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830258B - 跨骑型车辆的指示灯安装结构 - Google Patents

跨骑型车辆的指示灯安装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830258B
CN101830258B CN2010101259477A CN201010125947A CN101830258B CN 101830258 B CN101830258 B CN 101830258B CN 2010101259477 A CN2010101259477 A CN 2010101259477A CN 201010125947 A CN201010125947 A CN 201010125947A CN 101830258 B CN101830258 B CN 10183025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dicator lamp
cover
mounting structure
place ahead
inboar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10125947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830258A (zh
Inventor
冈田直树
矢野谦吾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83025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83025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83025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83025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Lighting Device Outwards From Vehicle And Optical Signa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跨骑型车辆的指示灯安装结构,能够减轻在对指示灯施加外力时的负荷且实现指示灯的装配工时的削减。该跨骑型车辆的指示灯安装结构具有覆盖车辆侧面的侧罩(95)、设置于该侧罩(95)的外侧方的前指示灯(41)、设置于所述侧罩(95)的内侧的上部前方下侧罩(88),其中,在所述上部前方下侧罩(88)支承所述前指示灯(41),且所述上部前方下侧罩(88)通过多个结合部(66~68)安装于所述侧罩(95),所述各结合部中的至少一个(例如上端结合部(68))构成为借助对所述前指示灯(41)的外力而能够脱离。

Description

跨骑型车辆的指示灯安装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机动二轮车等跨骑型车辆的指示灯安装结构。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设置在机动二轮车等跨骑型车辆的指示灯多设在该车辆的罩的外侧。在这样设置于罩的外侧的指示灯的安装结构中,使用各种方法作为对该指示灯施加外力时的对策。例如专利文献1中所述的方法为,将指示灯通过能够弹性变形的撑条安装到罩支承构件上,在对该指示灯施加外力时,所述撑条弹性变形从而使指示灯周围的负荷减轻。
专利文献1:日本特公平5-15595号公报
但是,在上述以往的结构中,必须提高形成于罩的指示灯贯通用的开口部和罩内的指示灯安装部的相对位置精度,并且在指示灯组装时必须将该指示灯和罩分别装配到车身上,具有装配工时增大的倾向。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在跨骑型车辆的指示灯安装结构中,在对指示灯施加外力时使负荷减轻且实现削减指示灯的装配工时。
