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842163B - 带电装置、空气处理装置、带电方法、以及空气处理方法 - Google Patents

带电装置、空气处理装置、带电方法、以及空气处理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842163B
CN101842163B CN2008801134951A CN200880113495A CN101842163B CN 101842163 B CN101842163 B CN 101842163B CN 2008801134951 A CN2008801134951 A CN 2008801134951A CN 200880113495 A CN200880113495 A CN 200880113495A CN 101842163 B CN101842163 B CN 10184216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
mechanical part
electrode
charged
comparative electro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880113495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842163A (zh
Inventor
春名俊治
田中利夫
茂木完治
秋山竜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ikin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Daikin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ikin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Daikin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84216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84216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84216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842163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3SEPARATION OF SOLID MATERIALS USING LIQUIDS OR USING PNEUMATIC TABLES OR JIGS; MAGNETIC OR ELECTROSTATIC SEPARATION OF SOLID MATERIALS FROM SOLID MATERIALS OR FLUIDS; SEPARATION BY HIGH-VOLTAGE ELECTRIC FIELDS
    • B03CMAGNETIC OR ELECTROSTATIC SEPARATION OF SOLID MATERIALS FROM SOLID MATERIALS OR FLUIDS; SEPARATION BY HIGH-VOLTAGE ELECTRIC FIELDS
    • B03C3/00Separating dispersed particles from gases or vapour, e.g. air, by electrostatic effect
    • B03C3/02Plant or installations having external electricity supply
    • B03C3/04Plant or installations having external electricity supply dry type
    • B03C3/08Plant or installations having external electricity supply dry type characterised by presence of stationary flat electrodes arranged with their flat surfaces parallel to the gas stream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3SEPARATION OF SOLID MATERIALS USING LIQUIDS OR USING PNEUMATIC TABLES OR JIGS; MAGNETIC OR ELECTROSTATIC SEPARATION OF SOLID MATERIALS FROM SOLID MATERIALS OR FLUIDS; SEPARATION BY HIGH-VOLTAGE ELECTRIC FIELDS
    • B03CMAGNETIC OR ELECTROSTATIC SEPARATION OF SOLID MATERIALS FROM SOLID MATERIALS OR FLUIDS; SEPARATION BY HIGH-VOLTAGE ELECTRIC FIELDS
    • B03C3/00Separating dispersed particles from gases or vapour, e.g. air, by electrostatic effect
    • B03C3/02Plant or installations having external electricity supply
    • B03C3/04Plant or installations having external electricity supply dry type
    • B03C3/12Plant or installations having external electricity supply dry type characterised by separation of ionising and collecting st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3SEPARATION OF SOLID MATERIALS USING LIQUIDS OR USING PNEUMATIC TABLES OR JIGS; MAGNETIC OR ELECTROSTATIC SEPARATION OF SOLID MATERIALS FROM SOLID MATERIALS OR FLUIDS; SEPARATION BY HIGH-VOLTAGE ELECTRIC FIELDS
    • B03CMAGNETIC OR ELECTROSTATIC SEPARATION OF SOLID MATERIALS FROM SOLID MATERIALS OR FLUIDS; SEPARATION BY HIGH-VOLTAGE ELECTRIC FIELDS
    • B03C3/00Separating dispersed particles from gases or vapour, e.g. air, by electrostatic effect
    • B03C3/02Plant or installations having external electricity supply
    • B03C3/04Plant or installations having external electricity supply dry type
    • B03C3/14Plant or installations having external electricity supply dry type characterised by the additional use of mechanical effects, e.g. gravity
    • B03C3/155Filtra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3SEPARATION OF SOLID MATERIALS USING LIQUIDS OR USING PNEUMATIC TABLES OR JIGS; MAGNETIC OR ELECTROSTATIC SEPARATION OF SOLID MATERIALS FROM SOLID MATERIALS OR FLUIDS; SEPARATION BY HIGH-VOLTAGE ELECTRIC FIELDS
    • B03CMAGNETIC OR ELECTROSTATIC SEPARATION OF SOLID MATERIALS FROM SOLID MATERIALS OR FLUIDS; SEPARATION BY HIGH-VOLTAGE ELECTRIC FIELDS
    • B03C3/00Separating dispersed particles from gases or vapour, e.g. air, by electrostatic effect
    • B03C3/34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ccessories or operation thereof
    • B03C3/36Controlling flow of gases or vapour
    • B03C3/368Controlling flow of gases or vapour by other than static mechanical means, e.g. internal ventilator or recycl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3SEPARATION OF SOLID MATERIALS USING LIQUIDS OR USING PNEUMATIC TABLES OR JIGS; MAGNETIC OR ELECTROSTATIC SEPARATION OF SOLID MATERIALS FROM SOLID MATERIALS OR FLUIDS; SEPARATION BY HIGH-VOLTAGE ELECTRIC FIELDS
    • B03CMAGNETIC OR ELECTROSTATIC SEPARATION OF SOLID MATERIALS FROM SOLID MATERIALS OR FLUIDS; SEPARATION BY HIGH-VOLTAGE ELECTRIC FIELDS
    • B03C3/00Separating dispersed particles from gases or vapour, e.g. air, by electrostatic effect
    • B03C3/34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ccessories or operation thereof
    • B03C3/38Particle charging or ionising stations, e.g. using electric discharge, radioactive radiation or flames
    • B03C3/383Particle charging or ionising stations, e.g. using electric discharge, radioactive radiation or flames using radia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3SEPARATION OF SOLID MATERIALS USING LIQUIDS OR USING PNEUMATIC TABLES OR JIGS; MAGNETIC OR ELECTROSTATIC SEPARATION OF SOLID MATERIALS FROM SOLID MATERIALS OR FLUIDS; SEPARATION BY HIGH-VOLTAGE ELECTRIC FIELDS
    • B03CMAGNETIC OR ELECTROSTATIC SEPARATION OF SOLID MATERIALS FROM SOLID MATERIALS OR FLUIDS; SEPARATION BY HIGH-VOLTAGE ELECTRIC FIELDS
