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801779B - 骑乘型车辆 - Google Patents
骑乘型车辆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1801779B CN101801779B CN2008801075417A CN200880107541A CN101801779B CN 101801779 B CN101801779 B CN 101801779B CN 2008801075417 A CN2008801075417 A CN 2008801075417A CN 200880107541 A CN200880107541 A CN 200880107541A CN 101801779 B CN101801779 B CN 101801779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vehicle
- cover
- width direction
- frame portion
- carriag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11/00—Motorcycles, engine-assisted cycles or motor scooters with one or two wheels
- B62K11/02—Frames
- B62K11/10—Frames characterised by the engine being over or beside driven rear wheel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2202/00—Motorised scoot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骑乘型车辆。机动二轮车(10)的车体架具有使车座的下方部分的至少一部分露出于外部的车座架(140R),并且具有安装于车座架(140R)的车宽度方向上的内侧面(140Rb)的罩托架部(153R)。罩具有由罩托架部(153R)支承的被支承部。被支承部设置于罩的内侧面。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骑乘型车辆,该骑乘型车辆包括支承动力单元使其能够摆动的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的车体架、和覆盖设置在动力单元的上方且在车体架的上方的车座下方的空间的至少一部分的罩。
背景技术
目前,机动二轮车等骑乘型车辆广泛地采用以下结构,即包括:支承后轮使其能够旋转的整体摆动(unit swing)式的动力单元、支承动力单元使其能够摆动的在骑乘型车辆的前后方向上延伸的车体架、和设置在动力单元的上方且在车体架的上方的车座。
在这样的骑乘型车辆中具有覆盖车座下方的空间的至少一部分的罩的结构已为人所公知(例如专利文献1)。
在这样的骑乘型车辆中,通常期望通过扩大车座下的空间具体而言即摆动的动力单元与车座的间距以确保收纳头盔等物品的空间等来提高其便利性。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281919号公报(第4-5页,图1)
发明内容
然而,当单纯地扩大车座下的空间时,会导致车辆尺寸大型化的问题。为了避免车体尺寸的大型化并且扩大车座下的空间,例如考虑到不再用罩覆盖车体架而使车体架露出于外部。
然而,在使车体架露出于外部的情况下,存在能够从外部容易地视认为了支承罩而设置于车体架的托架从而外观品质下降的问题。此外,在为了不使托架从外部容易地视认而使用例如小型托架的情况下,存在不能够确保足够的罩的安装强度的问题。
因此,本发明是鉴于上述状况而完成的。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骑乘型车辆,即使在使车体架露出于外部的情况下,也能够确保外观品质和安装于车体架的罩的安装强度,并且通过扩大摆动的动力单元与车座之间的空间来进一步提高便利性。
为了解决上述的问题,本发明具有以下特征。首先,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的骑乘型车辆(机动二轮车10),其特征在于,包括:动力单元(整体摆动式发动机50),以能够使后轮旋转的方式支承后轮;车体架(车体架100),以能够使上述动力单元摆动的方式支承上述动力单元,并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车座(车座80),其设置在上述动力单元的上方且在上述车体架的上方;和罩(侧罩520L、520R),其覆盖上述车座下方的空间的至少一部分,上述车体架,具有将上述车座的下方部分的至少一部分露出于外部的露出架部(箱架130以及车座架140L、140R),并且具有至少一部分被安装于上述露出架部的车宽度方向上的内侧面的托架(托架131L、131R以及罩托架部153L、153R),上述罩具有被上述托架支承的被支承部(凸部525A~525C),上述被支承部设置于上述罩的内侧面。
通常,在支承动力单元使其能够摆动并用罩覆盖车座下方的空间的至少一部分的踏板型车辆等骑乘型车辆中,在被车座与罩覆盖的空间设置动力单元的部件、车体架等。而且,对该配置进行研究,设置有其他部件例如燃料箱、收纳头盔等的收纳箱等。
本申请的发明人经专心研究后注意到,目前所采用的方法即使车体架穿过车座下的被罩覆盖的空间导致了该空间被限制。因此,考虑到通过不再用罩覆盖车体架而使其露出于外部能够扩大车座下的被罩覆盖的空间。
然而,即使将车体架以露出于外部的状态配设于车宽度方向外侧,由于需要将车体罩等覆盖车体的罩安装于车体架,因此也未必会对扩大该空间有贡献。
因此,发明人想到,通过经由托架连接车体架的车宽度方向的内侧面和罩的内侧面,能够确保罩的安装强度,并且能够自由地设定车体架和罩的宽度方向上的位置。
根据本发明的骑乘型车辆,有助于扩大车座下的空间的车辆侧面部分的车体架露出于外部,并且托架的至少一部分安装于露出架部的车宽度方向的内侧面。此外,由托架支承的罩的被支承部设置于罩的内侧面。因此,能够确保外观品质和安装于车体架的罩的安装强度,并且通过扩大摆动的动力单元与车座之间的空间能够提高骑乘型车辆的便利性。
本发明的第二方面的特征在于,在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的骑乘型车辆中,上述托架和上述被支承部,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分离地设置多个。
本发明的第三方面的特征在于,在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的骑乘型车辆中,上述罩覆盖上述露出架部与上述车座之间。
