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822934B - 风路结构以及具有该风路结构的空气调节装置 - Google Patents

风路结构以及具有该风路结构的空气调节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822934B
CN101822934B CN201010104416XA CN201010104416A CN101822934B CN 101822934 B CN101822934 B CN 101822934B CN 201010104416X A CN201010104416X A CN 201010104416XA CN 201010104416 A CN201010104416 A CN 201010104416A CN 101822934 B CN101822934 B CN 10182293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eep bead
air
wind path
base plate
condens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10104416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822934A (zh
Inventor
刘东方
王慧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adu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YADU CONTROL OF AIR POLLU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YADU CONTROL OF AIR POLLUTIO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YADU CONTROL OF AIR POLLU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010104416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1822934B/zh
Publication of CN10182293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82293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82293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822934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rying Of Gas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风路结构及具有该风路结构的空气调节装置。该风路结构包括:冷凝器(20);再生机构(R),其一端与冷凝器(20)的进气口(21)相连,由转轮(30)上的再生区域(32)和与该再生区域(32)相连接的加热器(40)构成;二次冷凝机构(S),其包括风道(A)和位于风道(A)内的单向机构(50),该二次冷凝机构(S)的两端经由风道(A)分别与所述冷凝器(20)的出气口(22)和所述再生机构(R)的另一端相连接。本发明利用了单向机构(50)两端的压差,通过使流过单向机构(50)内部的气流通路弯曲,使空气自动单向流动。本发明具有结构简单、体积小、成本低、节能等有益效果。

