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836471B - 无线通信系统、通信终端、管理终端、通信方法及集成电路 - Google Patents

无线通信系统、通信终端、管理终端、通信方法及集成电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836471B
CN101836471B CN2009801002355A CN200980100235A CN101836471B CN 101836471 B CN101836471 B CN 101836471B CN 2009801002355 A CN2009801002355 A CN 2009801002355A CN 200980100235 A CN200980100235 A CN 200980100235A CN 101836471 B CN101836471 B CN 10183647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rminal
mentioned
group
beacon
communication terminal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80100235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836471A (zh
Inventor
白方亨宗
太田良隆
土居裕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Holding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83647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83647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83647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836471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12/00Security arrangements; Authentication; Protecting privacy or anonymity
    • H04W12/06Authentic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3/00Network architectures or network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for network security
    • H04L63/08Network architectures or network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for network security for authentication of entiti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7/00Network arrangements or protocols for supporting network services or applications
    • H04L67/50Network services
    • H04L67/56Provisioning of proxy services
    • H04L67/566Grouping or aggregating service requests, e.g. for unified process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06Selective distribution of broadcast services, e.g. multimedia broadcast multicast service [MBMS]; Services to user groups; One-way selective calling services
    • H04W4/08User group managemen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8/00Access restriction; Network selection; Access point selection
    • H04W48/08Access restriction or access information delivery, e.g. discovery data deliver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00Network data management
    • H04W8/26Network addressing or numbering for mobility suppor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4/00Network topologies
    • H04W84/18Self-organising networks, e.g. ad-hoc networks or sensor networks
    • H04W84/20Master-slave selection or change arrangemen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Computing System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在多个终端(STA)之间进行信标的发送和接收。将发送了信标的终端(STA)分配为管理群组的代表终端(MSTA)、将接收了信标的终端(STA)分配为群组的隶属终端(SSTA)。代表终端(MSTA)从隶属终端(SSTA)获取识别信息并保存该信息。而且,如果从管理终端(AP)接收了(AP)信标,则代表终端(MSTA)向管理终端(AP)总括发送终端本身以及隶属终端(SSTA)的识别信息。管理终端(AP)利用总括所发送的识别信息与形成群组的所有通信终端的每一个进行认证手续。

Description

无线通信系统、通信终端、管理终端、通信方法及集成电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采用了收纳有传感器网络以及有源RF标签等多个终端的无线网络的无线通信系统、构成该无线通信系统的通信终端以及管理终端、该无线通信系统所执行的通信方法、以及集成了通信终端或者管理终端的功能的集成电路。 
背景技术
近年来,采用了无线个人局域网(WPAN、Wireless Personal AreaNetwork)或者传感器网络这样的小型且电力消耗低的无线通信终端的网络系统受到了瞩目。此外,作为与之类似的系统,有将本身发送无线信号的有源RF标签作为无线通信终端来使用的网络系统。 
这些网络系统由于能够对多个无线通信终端进行一元管理,所以有望应用于各种领域。例如,可有望应用于下述这样的用途:先将无线通信终端粘贴在各个物品上,并利用无线对搬运到管理终端的通信区域中的物品进行识别、追踪、管理等。或者可有望应用于下述用途:先让学生携带无线通信终端,利用无线在设置于学校校门等的管理终端管理学生的上下学(图15)。 
图15是现有技术的无线通信系统1500的结构例的说明图,其中,多个通信终端1520通过管理终端(AP)1510的通信区域而被认证。认证前的通信终端1520(以下记载为STA)如果进入AP通信区域,管理终端1510即去检测终端STA。所检测出的终端STA向管理终端1510发送自身的识别信息以及认证要求。管理终端1510如果判断为能认证,则向该终端STA发送认证应答并完成认证。完成了认证的终端STA成为认证完毕的终端ASTA。 
