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872974B - 一种基于空间磁场的同杆并架输电线路的建模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基于空间磁场的同杆并架输电线路的建模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872974B
CN101872974B CN2010101600847A CN201010160084A CN101872974B CN 101872974 B CN101872974 B CN 101872974B CN 2010101600847 A CN2010101600847 A CN 2010101600847A CN 201010160084 A CN201010160084 A CN 201010160084A CN 101872974 B CN101872974 B CN 10187297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lf
iron core
phase line
line
impedan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10160084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872974A (zh
Inventor
陈卫
杨德先
吴彤
陈德树
张凤鸽
冯灿成
王秘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riginal Assignee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iled Critical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iority to CN201010160084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1872974B/zh
Publication of CN10187297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87297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87297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872974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upply And Distribution Of Alternating Curren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空间磁场的同杆并架输电线路的建模方法。该发明从实际同杆并架双回输电线路各相线的自感以及各相线之间的互感入手,根据空间磁场耦合的原理,利用铁芯线圈结构建立模型。本发明通过调节自感主线圈、互感调节线圈匝数,可精确、灵活地调节各相线不同的自感及各线间互感,使其对外的特性(正序,负序和零序阻抗)和实际线路的对外特性一致,同时也能模拟实际线路局部的特征。本发明方法所构建的模型能够全面真实地反映各线的自感以及线间互感,很好地解决了以前模型只能反映两回线间零序互感及模拟实际不换位时的不对称线路时存在较大误差的问题。

Description

一种基于空间磁场的同杆并架输电线路的建模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空间磁场的同杆并架输电线路的建模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电力需求与日俱增,电网输电容量的要求也日益提高。同杆并架双回输电线路因其输电走廊较窄、输电容量大、供电可靠性高、运行维护简单等优点在我国被广泛应用,因而对其相关特性的研究十分必要,且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为了正确地模拟同杆并架双回线路,使其尽可能真实地反映实际线路的物理特性,为相关继电保护及控制原理和装置的研制提供研究平台,其物理模型应综合考虑同杆并架线路每一相输电线路的自感、互感等各种因素的相互影响。这种相互影响使得物理模型的研制十分困难。目前国内、外陆续有一些与之相应的物理模拟方法被提出来。文献[1](见吴国瑜.电力系统仿真[M].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87),中提及一种基于“六角形”电抗器的同杆双回线路物理模拟模型,其加工制造和调试困难,且为了保证参数平衡,相关6个气隙需要同步调整,使参数调整极为复杂,其模型只能较准确地反应两回线之间的零序互感,而难以准确模拟线间不对称时线路的互感中存在的差异。文献[2](见甘良杰.电力系统动态模拟装置中同杆双回线的模拟.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报,1991,3(2),60-65)、文献[3](见郭玉藻,林声宏,梁研珍等.