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813872A - 电子设备、成像设备以及把手结构 - Google Patents

电子设备、成像设备以及把手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813872A
CN101813872A CN201010125310A CN201010125310A CN101813872A CN 101813872 A CN101813872 A CN 101813872A CN 201010125310 A CN201010125310 A CN 201010125310A CN 201010125310 A CN201010125310 A CN 201010125310A CN 101813872 A CN101813872 A CN 10181387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ll section
front wall
area
window
imaging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1012531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813872B (zh
Inventor
长城圭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ony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ony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ony Corp filed Critical Sony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81387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81387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81387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813872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7/00Details of cameras or camera bodi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7/38Releasing-devices separate from shutter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Studio Devices (AREA)
  • Camera Bodies And Camera Details Or Accessories (AREA)

Abstract

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包含衰减可见光但是透射不在可见光波长带内的特定光的材料的窗口件,该窗口件具有前壁部分,该前壁部分具有沿着从前侧至后侧的方向延伸的厚度;设在前壁部分后面的光发射器,该光发射器发射通过前壁部分的第一区域的可见光;以及设在前壁部分后面的光接收器,该光接收器接收穿过前壁部分的与第一区域不同的第二区域的特定光,其中第一区域内的前壁部分比第二区域内的前壁部分要薄。

Description

电子设备、成像设备以及把手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包括窗口件的电子设备的技术,该窗口件包含衰减可见光但透射不在可见光波长带内的特定光的材料。
背景技术
在数码照相机或其它能够自拍成像以及利用遥控器进行遥控操作的成像设备(电子设备)内,用于自拍的窗口以及用于接收来自遥控器的红外光的窗口一般设置在成像设备的外表面上(例如,参见JP2008-15476A)。
用于接收来自遥控器的光的窗口需要形成为由衰减具有不同于红外线的波长、但主要透射红外光(特定光)的光的材料(IR材料)制成的窗口(用于接收特定光的窗口),从而防止遥控器灵敏度的下降和发生故障。另一方面,用于自拍的窗口需要形成为由透射可见光的材料制成的窗口(出射可见光的窗口),从而可见光能够从该窗口出射。因此,这两个窗口应由不同的材料制成并且分别提供。
发明内容
然而,分别提供如上面描述的成像设备的用于自拍的窗口(出射可见光的窗口)和用于接收来自遥控器的光的窗口(用于接收不同于可见光的特定光的窗口),一般要求在成像设备的外表面上布置用于设置这两个窗口的空间。例如,这样的额外空间避免成像设备在尺寸上减小。
因此,期望提供这样一种电子设备技术:通过这种技术能够减小用于设置透射可见光的窗口和接收不同于可见光的特定光的窗口的空间。
本发明的实施例涉及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包含衰减可见光但是透射不在可见光波长带内的特定光的材料的窗口件,该窗口件具有前壁部分,该前壁部分具有沿着从前侧至后侧的方向延伸的厚度,设在前壁部分后面的光发射器,该光发射器发射通过前壁部分的第一区域的可见光,以及设在前壁部分后面的光接收器,该光接收器接收穿过前壁部分的与第一区域不同的第二区域的特定光。第一区域内的前壁部分比第二区域内的前壁部分要薄。