    • B03C3/00Separating dispersed particles from gases or vapour, e.g. air, by electrostatic effect
    • B03C3/34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ccessories or operation thereof
    • B03C3/40Electrode constructions
    • B03C3/41Ionising-electrod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3SEPARATION OF SOLID MATERIALS USING LIQUIDS OR USING PNEUMATIC TABLES OR JIGS; MAGNETIC OR ELECTROSTATIC SEPARATION OF SOLID MATERIALS FROM SOLID MATERIALS OR FLUIDS; SEPARATION BY HIGH-VOLTAGE ELECTRIC FIELDS
    • B03CMAGNETIC OR ELECTROSTATIC SEPARATION OF SOLID MATERIALS FROM SOLID MATERIALS OR FLUIDS; SEPARATION BY HIGH-VOLTAGE ELECTRIC FIELDS
    • B03C2201/00Details of magnetic or electrostatic separation
    • B03C2201/04Ionising electrode being a wir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3SEPARATION OF SOLID MATERIALS USING LIQUIDS OR USING PNEUMATIC TABLES OR JIGS; MAGNETIC OR ELECTROSTATIC SEPARATION OF SOLID MATERIALS FROM SOLID MATERIALS OR FLUIDS; SEPARATION BY HIGH-VOLTAGE ELECTRIC FIELDS
    • B03CMAGNETIC OR ELECTROSTATIC SEPARATION OF SOLID MATERIALS FROM SOLID MATERIALS OR FLUIDS; SEPARATION BY HIGH-VOLTAGE ELECTRIC FIELDS
    • B03C2201/00Details of magnetic or electrostatic separation
    • B03C2201/06Ionising electrode being a needl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3SEPARATION OF SOLID MATERIALS USING LIQUIDS OR USING PNEUMATIC TABLES OR JIGS; MAGNETIC OR ELECTROSTATIC SEPARATION OF SOLID MATERIALS FROM SOLID MATERIALS OR FLUIDS; SEPARATION BY HIGH-VOLTAGE ELECTRIC FIELDS
    • B03CMAGNETIC OR ELECTROSTATIC SEPARATION OF SOLID MATERIALS FROM SOLID MATERIALS OR FLUIDS; SEPARATION BY HIGH-VOLTAGE ELECTRIC FIELDS
    • B03C2201/00Details of magnetic or electrostatic separation
    • B03C2201/08Ionising electrode being a ro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3SEPARATION OF SOLID MATERIALS USING LIQUIDS OR USING PNEUMATIC TABLES OR JIGS; MAGNETIC OR ELECTROSTATIC SEPARATION OF SOLID MATERIALS FROM SOLID MATERIALS OR FLUIDS; SEPARATION BY HIGH-VOLTAGE ELECTRIC FIELDS
    • B03CMAGNETIC OR ELECTROSTATIC SEPARATION OF SOLID MATERIALS FROM SOLID MATERIALS OR FLUIDS; SEPARATION BY HIGH-VOLTAGE ELECTRIC FIELDS
    • B03C2201/00Details of magnetic or electrostatic separation
    • B03C2201/10Ionising electrode has multiple serrated ends or parts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带电装置、空气处理装置、带电方法、以及空气处理方法。是在包括使被处理空气中的浮游粒子带电的带电部(20)的带电装置、以及包括这个带电装置的空气处理装置(空气净化装置)中,通过在带电部(20)上并用冲撞带电方式的第一带电部(20a)和扩散带电方式的第二带电部(20b),只在壳体内就能完成尘埃的带电和捕集,也就可以防止装置的大型化。

Description

带电装置、空气处理装置、带电方法、以及空气处理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使得被处理空气中的尘埃等的浮游粒子带电的带电装置和带电方法、以及捕集带了电的尘埃的空气处理装置及空气处理方法,特别是涉及一种在小空间中确实能够使尘埃等浮游粒子带电的技术。
背景技术
作为迄今为止的空气处理装置,在专利文献1中,揭示了构成为具有电集尘部的主体和具有带电部的带电单元可以自由装卸的空气净化装置。这个空气净化装置中,通过在带电单元生成的离子释放到室内与浮游在空气中的尘埃结合使尘埃带电,这个尘埃又被空气净化装置本体的风扇吸入由电集尘部捕集。
专利文献1:日本公开专利公报特开2006-116492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但是,所述专利文献1的装置中,是要在室内空间使尘埃离子化,所以在取入装置的电集尘部之前,尘埃就附着在房间的墙壁等上弄脏了墙壁。
还有,在如专利文献1那样的扩散离子而使尘埃带电的方式中,一般需要大的空间。为此,若只是空气净化装置的壳体内要完成尘埃的带电和捕集,则就要增大壳体,实用是困难的。
本发明是鉴于以上所述点而发明的,其目的在于:在采用扩散由带电部产生的离子的方式带电装置及带电方法和空气处理装置及空气处理方法中,使得只在壳体中完成尘埃的带电和捕集,以此就可以防止装置的增大。
-为解决问题的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的发明,是以包括使被处理空气中的浮游粒子带电的带电部20的带电装置为前提的。
并且,这个带电装置,所述带电部20包括冲撞带电方式的第一带电部20a和扩散带电方式的第二带电部20b。
在这个第一方面的发明中,空气中的浮游粒子,由通过冲撞带电方式的第一带电部20a和扩散带电方式的第二带电部20b而带电。这个发明中是与扩散带电方式一起并用了冲撞带电方式,所以在第二带电部20b为使浮游粒子带电所需要的空间就可以缩小。还有,因为扩散带电用的空间可以缩小,所以就可以在装置的壳体内完成尘埃等的浮游粒子的带电。
第二方面的发明,是在第一方面的发明中,以设置在所述第二带电部20b的放电电极25,是由在带状部件的至少一个边缘部上具有以规定间隔形成的近似三角形的板状突起的板状电极构成为特征。
这个第二方面的发明中,因为是在第二带电部20b的放电电极25上具有近似三角形的板状突起的电极,通过使板状突起的顶端尖起成为近似针状电极,容易在放电电极25的顶端集中电场而容易释放离子。
还有,第三方面的发明,是在第一方面的发明中,以设置在所述第二带电部20b的放电电极25由锯齿状电极构成为特征。
这个第三方面的发明中,是在扩散带电方式的第二带电部20b的放电电极25上使用了锯齿状电极,通过使锯齿状电极的顶端尖起成为近似针状电极,容易在放电电极25的顶端集中电场而容易释放离子。
第四方面的发明,是在第一方面的发明中,以设置在所述第二带电部20b的放电电极25由针状电极构成为特征。
这个第四方面的发明中,是在扩散带电方式的第二带电部20b的放电电极25上使用了针状电极,容易在放电电极25的顶端集中电场而容易释放离子。
第五方面的发明,是在第二、第三或第四方面的发明中,以设置在所述第二带电部20b的相对电极26,配置在从所述放电电极25的放电方向偏离的位置为特征。
这个第五方面的发明中,通过在偏离从第二带电部20b的放电电极25飞出离子的方向的位置设置相对电极26,离子就不容易到达相对电极26。因此,离子就容易扩散到空气中。
第六方面的发明,是在第一至第五方面的发明的任一项中,以在被处理空气的流动方向的上游侧配置所述第一带电部20a,在下游侧配置所述第二带电部20b为特征。
这个第六方面的发明中,被处理空气首先通过第一带电部20a,接下来通过第二带电部20b。在此,冲撞带电方式的第一带电部20a与扩散带电方式的第二带电部20b相比,带电量,在带电时间短的情况下冲撞带电方式有利,而带电时间长则扩散带电方式有利。为此,上游侧采用冲撞带电方式而下游侧则采用扩散带电方式,就能够容易地得到充分的带电量。
第七方面的发明,是在第六方面的发明中,以所述第一带电部20a的放电电极25a和所述第二带电部20b的放电电极25b是由一体型放电电极25构成的;相对于所述放电电极25,在气流的上游侧配置了所述第一带电部20a的相对电极26a,在气流的下游侧配置了所述第二带电部20b的相对电极26b为特征。
这个第七方面的发明中,是将第一带电部20a的放电电极25a和第二带电部20b的放电电极25b形成为一体型,将第一带电部20a配置在比第二带电部20b更靠上游处,所以既简化了放电电极25的构成,又可以得到充分的带电量。
第八方面的发明,是在第七方面的发明中,以所述一体型放电电极25包括构成所述第一带电部20a的放电电极25a的第一放电部25a和构成所述第二带电部20b的放电电极25b的第二放电部25b;所述第一带电部20a的相对电极26a和所述第二带电部20b的相对电极26b是由一体型相对电极26构成,该一体型相对电极26配置在与距离第二放电部25b相比更靠近第一放电部25a的位置为特征。
这个第八方面的发明中,使相对电极26一体化,因为是在比位于被处理空气流过方向的下游侧的第二放电部25b位于上游侧的第一放电部25a附近配置该相对电极26,所以简化构成就成为可能,而且,第一放电部25a与相对电极26之间容易产生冲撞带电。
第九方面的发明,是在第一至第八方面的发明中,以所述第二带电部20b的相对电极26是由顶点角度成钝角的断面为多角形的棒状电极构成为特征。
第十方面的发明,是在第一至第八方面的发明中,以所述第二带电部20b的相对电极26是由断面为圆形的棒状电极构成的为特征。
这个第九、第十方面的发明中,因为相对电极26中电场不会集中在边缘上,所以离子容易扩散。
第十一方面的发明,是在第九或第十方面的发明中,以所述第二带电部20b的相对电极26的对角尺寸或者是直径尺寸,在放电电极25和相对电极26之间的尺寸的1/5以下且比零毫米大为特征。
这个第十一方面的发明中,因为是采用相对于放电电极25和相对电极26之间的尺寸充分小的尺寸设定相对电极26的径尺寸至对角尺寸,相对电极26的表面积减小,抑制了粒子的吸收。
第十二方面的发明,是在第九至第十一方面的发明中,以在相对于所述第二带电部20b的相对电极26与放电电极25相反的一侧设置了空间S1为特征。
这个第十二方面的发明中,由放电电极25和相对电极26,形成了弯到相对电极26的背侧(与放电电极25相反的空间S1一侧)的电力线。离子沿着放电电极25和相对电极26之间的笔直电力线飞行的话容易被相对电极26吸收,但是若沿着弯到相对电极26的背侧的电力线飞行则不容易为相对电极26吸收。为此,这个空间S1中产生离子扩散,进行扩散带电。
第十三方面的发明,是在第九至第十一方面的发明中,以在所述第二带电部20b的相对电极26的外周整个空间区域设置了空间S2为特征。