高压输电线的动态物理模拟[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1996,24(1):145-150)提出了基于三个互感电抗器的同杆双回线路模型,该线路模型正负序阻抗中的电阻量和零序阻抗的电阻量是相等的,但是在实际的线路中,两者并不相等;另外该模型只考虑了两回线之间的零序互感的影响,不能反映同杆并架双回线各线间互感存在的差异。文献[4](见付育颖,严干贵,戴武昌,等.500kV同杆并架双回线路的动态物理模型,吉林电力,2006,34(2),11-13)论述了零序电流互感器二次接入阻抗的同杆双回线路模型,该模型同样只考虑了互感零序分量的作用,没有考虑输电导线实际位置的影响,不能模拟两回线间正、负序存在耦合关系。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各种模型不足,并考虑到实际线路的换位方式,提供一种基于空间磁场的分段结构设计的同杆并架输电线路建模方法;该方法所建立的模型可以克服以前物理模型只反映两回线间零序互感的缺点,并能全面反映两回线各相之间所有的互感,可以精确地反映同杆并架双回线路故障时的电气量变化特征。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基于空间磁场的同杆并架输电线路的建模方法,其特征在于,其建模过程为:
第1步利用六个自感主线圈、六个互感调节线圈、一个中心线圈、六根立柱磁路铁芯、一根中间零序磁路铁芯和六根水平铁芯构建磁通回路;
第2步按下述方式接线并建立分段模型:
第2.1步同杆并架输电线路分段线路参数计算:
根据实际同杆并架双回线分段线路中各导线类型,各导线的空间位置,以及大地电阻率,求出单个分段中各相线的自阻抗和各相线之间的互阻抗;
第2.2步根据实际同杆并架双回线分段线路中各相线的自感及最小的互阻抗的阻抗值选择第1步中构建的单个分段模型磁通回路中的自感主线圈和中心线圈的接线端子,并接线;
第2.3步获取初步参数,包括分段模型六组各自感主线圈的对地压降,及各相线初步的自阻抗和各相线之间初步的互阻抗;
第2.4步根据第2.3步得到的分段模型各相线之间初步的互阻抗与第2.1步计算得到的对应各相线的互阻抗的比较结果,选择互感调节线圈的接线端子,并按选择的结果将第1步构建的磁通回路中的互感调节线圈接线;
第2.5步根据第2.3步重新测量分段模型中各相线的自感抗以及各相线之间的互感抗,并将测量结果与对应的计算出来的结果比较,如果误差在可接受范围,则调试完成,否则,根据第2.4步重新选择接线端子,再根据第2.3步测量分段模型中各相线的自感抗以及各相线之间的互感抗,比较测量值与计算值的误差,如此循环,直到达到误差在允许范围内;
第3步将各分段模型串联,形成完整的同杆并架物理模型:
按照第1步和第2步构建并调试其余的分段模型。调试完后,将调试好的分段模型中的各自感主线圈据实际的电力系统同杆并架双回输电线路换位方式换位串联,各分段模型的中心线圈串联,形成完整的同杆并架模型。
本发明通过调节自感主线圈、互感调节线圈匝数,可精确、灵活地调节各相线不同的自感及各线间互感,当各线之间的互感完全被模拟时,其对外的特性(正序,负序和零序阻抗)也就和实际线路的对外特性一致,同时也能很好的模拟实际线路局部的特征。
本发明方法结合了同杆并架双回线所有的自感和互感,所构建的模型能够较真实地反映各线的自感以及线间互感,很好地解决了以前模型只能反映两回线间零序互感及模拟实际不换位时的不对称线路时存在较大误差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按照基于空间磁路耦合方法所构建的一种物理模型中分段模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水平铁芯以及三个水平铁芯组成的Y型铁芯组示意图(包括图2.1是水平铁芯示意图,图2.2是Y型铁芯组示意图);
图3为各铁芯所型成的空间磁通回路;
图4为基于空间磁路耦合方法所搭建的分段模型的调试示意图;
图5为基于空间磁路耦合方法所搭建的分段模型的端子示意图;
图6为基于空间磁路耦合方法所搭建的同杆并架双回线物理模型接线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考虑实际线路是换位的,本发明是基于分段结构设计,下面仅说明单个分段模型的构建方法,其余分段模型构建方法相同。本发明利用三的整数倍个分段根据实际电力系统同杆并架双回输电线路的接线方式进行换位串联得到到完整的同杆并架输电线路模型。下面仅说明单个分段模型的构建方法,其余分段模型构建方法相同。
本发明所建立的模型是基于空间磁路耦合原理,根据电流磁效应以及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利用铁芯线圈结构搭建而成。根据本方法构建的分段模型如图1所示,它是利用六个自感主线圈、六个互感调节线圈、一个中心线圈产生空间磁场,并利用六根立柱磁路铁芯、一根中间零序磁路铁芯和六根水平铁芯形成空间磁通回路,通过铁芯和线圈的空间位置移动来调整各线圈的耦合,从而达到对同杆并架双汇输电线的模拟。
六个自感主线圈分别定义为X1、X2、X3、X4、X5和X6,六个互感调节线圈分别定义为M1、M2、M3、M4、M5和M6,中心线圈定义为X0,互感调节线圈与中心线圈的匝数相等,均为自感主线圈匝数的一半。
六根立柱磁路铁芯分别定义为T1、T2、T3、T4、T5和T6;中间零序铁芯定义为T0
六根水平铁芯分别定义为W1、W2、W3、W4、W5和W6
以附图1到图6为例,下面说明本发明详细步骤:
1.利用铁芯、自感主线圈、中心线圈和互感调节线圈构建磁通回路;
如图1及图3所示,根据同杆并架双回输电线路实际空间磁场耦合情况,建立分段模型的磁通回路。
每根水平铁芯可以采用如图2.1所示的结构,水平铁芯顶部成等腰三角柱突出,顶角为120°,尾部成等腰三角柱向内凹。