作为上述问题的解决手段,第一方面所述的发明为一种跨骑型车辆的指示灯安装结构,具有:覆盖车辆侧面的壳体(例如实施例的侧罩95)、设置于该壳体的外侧方的指示灯(例如实施例的前指示灯41)、设置于所述壳体的内侧的内侧罩(例如实施例的上部前方下侧罩88),所述跨骑型车辆的指示灯安装结构的特征在于,所述内侧罩能够弹性变形,所述指示灯支承于该内侧罩,且该内侧罩通过多个结合部(例如实施例的上下结合部66、67及上端结合部68)安装于所述壳体,所述各结合部中的至少一个构成为借助从壳体外侧对所述指示灯施加的外力而能够脱离。
其中,所述跨骑型车辆表示包含全部跨越车身乘车的车辆的概念,不局限于机动二轮车(包括带有动力机构的自行车),还表示包括三轮(除前一轮后两轮之外还包括前两轮后一轮)和四轮的车辆,且包括具有低底板的脚蹬部的小轮型车辆的概念。
第二方面所述的发明的特征在于,所述能够脱离的结合部相对于所述指示灯而设置在车辆后方。
第三方面所述的发明的特征在于,所述指示灯由能够发光的灯光部(例如实施例的指示灯主体41a)和支承该灯光部的轴部(例如实施例的轴部41b)构成,在所述壳体设有能够让所述指示灯的轴部穿过的开口部(例如实施例的开口部56),所述开口部的内周形状大于所述轴部的外周形状且小于所述灯光部的外周形状。
第四方面所述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在所述能够脱离的结合部的前方及下方分别设有所述多个结合部中的其他结合部(例如实施例的上下结合部66、67)。
发明效果
根据第一方面所述的发明,内侧罩能够弹性变形,且该内测罩对壳体的结合部中的至少一个构成为,通过来自壳体外侧对指示灯的外力而能够脱离,由此,依靠该结合部的结合在对指示灯施加外力时被解除且容许内侧罩的弹性变形,使该指示灯向所述外力方向变位而能够使指示灯周围的负荷减轻。并且,能够将指示灯与内侧罩和壳体形成组件,能够削减指示灯的装配工时。
根据第二方面所述的发明,对于从车辆前方或外侧方容易施加到指示灯上的外力,容易使指示灯向所述外力方向变位,能够有效地减轻对指示灯周围的负荷。
根据第三方面所述的发明,只能从壳体外侧安装指示灯,且使所述开口部小于灯光部而能够提高外观性。
根据第四方面所述的发明,对于来自前方及侧方的外力,能够脱离的结合部在脱离时变得容易脱离。并且,由于内侧罩在2个部位以上被支承,因此该内侧罩的位置难以产生偏差。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实施例中的机动二轮车的左侧视图。
图2为透过上述机动二轮车的车身罩的左侧视图。
图3为上述机动二轮车的俯视图。
图4为上述机动二轮车的主视图。
图5为上述机动二轮车的左侧罩的分解侧视图。
图6为上述机动二轮车的左前指示灯周边的侧视图。
图7为图6的A-A截面图。
图8为图6的B-B截面图,(a)表示一般的安装状态,(b)表示对左前指示灯施加外力后的状态。
图9为上述左侧罩内侧的上部前方下侧罩的侧视图。
图中:1-机动二轮车(跨骑型车辆);41-前指示灯(指示灯);41a-指示灯主体(灯光部);41b-轴部;56-开口部;66-上结合部(结合部);67-下结合部(结合部);68-上端结合部(结合部);88-上部前方下侧罩(内侧罩);95-侧罩(壳体)。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并且,以下的说明中的前后左右等的方向若无特别记述则与车辆的方向相同。并且,图中箭头FR为表示车辆前方,箭头LH表示车辆左方,箭头UP表示车辆上方。
图1、2所示的小轮型机动二轮车(跨骑型车辆)1具有前轮WF和后轮WR,前轮WF通过手把3操纵方向,后轮WR由摆动单元(摆动式动力单元)P驱动。包括手把3和前轮WF的转向系统零件能够操纵方向地被车身框架F前端的头管4枢轴支承。在车身框架F的下部后侧,所述摆动单元P的前端部能够上下摇动地被枢轴支承。在所述手把3和支承在车身后部上的乘员乘坐用的跨骑座50之间,设置有车高比较低的跨部,在该跨部的左右两侧,设置有载置乘坐在座50上的乘员的脚的左右底部踏板74。
在车身框架F的前端具有支承前轮WF的前叉2及将与该前叉2连接的手把3操作自如地支承的头管4。在后端支承后轮WR的摆动单元P中,其前部通过连杆构件11能够上下摇动地支承于车身框架F的枢板10,在该摆动单元P的后端部和车身框架F的后端部之间配设有后部缓冲器38,在车身后部构成有单元摆动式的后悬挂装置。
车身框架F具有:所述头管4;左右一对主框架5,从该头管4的上下中间部向后方向后下降地延伸;左右一对下框架6,从头管4的下部向后方向后下降且适当弯曲地延伸。左右下框架6的后端部分别与左右主框架5的后端部结合。