例如,将WPAN规格的IEEE802.15.4中的认证序列的一个例子示于图 16。图16中,通信终端1520向管理终端1510发送认证要求。管理终端1510如果能够正常接收认证要求,则向通信终端1520发送ACK(Acknowledge确认接收),并进入认证处理。如果通信终端1520接收到ACK,则在认证处理所花的规定时间段内待命。待命规定时间后,通信终端1520向管理终端1510发送数据要求。管理终端1510判断为能够认证时,向通信终端1520发送认证应答。通信终端1520向管理终端1510发送认证应答的ACK。在管理终端1510正常接收到该ACK的时点,认证完成。 
由于这些网络中所使用的无线通信终端一般传输速度低(从几kbps到数百kbps),并且无线信号的覆盖距离短(几米到数十米),所以管理终端1510的通信区域变得狭窄。即,管理终端1510向一个个移动的通信终端1520所分配的时间受到限制。这样,当多个通信终端1520进入到通信区域内时,会发生认证要求产生冲突、以及认证处理的时间不够等问题。 
例如,图17A示出了进入到管理终端1510的通信区域的通信终端1520少而没有产生问题的情况。另一方面,图17B示出了进入到管理终端1510的通信区域的通信终端1520多而产生了问题的情况。如图17B所示,在通信终端1520多的情况下,存在着到完成认证为止的时间变长或者认证失败的问题。 
作为针对上述认证要求产生冲突以及认证处理时间不够等问题的对策,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采用多个管理终端来分散认证处理的方法。 
但是,即使象上述专利文献1那样增加了管理终端的数量,为了认证进入到各管理终端所管辖的通信区域中的通信终端,仍然需要管理终端与通信终端进行一对一的认证。因此,即使利用专利文献1的方法也仍然没有解决多个通信终端进入到一个通信区域内时的根本问题。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7-166000号公报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无线通信系统、通信终端、管理终端、通信方法、以及集成电路,即使多个通信终端在短时间内通过管理终端的通信区域时,本发明也能够进行更多的通信终端的认证。 
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包括多个通信终端和管理多个通信终端的管理终端的无线通信系统。而且,为了达到上述目的,在本发明的无线通信系统中,多个通信终端的至少一个包括:发送第一信标的第一发送部;接收应答的第一接收部,其中该应答包含从接收了第一信标的其他通信终端所发送的识别信息;保存其他通信终端的识别信息的保存部,并且该保存部将其他通信终端作为隶属于自己成为代表的群组的通信终端进行登记;从管理终端接收第二信标的第二接收部;根据第二信标的接收、将终端本身以及保存于保存部的隶属终端的识别信息与认证要求一起总括发送给管理终端的第二发送部,管理终端包括:发送第二信标的发送部;从成为群组的代表的通信终端总括接收识别信息的接收部;用识别信息与形成群组的所有通信终端的每一个进行认证手续的控制部。 
管理终端的发送部可以发送第二信标,该第二信标包含有指定用于应答的频率信道的信息。此外,管理终端的控制部能够使用与用于应答的频率信道不同的频率信道进行认证手续。 
其中,为了使从群组向管理终端发送的应答作为一个包被认识,隶属于群组的通信终端也可以在成为群组的代表的通信终端所发送的应答之后连续地发送除前导(preamble)之外的包。 
进而,可以包括辅助管理终端,该辅助管理终端向形成群组之前的多个通信终端发送第三信标,并接收从接收了该第三信标的通信终端所发送的认证要求,相对于该认证要求来指定成为群组代表的通信终端或者隶属于群组的通信终端的任一方。 
上述无线通信系统的通信终端以及管理终端所进行的各处理可作为赋予一系列的处理规程的通信方法来理解。该方法以用于使一系列的处理规程在计算机中执行的程序的方式来提供。该程序也可以以记录于计算机可读取的记录介质的方式导入到计算机中。此外,构成上述发送接收装置的一部分或者全部的功能块也可以作为集成电路LSI来实现。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大幅度削减在多个通信终端和管理终端之间所进行的通信量。因此,能够降低从多个通信终端向管理终端通信的冲突比例、并且减轻管理终端所进行的认证处理的负荷。此外,通过采用辅助管理终端,由于能够极力抑制不能形成群组的通信终端的数量,所以能够进一步减轻在管理终端所进行的认证处理的负荷。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无线通信系统100的结构例的说明图; 
图2是表示通信终端120的详细结构例的图; 
图3是表示无线信道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4是表示管理终端110和通信终端120所发送和接收的通信包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5是表示终端STA所进行的控制流程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6是表示所属终端SSTA所进行的控制流程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7是表示代表终端MSTA所进行的控制流程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8是表示管理终端AP所进行的控制流程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9是表示认证终端ASTA所进行的控制流程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10A是表示群组形成处理的一个例子的序列图; 
图10B是表示群组形成处理的另一个例子的序列图; 
图11A是表示群组认证处理的一个例子的序列图; 
图11B是表示群组认证处理的另一个例子的序列图; 
图12A是无线通信系统整体的处理序列图; 
图12B是无线通信系统整体的另外的处理序列图; 
图12C是无线通信系统整体的另外的处理序列图; 
图13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无线通信系统1300的结构例的说明图; 
图14是采用了辅助管理终端AAP的群组形成处理的处理序列图; 
图15是以往的无线通信系统的构成例的说明图; 
图16是IEEE802.15.4的认证序列图; 
图17A是以往的无线通信系统中的问题的说明图; 
图17B是以往的无线通信系统中的问题的说明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1500 无线通信系统 
110、1510 管理终端 
120、1520 通信终端 
220 天线 
230 发送接收部 
250 调制部 
260 解调部 
270 控制部 
280 存储器 
301-306 信道频带宽度 
401 前导 
402 实体层(PHY)头部 
403 介质存取控制(MAC)头部 
404 有效载荷 
1310 辅助管理终端 
101-104、1302 区间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图1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无线通信系统100的结构例的说明图。该第一实施方式的无线通信系统100包括管理终端(AP)110和多个通信终端120。作为无线通信系统100的具体的应用例子,可以考虑有背景技术中所述的商品管理系统以及上下学系统等。图1中,三个通信终端120随着时间的经过向箭头方向移动并产生状态迁移的情况由主要的区间101-105表示。 
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多个通信终端120的每一个在从认证前的通信终 端(终端STA)到变成认证完成的通信终端(认证终端ASTA)为止,形成与网络连接的群组,并且在该群组内变化成起主终端作用的通信终端(以下记载为代表终端MSTA)以及起从终端作用的通信终端(以下记载为隶属终端SSTA)的任一方。 
(1)(概要) 
在对该代表终端MSTA以及隶属终端SSTA与管理终端110之间进行的认证处理进行详细说明之前,参照着图1对第一实施方式的无线通信系统100的认证处理的概念进行简单的说明。 