如图2.2及图3所示,W1、W2和W3水平放在同一平面上,顶部朝内互成120°并在一起构成上Y型铁芯组;W4、W5和W6水平放在同一平面上,顶部朝内互成120°并在一起构成下Y型铁芯组。两Y型铁芯组所在的平面平行于水平面,且W1与W4、W2与W5和W3与W6分别在同一垂直平面上。组成Y型铁芯组的各水平铁芯顶部紧密结合。
T1、T2、T3、T4、T5和T6在上、下Y型铁芯组中间。
T1安装在W1与W4所构成的平面中W1的正下方,可沿W1方向平移,并与W1垂直且保留可调节气隙;X1、M1套在T1上,且X1放置在靠近上Y型铁芯组的一侧。
T2安装在W2与W5所构成的平面中W2的正下方,可沿W2方向平移,并与W2垂直且保留可调节气隙;X2、M2套在T2上,且X2放置在靠近上Y型铁芯组的一侧。
T3安装在W3与W6所构成的平面中W3的正下方,可沿W3方向平移,并与W3垂直且保留可调节气隙;X3、M3套在T3上,且X3放置在靠近上Y型铁芯组的一侧。
T4安装在W1与W4所构成的平面中W4的正上方,可沿W4方向平移,并与W4垂直且保留可调节气隙;X4、M4套在T4上,且X4放置在靠近下Y型铁芯组的一侧。
T5安装在W2与W5所构成的平面中W5的正上方,可沿W5方向平移,并与W5垂直且保留可调节气隙;X5、M5套在T5上,且X5放置在靠近下Y型铁芯组的一侧。
T6安装在W3与W6所构成的平面中W6的正上方,可沿W6方向平移,并与W6垂直且保留可调节气隙;X6、M6套在T6上,且X6放置在靠近下Y型铁芯组的一侧。
T0位于上、下Y型铁芯组的中轴线的中央,中心线圈X0套在T0的中间。
T1与T4、T2与T5和T3与T6分别处于同一垂线上,并分别留有调节空气气隙。各铁芯以及铁芯之间的空气气隙共同构成了磁通回路,如图3所示。
2各线圈的接线,建立分段模型
2.1分段线路参数计算
根据实际同杆并架双回线分段线路中各导线类型,各导线的空间位置,以及大地电阻率,求出分段线路的各相线的自阻抗Z′q(1≤q≤6)和各相线之间的互阻抗M′pq(1≤p≤6,1≤q≤6,且p≠q)。所求出的自阻抗Z′q和互阻抗M′pq已考虑到大地回路以及架空地线对各相线的影响。
2.2初调:自感主线圈和中心线圈接线端子的选择以及接线
同杆并架双回线中六根相线分别定义为:S1、S2、S3、S4、S5和S6,其中S1、S2和S3组成|回线,S4、S5和S6组成||回线。各自感主线圈和中心线圈都有6个接线端子,从右往左分别反映的匝数分别占总匝数的0%、10%、20%、50%、70%、100%。
中心线圈X0作为各相线自阻抗以及各相线之间互阻抗的公共部分,且考虑到自感主线圈的感应阻抗以及接上互感调节线圈后对互感的助增作用,在互阻抗M′pq中,根据分段线路参数中最小一个互阻抗阻抗值的70%选择中心线圈的接线端子,利用选定的接线端子将中心线圈X0与地线串联;
自感主线圈据各线自阻抗Z′q与中心线圈阻抗的差值,并考虑到接上互感调节线圈后对自感的削弱作用,在差值的基础上预留该线自阻抗阻抗值的10%来选择接线端子,利用选定的接线端子,将每个自感主线圈所选择的一个接线端子与同杆并架双回线中的对应相线连接,另一个接线端子接到地线;
同杆并架双回线六根相线的电流I1 &、I2 &、I3 &、I4 &、I5 &、I6 &分别流过分段模型的自感主线圈X1、X2、X3、X4、X5和X6。六线电流之和经过地线流过中心线圈X0,最后流入大地。完成自感主线圈和中心线圈的接线之后,分段模型形成初步的各相线的自阻抗和各相线之间的互阻抗。
2.3获得分段模型初步参数
分段模型中,各自感主线圈的对地压降定义为各自感主线圈的压降与中心线圈压降之和;调试接线图如图4所示,调试过程中,将各自感主线圈一端短接,并接入到中心线圈,然后每一次对其中一根相线Sq通入电流Iq &,测量各自感主线圈的对地压降,对所有六根相线均进行一次,得到六组各自感主线圈的对地压降;利用自感主线圈的每一组的对地压降除以对应的电流得到各相线初步的自阻抗和各相线之间初步的互阻抗;
记第q根相线通电时在自感主线圈Xq上产生的压降为U& Xqq,记第q根相线通电时在中心线圈X0所产生的压降为U& X0q;记第q根相线通电时在自感主线圈Xp上产生的感觉压降为U& Xpq
相线Sq通入电流Iq &(1≤q≤6)后,测量到Sq初步的自阻抗ZLqq为:
式1中,ZLqq(1≤q≤6)为相线Sq通入电流Iq &(1≤q≤6)后,测量到Sq初步的自阻抗;
Figure GDA0000020998000000062
为中心线圈X0的阻抗。
相线Sq通入电流Iq &(后,测量到Sq外其他各相线初步的互阻抗ZMpq(1≤p≤6,1≤q≤6,且p≠q)为:
式2中,ZMpq(1≤p≤6,1≤q≤6,且p≠q)为相线Sq通入电流Iq &(1≤q≤6)后,测量到Sp初步的互阻抗;ZXpq为自感主线圈Xq对自感主线圈Xp的互阻抗,
Figure GDA0000020998000000064
为中心线圈X0的阻抗。
2.4互感调节线圈选择以及接线
①互感调节线圈接线端子的选择
各互感调节线圈都有6个接线端子,从右往左分别反映的匝数分别占总匝数的0%、10%、20%、50%、70%、100%。DMqL表示互感调节线圈Mq所选择的左边端子,DMqR表示互感调节线圈Mq所选择的右边端子。
互感调节线圈接线端子的选择时,可根据第2.3步得到的各相线之间初步的互阻抗与第2.1步对应计算到的各相线的互阻抗进行比较,如果误差比较大,可以选择匝数差较大的一对端子;如果误差比较小,可以选择匝数差较小的一对端子。一般情况下,认为自感抗的误差在2%以内,互感抗的误差在10%以内为误差较小。具体步骤如下:
根据ZM12与M′12之间的差值的大小分别选择互感调节线圈M1的一对接线端子DM1L、DM1R和互感调节线圈M2的一对接线端子DM2L、DM2R
根据ZM23与M′23之间的差值的大小分别选择互感调节线圈M3的一对接线端子DM3L、DM3R和互感调节线圈M2的一对接线端子D’M2L、D’M2R;互感调节线圈M2中所选择的两对接线端子不能相同。
根据ZM45与M′45之间的差值的大小分别选择互感调节线圈M4的一对接线端子DM4L、DM4R和互感调节线圈M5的一对接线端子DM5L、DM5R
根据ZM56与M′56之间的差值的大小分别选择互感调节线圈M6的一对接线端子DM6L、DM6R和互感调节线圈M5的一对接线端子D’M5L、D’M5R;互感调节线圈M5中所选择的两对接线端子不能相同。
②互感调节线圈的接线
互感调节线圈自成回路,不跟外部系统连接,如图5所示。互感线圈中,M1与M2并联;M2与M3并联,其中M2利用不同的两对接线端子分别与M1、M3连接,因而M1与M3之间没有电流回路,而是通过M2实现电磁耦合。同理,M4与M5并联;M5与M6并联,M5利用不同的两对接线端子分别与M4、M6连接,因而M4与M6之间没有电流回路,而是通过M5实现电磁耦合。具体接线方式如下:
M1的DM1R与M2的DM2R相连接,M1的DM1L与M2的DM2L相连接;
M2的D’M2R与M3的DM3R相连接,M2的D’M2L与M3的DM3L相连接;
M4的DM4R与M5的DM5R相连接,M4的DM4L与M5的DM5L相连接;
M5的D’M5R与M6的DM6R相连接,M5的D’M5L1与M3的DM6L相连接;
两回线之间的互感M′14、M′15、M′16、M′24、M′25、M′26、M′34、M′35、M′36则通过各各自感主线圈和互感调节线圈之间磁场的综合耦合得到。
2.5微调,建立分段模型
由于互感调节线圈接线完成后,对整个分段模型的空间磁场分布产生影响,分段模型中各相线的自感抗以及各相线之间的互感抗会产生变化。
应根据第2.3步重新测量分段模型中各相线的自感抗Z′Lqq以及各相线之间的互感抗Z′Mpq,并将测量结果与对应的计算出来的结果比较,如果误差可接受(一般情况下,自感抗的误差在2%以内,互感抗的误差在10%以内),则调试完成,否则,根据第2.4步重新选择接线端子,再根据第2.3步测量分段模型中各相线的自感抗以及各相线之间的互感抗,比较测量值与计算值的误差,如此循环,直到达到误差在允许范围内。
3将各分段模型串联,形成完整的同杆并架物理模型
按照第1步和第2步构建并调试其余的分段模型。调试完后,将调试好的分段模型中的各自感主线圈据实际的电力系统同杆并架双回输电线路换位方式换位串联,各分段模型的中心线圈串联,形成完整的同杆并架模型。
实例:
下面举例进一步说明步骤(2)和步骤(3):
例子中整个同杆并架双回输电线路有三个分段模型,分段模型的建立仅以第一个分段模型为例,其余两个分段模型的调试方法与第一个分段模型相同。
1根据已知SZ14杆塔模型中各相线的空间位置,导线的类型以及参数,大地的电阻率,求出求出分段线路各相线的自阻抗Z′q(1≤q≤6)和各相线之间的互阻抗M′pq(1≤p≤6,1≤q≤6,且p≠q)。
2分段模型各自感主线圈和中心线圈都有6个接线端子,从右往左分别反映的匝数分别占总匝数的0%、10%、20%、50%、70%、100%。中心线圈的6个接线端子从右往左分别定义为:DX00、DX01、DX02、DX03、DX04和DX05,自感主线圈Xq接线端子从右往左分别定义为:DXq0、DXq1、DXq2、DXq3、DXq4和DXq5
在互阻抗M′pq中,根据最小一个互阻抗阻抗值的70%选择中心线圈的接线端子DX00和DX05,利用选定的接线端子将中心线圈X0与地线串联;
自感主线圈X1根据各线自阻抗Z′1与中心线圈X0阻抗的差值,并考虑到接上互感调节线圈后对自感的削弱作用,在差值的基础上预留该线自阻抗阻抗值的10%来选择接线端子,利用选定的接线端子DX15和DX11,自感主线圈X1的DX15与S1相连接,DX11与地线连接;
自感主线圈X2根据各线自阻抗Z′2与中心线圈X0阻抗的差值,并考虑到接上互感调节线圈后对自感的削弱作用,在差值的基础上预留该线自阻抗阻抗值的10%来选择接线端子,利用选定的接线端子DX25和DX21,自感主线圈X2的DX25与S2相连接,DX21与地线连接;
自感主线圈X3根据各线自阻抗Z′3与中心线圈X0阻抗的差值,并考虑到接上互感调节线圈后对自感的削弱作用,在差值的基础上预留该线自阻抗阻抗值的10%来选择接线端子,利用选定的接线端子DX35和DX30,自感主线圈X3的DX35与S3相连接,DX30与地线连接;
自感主线圈X4根据各线自阻抗Z′4与中心线圈X0阻抗的差值,并考虑到接上互感调节线圈后对自感的削弱作用,在差值的基础上预留该线自阻抗阻抗值的10%来选择接线端子,利用选定的接线端子DX45和DX41,自感主线圈X4的DX45与S4相连接,DX41与地线连接;
自感主线圈X5根据各线自阻抗Z′5与中心线圈X0阻抗的差值,并考虑到接上互感调节线圈后对自感的削弱作用,在差值的基础上预留该线自阻抗阻抗值的10%来选择接线端子,利用选定的接线端子DX55和DX51,自感主线圈X5的DX55与S5相连接,DX51与地线连接;
自感主线圈X6根据各线自阻抗Z′6与中心线圈X0阻抗的差值,并考虑到接上互感调节线圈后对自感的削弱作用,在差值的基础上预留该线自阻抗阻抗值的10%来选择接线端子,利用选定的接线端子DX65和DX60,自感主线圈X6的DX65与S6相连接,DX60与地线连接;
各自感主线圈的对地压降定义为各自感主线圈的压降与中心线圈压降之和;调试过程中,将各自感主线圈一端短接,并接入到中心线圈,然后每一次对其中一根相线Sq通入电流Iq &,电流Iq &流过中心线圈,最后流入大地。测量各自感主线圈的对地压降,对所有六根相线均进行一次,得到六组各自感主线圈的对地压降;利用自感主线圈的每一组的对地压降除以对应的电流得到各相线初步的自阻抗和各相线之间初步的互阻抗;