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涉及一种成像设备,包括:包含衰减可见光但是透射不在可见光波长带内的特定光的材料的窗口件,该窗口件具有前壁部分,该前壁部分具有沿着从前侧至后侧的方向延伸的厚度,设在前壁部分后面的光发射器,该光发射器发射通过前壁部分的第一区域的可见光,以及设在前壁部分后面的光接收器,该光接收器接收穿过前壁部分的与第一区域不同的第二区域的特定光。第一区域内的前壁部分比第二区域内的前壁部分要薄。
本发明的又一实施例涉及一种把手结构,包括:包含衰减可见光但是透射不在可见光波长带内的特定光的材料的窗口件,该窗口件具有前壁部分,该前壁部分具有沿着从前侧至后侧的方向延伸的厚度,以及把手,所述窗口件装配在该把手中,该把手用作抓握的部分。设在前壁部分后面的光发射器发射的可见光通过前壁部分的第一区域射出,设在前壁部分后面的光接收器接收穿过前壁部分的与第一区域不同的第二区域的特定光。第一区域内的前壁部分比第二区域内的前壁部分要薄。
根据本发明的这些实施例,提供一种包含衰减可见光但是透射不在可见光波长带内的特定光的材料的窗口件,该窗口件具有前壁部分,该前壁部分具有沿着从前侧至后侧的方向延伸的厚度。设在前壁部分后面的光发射器发射的可见光通过前壁部分的第一区域射出,设在前壁部分后面的光接收器接收穿过前壁部分的与第一区域不同的第二区域的特定光。第一区域内的前壁部分比第二区域内的前壁部分要薄。因此,可见光从中射出的窗口和从中接收不同于可见光的特定光的窗口能够设置在小空间内。
附图说明
图1表示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成像设备的外部构造;
图2表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成像设备的外部构造;
图3是表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成像设备的电构造的结构图;
图4表示把手盖的外部构造;
图5表示把手盖的外部构造;
图6是沿图4中线VI-VI截取的把手盖的横截面图;
图7是表示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成像设备的外部构造的前视图;
图8是表示把手盖的外部构造的透视图;
图9是沿图7中线IV-IV截取的把手盖的横截面图;
图10描述了根据本发明的变型的光导;
图11描述了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变型的窗口。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例>
[成像设备的按键部分的构造]
图1和2表示了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成像设备1A的外部构造。图1和2分别是成像设备1A外部的前视图和后视图。成像设备1A用于便携式电子设备,例如,构造为单镜头反光数码照相机,包括相机主体10和能够从相机主体10上拆装的作为成像镜头的可互换镜头2。
相机主体10的壳体由多个部件形成,这些部件包括由塑料材料或任何其它合适的材料制成的前盖FC(图1)和后盖RC(图2)、以及表面由橡胶或任何其它合适的材料制成的把手盖GCa。把手盖GCa的构造将在后面详细描述。
图1表示设置在相机主体10前侧的下列组件:设置在前侧的大致中心部分并且其上附接可互换镜头2的底座301、设置于底座301右侧的镜头互换按钮302、以及从相机主体10的前面左端部的表面(左侧上,在X方向上)突出以便于使用者用一只手(或者两只手)可靠地抓握住(持有)相机主体10的把手303A。相机主体10进一步包括当从前面观察时设置在上部右侧部分(在上部右侧上,在Y方向上)的模式设定调节盘305,以及设置在快门按钮307下部的控制值设定调节盘306。
图2表示设置在相机主体10的后侧的下列组件:LCD(液晶显示器)311、设置在LCD 311附近的设定按钮312、设置于LCD 311右面的十字形键314、设置在十字形键314中心的按钮315、设置在LCD 311上方的光学取景器316、围绕光学取景器316的视杯321、以及闪光灯318和设置在光学取景器316上方的连接端子319。
底座301是用于附接可互换镜头2的部分,其包括用于将底座301电连接于所附接的可互换镜头2的连接器Ec(参见图3)和用于机械连接两组件的耦合器75(参见图3)。
按下镜头互换按钮302,从而将附接于底座301的可互换镜头2拆下。
把手303A是把手盖GCa的一部分,在成像过程中供使用者抓握相机主体10。电池舱和卡舱设置在把手303A的后面。电池舱容纳作为相机电源的电池69B(参见图3),卡舱可拆卸地容纳用于记录关于所拍摄图像的图像数据的记录介质的存储卡67(参见图3)。
模式设定调节盘305由大致圆盘形件构成,在大致平行于相机主体10上表面的平面内转动。模式设定调节盘305用以选择相机主体10内提供的任一模式和功能,诸如自动曝光(AE)控制模式、自动聚焦(AF)控制模式、包括用于拍摄单个静态图像的静态图像拍摄模式和用于连续拍摄图像的连续图像模式的多样成像模式、以及用于再现所记录图像的再现模式。另一方面,控制值设定调节盘306用以设定相机主体10内提供的各种功能中所使用的控制值。
