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842146A - 调湿装置 - Google Patents
调湿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1842146A CN101842146A CN200880113899.0A CN200880113899A CN101842146A CN 101842146 A CN101842146 A CN 101842146A CN 200880113899 A CN200880113899 A CN 200880113899A CN 101842146 A CN101842146 A CN 101842146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heat exchanger
- air
- adsorption heat
- action
- runn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0008—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for air-humidification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D—SEPARATION
- B01D53/00—Separation of gases or vapours; Recovering vapours of volatile solvents from gases; Chemical or biological purification of waste gases, e.g. engine exhaust gases, smoke, fumes, flue gases, aerosols
- B01D53/26—Drying gases or vapours
- B01D53/261—Drying gases or vapours by adsorption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D—SEPARATION
- B01D53/00—Separation of gases or vapours; Recovering vapours of volatile solvents from gases; Chemical or biological purification of waste gases, e.g. engine exhaust gases, smoke, fumes, flue gases, aerosols
- B01D53/26—Drying gases or vapours
- B01D53/265—Drying gases or vapours by refrigeration (condensation)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3/00—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 F24F3/12—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 F24F3/14—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dehumidification
- F24F3/1411—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dehumidification by absorbing or adsorbing water, e.g. using an hygroscopic desiccant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3/00—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 F24F3/12—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 F24F3/14—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dehumidification
- F24F3/1411—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dehumidification by absorbing or adsorbing water, e.g. using an hygroscopic desiccant
- F24F3/1429—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dehumidification by absorbing or adsorbing water, e.g. using an hygroscopic desiccant alternatively operating a heat exchanger in an absorbing/adsorbing mode and a heat exchanger in a regeneration mode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D—SEPARATION
- B01D2253/00—Adsorbents used in seperation treatment of gases and vapours
- B01D2253/10—Inorganic adsorbents
- B01D2253/106—Silica or silicat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D—SEPARATION
- B01D2257/00—Components to be removed
- B01D2257/40—Nitrogen compounds
- B01D2257/406—Ammonia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D—SEPARATION
- B01D2257/00—Components to be removed
- B01D2257/90—Odorous compound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B01D2257/00 - B01D2257/708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D—SEPARATION
- B01D2259/00—Type of treatment
- B01D2259/40—Further details for adsorption processes and devices
- B01D2259/40083—Regeneration of adsorbents in processes other than pressure or temperature swing adsorption
- B01D2259/40086—Regeneration of adsorbents in processes other than pressure or temperature swing adsorption by using a purge ga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D—SEPARATION
- B01D2259/00—Type of treatment
- B01D2259/40—Further details for adsorption processes and devices
- B01D2259/40083—Regeneration of adsorbents in processes other than pressure or temperature swing adsorption
- B01D2259/40088—Regeneration of adsorbents in processes other than pressure or temperature swing adsorption by heating
- B01D2259/40092—Regeneration of adsorbents in processes other than pressure or temperature swing adsorption by heating using hot liquid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Analytical Chemistry (AREA)
- Oil, Petroleum & Natural Ga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Central Air Conditioning (AREA)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 Disinfection, Sterilisation Or Deodorisation Of Air (AREA)
- Drying Of Gas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调湿装置。在该调湿装置(10)的制冷剂回路(50)中设置有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和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制冷剂回路(50)构成为能够让制冷剂的循环方向倒过来。在调湿装置(10)的净化运转过程中,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成为蒸发器的净化运转和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成为蒸发器的净化运转各进行一次。在进行净化运转的过程中,室外空气供向成为蒸发器的吸附热交换器(51、52),室外空气中的水分被吸附热交换器(51、52)吸附。净化运转过程中的吸附热交换器(51、52)的含水量比通常运转过程中多,被吸附热交换器(51、52)吸附的臭味物质,在净化运转过程中借助已被吸附热交换器(51、52)吸附的水分被赶出去。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利用吸附剂调节空气的湿度的调湿装置。
背景技术
至今,已知有一种利用吸附剂进行空气的湿度调节的调湿装置。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包括表面承载有吸附剂的吸附热交换器的调湿装置。