这个第十三方面的发明,与第十二方面的发明一样,因为电力线弯到了相对电极26的背侧,所以在这个空间S2产生扩散成分,进行扩散带电。
第十四方面的发明,是在第十二至第十三方面的发明中,以所述第二带电部20b的相对电极26配置在被处理空气流的空气流路内为特征。
这个第十四方面的发明中,因为第二带电部20b的相对电极26配置在被处理空气流动的空气流路内,所以从第二带电部20b的放电电极25飞出且应该射入相对电极26的离子受到气流的影响,而飞不到相对电极26却容易扩散到空气中。
第十五方面的发明,是在第一至第十四方面的发明中,以使流过所述放电电极25的电流为I1,流过相对电极26的电流为I2;所述带电装置构成为在两电极25、26上流过冲撞带电电流I2和扩散带电电流(I1-I2)的双方为特征。
这个第十五方面的发明中,若流过放电电极25的电流比流过相对电极26的电流小,则在第二带电部20b成为扩散带电电流(I1-I2),而只要存在流过相对电极26的电流,则在第一带电部20a中成为冲撞带电电流I2。也就是说,只要这两种电流存在,则就同时引起冲撞带电和扩散带电。
第十六方面的发明,是在第十五方面的发明中,以扩散带电电流占整个电流的比例在5%以上且在60%以下为特征。
还有,第十七方面的发明,是在第十六方面的发明中,以扩散带电电流占整个电流的比例在10%以上且在30%以下为特征;第十八方面的发明,是在第十七方面的发明中,以扩散带电电流占整个电流的比例在15%以上且在30%以下为特征。
第十六方面的发明中是扩散带电电流占整个电流的比例在5%以上且在60%以下,第十七方面的发明中是所述比例在10%以上且在30%以下,而第十八方面的发明中是所述比例在15%以上且在30%以下,因此,可以有效地使用冲撞带电方式和扩散带电方式。也就是说,能够得到充分的量的扩散带电离子,所以就可以使亚微米级(不满1μm)的离子有效地带电。
第十九方面的发明,是以包括使被处理空气中的尘埃带电的带电部20和捕集带了电的尘埃的电集尘部30的空气处理装置为前提。
并且,所述带电部20是由包括冲撞带电方式的第一带电部20a和扩散带电方式的第二带电部20b的第一至第十八方面的发明中所述的任一带电装置构成的。
这个第十九方面的发明中,因为是并用冲撞带电方式和扩散带电方式构成空气处理装置,所以空气中的尘埃等的浮游粒子从微米级(1μm以上)到亚微米级(不满1μm)的离子都可以使其有效地带电而捕捉。还有,由于并用了冲撞带电方式和扩散带电方式,所以在装置的壳体内就可以完成尘埃等的带电,所以就可以减小装置。
第二十方面的发明,是以进行使被处理空气中的浮游粒子带电的带电步骤的带电方法为前提的。
并且,这种带电方法,以所述带电步骤是进行冲撞带电方式的第一带电步骤和扩散带电方式的第二带电步骤的步骤为特征。
这个第二十方面的发明中,空气中的浮游粒子,经过冲撞带电方式的第一带电步骤和扩散带电方式的第二带电步骤而带电。这个发明中因为是在扩散带电方式上并用冲撞带电方式,所以就可以减小在第二带电部20b使浮游粒子带电所需要的空间。还可以减小扩散带电用空间,所以采用这种方法的装置的壳体内就可以完成尘埃等浮游粒子的带电。
第二十一方面的发明,是以进行使被处理空气中的尘埃带电的带电步骤和电捕集带了电的尘埃的电集尘步骤的空气处理方法为前提的。
并且,这种空气处理方法,以所述带电步骤是进行冲撞带电方式的第一带电步骤和扩散带电方式的第二带电步骤的权利要求20所述的带电方法为特征的。
这个第二十一方面的发明中,因为是构成并用冲撞带电方式和扩散带电方式的空气处理装置,所以就可以有效地捕捉从微米级到亚微米级的空气中的尘埃等的浮游粒子。还可以减小扩散带电用空间,所以采用这种方法的装置的壳体内就可以完成尘埃等浮游粒子的带电。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是使带电部20以包括冲撞带电方式的第一带电部20a和扩散带电方式的第二带电部20b的形式,在扩散带电方式上并用了冲撞带电方式,所以在第二带电部20b为使浮游粒子带电所需要的空间就可以缩小。还有,因为扩散带电用的空间可以缩小,所以就可以在装置的壳体内完成尘埃等的浮游粒子的带电。再有,因为一般的具有冲撞带电方式容易使微米级粒子带电、而扩散带电方式容易使更小的亚微米级粒子带电的特性,与只用冲撞带电方式或者只用扩散带电方式的带电装置相比,要使粒径范围宽的粒子带电就成为可能。
根据第二方面的发明,是在扩散带电方式的第二带电部20b的放电电极25上使用了近似三角形突起的电极,通过使板状突起的顶端尖起成为近似针状电极,容易在放电电极25b的顶端集中电场而容易释放离子。因此,提高了第二带电部20b的放电效率。其结果可以使装置小型化。
根据所述第三方面的发明,是在扩散带电方式的第二带电部20b的放电电极25上使用了锯齿状电极,通过使锯齿状电极的顶端尖起成为近似针状电极,容易在放电电极25b的顶端集中电场而容易释放离子。因此,提高了第二带电部20b的放电效率。其结果可以使装置小型化。
根据所述第四方面的发明,是在扩散带电方式的第二带电部20b的放电电极25上使用了针状电极,所以容易在放电电极25的顶端集中电场而容易释放离子。因此,提高了第二带电部20b的放电效率。其结果可以使装置小型化。
根据第五方面的发明,因为是在偏离从第二带电部20b的放电电极25飞出离子的方向的位置设置相对电极26,所以离子就不容易到达相对电极26。因此,离子就容易扩散到空气中。也就是说,抑制了在相对电极26的离子吸收,也就可以增加释放的所有离子中的扩散成分。
根据所述第六方面的发明,因为是在被处理空气的流动方向的上游侧配置了第一带电部20a、在下游侧配置了第二带电部20b,所以,被处理空气首先通过第一带电部20a,接下来通过第二带电部20b。在此,冲撞带电方式的第一带电部20a与扩散带电方式的第二带电部20b相比,带电量,在带电时间短的情况下冲撞带电方式有利,而带电时间长则扩散带电方式有利。为此,上游侧采用冲撞带电方式而下游侧则采用扩散带电方式,就能够容易地得到充分的带电量,也就可以使带电部20整体的效率提高。
根据所述第七方面的发明,因为是将第一带电部20a的放电电极25a和所述第二带电部20b的放电电极25b构成为一体型放电电极25,所以既简化了放电电极25的构成,又可以得到充分的带电量提高带电部20整体的效率。
根据所述第八方面的发明,使相对电极26一体化,因为是在比位于被处理空气流过方向的下游侧的第二放电部25b位于上游侧的第一放电部25a附近配置该相对电极26,所以简化构成就成为可能,而且,上游侧的第一放电部25a与相对电极26之间容易产生冲撞带电,下游侧的第二带电部20b和相对电极26之间容易产生扩散带电,所以提高了带电部20整体的效率。
根据所述第九、第十方面的发明,因为是将第二带电部20b的相对电极26形成为顶点角度成钝角的断面为多角形的棒状电极、或形成为断面为圆形的棒状电极,所以,相对电极26中电场不会集中在边缘上,离子就容易扩散。因此,提高了扩散带电的效率。
根据所述第十一方面的发明,因为是采用相对于放电电极25和相对电极26之间的尺寸充分小的尺寸设定相对电极26的径尺寸至对角尺寸,所以减小了相对电极26的表面积,抑制了粒子的吸收。因此,从能够增加在第二带电部20b产生的离子整体的扩散成分这一点,有效地使亚微米级的粒子带电成为可能。
根据所述第十二方面的发明,由放电电极25和相对电极26,形成了弯到相对电极26的背侧(与放电电极25相反的空间S1一侧)的电力线。离子沿着放电电极25和相对电极26之间的笔直电力线飞行的话容易被相对电极26吸收,但是若沿着弯到相对电极26的背侧的电力线飞行则不容易为相对电极26吸收。为此,这个空间S1中产生离子扩散,进行扩散带电。因此,提高了扩散带电的效率。
根据所述第十三方面的发明,与第十二方面的发明一样,因为电力线弯到了相对电极26的背侧,所以在这个空间S2产生扩散成分,进行扩散带电。因此,提高了扩散带电的效率。
根据所述第十四方面的发明,因为第二带电部20b的相对电极26配置在被处理空气流动的空气流路内,所以从第二带电部20b的放电电极25飞出且应该射入相对电极26的离子受到气流的影响,而飞不到相对电极26却容易扩散到空气中。因此,离子的扩散成分增加,提高了扩散带电的效率。
根据所述第十五方面的发明,若流过放电电极25的电流比流过相对电极26的电流小,则在第二带电部20b成为扩散带电电流(I1-I2),而只要存在流过相对电极26的电流,则在第一带电部20a中成为冲撞带电电流I2。也就是说,只要这两种电流存在,则就同时引起冲撞带电和扩散带电。
根据所述第十六方面的发明,是相对于电流的整体扩散带电电流的比例在5%以上且在60%以下,第十七方面的发明中是相对于电流的整体扩散带电电流的比例在10%以上且在30%以下,而第十八方面的发明中是相对于电流的整体扩散带电电流的比例在15%以上且在30%以下,所以可以有效地使用冲撞带电方式和扩散带电方式。也就是说,能够得到充分的量的扩散带电离子,所以就可以使亚微米级的离子有效地带电。
根据所述第十九方面的发明,因为是并用冲撞带电方式和扩散带电方式构成空气处理装置,所以空气中的尘埃等的浮游粒子从微米级到亚微米级的离子都可以使其有效地带电而捕捉。还有,由于并用了冲撞带电方式和扩散带电方式,所以在装置的壳体内就可以完成尘埃等的带电,还可以减小装置。
根据所述第二十方面的发明,因为带电步骤包括进行冲撞带电方式的第一带电步骤和扩散带电方式的第二带电步骤,且在扩散带电方式上并用冲撞带电方式,所以就可以减小在扩散带电步骤的使浮游粒子带电所需要的空间。还有,因为减小了扩散带电用空间,所以采用这种方法的装置的壳体内就可以完成尘埃等浮游粒子的带电。再有,因为一般的具有冲撞带电方式容易使微米级粒子带电、而扩散带电方式容易使更小的亚微米级粒子带电的特性,所以与只用冲撞带电方式或者只用扩散带电方式的带电装置相比,要使粒径范围宽的粒子带电就成为可能。
根据所述第二十一方面的发明,因为是构成并用冲撞带电方式和扩散带电方式的空气处理装置,所以就可以有效地捕捉从微米级到亚微米级的空气中的尘埃等的浮游粒子。还可以减小扩散带电用空间,所以采用这种方法的装置的壳体内就可以完成尘埃等浮游粒子的带电,还可以使装置小型化。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带电装置的概略构成图。
图2是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带电装置的概略构成图。
图3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带电装置的具体构成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带电装置的具体构成的侧视图。
图5是表示空气中的离子滞留时间和带电量的关系的曲线图。
图6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的带电装置的图。
图7是在图6的带电部上连接了电源的状态的电路图。
图8是表示扩散带电电流的比例和集尘效率的关系的曲线。
图9是表示图8的测定点的数据的表。
图10是表示当改变了放电电极和相对电极的间隔尺寸的情况下的电极间隔和集尘效率的关系的曲线。
图11是表示当改变了放电电极和相对电极的间隔尺寸的情况下的扩散带电电流的比例和集尘效率的关系的曲线。
图12是表示当改变放电部的数量的情况下扩散带电电流的比例和集尘效率的关系的曲线。
图13是表示当改变相对电极的直径的情况下扩散带电电流的比例和集尘效率的关系的曲线。
图14是表示放电电极和相对电极的配置例的图。
图15是表示放电电极和相对电极的配置例的图。
图16(a)是表示在图14及图15的电极配置中电极间隔与集尘效率的关系的曲线;图16(b),是表示在图14及图15的电极配置中扩散带电电流的比例和集尘效率的关系的曲线。
图17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变形例2的带电部的图。
图18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变形例3的带电部的图。
图19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变形例4的带电部的图。
图20是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空气净化装置的概略内部构造的剖视图。
图21是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空气净化装置的概略内部构造的剖视图。
图22是表示带电部的其他实施方式的概略构成的侧视图。
图23是表示电极尺寸以及电压的一例的图。
图24是变形例所涉及的横向吸入方式的空气净化装置的立体图。
图25是表示带电部的其他实施方式的概略构成的侧视图。
图26是表示相对电极的其他实施方式的概略构成的剖视图。
图27是表示将锯齿状的放电电极设置成左右非对称的变形例的立体图。
图28是表示放电电极的放电部的形状的外形图。
