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860412A - 子包处理方法、编码调制方法、处理器、调制编码系统 - Google Patents
子包处理方法、编码调制方法、处理器、调制编码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1860412A CN101860412A CN200910132083A CN200910132083A CN101860412A CN 101860412 A CN101860412 A CN 101860412A CN 200910132083 A CN200910132083 A CN 200910132083A CN 200910132083 A CN200910132083 A CN 200910132083A CN 101860412 A CN101860412 A CN 101860412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sub
- mtd
- mrow
- bit
- mt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54
- 238000003672 processing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abstract description 9
- 125000004122 cyclic group Chemical group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5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0
- 230000002776 aggreg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2
- 238000004220 aggreg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2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8
- 238000000926 s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6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5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6
- 238000009826 distribu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13507 mapp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9897 systemat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3860 storag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7476 Maximum Likeliho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5556 catabol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37 corre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731 degrada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419 dependent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72 improv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457 optimiz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0363 phase shif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088 sim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228 spectru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804 wi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4—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forward error control
- H04L1/0056—Systems characterized by the type of code used
- H04L1/0067—Rate matching
-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M—CODING; DECODING; CODE CONVERSION IN GENERAL
- H03M13/00—Coding, decoding or code conversion, for error detection or error correction; Coding theory basic assumptions; Coding bounds; Error probability evaluation methods; Channel models; Simulation or testing of codes
- H03M13/27—Coding, decoding or code conversion, for error detection or error correction; Coding theory basic assumptions; Coding bounds; Error probability evaluation methods; Channel models; Simulation or testing of codes using interleaving techniques
- H03M13/2771—Internal interleaver for turbo codes
- H03M13/2775—Contention or collision free turbo code internal interleaver
-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M—CODING; DECODING; CODE CONVERSION IN GENERAL
- H03M13/00—Coding, decoding or code conversion, for error detection or error correction; Coding theory basic assumptions; Coding bounds; Error probability evaluation methods; Channel models; Simulation or testing of codes
- H03M13/29—Coding, decoding or code conversion, for error detection or error correction; Coding theory basic assumptions; Coding bounds; Error probability evaluation methods; Channel models; Simulation or testing of codes combining two or more codes or code structures, e.g. product codes, generalised product codes, concatenated codes, inner and outer codes
- H03M13/2957—Turbo codes and decoding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4—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forward error control
- H04L1/0056—Systems characterized by the type of code used
- H04L1/0064—Concatenated codes
- H04L1/0066—Parallel concatenated code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4—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forward error control
- H04L1/0056—Systems characterized by the type of code used
- H04L1/0071—Use of interleaving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4—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forward error control
- H04L1/0045—Arrangements at the receiver end
- H04L1/0047—Decoding adapted to other signal detection operation
- H04L1/005—Iterative decoding, including iteration between signal detection and decoding opera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Probability & Statistics with Application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Error Detection And Correction (AREA)
- Detection And Prevention Of Errors In Transmission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子包处理方法、编码调制方法、处理器、调制编码系统,该子包处理方法包括:对输入比特进行信道编码和速率匹配,得到子包,其中,子包包括一个或多个比特组,每个比特组包括M个比特,M为大于或等于1的整数;对子包,进行比特组内的比特交织。本发明优化了CTC译码性能。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领域,具体地,涉及与信道编码链路相关的子包处理方法、编码调制方法、处理器、调制编码系统。
背景技术
一般地,数字通信系统由发射端、信道和接收端组成,图1示出了数字通信系统的结构,如图1所示,发射端通常包括信源、信源编码器、信道编码器和调制器,接收端通常包括解调器、信道译码器、信源译码器和信宿,而发射端和接收端之间通常具有信道(存储介质)和噪声源。
在数字通信系统中,信道编码链路(包括信道编/译码、调制解调等)是整个数字通信物理层的关键技术,其决定了数字通信系统底层传输的有效性和可靠性。以下对信道编码及调制过程进行介绍。
一、信道编码(Channel Coding)
信道编码是一种为了抗击传输过程中各种噪声和干扰,人为地增加冗余信息,使得系统具有自动纠正差错的能力,从而保证数字传输的可靠性的一种技术。涡轮码(Turbo码),又称并行级联卷积码,是目前公认的最优的前向纠错编码方式之一,其将卷积码和随机交织器结合在一起,实现了随机编码的思想,同时,其采用软输入软输出迭代译码来逼近最大似然译码。模拟结果表明,Turbo码的性能很接近Shannon限。目前,Turbo码在许多标准协议中被广泛采用作为数据业务传输的信道编码解决方案。
一般地,以Turbo码为核心的编码调制处理链路包括如下过程:Turbo编码、速率匹配、信道交织、调制。由于Turbo编码所得到的是码率较低的母码(通常,码率是1/3),所以需要通过速率匹配来调整码率,以保证速率匹配后的数据长度与所分配的物理信道资源相匹配。此外,为了避免码字中连续的比特受到信道突发差错影响,编码器输出的码字比特一般需要经过一个信道交织器。对于速率匹配及信道交织后的数据比特,通过调制进行发送。
下面以IEEE 802.16e标准协议中的Turbo码编码链为例,详细说明编码调制处理过程。
IEEE 802.16e标准协议中的Turbo码是双二进制系统卷积Turbo码(Convolutional Turbo code,以下简称为CTC),其两个分量码使用相同的双二进制回归系统卷积码,并由一个CTC交织器联接起来,例如,ARP(Almost Regular Permutation)交织器或其他类型的交织器。
如图2所示,待编码的信息比特被交替送到编码器的A路输入口和B路输入口。设信息比特长度为Nep比特,如果是N个比特对,则Nep等于2*N。
编码器的输入比特序列是自然顺序的,设A、B两路比特的索引i顺序为0...N-1。A、B两路数据先被第一分量码C1编码,编码输出两路N比特的校验比特流Y1,W1;然后,A、B两路数据通过CTC交织器交织后,再被第二分量码C2编码,编码输出两路N比特的比特流校验Y2,W2。
设输入的A、B信息比特序列为:
A,B=A0,A1,……AN-1,B0,B1,……BN-1.
则编码输出的1/3母码比特序列为:
A,B,Y1,Y2,W1,W2=A0,A1,……AN-1,B0,B1,……BN-1,Y1,0,Y1,1,……Y1,N-1,Y2,0,Y2,1,……Y2,N-1,W1,0,W1,1,……W1,N-1,W2,0,W2,1,……W2,N-1.