在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调湿装置中,设置有包括两个吸附热交换器的制冷剂回路。该制冷剂回路交替进行第一吸附热交换器为冷凝器而第二吸附热交换器为蒸发器的动作、第二吸附热交换器为冷凝器而第一吸附热交换器为蒸发器的动作。在起蒸发器之作用的吸附热交换器中,空气中的水分被吸附剂吸附。在起冷凝器之作用的吸附热交换器中,水分从吸附剂脱离出来,释放给空气。
专利文献1中所公开的调湿装置,将已通过各个吸附热交换器的空气之一方供向室内,将另一方排向室外。在处于除湿运转状态下的调湿装置中,已通过第一及第二吸附热交换器中起蒸发器之作用的吸附热交换器的空气供向室内,已通过起冷凝器之作用的吸附热交换器的空气排向室外。在处于加湿运转状态下的调湿装置中,已通过第一及第二吸附热交换器中起蒸发器之作用的吸附热交换器的空气排向室外,已通过起冷凝器之作用的吸附热交换器的空气供向室内。
专利文献1:日本公开特许公报特开2006-078108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在调湿装置的运转过程中,吸附剂上不仅吸附有空气中的水分(水蒸气),还吸附有氨等臭味物质。在调湿装置的运转过程中,这样的臭味物质吸附剂里储存起来。因此,在某运转条件下,臭味物质从吸附剂中脱离出来,与已被调湿的空气一起送向室内,而有可能降低室内的舒适性。
本发明正是鉴于所述技术问题完成的。其目的在于:在使用了吸附剂的调湿装置中,根据调湿装置的运转条件从吸附剂中去除臭味物质。
—用以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的发明以一种调湿装置为对象。该调湿装置10包括:具有吸附剂的吸附部件51、52,通过让已取入的空气与所述吸附部件51、52的吸附剂接触,来调节该空气的湿度。该调湿装置10从通常运转和净化运转中择一进行,该通常运转,是一种将通过所述吸附部件51、52之际湿度被调节了的的空气供向室内的运转,该净化运转,是一种为使臭味物质从所述吸附部件51、52中脱离出来,让所述吸附部件51、52吸附已取入的空气中的水分,而使该吸附部件51、52的含水量成为在所述通常运转中的吸附部件51、52的含水量的最大值的运转。
在第一方面的发明中,在调湿装置10中进行通常运转和净化运转。处于通常运转中的调湿装置10,将已取入的空气供向吸附部件51、52,将与吸附部件51、52接触而被除湿或者加湿的空气供向室内。处于净化运转中的调湿装置10,将已取入的空气供向吸附部件51、52,让吸附部件51、52吸附空气中的水分。
在该第一方面的发明中,在进行净化运转的过程中,吸附部件51、52的含水量(亦即被吸附部件51、52吸附的H2O的量)逐渐增多。吸附部件51、52的含水量一增多,到那时为止被吸附剂吸附的臭味物质,便借助已被吸附剂吸附来的水赶出,而从吸附剂中脱离出来。因此,若进行净化运转而使吸附部件51、52的含水量增多,被吸附部件51、52所吸附的臭味物质的量就减少。
在第一方面的发明的净化运转过程中,吸附部件51、52的含水量达到通常运转过程中的吸附部件51、52的含水量以上。因此,在净化运转后的通常运转下,吸附部件51、52的含水量不会超过净化运转过程中的值,从而能够抑制臭味物质从吸附部件51、52中脱离出来。
第二方面的发明是这样的,在所述第一方面的发明中,在表面上承载吸附剂的吸附热交换器51、52作为所述吸附部件设置着,该调湿装置10包括:连接有所述吸附热交换器51、52且载热体流通的载热体回路50,所述载热体回路50,为让所述吸附热交换器51、52吸附空气中的水分,进行将冷却用载热体供向该吸附热交换器51、52的动作,为让水分从所述吸附热交换器51、52中脱离出来,进行将加热用载热体供向该吸附热交换器51、52的动作。
在第二方面的发明中,吸附热交换器51、52作为吸附部件设置在调湿装置10中。在供来了冷却用载热体的吸附热交换器51、52中,空气中的水分被表面上所承载的吸附剂吸附,此时所产生的吸附热被冷却用载热体吸收。另一方面,在供来了加热用载热体的吸附热交换器51、52中,表面上所承载的吸附剂被加热用载热体加热,从已被加热的吸附剂中脱离出来的水分释放给通过吸附热交换器51、52的空气。
第三方面的发明是这样的,在所述第二方面的发明中,让制冷剂循环而进行制冷循环的制冷剂回路50作为所述载热体回路设置着,在处于所述净化运转状态下的所述制冷剂回路50中,制冷剂循环,使得吸附空气中的水分的所述吸附热交换器51、52成为蒸发器,并且,为使该吸附热交换器51、52中的制冷剂的蒸发温度值达到通过该吸附热交换器51、52的空气的露点温度值,进行压缩机53的容量调节。
在第三方面的发明中,制冷剂回路50作为载热体回路设置在调湿装置10中。制冷剂回路50将高压制冷剂作为加热用载热体供向吸附热交换器51、52,将低压制冷剂作为冷却用载热体供向吸附热交换器51、52。在进行净化运转时吸收空气中的水分的吸附热交换器51、52中,所供来的低压制冷剂吸收吸附热而蒸发。
在该第三方面的发明中,在处于净化运转状态下的制冷剂回路50中,进行压缩机53的容量调节,以使起蒸发器之作用的吸附热交换器51、52中的制冷剂的蒸发温度值达到通过该吸附热交换器51、52的空气的露点温度值。吸附热交换器51、52的表面温度比吸附热交换器51、52中的制冷剂的蒸发温度稍高。也就是说,吸附热交换器51、52的表面温度比通过吸附热交换器51、52的空气的露点温度稍高。因此,空气中的水分不会在进行净化运转时成为蒸发器的吸附热交换器51、52的表面上结露。
第四方面的发明是这样的,在所述第三方面的发明中,为使成为蒸发器的所述吸附热交换器51、52的出口处的制冷剂的过热度为一定值,在处于所述净化运转状态下的所述制冷剂回路50中进行膨胀阀55的开度调节。
在第四方面的发明中,净化运转过程中的膨胀阀55的开度被调节,以便使从成为蒸发器的所述吸附热交换器51、52流出的制冷剂的过热度一定。
第五方面的发明是这样的,在所述第二方面的发明中,让制冷剂循环而进行制冷循环的制冷剂回路50作为所述载热体回路设置着,所述制冷剂回路50包括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和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作吸附部件用,所述制冷剂回路50构成为:能够对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成为放热器、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成为蒸发器的状态与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成为放热器、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成为蒸发器的状态进行切换,在所述通常运转过程中,重复交替进行第一通常动作和第二通常动作,将已被除湿的第一空气和已被加湿的第二空气中之一方供向室内,将另一方排向室外,该第一通常动作,是一种将第二空气供向成为放热器的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且将第一空气供向成为蒸发器的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的动作,该第二通常动作,是一种将第二空气供向成为放热器的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且将第一空气供向成为蒸发器的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的动作,在所述净化运转过程中,第一净化动作和第二净化动作各进行一次,将已通过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的室外空气和已通过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的室外空气双方都排向室外,该第一净化动作,是一种将室外空气供向成为放热器的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和成为蒸发器的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双方的动作,该第二净化动作,是一种将室外空气供向成为放热器的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和成为蒸发器的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双方的动作。
在第五方面的发明中,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和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作为吸附部件连接在制冷剂回路50中。制冷剂回路50,通过让制冷剂循环而进行制冷循环。此时,在制冷剂回路50中,制冷剂在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和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中之一吸附热交换器中放热,在另一吸附热交换器中吸热。
在第五方面的发明中,处于通常运转过程中的调湿装置10,重复交替进行第一通常动作和第二通常动作。也就是说,在通常运转下,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和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分别交替进行吸附第一空气中的水分的动作和将已脱离出来的水分释放给第二空气的动作。
在第五方面的发明中,在处于净化运转状态下的调湿装置10中,第一净化动作和第二净化动作各进行一次。在第一净化动作下,室外空气中的水分被成为蒸发器的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吸附,臭味物质被从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中赶出来,且制冷剂在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中向室外空气放热。另一方面,在第二净化动作下,室外空气中的水分被成为蒸发器的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吸附,臭味物质被从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中赶出来,且制冷剂在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中向室外空气放热。在进行净化运转的过程中,已通过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和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的室外空气,分别排向室外。