图29是表示放电电极的变形例的立体图。
-符号说明-
1    带电装置
10   空气处理装置
20   带电部
20a  第一带电部
20b  第二带电部
25   放电电极
25a  上游侧放电部(第一放电部)
25b  下游侧放电部(第二放电部)
26   相对电极
26a  相对电极
26b  相对电极
30   电集尘部
S1   空间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
说明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带电装置。图1,是这个带电装置1的概略构成图。如图1所示,这个带电装置1,包括使被处理空气中的浮游粒子带电的带电部20。这个带电装置1,是通过在被处理空气流过的导管(或者壳体)2中配置所述带电部20而构成的。这个带电部20,包括冲撞带电方式的第一带电部20a和扩散带电方式的第二带电部20b,第一带电部20a和第二带电部20b分别设置。
第一带电部20a,具有与导管2的侧板(或者是顶板或底板)3平行的相互间配置成等间隔的板状第一相对电极22、在二等分各第一相对电极22之间距离的位置配置与各第一相对电极22平行的导线状(线状)的第一放电电极21(离子化线)。第一放电电极21和第一相对电极22上连接着高压电源(未图示)。这个第一带电部20a中,从第一放电电极21向第二放电电极22释放离子,释放出的离子基本上到达第一相对电极22。在第一放电电极21和第二放电电极22之间密集着离子,通过使被处理空气通过这个区域而使被处理空气中的尘埃等带电。这个第一带电部20a所采用的冲撞带电方式,是从第一放电电极21飞出的离子,基本沿着图1的虚线所示的电力线到达第二相对电极22的带电方式。
第二带电部20b,具有针状的第二放电电极23和配置在它的外周的圆筒状第二相对电极24。第二相对电极24的顶端面,配置为比第二放电电极23的顶端靠后的位置。这个第二带电部20b也是,与第二放电电极23和第二相对电极24连接于高压电源(未图示)。第二带电部20b中,在由第二放电电极23和第二相对电极24形成的电力线的弯曲大的基础上,再加上空气的流动方向与向第二相对电极24的离子射入方向相反,所以从第二放电电极23释放出的离子基本上不能到达第二相对电极24,释放到了空气中。被处理空气,通过离子扩散浮游着的空间,由此带电。这个第二带电部20b所采用的扩散带电方式,是从第二放电电极23飞出的离子基本上不沿着电力线流动,基本上不到达第二相对电极24的带电方式。
-运转动作-
这个实施方式中,在使被处理空气中的浮游粒子带电的带电装置1中,是通过组合:从第一放电电极21飞出的离子沿着电力线到达第一相对电极22的冲撞带电方式的第一带电部20a和从第二放电电极23飞出的离子不沿着电力线流动释放到空气中的扩散带电方式的第二带电部20b,构成带电部20。
因此,这个装置1中,在进行使被处理空气中的浮游粒子带电的带电步骤的带电方法中,作为所述带电步骤,进行冲撞带电方式的第一带电步骤和扩散带电方式的第二带电步骤。
在此,具有冲撞带电方式容易使微米级(1μm以上)的浮游粒子带电,而扩散带电方式容易使亚微米级(1μm未满)的浮游粒子带电的特性。因此,这个实施方式中,就可以在冲撞带电方式的第一带电部20a中使微米级(1μm以上)的浮游粒子有效地带电,而在扩散带电方式的第二带电部20b中使亚微米级(1μm未满)的浮游粒子有效地带电。
-第一实施方式的效果-
这样,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在带电部20并用了冲撞带电方式的第一带电部20a和扩散带电方式的第二带电部20b,就能够使空气中的浮游粒子从亚微米级粒子的较小的粒子到微米级粒子的较大的粒子带电成为可能。因此,能够使得带电的浮游粒子的粒径不再只偏向一部分,提高了装置的带电性能。
还有,这个带电装置1中,不在室内空间中使尘埃等的浮游粒子离子化,而是在导管2内使其离子化。因此,在导管2内捕捉浮游粒子成为可能,还防止了尘埃等浮游粒子附着在房间的墙壁上。
再有,这个带电装置1中,由于不只是使用了扩散带电方式的第二带电部20b,也使用了冲撞带电方式的第一带电部20a,所以若只使用扩散带电方式需要更大的空间,装置就会大型化,而根据所述带电装置1,就能够使装置10整体的小型化成为可能。
-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
在这个第一实施方式中,冲撞带电方式的第一带电部20a和扩散带电方式的第二带电部20b的每一个,还可以改变放电电极21、23和相对电极22、24的具体构成。例如,第一带电部20a,是由线状的第一放电电极21和板状的第一相对电极22构成的,但是还可以将第一放电电极21改变成针状或其他形状。还有,第二带电部20b,是由针状的第二放电电极23和圆筒状的第二相对电极24构成的,但是只要能使从第二放电电极23飞出的离子的方向偏离电力线的方向,可以适当地改变第二放电电极23或第二相对电极24的形状。
(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
说明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是在导管2内使被处理空气的浮游粒子带电的带电装置1中,如图2所示,使得带电部20的构成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例。这个实施方式中,配置了与导管(壳体)2的侧板(顶板及底板)3平行的薄板状放电电极25,在各放电电极25之间,配置了与各放电电极25平行的棒状相对电极26。
图3及图4中表示了带电部20的具体构成。放电电极25,是带板状部件,两边缘部上,在带状的基板部25c的几乎等间隔的位置上,形成了顶端成为锐角的三角形突起(顶端上也可以进行小倒角)25a、25b。由这个突起25a、25b形成放电部。这样,第二实施方式的带电部20上设置的放电电极25,是由锯齿状的电极构成。并且,放电电极25上,一体形成了位于空气流方向的上游侧的上游侧放电部(后述的第一带电部20a的放电电极25)25a和位于空气流方向的下游侧的下游侧放电部(后述的第二带电部20b的放电电极25)25b。本发明中,“锯齿状电极”,是在带状部件的至少一个边边缘部上具有相隔规定间隔的近似三角形至顶端尖的形状的板状突起的板状电极,而本实施方式的锯齿状电极则是形成为左右对称的三角板状的突起。
空气流方向的上游侧的相对电极(上游侧相对电极)26a,在图4中,在通过上游侧放电部25a的顶端至几乎顶端的假想垂直面上平行配置了放电电极25。还有,空气流方向的下游侧的相对电极(下游侧相对电极)26b,在通过相对电极26的中心线至几乎中心线的假想垂直面上平行配置了放电电极25。
上游侧放电部25a和上游侧相对电极26a,构成冲撞带电方式的第一带电部20a。还有,下游侧放电部26b和下游侧相对电极26b,构成扩散带电方式的第二带电部20b。也就是说,用被处理空气流的方向表示的话,在气流上游侧配置所述第一带电部20a,在气流下游侧配置所述第二带电部20b。为此,相对于所述放电电极25,在气流上游侧配置了所述第一带电部20a的相对电极26a,而在气流下游侧配置了所述第二带电部20b的相对电极26b。
在这个构成中,所述带电部20,包含第一带电部20a的相对电极(上游侧相对电极)26a和第二带电部20b的相对电极(下游侧相对电极)26b的整体,配置在被处理空气流过的空气流路内。另外,优选的是至少将所述第二带电部20b的相对电极26b配置在被处理空气流过的空气流路内。
所述第一带电部20a,因为上游侧放电部25a和上游侧相对电极26a配置在基本同一平面上,所以由上游侧放电部25a和上游侧相对电极26a形成的电力线的弯曲度小。与此相比,所述第二带电部20b,下游侧相对电极26b配置在偏离从下游侧放电部26b释放出的离子的方向的位置上,由下游侧放电部25b和下游侧相对电极26b形成的电力线的弯曲度大。
-运转动作-
这个实施方式中,在从上游侧放电部25a向着上游侧相对电极26a的方向上,离子基本是沿着电力线移动,冲撞上游侧相对电极26a。由此,在上游侧进行离子密度大的冲撞带电方式的放电。另一方面,在从下游侧放电部25b向下游侧相对电极26b的方向上,既因为电力线的弯曲大再加上从上游侧向下游侧的空气流的作用,离子基本上到达不了下游侧相对电极26b而释放到空气中。由此,在下游侧进行离子释放到空气中的扩散带电方式的放电。
-第二实施方式的效果-
在这个第二实施方式中也是,带电部20中并用了冲撞带电方式和扩散带电方式,因为冲撞带电方式容易使微米级的浮游粒子带电,而扩散带电方式容易使亚微米级的浮游粒子带电,所以,使从亚微米级的小粒子到微米级的大粒子的空气中的浮游粒子带电成为可能。因此,提高了装置的带电性能。
还有,在这个第二实施方式的带电装置1中也是,不是在室内空间内使尘埃等的浮游粒子离子化,而是在导管至壳体2内使其离子化,所以防止了尘埃等附着于房间的墙上等。
再有,因为不只是使用扩散带电方式的带电部20,还使用了冲撞带电方式的带电部20,所以使装置10小型化成为可能。
还有,如图5的曲线所示,带电时间短的情况下,带电量是冲撞带电方式比扩散带电方式多,而带电时间变长的话,带电量相反地扩散带电方式比冲撞带电方式的多。为此,若被处理空气是通过第一带电部20a后再通过第二带电部20b,则比相反的情况带电量多。根据这个理论,本实施方式中,在被处理空气的上游侧设置了第一带电部20a而在下游侧设置了第二带电部20b,这样使被处理空气中的浮游粒子充分带电就成为可能。
-第二实施方式的变形例-
(变形例1)
第二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如图6所示,是在放电电极25上使用了构成第一带电部20a的上游侧放电部25a和构成第二带电部20b的下游侧放电部25b形成在带状的基板部25c上的锯齿状电极(一体型放电电极25)的构成中,第一带电部20a的相对电极26a和第二带电部20b的相对电极26b也形成为一体型的例。具体地讲,这个相对电极26,是由夹着锯齿状的放电电极25上下各配置了一条合计两条棒状(或者柱状)电极26构成的。这个相对电极26,配置在通过上游侧放电部25a的顶端至几乎顶端的假想垂直面上平行于放电电极25。这个构成中,所述相对电极26,配置在比第二带电部20b更靠近第一带电部20a的位置。具体地讲,是与图3例中只设置了上游侧相对电极26a的构成等同。
这个构成中也是,与第一带电部20a的放电电极25和相对电极26之间的电力线的弯曲程度相比,第二带电部20b的放电电极25和相对电极26之间的电力线的弯曲程度大(参照图7)。因此,第一带电部20a中发生冲撞带电,而第二带电部20b中发生扩散带电。
为此,即便是采用这个变形例的构成,也可以起到与所述各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
这个变形例1中,如图7所示,放电电极25上连接着电源27的负极,相对电极26上连接着该电源27的正极。还有,电源27的正极一侧接地。
在此,构成为:若流过所述放电电极25的电流为I1,流过相对电极26的电流为I2,则在两电极上流过冲撞带电电流I2和扩散带电电流(I1-I2)双方。并且规定,整个电流中扩散带电电流的比例在5%以上且在60%以下。
冲撞带电电流和扩散带电电流流过,换句话说,引起冲撞带电和扩散带电。并且,通过在整个电流中规定了所述范围的扩散带电电流的比例,所以有效地使空气中的尘埃带电成为可能。
所述的数值范围,基于图8的曲线而定。也就是说,如图8所示,整体电流中扩散带电电流的比例规定在5%至60%的范围,则可以得到70%至95%程度的高集尘效率。特别是所述比例优选的是10%至30%,而更加优选的是15%至30%。由此得知,所述电流的比例不满5%的情况下因为基本只能引起冲撞带电而只能得到45%程度的集尘效率,相反的所述电流若超过60%则基本只能引起扩散带电也只能得到不满50%至70%程度的集尘效率。
在此,简单说明应用于得到图8测定的结果的试验的电极构造。图9的表中的带圈的数字1至6,对应于图8的带圈的数字的测定点。带圈的数字1至5采用图7构成的电极进行试验,带圈的数字6采用图4构成的电极进行试验。
在此,图9的表中,各个带圈的数字1至6的电极构造,按照从表的上方起表示:相对电极的条数、相对电极的直径、锯齿状放电电极和棒状相对电极之间的尺寸d、上游侧放电部25a的数量、下游侧放电部25b的数量。
从这个表中得知,带圈的数字1至6的每一个电极的构造中,能够得到80%以上的高集尘效率。还有,扩散电流的比例在20%至30%的范围内,位于所述优选的范围内。
还有,如图10、图11的曲线所示,改变放电电极和相对电极的间隔尺寸d测定集尘效率,可以看到在d=13.5mm和d=17.5mm集尘效率特别高,在d=24mm和d=30mm集尘效率多少有点下降。但是,即便是在d=24mm和d=30mm也能得到70%以上的集尘效率,是作为装置的性能能够满足的水准。这是因为在改变d尺寸测定的集尘效率的这些所有的点,扩散电流的比例都在5%至60%的范围内,特别是在d=13.5mm和d=17.5mm,扩散电流的比例都在15%至30%的范围内,所以就可以判断能够得到好的效果。