本发明的第四方面的特征在于,在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的骑乘型车辆中,上述露出架部,由沿着与上述露出架部的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的截面形状为大致圆形的部件形成;上述托架,安装于比车宽度方向的上述露出架部的中心更靠车宽度方向内侧的位置。
本发明的第五方面的特征在于,在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的骑乘型车辆中,上述车体架,具有为了安装与上述罩不同的车辆搭载部件(缓冲单元95L、95R)从上述露出架部延伸的支承部(左支承部151L、右支承部151R),上述支承部设置于比上述露出架部的外缘更靠车宽度方向内侧的位置;上述托架,设置于上述支承部并从上述露出架部离开。
本发明的第六方面的特征在于,在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的骑乘型车辆中,上述托架,具有与上述露出架部相连的基部(基部131Ra)、和安装上述罩的安装面(安装面131Rb),上述基部设置于比上述露出架部的外缘更靠车宽度方向内侧的位置,上述安装面设置于比上述露出架部的中心更靠车宽度方向外侧的位置。
本发明的第七方面的特征在于,在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的骑乘型车辆中,上述罩是覆盖车体的车体罩(侧罩520L、520R),上述车体罩从车辆外侧覆盖上述托架的至少一部分。
本发明的第八方面的特征在于,在本发明的第七方面的骑乘型车辆中,上述露出架部与上述车体罩相邻。
本发明的第九方面的特征在于,在本发明的第七方面的骑乘型车辆中,上述车体罩,具有位于上述骑乘型车辆的车宽度方向外侧的外侧面(外侧面521)、和从上述外侧面的外缘向上述骑乘型车辆的车宽度方向内侧延伸的外缘部(外缘部522)。
本发明的第十方面的特征在于,在本发明的第六方面的骑乘型车辆中,上述罩是覆盖车体的车体罩(侧罩520L、520R),上述车体罩具有位于上述骑乘型车辆的车宽度方向外侧的外侧面(外侧面521)、和从上述外侧面的外缘向上述骑乘型车辆的车宽度方向内侧延伸的外缘部(外缘部522),上述外缘部配设于上述安装面与上述基部之间。
本发明的第十一方面的特征在于,在本发明的第九方面的骑乘型车辆中,上述露出架部,在俯视上述骑乘型车辆时,与上述外侧面重叠。
本发明的第十二方面的特征在于,在本发明的第十一方面的骑乘型车辆中,在俯视上述骑乘型车辆时,上述外侧面与上述露出架部大致平行。
本发明的第十三方面的骑乘型车辆(机动二轮车10),其特征在于,包括:驾驶者乘坐的车座(车座80);具有露出于外部的露出架部(箱架130以及车座架140L、140R)的车体架(车体架100);和被安装于上述车体架并露出于外部的罩(侧罩520L、520R),在上述车座的前方,形成有呈向下方凹陷的凹状的空间;上述露出架部,具有安装上述罩的托架(托架131L、131R以及罩托架部153L、153R);在从上述骑乘型车辆的侧面观察时,在上述露出架部与上述罩之间,形成有作为上述露出架部与上述罩最靠近的区域的间隙部(间隙部137);上述间隙部,在车宽度方向上位于至少比上述露出架部的外缘更靠车宽度方向内侧的位置;上述托架,从上述露出架部通过上述间隙部的车宽度方向内侧,向上述罩延伸。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机动二轮车10的左侧视图。
图2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机动二轮车10的立体图。
图3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机动二轮车10的俯视图。
图4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机动二轮车10的后视图。
图5是构成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机动二轮车10的车体11的后部放大侧视图。
图6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车体架100的立体图。
图7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车体架100的左侧视图。
图8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右侧架部130b的局部放大立体图。
图9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车体架100的后部俯视图。
图10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车座架140R的局部放大立体图。
图1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收纳箱300的俯视图。
图12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收纳箱300的左侧视图。
图13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收纳箱300后部的放大截面图。
图14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车座下罩510的左侧视图。
图15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侧罩520L的俯视图和侧视图。
图16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车体架100与侧罩520L的配设关系的图。
图17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侧罩520R的内侧面的图。
图18是沿着图1所示的F18-F18线的机动二轮车10的截面图。
图19是沿着图1所示的F19-F19线的机动二轮车10的截面图。
图20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空气净化器60的侧视图。
图2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尾灯单元600的左侧视图。
图22是表示本发明的变更例的设置于尾灯单元600的盖(cap)部620的变更例的尾盖(tail cap)650R的图。
图23是侧罩520R和箱架130(右侧架部130b)的沿着车宽度方向的截面图。
图24是本发明的变更例的车座下罩510B和箱架130(右侧架部130b)的沿着车宽度方向的截面图。
图25是本发明的变更例的箱架130’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骑乘型车辆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具体而言,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明:(1)骑乘型车辆的整体概略结构;(2)骑乘型车辆各部的详细结构;(3)作用、效果;(4)其他实施方式。