第六方面的发明是这样的,在所述第五方面的发明中,在所述通常运转过程中,第一通常动作和第二通常动作每隔一定的时间交替进行一次,在所述净化运转过程中,第一净化动作和第二净化动作每隔一定的时间进行一次,所述净化运转过程中的各个净化动作的持续时间,比所述通常运转过程中的各个通常动作的持续时间长。
在第六方面的发明中,净化运转中的各个净化动作所进行的时间长度比通常运转中的各个通常动作所进行的时间长度长。也就是说,室外空气中的水分,在一个比通常运转长的的时间段内,持续地被净化运转中的各个吸附热交换器51、52吸附。
第七方面的发明是这样的,在所述第一方面的发明中,所述净化运转的持续时间被调节成:在该净化运转过程中供向所述吸附部件51、52的空气的绝对湿度越低,该净化运转的持续时间就越长。
在第七方面的发明中,净化运转的持续时间根据通过吸附部件51、52的空气的绝对湿度调节。如果供向吸附部件51、52的空气的绝对湿度降低,空气中的水分就难以被吸附部件51、52吸附,使吸附部件51、52的含水率充分提高所需要的时间就增长。因此,净化运转的持续时间延长。相反,如果供向吸附部件51、52的空气的绝对湿度升高,空气中的水分就容易被吸附部件51、52吸附,使吸附部件51、52的含水率充分提高所需要的时间就减少。因此,净化运转的持续时间缩短。
第八方面的发明是这样的,在所述第一方面的发明中,每当所述通常运转所进行的时间累计值达到规定的基准值的时候,便进行一次所述净化运转。
在第八方面的发明中,每当通常运转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一次,就进行一次所述净化运转,在进行通常运转的过程中停留在吸附部件51、52中的臭味物质被从吸附部件51、52中赶走。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通过让调湿装置10进行净化运转,便能够使吸附部件51、52的含水量上升,而让臭味物质从吸附部件51、52中脱离出去。因此,即使作业人员不亲自到达调湿装置10的安装场所,也能够靠调湿装置10本身的运转来减少在吸附部件51、52中的臭味物质的吸附量。其结果是,能够防止在通常运转下从吸附部件51、52脱离出来的臭味物质与已被调湿的空气一起供向室内,从而能够可靠地提高室内的舒适性。
在本发明的净化运转过程中,吸附部件51、52的含水量会达到通常运转过程中的吸附部件51、52的含水量以上。也就是说,在净化运转后的通常运转下,吸附部件51、52的含水量不会超过净化运转中的值。因此,能够可靠地抑制臭味物质从吸附部件51、52中脱离出来的现象。从这一点来看,也能够确保室内的舒适性。
在上述第三方面的发明中,对制冷剂回路50中的压缩机53的容量进行调节,以便使在净化运转过程中起蒸发器之作用的吸附热交换器51、52中的制冷剂的蒸发温度值达到通过该吸附热交换器51、52的空气的露点温度值。因此,在净化运转过程中,能够在在起蒸发器之作用的吸附热交换器51、52的表面不产生结露的范围内,尽可能地降低吸附热交换器51、52的表面温度。其结果是,既不用进行因为在吸附热交换器51、52中的结露所引起的排水处理,又能够使被处于净化运转过程中的吸附热交换器51、52吸附的水分量最大化。
在上述第五方面的发明中,处于净化运转中的调湿装置10,将室外空气分别供给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和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将通过了各个吸附热交换器51、52的室外空气排向室外。也就是说,调湿装置10进行净化运转,既不从室内吸入空气,也不向室内吹出空气。因此,根据本发明,能够在完全不影响室内环境的情况下,进行净化运转。
在上述第六方面的发明中,在进行净化运转的过程中,各个吸附热交换器51、52吸附空气中的水分的时间,要比在进行通常运转的过程中各个吸附热交换器51、52吸附空气中的水分的时间长。因此,根据本发明,能够可靠地使处于净化运转过程中的51、52的含水量比处于通常运转过程中的各个吸附热交换器51、52的含水量多,从而能够借助净化运转可靠地把臭味物质从吸附热交换器51、52中赶出去。
在上述第七方面的发明中,是根据在净化运转过程中将水分施加给吸附热交换器51、52的室外空气的绝对湿度调节净化运转的持续时间。因此,不管净化运转时空气的状态如何,都能够可靠地提高吸附部件51、52的含水量,从而能够借助净化运转可靠地把臭味物质从吸附部件51、52中赶出去。
附图说明
图1是从前面一侧看到的调湿装置的立体图,该图1中省略了壳体的顶板。
图2是从前面一侧看到的调湿装置的立体图,图2中省略了壳体的一部分和电气部件收纳箱。
图3是调湿装置的俯视图,该图3中省略了壳体的顶板。
图4是省略了调湿装置的一部分后示出的调湿装置的概略俯视图、右视图以及左视图。
图5(A)和图5(B)是表示制冷剂回路的构成的管道系统图,且图5(A)所示的是第一通常动作和第一净化动作中的动作,图5(B)所示的是第二通常动作和第二净化动作中的动作。
图6是表示在除湿换气运转的第一通常动作下,空气的流动情况的调湿装置的概略俯视图、右视图以及左视图。
图7是表示在除湿换气运转的第二通常动作下,空气的流动情况的调湿装置的概略俯视图、右视图以及左视图。
图8是表示在加湿换气运转的第一通常动作下,空气的流动情况的调湿装置的概略俯视图、右视图以及左视图。
图9是表示在加湿换气运转的第二通常动作下,空气的流动情况的调湿装置的概略俯视图、右视图以及左视图。
图10是表示在单纯换气运转下,空气的流动情况的调湿装置的概略俯视图、右视图以及左视图。
图11是表示在净化运转下空气的流动情况的调湿装置的概略俯视图、右视图以及左视图。
图12是表示在净化运转下空气的流动情况的调湿装置的概略俯视图、右视图以及左视图。
图13是表示在净化运转下控制器的控制动作的流程图。
—符号说明—
10 调湿装置
50 制冷剂回路(热媒回路)
51 第一热交换器室(吸附单元)
52 第二热交换器室(吸附单元)
60 控制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的说明。本实施方式的调湿装置10是对室内的湿度进行调节并对室内进行换气的装置,调节了所吸入的室外空气OA的湿度后,再将该室外空气OA供向室内,并同时将所吸入的室内空气RA排向室外。
(调湿装置的整体结构)
适当地参考图1到图4,说明调湿装置10。此外,只要没有特别注明,此处的说明中所用“上”、“下”、“左”、“右”、“前”、“后”、“近”、“远”,皆意味着从前面一侧观察调湿装置10时所看到的方向。
调湿装置10包括壳体11。在壳体11内收纳有制冷剂回路50。在该制冷剂回路50中,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压缩机53、四通换向阀54以及电动膨胀阀55相互连接起来。制冷剂回路50的详情后述。
壳体11形成为略微扁平且高度较低的长方体。在图2所示的壳体11中,偏左较近的侧面(即前面)是前面板部12,偏右较远的侧面(即背面)是背面板部13,偏右较近的侧面是第一侧面板部14,偏左较远的侧面是第二侧面板部15。
在壳体11上形成有室外空气吸入口24、室内空气吸入口23、供气口22以及排气口21。室外空气吸入口24和室内空气吸入口23位于背面板部13,室外空气吸入口24配置在背面板部13的下侧部分;室内空气吸入口23配置在背面板部13的上侧部分。供气口22配置在第一侧面板部14的靠前面板部12一侧的端部附近;排气口21配置在第二侧面板部15的靠前面板部12一侧的端部附近。
在壳体11的内部空间里,设置有上游侧隔板71、下游侧隔板72、中央隔板73、第一隔板74以及第二隔板75。这些隔板71-75都竖着立在壳体11的底板上,对壳体11的内部空间从壳体11的底板到顶板进行划分。
上游侧隔板71及下游侧隔板72,以与前面板部12及背面板部13平行的姿势配置在壳体11的前后方向上,二者间保持有一定的间隔。上游侧隔板71配置得靠背面板部13近,下游侧隔板72配置得靠前面板部12近。
第一隔板74及第二隔板75,以与第一侧面板部14及第二侧面板部15平行的姿势设置着。第一隔板74配置为:与第一侧面板部14保持有一定的间隔,从右侧封堵上游侧隔板71和下游侧隔板72之间的空间;第二隔板75配置为:与第二侧面板部15保持有一定的间隔,从左侧封堵上游侧隔板71和下游侧隔板72之间的空间。
中央隔板73以与上游侧隔板71及下游侧隔板72正交的姿势配置在上游侧隔板71和下游侧隔板72之间。中央隔板73从上游侧隔板71一直设置到下游侧隔板72,将上游侧隔板71和下游侧隔板72之间的空间左右划分开。
壳体11内,上游侧隔板71和背面板部13之间的空间被隔成上下两个空间。上侧空间构成室内空气侧通路32;下侧空间构成室外空气侧通路34。室内空气侧通路32经由与室内空气吸入口23连接的导管与室内连通。在室内空气侧通路32上,设置有室内空气侧过滤器27、室内空气湿度传感器96以及室内空气温度传感器。室外空气侧通路34经由与室外空气吸入口24连接的导管与室外空间连通。在室外空气侧通路34上,设置有室外空气侧过滤器28、室外空气湿度传感器97以及室外空气温度传感器。室内空气湿度传感器96和室外空气湿度传感器97都用于测量空气的相对湿度。省略图示室内空气湿度传感器和室外空气湿度传感器。
壳体11内的上游侧隔板71和下游侧隔板72之间的空间被中央隔板73左右划分开。中央隔板73右侧的空间构成第一热交换器室37;中央隔板73左侧的空间构成第二热交换器室38。在第一热交换器室37中收纳有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在第二热交换器室38中收纳有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虽未图示,在第一热交换器室37中收纳有制冷剂回路50的电动膨胀阀55。
各吸附热交换器51、52,构成用以让吸附剂与空气接触的吸附部件。各吸附热交换器51、52,都是通过让所谓的横向肋片型管片式热交换器的表面承载吸附剂而构成,整体形成为长方形的厚板状或者扁平的长方体形状。各吸附热交换器51、52,以其前面及背面与上游侧隔板71及下游侧隔板72平行的姿势竖着立在热交换器室37、38内。此外,用沸石、硅胶等或者它们的混合物作各吸附热交换器51、52所承载的吸附剂用。
壳体11的内部空间中,沿着下游侧隔板72前面的空间被上下隔开。该被上下隔开的空间的上侧部分构成供气侧通路31;下侧部分构成排气侧通路33。
在上游侧隔板71上设置有四个开关式风阀(damper)41-44。各个风阀41-44形成为大致横向长度长的长方形。具体来说,第一室内空气侧风阀41,安装在上游侧隔板71中面向室内空气侧通路32的部分(上侧部分)且比中央隔板73更靠右侧;第二室内空气侧风阀42,安装在上游侧隔板71中面向室内空气侧通路32的部分(上侧部分)且比中央隔板73更靠左侧。第一室外空气侧风阀43,安装在上游侧隔板71中面向室外空气侧通路34的部分(下侧部分)且比中央隔板73更靠右侧;第二室外空气侧风阀44,安装在上游侧隔板71中面向室外空气侧通路34的部分(下侧部分)且比中央隔板73更靠左侧。