并且,车身框架F具有:左右一对座椅横挡7,从左右主框架5的后部向后方向后上升地延伸;左右一对支承框架8,从左右主框架5的后端向后方向后上升地延伸且支承左右座椅横挡7的前后中间部;后支承框架9,从该左右支承框架8的后部向后方向后上升地延伸且支承左右座椅横挡7的后端部。在座椅横挡7和支承框架8之间,架设有左右一对所述枢板10。
在由左右主框架5和左右下框架6所围成的空间中,配设有燃料箱21。在燃料箱21的上方,在左右主框架5之间架设有第一横向构件13。在燃料箱21的下方,在左右下框架6之间架设有第二横向构件14。在摆动单元P的上方,在左右座椅横挡7之间架设有第三横向构件15。在左右座椅横挡7的后端部之间架设有第四横向构件16。
摆动单元P由将水冷式的引擎E和带式的无级变速器M一体化构成,引擎E在摆动单元P的前部使工作缸轴线大致水平,无级变速器M在摆动单元P的后部左侧将引擎E的输出无级变速并传递到后轮WR。在引擎E的工作缸盖的上方连接有阀体34,在该阀体34的后方连接有空气净化箱35。并且,在所述工作缸盖的下方连接有排气管36,该排气管36适当地弯曲且向后方延伸并且与配置在后轮WR右侧的消音器37连接。
在前轮WF的后方,在下框架6及燃料箱21的前方配设有引擎E冷却用的冷却器22。在座50的下方,在左右座椅横挡7之间配设有能够收纳乘员用的头盔等行李的物品收纳箱51。座50一体地具有驾驶者乘坐的前座部50a和同乘者乘坐的后座部50b,通过使该座50以其前端侧为中心使后部向上方移动而转动,从而使物品收纳箱51的上部开口开闭。
一同参照图3、4说明,车身框架F的周围被主要由合成树脂构成的车身罩70覆盖。车身罩70包括:前罩71,从前方覆盖头管4周围(车身前部);左右一对上部侧罩(侧罩)72,与该前罩71的左右两侧连结且从侧方覆盖头管4周围;左右一对下部侧罩(侧罩)73,与该上部侧罩72的下部连结且从侧方覆盖下框架6周围;左右底部踏板74,与上部侧罩72及下部侧罩73的后方连结且载置乘坐于前座部50a的驾驶者的脚;左右一对底板裙部75,与该左右底部踏板74的外侧下方连结;覆盖车身下表面的下罩76。在前罩71的下部前侧配设有头灯40。在底板裙部75的后部设置有左右一对串联踏板75a,该串联踏板75a载置乘坐于后座部50b的同乘者的脚。
上部侧罩72及下部侧罩73互相一体地连接,构成从侧方覆盖车身前部的左右一对侧罩95。左右侧罩95兼作为从前方覆盖乘坐于前座部50a的驾驶者的腿部的护腿罩。在左右侧罩95的内侧,设置有从前方覆盖冷却器22周围的左右一对上部前方下侧罩88(内侧罩)及下部前方下侧罩89。上部前方下侧罩88具有在下部侧罩73的车宽方向内侧向车辆前方开口的通风孔90,流入该通风孔90内的空气(行驶风)供给到冷却器22中而用于前罩71后方的乘车空间的负压补正等。
此外,车身罩70具有仪表盘罩77和内罩78,仪表盘罩77从上方覆盖头管4周围,内罩78从后方覆盖头管4周围且与左右的上部侧罩72连结。
进而,车身罩70具有:左右一对座下罩80,设置于前座部50a的下方;座铰链罩86,设置于该左右座下罩80之间;后车身罩81,沿着座椅横挡7延伸且从侧方覆盖车身后部。
参照图5说明,上部侧罩72一体地具有上罩主体82a和上延伸部82b,上罩主体82a与前罩71的侧方相连,上延伸部82b从该上罩主体82a的后部下侧沿斜下后方延伸。上罩主体82a的下缘部和上延伸部82b的下缘部互相连续,它们构成下缘部82c,下缘部82c在上部侧罩72的侧视中呈向上方弯曲的凹状(向上方凸的弯曲状)。并且,图中符号72a表示与下部侧罩73连接的下部侧罩连接部,符号72b表示与前罩71连接的前罩连接部,符号72c表示与仪表盘罩77连接的仪表盘罩连接部,符号72d表示与内罩78连接的内罩连接部72d。在上部侧罩72的内侧(内表面侧),在沿下缘部82c的下部侧罩连接部72a的附近设置有与下部侧罩73卡合的凸部52。
另一方面,下部侧罩73一体地具有下罩主体83a和下延伸部83b,下罩主体83a从上部侧罩72的下缘部82c的前半部比所述上延伸部82b更倾斜地向斜后下方延伸,下延伸部83b从该下罩主体83a的下端部向后方以沿着底部踏板74的方式向后上升地延伸。上罩主体83a的上缘部在侧视中呈向上方弯曲的凸状(向上方凸的弯曲状),且构成与上部侧罩72的下缘部82c匹配的上缘部83c。并且,图中符号73a表示与上部侧罩72连接的上部侧罩连接部,符号73b表示与上部前方下侧罩88及下部前方下侧罩89连接的前方下侧罩连接部,符号73c表示与底部踏板连接的底部踏板连接部,符号73d表示与底板裙部75连接的底板裙部连接部73d。在下部侧罩73的上端缘83c上突出设置有连接板部54,在该连接板部54上形成有使上部侧罩72的凸部52卡合的卡合孔54。