另外,在以下的附图中,对相同或类似的部分赋予相同或类似的附图标记。但是,应当注意的是,附图是示意性的图,各尺寸的比率等与现实的装置不同。
因此,应当参考以下的说明对具体的尺寸等进行判断。此外,当然还包含在附图相互之间彼此的尺寸关系或比率不同的部分。
(1)骑乘型车辆的整体概略结构
图1是本实施方式中构成骑乘型车辆的机动二轮车10的左侧视图。图2~图4分别表示机动二轮车10的立体图、俯视图、后视图。
机动二轮车10包括前轮20和后轮90。机动二轮车10是所谓的踏板型车辆,在驾驶者具体而言即驾驶机动二轮车10的主驾驶者乘坐的车座80的前方形成为向下方凹陷的凹状,形成有用于使主驾驶者容易上下的空间S。
机动二轮车10为了应对越野行驶,包括大型的前挡板400、挡泥板640。
前轮20通过左右一对前叉21能够被旋转地支承。在前轮20的后方配设挡风罩(leg shield)30。
挡风罩30位于主驾驶者的腿部的前方,防止行驶时风等直接作用于主驾驶者的腿部。在挡风罩30连结踏板40。
踏板40具有大致平坦的脚踏部41。脚踏部41设置于车座80的前部80a的下方,承载主驾驶者的双脚。在脚踏部41的后方配设覆盖车座80的下方的车座下罩510。车座80设置在整体摆动式发动机50的上方且在车体架100的上方。在车座80的后方设置扶手(grab bar)700。
在脚踏部41的后方,设置承载在主驾驶者的后方乘坐的副驾驶者的脚的脚踏部42。脚踏部42设置于侧罩520L、520R的下方。车座下罩510和侧罩520L、520R露出于外部。侧罩520L、520R覆盖车座80下方的空间。
在脚踏部42的后方配设整体摆动式发动机50。整体摆动式发动机50作为机动二轮车10的动力单元使用。具体而言,整体摆动式发动机50支承后轮90使其能够旋转,通过传动皮带(drive belt)(未图示)驱动后轮90。
图5是构成机动二轮车10的车体11的后部放大侧视图。另外,在图5中省略了车座80和侧罩520L的图示。整体摆动式发动机50,通过形成于车体架100的发动机支承部105支承,能够与后轮90一起摆动。车体架100支承整体摆动式发动机50使其能够摆动,并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
在整体摆动式发动机50的上方配设空气净化器60。空气净化器60与整体摆动式发动机50连接。空气净化器60将供向整体摆动式发动机50的空气净化。
如图5所示,在整体摆动式发动机50的前方且斜上方配设燃料箱70。燃料箱70积蓄被供向整体摆动式发动机50的燃料。
此外,在车座80的下方,设置能够收纳头盔等物品的收纳箱300。车座80通过安装于托架132(图1~图5中未图示,参照图6)的车座铰链(seat hinge)(未图示)支承,能够在机动二轮车10的前后方向上旋转。通过使车座80旋转,能够将物品收纳于收纳箱300。
在整体摆动式发动机50与车体架100之间,设置吸收后轮90所受冲击的缓冲单元95L、95R。
(2)骑乘型车辆各部的详细结构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中构成骑乘型车辆的机动二轮车10的各部的详细结构进行说明。具体而言,对(2.1)车体架;(2.2)收纳箱;(2.3)燃料箱;(2.4)车体罩;(2.5)脚踏部;(2.6)空气净化器;和(2.7)尾灯单元(tail lamp)等详细结构进行说明。
(2.1)车体架
首先,对车体架100的整体构造以及车体架100的各部的形状进行说明。
(2.1.1)整体构造
图6是车体架100的立体图。图7是车体架100的左侧视图。
如图6和图7所示那样,车体架100具有发动机支承部105、转向头管(steering head pipe)110、下管(down tube)120、底架(bottomrail)125、箱架(tank rail)130、车座架140L、140R、车架托架(flamebracket)150、和后架(rear rail)160。
发动机支承部105支承整体摆动式发动机50,使其在大致上下方向上能够摆动。
转向头管110支承与前叉21(参照图1和图2)连结的转向轴(steering shaft)(未图示)使其能够旋转。
下管120从转向头管110向下方延伸,与左右一对底架125相连。
底架125向机动二轮车10的后方延伸。底架125的后端部125a向后方并且上方倾斜地延伸。在后端部125a连结箱架130。此外,底架125与左右一对的车座架140L、140R相连。
底架125的后端部125a、箱架130和车座架140L、140R,没有被侧罩520L、520R等覆盖(参照图1~图3)。即,底架125的后端部125a、箱架130和车座架140L、140R,向外部具体而言即机动二轮车10的外侧露出。在车辆侧面视图中,箱架130和车座架140L、140R将车座80的下方部分的一部分露出于外部。在本实施方式中,箱架130和车座架140L、140R构成露出架部。
此外,车体架100具体而言即底架125、箱架130、和车座架140L、140R由管状的部件形成。在本实施方式中,底架125、箱架130和车座架140L、140R由沿着与该架的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的截面形状为大致圆形的部件形成。即,底架125、箱架130和车座架140L、140R由圆筒状的管部件形成。
箱架130支承燃料箱70(参照图5)。箱架130从底架125的后端部125a向前方并且上方倾斜地延伸。箱架130分别与左右一对的底架125的后端部125a相连。箱架130在机动二轮车10的俯视图中呈U字形。
车座架140L、140R配设于车座80(参照图1~图3)的下方。车座架140L、140R支承车座80。即,车座80配设于车座架140L、140R的上方。
此外,在车座架140L、140R,接合车架托架150以及后架160。
(2.1.2)车体架100各部的形状
接着,对车体架100各部的形状具体而言即箱架130、和车座架140L、140R、车架托架150、和后架160的形状进行说明。
(2.1.2.1)箱架130
如图6所示,箱架130由左侧架部130a、右侧架部130b形成。此外,在箱架130的车宽度方向上的内侧面安装托架131L、131R和托架132。托架131L、131R安装于比车宽度方向的箱架130的中心更靠车宽度方向内侧的位置。
在托架131L(131R)安装侧罩520L(520R)。图8是设置托架131R的右侧架部130b的局部放大立体图。如图8所示,右侧架部130b与托架131R的连接部分131c位于比车宽度方向上的右侧架部130b的外缘130out更靠车宽度方向内侧的位置。
具体而言,托架131R设置于比机动二轮车10的宽度方向上的右侧架部130b的中心具体而言即作为通过右侧架部130b的中心的垂直线的中心线CT1更靠车宽度方向内侧的位置。即,连接部分131c位于比车宽度方向上的右侧架部130b的中心更靠车宽度方向内侧的位置。
托架131Ra具有与右侧架部130b相连的基部131Ra、和安装侧罩520R的安装面131Rb。