接下来,图9表中的带圈的数字2至4是将风上游(空气流的上游一侧)和风下游(空气流的下游一侧)改变为锯齿(放电部)的数量的例。如图12的曲线所示,上游一侧的放电部数量少的部分扩散带电电流比例高,冲撞带电电流比例变少。但是,这些数据也是在扩散电流的比例全部在15%至30%的范围内,可以得到80%以上的高集尘效率。
图13的曲线,是表示改变第二带电部20b的相对电极的直径测定集尘效率的数据。从这个曲线得知,相对电极的直径小的扩散电流比例高。在这些测定值中,第二带电部20b的相对电极26的直径尺寸
Figure GPA00001115347200181
都在放电电极25和相对电极26之间尺寸的1/5以下,得到80%以上的高集尘效率,特别是比
Figure GPA00001115347200182
可以得到更好的集尘效率。
图14、图15,是表示改变相对电极对于放电电极的位置的例。在这些例中,使空气流的上游侧和下游侧放电电极与相对电极之间的尺寸d、d’相同改变上下相对电极的间隔的图14的类型、以及在空气流的上游侧和下游侧改变放电电极和相对电极的间隔尺寸d、d’的情况下改变上下相对电极的间隔的图15的类型。将测定结果表示为图16的曲线。如这个曲线所示,放电电极和下游侧的相对电极的间隔小的多少集尘效率高,上下相对电极的间隔小的集尘效率高。还有,扩散带电电流的比例在所述优选的范围内。
(变形例2)
变形例2,如图17所示,是使两条棒状的相对电极26相互平行地上下各配置一条,在它们之间配置了放电电极25(锯齿状电极)的例,在带状的基板部25c的两边缘部形成的各突起25a、25b的顶端指向相对电极26的构成。这个例中,由位于上侧的突起25a形成的放电部和相对电极26之间,只是由这个放电部和相对电极26构成了冲撞带电方式的第一带电部20a和扩散带电方式的第二带电部20b。还有,由位于下侧的突起25b形成的放电部和相对电极26之间,只是由这个放电部和相对电极26构成了冲撞带电方式的第一带电部20a和扩散带电方式的第二带电部20b。这样,因为相对于放电部只用一个相对电极26构成了第一带电部20a和第二带电部20b,所以这个实施方式中,采用了相对于相对电极26在与放电电极25相反一侧设置了空间S1的构成。
这样做,放电部(放电电极25)和相对电极26之间形成的电力线,就包含了在放电电极25和相对电极26之间形成的弯曲度小的电力线和通过放电电极25和相对电极26外侧的绕到相对电极26的背面的弯曲度大的电力线。
因此,在两电极之间发生:由沿着弯曲度小的电力线离子射入相对电极26的现象而成立的冲撞带电方式的放电、及由从弯曲度大的电力线飞离离子飞入空气中的现象而成立的扩散带电方式的放电。特别是从放电电极25飞出的离子具有沿着电力线向着相对电极26的性质,但是作为目标的相对电极26又小又由于气流影响离子的移动,所以离子飞离电场释放到空间中发生扩散带电。还有,从放电电极25看相对电极26的背面的空间S1电场强度弱,成为离子容易逃入的空间S1区域。
这样产生冲撞带电和扩散带电,所以即便是采用这个变形例的构成,也可以获得与所述各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还有,因为相对电极26的数量比图3、图4的例减少了,所以进一步简化了构成。
(变形例3)
变形例3,如图18所示,是将两条棒状的相对电极26相互平行地上下各配置一条,在它们之间配置了放电电极25(锯齿状电极)的例,是将锯齿状的放电电极25配置为垂直相交于假想的通过两条相对电极26的平面。这个例中,左右放电部25a、25b和位于它上侧的相对电极26之间,只是由这个放电部25a、25b和相对电极26构成了冲撞带电方式的第一带电部20a和扩散带电方式的第二带电部20b。还有,左右放电部25a、25b和位于它下侧的相对电极26之间,也只是由这个放电部25a、25b和相对电极26构成了冲撞带电方式的第一带电部20a和扩散带电方式的第二带电部20b。这样,因为相对于放电部25a、25b只用一个相对电极26构成了第一带电部20a和第二带电部20b,所以这个实施方式中,采用了在相对电极26的外周整个区域设置了空间S2的构成。
这样做,放电部(放电电极25)和相对电极26之间形成的电力线,就包含了在放电电极25和相对电极26之间形成的弯曲度小的电力线和通过放电电极25和相对电极26外侧的绕到相对电极26的背面的弯曲度大的电力线。
因此,在两电极之间发生:由沿着弯曲度小的电力线离子射入相对电极26的现象而成立的冲撞带电方式的放电、及由从弯曲度大的电力线飞离离子飞入空气中的现象而成立的扩散带电方式的放电。
这样产生冲撞带电和扩散带电,所以即便是采用这个变形例的构成,也可以获得与所述各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还有,因为相对电极26的数量比图3、图4的例减少了,所以进一步简化了构成。
(变形例4)
变形例4,是使放电电极25的构成与图6中的例不同的例。
具体地讲,如图19所示,这个放电电极25,具有导电性的棒状基部25c、固定在这个棒状基部25c上的顶端尖尖的多个针状放电部25a、25b。各放电部25a、25b直角地固定在棒状基部25c上。还有,放电部25a、25b,以两条为一组,使各组的两条在一直线上,所有的放电部25a、25b沿着一个假想平面配置。这个例中也是,以图右侧的放电部为上游侧放电部25a,以图左侧的放电部为下游侧放电部25b。
相对于这个放电电极25,相对电极26是上下配置的。相对电极26,沿着通过上游侧放电部25a顶端的垂直面配置。各相对电极26,从上游侧放电部25a起等间隔地相互平行地配置。还有,作为这个相对电极26,还可以将假想线所表示下游侧相对电极26b设置在放电电极25的棒状基部25c的上下与该棒状基部25c平行。这个下游侧相对电极26b也是上下各自配置在从放电电极25的棒状基部25c等间隔的位置。
即便是这样构成,也是放电部25a、25b(放电电极25)和相对电极26之间形成了:在放电电极25和相对电极26之间形成的弯曲度小的电力线和通过放电电极25和相对电极26外侧的绕到相对电极26的背面的弯曲度大的电力线。
因此,在两电极25、26之间发生:由沿着弯曲度小的电力线离子射入相对电极26的现象而成立的冲撞带电方式的放电、及由从弯曲度大的电力线飞离离子飞入空气中的现象而成立的扩散带电方式的放电。为此,即便是采用这个变形例的构成,也可以获得与所述各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
(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
说明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
这个第三实施方式,是将本发明所涉及的带电装置1应用于空气净化装置(空气处理装置)10的例。图20,是表示空气净化装置10的概略内部构造的剖面图。
这个空气净化装置10包括长方体的中空壳体11,在这个壳体11内收纳着多个功能部件。壳体11的一个壁面上形成了空气吸入口12a,在与这个空气吸入口12a相对的壁面上形成了空气吹出口12b。空气吸入口12a上,设置了捕捉包含在被处理空气中的尘埃(浮游粒子)中粒径较大的粒子的预滤器14。
壳体11内,形成了从空气吸入口12a向空气吹出口12b流过空气的空气通路13。这个空气通路13上,配置了从空气流动方向的上游侧向下游侧顺序的带电部20、集尘部(电集尘部)30、吸附部件15、以及螺旋式鼓风机16。
带电部20,上下配置了相互具有相同构成的两组。各带电部20,与图3至图5的第二实施方式中说明的一样,是由放电电极25和相对电极26构成的。放电电极25,是配置为与空气流动方向平行的配置的带板状电极,带状的基板部25c的两边缘部上形成了几乎是等间距顶端成为锐角的三角状突起25a、25b。由这个突起25a、25b形成了放电部。放电部25a、25b上包含位于空气流方向上游侧的上游侧放电部25a和位于空气流方向下游侧的下游侧放电部25b。
相对电极26是棒状(或柱状)电极,夹着放电电极25上下两侧各设置了两条,它们分别包含位于空气流方向上游侧的相对电极(上游侧相对电极)26a和位于空气流方向下游侧的相对电极(下游侧相对电极)26b。上游侧相对电极26a,配置为与通过上游侧放电部25a的顶端至几乎顶端的假想垂直面上的放电电极25平行。还有,下游侧相对电极26b,在通过放电电极25的中心线至几乎中心线的假想垂直面上,配置与该放电电极25平行。
放电电极25上连接着放电用的直流高压电源27的负极,相对电极26上连接着该电源27的正极。这个高压电源27,正极一侧接地。
集尘部30,具有连接着集尘用的直流高压电源28的负极的第一电极31和连接着该电源28的正极的第二电极32。电源28的正极接地。第一电极31和第二电极32,既可以是等间隔交替配置的电极板,也可以是将第二电极32制成格子状再在各格子内的小空间中配置棒状至针状的第一电极31。
吸附部件15,尽管没有详细图示,是在沿着空气流方向具有多数细微的空气流通孔的蜂窝状基材的表面上,附着了吸附臭气成分的沸石等的吸附剂细微粉末的部件。这个吸附部件15上,附着吸附剂的同时还附着了除臭触媒的细微粉末。这个吸附部件15,当空气中的臭气物质的一部分没有被集尘部30捕捉而通过了的情况下,由吸附剂捕捉这部分臭气物质,在它的表面上由除臭触媒的细微粉末的作用而分解。这个除臭触媒的细微粉末,可以使用由带电部20的放电而产生的热或光、臭氧等的活性物质等激活促进臭气成分的分解反应的热触媒或光触媒。
如以上的说明,这个空气净化装置10包括使被处理空气中的尘埃带电的带电部20、以及捕集带了电的尘埃的集尘部(电集尘部)30。并且,所述带电部20,与第一、第二实施方式一样,包括冲撞带电方式的第一带电部20a和扩散带电方式的第二带电部20b。
这个空气净化装置10,是进行使被处理空气中的尘埃带电的带电步骤和电捕集带了电的尘埃的电集尘步骤的装置,所述带电步骤,是进行冲撞带电方式的第一带电步骤和扩散带电方式的第二带电步骤的步骤。
-运转动作-
若启动这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空气净化装置10,螺旋式鼓风机16旋转,被处理空气的室内空气从空气吸入口12a吸入壳体11。给带电部20的放电电极25和相对电极26之间赋予电位差,从放电电极25飞出离子。从放电电极25的上游侧放电部25a飞出的离子几乎都到达上游侧相对电极26a,但是从下游侧放电部25b飞出的离子则几乎没有到达下游侧相对电极26b而是扩散到空气中。
也就是说,这个空气净化装置10,是进行使被处理空气中的尘埃带电的带电步骤和电捕集带了电的尘埃的电集尘步骤的空气处理方法中,作为带电步骤,进行冲撞带电方式的第一带电步骤和扩散带电方式的第二带电步骤。
冲撞带电方式具有容易使微米级粒子(1μm以上)的较大的尘埃(浮游粒子)带电的特性,而扩散带电方式具有容易使亚微米级粒子(1μm未满)的较小的尘埃带电的特性。并且,第一带电部20a是冲撞带电方式,从上游侧放电部25a飞出的离子几乎全部到达上游侧相对电极26a。离子密集在上游侧放电部25a和上游侧相对电极26a之间,在它们之间使被处理空气流过时微米级粒子的较大的尘埃带电。另一方面,第二带电部20b是扩散带电方式,从下游侧放电部25b飞出的离子几乎全部释放到空气中。因此,离子分散到该空气中,被处理空气流过这个空间时亚微米级粒子的较小的尘埃带电。
被处理空气,在亚微米级粒子的小粒径尘埃到微米级粒子的大粒径尘埃都带电的状态下,流入集尘部30。集尘部30,因为具有带负电荷的第一电极31和带正电荷的第二电极32,所以离子化了的尘埃就能够为库伦力而捕捉。
还有,集尘部的后段上配置了附着了除臭触媒的细微粉末的吸附部件15,臭气成分被除去、分解。
并且,除去了尘埃臭气成分也被分解了的被处理空气从空气吹出口12b吹到室内空间。
-第三实施方式的效果-
这个第三实施方式中也是,采用了冲撞带电方式和扩散带电方式的两种带电方式,可以使空气中的尘埃从亚微米级粒子到微米级粒子都带电除去。因此,防止了能够除去尘埃的粒径的局限。
还有,若只是采用冲撞带电方式,或者只是采用扩散带电方式,装置就会变大,但是这个实施方式中,通过采用冲撞带电方式和扩散带电方式双方,装置10的小型化就成为可能。
再有,尽管这个实施方式中采用了扩散带电方式但是没有使离子释放到室内而是在壳体11内使得尘埃带电,所以就可以防止了带了电的尘埃附着在房间墙上而使墙壁污秽。
(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
说明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
这个第四实施方式,是将与第三实施方式相同的本发明所涉及的带电装置1应用于空气净化装置(空气处理装置)10的例,但是装置10的具体构成与第三实施方式不同。图21,是表示空气净化装置10的概略内部构造的剖面图。