图1所示的三个通信终端120是由管理终端110认证之前的终端STA的状态,并且不属于任何群组(区间101)。终端STA为了与其他的终端STA之间形成新的群组,在自己独自的时点上发送规定的信标(第一信标),并试图检测其他的终端STA(区间102)。该自己独自的时点可任意设定。 
检测的结果,由三个终端STA形成一个群组。然后,在该构筑的群组中,一个通信终端120成为代表终端MSTA,其余的通信终端120成为隶属终端SSTA(区间103)。代表终端MSTA管理隶属于群组的所有的隶属终端SSTA的识别信息(ID以及地址等)。 
如果代表终端MSTA进入到管理终端110的通信区域中、并且从管理终端110接收了规定的信标(第二信标),则代表终端MSTA代表群组向管理终端110要求对自己以及隶属于群组的所有的隶属终端SSTA进行认证(区间104)。 
然后,如果代表终端MSTA从管理终端110接收到认证应答,就变成认证终端ASTA,而且隶属于群组的所有隶属终端SSTA也变成认证终端ASTA(区间105)。 
图2是表示通信终端120的详细结构例的图。图2中,通信终端120包括:天线220、发送接收部230、调制部250、解调部260、控制部270、以及存储器280。调制部250包括编码部251和数字调制部252。解调部260包括数字解调部261和解码部262。发送接收部230包括:数字模拟转换部231、低通滤波器232及240、混频器233及238、带通滤波器234及237、功率放大器235、低噪声放大器236、本地振荡器239、可变增益放大器241、 以及模拟数字转换部242。 
存储器280保存着表示通信终端120是否是终端STA、代表终端MSTA、隶属终端SSTA以及认证终端ASTA的任一终端状态的信息。而且,存储器280存储着从其他通信终端120接收的识别信息。控制部270根据存储器280中所保存的自身的终端状态,进行必要的发送数据的生成和接收数据的处理。控制部270所生成的发送数据由调制部250转换为发送信号,由发送接收部230转换为高频的无线信号之后,由天线220发送。从天线220接收的高频无线信号由发送接收部230转换为接收信号,并且由解调部260转换为接收数据后,输入给控制部270。调制部250和解调部260可以利用数字信号处理电路来实现,也可以由DSP等处理器来实现。另外,管理终端110也可以以相同的结构来实现。 
图3是表示无线信道的一个例子的图。该图3表达了横轴为频率的频谱模板,频带301-306分别表示信道CH1-CH6的信道频带宽度。通信终端120和管理终端110从这些多个无线信道中选择用于通信的无线信道,与对象终端进行通信。当然,即使在用于通信的无线信道为一个系统的情况下,如果采用时间分割通信等,也可以应用本发明。 
图4是表示管理终端110和通信终端120所发送和接收的通信包的一个例子的图。图4所示的通信包包括:前导(Preamble)401、物理层头部(PHY,physical layer header)402、介质访问控制头部(MAC,media accesscontrol header)403、有效载荷(Pilot)404。前导401是解调部260进行通信包的时间同步或者频率同步用的信号。PHY头部402收纳了数据的开始位置、数据的解调方式、以及数据长度等解调所需要的参数。MAC头部403收纳着地址以及控制指令等访问所需要的参数。有效载荷404收纳着发送数据以及控制数据。另外,表示数据种类以及通信终端120的装置状态的信息由MAC头部403记述。 
(2)详细说明 
2-1.各终端状态的控制流程图 
接着,参照图5-图12C,对在管理终端110和通信终端120之间所进行的认证处理进行详细说明。图5-图9是分别说明终端STA、隶属终端 SSTA、代表终端MSTA、管理终端AP、以及认证终端ASTA所进行的处理的流程图。图10A-图12C是表示管理终端110和通信终端120所进行的处理序列的图。 
图5是表示终端STA所进行的控制流程图的一个例子的图。 
首先,通信终端120如果因电源接通等而开始工作,则将终端状态设定为STA(步骤S501)。此时,进行作为终端STA工作的期间、休眠的期间、以及无线信道等的初始设定。完成了初始设定的终端STA成为等待接收信标的状态(步骤S502),并判断是否已经接收到从管理终端110发送的AP信标(第二信标)以及从代表终端MSTA所发送的MSTA信标(第一信标)(步骤S503、S504)。另外,与第一信标相关的信息的发送和接收由发送接收部230的第一接收部(未图示)进行,与第二信标相关的信息的发送和接收由发送接收部230的第二接收部(未图示)进行。 
接收到了AP信标时,终端STA直接对管理终端110进行认证要求(步骤S507)。然后,如果终端STA在规定的超时时间因内认证成功,则将终端状态变化为认证终端ASTA,如果认证失败,则返回到步骤S502,重复进行处理(步骤S508、S509)。此外,在已经接收了MSTA信标时,终端STA向发来MSTA信标的代表终端MSTA要求认证(步骤S510)。然后,如果终端STA在规定的超时时间以内认证成功,则将终端状态变化为隶属于该代表终端MSTA的群组的隶属终端SSTA,如果认证失败,返回到步骤S502,重复进行处理。 
另一方面,到规定的超时时间以前,从管理终端110以及从代表终端MSTA均没有接收到信标时,终端STA判断自己能否作为代表终端MSTA进行工作(步骤S505、S506)。该判断由本身的电池状态、发送接收部以及调制解调部的性能、或者随机变数等来确定即可。在判断为能够作为代表终端MSTA工作时,终端STA进行MSTA信标的发送处理,并等待来自其他终端STA的应答(步骤S513、S514)。 
然后,如果终端STA从其他终端STA接收到认证要求的应答,则根据该认证要求,对发送信息源的终端STA进行隶属终端SSTA的认证处理(步骤S515、S517)。然后,如果终端STA在规定的超时时间以前认证成功, 则将终端状态变化成管理新的群组的代表终端MSTA,如果认证失败,则返回到步骤S502并重复进行处理(步骤S518、S519)。另外,如果到规定的超时时间以前未能够从其他终端STA收到认证要求的应答,则终端STA返回到步骤S502并重复进行处理(步骤S516)。 
根据上述终端STA的处理,处于能够发送和接收MSTA信标的范围内的多个终端STA可以形成一个群组。该一个群组包括唯一的代表终端MSTA和一个以上的隶属终端SSTA。 
接着对该隶属终端SSTA和代表终端MSTA的控制进行说明。 
图6是隶属终端SSTA所进行的控制流程的一个例子的图。 
如果终端状态变成SSTA,则进行作为隶属终端SSTA工作的期间、休眠的期间、以及无线信道等的初始设定(步骤S601)。完成了初始设定的隶属终端SSTA成为等待接收信标的状态(步骤S602),判断是否已经从管理终端110接收到认证应答、以及是否已经从代表终端MSTA接收到MSTA信标(步骤S603-S605)。 
接收到了AP信标时,隶属终端SSTA待命,直到代表终端MSTA向管理终端110进行的群组认证要求的结果来到(步骤S608)。然后,如果隶属终端SSTA直到规定的超时时间为止能够从管理终端110接收到认证应答,在进行了应答确认之后,将终端状态变化成认证终端ASTA,如果认证失败,返回到步骤S602,并重复进行处理(步骤S609-S611)。此外,从管理终端110接收到了认证应答时,隶属终端SSTA在进行了应答确认之后将终端状态变为认证终端ASTA(步骤S611)。 
此外,隶属终端SSTA在已经接收到了MSTA信标时,作为隶属终端SSTA进行必要的通信处理(步骤S612),到规定的超时时间为止没有收到MSTA信标时,判断信标同步是否消失(失去)(步骤S606、S607)。其中,在判断为信标同步已经失去时,则判断为已经脱离群组,隶属终端SSTA将终端状态变为终端STA。 
图7是表示代表终端MSTA所进行的控制流程的一个例子的图。 
如果终端状态变为MSTA,则进行作为代表终端MSTA工作的期间、休眠的期间、以及无线信道等的初始设定(步骤S701)。接着,代表终端 MSTA进行MSTA信标的发送处理,并进行来自于隶属终端SSTA的应答等待接收处理(步骤S702、S703)。 
从管理终端110接到了AP信标时,代表终端MSTA对管理终端110进行群组认证要求(步骤S704、S708)。而且,代表终端MSTA如果到规定的超时时间为止能够收到认证应答,在进行应答确认之后,将终端状态变为认证终端ASTA,如果认证失败,返回到步骤S702重复进行处理(步骤S709、S710、S714)。另一方面,在到规定的超时时间为止从隶属终端SSTA接收到了认证要求或者通信要求时,代表终端MSTA进行隶属终端SSTA的认证处理或者通信处理(步骤S705~S707、S711、S712)。另外,在到规定的超时时间为止,既没有收到AP信标、也没有从隶属终端SSTA收到认证要求以及通信要求时,则改变所使用的无线信道,并重复自步骤S702开始的处理(步骤713)。 