在S1中通入电流I1 &,电流I1 &流经中心线圈最后流入大地,其余导线开路时,会在X1和X0中产生压降,同时会在X2-X6中产生感应压降,此时可以得到
Figure GDA0000020998000000101
Figure GDA0000020998000000102
Figure GDA0000020998000000103
Figure GDA0000020998000000104
Figure GDA0000020998000000106
式中,ZL11为相线S1的自感抗,ZMp1(2≤p≤6),为相线S1通电流I1 &时,在相线SP产生的互感抗;I1 &为流过X1的电流,U& X11、U& X01分别为电流I1 &流过X1和X0所产生的压降,U& Xp1(2≤p≤6)为X1通入电流I1 &后,在Xp上产生的感应电动势;
Figure GDA0000020998000000107
为自感主线圈X1的阻抗,
Figure GDA0000020998000000108
为中心线圈X0的阻抗;
Figure GDA0000020998000000109
(2≤p≤6)为自感主线圈X1通入电流后,在自感主线圈Xp(2≤p≤6)中感应的互感抗。
同理可以得到各线的自感,以及线间的互感。
当S2中通入电流I2 &,其余导线开路时,有
Figure GDA00000209980000001010
当S3中通入电流I3 &,其余导线开路时,有
当S4中通入电流I4 &,其余导线开路时,有
Figure GDA0000020998000000112
当S5中通入电流I5 &,其余导线开路时,有
当S6中通入电流I6 &,其余导线开路时,有
其中,ZLqq(1≤q≤6)为相线Sq的自感抗,ZMfq(1≤f≤6,1≤q≤6,p≠q),为相线Sq通电流时,在相线SP产生的互感抗;
Figure GDA0000020998000000122
为自感主线圈Xq的阻抗,
Figure GDA0000020998000000123
为中心线圈X0的阻抗;
Figure GDA0000020998000000124
(1≤p≤6,1≤q≤6,p≠q)为自感主线圈Xq通入电流后,在自感主线圈Xp中产生的互感抗。
根据ZM12与M′12之间的差值的大小分别选择互感调节线圈M1的一对接线端子DM13、DM15和互感调节线圈M2的一对接线端子DM23、DM25
根据ZM23与M′23之间的差值的大小分别选择互感调节线圈M3的一对接线端子DM31、DM35和互感调节线圈M2的一对接线端子DM20、DM23
根据ZM45与M′45之间的差值的大小分别选择互感调节线圈M4的一对接线端子DM43、DM45和互感调节线圈M5的一对接线端子DM53、DM55
根据ZM56与M′56之间的差值的大小分别选择互感调节线圈M6的一对接线端子DM61、DM65和互感调节线圈M5的一对接线端子DM50、DM53
互感调节线圈自成回路,不跟外部系统连接。如图5所示:
M1的DM15与M2的DM25相连接,M1的DM13与M2的DM23相连接;
M2的DM23与M3的DM35相连接,M2的DM20与M3的DM31相连接;
M4的DM45与M5的DM55相连接,M4的DM43与M5的DM53相连接;
M5的DM53与M6的DM65相连接,M5的DM50与M6的DM61相连接;
因此M1和M3、M4和M6并没有电流回路,而是分别通过M2和M5内部的磁场耦合;互感调节线圈与自感主线圈没有电气连接,只是通过空间磁场进行耦合。
由于互感调节线圈接线完成后,对整个分段模型的空间磁场分布产生影响,分段模型中各相线的自感抗以及各相线之间的互感抗会产生变化。根据第2.3步重新测量分段模型中各相线的自感抗以及各相线之间的互感抗。
在S1中通入电流I1 &,其余导线开路时,会在X1和X0中产生压降,同时会在X2-X6中产生感应压降,此时可以得到
Figure GDA0000020998000000131
同理可以得到各线的自感,以及线间的互感。
当S2中通入电流I2 &,其余导线开路时,有
Figure GDA0000020998000000132
当S3中通入电流I3 &,其余导线开路时,有
Figure GDA0000020998000000141
当S4中通入电流I4 &,其余导线开路时,有
当S5中通入电流I5 &,其余导线开路时,有
Figure GDA0000020998000000143
当S6中通入电流I6 &,其余导线开路时,有
比较重新测量各相线的自感抗Z′Lqq和各相间互感抗Z′Mpq与其相对应的计算值进行比较。所有的误差值都在允许范围以内,第一个分段模型调节完毕。
其余两个分段模型的调节方法与第一个分段模型的调节方法一样。三个分段模型调节完毕后,将三个分段模型换为串联。第h个分段模型的第q个自感主线圈定义为Xh-q(h=1、2、3),第h个分段模型的中心线圈定义为Xh-0,第h各分段模型的自感主线圈Xq接线端子从右往左分别定义为:Dh-Xq0、Dh-Xq1、Dh-Xq2、Dh-Xq3、Dh-Xq4和Dh-Xq5,第h各分段模型的中心线圈X0接线端子从右往左分别定义为:Dh-00、Dh-01、Dh-02、Dh-03、Dh-04和Dh-05,具体步骤如下(见图6):
三个分段模型的自感主线圈X1、X2和X3作为同杆并架双回输电线的|回线,三个分段模型的自感主线圈X4、X5和X6作为同杆并架双回输电线的||回线。