Description

风路结构以及具有该风路结构的空气调节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气调节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风路结构以及具有该风路结构的空气调节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的转轮除湿机中,具有蜂窝结构的除湿转轮,该除湿转轮的蜂窝结构上涂敷有除湿剂,由除湿剂来吸附湿空气中所含的水分。除湿转轮的两侧设置有屏蔽罩,该屏蔽罩将除湿转轮分为除湿区域和再生区域。
除湿处理时,通过第一送风装置(如风机)使湿空气从除湿转轮的一侧穿过其除湿区域,除湿区域的除湿剂会充分吸附湿空气中所含的水分,使之变成干燥空气并从除湿区域的另一侧送出(气流外循环)。
该转轮除湿机中,在除湿处理的同时,还通过第二送风装置从除湿转轮的所述另一侧向再生区域通入干燥空气,并在再生区域内对该干燥空气加热,使之变成干热空气。由于除湿转轮以一定的速度不断转动,因此,当除湿转轮中吸附了水分的部分除湿区域转动到再生区域时,一方面,所述干热空气会带走除湿剂中吸附的水分,使除湿剂重新恢复除湿功能,从而可将该除湿剂转到除湿区域循环使用;另一方面,所述干热空气吸收水分后变成湿热空气,从除湿转轮的所述一侧排出,并在第三送风装置的作用下进入冷凝器冷凝,然后,所述湿热空气的一部分以冷凝水的形式排到水箱,其另一部分变成初次除湿空气,在第三送风装置的作用下,该初次除湿空气进入分离装置,该分离装置进行二次除湿,使该初次除湿空气中未充分冷凝的水分以冷凝水的形式排到水箱,同时使该初次除湿空气变成干燥空气,并通过所述送风装置送入再生区域循环使用(气流内循环)。
然而,就现有技术的转轮除湿机而言,为了在再生区域有效地干燥除湿剂,需要设置多个送风装置,强制性地使气流形成循环通路,由此才可不断将干燥气流送入再生区域,以用于干燥除湿剂。因此,会导致转轮除湿机的风路结构比较复杂,体积较大,成本高,耗能多。相应地,转轮除湿机自身的结构也会变得复杂,体积变大,成本增多,耗能多。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气流可自循环的风路结构以及具有该风路结构的空气调节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风路结构,用于空气调节装置,包括:冷凝器;再生机构,其一端与冷凝器的进气口相连,由转轮上的再生区域和与该再生区域相连接的加热器构成;二次冷凝机构。其中,该二次冷凝机构包括风道和位于风道内的单向机构,该二次冷凝机构的两端经由风道分别与所述冷凝器的出气口和所述再生机构的另一端相连接。
由此,二次冷凝机构的两端经由风道分别与所述冷凝器的出气口和所述再生机构的另一端相连接,因此,利用在该二次冷凝机构两端形成的压差,通过二次冷凝机构中的单向机构的作用,使气流自动单向循环流动。
根据本发明,所述单向机构具有上底板和与该上底板平行相对且大小相同的下底板。在所述上、下底板的内表面上,分别设置有至少两张上挡风板和下挡风板,该上挡风板和下挡风板各自的表面与风向垂直,且垂直朝向对侧底板延伸;所述上挡风板和所述下挡风板位置相互交错,且在所述上、下底板的连接方向上具有重叠区域;该重叠区域短于所述上、下底板之间的垂直间距。
由此,通过在单向机构内分别设置至少两张上述结构的上挡风板和下挡风板,可使流过单向机构内部的气流通路弯折。由于二次冷凝机构的两端具有压差,因此,通过该上挡风板和下挡风板的作用,可使气流自动单向循环流动。
根据本发明,所述单向机构具有上底板、与该上底板平行相对且大小相同的下底板。在所述上、下底板的内表面上,分别设置有至少两张上挡风板和下挡风板,该上挡风板和下挡风板各自的表面与风向相交,且相对于各自所在的底板朝同一方向倾斜。所述上挡风板和下挡风板的顶端更靠近加热器。
由此,通过在单向机构内分别设置至少两张上述结构的上挡风板和下挡风板,可使流过单向机构内部的气流通路弯折。由于二次冷凝机构的两端具有压差,因此,通过该上挡风板和下挡风板的作用,可使气流自动单向循环流动。
根据本发明,所述上挡风板和下挡风板均由波浪状板材构成。
由此,通过使上、下挡风板均由波浪状板材构成,可增大各自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从而有助于增强冷凝效果。
根据本发明,所述上挡风板和下挡风板各自的更远离所述加热器的表面上,设置有突起或凹处。
由此,通过在所述上、下挡风板的上述表面上设置突起或凹处,可增大各自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从而有助于增强冷凝效果。
根据本发明,所述上挡风板与下挡风板大小相同。
由此,便于对单向机构进行加工。
根据本发明,所述单向机构中还设置有连接板,该连接板以与风向平行的方式将该两张底板的端部连接在一起。
由此,便于固定和保持上、下地板的位置,使其比较稳定、牢固。
根据本发明,对于上、下挡风板倾斜的单向机构,还使其上挡风板和下挡风板位置相互交错,且在所述上、下底板的连接方向上具有重叠区域,该重叠区域短于所述上、下底板之间的垂直间距。
由此,通过使上、下挡风板位置相互交错,且在所述上、下底板的连接方向上具有重叠区,可使流过单向机构内部的气流通路弯折。由于二次冷凝机构的两端具有压差,因此,通过该上挡风板和下挡风板的作用,可使气流自动单向循环流动。
根据本发明,所述上、下挡风板首尾邻近。