其中,A0,B0,Y1,0,W1,0,A1,B1,Y1,1,W1,1,……AN-1,BN-1,Y1,N-1,W1,N-1分别对应第一分量码C1的编码格栅(Trellis)路径上的第0段、第1段……第N-1段分支路径。系统比特对AiBi交织后变成Aπ(i)Bπ(i)(或Bπ(i)Aπ(i)),然后,再与相应索引的Y2,π(i),W2,π(i)构成Aπ(i)Bπ(i)Y2,π(i),W2,π(i)(或Bπ(i)Aπ(i)Y2,π(i),W2,π(i)),对应第二分量码的编码格栅(Trellis)路径上的第π(i)段分支路径。如图3所示。
二、子包生成过程(速率匹配过程)
信息经过CTC编码之后,产生码率1/3的母码。为了产生不同码率的数据包,以及为了支持混合自动重传(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HARQ),在CTC编码之后,还需要一子包生成过程,以生成不同码率的数据包,或者,生成针对不同的HARQ冗余版本的数据包。
具体地,如图4所示,子包生成过程包括比特分离(Bit Separation)、子块交织(Sub-block interleaving)、比特聚合(Bit Grouping)、比特选择(Bit Selection)四个步骤。
通常,子包生成过程还包括根据HARQ冗余版本产生HARQ子包的过程。该子包生成过程是对CTC母码进行不同方式的打孔或重复,以产生各种码率的子包,或各种冗余版本的子包,其包括了上面所述的速率匹配、信道交织、HARQ冗余版本等概念。下面描述子包生成过程。
1、比特分离
CTC码字比特被分离成六个子块:A,B,Y1,Y2,W1和W2。具体地,前面所述的编码器的输出码字中,第一个N比特被分离为A子块,第二个N比特被分离为B子块,第三个N比特被分离为Y1子块,第四个N比特被分离为Y2子块,第五个N比特被分离为W1子块,第六个N比特被分离为W2子块。
2、子块交织
子块交织过程对比特分离所得到的六个子块进行交织。通常,使用六个相同的子块交织器,例如,某种行列交织器:行写入,列置换,列读出。其中,列置换是基于列索引的比特反转BRO,因此,子块交织器又可以简称为BRO交织器。每个子块交织器都是以比特为单位进行交织。
BRO交织器有两个特点:(1)对于交织前为偶数索引的比特,将被交织到输出的前半部分,对于交织前为奇数索引的比特,将被交织到输出的后半部分;(2)对于交织前的一段连续比特,交织后的位置索引有一共同点,即,对4或6取模后的余数相同。例如,X子块(X可以代表A,B,Y1,Y2,W1和W2等)的BRO交织器会将Xi,Xi+1,…Xi+n-1这n个连续比特交织到索引为“4的倍数加1”的位置。
3、比特聚合
然后,在输出缓存器中,先放置交织后的系统比特A;再放置交织后的系统比特B;然后再以比特为单位交错地放置两个交织后的校验比特流Y1和Y2,先放Y1,再放Y2;最后,类似地,以比特为单位交错地放置两个交织后的校验比特流W1和W2,先放W1,再放W2。放置Y1、Y2,W1、W2的过程称为块间交错。
4、比特选择
根据当前可用的物理信道资源,确定子包的长度,设为L,并根据当前的传输是第几次传输,如第k次传输,从输出缓存器中某个指定开始位置读出Lk个编码比特。如果读取操作达到缓存器的末尾,可以绕到缓存器的开始位置继续读取数据,因此,由上述方法产生的输出缓冲区又叫循环缓冲器;上述的子包生成过程,又叫基于循环缓冲器的速率匹配过程。
上述子包生成方法通过简单的操作即可对CTC码字进行删除或重复,所得的CTC码字性能优良。而且对于HARQ操作,该方法又具有灵活性和颗粒度的优势。
三、调制(Modulation)
比特选择所得到的子包需要经过调制后才能发送到信道。目前,高阶调制被广泛采用以获得更高的频谱利用率,其中,最常用的是正交幅度调制(Quadrature Amplitude Modulation,简称为QAM)。例如,IEEE 802.16e标准协议的调制方式包括正交相移键控(Quadrature Phase-Shift Keying,简称为QPSK),X-QAM调制,(X等于16、64分别表示16QAM,64QAM)。
采用高阶QAM调制时,设一个调制符号中的比特数目为M。则上述子包生成方法生成的子包中,以每M个比特为一组,分成若干个比特组,然后,每个比特组映射到一个调制符号。
具体地,对于QPSK调制,子包中每两个比特映射到一个QPSK符号,这两个比特获得的可靠性相等。对于X-QAM调制,子包中的每M个比特(M=log2(X))映射到一个QAM调制符号,但是,这M个比特的可靠性不同:有一部分比特的可靠性比较高,称为“高可靠比特”;另一部分比特的可靠性比较低,称为“低可靠比特”。
图5a和图5b所示分别是IEEE802.16e标准中16QAM和64QAM调制比特映射星座图。在图5a所示的16QAM的星座图中,比特b3,b1的可靠性高于比特b2,b0,因此,称b3,b1为“高可靠比特”,b2,b0为“低可靠比特”。在图5b所示的64QAM的星座图中,比特b5,b2具有最高的可靠性,比特b4,b1的可靠性次之,而比特b3,b0的可靠性最差,因此,称比特b5,b2为“高可靠比特”,比特b4,b1为“中可靠比特”,比特b3,b0为“低可靠比特”。图5a和图5b的右边图示,示出了一个QAM符号中的比特具有不同的可靠性,即,相应比特的可靠性。
从上面介绍可知,CTC编码链处理流程可以这样描述:CTC编码所得的1/3码率的母码,经过比特分离、子块交织,比特聚合处理后,放到输出缓冲区中,然后从输出缓冲区的某个位置为起点,读取一定长度的子包,然后进行调制。
当然也可以将“对码字比特分离、子块交织,比特聚合处理后,放到输出缓冲区中,然后从输出缓冲区的某个位置为起点,读取一定长度的子包”这一过程看作是速率匹配,所以CTC编码链处理流程可以这样简述:CTC编码,对码字速率匹配产生子包,然后对子包调制。
上面所述的Turbo编码、子包生成、高阶调制的编码调制组合方案,存在以下问题:
根据前面所述的BRO子块交织器的第二个特点,即,交织前的一段连续比特,交织后的位置索引对4或6取模后的余数相同。BRO子块交织器会将系统比特序列A和B中的一段连续比特,交织到对应QAM符号的相同可靠性的位置中。例如,X子块(X可以代表A、B)的交织器会将Xi,Xi+1,…Xi+n-1这n个连续比特交织到索引为“4的倍数加1”的位置,那么X块中这n个连续比特都映射到16QAM符号的低可靠比特。此外,由于子块交织器都是相同的,因此会导致各个子块中相同位置的比特的可靠性也相同。这两个因素结合在一起,会导致系统比特出现较长的连续低可靠比特。这同样不符合CTC译码性能最优化的原则,会导致CTC译码性能下降。
因此,上述的Turbo编码、子包生成、高阶调制的编码调制组合方案,会导致Turbo两个分量码存在连续的低可靠比特,使得Turbo译码器的性能下降。
发明内容
考虑到相关技术中存在的现有编码调制方案会导致存在连续的低可靠比特,进而使得编码链路的性能下降的问题而提出本发明,为此,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改进的子包处理方案,以解决上述问题至少之一。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子包处理方法。