在下游侧隔板72上设置有四个开关式风阀45-48。各个风阀45-48形成为大致横向长度长的长方形。具体来说,第一供气侧风阀45,安装在下游侧隔板72中面向供气侧通路31的部分(上侧部分)且比中央隔板73更靠右侧;第二供气侧风阀46,安装在下游侧隔板72中面向供气侧通路31的部分(上侧部分)且比中央隔板73更靠左侧。第一排气侧风阀47,安装在下游侧隔板72中面向排气侧通路33的部分(下侧部分)且比中央隔板73更靠右侧;第二排气侧风阀48,安装在下游侧隔板72中面向排气侧通路33的部分
(下侧部分)且比中央隔板73更靠左侧。
壳体11内,供气侧通路31及排气侧通路33与前面板部12之间的空间被隔板77左右隔开,隔板77右侧的空间构成供气风扇室36,隔板77左侧的空间构成排气风扇室35。
供气风扇室36中收纳有供气风扇26;排气风扇室35中收纳有排气风扇25。供气风扇26及排气风扇25都是离心型多叶片风扇(所谓的西洛可风扇)。
具体而言,这些风扇25、26包括风扇转子、风扇壳体86以及风扇马达89。虽未图示,风扇转子形成为:其轴向长度比直径短的圆筒状,在其圆周侧面上形成有多个叶片。风扇转子收纳在风扇壳体86中。吸入口87开在风扇壳体86的一个侧面(与风扇转子的轴向正交的侧面)上。在风扇壳体86上,形成有从该风扇壳体86的圆周侧面向外侧突出的部分,吹出口88位于该部分的突出端。风扇马达89安装在风扇壳体86的与吸入口87相反一侧的侧面上。风扇马达89联结在风扇转子上,驱动风扇转子旋转。
在供气风扇26及排气风扇25中,风扇马达89一驱动风扇转子旋转,空气就通过吸入口87被吸入风扇壳体86内,风扇壳体86内的空气被从吹出口88吹出。
供气风扇26以风扇壳体86的吸入口87与下游侧隔板72相向的状态设置在供气风扇室36中,该供气风扇26的风扇壳体86的吹出口88以与供气口22连通的状态安装在第一侧面板部14上。
排气风扇25以风扇壳体86的吸入口87与下游侧隔板72相向的状态设置在排气风扇室35中,该排气风扇25的风扇壳体86上的吹出口88以与排气口21连通的状态安装在第二侧面板部15上。
供气风扇室36中收纳有制冷剂回路50的压缩机53和四通换向阀54。压缩机53及四通换向阀54配置在供气风扇室36中供气风扇26和隔板77之间。
壳体11内,第一隔板74和第一侧面板部14之间的空间构成第一旁路通路81。第一旁路通路81的始端仅与室外空气侧通路34连通,与室内空气侧通路32断开。第一旁路通路81的终端借助隔板78与供气侧通路31、排气侧通路33及供气风扇室36之间划分开。在隔板78中面向供气风扇室36的部分设置有第一旁路用风阀83。
壳体11内,第二隔板75和第二侧面板部15之间的空间构成第二旁路通路82。第二旁路通路82的始端仅与室内空气侧通路32连通,与室外空气侧通路34断开。第二旁路通路82的终端借助隔板79与供气侧通路31、排气侧通路33及排气风扇室35之间划分开。在隔板79中面向排气风扇室35的部分设置有第二旁路用风阀84。
此外,在图4的右视图及左视图中,省略图示第一旁路通路81、第二旁路通路82、第一旁路用风阀83以及第二旁路用风阀84。
在壳体11的前面板部12且靠右的部分安装有电气部件收纳箱90。此外,在图2及图4中省略图示电气部件收纳箱90。电气部件收纳箱90是一个长方体状的箱子,在其内部收纳有控制用基板91和电源用基板92。控制用基板91及电源用基板92安装在电气部件收纳箱90的侧板中与前面板部12邻接的部分(即背面板)的内侧面上。在电源用基板92的变换器部设置有散热片93。该散热片93突出设置在电源用基板92的背面,并贯穿电气部件收纳箱90的背面板和壳体11的前面板部12,露出在供气风扇室36中(参看图3)。
(制冷剂回路的结构)
如图5所示,制冷剂回路50是一个设置有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压缩机53、四通换向阀54及电动膨胀阀55的闭合回路。该制冷剂回路50,通过让所填充的制冷剂循环进行蒸气压缩制冷循环。
在制冷剂回路50中,压缩机53的喷出侧连接在四通换向阀54的第一通口上;其吸入侧连接在四通换向阀54的第二通口上。在制冷剂回路50中,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电动膨胀阀55以及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按照从第三通口到第四通口的顺序连接着。
四通换向阀54,能够在第一通口和第三通口连通、第二通口和第四通口连通的第一状态(图5(A)所示的状态)与第一通口和第四通口连通、第二通口和第三通口连通的第二状态(图5(B)所示的状态)之间进行切换。
压缩机53是压缩制冷剂的压缩机构和驱动压缩机构的马达收纳在一个壳体内的完全密闭型压缩机。如果使供给压缩机53的马达的交流频率(亦即压缩机53的工作频率)变化,由马达驱动的压缩机构的转速就会变化,每单位时间从压缩机53喷出的制冷剂量也会变化。也就是说,该压缩机53构成为容量可变。
在制冷剂回路50中,在连接压缩机53的喷出侧和四通换向阀54的第一通口的管道上,安装有高压压力传感器101和喷出管温度传感器103;高压压力传感器101测量从压缩机53喷出的制冷剂的压力;喷出管温度传感器103测量从压缩机53喷出的制冷剂的温度。
在制冷剂回路50中,在连接压缩机53的吸入侧和四通换向阀54的第二通口的管道上,安装有低压压力传感器102和吸入管温度传感器104;低压压力传感器102测量被吸入压缩机53中的制冷剂的压力;吸入管温度传感器94测量被吸入压缩机53中的制冷剂的温度。
在制冷剂回路50中,在连接四通换向阀54的第三通口和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的管道上安装有管道温度传感器105;管道温度传感器105设置在该管道的四通换向阀54旁边,测量在管道内流动的制冷剂的温度。
(控制器的构成)
调湿装置10上设有作为控制部件的控制器60。在本实施方式的调湿装置10中,设在控制用基板91上的微电脑构成控制器60。
室内空气湿度传感器96、室内空气温度传感器、室外空气湿度传感器97以及室外空气温度传感器的测量值输入控制器60中;设在制冷剂回路50中的各个传感器91、92…的测量值也输入控制器60中。控制器60根据所输入的这些测量值控制调湿装置10运转。
在调湿装置10中,后述的除湿换气运转、加湿换气运转、单纯换气运转以及净化运转,根据控制器60的控制动作加以切换。而且,在这些运转中,由控制器60控制各风阀41-48、各个风扇25、26、压缩机53、电动膨胀阀55以及四通换向阀54的动作。
—运转动作—
本实施方式的调湿装置10,从除湿换气运转、加湿换气运转、单纯换气运转以及净化运转中任选一种运转,并进行该已选运转。该调湿装置10,将除湿换气运转和加湿换气运转作为通常运转进行。
(除湿换气运转)
处于除湿换气运转过程中的调湿装置10,以规定的时间间隔(例如3-4分钟)重复交替进行后述的第一通常动作和第二通常动作。在进行该除湿换气运转的过程中,第一旁路用风阀83及第二旁路用风阀84一直处于关闭状态。
在处于除湿换气运转状态下的调湿装置10中,室外空气被作为第一空气从室外空气吸入口24吸入壳体11内;室内空气被作为第二空气从室内空气吸入口23吸入壳体11内。
首先,对除湿换气运转的第一通常动作进行说明。如图6所示,在该第一通常动作中,第一室内空气侧风阀41、第二室外空气侧风阀44、第二供气侧风阀46以及第一排气侧风阀47处于打开状态,第二室内空气侧风阀42、第一室外空气侧风阀43、第一供气侧风阀45以及第二排气侧风阀48处于关闭状态。而且,在处于该第一通常动作中的制冷剂回路50中,四通换向阀54被设定为第一状态(图5(A)所示的状态),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成为冷凝器,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成为蒸发器。
流入室外空气侧通路34后,又通过了室外空气侧过滤器28的第一空气,经第二室外空气侧风阀44流入第二热交换器室38中,然后,通过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在第二吸附热变换器52中,第一空气中的水分被吸附剂吸附,此时所产生的吸附热被制冷剂吸收。在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中已被除湿的第一空气,经第二供气侧风阀46流入供气侧通路31中,通过供气风扇室36后,经供气口22供向室内。
另一方面,流入室内空气侧通路32后,又通过了室内空气侧过滤器27的第二空气,经第一室内空气侧风阀41流入第一热交换器室37中,然后,通过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在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中,水分从已被制冷剂加热的吸附剂中脱离出来,该已脱离出来的水分释放给第二空气。已在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中获得了水分的第二空气经第一排气侧风阀47流入排气侧通路33中,通过排气风扇室35后,经排气口21排向室外。
其次,对除湿换气运转的第二通常动作进行说明。如图7所示,在该第二通常动作中,第二室内空气侧风阀42、第一室外空气侧风阀43、第一供气侧风阀45以及第二排气侧风阀48处于打开状态,第一室内空气侧风阀41、第二室外空气侧风阀44、第二供气侧风阀46以及第一排气侧风阀47处于关闭状态。而且,在处于该第二通常动作中的制冷剂回路50中,四通换向阀54被设定为第二状态(图5(B)所示的状态),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成为蒸发器,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成为冷凝器。
流入室外空气侧通路34后,又通过了室外空气侧过滤器28的第一空气,经第一室外空气侧风阀43流入第一热交换器室37中,然后通过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在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中,第一空气中的水分被吸附剂吸附,此时所产生的吸附热被制冷剂吸收。在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中已被除湿的第一空气,经第一供气侧风阀45流入供气侧通路31中,通过供气风扇室36后,经供气口22供向室内。
另一方面,流入室内空气侧通路32后,又通过了室内空气侧过滤器27的第二空气,经第二室内空气侧风阀42流入第二热交换器室38中,之后,通过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在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中,水分从已被制冷剂加热的吸附剂中脱离出来,该已脱离出来的水分释放给第二空气。已在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中获得水分的第二空气,经第二排气侧风阀48流入排气侧通路33中,通过排气风扇室35后,经排气口21排向室外。