基部131Ra设置于比右侧架部130b的外缘130out具体而言即中性线CT1更靠车宽度方向内侧的位置。另一方面,安装面131Rb设置于比右侧架部130b的中心线CT1更靠车宽度方向外侧的位置。另外,托架131L具有与托架131R对称的形状,设置于左侧架部130a。
燃料箱70设置于比U字形的箱架130具体而言即左侧架部130a和右侧架部130b更靠车宽度方向内侧的位置。
在托架132通过车座铰链(未图示)安装车座80。此外,托架132支承燃料箱70的凸缘部70a(参照图5)。而且,在托架132安装收纳箱300的前部安装部330(参照图12)。
在箱架130的后方设置安装燃料箱70的凸缘部70a的箱托架135。箱托架135以跨过底架125的各个后端部125a的方式设置。即,燃料箱70安装于托架132和箱托架135。箱托架135也设置于比右侧架部130b(左侧架部130a)的中心线CT1更靠车宽度方向内侧的位置。
此外,在箱托架135的侧部设置安装侧罩520L(520R)的托架136L(136R)。
(2.1.2.2)车座架140L、140R
如图5~图7所示,车体架100具有延伸至空气净化器60的上方的车座架140L、140R。具体而言,车座架140L、140R向机动二轮车10的后方并且上方延伸。
此外,图9是车体架100的后部俯视图。如图9所示,车座架140L、140R在机动二轮车10的俯视图中,随着从后端142La(142Ra)向机动二轮车10的前方去而伸向车宽度方向外侧。
车座架140L(140R)具有沿着机动二轮车10的上下方向延伸的前部架141L(141R)、和与前部架141L(141R)相连并沿着机动二轮车10的后方延伸的后部架142L(142R)。
车座架140L(140R)配设于侧罩520L(520R)的下方。具体而言,车座架140L(140R)与侧罩520L(520R)相邻。
后部架142L(142R)以通过后架160、安装于后架160的托架161(参照图6)以及收纳箱300等支承车座80的方式构成。
(2.1.2.3)车架托架150
如图5~图7和图9所示,在车座架140L、140R接合沿着车宽度方向配设的车架托架150。
车架托架150由左支承(stay)部151L、右支承部151R、连结部152和罩托架部153L、153R构成。
左支承部151L(右支承部151R)为了安装缓冲单元95L(95R)从车座架140L延伸。具体而言,左支承部151L从车座架140L向下方延伸。同样,右支承部151R从车座架140R向下方延伸。罩托架部153L(153R)设置于左支承部151L(右支承部151R)。在本实施方式中,缓冲单元95L、95R构成车辆搭载部件。
连结部152连结左支承部151L以及右支承部151R。在罩托架部153L(153R)安装侧罩520L(520R)。
图10是接合右支承部151R的车座架140R的局部放大立体图。如图10所示,罩托架部153R具有与右支承部151R相连的基部153Ra、和安装侧罩520R的安装面153Rb。
车座架140R与右支承部151R的连接部分151c位于比车宽度方向的车座架140R的外缘140out更靠车宽度方向内侧的位置。此外,罩托架部153R安装于车座架140R的车宽度方向的内侧面。具体而言,罩托架部153R安装于比机动二轮车10的车宽度方向上的车座架140R的中心具体而言即作为通过车座架140R的中心的垂直线的中心线CT2更靠车宽度方向内侧的位置。即,连接部分151c位于比车宽度方向上的车座架140R的中心更靠车宽度方向内侧的位置。此外,右支承部151R设置于比车座架140R的外缘140out更靠车宽度方向内侧的位置。
罩托架部153R以从车座架140R离开的状态设置于右支承部151R。具体而言,安装面153Rb沿着圆筒状的车座架140R的内侧面140Rb弯曲。
(2.1.2.4)后架160
如图5~图7以及图9所示,在车座架140L、140R接合沿着车宽度方向配设的后架160。
后架160具有安装收纳箱300的托架161。托架161立设于后架160,具有门型的形状。在托架161安装收纳箱300的后部安装部340(参照图12)。
如图9所示,在后架160和托架161之间的间隙设置车座锁(seatlock)85。车座锁85与设置于车座80的车座锁杆(未图示)卡合。车座锁85经由车座锁线86,通过设置于挡风罩30的主钥匙(未图示)进行锁紧、开锁。
此外,车座锁线86插通于车座架140R的内部。车座锁线86从车座架140R的后端142Ra被引至车座架140R的外部,与车座锁85连接。在车座架140R的后端142Ra与尾灯单元600之间,形成车座锁线86能够通过的间隙143。
(2.2)收纳箱
接着,对收纳箱300的形状和安装状态进行说明。图11是收纳箱300的俯视图。图12是收纳箱300的左侧视图。
如图11和图12所示,在收纳箱300形成燃料盖孔310和箱部320。
燃料盖孔310为了使安装于燃料箱70的燃料盖75(参照图5)露出于车座80的前部80a而形成。在箱部320收纳头盔等物品。
此外,在收纳箱300设置前部安装部330和后部安装部340。前部安装部330安装于设置在箱架130的托架132。后部安装部340安装于设置在后架160的托架161。
在机动二轮车10的俯视图中,收纳箱300配设于车座架140L与车座架140R之间。即,如图5所示那样,在收纳箱300的侧面配设车座架140L(140R)。此外,收纳箱300向车座架140L(140R)的下方延伸。
如图12所示,在机动二轮车10的侧面视图中,收纳箱300的底部300a向后方并且上方倾斜。此外,收纳箱300的下部300b在机动二轮车10的侧面露出。即,收纳箱300的下部300b能够从机动二轮车10的外侧侧面视认。
图13是收纳箱300后部的放大截面图。如图13所示,收纳箱300的后部安装部340由设置于后架160的托架161支承。
此外,在收纳箱300的下方配设车架托架150的连结部152。另外,在收纳箱300与车架托架150的连结部152之间形成有间隙。即,车架托架150不用于收纳箱300的支承。
缓冲单元95L(95R)与接合于车座架140L的车架托架150、以及整体摆动式发动机50连结。具体而言,在车架托架150的连结部152设置支承缓冲单元95L的缓冲支承托架154L。另外,在车架托架150的连结部152还设置具有与缓冲支承托架154L相同的形状并支承缓冲单元95R的缓冲支承托架(未图示)。
如图5所示,缓冲单元95L(95R)的上端部95a与缓冲支承托架154L连结。因此,缓冲单元95L(95R)的上端部95a位于比收纳箱300的底部300a更靠下方的位置。
此外,缓冲单元95L(95R)的下端部95b与整体摆动式发动机50连结。
(2.3)燃料箱
接着,对燃料箱70的形状和安装状态进行说明。如图5所示,燃料箱70具有安装于注入燃料(汽油)的注入口(未图示)的燃料盖75。
如图2和图3所示,燃料盖75以露出于车座80的前部80a的状态进行配设。即,不设置覆盖燃料盖75的罩(lid)。
如上所述,燃料箱70的凸缘部70a安装于托架132和箱托架135(参照图6和图7)。
(2.4)车体罩
接着,对车体罩的形状和安装状态进行说明。具体而言,对车座下罩510和侧罩520L、520R的形状和安装状态进行说明。