根据本发明的子包处理方法包括:对输入比特进行信道编码和速率匹配,得到子包,其中,子包包括一个或多个比特组,每个比特组包括M个比特,M为大于或等于1的整数;对子包,进行比特组内的比特交织。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还提供了一种编码调制方法。
根据本发明的编码调制方法包括:对输入比特进行信道编码和速率匹配,得到子包;对子包,以预定数量的比特为单位进行比特交织;对经过比特交织的子包进行调制。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处理器。
根据本发明的处理器包括:子包生成部,用于接收来自编码器的输出比特,并根据输出比特数量生成子包,其中,子包包括一个或多个比特组,每个比特组包括M个比特,M为一个调制符号中的比特数目,且M为大于或等于1的整数;子包交织部,用于对子包生成部生成的子包进行比特组内的比特交织,并输出交织后的子包用于进行调制。
根据本发明的再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编码调制系统。
根据本发明的编码调制系统包括:编码器、调制器、上述的处理器,其中,编码器用于对输入的输入比特进行编码,并将编码得到的输出比特输出至处理器,调制器用于处理器输出的经过比特组内的比特交织的子包进行调制。
通过本发明提供的至少一个技术方案,通过对速率匹配得到的子包进一步进行比特交织,可以使得经过调制、接收端解调、解交织之后,CTC分量码上面的码子比特不会存在连续的低可靠性,从而优化CTC译码性能。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是根据相关技术的数字通信系统的结构框图;
图2是根据IEEE802.16e标准的CTC Turbo编码器的示意图;
图3是根据相关技术的CTC Turbo编码器的编码格栅图;
图4是根据相关技术的循环缓存速率匹配处理流程框图;
图5a是根据相关技术的IEEE802.16e标准16QAM调制比特映射星座图
图5b是根据相关技术的IEEE802.16e标准64QAM调制比特映射星座图。
图6a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子包处理过程的流程图;
图6b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1的子包处理过程的示意图;
图6c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2的子包处理过程的示意图;
图7a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3的基于循环移位的比特组内比特交织示意图;
图7b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4的基于非循环移位的比特组内比特交织示意图;
图8a和图8b分别示出了采用16QAM调制时,第一区域块、第二区域块这两个子块采用不同偏移量常数时的循环移位情况;
图9a和图9b分别示出了采用16QAM调制时,第三区域块、第四区域块这两个子块采用不同偏移量常数时的循环移位情况;
图10a和图10b分别示出了采用16QAM调制时,对应W2W1交错方式,第三区域块、第四区域块这两个子块采用不同偏移量常数时的循环移位情况;
图11a和图11b分别示出了采用64QAM调制时,第一区域块、第二区域块这两个子块采用不同偏移量常数时的循环移位情况;
图12a和图12b分别示出了采用64QAM调制时,第三区域块、第四区域块这两个子块采用不同偏移量常数时的循环移位情况;
图13a和图13b分别示出了采用64QAM调制时,对应W2W1交错方式,第三区域块、第四区域块这两个子块采用不同偏移量常数时的循环移位情况;
图14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处理器的结构框图;
图15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处理器的优选结构框图;
图16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编码调制系统的结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上所述,目前所采用的编码、子包生成(即,速率匹配)、高阶调制的编码调制组合方案中,存在连续低可靠比特的分布的问题。为了打破上述的连续低可靠比特的分布,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改进的子包处理方案以及编码调制方案,在该方案中,在速率匹配过程后,不是直接进行调制,而是首先对子包进行一次比特交织,然后再进行调制,使得CTC码字比特的可靠性尽量地均匀分布。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如果不冲突,本发明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各技术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首先参照图6a,图6a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子包处理方法的一般处理流程,如图6a所示,首先,对输入比特进行信道编码和速率匹配,得到子包(步骤S602),之后,对该子包,以预定数量的比特为单位进行比特交织(步骤S604)。在上述处理之后,优选地,对经过比特交织的子包进行调制。
为了便于理解本发明实施例,首先以CTC编码为例,对步骤S602的信道编码和子包生成过程进行描述。
CTC编码所得的1/3码率的母码,经过比特分离、子块交织,比特聚合处理后,放到输出缓冲区中,如图4所示;根据信道资源分配情况,计算出本次传输子包的大小,从输出缓冲区的某个位置开始,读取相应大小的子包。
设编码器的输入比特序列是自然顺序的,设A、B两路比特的索引i顺序为0...N-1。A、B两路数据先被第一分量码C1编码,编码输出两路N比特的校验比特流Y1,W1;然后A、B两路数据通过ARP交织器交织后,再被第二分量码C2编码,编码输出两路N比特的比特流校验Y2,W2。
设输入的A、B信息比特序列为:
A,B=A0,A1,……AN-1,B0,B1,……BN-1.
则输出的1/3母码比特序列为:
A,B,Y1,Y2,W1,W2=A0,A1,……AN-1,B0,B1,……BN-1,Y1,0,Y1,1,……Y1,N-1,Y2,0,Y2,1,……Y2,N-1,W1,0,W1,1,……W1,N-1,W2,0,W2,1,……W2,N-1.