第一个分段模型X1-1的D1-X15与S1的一端相连,第一个分段模型X1-1的D1-X11与第二个分段模型X2-3的D2-X35相连,第二个分段模型X2-3的D2-X32与第三个分段模型X3-2的D3-X25相连,第三个分段模型X3-2的D3-X21与S1的另一端相连形;
第一个分段模型X1-2的D1-X25与S2的一端相连,第一个分段模型X1-2的D1-X21与第二个分段模型X2-1的D2-X15相连,第二个分段模型X2-1的D2-X11与第三个分段模型X3-3的D3-X35相连,第三个分段模型X3-3的D3-X31与S2的另一端相连;
第一个分段模型X1-3的D1-X35与S3的一端相连,第一个分段模型X1-3的D1-X30与第二个分段模型X2-2的D2-X25相连,第二个分段模型X2-2的D2-X21与第三个分段模型X3-1的D3-X15相连,第三个分段模型X3-1的D3-X11与S3的另一端相连;
这样就形成同杆并架双回输电线路的|回线;同理,
第一个分段模型X1-4的D1-X45与S4的一端相连,第一个分段模型X1-4的D1-X41与第二个分段模型X2-5的D2-X55相连,第二个分段模型X2-5的D2-X51与第三个分段模型X3-6的D3-X65相连,第三个分段模型X3-6的D3-X61与S4的另一端相连形;
第一个分段模型X1-5的D1-X55与S2的一端相连,第一个分段模型X1-5的D1-X51与第二个分段模型X2-6的D2-X65相连,第二个分段模型X2-6的D2-X62与第三个分段模型X3-4的D3-X45相连,第三个分段模型X3-4的D3-X41与S5的另一端相连;
第一个分段模型X1-6的D1-X65与S6的一端相连,第一个分段模型X1-6的D1-X60与第二个分段模型X2-4的D2-X45相连,第二个分段模型X2-4的D2-X41与第三个分段模型X3-5的D3-X55相连,第三个分段模型X3-5的D3-X51与S6的另一端相连;
第一个分段模型X1-0的D1-X05与地线一端相连,第一个分段模型X1-0的D1-X00与第二个分段模型X2-0的D2-X05相连,第二个分段模型X2-0的D2-X00与第三个分段模型X3-0的D3-X05相连,第三个分段模型X3-0的D3-X00与地线另一端相连;
这样就形成同杆并架双回输电线路的||回线,也构建了同杆并架双回输电线路模型。
本发明方法可以通过调节各线圈的接线端子、Y型铁芯组和立柱磁路铁芯的气隙、模型上下两部分的空气气隙或改变各线圈的连接方式等多种方式来调节,可以根据不同的线路模型,灵活的调节出所需要的参数,具有很好的灵活性和适用性。
以上所述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但本发明不应该局限于该实施例和附图所公开的内容。所以凡是不脱离本发明所公开的精神下完成的等效或修改,都落入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Claims (3)

1.一种基于空间磁场的同杆并架输电线路的建模方法,其特征在于,其建模过程为:
第1步利用六个自感主线圈、六个互感调节线圈、一个中心线圈、六根立柱磁路铁芯、一根中间零序磁路铁芯和六根水平铁芯构建磁通回路;具体为:
六个自感主线圈分别记为X1、X2、X3、X4、X5和X6,六个互感调节线圈分别记为M1、M2、M3、M4、M5和M6,中心线圈记为X0,互感调节线圈与中心线圈的匝数相等,均为自感主线圈匝数的一半;
六根立柱磁路铁芯分别记为T1、T2、T3、T4、T5和T6;中间零序磁路铁芯记为T0
六根水平铁芯分别记为W1、W2、W3、W4、W5和W6;W1、W2和W3水平放在同一平面上,顶部朝内互成120°并在一起构成上Y型铁芯组;W4、W5和W6水平放在同一平面上,顶部朝内互成120°并在一起构成下Y型铁芯组;两Y型铁芯组所在的平面平行于水平面,且W1与W4、W2与W5和W3与W6分别在同一垂直平面上;组成Y型铁芯组的各水平铁芯顶部紧密结合;
T1、T2、T3、T4、T5和T6在上、下Y型铁芯组中间;
T1安装在W1与W4所构成的平面中W1的正下方,能够沿W1方向平移,并与W1垂直且保留调节气隙;X1、M1套在T1上,且X1放置在靠近上Y型铁芯组的一侧;
T2安装在W2与W5所构成的平面中W2的正下方,能够沿W2方向平移,并与W2垂直且保留调节气隙;X2、M2套在T2上,且X2放置在靠近上Y型铁芯组的一侧;
T3安装在W3与W6所构成的平面中W3的正下方,能够沿W3方向平移,并与W3垂直且保留调节气隙;X3、M3套在T3上,且X3放置在靠近上Y型铁芯组的一侧;
T4安装在W1与W4所构成的平面中W4的正上方,能够沿W4方向平移,并与W4垂直且保留调节气隙;X4、M4套在T4上,且X4放置在靠近下Y型铁芯组的一侧;
T5安装在W2与W5所构成的平面中W5的正上方,能够沿W5方向平移,并与W5垂直且保留调节气隙;X5、M5套在T5上,且X5放置在靠近下Y型铁芯组的一侧;
T6安装在W3与W6所构成的平面中W6的正上方,沿W6方向平移,并与W6垂直且 保留可调节气隙;X6、M6套在T6上,且X6放置在靠近下Y型铁芯组的一侧;
T0位于上、下Y型铁芯组的中轴线的中央,中心线圈X0套在T0的中间;
T1与T4、T2与T5和T3与T6分别处于同一垂线上,并分别留有调节空气气隙;各铁芯以及铁芯之间的空气气隙共同构成分段模型的磁通回路;
第2步按下述方式接线并建立分段模型:
第2.1步同杆并架输电线路分段线路参数计算:
根据实际同杆并架双回线分段线路中各导线类型,各导线的空间位置,以及大地电阻率,求出单个分段中各相线的自阻抗和各相线之间的互阻抗;
第2.2步根据实际同杆并架双回线分段线路中各相线的自感及最小的互阻抗的阻抗值选择第1步中构建的单个分段模型磁通回路中的自感主线圈和中心线圈的接线端子,并接线;