图8是表示管理终端110所进行的控制流程的一个例子的图。 
管理终端110进行AP信标的发送处理,并进行来自于各通信终端120的应答等待接收处理(步骤S801、S802)。 
在从代表终端MSTA接收到了群组认证要求时,管理终端110向代表终端MSTA进行群组认证应答(步骤S803、S807)。然后,如果在到规定的超时时间为止,代表终端MSTA以及隶属终端SSTA的认证成功,则管理终端110返回到步骤S802重复进行处理(步骤S808-S811)。另一方面,在到规定的超时时间为止,已经从终端STA接收到了认证要求或者从认证终端ASTA已经接收到了通信要求时,管理终端110进行终端STA的认证处理或者与认证终端ASTA进行通信处理(步骤S804-S806、S812、S813)。 
图9是表示认证终端ASTA所进行的控制流程的一个例子的图。 
终端状态如果变成ASTA,则进行作为认证终端ASTA工作的期间、休眠的期间、以及无线信道等的初始设定(步骤S901)。接着,认证终端ASTA进行来自于管理终端110的应答等待接收处理(步骤S902)。 
从管理终端110接收到了AP信标时,认证终端ASTA进行作为认证终端ASTA所需要的通信处理(步骤S903、S906),在到规定的超时时间为止没有收到AP信标时,判断信标同步是否失去(步骤S903-S905)。其中, 在判断为信标同步已经失去时,认证终端ASTA将终端状态变成终端STA。 
2-2群组形成处理的序列 
图10A是表示群组形成处理的一个例子的序列图。该图10A中,说明了三个终端STA1-STA3形成一个群组的情况。另外,终端之间的信号发送和接收由图4所示的包形式进行。 
首先,终端STA1为了确认其他终端是否已经发送信标,等待一段时间来接收信息。由于经过了一段时间还没有接收到信息,所以终端STA1发出用于使自己成为代表终端MSTA的信标(STA1)。终端STA1在发送信标(STA1)之后,为了接收来自于其他终端的应答,等待一段时间来接收信息。另外,如果没有应答,则重复发送信标(STA1)。 
设定为:在该时点上,终端STA2成为信息接收等待状态。终端STA2接收终端STA1所发出的信标(STA1),并向终端STA1发出认证要求(STA2)。终端STA1如果从终端STA2接收到认证要求(STA2),则向终端STA2发送接收确认(ACK),并且将本身的终端状态改变为代表终端MSTA1而进行认证处理。如果终端STA2从代表终端MSTA1接收到ACK,则判断为已经进行了认证要求,并进入规定时间的等待状态直到有认证应答被发送来。 
接着,设定为:在该时点上,终端STA3成为信息等待接收状态。终端STA3接收终端STA1向终端STA2所发送的ACK。这样,终端STA3判断在附近存在有其他的终端,并调整信息等待接收时刻,以能够接收到信标。 
代表终端MSTA1从认证要求(STA2)开始的规定时间内向终端STA2发送认证应答(STA2)。终端STA2在经过规定时间后,解除等待状态,进入信息接收等待状态。然后,终端STA2从代表终端MSTA1接收认证应答(STA2),并向代表终端MSTA1发送ACK。如果代表终端MSTA1接收到ACK,则终端STA2的认证结束。在该时点上,终端STA2将本身的终端状态改变为隶属终端SSTA2。代表终端MSTA1对终端STA3也重复上述相同的处理。 
另外,如图10B所示,也可以从终端STA2主动地向代表终端MSTA1要求认证应答(STA2)。此时,终端STA2在经过规定的时间后解除了等待状态之后,向代表终端MSTA1发送数据要求(STA2)。在该数据要求中包括:数据要求指令以及要求源的地址。终端STA2在发送数据要求(STA2)后,进入一定时间的等待接收状态。 
已经接收到了数据要求(STA2)的代表终端MSTA1如果有发送给要求源的地址的数据,则发送该数据。其中,由于有向终端STA2发送的认证应答(STA2),所以代表终端MSTA1向终端STA2发送信息。如果接收了认证应答(STA2),则终端STA2向代表终端MSTA1发送ACK。 
2-3.群组认证处理的序列 
图11A是表示群组认证处理的一个例子的序列图。该图11A中,对由代表终端MSTA1、隶属终端SSTA2、以及隶属终端SSTA3所形成的群组与管理终端110之间进行认证的情况进行说明。另外,终端之间的信号发送和接收,由图4所示的包形式进行。 
首先,管理终端110定期地发送信标(AP,CCH),之后,成为等待规定时间的信息等待接收状态。代表终端MSTA1如果接收到信标(AP,CCH),则发送群组认证要求(STA1-3、CH)。隶属终端SSTA2和SSTA3与代表终端MSTA1同步,能够接收代表终端MSTA1所发送的包。典型地,信标(AP,CCH)以及认证要求等由与无线信道不同的控制信道CCH进行通信。如果这样,由于信标与使用了无线信道的信号不干涉,所以提高了认证处理的效率。另外,该控制信道CCH,在各终端既可以是已知的,也可以由各终端利用信道搜索等来检测出信标(AP,CCH)来确定控制信标CCH。 
隶属终端SSTA2和SSTA3如果检测出代表终端MSTA1已经发送了群组认证要求(STA1-3、CH),则等待从管理终端110发送来ACK。如果接收到了向代表终端MSTA1发送的ACK,则代表终端MSTA1、隶属终端SSTA2以及隶属终端SSTA3判断为进行群组认证处理,这样,进入群组认证应答的规定时间的等待状态,并等待从管理终端110发送来群组认证应答(STA1-3)。 
接收到了群组认证应答(STA1-3)的代表终端MSTA1、隶属终端SSTA2以及隶属终端SSTA3分别向管理终端110发送ACK。作为发送该ACK的顺序,例如可以考虑群组认证应答中所包含的地址顺序。或者,也可以调整发送时刻,以看成连结有各终端所发送的ACK的一个ACK包。此时,如果只使最初的ACK中包含前导部分,则能够进一步缩短ACK包的发送时间。 
管理终端110在从发送了群组认证应答(STA1-3)的各终端接收到了ACK的时点上,完成群组认证。管理终端110对存在于通信区域内的其他群组也重复同样的序列并进行群组认证。 
另外,也可以如图11B所示,由代表终端MSTA1主动向管理终端110要求群组认证应答(STA1-3)。此时,代表终端MSTA1在解除了直到认证应答被准备好为止的规定时间的等待状态之后,向管理终端110发送数据要求(MSTA1)。接收到了数据要求(MSTA1)的管理终端110如果有向要求源的地址发送的数据,就发送该数据。其中,由于存在向代表终端MSTA1发送的群组认证应答数据,所以将其作为群组认证应答(STA1-3)向代表终端MSTA1发送。 
2-4.无线通信系统整体的处理序列 
图12A是基于上述内容的无线通信系统整体的处理序列图。该图12A中说明的是,六个终端STA1-STA6形成两个群组,并使用一个无线信道向管理终端110要求认证。图12的处理序列分为群组形成处理1211及1212、认证要求处理1213、以及认证应答处理1214。 
终端STA1为了检测出其他的终端STA2和STA3,发送信标(STA1)。接收到了信标的终端STA2向终端STA1发送为隶属于群组而包含了识别信息(地址等)的认证要求(ST2)。终端STA1如果接收到认证要求(STA2),则开始形成群组。然后,终端STA1向终端STA2发送认证应答(STA2)。如果终端STA2接收认证应答(STA2)成功,则群组内的认证完成。在该时点上,终端STA1将装置状态改变为代表终端MSTA1,终端STA2将装置状态改变为隶属终端SSTA2。关于隶属终端SSTA3也一样。通过该处理,代表终端MSTA保存了隶属于群组的所有隶属终端SSTA的识别信息。之后,代表终端MSTA1定期地发送信标(MSTA1),隶属终端SSTA2以及SSTA3基于该信标(MSTA1)进行通信。 
另一方面,关于终端STA4-STA6,也同样地形成群组,并确定代表终端MSTA5、隶属终端SSTA4以及SSTA6。之后,代表终端MSTA5定期地发送信标(MSTA5),隶属终端SSTA4以及SSTA6基于该信标(MSTA5)进行通信。 
形成群组后,代表终端MSTA1及MSTA5如果接收到信标(AP),则对管理终端110进行本身的群组的认证要求。 
图12A中,首先,代表终端MSTA1进行认证要求。代表终端MSTA1向管理终端110发送群组认证要求(STA1-3)。在该群组认证要求(STA1-3)中包括群组认证要求指令、代表终端MSTA1的地址、隶属终端SSTA2和SSTA3的地址。代表终端MSTA1在发送了群组认证要求(STA1-3)之后,进入直到从管理终端110发回认证应答(STA1-3)为止的规定时间的等待状态。 