CTC码字比特被分离成六个子块:A,B,Y1,Y2,W1和W2。具体地,前面所述的编码器的输出码字中,第一个N比特分为A子块,第二个N比特分为B子块,第三个N比特分为Y1子块,第四个N比特分为Y2子块,第五个N比特分为W1子块,第六个N比特分为W2子块。
接下来,对比特分离所得的六个子块进行交织,六个子块交织器采用相同的交织器,每个子块交织器都是以比特为单位进行交织的。然后,在输出缓存器或输出缓冲区中,先放置交织后的系统比特A;再放置交织后的系统比特B;然后再以比特为单位交错地放置两个交织后的校验比特流Y1和Y2,先放Y1,再放Y2;最后,同样地以比特为单位交错地放置两个交织后的校验比特流W1和W2,先放W1,再放W2。后面两个放置Y1、Y2,W1、W2的过程被称为块间交错。比特聚合后的输出缓冲区中,以每M个比特为一组,一共可分成R=6N/M组。
最后,根据当前信道可用物理信道资源,确定子包的长度,设为L,并根据当前的传输是第几次传输,如第k次传输,从输出缓存器中某个指定的开始位置读出Lk个编码比特,得到子包。需要说明的是,如果读操作达到缓存器的末尾,可以绕到缓存器的开始位置继续读取数据。或者说,从输出缓冲区取出若干个比特组构成一个传输子包。
实施例1
在该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子包处理方法,在该方法中,对输入比特进行信道编码和速率匹配,得到子包,该过程如上所述,其中,该子包包括一个或多个比特组,每个比特组包括M个比特,优选地,M为一个调制符号中的比特数目,且M为大于或等于1的整数;然后,对该子包,进行比特组内的比特交织。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实施例中,优选地将比特组设置为包含M个比特,且M为一个调制符号中的比特数目,可以使得处理过程相对简单,而且交织图样可控,能够保证交织性能。当然,根据实施的需要,也可以将M设置为不同于调制符号中的比特数目的其他值,例如,调制符号中包含的比特数的整数倍等,本发明对此没有限制。
在对子包进行交织后,优选地,可以再对经过比特交织的子包进行调制,以及进行接收端的后续处理等,在调制处理过程中,优选地,每个比特组分别映射到一个调制符号。由于子包中的每M比特会映射到一个调制符号,因此这种比特组内的比特交织,也可以成为M比特内的比特交织,或者称为调制符号内的比特交织。
通过图6b给出的示意图可以更好地理解该实施例的实现过程,参照图6b并结合图4可以看出,本实施例的调制编码方案在图4所示的处理的基础上,在比特选择之后,又对比特选择得到的子包进行了一次比特交织。
实施例2
如上所述,在目前所采用的编码调制方式中,如在图5a所示的16QAM调制,比特b3,b1的可靠性高于比特b2,b0,即16QAM调制引起比特序列的可靠性分布是“高地”交错的,而所采用的校验比特的交错方式,即,以比特为单位交错地放置Y1和Y2,W1和W2的方式,这会导致采用16QAM调制时,CTC第一分量码C1的校验比特序列Y1、W1中的比特都是高可靠比特;相反,第二分量码C2的校验比特序列Y2、W2中的比特都是低可靠比特。这样,CTC第二个分量码C2的可靠性远低于第一个分量码C1,这样,不符合CTC译码性能最优化的原则,会导致CTC译码性能下降。
鉴于此,为了更方便地达到打破连续低可靠比特分布的目的,在该实施例2提供的编码调制方法中,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子包生成过程中的比特聚合过程进行了改进。如图6c所示,在该实施例中,修改了W1和W2的交错方式,将W1和W2的交错方式由先放W1后放W2,修改为先放W2后放W1。
具体地,在速率匹配过程中,对于信道编码得到的母码,依次进行比特分离、子块交织、比特聚合,参照图2,上述信道编码得到的母码包括:输入比特A和B、校验比特Y1和Y2、校验比特W1和W2,其中,Y1、W1是输入比特在信道编码过程中被第一分量码编码后的输出,Y2、W2是输入比特在信道编码过程中在交织后再被第二分量码编码后的输出。
在比特聚合过程中,先放置子块交织后的输入比特,即,先放置A,再放置B,然后,再以比特为单位交错地放置子块交织后的校验比特Y1和Y2,先放置Y1,再放置Y2;最后,再以比特为单位交错地放置子块交织后的校验比特W1和W2,先放置W2,再放置W1。
比特交织方式的选择规则
优选地,对于比特组内的比特交织所采用的比特交织方法,可以根据比特组对应的调制符号所属的输出缓冲区的区域块来确定或选择。
具体地,设输出缓冲区总共可以映射为R个调制符号,调制符号的索引范围为0到R-1,其中,R=6N/M,或者N是子块长度,此处的6为子块数目,6N为用于放置经过速率匹配的比特(母码)的输出缓冲区长度,表示向下取整操作,表示向上取整操作。则表示一个子块的N比特最多调制成的调制符号数,表示一个子块的N比特至少调制成的调制符号数。设i为0~NS-1的比特组,属于第一区域块,记为A’块,i为NS~2NS-1的比特组,属于第二区域块,记为B’块,i为2NS~4NS-1的比特组,属于第三区域块,记为Y1Y2’块,i为4NS~R-1的比特组,属于第四区域块,记为W1W2’块。这里的“i”,可以理解为比特组的组号,也可以理解为比特组将要映射到的调制符号对应的索引号,i∈[0,R-1]。
比特交织方法的选择可以根据如下规则中的一项或多项来进行:
1、A’和B’块中具有相同编号的比特组采用不同的比特交织方法;
2、Y1Y2’前半块与Y1Y2’后半块中具有相同编号的比特组采用不同的比特交织方法;
3、W1W2’前半块与W1W2’后半块中具有相同编号的比特组采用不同的比特交织方法。
在采用实施例1提供的方案时,即,沿用目前的块间交错方式,即,采用W1W2的方式时,上述规则还可以包括如下的规则4:
4、Y1Y2’前半块与W1W2’前半块,Y1Y2’后半块与W1W2’后半块中具有相同编号的比特组采用不同的比特交织方法。
另一方面,在采用实施例2所提供的块间交错方式时,即,采用W2W1的方式时,上述规则还可以包括如下的规则5:
5、Y1Y2’前半块与W1W2’前半块,Y1Y2’后半块与W1W2’后半块中具有相同组号的比特组可以采用相同的比特交织方法。
关于比特组的编号,A’和B’中的比特组采用相同的方式进行编号;Y1Y2’的前半块、Y1Y2’的后半块、W1W2’的前半块、W1W2’的后半块中的比特组采用相同的方式进行编号,或者,A’、B’、Y1Y2’的前半块、Y1Y2’的后半块、W1W2’的前半块、W1W2’的后半块均采用相同的方式进行编号。
A’、B’、Y1Y2’、W1W2’子块与A、B、Y1Y2及W1W2子块的对应关系
上述的A’、B’、Y1Y2’、W1W2’四个区域块与子块交织和块间交错过程中的子块A、B、Y1Y2及W1W2有一定的对应关系。根据N和M的关系的不同,该对应关系也有所差异。
情况一,N能整除M:这里的A’、B’、Y1Y2’、W1W2’块,分别对应CTC码字中的子块交织、块间交错后的A子块、B子块、Y1Y2子块及W1W2子块。
情况二,N不能整除M:这里的A’、B’、Y1Y2’、W1W2’块中的比特组,绝大部分的分别来自CTC码字中的子块交织、块间交错后的A子块、B子块、Y1Y2子块及W1W2子块。
比特交织方法
在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编码调制方法中,对于比特组内的比特交织方法,可以是基于循环移位的交织方法,也可以是基于非循环移位的交织方法。而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谓的不同的交织方法,是指交织方法所采用的偏移量不同。
实施例3:基于循环移位的交织方法
在采用基于循环移位的交织方法时,一个块内采用基于循环移位方式是指,该块内所有比特组的比特交织都是基于循环移位的。例如,图7a示出了一个比特组中有4个比特(M=4)的循环移位方式,如图7所示,第0个比特组(或符号)的循环移位偏移量是0,第1个比特组的循环移位偏移量是1,第2个比特组的循环移位偏移量是2,第3个比特组的循环移位偏移量是3。
为了解决上述连续低可靠比特分布的问题,子包内的比特交织需要按一定的准则来设计。一般情况下,循环移位公式可表示为:Ci(j)=(j+α)mod M,j∈[0,M-1]。其中,α由若干因素决定。为了解决上述连续低可靠比特分布的问题,偏移量α可以通过三个量决定:
其中一个量是常数,对一个子块(块)内所有比特组或符号都是相同的,但对不同的块是不同的,所以,两个块中具有相同组号的比特组采用偏移量不同的循环移位,会体现在两个块内循环移位的偏移量中的常数不同;另一个量是比特组或符号的索引值i,i可以使得比特组的循环移位偏移量有一个逐渐递增的变化,能起到打破连续低可靠比特分布的作用;还有一个量由传输的冗余版本号k决定,使符号的循环移位偏移量可以根据HARQ传输情况而定。