快门按钮307是允许两种操作状态的下压开关,快门按钮307按下半程的“半按状态”以及快门按钮307完全按下的“全按状态”。在静态图像拍摄模式中,当快门按钮307按下半程时(S1),执行用于拍摄对象的静态图像的预备动作(预备动作,诸如设定曝光控制值并调焦)。当随后完全按下快门按钮307时(S2),执行成像动作(包括将成像装置曝光、对曝光动作所获得的图像信号进行预定的图像处理、以及在存储卡或任何其它合适的记录介质内记录处理完的图像信号的一系列动作)。
LCD 311包括彩色液晶显示面板。LCD 311不仅显示由成像装置101(参见图3)拍摄的图像并再现和显示所记录的图像,而且还显示用于设定相机主体10内提供的功能和模式的设定屏幕。
设定按钮312用以执行相机主体10内提供的不同功能。设定按钮312包括用于接受LCD 311上显示的菜单屏幕中选择的操作的选择接受开关、选择取消开关、用于切换菜单屏幕上显示的操作的菜单显示开关、显示启动/关闭开关、以及显示放大开关。
十字形键314具有环形件,该环形件包括多个在周向上以相等间隔设置的按压部分(图2中由三角形标记指示的部分)和与按压部分对应设置、检测相应的按压部分所执行的按压操作的触点(开关)(未示出)。按钮315设置在十字形键314的中心。十字形键314和按钮315用以输入指令,诸如改变成像放大率(向广角侧或望远镜侧移动变焦透镜)、向前移动在LCD 311上再现的所记录图像的帧、以及设定成像条件(诸如光圈设定、快门速度、以及闪光灯启动)。
光学取景器316光学地显示成像的对象所在的区域。换句话说,该对象的图像通过可互换镜头2引导至光学取景器316,使用者向光学取景器316里面看,在视觉上识别由成像装置101实际成像的对象。
闪光灯318由弹出型、内置闪光灯构成。另一方面,通过使用连接端子将外设闪光灯或任何其它组件附接于相机主体10。
视杯321是遮光件,防止外部光进入光学取景器316。
可互换镜头2不仅用作来自对象(光学图像)的光线从中穿过的镜头窗口,而且用作将对象光引向成像装置101和光学取景器316的光学成像系统,成像装置101设置在相机主体10内并将在后面进行描述。通过向下按压上面描述的镜头互换按钮302,能够从相机主体10上取下可互换镜头2。
可互换镜头2包括由多个沿光轴串联设置的透镜构成的透镜组21(参见图3)。透镜组21包括用于调节焦距的聚焦透镜211(参见图3)和用于改变放大率的变焦透镜212(参见图3)。沿着光轴移动聚焦透镜和变焦透镜,从而分别改变放大率和调节焦距。可互换镜头2进一步包括设在可互换镜头2的透镜镜筒的适当的外周部分的操作环,该操作环沿着透镜镜筒的外周表面转动。变焦透镜212沿着光轴手动地移动或者根据操作环转动的方向和转动量自动地移动,根据变焦透镜已经移动到的位置设定变焦放大率(成像放大率)。
[成像设备1A的电构造]
图3是表示成像设备1A的电构造的结构图。与图1和2中相同的元件和其它组件具有相同的附图标记。为便于说明,首先描述可互换镜头2的电构造。
可互换镜头2不仅包括上面描述的形成成像光学系统的透镜组21,而且还包括焦距驱动控制器71A和AF致动器71M、透镜驱动机构24、透镜位置检测器25、透镜控制器26、以及光圈驱动机构27。
在透镜组21中,聚焦透镜211、变焦透镜212、以及用于调节入射到设置在相机主体10内的成像装置101上的光量的光圈23,沿着可互换镜头2的光轴容纳在透镜镜筒22内,拍摄对象的光学图像并将其聚焦在成像装置101上。在AF控制中,可互换镜头2内的AF致动器71M沿着光轴移动聚焦透镜211,以进行焦距调节。
根据由主控制器62经过透镜控制器26提供的AF控制信号,焦距驱动控制器71A产生驱动控制信号并发送至AF致动器71M,该驱动控制信号对于将聚焦透镜211移动至聚焦位置是必需的。AF致动器71M由步进电机或任何其它合适的组件构成,并向透镜驱动机构24提供透镜驱动力。
透镜驱动机构24,例如由螺旋面和齿轮或者任何其它合适的使螺旋面转动的组件(未示出)构成,该透镜驱动机构接收来自AF致动器71M的驱动力,在平行于光轴的方向上移动聚焦透镜211和其它组件。聚焦透镜211移动的方向和移动量分别由AF致动器71M的转动方向和转动量确定。
透镜位置检测器25包括编码板以及与透镜组21整体移动并沿着编码板滑动的编码器电刷,在编码板上,在光轴方向上、在透镜组21移动范围内以预定间隔形成多个编码图。当进行焦距调节时,透镜位置检测器25检测透镜组21的移动量。由透镜位置检测器25检测的透镜位置,例如以脉冲数的形式输出。
透镜控制器26,例如由容纳用于存储控制程序和其它信息的ROM、用于存储关于状态信息的数据的闪速存储器、和其它存储器的微机构成。
透镜控制器26具有通信功能,通过该功能,透镜控制器26能够通过连接器Ec与相机主体10内的主控制器62进行通信。该通信功能不仅可将透镜组21的焦距长度、出射光瞳的位置、光圈设定、达到焦点的距离、外围光量、其它状态信息数据、以及透镜位置检测器25检测到的关于聚焦透镜211位置的信息发送给主控制器62,而且还可从主控制器62接收关于聚焦透镜211应该移动的量的数据以及其它信息。
光圈驱动机构27通过耦合器75接收来自光圈驱动致动器76M驱动力,并改变光圈23的直径。