(2.4.1)车座下罩510
图14是车座下罩510的左侧视图。如图14所示,在车座下罩510形成向机动二轮车10的后方凹陷的凹部510a。凹部510a位于脚踏部41的上方。
此外,车座下罩510具有外侧面511、和从外侧面511向机动二轮车10的车宽度方向内侧延伸的外缘部512。
如图1和图2所示,车座下罩510沿着箱架130配设。具体而言,车座下罩510配设成比燃料箱70更靠车宽度方向外侧,并覆盖燃料箱70的下方。另外,车座下罩510从车辆外侧覆盖罩托架部153L、153R的至少一部分。
此外,车座下罩510配设于车座80的前部80a与脚踏部41之间。另外,对于车座下罩510的更具体的配设状态,将在(2.5)脚踏部一项中进行说明。
(2.4.2)侧罩520L、520R
图15(a)是侧罩520L的俯视图。此外,图15(b)是侧罩520L的侧视图。如图15(a)和(b)所示,侧罩520L具有外侧面521和外缘部522。
侧罩520L配设于比燃料箱70和收纳箱300(参照图5)更靠车宽度方向外侧的位置。侧罩520L覆盖车体11的侧部具体而言即燃料箱70和收纳箱300。侧罩520L形成机动二轮车10的外侧面。
此外,侧罩520L配设于车座80的下方,覆盖箱架130以及车座架140L与车座80之间。另外,侧罩520R具有与侧罩520L大致对称的外形,与侧罩520L同样地配设于车座80的下方。
外侧面521位于机动二轮车10的侧部。外缘部522从外侧面521的外缘521a向机动二轮车10的车宽度方向内侧延伸。
如图3所示,侧罩520L(520R)在机动二轮车10的俯视图中,与车座架140L(140R)重叠。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侧罩520L(520R)的外侧面521与车座架140L(140R)在机动二轮车10的俯视图中大致平行。
图16是表示车体架100与侧罩520L的配设关系的图。如图16所示,侧罩520L安装于车体架100。具体而言,在侧罩520L的内侧面,在与托架131L、托架136L和罩托架部153L对应的位置形成有凸部。该凸部分别插通于设置在托架131L、托架136L和罩托架部153L的孔圈(grommet)(未图示)。即,侧罩520L从车辆外侧覆盖托架131L、托架136L和罩托架部153L的至少一部分,使得不能够从外部视认托架131L、托架136L和罩托架部153L。
侧罩520L的下端523位于车座架140L的上方。此外,车座架140L位于侧罩520L的后方,即延伸至侧罩520L的后方。具体而言,车座架140L的后端142La位于比侧罩520L(520R)的后端524更靠机动二轮车10的后方侧的位置。另外,配设于机动二轮车10的右侧部的侧罩520R与车座架140R的配设关系,与图16所示的侧罩520L与车座架140L的配设关系相同。
图17是表示侧罩520R的内侧面的图。如图17所示,在侧罩520L的内侧面,在与托架131R对应的位置形成凸部525A。同样,在侧罩520L的内侧面,在与托架136R(参照图6)对应的位置形成凸部525B、在与罩托架部153R(参照图6)对应的位置形成凸部525C。即,凸部525A由托架131R支承。同样,凸部525B由托架136R支承,凸部525C由罩托架部153R支承。在本实施方式中,凸部525A~525C构成被支承部。
凸部525A与托架131R、凸部525B与托架136R、以及凸部525C与罩托架部153R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离开地设置。
此外,在侧罩520R的内侧面形成保持与尾灯单元600连接的线束(harness)的线束保持部526A、526B。
图18是沿着图1所示的F18-F18线的机动二轮车10的截面图。如图18所示,侧罩520L的外侧面521的位置,在车宽度方向上与车座架140L的外侧端140Lb的位置大致相同,即外侧面521与外侧端140Lb处于同一平面。侧罩520L在空气净化器60的上方覆盖车体11(参照图5)。
此外,如图8所示,侧罩520R的外缘部522伸入安装面131Rb与基部131Ra之间。即,外缘部522配设于安装面131Rb与基部131Ra之间。
(2.5)脚踏部
在机动二轮车10,如上所述,设置脚踏部41和脚踏部42(参照图1~图3)。在脚踏部41承载主驾驶者的两脚。在脚踏部42承载副驾驶者的脚。
图19是沿着图1所示的F19-F19线的机动二轮车10的截面图。如图19所示,脚踏部42设置于踏板40并位于底架125的上方。在脚踏部42的靠车宽度方向内侧配设车座下罩510。
在车座下罩510的上方配设箱架130。车座下罩510的外侧面511的位置,在车宽度方向上,与箱架130的位置大致相同,即外侧面511与箱架130处于同一平面。因此,在机动二轮车10的俯视图中,外侧面511与箱架130重叠。此外,车座下罩510具有从外侧面511的端部511a向机动二轮车10的车宽度方向内侧延伸的外缘部512。
在箱架130的上方,配设具有外侧面521与外缘部522的侧罩520L。脚踏部42的车宽度方向外侧的端部42a比侧罩520L的位于车宽度方向外侧的外侧面521更靠车宽度方向外侧。
(2.6)空气净化器
接着,对空气净化器60的构造和配设状态进行说明。如图18所示,空气净化器60具有外侧空气净化器部61和内侧空气净化器部62。内侧空气净化器部62与外侧空气净化器部61组装在一起。内侧空气净化器部62位于比外侧空气净化器部61更靠车宽度方向内侧的位置。
此外,空气净化器60具有朝向车座架140L凸出的凸状部63。即,空气净化器60,与包含机动二轮车10的车宽度方向和上下方向的面平行的截面形状为朝向上方凸出的凸形状。凸状部63位于比车座架140L更靠车宽度方向内侧的位置。
凸状部63形成于外侧空气净化器部61和内侧空气净化器部62的对接部分60b。
空气净化器60的位于车宽度方向外侧的外侧端60e,位于比车座架140L的外侧端140Lb更靠车宽度方向外侧的位置。
图20是空气净化器60的侧视图。如图20所示,空气净化器60具有朝向机动二轮车10的上方具体而言即向车座架140L隆起的隆起部64。隆起部64形成于空气净化器60的前部60a。
此外,在隆起部64的前方,设置将积存于整体摆动式发动机50的曲轴箱(未图示)内部等的气体(漏气(blowby))排出的通气孔65。
空气净化器60的外缘部60c具有沿着前部架141L与后部架142L的形状。此外,空气净化器60的后端部60d沿着缓冲单元95L(参照图5)。
此外,如图5所示,空气净化器60在机动二轮车10的侧面视图中,与收纳箱300重叠。
(2.7)尾灯单元
接着,对尾灯单元600的构造和配设状态进行说明。图21是尾灯单元600的左侧视图。如图9和图21所示,尾灯单元600安装于车座架140L和车座架140R。
尾灯单元600具有尾灯部610、盖部620、闪光灯(flash lamp)630、和挡泥板(mudguard)640。
尾灯部610向机动二轮车10的后方发光。尾灯部610具有红色的透镜面611。透镜面611为大致圆形。
盖部620与尾灯部610相连,分别设置于尾灯部610的车宽度方向外侧。盖部620覆盖车座架140L、140R的后端部分。具体而言,盖部620分别覆盖车座架140L的后端142La、以及车座架140R的后端142Ra。