由此,能更有效地使流过单向机构的气流通路弯曲,从而更有助于使空气自动单向流动。此外,还有助于再次冷凝。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空气调节装置,其具有上述技术方案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风路结构。
由此,该空气调节装置也相应地具有上述有益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带有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风路结构的转轮除湿机的分解立体图。
图2为表示所述风路结构中的二次冷凝机构的安装状态的示意图。
图3为立体示意图,表示构成所述二次冷凝机构的风道和所述单向机构二者之间的连接关系。
图4为沿图3中的A-A线的剖视图。
图5为所述单向机构的立体图。
图6是示意图,表示带有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风路结构的转轮除湿机的气体流向。
图7为所述第二实施方式的风路结构所采用的单向机构的立体图。
图8为其他实施方式的风路结构所采用的单向机构的示意图。
图9为现有技术的轮除湿机中的风路结构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前壳;11:电镀圈;12:过滤网;13:进风口;20:冷凝器;30:除湿转轮;31:除湿区域;32:再生区域;40:加热器;50:单向机构;51、51′:上底板;52、52′:下底板;51a、51a′、51b、51b′:上挡风板;52a、52a′、52b、52b′:下挡风板;60:中套;70:电机;80:后壳;81:出风口;R:再生机构;S:二次冷凝机构;A:风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图1~图6对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风路结构进行具体说明。
如图1所示,按照除湿时空气的外循环方向,转轮除湿机依次包括:前壳10,其上设置有电镀圈11和过滤网12以及进风口13,电镀圈11将过滤网12固定在前壳10上;冷凝器20,用于对其外表面的空气进行冷凝;除湿转轮30,其上涂敷有用于除湿的除湿剂;加热器40,用于对后述的再生区域32的空气进行加热;中套60;用于再次冷凝空气的二次冷凝机构S(参照图2);电机70;后壳80,其上设置有出风口81。
除湿转轮30的两侧设置有由具有高度密封性能的材料制成的屏蔽罩(未图示),该屏蔽罩将除湿转轮30分为除湿区域31和再生区域32。除湿区域为处理湿空气的270°扇形区域,再生区域为干燥除湿剂而使之的90°扇形区域。所述再生区域32和所述加热器40构成再生机构R。
转轮除湿机的工作原理为:固定在中套70上的电机带动风轮转动抽风,使室内潮湿的空气经过前壳10上的进风口13进入转轮除湿机内部,潮湿的空气通过固定在前壳10上的过滤网12除去其中所含的烟尘、颗粒物等杂质,潮湿的空气经过冷凝器20的外面进入除湿转轮30,并通过除湿转轮30的除湿区域31上涂敷的除湿剂来吸收潮湿空气中的水分,经除湿转轮30的除湿区域31除湿后的干燥空气会经由后壳80上的出风口81排到室内。与此同时,除湿转轮30每经过规定时间会进行转动,从而吸附有水分的除湿剂会转动到再生区域32,并在该区域对其上涂敷的除湿机进行再生。具体而言,对除湿除湿转轮30的再生区域32进行加热,由于再生区域32通有干燥空气,因此,会将除湿剂吸收的水分变成热蒸汽而进入冷凝器20,由于冷凝器20的外面有冷风通过,因此,可经过热交换将热蒸汽中的水分变成冷凝水而流进水箱(未图示),从冷凝器20中流出的较干燥空气会在二次冷凝后再次循环送入再生区域32。
本发明的风路结构主要由冷凝器20和再生机构R以及二次冷凝机构S构成。二次冷凝机构S包括风道A和位于风道A内的单向机构50(参照图3、4)。
如图5所示,所述单向机构50包括上底板51、下底板52和连接板53。下底板52与该上底板51平行相对且大小基本相同,连接板53以与风向平行的方式将该两张底板51、52的端部连接在一起。
在上底板51的内表面上,设置有多张(本实施方式为两张)由平坦的板材构成的上挡风板51a、51b,该上挡风板51a、51b各自的表面与风向垂直,且垂直朝向下底板52延伸,用于阻碍空气的流动,以对空气中的水分再次冷凝。
相应地,在下底板52的内表面上,分别设置有多张(本实施方式为两张)由平坦的板材构成的下挡风板52a、52b,该下挡风板52a、52b各自的表面与风向垂直,且垂直朝向上底板51延伸,用于阻碍空气的流动,以对空气中的水分再次冷凝。
上挡风板51a、51b和下挡风板52a、52b位置相互交错,且在上、下底板51、52的连接方向上具有重叠区域。该重叠区域短于所述上、下底板51、52之间的垂直间距。
通过采用上述结构的单向机构50,在内部设置多个挡风板51a、51b、52a、52b,因此,会使风路会弯折多次。此外,由于所述二次冷凝机构S的两端经由风道A,分别与所述冷凝器20的出气口22和具有加热器40的所述再生机构R的另一端相连,因此,通过加热器40和冷凝器20的作用,会在单向机构50两端产生压差。从而,利用该压差,通过上述结构的单向机构50,可使空气自动单向流动。
如图6所示,具有本发明所述风路结构的转轮除湿机包括两个气流循环通路,即,气流外循环通路I和气流内循环通路II。
气流外循环通路I为:前壳10的进风口13→冷凝器20→除湿转轮30的除湿区域31→中套60→电机70→后壳80的出风口81。