接着,代表终端MSTA5进行认证要求。代表终端MSTA5向管理终端110发送群组认证要求(STA4-6)。在该群组认证要求(STA4-6)中包括群组认证要求指令、代表终端MSTA5的地址、隶属终端SSTA4和SSTA6的地址。代表终端MSTA5在发送了群组认证要求(STA4-6)之后,进入直到从管理终端110发回认证应答(STA4-7)为止的规定时间的等待状态。 
管理终端110在接收到了群组认证要求的时点上,能够检测出哪个终端以及有几台进入到了本身的通信区域中。基于此,能够对以后的认证顺序制定计划。 
如果管理终端110从代表终端MSTA1的群组接收到群组认证要求(STA1-3),则发送群组认证应答(STA1-3)。在群组认证应答(STA1-3)中包括:群组认证应答指令、代表终端MSTA1的地址、隶属终端SSTA2和SSTA3的地址。如果各终端成功地接收了群组认证应答(STA1-3),则完成了管理终端110所进行的认证。因此,代表终端MSTA1、隶属终端SSTA2及SSTA3成为认证终端ASTA1-ASTA3。 
接着,如果管理终端110从代表终端MSTA5的群组接收到群组认证要求(STA4-6),则发送群组认证应答(STA4-6)。在群组认证应答(STA4-6)中包括:群组认证应答指令、代表终端MSTA5的地址、隶属终端SSTA4 和SSTA6的地址。如果各终端成功地接收了群组认证应答(STA4-6),则完成了管理终端110所进行的认证。因此,代表终端MSTA5、隶属终端SSTA4及SSTA6成为认证终端ASTA4-ASTA6。 
如果完成了管理终端110所进行的认证,认证终端ASTA1-ASTA6按照信标(AP)在管理终端110的网络内进行通信。 
图12B是无线通信系统整体的其他处理序列图。该图12B说明的是,在图12A的认证要求处理1213中,两个群组使用三个无线信道向管理终端110要求认证的情况。如果使用多个无线信道,则能够增加可容纳的终端数量。另外,设定为:在群组形成处理1221中,利用无线信道CH2开始通信,在群组形成处理1222中,利用无线信道CH3开始通信。此外,设定为:管理终端110可以同时使用多个无线信道。 
在群组形成后,代表终端MSTA1和MSTA5为了接收来自于管理终端110的信标(AP,CCH),开始利用控制信道CCH接收信息。已经接收到了信标(AP,CCH)的代表终端MSTA1向管理终端110发送还包含了群组所使用的无线信道号码CH2的群组认证要求(STA1-3、CH2)。此外,已经接收了信标(AP,CCH)的代表终端MSTA5也向管理终端110发送还包含了群组所使用的无线信道号码CH3的群组认证要求(STA4-6、CH3)。 
如果管理终端110从代表终端MSTA1的群组接收到群组认证要求(STA1-3、CH2),则利用无线信道CH2来发送还包含了群组所使用的无线信道号码CH2的群组认证应答(STA1-3、CH2)。此外,如果管理终端110从代表终端MSTA5的群组接收到群组认证要求(STA4-6、CH3),则利用无线信道CH3发送还包含了群组所使用的无线信道号码CH3的群组认证应答(STA4-6、CH3)。其中,管理终端110也可以同时发送无线信道CH2的群组认证应答(STA1-3、CH2)和无线信道CH3的群组认证应答(STA4-6、CH3)。这样的话,能够进一步降低认证应答所花费的时间。另外,也可以在发送群组认证应答之前,发送通知所分配的无线信道的ACK(未图示)。 
如果各终端成功地接收了群组认证应答,则管理终端110所进行的认证结束。因此,代表终端MSTA1、隶属终端SSTA2-SSTA4、代表终端MSTA5、隶属终端SSYA6成为认证终端ASTA1-ASTA6。 
图12C是无线通信系统整体的另一个处理序列图。虽然在图12B的认证要求处理1223中,管理终端110利用控制信道CCH来发送信标,但是在该图12C中说明的是,预先为每个群组分配好无线信道来发送信标的情况。 
信标中可以包括要求认证的信道的分配指令和该无线信道号码。例如,信标(AP、CH2、CH3)中包含了要求认证的信道的分配指令和无线信道CH2及CH3。 
已经接收了信标(AP、CH2、CH3)的代表终端MSTA1使用分配给群组的无线信道CH2来向管理终端110发送群组认证要求(STA1-3、CH2)。此外,已经接收了信标(AP、CH2、CH3)的代表终端MSTA5使用分配给群组的无线信道CH3来向管理终端110发送群组认证要求(STA4-6、CH3)。其中,来自于代表终端MSTA1的群组认证要求(STA1-3、CH2)和来自于代表终端MSTA5的群组认证要求(STA4-6、CH3)由于无线信道不同,所以能够同时发送,故能够进一步降低认证要求所花费的时间。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无线通信系统100,预先以每多个通信终端120为单位形成群组,在各群组中先确定好能够与管理终端110通信的代表。这样,能够大幅度降低在多个通信终端120和管理终端110之间所进行的通信量。因此,降低了从多个通信终端向管理终端110通信的冲突比例,能够减轻在管理终端110所进行的认证处理的负荷。 
<第二实施方式>。 
图13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无线通信系统1300的构成例的说明图。该第二实施方式的无线通信系统1300虽然还包括辅助管理终端(AAP)1310,但是与上述无线通信系统100不同。以下,以与该辅助管理终端1310有关的处理为中心对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关于与无线通信系统100进行相同处理的无线通信系统1300的结构,赋予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 
图13中,用主要区间101、1302、103-105示出了三个通信终端120随着时间的经过向箭头方向移动并产生状态迁移的情况。如图13所示,区 间1302中的处理是第二实施方式的特征。 
辅助管理终端1310是对管理终端110所进行的处理进行辅助的结构,在终端STA形成群组时,进行将终端STA分配为代表终端MSTA或者隶属终端SSTA的某一方的处理。该辅助管理终端1310定期地发送信标。 
仍然没有属于任一群组的终端STA(区间101)尝试检测管理终端110或者辅助管理终端1310(区间1302)。其中,在接收到了信标时,终端STA向辅助管理终端1310要求认证。接受了认证要求的辅助管理终端1310将要求认证的终端STA认证为代表终端MSTA或者隶属终端SSTA的任一方。此时,可以向每个终端STA分配所使用的无线信道。由辅助管理终端1310认证为代表的代表终端MSTA检测附近所存在的隶属终端SSTA并且进行认证,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形成群组(区间103)。之后的区间104和105中所进行的处理如上所述那样地进行。 
图14是采用了辅助管理终端1310的群组形成处理的处理序列图。辅助管理终端1310用控制信道CCH来定期地发送信标(AAP)。接收到了信标(AAP)的终端STA1由于不属于群组,所以向辅助管理终端1310发送认证要求(STA1)。 
辅助管理终端1310如果接收到认证要求(STA1),则开始终端认证。其中,设定为:辅助管理终端1310选择将终端STA1认证为代表终端,并分配无线信道CH2。此时,辅助管理终端1310发送认证应答(MSTA1、CH2)。认证应答(MSTA1、CH2)中包括:认证应答指令、表示作为代表终端认证的信息、接收信息的终端STA1的地址、以及所使用的无线信道号码CH2。如果终端STA1成功地接收了认证应答(MSTA1、CH2),则完成认证。在这个时点上,终端STA1将本身的状态改变为代表终端MSTA1,将无线信道改变为CH2。同样地,终端STA5被认证为代表终端MSTA5,并被分配无线信道CH3。 
之后,代表终端MSTA1在终端STA2和STA3之间进行认证,形成一个群组。此外,代表终端MSTA5在终端STA4和STA6之间进行认证,形成一个群组。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无线通信系统1300,预先以每多个通信终端120为单位形成群组,在各群组中,先确定好能够与管理终端110通信的代表。这样,能够大幅度削减通信终端120向管理终端110所进行的认证要求的数量。此外,辅助管理终端1310由于事先指定代表终端MSTA并分配无线信道,所以能够在形成群组时降低包的冲突并缩短时间。 