对于需要支持HARQ的方案,用k表示HARQ的传输序号相关的变量,k可以是冗余版本号,也可以由子包标识(SPID)决定的序号。k从0开始计数。基于此,设该子包是冗余版本为k的子包,子包中的某个比特组在输出缓冲区中的组号为i,对该比特组内的M个比特进行一次交织,交织后输出的第j个比特是交织前的第Ci(j)个比特,其中,i可以理解为比特组对应的符号索引,j可以理解为映射到的调制符号内的比特的索引,并且j∈[0,M-1]。Ci(j)是关于变量k,i,j,M的函数,Ci(j)=f(k,i,j,M)。函数f(i,j,k,M)具体的形式会体现本发明实施例中的交织准则。
实例1
比特组内的比特交织方法可以通过以下公式来描述:
(1a)
简化为:
(1b)
实例2
在采用实施例2提供的块间交错方式,即W2W1的交错方式时,比特组内的比特交织方法可以通过以下公式来描述:
(2a)
简化为:
i∈[0,R-1],j∈[0,M-1]
(2b)
实例3
优选地,在采用基于循环移位的比特交织时,可以根据调制阶数,在B′块内的偏移量中添加一个变量δ,对于64QAM,δ=1,对于其它调制方式,δ=0。可以通过以下公式来描述:
(3a)
简化为:
(3b)
实例4
优选地,在采用基于循环移位的比特交织,且采用实施例2提供的块间交错方式,即W2W1的交错方式时,如果对B′块内的符号偏移量中添加一个变量δ,则对于QPSK,16QAM,δ=0,对于64QAM,δ=1。可以通过以下公式来描述:
(4a)
简化为:
(4b)
实例5
图8a和图8b示出了A’、B’两个子块采用不同偏移量常数时的循环移位情况,具体地,是针对第0次传输时的情况,即,k等于0。因为是循环移位,所以不管总的偏移量是多少,等效的偏移量是总偏移量对M取模运算后的值。该实例可以参照上述的规则1来更好地理解。
其中,图8a示出了A’块采用偏移量常数为0时的循环移位的情况,对应的循环移位公式是:Ci(j)=(j+i+k)modM。如图8a所示,A’块的循环移位的偏移量只等于符号索引i:第0个符号偏移量为0,后续符号的偏移量逐个比前一个符号的偏移量递增1。
如图8a所示,比特交织前,A’块中的每个比特组的4个比特都为b0b1b2b3,对A’块中的比特交织如下,A’块中的第0个比特组的4个比特进行偏移为0的循环移位,交织后的比特顺序为b0b 1b2b3,A’块中的第1个比特组的4个比特进行偏移为1的循环移位,交织后的比特顺序为b1b2b3b0,A’块中的第2个比特组的4个比特进行偏移为2的循环移位,交织后的比特顺序为b2b3b0b1,A’块中的第3个比特组的4个比特进行偏移为3的循环移位,交织后的比特顺序为b3b0b1b2,A’块中的第4个比特组的0个比特进行偏移为4的循环移位,交织后的比特顺序为b0b1b2b3。通过以上描述可以看出,第4个比特组跟第0个比特组的交织情况相同,可见,每4个比特组的循环移位交织是一个循环。后面的比特组的比特交织情况如此类推。
图8b示出了B’块采用偏移量常数为1时的循环移位的情况,对应的循环移位公式是:Ci(j)=(j+i-NS+k+1)modM。如图8b所示,B’块的循环移位的偏移量只等于符号索引i+1:第0个符号偏移量为1,后面逐个符号的偏移量比前一个符号的偏移量递增1。其中的i-NS是因为B’块中的比特组的组号(即,比特组对应的调制符号的索引号)i是从NS开始计数的,而本来希望符号索引引起的影响都是从0开始考虑的,因此,需要用i减去该块的第0个符号的索引。
如图8b所示,比特交织前,B’块中的每个比特组的4个比特都为b0b1b2b3,对B’块中的比特组的比特交织如下,B’块中的第0个比特组的4个比特进行偏移为1的循环移位,交织后的比特顺序为b1b2b3b0b0,B’块中的第1个比特组的4个比特进行偏移为2的循环移位,交织后的比特顺序为b2b3b0b1,B’块中的第2个比特组的4个比特进行偏移为3的循环移位,交织后的比特顺序为b3b0b1b2,B’块中的第3个比特组的4个比特进行偏移为0的循环移位,交织后的比特顺序为b0b1b2b3,B’块中的第4个比特组的4个比特进行偏移为1的循环移位,交织后的比特顺序为b1b2b3b0,通过以上描述可以看出,第4个比特组跟第0个比特组的交织情况相同,可见,每4个比特组循环移位交织是一个循环。后面的比特组的比特交织情况如此类推。
实例6
图9a和图9b,图10a和图10b,分别示出了Y1Y2’、W1W2’这两个子块采用不同偏移量常数时的循环移位情况,其中图10a和图10b示出的是采用实施例2提供的块间交错方式,即W2W1的交错方式时的情况。
分别地,图9a和图9b示出了Y1Y2’、W1W2’两个子块采用不同偏移量常数时的循环移位情况,具体地,是针对第0次传输时的情况,即,k等于0。因为是循环移位,所以不管总的偏移量是多少,等效的偏移量是总偏移量对M取模运算后的值。
其中,图9a示出了属于第三区域块Y1Y2’块的比特组中前一半与后一半中具有相同编号的比特组采用不同的比特交织方法。图9b示出了属于第四区域块W1W2’块的比特组中前一半与后一半中具有相同编号的比特组采用不同的比特交织方法。上述描述可以参照上文中的规则2和规则3来理解。图9a与图9b对应地比较,Y1Y2’块的前半块与W1W2’块的前半块中,具有相同编号的比特组采用不同的比特交织方法。Y1Y2’块的后半块与W1W2’块的后半块中,具有相同编号的比特组采用不同的比特交织方法。图9a与图9b的对应比较可以参照上文中的规则4来理解。
其中,图10a示出了采用实施例2提供的块间交错方式,即W2W1的交错方式时的情况,Y1Y2’块的比特组中前一半与后一半中具有相同编号的比特组采用不同的比特交织方法。图10b示出了W1W2’块的比特组中前一半与后一半中具有相同编号的比特组采用不同的比特交织方法。上述描述可以参照上文中的规则2和规则3来理解。图10a与图10b对应地比较,Y1Y2’块的前半块与W1W2’块的前半块中,具有相同编号的比特组可以采用相同的比特交织方法。Y1Y2’块的后半块与W1W2’块的后半块中,具有相同编号的比特组可以采用相同的比特交织方法。图10a与图10b的对应比较可以参照上文中的规则5来理解。
当然,在其他应用实例中,Y1Y2’块的前半块与W1W2’块的前半块中,具有相同编号的比特组也可以采用不同的比特交织方法。Y1Y2’块的后半块与W1W2’块的后半块中,具有相同编号的比特组也可以采用相同的比特交织方法
实例7
图11a和图11b,图12a和图12b,图13a和图13b分别对应上述图8a和图8b,图9a和图9b,图10a和图10b,只是M=6,即采用64QAM调制的情形。具体细节可以参照上文的描述来理解和实施,在此不再赘述。
实施例4:基于非循环移位的交织方法
优选地,这里的基于非循环移位的交织方法为循环移位加上比特翻转的交织方法。其中,偶数次传输是基于循环移位的,即,k=0,2,……偶数,这时,(-1)k=1,j相当于循环移位;奇数次传输是基于比特翻转的,即,k=1,3,……奇数,(-1)k=-1,-j表示翻转的循环移位。
当需要用公式表示子包的比特组的基于非循环移位的比特交织方式时,上述的Ci(j)可以等于gk,j加上一个偏移量α,然后对M取模求得,其中,gk,j由k和j决定,即,一般情况下,基于非循环移位的比特交织方式可表示为:
Ci(j)=(gk,j+α)modM,j∈[0,M-1]。
其中,α由若干因素决定,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为了解决上述连续低可靠比特分布的问题,可以通过两个量决定偏移量α:其中一个量是常数,对一个块内所有比特组都是相同的,但对不同的块是不同的,这个常数决定了不同子块的比特交织方式的异同;另一个量是比特组的索引值i,表示的是比特组是输出缓冲区中的第i个比特组,i可以使得比特组的比特交织方式偏移量有一个逐符号递增的变化,从而起到打破连续低可靠比特分布的作用。
在该实施例中,关于交织方法的表述,给出了以下的实例。
实例1:通过由j,k作为变量的函数g(k,j)产生交织索引,g(k,j)=((-1)kj-k)。将实施例3中的公式中的j+k的值都由g(k,j)替换,即可实现基于非循环移位的交织方法的描述。这里,k为子包的冗余版本号。通过如下公式之一确定进行比特组内的比特交织后的输出比特:
;或
其中,k为子包的冗余版本号,i为比特组的组号,j为比特交织后输出的比特的序号,Ci(j)为比特交织前的比特的序号,例如,当调制是64QAM方式时,δ=1,当调制为其它调制方式时,δ=0。
实例2:对于信道编码得到的输出比特,依次进行比特分离、子块交织、比特聚合,其中,输出比特包括:输入比特、校验比特(Y1)和(Y2)、校验比特(W1)和(W2),其中,Y1、W1是输入比特在信道编码过程中被第一分量码编码后的输出,Y2、W2是输入比特在信道编码过程中在交织后再被第二分量码编码后的输出;