(加湿换气运转)
处于加湿换气运转过程中的调湿装置10,以规定的时间间隔
(例如3-4分钟)重复交替进行后述的第一通常动作和第二通常动作。在进行该加湿换气运转的过程中,第一旁路用风阀83及第二旁路用风阀84一直处于关闭状态。
在处于加湿换气运转状态下的调湿装置10中,室外空气被作为第二空气从室外空气吸入口24吸入壳体11内;室内空气被作为第一空气从室内空气吸入口23吸入壳体11内。
首先,对加湿换气运转的第一通常动作进行说明。如图8所示,在该第一通常动作中,第二室内空气侧风阀42、第一室外空气侧风阀43、第一供气侧风阀45以及第二排气侧风阀48处于打开状态;第一室内空气侧风阀41、第二室外空气侧风阀44、第二供气侧风阀46以及第一排气侧风阀47处于关闭状态。而且,在处于该第一通常动作中的制冷剂回路50中,四通换向阀54被设定为第一状态(图5(A)所示的状态),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成为冷凝器,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成为蒸发器。
流入室内空气侧通路32后,又通过了室内空气侧过滤器27的第一空气,经第二室内空气侧风阀42流入第二热交换器室38中,然后通过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在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中,第一空气中的水分被吸附剂吸附,此时所产生的吸附热被制冷剂吸收。在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中已被夺走水分的第一空气,经第二排气侧风阀48流入排气侧通路33中,通过排气风扇室35后,经排气口21排向室外。
另一方面,流入室外空气侧通路34后,又通过了室外空气侧过滤器28的第二空气,经第一室外空气侧风阀43流入第一热交换器室37中,然后,通过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在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中,水分从已被制冷剂加热的吸附剂中脱离出来,该已脱离出来的水分释放给第二空气。在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已被加湿的第二空气,经第一供气侧风阀45流入供气侧通路31中,通过供气风扇室36后,经供气口22供向室内。
其次,对加湿换气运转的第二通常动作进行说明。如图9所示,在该第二通常动作中,第一室内空气侧风阀41、第二室外空气侧风阀44、第二供气侧风阀46以及第一排气侧风阀47处于打开状态;第二室内空气侧风阀42、第一室外空气侧风阀43、第一供气侧风阀45以及第二排气侧风阀48处于关闭状态。而且,在处于该第二通常动作中的制冷剂回路50中,四通换向阀54被设定为第二状态(图5(B)所示的状态),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成为蒸发器,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成为冷凝器。
流入室内空气侧通路32后,又通过了室内空气侧过滤器27的第一空气,经第一室内空气侧风阀41流入第一热交换器室37中,然后,通过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在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中,第一空气中的水分被吸附剂吸附,此时所产生的吸附热被制冷剂吸收。在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中已被夺走水分的第一空气,经第一排气侧风阀47流入排气侧通路33中,通过排气风扇室35后,经排气口21排向室外。
另一方面,流入室外空气侧通路34后通过了室外空气侧过滤器28的第二空气,通过第二室外空气侧风阀44流入第二热交换器室38中,然后,通过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在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中,水分从已被制冷剂加热的吸附剂中脱离出来,该已脱离出来的水分释放给第二空气。在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已被加湿的第二空气,经第二供气侧风阀46流入供气侧通路31中,通过供气风扇室36后,经供气口22供向室内。
(单纯换气运转)
处于单纯换气运转状态下的调湿装置10,将已吸入的室外空气OA原样作为供给空气SA供向室内,同时,将已吸入的室内空气RA原样作为排出空气EA排向室外。这里,参考图10,对处于单纯换气运转状态下的调湿装置10的工作情况进行说明。
在处于单纯换气运转状态下的调湿装置10中,第一旁路用风阀83以及第二旁路用风阀84处于打开状态;第一室内空气侧风阀41、第二室内空气侧风阀42、第一室外空气侧风阀43、第二室外空气侧风阀44、第一供气侧风阀45、第二供气侧风阀46、第一排气侧风阀47以及第二排气侧风阀48处于关闭状态。而且,在单纯换气运转过程中,制冷剂回路50中的压缩机53处于停止状态。
在处于单纯换气运转状态下的调湿装置10中,室外空气被从室外空气吸入口24吸入到壳体11内。经过室外空气吸入口24流入室外空气侧通路34中的室外空气,自第一旁路通路81经第一旁路用风阀83流入供气风扇室36中,然后经供气口22供向室内。
在处于单纯换气运转状态下的调湿装置10中,室内空气被从室内空气吸入口23吸入壳体11内。经过室内空气吸入口23流入室内空气侧通路32中的室内空气,自第二旁路通路82经第二旁路用风阀84流入排气风扇室35中,之后经排气口21排向室外。
(净化运转)
在处于净化运转状态下的调湿装置10中,后述的第一净化动作和第二净化动作各进行一次。设第一净化动作、第二净化动作的持续时间即净化运转时间tp的值,比第一净化动作、第二净化动作的持续时间(在本实施方式中为3-4分钟)长。
如图11所示,在处于净化运转状态下的调湿装置10中,第一室外空气侧风阀43、第二室外空气侧风阀44、第一排气侧风阀47以及第二排气侧风阀48处于打开状态;室内空气侧风阀41、第二室内空气侧风阀42、第一供气侧风阀45、第二供气侧风阀46、第一旁路用风阀83以及第二旁路用风阀84处于关闭状态。在处于净化运转状态下的调湿装置10中,仅有排气风扇25运转,供气风扇26维持停止运转状态不变。
在进行净化运转的过程中,已流入室外空气侧通路34的室外空气,有一部分经第一室外空气侧风阀43流向第一热交换器室37,剩余部分经第二室外空气侧风阀44流向第二热交换器室38。已流入第一热交换器室37的空气,通过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后经第一排气侧风阀47流向排气侧通路33;已流入第二热交换器室38的空气,通过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后,经第二排气侧风阀48流向排气侧通路33。然后,已流入排气侧通路33的空气,流向排气风扇室35,经排气口21排向室外。
首先,对第一净化动作进行说明。在处于第一净化动作中的制冷剂回路50中,四通换向阀54被设定为第一状态(图5(A)所示的状态),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成为冷凝器,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成为蒸发器。在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中,制冷剂向室外空气放热而冷凝;在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中,室外空气中的水分被吸附剂吸附,制冷剂吸收此时所产生的吸附热而蒸发。
在进行第一净化动作的过程中,调节压缩机53的容量,以使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中的制冷剂的蒸发温度值达到室外空气的露点温度值;调节电动膨胀阀55的开度,以使从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流出的制冷剂的过热度达到规定的目标值。压缩机53的容量控制、电动膨胀阀55的开度控制由控制器60进行。有关控制器60的详细控制动作后述。
就这样,在进行第一净化动作的过程中,空气中的水分被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吸附去。在第一净化动作即将结束的时候,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的含水率(亦即,被吸附热交换器吸附的水分量与吸附热交换器能够吸附的水分量之比)达到90%以上。在除湿换气运转、加湿换气运转过程中,在第一通常动作即将结束的时候,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的含水率为70%左右。因此,第一净化动作即将结束时,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的含水量,比第一通常动作即将结束时,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的含水量高。
这里,因为调湿装置10是一种对空气的湿度进行调节的装置,所以便使用对水(H2O)的吸附能力高的吸附剂。而且,因为存在于空气中的水蒸气的量比臭味物质的量多很多,所以空气中的水蒸气的分压就比臭味物质的分压高很多。因此,对吸附热交换器51、52中的吸附剂的吸附力,是水比臭味物质要高。
因此,如果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的含水率通过第一通常动作而变高,那么,对吸附剂的吸附力强的水蒸气便优先地被吸附剂吸附,到那时为止已被吸附剂吸附的氨等臭味物质就脱离吸附剂而去。从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脱离出去的臭味物质,与通过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的室外空气一起,被排向室外。