另外,上述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各结构,也可以由作为集成电路的LSI来实现。这些结构既可以形成一个芯片,也可以形成包含一部分或者全部的一个芯片。其中,虽然称为LSI,但是根据集成度的不同,有时也称为IC、系统LSI、超级LSI、甚大LSI。另外,电路集成的手段并不限于LSI,也可以利用专门电路或者通用的处理器进行电路集成化。此外,也可以采用在LSI制造之后可编程的FPGA(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现场可编程门阵列)、或者LSI内部的电路单元的连接及其设定是可再构建的可重构处理器。或者,这些功能块的运算也可以采用例如DSP或者CPU等来进行。而且,这些处理步骤也可以通过下述方式进行处理:作为程序记录到记录介质上来执行。 
而且,如果因半导体技术的进步或者派生出来的其他技术而出现了取代LSI的集成电路化的技术,当然也可以采用该技术将功能块集成化。生物技术的应用等也是有可能的。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可应用于采用了无线网络的无线通信系统等,其中该无线网络容纳了传感器网络以及有源RF标签等多个终端,特别是即使在多个通信终端在短时间内通过管理终端的通信区域时、希望认证更多的通信终端等时有效。 

Claims (10)

1.一种无线通信系统,包括多个通信终端和管理该多个通信终端的管理终端,其特征在于,
上述多个通信终端的至少一个包括:
发送第一信标的第一发送部;
接收应答的第一接收部,其中该应答包含从接收了上述第一信标的其他通信终端发送来的识别信息;
保存上述其他通信终端的识别信息的保存部,并且该保存部将上述其他通信终端作为隶属于自己成为代表的群组的通信终端进行登记;
从上述管理终端接收第二信标的第二接收部;以及
相应于上述第二信标的接收、将本终端以及保存于上述保存部的隶属终端的识别信息与要求隶属于上述群组的全部通信终端的认证的群组认证要求一起总括发送给上述管理终端的第二发送部,
上述管理终端包括:
发送上述第二信标的发送部;
从上述成为群组的代表的通信终端总括接收上述识别信息及上述群组认证要求的接收部;以及
相应于上述群组认证要求的接收,用上述识别信息与形成上述群组的所有通信终端的每一个进行认证手续的控制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上述管理终端的发送部发送上述第二信标,该第二信标包含有指定用于应答的频率信道的信息。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线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上述管理终端的控制部使用与用于上述应答的频率信道不同的频率信道进行上述认证手续。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为了使从上述群组向上述管理终端发送的应答作为一个包被识别,在成为上述群组的代表的通信终端所发送的应答之后,隶属于上述群组的通信终端连续地发送除前导之外的包。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辅助管理终端,该辅助管理终端向形成上述群组之前的多个通信终端发送第三信标,并接收从接收了该第三信标的通信终端发送来的认证要求,对于该认证要求来指定成为群组代表的通信终端或者隶属于群组的通信终端的任一方。
6.一种通信终端,是包括多个通信终端和管理该多个通信终端的管理终端的无线通信系统中的通信终端,其特征在于,包括:
发送第一信标的第一发送部;
接收应答的第一接收部,其中该应答包含从接收了上述第一信标的其他通信终端发送来的识别信息;
保存上述其他通信终端的识别信息的保存部,并且该保存部将上述其他通信终端作为隶属于自己所管理的群组的终端进行登记;
从上述管理终端接收第二信标的第二接收部;以及
相应于上述第二信标的接收、将本终端以及保存于上述保存部的隶属终端的识别信息与要求隶属于上述群组的全部通信终端的认证的群组认证要求一起总括发送给上述管理终端的第二发送部。
7.一种管理终端,是包括多个通信终端和管理该多个通信终端的管理终端的无线通信系统中的管理终端,其特征在于,包括:
发送信标的发送部;
相应于上述信标,从由上述多个通信终端的几个所形成的群组的代表终端总括接收形成该群组的所有通信终端的识别信息和要求隶属于上述群组的全部通信终端的认证的群组认证要求的接收部;以及
相应于上述群组认证要求的接收,用上述识别信息与形成上述群组的所有通信终端的每一个进行认证手续的控制部。
8.一种通信方法,是在包括多个通信终端和管理该多个通信终端的管理终端的无线通信系统中所进行的通信方法,包括下述步骤:
在上述多个通信终端之间发送和接收第一信标的步骤;
将发送了上述第一信标的通信终端分配为群组的代表终端、将接收了上述第一信标的通信终端分配为群组的隶属终端的步骤;
上述代表终端从上述隶属终端接收识别信息并保存该识别信息的步骤;以及
相应于从上述管理终端所发送的第二信标的接收,上述代表终端将上述代表终端以及上述隶属终端的识别信息与要求隶属于上述群组的全部通信终端的认证的群组认证要求一起总括发送给上述管理终端的步骤;
相应于上述群组认证要求的接收,上述管理终端利用从上述代表终端总括接收的上述识别信息与形成上述群组的所有通信终端的每一个进行认证手续的步骤。
9.一种集成电路,其应用于包括多个通信终端和管理该多个通信终端的管理终端的无线通信系统中的通信终端,其特征在于,集成有发挥下述各部分的功能的电路:
发送第一信标的第一发送部;
接收应答的第一接收部,其中该应答包含从接收了上述第一信标的其他通信终端发送来的识别信息;
保存上述其他通信终端的识别信息的保存部,并且该保存部将上述其他通信终端作为隶属于自己成为代表的群组的通信终端进行登记;
从上述管理终端接收第二信标的第二接收部;以及
相应于上述第二信标的接收、将本终端以及保存于上述保存部的隶属终端的识别信息与要求隶属于上述群组的全部通信终端的认证的群组认证要求一起总括发送给上述管理终端的第二发送部。
10.一种集成电路,其应用于包括多个通信终端和管理该多个通信终端的管理终端的无线通信系统中的管理终端,其特征在于,集成有发挥下述各部分的功能的电路:
发送信标的发送部;
相应于上述信标、从由上述多个通信终端的几个所形成的群组的代表终端总括接收形成该群组的所有通信终端的识别信息和要求隶属于上述群组的全部通信终端的认证的群组认证要求的接收部;以及
相应于上述群组认证要求的接收,用上述识别信息与形成上述群组的所有通信终端的每一个进行认证手续的控制部。
CN2009801002355A 2008-06-30 2009-06-25 无线通信系统、通信终端、管理终端、通信方法及集成电路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83647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171817/2008 2008-06-30
JP2008171817 2008-06-30
PCT/JP2009/002927 WO2010001557A1 (ja) 2008-06-30 2009-06-25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通信端末、管理端末、通信方法、及び集積回路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836471A CN101836471A (zh) 2010-09-15
CN101836471B true CN101836471B (zh) 2013-10-30

Family

ID=4146566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801002355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836471B (zh) 2008-06-30 2009-06-25 无线通信系统、通信终端、管理终端、通信方法及集成电路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8255533B2 (zh)
EP (1) EP2296391B1 (zh)