其中,在比特聚合过程中,先放置子块交织后的输入比特,然后,再以比特为单位交错地放置子块交织后的校验比特(Y1)和(Y2),先放置(Y1),再放置(Y2);最后,再以比特为单位交错地放置子块交织后的校验比特(W1)和(W2),先放置W2,再放置W1。通过如下公式之一确定进行比特组内的比特交织后的输出比特:
或者,
其中,k为子包的冗余版本号,i为比特组的组号,j为比特交织后输出的比特的序号,Ci(j)为比特交织前的比特的序号,当所述调制是QPSK、16QAM时,δ=0,当所述调制为64QAM时,δ=1。
实例3:定义二维交织表格g,然后由j,k作为二维交织表格g的索引而产生交织索引。下面,给出了一种定义二维数组g[RVN,M]的方法,其中,RVN表示系统定义的HARQ传输次数,例如,当HARQ传输次数等于4时:
对于16QAM,M=4,
对于64QAM,M=6,
通过将实施例3中的所有公式中的j+k的值都由g[k,j]替换,即可实现基于非循环移位的交织方法的描述,其中,g[k,j]是二维数组g中第k是行j列的值。
图7b示出了基于非循环移位的交织方式的一些实例,仅以示与循环移位交织方式的区别,本发明实施例中不限于这些非循环移位的交织方式。具体地,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的基于非循环移位的交织方式,例如,可以是倒序的交织方式;还可以是更复杂的交织方式,并且结合HARQ重传次数一起考虑,如Ci(j)=(gk,j+α)modM,本发明对此没有限制。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处理器1,该处理器适于处理经过信道编码后的输出比特,生成子包,并对子包进行比特交织处理。图14给出了该处理器的一种结构实例,如图14所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处理器包括如下部件:子包生成部2,用于接收来自编码器的输出比特,并根据输出比特数量生成子包,其中,这里所说的子包包括一个或多个比特组,每个比特组包括M个比特,优选地,M为一个调制符号中的比特数目,且M为大于或等于1的整数;子包交织部4,用于对子包生成部2生成的子包进行比特组内的比特交织,并输出交织后的子包用于进行调制。该比特组内的比特交织过程的细节可以参照上述方法实施例来理解和实施,为了不必要的模糊本发明,不再赘述。
图15给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处理器的一种优选结构。如图15所示,子包生成部2优选地具有如下结构:比特分离单元22,用于将输出比特分离成子块,其中,输出比特包括:输入比特,例如,上文所述的输入比特A、B、校验比特Y1和Y2、校验比特W1和W2,其中,Y1、W1是输入比特在信道编码过程中被第一分量码编码后的输出,Y2、W2是输入比特在信道编码过程中在交织后再被第二分量码编码后的输出;子块交织单元24,用于对比特分离单元22分离得到的子块进行交织;其中,比特分离单元和子块交织单元的处理可以参照图4来理解;比特聚合单元26,用于对经过子块交织单元24交织的子块进行比特聚合操作,其中,比特聚合操作包括:先放置子块交织后的输入比特,然后,再以比特为单位交错地放置子块交织后的校验比特Y1和Y2,先放置Y1,再放置Y2;最后,再以比特为单位交错地放置子块交织后的校验比特W1和W2,先放置W2,再放置W1;其中,比特聚合单元的操作可以参照图6c来理解。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编码调制系统,如图16所示,该系统包括编码器3、调制器5、以及以上结合图14或图15所描述的处理器1,其中,编码器3用于对输入的输入比特进行编码,并将编码得到的输出比特输出至处理器1,例如,该编码器3可以用图2给出的编码器或其他编码器来实现,调制器用于处理器输出的经过比特组内的比特交织的子包进行调制。优选地,在进行调制的过程中,经过子包交织部交织处理的一个比特组,映射到一个调制符号。
借助于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上述至少一个技术方案,通过在子包生成,即,速率匹配后对子包进行比特交织,可以打破现有处理中存在的连续低可靠比特的分布,从而优化CTC译码性能。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明白,上述的本发明的各模块或各步骤可以用通用的计算装置来实现,它们可以集中在单个的计算装置上,或者分布在多个计算装置所组成的网络上,可选地,它们可以用计算装置可执行的程序代码来实现,从而,可以将它们存储在存储装置中由计算装置来执行,或者将它们分别制作成各个集成电路模块,或者将它们中的多个模块或步骤制作成单个集成电路模块来实现。这样,本发明不限制于任何特定的硬件和软件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23)
1.一种子包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对输入比特进行信道编码和速率匹配,得到子包,其中,所述子包包括一个或多个比特组,每个比特组包括M个比特,M为大于或等于1的整数;
对所述子包,进行比特组内的比特交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M为一个调制符号中的比特数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进行比特组内的比特交织包括:
根据比特组所属的输出缓冲区的区域块,确定比特组采用的比特交织方法。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确定比特组采用的比特交织方法所采用的规则包括以下至少之一:
规则一:所述第一区域块和所述第二区域块中具有相同编号的比特组采用不同的比特交织方法;
规则二:所述第三区域块的前半块和后半块中具有相同编号的比特组采用不同的比特交织方法;
规则三:所述第四区域块的前半块和后半块中具有相同编号的比特组采用不同的比特交织方法;
规则四:所述第三区域块的前半块与所述第四区域块的前半块中具有相同编号的比特组采用不同的比特交织方法;所述第三区域块的后半块与所述第四区域块的后半块中具有相同编号的比特组采用不同的比特交织方法;
规则五:所述第三区域块的前半块与所述第四区域块的前半块中具有相同编号的比特组采用不同的比特交织方法;所述第三区域块的后半块与所述第四区域块的后半块中具有相同编号的比特组采用相同的比特交织方法;
其中,所述第一区域块和所述第二区域块中的比特组采用相同的方式进行编号;所述第三区域块的前半块、所述第三区域块的后半块、所述第四区域块的前半块、所述第四区域块的后半块中的比特组采用相同的方式进行编号。
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速率匹配包括:
对于所述信道编码得到的输出比特,依次进行比特分离、子块交织、比特聚合,其中,所述输出比特包括:所述输入比特、校验比特(Y1)和(Y2)、校验比特(W1)和(W2),其中,Y1、W1是所述输入比特在所述信道编码过程中被第一分量码编码后的输出,Y2、W2是所述输入比特在所述信道编码过程中在交织后再被第二分量码编码后的输出;
其中,在所述比特聚合过程中,先放置子块交织后的所述输入比特,然后,再以比特为单位交错地放置子块交织后的校验比特(Y1)和(Y2),先放置(Y1),再放置(Y2);最后,再以比特为单位交错地放置子块交织后的校验比特(W1)和(W2),先放置W2,再放置W1。
15.根据权利要求5、6、8、10、11、13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比特交织方法是基于循环移位的交织方法,所述不同的比特交织方法是指具有不同偏移量的基于循环移位的交织方法。
16.根据权利要求6、8、10、11、13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比特交织方法是基于非循环移位的交织方法,所述不同的比特交织方法是指具有不同偏移量的基于非循环移位的交织方法,其中,j+k用g[k,j]替代,g[k,j]为二维数组g[RVN,M]中第k行、第j列的值,RVN为HARQ传输次数。
17.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速率匹配包括:
对于所述信道编码得到的输出比特,依次进行比特分离、子块交织、比特聚合,其中,所述信道编码过程的输出比特包括:所述输入比特、校验比特(Y1)和(Y2)、校验比特(W1)和(W2),其中,Y1、W1是所述输入比特在所述信道编码过程中被第一分量码编码后的输出,Y2、W2是所述输入比特在所述信道编码过程中在交织后再被第二分量码编码后的输出;
其中,在所述比特聚合过程中,先放置子块交织后的所述输入比特,然后,再以比特为单位交错地放置子块交织后的校验比特(Y1)和(Y2),先放置(Y1),再放置(Y2);最后,再以比特为单位交错地放置子块交织后的校验比特(W1)和(W2),先放置W2,再放置W1。
18.根据权利要求1-14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对经过比特交织的所述子包进行调制,其中,每个比特组分别映射到一个调制符号。
19.一种编码调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对输入比特进行信道编码和速率匹配,得到子包;
对所述子包,以预定数量的比特为单位进行比特交织;
对经过比特交织的所述子包进行调制。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定数量的比特为M个比特,其中,M为一个调制符号中的比特数目,且M为大于或等于1的整数。
21.一种处理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子包生成部,用于接收来自编码器的输出比特,并根据输出比特数量生成子包,其中,所述子包包括一个或多个比特组,每个比特组包括M个比特,M为一个调制符号中的比特数目,且M为大于或等于1的整数;
子包交织部,用于对所述子包生成部生成的子包进行比特组内的比特交织,并输出交织后的子包用于进行调制。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处理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子包生成部包括:
比特分离单元,用于将所述输出比特分离成子块,其中,所述输出比特包括:所述输入比特、校验比特(Y1)和(Y2)、校验比特(W1)和(W2),其中,Y1、W1是所述输入比特在所述信道编码过程中被第一分量码编码后的输出,Y2、W2是
所述输入比特在所述信道编码过程中在交织后再被第二分量码编码后的输出;
子块交织单元,用于对所述比特分离单元分离得到的子块进行交织;
比特聚合单元,用于对经过所述子块交织单元交织的子块进行比特聚合操作,其中,所述比特聚合操作包括:先放置子块交织后的输入比特,然后,再以比特为单位交错地放置子块交织后的校验比特(Y1)和(Y2),先放置Y1,再放置Y2;最后,再以比特为单位交错地放置子块交织后的校验比特(W1)和(W2),先放置W2,再放置W1。
23.一种编码调制系统,包括编码器、调制器、根据权利要求21或22所述的处理器,其中,所述编码器用于对输入的输入比特进行编码,并将编码得到的输出比特输出至所述处理器,所述调制器用于所述处理器输出的经过比特组内的比特交织的子包进行调制。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0910132083.9A CN101860412B (zh) | 2009-04-13 | 2009-04-13 | 子包处理方法、编码调制方法、处理器、调制编码系统 |
PCT/CN2009/072840 WO2010118591A1 (zh) | 2009-04-13 | 2009-07-20 | 子包处理方法、编码调制方法、处理器、调制编码系统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0910132083.9A CN101860412B (zh) | 2009-04-13 | 2009-04-13 | 子包处理方法、编码调制方法、处理器、调制编码系统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860412A true CN101860412A (zh) | 2010-10-13 |
CN101860412B CN101860412B (zh) | 2015-10-21 |
Family
ID=4294609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910132083.9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860412B (zh) | 2009-04-13 | 2009-04-13 | 子包处理方法、编码调制方法、处理器、调制编码系统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1860412B (zh) |
WO (1) | WO2010118591A1 (zh) |
Cited By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315909A (zh) * | 2011-09-28 | 2012-01-11 | 清华大学 | 基于比特映射的编码调制方法及其对应解调译码方法 |
CN105874737A (zh) * | 2014-03-24 | 2016-08-17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极性码的速率匹配方法和速率匹配装置 |
CN109150200A (zh) * | 2017-06-27 | 2019-01-04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信道交织的方法和装置 |
WO2019047741A1 (zh) * | 2017-09-11 | 2019-03-14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比特交织、解交织方法及装置 |
CN109560892A (zh) * | 2013-12-27 | 2019-04-02 | 松下电器(美国)知识产权公司 | 发送方法、接收方法及发送装置、接收装置 |
US10361815B2 (en) | 2014-03-21 | 2019-07-23 |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 Polar code rate match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
WO2020124513A1 (en) * | 2018-12-20 | 2020-06-25 | Nokia Shanghai Bell Co., Ltd.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eliminating blind detection ambiguity |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6898743B2 (en) * | 2000-07-03 | 2005-05-24 | Lg Electronics Inc. | Data rate matching method in 3GPP2 system |
KR100720566B1 (ko) * | 2000-07-05 | 2007-05-22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데이터 레이트 매칭 방법 및 데이터 처리 장치 |
CN1672353A (zh) * | 2002-08-01 | 2005-09-21 | 皇家飞利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 数据传输中用于速率匹配的编码和解码 |
CN101330351B (zh) * | 2007-06-20 | 2011-05-25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基于循环缓存速率匹配的比特优先映射方法 |
JP4940115B2 (ja) * | 2007-07-13 | 2012-05-30 |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無線端末および無線基地局 |