第2.3步获取初步参数,包括分段模型六组各自感主线圈的对地压降和各相线的电流,所述各自感主线圈的对地压降定义为各自感主线圈的压降与中心线圈压降之和;利用自感主线圈的每一组的对地压降除以对应的电流得到各相线初步的自阻抗和各相线之间初步的互阻抗;
第2.4步根据第2.3步得到的分段模型各相线之间初步的互阻抗与第2.1步计算得到的对应各相线的互阻抗的比较结果,选择互感调节线圈的接线端子,并按选择的结果将第1步构建的磁通回路中的互感调节线圈接线;
第2.5步根据第2.3步重新测量分段模型中各相线的自感抗以及各相线之间的互感抗,并将测量结果与对应的计算出来的结果比较,如果误差在可接受范围,则调试完成,否则,根据第2.4步重新选择接线端子,再根据第2.3步测量分段模型中各相线的自感抗以及各相线之间的互感抗,比较测量值与计算值的误差,如此循环,直到达到误差在允许范围内;
第3步将各分段模型串联,形成完整的同杆并架物理模型:
按照第1步和第2步构建并调试其余的分段模型;调试完后,将调试好的分段模型中的各自感主线圈据实际的电力系统同杆并架双回输电线路换位方式换位串联,各分段模型的中心线圈串联,形成完整的同杆并架模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模方法,其特征在于,第2.2步具体包括下述过程:
同杆并架双回线中六根相线分别定义为:S1、S2、S3、S4、S5和S6,其中S1、S2和S3组成I回线,S4、S5和S6组成II回线;
中心线圈X0作为各相线自阻抗以及各相线之间互阻抗的公共部分,在互阻抗中,根据分段线路参数中最小一个互阻抗阻抗值的70%选择中心线圈的接线端子,利用选定的接线端子将中心线圈X0与地线串联;
自感主线圈X1、X2、X3、X4、X5和X6根据各线自阻抗与中心线圈X0阻抗的差值,在差值的基础上预留该线自阻抗阻抗值的10%来选择接线端子,利用选定的接线端子,将每个自感主线圈与同杆并架双回线中的一根相线串联;
同杆并架双回线六根相线的电流i1、i2、i3、i4、i5、i6分别流过分段模型的自感主线圈X1、X2、X3、X4、X5和X6;六电流之和经过其他设备的中性点回流过中心线圈X0,最后流入大地;完成自感主线圈和中心线圈的接线之后,分段模型形成初步的各相线的自阻抗和各相线之间的互阻抗。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建模方法,其特征在于,第2.4步具体包括下述过程:
各互感调节线圈都有6个接线端子,从右往左分别反映的匝数分别占总匝数的0%、10%、20%、50%、70%、100%;
互感调节线圈接线端子的选择通过第2.3步得到的各相线之间初步的互阻抗与第2.1步对应计算到的各相线的互阻抗进行比较,如果误差较大,选择匝数差较大的一对端子;否则选择匝数差较小的一对端子;互感调节线圈自成回路,不跟外部系统连接;互感调节线圈中,M1与M2并联;M2与M3并联,其中M2利用不同的两对接线端子分别与M1、M3连接,因而M1与M3之间没有电流回路,而是通过M2实现电磁耦合;同理,M4与M5并联;M5与M6并联,M5利用不同的两对接线端子分别与M4、M6连接,因而M4与M6之间没有电流回路,而是通过M5实现电磁耦合。 
CN2010101600847A 2010-04-29 2010-04-29 一种基于空间磁场的同杆并架输电线路的建模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87297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0101600847A CN101872974B (zh) 2010-04-29 2010-04-29 一种基于空间磁场的同杆并架输电线路的建模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0101600847A CN101872974B (zh) 2010-04-29 2010-04-29 一种基于空间磁场的同杆并架输电线路的建模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872974A CN101872974A (zh) 2010-10-27
CN101872974B true CN101872974B (zh) 2012-07-04

Family

ID=4299769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1600847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872974B (zh) 2010-04-29 2010-04-29 一种基于空间磁场的同杆并架输电线路的建模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187297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375470B (zh) * 2015-11-13 2018-01-02 重庆大学 一种利用磁场数据逆推架空输电线路三相电流的方法
CN106934098B (zh) * 2017-02-10 2020-04-28 华南理工大学 一种确定架空导线分层电流幅值与相位的方法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996697A (zh) * 2006-12-01 2007-07-11 清华大学 抗分布电容电流影响的线路单相接地故障的继电保护方法