下面描述相机主体10的电构造。相机主体10包括成像装置101、快门单元40、AFE(模拟前端)5、图像处理器61、图像存储器614、主控制器62、闪光灯电路63、操作单元64、VRAM 65、卡接口(I/F)66、存储卡67、以及通信接口(I/F)68。相机主体10进一步包括电源电路69、电池69B、镜驱动控制器72A和镜驱动致动器72M、快门驱动控制器73A和快门驱动致动器73M、以及光圈驱动控制器76A和光圈驱动致动器76M。
成像装置101以使其正交于光轴的方式设置在附接于相机主体10的可互换镜头2含有的透镜组21的光轴上。成像装置101,例如是CMOS彩色区域传感器(CMOS型成像装置),在该CMOS彩色区域传感器内多个象素布置成二维矩阵,每个象素均为光电二极管。成像装置101产生通过可互换镜头2接收的对象光通量内含有的R(红)、G(绿)和B(蓝)颜色成分的模拟电信号(图像信号),并输出模拟电信号,作为R、G和B图像信号。
将在后面描述的定时控制电路51控制成像装置101执行的成像操作。例如,定时控制电路51开始(以及停止)使成像装置101曝光,输出成像装置101内含有象素的电荷,并读取象素信号。
在光轴方向上,快门单元40设置在成像装置101的前面。快门单元40构造为机械焦面快门,该机械焦面快门包括垂直移动幕帘并关闭或打开该幕帘,从而遮挡或开启沿着可互换镜头2的光轴将对象光引导至成像装置101的光路。当成像装置101具有完全的电子快门性能时,可以省略快门单元40。
AFE 5提供使得成像装置101执行预定动作的定时脉冲,对成像装置101输出的图像信号(一组对应于形成CMOS区域传感器的象素所接收的光的模拟信号)进行预定的信号处理,将图像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并且向图像处理器61输出这些数字信号。AFE 5包括定时控制电路51、信号处理器52、以及A/D转换器53。
定时控制电路51通过根据主控制器62输出的参考时钟产生预定的定时脉冲(垂直扫描脉冲
Figure GSA00000034138200071
水平扫描脉冲
Figure GSA00000034138200072
以及用于产生重置信号
Figure GSA00000034138200073
和其它信号的脉冲),和向成像装置101输出这些定时脉冲来控制成像装置101的成像操作。定时控制电路51还通过向信号处理器52和A/D转换器53输出预定的定时脉冲来控制它们的操作。
信号处理器52对成像装置101输出的模拟图像信号进行预定的模拟信号处理。信号处理器52包括CDS(相关复式取样)电路、AGC(自动增益控制)电路、以及箝位电路。A/D转换器53根据定时控制电路51输出的相应的定时脉冲,将信号处理器52输出的模拟RGB图像信号转换为由多个位(例如,12位)表示的数字图像信号。
图像处理器61,对AFE 5输出的图像数据进行预定的信号处理,从而生成图像文件。该图像处理器包括黑色电平校正电路611、白平衡控制电路612、以及伽马校正电路613。与成像装置101内进行的读取操作同步,图像处理器61捕获的图像数据暂时地写入图像存储器614。在后面的程序中,写入图像存储器614内的图像数据在图像处理器61内的块内存取和处理。
黑色电平校正电路611校正RGB每个数字图像信号的黑色电平,这些数字图像信号已经由A/D转换器53从模拟信号转换为参考黑色电平。
白平衡控制电路612根据取决于光源的基准白对R(红)、G(绿)和B(蓝)颜色成分的数字信号进行电平转换(白平衡(WB)调节)。换句话说,白平衡控制电路612根据主控制器62提供的WB调节数据以及关于亮度、色度以及其它参数的数据来识别所成像对象的判断为固有白色的部分,确定每个被识别部分内的RGB颜色成分、G/R比、以及G/B比的平均值,并且通过将这些比值用作R和B成分的校正增益来进行电平校正。
伽马校正电路613校正已经经过WB调节的图像数据的灰度特性。具体地说,伽马校正电路613利用为每个颜色成分预先设定的伽马校正表对图像数据的电平进行非线性转换和偏移量调节。
在成像模式中,图像存储器614暂时地存储图像处理器61输出的图像数据,并且用作主控制器62对图像数据进行预定处理的工作区域。在重放模式中,图像存储器614暂时地存储从存储卡67读取的图像数据。
主控制器62,例如由容纳用于存储控制程序的ROM的微机、用于暂时地存储数据的RAM、以及其它存储部件构成,控制构成成像设备1A的部分的操作。
在使用闪光灯的成像模式中,闪光灯电路63将从闪光灯318或者连接于连接端子319的外设闪光灯发射的光量,控制为由主控制器62设定的光发射量。
操作单元64包括上面描述过的模式设定调节盘305、控制值设定调节盘306、快门按钮307、十字形键314、以及按钮315,用于向主控制器62输入操作信息。
VRAM 65是缓冲存储器,具有存储对应于LCD 311的象素数的图像信号的能力,并且设置在主控制器62和LCD 311之间。卡I/F 66是允许存储卡67和主控制器62之间进行通信的接口。存储卡67是存储主控制器62产生的图像数据的记录介质。通信I/F 68是允许图像数据和其它信息传输到个人计算机和其它外部设备的接口。
电源电路69,例如由恒压电路构成,产生用于驱动整个成像设备1A的电压。成像设备包括主控制器62和其它控制器、成像装置101、以及多种其它驱动器。根据主控制器62提供给电源电路69的控制信号,对传导至成像装置101的电流进行控制。电池69B是由镍氢充电电池或任何其它合适的二次电池或碱性干电池或任何其它合适的一次电池构成的电源。电池69B向整个成像设备1A提供电源。