一同参照图7说明,下部侧罩73的上缘部83c形成有平坦状的立壁部84b,立壁部84b通过向斜上外侧凸的弯曲部84a而在车宽方向内侧变位。另一方面,上部侧罩72的下缘部82c通过向斜下内侧弯曲而形成向下的倾斜部84c。
在此,在上下侧罩72、73的连接部形成有槽部84,该槽部84沿所述上下缘部82c、83c在车辆前后方向延伸。槽部84c具有形成有立壁部84b的内侧壁、形成有倾斜部84c的上壁、形成有弯曲部84a的下壁,呈在车宽方向外侧开放的截面コ字状且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
参照图1、5说明,在车身罩70中,在上部侧罩72的上延伸部82b、座下罩80及后车身罩81的各下缘部与底部踏板74的上缘部之间,形成有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槽94。槽94以在侧视中与槽部84的后方连接的方式延伸到后车身罩81的后部。由此,机动二轮车1在行驶中,流过车身罩70周围的风的一部分通过槽部84及槽94而被整流。
在此,在下部侧罩73的上缘部83c上,以分别向车宽方向外侧突出的方式设置有左右前指示灯41。
一同参照图7说明,前指示灯41具有:指示灯主体41a,具有光源且为发光的卵形;轴部41b,支承该指示灯主体41a的车宽方向内侧(基端侧)。指示灯主体41a在形成其外观的灯体44内收容有作为光源的灯泡42。灯体44的前表面作为从前方覆盖灯泡42的指示灯透镜44a而构成。
另一方面,一同参照图8说明,轴部41b在一体地形成于灯体44的基端侧的延伸部43的前端上还一体地设置有撑条45。在撑条45(轴部41b)的车宽方向内侧的端面49设置有螺纹轴46和定位突起47,螺纹轴46向车宽方向内侧突出,定位突起47在该螺纹轴46的后方同样向车宽方向内侧突出。定位突起47形成为比螺纹轴46短且直径大的圆筒状,指示灯软线48通过定位突起的内部而导出到灯体44外。指示灯软线48在罩内侧与主线束连接。
在下部侧罩73的上缘部83c上,以使立壁部84b及弯曲部84a的一部分欠缺的方式形成有开口部56,前指示灯41的轴部41b插通于该开口部56。开口部56位于连结板部54的下方,在侧视中形成为前后较长的椭圆形状。在开口部56的车宽方向内侧,设置有从该开口部56的内周缘沿车宽方向内侧延伸的筒状的保持部57。
开口部56的侧视形状(内周形状)大于前指示灯41的轴部41b的侧视形状(外周形状),能够让该轴部41b插通。另一方面,指示灯主体41a的侧视形状(外周形状)大于开口部56的侧视形状,通过该指示灯主体41a将开口部56大致隐藏,且能够从车宽方向外侧安装前指示灯41。
参照图5、6说明,在下部侧罩73的上缘部83c的附近且为开口部56的斜下前方的内表面(车宽方向内侧),设置有用于紧固上部前方下侧罩88的上部的上紧固部58a。并且,在下部侧罩73的上部的内面侧的、所述上紧固部58a的斜下后方,设置有同样连接上部前方下侧罩88的下部的下紧固部58b。各紧固部58a、58b为向车宽方向内侧突出的凸起状,上部前方下侧罩88的上下分别通过自攻螺钉等紧固手段固定结合于该各紧固部58a、58b。并且,在下部侧罩73的下部的内面侧,设置有多个用于结合下部前方下侧罩89的紧固部59。
并且,在下部侧罩73的上缘部83c的附近且为开口部56的后方的内面侧,设置有用于使上部前方下侧罩88的上端部后侧卡合的上端卡合部60。上端卡合部60例如截面成H形且构成为向车宽方向内侧突出的夹具保持部,上部前方下侧罩88的上端部相对于该上端卡合部60通过夹具从车宽方向内侧而能够卡合或脱离地结合。
参照图9说明,在上部前方下侧罩88的上下,分别设置有对应于下部侧罩73的各连接部58a、58b的上下紧固部61a、61b。并且,在上部前方下侧罩88的上端部,设置有平坦状的指示支承部62,指示支承部62以使前指示灯41的轴部41b的端面49抵接的状态进行支承。在指示支承部62上设置有插通或紧固螺纹轴46的紧固孔63、使定位突起47卡合而将前指示灯41等位的定位孔64。在上部前方下侧罩88安装于下部侧罩73的状态下,设置指示支承部62使连接孔63及定位孔64位于开口部56的车宽方向内侧。
