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823538A - 智能自行车 - Google Patents
智能自行车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1823538A CN101823538A CN 201010146233 CN201010146233A CN101823538A CN 101823538 A CN101823538 A CN 101823538A CN 201010146233 CN201010146233 CN 201010146233 CN 201010146233 A CN201010146233 A CN 201010146233A CN 101823538 A CN101823538 A CN 101823538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ipe
- bicycle
- vehicle frame
- point
- spr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 Steering Devices For Bicycles And Motorcy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智能自行车,其结构在原自行车包括车架、脚蹬子、固定在车架上的轮轴及与轮轴相连的车轮为基础,将人体重量加以利用,通过力的方向转换使骑车人省力,电动自行车、电动三轮都适用本结构,其结构除原自行车所用零件外,增加了1号管,当人们骑车时以连接在车架上的1号管的上端为圆心,以圆心与2号管的距离为半径和2号管转动连接,当2号管受力后,1号管起着圆心定位作用,使2号管上下弧度运动,拉动弹簧4使自行车产生向前的助力作用,3号管与2号管之间设有滚动装置。由于道路不平人体重量不断的上下震动,使车轮产生阻力,在震动的瞬间弹簧4不断的受拉,以此弥补振动阻力达到省力的作用。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涉及一种交通工具,尤其涉及一种智能自行车。
背景技术
现有自行车结构不科学,由于习惯势力的束缚,人们一直延续使用着,现在自行车虽有多种样式但万变离其宗,受力方向不合理,人体的重心力没有应用,路面不平形成阻力,使人们长时间骑行后感到十分疲劳,所以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中所存在的问题与缺陷,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骑着舒适、省力的智能自行车给人们享用。其主要结构利用人体重量使车座下面的管2受力后上下弧度运动,拉动弹簧4,使其产生向前的助力作用。
本发明是通过下述方案实现的:
本发明所涉及的一种智能自行车,
包括:车架、脚蹬子、固定在车架上的轮轴及与该轮轴相连的车轮,所述自行车还包括3个管及一弹簧(4),其中管(1)的一端与所述车架相连形成一个圆心点(5),另一端与管2相连形成一个连接点(6),所述管(2)是通过管(1)与车架形成的圆心点(5)为圆心、以管(1)距管(2)的长度为半径设置的弧形,且该管(2)形成弧形的一端与车座相连,并通过其人体对车座的重力,以使管(2)受到压力;所述管(3)设置在管(2)的外部,以进行定位导向;所述弹簧(4)的一端与所述管(1)与管(2)形成的连接点(6)相连,另一端与设置在车架中轴处的一点相连接。并通过人体重力作用在管2以及连接点6,拉动弹簧4驱动与车架相连的后车轮。
附图说明
本附图为主车体改进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实施方式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实施例:
如主车体结构示意图所示,展示了本发明的结构,他除了原车的所有零件外又增添了新的零件和变形零件以及变位零件。本案例结构也适用于电动自行车和电动三轮车、人力三轮车。
所述新增零件为管1,它的上端与车架连接,另一端与管2的下端连接,当管2受压后以管1上端连接点(5)为圆心,以该点到管2的下端连接点(6)为半径,使管2在管3内做上下轨迹运动拉动弹簧4,其弹簧后端与车架中轴外管连接,前端连接于管1与管2的连接点6,驱动与车架相连的车轮,以此达到减轻骑车人的劳动强度和省力的目的。
所述变形零件为管3是原车原有零件,他所起的作用有所增加,原车它只起着支撑连接作用,现在还起着管2导轨、导向作用,并设有弧度,其弧度的大小以管1距管2的长度来决定,因为管2在管3内,以管1上连接点(5)为圆心,以管1的长度为半径,在其管内轨迹上下运动,因人体重作用在管2上,这时的管3起着定位导向作用,对车架而言他还起着支撑作用。
所述变位零件为原中轴定位管,他比原来位置向后移了很多,受力方向好,使骑车人省力。
所述智能自行车分为男式、女式,其大体结构除新增零件管1、管2和弹簧4以及弧度管3外,其总体结构没有太大变化。
综上所述本智能自行车其通过车架结构的改进(如图),利用人体重量作用上在管2上,管2下端与管1下端连接,拉动弹簧4使车轮得到一种向前的力,这就是本案例的最终目的。
虽然通过实施例描绘了本发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知道本发明是利用人体重量为动力源,其结构有许多变形和变化而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本发明的申请文件的权利要求包括这些变形和变化。
Claims (5)
1.智能自行车,包括:车架、脚蹬子、固定在车架上的轮轴及与该轮轴相连的车轮,其特征在于,所述自行车还包括3个管及一弹簧,其中管(1)的一端与所述车架相连形成一个圆心点(5),另一端与管2相连形成一连接点(6),所述管(2)是通过管(1)与车架形成的圆心点(5)为圆心,以管(1)距管(2)的长度为半径设置的弧形,且该管(2)形成弧形的一端与车座相连,并通过其人体对车座的重力,以使管(2)受到压力;所述管(3)设置在管(2)的外部,以进行定位导向,使管(2)在管(3)内做上下轨迹运动;所述弹簧(4)的一端与所述管(1)与管(2)形成的连接点(6)相连,另一端与车架中轴外管连接,并通过管(2)的运动拉动弹簧(4)。