与成像操作定时同步,镜驱动控制器72A产生用于驱动镜驱动致动器72M的驱动信号。镜驱动致动器72M是旋转反射镜单元103的致动器,将其设定为水平或倾斜姿态,所述反射镜单元103例如构造为急回反射镜。
快门驱动控制器73A根据主控制器62提供的控制信号,产生发送给快门驱动致动器的驱动控制信号。快门驱动致动器73M是打开和关闭快门单元40的致动器。
光圈驱动控制器76A根据主控制器62提供的控制信号,产生发送给光驱驱动致动器76M的驱动控制信号。光圈驱动致动器76M通过耦合器75向光圈驱动机构27施加驱动力。
[把手盖GCa的构造]
图4和5表示把手盖GCa的外部构造。图4和5分别是把手盖GCa的前视图和外部透视图。图6是沿图4中线VI-VI截取的把手盖GCa的横截面图。
把手盖(把手结构)GCa构造为成像设备1A的壳体,包括主体80和邻近把手303A中心设置的、作为主体80的一部分的窗口(窗口件)81(图6中网眼部分)。把手盖GCa进一步包括设置在窗口81后面的光导82(图6中阴影线部分)以及设置在光导82后面并安装在基板83上的光发射器84和光接收器85。把手盖GCa进一步包括用于将把手盖GCa连接至形成成像设备1A壳体的其它部件的连接部分CN。
主体80由橡胶或任何其它类似的材料制成,并因此具有弹性。主体80具有从使用者抓握的把手303A向前隆起(在+Z方向上)的隆起部分SP,隆起部分SP具有沿Y轴方向延伸的带状顶面SPt。窗口81装配到顶面SPt上形成的垂直伸长的凹槽80h内并紧固于其内。
光发射器84包括例如构造为能够发射可见光的发光二极管(LED)之类的光发射装置。如此构造的光发射器84用作自拍成像中使用的自拍装置的灯。
光接收器85包括光接收装置,其功能为遥控器光接收器,感应用于远程操作成像设备1A的遥控器发射来的红外线。
光导82具有通过将光导管(第一光导)821和另一光导管(第二光导)822形成为一个整体获得的形状。光导管(第一光导)821将光发射器84发射的可见光Lo引导至窗口81的光发射区域Ea1(将在后面描述),另一光导管(第二光导)822将成像装置1A外部的遥控器发射的并通过窗口81的光接收区域Ea2(将在后面描述)的红外光Li引导至光接收器85。光导(光导装置)82能够在窗口81和光发射器83和光接收器84这两个相对远离窗口81的光学组件之间有效地传播光。
窗口81包含衰减可见光、也就是波长不同于红外线的光但是透射不在可见光波长带内的红外光(特定光)的材料(IR材料),以及具有一定刚度的材料。窗口81具有沿Y轴方向从隆起部分SP的顶面SPt的上端附近处延伸至下端附近的伸长的带状前表面81f,该前表面81f和主体80的围绕该前表面81f的表面形成无阶梯的光滑表面,称为齐平表面。当窗口81组装到把手303A内,前表面81f的纵向方向基本上与顶面SPt的纵向方向对齐,窗口81比主体80更坚硬,不仅使得使用者抓握住把手303A时触感更加舒适,而且在外观方面赋予一种特点。
窗口81具有前壁部分81w,该前壁部分具有沿着从前表面81f到后侧(在-Z方向上)的方向上的厚度。前壁部分81w整体而言具有一致的厚度(例如,大约1.5mm),但是局部方面在位于光发射器84和光导管821前面的区域Ea1(以下还称为“光发射区域”)内变薄,例如具有大约0.5mm的厚度。当光发射区域Ea1如上所述变薄时,光发射器84发射的可见光Lo能够穿过包含IR材料的窗口81并从中发射出去。另一方面,由于前壁部分81w的、位于光接收器85和光导管822前面的不同于光接收区域Ea1的区域Ea2(以下还称为“光接收区域”)具有一定厚度,光接收器85能够通过光接收区域Ea2适当地接收来自遥控器的红外光。
由于如此构造的窗口81使得用于光发射器84的窗口件和用于光接收器85的窗口件组合成单个部件,用于设置合成的窗口件的空间能够更小,并且能够降低成本。单个窗口件使得光发射器84和光接收器85紧密设置,从而光发射器84和光接收器85能够安装在单个基板85上,并且能够减少部件数量并因此降低成本。进一步,由于在红外线波长带外的光在到达光接收器85之前,在包含IR材料的窗口81的光接收区域Ea2内被衰减,成像设备1A外部的遥控器发射出的红外光Li能够适当地被光接收器85接收。这种构造防止遥控器灵敏度的下降和发生故障。另一方面,由于光接收器84发射出的可见光Lo从窗口81的薄的光发射区域Ea1入射,可见光Lo没有被很大地衰减,而能穿过窗口81,从而使用者能够在视觉上识别可见光Lo。
在如此构造的成像设备1A的把手盖GCa中,光发射区域(第一区域)Ea1内的前壁部分81w比光接收区域(第二区域)Ea2要薄,来自设在前壁部分81w后面的光发射器84的可见光Lo穿过该光发射区域Ea1并且该可见光Lo从该光发射区域Ea1射出,由设在前壁部分81w后面的光接收器85接收的红外光(特定光)Li穿过该光接收区域Ea2。因此,可见光Lo从中射出的窗口和从中接收红外光(不同于可见光的特定光)Li的窗口能够组合成单个窗口(窗口件)81,从而能够减小用于设置两个窗口的空间。
<第二实施例>
图7是表示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成像设备1B的外部构造的前视图。
第二实施例的成像设备1B类似于第一实施例的成像设备1A,成像设备1B也具有图2中所示的后侧构造以及图3中所示的电构造,但是与第一实施例的成像设备1A不同之处在于,把手盖GCb如图7所示构造。下面详细描述把手盖GCb的构造。