并且,在上部前方下侧罩88的上端部的、指示支承部62的后方,形成有对应于下部侧罩73的上端卡合部60的卡合孔65。卡合孔65在侧视中呈前后较长的长方形状,上端卡合部60通过夹具与该卡合孔65能够卡合或脱离地结合。上下紧固部58a、58b及上端卡合部60以在侧视中呈三角形状的方式配置。
在此,参照图7、8说明,所述上紧固部58a、61a构成上部前方下侧罩88的上结合部66,下连接部58b、61b构成上部前方下侧罩88的下结合部67,上端卡合部60及卡合孔65构成上部前方下侧罩88的上端结合部68。并且,图中符号T表示将上连接部58a、61a彼此连接的自攻螺钉,符号C表示使上端卡合部60及卡合孔65卡合的夹具。
参照图7、8说明,上部前方下侧罩88的指示支承部62从车宽方向内侧抵接在下部侧罩73的开口部56的保持部57的车宽方向内侧端上,开口部56由该指示支承部62从其车宽方向内侧闭塞。前指示灯41的轴部41b嵌合于开口部56的保持部57内,且以端面49抵接于指示支承部62的状态被固定并支承。根据该构造,能够将前指示灯41与下部侧罩73及上部前方下侧罩88作为一体的小组体组成组件,能够实现削减前指示灯41和车身罩70的装配工时。
参照图8(b)说明,在从车宽方向外侧对前指示灯41作用外力,想要在上部前方下侧罩88上将其从下部侧罩73向车宽方向内侧取下而作用力时,由于上部前方下侧盖88前侧的上下结合部66、67紧固固定于下部侧罩73,因此无需向车宽方向内侧脱离,但由于上部前方下侧罩88后侧的上端结合部68夹具式固定于下部侧罩73,因此能够向车宽方向内侧脱离。
因此,在从车宽方向外侧或车辆前方对前指示灯41作用外力,在上部前方下侧罩88上产生以连接其前侧的上下结合部66、67的直线L(参照图6)为中心的力矩时,上部前方下侧罩88后侧的上端结合部68从下部侧罩73向车宽方向内侧脱离,产生以所述直线为中心的、上部前方下侧罩88的弹性变形。由此,前指示灯41以使其外侧端向斜上后方移动的方式倾斜移动(变位),减轻所述外力所引起的负荷。另外,上部前方下侧罩88是由能够确保所述弹性变形量的构造及材质是不言而喻的。并且,所述前指示灯的变位的方向能够根据所述各结合部66、67、68的配置而进行适当调整及变更。
如上说明,在上述实施例中的指示灯安装结构适用于具有覆盖车辆侧面的侧罩95、设置于该侧罩95的外侧方的前指示灯41、设置于所述侧罩95的内侧的上部前方下侧罩88的跨骑型车辆(机动二轮车1),使所述上部前方下侧罩88能够弹性变形,在该上部前方下侧罩88上支承所述前指示灯41,且将该上部前方下侧罩88通过多个结合部66~68安装于所述侧罩95上,所述各结合部中的至少一个(例如上端结合部68)构成为借助从侧罩95外侧对所述前指示灯41施加的外力而能够脱离。
根据该结构,依靠上端结合部68的结合在对前指示灯41施加外力时被解除且容许上部前方下侧罩88的弹性变形,使该前指示灯41向上述外力方向变位而能够使该前指示灯41周围的负荷减轻。并且,能够将前指示灯41与上部前方下侧罩88和侧罩95形成组件,能够削减前指示灯41的装配工时。
并且,在上述指示灯安装结构中,通过将所述能够脱离的上端结合部68相对于所述前指示灯41而设置在车辆后方,从而对于从车辆前方或从外侧方容易施加到前指示灯41的外力,能够使前指示灯41容易向所述外力方向变位,能够有效地减轻对该前指示灯41周围的负荷。
并且,在上述指示灯安装结构中,所述前指示灯41由能够发光的指示灯主体41a和支承该指示灯主体41a的轴部41b构成,在所述侧罩95上,设置有能够让所述前指示灯41的轴部41b穿过的开口部56,该开口部56的内周形状大于所述轴部41b的外周形状且小于所述指示灯主体41a的外周形状,由此,能够仅从侧罩95外侧安装前指示灯41,并且使所述开口部56小于指示灯主体41a而能够提高外观性。
并且,在上述指示灯安装结构中,在所述能够脱离的上端结合部68的前方具有上结合部66,在上端结合部68的下方具有下结合部67,由此,上端结合部68对于来自前方及侧方的外力在脱离时变得容易脱离。并且,上部前方下侧罩88在2个部位以上被支承,因此上部前方下侧罩88难以产生位置偏差。
此外,本发明不局限于上述实施例,也可以为例如将所述上端结合部68以外的结合部66、67构成为通过对前指示灯41施加的外力而能够脱离。并且,侧罩95也可以不为上下分割式而采用一体式。