JP (1) JP5389801B2 (zh)
CN (1) CN101836471B (zh)
WO (1) WO2010001557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396335B (zh) * 2013-06-17 2018-09-14 英特尔公司 用于无线通信系统的改进的冲突避免技术的方法和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287944B2 (en) * 2010-12-20 2016-03-15 Celeno Communications Ltd. System and method for allowing multiple stations in a network to use MU-MIMO transmit beamforming
JP5783250B2 (ja) * 2011-06-06 2015-09-24 富士通株式会社 データ通信方法およびデータ通信システム
KR101955521B1 (ko) * 2011-10-17 2019-03-07 한국전자통신연구원 통신 시스템에서 데이터 송수신 장치 및 방법
KR101933445B1 (ko) 2011-10-17 2018-12-28 한국전자통신연구원 통신 시스템에서 데이터 송수신 장치 및 방법
JP2013090222A (ja) * 2011-10-20 2013-05-13 Onkyo Corp リピーター機器
CN102981992B (zh) * 2012-11-28 2015-12-02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基于异步结构的集成电路片上通讯方法及装置
JP2015138456A (ja) * 2014-01-23 2015-07-30 アプリックスIp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通信システム、ビーコン装置、および、通信方法
FR3019957B1 (fr) * 2014-04-09 2016-05-27 Actility Procedes de codage et decodage de trames dans un reseau de telecommunication
CN111033576B (zh) * 2017-09-06 2022-11-04 索尼公司 闸门装置和闸门装置中的方法
US20200396787A1 (en) 2019-06-13 2020-12-17 Toyota Motor North America, Inc. Managing transport network data access
WO2021168773A1 (zh) * 2020-02-28 2021-09-0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通信方法和通信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2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922557B2 (en) * 2000-10-18 2005-07-26 Psion Teklogix Inc.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FI110560B (fi) * 2000-12-27 2003-02-14 Nokia Corp Ryhmän muodostaminen langattomille kommunikaatiopäätelaitteille
CN1432233A (zh) * 2001-03-30 2003-07-23 株式会社鹰山 无线lan系统、无线lan系统的控制方法和控制程序
DE60108225T2 (de) * 2001-05-08 2005-12-08 Agere Systems Guardian Corp., Orlando Dynamische Frequenzwahl in einem drahtlosen lokalen Netz mit Kanaltausch zwischen Zugriffspunkten
AU2002345190A1 (en) * 2001-06-28 2003-03-03 King's College London Electronic data communication system
JP4449288B2 (ja) * 2001-10-31 2010-04-14 ヤマハ株式会社 認証方法およびその装置
JP3762330B2 (ja) * 2002-05-17 2006-04-05 株式会社東芝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無線基地局、無線端末局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US6975614B2 (en) 2002-09-04 2005-12-13 Harris Corporation Intelligent communication node object beacon framework in a mobile ad hoc network
JP2004173162A (ja) * 2002-11-22 2004-06-17 Canon Inc 無線lanを用いた会議システム
JP3849647B2 (ja) * 2003-01-23 2006-11-22 ソニー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無線通信装置及び無線通信方法、並びに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
EP1448007B1 (en) * 2003-02-11 2006-04-19 Siemens Aktiengesellschaft A device and method for forming a set of cells for time difference measurements, measuring time differences and locating a user of a mobile terminal
JP4479231B2 (ja) * 2003-12-16 2010-06-09 沖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通信端末装置、アドホックネットワーク及び認証管理方法
JP4164456B2 (ja) 2004-03-05 2008-10-1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無線アクセスポイント装置、無線アクセスポイント装置の通信方法、及び無線アクセスポイント装置を制御するためのプログラム
US20050233776A1 (en) 2004-04-16 2005-10-20 Allen Andrew M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ynamic group address creation
JP2006086907A (ja) * 2004-09-17 2006-03-30 Fujitsu Ltd 設定情報配布装置、方法、プログラム、媒体、及び設定情報受信プログラム
DE102004049026B4 (de) * 2004-10-05 2007-06-21 Nec Europe Ltd. Verfahren zur Authentifizierung von Elementen einer Gruppe
JP4555045B2 (ja) * 2004-10-13 2010-09-29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通信制御方法、端末制御方法、通信制御装置、ゲートウェイ端末、移動端末
US7366511B2 (en) * 2004-12-20 2008-04-29 Nokia Corporation Apparatus, and associated method, for facilitating network scanning by a WLAN terminal operable in a multiple-network WLAN system