[把手盖GCb的构造]
图8是表示把手盖GCb的外部构造的透视图。图9是沿图7中线IV-IV截取的把手盖GCb的横截面图。
具有类似于第一实施例的把手盖GCa的构造,但是与其区别在于主体86、窗口87(图9中网眼部分)以及光导88(图9中阴影线部分)的形状。在把手盖GCb中,以与第一实施例中相同方式构造的光发射器84和光接收器85安装在基板89上。
如同第一实施例中的主体80,主体86由橡胶或任何其它类似的材料制成,并因此具有弹性。主体86具有从使用者抓握的把手303B向前隆起(在+Z方向上)的隆起部分SQ,隆起部分SQ具有沿Y轴方向延伸的带状顶面。垂直伸长的窗口87紧固在顶面SQt内。不象第一实施例中的顶面SPt,隆起部分SQ的顶面SQt基本上不是平的,而是具有作为在顶面SQt的上部形成的凹入处的凹槽SQv。
光导88具有通过将光导管(第一光导)881和另一光导管(第二光导)822形成为一个整体获得的形状。光导管(第一光导)881将光发射器84发射的可见光Lo引导至窗口87的光发射区域Eb1(将在后面描述),另一光导管(第二光导)882将成像装置1B外部的遥控器发射的并通过窗口87的光接收区域Eb2(将在后面描述)的红外光Li引导至光接收器85。光导(光导装置)88能够在窗口87与光发射器84和光接收器85这两个相对远离窗口87的光学组件之间有效地传播光。
如同第一实施例中的窗口81,窗口87包含IR材料,并且具有一定刚度。窗口87具有在隆起部分SQ的顶面SQt内沿Y轴方向延伸的伸长的带状前表面87f,该前表面87f和主体86的围绕该前表面87f的表面形成无阶梯的光滑表面,称为齐平表面。所以,窗口87的前表面87f具有凹槽87v,该凹槽向后凹入(在-Z方向上)并与形成在隆起部分SQ上的凹槽SQv齐平。当窗口87组装到把手303B内,前表面87f的纵向方向基本上与顶面SQt的纵向方向对齐,窗口87比主体86更坚硬,不仅使得使用者抓握住把手303B时感觉触感更加舒适,而且在外表方面赋予一种特点。
窗口87具有前壁部分87w,前壁部分具有沿着从前表面87f到后侧(在-Z方向上)的方向上的厚度。前壁部分87w整体而言具有一致的厚度(例如,大约1.5mm),但是局部方面在位于光发射器84和光导管881前面的区域Eb1(以下还称为“光发射区域”)内变薄,例如具有大约0.5mm的厚度。当光发射区域Eb1位于如上所述的凹槽87v内。如第一实施例中一样,当光发射区域Eb1如上所述变薄时,光发射器84发射的可见光Lo能够穿过包含IR材料的窗口87并从中发射出去。另一方面,由于前壁部分87w的、位于光接收器85和光导管882前面的区域Eb2(以下还称为“光接收区域”)具有一定厚度,光接收器85能够通过光接收区域Eb2适当地接收来自遥控器的红外光。
如第一实施例中一样,由于如此构造的窗口87使得用于光发射器84的窗口件和用于光接收器85的窗口件组合成单个部件,用于设置合成的窗口件的空间能够更小,并且能够降低成本。单个窗口件使得光发射器84和光接收器85安装在单个基板89上,并且能够减少部件数量并因此降低成本。进一步,由于在红外线波长带外的光在到达光接收器85之前,在包含IR材料的窗口87的光接收区域Eb2内被衰减,成像设备1B外部的遥控器发射出的红外光Li能够适当地被光接收器85接收。这种构造防止遥控器灵敏度的下降和发生故障。另一方面,由于光接收器84发射出的可见光Lo从窗口87的薄的光发射区域Eb1入射,可见光Lo没有被很大地衰减,而能穿过窗口87,从而使用者能够在视觉上识别可见光Lo。进一步,由于窗口87的光发射区域Eb1设置在前壁部分87w的向后凹入的凹槽87v内,凹槽87v用作凹面镜,这样能够减小由于从光发射区域Eb1反射回的光的刺眼,否则会干扰注视光发射区域Eb1的使用者。
在如此构造的成像设备1B的把手盖GCb中,光发射区域(第一区域)Eb1内的前壁部分87w比光接收区域(第二区域)Eb2要薄,设在前壁部分87w后面的光发射器84发射出的可见光Lo穿过光发射区域Eb1并且可见光Lo从光发射区域Eb1射出,设在前壁部分87w后面的光接收器85所接收的红外光Li穿过光接收区域Eb2。因此,可见光Lo从中射出的窗口和从中接收红外光Li的窗口能够组合成单个窗口(窗口件)87,从而能够减小用于设置两个窗口的空间。
<变型>
在如上所述的第一实施例中,使用参考图6描述的,通过将用于光发射器84的光导管821和用于光接收器85的光导管822形成为一个整体而获得的光导82并不是必需的,而如图10所示,可以使用由独立组件-用于光发射器84的光导管821r和用于光接收器85的光导管822r-形成的光导82r。或者,可以使用与图10的构造所示的但是由窗口材料制成的光导管822r成一体的窗口81r(图11)。这样,当窗口81r具有从光接收区域(第二区域)Ea2延伸至光接收器85附近的延长部分81e,设置在光接收器85前面的IR材料变得更厚。因此可以有效地防止光接收器85接收不同于红外线的光。
图10和11中所示的构造还可应用于第二实施例。
在每个上述的实施例中,提供光导82或88都不是必需的,而是当光发射器84和光接收器85位于靠近窗口81或87的位置时,可以省略光导。
在每个上述的实施例中,窗口并不必须包含透射红外光的IR材料,而是可以包含,例如,当遥控器发射紫外光时衰减可见光但是主要透射紫外光(特定光)的材料。
在每个上述的实施例中,前壁部分的光发射区域Ea1或Eb1的厚度设定为大约0.5mm,但是厚度并不局限于此。就是说,由于穿过窗口的可见光量随着发射可见光的光发射器发射出的光的强度、IR材料的特性以及其它因素而变化,因而该厚度可以至少小于与能够提供必需的穿过窗口的光量对应的厚度值。