这个空气净化装置10包括中空的壳体11,在这个壳体11内收纳着多个功能部件。这个壳体11上,上下(或左右)的壁面上图的右侧端形成了空气吸入口12a,上下(或左右)的一个壁面上图的左侧端部形成了空气吹出口12b。空气吸入口12a上,设置了捕捉包含在被处理空气中的尘埃(浮游粒子)中粒径较大的粒子的预滤器14。
壳体11内,形成了从空气吸入口12a向空气吹出口12b流过空气的空气通路13。这个空气通路13上,配置了从空气流动方向的上游侧向下游侧顺序的带电部20、集尘部30、吸附部件15、以及离心式鼓风机(希洛可风式鼓风机)17。所述空气通路13,从壳体11的上下(或左右)进入空气吸入口12a后向着空气吹出口12b的方向几乎是直角弯曲,在希洛可风式鼓风机17处向着空气吹出口12b的方向再一次弯曲。
带电部20,上下配置了相互具有相同构成的两组。各带电部20,与图3至图5的第二实施方式中说明的一样,是由放电电极25和相对电极26构成的。放电电极25,是配置为与空气流动方向平行的配置的带板状电极,带状的基板部25c的两边缘部上形成了几乎是等间距顶端成为锐角的三角状突起25a、25b。由这个突起25a、25b形成了放电部。放电部25a、25b上包含位于空气流方向上游侧的上游侧放电部25a和位于空气流方向下游侧的下游侧放电部25b。
相对电极26是棒状电极,夹着放电电极25两侧各设置了两条,它们分别具有位于空气流方向上游侧的相对电极(上游侧相对电极)26a和位于空气流方向下游侧的相对电极(下游侧相对电极)26b。上游侧相对电极26a,配置为与通过上游侧放电部25a的顶端至几乎顶端的假想垂直面上的放电电极25平行。还有,下游侧相对电极26b,在通过放电电极25的中心线至几乎中心线的假想垂直面上,配置与该放电电极25平行。
在被处理空气通过这个带电部20后的位置空气通路13弯曲。空气通路13上,集尘部30的上游侧配置了导气部件18(整理诱导气流部件)。还有,空气通路13上,在集尘部30的下游侧,配置了与第三实施方式相同构成的集尘部30和附着了吸附剂及除臭触媒的细微粉末的吸附部件15。
在吸附部件15的下游侧,配置了作为向希洛可风式鼓风机17引导空气流的引导部件的喇叭口19。由这个喇叭口向希洛可风式鼓风机17导入的空气,由这个希洛可风式鼓风机17改变流动方向,从空气吹出口12b吹出壳体11外。
另外,这个实施方式中,省略了带电部20和集尘部30的电源的图示。
-运转动作-
若启动这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空气净化装置10,希洛可风式鼓风机17开始旋转,被处理空气的室内空气从空气吸入口12a吸入壳体11内。给带电部20的放电电极25和相对电极26之间赋予电位差,从放电电极25飞出离子。从放电电极25的上游侧放电部25a飞出的离子几乎都到达上游侧相对电极26a,但是从下游侧放电部25b飞出的离子则几乎没有到达下游侧相对电极26b而是扩散到空气中。在此之际,由于空气通路13弯曲着就提高了扩散效果。
从上游侧放电部25a飞出的离子密集在上游侧放电部25a和上游侧相对电极26a之间,在它们之间使被处理空气流过时微米级粒子的较大的尘埃带电。另一方面,从下游侧放电部25b飞出的离子几乎全部释放到壳体11内的空间在该空间内扩散,被处理空气流过这个空间时亚微米级粒子的较小的尘埃带电。
被处理空气,在亚微米级粒子的小粒径尘埃到微米级粒子的大粒径尘埃都带电的状态下,流入集尘部30。集尘部30,因为具有带负电荷的第一电极31和带正电荷的第二电极32,所以离子化了的尘埃就能够为库伦力而捕捉。
由于通过了集尘部30被处理空气中的尘埃几乎都被除去,但是也还存在着没有被集尘部30捕捉流向空气吹出口12b的尘埃。这个通过了集尘部30的尘埃,被吸附部件15所捕捉。还有,吸附部件15上附着了除臭触媒的细微粉末,在那里臭气成分被分解。
并且,除去了尘埃臭气成分也被分解了的被处理空气从空气吹出口12b吹到室内空间。
-第四实施方式的效果-
这个第四实施方式中也是,通过采用冲撞带电方式和扩散带电方式的两种带电方式,可以使空气中的尘埃从亚微米级粒子到微米级粒子都带电除去。因此,防止了能够除去尘埃的粒径的偏离。
还有,若只是采用冲撞带电方式,或者只是采用扩散带电方式,装置就会变大,但是这个实施方式中,通过采用冲撞带电方式和扩散带电方式双方,装置10的小型化就成为可能。还有,因为是在紧挨着带电部20后面弯曲空气通路13,就容易提高离子的扩散效果,即便是小型化了装置10也可以得到高效率。
再有,尽管这个实施方式中采用了扩散带电方式但是没有使离子释放到室内而是在壳体11内使得尘埃带电,所以就可以防止了带了电的尘埃附着在房间墙上而使墙壁污秽。
(其他实施方式)
所述的实施方式,还可以是以下的构成。
例如,在锯齿状的放电电极25上下各设置了一条棒状相对电极26的构成中,如图22(a)或图22(b)所示,还可以将相对电极26配置在比放电电极25的上游侧的端部更靠气流上游侧。这种情况下的电极尺寸以及电压的一例表示在图23中。在图中,若以
Figure GPA00001115347200271
为相对电极的直径,D为上游侧放电部25a的顶端和相对电极26的距离,V为放电电极上施加的电压,t为放电电极25的厚度,A为带状基板部25c的宽度,B为基板部25c到各放电部25a、25b的突出尺寸,θ为放电部25a、25b顶端角度,则设定为
Figure GPA00001115347200272
15mm≤D≤35mm
-7kV≤V≤-10kV
10μm≤t≤100μm
A=8mm
B=5mm
C=25mm
10°≤t≤30°
表示的值。
还有,图24中表示了横向吸入方式的空气净化装置,将带电部20的放电电极25的长度设定为L,L=300mm。
并且,通过如上所述那样的尺寸构成,冲撞带电和扩散带电就能有效地发生。另外,放电电极25和相对电极26都可以使用不锈钢,也可以使用其它的导电性材料。
还有,锯齿状的放电电极25的上下各设置了两条棒状相对电极26a、26b的构成中,如图25(a)及图25(b)所示,比从放电电极25到第一带电部20a的相对电极26a为止的距离,还可以使从该放电电极25到第二带电部20b的相对电极26b为止的距离大。若增大放电电极25和第二带电部20b的相对电极26b的间隔就会减小冲撞带电的比例,在第二带电部20b就容易引起扩散带电。
还有,所述实施方式中,是在第二带电部20b的相对电极26b上使用了棒状至柱状的断面为圆形的电极,但是,这个相对电极26b上,如图26所示,还可以使用顶点角度是钝角的断面多角形的电极。图的例是表示断面为正八角形的放电电极26b。这种情况下,第二带电部20b的相对电极26b,对角尺寸或直径尺寸
Figure GPA00001115347200281
在放电电极25和相对电极26之间的尺寸D的1/5以下且比零毫米大。
再有,在第二至第四实施方式中,第一带电部20a的相对电极26a和第二带电部20b的相对电极26b并非必需是相同的形状,还可以是冲撞带电方式的第一带电部20a中可以使相对电极26a为板状或粗棒状而使得离子容易飞入,而扩散带电方式的第二带电部20b中可以使相对电极26b为细棒状而使得离子不易飞入。
再有,集尘部30,不限使用电极板等的方式,还可以使用静电网的构成。还有,带电部20以及集尘部30的电极的极性并非所述各实施方式中的所限,例如还可以是相反的。
还有,锯齿状的放电电极,如图27(a)至图27(b)所示,还可以是左右非对称的。图27(a)的例,是改变了左右放电部的数量的例,可以使冲撞带电电流和扩散带电电流的比例与左右对称的不同。图27(b)的例是左右都减少了放电部的数量设为交错配置的例(在左右不同的位置上交替配置放电部的例)。还有,图27(c)的例,是在带板左右侧边缘部的只是一个上形成了放电部的例。即便是使用这些放电电极,通过适当地配置相对电极,可以同时激起冲撞带电和扩散带电提高集尘效率。
放电电极的齿的形状,能够采用如图28(a)所示的等腰三角形、图28(b)所示的直角三角形、或如图28(c)所示的钝角三角形等。
还有,还可以是如图29(a)所示的将锯齿状电极的左右边缘部曲折成槽钢断面形状、或如图29(b)所示的V字形。即便是使用这些放电电极,通过适当地配置相对电极,可以同时激起冲撞带电和扩散带电提高集尘效率。
另外,以上的实施方式,从本质上不过是优选的示例,无意于限制本发明、本发明的适用物或者本发明的用途范围。
-产业上的实用性-
如以上说明那样,本发明,对于使被处理空气中的尘埃等的浮游粒子带电的带电装置和带电方法、及捕集带了电的尘埃的空气处理装置及空气处理方法是有用的。

Claims (39)

1.一种带电装置,包括使被处理空气中的浮游粒子带电的带电部(20),其特征在于:
所述带电部(20),包括冲撞带电方式的第一带电部(20a)和扩散带电方式的第二带电部(20b),
设置在所述第二带电部(20b)的放电电极(25),是由在带状部件的至少一个边缘部上具有以规定间隔形成的近似三角形的板状突起的板状电极构成的,
在被处理空气的流动方向的上游侧配置所述第一带电部(20a),在下游侧配置所述第二带电部(20b),
所述第一带电部(20a)的放电电极(25a)和所述第二带电部(20b)的放电电极(25b)是由一体型放电电极(25)构成的,
相对于所述放电电极(25),在气流的上游侧配置了所述第一带电部(20a)的相对电极(26a),在气流的下游侧配置了所述第二带电部(20b)的相对电极(26b),
所述第一带电部(20a)的相对电极(26a)和所述第二带电部(20b)的相对电极(26b)是由分体型相对电极(26)构成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电装置,其特征在于:
设置在所述第二带电部(20b)的放电电极(25)由锯齿状电极构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电装置,其特征在于:
设置在所述第二带电部(20b)的相对电极(26),配置在从所述放电电极(25)的放电方向偏离的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带电部(20b)的相对电极(26),是由顶点角度成钝角的断面为多角形的棒状电极构成的。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带电部(20b)的相对电极(26),是由断面为圆形的棒状电极构成的。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带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带电部(20b)的相对电极(26),它的对角尺寸在放电电极(25)和相对电极(26)之间的尺寸的1/5以下且比零毫米大。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带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带电部(20b)的相对电极(26),它的直径尺寸在放电电极(25)和相对电极(26)之间的尺寸的1/5以下且比零毫米大。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带电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相对于所述第二带电部(20b)的相对电极(26)与放电电极(25)相反的一侧设置了空间(S1)。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带电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相对于所述第二带电部(20b)的相对电极(26)与放电电极(25)相反的一侧设置了空间(S1)。
10.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带电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二带电部(20b)的相对电极(26)的外周整个空间区域设置了空间(S2)。
11.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带电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二带电部(20b)的相对电极(26)的外周整个空间区域设置了空间(S2)。
12.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带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带电部(20b)的相对电极(26)配置在被处理空气流的空气流路内。