接下来,对第二通常动作进行说明。在处于第二净化动作中的制冷剂回路50中,四通换向阀54被设定为第二状态(图5(B)所示的状态),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成为冷凝器,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成为蒸发器。在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中,制冷剂向室外空气放热而冷凝;在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中,室外空气中的水分被吸附剂吸附,制冷剂吸收此时所产生的吸附热而蒸发。
在进行第二净化动作的过程中,调节压缩机53的容量,以使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中的制冷剂的蒸发温度值达到室外空气的露点温度值;调节电动膨胀阀55的开度,以使从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流出的制冷剂的过热度达到规定的目标值。压缩机53的容量控制、电动膨胀阀55的开度控制由控制器60进行。有关控制器60的详细控制动作后述。
就这样,在进行第一净化动作的过程中,空气中的水分被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吸附去。在第一净化动作即将结束的时候,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的含水率达到90%以上。在除湿换气运转、加湿换气运转过程中,在第二通常动作即将结束的时候,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的含水率为70%左右。因此,第二净化动作即将结束时的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的含水量,比第二通常动作即将结束时的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的含水量高。
如上所述,对吸附热交换器51、52中的吸附剂的吸附力,水就比臭味物质要高。因此,如果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的含水率通过第二通常动作而变高,那么,对吸附剂的吸附力强的水蒸气便优先地被吸附剂吸附,到那时为止已被吸附剂吸附的氨等臭味物质就脱离吸附剂而去。从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脱离出去的臭味物质,与通过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的室外空气一起,被排向室外。
在处于净化运转状态下的调湿装置10中,因为供气风扇26停止运转,所以供气风扇室36中,原则上是空气不流通(参考图11)。另一方面,在处于净化运转状态下的制冷剂回路50中,压缩机53运转,电源用基板92上的频率变换部就发热,因此,需要从散热片93将在该频率变换部产生的热散出去。如果调湿装置10周围的温度不那么高,即使空气在供气风扇室36内处于停滞不流动的状态,也能够充分地确保自散热片93散出的散热量。然而,如果调湿装置10周围的温度变得较高,则无法确保自散热片93散出的散热量,便有可能导致频率变换部损坏。
这里,本实施方式中的调湿装置10进行用来促进自散热片93之散热这样的工作。该工作,是当在净化运转过程中自散热片93散出的散热量趋于不足的状态下进行。下面,参考图12,对该工作进行说明。
通常情况下,本实施方式中的调湿装置10设置在天花板背面的空间里。该空间的环境,总起来说,是接近室外环境。于是,当在净化运转中由室外空气温度传感器检测到的室外空气的温度超过规定的基准值(例如11℃)时,该调湿装置10便做出:具有自散热片93散出的散热量不足的可能性的判断,而将第一旁路用风阀83打开。在净化运转过程中,位于供气风扇25的吸入侧的室外空气侧通路34成为负压。因此,第一旁路用风阀83一打开,室内空气就通过供气口22和停止中的供气风扇26,流向供气风扇室36中。之后,室内空气,经第一旁路用风阀83,通过第一旁路通路81流入室外空气侧通路34中。就这样,在净化运转中第一旁路用风阀83一打开,空气就会在供气风扇室36内流动,而促进自散热片93的散热。
—控制器的控制动作—
对控制器60所进行的控制动作进行说明。以净化运转状态下的控制动作为中心进行说明。
控制器60,将除湿换气运转和加湿换气运转(亦即通常运转)的运转时间相加,当该运转时间的累计值达到规定的基准值时,控制器60就让调湿装置10进行净化运转。具体而言,当通常运转的运转时间的累计值超过12个小时,调湿装置10的遥控器的电源开关切断时,控制器60就让调湿装置10进行净化运转。也存在调湿装置10一直运转,遥控器的电源开关不切断的情况。在该情况下,如果通常运转的运转时间的累计值超过120个小时,控制器60就强制地让调湿装置10进行净化运转。
参考图13的流程图,对在净化运转过程中控制器60所进行的控制动作进行说明。
进行净化运转的条件满足后,在步骤ST10中,就由控制器60将第一室外空气侧风阀43、第二室外空气侧风阀44、第一排气侧风阀47以及第二排气侧风阀48打开,让其它风阀维持关闭状态不变。在接下来的步骤ST11中,由控制器60启动供气风扇25。此时,供气风扇26维持停止状态不变。
在步骤ST12,由控制器60设定第一净化动作、第二净化动作的持续时间即净化运转时间tp。此时,由控制器60根据室外空气的绝对湿度调节净化运转时间tp。具体而言,利用由室外空气温度传感器所测得的室外空气温度和由室外空气湿度传感器97测得的室外空气的相对湿度,算出室外空气的绝对湿度。控制器60将净化运转时间tp的值设定在10分钟以上50分钟以下的范围内,以保证室外空气的绝对湿度越低,净化运转时间tp就越长。
之后,在步骤ST13中,由控制器60启动压缩机53。这里,假定在启动压缩机53的那一时刻四通换向阀54处于第一状态(图5(A)所示的状态),并以该状态为例进行说明。在该情况下,从启动压缩机53的时刻开始进行第一净化动作。在接下来的步骤ST14中,由控制器60进行压缩机53的容量控制、电动膨胀阀55的开度控制。在后述的步骤ST18为止持续进行压缩机53的容量控制、电动膨胀阀55的开度控制。
具体而言,在步骤ST14,由控制器60调节压缩机53的工作频率,以保证成为蒸发器的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中的制冷剂的蒸发温度Te与室外空气的露点温度Todew相等。此时,控制器60,利用低压压力传感器102的测量值算出蒸发温度Te,利用室外空气温度传感器的测量值和室外空气湿度传感器97的测量值算出室外空气的露点温度。当蒸发温度Te高于露点温度Todew时,就由控制器60提高压缩机53的工作频率;当蒸发温度Te低于露点温度Todew时,就由控制器60降低压缩机53的工作频率。
在步骤ST14,由控制器60调节电动膨胀阀55的开度,以保证从成为蒸发器的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中流出的制冷剂的过热度达到规定的目标值(例如3℃)。此时,控制器60,利用由低压压力传感器102测得的压缩机53的吸入制冷剂压力和由吸入管温度传感器104测得的压缩机53的吸入制冷剂温度,算出制冷剂的过热度SH。当已算出的制冷剂的过热度SH比目标值高时,就由控制器60增大电动膨胀阀55的开度;当已算出的制冷剂的过热度SH比目标值低时,就由控制器60缩小电动膨胀阀55的开度。
在接下来的步骤ST15中,由控制器60对第一净化动作的持续时间(亦即,在步骤ST13中启动压缩机53时起所经过的时间)、和在步骤ST12中所设定的净化运转时间tp进行比较。在第一净化动作的持续时间尚未达到净化运转时间tp的情况下,控制器60就那样保持等待状态,让第一净化动作继续进行。另一方面,在第一净化动作的持续时间达到净化运转时间tp的情况下,就进入步骤ST16,由控制器60将四通换向阀54从第一状态切换到第二状态(图5(B)中所示的状态)。也就是说,控制器60让第一净化动作结束,让第二净化动作开始。
如上所述,在第二净化动作开始后,也由控制器60继续对压缩机53和电动膨胀阀55进行控制。也就是说,由控制器60调节压缩机53的工作频率,以保证成为蒸发器的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中的制冷剂的蒸发温度Te与室外空气的露点温度Todew相等。由控制器60调节电动膨胀阀55的开度,以保证从成为蒸发器的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流出的制冷剂的过热度达到规定的目标值。
在接下来的步骤ST17中,由控制器60对第二净化动作的持续时间(亦即,从在步骤ST16中切换四通换向阀54的那一时刻所经过的时间)、和在步骤ST12中所设定的净化运转时间tp进行比较。在第二净化动作的持续时间尚未达到净化运转时间tp的情况下,控制器60就那样保持等待状态,让第二净化动作继续进行。另一方面,在第二净化动作的持续时间达到净化运转时间tp的情况下,就进入步骤ST18,由控制器60让压缩机53停止运转。
在下一个步骤ST19,由控制器60让供气风扇25停止运转。在下一个步骤ST20,由控制器60将第一室外空气侧风阀43、第二室外空气侧风阀44、第一排气侧风阀47以及第二排气侧风阀48(亦即在步骤ST10中已打开的风阀)打开。
之后,由控制器60让净化运转停止。此时,在控制器60中,到那时为止已累计的除湿换气运转、加湿换气运转的运转时间重新被设定为0。
在调湿装置10刚刚设置好的时候,也要作为试验运转来进行净化运转。设置前调湿装置10的保管场所的环境是各种各样的,能够想像得到,在调湿装置10的保管过程中,臭味物质会侵入调湿装置10的壳体11内,而被吸附热交换器51、52吸附去。因此,在调湿装置10刚刚设置好以后,便让调湿装置10进行净化运转,使吸附热交换器51、52可靠地成为未吸附臭味物质的状态,以防止在那之后的除湿换气运转、加湿换气运转过程中臭味物质侵入室内。
—实施方式的效果—
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让调湿装置10进行净化运转,便能够使吸附热交换器51、52的含水量上升,而让臭味物质从吸附热交换器51、52中脱离出去。因此,即使作业人员不亲自到达调湿装置10的安装场所,也能够靠调湿装置10本身的运转来减少在吸附热交换器51、52中的臭味物质的吸附量。其结果是,能够防止在通常运转下从吸附热交换器51、52脱离出来的臭味物质与已被调湿的空气一起供向室内,从而能够可靠地提高室内的舒适性。
在本实施方式的净化运转过程中,吸附热交换器51、52的含水量会达到通常运转过程中的吸附热交换器51、52的含水量以上。也就是说,在净化运转后的通常运转下,吸附热交换器51、52的含水量不会超过净化运转下的值。因此,在除湿换气运转过程中、加湿换气运转过程中,能够可靠地抑制臭味物质从吸附热交换器51、52中脱离出来的现象。从这一点来看,也能够确保室内的舒适性。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本实施方式中,对制冷剂回路50中的压缩机53的容量进行调节,以便使在进行净化运转的过程中起蒸发器之作用的吸附热交换器51、52中的制冷剂的蒸发温度达到通过该吸附热交换器51、52的空气的露点温度。因此,在净化运转过程中,能够在在起蒸发器之作用的吸附热交换器51、52的表面不产生结露的范围内,尽可能地降低吸附热交换器51、52的表面温度。其结果是,既不用进行因为在吸附热交换器51、52中的结露所引起的排水处理,又能够使被处于净化运转过程中的吸附热交换器51、52吸附的水分量最大化。