并且,上述实施例中的结构为本发明的一例,当然也适用于后指示灯,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变更。

Claims (4)

1.一种跨骑型车辆的指示灯安装结构,具有:覆盖车辆侧面的壳体、设置于该壳体的外侧方的指示灯、设置于所述壳体的内侧的内侧罩,
所述跨骑型车辆的指示灯安装结构的特征在于,
所述内侧罩能够弹性变形,所述指示灯支承于该内侧罩,且该内侧罩通过多个结合部安装于所述壳体,所述各结合部中的至少一个构成为借助从壳体外侧对所述指示灯施加的外力而能够脱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跨骑型车辆的指示灯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能够脱离的结合部相对于所述指示灯而设置在车辆后方。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跨骑型车辆的指示灯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指示灯由能够发光的灯光部和支承该灯光部的轴部构成,
在所述壳体设有能够让所述指示灯的轴部穿过的开口部,所述开口部的内周形状大于所述轴部的外周形状且小于所述灯光部的外周形状。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跨骑型车辆的指示灯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能够脱离的结合部的前方及下方分别设有所述多个结合部中的其他结合部。
CN2010101259477A 2009-03-10 2010-02-25 跨骑型车辆的指示灯安装结构 Active CN10183025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056463A JP5335493B2 (ja) 2009-03-10 2009-03-10 鞍乗り型車両のウインカ取り付け構造
JP2009-056463 2009-03-10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830258A CN101830258A (zh) 2010-09-15
CN101830258B true CN101830258B (zh) 2012-10-24

Family

ID=4271451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1259477A Active CN101830258B (zh) 2009-03-10 2010-02-25 跨骑型车辆的指示灯安装结构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5335493B2 (zh)
CN (1) CN101830258B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548333A (zh) * 2003-05-20 2004-11-24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机动二轮车及其前灯构造
EP1495953A3 (en) * 2003-07-07 2005-12-21 Yamaha Hatsudoki Kabushiki Kaisha Straddle-type vehicle
CN1727246A (zh) * 2004-07-30 2006-02-01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两轮摩托车的前部灯装置
CN2792914Y (zh) * 2005-04-18 2006-07-05 重庆隆鑫工业(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摩托车前照灯系统安装结构
CN2887718Y (zh) * 2006-01-18 2007-04-11 重庆隆鑫工业(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摩托车前照灯安装结构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7915Y2 (zh) * 1988-06-17 1993-02-26