13.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带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带电部(20b)的相对电极(26)配置在被处理空气流的空气流路内。
14.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带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带电部(20b)的相对电极(26)配置在被处理空气流的空气流路内。
15.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带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带电部(20b)的相对电极(26)配置在被处理空气流的空气流路内。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电装置,其特征在于:
若流过所述放电电极(25)的电流为I1,流过相对电极(26)的电流为I2,则所述带电装置构成为:在两电极(25、26)上流过冲撞带电电流I2和扩散带电电流(I1-I2)的双方。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带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扩散带电电流占冲撞带电电流I2和扩散带电电流(I1-I2)的合计电流的比例在5%以上且在60%以下。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带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扩散带电电流占冲撞带电电流I2和扩散带电电流(I1-I2)的合计电流的比例在10%以上且在30%以下。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带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扩散带电电流占冲撞带电电流I2和扩散带电电流(I1-I2)的合计电流的比例在15%以上且在30%以下。
20.一种带电装置,包括使被处理空气中的浮游粒子带电的带电部(20),其特征在于:
所述带电部(20),包括冲撞带电方式的第一带电部(20a)和扩散带电方式的第二带电部(20b),
设置在所述第二带电部(20b)的放电电极(25),是由在带状部件的至少一个边缘部上具有以规定间隔形成的近似三角形的板状突起的板状电极构成的,
在被处理空气的流动方向的上游侧配置所述第一带电部(20a),在下游侧配置所述第二带电部(20b),
所述第一带电部(20a)的放电电极(25a)和所述第二带电部(20b)的放电电极(25b)是由一体型放电电极(25)构成的,
相对于所述放电电极(25),在气流的上游侧配置了所述第一带电部(20a)的相对电极(26a),在气流的下游侧配置了所述第二带电部(20b)的相对电极(26b),
所述一体型放电电极(25)包括构成所述第一带电部(20a)的放电电极(25a)的第一放电部(25a)和构成所述第二带电部(20b)的放电电极(25b)的第二放电部(25b),
所述第一带电部(20a)的相对电极(26a)和所述第二带电部(20b)的相对电极(26b)是由一体型相对电极(26)构成,该一体型相对电极(26)配置在与距离第二放电部(25b)相比更靠近第一放电部(25a)的位置。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带电装置,其特征在于:
设置在所述第二带电部(20b)的放电电极(25)由锯齿状电极构成。
22.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带电装置,其特征在于:
设置在所述第二带电部(20b)的相对电极(26),配置在从所述放电电极(25)的放电方向偏离的位置。
23.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带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带电部(20b)的相对电极(26),是由顶点角度成钝角的断面为多角形的棒状电极构成的。
24.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带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带电部(20b)的相对电极(26),是由断面为圆形的棒状电极构成的。
25.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带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带电部(20b)的相对电极(26),它的对角尺寸在放电电极(25)和相对电极(26)之间的尺寸的1/5以下且比零毫米大。
26.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带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带电部(20b)的相对电极(26),它的直径尺寸在放电电极(25)和相对电极(26)之间的尺寸的1/5以下且比零毫米大。
27.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带电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相对于所述第二带电部(20b)的相对电极(26)与放电电极(25)相反的一侧设置了空间(S1)。
28.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带电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相对于所述第二带电部(20b)的相对电极(26)与放电电极(25)相反的一侧设置了空间(S1)。
29.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带电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二带电部(20b)的相对电极(26)的外周整个空间区域设置了空间(S2)。
30.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带电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二带电部(20b)的相对电极(26)的外周整个空间区域设置了空间(S2)。
31.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带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带电部(20b)的相对电极(26)配置在被处理空气流的空气流路内。
32.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带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带电部(20b)的相对电极(26)配置在被处理空气流的空气流路内。
33.根据权利要求29所述的带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带电部(20b)的相对电极(26)配置在被处理空气流的空气流路内。
34.根据权利要求30所述的带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带电部(20b)的相对电极(26)配置在被处理空气流的空气流路内。
35.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带电装置,其特征在于:
若流过所述放电电极(25)的电流为I1,流过相对电极(26)的电流为I2,则所述带电装置构成为:在两电极(25、26)上流过冲撞带电电流I2和扩散带电电流(I1-I2)的双方。
36.根据权利要求35所述的带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扩散带电电流占冲撞带电电流I2和扩散带电电流(I1-I2)的合计电流的比例在5%以上且在60%以下。
37.根据权利要求36所述的带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扩散带电电流占冲撞带电电流I2和扩散带电电流(I1-I2)的合计电流的比例在10%以上且在30%以下。
38.根据权利要求37所述的带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扩散带电电流占冲撞带电电流I2和扩散带电电流(I1-I2)的合计电流的比例在15%以上且在30%以下。
39.一种空气处理装置,包括使被处理空气中的尘埃带电的带电部(20)和捕集带了电的尘埃的电集尘部(30),其特征在于:
所述带电部(20),是由包括冲撞带电方式的第一带电部(20a)和扩散带电方式的第二带电部(20b)的权利要求1或20所述的带电装置构成。
CN2008801134951A 2007-10-29 2008-10-08 带电装置、空气处理装置、带电方法、以及空气处理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84216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7279957 2007-10-29
JP2007-279957 2007-10-29
JP2008209716A JP5304096B2 (ja) 2007-10-29 2008-08-18 荷電装置及び空気処理装置
JP2008-209716 2008-08-18
PCT/JP2008/002840 WO2009057250A1 (ja) 2007-10-29 2008-10-08 荷電装置、空気処理装置、荷電方法、及び空気処理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842163A CN101842163A (zh) 2010-09-22
CN101842163B true CN101842163B (zh) 2013-07-10

Family

ID=4059065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801134951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842163B (zh) 2007-10-29 2008-10-08 带电装置、空气处理装置、带电方法、以及空气处理方法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8454734B2 (zh)
EP (1) EP2208538A4 (zh)
JP (1) JP5304096B2 (zh)
KR (1) KR20100085089A (zh)
CN (1) CN101842163B (zh)
AU (1) AU2008320310B2 (zh)
WO (1) WO2009057250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564924B1 (en) 2008-10-14 2013-10-22 Global Plasma Solutions, Llc Systems and methods of air treatment using bipolar ionization
EP2686085B1 (en) 2011-03-15 2018-05-02 KAZ Europe SA Improved ion filtration air cleaner and method
JP5816810B2 (ja) * 2011-04-22 2015-11-18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電気集塵装置
NL2008621C2 (en) * 2012-04-11 2013-10-15 Univ Delft Tech Apparatus with conductive strip for dust removal.