气流内循环通路II为:除湿转轮30的再生区域32→冷凝器20→二次冷凝机构S→中套→除湿转轮30的再生区域32。
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风路结构,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也可采用如下结构的风路结构。
具体而言,与第一实施方式的风路结构相比,该实施方式风路结构的不同之处在于,单向机构50的结构。
图7中,表示了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风路结构所采用的单向机构50的结构。该单向机构50具有上底板51′、下底板52′和连接板53′。该下底板52′与上底板51′平行相对且大小基本相同,该连接板53′以与风向平行的方式将该两张底板51′、52′的端部连接在一起。
在上底板51′的内表面上,分别设置有多张(本实施方式中为两张)由平坦的板材构成的上挡风板51a′、51b′,该上挡风板51a′、51b′各自的表面与风向相交,且相对于上底板51′朝同一方向倾斜。由此,可阻碍空气流动,对空气中的水分再次冷凝。相对于上挡风板51a′、51b′的基端而言,其顶端更靠近加热器40。
相应地,在下底板52′的内表面上,分别设置有多张(本实施方式中为两张)由平坦的板材构成的下挡风板52a′、52b′,该下挡风板52a′、52b′各自的表面与风向相交,且相对于下底板52′朝同一方向倾斜。由此,可阻碍空气流动,对空气中的水分再次冷凝。相对于下挡风板52a′、52b′的基端而言,其顶端更靠近加热器40。
上挡风板51a′、51b′相对于上底板51′倾斜的角度与下挡风板52a′、52b′相对于下底板52′倾斜的角度相同,从而便于单向机构50的加工。
通过采用上述结构的单向机构50,在内部设置多个挡风板51a′、51b′、52a′、52b′,因此,会使风路会弯折多次。此外,由于所述二次冷凝机构S的两端经由风道A,分别与所述冷凝器20的出气口22和具有加热器40的所述再生机构R的另一端相连,因此,通过加热器40和冷凝器20的作用,会在单向机构50两端产生压差。从而,利用该压差,通过上述结构的单向机构50,可使空气自动单向流动。
采用该实施方式的风路结构的转轮除湿机同样包括两个气流循环通路,其具体流向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总体而言,采用以上说明的风路结构,与图9所示的现有技术相比,不需要另设电机,而是利用加热器40和冷凝器20的作用并结合单向机构50的结构,就可使空气自动单向循环,因此,不仅可使转轮除湿机自身的结构得到简化、体积变小,还可降低成本和节省电机所用能耗。
上述实施方式中,设置有连接板53、53′,以固定上、下底板的位置。但也可省略该连接板53、53′,而通过其他方式来设置挡风板51a′、51b′、52a′、52b′,只要能使所述挡风板51a′、51b′、52a′、52b′处于上述状态即可。例如,通过螺钉或螺栓等固定在风道A的内表面上。
上述实施方式中,二次冷凝机构S包括风道A和位于风道A内的单向机构50,并且,单向机构50具有上底板51、51′和下底板52、52′。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所述上底板51、51′和下底板52、52′可以为风道A的一部分,即,使风道A与单向机构50形成一体,在风道A内设置上述结构的挡风板即可。此时,也不需要另外设置所述连接板53、53′。
上述实施方式中,所述上挡风板51a、51b与下挡风板52a、52b、四者的大小相同,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只要在所述上、下底板51、52的连接方向上具有重叠区域即可。此外,所述上挡风板51a′、51b′与下挡风板52a′、52b′四者的大小也并非一定要相同,四者的倾角也并非一定要相同。只要确保上挡风板51a′、51b′与下挡风板52a′、52b′在所述上、下底板51′、52′的连接方向上具有重叠区域即可。例如,在不限定上挡风板51a′、51b′与下挡风板52a′、52b′各自的大小与倾角的情况下,使所述上挡风板(51a′、51b′)和所述下挡风板(52a′、52b′)首尾邻近。如图8中(a)~(c)所示。
此外,所述重叠区域优选为上、下底板连接方向上总长的1/3以上,更有选为1/2以上,更有选为2/3以上。
上述实施方式中,所述上挡风板51a、51b、51a′、51b′和下挡风板52a、52b、52a′、52b′均由平坦的板材构成,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也可通过如下结构来进一步增大挡风板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使其具有更好的冷凝效果。
(1)使所述上挡风板51a、51b、51a′、51b′和下挡风板(52a、52b、52a′、52b′均由波浪状板材构成。
(2)在所述上挡风板51a、51b、51a′、51b′和下挡风板52a、52b、52a′、52b′各自的更远离所述加热器(40)的表面上,设置用于增大与空气的接触面积的突起或凹处。
就单向机构50的结构而言,并不限于以上说明的情况,还可采用其他的结构,只要使通过单向机构50内部的风形成弯折风路即可。
本发明的风路结构可适用于除湿机、空调等空气调节装置。

