 2009-04-30 2009-04-30 模内转印模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875218A true CN101875218A (zh) 2010-11-03

Family

ID=430179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101388403A Pending CN101875218A (zh) 2009-04-30 2009-04-30 模内转印模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1875218A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522488A (zh) * 2012-07-03 2014-01-22 永硕联合国际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结合玻璃件与射出成型材料的方法及射出的成型模具
CN106671357A (zh) * 2016-12-31 2017-05-17 滁州迪蒙德模具制造有限公司 高精密模内装饰注塑成型模具
CN106738640A (zh) * 2016-12-01 2017-05-31 南京德西联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模内装饰注塑模具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73103A (zh) * 2000-09-01 2004-02-04 ����Τ�����ʹ�˾ 使用树脂传递模塑方法以高粘度树脂或沥青快速密实多孔实体(预制件)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73103A (zh) * 2000-09-01 2004-02-04 ����Τ�����ʹ�˾ 使用树脂传递模塑方法以高粘度树脂或沥青快速密实多孔实体(预制件)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522488A (zh) * 2012-07-03 2014-01-22 永硕联合国际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结合玻璃件与射出成型材料的方法及射出的成型模具
CN106738640A (zh) * 2016-12-01 2017-05-31 南京德西联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模内装饰注塑模具
CN106671357A (zh) * 2016-12-31 2017-05-17 滁州迪蒙德模具制造有限公司 高精密模内装饰注塑成型模具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659015B (zh) 一种电子产品框体一体成型结构件及其制作方法
CN101896043A (zh) 塑料壳体及其制作方法
CN102672880A (zh) 一种碳纤维构件的制造方法及该方法制得的碳纤维构件
CN107508933A (zh) 一种复合材料3d手机背板的制造方法
CN103373103A (zh) 转印膜的制作方法
CN103434119A (zh) 超薄浮雕保护壳套制造方法
CN101683807B (zh) 外壳、具有所述外壳的移动通信终端及其制造方法
CN103660132B (zh) 模内镶件注塑产品及其注塑方法
CN101875218A (zh) 模内转印模具
CN101380811B (zh) 制造壳体的模具组合及制造方法
JP3160986U (ja) インモールド成形用金型
CN201579940U (zh) 一种模内装饰注塑模具
CN101256426B (zh) 一种笔记本电脑外壳的注塑成型方法
CN105619692A (zh) 一种带有装饰膜片的转台式双色注塑模具及其注塑工艺
CN205704986U (zh) 模内双面转印装置
CN201063130Y (zh) 一种笔记本电脑外壳
KR102033683B1 (ko) 두께감 및 메탈감을 갖는 고광택 문양 구현이 가능한 데코필름 제조방법 및 그 데코필름
CN110509536A (zh) 高硬度pc光板手机后盖热压成型法
CN103660133B (zh) 一种模内镶件注塑结构和注塑方法
CN103978627B (zh) 一种外观件的注塑方法
CN210463729U (zh) 一种3d全曲面冰箱门体
CN101863128A (zh) 外观件的制作方法
CN112123741A (zh) 一种轻薄3d全包塑胶手机壳加工系统及其加工工艺
JP4073470B1 (ja) フィルムインサート成形品の製造方法
CN201446700U (zh) 塑料片材3d热压成型冲切模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