本发明不是必须应用于如上所述的成像设备,而是可以应用于包括PDA(个人数字助理)、个人移动计算机、以及移动电话的电子设备。
尽管上面已经详细描述了本发明,但是这种说明是借助于实施例的形式呈现的,而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应这样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范围的情况下,大量尚未提及的变型能够被预期。
本申请包含涉及2009年2月25日向日本专利局提出申请的、日本在先专利申请JP2009-041711中公开的主题,其全部内容在此结合作为参考。

Claims (7)

1.一种电子设备,包括:
包含衰减可见光但是透射不在可见光波长带内的特定光的材料的窗口件,该窗口件具有前壁部分,该前壁部分具有沿着从前侧至后侧的方向延伸的厚度;
设在前壁部分后面的光发射器,该光发射器发射通过前壁部分的第一区域的可见光;以及
设在前壁部分后面的光接收器,该光接收器接收穿过前壁部分的与第一区域不同的第二区域的特定光,
其中第一区域内的前壁部分比第二区域内的前壁部分要薄。
2.一种成像设备,包括:
包含衰减可见光但是透射不在可见光波长带内的特定光的材料的窗口件,该窗口件具有前壁部分,该前壁部分具有沿着从前侧至后侧的方向延伸的厚度;
设在前壁部分后面的光发射器,该光发射器发射通过前壁部分的第一区域的可见光;以及
设在前壁部分后面的光接收器,该光接收器接收穿过前壁部分的与第一区域不同的第二区域的特定光,
其中第一区域内的前壁部分比第二区域内的前壁部分要薄。
3.根据权利要求2的成像设备,
进一步包括具有隆起部分并用作抓握的部分的把手,该隆起部分具有带状顶面,
其中所述窗口件具有带状前表面,并且
所述窗口件以所述带状顶面的纵向方向基本上与所述带状前表面的纵向方向一致的方式装配到把手内。
4.根据权利要求2的成像设备,
进一步包括光导装置,该光导装置包括将光发射器发射的可见光引导至前壁部分的第一区域的第一光导、和将穿过前壁部分的第二区域的特定光引导至光接收器的第二光导。
5.根据权利要求2的成像设备,
其中所述窗口件具有从前壁部分的第二区域延伸至光接收器附近的延长部分。
6.根据权利要求2的成像设备,
其中所述前壁部分具有向后凹入的凹槽,并且
所述第一区域设置在该凹槽内。
7.一种把手结构,包括:
包含衰减可见光但是透射不在可见光波长带内的特定光的材料的窗口件,该窗口件具有前壁部分,该前壁部分具有沿着从前侧至后侧的方向延伸的厚度;以及
把手,所述窗口件装配在该把手中,该把手用作抓握的部分,
其中设在前壁部分后面的光发射器发射的可见光通过前壁部分的第一区域射出,设在前壁部分后面的光接收器接收穿过前壁部分的与第一区域不同的第二区域的特定光,并且
第一区域内的前壁部分比第二区域内的前壁部分要薄。
CN201010125310.8A 2009-02-25 2010-02-24 电子设备、成像设备以及把手结构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81387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041711A JP5206485B2 (ja) 2009-02-25 2009-02-25 電子機器、撮像装置およびグリップ構造体
JP041711/09 2009-02-25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813872A true CN101813872A (zh) 2010-08-25
CN101813872B CN101813872B (zh) 2013-01-02

Family

ID=4262116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125310.8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813872B (zh) 2009-02-25 2010-02-24 电子设备、成像设备以及把手结构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8150256B2 (zh)
JP (1) JP5206485B2 (zh)
CN (1) CN101813872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676411A (zh) * 2012-08-29 2014-03-26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具有内置天线的相机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631067B (zh) * 2013-11-30 2016-05-18 陈庆元 照相机外置闪光灯用连接机构及连接系统和闪光灯
CN104020629B (zh) * 2014-06-23 2017-12-01 乐清市创意影视器材有限公司 闪光灯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189843B2 (ja) * 1991-04-15 2001-07-16 ソニー株式会社 カメラ用ケース