如图4所示,盖部620的外缘620a在骑乘型车辆的后面视图中为圆弧状。
闪光灯630配设于盖部620的下方。挡泥板640从尾灯部610向下方延伸。挡泥板640防止由后轮90卷起的泥等的飞散。
(3)作用、效果
根据机动二轮车10,对扩大车座80下的空间有贡献的车辆侧面部分的车体架100具体而言即箱架130和车座架140L、140R露出于外部,并且在箱架130(车座架140L、140R)的车宽度方向的内侧面安装托架131L、131R(罩托架部153L、153R)。此外,由该托架支承的侧罩520R(520L)的凸部525A~525C设置于侧罩520R的内侧面。
因此,能够确保外观品质以及安装于车体架100的侧罩520R等罩类的安装强度,并且能够通过扩大摆动的整体摆动式发动机50与车座80之间的空间来提高机动二轮车10的便利性。
具体而言,如图10所示,车座架140R与侧罩520R的连接部分151c设置于比车宽度方向的露出架部的外缘更靠车宽度方向内侧的位置。具体而言,安装侧罩520L(520R)的罩托架部153L(153R)设置于比车座架140L(140R)的中心线CT2更靠车宽度方向内侧的位置。
此外,如图8所示,安装侧罩520R(520L)的托架131R(131L)的基部131Ra设置于比箱架130的中心线CT1更靠车宽度方向内侧的位置。另一方面,托架131R的安装面153Rb设置于比箱架130的中心线CT1更靠车宽度方向外侧的位置。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8所示,侧罩520R(520L)的外缘部522配设于安装面131Rb与基部131Ra之间。此外,如图16所示,侧罩520L(520R)覆盖托架131L(131R)和罩托架部153L(153R)。
因此,能够隐藏托架131L(131R)和罩托架部153L(153R),从而不能够从机动二轮车10的外侧容易地视认托架131L(131R)和罩托架部153L(153R)具体而言即连接部分131c和连接部分151c。
此外,车体架100的车宽度方向的内侧面与侧罩520L(520R)的内侧面,由于通过托架被连接,因此能够确保侧罩520L(520R)的安装强度,并且能够自由地设定车体架100与侧罩520L(520R)的车宽度方向上的位置。
即,根据机动二轮车10,在车体架100具体而言即箱架130、车座架140L(140R)露出的情况下,能够提高安装于车体架100的侧罩520L(520R)周边的外观品质。
在本实施方式中,托架和侧罩520R(520L)的凸部525A~525C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分离地设置多个。因此,能够使各个托架和插通于托架的凸部小型化。即,能够进一步扩大整体摆动式发动机50与车座80之间的空间。
在本实施方式中,侧罩520L、520R覆盖箱架130以及车座架140L、140R与车座80之间。因此,能够使用车座80的外缘部分按住箱架130以及车座架140L、140R。即,能够容易地确保侧罩520L、520R的安装强度。
在本实施方式中,车体架具体而言即侧罩520L(520R)的外侧面521在机动二轮车10的俯视图中与车座架140L(140R)重叠。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车座架140L(140R)与侧罩520L(520R)相邻。另外,侧罩520L(520R)具有从外侧面521向机动二轮车10的车宽度方向内侧延伸的外缘部522。
因此,能够进一步可靠地隐藏托架131L(131R)和罩托架部153L(153R),使得从机动二轮车10的上方和侧面不能够视认托架131L(131R)和罩托架部153L(153R)。
在本实施方式中,侧罩520L(520R)的外侧面521与车座架140L(140R)在机动二轮车10的俯视图中大致平行。因此,通过车座架140L(140R),能够防止在机动二轮车10翻到时等对侧罩520L(520R)造成大的损伤,并且能够隐藏托架131L(131R)和罩托架部153L(153R)。
在本实施方式中,罩托架部153L(153R)设置于左支承部151L(右支承部151R),并且从车座架140L(140R)离开。因此,隐藏罩托架部153L(153R)使其不能够从外侧视认,并且能够防止在对车体架100进行涂装时多余的涂料滞留在车座架140L(140R)与罩托架部153L(153R)之间。此外,罩托架部153L(153R)从车座架140L(140R)离开,因此能够防止罩托架部153L(153R)与车座架140L(140R)由于振动等相接触而产生异常的声音。
(4)其他的实施方式
如上所述,通过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对本发明的内容进行了公开,但是构成该公开部分的论述和附图不应当被理解为用于限定本发明。基于该公开,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明了各种替代的实施方式。
例如,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车座架140L的后端142La以及车座架140R的后端142Ra分别被设置于尾灯单元600的盖部620覆盖,但是也可以如下述那样进行变更。
图22表示设置于尾灯单元600的盖(cap)部620的变更例。如图22所示,可以在尾灯单元600不设置盖部620,而是使用覆盖车座架140R的后端142Ra的尾盖(tail cap)650R。
尾盖650R安装于车座架140R。尾盖650R安装于车座架140R的后端142Ra。此外,在车座架140L的后端142La也安装与尾盖650R相同形状的尾盖。
在车座架140R的后端142Ra与尾盖650R之间形成车座锁线86能够通过的间隙143。
此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在车体罩(车座下罩510和侧罩520L、520R)设置从外侧面(外侧面511、外侧面521)向机动二轮车10的车宽度方向内侧延伸的外缘部(外缘部512、外缘部522),但是也可以不设置外缘部。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在托架131R(131L)和罩托架部153L(153R)安装侧罩520R(520L),但是也可以在与托架131R(131L)或罩托架部153L(153R)为相同形状的托架安装车座80、车座下罩510。
另外,侧罩520R(520L)与箱架130也可以如下所述那样配设。图23是侧罩520R和箱架130(右侧架部130b)的沿着车宽度方向的截面图。具体而言,是从图8所示的F23方向来看的向视图。
如图23所示,在右侧架部130b与侧罩520R之间,形成作为右侧架部130b和侧罩520R的外缘部522最靠近的区域的间隙部137。间隙部137在机动二轮车10的侧面视图中也是右侧架部130b和侧罩520R的外缘部522最靠近的区域。