NL2007755C2 (en) * 2011-11-09 2013-05-13 Univ Delft Tech Apparatus with conductive strip for dust removal.
RS59946B1 (sr) * 2011-11-09 2020-03-31 Memic Europe B V Uređaj sa provodljivom trakom za uklanjanje prašine i postupak za isto
HU231152B1 (hu) * 2014-11-26 2021-04-28 László Schlemmer Szűrőmodulokból összeállított levegőtisztító berendezés, valamint eljárás nanométer méretű szennyező elemi részecskéket tartalmazó levegő tisztítására
KR101754712B1 (ko) 2015-01-23 2017-07-07 주식회사제4기한국 공기조화기용 전기집진장치
JP6460890B2 (ja) 2015-04-06 2019-01-30 アマノ株式会社 荷電装置及び電気集塵機
CN105396696B (zh) * 2015-12-07 2019-04-16 北京国能中电节能环保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错列式立齿湿式电除尘器中的阴极线
JP6692267B2 (ja) * 2016-09-20 2020-05-13 株式会社東芝 集塵装置および空気調和装置
JP2018089585A (ja) * 2016-12-05 2018-06-14 三星電子株式会社Samsung Electronics Co.,Ltd. 濾材、空気清浄フィルタ、ハイブリッド空気清浄フィルタ及び空気清浄機
JP2020024285A (ja) * 2018-08-07 2020-02-13 エイチピー プリンティング コリア カンパニー リミテッドHP Printing Korea Co., Ltd. 画像形成システム、電流制御プログラム
KR102079796B1 (ko) * 2018-10-04 2020-02-20 두산중공업 주식회사 집진 모듈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탈황 장치
CN111715010A (zh) * 2019-03-21 2020-09-29 北京康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轴流旋风凝并式空气过滤方法和装置
KR20230166234A (ko) * 2022-05-30 2023-12-07 주식회사 새영테크놀로지 팬리스 미세먼지 집진 장치
EP4332436A1 (de) * 2022-09-01 2024-03-06 SL-Technik GmbH Biomasse-heizanlage mit einer verbesserten elektrostatischen filtereinrichtung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018577A (en) * 1973-04-23 1977-04-19 Ishikawajima-Harima Jukogyo Kabushiki Kaisha Particle charging device for use in an electric dust collecting apparatus
CN2107948U (zh) * 1991-12-24 1992-06-24 枣庄市水泥厂 库顶电收尘器
JP3136006U (ja) * 2007-07-26 2007-10-04 シンコー技研株式会社 電気集塵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2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145353B2 (zh) 1972-12-19 1976-12-03
US3803808A (en) * 1972-09-20 1974-04-16 Ishikawajima Harima Heavy Ind Two-stage type of electric dust arrester
JPS4954971A (zh) * 1972-09-28 1974-05-28
JPS49111885U (zh) * 1972-11-11 1974-09-25
US3836371A (en) 1973-02-07 1974-09-17 Dow Corning Polish ingredient
JPS572390B2 (zh) 1973-09-07 1982-01-16
JPS50111779U (zh) 1974-01-26 1975-09-11
JPS54136476A (en) * 1978-04-14 1979-10-23 Hitachi Ltd 2-step load type electric dust collector
US4265641A (en) * 1979-05-18 1981-05-05 Monsanto Company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article charging and particle collecting
SU1035477A1 (ru) 1982-01-08 1983-08-15 Тартуский Ордена Трудового Красного Знамени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ый Университет Способ определени спектрального состава аэрозол по размерам частиц
JPS60132661A (ja) * 1983-12-20 1985-07-15 Nippon Soken Inc 空気清浄器
JPS60153958A (ja) * 1984-01-24 1985-08-13 Funaki Denki Seisakusho:Kk イオン流による空気清浄器とその集じん電極
JPS6150656A (ja) * 1984-08-14 1986-03-12 Corona Giken Kogyo Kk 電気集塵装置
US4778493A (en) * 1986-04-28 1988-10-18 Maxwell Laboratories, Inc. Electrostatic precipitator with means for the enhanced charging and collection of fine particles
SU1667929A1 (ru) 1989-01-09 1991-08-07 Всесоюзный Научно-Исследовательский Институт Безопасности Труда В Горнорудной Промышленности Аппарат дл очистки газов
DE4139474A1 (de) * 1990-11-30 1992-06-04 Toshiba Kawasaki Kk Elektro-staubabscheideanlage
JP2562557B2 (ja) 1993-06-04 1996-12-11 日立プラント建設 株式会社 電気集塵装置の荷電方法
JP3358008B2 (ja) * 1994-01-31 2002-12-16 株式会社エルデック 電気集塵装置
US5733360A (en) * 1996-04-05 1998-03-31 Environmental Elements Corp. Corona discharge reactor and method of chemically activating constituents thereby
DE19650585C2 (de) * 1996-12-06 2001-11-22 Appbau Rothemuehle Brandt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r elektrischen Aufladung und Abtrennung schwierig abzuscheidender Partikel aus einem Gasfluid
JP2002500562A (ja) * 1998-03-23 2002-01-08 コーニンクレッカ フィリップス エレクトロニクス エヌ ヴィ 空気清浄機
JP2001286786A (ja) * 2000-04-06 2001-10-16 Sumitomo Heavy Ind Ltd 電気集塵装置
US20040025690A1 (en) * 2001-09-10 2004-02-12 Henry Krigmont Multi-stage collector
US7019244B2 (en) * 2002-04-20 2006-03-28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Electrostatic precipitator
US7285155B2 (en) * 2004-07-23 2007-10-23 Taylor Charles E Air conditioner device with enhanced ion output production features
JP2006116492A (ja) 2004-10-25 2006-05-11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空気清浄装置
DE502004010206D1 (de) * 2004-11-03 2009-11-19 Grimm Aerosol Technik Gmbh & C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r Messung der Anzahlkonzentration und des mittleren Durchmessers von in einem Trägergas suspendierten Partikeln
EP1681550A1 (de) * 2005-01-13 2006-07-19 Matter Engineering AG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r Messung von Anzahlkonzentration und mittlerem Durchmesser von Aerosolpartikeln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018577A (en) * 1973-04-23 1977-04-19 Ishikawajima-Harima Jukogyo Kabushiki Kaisha Particle charging device for use in an electric dust collecting apparatus
CN2107948U (zh) * 1991-12-24 1992-06-24 枣庄市水泥厂 库顶电收尘器
JP3136006U (ja) * 2007-07-26 2007-10-04 シンコー技研株式会社 電気集塵装置

Non-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P昭60-153958A 1985.08.13
JP昭和49-111885U 1974.09.25
JP特开2001-286786A 2001.10.16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09131829A (ja) 2009-06-18
US8454734B2 (en) 2013-06-04
EP2208538A1 (en) 2010-07-21
JP5304096B2 (ja) 2013-10-02
EP2208538A4 (en) 2013-02-13
US20100251889A1 (en) 2010-10-07
AU2008320310A1 (en) 2009-05-07
AU2008320310B2 (en) 2011-12-08
CN101842163A (zh) 2010-09-22
KR20100085089A (ko) 2010-07-28
WO2009057250A1 (ja) 2009-05-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842163B (zh) 带电装置、空气处理装置、带电方法、以及空气处理方法
CN101842164B (zh) 空气处理装置
US7806952B2 (en) Apparatus, system, and method for enhancing air purification efficiency
JP2010007871A (ja) 換気装置
US10005085B2 (en) Ion filtration air cleaner
JP2008018425A (ja) 集塵装置
CN106999951B (zh) 湿式静电除尘器以及处理废气的方法
JP5056475B2 (ja) 空気処理装置
JPS59209664A (ja) 送風装置
JP5098885B2 (ja) 荷電装置及び空気処理装置
JP2010110692A (ja) 荷電装置及び空気処理装置
KR20200073964A (ko) 탄소섬유를 이용한 정전집진장치를 구비한 가전기기
JP2014108371A (ja) 放電ユニット及び空気清浄機
JP6508356B2 (ja) 放電デバイス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空気調和装置
JP2015127031A (ja) 荷電装置及び空気処理装置
JP2015127025A (ja) 荷電装置及び空気処理装置
Podlinski et al. EHD devices with parallel and in series spiked electrodes for air pumping and cleaning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0710

Termination date: 20191008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