JP4715239B2 (ja) * 2005-03-04 2011-07-06 沖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無線アクセス装置、無線アクセス方法及び無線ネットワーク
JP2006270429A (ja) * 2005-03-23 2006-10-05 Sanyo Electric Co Ltd 端末管理装置
JP2007060027A (ja) * 2005-08-22 2007-03-08 Canon Inc 情報処理装置及びグループ化方法
JP2007166000A (ja) 2005-12-09 2007-06-28 Fujitsu Ltd 無線基地局グループによるチャネル割当て方法及び無線システム
JP2007286922A (ja) * 2006-04-17 2007-11-01 Toshiba Corp グループ認証システム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P特开2004-173162A 2004.06.17
JP特开2005-182145A 2005.07.07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396335B (zh) * 2013-06-17 2018-09-14 英特尔公司 用于无线通信系统的改进的冲突避免技术的方法和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296391A1 (en) 2011-03-16
JPWO2010001557A1 (ja) 2011-12-15
US20110093593A1 (en) 2011-04-21
JP5389801B2 (ja) 2014-01-15
EP2296391B1 (en) 2017-03-08
WO2010001557A1 (ja) 2010-01-07
CN101836471A (zh) 2010-09-15
EP2296391A4 (en) 2014-12-17
US8255533B2 (en) 2012-08-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836471B (zh) 无线通信系统、通信终端、管理终端、通信方法及集成电路
Lu et al. Resource and trajectory optimization for secure communications in dual unmanned aerial vehicle mobile edge computing systems
Budhiraja et al. Energy consumption minimization scheme for NOMA-based mobile edge computation networks underlaying UAV
EP1728362B1 (en) Making time-of-flight measurements in master/slave and ad hoc networks by eavesdropping on messages
US11671918B2 (en) Implementation of traffic coexistence for collocated transceivers including Bluetooth transceivers
TWI444069B (zh) 通訊裝置與多層次傳輸功率控制方法
Gao et al. Joint trajectory and power design for UAV-enabled secure communications with no-fly zone constraints
KR100913982B1 (ko) 무선 통신 네트워크에서의 스트림 처리 기술
WO2002082743A3 (en) Reservation protocol in a node network
US7583595B2 (en) Data slot allocation method in distributed wireless personal area networks
Zhan et al. GTS size adaptation algorithm for IEEE 802.15. 4 wireless networks
Tseng et al. Maximum traffic scheduling and capacity analysis for IEEE 802.15. 3 high data rate MAC protocol
Nguyen et al. Joint offloading and IEEE 802.11 p-based contention control in vehicular edge computing
Shu et al. Energy-efficient power/rate control and scheduling in hybrid TDMA/CDMA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
Ba et al. An optimized and power savings protocol for mobility energy-aware in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
Lee et al. An efficient distributed scheduling algorithm for mobility support in IEEE 802.15. 4e DSME-based industrial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
Khan Self-forming multiple sub-nets based protocol for tactical networks consisting of sdrs
US11039457B2 (en) Traffic coexistence for collocated transceivers including bluetooth transceivers
Chang et al. Throughput enhancement by exploiting spatial reuse opportunities with smart antenna systems in wireless ad hoc networks
Jerbi et al. Equilibrate and minimize the energy consumption in a cluster for routing protocols in wireless sensor Network
Zang et al. A Novel Cooperative Transmission Scheme in UAV-Assisted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 Electronics 2022, 11, 600
Matam et al. Denial of service attack on low rate wireless personal area networks
Yao et al. Enabling Massive IoT in 5G and Beyond Systems: Evolution and Challenges
Yan et al. Slot assignment of spatial TDMA in ad hoc radio networks using fuzzy set theory
Venkatachalam et al. Distributed directional cooperative MAC (DD-CoopMAC) protocol for improving VBR throughput in IEEE 802.11 ad WLAN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1030

Termination date: 2019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