CN200944347Y (zh) * 2006-08-30 2007-09-05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 同杆并架动态模拟试验系统
CN101246190A (zh) * 2008-03-25 2008-08-20 江苏省电力试验研究院有限公司 同杆多回架空输电线路不同方式下零序等值阻抗计算方法
CN101320911A (zh) * 2008-01-25 2008-12-10 烟台东方电子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综合阻抗的输电线路纵联保护判定方法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0944347Y (zh) * 2006-08-30 2007-09-05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 同杆并架动态模拟试验系统
CN1996697A (zh) * 2006-12-01 2007-07-11 清华大学 抗分布电容电流影响的线路单相接地故障的继电保护方法
CN101320911A (zh) * 2008-01-25 2008-12-10 烟台东方电子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综合阻抗的输电线路纵联保护判定方法
CN101246190A (zh) * 2008-03-25 2008-08-20 江苏省电力试验研究院有限公司 同杆多回架空输电线路不同方式下零序等值阻抗计算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付育颖等.500kV同杆并架双回线路的动态物理模型.《吉林电力》.2006,第34卷(第2期),全文.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872974A (zh) 2010-10-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622711B (zh) 一种基于最大供电能力的配电网规划方法
Zhang Restructured electric power systems: analysis of electricity markets with equilibrium models
CN112487659B (zh) 一种海上风电场集电系统优化设计方法和系统
CN106058937B (zh) 一种含直驱永磁风电场的配电网广义负荷建模方法
CN108110739A (zh) 一种配电网线路保护定值校核算法
CN107230999B (zh) 一种区域分布式光伏最大容量接入评价方法
CN109494719A (zh) 一种中低压混合配电网层次化阻抗分析方法
CN109462257A (zh) 一种计及多元随机变量电网电压稳定的灵敏度辨识方法
CN106295231B (zh) 一种基于模态计算的海上风电场谐振抑制方法
CN108306284A (zh) 一种基于局部智能量测的在线负荷建模方法
CN103487617B (zh) 三相一次通压及一次通流装置
CN101872974B (zh) 一种基于空间磁场的同杆并架输电线路的建模方法
CN105158546A (zh) 中性点外加可调电抗的配电网电容电流测量方法
CN208142845U (zh) 一种用于对虚拟同步机并网时的环流进行抑制的系统
CN113239512A (zh) 一种考虑韧性的交直流配电网规划方案筛选方法及系统
CN101593976B (zh) 一种同杆并架双回输电线路物理模型的构建方法
CN103440394B (zh) 一种新型三柱式铁心结构的特高压并联电抗器建模方法
CN104732302A (zh) 一种基于免疫算法的多级电磁环网优化解环方法
Shu et al. Fault-section identification for hybrid distribution lines based on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CN110165644A (zh) 一种基于暂态电流时频特性的新能源场站纵联保护方法
Lin et al. A linearized branch flow model considering line shunts for radial distribution systems and its application in Volt/VAr control
CN111740427B (zh) 一种海上风电场接入系统的无功补偿配置方法及系统
CN105071397A (zh) 风电外送的多类型无功补偿设备的协调无功电压控制方法
CN112052601A (zh) 一种基于最优分数雷达图的输配电网电压序列优化方法
Meena et al. Backward/forward method for three-phase power flow calculation in low voltage distribution networks with EV charging point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0704

Termination date: 2018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