Claims (10)

1.一种风路结构,用于转轮除湿机,包括:冷凝器(20);再生机构(R),其一端与冷凝器(20)的进气口(21)相连,由转轮(30)上的再生区域(32)和与该再生区域(32)相连接的加热器(40)构成;二次冷凝机构(S),其特征在于,
该二次冷凝机构(S)包括风道(A)和位于风道(A)内的用于空气单向流动的单向机构(50),该二次冷凝机构(S)的两端经由风道(A)分别与所述冷凝器(20)的出气口(22)和所述再生机构(R)的另一端相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路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单向机构(50)两端分别与加热器(40)和冷凝器(20)连接,具有上底板(51)和与该上底板(51)平行相对且大小相同的下底板(52),
在所述上、下底板(51、52)的内表面上,分别设置有上挡风板(51a、51b)和下挡风板(52a、52b),该上挡风板(51a、51b)和下挡风板(52a、52b)各自的表面与风向垂直,且垂直朝向对侧底板延伸;所述上挡风板(51a、51b)和所述下挡风板(52a、52b)位置相互交错,且在所述上、下底板(51、52)的连接方向上具有重叠区域;该重叠区域短于所述上、下底板(51、52)之间的垂直间距。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路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单向机构(50)具有上底板(51′)、与该上底板(51′)平行相对且大小相同的下底板(52′),
在所述上、下底板(51′、52′)的内表面上,分别设置有上挡风板(51a′、51b′)和下挡风板(52a′、52b′),该上挡风板(51a′、51b′)和下挡风板(52a′、52b′)各自的表面与风向相交,且相对于各自所在的底板朝同一方向倾斜,
所述上挡风板(51a′、51b′)和下挡风板(52a′、52b′)的顶端更靠近加热器(40)。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风路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挡风板(51a、51b;51a′、51b′)和下挡风板(52a、52b;52a′、52b′)均由波浪状板材构成。
5.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风路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挡风板(51a、51b;51a′、51b′)和下挡风板(52a、52b;52a′、52b′)各自的更远离所述加热器(40)的表面上,设置有突起或凹处。
6.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风路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挡风板(51a、51b;51a′、51b′)与下挡风板(52a、52b;52a′、52b′)大小相同。
7.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风路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单向机构(50)中还设置有连接板(53;53′),该连接板(53;53′)以与风向平行的方式将该两张底板(51、52;51′、52′)的端部连接在一起。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风路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挡风板(51a′、51b′)和下挡风板(52a′、52b′)位置相互交错,且在所述上、下底板(51′、52′)的连接方向上具有重叠区域,该重叠区域短于所述上、下底板(51′、52′)之间的垂直间距。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风路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挡风板(51a′、51b′)和所述下挡风板(52a′、52b′)首尾处具有一定距离。
10.一种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其具有权利要求3~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风路结构。
CN201010104416XA 2010-02-01 2010-02-01 风路结构以及具有该风路结构的空气调节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82293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010104416XA CN101822934B (zh) 2010-02-01 2010-02-01 风路结构以及具有该风路结构的空气调节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010104416XA CN101822934B (zh) 2010-02-01 2010-02-01 风路结构以及具有该风路结构的空气调节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822934A CN101822934A (zh) 2010-09-08
CN101822934B true CN101822934B (zh) 2012-05-23