如图23所示,间隙部137在车宽度方向上位于至少比右侧架部130b的外缘130out更靠车宽度方向内侧的位置。托架131R具体而言即基部131Ra从右侧架部130b通过间隙部137的车宽度方向内侧,向侧罩520R延伸。
根据这样的结构,间隙部137位于比右侧架部130b的外缘130out更靠车宽度方向内侧的位置,因此能够可靠地隐藏托架131R。即,能够进一步降低从机动二轮车10的外侧视认托架131R的连接部分131c的频率。
此外,例如车座下罩510、箱架130也可以如以下所述那样构成。图24是本发明的变更例的车座下罩510B和箱架130(右侧架部130b)的沿着车宽度方向的截面图。
如图24所示,在右侧架部130b的下方配设车座下罩510B,在右侧架部130b与车座下罩510B的外缘部512B之间形成间隙部138。间隙部138位于比右侧架部130b的外侧端130ba更靠车宽度方向内侧(图中的D1方向)的位置。
根据上述的结构,与间隙部137同样地,能够降低从机动二轮车10的外侧视认托架139与右侧架部130b的连接部分139c的频率。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露出于外部的露出架部具体而言即箱架130、车座架140L(140R),由沿着与该架的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的截面形状为大致圆形的部件形成,但是截面形状也可以为多角形状。具体而言,截面形状也可以是四角形状。
图25是本发明的变更例的箱架130’的截面图。如图25所示,在截面形状为四角形状的箱架130’设置安装侧罩等的托架131’。托架131’安装于箱架130’的上表面部分的区域A1。即箱架130’与托架131’的连接部分131c位于比车宽度方向的箱架130’的外缘130out更靠车宽度方向内侧(图中的D1方向)的位置即可。根据上述的结构,能够难以从机动二轮车10的外侧视认托架131’的连接部分131c。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对侧罩520L、520R被托架131L、131R等支承的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是由安装于箱架130以及车座架140L、140R的托架支承的部件不限定于侧罩520L、520R,只要覆盖由车体架100形成的空间的至少一部分即可。例如,也可以通过托架支承尾灯单元600的尾灯部610、盖部620、或扶手700,取代侧罩520L、520R。
这样,本发明当然还包含这里未记载的各种实施方式等。从而,本发明的技术范围仅由基于上述说明得到的适当的权利要求范围中的发明技术特征来限定。
另外,本申请以日本专利申请第2007-241646号(2007年9月18日申请)的全部内容为参照并编入本申请的说明书中。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如上所述,本发明能够抑制车辆尺寸的大型化,并且能够通过扩大摆动的动力单元与车座之间的空间来进一步提高便利性,因而对机动二轮车等骑乘型车辆而言是有用的。
Claims (11)
1.一种骑乘型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
动力单元,以能够使后轮旋转的方式支承后轮;
车体架,以能够使所述动力单元摆动的方式支承所述动力单元,所述车体架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
车座,设置在所述动力单元的上方且在所述车体架的上方;和
罩,覆盖所述车座下方的空间的至少一部分,
所述车体架,具有使所述车座的下方部分的至少一部分露出于外部的露出架部,并且具有至少一部分被安装于所述露出架部的车宽度方向上的内侧面的托架,
所述罩具有被所述托架支承的被支承部,
所述被支承部设置于所述罩的内侧面,
所述托架具有:与所述露出架部相连的基部、和安装所述罩的安装面,
所述基部设置于比所述露出架部的外缘更靠车宽度方向内侧的位置,
所述安装面设置于比所述露出架部的中心更靠车宽度方向外侧的位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骑乘型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托架和所述被支承部,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分离地设置有多个。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骑乘型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罩覆盖所述露出架部与所述车座之间。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骑乘型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露出架部,由沿着与所述露出架部的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的截面形状为大致圆形的部件形成,
所述托架,安装于比车宽度方向上的所述露出架部的中心更靠车宽度方向内侧的位置。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骑乘型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车体架,具有为了安装与所述罩不同的车辆搭载部件而从所述露出架部延伸的支承部,
所述支承部,设置于比所述露出架部的外缘更靠车宽度方向内侧的位置,
所述托架,设置于所述支承部并从所述露出架部离开。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骑乘型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罩是覆盖车体的车体罩,
所述车体罩从车辆外侧覆盖所述托架的至少一部分。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骑乘型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露出架部与所述车体罩相邻。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骑乘型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车体罩,具有:
位于所述骑乘型车辆的车宽度方向外侧的外侧面;和
从所述外侧面的外缘向所述骑乘型车辆的车宽度方向内侧延伸的外缘部。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骑乘型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罩是覆盖车体的车体罩,
所述车体罩具有:
位于所述骑乘型车辆的车宽度方向外侧的外侧面;和
从所述外侧面的外缘向所述骑乘型车辆的车宽度方向内侧延伸的外缘部,
所述外缘部配设于所述安装面与所述基部之间。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骑乘型车辆,其特征在于:
在俯视所述骑乘型车辆时,所述露出架部与所述车体罩重叠。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骑乘型车辆,其特征在于:
在俯视所述骑乘型车辆时,所述车体罩的外侧面与所述露出架部大致平行。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7241646 | 2007-09-18 | ||
JP2007-241646 | 2007-09-18 | ||
PCT/JP2008/066680 WO2009038049A1 (ja) | 2007-09-18 | 2008-09-16 | 鞍乗型車両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801779A CN101801779A (zh) | 2010-08-11 |
CN101801779B true CN101801779B (zh) | 2012-10-10 |
Family
ID=4046786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8801075417A Active CN101801779B (zh) | 2007-09-18 | 2008-09-16 | 骑乘型车辆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1801779B (zh) |
TW (1) | TWI359763B (zh) |
WO (1) | WO2009038049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672138A (zh) * | 2015-11-06 | 2017-05-17 | 光阳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 摩托车 |
Cit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970377A (zh) * | 2005-11-22 | 2007-05-30 |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 机动车的收纳结构 |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224281A (ja) * | 1988-07-14 | 1990-01-26 | Suzuki Motor Co Ltd | スクータの外殻カバー構造 |
JP2003112679A (ja) * | 2001-10-03 | 2003-04-15 | Yamaha Motor Co Ltd | スクータ型自動二輪車の車体フレーム |
JP2006082723A (ja) * | 2004-09-16 | 2006-03-30 | Yamaha Motor Co Ltd | 自動二輪車 |
-
2008
- 2008-09-16 CN CN2008801075417A patent/CN101801779B/zh active Active
- 2008-09-16 WO PCT/JP2008/066680 patent/WO2009038049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08-09-18 TW TW097135856A patent/TWI359763B/zh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970377A (zh) * | 2005-11-22 | 2007-05-30 |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 机动车的收纳结构 |
Non-Patent Citations (3)
Title |
---|
JP平2-24281A 1990.01.26 |
JP特开2003-112679A 2003.04.15 |
JP特开2006-82723A 2006.03.30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0936432A (en) | 2009-09-01 |
CN101801779A (zh) | 2010-08-11 |
WO2009038049A1 (ja) | 2009-03-26 |
TWI359763B (en) | 2012-03-1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0548784C (zh) | 摩托车 | |
US7802907B2 (en) | Vehicle | |
CN101801772B (zh) | 跨骑式车辆 | |
CN2790880Y (zh) | 机动两轮车的头灯及仪表盘的安装构造 | |
US7674023B2 (en) | Headlight assembly for a straddle-type vehicle | |
CN101100205B (zh) | 自动二轮车 | |
CN1891559A (zh) | 两轮摩托车的车身罩安装结构 | |
CN101042215A (zh) | 用于车辆的灯单元和配备有这种灯单元的摩托车 | |
CN101987577B (zh) | 鞍乘型车辆的仪表罩结构 | |
CN101028847A (zh) | 摩托车 | |
CN102205820A (zh) | 摩托车 | |
CN102530138A (zh) | 机动二轮车的灯光装置 | |
US9409615B2 (en) | Motorcycle | |
JP5460526B2 (ja) | 自動二輪車の前部構造 | |
CN101801777B (zh) | 骑乘型车辆 | |
CN101264781B (zh) | 车辆 | |
CN101801774B (zh) | 骑乘型车辆 | |
CN100339270C (zh) | 小型摩托车式机动二轮车的车架结构 | |
CN101801779B (zh) | 骑乘型车辆 | |
CN1927637A (zh) | 鞍乘型车辆的后部结构和鞍乘型车辆 | |
CN101498413A (zh) | 车辆的前照灯装置 | |
EP3354550B1 (en) | Saddled vehicle | |
CN1171346A (zh) | 小型车辆的车身壳体结构 | |
CN101525017B (zh) | 骑乘型车辆 | |
CN1090120C (zh) | 两轮摩托车的车架护罩结构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