JPH07219004A (ja) * 1994-01-27 1995-08-18 Olympus Optical Co Ltd カメラ
JP3557292B2 (ja) * 1995-08-23 2004-08-25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リモコンカメラ
JP3752323B2 (ja) * 1996-09-09 2006-03-08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カメラの測距装置
JP2006023321A (ja) * 2000-09-29 2006-01-26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撮像レンズ、撮像ユニット、及び小型電子カメラ
JP2002236313A (ja) * 2001-02-09 2002-08-23 Canon Inc カメラ
JP4139942B2 (ja) * 2002-02-01 2008-08-27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発光体付きカメラ
US20060226953A1 (en) * 2005-04-07 2006-10-12 Honeywell International Inc. Passive entry sensor system
JP4315206B2 (ja) 2006-06-05 2009-08-19 ソニー株式会社 撮像システムおよび撮像装置
CN100541315C (zh) * 2006-06-05 2009-09-16 索尼株式会社 成像设备和可互换式镜头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676411A (zh) * 2012-08-29 2014-03-26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具有内置天线的相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813872B (zh) 2013-01-02
US20100215356A1 (en) 2010-08-26
JP2010197636A (ja) 2010-09-09
JP5206485B2 (ja) 2013-06-12
US8150256B2 (en) 2012-04-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753815B (zh) 成像设备
CN101794797B (zh) 图像拾取元件和图像拾取设备
JP5251463B2 (ja) 撮像装置
CN101952758B (zh) 图像拾取设备和图像拾取元件
CN101459776B (zh) 图像拍摄装置
US8098322B2 (en) Image pickup device and image pickup apparatus
CN100576054C (zh) 成像设备和光屏蔽构件
US8259184B2 (en) Imaging apparatus with shake correction
CN101459786B (zh) 图像拍摄元件和图像拍摄设备
US8908068B2 (en) Image pickup device and image pickup unit to form composite image
CN101387733A (zh) 成像设备和准焦控制方法
JP5071044B2 (ja) 撮像装置
JP2010166281A (ja) 撮像装置、測光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US7355154B2 (en) Image sensing apparatus with movable light flux splitter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of
CN101813872B (zh) 电子设备、成像设备以及把手结构
JP2006340126A (ja) 撮像装置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
JP2010021614A (ja) 撮像装置と、その画角変更方法および画角変更プログラム
JP5338347B2 (ja) 撮像システム、撮像装置および交換レンズ
US8123418B2 (en) Imaging device
JP2009198684A (ja) 撮像装置
KR20100070055A (ko) 디지털 영상 처리장치
JP4934480B2 (ja) 撮像装置
JP2011086228A (ja) 電子機器、データ消去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0102

Termination date: 20150224

EXPY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