2.智能自行车,其特征在于,将自行车中轴设置在车座重心垂直线与车架相交处较近的前后距离内,以骑车人的感觉舒适为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自行车,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管(1)的两端点即:与自行车架的连接点(5)及与管(2)和弹簧(4)的连接点(6)以及(7)为转动式连接点。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自行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管(1)与车架相连接形成的圆心点(5)设置在车架(5)或管8上。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自行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管(2)在管(3)之间设置有滚动装置,且该滚动装置用于管(2)在管(3)内做上下运动以拉动弹簧(4)的运动。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 201010146233 CN101823538A (zh) | 2010-04-14 | 2010-04-14 | 智能自行车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 201010146233 CN101823538A (zh) | 2010-04-14 | 2010-04-14 | 智能自行车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823538A true CN101823538A (zh) | 2010-09-08 |
Family
ID=4268776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 201010146233 Pending CN101823538A (zh) | 2010-04-14 | 2010-04-14 | 智能自行车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1823538A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359248A (zh) * | 2012-04-09 | 2013-10-23 | 宋来学 | 新型自行车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DE2005822A1 (de) * | 1970-02-09 | 1971-09-02 | Rottenanger, Helmut, 7250 Leonbsrg | Fahrzeug |
CN101353074A (zh) * | 2008-09-18 | 2009-01-28 | 宋来学 | 智能自行车 |
CN101554904A (zh) * | 2009-05-18 | 2009-10-14 | 宋来学 | 自行车 |
CN101559815A (zh) * | 2009-01-19 | 2009-10-21 | 宋来学 | 自行车 |
CN201872884U (zh) * | 2010-04-14 | 2011-06-22 | 宋来学 | 智能自行车 |
-
2010
- 2010-04-14 CN CN 201010146233 patent/CN101823538A/zh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DE2005822A1 (de) * | 1970-02-09 | 1971-09-02 | Rottenanger, Helmut, 7250 Leonbsrg | Fahrzeug |
CN101353074A (zh) * | 2008-09-18 | 2009-01-28 | 宋来学 | 智能自行车 |
CN101559815A (zh) * | 2009-01-19 | 2009-10-21 | 宋来学 | 自行车 |
CN101554904A (zh) * | 2009-05-18 | 2009-10-14 | 宋来学 | 自行车 |
CN201872884U (zh) * | 2010-04-14 | 2011-06-22 | 宋来学 | 智能自行车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359248A (zh) * | 2012-04-09 | 2013-10-23 | 宋来学 | 新型自行车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4670388A (zh) | 一种智能电动独轮车 | |
CN104203735A (zh) | 具备移动式车座的自行车 | |
CN201872884U (zh) | 智能自行车 | |
CN2900317Y (zh) | 方向盘式后轮转向三轮自行车 | |
CN101559815B (zh) | 自行车 | |
CN201727664U (zh) | 电动轮椅 | |
CN101823538A (zh) | 智能自行车 | |
CN101353074B (zh) | 助力自行车 | |
CN102001407B (zh) | 坐式踏步滑板车 | |
CN102001405B (zh) | 坐式踏步蛇行滑板 | |
CN204173121U (zh) | 站立式踏板车 | |
CN204383107U (zh) | “螃蟹号”纯电动陆地车 | |
CN201872880U (zh) | 立式踏步滑板车 | |
CN201971099U (zh) | 可变形单车 | |
CN201872882U (zh) | 坐式踏步滑板车 | |
CN202682211U (zh) | 电动轮椅及其转向控制装置 | |
CN102001406B (zh) | 立式踏步滑板车 | |
CN201800833U (zh) | 坐乐行车 | |
CN203864869U (zh) | 双人协力躺车 | |
CN203172829U (zh) | 健身自行车 | |
CN202703835U (zh) | 一种双人骑自行车 | |
CN201901233U (zh) | 座椅式保健型自行车 | |
CN201999160U (zh) | 一种自行车 | |
CN201105152Y (zh) | 一种玩具马 | |
CN201872881U (zh) | 坐式踏步蛇行滑板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02 |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 ||
WD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009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