在本实施方式中,处于净化运转中的调湿装置10,将室外空气分别供给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和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将通过了各个吸附热交换器51、52的室外空气排向室外。也就是说,调湿装置10进行净化运转,既不从室内吸入空气,也不向室内吹出空气。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在完全不影响室内环境的情况下,进行净化运转。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进行净化运转的过程中,各个吸附热交换器51、52吸附空气中的水分的时间(亦即净化运转时间tp),要比在进行通常运转的过程中各个吸附热交换器51、52吸附空气中的水分的时间长。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可靠地使处于净化运转过程中的吸附热交换器51、52的含水量比处于通常运转过程中的各个吸附热交换器51、52的含水量多,从而能够借助净化运转可靠地把臭味物质从吸附热交换器51、52中赶出去。
在本实施方式中,是根据在净化运转过程中将水分施加给吸附热交换器51、52的室外空气的绝对湿度调节净化运转时间tp。因此,不管净化运转时室外空气的状态如何,都能够可靠地提高吸附热交换器51、52的含水量,从而能够借助净化运转可靠地把臭味物质从吸附热交换器51、52中赶出去。
—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
在本实施方式的制冷剂回路50中,可以进行制冷循环的高压值被设定为高于制冷剂临界压力的超临界循环。在该情况下,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及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中的一吸附热交换器起气体冷却器之作用,另一吸附热交换器起蒸发器之作用。
—实施方式的变形例2—
在本实施方式的调湿装置10中,利用制冷剂对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及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所承载的吸附剂加热或者冷却。但除此以外,还可以通过向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及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供给冷水、热水等进行吸附剂的加热、冷却等。
此外,以上实施方式是本质上优选的示例,并没有限制本发明、本发明的应用对象或本发明的用途范围等意图。
—产业实用性—
综上所述,本发明对利用吸附剂调节空气湿度的调湿装置很有用。
Claims (8)
1.一种调湿装置,包括:具有吸附剂的吸附部件(51、52),通过让已取入的空气与所述吸附部件(51、52)的吸附剂接触,来调节该空气的湿度,其特征在于:
该调湿装置(10),从通常运转和净化运转中进行选择并进行所选择的运转,
该通常运转,是一种将在通过所述吸附部件(51、52)之际湿度被调节了的空气供向室内的运转,
该净化运转,是一种为使臭味物质从所述吸附部件(51、52)中脱离出来,让所述吸附部件(51、52)吸附已取入的空气中的水分,而使该吸附部件(51、52)的含水量为所述通常运转中的吸附部件(51、52)的含水量的最大值以上的运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调湿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表面上承载吸附剂的吸附热交换器(51、52)作为所述吸附部件设置着,
该调湿装置(10)包括:连接有所述吸附热交换器(51、52)且载热体流通的载热体回路(50),
所述载热体回路(50),为让所述吸附热交换器(51、52)吸附空气中的水分,进行将冷却用载热体供向该吸附热交换器(51、52)的动作,为让水分从所述吸附热交换器(51、52)中脱离出来,进行将加热用载热体供向该吸附热交换器(51、52)的动作。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调湿装置,其特征在于:
让制冷剂循环而进行制冷循环的制冷剂回路(50)作为所述载热体回路设置着,
在处于所述净化运转状态下的所述制冷剂回路(50)中,制冷剂循环使得吸附空气中的水分的所述吸附热交换器(51、52)成为蒸发器,并且,为使该吸附热交换器(51、52)中的制冷剂的蒸发温度值与通过该吸附热交换器(51、52)的空气的露点温度值相等,进行压缩机(53)的容量调节。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调湿装置,其特征在于:
为使成为蒸发器的所述吸附热交换器(51、52)的出口处的制冷剂的过热度为一定值,在处于所述净化运转状态下的所述制冷剂回路(50)中进行膨胀阀(55)的开度调节。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调湿装置,其特征在于:
让制冷剂循环而进行制冷循环的制冷剂回路(50)作为所述载热体回路设置着,
所述制冷剂回路(50)包括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和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作吸附部件用,所述制冷剂回路(50)构成为:能够对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成为放热器、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成为蒸发器的状态与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成为放热器、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成为蒸发器的状态进行切换,
在所述通常运转过程中,重复交替进行第一通常动作和第二通常动作,将已被除湿的第一空气和已被加湿的第二空气中之一方供向室内,将另一方排向室外,该第一通常动作,是一种将第二空气供向成为放热器的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且将第一空气供向成为蒸发器的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的动作,该第二通常动作,是一种将第二空气供向成为放热器的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且将第一空气供向成为蒸发器的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的动作,
在所述净化运转过程中,第一净化动作和第二净化动作各进行一次,将已通过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的室外空气和已通过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的室外空气双方都排向室外,该第一净化动作,是一种将室外空气供向成为放热器的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和成为蒸发器的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双方的动作,该第二净化动作,是一种将室外空气供向成为放热器的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和成为蒸发器的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双方的动作。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调湿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通常运转过程中,第一通常动作和第二通常动作每隔一定的时间交替进行一次,
在所述净化运转过程中,第一净化动作和第二净化动作每隔一定的时间进行一次,
所述净化运转过程中的各个净化动作的持续时间,比所述通常运转过程中的各个通常动作的持续时间长。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调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净化运转的持续时间被调节成:在该净化运转过程中供向所述吸附部件(51、52)的空气的绝对湿度越低,该净化运转的持续时间就越长。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调湿装置,其特征在于:
每当所述通常运转所进行的时间累计值达到规定的基准值的时候,便进行一次所述净化运转。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7283558A JP5396705B2 (ja) | 2007-10-31 | 2007-10-31 | 調湿装置 |
JP2007-283558 | 2007-10-31 | ||
PCT/JP2008/003142 WO2009057322A1 (ja) | 2007-10-31 | 2008-10-31 | 調湿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842146A true CN101842146A (zh) | 2010-09-22 |
CN101842146B CN101842146B (zh) | 2013-06-05 |
Family
ID=4059072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880113899.0A Active CN101842146B (zh) | 2007-10-31 | 2008-10-31 | 调湿装置 |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20100257884A1 (zh) |