CN101119182B (zh) * | 2007-08-13 | 2013-02-27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高阶调制中的比特优先选择方法 |
-
2009
- 2009-04-13 CN CN200910132083.9A patent/CN101860412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9-07-20 WO PCT/CN2009/072840 patent/WO2010118591A1/zh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Cited By (1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315909A (zh) * | 2011-09-28 | 2012-01-11 | 清华大学 | 基于比特映射的编码调制方法及其对应解调译码方法 |
CN109560892A (zh) * | 2013-12-27 | 2019-04-02 | 松下电器(美国)知识产权公司 | 发送方法、接收方法及发送装置、接收装置 |
CN109560892B (zh) * | 2013-12-27 | 2021-04-30 | 松下电器(美国)知识产权公司 | 发送方法、接收方法及发送装置、接收装置 |
US10361815B2 (en) | 2014-03-21 | 2019-07-23 |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 Polar code rate match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
CN105874737A (zh) * | 2014-03-24 | 2016-08-17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极性码的速率匹配方法和速率匹配装置 |
US10374753B2 (en) | 2014-03-24 | 2019-08-06 |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 Polar code rate matching method and polar code rate matching apparatus |
CN109150200A (zh) * | 2017-06-27 | 2019-01-04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信道交织的方法和装置 |
US11082070B2 (en) | 2017-06-27 | 2021-08-03 |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 Channel interleav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
WO2019047741A1 (zh) * | 2017-09-11 | 2019-03-14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比特交织、解交织方法及装置 |
CN109495209A (zh) * | 2017-09-11 | 2019-03-19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比特交织、解交织方法及装置 |
CN109495209B (zh) * | 2017-09-11 | 2022-03-18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比特交织、解交织方法及装置 |
WO2020124513A1 (en) * | 2018-12-20 | 2020-06-25 | Nokia Shanghai Bell Co., Ltd.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eliminating blind detection ambiguity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WO2010118591A1 (zh) | 2010-10-21 |
CN101860412B (zh) | 2015-10-2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TWI448102B (zh) | 通道交錯方法、通道交錯器與通道編碼裝置 | |
US8543884B2 (en) | Communications channel parallel interleaver and de-interleaver | |
CN101860412B (zh) | 子包处理方法、编码调制方法、处理器、调制编码系统 | |
US9240808B2 (en) | Methods, apparatus, and systems for coding with constrained interleaving | |
KR100770902B1 (ko) | 고속 무선 데이터 시스템을 위한 가변 부호율의 오류 정정부호 생성 및 복호 장치 및 방법 | |
ES2260377T3 (es) | Aparato hibrido arq para la transmision de paquetes de datos. | |
CN103503319B (zh) | 一种译码方法、译码装置和通信系统 | |
US8446811B2 (en) | Constellation re-arrangement and bit grouping | |
US8369427B2 (e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ymbol transmission in an OFDM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 |
US8386903B2 (en) | Bit reverse interleaving methods for QAM modulation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 |
CN101867441A (zh) | 星座图映射方法 | |
KR20120016197A (ko) | 레이트 매칭 방법 및 그 장치 | |
US20150039965A1 (en) | Methods, apparatus, and systems for coding with constrained interleaving | |
JP5195989B2 (ja) | 送信方法 | |
CN105959082B (zh) | 基于多进制编码与高阶调制的联合编码调制方法、装置 | |
JP2004533175A (ja) | 相補的エンコーダ/デコーダに対する方法及び装置 | |
CN102035617A (zh) | 一种通信系统中信道编码的速率匹配方法和装置 | |
KR101426558B1 (ko) | 저밀도 패리티 검사 부호를 사용하는 통신 시스템에서데이터 송수신 장치 및 방법 | |
KR101426557B1 (ko) | 저밀도 패리티 검사 부호를 사용하는 통신 시스템에서데이터 송수신 장치 및 방법 | |
CN102055487A (zh) | 用于卷积turbo编码的子块交织器和交织方法 | |
Peng et al. | Polar Codes | |
Khalili | Design and Simulation of Coded-Modulation Using Turbo Trellis Coding and Multi-Layer Modulations | |
JP4841684B2 (ja) | 送信装置及び送信方法 | |
KR20100105222A (ko) | 통신시스템에서 인터리빙을 위한 장치 및 방법 | |
JP2010268509A (ja) | インタリーブ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1021 Termination date: 201904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