Family

ID=4268722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104416X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822934B (zh) 2010-02-01 2010-02-01 风路结构以及具有该风路结构的空气调节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182293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0196213A1 (ja) * 2019-03-26 2020-10-01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除湿機
CN112344418B (zh) * 2020-11-06 2022-02-15 史显刚 一种节能高效暖通供暖装置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136957Y (zh) * 1992-11-19 1993-06-23 康狄恩 高效率空气调节机
CN1196448A (zh) * 1997-04-15 1998-10-21 西屋气刹车公司 具有一体式旁路管的后冷却器
JP2005233528A (ja) * 2004-02-20 2005-09-02 Sanyo Electric Co Ltd 除湿空調システム
US20060278085A1 (en) * 2005-06-13 2006-12-14 Lg Electronics Inc. Dehumidifier
CN2856798Y (zh) * 2005-10-28 2007-01-10 赖幸慈 附再生空气出口冷却装置的化学式除湿机
CN101275771A (zh) * 2008-04-02 2008-10-01 北京亚都空气污染治理技术有限公司 转轮除湿机的热回收装置和使用该装置的热回收方法
WO2009111243A1 (en) * 2008-03-04 2009-09-11 American Power Conversion Corporation Dehumidifier apparatus and method
CN101574611A (zh) * 2008-05-07 2009-11-11 Lg电子株式会社 除湿机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136957Y (zh) * 1992-11-19 1993-06-23 康狄恩 高效率空气调节机
CN1196448A (zh) * 1997-04-15 1998-10-21 西屋气刹车公司 具有一体式旁路管的后冷却器
JP2005233528A (ja) * 2004-02-20 2005-09-02 Sanyo Electric Co Ltd 除湿空調システム
US20060278085A1 (en) * 2005-06-13 2006-12-14 Lg Electronics Inc. Dehumidifier
CN2856798Y (zh) * 2005-10-28 2007-01-10 赖幸慈 附再生空气出口冷却装置的化学式除湿机
WO2009111243A1 (en) * 2008-03-04 2009-09-11 American Power Conversion Corporation Dehumidifier apparatus and method
CN101275771A (zh) * 2008-04-02 2008-10-01 北京亚都空气污染治理技术有限公司 转轮除湿机的热回收装置和使用该装置的热回收方法
CN101574611A (zh) * 2008-05-07 2009-11-11 Lg电子株式会社 除湿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822934A (zh) 2010-09-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122726B2 (ja) 除湿装置
US10837660B2 (en) Ventilating air conditioning apparatus
CN100357668C (zh) 空调装置
KR100855446B1 (ko) 열교환기
CN100410590C (zh) 加湿器
JPH0118335B2 (zh)
CN103096996B (zh) 改进用于低湿应用的干燥剂除湿装备的性能的系统和方法
CN101574609A (zh) 除湿轮以及具有该除湿轮的除湿机
CN102226552A (zh) 一种采用固体吸湿剂的新风除湿机
CN101822934B (zh) 风路结构以及具有该风路结构的空气调节装置
KR20060095058A (ko) 공기조화기
CN103212277B (zh) 一种除湿机
CN218820725U (zh) 一种具有节能装置的除湿转轮
CN107327901A (zh) 带干燥功能的取暖器
KR101501727B1 (ko) 하이브리드형 데시칸트 제습기 및 그 제습방법
CN115585510A (zh) 一种复合除湿机
CN204084680U (zh) 一种工业用转轮式除湿机
CN111237891A (zh) 一种除湿转轮和低温转轮除湿机组
CN108479305B (zh) 桨叶式吸附空气干燥器及系统和空气干燥方法
JP4329584B2 (ja) 除湿装置
EP2116783A2 (en) Dehumidifier having dehimidifying rotor
KR101433201B1 (ko) 열전소자를 이용한 제습기
JP6956311B2 (ja) 除湿装置
CN115164295B (zh) 一种转轮除湿结构及除湿机
JP2006023079A (ja) 調湿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SUZHOU YADU ENVIRONMENTAL TECHNOLOGY CO., LTD.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BEIJING YADU CONTROL OF AIR POLLUTION TECHNOLOGY CO., LTD.

Effective date: 20120507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COR Change of bibliographic data

Free format text: CORRECT: ADDRESS; FROM: 102200 CHANGPING, BEIJING TO: 215159 SUZHOU, JIANGSU PROVINCE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20507

Address after: Su Fu Lu Guangfu town Suzhou city Jiangsu province 215159 No. 18-2

Patentee after: SUZHOU YADU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102200, B228, Zhongxing Road, 10 Changping Distric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rk, Beijing

Patentee before: Beijing Yadu Air Pollution Improvement Technology Co.,Ltd.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Wuzhong District Suzhou city Jiangsu province 215128 Bridge Road No. 111

Patentee after: YADU TECHNOLOGY GROUP CO.,LTD.

Address before: Su Fu Lu Guangfu town Suzhou city Jiangsu province 215159 No. 18-2

Patentee before: SUZHOU YADU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ECHNOLOGY Co.,Ltd.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0523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