EP (1) | EP2213362A4 (zh) |
JP (1) | JP5396705B2 (zh) |
KR (1) | KR101193377B1 (zh) |
CN (1) | CN101842146B (zh) |
AU (1) | AU2008320211B2 (zh) |
WO (1) | WO2009057322A1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967011A (zh) * | 2011-08-31 | 2013-03-13 |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 调湿装置 |
CN106016514A (zh) * | 2016-05-12 | 2016-10-12 | 上海交通大学 | 温湿度弱关联控制单元式空调系统及使用方法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KR20120022410A (ko) | 2010-09-02 | 2012-03-12 | 삼성엘이디 주식회사 | 발광소자 패키지 및 그 제조 방법 |
JP5071566B2 (ja) * | 2011-02-25 | 2012-11-14 |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 調湿装置 |
JP2012202583A (ja) * | 2011-03-24 | 2012-10-22 | Union Sangyo Kk | 吸着式冷凍機のダンパ構造 |
WO2017173239A1 (en) * | 2016-03-31 | 2017-10-05 | Oceaneering International, Inc. | Membrane microgravity air conditioner |
CN105817123A (zh) * | 2016-04-18 | 2016-08-03 | 东南大学 | 一种压力露点可调的压缩空气深度干燥装置及方法 |
AU2017203185A1 (en) * | 2016-05-16 | 2017-11-30 | Air Change Pty Limited | A low dew point air dehumidification assembly |
JP6443402B2 (ja) * | 2016-06-21 | 2018-12-26 |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 調湿装置 |
JP6252703B1 (ja) * | 2016-06-27 | 2017-12-27 |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 調湿装置 |
US11913672B2 (en) * | 2020-12-21 | 2024-02-27 | Goodman Global Group, Inc. | Heating, ventilation, and air-conditioning system with dehumidification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SE313415B (zh) * | 1964-07-08 | 1969-08-11 | Munters Carl Georg | |
US5426953A (en) * | 1993-02-05 | 1995-06-27 | Meckler; Milton | Co-sorption air dehumidifying and pollutant removal system |
JP3844381B2 (ja) * | 1997-06-12 | 2006-11-08 | 高砂熱学工業株式会社 | 脱臭防湿装置 |
JP2004184011A (ja) * | 2002-12-05 | 2004-07-02 | Misawa Homes Co Ltd | 建物の冷房システム及び建物の冷暖房システム |
JP3596549B2 (ja) | 2003-03-10 | 2004-12-02 |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 調湿装置 |
JP3624910B2 (ja) * | 2003-05-27 | 2005-03-02 |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 調湿装置 |
JP2005058937A (ja) * | 2003-08-18 | 2005-03-10 | Seibu Giken Co Ltd | 吸着式除湿機 |
JP4457653B2 (ja) | 2003-12-01 | 2010-04-28 |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 調湿装置 |
JP2005164148A (ja) * | 2003-12-03 | 2005-06-23 | Daikin Ind Ltd | 調湿装置 |
JP3711999B2 (ja) * | 2004-03-31 | 2005-11-02 |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 調湿装置 |
JP4830348B2 (ja) * | 2004-05-26 | 2011-12-07 | 三菱化学株式会社 | 加湿装置および加湿方法 |
JP4692078B2 (ja) * | 2005-05-30 | 2011-06-01 |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 調湿装置 |
-
2007
- 2007-10-31 JP JP2007283558A patent/JP5396705B2/ja active Active
-
2008
- 2008-10-31 EP EP08845878.1A patent/EP2213362A4/en not_active Withdrawn
- 2008-10-31 US US12/740,501 patent/US20100257884A1/en not_active Abandoned
- 2008-10-31 WO PCT/JP2008/003142 patent/WO2009057322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08-10-31 CN CN200880113899.0A patent/CN101842146B/zh active Active
- 2008-10-31 KR KR1020107011038A patent/KR101193377B1/ko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2008-10-31 AU AU2008320211A patent/AU2008320211B2/en not_active Ceased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967011A (zh) * | 2011-08-31 | 2013-03-13 |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 调湿装置 |
CN102967011B (zh) * | 2011-08-31 | 2015-04-22 |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 调湿装置 |
CN106016514A (zh) * | 2016-05-12 | 2016-10-12 | 上海交通大学 | 温湿度弱关联控制单元式空调系统及使用方法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AU2008320211B2 (en) | 2011-07-28 |
JP2009106889A (ja) | 2009-05-21 |
AU2008320211A1 (en) | 2009-05-07 |
JP5396705B2 (ja) | 2014-01-22 |
US20100257884A1 (en) | 2010-10-14 |
KR101193377B1 (ko) | 2012-10-19 |
EP2213362A4 (en) | 2016-12-21 |
CN101842146B (zh) | 2013-06-05 |
KR20100085990A (ko) | 2010-07-29 |
EP2213362A1 (en) | 2010-08-04 |
WO2009057322A1 (ja) | 2009-05-0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842146B (zh) | 调湿装置 | |
KR101749194B1 (ko) | 난방과 습도 조절이 가능한 공기조화기와 그 제어방법 | |
CN101842638B (zh) | 调湿装置 | |
WO2013046715A1 (ja) | 除湿システム | |
CN100432554C (zh) | 空气调节装置 | |
JP7464868B2 (ja) | 空気質の調整システム | |
JP2007327712A (ja) | 湿度調節装置 | |
CN103221752B (zh) | 空气调节系统和调湿装置 | |
CN101842641A (zh) | 调湿装置 | |
AU2004280429A1 (en) | Air conditioning apparatus | |
EP2693132B1 (en) | Humidity conditioning ventilation device | |
CN103429963B (zh) | 换气系统 | |
KR100607108B1 (ko) | 사계절용 외기도입 공조시스템 및 공조방법 | |
JP2007327684A (ja) | デシカント空調機 | |
JP2005164148A (ja) | 調湿装置 | |
JP2005315463A (ja) | 調湿装置 | |
JP2010145024A (ja) | 空調システム | |
JP5082775B2 (ja) | 換気装置 | |
JP2005188915A (ja) | 調湿装置 | |
JP2009109150A (ja) | 調湿装置 | |
JP4547831B2 (ja) | 空気調和装置 | |
JP2012225529A (ja) | 調湿装置 | |
WO2023032731A1 (ja) | 空気調和システム | |
JP2013124778A (ja) | 調湿装置 | |
JP6443402B2 (ja) | 調湿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