JP2009040394A (ja) * 2007-07-19 2009-02-26 Yamaha Motor Co Ltd 鞍乗型車両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548333A (zh) * 2003-05-20 2004-11-24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机动二轮车及其前灯构造
EP1495953A3 (en) * 2003-07-07 2005-12-21 Yamaha Hatsudoki Kabushiki Kaisha Straddle-type vehicle
CN1727246A (zh) * 2004-07-30 2006-02-01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两轮摩托车的前部灯装置
CN2792914Y (zh) * 2005-04-18 2006-07-05 重庆隆鑫工业(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摩托车前照灯系统安装结构
CN2887718Y (zh) * 2006-01-18 2007-04-11 重庆隆鑫工业(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摩托车前照灯安装结构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P特开平5-185971A 1993.07.27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0208469A (ja) 2010-09-24
CN101830258A (zh) 2010-09-15
JP5335493B2 (ja) 2013-11-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100205B (zh) 自动二轮车
CN100577500C (zh) 二轮摩托车的车把罩装置
BRPI0502614A (pt) estrutura de pára-lama para motocicleta
US8317212B2 (en) Motorcycle including bendable rear fender
CN103010362A (zh) 电动车辆
CN100455480C (zh) 自动二轮车的车架
JP5048433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ウインカ一体型バックミラー
JP2008024289A (ja) 自動二輪車
US7503415B2 (en) Engine support structure of motorcycle
CN101497359A (zh) 小型摩托车型车辆的地板结构
US7556275B2 (en) Saddle type vehicle
CN101852401B (zh) 方向指示灯支承结构
EP2610151B1 (en) Saddle-ride type vehicle
CN102205820A (zh) 摩托车
JP3152784U (ja) 自動二輪車
CN101830259A (zh) 跨骑型车辆的整流罩构造
CN101830258B (zh) 跨骑型车辆的指示灯安装结构
CN101088848B (zh) 车辆的摆臂支承结构
CN102372056A (zh) 自动二轮车
JP2007237898A (ja) 自動二輪車のステップ取付構造
CN101817376B (zh) 跨骑型车辆
CN109720328A (zh) 跨骑型车辆
US11840300B2 (en) Vehicle body cover and saddle-type vehicle
JP2010006258A (ja) 灯火器および自動二輪車
JP7394823B2 (ja) 支持構造、ブレーキシステム及び鞍乗型車両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